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18:16:13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汽车装配 实训中心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50-02

企业的现实需求与当下的汽车产业人才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中高职校为社会输出的汽车专业人才与企业需要的适岗人才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熟悉汽车制造的综合性人才缺口更甚。企业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风向标。柳州市交通学校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接近企业,了解岗位需求,缩短与企业现实差距,建立一个高标准、规范化集“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五位一体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装配、生产、销售以及汽车检修技术等方面的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参与了很多技能方面的操作训练,但由于没有企业工作体验,毕业进入汽车企业后仍然有一段相当长的理念和行为差异期,不能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主流中。他们一般需要进行岗前训练,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这影响了其在企业更好地发展。

此外,虽说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上去了,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利用率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经过探究发现,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好的运行方案或运行模式。为此,柳州市交通学校建设了与企业生产装配建设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感性地认识汽车装配生产企业,熟悉汽车整车装配工作流程,正确并熟练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在实践中,规范工作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具备装配质量自检、安全操作和生产现场管理等能力。通过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走上企业岗位、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建设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二、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求是,满足教学、实训、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与生产的使用。装配实训中心要突出工艺的实用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突出设备的多样性及先进性,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技能、汽车检修技术等,熟悉使用专用装配工具。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设要求:

(一)加强校企合作内涵建设,实现校企理念融合。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建设方案,引入企业元素,从企业和教育教学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把校企理念进行融合。

(二)把精益化、信息化和标准化融入实训中心建设。实训中心建设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精益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为支撑,实现管理规范化,作业标准化,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三)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实训中心应该是实际工作岗位的模拟,要注重职业文化的渗透。校企双方共同商定后,融合汽车制造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职业的文化,了解本职业的特点。以利于学生职业行为与规范的养成、职业道德的形成。

(四)创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新模式。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的职业教育资源、专业师资与培训人员、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新模式,使其产生最大效益。

三、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具体建设措施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不只是硬件的建设,更多的是融入了软件的建设。通过引入精益化、信息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校企合作共建汽车装配实训中心,吸收企业员工培训模式,为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体验精益管理的平台,使学生在理念上与企业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具体建设措施有:

(一)校企充分沟通、交流、了解真实的需求。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目标不一样,需求也不一样,如何进行合作,核心在于使双方利益获得最大化。“双赢”是进行校企合作的原则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双方长期合作。学校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后,了解到企业有从原来单纯服务于汽车制造企业向服务于职业教育迈进的愿望,企业也具备丰富的企业员工培训咨询经验,并擅长于理念提升培训。为此,经过协商,双方共同创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

(二)校企共同规划实训中心建设方案。原来校内实训中心基本是由校内专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建设方案,更多地是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实训中心的需要,企业元素的引入难免有所缺失。后来由校企共同规划,将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融入校内实训中心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和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全面规划,实现了校内实训中心满足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

(三)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实训中心。由校企双方成员共同组成项目领导小组和相关组织机构,负责校内实训中心的全面建设与监督。通过合作更好地交流想法、设想,让企业人员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让学校专业教师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工作规范,使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同时,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求。

(四)引入精益化、信息化共建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引入汽车制造企业广泛采用的精益生产理念,在汽车整车装配实训中心全面引入精益生产管理工具,如,目视看板、定置管理、5S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和全员生产维护(TPM)。同时引入汽车制造企业真实的生产作业管理工具,如,标准作业单、作业要素单,实现标准化作业。引入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从市场需求到物料供给、生产制造,直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数字化,展现真实的汽车整车装配生产场景。

(五)校企共同进行实训中心软建设。共同进行实训中心文化建设,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商定汽车整车装配中心的文化内涵、展现形式。一是纳入汽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文化内涵,二是考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岗位员工要求,三是关注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与养成等,在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营造一种既展现汽车企业文化,又能结合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品行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文化。共同进行教学和培训流程设计,双方从教学目标出发、分析硬件平台能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或模式,分别列出典型装配工艺教学、体验教学、岗前培训、理念提升培训等教学与培训类型。根据每一类型制订相应教学内容与流程,如典型装配工艺教学流程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理论培训、单项技能训练、岗位技能学习、班组内部轮岗、走线(像汽车装配流水线一样)、交班、研讨(持续改进、标准化操作)等教学组织形式。

(六)校企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学校与共建企业共享双方职业教育资源,共同为学生服务,为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由于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有相同的为企业服务的功能,双方培训资源可以进行有效地互补与共享,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建、共享专业师资队伍,并共同开展培训,共同为学生和第三方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发挥人力资源最大效用,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共享汽车装配实训中心,为企业培训相关人员。

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是在部级示范校建设期间历经一年多建成的,在建设过程中,有这样几条经验:(1)在建设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的过程中,将汽车制造企业最现代的精益生产管理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全体师生为顾客服务的意识,企业是学校的顾客、学生是教师的顾客、“岗位”是学生的顾客。让顾客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学校的目标。(2)建成一个与现代汽车制造企业总装车间场景一致的汽车装配综合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中学习与实训,引入了精益化、信息化、标准化与规范化,学生通过在这一实训中心实训,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理念、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和规范。(3)共同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4)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学校、企业“双赢”或“共赢”乃至“多赢”,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平衡点,实现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

【参考文献】

[1]罗美菊.汽车整车装配与调整[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罗美菊(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机械应用工程学士学位,柳州市交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汽车装配技术等;董 忠(1969- )男,汉族,实验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等理实一体化教学。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汽修 实训室 制定理由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196-01

