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04:46:08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医护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质量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55-02

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生命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普及率不够,专业人员的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医疗从业人员实施的CPR仍不尽如人意,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1-2];心脏猝死患者不良预后与复苏过程中实施了质量差的CPR有很大的关系。培训效果的体现就是CPR的质量如何,其指标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频率、按压放松周期、通气频率与通气量等。基层医护人员在社区服务的第一线,第一时间接触患者,必须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加强基层医护人员的救护意识、正确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时间”[3],国内许多专家采取了不同的培训方法,现综述如下。

1 基层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普及的现状

本市急救中心依托在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除完成玉林市城区和周边院前患者的急救工作外,有相当部分的工作量是对乡镇卫生院危重患者的抢救与转运工作,对乡镇医院急救技能水平比较了解,所以从2009年将培训的重点工作放在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培训上,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

目前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普遍较差,杜丽鹏等[4]经过调查认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合格率低仅为8.33%和12.50%;徐俊[5]调查只有41.6%的乡镇医师了解心肺复苏知识;高玉凤等[6]和李国明[7]认为乡镇医院护士对心肺复苏新理论掌握普遍较差;笔者通过对本市7家乡镇医院450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情况,结果:掌握心肺复苏术操作只有36%,与国内专家调查结果相符,因此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急救技能的培训极其需要。

2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CPR考核错误原因分析

2.1 颈动脉判断错误原因

考核基层医院医护人员450名,劲动脉单项合格279名,合格率62%,与文献[8-10]的研究相符。判断错误主要原因是:判断时间不够或超时;触摸位置不准确;手指不规范等。正确的操作是右手的食指和中指的第一指节的指腹触及气管正中相当于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凸肌前缘凹处,触压颈动脉,手指放于与颈动脉垂直方向,判断时间5~10 s为精准。

2.2 胸外心脏按压错误原因

胸外心脏按压主要问题是按压过浅和手法错误,在接受考核的450名医务人员中,有274名该项目被扣分,占61%,与黄素芳等[9]的研究相符。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质量相关要素包括按压定位、按压者姿势、胸外心脏按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不少于5 cm,即挪度安妮心肺复苏模拟人按压深度提示绿灯闪亮,考核中单因素错误率不高,如定位错误主要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者姿势错误为两肘关节松动、按压冲击或用腕部力量;按压频率140次;另一影响按压品质的重要因素“每次按压放松时胸壁要求充分回弹”,按压没节奏。

2.3 有效开放气道错误原因分析

在考核中,开放气道不正确占81%,与应菊素等[11]的研究相符。主要原因是: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右手或第二指关节压迫下颌部软组织或气管正中部位,这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平时操作少有关。开放气道利用仰头抬颏法或在检查义齿时,应把左手小鱼际肌放在患者前额稍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下颌骨处,向上抬颏,使鼻尖、耳垂与地面成一垂直线,切忌下压下颌骨掰开口腔。

2.4 有效人工呼吸错误分析

在450名人员考核总结中,口对口人工呼吸错误原因主要是:吹气量不足、不捏鼻子、漏气、使胸廓不起伏,尤其在第一和第五循环更明显,这与齐卫国等[12]的研究的记录相同,造成失败的原因在第一循环主要是气道开放不完全,第五循环主要是施救者疲劳,不能达到人工呼吸持续吹气1 s以上和有效气体量使患者胸廓起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的错误,主要是:CE手法错误、气道没打开,先扣面罩再打开气道致使气道不完全打开和面罩不扣紧漏气等。

3 影响医护人员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因素

3.1 急救意识

学员学习的动机及态度决定了其培训效果的好坏[2,6,13],基层医护人员经常认为,抢救是大医院的事情,危重患者入院马上转院,或认为心肺复苏简单,使用率不高,在培训时不积极练习,认为流程熟练就行,结果是“一说就会,一做便错的窘境”[14]。

3.2 工作环境与接受培训

江淑聘等[8]和蒲晓煜等[15]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要高于其他科人员,这与他们在急诊科的工作环境,经常经历抢救,接受CPR培训,应急能力较强有关系。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因抢救危重患者机会不多,实际操作机会较少;设备不足、缺乏心肺复苏模拟人;接受培训机会较少等。

3.3 培训间隔时间对CPR测试成绩的影响

齐卫东等认为[12]和蒲晓煜等[15],医护人员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后6~12个月,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够实施。因此培训间隔时间对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有影响。

3.4 培训方式

国内许多专家研究认为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效果有影响[16-18]。本院急救中心从2009年起,将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培训纳入到工作计划中,每年有计划对一些对口支援卫生院进行培训,但从每次危重患者转运了解,急救技能培训效果并不理想。从2011年开始,使用PDCA管理的办法进行培训,首选进行30~60 min的多媒体理论讲解,再进行动作分解,注意点说明,然后是整个流程连贯性的示范,再让学员提问后,练习2个学时后考核,同时相隔4~10个月后再进行复查和第二循环的培训,结果学员的心肺复苏掌握在86%以上,较以前的培训效果更好。

3.5 施救者疲劳可影响心肺复苏效果

在450名医务人员考核成绩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被扣分的项目,是按压深度不够、位置移动和吹气漏气、潮气量不足,主要在三、四、五循环操作中,第五个循环更明显。这与Ochoa等[19]和Ashton等[20]的报道相符。Ochoa等[19]还报道连续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第1分钟为79.7%,第2分钟为24.9%,第3分钟为18%,第4分钟成功率为17.7%,因此疲劳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技能掌握不高,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培训不足、急救意识缺失、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培训教材、缺乏CPR技能评价与长期培训效果评价机制较为突出,而CPR的培训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规范CPR培训与复训,只有连续的复训才能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才能使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及急救技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培训的同时,探索使用PDCA的管理方法,对每次培训结果进行确认,对不适宜的培训方法进行改善,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培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基层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CPR技术。

参考文献

[1]赵玉兰,孟凡山,戴冬梅.我国心肺复苏术培训的现状及展望[J].护理杂志,2009,26(6B):25-26.

