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6 15:28:33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1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及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对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使教育目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重视专业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总量数和学期数大打折扣;时间安排出现“见缝插针”,安排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社会价值,对之缺乏兴趣,觉得与专业不挂钩、成才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听课也是浪费时间,觉得空洞、枯燥无味。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常见状况,“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这支教师队伍“杂牌化”,文化背景差异大,对课程的掌握及其有限;而且平时工作繁忙,琐碎的事情多杂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建设。加之,行政、辅导员类教师队伍整体处于年青化,换岗、离职频繁,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变动性较大,直接制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首先,强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求高校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直接参与,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机制。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借鉴与学习其他教学管理经验,制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规范其考核制度,纳入学生的总成绩,引起学生重视。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课堂。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2

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一、西藏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重大意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始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西藏高校作为培养西藏地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形势与政策”教育就是进一步强化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抓住关键环节,增强西藏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积极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有用人才,促进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研究,提高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满足新形势下西藏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

二、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反映形势与政策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着特定的教育目的和历史任务,把握了形势方针政策、突出民族团结、坚决反对分裂等特点,但同時也存在课程定位不能落实,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弱化等问题。

三、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按照上述文件的总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构建切实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领导体制和协作管理机制

加强和完善西藏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化建设和正规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一,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小组。在学校各级领导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意义、特殊地位的基础上,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别担任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一把手”都是领导小组成员。第二,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部门。由西藏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组建“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安排“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具体负责课程编排、组织听课活动和开展教研讨论等工作。各学院教务科负责将培训人员的名单报送至学工处,学工处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地点。由此,形成统一协调、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加强西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把握好、利用好这一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工作,让藏族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事业的伟大,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拓展认知领域、了解时政动态、提升使命意识,增强西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他们开展反分裂斗争的决心与信心,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优化教师队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师首当其冲担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1.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合理配备专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单一结构,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根据不同教学人员存在的问题,补齐短板,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教育和强化学习。一是培养兼职教师队伍。目前,西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兼职教师多以辅导员为主,高校辅导员也是我们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多样、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难以精准把握和阐释,所以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二是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高素质、责任心强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人及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人要不定期抽查、监督形势与政策课堂,及时做出有效的调整。

2.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用自己优良的理论修养来引导学生,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智慧来感染学生。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如今要求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专职教师较多。为了确保高校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西藏学校应当适时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的遴选,严格遵照教师资格“准入制”和“退出制”,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三)坚持课程规范化建设,适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体现时效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应适时编写教材,根据当时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等编写教学内容,就西藏高校而言,还要反应民族地区特色,突出民族地区典型个案。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符合西藏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要求。

(四)探索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方法越来越趋向于灵活性、多样化、现代化。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且影响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五)规范考试,采取多种方式的考核方法

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是学生更好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动力,但西藏大部分高校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体系,较为松散的课程约束机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展现。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 形势与政策课中

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根据党和国家对内对外政策,针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进行形势和政策方面系统学习的课程。这门课程能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认识能力和政策水平,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形势与政策课结合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实践性,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审时度势,开阔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分析认识形势、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能力和素质。

一、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的新途径

第一、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一对一” 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兴趣和积极性。要建立多样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例如,“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等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创新教学手段。时效性与理论思维的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的最大特点。形式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应采用以授课、电视、网络教学为主,以适时邀请知名人士来为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报告,组织形势与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专题报告等为辅的形式来展开教学。另外,要充分发挥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中受到引导、辐射作用。此外,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要求在网页上进行公布;并在条件成熟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专栏信箱”等,扩大教育覆盖面,使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方式个人化,学习过程积极化,学习结果创新化,成为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重要渠道。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录像等声像工具进行教学,也能使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交融、互补,从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完善考核方式。简单的学年考核制无法全面检查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对本科一年级新生采取课堂讨论及开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本科二年级、专科生实行以参考观察、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估,对本科三、四年级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另外,任课教师应安排学生独立完成1—2个思考题作业,着重考核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并进行抽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给出相应分数,期末时纳人考试总成绩考评。

