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3 04:29:47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 生活实践 有机结合

社会的道德和个人的品德,都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即本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上天神喻的,又不是人们凭空臆想、生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认识本课程的生活性,怎样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态度、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爱默生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释。我认为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知识储备,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实际,促使学生实现自主建构,获取切实可感的生活内涵,受到道德教育。

结合平时任教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三方面实现课程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源于生活

课程为了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是一门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材的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件,将思想品德、自然、生活、劳动、社会、历史等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所呈现的文化是儿童的文化。课堂教学中实现与教材平等对话的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学习,道德学习的过程必然内在于社会生活学习之中。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依托教材、结合生活实践经验,通过获取教材中生活的理性知识,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相印证,进一步加深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从而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描述的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每个学生都耳闻目睹过一些具体的人和事,再结合课前调查的一些资料,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十分踊跃,气氛异常热烈。无须教师多加言词说教,学生对烟酒的危害了然于胸,自觉抵制烟酒的情感油然而生,劝诫行动也有所体现。有一个姓薛的女生,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集中整理好,交给她有10余年烟龄的爸爸看,并积极帮助爸爸戒烟,且获得成功。此故事的习作还被《关心下一代周报》刊登。

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现实生活以“情境活动”的形式在课堂重现,而且让学生不断在学习活动中丰富积淀,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是:“旨在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学习课程不仅应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而且应让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学习道德,形成既有共性品德又有独特个性的意志品质。

学生品德的形成,不能依靠单纯地学习品德的概念,而应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体验和训练,即通过课堂模拟的“准生活”场景体验生活、内化为道德素养。如在教学《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时,我通过模拟选举村干部的“准生活”场景,让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要村民直接民主选举村干部?”“我们选谁当村干部?”由于农村的孩子对民主直选村干部有一定了解,对现任村干部的能力、作风也有一些粗浅的认识,从他们在“小辩论”活动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看法和想法是多元化的。这些都源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所以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在第三课时,我在班主任的支持下,结合《填图册》的要求,组织了民主选举班干部活动。选举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中心论题是“我们选什么样的同学当班干部”。学生讨论热烈,有选成绩好的,有选号召力强的,有选人缘好的,也有选跟自己关系好的……最后,学生都明白了:作为班集体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选好班干部。这一活动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感悟,在活动中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课堂成为百花争艳、百鸟争鸣的“舞台”,又成功地改选了班干部,使那些表现积极,乐于为老师、特别是乐于为学生服务的同学进入了班委会,班级建设得到了加强。

三、享受生活快乐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学会民主地参与生活,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课堂教学就是要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的主人,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充分享受生活学习、道德学习的乐趣,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

如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我创设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地采取“小辩论”、“小调查”、“小设计”、“讲故事”、“玩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多种感官观察、体验、感悟,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特别是“玩传统游戏”活动,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玩“拾布棋”、“改绷绷”、“推铁环”、“赶陀螺”、“弹弹子”等传统的游戏。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游戏兴趣,使学生体验游戏的不同特点,体验游戏的快乐,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感受生活的变化,享受生活的快乐。

再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我并不急于进入教材,而是让学生交流“我的春节生活”,畅谈春节的风俗和春节前后的一些生活习俗,引导学生深情回味自己家乡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同时指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春节,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深深的春节情怀。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学习情趣高涨,不仅学习了知识、深化了认识、加深了情感,还在学习中回味了生活,尽享了生活乐趣。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让课程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生活与学习活动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2

一、课内外结合,寓道德与生活

学生的世界不仅精彩,而且充满童真。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老师讲的相矛盾的现象,进而产生许多困惑。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解决他们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实现品德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进儿童的世界,听一听他们说的,看一看他们做的,想一想他们有什么困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和行为实践以及间接获得经验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生活的人。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室,应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其他生活空间。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

二、活用教材,理论联系生活

传统的书本教学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仓库,却缺乏情感的体验。我们需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和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心灵体验。我们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投入活动。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例如:在《购物ABC》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购物的乐趣及购物中需注意的地方,在教学中我创设了超市购物场景,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总结了一些购物的经验。他们也认识了一些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活动中是主动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获取知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学习不单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及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在学中培养品德。

如教学《看电视》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打开电视电源,不打开电视画面,问学生:“大家喜欢看电视吗?”待学生回答后接着问:“想看什么节目?”学生们抢着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教师继续引导:“大家从电视中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本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进入了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接下来教师抓住契机,打开电视画面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交流怎样选择频道,如何选择节目。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充实和丰富,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习的实效性。