[2]杨正飞,黄子通.如何改善心肺复苏培训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12):1139-1143.

[3]王长远,孙长怡,秦俭.基层医师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方法研究[J].医学综述,2011,17(25):2378-2379.

[4]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保持[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5]徐俊.乡镇医师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8-19.

[6]高玉凤,杨磊.乡镇医院护士心肺复苏知识更新情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65-66.

[7]李国明.医务人员CPR操作现状的调查[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6):2417-2420.

[8]江淑聘,全小明,邓少娟.护师心肺复苏考核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1,25(8): 2053-2056.

[9]黄素芳,郑丹莉,全薇,等.低年资护士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精准性评价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8):2292-2293.

[10]黄素芳,王芳,胡友珍.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培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7):27-29.

[11]应菊素,郑小伟.43名护士单人心肺复苏操作精准性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62-63.

[12]齐卫东,房兆国,汪翼.影响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分析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8(10):20-23.

[13]罗丽云,王彦.影响临床护士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新知识,2009,19(3):191-193.

[14]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668-1669.

[15]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杂志,2009,26(14):35-37.

[16]姜金霞,彭幼清,马素芳,等.上海市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技能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093-1096.

[17] Heidenreich J W,Berg R A, Higdon T A,et al.Rescuer fatigue:standard versus continuous chest-compression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20-1026.

[18] Steen P A,Kramer-Johansen J.improving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GuaIity to ensure survivaI[J].Curr Opin Crit Care,2008,14(3):299-304.

[19] Ochoa F J,Ramalle-GOmara E,Lisa V,et al.The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the quality ofehest compressions[J].Resuscitation,1998,37(3):149-152.

[20] Ashton A,McCluskey A,Gwinnutt C L.Keenan Aid Effect ofrescuer fatigue on perfcormance of continuous external chest compressions over 3 min[J].Resuscitation,2002,55(21):151-155.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7-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tatusquo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120 pre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in Dongguan.Method:152 cases who did CPR completed the questionnaire,establish a database with Epidata,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 13.0 statistical software.Result:Breathing and cardiac arrest time before CPR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patients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first-aid patients were (20.32±18.21)min and (16.92±20.13)min(P

【Key word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cheal intabation; Electrocardiogram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Zhongshan University,Dongguan 523013,China

东莞市120自2013年运作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院前心肺复苏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结果有何差别及影响因素如何,需要有个阶段性总结,因此,笔者对本院院前120和院中急诊科内做过心肺复苏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两个急诊科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脏骤停病例共152例,其中,院前120抢救82例,急诊科内抢救70例。

1.2 心肺复苏效果判断

(1)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或意识基本恢复。(2)复苏有效:恢复自主循环[1]。

1.3 设计心肺复苏调查表

此调查表包括120院前和急诊科内心肺复苏的例数、性别、开始复苏时间、成功或有效的例数等7项内容,要求本院两个急诊科组织医生填写。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每份调查表由2人分别录入并比较纠错,以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3.3 病因构成

病因构成中,以循环系统疾患最多,外伤次之,与西安文献报道相似,但本研究中中毒病因构成第三与东莞的制造业程度高有关,另外,每年冬季洗澡还有大量的出租房使用直排式热水器,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而亡,这需要管理者、使用者引起高度重视。

3.4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

心肺复苏前呼吸心搏停止时间国内平均为12 min[5]。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成功的关键。美国30万/年死于心搏骤停,95%到达医院前已死亡[6],有效的抢救“时间窗”只有5 min[7]。笔者所在医院救护车反应时间是(7.60±3.50)min,但因交通雍堵等问题使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延长至(9.49±7.60)min。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普及大众的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笔者所在医院有专门的培训部门,从1998年开始到目现在已培训5万第一目击者,但主要集中在工厂,社会大众培训较少,从本研究者中只有5个在救护车到达前目击者实施了心肺复苏术,可见培训第一目击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样对缩短开始心肺复苏的时间,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意义重大。

3.5 人工通气方法

本研究显示,在院前采用不同人工通气方法抢救结果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院前气管插管不优于面罩给氧。其原因除了院前现场条件所限不适宜插管外,主要是由于在心肺复苏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秒钟内完成,所以院前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或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8]。反观在院前现场给面罩辅助呼吸或口对口呼吸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动作迅速。在急诊科急救的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抢救成功率高于面罩给氧和口对口呼吸,其原因可能是气管插管熟练,常在1.0~1.5 min完成,急救条件好,急救人员多等因素促使[9]。

3.6 心搏骤停表现

有三种形式:心室颤动(VF)、电-机械分离(PEA)和电静止(VA)。本研究显示心肺复苏术前心电图为VF、PEA和VA三者间救治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章亚平,裘云仙.186例院外猝死分析及急救干预[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60-662.

[2]薛继可,冷巧云.急诊科心搏停患者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22):28-34.

[3]邹向阳,张晓明.西安市院前疾病谱分析[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5,14(11):964.

[4]郭荣峰.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学急诊杂志,2004,13(8):518-520.

[5]赵俊,鞠丹.某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认知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25):121-122.

[6]徐俊.218例心肺骤停院前心肺复苏抢救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7]鲁力.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和现场心肺复苏[J].中国急救医学,2012,11(32):1059-1062.

[8]李春盛,龚平.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21):5-8.

[9]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78-882.

