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5 09:19:22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1

在评测标准上,本院《放射产品使用规则》规定放射防护产品应采取目检、触检以及X透视检测三个步骤进行检测。首先,观察放射防护产品是否存在表面污迹或破损,是否完好。如果有破损,及时登记并反馈所属科室或厂家进行处理。其次,通过触摸来检测其是否有缠结或松软,并进行拉力测试,以检测其韧性是否达标。最后,通过管电压为85kV的数字胃肠机快速透视放射防护产品,观察内部的铅层是否出现裂缝或缠结。裂缝根据长度和宽度分为小裂缝、中裂缝和大裂缝三个等级:宽度小于1mm且长度小于20mm的裂缝为小裂缝;宽度大于1mm且小于3mm,长度小于50mm的裂缝为中裂缝;宽度大于3mm或长度大于50mm的裂缝为大裂缝。图1显示铅衣在双肩部产生了大面积的破损,铅层产生了断裂和缺失,在破损缺失部分该铅衣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且由于材质的问题无法进行补救,此类放射防护产品为严重破损,应该进行报废处理。

的深黑色贯穿线为产品缠结,铅衣缠结并不会造成防护作用的下降,但缠结的存在导致缠结部分的承受力增加,导致铅层产生裂缝的几率大大增加,因而缠结也是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的重要检测项,主要是靠触摸是否有硬结以及通过X射线透视检测是否有铅层缠结来评定。在最终结果的评定上,应通过裂缝大小、裂缝位置以及是否有污渍、破损以及缠结进行综合评定,再根据评定结果对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下述处理:如果出现小裂缝,且位置处于尼龙搭扣重叠区或者非辐射直接照射区域(例如腋下等),则可认为产品防护能力基本完好,可以继续使用,但需要对出现小裂缝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备案,记录折损位置并通知所属科室。如果出现中裂缝或者在辐射直接照射区域出现小裂缝,则需要与生产厂家联络对受损铅衣进行修补,对修补后的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记录、备案,再次检测通过后方能使用。如果产品出现大裂缝或者大规模破损并且难以修补,则判定该产品已经丧失了防护能力,检测评定结果为不合格,该放射防护产品不得继续使用。

2结果

我部门于2014年7月对全院222件放射防护产品进行了检测,其中涉及到骨密度室、内镜中心、麻醉手术部、PET中心、ECT室、放射科、心血管介入中心以及放射介入中心8个科室,其中包括铅衣59件,铅上衣41件,铅围裙51件,铅围脖69件,铅眼镜2件。在所检测的222件防护产品中,其中有189件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85.1%,有11件不合格产品,占总比例的5%,有22件待处理的产品,占总比例的9.9%,这些待处理的产品中,大多数有微小的破损,需要厂家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来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使用、是否需要进行修补后使用等。

(1)产品类型与检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每种铅系列防护产品进行了分析,根据总体的统计结果来判断得到的折损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在铅系列产品中折损更容易产生在哪种产品上,并初步分析其产生原因,分析的统计学结果如下:铅眼镜的合格率达到100%,铅围脖的合格率为95.7%,铅上衣的合格率为85.4%,均高于总体检测合格率,而铅围裙和铅衣的合格率分别只有76.5%和79.7%。放射防护产品的透视检查发现铅层裂缝的位置多出现在尼龙搭扣的缝合处、肩膀处以及下装部分的裙摆处,这些部位的共同的特点是在穿戴时都会经常受力或者发生折叠。可以初步推断,铅系列防护产品折损率的高低与该产品是否经常受力和弯曲折叠有关。

(2)产品所属科室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为了观察不同科室放射防护产品保存与使用的情况,我们对数据中的科室与合格率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放射介入中心的合格率仅为57.1%,放射科与ECT室的合格率分别为72.2%和75%,均低于总体检测合格率。骨密度室、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等科室产品合格率较高。结合各个使用科室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防护产品折损的原因如下:首先,在客观条件上,各个科室所用的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如ECT室、放射介入中心的铅衣已经使用了两年以上,而心血管介入中心的部分防护产品为今年购入的产品,因而产品使用的时间会影响检测合格率。其次,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频率是影响铅系列产品折损率不同的主要原因。麻醉手术部、心血管介入中心、放射介入中心以及放射科的放射防护产品使用率较高,尤其是涉及放射防护产品进行手术的部门,在术中的行动往往导致放射防护产品反复弯曲折叠,而弯曲折叠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因而相比其他部门的放射防护产品有较高的折损率。最后,放射工作人员和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低、不了解放射防护产品的正确使用与存放方法也是影响防护产品检测合格率的原因之一。

(3)缠结、外观破损和污渍与产品类型之间的关系。缠结、破损和污渍也是产品是否完好的评定因素,这三种因素的存在会对铅系列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统计结果中,缠结、破损和污渍与产品是否合格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外观破损虽然不会直接的导致铅系列产品屏蔽能力的下降,但是会使裂缝、断裂等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缠结区域的屏蔽能力要强于周边,但缠结会导致该区域裂缝产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从而会间接影响铅系列产品的使用寿命。另外,检测过程中发现9.5%的放射防护产品表面存在污渍,这些血渍或汗渍不能随意用酒精清洗消毒,清洁起来比较不方便,但定期的清理消毒是必要的。

