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14:24:28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实现途径

《形势与政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88年算起,它正式走入大学课堂已有26年了。但是,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它目前的发展现状还不相称,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课程建设的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体系。笔者在诸多同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框架体系作一简要论析,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同人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科学定位

(一)学科定位

《形势与政策》不仅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是一门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并不像“原理”课那样是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而“是一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青年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国内外重大现实问题,时代性和实践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二)目标定位

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见,高校《形势与政策》不是简单地讲解形势,宣传政策的,它的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一要“认清国内外形势”,二要“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信心投身于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队伍建设是前提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因为《形势与政策》是政治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国际、外交等,教师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学就很难产生实效。因此,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所谓“专兼结合、以专为主”,是说教师队伍必须要由专职、兼职和专家队伍三支队伍构成。只有这样,才既能深刻挖掘教学内容,又能引入多种教学风格。“结构合理”是指要有优化的学科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职称结构,这样才能满足这门综合性课程建设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课程培训,以便掌握和传递更为全面的教学信息。

(二)教学规划是基础

制定一套周详的教学规划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对象广泛,教学内容多变,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因此周详的教学规划是高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制定依据、适用对象、学分学时、课程目的、课程要求、教材教参、课程内容、习题要求、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先修课程等。教学计划包括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组的授课计划,学校的教学计划要对全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予以宏观安排,课程组的授课计划又叫学期授课计划,主要依据教育部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某一学期的授课内容和考核办法作出具体安排。课程组的授课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编制依据、教学目标、适用班级、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教学内容、课外作业、考核方法等。

(三)教材体系是依据

完善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工作赖以开展的重要依据。《形势与政策》由于教学内容的多变性而没有全国统编教材,这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为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打开了方便之门。为了规范课程建设,必须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稳定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全国统编教材、省编指导教材、学校自编教材和教学辅助参考书。全国统编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最主要的教材,权威出版物《时事》VCD、《半月谈》等是全国性的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料,省编教材应该融入地方性重大形势内容作为高校的一种教材选项,除此之外,各学校也可结合以上两级教材与自己学校的特色,尝试自编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材与丰富多彩的教辅资料。

(四)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乎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教学效果的大小。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专题讲座法,亦即专题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学对象容量大、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教学主题集中深入,其不足之处是师生互动时间少、学生活动少、教学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传统讲座法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以学生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演讲与评点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新闻评论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教学改革是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形势与政策》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教学内容不够稳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因此《形势与政策》更应该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完善课程体系,在改革中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课程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并及时通过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把教学改革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六)教学管理是保障

教学管理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基本上有三个层次:一是宏观管理,如学期计划、课时设定、课表编排、学生评教等由教务处负责;二是中层管理,教学大纲、计划、教案的检查,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评估监督,教师的培训进修等由院系组织完成;三是基层管理,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教研教改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活动以及实践教学活动等由教研室和课程组实施。只有这三级教学组织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教学管理才能落到实处。另外,专家讲座、名人讲座应由有资源优势的学校宣传部组织实施,院系予以密切配合。

(七)课程考核是总结

课程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验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因而说是教学活动的阶段性总结。课程考核不仅有总结功能,而且考核方式对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也能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关于课程考核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应该统一考核标准,明确考核方式,编制考核说明,进行考试分析。考核标准的统一能体现考试结果的公平性;考核方式合理、考核说明具体详细,如成绩结构的说明:考勤、作业、课堂活动、期末考核各占的分值比例,这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以及课堂表现等都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考试分析是对考核方式、教学效果、教学经验教训等的综合总结,不仅有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途径

(一)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必须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既要重视教师的素质建设,又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选择性特征,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造成教与学之间的对立。只有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将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形势观和政策观,最后才能化知为智,化智为行。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必须实现 “学生主体”与 “教师主导”的完美结合,由教师主导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方向,让学生成为思考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立教学模式,开设“热点讨论”等专题,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实行“网络化教学”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学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4-01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网络、电视、报纸、形势与政策课,而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主要受媒体宣传、网络观点、同学交流、老师意见和领导人讲话等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更无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因此,陈旧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达到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验式教学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形势与政策》课程体验式教学应重视的方面。

一 讨论:增进互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理论讲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何况是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重视讨论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时事点评、开研讨会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既能体现专题内容,又富有争议性或对抗性的话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开辩论赛或者沙龙活动,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二 开放:开阔眼界

如今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资讯的平台非常多,国内外形势也呈现多元化,很多学生甚至比任课老师还要懂国内外形势,他们关心的问题可能更值得关注。而如果我们仅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限定于给定的主题,显然是较局限的教学思想,也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趣。因此,我们要顺应多媒体时展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开放教学主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是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教师要努力让课程实现开放化,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形势主题,确保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 实践:获得体验

