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0:13:11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稳定动荡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当前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上呈现“东缓”、“西安”、“南乱”、“北稳”之势。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在我国周边安全诸多的挑战中,最近一段时变现得最为突出的无疑是我国与南亚五国(越南、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海之争和中日之争等。菲律宾驱逐我国在黄岩岛作业的渔民、越南挑衅我国台湾驻太平岛士兵、日本无理扣押我国在附近作业的渔民等。事实,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的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我国与南亚五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海权之争,实质是这些国家我国海洋资源的窥视、无理占有欲掠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渐渐地把更多的目光转到海上资源。因为南海蕴藏这大量丰富的石油、鱼类等资源,所以我国周边各国都想来捞一手。

2、美国“重返”亚太

美国战略东移的实际展开,东亚和中亚地区都将成为美国军事部署和战略争夺的重点,这在客观上也势必加大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目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正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其军事部署的重点也在随之调整,大量先进的海空力量逐步部署到东亚地区。同时,为了控制中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美国也加快了谋势中亚的步伐,既和俄罗斯争夺势力范围,也对中国形成钳制。中美之间尽管在经济合作领域日益密切,政治对话也不断加强,但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决不会改变对中国的防范立场。美国的战略非常注重前瞻性,不是考虑三五年的事情,而是预谋一二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事情,他们不可能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完全放心,军事上的未雨绸缪是应有之义。在此情况下,中美之间在东北亚、东海和南海以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相撞”难以避免,这些问题如果处理失当,不仅会造成中美双方的磨擦甚至冲突,也会影响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

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扞卫自身正当利益的自卫反击,应让周边个别国家尽早“清醒”过来,打掉其幻想与错觉,以免其日后因挑衅中国被惩罚而“后悔莫及”。与此同时加快“硬实力”建设,重点提升海空远程防卫打击能力。

二是“政经相辅”,“政”指政治与安全事务。应正视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在南海存在的安全利益冲突,美国因此才有机可乘。中国与邻国之间经济利益基本吻合,但安全利益。则存在冲突(领土与海洋权益争端等),这些邻国因而“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在安全上利用美国“制约”中国。破解这一困境须对症下药、“以长补短”,经济是中国的优势与“强项”,安全则是中国的劣势与“短板”,应一面扩大经济共同利益,一面妥善化解安全利益冲突,应将经济与安全联系起来,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安全合作或抑制安全冲突,包括对侵犯中国权益的国家实施经济制裁、相关制裁应准确打到对方的“痛处”与要害。

(二)努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对全球事务和亚洲地区的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态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政策。在我国周边许多热点问题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由于我国被美国认为是最有潜力在未来挑战其主导地位的国家,美国对华政策中防范的一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消失。但美国在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利益,在很多国际事务上,美国需要我国的合作。因此,只要双方做出足够的努力,中美关系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三、发展睦邻外交,拓展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影响力

综合实力的增强,使我国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能力也相应增强。我国虽然在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我国综合实力相比,两者之间并不相称。现在,我国与很多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支柱还处于经济合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我国与一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战略层面的合作,建立起高度稳定的、经得起国际环境变化考验的战略关系,还是一个需要努力加以实现的目标。

此外,针对外界对南海问题的炒作与曲解,宜适时明确界定中国在南海的维权“底线”。

放眼未来,周边是中国崛起必须经历的“大考”,也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谋划中国对外“大战略”,务必优先“经营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申论作文本质上是一篇既定的议论文,所以具备议论文的一般属性,其总体结构模式为“三段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若胶柱鼓瑟的以此为原则,将申论作文不加变通地设计成“三段式”,其结果大多只会是一篇相当糟糕的“八股文”。“三段论”只是一个总体的结构框架,考生必须结合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不同的主题和行文要求,对这一结构进行灵活的变化,敷衍铺陈,设计出更加详细精当的文章结构。

由于结构往往跟文体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从文体差异角度来讨论申论作文的结构设计。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和文章结构的差异,通常可以细分为三大类型: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

一、策论文的结构设计

所谓策论文,指的是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件,提出对策措施的一种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是:首先是结合所给定资料,概括存在问题,探究深藏于表象背后的因果逻辑,指出问题的危害性及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随后是文章主体部分,重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或具体的实施策略。简言之,针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策论文侧重于回答“怎么办”。

策论文是申论考试中最为常见的文体,特别是在省、市一级公考中,策论文更具普适性,以此测查考生面对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具备相应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例如2010年××省考题“以‘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工作’为题”、××市的考题“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为主题”、××市的考题“以‘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为话题”等都是典型的策论文考题;2010年的国考题“以‘海洋的保护与开发’为题”和2013年的国考题“以‘岁月失语,唯石能言’为题”、2014年××省的考题“以‘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为题”谈污染治理问题等,策论文都是最佳选择。

为进一步了解策论文的结构设计,不妨以2010年××省公考题为例:“农民能否持续增收,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请联系给定资料,结合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从题干看,本题的重点落在“农民能否持续增收”上,因此如何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是文章的主体。同时,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意义亦不可不谈,因为这是推动农民增收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与之相应的,目前农民持续增收存在哪些障碍,则是制定农民增收政策的现实依据。至此,文章所涵盖的三大部分内容已经确定,其主次详略也已安排好,只要对之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理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形成一篇策论文了。试看下面一篇范文:

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十三亿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对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然而,由于长期的基础薄弱、投入与管理环节不到位、农产品价格涨幅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农民收入增长慢,农业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农民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这种不利状况亟待改变。

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民增收与否,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走向。各级政府应该持续深入研究中国“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趋势以及解决的对策,并将之落到实处。其中,农民增收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该问题若是解决不好,国家的发展就会成为一纸空谈。

要解决农民持续增收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考虑:

一是加大投入。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经费的投入,完善水利、电力、道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服务、管理功能,应对自然灾害、人口增长,文化需要等带来的挑战。

二是加快政策制定和完善。合理的制定农民工就业、务工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吸引农民工回家乡建设,合理引导人才流动,为农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保、医疗合作等农村养老服务机制,使农民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使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系优越性在农村得到彰显。

三是加强培训、建立培训基础,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培训实用技能,如养殖技术,电脑操作等,引导农民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家致富。

四是加大土地利用率。政府合理引导农民对土地依赖的心理,鼓励其大胆盘活土地资源,在保证土地不抛荒的情况下,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增加收入。

五是要在保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产品价格,让农民收入来得更直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农业这条国民经济的脉搏有力地跳动起来,既符合农民的心愿,也符合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可以说,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把钥匙,只有将之切实解决了,才能有利于中国经济、科学高速、平稳、健康发展整体规划的实现。

本文通过第一段来简单介绍背景,同时引出话题;第二段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三段阐发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指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为随后将要提出的对策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持;随后,文章进入主体部分,分别从资金、制度、培训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文末进行总结,并对主题进行适当提升,分寸感把握适度。不难看出,本文大体依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作者对之进行了较为灵活的变通,依据公共权力运行过程基本原理,将三段扩展到了十段。虽然是由简入繁,但因作者理清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语言通畅,在“结构完整”的同时也做到了“条理清楚”,且在主题的挖掘和提升方面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因此可算是一篇上佳的策论文。

二、政论文的结构设计

政论文指分析某一问题(事件)具有何种价值,或者解决某一问题具有何种意义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为:立足政治高度,从具体问题、事件的表象中探究其本质,追根溯源,剖析其前因后果,阐明其重要价值或意义,或强调解决某一问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简言之,面对某一问题或事件,政论文的核心任务是回答“怎么样”,阐释某种价值理念的“正当性”,完成“政治游说”。从历年考题看,政论文也是常见文体,如2011年国考题“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2011年全国多省市联考题“以‘家底’为题”、2013年的国考题“以‘让……大放异彩’为题”(地市级)、2014年国考题“以‘米兰・昆德拉的慢生活’为话题”、2014年全国联考题“以‘价值输出’为话题”等都可以写成政论文。一般而言,相对策论文,政论文对考生的理论功底以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2010年上半年××省公考题为:请围绕“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写一篇议论文。根据给定资料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国民健康工作的推进并非与之同步,状况堪忧。特别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甚至以牺牲国民健康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即所谓“带血的GDP”。据资料获悉的背景知识,再结合题干要求,可知本题的重点是要诠释国民健康对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以此唤醒国人的健康意识。试看范文:

健康是一笔宝贵财富

“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是国民的一大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健康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此同时,污染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的巨大工作压力、体育设施的严重不足造成缺乏锻炼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国民健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情况不容乐观。长此以往,将会对我国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国民健康状况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应将之视为一笔宝贵财富加以好好珍惜。

国民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的大问题。国家强盛归根结底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其中,人才无疑是最为基本的要素。而人才除了有专业技能之外,还需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作为基本保障。因此,国家对国民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不仅是民生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高屋建瓴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此外,国民健康状况与否还直接影响到国家形象,只有树立健康的国民形象,才能成为真正强盛的国家。

国民健康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大问题。单纯的经济发展,不一定能带来社会和谐,只有重视民生健康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有利于社会和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不重视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国民健康的方式换取经济增长,形成“带血的GDP”,给当地民众健康带来损害,引起民众不满,甚至引起,这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不可不重视国民健康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协调。