3讨论

放射防护产品作为需要在X射线、γ射线下工作的医护人员的一道重要防线,其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本次放射防护产品检测中,我们使用数字胃肠机对每件防护产品进行了细致的透视检查,检测的总体合格率为85.1%,总体来说,各个科室中正在使用的铅上衣、铅围裙、铅围脖、铅眼镜、连体铅衣基本符合防护要求。有瑕疵的防护产品裂缝位置大多处于衣料缝合处及缠结处:衣料缝合处的裂缝沿着衣料缝合时产生的孔洞延伸,一般为单一裂缝,且大多位于尼龙卡扣附近;缠结处的裂缝与缠结呈垂直分布,一般位于缠结中央。位于尼龙卡扣附近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在防护产品的穿戴、脱下时使用者对尼龙卡扣用力拉扯造成;位于缠结处的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为缠结产生后受到剪切力超出铅层的可承受应力造成。部分医护人员和病患陪护在使用放射防护产品时,没有做到使用完铅衣、铅上衣、铅围裙后悬挂保存的习惯,导致部分产品由于折叠产生缠结或裂缝。由上可见,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与生产厂家、临床使用部门和临床医学工程部都有关系,为了降低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率、增加放射防护产品的使用寿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对于生产厂家,建议对产品的缝合进行优化处理。数据分析表明,放射防护产品的折损主要出现在产品的缝合处,如铅衣上尼龙搭扣的缝合处,铅衣边沿的缝边。这些位置的针孔导致承力上限降低,使铅层容易发生断裂,产生裂缝。厂家在设计放射防护产品的时候应该对连接处、边沿等部位进行额外的加工处理,或者多采用一体化的产品设计,使用更细、更坚韧的缝合线来进行衣料之间的缝合。除此之外,在材料上也可选择韧性更加强的复合型铅材料作为屏蔽材料,从而降低产生缠结、裂缝的几率。

(2)对于临床使用科室,建议明确建立一套完整的放射防护产品存放规则。放射防护产品不同于普通衣物,不可折叠存放,不可随意清洗。现在很多科室对于放射防护产品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存放习惯,使得产品使用寿命降低,折损几率增加。

(3)对于临床医学工程部,建议对所有放射防护产品进行详细的编码备案,并且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建议系统地对全院放射防护产品进行编号整理,是因为现阶段防护产品的编号仅由科室和序号组成,或者仅用使用者名称命名,没有一个全院统一的编码方式,不利于监管部门的统计分析。我们提议放射防护产品编号可由年份(2位)+科室(2位)+科室内编号(4位)+产品类型(2位)等十位罗马数字组成。建议对备案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是因为现在的检测记录,仅仅是将产品是否合格进行电子化处理,什么地方有问题,出现什么问题,只是进行了纸质备案,这样一是增加了记录时的工作量,二是在修改、查阅的时候增加了工作难度。通过对放射防护产品编码,并结合条形码扫描技术,可以使信息录入电子化,简化繁杂的记录过程,方便管理部门进行统计管理,也利于放射防护产品数据库的建设。

4结语

综上所述,我院已建立了一套完整放射防护产品检测方法,目前整体运行良好。但在放射防护产品的维护保养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保养系统,需要对检测标准和检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并加强与生产厂家和临床使用部门的沟通,以期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放射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2

一、2018年完成工作量及业务收入情况:

2018年放射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523人次。全年门诊与住院业务收入18万元,完成年初医院下达的17.4万元收入的工作任务。查体收入约38万元,为局机关、物探队、水工队、测绘院、本院离退休、研究院、711、712、713、717、银母寺、震奥鼎盛矿业、二里河矿业,陕西有色部分矿山及榆林新材料等单位职工及部分家属查体,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

    2018年放射科顺利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65岁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患者检查胸片2800人次。科室职工坚持每个月每人下社区一次。科室职工名下管理的慢病能及时做好登记、随访、查体等工作。按月积极完成家庭意识签约服务协议。

二、放射科医疗质量质量与安全工作:

1、科室严格按照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的要求开展医疗活动,全体职工不断加强业务水平学习,参加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对疑难病例患者的典型X线片进行讨论总结,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每月举行一次三基知识、技能的学习,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科室认真执行医学影像专业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和重点防控措施,建立了各种质量安全制度文件,认真执行并做好记录。全年无一例医疗纠纷发生。

2、2018年科室按季度参与医院组织的追赶超越、节能降耗活动,认真总结制作追赶超越PPT课件,分析存在问题,完善改进方案。2018年前半年按照医院要求开展了大干50天任务双过半活动,放射科顺利完成了任务。后半年医院开展了精益5S管理活动,放射科认真执行活动方案,积极开展活动。

三、2018年放射科未开展新技术及新项目。

四、2018年放射科存在的问题:

1、放射科医技人员中缺乏初级职称医师。

2、放射科在辐射防护管理及环保管理方面重视不足。

3、放射科500MA的万东胃肠机,现已不能开展所有常规业务,目前只能开展透视与消化道透视。等新医疗大楼建成,希望医院考虑更新。

五、2019年放射科简要工作设想:

1、放射科2019的工作重点依然是配合医院的工作发展大局,提高科室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做好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影像检查工作;保质保量做好查体工作,注重查体细节管理,控制好查体质量,大力宣传医院。

2、2019年放射科计划招聘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一名,已经报医院人事科。

3、在医院领导的指导下做好放射防护及环保工作,积极迎接卫计局及环保局的专项检查工作。

4、提升科室医技人员的服务态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利用社区工作宣传医院,吸引更多患者来我院就诊。

 

 

                                放射科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3

我国女性有穿耳孔的习惯,耳垂瘢痕瘤大多系穿耳孔感染所致,常因影响容貌要求治疗,近年有增高趋势。因瘤于耳垂部位置较特殊,治疗困难,且易复发,故常缺乏较理想的治疗手段,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12月针对70例(85侧)患者不同大小、形状的耳垂部瘢痕瘤采用手术联合高能电子束照射,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5-45岁,双耳15例,单耳55例,瘤体大小0.5-2.5cm,形状呈球形、哑铃形及结节形。全部病例均有打耳孔史,在耳垂打耳孔部出现红肿、痒痛及溢脓史,病程6个月~10年不等。所佩戴的耳环为铅合金、银合金、K金等。

