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1:50:39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题征文选题范围

1、面对世界经济严峻形势,中国外贸结构调整、升级换代的思路

2、应对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3、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用外资政策与策略

4、对外资本投资与并购的研究与分析

5、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

6、资本流动自由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7、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及启示

(二)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三)协办单位

《国际贸易》杂志社

《对外经贸实务》杂志社

《国际贸易问题》杂志社

《国际市场》杂志社

(四)具体要求见附件1、附件2。请您认真阅读以便您的论文能顺利进入评审阶段。

(五)征文截稿日期为2009年6月10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逾期不予参评。

(六)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东城区台基厂头条10号,邮编100005,或北京东城区东安门大街82号商务部办公区,邮编:100747

咨询电话:010-65124375、65241816

(七)评奖办法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负责组织评审,根据“公平、公正、重质、择优”原则,评定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各地商务厅(外经贸)厅(局、委)的同志撰写的符合征文主题、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将继续评定特别奖。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颁发奖杯、证书或纪念品。获奖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09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暨国际贸易发展论坛活动。获奖征文将入选“形势与对策”论文集报送有关部门和公开出版发行。一、二、三等奖论文推荐到协办单位杂志刊登。

请各省、市、自治区商务(外经贸)厅(局、委)给予协助,请各省市国际经贸学会,各团体会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协助做好宣传推动和组织工作。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

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评价主体局限等缺陷。除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过程性考核方式以外,增加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解决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在课程评价中,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在课堂讨论环节,增加学生的相互评价,解决了课程评价主体的局限性的问题。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过程性考核;“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21-02

一、前言

《国际贸易》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弱的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该课程总体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及其他涉外经济活动与研究所需的基本能力。但目前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终结性闭卷考试,而过程性考核在最终成绩中所占比重较轻,由此引致学生注重期末的记忆性考核,而忽略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就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学校特点以及学生上课情况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实施及成效进行分析。

二、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缺陷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来核定学生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一)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国际贸易》课程以期末考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而非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在考试试题中发散题型较少,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这种僵化的考试内容更容易让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获取较高的分数,从而降低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以一次性笔试来决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的现象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较多高校的过程性考核多为形式,主要以平时作业、课堂考勤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内容。这是十分单一且片面的。所谓过程性考核主要是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间断性给出考核成绩,以弱化期末考试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性考核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程论文、专题展示,也可以是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

(三)课程评价主体局限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目前课程的评价主要由任课教师依据平时表现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单方面给出。这种评价方式不能w现学生的自主性,评价主体较为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评价欠缺科学性,甚至会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被迫接受评价结果,而非参与评价,使得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弱化了课程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根据《国际贸易》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结合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对《国际贸易》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在新学期《国际贸易》开课之初,给学生讲解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及课程要求,并要求学生以自愿形式进行分组,每组4-5人,选定1名小组长。在课堂进行中,及时评价并记录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成绩。在课程进行1/5课时后布置国际贸易形势相关论文选题,然后分阶段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学期末上交论文并评价。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内容时,布置两个案例论文,挑选优秀案例论文,由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促进相互学习,并增加学生评价的成绩。

四、《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贸易》课程自身性质特点,综合考虑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素质,经过项目组成员的共同研究,适合《国际贸易》课程的“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内容主要包括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展示及课堂讨论等,其实施主要是穿插于整个上课过程。

(一)增加并丰富“过程性”考核方式内容

针对《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的缺陷,在课程考核时增加“过程性”考核方式,如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

1.案例论文。案例论文主要是依据《国际贸易》课程中涉及的国际贸易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各个小组成员各自撰写完成。

首先,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任课教师将授课班级进行分组,每4-5人组成1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学生自行推选1名小组长。其次,任课教师在讲解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内容时,根据教学计划及内容,给出相应的案例,要求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每位小组成员各自撰写相应的案例论文。整个课程每人需要提交2篇案例论文。

2.课程论文。《国际贸易》课程论文主要是学生自拟论文题目而撰写的与课程相关的论文。要求每个学生在上课学期内撰写1篇课程论文。与案例论文相比,课程论文要求更高。选题范围:与《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课题均可。研究内容可以是当今国际贸易政策实施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问题。全文总字数4000字左右。