国民健康是关系人民幸福的大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民幸福。幸福无疑需要身心健康作为基本保障,否则幸福就无从谈起。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国民亚健康、缺乏锻炼等状况依然比较严重,甚至由此“因病致贫”现象也屡见不鲜,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因此,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必须重视国民健康事业的发展。

促进国民健康,既需要政府扶持引导,也需要个人重视和参与。只有实行多管齐下,综合管理,才能推动国民健康事业的稳步发展。

总之,国民健康是关系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大问题,是一笔宝贵财富,应引起政府包括社会各界的重视。也只有增强国民健康,才能实现国家未来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范文首段引出话题,同时简单指出目前国民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随后,在主体部分重点分析、论证了国民健康之于国家、社会、个人的重要意义;接着从政府角度简单讨论增进国民健康的大致思路;结尾点题,并进一步提升、强调本题立意。文章总体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逻辑严密,有一定理论深度,可算一篇不错的政论文。

三、评论文的结构设计

评论文是侧重于对某一观点或问题发表评论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其结构设计的大致思路为:通常情况下,先简介既有的某种思路或问题,然后将之作为“靶位”,发表评论和意见,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有时还会针对某些思路附带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因此,相对前两种文体,评论文主要侧重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要点是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来思考、分析问题,并且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式来评析“靶位”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文章结构特别强调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连接,讲究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从历年考题看,相对而言,评论文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其中2005年国考题“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2006年××省考题“以‘效率与公平’为话题”、2009年××省考题“以‘产品免检制度存废’为话题”可为代表。试以2006年××省公考题范文为例:

鱼与熊掌真的不可兼得吗?

――从公平与效率问题想到的

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趋严峻,比如城乡、区域差距,医疗、卫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日益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特别是随着GDP的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更使得公平与效率问题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他们是一对矛盾体――讲求公平就无效率可言,讲效率就得牺牲公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实践证明,牺牲公平不仅不能产生理想的效率,反而带来大量的负面影响,这对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其实,公平与效率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共同体。它们既有相互矛盾对立的一面,但同时又有相互统一的一面。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保障,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没有公平就难有效率,即便出现了一时的“高效率”,那也是短暂的、靠不住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应该且能够得到最佳结合。以牺牲公平换来“高效率”,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很难长久维持。我们应该着力经营怎样把效率与公平结合得更好,而不是纠缠于两者之间如何取舍。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提高效率,又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既保障效率又保证公平的最优结合点,从而使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保证公平,而保证公平又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就业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其次,改革税制,加大税收调节的力度;再次,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最后,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及民主政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表达机制。

古人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公平与效率可以兼得,其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和操作技艺。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公平与效率兼得的良性循环机制,来推进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本文采自网络,作者佚名,笔者对原文作了修改)

作者首段先介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以此引出效率和公平的话题;紧接着,引出当前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既有观念,将之树为“靶位”;随后,对“靶位”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并且亮出己方观点――效率和公平可以和谐统一;其后进一步论证如何解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几条措施;末段以名言起句来收束全文。总体而言,本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清晰,论证有理有据,一气呵成,是一篇典型的优秀评论文。

上述可见,在申论作文中,立意角度不同,文体选择不同,作为形式部分的结构设计自然不同。结构设计的总体要求是“丰满无缺”、“言之有序”,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若在实际写作中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的原则和模式,合理安排好观点和资料之间的衔接,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那么就算迈出了征服申论作文的重要一步。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相互冲击,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贯彻并且落实好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团队。笔者从几方面入手,就如何做好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广大同行参考借鉴。

1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电力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过于注重形式主义,而对具体的内容予以忽视,过于注重表面功夫,对工作是否能落实不重视,这些问题都导致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率偏低。特别是现如今许多电力企业的员工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抵触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亲和力,甚至还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给受教育者造成一定的心灵创伤。因此,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进与创新尤为重要。电力企业要想切实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除了要根据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对经济战略规划予以调整以外,还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的每一项政策发展。前者属于物质领域上的工作,后者则属于精神领域上的工作。电力企业要想得以持续发展,必须要让物质领域工作与精神领域工作完美融合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恰恰能够让物质领域工作与精神领域工作紧密连接在一起,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的影响是一种间接式的影响,但可以让两个领域的工作向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努力。应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紧密围绕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电力企业内部矛盾,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电力企业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

2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2.1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要想确保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必须要保证电力企业员工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全面且正确的理解,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具有责任性与正义感,也只有如此,才能使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使电力企业屹立于经济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生存发展。电力企业应加强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与思想觉悟,不断鼓励电力企业员工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积累有益的经验。同时,电力企业还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与员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思想工作者综合能力的提升。2.2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想做好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应结合经济的发展、时代的需求,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进行改进与创新。第一,要为电力企业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预告机制与反馈机制。构建预告机制能够及时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时间予以解决,避免矛盾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反馈机制则是为了确保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及时了解掌握电力企业员工的真实愿望、心理活动,切实解决员工们面临的各项问题,让员工对电力企业更有归属感。第二,构建有效的工作评估机制,为电力企业设置科学合理的政工机构,选择优秀的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更好地在电力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三,要提高电力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处理好思想政治工作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满足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2.3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电力企业必须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改进与创新。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帮助所有员工树立起集体意识,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要大力做好特色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宣传工作。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还应放在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及正确的道德观念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记录,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又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让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现代性、稳定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将核心放在集体主义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电力企业文化。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电力企业必须要从这个方向入手,对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实施改进与创新。2.4改进与创新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方法。在实际的生产与经营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的员工之间肯定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赶超的心理,电力企业应利用好员工的积极心理状态,对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表扬,做好典型人物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电力企业员工受到鼓舞,更好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电力企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员工的实际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方式与方法进行改进与创新。可以将传统的说教式宣传结构逐渐转变为由员工为主体的全员参与式宣传结构,让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企业可定期举办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视频教学、课堂、趣味竞赛等活动,让员工们能够更好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举办相关活动时,电力企业应就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向员工们展示更加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电力企业必须要做好战略宣传计划的制定,落实好思想政治的战略新思想,解读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构想,跟踪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做好电力企业自身形象的宣传。

3结语

只有让电力企业的全体员工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电力企业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才能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予以改进与创新,使各项新理念、新目标都能在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得以贯彻与落实,使电力企业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获得更加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深入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研究,不断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作者:潘瑞虹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电业局

参考文献:

[1]罗萍.关于电力企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C]//《五月风》论文专辑-2012,2013.

[2]张玉洁.电力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创新机制分析[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7.

[3]李静.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思考[C]//“决策论坛———区域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4]卿志强.提高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新思路探讨[C]//“决策论坛———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6.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1904年的甲辰恩科并非中国最后一次会试,两年后还曾有一次特殊的会试。光绪三十二年(1906)10月,清朝廷举行了一次“考验游学毕业生”的会试,这是一次不标准的科举考试,没有会试之前的院试、乡试各环节,应试者为自欧美和日本留学毕业的“海归”。

考生们自己选报合适的专业。大致分作政法科、文科、格致科、医科、农科、工科、商科七个学科,每个学科下又设相应的专业门。会试的主考官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唐绍仪,他是当年容闳所率赴美留学幼童之一,两位副主考是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严复、毕业于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学院的詹天佑。

从最后的科场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们

这一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大学的颜惠庆与康奈尔大学的哲学硕士施肇基结伴,从上海进京赶考。颜惠庆与施肇基都报了文科,这一科的主考是严复。试题与答卷都用英文,也要发榜,耶鲁大学的陈锦涛博士名列榜首,颜惠庆名列第二,他的弟弟、利哈依大学毕业的颜德庆名列第四,其后将出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长、财政总长的施肇基则名列第五。前十名都毕业于美国的大学,他们被取为“最优等”,被赐进士出身。余下有优等四十余名,赐举人出身。大多留学于日本。医科考生中有一位是牙医,本来已经考进了最优等,但是庆亲王奕勖认为牙医乃江湖方士,岂容跻身此列。无奈这位牙医只能屈居优等,得个举人的头衔。

发榜以后,中试者去拜谒学部尚书、学部侍郎以及诸考官。再择日于清晨去颐和园,觐见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所有觐见者,九人一列,由学部官员引导来到丹陛上,跪成一排,依次序高声自报姓名年龄籍贯。轮到哪一位,学部尚书便恭敬地奉上一个牙牌,上面写着每个人的简历,供太后查对识别。最后一人报完以后,全排起立,退出,下一排人再入。颜惠庆被赐进士出身后,被学部录用,但他此时供职于上海,便长期请假。日后他成为民国政府的总理、外交总长,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这次迥异于前的会试并非空前,前一年清廷就专门为留学日本的学生举办过一次类似的特殊考试;这次会试也不绝后,此后每年一次,直到大清朝廷告别历史的1910年还在举办,一共举办过六次。其中第六次会试中有一位工科进士,他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地质学家,名字叫李四光,他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

清廷此前已经下旨诏准张之洞、袁世凯所奏立停科举之议,但既然此后的六年仍然颁授过许多哲学进士、科学举人,旧瓶装新酒,不妨视其为大戏唱罢之后的“大轴”,仅供人们回味余韵,渐渐散场。既有“大轴”,那么“大轴”之前的“压轴戏”又是哪一出呢?