1.2 治疗方法

对于瘢痕瘤直径<0.6cm侧耳,行瘢痕瘤切除缝合术,直径为0.6-2.5cm的侧耳,行瘢痕瘤切除术,局部皮瓣移位成形术以成形耳垂。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h内行局部放疗,放疗前揭去术后覆盖的纱布,暴露出手术切口,调整照射野范围,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EVATRON MD-2型电子直线加速器产生的5兆高能电子束照射轮流照射耳垂两侧,剂量参考深度:皮下0.5cm, DT总照射剂量:1500-1800cGY,分次剂量:300-500 cGY,每日一次。每次放疗结束后消毒设野区皮肤,以无菌纱布覆盖。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刘文阁等[1]的疗效标准判定,治愈:疼痛、瘙痒症状消失,瘢痕完全软化、扁平、柔软,治疗完成后12个月无复发;显效:疼痛、瘙痒基本消失,瘢痕60%-70%部分软化、扁平或瘢痕疙瘩由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或中度转为轻度,治疗完成后12个月无复发;无效:疼痛、瘙痒减轻或无变化,瘢痕质地、大小无变化或变化轻微,或经治疗曾经达治愈,显效,但12个月内复发。

1.4 随访时间

全部患者随访1-3年。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结果

全组病人治愈59例 ,显效8 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7%(67/70)。

2.2 治疗相关毒性反应

放疗相关的急性相关毒性反应主要为皮肤潮红、红斑。全组患者60%出现皮肤红斑,多在放疗结束后1~2周出现,一月后自愈,无Ⅱ级以上的皮肤反应发生,亦不会影响切口的愈合。

2.3 满意程度评价

全组患者对治疗结果进行满意程度自我评价,满意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满意、一般、不满意。其中对治疗结果认为满意的占84.2 %,不满意的占4.3%,满意程度与临床治疗结果密切相关。无复发组满意率(满意+一般)为95.7%。

3 讨论

人之耳垂为皮肤脂肪组织,血管神经较少,伤后易发生感染。耳垂打孔术者,大多数不是正规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差,术后易感染常出现局部红肿、痒痛和渗出,继而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瘢痕瘤。目前瘢瘤的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个别人体内存在着特异素质有关,即所谓的瘢痕体质者。另外慢性感染及化学物质刺激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此外也与家族遗传有关。

耳垂瘢痕不同程度的影响人体的美观,给人带来较重的精神负担。故亟待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多易复发疗效均不理想,手术联合高能电子束照射,效果较明显。

耳垂瘢痕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瘢痕瘤重要环节,其原则是在彻底切除瘢痕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减少缝合张力,有效覆盖创面,尽量保证耳垂完整。瘢痕瘤切除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已是目前公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射线诱导瘢痕组织中增值的细胞凋亡,如成纤维细胞,使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血管再生,达到治疗目的。从瘢痕的愈合原理分析,术后1-3h正是胶原纤维形成活跃的时期,也是放疗抑制胶原纤维生长瘢痕增生的最佳时期,放疗同时可起到止血抗感染的作用并不影响伤口的愈合。而拆线后可能已有瘢痕形成,放疗效果会因此受到影响[2],故多主张术后24h内开始放疗[3 4 5]。根据我们的经验推荐使用DT总:1500-1800cGY,分次剂量:300-500 cGY,每日一次。DT总剂量超过2000cGY可增加Ⅱ级放射性损伤的几率,并有可能引起Ⅲ级放射性损伤(属严重并发症)。

综合上述,术后放疗是治疗耳垂瘢痕瘤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早期行放射治疗疗效肯定,本组病例中尚未发现与放射治疗有关的Ⅱ级以上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但对于大多数良性病的放射治疗总剂量、分次剂量及治疗时间均无统一标准,多是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治疗。放疗专家的忠告是放射治疗良性病的剂量宁少勿多,但应以足够或充分控制病灶为原则[6] 。

参考文献:

[1] 刘文阁,秦士德,吴延芳,等.三种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对照观察[J].中华皮肤杂志,1996,29(4):282-283.

[2] 苏小岩,王建国,杨继元.瘢痕疙瘩117例术后放疗临床分析[J].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7:36-49.

[3] 申文江.良性病的放疗.见:蒋国良主编,现代肿瘤放射治疗学[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社,2003:646.

[4] 刘明远,皮肤良性病,见:曾逖闻,刘明远,周觉初等主编,现代良性病放射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5.

[5] 彭开桂,李光早,术后即时放疗在治疗瘢痕中的治疗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1996,23:176.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复发;立体造型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028-02

近年来,世界各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持续上升,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工业城市尤为显著,肺癌已为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种。肺癌的治疗方法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到了中晚期后,肺癌患者受病情及其他因素影响,可以通过化疗、放疗、中医药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现在放疗技术越发精确,治疗效果受到临床推崇。本文通过2004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采用立体适型放射疗法治疗54例非小细胞肺癌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患者,就其疗效和放射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收治的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46~81岁,中位年龄61岁;KPS≥50分,均为中心型肺癌且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其中鳞癌42例、腺癌12例:初次放疗至立体适型放射治疗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3个月(4~37个月),初次放疗的中位剂量为60 Cy(44-70 cy)。

1.2 方法

放射治疗采用3D-CRT,患者取双手抱头仰卧位,捆扎腹带,负压成型垫固定,在立体定位架下于皮下埋金属球作为标记点,以减少摆位误差,建立体外坐标系,平静呼吸时螺旋CT对床和患者胸部以层厚5mm连续扫描,将CT图像传至TPS工作站建立三维模型。计划靶区(PTV)是在治疗靶区(GTV)周围外放1.5~2.0 cm,以PTV几何中心为设野等中心,设5~7个非共面照射野,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计算等剂量曲线,设野影像系统进行验证,使90%的等剂量曲线包括靶区;应用6Mev-X线直线加速器照射,剂量为4.5~6.0 Gy/次,隔日1次,总剂量为50~65 Gy,中位剂量为60 Gy。患者完成放射治疗后进行随访,治疗后1个月随访1次、每隔3个月随访1次,内容包括CT或MRI、X线、B超检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失访者按死亡计算。