3.课堂讨论。《国际贸易》课程中的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撰写案例论文之前,各个小组根据案例内容,共同分析、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组员都得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小组长要对各组员的讨论内容做记录,作为小组评价得分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任课教师会提前一次课给出课堂讨论的案例,让每个学生有充足的课后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思考,充分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要求各小组的课堂讨论时间在20分钟左右,每人发言时间约4-5分钟。小组成员发言时,小组长要及时填写《课堂讨论内容记录表》。

4.课堂展示。课堂展示主要是选取优秀案例论文,要求学生根据研究内容,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中为大家进行展示。在制作PPT时要求以图片及关键提示词或者句为主,而非大段文字叙述;要突出PPT的动态展示效果,展示时间约10分钟。

(二)实施“多元化”评价体系

目前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作为主体的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较多缺陷。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可使得评价更为公开、公平、公正,提升了课程考核的激励功能。

1.教师评价为主。在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展示以及期末考试等教学过程中,成绩评定仍由任课教师完成。其中,案例论文、课程论文以及课堂展示等“过程性”考核可以通过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标准来完成成绩评定。本着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根据案例论文、课程论文的撰写要求,制定《国际贸易》n程的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2.学生评价为辅。在教师评价为主体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认同感,从而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在课堂讨论环节,任课教师可根据小组长填写的《课堂讨论内容记录表》对学生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各小组成员结合各成员的表现,从人际交往、积极性、发言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相互评价,最后取平均分作为个人相互评价的得分。最终课堂讨论成绩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得出,各占比50%。

五、《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总结

本文通过对现行《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结合《国际贸易》课程自身性质特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得出结论为:除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过程性考核方式以外,增加案例论文、课程论文、课堂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的过程性考核,以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解决过程性考核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仅适用了一个学期,效果较好。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在课程中实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升。课程中,学生出勤率非常高,课堂表现积极;课程后,学生满意度高,收获大。在考核方式约束下,更加注重平时学习,摒弃学期末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恶习,提升学生素质。

收稿日期:2016-11-25

基金项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度教研室提升计划项目:《“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经贸 政策 成本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44-02

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农产品贸易逐渐走入世界贸易市场之中。在世界贸易自由化体制下,我国的农产品参加了世界范围内的经贸活动。在国际经贸活动获取比较利益,是非常必要的。国际贸易竞争激烈,致使国家不得不采取有效的农业经贸政策应对各种状况。我国农业经贸政策变化关系到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更是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经贸政策变化情况及成本效益。

一、我国农业经贸政策的变化

1.关税政策的变化。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达到特定经济、政治目的,国家会运用一些关税手段,这些就是关税政策。关税政策一般都具有时间限制,主要依据国家本身的政治、经济及产业政策发生变化。就我国关税政策的变化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此阶段的关税主要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特征,即进口商品关税较高, 出口商品免征或对少量产品征收出口关税。该阶段的关税政策实施目的有两个,其一,通过节省外汇使用量促进国内工农业生产发展;其二,通过对农副产品出口实行免税或低税政策规避国家外汇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关税上,实行了调整,大多数出口初级农副产品的关税有所降低。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改革政策的推进,进口商品的关税也得到了相应的调整。这个时期关税的调整打破了只依靠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的局面,为农产品出口探寻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谈及我国现阶段的关税政策,就得提到2005年大幅度降低关税这一举措。自2005年1月1日起,我国为了履行入世关税减让承诺,降低了900多个税目的关税税率。就进口商品硭担当年的农产品平均税率降低了0.3%。与此同时,国家还针对小麦、豆油等10种农产品实行配额管理。此外,为了最大限度地实行特惠税率,国家对于原产于东盟、巴基斯坦、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协定关税税率。征收进口关税,是有效控制外国货物进口的一种方式,对于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调整本国的生产和经济结构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在2013年1月1日,我国将784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进行了调整,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年度进口暂定税率。

2.许可证和配额管理政策的变化。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此形势下,于2000年起,政府对所有涉及外经贸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进行了调整,此举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在许可证管理方面,我国政府根据出口产品的类别,分成三类,并恢复对出口商品的许可管理制度(1998年)。恢复对出口商品的许可管理制度有利于减少出口贸易秩序混乱,又能满足出口创汇的需求。最初实行出口许可管理时,被纳入管理的农副产品大约70多种。经过近些年的发展,被纳入管理的农副产品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进口许可证管理也正在逐步推进当中。在此之后,被纳入管理的农副产品范围一直在扩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加之时。在配额管理方面,针对出口商品实行了配额管理制度,并且其配额管理方式根据农副产品类型有所区别。总体来说,有三类,分别是计划配额管理、主动配额管理以及被动配额管理。所谓的计划配额是针对传统出口产品,譬如粮食、棉花、茶叶、茧丝等;主动配额管理出口产品,范围在我国港澳台地区这类产品主要是鲜、活、冷冻商品;被动配额出口管理农产品设涉及木薯干、红薯干两类。