四、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构建正确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认识。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会遭受挫折,例如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残病的人让座。可是在现实社会中也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残病的人视而不见,这些让学生产生了困惑。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亲自去体验,感受人们的评价,构建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活动、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3

一、“我学会了”课堂教学片段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两年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你吗?请看大屏幕。

(老师播放视频,并进行解说:两年前,当我们背着书包跨进校门的时候,是那么的天真。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从学识字、学算术开始,到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生活、学做人。队旗下,我们一同宣誓;运动场上,我们一起跑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通过在学校里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学会了许许多多的本领。)

(点评:激趣导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师:从入学到今天,你们都学到了什么?课前老师让你们进行了回忆,并把两年来的收获写在自己的卡片上,现在请你们拿出来和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下吧!

(小组交流)

(点评:回顾体验。将生活内容当作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对自己学会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展示丰收成果

1.汇报、展示学习中的收获

2.汇报、展示在生活中学到的本领

3.汇报、展示在生活中懂得的做人道理

4.才艺展示

三名同学分别展示小提琴、舞蹈、武术。

(点评:交流与梳理。通过动口说、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使学生对日常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与成长。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三)现场体验“我的第一次”,交流学习中的苦与乐

(点评:感悟提升。每一名学生都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成长,使他们在发现自己进步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提升。收获是多方面的。因此,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有成功的喜悦,而且要让学生清楚还有付出的辛苦和失败的忧伤。)

(四)展望未来

师:满树的果实象征着同学们两年多来在学习上取得的成功和进步,蕴含着同学们的劳动和付出,未来还有许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同学们今后还想学什么?

(点评:激感。教学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教学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引导儿童生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引发他们真实的道德认知。)

(五)总结全课

师:升入中年级后,学习生活会更丰富多彩。你们看,未来的学习生活正一点一点地向我们展开。只要同学们继续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本领。

(点评:总结升华,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斗志。)

二、总结反思

综观这一教学实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品德教学的实际状况,品德课堂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收到实际效果。要让学生“动”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引导学生用眼观察

随着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教师适时地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又能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展现自我,发现自我,为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做好铺垫。

(二)要激发学生动口辨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课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辩论能够增长人的才智,锻炼人的口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认清美丑。还可以拿出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三)要鼓励学生动脑明理

对引入的每一个生活画面和每一个教育细节,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如本文教学实例中的一系列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收获,也看到了小伙伴的进步,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他们还体验到了学习中有苦有乐,学习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愿意深度尝试新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强调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要引导学生用心模仿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知识教学融入实际行动,使学生的知识逐渐转化为道德行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促使学生心“动”。

(五)要引导学生实践导行

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情感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因此,课堂上教授的道理应回到生活中,通过体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4

课程德育的文化价值选择

课程德育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程德育指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中相关道德、思想和政治信仰的学习要求、学习资源、教学方法的总和。

课程德育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课程德育理论主要研究和解决三组相关联的因素认识:一是知识和道德,二是经验和情感,三是资源和方法。道德具有理性成分。道德品质与个人理性认知和明智是分不开的。合乎道德的态度、情感和行为都是建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的。知识是道德的前提,德性必然有理性的伴随,无知的道德行为只是一种盲从。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违背道德的现象,实际上都是起缘于“无知”。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自主建构,道德的学习也是如此,要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并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在体验中,情感和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要经常使用情景教学的模式,用于激情。但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情绪激活是远远不够的。在情感交流中还要有个体经验的提炼和抽象,上升到理性层面,形成一种道德行为的自觉。

课程德育文化的价值选择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也应该是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的文化价值选择。所有学校都有工具、社会和人文。必须重视课程德育的育人功能,从理念层面、管理层面、教学行为层面凸现所有课程的四大支柱,道德教育就蕴含在认知、做事、做人之中。真正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共同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公民。

注重思维方法训练与培养

建立德育协作研究课题组 采用项目研究的方法,解决德育工作的实际操作性问题。德育课程和课程德育融合的机制分管理制度改革层面和课堂教学教育化层面展开。传统的教学研究机制都是分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的,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整合。依据小学德育课程的两个学年段,一、二年级主要关注学生形成对他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四大道德观,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四大道德观分别是: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认真学习、诚实守信。三至六年级为第二阶段,加入学生的思维教育,提升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树立五大道德理念:自由是以纪律为前提的理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对话是社会和谐的最好方法;当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应该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目标,奉献是索取的前提;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以上五大道德理念是环绕着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展开的。传统的道德视域局限于学会做人、修身养性,而现代的道德视域拓宽了许多。当道德核心观念结合在知识教育的全过程,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融合的机制就产生了。