二、建设一支以精干的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为骨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多数高校没有配备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而仍采用辅导员授课的方式,这就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相脱离的现象。学生们希望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专家水平,然而,由于授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方面的不够专业,使学生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识水平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学水平,就要具有一支专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要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首先要努力提高任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素质;其次要提高任课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聘请校主管领导及资深专家学者宣讲形势政策,扩充任课教师的知识面;再次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知水平。另外,各学院还应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加强教师间的学习交流,使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成为形势与政策课讲授课程的中坚力量,从而进一步提高这支教师队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学水平。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形势与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学的检查督促也是重要保证之一。教学检查措施包括随堂听课、学生座谈会、学生调研、学生填写教学调查问卷等等。任课教师可以对教学检查所收集和统计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了解自己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中的教育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应用还需要高校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门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切实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应用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确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教育能常教常新,永葆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吕艳君,林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和专题问题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 罗秉森:《形势与政策课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崔海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问题探讨式教学方法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精神;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大思政”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思政’理念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6C18)研究成果。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一直是个育人的重点问题。随着党的的胜利召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如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领悟精神,系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有些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当成一种形式来应付,认为其是一门不太重要甚至可以轻视的课程。少数学生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心不在焉,有的玩手机,有的打瞌睡,有的做其他功课。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也同时反映出了这门课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教育界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而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上,就是要切实改善教学效果。

一、切实改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的需要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党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理论成果,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把握精神,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着哪些问题呢?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是课程内容没有经过分解处理就匆匆进入课堂,整堂课下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容易产生困惑和厌烦的心态;其次是课程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教师照着教案或PPT一路讲到底,想与学生互动但又怕完不成教学内容而容易满堂灌,偶尔有那么一两个视频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而难以让学生展开交流和讨论。形势与政策课是宣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和解读国内外形势的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理论性,如果在讲解该门课程时教师不能让学生较好地领悟和掌握中央的相关精神,这样反而起不到教育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党的精神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多样,尤其是要在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上要多下功夫。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国家、党和社会主义的认知水平。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而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印象都是通过课堂、书本和影视媒体而建立起来的。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特点更加明显,引领和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美《外交政策》曾刊文对中国的微博状况进行了分析。作者在微博上搜索“《圣经》”这一关键词得到了17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耶稣”一词得到了1800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基督教徒”得到了4100多万个搜索结果,搜索“圣诞节”一词得到了1.6亿多个搜索结果。有许多不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剥削阶级思想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在不断地侵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比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如何将青年学生教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其他思想政治课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时效性和新颖性。因此,要上好形势与政策课,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深入学习党中央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追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热点,不断拓展教学手段,努力把最新、最全和最具活力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独特魅力。新的教学手段即意味着教师要借助慕课、微信和QQ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要把最好、最新的视频资料和最新的教学资源通過课堂讲座、辩论、知识竞赛和演讲等方式传达给学生,让其深受感染,心灵不断受到新的知识体系的洗礼和冲击。

二、深入了解一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缺少兴趣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来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党的精神

精神集中体现在党的报告中,如果让大学生单独学习这份报告是有难度的,因为当前大学生对政治学习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报告涉及国计民生,内容非常广泛,里面遍布政治术语,而大学生生活圈子小,接触社会的时间短,让其单独系统学习报告难免会觉得枯燥难懂,兴趣索然;二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着电脑和手机网络、娱乐媒体、歌星影星等富有娱乐意味的“视觉快餐”的强烈冲击,再加上西方媒体无时无刻地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输出西方价值观,例如对自由、平等、人权和个人主义的反复歪曲和误导,这对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让一份政治性极强的报告成为学生系统学习的对象,其难度可想而知。作为宣传党和国家相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精神的形势与政策课,就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有效的教学改革,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大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报告,了解和掌握报告的精神内核。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党的精神,将精神的具体内容落实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方方面面。党的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位一体系统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具体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应当充分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多种方式来学习和掌握精神。应当认识到,报告虽然只有四万多字,却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方面面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是今后中国发展的总的指导方针,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将报告与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起来,使精神成为今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即形势与政策课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要以精神为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体现时展的最新要求,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三、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

党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理论成果,其中新提法新举措就有四十个,这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重大判断等。如何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向学生把这些大道理讲深讲透?“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是较好的解决途径,当前改革的重点就是通过“大思政”理念下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让“大思政”成为大学生学习党的精神的好平台,让精神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