胡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加上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因此,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来获得体验。具体操作如下:一是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二是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以寒暑假为契机,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开展相应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形势,返校后以“形势与政策话实践”的形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 分享:收获启发

《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游戏或活动,如果停留于个人的体验,是无法让人有所成长的,唯有经过同学之间的分享、相互借鉴,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在成长。但是,如果分享也流于形式,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授课主题提前分组,每个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分享。同时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他们的认识也多元化,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偏激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在学生的分享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其他同学也能从大家的分享中学会思考,收获启发。

学生通过分享获得启发后,即加大深度与层次的内化过程,教师此时应通过有效的总结策略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与观点得到进一步升华,理解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该环节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总结强化,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自主成长。

总之,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创设好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开放、实践,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通过分享、总结和评价,最后收获启发和提升思想。

参考文献

[1]胡剑.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初探[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41

[2]胡剑.参与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35~137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教学特点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此后,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讨论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方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1、教学方式多样化。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1]的提出由来已久,宁曼荣[2] 等指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时空环境,围绕某一个教学内容或实际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敞开思想、发表意见,从而理解知识、受到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创立助学网、济学网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之举。李克勤老师所创立的“李克勤济学网”在教学和内容讲解上充分利用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同时,南开大学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形势政策教育,探索出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2、教学效果多元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系统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首先,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论点,同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就需要知识面较宽,知识结构较广,并且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累。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目前来讲,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传统方式为主。但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突出,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于是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提出几种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权当引玉之砖。

1、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课是指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论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课堂辩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3]。俗话说:辩则明、思则清。所以在哲学课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辩论课的形式教学,而《形势与政策》本身不同于其他的“两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4] 。所以在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开展“辩论赛”式的教学。课堂之前老师应该布置好辩题,组织学生准备辩论。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多方面准备材料,总结归纳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展开辩论。所以“辩论式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学生主讲式教学法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短、内容多,学生积性不足的特点,可以采取由学生主讲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拿出一部分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由多名学生课下进行准备,然后再让学生就自己准备的模块进行上台讲解,最终教师再用简短的时间对学生讲述的内容做一点评。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国内政治经济最新的政策动向、关注国际热点事件,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

三、总结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但是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放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玉琪.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讨论式教学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4, (1):106.

[2] 宁曼荣 李晓衡. 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探索,2006.8

[3] 胡锷. 辩论课:提高哲学课教学质量的良方[J],民族论坛.2006(2):55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一)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课程定位模糊等原因,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在师资队伍、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直接影响到教师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授课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多为党政干部且以兼职为主,他们本身有比较繁重的行政工作,在精力投入方面无法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运行机制不合理,授课模式“重师轻生”

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组织运行方式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采取大课堂、专题报告的教学模式,互动很少,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通过课程改革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到,84%的学生不喜欢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在于课程的授课模式不合理,让他们感到毫无兴趣。此外,关于授课模式存在的问题,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李小琳、段素梅、严莹、孙洪艳均提到了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模式存在仅课堂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知识接受效果差等问题。

(三)授课内容单调乏味,考核评价陈旧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往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多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时效性特点,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国家政策脱离,没有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相对落后。目前的考核形式大多是命题考查,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完成一篇论文或报告。然而,学生所交论文大多“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地探究并理解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这种单调僵化的考核形式缺乏科学的评分依据,随意性较大,不能客观、准确地衡量学生对形势政策的分析能力与理解程度,更难以有效引导、调动学生关心国际形势、分析国家政策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探索实践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年开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围绕设定的主题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后,已有五届本科生,700多人次参与了这一课程,累计开展讨论课40多讲。改革后的课程模式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这一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乐于参与、持续受益的优质课程,也成为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现将其改革做法总结如下:

(一)丰富课程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主题

课程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授课内容进行丰富:一是把课题的选择方向从一味的思想政治话题转向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授课内容的选择权,即在授课教师团队拟定的大课题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子课题进行研究。如“美债危机、欧债危机大讨论”、“深浅纵谈城镇化”、“历届三中全会政策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讨论选题。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独立思考能力。授课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专业知识背景,这样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理性并客观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空间,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如“解析现阶段通货膨胀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金砖四国经济增长模式与发展路径的异同分析”、“2012年度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解读”等讨论选题。

(二)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准备到课堂内容展示,再到课堂问答交流,学生成为了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围绕时事热点,选择恰当的讨论选题,通过由浅入深地递进式选题设计,实现了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引导课堂讨论,营造出开放、活跃、平等的课堂交流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们的展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此外,在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中,十分注重、提倡团队学习。在专业优先、兼顾兴趣的原则下,学生自由组建成为8-10人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查找、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学习任务,在实践中提升自主探究和协作创新的能力。在团队学习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分工明确又独立自主,互相配合互相学习,这种基于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践、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三)优化授课形式:学习团队作品展示

