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政策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17 07:20:07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1

在《形势与政策》的课上,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现况。中国展开全方位外交,活跃于世界舞台,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稳定上升。可我觉得,在中国快速崛起的同时,将要面临的是更多的挑战。一句话,中国还不够强,中国还需要更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容易看到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几次金融危机中国始终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应对,不仅利于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社会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中国让世界有了战胜危机的信心。仅从这一点,就足以看出,中国已深入国际,有着牵动世界格局的能力。

可是,看到下面的话,我有了更深层次的想法。温总理在美国访问时说:“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以用一个乘除法解释,一个小问题乘以13亿就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问题除以13亿就是一个小问题。”中国GDP居世界第三,占世界经济总量7.25%,接近美国的1/30;但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16,仍然排在全球100多位。“中国制造”无处不在,但中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仅为0.3%,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屈指可数。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谐社会的理念,世界对中国威胁的担忧也已经有所减弱,但“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新的论调仍不断出现。

显然,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路上的风风雨雨,我相信中国能坦然度过。但我不想仅仅看着中国一路走过,我想我总能做到些什么,国家也许需要我!

那些什么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话我也不想说了,觉得太虚。现在我是做不了什么,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把现在做好就行了吧!中国在稳步迈进,我也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

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3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1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合作”与“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的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计划?

 

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如下:1.它符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内在需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由于政府的一些优惠政策,引来了蜂拥而上的投资,之后由于人们投资过于集中,主要在基础建设上,光伏、核电上(此方面技术也以成熟形成产业化),经济高速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出现过剩。

 

2.它符合中国有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经济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国内产能过剩,更应该迫切的走出去,正如二战后的美国推出了马切尔计划,美国对受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和协助重建。使得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形成欧洲一体化,也为美国开拓了新的市场,促进了国内的发展,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及其与全球经济的融合。wto是针对的货物贸易,致力于推进各国降低关税水平和非关税壁垒。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在wto下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就把推进wto升级进程一放再放。其中,中国及其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比重远远超过之前制定规则的发达国家,其规则以不适应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而且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也处于劣势,所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中国必须调整战略来迎接变化的挑战,才能不被边缘化,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新格局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

 

4.欧美国家力图跨越wto的规则,来通过区域间的自由贸易,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经济体之间更广泛的经济一体化,于是他们制定出ttp以及ttip来压制中国----这的出口和制造霸权大国,使得中国生产成本提高,人民币贬值,再加上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和中国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不再具有优势。所以,考虑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保护多变贸易体制的成果,同时又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迎接挑战,承担更多的责任。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模范,我们更应该要带动周围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更应该给予周围国家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利的重要平台。我们不可以当旁观者,要做引领者、参与者。“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建设一定是沿线国家共同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相互合作、共同商议、符合沿线国家的反战战略,成果共享,患难与共,这样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权益平等化。我们也要相互包容,集八方智慧和努力,促进互利,互赢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有望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巩固大国地位,化解周边矛盾,是中国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自身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其互补互利互惠开启新的机遇之窗。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2

 

从世界地图上看,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向东延伸至海的经济带熠熠生辉。“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区域一体化注入古老的东方智慧。

 

因为连接,世界正在变小。

 

在中国,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的矛盾由来已久,广阔的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如何将它们发出的电能送到上千公里外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互联势在必行。特高压的诞生,为城市间能源流动提供了现实路径。

 

从西到东,由北至南,电力的交换描绘出中国经济版图的独特景象。以特高压为通道,西部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中东部地区,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清洁能源的开发与消纳,带动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为东部地区绿色发展带来契机。

 

“我们都知道,电压越大,运输中的损耗就越小。如果没有特高压,不可能有这么长距离的电力输送。这是对国家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应该说,也是对全世界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家骐说。

 