[10]陈协辉,黄小平.临时心脏起搏在抢救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6(19):654-655.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本科生;心肺复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4-0138-02

The practice and approach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YANG Jianping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the Yongchuan Hospital Affiliate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 The complic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course in Surgery is a lagging indicator,since the CPR guidelines constituted b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and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ILCOR) is adopted every five years. To solve this problem,our hospital make serie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r the CPR teaching,confirm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for CPR and setting up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Training Center in the hospital. All the teachers have the instructor qualification for the AHA basic life support(BLS)and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LS).The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 major amendments of the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and the teaching classrooms are moved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Training Center in the hospital.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aching reform

心肺复苏课程一直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学习的一项重要课程。心肺复苏术也是作为医务人员特别是急救医学、事件医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1]。十年来,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的、2003年出版的《外科学》(第6版)以及2008年出版的《外科学》(第7版[2])中,心肺复苏课程内容都完全采纳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和国际复苏联合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共同制定的有关心肺复苏指南。由于其指南首次于2000年《循环》杂志,以后按照循证医学进展每五年修订一次,难免使外科学教材中心肺复苏课程内容的编写出版始终滞后,这就给心肺复苏课程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此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枯燥无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3]。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和解决问题,我院在心肺复苏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1 明确心肺复苏教学内容

2003年出版的《外科学》(第6版)心肺复苏课程内容采纳了《200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2005指南》)于2005年以后,新的教科书还未面世。因此,2006年后面临的问题是:仍然按照《外科学》(第6版)中心肺复苏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还是在其基础上结合已经的《2005指南》进行教学?这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8年出版《外科学》(第7版)以后,由于它采纳了《2005指南》,这个问题自然得到暂时的解决。但是,2010年以后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认为只要有关新的指南问世于新的教科书之前,就应该在讲授原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补充讲授新的指南内容。理由如下:从根源上分析,教科书心肺复苏课程内容既然已经按照AHA和ILCOR共同制定的有关指南来编写,就应当及时地接受其修订的指南;近年来的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中有关心肺复苏内容的标准答案也是以更新的指南为依据,如果在更新指南后仍只讲授旧的心肺复苏内容,势必对毕业后的医学生考试成绩造成不良影响,产生教学滞后问题。

2 建立培训中心加强师资力量

AHA是全球公认的制定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开展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权威机构[2]。为了加强教学设施和设备的建设,彻底解决心肺脑复苏课程教学滞后问题,2009年我院在中国香港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的直接指导下,成立了AHA授权国际培训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该中心配备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并严格按照有关培训中心的标准运作,已培养AHA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课程导师6名和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课程导师6名,培养了大批学员。计划未来两年将在现有课程导师人数的基础上增加培养一倍的课程导师,并培养该课程主任导师1名。由于学院外科教研室按照学院要求负责确定任课教师[4],附属医院加强了各类专项技能培训班任课教师的培训[5],因此,我们将AHA BLS和ALS课程导师与承担本科心肺脑复苏理论课和示教课的教师相结合,要求承担本科心肺脑复苏理论课的教师先取得B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和A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后,再取得BLS课程导师资质,直至取得ALS课程导师资质;要求承担本科心肺脑复苏示教课的教师先取得B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直至取得A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按照AHA规定,AHA BLS和ALS课程导师在每次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修订后,都要求及时接受其新修订指南的培训并且合格后,才能继续保有其导师资质。因此,承担本科心肺脑复苏理论课的教师,同时也是AHA BLS和ALS课程导师,在掌握其指南内容及时效方面完全能够与国际接轨。

3 教学内容方法及其场所改革

近年来,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心肺脑复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熟悉心肺复苏的三个阶段及其连续性;掌握初期复苏的方法;熟悉后期复苏的主要措施;了解脑复苏的原则及其艰巨性。其教学重点是初期复苏:复苏方法;后期复苏:药物治疗、电击除颤和胸内心脏按压;脑复苏的原则和主要措施。心肺脑复苏理论课为2学时。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心肺复苏术[6]。

3.1 原教学内容方法及其场所

以2010年承担的心肺脑复苏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例,教学2007级生殖医学和妇幼保健专业本科生118名,法医学专业本科生36名。由于当时《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2010指南》)还未,所以讲授的心肺脑复苏理论课内容为《外科学》(第7版)心肺脑复苏内容。在上完理论课后,随即在理论课教室进行示教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并应用模拟人作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训练。学生参考资料:《医疗服务提供者基础生命支持》[M];《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M];《2005指南》[M](AHA)。

3.2 新教学内容方法及其场所

以2011年承担的心肺脑复苏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例,教学2008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132名,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86名。由于当时《2010指南》已经,所以讲授的心肺脑复苏理论课内容为《外科学》(第7版)心肺脑复苏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在PPT中将《2010指南》有关CPR主要修订内容对照列出,见表1。课后让学生复制其PPT。有研究显示,减少授课时间、延长操作模拟训练时间能明显提高学员应急能力,降低遗忘率,延长记忆保持时间[7,8];多种媒介刺激能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形象概念[9]。据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条件较为完善的示教课。上完理论课后,接着在医院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上示教课。该中心教室宽大明亮,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墙上有生命支持历史、CPR任务和步骤、CPR规范的操作要领、常见CPR操作错误等各种彩色挂图,桌上有麻醉咽喉镜、气管导管、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呼吸面罩、简易呼吸器等各种气道设备,地毯上整整齐齐地摆放有多具CPR训练模拟人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s)。因此,学生进入教室后都感到很兴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在现场CPR训练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法等多种模式[10,11],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现场CPR训练。课后学生对CPR训练反映良好。学生参考资料:《医疗服务提供者基础生命支持》[M];《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M];《2010指南》[M](AHA)。

4 解决新环境下新问题

部分学生在医院AHA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上完示教课后,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参加AHA BLS课程培训,我们同意了学生的要求,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课程内容在麻醉教学大纲之内;其学习时间(半天)安排在周末;目前在美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医务人员和医学生普遍接受AHA BLS课程培训[2]。因此应当鼓励本科生在学完心肺脑复苏课程后参加AHA BLS课程培训。学生与医务人员一道作为学员在参加某期AHA BLS课程培训后,顺利取得了B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在取得B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的学生中,有个别学生还主动要求参加AHA ALS课程培训,考虑到其课程部分内容超出麻醉教学大纲,并且涉及培训时间(1天半)和学费问题,故未能得到任课教师的同意,是否准许取得了BLS课程培训合格证书的本科生志愿参加AHA ALS课程培训,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经过以上心肺复苏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够适应有关心肺复苏指南每五年修订一次的变化,有助于本科生掌握心肺复苏术。

[参考文献]

[1] 王仲. 从事件医学看急诊的人才培养[J].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27-1028.