课程改革以授课形式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情景展示、辩论赛、话剧、新闻会、相声、小品等情境式展示方式,以课程作品讨论作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中心,通过生动和鲜活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本,启发互动”的授课形式。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旧坚持授课教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实际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通过探索并实践多种展示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的趣味性,也为学生的展示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四)加强课程延续性:优秀成果转化发表

网络学习协作平台是北航经管学院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网络学习协作平台,学生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探究问题、解决办法与心得体会,分享课题研究成果,网络平台有效促进了“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此同时,学院刊物《观愿》还专门开辟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优秀论文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还指导学生将其研究成果凝练成为主题明确、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学术论文,并发表在相关刊物上。从北航经管学院的课程评价结果看,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评分从改革前年平均分72上升到改革后年的93分,在必修课中排名第三;其中,针对“开课必要性”一题,选择“十分有必要”的同学从12%上升到了97%。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生累计在各类期刊公开8篇,参加学术竞赛获奖多达31人次。此外,在学生的课程总结中,“喜爱”、“收获”、“感谢”成为了高频词汇,表明了学生对改革后课程具有很高的认同度。总体看来,北航经管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授课形势与加强课程延续性四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综合的改革,从而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制度体系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

高校要充分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针对性强、易于操作的教学计划,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过程监督机制,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扎实开展。高校应制定健全、明晰的制度,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学校党委应明确课程的总体方向并发挥导向作用,同时对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指导;教务部门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这一公共必修课的突出地位,重视师资引育和课程教学研究,并对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应充分发掘资源,对课程的讲座报告、实践教育等环节提供支持;网络信息部门应在课程网站建设、课程信息、讲座报告宣传、成果转化推介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教师质量关。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理想信念,确保课程教学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此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势必要求教师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要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次,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政治觉悟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应从政策上引导、鼓励更多地专任教师愿意投身该课程的教学科研活动,并对其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校内师资队伍的不足,高校应安排专门的经费,从校外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引育结合、专兼相辅的师资建设格局。

(三)模式与内容创新是巩固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

首先,高校应尝试互动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说教、照本宣科的陈旧模式,只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讨论,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在理论上知晓、在情理上认同、在实际中践行的教学效果。其次,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突出作用,从而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践教育,让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亲身感受社会形势,实地调研政策效果,从而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理解、认同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最后,高校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依据时事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得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当下的国内外实际,从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通过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作用及现状分析,总结了目前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五个矛盾,分析了五个矛盾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高校都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教学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以及客观、正确认识国内外现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其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待解决。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作用

1形势与政策课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活跃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大部分: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国内外形势为客观依据。而形势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政策的相应调整。身处在不断变革时代的大学生,从客观方面看,没有对形势和政策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没有心怀祖国、胸装天下的视野,就有可能走弯路、错路甚至于死路。同时要想成才立业是非常困难的。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必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脚踏实地、情系人民,这必然要求大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真正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置,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客观、正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思想。

3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当今社会,面对竞争、压力和各种复杂环境,以及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挑战,很多大学生都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惊慌失措,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专业知识了理解,把形势与政策课与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即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关注,也通过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理论,正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能把自身的专业知识等在此过程中并得到锻炼,提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增强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发散思维,也侧面地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与深入的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普遍存在根据本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指导体系,自身探索和总结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准备从客观上讲缺乏深入的理论体系作为依据,特别是以科学发展的角度来深入的总结和分析;从主观上讲,由于自身缺乏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于热点事件本身存在的历史和背景以及相联系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等方面的没有广泛的认识。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内容必须融会集体智慧,加深对于文体的分析。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与相关培训制度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课程突出一个“新”和“热”,对于这两个突出的特点,随着时间变化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这将意味着必须有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来提炼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关键点,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知识渊博的时事专家和理论大家相对缺乏,这必然导致问题分析不够深入和自身对于形势与政策理解的片面性,那么相关的培训制度变的尤为重要。

3课程设置与青年学生特点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对正确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社会生活中被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具有极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但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没有全面理解,因而没有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给予重视,而使教学没有固定的时间、没有进课程表、没有专职的教师队伍、没有考核,甚至作为必须课但不计学分或在教学、考核中轻描淡写。常常作为非课堂教学环节设置,最终往往流于形式,对学生根木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和关心。

