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0 11:47:49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1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三、开放对话,添案例以鲜活色彩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2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就要结合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内容,不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既是富有思考性的教学,同时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环节来探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组织。任何教学过程都发生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筛选和甄别。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给学生讲共产党员钱学森的案例。案例通过展示钱学森不仅在科学事业上精益求精,而且在个人理想信念上坚定执着、不断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伟大一生,说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与实现伟大理想之间存在某些必然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另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性,案例的选择应选取那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密切相关、甚至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熟悉的案例。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从教学过程中探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效果

当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认识不足,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真正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兴趣,就要结合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内容,不断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既是富有思考性的教学,同时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而重要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环节来探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组织。

(一)案例选择

任何教学过程都发生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之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进行案例筛选和甄别。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时,给学生讲共产党员钱学森的案例。案例通过展示钱学森不仅在科学事业上精益求精,而且在个人理想信念上坚定执着、不断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伟大一生,说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与实现伟大理想之间存在某些必然联系,帮助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另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性,案例的选择应选取那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密切相关、甚至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熟悉的案例。比如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时,会选择播放我们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的感动校园人物,这些感动校园的人物是他们的同学、老师、学校的后勤人员,其中一些感动人物、典型事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很多相似之处,能够引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

(二)案例呈现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呈现至关重要。案例选择好以后,在什么时间呈现给学生,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是我们值得推敲的。如果案例内容比较多,可以把事先选择好的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案例材料,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仔细分析研究案例内容并写出案例发言提纲为上课发言做积极的准备。比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课前,给学生提供两个案例:一是“当代好人郭明义的事迹”;二是“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到道德存在的意义,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与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如果案例内容比较少,在课堂上可以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给学生,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认真的阅读和分析。但是要注意的是,在PPT制作过程中字体要恰当,图文并茂,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看到,这是案例讨论的基础。

(三)案例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思想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它帮助人解放思想进而用解放了的思想指导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内在沉睡的思想,激发出奋发向前的精神力量,获得正确且明确的方向奋勇前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案例教学的案例讨论环节将学生由被动的听课者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考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有意识的提出讨论主题,当然讨论的主题要与教材的基本理论、与国际国内发生焦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通过提出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一方面要查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要写出发言提纲,还可以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小组,讨论在小组内现进行,最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参加班级讨论。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案例辩论可以挖掘学生的思辩潜能,展示他们的口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案例总结

案例总结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高职学生由于理论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有限,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教师需要重温案例,对学生的讨论或辩论做出点评。点评的过程要阐明案例涉及教材相关的理论知识,归纳总结学生的发言情况同时要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案例总结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思考,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完整有序性,教师在完成案例点评后还应该给学生布置撰写书面的案例总结报告。撰写案例总结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把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结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讨论完前面谈到的“当代好人郭明义事迹”这个案例后,让学生查阅相关的媒体报道,通过观看视频等形式,感受“当代好人郭明义”的风采,撰写总结报告。学生通过撰写案例总结报告,提升了理论水平、提高了综合能力,收到了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教师尽可能的批阅案例总结报告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每学期还可以举行一次优秀案例总结报告评选展览,并把结果计入考试成绩,以促进案例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三、探索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而非单纯的灌输者,在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熟悉、分析案例,更多的启发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把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至少在某一专业方面进行过专门研究并且要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拓宽自身的学识、社会阅历、注意选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这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引起他们的共鸣。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相关学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述和书面的表达,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生动形象,很难将案例描述清楚,给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以至于在随后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冷场的现象,案例教学会形同虚设。而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全面丰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当下,网络虚拟空间已经提升至几乎和实体空间等同的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下,案例教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学校可以主导的、学生利用率较高的校园网络资源。如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的校园网站,进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打开网络课堂案例教学的链接,可以看到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从“漫灌式”教育为“滴灌式”教育,使教学效果的渗透力更持久深入。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学生使用率较高的社会网络资源,如微博、微信、QQ等。教师不仅可以在上述网络平台以日志、评论等生动的形式去展示、分析案例,还可以以用加好友或建立微信群的方式进入学生的虚拟网络空间。在虚拟空间中,师生关系转化为网友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地位的提升和淡化教师的说教色彩,有利于随时随地实现师生课上课下的互动。比如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可以和教师进行交流,及时反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可以据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起着激励导向的作用,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统教学中的闭卷考试已经成为考察学生学业成绩的固定化模式。这样的考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应该对原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的重要方面。第一,加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并提高考核的权重,把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的成绩计入平时的成绩。第二,期末考核闭卷或开卷、口试或者笔试相结合。在期末的考核中要多采用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越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空间。这种改革后的考核模式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的考试压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考查中提升综合素质。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3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邓先凤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2]刘新哲.案例教学法在职高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1):97-97.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政治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引言: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一样,是颁发高中层次学历的教育机构,由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招收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再就业人员,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的。技工学校是职业培训的机构之一,因此,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与学生成长相关,更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相关,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1.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现状