学校实训室是国家及学校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在直观完成学习为目的给予大量投入实训教学器材。仪器设备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师科研的物质基础,为管好、用好实验仪器设备,充分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需制定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及使用制度。

一、汽修实训室管理及使用的基本要求

学校的各个实训教室的管理都必需要有一个细致、完整的管理要求。经参考学结如下:

1、汽修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资产,是完成汽修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训室管理员为该室及室内所有设施的责任人,要时刻监督,检查实训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到课查、日查、周查、月查,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

2、使用仪器设备,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实验室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实验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卫生的打扫,以保持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

3、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发生故障及时送修,以确保仪器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未经指导教师同意,不得擅自动用实训设备;不得做与实训内容无关的项目;不得随意拆卸实训设备上的零部件,以免损坏教学设备。每学期对全部设备进行一次核查,确保账物相符。

4、实验员对所管仪器设备应负全面责任,未经组长同意,任何人不得调换或借出仪器设备。

5、仪器设备借用必须办理相应手续。由借用部门提出申请,经系主任签字批准。原则上不借出校外,确因工作需要,应在不影响校内实验的前提下,经系主任同意,主管校领导批准后再借出。

6、汽修教师是汽修设备的主要使用人,有责任和义务维护设备的正常使用,在教学中要及时制止学生乱拔、乱拆的不当行为。发现问题要及时和管理员沟通,及时上报。

7、仪器设备如有损坏、丢失要写出报告,说明原因、过程,分清责任,并由专业组长签属意见,及时上报。因违章造成的损失,要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二、实训室的管理制定如下

(一)以举升机实训室管理制度为例

举升设备是汽车维修及保养必不可少的常用机械,在使用及维护上都是要严格进行的,这样才能让汽车维修中进行的平安顺畅。

1、使用前应清除举升机附近妨碍作业的器具及杂物,并检查操作手柄是否正常。

(制定理由:举升机在升起时如果有妨碍的器具,杂物等会在升起时,有可能刮蹭到车身,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且会影响到操作人员的检查维修。操作手柄是顺利完成升起和下降的重要操作步骤,尤为重要所以单独作出单独的强调)

2、支车时,四个支角应在同一平面上,调整支角胶垫高度使其接触车辆底盘支撑部位。车辆不可支得过高,支起后四个托架要锁紧。

(制定理由:有的车型如果需要整车升起时,原有的支撑点只是为了方便汽车轮胎更换设定的,如需要整车升起时要进行调整,才能做得到整个车身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才有利于检测和维修。在升起时要适当,要依据室内及兴升机可升高为标准,以免造成汽车和机械的损坏。锁定托架是必需强调的事项,以免造成车辆的意外滑落,造成人员及辆的伤损,造成重大的事故)

3、除底保及小修项目外,其他繁琐笨重作业,不得在举升器上操作修理。

(制定理由: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举升机的时候,很多时候同一工位会有几名学生同时进行不同的实习操。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在举升时,学生为了同步实习而在举升起时在车内进行实习,这在实际工作中是十分危险的,所以要强调此项要求,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操作习惯。)

4、举升器不得频繁起落。支车时举升要稳,降落要慢。有人作业时严禁升降举升机。

(制定理由:每个工作流程都要有计划的进行,不能因为没有计划而频繁的起落机械,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养成没有计划的盲目修理的习惯。并要求在正常的起落时要操作平稳,同时要有大声提示升降机械的习惯,以免造成其他人员的意外伤害的发生。)

5、发现操作机构不灵,电机不同步,托架不平,应及时报修,不得带病操作。

6、作业完毕应清除杂物,打扫举升机周围以保持场地整洁。

(制定理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下次使用打下好的基础。)

7、定期(半年)排除举升机油缸积水,并检查油量,油量不足应及

时加注相同牌号的压力油。同时检查、举升机传动齿轮及缝条。

(制定理由:机械要想工作顺畅,定期的保养是必须的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注意机械的维护,或是必要的维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因为机械原因造成的不必要的,停工伤害事件的发生)

(二)再以轮胎平衡机实训室管理制度为例:

在车辆行驶状态下不平衡会使车轮摇摆,令轮胎产生波浪型磨损;静态不平衡会产生颠簸和跳动现象,往往使轮胎产生平斑现象。因此,定期检测平衡不但能延长轮胎寿命,还能提高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避免在高速行驶时因轮胎摆动、跳动,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也给驾驶人员造成不舒适的驾驶感,形成长途驾驶的疲劳。综上所述轮胎动平衡测定是一个有绝对意义的检测项目。制定实训制度如下:

1、操作时应严格按使用要求进行,应小心挂放车轮,防止中心轴变形,确保机器正常工作,延长使用寿命。

(制定理由:动平衡机的中心轴是主要测量的主要机械构件之一,其精密度决定着参数的准确程度,所以在第一条中就要让学生知道其重要性,和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

2、进行平衡时应选择与轮胎中心孔相配的定位中心椎。应检查和输入所测轮胎轮辋直径、轮辋宽度及测量头至轮胎内侧距离。

(制定理由:其参照数值我总结为两测一看,既是轮辋宽度及测量头至轮胎内侧距离,看指轮胎标注轮辋直径。除此之外最关键的就是中心椎的选择使用,也是能造成数值偏差的主要因素。)