在世界版图上,能源资源与需求中心分布不均的问题同样存在。在亚洲,各国经济增长加快,电力需求旺盛,清洁能源开发意愿强烈。经济发达的欧洲地区却面临着电力设施老化、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在非洲,清洁能源的丰富性与当地缺电、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打通我国走向全球的通道。”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在能源领域,当前我们已经具备了长距离电力运输的能力,借助正在发展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国西部用不完的电力,可以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输送到南亚地区,这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互联互通打开了一条路。”

 

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个人心得体会3

 

中国再次敞开古老而厚重大门以最新姿态迎接世界的到来,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之路,是雄狮睡醒之时,曾经的丝绸之路揭示欧亚大陆过往的辉煌,马可波罗的造访让欧洲商界达到共识“想要得到更多的财富就要去东方,去中国”。从公元前220xx年—公元8年的丝绸之路,距今2220xx年左右,中国将再次开启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是访问中亚和印尼的时候提出来的。“一带”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到中亚、中东再到欧洲这样一条带状之路。“一路”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海外贸易早就有了,宋朝时非常发达,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今天这个概念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座座港口、驿站,不绝于途的货物、原料,以及不断传播的思想、文化、宗教和迁徒的民族,构筑起一张东西方复合网络,从陆地和海洋延伸出来无数贸易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缘空间里将欧亚大陆紧紧联系起来,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丝绸成了连接世界的纽带,并出现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条路承载着往昔的历史,映照着未来的辉煌。

 

说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地区和全球发展提供的“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中国将致力于推动完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推动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

 

“一路一带”是中国将要带领全世界的经济体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一路一带是关系世界经济问题、全人类经济问题。中国将带领着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开辟经济新纪元。

 

部级顶层战略,看似顶层战略其实也是和百姓息息相关,国家,有国才有家,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270-02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1]。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心理: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之上。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首先就要研究他们的认知心理。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呈现出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特点。

趋同性在心理学上又叫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依赖于内部或外部参照物的倾向性[2]。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形势与政策时潜意识当中愿意向群体看齐,保持在关注热点和主要观点上与群体的一致性。大学生之所以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趋同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集体生活的影响。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作借鉴,接近二十年的教育大都是服从教师、服从家长,因而会形成严重的从众心理,而这会作为一种心理惰性影响他们在大学时期的认知方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都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集体生活中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使学生对形势政策的认知表现出很强的趋同性。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会促使学生中思想热点的形成。在集体中,由于同学之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各种信息的传播在集体中呈现出了迅速、及时、波及面广、影响深刻等特征,容易形成集中的热点。其次,它会使学生的情绪表达趋向一致。大学生集体中的舆论、风气、规范等会潜在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容易形成“共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易达成一致。所以,当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形势政策时,就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群体中潜在的心理压力便会促使他们改变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尽量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领域的独立性,从积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从消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叛逆性。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在分析问题时敢于打破常规,想前人之未想,容易形成许多新的观点,一旦加以合理引导,就会转化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建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基础之上的叛逆性又使大学生本能地排斥任何理论说教,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容易形成许多过于偏激的观点,从而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习惯于独立地、批判地看待,并依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形势政策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因而认识本身就带有不自觉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而言,还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生所关注的最新形势与政策信息,往往在课堂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介绍;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得不到正确合理地解释。因而通过课堂这一渠道得到的信息中任何缺陷,都可能成为他们否定形势与政策正面教育的理由,从而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心理上同时呈现出的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看似对立的特征,其实并不矛盾。趋同性表现为大学生群体认知的共性特征,主要是整体观点、兴趣热点和思维方法的趋同;独立性则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认知特征,这种特征既可能是积极的――创造性,也可能是消极的――叛逆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这两个特点,一方面,通过加大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统一的舆论场,引导大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另一方面,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点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认知过程: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

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之后,就开始了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既不是匀速直线上升也不是匀速水平推进的,而是同时呈现出变与不变的矛盾特性,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过程呈现出波浪式推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矛盾运动。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课程特点;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3-03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对大学生了解、分析、掌握时事与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况。针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中的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资源过于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惟有准确把握课程的教学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方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应对挑战。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不仅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地位,也对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予以明确规定,由此决定了“《形势与政策》课既有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具体表现为:

1.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有关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方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基本内容相对稳定,而有关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等时事问题则动态性较强,这使得课程表现出稳定性与变动性兼具,尤以变动性更明显。

2.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体系庞大,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仅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为例,国内部分的教育教学内容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教育等六个方面。国际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调整复苏的情况;世界格局调整中的国际关系;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状况;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下的国际安全威胁问题;我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外交策略与主张等五个方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并存的特点由此可见。

3.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建立于知识讲授的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功能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党的政策等的宣讲与分析,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由于国内外各种事件和问题的形成与发展都涉及大量相关的背景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中立地就事论事地讲述时事、转述新闻,而要全面分析时事的发生历史、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事件的联系,阐明党和政府的立场、观点、态度,使得教学具有思想性与知识性相融的特点。

4.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以时事和政策为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为教学目的,课程教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无论是宣讲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还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分析,都离不开对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而充分地阐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讲活、讲透和讲深相关的理论,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育,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基础上,才能指导他们清晰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现象、问题。

上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所固有的特点对教学效果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们既是课程教学的亮点,可以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这成为课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教学内容变动性和广泛性强而连贯性、系统性相对不足,使任课教师因知识结构局限而难以驾驭所有讲授内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有广度而无深度,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扬优避劣、扬长避短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指导思想。

二、《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征,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尊重教学双方的主体性,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方法有机结合的教学法;改变单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综合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的成绩评定机制。

1.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它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 《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课程教学得以开展的基础保障,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课程教学能够获得实效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课堂教学的特点看。在信息化时代,获取信息、了解形势手段的便捷多样,令教师与学生在获取时事讯息方面处于同步状态,更何况学生人数众多、信息面广,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信息储量相对具有局限性。对此,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既能促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以补充新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知识含量,又能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前收集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感到困惑的问题等,从而在教学中形成师生在知识上的互补、过程中的互动,避免出现教与学相互分离的现象。其次,从大学生认知特点看。当代大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相对简单、生活体验肤浅,来自外界尤其是网络的多元化、复杂性信息,容易造成他们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偏差。他们往往“在国家稳定和个人义愤,在理智和情感,在长远利益和短期目标等方面失去判断力。有些大学生的求异思维明显,对非正常渠道传播的消息信任度极高,易偏激和冲动,且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号召性,往往在关键时候,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行动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他们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认知情况,也能够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导,有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理论上所具有的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国情、社情、民情,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增强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大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精心设计、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使得以讲授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地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显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出台,都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相关,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无论是时事分析还是政策解读,都必需建立在学生对相关知识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奠定了讲授法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地位。讲授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教学主题,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教育目的。但单一的讲授教学不仅会令课堂难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闷的气氛之中,并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以讲授法为主的同时,通过将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于课堂教学中,作为讲授法的辅助,不仅能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学习融入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从而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特点,使得以讲授为主、辅以其他多种形式教学法的运用,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可行的。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生活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小练就了利用网络获取资讯的本领,见多识广、头脑敏捷、思维活跃。相对而言,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也更自信,个性张扬且叛逆,喜欢并敢于表现个人见解,喜欢尝试新事物。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安于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从网络上所获取的知识,尤其是有异于教师所讲授的观点。90后的这些特点提醒教师,在讲课中应努力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根据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讲授与其他教学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给学生提问、发言等表达他们观点的机会。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表达的各种见解,教师不要急于以是非论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态度,鼓励学生完整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不断设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最终得出教师所需要的结论。