制艺之学与普及读物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廷下诏变科举试法,谕自明年始正式废止八股,改试策论。而在此之前,关于改良科举的呼吁已经持续至少四十年之久,只有这一年科举改良才真正制度化。中国科举这台唱了一千多年的大戏,就此进入“压轴”阶段,而这出压轴戏,也正是帝国瓦解前的最后一缕残阳。次年,乡会试分三场进行,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从考试内容上看,时事政论成为重点,而且内容不限于中国,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矣,传统的四书五经仍然保留,依稀尚存旧时模样。

在这种情况下,应试的各级学生们的复习任务,就与向前塾师所授大相径庭了。曩日学子如何应付新形势的具体情形,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相关的资料,但现存一部名为《中外策问大观》的书却可以透出相关信息。这部书在当时算是权威著作,编纂严谨。

欲说“中外策论”,就得先说说传统的策论。应考的指南性手册,明清两代一直是最畅销的图书。在雕版或木活字印刷的时代,图书的成本一直无法降低。高昂的书价,令寒士们不敢问津,这里所谓“寒士”,指的是还没有科举赢得一个出身的贫苦读书人。如果没有偶然的机遇,一个穷童生、穷秀才是无法读到“廿一史”的,甚至作为经传重要典籍的如《左传》、《毛诗》,一睹真面目也非易事,遑论其他四部杂书。这似乎也是从前的人们“敬惜字纸”的原因之一。但是大凡读书人,基本都希望通过科举的路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因而几乎每位童生、秀才都至少会备有一部应考指南,书中简明扼要列出必须熟背的篇目,附列历届试题,详细指导八股文的写作要领,策论的破题法,试帖诗的常见错误……等等,不一而足。这类图书自唐代就已经存在,宋人李防所编《文苑英华》中就辑有四十余篇唐人的试帖诗。到了明清两代,这类图书就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两部,当属梁章钜所著《制义丛话》与《试律丛话》。

时代一变,新政出台了,为了辅导应付前所未见的会试,指南手册的编纂者们即使煞费苦心也未必成事。传统的知识结构都已经被打破,所有的经验全部作废。于是坊间充斥着东抄西拼,不知所云,专为营利的印刷品。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说,“士子多自琢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应试者以报纸为兔园册子,而复习不外乎是;书贾坊刻,亦间就各报分类摘抄,刊售以牟利。盖巨剪之业,在今日用之办报以与名山分席者,而在昔日则名山事业且无过于剪报学问也。”从当时的这段记录来看,出题者、复习者、书商基本都以上海的报纸为唯一依靠。

一次两次新鲜,稍假时日,无论出题者、应考者都将适应时局的发展,在学习中进步。到了1904年,最后一次传统科举甲辰科会试,中试第一名的会元是谭延,他在各国政治艺学策中,所作文章题目为“泰西外交政策往往藉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盖屡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这篇文章的标题,译成现代汉语,可作《西方的外交政策:以领土完整为借口收取国家利益――以一百年来的世界史为中心》。从题目看,完全合乎当时中央的关注热点,了解当时全球形势,颇似一篇现代学者的政治学论文,应该具备执政朝廷迫切希望提拔的年轻干部修养。据说本来谭祖庵本应该成为殿试的状元,但慈禧太后因为他与谭嗣同都姓谭,心中犯了忌,就用朱笔删掉了他的名字,于是直隶的公车刘春霖成了最后一科状元。这故事非常可疑,更可能是人们对当年谭公子的渲染。

这段压轴戏,前前后后唱了三年:壬寅(1902)、癸卯(1903)、甲辰(1904)。正是这三年科考促进了西式学堂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与考试制度被强制地与西方接轨了,就像是按着牛头吃草一般。

科举让人扭曲了心态

其实,参加科举的人们,未必都想要一个锦绣前程,以此作为当官的敲门砖,颇有一些人另有打算。但无论是什么打算,都计较通过科举而来的“功名”,哪怕是荣誉性的“功名”。《郎潜纪闻》中记载了道光年间,广东三水有一位103岁的老人陆从云参加了会试,成绩如何不知,

但被恩赐为国子监司业。这大致是一个荣誉性的职务,不必赴任到职,以此翁任斯职,或许有促进年轻学子发奋努力之效。这位老人其实在一百岁那年才入学,所以一定没有非分的想法,只图一个荣誉,而朝廷也正满足了他这种企望。

隋唐以来,科考成了读书人的头等大事,而科场中风云莫测,参考的生员公车们往往说不清成功失败的真正原因。但读书人绝是掌握着话语权的一群人,因而他们对科考的记载也异常丰富。他们往往关注一些离奇的、失去典型意义的案例。

陈登龙所著《秋坪随笔》中记载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康熙年间,福州有位叫赵晋的人,字二今,能写一手漂亮文章。他与九位当地名士结社,共同练习应考文章。社中有一位名叫佘正健的人,当时与赵二今的名气不相上下,但是赵二今心中却很看不起这位余仁兄。每当文社开展活动大家约定一个文章题目后,赵二今就预先写好一篇文章押在砚匣下面,说“这就是佘某将要写成的文章”。到了晚上,余某的文章作完了,大家就取出砚匣下的文章对比,果然如出一手。大家都特别惊讶。乡试发榜,余正健中了解元,而赵二今屈居其下,心中委屈。进京参加会试,赵二今的名次仍然在余正健之下,于是赵二今聚众喧哗,事情闹到了上边,朝廷决定采取殿延覆试的办法,给诸举子们公平的机会。殿试的题目是《伯夷隘》,只有这三个字。赵二今一心想着要一篇杰作来压服同侪,但从早到午居然一个字也写不出。看到桐城举子方苞先生也现出彷徨状,就问,莫非方先生也被这题目难倒了吗?方苞说我想用天地二义逼出这个“隘”字,但措辞感觉不够满意。听了这番话,赵二今忽然激起了灵感,提笔一挥而就,文中有这样两句:“甲子以前有天,甲子以后无天,谓天盖高,不敢不蹋;首阳以内有地,首阳以外无地,谓地盖厚,不敢不踏。”后来就凭这两句话,夺了当年的榜眼。

梁章钜也是福建人,他曾亲眼看到过赵二今卷子的残本,他认为“体多纤仄,未足以副其名也”。看来赵二今虽然当了榜眼,但文章水平也未必多么高明。福州的孟超然是梁章钜的座师,他曾经视学四川,也曾用“伯夷隘”命题。一个学生在文章中提到伯夷“隘于绝兄弟之伦,中子既已承祧,何以不还奏教埙篪之雅,弱弟早偕出,何以不同甘薇蕨以终”。孟超然觉得奇怪,就提作者来说个究竟。那考生说,春秋的时候,大家都说伯夷叔齐两人一起隐居首阳,但到了战国,人们才知道叔齐走了半路就回去了,没去首阳。这是件改写历史的大事,孟氏就问这种说法出自本书呢?那学生正色答道,

“想当然耳”。气得孟超然正准备狠狠教训这个狂生,岂料那狂生接下来又说,春秋的《论语》中,总是把伯夷叔齐两人并举,而战国的《孟子》中,就只提伯夷一个人,不再提叔齐了,老师您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这一问,把孟老师问住了,日后他回忆说,“余无以折之,遂置不问”。

这两段真实的故事,都出自“伯夷隘”三字之下,可以看出科举并不是取士的好办法,考官考生都只能陷进更险的“隘”中,无以自拔。科举里的顶级纪录

科举一方面密切地联系着掌握了话语权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非知识分子也提供了极具权威的价值参照系。所以现代汉语中中还保持着相当多的与科举有关的成语、俗语,比如将知识分子称作“秀才”,把贫穷的读书人称作“穷措大”,把各省高考第一名称为“状元”。另一方面,科举中的成功可以瞬间改变一个读书人的命运,因而历史上人们也关心这种变化。隋唐以后分科举士(这就是“科举”一词的本义),提供了除战功、世袭以外进入士族的另一条道路,而这种制度在宋代以后渐渐成熟,千年以来的确有些家族通过成功的科举,一跃成为望族。这其中最典型的是“昆山三徐”。

昆山三徐,指的是康熙年间的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亲兄弟三人。他们是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亭林的外甥,幼时家贫,都得到过亭林先生的帮助。顾亭林先生曾以死相拒出任清廷的官职,他三个外甥的科举之路却顺风顺水。最初是三弟元文在顺治十六年中了状元,继之大哥乾学在康熙九年夺得探花,最后是二哥秉义在康熙十二年也高中探花。

明清两代,会试之后中试者分作三甲,头甲一共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稍多,其第一名称为“传胪”,榜列二甲者,赐“进士出身”;名列三甲的人数最多,在进士金字塔的最下层,赐“同进士出身”。当时有人将“同进士”与“如夫人”作对,“如夫人”当然不是“夫人”,是妾的身份非要沾上夫人的名头,所以这可算头甲二甲们,对三甲的刻薄挖苦。