作为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它以“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为哲学基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方法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不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创新。从理论意义上说,“大思政”理念要求高校的各种资源整合,全员育人,有利于构建形势与政策教学大思政格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资源优势。从实践意义上说,“大思政”理念有利于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模式,尝试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一直是改革的重点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将从单一的“灌输型”模式转变为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然而在这当中,形势与政策课一直是改革的边缘课程,相关成果甚少且不成系统,急需以“大思政”理念来引领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大思政”理念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解决途径,更为当前利用课堂内外宣讲党的精神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思路。要想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党的精神,光靠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内的教学应当与课堂外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精神后,他们会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去搜寻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比如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發展战略等,如果辅导员利用好这个机会对其进行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效果会非常好。此外,高校的学生社团、专家讲座、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相关教学活动都是向学生宣传党的精神的重要阵地,一旦充分利用“大思政”这个平台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手段丰富多样起来,“活”起来和“火”起来,那么这门课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特色

作者简介:史明艳(1979-),女,四川宜宾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3415)的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35-03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是推动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差的课程。为切实改变课程教学效果,使它成为“学生爱听、终身受益”的课程,我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已成为一门特色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学习资源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成为了我院的一大品牌,也是当前市内同类课程中(含本科院校)唯一的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回顾几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因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明显区别,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课程特色等与其它课程有很大不同,建设的难度也更大。现将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加以总结,以期对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建好“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强化师资队伍是保障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2]因此,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教学一流的师资队伍。然而,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且不稳定,教学中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兼职教师因工作繁忙很难专心投入教学,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我院充分发挥团属院校优势,组建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学院通过“硕士、博士培养工程”、 “传帮带学习制度”等狠抓三支教师队伍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和校外专家队伍。在团队中,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双师素质100%;同时,我们发挥团属院校的资源优势,聘有校外学术专家10人和政界、商界领导4人。坚持每学期邀请一个专家作一次形势与政策报告和邀请多位政界、商界领导指导学生实践是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因此,一支庞大而富有实力、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二、明晰理念与思路是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因此明晰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是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截然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此,立足高职特色,凸显职业性质,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特色所在。课程组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形势与政策教学鲜明的政治性和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及高职学生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性,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围绕此目标,课程组确立了“能力本位、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确立了构建“1234567”教学体系、打造“四个”课堂、创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五段式”教学流程、实施“全员覆盖、协调联动”的实践模式、建立“1234”考核体系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为本课程的建设搭建了良好的框架,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图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核心

为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改变过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不高、课程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课程组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八改”实现了“八化”,即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理念人本化;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一体化;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专题化;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改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构建实践模式,实现实践教学全员化;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成绩评定多元化;优化师资队伍,实现师资结构合理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6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探索阶段性成果。

“形势政策”课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采用一些恰当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境况中感受历史和现实,通过白己动手来弄懂基本道理,这既满足了青年人的好奇心,也克服了他们好高鹜远、不善动手的缺点,其教学效果往往比单纯的理论灌输要好得多。在所调查的学生中,98%以上的学生希望形势政策教育紧密结合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给予他们切实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在强化形势政策理论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实践行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取得成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教学内容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所以,仅就授课内容来讲,“形与政策”课是可以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的,具有开展实践教学的便利条件。但是,因为传统课堂教学单调的教学方式(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感到厌倦,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灌输突出,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已在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在实践教学部分比较缺乏,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经费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外出实践教师的报酬、学生的交通、宣传等必需费用,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开展。第二,学生安全问题,外出实践,各种意外情况难以预料,加之老师偏少、学生偏多,管理难度大,老师们不敢也不愿背负起这个沉重的责任,能不去就不去。

2.“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在教育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但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把自己的思想单向传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继承既定的思想规范体系,学生的话语权被忽略,在这种“就范式”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形势政策教育的“容器”,学生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却在教育过程中消失了,成为没有自主体能力的客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有机互动,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培育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为积极思考、善于实践的主体。

二、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1.精选教学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主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政策理论学,它不需要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广,课时有限,因此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与他们相关,积极而灵活地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让师生互相提问。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变课堂的讲授为学生的讨论、辩论等形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也可以课后通过QQ、博客进行问题探讨。这样,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

2.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性

多数高校采用学术论文成绩为主、日常综合考核成绩为辅的考核制度。学生对这种考核制度已经略感枯燥,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对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如引导学生站在主讲教师的角度,运用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制作出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的“精彩一课’教学课件,组织师生进行统一评定。此项活动不仅推动学生主动读书、学习和查找资料,而且寓教于乐,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影响因素;多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51-0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1]该课程通过宣传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国内外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13号文”)颁布以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各项建设,课程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高课程的实效性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调研概况