3、轮胎装夹必须牢固可靠,防止出现松动现象,作业前必须盖上护罩,方可启动。

(制定理由:如果在装夹时过于松动会造成测量数值的误差及不能完成测量及调校。过于紧会造成测量机械的提前老化甚至于损坏。防护罩在有些操作中有图一时方便而不罩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有可能因为轮胎上的夹带物对操作人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作业完成后切断电源,及时清理现场,保持设备、环境清洁。

(制定理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以上是我在实训室制度制定上的一些要求及规定,在两个实训室制定细则上,我把制定的理由标注在了每个项目下方,这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意的事项,我们在实训过程中不能完全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遇到的问题,但是良好的操作习惯是能顺利完成维修及保养工作的一个前提,也是能够把不必要的伤害及事故率降到最低的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

我们预见不了明天汽修专业的辉煌程度,但是我们要用规范的维修技能,打造出优秀的汽修专业技术人才。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重组;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成立于2005年,自专业设置之前,就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论证工作,构建了以适应汽车后市场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结构。课程分为四大部分:通识知识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和职业拓展知识模块。在几年来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政策指引下,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

一、重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布局

随着本专业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实验实训条件的不断提高,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研讨和实践论证,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和重组。

1.开设了《汽车概论综合课》。《汽车概论综合课》由原来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汽车概论》理论课和《汽车认识实习》实训课合并而成。整个课程包括四个部分,全课程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课,每班级两周集中授课,实行全年级滚动式教学,设在实训楼的多媒体教室上课,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避免了原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弊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改革后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汽车发展历史、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著名汽车厂商及品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教师主讲和穿插《汽车百年》大型纪实视频播放,使学生在了解汽车历史的同时也培养起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为汽车行驶原理与汽车总体结构。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及时穿插发动机装拆、汽车整车认识实训、底盘四大系统认识实训和汽车电器认识实训,使学生对整车形成了一个整体、系统和深刻的认识;第三部分为汽车的使用性能、汽车安全驾驶和汽车销售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讲解、汽车试驾操作和校外4S店参观实训穿行,丰富了课堂形式,寓教于乐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第四部分包括汽车运动,汽车展会等汽车边缘性文化,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讲解和汽车娱乐视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汽车文化知识。

2.开设了学时为三周的《专业岗位认知》实训课,取消原来的《汽车驾驶考证实训》课程。由于各地区对汽车驾照的考试实行了区域性管理,使得原课程体系里的学时为四周的《汽车驾驶考证实训》课程的进行受到限制。并且,驾驶考证在一个月内很难全部通过,这样使得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专业核心课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取消了学生在校考试驾照的课程,让学生寒暑假在家就近考取驾照。

《专业岗位认知》分三个部分:第一周为汽车整车维护和保养,一个班由两个实训老师带,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以全校汽车为服务对象,教师指导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在一周内集中强化学习,进而掌握汽车维护和保养的全程知识和技术;第二周为发动机维护和检修岗位认知实训,第三周为底盘和电器维护和检修岗位认知实训,第二第三周实训课均分别由两位具有多年实训经验的高级技师指导,同年级各班滚动进行。

3.组合开设《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理实一体化课程。由原来《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维修》课程和《汽车故障诊断仿真实训课》合并组成。《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在二年级第四学期开课,设在实训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发动机电控实训室和汽车故障诊断仿真实训室进行,整个课程学时三周,有主辅两位教师任课,采用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全年级实行滚动式教学。

二、创新课程设计,改进课程教学

1.课程设计体现“三创新”的特点。(1)创新课程设计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和思路进行课程开发。(2)创新学习情境构建,以汽车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3)创新学习情境内涵,充分体现学习情境开放性和灵活性,部分学习情境教学在企业进行。

2.课程教学体现“三为主”的特色。(1)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即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2)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学习工作单引导,让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检查,培养学生独立排除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3)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咨询者、服务者。

三、调整课程内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确定教学目标,重新设置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开发了围绕“汽车构造与原理”为主线的六模块《汽车机械基础》校本教材,整个教材分为“汽车材料、汽车常用构件力学分析、汽车常用零部件、汽车常用机构与传动、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液压和气压传动”六大知识模块,全课程分上下册在一年级全学年开课,采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为了较真实地考核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采用了平时学习考核占10%,实践能力考核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70%的考核模式,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突击过关的现象,同时也起到了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拓宽和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改进教学模式,彰显工学结合教学特色

1.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7门专业核心课程分别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改为《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这6门(除《发动机电控系统综合课》)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特点授课,开展以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前的传统模式,采用边理论边实训练习的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体化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调整综合技能课《汽车中级维修工考证实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对大学三年专业课程的一个全面总结和提高。本实训课程内容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大部分。严格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订的汽车维修工(中级)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进行。通过汽车维修工考证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学生达到汽车维修工中级水平,并考取资格证书。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为:理论和实训课时比例为1∶1.5,总学时为4周:前两周在校内实习厂进行,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汽车各大总成进行系统强化学习;第三周为以进口日本朗逸车整车故障检测与诊断教学实训为内容进行综合检测技能培训;第四周为校外实习厂实地操作技能培训。

考试分为应知和应会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必须达到60分。应知部分为理论考试,从国家汽车维修工(中级)题库中随机抽题成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应会部分为实际动手操作考核,由三人以上的具备汽车维修工考评员资格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考生分项进行操作考评。

五、结 语

培养高职高专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和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注意专业内涵建设,适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丰富、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针对不同课程采取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为社会所需求的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涛.浅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J].辽宁广播大学学报,2010,(4).