3.汇率政策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汇率方面一直以降低汇率水平为主。在1981年实行了双重汇率,直到1985年,我国针对贸易和非贸易开始实行了统一牌价汇率结算。另外,受美元汇率上浮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牌价汇率也进行了调整,正在调低。在1985年之后,汇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汇率的变动,使得农产品贸易价格有所降低,对于促进农副产品出口极为有用。近些年,我国汇率上升之后,我国农业经贸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为了避免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浮动,出口企业的利润将大大缩水。另外,外资企业在我国农业的投资日渐重要,而汇率上升将不利于引进境外直接投资。为此,必然需要一定的措施予以化解。

4.价格政策的变化。政府通过农业经贸政策调整促进国内农贸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性。为此,政府采取了国内外价格割断政策。基于该政策的要求,国家或国内市场价是确定出口商品的收购价的标准,也是确定国内销售价的标准。国际市场价格是确定出口商品的国外销售和进口商品国外采购价的标准。这种形式的价格割断政策一直被沿用,直到国内价格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之后,这种政策的影响才逐渐缩小。

二、成本效益的相关分析

1.汇率变动成本效益。汇率对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汇率对于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而言,汇率对于农产品的出口影响较大。为了平衡国内农产品结构,一般会选择进口农产品。进口农产品一般只被极少数的居民直接消费,因而汇率下调,并不会造成过多的影响。对于农产品进口产生很大影响的因素是国内农产品的供需缺口。大体而言,汇率变动对出口农产品的主要影响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出口商品创汇成本;二是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

2.关税变动的成本效益。近几年,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进口量有明显的浮动,但是,这N变化是受国内供给变动造成的,与关税政策的变动并无过多联系。在1985年―1990年期间,生产需求扩大,进口量出现了上升趋势。在1990年之后,进口量又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农产品进口量变动的分析,关税政策变动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较小。一旦出口量下降,出口单价提升,则出口金额就会发生变化,实现增加。现如今,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形势下,我国需要进行统筹考虑,在出口关税政策上进行调整,以便于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同时,对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转变也颇有益处。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之后,国务院批准了2016年1月1日开始调整出口关税这一举措。基于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在2016年,国家继续鼓励国内亟需的商品使用暂定税率,实施了关税调整。据统计,2016年税则税目总数实现了增加,增加了9个,达到了8294个。

三、我国农业经贸政策的走向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产品长期短缺,经过改革开放,这种形势发生了变化,现已经实现了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这种形势在维持了一定的时间后,也出现了改变,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目前,农产品结构过剩问题最为凸显。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过缓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缺少也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问题。面对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业贸易发展将何去何从,值得深思。我国农业贸易发展主要依靠农业贸易政策引导。如此,在制定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时,应该考虑我国农业结构的比较优势这一重要因素。当然,如若我国农业战略需要调整,则需要考虑我国农业结构的比较优势是否发生了改变。从产业经济方面来看,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贸易活动对于国内农业结构升级并无过大的作用。因此,基于长期发展考虑,牺牲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不明智的做法。

就我国的农业贸易现状而言,我国正处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替代初级产品出口阶段。因而在出口导向战略上,需要进行转变,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替代劳动密集型产品阶段升级。在此基础上,国家还要实施鼓励出口政策。但是,也有一定的要求,鼓励以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另外,在考虑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应该被提上日程。同时,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时,应根据形势所需,充分借助国际资源实现调整目的。总体来讲,我国农业贸易政策在入世之后,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在具体调整我国农业贸易政策过程中,需要从各方面进行考虑,需要考虑的因素有:(1)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基本目标;(2)进出口贸易政策的体系框架等。关于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基本目标,需要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为主。进出口贸易政策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有适宜的农产品贸易优势发展战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业贸易政策在制定时,依据了理论要素禀赋论。在此理论支撑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逐渐转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如此,我国的贸易政策取向还是应该更多地考虑国际市场需求。而农业贸易政策的调整是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而其变化与我国农业结构的比较优势改变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刘惯超.2013年度价格政策跟踪与分析[J].中国物价,2014(01):59-64