为了从深层次了解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实效性研究,笔者以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为对象,开展了实效性的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以配额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768份,占总投放量的98.2%。针对该校专业众多、规模各异的特点,我们将调查问卷按照专业人数进行配额,其中,文史类占38%,理工类占32%,艺术类占15%,体育类占8%,其他占7%,同时,对配额内的指标进行随机抽样,这样就保证了被调查样本的整体平衡性。通过调查,我们对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首先,学生对该门课程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较为认可。在调查中,93.3%的学生清楚或基本清楚该课程的性质,仅有6.7%的学生不清楚该课程的性质。同时,在对课程必要性的调查中,有86.4%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这门课程。其次,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有所得。在调查中,44.6%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学习能获得一定信息,31.2%的学生认为对自身素质有一定提高,14.9%的学生认为能提高学业,总之,有90.7%的学生认为,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有所收获。最后,学生对内容的安排、课程的编排、教师的授课水平、考核的方式及教材的使用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评价,有肯定之处,也有改进空间,这对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因素很多,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及归纳提炼,结果显示,以下四种因素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实践的产物,而认识同时又是再实践的前提。在“13号文”颁布之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各高校开设情况差异较大,有些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教学有声有色,广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些高校流于形式,课程被边缘化,没有取得实际效果;有些高校甚至迟迟不开设此门课程。在“13号文”颁布之后,大部分高校高度重视这门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开展教学,不管是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管理体系还是师资结构上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坚持把加强领导作为根本保证,着力解决高校领导班子特别是分管教学领导以及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认识到位的问题。[2]在调研中,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基本满意及以上的占93.6%,仅有6.4%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可见,领导班子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保障因素。“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1]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它的课时量、学分数、考核方式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容有半点折扣。据了解,有部分高校在教学管理上不能做到应有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课时数不足,考核方式不严格、不规范等,这些教学管理中的疏漏都是导致“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下降的重要因素。在调研中,学生对课程的安排基本认同及以上的占94.4%,仅有5.6%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不是很合理。在出勤率方面,80%的学生出勤率为全勤,11.4%的学生仅有一次旷课。由此可见,教学管理的严格规范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三)师资结构

师资结构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核心因素。教师是传达知识的纽带,是教学内容的传输通道。只有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使课程得以圆满实施。构建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同时,必须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来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1]此外,合理的师资结构对提升师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一定比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符合现在大学师资实际,符合课程需求及确保课程实效的举措。一方面,专职教师的加入能系统研究课程体系、内容分布及教学方法,确保课程的规范性,同时,能带动该课程的科学研究水平。在调研中,学生对师资结构表示满意的占46.9%,一般的占46.8%,其余为不满意;在提升师资水平的建议中,60.9%的学生认为,应该聘请专家补充到师资队伍中,38.3%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教师的培训。可见,建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完善师资结构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高校、教师的共同努力。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实效性的最终因素。教学方法是提高课程实效性最灵活的环节,但又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能使知识得以顺利的灌输。反之,再好的内容,如果方法不当,将适得其反。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本部门情况进行考虑,可以把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参观等活动与课程结合起来。

三、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多维路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影响课程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为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一)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知识传授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着重要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学的组织者与教师已经习惯于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形势与政策”课是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构成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形势与政策”课应充分把握我国当代的主流思想,积极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广大青年学生紧跟党的步伐,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为党多作贡献。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课除了进行知识传授之外,还肩负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因此,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这将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及高素质人才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基础较为广泛,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科学等学科,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要开展好本门课程的教学,任课教师必须对这些基础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要进行基础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增加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形策与政策”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完全依靠理论教学将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势在必行的教学手段,其开展的方式可以形式多样,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经济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小处着手,开展调查活动。可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形势政策课实效性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理论教学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形策与政策”这门课程,深刻领会政策意图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为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认识创造了途径,是本门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及提升教育内涵的动力源泉。

(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形势与政策”课作为起步较晚的一门课程,在现阶段以教学为主,各高校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合理组织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但是,要提升该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育人作用,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精品课程,就一定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共赢的互动机制。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了解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建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激励机制。重教学、轻科研会使教学质量低下,缺乏深刻内涵;重科研、轻教学会使科研成果空洞,缺乏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0-211.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篇8