[2] 冯芳茗,楼建华,沈南平. 国内外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普及和培训现状[J]. 护理杂志,2010,27(10B):1545-1546.

[3] 刘治民. 新时期我国急救医学教学问题的思考[J].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2):133-134.

[4] 张绍群,懂志,徐晨,等. 新建临床学院教学运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重庆医学,2011,40(21):2116-2118.

[5] 张绍群,陈力,缪李丽. 新建临床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 重庆医学,2011,40(7):721-722.

[6] 李忠. 心肺复苏模拟教学的改革[J]. 教师,2010,10(80):111.

[7] Steven C,Faddy E. Towards new model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aching the role of practical scenario training on surf life savers pereeptions of resuscitation efficacy[J]. Resuscitation,2002,53(6):159.

[8] Grenvik A,Schaefer JJ,DeVita MA,et al. New aspect on criticalcare medicine training[J]. Curr Opin Crit Care,2004,10(4):233-237.

[9] 王长远,秦俭,孙长怡,等. 临床专科升本科急诊医学见习教学方法探讨[J]. 重庆医学,2010,39(23):3287-3288.

[10] 张巧玲. 现场心肺复苏教学的改革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54.

[11] 杨建中,彭鹏,李文超,等. 模拟情景式教学程序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J]. 海南医学,2013,24(7):1072-1073.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脑及其他重要器官血流中断,并随即由此引起意识丧失(15 s)、呼吸停止(30 s)、瞳孔散大固定(1 min)、糖代谢停止(4 min)、脑ATP代谢障碍(5 min)及脑细胞不可逆死亡(6 min)等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1]。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提高预后疗效。2011年2月,本中心华漕急救分站成功抢救复苏心脏骤停1例,并于抵达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室之前,患者出现正常心律和自主呼吸。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17岁,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约5 min(邻居联系急救120电话)。15时18分,调度指挥中心接警并指派任务,15时23分,到达现场。患者有结核性脑膜脑炎史1年余,长期卧床,规则服用“中药”数月。既往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近期,无肺部感染、褥疮感染史。15时23分,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为6 cm)、固定,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扪之不及,心音、呼吸音消失,心电图示一直线,确诊为心脏骤停(上述步骤10 s完成),随即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S)。按照ABCD四级程序,分别给予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ardiac compression)、电击除颤(defibrillation),同时给予开放静脉通道。15时41分,心电监护示正常心律,心尖区听及心音,扪及颈动脉搏动;双侧瞳孔缩小(直径2.5 cm),出现对光反射。即刻告知家属并决定搬运、转送至闵行区中心医院救治。途中,15时42分调度指挥中心预报送往医院急诊科;15时59分患者出现自主呼吸(途中继续CPR)。16时5分,抵达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内急救团队已准备就绪,随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外周静脉血管留置、血气分析等)。

2 讨论

分析本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案例,对2010年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成功10例进行总结性回顾,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多种因素决定了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升,其中内因(客观因素)起着决定性因素,外因(主观因素)起着辅因素。(2)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衡量EMSS系统首要环节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的“金标准”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当前市、区、县急救中心提升院前急救质量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 体会

本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急救医生长期从事院前急救临床一线工作10年余,兼职管理岗位工作数年,其分别从医疗救治和医疗管理角度,比对去年10例心肺复苏成功病例,进行了总结体会。

3.1 决定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大致概括为“时效、规范、合作”。首先,强调院前急救任一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时效性”。调度员接警、指派任务必须严格遵守1分钟标准;急救团队出车反应速度必须控制在1分钟之内;急救医生现场判断和评价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其他诸如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时间、CPR组合交替时间等都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其次,强调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按照《院前急救操作规范》进行规范性操作。院前急救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水平,是承接早期现场目击者初级CPR、转递至院内急诊ACLS的关键人物,必须认清ABCD是贯穿于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纲领性原则。再次,强调多层次、多角色的合作亦是决定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之一(三种合作:初级目击者与急救专业人员、急救团队成员之间、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与急诊抢救医务人员之间交接)。“生命链”概念中明确指出,现场目击者或旁观者的呼叫“120”联系急救反应系统意识、第一时间启动EMSS占据了50%的份量,为急救专业人员抵达现场进行标准复苏术做好初级复苏救治。因此,我们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急救团队成员之间以及院前与院内的无缝衔接之间的“合作”重要性,是专业医务工作者之间急救意识、急救技能的交流、转递,是确保院前复苏成功和提高院内预后效果的关键。

3.2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笔者认为:第一,加强综合管理。主要围绕区域急救中心发展规划和提升区域院前急救质量等中心任务,组织切实、可行、实效的质量控制管理(将心肺复苏成功率纳入考核指标),组织急救团队规范化专业技能培训(标准心肺复苏流程),组织急救团队急救技能竞赛,提升团结协作能力等。第二,加强社区联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通过诸如闵行卫生系统EHR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急救复苏对象的既往病史资料;通过社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医生急救技能和启动EMSS的意识等。第三,加强普及教育。发达国家AED等使用以及人民群众掌握初级CPR技能[2],是其确保较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笔者一直反复思考,人民群体的急救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急救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难点在于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机构未明确;一定时间内,普及教育的对象或者说受教育指标比率未明确等。

总之,无论作为一名急救医生,还是一名管理者,在看到区域急救事业蓬勃发展、急救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时,应更多地思考、立志致力投身于推进区域急救事业发展和拉近与发达国家地区急救水平的奋斗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杨向军,徐新献,惠杰,等.现代内科急重症治疗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2-191.