深化综合课程的教育改革 新课程改革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一个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对课程的理解还有误区,二是课程实施中还缺乏一种操作规范。有的把综合分割成几个局部领域,有的强调活动体验但是缺乏经验提炼,还有的把知识与道德分离开来,异化成知识传授。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育人的最佳平台,它有知识的综合性、知行的统一性、道德的实践性和学习视野的拓宽性。近年来,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的实践研究作为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推出了一批优秀方案设计,培养出了一批课程德育和德育课程联动的骨干教师。

重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目前虽然普遍重视了课堂教学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课堂教学的应试文化,教师的知识权威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文化直接制约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重构课堂教学文化可以分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教师对职业的理解,明确自己的道德示范角色。所谓“传道、授业、解惑”,道德示范是第一条的,每一位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然后才是学科教师。二是课堂是一个道德规范的学习共同体,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平等的参与者,教师的不道德言论和不道德行为也是不应该或者不允许出现的。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上师生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三是学科知识和道德认知尽量做到完善结合。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在“大阅读”的理论框架下,以思维教育为核心,把知识和品行结合在一起。如教会学生倾听和表达,教会学生转化和推理,教会学生猜想和论述,都是培养现代道德观必备的基本素质。品德是道德、思想和政治信仰的总和。思想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僵硬,也会导致情绪的偏激,失去道德的理智,这是现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小学高年级一定要注意思维方法训练与培养,提升道德认知的理性成分。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5

本学期学校在各项工作中都能够认真贯彻教育局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加强管理和师德建设为主线,抓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师德,树立教师良好形象,抓安全,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平台,抓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为了总结经验,促进学校工作,我们特做如下总结:

一、德育工作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1)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师德教育”活动。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修改和完善《学校师德考评细则》,进一步规范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2)学校认真抓好学校师德考核工作,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针对学校教师在行风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整治力度,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师德教育工作的开展。

(3)学校召开了学校师德教育经验交流会,学习推广师德标兵特别是本校师德标兵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学校师德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探索学校校本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作好实验学校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学校校本研究工作制度建设,制度并完善的校本培训制度,这样做极大地促进老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强学校制度管理。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考核管理制度,调整学校教师考核方案,制定 校本培训管理制度,达到既让教师满意,又要切实可行。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

(1)为了加强学校育人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以校长为核心,以分管德育的教育主任、大队辅导员、思品课教师及班主任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网络,从不同角度教育和影响学生,强化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工作“责任”。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校结合新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以及法制与国防教育课程,注重在教学环节上的德育渗透。学校还将运用学生身边的题材开展法制研讨课,深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指导学生的守法行为,坚决杜绝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3)加强班队主题活动。开展“读爱国主义书籍”“观爱国主义影视片”“唱爱国主义歌曲”“讲抗日英雄故事”“写爱国主义影视征文”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首先素养。同时,学校还将以“感恩教育”“生活教育”为主题,结合重大传统节日如“教师节”等,开展一次“在体验中成长”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教育。

二、教学工作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有效备课”。

1、开学初,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有效备课”》为主题的学校新学期专题讲座,进一步明确备课要求,完善学校备课制度,指导教师采取读、画、查、写、研等五环节进入新学期的备课。

2、改革备课方式,采取集体备课、协作备课、独立备课、整合备课、反思备课等五种形式达到备课的创新。

3、改革检测备课方式,改终结性考核评价为过程性督促评价,采取在说课中检查备课,在平时听课中反映教师备课,在自我反思、年级及学科组评课中反思备课,在随机抽查中检查备课,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吸收新的教学信息,采取以自学为主,以集中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做好专题讲座和业务辅导,写出万字学习笔记。

2、加强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注重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3、组织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做好四方面的研究,即,研究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理念,使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活动,研究教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者与帮助者,研究怎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怎样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性环境。

4、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采取听、看、反馈、考核等综合性听课研讨模式,开展年级组互相听课活动和年级组“同课异构’研究反思活动,引导教师观看新课程新课标教学录像,教师与业务领导共同研究新课标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过近一学期来的行动推进,学校“主题多样,课例多种;视角统一,观点共识”特色化“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日趋成熟,推动的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积极开展新课程研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