1.3 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胸部CT或MRI检查结果评价肿瘤退缩情况,按WHO肿瘤疗效报告标准评价;放射反应按RTOG早期放射反应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近期疗效:CR为18.5%(10/54)、PR为70.4%(38/54)、SD为7.4%(4/54)、PI)为3.7%(2/54),总有效率为88.9%;1年生存率为63.0%(34/54)、2年生存率为25.93%(14/54)。

2.2 放射反应

①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放疗期间出现放射性肺炎或肺纤维化20例,表现为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有影像学资料证实:其中I~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发射率为25.93%(14/54)、I~Ⅱ级急性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为11.11%(6/54)。②放射性食管炎:放疗期间发生放射性食管炎8例,表现为咽痛、进食困难、烧灼感等症状,I~Ⅱ级放射性食道炎发生率为14.81%(8/54)。③骨髓抑制:放疗期间发生骨髓抑制2例,有血常规检测为证,I~Ⅱ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3.7%(2/54)。

3 讨论

现代高新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放疗效果,但放射线进人人体后,不可避免地在照射肿瘤的同时也照射了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也就是说,在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同时,放射线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也造成损伤。所以,在治愈患者疾病的同时都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本院开展了立体适性放射治疗。这一现代放疗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放射治疗的水平。立体适形放疗新技术可根据不同患者的肿瘤具体大小、深度、形状进行三维定位,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计划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将放射量剂集中到人体肿瘤(病变)区内,杀灭肿瘤细胞,使人体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损伤,提高了肿瘤局控率以大大提高放疗疗效,减少放疗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淋巴结; 腹部; CT引导; 同轴法; 125I; 近距离放射疗法

中图分类号 R7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5-0006-05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T-guided coaxial method of 125I seed im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pain in the abdominal cavity and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tic tumors and its clinical effect.Method:22 cases with abdominal pain and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metastases(33 metastatic foci,size 3~15 cm),125I particles were implanted with preoperative TPS plan,CT guided coaxial method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operation,and the prescription dose was 80-100 Gy.Immediately after CT examination was introduced into TPS,and to verify the quality of particle implantation.The changes of pain indicators and the short-term effect were respectively evaluated with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t the 5 points of time (1,7,30,60 and 90 d after treatment).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and were kept under observation for clinical symptoms,imaging (tumor volume) changes,related complications,evaluation of the recent efficacy of tumor.Result:In 22 patients,the results of real-time TPS validation: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86.4%(19/22),that is,19 cases of particle implantation quality is very good,3 cases of poor quality of implant,1 case of D90

【Key words】 Tumor metastasis; Lymph node; Abdomen; CT-guided; Coaxial method; 125I; Brachy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Suqian Worker’s Hospital,Suqian 2238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5.003

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对于这些传统方法治疗后复发和转移的肿瘤病灶,尤其是伴有癌痛的腹腔及腹膜后区淋巴结转移者,往往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止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医师常常束手无策,而只能选择外放疗,但是外放疗的效果与放疗剂量呈正相关,而往往因为正常组织的耐受量有限,即使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技术,也难以使外放疗的总剂量继续提高[1]。近年来,内放疗即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异军突起,由于其具有创伤小、副作用少、疗效肯定,而且能解决外放疗的总剂量限制的难题,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8]。宿迁市工人医院介入中心自2014年

10月-2015年4月对22例伴有癌痛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患者,采取在CT引导下同轴法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伴有癌痛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共33个转移灶,大小3~15 cm。男15例,女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7.6岁。胃癌3例,结直肠癌3例,肺癌3例,肝癌3例,食管癌2例,卵巢癌2例,胰腺癌、鼻咽癌、膀胱癌、喉癌、乳腺癌、宫颈癌各1例。疼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标准:中度疼痛15例,重度疼痛7例。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病理诊断: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原发病灶已经手术或综合治疗;(2)临床诊断:疼痛强度中度以上,即VAS评分法>4分;(3)影像诊断:CT和/或MRI诊断有腹腔或腹膜后区转移淋巴结,且转移淋巴结数目≤3枚;(4)KPS评分≥60分;(5)实验室:白细胞≥3.0×109/L,血小板≥60×109/L,血红蛋白≥100 g/L,凝血功能PT延长≤3 s。

排除标准:(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3)严重黄疸者经退黄处理无好转者;(4)侵及大血管和重要器官,可能造成大出血和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5)先前诊断非癌痛且症状持续者;(6)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穿刺者。

1.3 方法

1.3.1 仪器设备 使用德国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仪;粒子植入器械:由北京君卓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放射性粒子枪式植入器及配套的植入针和推送杆;HGGR-2000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由珠海和佳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2 125I粒子 选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生产的CIAE-6711型,其半率期为59.6 d,能量为27.4~31.5 KeV X射线及35.5 KeV γ射线,粒子活度为0.6~0.8 mCi,初始剂量率7.7 Cgy/h,有效照射距离为1.7~2.0 cm。

1.3.3 术前计划 (1)腹部CT扫描,层厚5 mm,扫描前口服造影剂,以确定胃边界轮廓等;(2)扫描后将CT结果通过DICOM接口直接传入TPS:在相应层面勾画肿瘤靶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及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PTV应大于GTV边缘0.5~1.5 cm;勾画相应脊髓阶段、大血管、肠道等重要脏器;(3)确定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推荐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单纯内放PD给予80~100 Gy,补量40 Gy,选取粒子活度为0.6~0.8 mCi,使得靶区剂量D90>匹配MPD,自动载入TPS计算出预计粒子植入导针数量、粒子数量和粒子分布情况,然后根据所需要的处方剂量调整粒子位置和数目;(4)计算靶区总活度;(5)计算术前等剂量曲线;(6)导出术前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