[2] 胡大一.推动AED进程降低国人猝死.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论文集,2009:541-542.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科;绿色通道;抢救

急诊科是医院收治危急重症的一线科室,急诊科抢救符合绝大多数危急重症抢救存在“时间窗”、损伤控制理论,在黄金时期内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是许多疾病患者存活的关键,这是活体组织生理性、病理性变化客观规律决定的[1]。对于那些需要优先抢救的濒死、高死亡风险对象,及时开辟绿色通道,可争取时间窗,从而降低病死率。军人绿色通道与普通医院的绿色通道存在较大差异,军队因其特殊性,急诊危重症多见心脏骤停、创伤患者,病种相对集中,这要求急诊科不仅需要关注绿色通道的管理效率,还需要关注特殊病种管理,注重某类疾病的急救技术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军人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试回顾性分析基层军人绿色通道开辟情况、救治效果,总结绿色通道管理经验、抢救救治经验。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月~2015年12月31日,医院急诊科开辟军人绿色通道主要用于现役军人、预备役创伤、心脏骤停等疾病的现场抢救。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5年绿色通道患者基本情况。

2结果

基层开辟绿色通道转运的现役军人,从病种分布来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创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采用的急救技术主要为心肺复苏,主要针对大量失血、原发心脏病、严重脱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神经系统疾病多见脑梗死、脑出血,此类对象多发生在气候剧烈变化时,另多见军队战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无明显先兆。创伤疾病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极少部分包扎、枪弹伤、刀伤,也多见于训练创伤,多为保护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统疾病多见急性胃肠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岁,战士,训练过程中突然晕倒、心脏骤停,现场急救员进行了简单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敞开衣襟、开口预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内卫生员抵达现场,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腹部下可见散在的黄斑、肢冷、心率为0,无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判断为心脏骤停。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速率100~110次/min,持续替换人员维持有效的按压,持续6min,同时连接便携式呼吸机供氧,在此同时,迅速转运到当地医院急救,心跳恢复。转运过程中开通静脉通道,院内应用扩血管复苏药物,心电图恢复,期间停跳1次持续十数秒,立即采用电击除颤,能量200J,恢复正常,转移到上级医院。

3讨论

应加强对部队以及专业卫生人员心肺复苏术的培训。从基层卫生机构转运上级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情况来看,多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心脏骤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复苏是最急需的抢救技术。本例对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员的现场基本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预防误吸。卫生员迅速抵达现场进行了徒手胸部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推广要点:①有报道显示,心肺复苏失败与心率恢复速度有关,需做好对基层急救员的培训,重视现场的心肺复苏,组织部队干部、战士,特别是一线救护员,学习心肺复苏技术;②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心电图表现、早期通气方式有关,对于送院、急救过程中出现的VF心电图表现,需予以重视,遵照指南尽快、有效完成心肺复苏各项操作,包括强化通气措施、必要时气管切开、合理的胸外按压,准备好心电除颤、药物复苏,及早除颤,使用束缚带有助于增加潮气量,有助于肺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也不应停止按压,适当引入心肺复苏仪等辅助设备;③对心脏骤停者短暂复苏者,也不应放松警惕;④积极控制心脏骤停的原因;⑤尽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开展胸外按压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响生理病理状态,100~120/min的胸外按压是合理的,按压的深度在5cm为宜,应避免过深,但实际情况是出于担心按压过深导致肺创伤,绝大多数心肺复苏实际按压深度几乎不会超过5.5cm,对于心肺复苏,非必要的中断是被允许,但应尽量缩短,特别是除颤前,应避免按压中断;⑥准备好急救药物,针对顽固性VF、pTV,首选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员做好药箱的管理,做好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强心等药物等管理,确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军队急救,多见于训练、军队生活有关的病种,包括潜在的由高强度的训练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可出现心脏骤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对较轻,多见于训练后,另见训练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当等引起的创伤,包括严重的骨折、内脏破裂、创伤出血导致的休克、血管损伤,此类伤情可轻可重,医院应购入应对创伤的外固定设备,可借鉴美国的战伤现场救助设备,如Bastiani架、许氏单边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点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战士们的身体负荷情况,做好体检,发现冠状窦性电轴左偏、右偏,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等心电图异常表现,结合动态心率评估身体压力状态,采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估展示的健康状态,寻找潜在的心脏骤停风险因素。综上所述:军人绿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别注意提高心肺复苏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再华,高燕琳,苏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户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7):651-652

[2]刘元生.心肺复苏2015年指南与解读[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5,24(6):401-408

[3]魏捷,胡念丹.《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解读之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J].临床急救杂志,2016,17(1):1-3.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流程;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c)-0196-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irst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e hospital emergenc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afety of lo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Expecta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PR,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safety, can gradual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mergency.