由此就可以知道徐氏三兄弟居然全是“进士及第”,是何等鲜见。事实上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只有这一例而已。因而从前大凡说家风、家族学问,言必提及“昆山三徐”。天下科名之盛,莫过于昆山徐氏。其中还有一段嘉话。二哥秉义中了探花之后,初入词馆(翰林院的别称),而弟弟元文因为早早就中了状元,此时已任翰林院的掌院学士(相当于院长)兼教习。依惯例,秉义应该向元文投谒,行晋见礼,自称门生,而弟弟再象征性地具疏陈谢。鉴于教习是弟弟,门生是兄长,有乖伦理,于是康熙降特旨,

“徐秉义勿庸教习”,免了这一套。

昆山三徐之盛,盛在横向,同时代的恩荣,却不能表现家族持久的繁荣。所以还有纵向的衡量标准,这就要先说说“四世翰林”。

中了进士以后,除了头甲的三人以外,再从二三甲中挑选优秀者,进入翰林院充翰林、编修、庶吉士诸职。翰林院差堪比拟今日科学院、社科院。所以能否进入翰林院也是判断标准之一。有清一代,四世翰林一共有五家:静海的励家,常熟的蒋家,无锡的秦家,商丘的陈家,长白的德家。

但是说到这种家族持久光荣,这五家人还差得远,另有一家是“六世翰林”,这就是桐城的张家。张家最早从康熙年间的祖父张英算起,一直到曾孙、玄孙一共六代十二人都进入了翰林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家族,门阀清华,空前绝后。

除去这些家族集团军,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孤军作战的“科举英雄”,这就要说到“连中三元”。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初级水平的有县试、府试、院试,一级一级升,具备生员资格再考秀才,院试第一名叫案首。高级水平的从乡试算起,考场设在省城,考生是取得秀才资格者,中试后称举人(意思是被举教廉的人),乡试的第一名称。接着就要进京赶考,参加会试,中试后称贡士。最后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中试者称进士。乡试、会试、殿试,三场考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这就是所谓的“三元”(“元”字的意思是位列第一),也是“大三元”,相应的“小三元”则是县试、府试、院试的第一名。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管理;研究

档案以保存、提供利用为主要责任,面对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和利用等任务。当前数字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管理上的巨大挑战,档案行业也不例外。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推进,新型电子档案产生并逐步完善,有取代传统纸质档案的趋势,无论是个人档案或者集体档案,档案承担着记载信息、传承信息以及提供保存、检索供社会利用的责任,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而在信息社会中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档案管理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

1 电子档案的定义

电子档案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新生档案类型,关于它的定义尚未形成绝对的统一,本文选取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来阐释电子档案的含义:

学者张雪香在论文《高校电子档案管理》一文中指出,要避免简单的将电子档案等同于电子文件,她认为电子档案比较确切的定义,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于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直接形成以数码形式记录到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有档案价值的文件”。即电子档案是借助计算机系统生成、利用和保存的档案文件。

学者孙笑一则通过特征来阐释电子档案的定义,他提到电子档案具有实体的虚拟化,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时效性强、周期短,具有交互性和个性化,加工标准化、信息海量化和检索的智能化等特征。

孙丽茹则采用了国家档案局在《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中的定义,即电子档案是指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

综上,本文认为电子档案对应的是我们通常说的纸质档案,指可以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载体进行存储的电子文件的集合。

2 电子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管理电子化进程必然是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当不可否认这也是必然趋势,电子档案较之于传统纸质档案优势明显,但在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本章从电子档案的优势劣势和电子档案管理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2方面谈谈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现状。

2.1 电子档案管理优势

电子档案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优势主要体现在:1)降低人力成本,减轻人力负荷。电子档案的载体是数字载体,信息采集和上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完成;2)更利于保存和检索利用。纸质档案的保存对空间及空间条件要求很高,电子档案更容易保存,利用计算机系统也更容易检索利用;3)管理方式更加灵活。电子档案信息修改更加方便,为有序、数字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电子档案在带来诸多方便,使得档案管理效率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比如档案文件的真实性和数据保存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档案容易修改增删,真实性的保障有赖互联网技术的提高;电子档案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小觑,互联网的数据有可能遭遇病毒、黑客袭击等,电子档案存储在终端也面临这样的隐患。

2.2 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电子档案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但档案管理电子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形势下,要明确电子档案管理发展方向,有必要先对目前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作一了解。

2.2.1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淡薄

档案管理属于我们所说的冷门专业,岗位也属于偏边缘的岗位,目前我国很多有关部门对于档案管理这一工作并不重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不需要花费精力在这一项工作上,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抱着随意的态度对待工作,这是一个不良循环,而电子档案管理需要运用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意识问题和管理理念是根本对问题。

2.2.2综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档案工作者对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自不必说,但既懂档案管理知识也懂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匮乏,给电子档案管理工作高效进行带来了挑战。

2.2.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互联网知识产权问题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尚未形成体系,有关电子档案管理的专门规则条例极少,统一适用性对法律较少。

3 电子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社会经济发展高速,时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逐渐兴起;大数据时代带来了海量的数据资源,革新了各行各业的常规模式,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势来袭。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而随着新技术的逐步渗透,人员管理、档案管理侧重点等都必须同步协调发展,本章将从3个方面谈一谈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3.1 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向着现代化、电子化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高速运转,电子档案管理也将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变革的开始首先是理念的变革,正确认识当前档案管理大环境,电子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优劣势,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积极了解形势、环境的变化,促进电子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3.2 电子档案管人才向着专业化趋势发展

电子档案管理人员愈加专业化。档案管理工作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人员专业化很重要。电子档案管理不仅涉及到档案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对从业人员计算机知识、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法律条文等方面的能力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电子档案管理起步至今,到逐渐发展,慢慢取代传统纸质档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管理人才向着专业化发展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方向。

3.3 多机构、跨部门合作,共同创造安全可靠的互联网大环境

良好的互联网大环境对提高电子档案管理安全性很有帮助,这就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构建完善的档案应用机制,构建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考虑到潜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正规杀毒,防范黑客攻击;归档规范化,管理程序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机构职能作用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辅佐,不断发展创新,探求更加高效、便于利用的管理方法,子档案正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对管理及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和安全保护机制,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从传统向电子化进程的转变,做好电子档案的维护工作,加强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雪香.大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研究[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1):81-83.

[2]周茂玉.浅谈电子档案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5,(247):103,138.

[3]孙笑一.浅析电子档案的主要特征及管理保护策略.[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4]孙丽茹.试析如何做好电子档案管理.[A]“决策论坛――公共政策的创新与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

[5]王静.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 (4):275.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5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各个高校的招生人数急剧增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我们为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欣喜,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感到有些担忧。而其中高校研究生普遍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显得尤为突出。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简介

所谓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性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学术道德失范”是指从事学术性研究生活动的主体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现社会的价值目标。[1]而具体到“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应该是指研究生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去实现学位的授予或者奖优的确定等价值目标。目前研究生在学术活动中,比较突出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有:引用他人的学术成果不标注;将他人的论文照搬、拼凑改造成自己的论文;一稿多投;请他人论文等。

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会造成低劣的学术成果的产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会大大减弱,势必会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根除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迫在眉睫。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博弈论解析

1.现代博弈论简介。在竞争过程中各方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必须考虑对手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即要研究采取对抗其他竞争者的策略,这就是对策问题,又称为博弈问题。对策或博弈就是决策者在竞争场合下做出的决策。研究对策或博弈的理论与方法,称为对策论或者博弈论。任何一个博弈现象,都包含着以下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局中人;二是策略及策略集合;三是局势与支付函数。除了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外,现代博弈论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假定每一个局中人都知道他自己和别人的策略。[2]运用博弈论在解析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其根据在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其实是研究生与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其他研究生等之间的一场博弈。根据博弈论,在这场博弈中,上述各局中人,相互博弈,相互对决,彼此都会一套行动规则采取的策略,都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具体体现为: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或得到学校的某些奖励;通过规定的硬性规定,高校能否据此提高科研学术水平;通过招聘过程中设置对毕业生在读期间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能否录用到合适的人选;各类学术期刊能否获取到更多的版面费。

2.研究生与学校之间的博弈。目前研究生所发表的学术期刊的数量和层次,是衡量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的主要依据。因此,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是目前各高校的通行做法。就本人所在的学校来说,学校规定:博士研究生三年在读期间,要求发表核心期刊1篇,省级期刊2篇;硕士研究生三年在读期间,要求发表省级期刊2篇。高校关于的规定,其出发点是希望借此规定,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但是,未曾考虑到此种做法会滋生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浮躁情绪。在面对高校的这种硬性规定时,研究生与高校之间就开始了博弈。一方面,很多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存储、科研能力较低,导致他们完成不了在读期间的任务,另外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也并非是为了以后从事科研工作,而是为了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又规定了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的硬性要求。因此,部分学术水平较差的研究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就在网上下载别人的论文生搬硬凑,更有甚者,直接照搬照抄原文。情节更为恶劣的是,个别研究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别人、代,甚至包括学位论文。