[2] 谭克诚.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2011,(15).

[3] 张净,杨亚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具开发 实验指导教师 探索 建设

一、我国高职院校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一)投入跟不上发展,建设只重视数量和形式,忽视了质量和实质。高职师资教育的投入与学生总量的增长及教学质量的要求并未完全协调发展,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上更是滞后于教育的发展,许多实验指导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知识传授模式和教学水平上,疲于应付过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缺乏对职业技能培养教学法的研究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动力。部分高职院校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上,也存在价值观念的偏差,片面追求实验指导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实验指导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二)学历层次整体较低,职称评定上只看重论文和科研,不重视教学成绩和技术应用。

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高职院校实验指导教师在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上有明显的提高,高级职称所占比例逐渐加大,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已成为主要力量。但职业教育实验指导教师队伍高学历人数偏低、稳定性差,这是不争的现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专科及专科以下的教师存在,而具有高学历的青年实验指导教师并不安于现状,取得研究生学历后,很可能跳槽。

高职院校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仍沿用本科重点考核科研能力的标准。而高职院校实验指导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而是实训室建设、技术设备创新、专业实践指导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实验指导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等硬指标上,对主要工作产生消极影响,这是我国实验指导教师动手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直接影响高职教学质量。

(三)实验指导教师管理、考核标准不明确,激励措施不到位。

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实验指导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进行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能准确衡量他们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他们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实验指导教师处于行为目标和职业前景不明确、业绩大小和能力强弱无区别的环境下,因此缺乏自我提升动力。

(四)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不够。

目前针对学校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即使有培训也只是局限于校内的培训,针对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的少之又少,派遣实验指导教师到企业中锻炼学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企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基于教具开发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一)教具开发背景。

经过调查,汽车整车故障检测实训台目前在国内汽车教具市场上尚属空白。汽车工程系此前曾经多方联系或考察有关厂家,都没有成型产品可供出售。其他省份高校拥有此类实验台的,均是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开发或者订制的,而且价格昂贵。基于学院近年来开发汽车教具的实践积累,汽车工程系积极践行学院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以“一汽大众捷达轿车整车实训台”研发的科研项目,利用科研工作,师生共同参与,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在科研开发项目中,将实际科研任务进行课程化融合,培养实验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二)教具开发意义。

遵循学院工程教育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充分利用第三学期专业实习的时间节点,以“一汽大众捷达轿车整车实训台”研发项目为平台和载体,实现了实验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长制施行的深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凸显了项目的多方受益特点和工程教育素质理念的内涵。

(三)教具开发工程任务课程化设计。

1.教具的研发过程,体现了工程教育“实践性、综合性、经济性和创新性”的特性

以往专业教学都是使用真车,经常多次反复插拔插头或者反复穿孔检测,导致线路破损,带来高额维修费用。与使用真车进行专业教学相比较,实训台设计了电路引线检测端口,可以实现不解体检测整车,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维修成本,满足专业教学多样化需求。

2.组织全员参与教具开发,锻炼了实验指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在自主研发实训台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们对汽车的整车结构、运行原理以及故障排除进行了系统再学习,研制中对整车电控部分、电器部分、构造原理做逻辑分析,对各种处置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3.由实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实施工程任务课程化

以研发实训台为工程任务,按照工艺流程设置教学情境和环节,集教、学、做于一体,参与项目的学生们“学中做、做中学”、“手脑并用”。学生参与到实验指导教师为主的项目研发,可比在企业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在维修厂遇到不懂的知识,师傅也有不会的,而会的师傅又不一定能讲清楚。再回学校问老师,老师由于没在维修现场,具体讲解难免有时偏离实际。在学院跟着老师制作实训台,哪里不会了,老师能及时给予系统地讲解。

4.通过参与以实验教师为主体的项目研发工作,学生毕业论文得以“真题真做”

往年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类居多。这次参与实训台研发的学长们,准备以实训台开发工程实践为毕业设计题材和实例来“真题真做”,使之既有科研实践,又有科技含量。

5.团队协同,跨系跨专业合作,各出“绝招”、优势互补

汽车工程系汽车电子专业与机电工程系自动化专业,在本次项目研发中协同攻关,各出“绝招”、优势互补。汽车电子专业实验教师分工负责了汽车类电控部分、电器部分和构造结构的维修排障与设计,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师负责了PLC程序设计与编制,增加了项目的科技含量。这种团队协同作战的方式,彰显了学院提倡的“双跨”理念内涵。

三、健全激励机制

为使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必须制定一套合适的激励机制,在人事和分配制度上,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建立聘任和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采取实验教师轮训制度,优胜劣汰,申报职称时,把实验教师的实际工作效果作为晋升的重要条件;合理调配实验指导教师资源,鼓励骨干专业实验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和参加社会技能培训,作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支持实验指导教师从事实训室建设、技术创新和实践教学工作相关研究,凡是有科研立项的实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

四、形成考核制度

每个学期要对实验指导教师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学期初对实验教师授课计划和实训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期中督导员对实训教学效果和听课记录进行检查,对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其他环节进行不定期检查;期末检查实验教师制定的实训教案;对科研情况的考核,实验教师每年至少参与一项院级科研或企业技改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黄湘倬.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师资队伍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2]陈志生.高职院校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J],2006(12)

[3]张翠英.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实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 高等职业教育 实训教学

汽车技术的发展对汽车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和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汽车维修行业人员重要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出能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是一个必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1.“双师型”实训教师匮乏