1.1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

渗透性教育是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因为技工学校的学制时间为二至五年不等,期间学生需要接受单一职业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育,并且还需要有一年以上的实习期,实际上,技工学校的专业课教学是比较紧张的,德育教育通常由辅导员负责,政治教学多以法律和经济常识教育为主,单纯的德育教育并不多。

1.2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德育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进行的系统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效果表现在学生在校的良好行为和上岗之后的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但就目前技工学校的学生状况来讲,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1.3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技工学校政治教学的课程并不像其他专业课一样紧张,教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有空余的精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政治教学旨在对学生经行劳动法律与经济方面的教育,以使学生在上岗后能够很好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对他们处理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也都有帮助,结合目前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在技工学校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2.1活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我校的政治教学的教材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德育》、《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这两本教材能够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提供很好的教学内容的指导,但是,教材的内容比较枯燥,即使有很多案例,也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关系不大,教师如果将教材生搬硬套,不仅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还可能会使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教学产生反感情绪,因此,建议教师将教材内容活用,从教学设计方面下功夫,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教师放弃绘声绘色的讲说,请学生根据教材所举的案例,请学生分别扮演“主管”、“同事”、“当事人”的角色,对案例内容进行情景剧复现,将远离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转化成为学生能够设身处地进行理解和感受的模拟事件,通过情境剧演出,学生能够体会角色、感受角色,对案例中所阐述的职业道德能够产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这种感受较之教师的口述和言语说服,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更深刻,而没有参加情景剧演出的学生,也能够通过对案例的直观了解而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重视。

2.2从师生关系建立的角度渗透德育教育

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年龄都在15-17岁,还处于青春期,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他人”角色仍充满信任感,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治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建立起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学生就会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政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德育教育也就更有说服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职业道德实例阐述时候,可以与学生分享自己在职业和生活中的道德困惑,对学生讲述一些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实例,表达自己对职业道德的看法和感受,并请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就自身遇到的道德困惑,讨论“教师的职业道德”、“我眼中的社会公德”,如此一来,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对学生敞开心扉,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不仅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能够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2.3以实践的方式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无论如何都是缺乏实践性的,而道德作为生活准则的一部分,是要通过真正的实践才能有所展,要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政治教学就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建议政治教师向技工学校相关领导提出德育实践的申请,加入到学生的实习工作中,观察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随时帮助学生应对和解决在实习中面临的职业道德困境,以此实现在学生的岗位实习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政治教师也可以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每月一次的德育实践,如进行环保宣传工作、去养老院做义工等,使学生通过这些实践对社会道德的表现形式有所体会,并通过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体会到社会对高素质、高道德水准的公民的欢迎和赞同,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提出高道德水平的要求,为他们进入社会后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美德打下坚实基础。

3.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技工学校的重要意义

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技工学校政治教学效果,表现在政治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纪律良好等方面;另外,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能够体现出技工学校教学思想的转化,即从“技术本位”转为“学生本位”,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够获得一席之地,而这一席之地的获得,必以道德品质作为最基本的条件,重视德育教育,也就是技工学校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表现。技工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帮助,还应该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作用。