4师资水平与研究层次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它也天天都在发展变化,要把难点、热点、深层次问题讲好,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实际研究比较,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与更新,这就需要教师能潜心钻研、与时俱进地充实教学内容。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形势与政策”课被认为是,副课中的副课,往往由“两课”教师或学校行政工作人员“捎带”着兼任,由于地位上不受重视、教师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这样的课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5时势复杂变化与教育途径单一之间的矛盾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下,国际、国内形势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多渠道、全方位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如何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环境里正确认识形势,使他们无论而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还是社会思潮涌动,都能够知行统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门大学问,难度非常大。但从应对复杂局势的措施来看,力度明显不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途径中主要是课堂教学,但教学方式单一,内容不够广,课堂不活跃j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这一模式上,没有形成多渠道教学,而且常常是有学时无学分或者有学分缺学时,缺乏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使得学生上课没有主动性,几乎全部都怀着一种“老师讲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老

师和学生的互动不够。同时,一部分教师也存在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不强的情况,拿着书本和报纸杂志资料照本宣科,也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可言,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在一些院校仅仅是通过几个讲座、几场时事报告会来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既缺乏针对性,又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效果可想而知。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理论学习与建立灵活的培训机制相结合原则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及教师普遍存在三个现象:一是教师非专职现象;二是教师非专业现象;三是形势与政策课非正式现象。这就给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带来了几个弊端:一是对于理论分析不够深入,不能有效的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国内外环境,师生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处于“夹生”状态;二是由于非专业的限制,使课堂教学缺乏广泛的知识性,使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处于良好的互动状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三是由于对于课程认识不够深入,致使学生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了教学双方的效果。应当紧紧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有重点,有中心,不要海阔天空,没有范围,其中心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鉴于此,组织日常的理论学习和长效的培训机制,锻炼和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是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存在问题的根本。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应用理论较多,特别是政治、经济、历史、社会、军事等等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又是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手段和方法。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又非常强,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必须紧紧围绕“新”和“热”结合实践及重要文件精神来讲,针对“形势热点”进行教育,坚持教育的时效性。一些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要时事热点问题也需要上升到理论上去分析和认识,也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体现在结合上,也就是说讲理论要通过实践检验,讲实践是从理论升华而来,理论知识中融入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贯穿理论知识。实践主反映在形势方面,而理论则主要反映在政策方面。理论和实际随着时事的变化而不断深入发展。

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重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于形势与政策课而言,由于其内容涉及广泛,知识性强,理论分析性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必然使大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新信息、新知识、新科技的感染力。知识科技的魅力。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课,在知识的传授中还应十分注意思想政治的灌输,在充分讲授知识、讲授形势后,将落脚点归结到党和国家正确的方针针策上。形势为政策服务,政策指导形势发展。知识传授是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寓知识、趣味、娱乐、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较好地处理了知识性与政治性的关系问题,强调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注意知识性与政治性的有机结合,讲形势是入门,政治是落脚点,使形势与政策课始终充满青春活力,同时在教育教学中,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用事实、用数字说明问题,增强其吸引力,形势与政策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会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一个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P],200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P],2004

[3]

孙志华,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

李宪海,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6

[5]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高校;教学;思政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大学必修课程,但它又是一门特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7开设以来,一直担任着在大学校园宣传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角色,更是师生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平台。有效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是帮助青年学生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发展大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基础。

一、2012-2015年教学要点剖析

与很多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形势与政策”内容更新较快,一直以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分春季和秋季学期会印发“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然后一般各省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又编制印发本地区教学要点到各高校,各高校再选择适合的配套教材开展课程教学。通过对2012-2015年共4年8份教育部“教学要点”国内部分内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十个关键概念贯穿其中:① 领导人重要讲话与重要会议;②改革开放与经济工作;③农村改革与发展工作;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⑤两岸关系与和平发展;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⑦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⑧主题教育活动;⑨社会热点。其中① 、②、③、④在每年的教学要点中均重点指出,是本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和重点,以此为主线,每个学期的教学要点都系统总结前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各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从理论和政策的层面予以解读和阐述,并提出指导性的教学要点意见,列表如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012上√√√√

2012下√√√√√

2013上√√√√√√√

2013下√√√√√√

2014上√√√√√√√

2014下√√√√√√√

2015上√√√√√√√√

2015下√√√√√√

:新常态 :中国梦

分析教育部四年来的教学要点可以看出,教学要点对本门课程内容上的把控和指导是及时和明确的,学校和教师能够依据教学要点明确重点,了解概貌,清楚要求,从而顺利的开展教学。从学习要求上看,教学要点使用了下述程度的表述:“深入学习、认真学习、正确认识、引导、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牢牢把握、正确理解、正确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科学把握、深入阐释、正确认识和判断、大力加强、全面认识、广泛组织开展”。这样的学习要求既有对学生的要求,也有对教师授课的要求,在课程的授课和学习中,教师够通过教学要点的分析,从内容和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准备,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组织教学,紧紧抓住课程本身特点,是开展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工作的关键。