3.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多种教学法的运用,这些都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吸引力的策略,但作为一门课程,学生更为关心的是课业成绩。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单一的考核评分机制,没有建立较为全面、公正的评分机制,没有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成果加以综合考量,无疑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学策略的效度。丰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营造严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氛围,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首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给予他们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让学生们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在真假难辨的资讯大潮冲击下,学会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全面、系统的思维,正确认识和分析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将维护党的领导、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置于第一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目的、教学效果的评价,都通过学生对处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来衡量。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有关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这种初步形成的形势观、政策观的正确性,以及学生在这些观念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通过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定。其次,建立以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实践成果综合考量的评分机制,需将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态度与成效结合考虑,在成绩评定中坚持“强化平时、弱化考试;奖励参与、看重态度;既重学习、更重应用;以掌握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目的”的原则与做法。具体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互动、讨论发言、课堂作业等情况的评分;二是在课外参与学校组织的主题教育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考察调研等社会实践后,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学习体会等书面报告的成绩;三是期末的专题论文考核成绩,根据学期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相关内容给定选题范围,由学生据此选择论题、撰写论文,最后由教师综合学生这三部分成绩给出课程学习的总评成绩。

从教育学角度论,虽然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说,《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认识,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没有普适之道。但《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也可谓有一定之法,这个法就是教师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作用的认知以及教师自身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不懈努力,这些都是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必不可少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曲 涛,马永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50.

[2]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3] 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4]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Z].教社科司函[2011]22号.

[5] 陈 平,严 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109.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6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形势的发展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与我国的本科院校相比,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专业理论上强调“必需、够用”。有的高职院校把这一原则泛化,弱化专业基础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政治热情低,对他们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本没有必要。

2、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小,在机构设置上又相对精简,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构不自觉地进行了压缩。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等文件精神,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有明确的主管校领导和主管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但高职院校有的未设党委宣传部,有的未设社科部,而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务部门又往往由于具体事务繁杂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无暇顾及,因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任务无从落实。个别院校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往往是蜻蜓点水,给人一种有其名无其实的感觉。

3、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形势与政策》课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现在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还是带有开创性的,大家天天都在接触,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相比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更新难度更大,而对一些新出现的大事件,又需要给学生及时讲清楚,具有“消防队灭火”的本事。因此,抓好形势政策这门课的教学,特别要有一批既对形势具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又对新问题具有攻坚研究型的教师队伍。而高职院校普遍将思想政治课看成是基础课,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上降低该课程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系数,使教师对上好该课程的心理期望值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4、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需的场所和设备得不到保障,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科研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的发表缺乏园地。虽然形势与政策隶属两课范畴,但部分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

5、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从形势与政策的内涵来看,形势指的是现实事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即行为准则,它反映着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形势政策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变化快,正是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才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时,老师们往往满足于书本知识,对新鲜的东西不能补充,对社会的难点、热点缺乏充分关注,使讲授内容落后于时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降低了学生的关注度,削弱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激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的老师们习惯于满堂灌,将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机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缺乏心与心的沟通;在教学手段上,教师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使学生觉着单调、枯燥和乏味。所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学生的创造性也难以提高。

6、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度不够,教育实效性难以充分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做到既要让学生进得去,又要让学生出得来。形势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这些方法论指导自己认识世界、观察世界,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以及充分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无用论思想,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原则与特点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出发,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方向性、突出职业性、富有针对性、取得实效性。

1、方向性。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使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学会“看”,学会“站”,学会“干”,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

2、职业性。我国的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也要突出职业性,突出形势与就业的结合,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群的变化和影响,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针对性。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有针对性。目前高职学生的文化层次比普通本科生稍低,但政治敏锐性与普通本科生一样;理论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薄弱,对现实问题的诉求与本科生一样。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要注意适合学生的这些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探索新方式和新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三、高职院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做好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实效性,赋予创造性,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

1、提高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认识。认识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速度。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站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切实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支持。认真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督促。建立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组成的管理机构,使其职责明确,相互配合。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审定、教师聘任、教学组织、教学考核等具体工作,各教学单位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科目,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顺利开展。