1.3.4 操作流程

1.3.4.1 125I粒子植入方法 在西门子16排CT引导下完成,根据肿瘤病灶的影像学特点,确定患者取俯卧或仰卧位,依据CT扫描结果,遵循巴黎系统布源原则(等距离原则)确定植入粒子的层数,每层相距5 mm,进针层面以较大的肿瘤截面积、最近的穿刺路径(路径上无或少危机器官为首选层面,然后确定上下层面),进而确定体表穿刺点、穿刺路径、穿刺的深度、角度方向并制成表格粘贴于CT机扫描架上,供穿刺随时使用。首先依据术前的穿刺计划表格,用彩笔做好体表标记(图1、图2),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其次,依据制订好的穿刺计划表格并结合TPS计算出的预计粒子总量、粒子植入针数及粒子分布情况和DVH,进行穿刺布针,粒子针一次布完,利用专用粒子推送杆,采取后退式植入粒子,将粒子按0.5~1.0 cm间距插植于瘤内,退针至瘤体近端后置入针芯止血。拔出粒子植入针,局部压迫止血。

1.3.4.2 125I粒子植入术中质量控制 即剂量优化,方法采用动态计算剂量优化,确保剂量分布均匀,即靶区100%的体积剂量>80%的PD。

1.3.4.3 术后验证计划 术后即时复查CT,层厚5 mm(图3、图4),将复查图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传入TPS进行验证,在相应层面勾画CTV,评价粒子植入质量,若有剂量冷点择期补种或补充其他方法治疗[7]。本组有3例粒子植入质量不是很好,均于术后1周内予以补种。

1.4 观察指标

(1)临床。包括癌痛程度缓解情况和临床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影像学检查。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腹部CT平扫及增强,观察肿瘤体积变化情况。(3)125I粒子植入质量评估指标[8]。术后TPS验证3项指标:①靶区剂量D90,即90%靶区的体积得到的剂量;②V100即接受100%PD的靶体积,或称适形指数(conformation index,CI),又称靶-体积比(target volume ratio,TVR)即100%PD的靶体积与全部靶区体积之比;③植入粒子剂量的不均匀度。若D90>MPD、TVR=1、植入粒子剂量的不均匀度

1.5 疗效评价标准

(1)疼痛缓解的评价标准。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评估,止痛疗效判断标准:计算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缓解率(R),R=(术前VAS-术后VAS)/术前VAS×100%,R>75%为明显有效、50%~75%为中度有效、25%~50%为轻度有效、50%;③稳定(SD):病灶缩小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否则用中位数、极差等描述;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t检验,否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描述用百分比、率,各组率的比较用字2检验:所有检验采取双侧检验,以P

2 结果

2.1 125I粒子植入质量

术后即时将CT检查结果传入TPS验证,22例患者中,19例(86.4%)粒子植入质量很好,植入质量不是很好的3例中,1例D90

2.2 临床癌痛缓解情况

治疗前癌痛的VAS评分为(6.26±1.62)分,治疗后1、7、30、60、90 d癌痛各时间监测点的VAS评分分别为(2.82±1.38)、(2.49±1.25)、(2.12±1.01)、(2.80±1.26)、(3.21±1.28)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粒子植入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1、10.03、11.21、13.05、11.24、12.11,P

2.3 肿瘤近期疗效

依据CT检查结果,22例近期疗效评估:CR 3例(图5),PR 9例(图6),SD 7例,PD 3例,总客观有效率(CR+PR)为54.55%,疾病获益率(CR+PR+SD)为86.36%,其中未获益的3例PD患者是术后经TPS验证为粒子植入质量不是很好的3例,因此,粒子植入质量与近期客观疗效呈正相关。

2.4 临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本组术中无出血、损伤脏器等穿刺并发症,术后无放射损伤、粒子移位、肠穿孔、膀胱瘘、直肠瘘等并发症。

2.5 随访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5.5%(21/22)和77.3%(17/22)。

3 讨论

3.1 伴癌痛的腹部淋巴结转移瘤治疗的历史与治疗瓶颈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2002年第十届国际疼痛大会上达成共识:“癌痛被认定是一种疾病,疼痛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10]。目前,恶性肿瘤虽经过现代外科手术和综合治疗,但总体5年生存率等远期疗效并没有提高,主要的原因是解决不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11],尤其是伴癌痛的腹部淋巴结转移,因侵犯腹膜后腹腔神经丛,常导致顽固性癌痛,甚至出现膀胱瘘、直肠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也是导致远处转移而降低远期疗效的缘由;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肿瘤分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其治疗手段包括再次手术、区域或全身化疗、姑息放射治疗、腹腔神经丛毁损和/或阻滞、止痛镇静等,临床上往往根据全身化疗和根治量放疗来补救,但上述手段均有局限性,如外科手术创伤大、化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腹腔神经丛毁损和/或阻滞也只是部分患者有效、阿片类止痛药物剂量不能无限增加等,成为伴癌痛腹部淋巴结转移瘤治疗的瓶颈。

3.2 放射性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恶性肿瘤的历史

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并用于临床治疗肿瘤,开创了放射治疗肿瘤的先河;1914年Degrais和Pastean首次利用镭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开创了放射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癌症的先河;1965年,美国纪念医院研制成功125I粒子,到1972年Whitmore首先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奠定了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癌症的基础转移。199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了国产125I粒子,谢大业和罗开元两位教授在中国率先利用125I粒子治疗肿瘤,2001年,王俊杰教授首次应用图像引导技术,开创了我国现代粒子临床治疗时代[7]。