研究生和高校之间的上述博弈,造成了恶性循环,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3.研究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博弈。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为了招聘到所谓的优秀人才,他们依据筛选理论进行招聘,即提高应聘条件,如要求学历越高越好,具有突出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等。由于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很难挑选出真正素质高、有能力的应聘者,因此,相应的数越多、获得证书越多的毕业生就容易被用人单位选中。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了毕业能找到所谓的好工作,顺利实现就业,部分研究生们则会做出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断提高论文成果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迫于就业压力,研究生们会想方设法尽量多发文章,但是又由于自身学术能力有限,至少储备有限,只能拼凑、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研究生与用人单位的上述博弈,使得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

4.研究生与学术期刊之间的博弈。一方面,研究生在与学术期刊的博弈中,面临着版面费“出”与“不出”的抉择。如果选择“出”,则会需要支出相当可观的费用;如果选择“不出”,论文被期刊主动录用的几率又很小,论文迟迟不发也有可能面临无法按时毕业的风险。而如果研究生选择出版面费,则就会显得很容易,也就是出现“给钱就发”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学术期刊业存在着版面费“收”是“不收”的选择。如果“收”,明显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有可能会被查处,但是,“收”也会给学术期刊带来可观的利润;如果选择“不收”,期刊的利润肯定就没有了,一些影响力很小的期刊社可能面临着倒闭的风险。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可想而知,有的研究生会选择出版面费,而有的学术期刊会选择收版面费。有的研究生通过出版面费,很快完成了的任务;有的学术期刊通过收取版面费,获得了丰厚的利益。显然,在有偿交易的情况下,发表出来的论文质量就很难保证,有的学术期刊由于考虑到自身的经济利益,会对粗制滥造的论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三、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相应对策

1.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从博弈论角度来看,要有效解决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必须使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处于高风险、低收益、高成本的环境下,从而被摈弃。一是开设学术规范教育专门课程,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任何外在的约束,最终必须通过主体的内心认知才能产生作用,高校通过开设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对研究生实施系统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让研究生从内心里对学术产生敬畏之情,不会随便抄袭别人的论文。二是可尝试建立研究生个人信用档案。可借鉴社会个人信用系统,由高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社联合,设立研究生的诚信档案,用于记录其学术活动的主要环节与内容,该信用档案可视情况,存入该生人事档案中。如此一来,通过实施该措施,增强学术道德规范的威慑力,避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2.高校应改革并完善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为了自身的排名,都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规定的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方能毕业。可是只能反映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个方面,上述学校的规定导致的结果就是几乎成为评判研究生学术研究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高校在学术成果的评价方面,一方面,应改变片面量化的学术考核方式,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身规律,兼顾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设置不同的学术成果评价标准,例如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期刊的层次,可以要求高一些;而对于硕士研究生的期刊的层次,可以要求低一些。另外,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学术成果评价标准。

3.用人单位应修正其选人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机制。众所周知,只是学术科研能力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地展示和代表研究生的真正的学术能力和其综合素质。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择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学历、证书及的数量,更应看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不要以多发了几篇学术论文,或拥有较多的证书就认为该生优秀。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切断引发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诱因,从而促进研究生端正科研的态度。

4.规范学术期刊的市场行为。首先,学术期刊的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对部分期刊收取论文版面费的违规行为进行有效查处,破除在某些地方存在的“给钱就发”的潜规则,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学术氛围。其次,充分利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当前的学术期刊市场,收取版面费的大部分是档次不高、经营效益较差的期刊社。因此,对于档次不高,出版的学术论文质量较差的部分期刊,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情况,让其淘汰。同时,国家可以采取有关措施,扶持一些有发展潜力,能够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期刊,达到优化配置。再次,要呼吁期刊社转变发展观念,摒弃靠收取版面费为生的现状,期刊所刊登学术论文的质量才是期刊社的生存之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生与高校、用人单位、学术期刊等之间的博弈是造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博弈理论对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的解决措施,才能有效地铲除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还学术研究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胡蕊.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

[2]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政策;稳定发展;民生

中图分类号:D601

2007―2010年,是中国社会政策持续稳定发展的四年。要理解这四年中的中国社会政策的新发展,有三个关键词和一个核心概念,即“全面小康”、“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全面小康”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经济目标,“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目标,而“科学发展”则是达到上述两个目标的手段或者路径。与此同时,还强调一个核心概念,即“民生”。如果说前30年的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为中心”,但四年来,已经逐渐向“以民生为中心”转变。

在中央最高决策层面,上述新理念得到了完整的表述:2006年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提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对“全面小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注重经济内涵,更要关注民生、文化和生态的内涵”,而“科学发展”则更是强调“根本”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上述新理念,使社会政策研究有了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教育、住房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世纪工作中迅速转化为政策和法规,造福于人民大众。

在社会保障方面,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政策目标,这是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学界多年来力图阐明的一个基本的政策理念。与此相关的议题,还有“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制度”。四年来,就上述观点发表过相应的论文和著作的有学者,也有官员。前者如郑功成、景天魁、丁元竹、王思斌、穆怀中、何平、何文炯、顾昕、唐钧、林闽钢、杨翠迎、褚福灵,等等,后者如尹蔚民、李学举、田成平、刘永富、胡晓义、路和平,等等。学者和政府部门领导针对同一议题发表意见,共同探讨,说明社会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其实践性尤其得到关注。因此,“十一五”期间,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2007年,实现了城乡低保制度的全覆盖;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试点;加上此前已经建立并在逐步完善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蓝图已经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并且正在一步一步地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在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社会保险法》在2010年10月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并将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另外,郑功成领衔,有数百名专家学者参加的,题为“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也已经完成。

四年来,在社会保障领域,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们争执不下的议题,譬如“延迟退休年龄”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前者,一些人认为: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应该延迟退休年龄,以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另一些人认为:在就业形势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延长退休年龄会减少工作岗位,而社会政策的施行应该有轻重缓急的排序,现在提延长退休年龄并不适宜。对于后者,一些人认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制度应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另一些人则认为:本质问题是企业养老金偏低,应该提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标准,而不是降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标准。这个争议后来把公务员也一并卷入,变成关于“养老金双轨制”的社会公众的争议。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新医改方案”已经于2009年4月出台。在“新医改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形成了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大讨论”,社会政策学界积极参与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及建言献策。在与新医改相关的“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改变‘看病贵、看病难’现状”等议题上,宋晓梧、葛延风、王延中、李玲、杨团、唐钧、顾昕、刘继同等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专家学者都积极参与,踊跃地发表意见,在圈内圈外对新医改作出了贡献。当然,在现实中,“新医改”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在这方面,社会政策学界还要继续努力。

社会组织与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是四年来比较活跃的社会政策热点之一,尤其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促使相关的社会政策研究和讨论日渐趋热,一个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大环境正在慢慢形成之中。在这个领域,比较活跃的专家学者有王振耀、王名、丁元竹、邓国胜、徐永光、杨团、卢德之、黄浩明,等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不少人本身就身处社会组织中亲力亲为。但是,在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这也是社会政策学界理应费心去破解的功课。

在就业政策方面,2007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就业促进法》。在这项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社会政策学界也积极参与调查研究和讨论。此外,对与此相关的农民工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等等,社会政策学界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涨。郑功成、杨宜勇、彭希哲、张峻峰、莫荣、王春光等,都发表了很有质量的论文和观点。就业是民生之本,这在中国似乎早有定论,问题在于如何实践,这又是摆在社会政策学界的专家学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在教育改革和保障性住房政策方面,社会政策界的参与较少。追究原因,可能前者因为过于专业而且涉及内容比较庞杂,而后者则在中国一直被当作经济政策(房地产政策)在调整。但是,在这些领域无所作为,真是不无遗憾。

四年来,在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倒也有很大的进展,发表论著较多的专家学者,譬如关信平、张秀兰、彭华民、徐月宾、潘屹、林卡、岳经纶、杨伟民等,他们多持国际视野,注重介绍和引进国外的社会政策理论观点,并将其与本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又如景天魁、王思斌、丁元竹、吴忠民、唐钧、毕天云等人也著作颇丰,而他们比较偏重总结国内经验并加以提升。

总而言之,2007年来,在社会政策领域,著作颇丰,以“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询,共有相关的文章25342篇;在“人大资料中心网”上查询,共有相关的文章61篇。不过,其中大部分是社会保障领域的论文。

如今在中国,打出“社会政策”旗号的教育科研单位日渐增多。除了在上个世纪末就成立的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以外,四年来,各著名高校和一些地方社科院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政策研究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所、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和江苏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广州社科院社会学与社会政策研究所,等等。另外,直接以社会政策命名的教学机构,则有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等等。这说明,社会政策这一概念在学术理论界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但遗憾的是,在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中,社会政策尚且没有一席之地。

在社会政策科研和教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于2007年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成立后,继续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这已经成为社会政策学界年年要举办的“常设任务”之一。此外,社会政策学界还有一些民间学术活动,如“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中华慈善百人论坛”,等等,前者聚集了国内著名的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专家学者群体,后者则把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两岸四地(台湾、香港、澳门)乃至更广,已经在国内国外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四年来,在社会政策领域,举办国际研讨会也非常踊跃。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今,各高校及研究机构举办的与社会政策相关的国际研讨会多达25个,平均每年超过6个。譬如:2007年,南京大学举办了“中日韩社会福利国际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与农户资产建设研讨会”;2008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举办了“社会政策与发展: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国际研讨会;2009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金融危机中的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了“残障儿童社会政策国际研讨会”;2010年,上海行政学院举办了“城市发展与社会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举办了“中国―东盟社会救助政策研讨会”和“国内与国际移民:比较的视角”国际研讨会,等等。