论文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特殊的一门课程,这是它非常难以规范教学的重要原因。本文认为,要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首先要把握课程现实针对性的特点,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这门课又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问题是教学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表面上有重视不够的问题,但从根本上来说,是对这门课本身的特点研究不够,不能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热点问题半月谈”是河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自1993年创办以来,已持续举办了17年。本文拟以“热点问题半月谈”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拟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本体特征作一些理论性的探讨,以期为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们提供参考。

一、《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课程担负着同样的责任。但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又是非常特殊的,从而使其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独特的地位。

第一,课程定位的独特性。《形势与政策》课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课体系中的定位也是非常独特的。从《形势与政策》课所担当的任务来看,它不是一门讲理论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课程。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其它课程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其它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好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理论。而《形势与政策》课则是一门主要讲“实际”的课程。

第二,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形势与政策》课与其它几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其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的发展成就、国际问题及其我国的立场。从这些内容看,其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就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讲,虽然总体上是有延续性和稳定性的,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出台,都是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来做出的,也存在着很大的变动性。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这一特性,因此这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随“形势和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第三,教学模式的独特性。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使其无法像其它课程那样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其教学模式总体表现为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必须要做到教学形式的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教学内容的思想性与及时性、针对性的结合。由于这一状况,也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必然是一个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体系。

第四,教育作用独特性。随着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大学生获得各种资讯的渠道增多了,眼界更开阔了。网络论坛、BBS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发表言论的空间。虽然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随之而来的一问题是:学生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思想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而在这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无疑是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教育和引导的角色。另外,《形势与政策》课还是唯一一门能对大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也就是说要根据《形势与政策》的课程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发挥这门课的教育功能。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建构原则

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是不断变动的,如何在海量的时政信息中选择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这一特点就意味着其教学内容存在着建构的问题。所谓建构,就是建设、构筑的意思。教学内容的建构则是通过选取特定的内容,以形成特定的教育意义。而要进行教学内容的选题,就要确定相应的原则。根据 “热点问题半月谈”17年的经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建构原则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性,即要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形势与政策》课所涉及到的时政问题往往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又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牢记课程的性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与党、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政治导向保持一致。

其次是现实性,即用“最新的”形势与政策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于“形势”和“政策”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也要相应的不断做出调整,由此使其呈现一种动态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要反映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是这门课程的生命力所在。

第三是针对性,即课程是针对现实生活中大学生所关注的、重大的、有影响的问题来展开的。《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主要选择那些学生普遍关心或对其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实效性,发挥好《形势与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政治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作用。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的建构方法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对矛盾,即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要求与动态性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就必须规范化。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规范化,就是教学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即稳定性。那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到底是什么呢?

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实践应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调的是要关注现实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分析形势、解释政策、回答现实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确是存在着稳定性的内容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

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既分析和判断形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定位,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来源于高校思想(下转第71页)

(上接第86页)政治教育的其它课程。例如,在形势观中的实事求是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比较法等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是稳定不变的部分。

第二个层次是基本理论,这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主要包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外交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基本状况等。这些方面虽然从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来看,也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但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是处在相对的稳定之中的。

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石和核心,也充分表明了这门课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但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个性特征,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动是一个客观现实。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废。

首先,不能片面强调稳定性,把教学内容局限在一些变动很小的内容上。这样不仅违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也会使这门课失去活力。另外,由于这些内容在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都讲过,如果只关注稳定性的东西,也存在着重复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形势与政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比较突出。

其次,如果只强调动态性,就会出现就事论事的问题,难免陷入肤浅,与媒体上的时事新闻分析相似,从而偏离这门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本质。

在处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问题上,根据“热点问题半月谈”的经验,正确的做法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寓稳定性与动态性之中”。例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的方针,是《形势与政策》课必讲的内容,但这个内容很早就提出了,因此属于教学内容的稳定部分,而且“科学发展观”在其它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也讲。如果《形势与政策》课再讲这个内容,就发生了教学内容的重复。《形势与政策》课讲“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找一个最近发生的与“科学发展观”有关的事件,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自然地引出对“科学发展观”内容的讲解。只有这样的优点是能既使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特点,又保障了这门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形势与政策》在教学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就比较高,即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而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成分比较复杂,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造成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长期徘徊,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