在高等职业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中,懂理论教学的教师无实践动手能力,有动手能力的教师不一定具备理论讲解能力。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是聘请的大学毕业生或者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实训教师。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时常存在一名教师同时指导20~30人的情况,教学效果不理想。

2.实训教学模式单一

实训教学采用“教师教着做,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操作,不能有效拓展学生实训的创新操作能力,从而降低了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汽车类专业课多数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原理为主,所用教材涉及新车型及实用新知识较少。实训所用车型往往单一而落后,使用的都是一些报废车及拆旧件,与目前汽车维修行业所使用的设备设施脱轨,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还需要一段很长的适应期,不能迅速适应企业需求。

4.实训指导书缺少有效性

实训指导书不完善,对实训目的、实训内容、实训步骤、实训效果缺少明确说明,指导操作图片太少,不够直观,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作用。学生课前不清楚实训的意义,课后不会总结实训的收获,实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探索

1.建设优质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应当像4S店企业内部培训员工一样定期举办,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培训方案,使教师随时了解掌握新车型的新结构、新工艺,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状态有效对接。

2.构建企业工作环境实训教学场地

按照汽车4S维修厂标准,构建维修企业式的汽车总成维护和修理等工作流程的实训教学环境。不仅购置供学生拆装与检测需要的整车及总车件,包括各种电控台架、挂图等教学设备,还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工作台、工具车、常用的拆装工具、工量具、检测仪器设备等。在实训基地车间墙面体现汽车厂商的企业文化,张贴或悬挂汽车维修行业所规定的各工种或系统的拆装和检测操作流程,从而体现功能一体化实训室特点。整个场地布置要求符合汽车市场中各主流厂家的维护规范和要求。

3.实训教学内容改革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刚刚形成,在核心课程建设、实训资源共享、技术共享、评价标准制定、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刚进行尝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能满足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科技、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目标,根据汽车行业岗位需求实施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结构,能对汽车进行正确和熟练的拆装和调整,培养学生基本的汽车维修能力和车辆故障与排除能力。对每一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可分解为项目式的形式融合到实训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操作训练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汽车维修企业需求。

4.实训效果考核改革

实训期间的考核是衡量学生在实训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构筑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考核可分为两个方式,一是学校的检验,通过考核,既能掌握学生整体实训情况,又能发现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二是社会的检验,由学校创造条件建立职业技术考核鉴定站或者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相应的职业岗位技术等级考核,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可获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

5.校企合作对实训教学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的运行模式,既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推动企业发展,也能有效地实现教学项目与汽车维修项目对接、教学过程与维修过程对接、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最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高度融合。

总之,职业教育的教育和职业双重属性决定了实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不可被忽视。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导向和企业需求等方面,都要求实训教学中更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使实习工作状态和课堂教学能融为一体,实现学校学习与实习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对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谭涛.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实践教学[J].机械职业教育,2006(9).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1某校虚拟实训中心的组成

某校虚拟实训中心的实训汽车主要包括大众、本田、丰田及别克四大车系;其常用的故障诊断设备包括发动机综合诊断仪、传感器模拟器等设备;并采用远程音视频采集及传输系统;其实训平台模块包括诊断设备、仿真教学、远程控制、模拟排故实训及实训示范课程库等;并采用了信息资源库、数据传输通道及模拟排故数据库与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1.2虚拟实训中心的特点

(1)以各类汽车作为实训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实训的要求对车系进行变换;(2)汽车故障模拟以电控系统类为主,可获得汽车在冷车或热车情况下准确的故障数据,从而对汽车故障进行分析与排除故障训练;(3)可对典型车型的故障进行模拟,以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4)对于以原理分析为主的电气排除故障实训课程应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利用网络技术将汽车的故障信息通过声音、图像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并通过仿真、模拟及结果评估等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技能;(5)对于机械操作类故障,可调用实训平台资源以获得专家系统模块及仿真软件的技术支持,使学生能在观摩的同时进行操作,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6)按照教学实训课程的要求重新组合设备,完成设备使用、维护保养、波形分析以及整车排故等实训项目;(7)保存全部实训数据作为模拟练习的参考数据,有效降低设备的使用率,并降低实训的成本;(8)能有效缓解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单一、数量较少以及非正确操作造成的设备损伤等情况;(9)由于实训中心的设备具有灵活组合等特点,有利于拓展到职后的培训中。虚拟实训中心的建立能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效结合,有效满足实训中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要求。而理论教学的内容可以在虚拟实训的现场中应用,而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可在虚拟实训现场中采用数据进行处理,使学生在现场实践前获得与真实环境相同的模拟训练,且在仿真专家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能有效满足实训示范课与工艺课的开设要求,并能获得实时的汽车信息资源,满足学生进行模拟操作的需求,使学生能充分利用有效的实训时间,提高学生对设备、工艺及流程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并养成正确的操作习惯,最终形成流水线式的实训模式。