[2] 许庆,范英,吴方卫.零关税政策背景下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模拟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81-86+89

[3] 杨瑞.新中国关税政策的变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金中夏,洪浩.国际货币环境下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J].经济研究,2015(05):35-47

[5] 韩星宇.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陈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7] 李志强.我国农业经贸政策变化及成本效益分析.国际贸易,1994(08)

(作者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清远 511510)

[作者简介:杨宁(1981―),女,河南长垣人,硕士,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写作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58-02

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反映了学生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于2004年发出《关于要求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向实际运用转换的重要阶段,[1]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的重要途径。笔者指导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多年,明显感觉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有下滑趋势。本文仅以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

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实际上是从第六学期开始的,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要求学生在该学期完成学年论文,并写成文献综述的形式,选题就是下学期准备撰写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学年论文实际上就是为毕业论准备。学生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是第七学期,而这期间也正是学生忙于找工作、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考试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以及准备各种考试上,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往往是应付交差。虽然学院有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签署承诺书,承诺文章的原创性,但每年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无法顺利毕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的质量也不会对学生的前途产生太大影响,学生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有的学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章,东拼西凑、复制粘贴,几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论文初稿;有的学生把学年论文简单修改就作为毕业论文提交;极个别学生根本不按教师的指导意见修改,每次都提交同样的论文。

2.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较少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的专业实习经验或科研实践经历会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积累题材,有利于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论文。大多数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没参与过课题研究,没得到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没有撰写学术论文的经验。由于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有限,大学四年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入相关的专业领域实习或实践。一个专业的选题,如果缺乏对相关领域的调研或实践,仅凭期刊杂志或是网络资源等二手资料,往往是人云亦云,很难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也很难有所创新。

3.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导师的细心指导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职教师有10人,而近年来随着专业扩招,每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人数超过160人。学校规定一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最多可指导10名学生,国际贸易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按上限指导10名学生。按规定,毕业论文写作环节教师指导学生的次数不少于6次,有的学生论文改了7~8稿还是达不到要求,最后勉强糊弄通过。由于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任务较重,加之有的学生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对教师的评阅修改意见没有认真采纳,致使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有所松懈。有的教师只把握论文大的框架结构,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在审阅时大致浏览,没有仔细推敲。教师对论文的指导大多是通过电子邮件,面对面或小组讨论的机会很少,缺乏有力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4.多数选题缺乏新意

好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具有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的才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2]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导师提供的选题通常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学生如果认为完成困难或是不感兴趣,会自己寻找相关选题。学生自选的题目通常是已经被广泛研究的,如关于绿色壁垒、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影响等方面的选题每年都有很多学生选择。这类选题资料查找非常容易,完成难度较低,研究成果往往很难有突破与创新。在指导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同一个专业的学生选题非常类似,且很多选题与往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重复。

5.对毕业论文的管理监控力度不够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学校和学院都出台了不少文件与具体措施。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提出了严格要求,学院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方案对论文完成的每个环节包括选题、开题、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及最后的定稿、排版打印都规定了具体时间。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做到层层把关,对毕业论文完成的各个阶段还缺乏有效的考核监控机制,有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1.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是全面检阅大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整体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状况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大学教育将学生分散的理论学习凝练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的最后一站。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对学生文献检索、独立工作、科研创新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考查。经过毕业论文的历练,促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国际经贸的相关理论和政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从事专业领域的具体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2.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

学校及学院应积极鼓励本科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通过设立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组织国际贸易专业学术论文比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重庆工商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每个班都有一名专业教师充当班导师,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班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科研课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课题,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强,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实地调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科研锻炼,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写作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教师指导论文的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政策可以用来鼓励、调动、激发人们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教师指导论文的积极性。对于指导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挂钩。对于指导论文不合格的教师,应对其论文指导工作量进行一定的减扣,并适当减少下一年度的论文指导数量。让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把学生的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避免出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选题不熟悉,只能从论文结构等形式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无法很好地把握论文实质内容的情况。加强师生互动,保证指导教师与每个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不少于3次。