社会政策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因此,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动员公众积极参与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2010年,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推出了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评选活动,入选的社会政策领域“创新”包括:陕西神木首推全民免费医疗;廉租住房保障三年规划惠及747万城市住房困难家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展试点,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实现跨省转续;上海多举措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广东居住证制度力促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深圳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宁夏首创高龄老人津贴并大力推进多项公共服务;广西防城港强化孤儿救助,率先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江苏南京首创投资项目就业评估制度;安徽铜陵打造无择校城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的评选活动仍将继续。

类似的活动还有中央编译局、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和一些大学及科研机构组织的“中国社会创新奖”的评选,2010年入选的项目有:“爱心包裹”(中国扶贫基金会)、“边远地区少数民族HIV感染者互助、生产自救网络”(云南省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残疾人社会企业孵化”(广东省深圳市残友集团、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能力建设”(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公民社会园丁行动不”(江苏省南京市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淮河卫士”(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花溪乡农村社区生态健康促进”(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大巴山生态与贫困问题研究会)、“‘守护天使’临终心灵陪伴”(上海市浦东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浙江省宁波市社会融合组织促进会)、“格桑花助学”(青海省西宁市格桑花教育救助会),等等。

在2007―2010年四年中,出版的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论著或译著数量大增。有很多著作是以丛书的形式出版的,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丛书和“社会政策论丛”丛书,前者包括童星所著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林闽钢所著的《社会政策:全球本地化视角的研究》、林卡、陈梦雅所著的《社会政策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等等;后者包括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James Midgley)主编的《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徐月宾主编的《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沙琳(Sarah Cook)主编的《需要和权利资格:转型期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新视角》,尚晓援所著的《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等等。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编辑的《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十年专题报告集》和《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也分别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其他的社会政策著作,如丁宁宁、葛延风主编的《构建和谐社会:30年社会政策聚焦》,彭华民所著的《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邓伟志、范明林、张钟汝所著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葛道顺、商玉生、杨团所著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等等。

在译著中,李秉勤、贡森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社会政策译丛”继续有新书问世,如埃斯平―安德森(Costa Esping-Andeson)所著的《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多亚尔(Ryan Doyle)和高夫(Ian Gough)所著的《人的需要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前沿译丛》,包括德威尔(Peter Dwyer)所著的《理解社会公民身份》,鲍威尔(Martin Powell)所著的《理解福利混合经济》。其他还有迪安(Hartley Dean)所著的《社会政策学十讲》、哈尔(Anthony Hal)和梅志里所著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布莱克默(Ken Blakemore)所著的《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在高校教材方面,有关信平主编的《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岳经纶等编著的《中国社会政策》、杨伟民编著的《社会政策导论(第二版)》、丁建定主编著的《社会政策概论》、华峰、杨钰侠、王先进主编的《社会政策导论》,黄晨熹的《社会政策》,等等。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意义;群文建设;现状;作用

乡镇文化在建设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需求,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采用多样的手段促进乡镇文化在群文建设中发挥出自身作用。

1 乡镇文化对于群文建设的重要性

1.1 帮助宣传党政方针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渗透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多样的群众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将内容宣传出去,让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在活动中不断渗透新文化思想,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1.2 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

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农村建设好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农村能够稳定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水平不断提高。

1.3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增强群众的凝聚力[1]。进行文艺表演等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让乡镇群众能够主动、积极的共同参与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构建和谐社会。

2 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2.1 群众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元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在农村中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之外,娱乐方式从看电视逐渐转变成户外锻炼活动[2]。另外,近年来兴起的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一些普遍的秧歌、戏剧等,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娱乐形式在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的人数规模也在不断增多。

2.2 文化活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

在建设乡镇文化时,存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很多乡镇因为这些问题,缺乏文化设施,图书馆、剧院等都不具备,使得乡镇文化建设受到了阻碍。另外,要开展乡镇文化活动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但是通常都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或者没有资金支持,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3 乡镇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培养策略

3.1 结合群众需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建设乡镇上,很多乡镇都是听从上级的命令进行建设,再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的需求,通常文化节庆类活动很多见,虽然活动也是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满足群众的需求,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建设文化,这也限制了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展。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农村群众也逐渐从封闭的实现转化为开放的思想,文化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在建设乡镇文化时,需要将群众文化也加入进去,渗透到农村 文化建设中,能够满足所有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让明天能够展示自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

3.2 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

要想开展文化活动,就需要有充足的文化设施,是发挥文化建设效果的基础。有一些乡镇只注重建设经济,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实现,做好群文建设工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购买必备的设施,将陈旧的设施进行换新等,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助于乡镇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因此要加大经费投入,让经费能够得到专款专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其中,共同建设乡镇文化。

3.3 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

群众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文化活动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满足群众的需求,你不断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比如有的乡镇就会经常组织一些表演团体去农村进行表演,或者是组织乡镇群众进行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另外,也可以让当地的文化骨干多去外地学习,将当地优秀文化活动带回到乡镇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

3.4 结合特色文化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通常表演节目是乡镇文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节目,可以将健康、正能量的文化生活理念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受到感染,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3]。在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创新,可以在现有节目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风俗对节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可以让节目变得“独一无二”,能够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播。在选择表演节目素材上,要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上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出更加适合当地群众的项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结束语

乡镇文化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建设中需要结合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等,编造出适合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龚青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之我见.赤子(中旬).2013 (10)

[2]林颖.试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

[3]刘琳.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考[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农村妇女;村委会选举;支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3-0054-04

农村妇女(相对于城市女性)属于妇女中最为弱势的一部分,农村妇女参与到村民自治的阻碍因素很多,比如经济地位、传统文化、自身素质等主客观因素,本人认为此等宏观环境和历史因素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演进,而从选举制度入手的效果更为立竿见影,并且如果农村妇女能有村委会这个平台,她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得到锻炼,来提高她们的能力和水平,并且因为部分精英妇女的示范作用,将有更多的农村妇女加入到她们的行列。这就由单个精英妇女的行为变成群体妇女的参与行为,从而逐渐影响和改变传统社会文化中对农村妇女的偏见和不支持。之所以研究农村妇女进村委的选举制度,是因为在村庄治理中农村妇女如果不能当选就进不了村级权力层,进不了村委,就很难发挥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和自身研究的局限,本文选此切入点。国内现有的支持农村妇女进村委的模式不下十种,但很多模式是相互移植,所以本文仅就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六种模式,即梨树模式、塘沽模式、湖南模式、迁西模式、磐安模式和广水模式作为研究对象。 一、比较1.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直接竞选制,妇女直接参加海选。妇女能展示自己的风采,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和威望当选,不受性别职务的限制,可以冲刺村委会主职。缺陷是妇女进村委的比例下降。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以下简称(村委会组织法))1988年6月1日实施以来,梨树县敢于探索,勇于实践,一直以率先实行竞选、海选等独创性的经验开展村民自治活动[3]。现有研究学者有:余维良[4]、汤晋苏[5] 等。 2.塘沽模式 塘沽模式――政策推动,国家和政府通过政策改进来推动农村妇女进村委。由民政部主持,天津塘沽地区通过完善选举规程,实施政策干预的途径来支持妇女当选,在第五届村委会选举中妇女当选比例为2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 2003年7月份,塘沽区妇联开展了国家民政部“提高妇女进入村委会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由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主持、全国妇联和塘沽区有关部门配合、全国有关专家广泛参与。现有主要研究有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与思考》。 3.湖南模式 湖南模式――缺额单独投票,满额增加职数,由湖南省妇女组织推动。围绕推进妇女参与村级治理和提高农村妇女进入村委会比例这一目标,湖南省妇联于2001年1月1日开始启动“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形成了主要特征为“推动政策、创新机制、宣传倡导、教育培训”的湖南模式。主要研究有肖百灵《对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问题的探讨―――以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实施为例》[5]。 4.迁西模式 迁西模式――妇代会直选,迁西县妇女组织推动的妇代会直选能确保妇女当选。 1999年,迁西县妇联在村委会换届前,开展妇代会直选。她们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开展宣传,对妇女骨干进行培训,与民政部门一起敦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专门文件,制定专门的政策有力地保证了妇代会直选的顺利进行。妇代会直选唤醒了妇女的参与意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目前主要研究还没有学术论文,只有《迁安村级妇代会组织充满活力建新功》[6]、《在迁安市农村妇代会直选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提纲》[7]等新闻报道。 5.磐安模式 磐安模式――职位保留制,探索和推行女委员专职专选,即在不增加村委会职数的前提下,设置女委员岗位,实行专职专选。实施后磐安试点镇村委会女干部数大幅度提升。目前除了零碎的新闻报道外还没有以磐安模式为专题的学术论文。 6.广水实验 广水实验――性别两票制。“性别两票制”是基层政府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级治理的选举制度完善,是为了解决农村妇女参政不足的政策尝试。陈辉玲硕士毕业论文《村委会选举中的性别两票制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调查的研究方法,从性别平等的视角考察政府政策积极干预农村妇女参政的效能,力图揭示出政府政策的执行效能与农村妇女自主性意识提升的相关性、政府政策如何减少“挤出效应”的产生。该研究源于支持妇女参与村级治理政策实施的实际运作,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政策是否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参政的积极性,二是政策是否充分体现了对妇女参政的支持性倾向。此外还详细剖析了“性别两票制”。 另外还有,刘筱红、吴治平《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策略研究――以湖北省随州市为个案[8]》、《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政治形势分析[9]》,陈琼《保护性政策与妇女公共参与――湖北广水H村“性别两票制”选举试验观察与思考[10]》等。 纵观以上的六种模式,不论从最早的迁西还是到后来磐安、广水这些模式,资料都相当有限,现有的研究和新闻报道大都是正面介绍,并没有揭露存在的问题,更没有针对问题提出对策。直接竞选制本身没有强调对妇女的政策倾斜,但正是这种无性别意识,使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妇女勇敢地站出来平等地参与竞选,但实施结果却是妇女进入村委会的人数大为下降,制度所营造的机会平等却导致了结果的不尽人意。中间的四种模式都能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妇女进村委,但缺陷是由上而下,作为项目受益对象的妇女是被动参与,有可能出现男妇联主任,即使是女性当选为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中也容易出现职务边缘化现象。广水模式是在推候选人阶段,实行按性别分别计票,确保有女候选人,但缺陷是无法保证妇女在正式选举中当选。如何取其所长,避其不足,既能确保妇女选进村委,又能推进妇女在村级事务管理中进入主流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借鉴 1.梨树模式