[Key words]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cess; Progress

院前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1],是评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努力提升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成功率,对展现院前急救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心脏骤停指的是[2],心脏忽然间停止跳动,导致患者心肌功能排血停止,引发身体各个脏器官,包括心脏等主要器官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患者忽然死亡,因此心肺复苏很重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为CPR),指的是,对呼吸与心跳忽然停止的患者进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急救按压的急救措施。在院前急救中[3],呼吸与心脏骤停是常见病症,心肺复苏则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心肺复苏的宗旨是支持基本生命与高级生命,使大脑功能得到修复与保护,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心脏停止跳动10 min后施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几乎为零,每提前1 min进行心肺复苏,可以使成功率提高10%,因此,正确开展心肺复苏能对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该文下面对CPR的急救流程与进展展开综述。

1 心肺复苏的研究

1.1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急救复苏术最早出现于,公元800年前的《圣经》中[4],它介绍了通过口对口换气,挽救在死亡边缘的幼童,从而被定义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口对口呼吸可以治疗自缢症患者。1958年,美国人Pater Safar 使用了人工呼吸[5],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儿。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Safar确认了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联合使用进行心肺复苏,从而实现了现在心肺复苏的医学基础。1973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6-7],想要在群众中普及心肺复苏。2000年,AHA制定了《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对改指南进行修订。每次颁布新指南,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不仅改变了医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还促进了心肺复苏的发展。

1.2 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

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让心肺复苏这项技能变得更加流畅,流程也更加简洁,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CPR的操作技能,使培训效果变得更加突出,并且,该指南强调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使用心肺按压,以及使用心电除颤。200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将检查脉搏流程做出了简化,只要确定患者没有呼吸、咳嗽或是身体动作,就可以判断该名患者心脏骤停。2005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提出[8],即便患者有间隙的咳嗽,医护人员也应该警醒患者已经出现心脏骤停现象,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从中剔除了呼吸时常用的听、看、感觉等流程,这些判断耗时较长,医护人员强调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急救,对没有呼吸或是呼吸异常的患者马上使用胸外按压。同r,在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大的变化是,专家将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转变成胸外按压-气道-呼吸流程,减少心脏从骤停开始到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要想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关键在于胸外按压与除颤。早期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min,1988年之后更改为100次/min;按压深度逐渐从4~5 cm改为至少5 cm。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注重胸外持续按压,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所以,团队合作能够使心肺复苏操作高质量地进行,这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一些医学使用心肺复苏仪,相较于人工胸外按压而言,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尽早开放气道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资料显示,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1.3 心肺复苏后的电除颤

1960年,胸前锤击这个词首次面世[9],但是锤击效果并没有准确记录,锤击后33.3%的室速转变为窦性心律,33.3%没有任何反应,33.3%转变为室颤。所以,2010年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胸前锤击不适用没有目击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脏骤停患者产生室颤的几率高达80%,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佳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除颤时间每拖延1 min,心脏猝死的几率就会高达7%~10%,如果15 min后进行除颤,那么几乎不可能抢救成功。所以电除颤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10]。除颤器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相波形、一种为双相波形,以往的除颤方式主要是单相波形,直到1996年,美国学者首次推出双相波形。单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建议为360 J,双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可以选择120~200 J。有研究资料显示,双相波形的除颤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波形的除颤效果。2000年,专家一致认为,当目击或是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时,应立即为患者提供电除颤;当未目击或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特别是快速反应超过5 min者,建议在心肺复苏后5 min,再使用电除颤。

1.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与电除颤操作只能维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暂时供应,所以需要辅以药物治疗,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使血液流动异常得以治疗,所以,使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线复苏药物[11],如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并且每隔3~5 min重复使用一次;静脉注射40 U血管升压素;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使用300 mg治疗首次室速,如果没有效果,3~5 min第二次给予150 mg的胺碘酮,最大剂量为2 200 mg/d,每次注射时加入5%的葡萄糖500 mL稀释,静脉滴注。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自主循环后,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控制剂量在20~60 mg/d之间,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可以静脉滴注山梗菜碱与尼可刹米。

2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有资料显示,我国民众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的掌握还不完全,很多民众没有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这意味着,在大多数情况下,很多“第一目击者”,没有办法在最佳黄金时间为心脏忽然停止跳动的患者提供心肺复苏,从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所以,在我国民众中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我国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①建立并完善培训机构,主要由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联合完成民众的培训任务。②利用互联网建立急救机构,在医院、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场所设置培训体系,将医疗救治机构中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实施网络优化培训,接受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相互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递给其他社区成员。③将急救知识并入教育体系中,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急救课程,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讲解与模拟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对社区今后开展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起到传播与推广的作用。④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断简化[12],让接受培训的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⑤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培训方针。⑥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利用电子设备、发宣传册、媒体推广、现成模拟等多样化形式,让培训人员在不断练习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3 总结与展望

没有呼吸与心跳停止,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大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2 h,所以掌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续。现如今,国内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在机场、港口、车站等地方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同时对相关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完善,我国应加强各个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让心肺复苏的操作变得更加简洁、有效,向着人性化发展,从而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凤尔稳,倪莎,李光辉,等.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5):318-320.

[2] 徐胜勇,于学忠.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22(3):330-333.

[3] 卢士云,周明浩,吉春风,等.中学校园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4(11):667-668.

[4] 李谊.有效建立开放气道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18-20.

[5] 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 Part 9: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768-786.

[6] GD Perkins,IG Jacobs,VM Nadkarni,et al.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 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4,63(3):233-249.

[7] 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640-656.

[8] 佳,刘靖圆,柯小娥,等.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 (1):4-6.

[9] 李伟,于学忠.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2015(7):302-304.

[10] 林晓鸿,刘红霞,张文馨,等.仿真模拟人在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0):92-94.

[11] 罗燕玲,蒋龙元.心肺复苏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6):353-355.