2虚拟实训中心的应用与教学案例

在实训工艺课中应用虚拟实训中心,如在FSA740发动机分析仪中的应用(。1)应用的目的与要求:了解该分析仪的界面、功能及使用方法;利用观摩、示范及模拟操作,使学生熟悉设备的连接要求,使其能进行独立操作,并顺利完成模式实训练习;并通过现场操作,使学生完成完整、正确的操作流程(。2)实训课时:将实训课时划分为4个课时,其中教师讲解1个课时,学生模拟训练1.5个课时,现场分组操作1.5个课时,在学生考评时参考《实训记录》,并将分数记入学生的实训总成绩。(3)实训过程:先在多媒体教室由教师向学生讲解该分析仪的功能,通过视频观看该分析仪的外观及结构;并采用仿真平台讲解设备的规格及接口部位,通过视频展示正确的探头连接方式及坚持过程;通过远程启动实训汽车,在远程操作下完成分析仪对汽车的检测过程,而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观摩;启动模拟实训平台,由学生在平台上根据正确的操作流程完成实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分析仪进行远程操作,通过真实与虚拟的变换,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该分析仪的操作;最后对本次实训过程进行记录与总结(。4)实训延伸,在远程操作中,通过改变实训汽车的运行状态,并举例向学生说明检测数据的变化及采用该分析仪对汽车的故障进行发现与判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分析仪的使用印象。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虚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应用对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虚拟实训中心的建设中,实训平台是其重要的模块,能在实训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虚拟实训中心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对实训设备规范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实施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能力本位”观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我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构建出反映汽车行业特色,实用性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对我国高职教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外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式。国外课程模式有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所在国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我国国情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照搬。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体系和模式,逐渐形成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改版,尽管做了改进,没有突破本科 “压缩版”的原型。其二,是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组成,根据需要可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重视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或职业定向性,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使用。其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课程的要求,是今后主要推广应用的课程体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总体思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在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需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

(1)“4S”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零配件(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汽车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基于“4S”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2)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1。

(3)基于“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第1学期:在校学习《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第2学期上半学期:在4S店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学期下半学期和第3学期:在校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一级维护等实训。

第4、5学期:分步完成4S岗位技能的培养,每学习一个“S”,在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和4S店之间轮转一次。

第1个“S”―销售(Sale):开设《汽车营销》、《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定货程序、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略的设计等能力。

第2个“S”―售后服务(Service):开设《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与维修》等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法,训练学生售后服务能力。

第3个“S”―零配件(Sparepart):开设《汽车零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训练零配件出入库程序、检索方法、库存量确定等能力。

第4个“S”―信息反馈(Survey):开设《保险理赔》、《数据库实用教程》、《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训练法,培养学生跟踪调查、回访、客服等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车辆估价、保险理赔等顶岗实习,汽车驾驶实习,并且完成毕业设计。

2.2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结合岗位群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汽车营销》、《汽车故障与维修》、《汽车零配件管理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4S店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依据 “4S”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岗位能力”。如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进行专项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市场,分析、研究变化的市场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能及时提出应对各种变化的建议或经营方案,还要训练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按照校企共建、边建边用、精做共用的原则,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视频库、配套特色教材、特色软件工具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3、课程体系的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汽车运用、维修技术与汽车营销技能,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可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

3.1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能力本位”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整理组合现有课程,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2 革新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厂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实际接轨,反应出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目前,市面上汽车专业相关的教材较多,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与汽车发展严重脱节。如本专业《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4S店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维护案例、学习情境、任务工单、汽车维修资料等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提供了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进行台架训练和整车训练之前,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训。2006年开始,学院与上海景格、北京运华天地合作开发汽车仿真软件充实到具体课程中进行教学,学生在点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训,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够更容易理解,之后利用故障模拟实验台及整车进行教学,弥补实践操作资源有限所产生的不足,为学生进行实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探索“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为基础,以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原则,实施访问交流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行业高水平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名,优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达到40%。

3.5 加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技能训练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备支撑,依托悦达学院积极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生产性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根据4S店规范要求,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建成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良好率,为学生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与中大工业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捷翔4S店、东风悦达起亚嘉华4S店、广州本田盐城4S店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10个紧密型实训基地;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保证。

3.6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校企共建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轮转、分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汽车维护、汽车营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校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侧重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练一体化。

3.7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考核方法上,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总结

围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岗位,调研企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形成针对“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方面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在实施“双证融通”的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是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从学科体系向“4S”工作过程体系的一种转移,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取得预期效果,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个人发展有后劲。

【参考文献】

[1]邱英杰,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3]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汽车电器;教学;探讨

一、课程地位

汽车技术迅速发展,最突出、最主要的变化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据统计,当前生产的汽车平均每辆车上的电子装备占整车成本的20%―30%;高档车电子产品的费用占整车成本的50%以上。汽车上的革新70%来自汽车电子技术及产品[1]。现在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又加快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的更新速度。为了适应市场对该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独立学院汽车类相关专业均开设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就业前景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安排

调研全国12所独立学院的汽车类专业,均开设有本课程,课程学时在48学时左右,其授课内容包括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电控悬架、电控动力转向以及车身电器与电子控制装置等,授课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总学时不多,只有合理安排组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组织

依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生为根本,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定期对《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进行研究和讨论,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创新考核方式。

1.优化教学内容

在课堂内容选取上,开放教学内容,依托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与时俱进,与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最新发展想结合,整合课程的教学体系,如删去“传统点火系”等淘汰的教学内容,弱化讲解过渡内容,加强汽车常用电子技术内容讲解,增加汽车新电器及电控的知识。针对每一个电子系统,引入不同车型的相关系统电路图,讲解其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增加其使用与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对该知识的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