3.3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的优势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的粒子源属于缓慢持续释放的低剂量率放射源,具有许多优点,(1)放射生物效应方面的优点:剂量率降低,而治疗比增加,外照射总剂量是通过多次分割的方式累积,每次治疗时间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照射总剂量是通过粒子持续照射的方式累积,因为持续照射对DNA双链断裂破坏更完全,生物效应提高。外照射在分次照射期间,亚致死性损伤完全修复,即存在放疗间歇期,不利于休眠期乏氧肿瘤细胞灭活,影响其远期疗效,而粒子内照射则避免了这一缺点。(2)高度适形:在影像引导下可以完全符合治疗轮廓,达到适形度准确、射线完全覆盖靶区,是真正的近距离持续的适形放射治疗。(3)可以利用选择粒子的活度达到预期的处方剂量(肿瘤靶区根治剂量),加之利用TPS进行术前计划、术后验证和质量评估,因此可确保安全有效。(4)射线持续照射使肿瘤的再增殖活动减少。(5)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被连续低剂量率照射抑制,使肿瘤细胞集聚在细胞周期的G2期,而处于M期和G2期的肿瘤细胞对放射线敏感,容易被杀灭。

3.4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伴癌痛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效果

放射粒子内照射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具备诸多优势,成为肿瘤综合治疗领域的又一次突破,这已无争辩[12]。罗开元等[13]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大肝癌60例(共87个病灶)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瘤体完全缓解48个,部分缓解16个,稳定13个,进展10个,患者12、24、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1.7%、86.7%、75.0%。王娟等[14]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手术的Ⅳ期胃癌,总有效率为67.9%。周正等[15]报道,对于26例不能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73.3%的患者癌痛明显缓解,原发灶总客观有效率为57.7%。Hashimoto等[16]报道,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瘤

42例,共67个病灶,结果CR 22个,PR 28个,SD 12个,PD 5个,总客观有效率为74.6%。王俊杰等[17]对12例复发的直肠癌进行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有效率为93%。本组22例患者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结果为粒子植入后1、7、30、60、90 d癌痛有效率分别为72.73%、86.36%、90.91%、81.82%、72.73%,临床近期疗效CR 3例,PR 9例,SD 7例,PD 3例,总客观有效率(CR+PR)为54.55%,疾病获益率(CR+PR+SD)为86.36%,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

1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2.8个月,半年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5.5%(21/22)和77.3%(17/22),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本组病例无并发症与采用同轴法穿刺有关,因为同轴法穿刺具备分段穿刺进针、随时可以调整穿刺方向,不仅可以避开重要脏器和组织,而且可以反复穿刺,笔者的体会是钝头针芯与工作套管进入腹腔后,共同边旋转、分段进针,边CT扫描了解穿刺方向,更加准确,增加穿刺安全性,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

然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较多,即使术前计划做得很好,并且进行术中质量控制(剂量优化),但是因为穿刺术中受呼吸运动、脊柱、大血管、肋骨、肠管等影响,会导致布针偏差、治疗剂量不能充分实施、布源不足而影响疗效,因此,粒子植入术后质量评估控制和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组结果支持上述观点,分析本组3例PD患者中,术前均有完善的计划、术中进行质量控制,但术后经TPS验证:植入质量不是很好,均出现粒子分布欠佳、剂量冷区,1例D90

3.5 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腹部淋巴结转移瘤的问题及展望

自1998年以来,我国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级医院开展,取得了骄人的疗效。但不同地域的发展水平,实施治疗的医院、科室、医师的水平等的巨大差异,使得125I粒子植入的现状喜忧参半,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多学科协作,应当有外科、放疗科、介入科、同位素医师或放射物理师、影像科医师等联合会诊,制定出既符合诊疗常规又针对不同个体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而我国目前文献[7]报道,有多学科参与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医院为3.6%,涉及病例8.7%。(2)过度治疗和盲目治疗:我国目前文献[7]报道应用TPS者占84.1%,15.9%患者是盲目治疗,往往是粒子剂量超量导致过度治疗。(3)缺乏强制性规范化流程管理,尤其在术后质量控制环节即:术后即时TPS验证,验证内容:靶区是否达到肿瘤治疗最佳剂量(D90>MPD,TVR=1)、靶区剂量分布是否均匀等,从而预评估肿瘤治疗质量和预后,包括肿瘤局部控制率、毒副作用发生率等重要参数。(4)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文献结论的科学性差。

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现代影像学技术推动了内放疗的发展,依靠影像学资料设计近距离治疗计划是目前内放疗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之一,如TPS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开发、粒子链等新型粒子源的研制和利用、可克服软组织变形影响的新型粒子植入器械、可提高定位准确性的生物学显像和生物工程技术以及如何与消融、动脉化疗等其他微创介入技术联合解决粒子种植冷区等。总之,随着临床医学对肿瘤放射生物学和肿瘤治疗相关技术认识加深,放射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将展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Jiang Y L,Meng N,Wang J J,el al.Percutaneous computed tomography/ultrasonography-guided permanent iodine-125 implantation as salvage therapy for recunent squamous cell cancers of head and neck[J].Cancer Biol Ther,2010,9(3):959-966.

[2] Sumida I,Koizumi M,Takahashi Y,et al.Verification of air- kerma strength of 125I seed for permanent prostate,implants in Japan[J].Int J Clin Oncol,2009,14(4):525-528.

[3]王俊杰,修典荣,冉维强.放射性粒子组织问近距离治疗肿瘤[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79-85.

[4]姜勇,黄子林,吴沛宏,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的近期疗效[J].癌症,2008,27(9):1082-1087.

[5]李茂全,张家兴,徐家华,等.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2):1737-1740.

[6]万娅敏,李志臻,高剑波,等.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5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1):75-76.

[7]王娟.腹部肿瘤放射性粒子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6,135-136.

[8]王俊杰.放射性粒子治疗肿瘤临床应用规范[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2-3.

[9] WHO handbook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lment[M].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79:22-26.

[10]孔祥鸣,癌痛规范化治疗与临床实践.肿瘤[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3.

[11]周毅,蒋忠仆,王海亭,等.PET-CT引导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中的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5):389-391.