4结语

技工学校的德育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缺陷,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技工学校来讲十分必要。笔者建议技工学校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内容,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实践教学,以此渗透德育教育。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技工学校政治教学效果,还能够体现出技工学校教学思想的转化并帮助技工学校实现其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马艳华.推崇传统经典读物探索技工学校德育教育新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5):25-26.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5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模糊,重视程度不够。1987年,国家教委规定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但长期以来,法治教育仅被认为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之一,从属于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这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时,法律基础课程被弱化,2005年、教育部联合制定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本分别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被合并为一门课程,法律内容仅占教材的1/3左右,并且课时大幅压缩,许多学校该门课程完全由原思修教师授课,在如此条件下实施法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一般来说,各高校的法律基础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一同讲授的,受教学课时和专业能力限制,教师常常对法律基础部分进行压缩,只选择个别法律做介绍,内容趋于简单,很难满足学生的学法需要。调查发现,虽然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比较好,但是法律基础部分没有学到多少知识,甚至有6%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根本没什么用处。(三)法治教育缺乏专业师资。法律课程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应用性,但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是由思修教师兼任,仅有少数具有法律专业背景,本身法律知识就不系统,无法深入浅出,将法学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授课时通常照搬书本,而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解答起来就会力不从心。(四)教育教学形式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通常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侧重于法律理论的讲授。实际上法治教育需要较强的实践教学,空洞枯燥的理论灌输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中,在回答“教师讲授《法律基础》采用了何种方法?”时,有39%左右的学生认为讲授缺乏案例与实践。另外有高达68%的学生表达了希望选修法律类选修课的愿望。

三、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

要大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这基本已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难度不小,若要增加专门的法律课程,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恐难实现。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法治教育改革应当在现有框架下,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提升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法治教育的飞跃。(一)明确法律基础的定位,赋予其相对独立的教学空间。当前“法治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定位使得教师用大部分时间讲授思想道德修养部分,法律基础部分的授课时间理所当然地受到压缩。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必须赋予法律基础以相对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里“法律基础”部分,采用专题教育形式,由专门的教师集中讲授。(二)增加法律基础的比重,拓展法治教育内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里,法律部分仅占1/3左右,按各高校课程设置,法律基础授课时间一般不足20个学时,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法律基础部分的比例,至少达到总量的一半左右。同时,不能止步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发放《法律知识读本》等资料让学生自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时适当涉及等形式拓展法治教育的内容。(三)加强法律基础教学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法律教学的专业性。一般而言,一个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对法律的认识和研究是有限的,非专业教师是没有办法把较复杂的法律问题问题讲清楚。笔者认为,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结合,但是法律基础教育需要专业的法学教师进行授课,这样才能保证法学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四)拓展法治教育形式。高校法治教育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当不断拓展教育形式,可行的办法包括:(1)强化案例教学,用典型案例带动法律知识的讲授;(2)大量开设法律类选修课程,弥补法律课程内容与时间不足的缺陷;(3)聘请法学专家及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开展专题讲座;(4)组织学生参加法院旁听、监狱参观及开展模拟法庭等第二课堂活动;(5)充分利用电视、校园广播、QQ、微信及微博等新兴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等。

作者:徐勇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80-82.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必要性;案例选择;案例教学践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60-03

案例教学对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水平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须准确把握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的独有特点,否则,案例教学也会偏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实践与运用的目的。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教学实践与运用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会不断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实行案例教学对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教学有利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因此案例教学也必须坚持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同时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通过案例教学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题和线索,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相信这些理论,记住这些理论,并且会掌握运用这些理论,从而达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目的。

(二)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有效性必须作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以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结果不理想,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性差,理论脱离实际,空洞、抽象,缺乏说服力和教育力。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会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同时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点也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必须实施案例教学。只有作到这一点才能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竞争更加日益激烈。这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单位对用人选择标准日趋多元化,从而人才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中所选择的现实社会理论和实际的大量案例以见解独特、与时俱进的鲜明个性特点,在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起到明显重要作用。

(四)实施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对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为主,其形式单调、呆板、缺乏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缺乏信息的传递。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严重有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思维的创新性,使思想道德修养课变成了一门空洞说教的、缺乏活力和教育性的、学生们不感兴趣的课。随着两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案例教学引进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过程,这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模式改进,方法的创新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选择

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选择不能简单地将案例移植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中去,应该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出发选择教学案例。