由村民直接民主选举村委会成员,在实行差额选举的前提下,在正式候选人确定之后和正式投票选举之前,召开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参加的竞选演讲大会,所有村委会正式候选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候选人)都要向选民发表竞选演说,供选民进行比较、选择。同时允许选民当场提问,也允许候选人之间互相提问。 可借鉴之处:真正给农村中群众信得过的“能人”和“强人”提供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的良机。使一些真正有能力的妇女勇敢地站出来平等地参与竞选,并且决不仅仅是竞选村委会委员,而是要竞选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这实际上是向以男性为主体的政治结构发起了冲击。梨树县的“海选”制度使村民真正享有了平等的竞争权力,农村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参与行为向自主的方向发展[11]。梨树县的候选人“海选”和直接“海选”的选举办法,使每一个村民都享有提名权,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村民都有可能被村民选为村委会成员。这种选举办法,改变了村干部的选举程序,创造了一种新的参与路径。由过去群众的自发创造变为正式的官方政策,由局部性的活动变为全局性的运动,由无序的运作变为有序的选举程序。它使整个选举活动进入新的境界,候选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待命变为积极请战,由内在的代表选民意志和利益变为公开表达选民的意志和利益;而选民也由过去只看选票名单投票选举变为直接面对候选人,进行面对面的考察、鉴别、比较和挑选,从而缩短了候选人与选民沟通、了解的距离,使双方都直接沟通、双向交流,这对了解候选人表现自己的德识才学和选民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和选择自己满意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竞选在全县一推开,立即受到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 2.湖南模式

2001年11月6日,湖南省民政厅与省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保证村委会班子中有适当女性成员的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在村民直接提名村委会成员候选人时,要引导选民依法提名女性成员,如果提名的候选人中没有女性,应将妇女中得票数最多的一名增列为候选人。村民选举委员会介绍女候选人的情况,不得有任何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如果选举出来的村委会成员中没有女性,成员职数缺额的,可以就女性成员单独投票;成员职数已满原定名额的,应增加村委会成员职数,确定女性候选人进行差额选举,直至选出女性成员为止。在缺额情况下进行的,或因村委会成员满额而增加职数专门进行的选举女性村委会成员的选举中,女性候选人的确定,可以依据正式投票时得票多少情况确定,也可以另行确定女性候选人。 可借鉴之处:由湖南省妇女组织推动,实行缺额单独投票,满额增加职数的模式使得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状况大为改观,而且激发了广大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4年5月,湖南省妇联、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三家在长沙开福区进行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试点,全区40个行政村全部进行直选,第一轮委员正式候选人107人,其中女性63人,占58.88%,共选出女委员46人,占委员总数的50.55%,平均每村有女委员1.15人,妇女进村委会班子实现100%。据抽样调查,第五届换届选举中女选民直接投票率达到90%以上,如湖南省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共44,325个村民委员会,有女村委44,137人,占总数的30.13%,女性进村委会班子比例居全国领先地位。2005年3月,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妇地司召开第49届会议,中国政府介绍了湖南省促进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经验。2006年1月,“湖南农村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获得了第三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3.塘沽模式

从实验点的选举结果来看,塘沽区第五届村委会选举中妇女的当选比例为28.3%,比第四届村委会成员中妇女比例的21%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全区34个行政村中有30个村成功选出了32名妇女干部,其中2个三委制村委会中选出了2个女性成员。村委会选举中失败的4个村子,在形势稳定或问题解决后重新进行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妇女的参与意识和竞选意识都非常强烈,每个村子都顺利选出了妇女成员,其中1个村子选举产生的3个村委会成员中就有2个妇女。当选女干部的平均得票率为69%,比男性略高两个百分点。项目实践证明,只要政策制定适当,宣传到位,提高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的比例并不是那么困难。在推行合理补偿、促进社会公平和性别公平性质的妇女当选比例政策时,来自村民的阻力不大,政策创新有较好的民意基础[12]。可借鉴之处: (1)政府部门主导,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共同参与。 (2)政府向公众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政府组织培训和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向公众宣传性别公平公正、民主自治的理念,宣传政策的男女平等精神和社会性别意识导向,宣传妇女参与村治的意义,提高妇女参选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政府宣传和动员民众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过程。 (3)塘沽项目的路径是制定一部具有指导功能的、操作性强的规程,通过政策干预为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提供了一个制度化的支持系统。这种制度化、操作性强的支持系统对全国农村妇女参与村治所能起到的示范作用和长远影响,在中国具有首创意义。由民政局、区农经工委、妇联共同出台文件,为妇女进入村委奠定政策基础。下发了村委会选举规程,其中规定了保证妇女参政的每一步程序和方法。例如:村民中妇女代表不得少于20%;村选举委员会中至少有1名妇女;在“提名选票”和“正式选票”中,均确定了妇女预留职务和不分职务分性别两种样式;正式候选人至少要有两名妇女;选票填写时至少要选1名妇女等等。通过此项目的实施,经过两次换届选举,塘沽区农村妇女进入村委会比例大幅提高。(4)专家调研与政策论证。塘沽项目不是一个地方性的项目,而是一个要在全国推广并力图要对国家的法律、政策产生影响的项目,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因此,塘沽项目的调研不同于一般的工作调查和研究,也不同于一般的项目总结,而是通过专家进行有深度的实证研究和政策论证。其专家参与的程度、调查研究的深度、产品的浓郁学术品质、政策咨询价值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具有显著特色。 4.迁安模式 妇代会直选唤醒了妇女的参与意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在妇代会主任“海选”一个月后,迁西县进行了第五届村委会的换届。在上届村委会“海选”试点的基础上,全县全面实行“海选”。由于妇联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在迁西县的第五届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村村有妇女参与竞选村委会的局面。据白庙子乡统计,全乡共有26个村,共有187名妇女报名竞选村委会职务,占全乡报名人数的2/3。有21名妇女进入村委会(上届8人)。全县417个村有301名妇女当选,比例为72%,较上届提高2.7个百分点;有5名妇女进入村委会主任候选人之列,有2人当选,还有18名妇女当选副主任。(注:根据迁西县妇联1999年选举统计资料)在村委会选举中,实现了女村委会主任零的突破,女性副主任人数显着提高。这在参与质量上就打破了被照顾、被安排下妇女只能任村委员的格局。另外,女村委会委员开始明显增多,这也是过去很难出现的现象。由此看来,妇女的政治地位必须在公平的竞争性制度保障下,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提高。

可借鉴之处:为与新的政治参与制度相协调,将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协调地纳入到新的政治参与制度中,迁西县妇联实施了一项重大制度革新,这就是变革村妇代会主任的间接选举或支部任命制,实行“海选”制度。以民主选举实现村妇代会组织的结构性的改造,在制度保障下实现妇女参与平等的基础上,提升农村妇女的整体竞争能力。 5.磐安模式

探索和推行女委员专职专选、切实提高农村妇女参政的比例, 实施后磐安试点镇村委会女干部数增幅达到550%。磐安县大幅度提升妇女进两委比例的成功经验得到省里的认可,并已在浙江省全面推广。 可借鉴之处:女委员专职专选即在不增加村委会职数的前提下,设置女委员岗位,实行专职专选。磐安县的经验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做到了六个到位:调查研究到位;领导重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宣传引导到位;培训动员到位;指导监督到位。6.广水模式

采用保护性政策,即性别两票制,其最大的效应在于确保了女妇女主任出现,这是通过政策设计和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得以实现的。 可借鉴之处:保护性政策对于村庄层级链条中位置越高的妇女,保护性越强,公共参与程度也越高,受益也越大,但同时自上而下的保护性政策不可能完全按照正规机构的意志进行,它在输入到村庄社会过程中,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并且保护性政策基本没有改变男性主导村庄结构局势,还加深了两性的隔离。 本文对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六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对今后探索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支持制度有所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魏宪朝,栾爱峰.中国农村妇女参政障碍中的文化和传统因素 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22

[2]全 雪,张艳玲.中国农村妇女参政研究综述[J].技术与市场, 2005,(12):33.