[12] Mendenhall W M,Zlotecki R A,Hocllwald S N,et al.Retroperitoneal soft tissue sarcoma[J].Cancer,2005,104(12):669-675.

[13]罗开元,毛文源,李波,等.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2):122-124.

[14]王娟,隋爱霞,贾漪涛,等.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切除的Ⅳ期胃癌9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7):530-532.

[15]周正,杜云峰,李涛,等.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和放射粒子对正常胰腺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4(2):123-127.

[16] Hashimoto M,Matsuda M,Watanabe C.Metacbronous resection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9,56(7):788-792.

[17]王俊杰,袁惠书,刘江平,等.CT引导放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复发直肠癌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学肿瘤杂志,2006,15(4):319-322.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6

1.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放疗科,内蒙古呼伦贝尔 022150;2.内蒙古牙克石市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蒙古呼伦贝尔 022150;

3.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放疗科,内蒙古呼伦贝尔 022150

[摘要] 目的 探讨调强适形放射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对保证治疗质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方法 将该院近年来收治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全程接受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采用WHO实体瘤客观效果评价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探讨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措施。 结果 8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全程放射治疗;治疗2月后近期总缓解率为93.2%;88例患者1年内生存率为88.6%;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骨髓抑制21例,消化道反应17例,皮肤反应7例。结论 调强适形放射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比较显著,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时间;在治疗中精准剂量验证及精度验证,严格治疗环节,充分重视物理技术、放射治疗设备等能够保障显著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有着较大推广价值。

[

关键词 ] 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质量保证;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a)-0045-02

[作者简介] 程剑(1972.9-),男,吉林人,本科,副高级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的放射治疗。 恶性肿瘤是导致人们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放化疗进行治疗。目前随着临床治疗技术的发展,放疗及化疗技术均得到较大的发展,临床调查显示60%~70%患者在手术前、后均会接受放化疗治疗[1]。加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逆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等发展为多叶光栅准直器的调强适形放射的发展及成熟提供了基础,相较常规化疗治疗,调强适形放射能够更加均匀的照射靶区,基本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不良影响,肿瘤局部控制率及量均显著提高[2]。有研究者在对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跟踪调查时发现患者远处转移及复发率均显著减少,生存时间显著延长[3]。目前临床调强适形质量保证的方法尚未确定,为对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使用及质量保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该研究对该院自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88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6.56±3.44)岁,肿瘤类型:子宫内膜癌15例,胃癌21例,肺癌35例,肝癌10例,其他7例,患者入院后接受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预计生存时间在3个月以上。

1.2 设备与方法

使用设备:COMPACT医用直线加速器(生产公司:瑞典医科达)、23EX医用直线加速器,分别配备80叶多叶准直器;Xio治疗计划系统、Synergy医用直线加速器、瑞典医科达PTW两维电离室矩阵、Blue Phantom三维水箱、DOS1标准计量仪,LX-40A医用模拟定位机、PQS-单排螺旋CT。

使用方法:热塑面膜固定患者在CT模拟机的定位床上,将激光灯调至方便操作、合适位置,1 mm铅粒在面膜上标记作为定位参考点。躯体肿瘤常采用5 mm间距及5 mm层厚进行连续CT扫描,头部肿瘤则以3 mm间距3 mm层厚进行扫描。所有扫描数据均经网络传送至CMS间距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医师对肿瘤体积、计划肿瘤体积及临床肿瘤体积勾画出来,同时勾画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明确不同靶区的治疗剂量,,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的最高受照剂量或百分体积剂量。常规情况下为5~9个野,逆向计算方法对调强适形治疗计划进行设计,不同照射野强调图经优化后转换为系列MLC叶片位置生成文件,并在计算机工作站上输入保存相关治疗数据,为直线加速器治疗使用。

CT模拟方法对等中心位置进行验证及矫正。根据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对射野中心到个别骨性或者到上下左右体表的距离进行测量,将等中心层面CT横扫顿面图像打印出。患者采取定位时体位在CT床上固定,将驱动激光灯、等中心坐标值输入激光灯控制电脑向中心点移动,同时在体模表面进行标记。射野附近扫描,层厚与原来相同,间距改为1 mm。比较等中心CT横断面图像与扫描图像,对二者误差进行观察。若误差<3 mm则给予患者有效治疗,若误差值>3 mm则对误差原因进行查找,并重新摆位进行扫描,直至误差达到标准,或者根据误差值再次校正,校正后再次在射野中心附近进行扫描,间距为1 mm。治疗后进行剂量验证:照射野调强图的验证多通道剂量仪进行多点绝对剂量的验证,对其误差进行记录。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近期疗效报告对近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剂进展4部分。治疗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总和[4]。

1.4 统计方法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4.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患者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评价

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治疗,未出现中断治疗患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患者1年随访期内存活率为88.6%,见表1。

2.2 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Ⅰ级骨髓抑制16例,Ⅱ级骨髓抑制5例;Ⅰ级消化道反应14例,Ⅱ级骨髓抑制3例;Ⅰ级皮肤反应7例,患者经针对性干预后,临床症状均消失或显著缓解,可继续治疗。

3 讨论

随着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在临床的推广,临床关于其研究不断增加,应用领域亦逐渐增加,漆辉雄等在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中采用调强放疗同步化疗治疗,效果显著[5]。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外阴癌等治疗亦逐渐将调强适形放射作为有效的手段。

该次研究中,患者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93.2%,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相较国内研究稍微偏高,这可能是由于该次研究样本术数较小缘故。李珠明等在对1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时,在治疗中采用多种方法保证恶性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质量,结果显示射液等中心位置误差<3 mm,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76.5%;所有患者均耐受,按照计划完成治疗,由此可知,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时,通过建立临床质量控制及保证体系,有助于实现治疗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康复。吴洪芬在对540例接受适形调强放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研究中发现,患者近期疗效为85.7%,症状及体征改善率为85%,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随访发现患者生存率为63.7%,论证了适形调强放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