(一)精选教学案例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注重教学的案例精选问题,思想道德修养课更注重教学的案例精选。因为案例选择直接关系到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成败。恰当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教学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因此精选教学案例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有针对性。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课。要以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事实去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选择现实生活中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身边的案例,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这样,才能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由要我学到我要学。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重点,有目的地精选教学案例,使学生能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案例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选择会培养学生看问题、分析问题、全面系统地思维角度和方法。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案例的精选要侧重以人为本,从人格性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就是从青年学生特点出发,精选现实生活中典型代表和学生中优秀代表人物,这种以人物为榜样的题材案例以最生动形象去感动鼓励教育学生,达到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品资不断提高

(二)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即有实际情况描述,又包含着许多问题。案例教学中包含的问题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又有许多隐藏于事物的内部。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应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要求。案例启发性应具有下面二个步骤完成。一是提出实例后设问,让学生广泛参与和讨论得出阶段性的结论;二是就阶段性结论提出反思和求证,最终达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并在深入思考中发现问题。

(三)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课要求以典型性的教学案例来教育学生,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能深刻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及共性。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其价值表现在是以真实生动的典型素材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总结出普遍规律。

(四)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既要求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思想道德修养教学案例则必须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案例才能永远保持真实生动,才能永远辩证地反应和思考人生。

(五)选择可读性强、易于理解的教学案例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政治理论性较强,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深得人心,在案例选择上要选可读性强,易于理解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接收,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的实践

案例教学课堂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和谐一致共同的努力,需要双方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正确认识、把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课堂实践中所处的不同角色和地位是实践案例的主要内容。

(一)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角色的要求

1.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业务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在知识上占有深度和广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书育人教学经验和艺术以及相当的科技能力。这样才能生动的广泛深入为学生讲解思想道德修养课。

2.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思想道德品行的要求。教师的师德是在从事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和规范起来的,其道德情感、观念、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育职业中具体表现。师德对教师的政治本质、品行修养、工作作风、治学态度、处事原则、为人师表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要求。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言语行为都会对学生产很大作用。

3.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工作责任心的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的青年人,他们的社会主体意识强烈、参与竞争意识强烈,他们在生活上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尊重和信任,他们希望与他人能正常沟通交流,同时他们也十分关注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目的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最突出的目的。因此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职业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必须运用知识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和引导学生。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要求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案例教学的设计者。案例教学在实施前教师就要有整体实施的方案,充分做好案例教学的实施准备。第一,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重点以及学生知识的基础来选择案例,制订出系统完整的计划和方案。第二,在课前要做好引导学生参与与准备。学生准备是否充分对案例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

2.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是案例教学的指导和推动者。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组织和统筹来表现出来的。他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具有更大的挑战性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体表现:第一,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应通过启发式、激励式、引导式、提问式、反思式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第二,组织和调控课堂案例教学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很需要有效的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和调控,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在使用课堂讨论方法时容易出现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为防止跑题、串题或课堂局面失控,教师应做到提示引导思考问题的线索,使讨论至始至终的围绕案例主题进行。同时组织和调控教学能力还应体现在课堂良好和协的气氛,一个良好的宽松积极的课堂讨论环境和气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要做到富有哲理性的口才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课堂大胆发言鼓励支持和归纳。教师的总结评析能力是调控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结尾的总结,使学生知道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

(三)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和地位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有效的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执行者。正确理解把握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角色和地位,同样也很重要。

1.学生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教与学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决定了学生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习中,学生的角色是:首先,做好预习的准备,课前学生要仔细阅读教师制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确定自己认可的优选方案;其次,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把握。案例教学应服务于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学生应根据教师讲授内容的重点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学。如果有疑问,可及时向教师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为案例教学打下思考和见解,并与他人进行辩论和交流。最后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总结,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2.学生是学习目的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及能力,通过教学案例进行,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案例教学的践行要做到:首先,具有独立思考和探索性、求异性的思维方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创新的基础来自求异,而要做到求异,则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思想道德案例教学从多方面,为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真实性。因此,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必须借助于各种求异探索的思维方式。其次,践行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不少学生在接受案例教学法后,错误地将案例中情节、经验积累当做今后社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资本,从而轻视反映基本规律的理论知识。必须明确,案例教学是将案例服务于教材基本理论、观点,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刻了解事物及发展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于社会实践的复杂性,我们不可以以一种案例教学经验来概括整个社会生活,我们需要有更多理论思想及反映事物规律的方法来指导认识世界,所以,践行案例教学会使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思想道德修养课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正在探索之中的教学法。它对于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及素质教育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研究。只有在今后教学中坚持从思想道德修养课特点和规律去重视完善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运用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黄辉.案例教学的优势分析和改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4).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4).