4.严把选题质量关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关键。学院在征集毕业论文选题时,要求每位具有毕业论文指导资格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注意不与以往年度重复。国际贸易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指导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着眼于现实问题,确保选题的理论与实际价值。导师确定了选题后下发给学生,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能力,在与指导教师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对于学生自选的题目,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大而空的选题。学院在汇总学生选题后,可以成立论文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审查,对有争议的选题或重复的选题,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再重新确定。

5.加强对论文写作环节层层监管的力度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环节。只有层层监督,有效落实每个具体环节,有效控制可能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各种因素,才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学校及学院可成立论文督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对各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应严格按毕业论文指导书的要求,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对于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特别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邵维加,黄建荣.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54-60.

[2]刘正远,段玉玺,等.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7.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唐{德

>> 解读“特朗普新政”(上) 解读“特朗普新政”(下) 中国制造紧盯特朗普新政 特朗普“新政”知向谁边 人民币汇率与特朗普的新政 特朗普新政对通信业影响几何 美大学增设“难民奖学金” 应对特朗普新政 特朗普新政仍难以挽救煤炭行业 特朗普的“百日新政”之后 特朗普政府的亚太新政:矛头直指中国? 特朗普新政与撕裂的美国 特朗普新政与多德―弗兰克法案 特朗普:“百日新政”主打“减税计划” 特朗普“百日新政”引发巨大争议 从特朗普能源新政看中国能源安全形势 特朗普新政对我国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特朗普能源新政的三角不可能 特朗普新政对欧美关系的四大影响 特朗普新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析 特朗普新政下中美经济合作的主要分歧及对策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特朗普新政”特色 “特朗普新政”特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周兰君 楚树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特朗普政府内政外交政策趋向” 《国际经济评论》2017年第1期

唐{德・特朗普在一年多的竞选和当选后的一个多月中,已经鲜明地展现出他的个人形象、特性、政策主张和倾向。

经济社会政策将更加“共和党化”:减税、基建、放松对金融机构和能源行业的管制,但反对多边贸易安排则违和党长期的“自由贸易主张”;反移民、反医改等社会政策将难以实施。外交方面试图发起“特朗普革命”,包括与盟国关系、美俄关系、中东政策以及等对华外交方面。但美国和世界不是特朗普总统一个人可以说了算、可以决定的。在国内他将受到国会、利益集团、舆论和公众等强大势力的制约,在世界上受到各国的牵制,特朗普能否真正成为美国一位“强势总统”仍是不确定的。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明代;西番诸卫;研究概况;综述

《明史・西域》言:“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者,为中国患尤剧”。作为中原进入藏区腹地的必经门户,且该地区藏、回、蒙古、汉等民族杂居,明王朝能否有效的对该地区进行统治和管理,对维护西北边疆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明王朝在此先后设立河州卫、洮州卫、西宁卫、塞外四卫,统称为“西番诸卫”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明代西番诸卫制度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关著作的增多,以及专门研究某一方面论文的出现,这些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了前人研究,现就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概述。

一、相关的学术专著

(一)相关史料汇编

在史料整理方面,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元以来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辑录了元明清及民国700年间有关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的历史档案、正史和实录等文献,内容包括太祖在藏区设立卫所治理,宗教首领朝贡请封等,为研究西番诸卫提供了政治、经济、民族交往等详实的史料。朱太岩主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版),辑录了西北地区稀见的方志文献,丛书文献,民俗文献,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文学文献,考古文献和敦煌学文献等,为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详实的方志文献。此外,张羽新主编的《中国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和涉藏志乘文献汇编。对民国以前中国及其它藏区各种方志和专著文献的汉文史料基本网罗无遗,全面反映了中国及甘青川滇藏区地方志的收藏情况,从方志方面为研究西番诸卫提供了史料,这些方志和涉藏志乘包括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文本,如明代收集有《西宁卫志》、《西番译语》等。所有以上这些都为研究西番诸卫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二)专门的著述

明代建立后,对河、湟、洮、岷地区加强了治理,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军政合一、汉藏官员参治的土司卫所制,实行“以流管土”“以土治番”的政策。相关研究有高士荣的《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就汉唐时代土司制度的建立到民国时期西北土司制度的改土归流,系统的讲述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司制度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衰落的历史。杨士宏的《卓尼杨土司传略》(四川民族出版1990年版)一书对洮州卫的卓尼杨土司家族的历史渊源、世袭传承以及宗教问题进行了论述。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通过介绍《李氏世袭宗谱》、《鲁氏家谱》、《祁氏家谱》,从而揭示了这几个土司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