3、以规范化、制度化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学校教务部门应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正式教学计划,排进课表。学校要从编制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建立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建立成绩档案、反馈教学信息、抓好教学评估、强化教学督导等方面,全面加强课程建设。

4、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1)建立大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定期举办形势报告会,学校领导要带头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并创造条件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大代表或英雄模范人物等给大学生做报告;(2)建立重大节庆日和重大事件教育制度。每年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通过组织知识竞赛、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育效果;(3)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实践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亲身体验中接受教育;(4)充分利用网络拓展教育空间。校园网要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和专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不断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

5、专兼结合,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积极探索,做到内外联合,逐步建立由政府官员、专家教授和形势政策课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自主开设形势与政策专场报告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7

1.学校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第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管理不够,对师资队伍建设不重视;第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所需的场所和设备得不到保障,所需的经费投入落不到实处,相关研究科研课题难以得到支持,研究成果的发表缺乏园地;第三,虽然形势与政策隶属两课范畴,但部分学校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等等。

2.学生认识模糊。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1%的学生认为重要,但没必要花太大精力学;32%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只要考前突击一下就行,甚至可以不开设。部分学生平时比较关心和关注国内外时事,经常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以及上网等途径了解新闻。他们不能正确对待或者不愿意上《形势与政策》课,认为自己知晓天下新闻,掌握国内外大事,教师在课堂上“炒冷饭”浪费自己时间。

3.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由于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存在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等现象。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而青年教师占到60%以上。兼职教师因工作繁忙一般难以进行精心认真地备课,而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教师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课意义认识不足、教研活动较少以及缺乏必要的培训也导致该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4.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改进加强。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时效性不强,虽是时事政治内容,但教师认识不到位、讲授不深刻、剖析不精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师生互动、课堂讨论等形式,致使新鲜的时事政治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课程教学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受学生欢迎。教学手段单调,虽然部分教师不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但信息量不大、讲解不生动,致使效果不理想,难以得到学生认可。

二、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对策

1.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高等学校应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牵头负责,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要加强督查工作,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地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机制。

2.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培养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第一,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二,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应积极承担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也可聘请地方党政领导、知名企业家、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担任特约报告员。第三,加强学习交流,注重以老带新。经常性组织教学观摩、集体备课和讨论交流等,使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思想上尽快成熟、业务上尽快提高。第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应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3.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决定了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加大支持和投入,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规范化,主要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和宣讲提纲常编常新;最新的形势教育文字应汇编成册,音像资料应整理成库。此外,高校之间应加强协作,实现资源共享。

4.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学校应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学校应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对相关研究科研课题予以支持,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园地。

5.强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建立成绩档案,实行课程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考核方法应灵活,可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

6.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形势报告会是我们党的良好传统。延安时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经常作形势与政策报告。建国后这个好传统延续下来,现在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应进一步发扬。可邀请国家机关和地方党政负责人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就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及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讲解,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7.发挥大众传媒和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首先,学校应创造条件为学生订阅重要报刊杂志,设立校园阅报栏,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形势。其次,学校可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媒体开辟时事论坛,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和政治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和分析国际国内形势。

学校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吸引力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以及讲座、研讨会等,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受到启迪。

8.发挥互联网的育人优势。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更新快捷、阅读方便等特点,并且图文并茂、音像俱全。学校应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在校园网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网页、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在线讨论等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有的放矢开展教育,使形势与政策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形势政策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规范化;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形势与政策课程针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作为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的重要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发展历程、路线方针以及政府政策的思想理论教育。虽然形势与政策在课程设置以及课时安排方面已经有了明显进步,但是与其他大学必修课程相比,其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与缺陷,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价值难以真正实现,无法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因此对现阶段各大高校独立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

1.正确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推动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央宣传部以及教育部等政府部门针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立足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发展实际,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切入点,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起科学全面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党和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不断制订各类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体系的相关教育活动进行引导与规范,逐渐构建起完善的课程规范化体系。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程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急切性,对自身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方针进行必要调整,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巨大作用,为了保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活动的科学进行,保持高效的教育效果,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对课程进行规范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满足国家宏观形势与教育发展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2.大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的需要