[3] 刘凯.思想道德修养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6).[责任编辑 杜 娟]

收稿日期:2012-03-15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7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班主任工作;德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为初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而班主任工作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班主任所担负的任务不仅是对一个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管理,而且还担负着对班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班主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对于学生的品德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学的目标。

一、建构以《道德与法治》课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

《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当下,我国的初级中学德育工作和内容多而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课程,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道德与法治》课与班主任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和目标,那就是德育――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具备合格知识结构、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所以,在德育功能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传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它的德育功能。班主任工作虽然烦琐,但其最重要的职责体现在引导学生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把它渗透到班主任具体工作中去,发挥其在班主任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建构以《道德与法治》为核心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

二、由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

新修订的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和之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无论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只是将《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个单纯的学科来对待。科任教师的安排没有选择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对学生心理、品质等影响最大的班主任来担任。教学活动也仅仅限于纯粹的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往往也仅局限于课本本身的资源和相关观点、知识点。教学方法也多表现为简单的说教、灌输,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乏味。教学的评价标准也多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实现。致使本课程的德育功能往往因为不能充分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紧密联系而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而越发显得苍白。

所以,笔者认为由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最为合适,最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作用,也最能促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如果班主任担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班级管理、开展德育工作。如班主任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 “学习伴我成长”等相关知识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适应初中的学习,找到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班主任还可以利用“生命的思考”、“正确认识自己”、 “与老师沟通的方法和交往的艺术” “诚实守信”等相关知识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样既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任务,又完成了班主任的德育工作。

三、从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获取思品课教学更为鲜活的实例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当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必然决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其构建的基础。所以,既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才能从班主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提取更多更为鲜活的实例用于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到将课本内容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真实表现结合起来,并做好对课本内容相关课后践行的督促和引导。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进行“学习伴我成长”教学时,可以事先选取几位学习计划和方法都非常好的几位同学的实例在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在进行“教师伴我成长”、“礼貌与礼仪”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选取每周“国旗下讲话”部分同学的表现进行案例教学;也可以结合学校德育处布置的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的主题出一期黑板报进行课外活动教学;也可以选取学生与老师学习生活中交往的故事进行情景教学。

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择典型的事例,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求解模式,冲破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的界限,从整体、发展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分析与探究,形成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提出解决方案。它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分析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为多门课程的教学所借鉴和引用。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在改革和创新该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一)案例教学通过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它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更强调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其特点在于实践性强、针对性强、个性差异大。为此,要增强这门课的教学时效性,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处理好理论讲授的系统性与现实问题分析的针对性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开学生的困惑,提高学生的认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而案例教学是这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设计成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面临的情境作出判断和抉择。通过对案例的推导及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归纳、升华,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学的时效性也无从体现。

(二)案例教学通过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和探求欲,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就越好。这一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时,要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生只有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可能认同并接受教学内容,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效性也最终得以体现。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是其他教学类型无法比拟的。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学生是探究知识、探求真理的主角,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

总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保证这门课教学时效性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要做到这两点,适时、适量地使用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二、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学习政治理论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理性和情感的看法自古就持情理融通的观点,多主张个体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将理性与情感联系起来考虑。这种通过情育的方式来培养个体品德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本身就包含着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美好情感是促使主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动力和纽带,是使抽象的道德理性在个体心中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是德育取得实效的催化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个通过入耳、入眼达到入脑、入心的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过程,绝不是说说道理、画画条条杠杠、甚至死记硬背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生发自心底的从情感到思想的全方位认同和接受。案例让德育成为鲜活的东西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感知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素。当一个人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不断积累之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和认同,达到领悟道德知识和提升道德水准的效果,进而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习惯、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这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知、情、义、行几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不同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轮椅上的博士生侯晶晶、2004年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等大学生成长的个例, 都让不少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在发言和作业中谈到了对自己的启示和教益。因此,通过案例扣响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在感动中激动并行动,潜移默化地将“道德”的精神深入人心,将起到在感悟中学习的很好作用。