此外,李清凌的《西北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介绍了明王朝统一下西北地区的水利与土地经营,畜牧业、自然资源的开发以及西北地区的交通与茶马互市商业的发展。王致中、魏丽英的《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对明代西北的茶马互市、屯垦、水利、移民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崔永红《青海经济史(古代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论述了明治至清中期这一地区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商业、交通邮驿以及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进行的政治管理方式等。

二、相关学术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西番诸卫的研究,除了一些综合性的专门著述外,还有诸多论文的发表,这些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现就其中的一些主要论文进行概括性总结。

(一)中央政府对西番诸卫的政策方面的研究

陈庆英的《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研究》1999年第2期)指出明朝对藏族地区的政策主要依靠对藏族僧侣首领封授官职,通过他们管理地方政教事务,同时通过藏族僧俗首领之间的贡赐关系以及控制汉藏间的茶马贸易,以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维持和保持藏族各地僧俗首领的明朝的归附。杜常顺的《从“西番诸卫”看明朝对甘青藏区的统治措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就“西番诸卫”设置的过程,“金牌信符”下的茶马贸易,僧纲司士官制度等民族政策进行了探讨。苏发祥的《简论明朝对甘青藏族地区的治理》(《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活动在河(州)、湟(水)、洮(河)、岷州及玉树果洛地区的藏族的管理,此外,王玉祥的《论朱元璋经略洮州》(《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丁汝俊的《论明代对西北边陲重镇洮州卫的经营》(《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集中的探讨了对洮州卫的建置、中央对其的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土司制度方面的研究

明代在承袭元代措施的基础上,又由于西北边防形势的变化,在该地区实行卫所与土司并行,土官与流官互参的形势,相关研究有王继光的《明代安多藏区部族志》(《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1、2期)依据明史料中辑录的安多藏族部落的汉文史料,写出了安多藏区河州、洮州、等卫的部族志,为安多藏族部落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张维鸿汀遗稿、张令辑订的《甘肃、青海土司志》(《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在此文中对洮州卫的卓尼的杨土司、咎土司,世袭的指挥使的传承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使得人们对洮州卫的土司、世袭指挥使的传承有了清晰的了解。此外还有李建宁的《清代管理清河河湟地区方略简述》(《青海民院学报》1997年第3期),王树民的《明代以来甘肃青海间的土司僧纲及其与古史研究》(《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等。

(三)关于茶马贸易问题的研究

明王朝为了达到“以茶驭番”的政治目的,同时为了加强对该政策的管理,明王朝相续实行了“官营茶马贸易体制”、“金牌信符制”、“勘合制”和“马赋差发”等策略。相关研究有丁汝俊的《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对明代洮州卫的茶马贸易有一个初步的研究。左书谬的《“金牌制”考略》(《民族研究》1987年第4期)、对勘合制推行时间、种类与用途、管理及其作用进行了说明。此外谢玉杰的《明王朝与西北诸番地区的茶马贸易》(《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系统的论述了明代茶马贸易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其在治驭西番上取得的成功。

(四)民族宗教研究

杜常顺:《明清时期河湟洮岷地区家族性藏传佛教寺院》(《青海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着眼于家族性寺院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影响,对其兴衰沉浮做了探讨,指出此类寺院同时发挥着神职、政治、经济功能。王继光的《安多藏区僧职土司初探》(《西北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对甘青土司的形成问题和僧职土司等问题做了细致的探讨。蒲文成《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论述了藏传佛教的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的演变过程。

(五)军屯、移民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崔永红《明代河湟地区军屯的管理及租赋》(《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对河湟地区军屯的组织管理,屯军受田亩数,耕牛籽种的供给以及军屯的租赋等问题进行了探索。米小强《明代河、洮、岷州三卫军粮补给考》(《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论证了明代河州、洮州、岷州的屯田、民运、和盐引在军粮补给中所占的份额。贾伟、马兴盛《试论明代青海河湟地区人口迁移》(《青海名族研究》2002年第2期)论述了明代河湟地区的移民活动状况,以及人动的历史进程,较详细的考证了青海移民的来源,迁入区及移民方式等相关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西番诸卫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论文形式存在。专门性著作很少,在内容上研究中央对西番政策、土司制度、茶马贸易的文章居多,而对这一地区的宗教、水利、移民等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对西番诸卫整体性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是放在藏区这一大的环境下进行的。

参考文献:

[1]顾祖成、王观容,琼华等编:《明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人民出版社,1982.