二、课程目标体现的特点

形势是指“ 事物发展的状况”,政策是指“ 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形势与政策”课程以“ 形势”和“ 政策”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作为教学内容。“ 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领域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二是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三是公众及舆论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分析、判断和反应。“ 政策”则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决议以及国家有关的法令、法规。形势的变化导致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政策的实施又对形势发展产生影响,两者交织发展前进,但变化的过程有时候并不显性,需要由课程的学习来加以明晰,让学生看清楚、想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对党的伟大事业和国家发展坚定信心,反思检讨和预判将来。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使学生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理论观点、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并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形势的指导性意义,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发奋学习,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和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增强学生振兴中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信念和历史责任感以及国家大局观念,全面拓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认识新常态,融进互联网思维,塑造“诚、勤、信、行”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融于一体的当代合格大学生。

三、课程教学中的特点

(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内容多、变化快、综合性强。面对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形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政策选读、情况介绍、事件描述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形势的分析、事件原因的剖析、政策的讲解、背景的分析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从而帮助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形势、理解政策,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坚定信念,站稳立场,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让学生懂得,第一,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形势的发展变化同样如此。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可以对它作总体上的把握,并可以预测其发展方向。第二,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形势在不断变化,但变化当中有其相对稳定的部分,只有经过局部变化的量变的不断积累并最终发生质变,才会形成整体的变化。事物的变化既不会是偶然的,也不会是突兀彻底的改变。第三,任何突发事件、热点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国内外矛盾冲突、利益纷争、力量对比的综合反映,通过对这些基本因素的分析,就可以解释那些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原因,找出其必然性。

(二)事实最有说服力。教有法而无定法,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呈现一种“百花齐放”式的教学状态,以对应教学要点的专题课为主要的授课方式,辅助以多媒体素材和少量的参观式社会实践,成为了本门课程的基本教学方式。对课程的研究开发由于特殊性,开展困难,几乎都是一般理论课程教学方式的简单移植,课程枯燥,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面差距甚远,教学绩效评价困难,考核困难,效果不明显。政策性与灵活性程度把握不一,对课程目标和“教学要点”的深入分析可以知道,形势与政策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最为直观,最具证明力和说服力,能对当前社会热点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最直接的呈现和解读。

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要点列出的都是社会重点和热点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与前后一段时期的时事和趋势紧密相关,有些新情况甚至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存在教学内容的易变性,事件之间的关系复杂,信息量很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内容,并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无法紧紧扣住教学要点的设计宗旨,这就需要教师要把握住“方法服务于内容,内容服务于要点,要点服务于目标”的教学思路,设计并有效实施每一次授课。

(三)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纯理论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是有限的,为此,除了根据国家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社会当前形势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外,还应积极探索适合高等院校特色、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开展和推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建立校内外课程实训场所和基地,通过学生的新生实践和经历来验证和加深学生对理论和知识的认识。重视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考核。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本质上是一门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指导课程,某种程度上,它指导的实践是学生人生的“大”实践,相较于一般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意义要更加深远和广泛。

[参考文献]

[1]马英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艺术探析.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3:302-303.

[2]宋俊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辨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65-68.

[3]徐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途径探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111-112.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7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必修课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说它特殊,就在于它的设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国家教委做出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的决定;到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专门发文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课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1998年、教育部两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要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再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专门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紧接着和教育部就出台了专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党和国家多次就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文件,足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该课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却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等。在此,仅就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教学效果加以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组织等,使得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更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自身的琢磨改进,总结出“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涵义及其特点

1.教学原则的涵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近期国际国内时事,理解由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引导其用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关注社会、看待世界;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活色生香”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集中概括出来的教学原则。

2.特点

(1)“活”,指内容鲜活,形式灵活

形势与政策课要散发出迷人魅力,需要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教学形式有待拓展丰富。虽然教育部社政司每年都分两次印发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稳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便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从出版社购入的教材也是在几个月以前编写的,已经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需要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更新,避免在课堂上拿已经冷却了的旧闻说事儿的尴尬场面发生。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新特点:价值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强、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大话、空话和套话,形式和手段枯燥落后的话,势必不能吸引学生,很难让他们接受,能给予学生的实际帮助也不大。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新颖生动的形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

(2)“色”指突出特色,富有声色

形势与政策课要拥有强大吸引力,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富有声色。尽管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规定动作”,但每个学校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省情、地方情,特别是校情和生情创设自己的“自选动作”。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校从各自校史校情中也能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内容,形成拥有各自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富有声色,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

(3)“生”指贴近生活,充满生气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是理论的说教,而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出正确选择上来。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突破一张讲台、一番说教、一种形式的局面,结合学生思想、心理、自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当前“90后”的青年人从思维到行动都更趋活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若不积极改进,很容易被他们画上“刻板”“无趣”等符号;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听、主动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4)“香”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升对形势的辨别分析能力,从而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创新,将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授人以渔”,将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完善自我、促进发展留有余香。