在教学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综合教学环节,即将理论教学与各项实践环节相结合,形成“综合教学环节”,增强教学的互补性。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增设创新性实验,如汽车自动变光器制作,老师准备所需电子元件,由学生在实训环节完成制作,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设置汽车电子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以及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汽车电器及电子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教师授课影像、声音、文字、动画演示等方面,可以有声有影的将汽车电子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介绍汽车传统电器设备时,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大量采用视频,将汽车电器的结构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绍系统或部件工作过程时大量采用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介绍汽车电子新技术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知识印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仿真训练”“台架训练”“实车训练”“综合应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多,授课学时少的特点,要求授课老师除了课堂的讲授、提问、讨论以外,还要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讨论、辅导和答疑,并收集大量的课外参考资料和最新的电子技术成果与学生交流,为课堂讲授打下一定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走近学生,和学生结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指导中渗透着自己独到的科研感悟和研究成果,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陶冶和启迪。

4.创新考核方式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既应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也应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因而,在考试上改变原来的“一门课程由一份试卷闭卷考试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试用知识与技能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多次、多样的“模块化”考核方法。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包括平时作业10%、课上课下表现10%,实训考核30%,试卷成绩50%,全方位考核学生,避免学生通过突击复习应付考试。实训考核重在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试卷内容上,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多考理解性内容,少考记忆性内容。建立《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试题库、实训技能考核规范、平时作业和课上课下表现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学生全程自觉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总结

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电器电子系统不断更新换代,电子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课程学时越来越少,课程的授课难度越来越大,只有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课上课下教学和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实际需要,达到理想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胜华.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培养模式;新汽车人才;人才培养方案

2021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是贯彻落实职教20条,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动态更新和国家教学体系标准建设的重要举措。新版专业目录对传统燃油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明确在高职专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专业。在高职本科层次新增“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专业,并且确定了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对于我们高职汽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汽车人才”内涵与意义

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迈进,原有的产业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汽车与其他产业间、汽车前后市场间、汽车后市场各领域间的跨界交融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类型、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正在加速重构。汽车人才类型的分界也随之日渐模糊,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能力的要求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智能网联时代,重新定义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进而重新定义汽车人才,“新汽车人才”的概念,并给出了其通用特征,即职业面向跨产业链(前、后市场通吃)、职业发展跨岗位(相关岗位通吃)、能力素质软硬兼备(软件、硬件通吃)。其内涵是:跨产业链——是为了适应产业从“链”到“圈”的变革。随着汽车产业由“垂直线型产业价值链”向“交叉网状出行生态圈”演变,传统前后市场间的边界正在被打破,“万车互联”使得整车企业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不再是一句空话,共享出行更是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汽车消费理念变为现实。在此背景下,无论是汽车技术能力还是汽车非技术(营销服务)能力都必须着眼汽车的全生命周期,而不能只管其中一段。跨岗位——是为了适应产业剧烈动荡所带来的职业、岗位的变革,包括“共享用工”的发展趋势。在产业重大变革期,职业、岗位、工作内容都在随时变化,特别是“共享用工”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统就业理念,使得“一专多能”变得更加刚需。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必须打破只针对单一岗位培养的理念和做法,重视岗位迁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也包括打破技术与非技术的界限。软硬兼备——是为了适应“软件重新定义汽车”和“基于数据与平台的新型汽车营销服务模式”的不断强化。对于技术类人才而言,需要不断强化软件能力;对于非技术人才而言,需要不断强化数字化、网络化营销服务能力;对于所有汽车人才而言,都需要强化创新思维和服务理念。基于以上特征,新汽车人才需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进取、拥抱变化、勇于创新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强化独立工作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工作创新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需要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强的跨界思维能力。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新汽车人才缺口巨大,打造新汽车专业势在必行。立足于汽车的复合型“新汽车人才”的培养在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明显是缺失的,这对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教育端已经充分看到了产业端的需求,并为此吹响了“新汽车专业”建设的号角。

2专业现状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的发展生动体现了行业的变革,只有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才可以发展壮大。学校于2007年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后续开设了汽车服务与营销、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专业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于2010级新生一个专业就超过了300人;学生就业稳定,持续服务汽车后市场。此后传统汽车专业人数开始下滑,到2020年该专业招生不到40人;而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汽车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多,但是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无法匹配教学需要,于是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正式市场的倒逼,让我们不断思考专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同时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经过总结分析,依托学校整体电子信息大类的传统优势,整合资源,立足本土化服务,参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白皮书指导,专业委员会审时度势,确定了专业以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发展方向。于2020年9月新增“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计划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招生人数也开始逐渐回升,各专业目前维持两个班的规模发展,深耕行业需求,持续为企业输出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见,专业调整的活力将激发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所以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汽车智能技术为例

那么新汽车人才如何培养呢?首先就是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下面以我校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以新汽车人才的内涵要求,对照行业和专业标准,依据能力递进的逻辑思路,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剖析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

3.1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智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运营、服务等行业的研发辅助人员、生产制造人员、运营服务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智能汽车及系统(部件)样品装配、调试、标定、试验,成品装配、调试、标定、测试、质量检验及相关工艺管理,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车载网络技术服务、车辆运营、营销、检测、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3.1.1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2)身心素质。a.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b.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艺术特长或爱好。(3)职业素质。a.具有智能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意识、智能汽车排放与节能的绿色环保意识、智能汽车运行的安全意识;具有车联网等网络与信息素养;对汽车智能技术的运用与维护精益求精,勇于担当的工匠精神;对汽车智能化产品和系统深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b.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1.2知识