[2]张羽新:《中国及甘青川滇藏区方志汇编》[M],学苑出版社,2003.

[3]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高士荣:《西北土司制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5]杨士宏:《卓尼杨土司传略》[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1990.

[6]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7篇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促进,贸易促进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国内企业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总额上来看。

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由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从1986年的2580.4亿元增长到2004年95539.1亿元,而2005年更是突破了100000亿元大关,达到了116921.8亿元,而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23.3%。

(2)从产品结构来看。

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虽然去年来有所变化,但根本结构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因为中国的优势还是在廉价的劳动力。仅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像以前那种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化,但是这样的变化还是没有改变中国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只有建立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贸易促进体系,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

(一)明确贸易促进机构的职能定位和分工

构建新型贸易促进体系的关键在于理顺各类贸易促进机构的运行机制。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的职能和权责,真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研究发现,发达国家一般只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立贸易管理的政府部门,在地方政府层面,一般只有贸易促进机构贸易促进体系,而无管理机构。

(二)完善贸易促进[1]的外部环境

1、继续推进优化发展环境工作,降低企业的出易成本。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协作,本着有利于首都经济发展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商务氛围。

2、加强海关、商检、税务、外汇管理、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提高贸易的便利化程度。商务主管部门应主动与这些部门协调,降低有关收费,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与银行、保险等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手段,保障企业出口权益,提高出口竞争力,为企业融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3、提供法律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应诉。我国是世界出口大国,同时也是遭受反倾销诉讼调查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受害者。由于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接受了15年的非市场经济和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条款,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遇到更多的不公平对待。有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反倾销应诉工作,扩大反倾销应诉资助资金规模,发挥各地WTO事务中心等专门机构的作用,与海外律师事务所加强联系,对反倾销应诉工作进行组织与指导,充分发挥各商会的组织协调[2]作用,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抗辩能力,争取有利结果。

4、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培训。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贸易实务培训和与国外经贸机构的交流活动,分析国内外市场形势,使企业及时了解各国市场准入规则、技术壁垒、环保指标、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信息;以“孵化器”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业务指导,由专家实际指导受训人员操作进出口业务免费论文。

(三)创新贸易促进方式和手段

创新贸易促进方式的着力点要通过提供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创造直接的交流机会,加大对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

1、建立完备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参照国际成功经验,尽快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政府部门、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对重点行业、地区设立专家小组,协助企业对相关国外市场进行调研,为企业出谋划策;组织联合国等大型国际组织来华采购,举办有针对性的采购说明会和网上专栏,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采购程序和招标信息。

2、加大交流合作,创造直接的产品[3]出口机会。商务主管部门每年年初要研究制定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和介绍活动。

一方面要“引进来”,如针对目前大型商业性跨国 公司急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以开放市场为条件,加强与国际着名跨国公司的联络,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及时邀请负责采购的买家来华,组织相关企业做好准备贸易促进体系,从而实现内贸带动外贸发展,促进产品出口。

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组织企业参与境外的各类国际专业展会和境内的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对于“结伴参展”的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鼓励;组织专业贸易小组到重点开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考察和产品推广;结合国内国际贸易形势,适时组织企业代表团出访,搞好双边或多边的经贸关系。

3、加大贸易环境和出口产品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对外宣传计划中列入对外贸易宣传内容,加强外经贸发展的总体性宣传,整体推介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制造业能力。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和寻找经济技术合作伙伴。

(四)调整财政性贸易促进支持方向

1、整合发挥外经贸发展资金的使用效率。

扩大现已设立的外经贸发展基金规模,根据业务发展的具体需要统筹支出。设立科技兴贸专项资金、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专项资金等用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境外投资贸易工作机构运作[4]等方面。

2、调整财政支持方向,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水平。

一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决定其出口能力,因此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是做好贸易促进工作的基础。鉴于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外贸出口需要尽快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增长上,因此应该引导出口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由低价竞销策略向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创新、品牌推广相结合的新战略转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价格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转变出口的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