二、“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内容

1.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1)凸显“新”

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三个重要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与教学运行规范有序的矛盾。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制定、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做好基础计划;开学后开课前又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对基础计划加以调整,精心选择当前最热点、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把关,教师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各教师上课前再根据事件进展加以补充完善。比如在讲解“当前经济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专题时,在开课前及时加入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学校周边最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内容,学生往往更有兴趣。

(2)体现“特色”

课程要办出特色,还需要与校史、学校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比如我校作为元帅的母校,将“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放进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既使学生强烈体会到伟大校友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老校积淀起的深厚底蕴,还能更深入地领悟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再通过纪念园、校史展览馆的参观,乃至帅乡乐至的调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为该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形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抓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作用,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等活动;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开展主题发言、课堂小辩论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表达个人看法的有效平台。

3.教学手段丰富多元

在课堂教学之外,重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我校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一”工程、到企业的专业参观实习、纪念园和校史展览馆等校内教育基地、故乡和郫县法院等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力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让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教学语言精彩亲切

“90后”学生追求时尚,时代感强,有着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好、合理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如果能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亲切感。这对于拉近师生距离,模糊彼此间的“代沟”,实现师生间的认同、信任,有着巧妙的催化作用。

三、“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

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这门思政课,既要讲求科学,还要讲求艺术。“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带来了教学艺术的提升,凸显了思政课的魅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1.受到学生的欢迎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改变了以往抢占后排座位的现象,大家争相往前坐,生怕错过了精彩内容。大家评价说——“内容很精彩,方法很生动,氛围很活跃”“原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如此好听,我们爱上这样的课”……

2.得到老师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修改、完善,“活色生香”教学原则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学校督导组的听课评价和教师相互间听课交流中都被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是在追求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尊重国家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相关教材的基础性的同时,更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型和学生学的主体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4.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有益探索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研[2004]13号.

[3]谭书敏.“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与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97-01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作用

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作用,是加强高校该课程建设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此教学的老师,务必要明了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作用,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及时代背景,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国内外形势,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影响,正确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介于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院校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时其他马列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无法取代的。而且,对学生进行马列的理论知识教学,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但是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就并不如此,它可以建立是当下实效的基础上,该课程老师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比如我党的“十”以及“两会”。

当下有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没有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对此类课程缺乏科学的认知,部分高校不能很到位地理解形势与政策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在校大学生基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这对高校的领导来说,更是有必要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无形当中也减弱了该课程的教育投入,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时学分等都缺乏必要的投入,造成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处于一个自生自灭的状态。目前某些高校还存在此类情况,那就是高校领导“迷信”知名专家,他们认为只要遇到一些重大事情,请相关知名的专家或者领导进行几次讲座就行了,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搞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计划。上述只是问题的一个量化,如果这些糊涂认识不改变,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就难以得到发展和提升。

2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

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虽然名称上区别与思想品德类的课程,但是究其实质,还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授课形式丰富多彩,与之有关的管理部门众多,该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也是与时俱进,追随时代步伐。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内容具有实效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期待上此课程,但由于受教育的学生面大,连续开设时间长,教学内容变化快,师资队伍成份特殊,所以我们又不能把它和一般课程一样看待,因此增加了该类课程的教学难度。

在教学管理上,形势与政策至少要涉及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品德教研室以及各系(学院)党团总支、行政等部门。众多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管理有力的合作局面,这样才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反之,若各个部门之间互相“踢皮球”,就会使得该课程教学出现效果低,流于形式等现象。

全国各大高校的党委要树立重要的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观念,分工明确,建立一个有序的教学网络,优化内部不合理的成分。另外负责高校日常教学管理的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之间积极协调,使得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步调一致。作为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以及形势教育的主观部门——党委宣传部应该对全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规划,并定期的举办一些有关形势政策的讲座或者报告大会,充实形势与政策,弥补课堂教学上的不足。当然,各高校之间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实行的方式也不一样。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形成管理合力,把这门课落到实处即可。

3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拓宽教学内容

当下的各大高校的课堂上都具备了最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形势与政策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于此类设备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比如笔者在这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上,就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我党“十”以及“两会”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后,有了深入的了解,笔者再对学生进行详细解读,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了我国的方针政策。

对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很多的老师感到茫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或者教材,反而有点无从下手。为此笔者经过总结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与马列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可以在动态解读时事政治的基础上,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教育;(2)将形势与政策教学与爱国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专题教学;(3)历来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都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因为形势与政策的老师要实现两者的结合,把大学生关系国家大事,关系时事政治的爱国主义心情转化为学习好专业知识上,读书报国。

4 结语

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时俱进地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质量,增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是时效性,务必要以规范教学课程为基础,立足实际,立足我国现实国情,创新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积极进取,不断探索。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幼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8).