[12] 周敏,何小俊.我国公众对心肺复苏认知和培训模式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4(18):2151-2154.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 R4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6-0157-02

心跳呼吸骤停是由心脑血管疾病、猝死及创伤引发的一个危重的心脏急症,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心肺复苏(CRP)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心肺复苏患者尤其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如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以提高救治效果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为此,我院急诊科在以往抢救经验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20~59岁,平均(43.6±6.2)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4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心血管68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6~6.4 min;实验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19~61岁,平均(42.8±5.9)岁。疾病类型:脑血管51例,呼吸系统疾病30例,心血管69例。发现呼吸心跳骤停时间1.5~6.3 min。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取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4],具体内容包括:①专人管理负责复苏的药品与仪器:抢救所需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去除过期药品并添加最新的药品;②将使用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编制成册放于仪器附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③建立规范合理易执行的心肺复苏流程,鼓励医护人员形成抢救时的合作意识;④遵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抢救流程,定期让医护人员学习,依照2010年AHA编制的新版复苏指南建议将患者进行分类,按成人、儿童、婴儿三类进行针对性救治;⑤定期让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注意事项培训;⑥建立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考核标准,激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改良救治方案。

1.3 观察指标

复苏成功率: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占所有被抢救的患者的百分率。实施心肺复苏时间:从发现呼吸心跳骤停到开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实施除颤时间:从发现室颤到开展电除颤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从准备插管到成功插管的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标准[5]:①患者面部、皮肤以及口唇色泽变红润;②患者能够进行自主呼吸;③肱动脉收缩压≥60 mm Hg;④瞳孔由散大恢复正常;⑤能够触及大动脉搏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比较

见表2。

3 讨论

心跳骤停是指血流不能自主地进入和流出心脏,呼吸骤停就是指心脏和肺部停止活动[4]。呼吸心跳骤停一旦发生,患者停止呼吸,心脏无法搏动[6]。呼吸心跳骤停能够复苏成功在于是否采取迅速的评估判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7]。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以优化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提升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使每位患者在享受最为及时有效的救治的同时,还能少承受救治过程的痛苦,为挽救患者生命创造良好的条件。

本组资料显示,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复苏成功率(51.33%)明显高于开展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28.67%)(P < 0.01),这是因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大大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锻炼了其面对突况的判断和处置能力,技术操作的实施也更为合理,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我们定期进行培训及检验评估,使得护士更加熟悉了解整个抢救流程,因此,医生在作下一步抢救时,护理人员早已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医护配合完美,省去了备物时间,在实施每项抢救措施的衔接时,均能做到及时准确到位。

心肺复苏实际抢救效果好坏关系复苏抢救质量的提高与否。本研究在规范抢救流程后,医护人员衔接配合更为默契,救治操作更为流畅,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得以减轻,配合意愿大大提高,因此开展规范抢救流程后救治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实施心肺复苏时间和除颤所需时间极显著少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前(P均 < 0.01)。由此可见,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营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促进了心肺复苏各项操作流程衔接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地锻炼了医护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规范化后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实践中提高呼吸心跳骤停的效果显著,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同时,缩短了抢救时间,使患者免于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是一个理想的救治流程。

[参考文献]

[1] 郭涛, 芮庆林. 国际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变化与进展[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18(2):112-115.

[2] 刘春峰, 宋国维. 关注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 进一步提高复苏成功率[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2):109-111.

[3] 张悦怡, 陈香萍,施剑斌,等. 2010心脏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1):3-6.

[4] 莫凤珍. 心跳呼吸骤停68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护理的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2037-2038.

[5] 葛小敏, 孙建华,孙艳萍, 等.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 吉林医学,2012,33(28):6716-6719.

[6] 朱子银. 浅谈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与护理[J]. 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1): 1054-1055.

[7] 邹强, 苗挺,王小剑,等. 心肺复苏急救效能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医学,2011,32(9):1341-1343.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摘要】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群,触电后发生心跳骤停,其中第一目击者的急救技术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提高复苏成功率,本文对电力作业人员的心肺复苏培训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

【关键词】 电力人员; 心肺复苏; 培训;

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 电力工作人员属于高危作业人员,在野外或是高压电或是雷雨恶劣天气经常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状况,由于环境、天气等因素往往使受伤人员不能在很短时间内送往医院,而错过急救“白金10分钟”,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要掌握触电急救及心肺复苏法,并要经过模拟人的培训”。为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相互救助能力,争取宝贵的“白金10分钟”,我院自2011年,以情景培训方式对电网培训基地展开的针对电力作业人员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同时以中国知网为平台提供查阅最新急救进展的相关文章,来提高大家的认知及熟悉程度,效果显著,明显提高了一线作业人员的抢救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国家电网培训基地举办心肺复苏培训每年一期,每期共200人,每40人为一班,共五班。初步覆盖各级单位管理人员,我院派出教学力量对其进行培训。

1. 2.1师资力量选拔

我院从具有丰富临床急救经验医护人员中选拔教员20名,严格依据《2010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疾病急救指南》,针对作业人员技能实际和野外训练任务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及考核标准。

1.2.2培训方法

携带模拟示教人深入学校进行培训。(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集中授课,时间为1课时,简单扼要、直观生动地讲解理论,不求深入系统,强调实际操作,先给学员直观印象。(2)根据不同作业训练场地,现场进行实际演练。教员利用模拟示教人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时间为1课时。(3)分组训练,每组以8-10人为宜,每班分为4-5组进行,教员对学员逐个培训,使学员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当时所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实际应用、实际抢救效果为目的;充分理解心肺复苏中实质内容,讲究实际抢救效果、充分体会抢救步骤,充分模拟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培训,时间为2课时。总计需要4个课时。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84-01

我院急诊科20010年1月~20011年12月2年内共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12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提高急诊科呼吸心跳骤停急救水平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0年1月~20011年12月间院前或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并经我科抢救的患者12例,年龄22~71岁,平均36岁,其中男10例,女2例;发生在院外呼吸心跳骤停7例,均为拨打本院急救电话出诊,院内呼吸心跳骤停5例,其中送来4例,1例为本院妇科诊治的患者。

1.2 复苏措施 参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进行以下操作: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异丙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等,头部物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心电监护,血气分析,对症处理等。

1.3 复苏成功标准 ①心搏恢复;②面色(口唇)由发绀转红润;③出现自主呼吸或用机械通气、心搏恢复、静脉血血氧饱和度>95%;④瞳孔由大变小,有对光反射或眼球活动5意识恢复[1]。