3、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符合WTO规则并被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促进手段,在促进出口增长、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方便企业融资、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带动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高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抗风险能力,提升大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国贸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对外贸易理论、方针、政策及最新发展动向的一门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分析解决贸易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为学生正确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提供信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因此,积极探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体系改革,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以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该特点决定了此课程宏观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相符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严格遵循教材内容,教材的滞后性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模式必须加以改变。

2.改变传统的“讲授法”。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课程一般开设在第六或第七学期,此时学生通过学习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相关课程已具备较为系统的经济学思维,能够对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对外贸易实践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法”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发表观点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易导致课堂枯燥,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传统的“讲授法”必须进行改变。

3.改变考核方式。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考核方法通常是以期末考试与提交小论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种考核方法留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考前看看书,网上搜一篇论文交给老师就能轻松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难以调动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配合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

二、《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1.拓展学生的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上课前,老师可结合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点搜集相关文献和案例,通过电子邮箱或QQ等方式发给学生,由学生课下提前阅读。但是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加上知识基础的千差万别,因此老师需要把好第一关“合理设计阅读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可以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2.系统讲解《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基本知识点。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地位、中国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国对外贸易的管制制度、中国对外贸易的法律制度、中国的关税制度、中国的海关管理制度、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制度及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等。这些基本的知识点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系统讲授,可根据学生前期对相关问题的掌握程度,适当增加或减少一些章节的课时安排,做到详略得当。

3.及时补充并更新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启发专题研究。

在系统讲授基本知识点的同时,适时引入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并启发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比如授课过程中可引入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比如:香港“反水客”示威活动、Made In China背后的含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跨境电商”等专题,由学生课下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和数据,形成PPT文档,下一节上课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向学生进行专题展示并展开讨论。

三、《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课程教学除了可以使用课堂板书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平台等多种新型方式。

1.教师讲授法。

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但时间应适当减少,大约占据整个教学时间的60%。

2.学生课堂自主讨论法。

教师结合所讲内容适时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积极发言。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应给出点评,学生课堂自主讨论时间占据整个教学时间的15%。

3.专题演讲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老师所提供的热点及专题在课下准备资料并进行课堂展示,该部分大概占据整个教学时间的25%。

4.微信平台互动。

借助于微信平台,老师与学生可以就该课程的学习体会、教学体会、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及改进。此方法在课余时间运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模式、评价体系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纸笔考试形式,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而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应该注重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自主讨论成绩占比10%,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对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学生进行记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专题演讲成绩占比20%,对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专题展示,教师应从展示的内容、展示的手段、课件的质量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并就小组内每个学生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考核并打分。(3)论文成绩占比30%,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完成两篇论文,题目由学生在对外贸易领域中自主选择,格式规范由教师给定,学生应按照教师规定完成论文,论文应该有学生自己的观点,教师对每一篇论文进行认真评阅并当面指导学生,并由学生进一步修改。(4)期末考试成绩占比40%,期末考试试题尽量避免客观性题目,主观性题目所占比重应达到80%,重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对外贸易现象的理解和认识,避免死记硬背。

五、总结与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需要国家、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够实现。国家教育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较为全面的教材并及时更新;学校应该在班级规模方面予以配合,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方法改革适合于小班授课,如果班级规模过大则会影响授课质量;教师应综合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注重教学和科研,适时将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只有这样,《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的改革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代中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9).

[2]李丽.《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

形势与政策贸易论文范文第10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当中的重要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而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需要,进而在中英双语教学当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这就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二、开展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要点

(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形势,还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去。第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严格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更好的胜任国际贸易的工作。

(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首先,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将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学科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围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展开。其次,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概论以及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分析等内容作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当中。第三,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类课程,以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环节相适应,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当中,需要有效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合理的进行教学规划。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构建国际贸易活动情景,模拟国际贸易活动情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开设专题进行讨论,开展英语讨论会和辩论会,专题论文、课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都需要通过英语来撰写,以更加熟练的应用英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

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做出适应性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适时更新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教材,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协调中英双语教学。将双语教学与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基础学科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论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以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根据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中英双语教学的模式,以有效的开展中英双语教学。围绕双语教学的目标,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开展信息化教学,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开拓全新的中英双语教学思路,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上一篇:农产品贸易论文范文 下一篇:固定收益证券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