1、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课时计划》,组织全校教师参加新课程改革专题讲座、研讨活动。指导教师进行“课改研讨课”,举行教学设计大赛、教学反思(教育故事)交流研讨会,领导带头做新课程新教材示范课,促使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活动中来。

2、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1)开展教育科研八个一活动,使教科研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凝聚教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胶合剂。在活动中,学校做好了资料的收集和储存工作,并把教师活动总结、感悟、反思、评析等材料装订成册。

(2)开展好常规性研究、提高性研究和前沿性教学研究工作,以“备课拉动、课题带动、案例推动、教材促动”为主要方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不断探索课程改革方法,积累教育科研经验,丰富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科研能力。

(3)建立学校校本教研新模式,让教师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发展。认真研究和总结近年来教学研究工作,为会议交流和今后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经验,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体育、艺术、卫生工作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1)进一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数据储存工作,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测试、卡片填写及统计中的不规范的问题。

(2)加大投资力度,解决学校测试器材短缺的问题。

(3)开展了学校冬季跳绳、踢键子等体育活动,全校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体现了全员健身的宗旨,提高了师生的身体素质,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课余生活。

(4)学校坚持做好学校体育运动设施的安全检查工作,确保学生活动安全。杜绝了不安全的因素。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安全。

2、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加强音体美教师的业务素质建设,积极参加全市音体美教师的基本功竞赛、优质课、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四、学校总务工作

提高防范意识,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1)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继续把其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

(2)进一步完善值日值宿制度,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实施领导带班责任制,带班、值班、值宿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3)经常开展校园安全工作自检自查。对校舍安全、卫生安全工作要加强管理,积极配合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杜绝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6

本人一贯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与安全、法制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注意结合地理教学内容采取比较灵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坚持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广泛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尤其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针对所任七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严格执行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坚持参加校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积极参加公开课听课和评课,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吸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和新课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内创设教学情景,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视、听、说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外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刻苦学习的意志,教会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这门功课,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教学观念;德育评价;考试

初中思品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探索课程评价尤其是学习评价的策略和措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而努力,让初中政治课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学习评价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

过去,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机制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

体现,卷面的分数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起不到真正育人的目的,我认为思品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手段,结合初中学生的德育内容制订有益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评价

机制。

一、制订初中思想品德课评价方法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成绩评定是指对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运用能力和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的评价。真实、公正、可信、客观的评价,能鼓励和促进学生认真学好思想品德课,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成长为负责任的好公民。

二、评价方法

新的评价机制应该结合课堂、课外、测试和德育表现综合起来构成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分数,多元的评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具体参考如下:课堂表现(20%)+课外实践(20%)+考试成绩(30%)+德育表现构成(30%)。

1.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划分为A(20)、B(15)、C(10)、D(5)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上课时的关注度、参与度、纪律及平时作业反馈计入不同的等级,每次课一个评定,由学生的学习小组集中评定反馈,教师审核,学期结束时按照每名学生平均分数计入,比如,一个学生期末获得15次A,18次B,6次C,1次D,那课堂表现分数=(20×15+15×18+10×6+1×5)/40=16.875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每节课中的表现都有检测、有反馈,有利于学生自我的调整,也全面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2.课外实践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因此,在课堂中结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生意义中的关爱社会的内容时,与学生在课堂上探讨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如何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的态度和亲社会行为的习惯,不如真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体验志愿服务,去帮助他人,在实践活动中,在帮助他人中能够真切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体验。

课外实践评价也可参考课堂表现的等级划分计算方法,由各个实践小组共同评选,教师审核,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该限定每个等级的人数,如果大家都做得好,应鼓励大家在实践中获得高分。

3.考试

初中三年每学期的期末测试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不拘于简单的纸笔考试。可以采用个案分析,测试,调查报告、小论文,模拟法庭,新闻播报等形式。总分的30%计入总成绩,避免了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德育评价

德育评价的分数可以由思品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结合学生的日常德育表现共同评定。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有不良行为的适当扣分,有好人好事的适当加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约束、有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重大变化,也给思品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实效,防止走过场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切实把评价改革落到实处。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特别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扭转当前应试教育的现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打破传统,进一步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新理念,确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断探索,持之以恒,知难而上。

道德课学习经验总结篇8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中学原一年级160人,原二年级150人,原三年级170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30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上一篇:学习月活动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医共体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