2 结果

2.1 院前组与院内组复苏成功率比较 院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7例,复苏成功1例,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5例,复苏成功3例。

2.2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病因分布:诊断心血管疾病2例,呼吸系统疾病1例,脑血管疾病2例,创伤6例,窒息1例。

3 讨论

呼吸心跳骤停是常见急危重症,也是急诊中最为紧急的危重症。大量文献报道,最终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包括有无目击者、目击后有无接受现场CPR、开始复苏时有无心跳、呼吸心跳停止到接受有效CPR的时间、呼吸心跳停止与到达医院的时间、急诊CPR持续时间、初始复苏时的心脏节律以及给予肾上腺素的次数等。本组资料显示,心肺复苏成功率与病因、发病地点及复苏开始时间有关。本组病因明确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中创伤6例占总患者数50%,本组因创伤致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复苏成功3例占复苏成功总例数的75%可见创伤患者基本为青中年其本身脏器功能良好尤其是心脏功能良好也是心肺复苏成功率高的原因之一,12例均行电除颤,可见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电除颤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且施行电除颤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2]。本组患者复苏成功4例,其中3例均行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复苏成功,及时开通气道保持良好的通气也是呼吸心跳骤停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组结果显示,院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外者。院内5例呼吸心跳骤停者均能在15分钟内进行CPR,成功3例(60%),复苏成功患者均在6分钟内开始了CPR,可见复苏开始时间越早越好。院外呼吸心跳骤停者得到有效复苏较晚,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缺血时间较长,复苏成功率降低。进一步分析统计本组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例显示,多数病人不能在5分钟内得到有效CPR,从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笔者认为农村道路狭窄、患者家属文化素质较低,急救基本知识和意识都欠缺、等原因导致救护车到达现场或送患者来院不及时,老年患者被发现较晚或发现后报警不及时,居住条件差导致搬运困难,现场急救人员及设备缺乏等因素,都是院外呼吸心跳骤停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复苏的原因。

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救治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大大降低病死率[3-4]。因而全民普及急救意识,现场CPR基本知识及操作,能有效缩短复苏开始时间,赢得抢救时机。提倡和进行全民健康教育,加强急诊科医护人员CPR技能培训,增加急诊科人员及现场急救设备配备,加强急救体系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贫困地区急诊科建设需要加快步伐以满足人民健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 洪.扫描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修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原因与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4):177-179.。

[2]许树耘,何 庆.急诊复苏失败原因初探[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2):110.。

[3]李春盛.急救医学发展[J].急救医学,1999,8(4):275-277.。

[4]杨冶,黄永阳.右江医学,2009,37,(4):

通信作者: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心肺复苏;医学模拟人;全科医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6-02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科医生制度,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也是急诊医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章节。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并能最大程度保护脏器功能,降低病死率。传统的心肺复苏教学由于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点而使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并且也不允许学生在病例上直接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心肺复苏的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棘手。本课题将中心2010年新引进的两台ECS(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高端医学模拟人系统用于本校全科医学本科班学生心肺复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3年3月―2013年4月,我院2011级全科医学班学生56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模拟人组(28例),2组学生性别、年龄、基础知识、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由硕士具有讲师职称以上教师授课。

2.研究方法。心肺复苏的讲解以《外科学》(第七版)及《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教材,教学时数均为8学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用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讲解以及示范;模拟人组采用高端医学模拟人进行教学与实践操作:28名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4名同学,分别充当医生,护士和病人家属,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出心脏骤停情景病例并提出问题,各组同学在SimMan4000综合模拟人上进行操作和练习,操作熟练后同学之间进行轮换。

3.测试评分。课程结束,2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测试,并且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进行操作考核,电脑评分。考试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评价培训效果。

4.统计学分析: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二、结果

1.考核成绩:对照组和模拟人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为(91.3±16.2)和(91.6±20.5)分,无统计学意义。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授课学生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两组学生的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75.2±18.8)分和(93.7±19.5)分(P0.01)。

2.问卷调查反馈:调查问卷有96.8%的学生对于应用高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满意,97.3%认为应用高端模拟人培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95.9%认为应用模拟人培训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三、讨论

当今医疗工作者面临着迅速的技术更新、患者维权意识提高的大环境下,相当多数的操作项目难以直接在病人身上实施教学,因此模仿并重现临床操作环境的模拟系统成为了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模拟人通过充分模仿人的正常结构与机能、疾病的表现与演变以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将情景、操作融为一体以实现更为科学化、人性化培养医学生实践的目的,无风险,高可信度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应用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操作安全,可重复:操作者能够将模拟人视为真实的患者,允许出错,并且可以多次操作直到掌握为止。(2)记录和回放:可以通过储存的影像资料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讨论和评价。(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在高端模拟人上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组员之间相互配合、减少重复,避免遗漏,这与《2010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以团队形式给予患者心肺复苏的总体思想是高度一致的。(4)医学培训和考核的标准化:医学模拟教学运用程序语言为教学设置了“黄金标准”,因此用模拟人系统作为考核工具科学而客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高端模拟系统进行考核是决定医学生能否进入临床的一项权威指标。

本研究采用高端模拟人心肺复苏操作量化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进行考评,所有学生对模拟人考试方法的满意度高达90%。本研究表明,利用仿真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术培训后,其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得到显著提高,其培训前后成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冯悦.我国将建设全科医生制度[J].现代养生,2011,(16):8.

[2]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28-829.

[3]李艳,詹华奎,张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2-13.

[4]滕倩倩,郭星君.我国急诊医学亟待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J].海军医学杂志,2005,26(2):177-178.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实验教学与建设专项)项目(2011SYL003);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231)

作者简介:黄靓,女,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临床技能学教学研究工作。

上一篇:培训学校前台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育培训机构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