[2]叶飞霞,余新然,陈建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模式 安徽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国内形势教育、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安徽大学在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性质与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及其教学特点。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第3条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同时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由此可见,与其他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在教学与考核等环节上,形势与政策课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特殊的一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

(一)课程的现实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直接面向现实。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提高大学生认识和把握形势的能力,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分析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形势和发展趋势,阐明一定时期(一般为三年内)的政策。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渗透在对现实形势的分析和具体政策的阐述之中,因而,它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具有科学性和理论性。一般而言,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即课程教学要求密切联系实际、面向现实。而“形势与政策”课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现实的,主要讲授当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或者从时间跨度上说,就是讲授国际国内“近一年”的基本形势与“近三年”的政策。课程的现实性决定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向现实。

(二)课程的具体性特点决定课程教学必须采取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主要落脚点在于使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自觉遵守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但“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它既不是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又不是系统地介绍各种政策,而是以分析形势的方式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形势包括经济形势、政治形势、文化形势、社会形势、生态形势、党的建设形势等;从范围上看,又可以分为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地方形势,等等。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不应也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各种形势,只能根据学生一定时期内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并阐明相关的政策,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讲授特定具体的形势和政策,较好的教学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三)课程的动态性决定课程教学的复杂性。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又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一方面,现实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则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围绕教学目的,针对具体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学生关注热点的转化,调整教案、课件和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课程的动态性决定了课程教学的复杂性,在实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每学期只能有教学要点,而不可能会有统一不变的教材、教案和课件,这就要求每学期任课老师重新准备课堂教学材料,重新备课,教学工作量大,需要任课老师多。

上述课程特点及其教学特点,加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和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是师资的短缺。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涵盖面广、变化速度快的特点,并要求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高校的思政部都无法满足其师资要求。二是教学时间的紧张。按照教育部每学期16学时规定,“形势与政策”课大学4年需要开设128课时,这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教育时间,尤其是实践教学必然无法得到保证。三是重复讲授问题严重。“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都以教师专题讲座为主,这虽然能够增强吸引力,但因师资的短缺,这就给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即一个专题需要讲数遍,甚至十几遍,让教师产生“教学疲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改变教育现状,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二、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教学特点和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以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增强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为此,安徽大学在总结自身和兄弟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创建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建立教、学、管一体化网络平台,探索出一套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走该门课程网络化教育教学之路。

(一)建立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以网络为载体构建教育教学新平台,将“形势与政策”课相关的教育教学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和图片图表资料等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开辟专题学习区、辅助资料区、师生互动区、教学管理区等栏目,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提升教学质量。

1.专题材料学习区。该区储存有每个学期学生必须学习的专题视频资料,每学期学生至少要观看该区4个专题教学视频,作为考核学生课堂学习的依据。专题视频资料是由安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思政部老师或外聘专家开展专题教学,并把课堂专题教学录制成视频资料上传“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该区还存储有与专题教案、课件和与专题相关的视频与文字资料。

2.辅助资料区。该区储存有国内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视频与文字资料,分为“国际国内整体发展形势与趋势”、“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国内经济社会形势与政策”、“港澳台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与中央对港澳台政策”、“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方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三个强省’战略”六个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每个学期专题教学以外的视频与文字资料进行辅助学习。

3.答疑讨论区。讨论区按专题划分区域,由相关老师针对专题教育及当前“形势与政策”的热点与重点问题,在相关主题区发帖,引导学生跟帖参与讨论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式的网络交流模式。负责老师对学生的回帖分别给予阅读和处理,或、或回帖、或退回、或删除,凡是无重大政治立场问题的跟帖,老师都给予。

4.课程管理区。将“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与教务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相连接,实行网络实名制管理。根据每学期学生专题学习情况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再由各班级辅导老师根据专题讨论情况输入每位学生的实践教学成绩,由系统自动合成每学期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成绩,在大四下学期合成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学生可以通过输入姓名、学号、密码登录教学管理专区,查看自己的学习记录和成绩,以便根据自己的具体学习情况加强相关专题学习。

(二)以“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为载体,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网络化教育,拓展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管理方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学习自主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化教育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点,改变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被动状态,从而增强教育效果。学生的自主型学习主要体现在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结果等的自主性上。一是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形势与政策”课。这既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间,解决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又提供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方便了学生课程自主学习。二是学习地点自己决定。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多种地点随时学习,改变了传统教育学生必须到教室的机械惯例,有助学生日常学习。三是学习内容可以相对自由选择。每学期只要求学生观看两个专题教学视频,但“专题学习区”会提供4—8个甚至更多的专题视频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观看,同时“辅助资料区”提供的六个栏目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字、视频等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内容进行学习。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四是学习成绩可自主查询。网络化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生成的,学生可在网上自行查看自己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为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提供依据。