在调强适形治疗中,精确严格的放疗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象为设备、人员及技术等,操作人员较多,同时分工复杂,然而合作较为紧密、运行状态、设备众多、精度不同,需要稳定运行、高度精确;而放疗流程较为复杂,步骤较多,各个环节之间相扣,这就要求放疗质量必须全面考虑各个环节,全面进行质量控制[6]。

在质量控制中,可通过以下手段实现:①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物理师、放疗医师、技术员、工程师人员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保养要求、操作规范、治疗期间质控、治疗机参数的定期检测、特殊患者照射技术要求、治疗期间质控方法等,对其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②放射科主任作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监督人员及组织者,对于检测质量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放射科主任成员主要应为工程师、放疗医师、物理师及技术人员等,在质控小组中,物理师起主导作用。坚持每月至少进行1次质控会议,对各部门质控汇报定期听取,对不同环节质控问题进行协调、解决。③在患者调强适形的治疗中,精确放疗关键为根据患者CT扫描信息制订详细的放疗计划,治疗机准确根据计划对患者进行治疗,因此对每次投照的剂量准确及位置准确的要求有着较高要求,这就使得剂量验证队伍及精度验证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③加强对调强适形放疗流程的管理,在患者体位固定、靶区勾画、CT扫描、位置验证、治疗计划优化、首次投照、剂量验证、日常投照各个环节中均给予有效的观察及监测,将患者作为管理的主线,如模拟师在对患者进行完固定及CT扫描后,由模拟组长对体位及扫描情况进行审核,合格后签字,患者进入治疗计划;④制定不同病种肿瘤的操作流程。对于肿瘤部位不同患者,对其制定不同的规范,从而实现处方剂量规范、靶区定义统一等,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实现医师与物理师之间的默契。⑤在精准放疗质量控制中,放疗设备的质量控制亦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操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频数进行设定,并登记在册。在患者治疗前,需要保证机械运动、连锁电路、真空系统、水气系统等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每周定期对模拟定位机、治疗机、CT激光灯、灯光野指示、标尺灯等进行记录,每月对机架角、治疗机射野、床角、小机头等进行观察,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及训练,从而为质量控制提供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新技术使用前进行培训十分重要。

该次研究论证了恶性肿瘤治疗中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同时研究结果与国内大部分结果保持一致,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然而该次研究样本数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大样该研究,从而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依据。

[

参考文献]

[1] 刘月玲.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2,3(4):88-89.

[2] 刘志凯,杨波,胡克,等. 螺旋断层调强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13,4(4):397-403.

[3] 漆辉雄,杜珂,孙秋实,等. 调强放疗同步化疗联合热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7):2928-2929.

[4] 刘丹.乳腺癌放射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研究状况[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3,26(4):240-245.

[5] 贡海,景军,褚庆亚.培美曲塞结合图形引导调强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1):106-107.

[6] 孟君. 高压氧辅助治疗放射性神经损伤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3,37(6):381-384.

[7] 白振京,葛红,李国文.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对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8):3571-3572.

[8] 张伟,李国平,辛海燕. 肿瘤放疗新技术——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2):103-105.

[9] 刘来成,张维明. 放射治疗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8):933-936.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7

1、积极配合卫生部及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使科内人人积极参与“医院管理年”活动。

(1)利用早交班时间或其它时间,把卫生部及医院对开展“医院管理年”的活动的各项要求、政策、文件精神及时传达到科室每一个人,做到人人皆知、积极参与。

(2)组织科内所有人员学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3)积极配合及参加“医院管理年”各项活动。

2、根据卫生部及医院“医院管理年”的活动要求,结合放射科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自查工作。

(1)检查放射科依法行医的情况,主要检查诊断报告书写、值班等工作岗位各级医师依法行医情况,主要包括医师资格、医师执业证书及其它依法行医情况。

(2)检查规范行医执行情况,主要检查各个工作岗位对病人的服务态度。

(3)检查病人进行X线检查时,对病人及家属等的防护情况。

(4)检查放射科诊断报告是否按要求及时发出。

(5)检查放射科病人预约时间情况。

(6)自查医疗收费、一次性耗材使用及消毒情况,主要检查是否乱收费、多收费、加重病人的负担,一次性医疗耗材品是否重复使用,介入诊断手术室消毒情况等。

3、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对科内的不足之处进行整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1)进修医生、研究生、实习生及试用期医生在放射科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本科合法行医的医师在场指导,进修生、研究生、实习生及试用期医生不排单独值班。

(2)放射科诊断报告只能由本科有合法行医的医师才能签发。

(3)规范放射科的医疗工作,要按放射科的医疗常规进行,包括阅片会诊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诊断报告签发制度,交接班制度,各项大型设备的操作制度及放射科医疗质量控制等。

(4)门诊透视工作岗位医师一定要按时上下班。

(5)尽量减少放射科检查预约时间,开展检查预约服务。尽量减少病人的检查流程。

(6)放射科诊断报告应按要求及时发出:常规检查在30分钟内发出诊断报告,大型设备检查诊断报告48小时内发出。

(7)加强病人X线防护工作,在X线或CT检查时,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X线检查有危害,并对陪护家属一定要进行穿防护衣等进行防护,对于小孩性腺、甲状腺等X线敏感部位一定要进行防护。

(8)坚决执行市政府执行的“医疗收费”标准,不乱收费,重复收费。

(9)严格按照一次性医疗耗材的使用原则,不重复使用,特别是CT、MRI及血管造影的高压注射器针筒,不能重复、多次使用,要按规定使用。

(10)加强放射科医疗消毒工作,特别是介入放射器材的消毒工作。

放射科年度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16]李桂梅,杨燕林.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1997,17(11):60.(收稿日期:2016-08-31;修回日期:2016-10-25

上一篇:人力资源部年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村干部年度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