(1)公共基础知识。a.熟悉公共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安全消防、文明生产等知识;b.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专业知识。a.了解智能汽车的前世今生,以及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趋势;b.掌握智能汽车各部分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c.熟悉智能汽车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车联网技术与网络运用维护;d.熟悉掌握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计算机基础、汽车网络通信基础知识;e.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标准;f.掌握智能汽车仪表、传感器及电气系统的检测与维修方法;g.掌握智能汽车检测常用仪器、工具和设备的选择、维护与操作规程;h.掌握智能汽车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相关知识;i.了解智能汽车销售、保险和理赔等相关知识。

3.1.3能力

(1)通用能力。a.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c.具有团队合作能力;d.具有信息技术应用与维护能力。(2)专业技术技能。a.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机械、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b.具有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能力;c.正确进行汽车电气安全检查与自我防护;d.能正确进行各典型智能传感器整车安装、调试、标定、测试及故障诊断;e.具备对智能汽车电路图的识读与分析能力;f.能够执行维修技术标准和制造厂、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车辆及电子产品维修、调整、路试检查与调试程序;g.具备熟练操作检测与维修常用设备、仪器及工具的能力;h.具备制定维修方案,排除智能汽车综合故障的能力;i.具备与客户交车,处理客户委托的能力;j.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3.2职业能力分析与专业课程设计

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来进行设计的思路,如下表1所示。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其中公共基础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四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拓展课程具体设置如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军事理论、军事技能、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劳动技能、大学体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素养提升、应用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诵读与写作、安全教育、专题教育(劳动、劳模、工匠精神)。公共基础选修课程:艺术素养必选课,以艺术类网络通识课开展;人文素养必选课,以茶艺与茶文化、剪纸、书法、普通话等课程开展;人文素养任选课,兴趣体育选修课,信息素养选修课。专业基础课程:汽车文化、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构造、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汽车机械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传感器检测技术、车载网络及通信技术、汽车单片机技术、底盘电控技术、汽车维护与检验、智能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毕业项目综合训练)、岗位实习专业选修拓展课程:汽车销售与服务、人工智能、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新能源汽车概论、汽车安全驾驶技术。课程设置上突出了能力递进的原则,按照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扩展技能进行。基于以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进行新汽车人才的培养,并且在实施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升级迭代,不断完善。

4建议与对策

在实施过程中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建议:(1)培养新汽车人才面向企业的用人需求的岗位和技能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接。(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开展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改革。(3)需要建立智能网联汽车等相关实训室,不断完善实习实训条件,需要结合学校优势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方面的实验室,增加学生就业面向和层次。积极探索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培养新汽车人才任重而道远,需要积极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实践与交流学习让我们一起努力。本次课题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底盘电控技术》在线课程与课程思政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生活史视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XJK21BZJ023),2021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全国职业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建设白皮书(2021版)[R].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31-33.

[2]王莉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2,(06),161-163.

整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模块式一体化;双师型;教学方法改革

一、前言

“汽车构造”、“汽车修理”和“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是技校汽车修理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安排中,通常采用将三门课程独立设置,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法,近年来,我校对汽车维修专业也不断地进行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改革,经过教学上的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发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此,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的一些想法体会。

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思路的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模块式一体化”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具体做法是:

1、建设实训基地。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技能高手,学校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都是实现“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的物质条件。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我校拥有使用面积为1500多平方米的汽车实训中心,包括汽车检测中心、发动机实训室、底盘实训室、汽车电器和新技术实训室、整车拆装与修理实训室和多媒体专业教室。另外,我们还开发了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给“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行“一体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法,“一方面将教师定期送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专门的培训, 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地从生产第一线引进高水平的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以充分保证“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挑选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模块主持人,将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

3、准备教材。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 组织一大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 将汽车维修人员必备能力按其能力形成的先后为基准进行归纳和整理, 并参阅交通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有关汽车维修人员能力标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用教材, 并开发了“汽车构造”等一系列多媒体课件, 为开展“一体化”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保证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我们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 进行了严格的专题讨论,成立了“专业改革和建设指导委员会”, 建立了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这些工作都为开展“一体化”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首先,参阅交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有关汽车维修人员能力标准, 本着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原则进行项目开发, 开发出一系列独立的教学与训练模块。

其次,按知识模块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 完成该模块的学习后进行轮换。每个模块的训练步骤包括:

1)明确学习和训练目的与要求;

2)掌握进行该模块实际操作的一些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

3)在整车上找到该模块(系统)所包括的零部件,了解系统的组成;

4)配合多媒体课件和理论指导,拆装各零部件, 学习其结构;

5)配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台的演示,学习系统工作原理;

6)由教师设置不同的故障,学习对该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

7)根据故障现象,拆下相关零部件,进行修理作业(排除故障),掌握修理工艺;

8)完成训练日志,开展专题讨论,进行总结;

9)进行考核(改变车型,由教师设置故障,学生独立分析,查找资料, 完成故障诊断与修理的全部操作)。

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操作,检验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

三、“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启示

两年多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

1、“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法可使技能操作训练与专业理论相对应,紧密衔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反复对照、理解;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反复交叉,内容不断更新,学生有新鲜感,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使学生感觉学到了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技能形成进程加快。

2、“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的直接接触,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有利于切合实际地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加以指导,因材施教。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使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3、要进一步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需抓紧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双师型”教师目前紧缺,所以必须加强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从“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出发,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修改;目前缺乏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配套的教材,必须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参考文献

1 《职业教育课程》,徐国庆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

2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改革,推动职高教育健康发展》,李志宏, 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安全管理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银行会计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