2.教师教学专题式。教师是教育的主导,网络化教育也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专题式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专题的选择、编写、讲授、上传等环节上。一是专题的选择。安徽大学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统一管理,由思政部负责制订教学方案,教务处负责教学管理,学生处积极配合,分院系组织实施。专题的选择,主要由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专题。二是专题的编写。思政部“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根据专题的内容和涉及的相关学科情况,按照集体备课制度,确定由一位老师负责,其他老师辅助的方式开展专题的编写工作。三是专题的讲授。由负责专题编写的老师主讲,轮流选择安徽大学一个自然班级(根据院系专业来划分班级)开展课堂教学,并全程录像。四是专题的上传。根据录像的视频资料,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上的“专题学习区”供全校学生在线学习。

3.课程管理网络化。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教育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实现,从而使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变得简单便捷。一是有关教、学、管各方面的制度进行网上公布。网络化教育要有必要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形势与政策”课简介、实施方案、教育管理办法、网上学习指南等。学生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习要求与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记录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观看专题视频资料、阅读辅助材料并开展相关讨论,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记录。三是网上学习成绩自动生成。网络化教育只要学生观看专题教学视频,并达到一定的学习记录数量,网络就自动生成学生的网上学习成绩,给予合格与不合格的评价。

由此可见,安徽大学通过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程网”,探索网络化教育,形成了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对于解决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呆板、资源陈旧、师资短缺等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安徽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

安徽大学网络化、自主型、专题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新模式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网络化教育要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作补充。虽然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学习选择的范围,可以适当减少甚至替代某些课堂教育。但是课堂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方面课堂教学的一些优越性是网络教学所不可代替的,课堂教学的空间感、互动性和切身体验感觉也是网络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学生网络化自主学习可能会趋易避难,使得一些重要的、必须掌握和了解的知识被忽视或过滤。所以,网络教学需要辅之以课堂教学,另外实践教育也是网络教育难以替代的,它要求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会。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日益被网络取代的时候,与人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即使采取了网络教育的形式,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二)网络化教育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利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丰富了教育形式,但是不能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网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乐于学习“形势与政策”课,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所以需要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不断补充辅导资料,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日常化,以增加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否则再新颖的形式也毫无意义。

(三)网络化教育要注意加强网络监管。网络的无界限性和虚拟性为人们查阅资料和建立联系提供了便捷,但也为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网络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必须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不良的资料、信息和言论上传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网”。同时校园内部应采用实名制上网,以监管学生的言论,过滤过激言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出现思想波动的学生及时引导、教育,从而达到净化网络教育环境,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10篇

关健词:高校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教学改革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校及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在概念上认识模糊,对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意识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有效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使教育目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如重视专业建设,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总量数和学期数大打折扣;时间安排出现“见缝插针”,安排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的社会价值,对之缺乏兴趣,觉得与专业不挂钩、成才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听课也是浪费时间,觉得空洞、枯燥无味。

2.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常见状况,“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这支教师队伍“杂牌化”,文化背景差异大,对课程的掌握及其有限;而且平时工作繁忙,琐碎的事情多杂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该课程建设。加之,行政、辅导员类教师队伍整体处于年青化,换岗、离职频繁,导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变动性较大,直接制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教学管理。首先,强化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求高校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摆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学院牵头负责,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直接参与,分工负责,互相协作,共同搞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机制。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管理部门要不断总结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做法,借鉴与学习其他教学管理经验,制定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原则,有效地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管理,以制度化建设来规范教学管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必修课,规范其考核制度,纳入学生的总成绩,引起学生重视。

2.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拓展教学课堂。

新现象,新问题,新形势层出不穷,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只有不断更新,以迎合学生们关注的焦点、热点或疑惑,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抓住“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信息畅通,自主意识强烈,自我表现欲强的特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引起他们排斥,灵活运用课堂讲授、分组辩论、专题讲座、课外讨论和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告别理论的“高冷艳”,将马克思主义观融入时事热点或学生关心的政治问题,变得鲜活起来,使理论在实例中得到应用,在实例中升华对理论的理解。另外,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很难跟上发展的步调,利用网络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可以尝试网络创新形势与政治课探索“课堂+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新型教学模式,拓展教学课堂。仍然以坚持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地位,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有效结合的教育原则,坚持以社会实践增强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以网络辅助教学。通过新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实打实的服务,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或疑惑。同时,通过学生喜爱、能黏住学生的方式,将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进行互联网改造,编成网络平台的学习素材,润物细无声,深层次服务学生的成长,透过“眼球”直达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王静.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调查―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07).

[3]王包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

上一篇:演讲与口才课程总结范文 下一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