[3]汤晋苏,王仲田,白光昭.农村民主选举的新突破――梨树县 村委会选举观摩考察[J].中国社会工作,1996,(2):27-29.

[4]余维良.村委会选举如何更加规范[J].望新闻周刊,1998, (41):15-17.

[5]肖百灵.对村民自治中妇女参与问题的探讨――以湖南“农村 妇女参与村级治理”项目实施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06, (6):43-44.

[6]迁安村级妇代会组织充满活力建新功[EB/OL].人民网.2007-09-27,13:14.

[7]在迁安市农村妇代会直选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提纲[EB/OL]. www.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47 ,唐 山妇女网,2006-4-7.

[8]刘筱红,吴治平.妇女在村委会选举中的竞选策略研究――以湖 北省随州市为个案[J].妇女研究论丛,2008,(1):27-29.

[9]刘筱红,吴治平.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政治形势分析[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2008,(5):43-45.

[10]陈 琼.保护性政策与妇女公共参与――湖北广水H村“性别 两票制”选举试验观察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8, (1):35-38.

[11]田小泓.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从被动等待到主动竞争的制度安 排――梨树县与迁西县农村妇女村委会选举参与:[J].政治学 研究,2002,(4):36-37.

[12]刘筱红.塘沽模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村民自治主流――对 提高农村妇女当选村委会成员比例政策创新示范项目的观察 与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5,(5):32-34.

Support Patterns: Rural Women’s Situation in Villagers Committee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mong Six Patterns

Li Qin, Chen Zhid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rural women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of rural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eminization is quite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n rural areas for a long time. Rural women have become the core strength in village elections, and they have become the promotive strength in the electoral system improvement. It is needless to say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villagers,autonomy. But the proportion of women who have been members of Villagers,Committees is very low. There are kinds of reasons, such as economic restricting theory, culture and role conflict theory, limited resources theory and women weak theory etc. From the electoral system level,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six patterns which existing representa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something for reference.

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0篇

2.美国白人种族主义与"逆向歧视"胡锦山

3.印度宗教民族主义探析管银凤

4.浅析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人问题李秉忠

5.鸦片专卖税收承包制下的爪哇民族关系沈燕清

6.清代侨汇之数额估计及社会影响王付兵

7.印度华人的状况及与中国的联系贾海涛

8.斯图尔德及其文化人类学理论石奕龙

9.现代人类学研究中深入访谈的运用与发展刘中一

10.日本北海道爱努人及其民族认同金少萍

11.19-20世纪的泰国印度人庞海红

12.论马尔科姆·爱克斯的种族思想于展

1.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范可,FanKe

2.宗教复兴与大众政治——"文明交往"视野下近代中东民族主义的类型与道路王泰,WangTai

3.日本对外结盟原因的民族观念分析张景全,ZhangJingquan

4.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情况初探郑一省,ZhengYixing

5.印尼排华问题再探——对部分华人大企业集团问题的反思庞卫东,PangWeidong

6.阿拉伯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及其影响陈天社,ChenTianshe

7.美国犹太人的自由主义和保守化(二)——美国犹太人的保守化和新保守派的兴起汪舒明,WangShuming

8.教、俗分途——试析意大利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教皇世俗权力问题尹建龙,陈晓律,YinJianlong,ChenXiaolv

9.中亚"民族划界"及民族共和国的建立张娜,ZhangNa

10.一神教,还是单一主神教?——也谈古代埃及阿吞崇拜的性质李模,LiMo

11.日本人文身习俗探析王晓东,WangXiaodong

1.国际政治中的"文明冲突"范式新解——重读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李格琴,LiGeqin

2."多元文化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建构——兼评威尔·金里卡的《少数的权利》朱联璧,ZhuLianbi

3.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杨恕,李捷,YangShu,LiJie

4.欧盟国家的移民问题与移民政策傅义强,FuYiqing

5.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及"讲标准华语运动"黄明,HuangMing

6.西班牙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余强,YuQiang

7.美国犹太人的自由主义和保守化(一)——美国犹太人的自由主义传统汪舒明,罗爱玲,WangShuming,LuoAiling

8.伊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冀开运,JiKaiyun

9.权力视角下的民族分层——以当代以色列为例刘军,LiuJun

10.明代"佛郎机黑番"籍贯考廖大珂,LiaoDake

11.古代凯尔特人的祭司"督伊德"探析孙艳萍,SunYanping

12.泰国瑶族研究的一部力作——《泰国瑶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评介王希辉,WangXihui

1.文化民族主义的经济、政治悖论——以德国"原生形态"文化民族主义为例张淑娟,ZhangShujuan

2.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运动的蜕变——从"左翼"民族主义到"右翼"民族主义黎英亮,LiYingliang

3.加拿大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李未醉,高伟浓,LiWeizui,GaoWeinong

4.试析犹太恐怖主义的发展、演变——从"抵抗型恐怖主义"到"定点清除"杨显生,YangXiansheng

5.伊斯兰复兴运动与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彭慧,PengHui

6.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个案比较杨晋涛,俞云平,YangJintao,YuYunping

7.都市人类学的发展动向:对美国和加拿大博士论文的分析罗伯特·V·肯珀,张继焦,RobertV.Kemper,ZhangJijiao

8.俄罗斯联邦移民政策论析丁佩华,DingPeihua

9.马来西亚民族政党联盟的构建与影响廖小健,LiaoXiaojian

10.锡克人移居境外的宗教因素及遭遇张占顺,ZhangZhanshun

11.论加拿大华人移民人口结构的变化徐丹,XuDan

12.论中世纪西欧犹太妇女的教育地位张淑清,ZhangShuqing

13.论海湾国家妇女的发展问题陈静,ChenJing

1.全球化形势下的民族主义与阶级斗争陈玉屏,李克建,张峻,ChenYuping,LiKejian,ZhangJun

2."文明冲突",还是种族主义?——试析法国政府的穆斯林移民政策魏秀春,WeiXiuchun

3.埃及科普特人问题探析李福泉,LiFuquan

4.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泰国赫蒙人的社会性别关系彭雪芳,PengXuefang

5.现代的离散者——对美国菲律宾裔移民的另一种解读郭又新,GuoYouxin

6.美国对华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张晓涛,ZhangXiaotao

7.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下缅甸的外来移民与民族关系陈真波,ChenZhenbo

8.论"伊朗"与"波斯"的区别和联系冀开运,JiKaiyun

9.加拿大土著人身份法律确认的演变及现状王助,WangZhu

10.加拿大土著民艰辛的维权之路——解读"土著权利"和"条约权利"姜德顺,JiangDeshun

1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新加坡民族问题研究综述孟庆梓,MengQingzi

12.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评李勉,LiMian

1.略论当前民族主义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兼谈民族主义与建设和谐世界之间的关系叶江,YeJiang

2.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储昭根,于英红,ChuZhaogen,YuYinghong

3.魁北克分离主义的挑战与近年来加拿大联邦政府在法律和政策上的应对朱毓朝,ZhuYuchao

4.国际因素与泰南四府民族分离问题陆继鹏,LuJipeng

5.伊朗和美国关系中的伊斯兰因素解析吕杨,桑碧桃,LvYang,SangBitao

6.新加坡中国大陆新移民现状浅析沈燕清,ShenYanqing

7.东南亚的黑色人种及其在中国和东南亚民族史上的地位何平,HePing

8.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及其启示王磊,WangLei

9.20世纪初美国的"黑人文化热"现象黄卫峰,HuangWeifeng

10.语言史视角下的族群关系:缅甸中、印移民语言同化比较研究范宏伟,刘晓民,FanHongwei,LiuXiaomin

11.缅甸各民族及中缅跨界民族周建新,ZhouJianxin

12.《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评介郭南,GuoNan

1.族群认同、族群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万明钢,王舟,WanMinggang,WangZhou

2.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张倩红,葛淑珍,ZhangQianhong,GeShuzhen

3.澳大利亚1967年宪法改革及其对土著问题的影响杨洪贵,YangHonggui

4.印度东北地区部族分离主义运动探析李益波,LiYibo

5.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述略傅义强,FuYiqiang

6.日本民族学研究动态林娟娟,LinJuanjuan

7.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历史考察王新刚,赵晓龙,WangXingang,ZhaoXiaolong

8.孟人的兴衰——对东南亚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的探索黄素芳,HuangSufang

9.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扎基·纳吉布·马哈茂德思想述评王广大,WangGuangda

10."民族国家"时代多变的"话语"——解读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建刚,Wangjiangang

11.简论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妇女的就业状况杨珊珊,YangShanshan

上一篇:工程造价信息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防火墙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