大学阶段作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在人生命历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日益成熟,具有了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这种生理心理上的发展特点,使得高等院校成为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加之高等院校独特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得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自身行为与生活的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思想认知。为此,高等院校需要针对现阶段在校大学生独特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引入大学课堂体系中,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切入点,切实有效地引导大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政治思想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内容多样、政治立场各有不同,一旦不加鉴别,将会导致校园思想混乱,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及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培养工作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需要党和政府加大信息审查力度,对不当言论以及不良信息进行筛选,从外部环境入手,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以及教育部门要加大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通过课程的合理设置与教学活动的有序安排,帮助大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政治思想的认知水平,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进而对网络生活中的各类信息进行自主筛选,在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3.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

心理素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借助于形势与政策教学相关课程活动,高等院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在校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心态与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使大学生能够以更加科学、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例如,延安大学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的过程中,能够以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以科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安排,切实有效地满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客观需求,使其自身保持正确的思想方向,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竞争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就,在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工作深入进行,使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仍然存在不足与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实际的建设需求,造成课程自身的开发建设有效,却难以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重视程度不足

形势与政策课程虽然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投入当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课程规范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这一行为的产生,更多的是国家政策与法规要求的结果。各大高校管理者与教师从思想上并未真正形成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科学认知,进而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难以发挥教师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造成课程规范化构建活动效率的低下。

2.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缺乏科学性

教学管理科学化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必要保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大致可分为五大管理模块(详见图1)。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五大管理模块缺乏科学性现象时有发生,使之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道路上的阻碍。

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方式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单一的考核与评价形式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成果无法真实显示出来,进而对后续课程的开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将期末测试成绩作为考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成果评价的唯一标准,使得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延伸。另一方面,单一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带来消极影响。在更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造成学习时间与学习资源浪费以及学习效率的低下。

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从不同层次、角度对待“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问题。

1.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培养的目标,革新教育观念

高等院校要充分理解形势与政策绝不简单等同于学习技能与学习能力,正确思想意识的养成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辨别能力以及价值取向能进行全面的养成。为此,就需要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进行合理设置,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协调发展。

以规范化课程为切入点,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在这一过程中,为了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科学性与高效性,高校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对大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与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政策,对于课程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各类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设计,保证各类课程教学活动在满足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客观要求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现阶段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化安排,实现政治思想与理论的更新与完善,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的政治思想理论与政策变化,促进其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

2.改革考核方式

针对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考核c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情况,在进行课程规范化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管理者与相关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到考核方式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考核。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交叉处理,采取难易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自身政治思想基本知识的积累与思想体系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课堂笔记、读后感以及论文的形式,对学习或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记录,并根据自身知识认识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判断。教师可以定期将笔记、论文进行检查并进行评分,将其作为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一,以此实现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成果的全方面评价与检验。另一方面,需要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期末考试内容以及方向进行合理化设置,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传统期末考试内容与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在相关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考试的重点内容以及基本知识点进行确定,将考试与党和国家现阶段实际的政策发展方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考试内容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知与应用水平。

3.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大高校根据相关课程的实际需求,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规范化管理,以此推动课程规范化工作的有序进行。

首先,在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规范化相关工作之前,教育部门与各大高校要组织专业人员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向与主旨进行确立。在确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立足于这一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心理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要提升教学内容政治理论的高度与深度,使大学生在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接收到正确的政策理论教育与引导。

其次,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各类文件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充实,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反映国家政策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工作中心,实现教学内容与热点政策的科学高效结合。

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在进行教学内容规范化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现阶段政策方针发展的实际,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进行教材内容的更新。但是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有效性,在进行教学内容更新的过程中,要将稳定性与更新性结合起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高中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优化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上一篇: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节约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