2.案例教学让德育真正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学习理论、提高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既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青年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受到一定社会环境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是在其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后、面对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派生的社会道德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以后才逐步形成起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中心的德育功能为主的课程,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就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只有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让受教育者在善与恶的对比中亲受感染、比较鉴别,才能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案例教学用事实构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从而在课堂有限的空间展示出无限的社会生活舞台。它让学生从教室的小课堂走进社会的大课堂,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学习,又以案例的形式置身于实践去应用,并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际体验。这将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生活内涵、提升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伦理道德的理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探讨,可以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步伐,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和在社会生活实际中的身体力行。

3.案例教学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课程。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是该课程取得最后效果的决定因素。案例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情境,将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以发言、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方式参与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贯穿教育主导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选择的结合、内心释放与理性增长的结合,提高道德判断和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的能力。真理不是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的。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以及掌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根植于学生内心深处、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在案例教学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向学生头脑中填塞社会规章制度的说教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有关人类高尚道德的对话者。让学生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信任与合作,更有助于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与认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还能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很有裨益。同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德育氛围,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养成平等、民主的作风和利他主义思想。

4.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道德辨别与掌控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案例,让学生针对案例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以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规范道德行为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同时, 辅以教学互动与德育实践活动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能力等。案例教学不仅具有以上优势,实践也证明,案例教学确实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和调研反馈,案例教学受到同学们的普遍认同和欢迎, 学生想上、要上,课后感觉还不“过瘾”。他们在学期评教中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两个步骤:选择案例和使用案例。

1.选择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典型性原则。典型案例的选取与使用可以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对于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有重要作用。

――针对性原则。采用什么类型的案例,何时引入案例,在何种程度上使用案例,要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不强求每一项教学内容均采用案例教学,有些章节和内容适合使用其他类型的教学方法。

――系统性原则。在充分考虑理论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将所有案例作一整体规划。关注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各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如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由若干案例组成的案例群,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时代性原则。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最普遍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深刻反思并产生“共情”。那些缺少时代特色、已经滞后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和实践的案例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及时更新、替换。

案例选择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利用现成的案例。可在公开出版的案例集或教参中撷取,也可购买部分视听型案例。二是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收集案例的方法,也是最便捷的方法。那些在社会上引起关注、争议的问题是良好的题材。一些报刊杂志的《道德建设大家谈》、《青年话题》等栏目会提供不少有价值的案例。三是自编案例。自编案例的选材较为广泛。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的表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成果体现,各种事故的处理等,都是编写案例的良好选材。这些案例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更易激起学生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2.使用案例 案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大致有阅读感知――分析讨论――拓展升华三个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直至教学任务的完成。

(1)阅读感知。这是讨论前的准备阶段。教师在课前将案例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个思考和认识的过程。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和背景。

(2)分析讨论。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分析讨论案例的方法有:一是导入法,即从案例中导出所要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过渡到教材中的概念或原理;二是分析法,即让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由此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后一种方法最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组织的工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要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提问、探索,去挖掘案例中存在和潜在的问题。讨论并不事先限定一种结果。如笔者在讲“价值论”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曾给出一个《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4日登载的“个人、组织观念大碰撞――这是不是一个人生观问题讨论”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得异常激烈,若干年后同学们对讨论的内容和情景仍记忆犹新。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样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是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际演练过程。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后推举中心发言人、自由辩论等形式。

(3)拓展升华。即对案例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以案例为示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拓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知识的迁移、升华。如果没有这一环节,案例教学就失去了示范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明确化,防止学生产生思维惰性。课后应指导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案例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触媒,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并让学生受益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所谓激发兴趣,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案例和案例所揭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但这离不开德育目标和内容,否则再好的教学方法也将失去存在意义。因此,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那种只是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不是上课多举些有趣的事例、讲点笑话、来则幽默等。德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而案例只是起到一个切入的作用,只是表象和思想的交接点。选用案例一定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不能随手拈来、不加选择地在课堂上罗列,而应精心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要透过案例表象挖掘其深处的思想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背后揭示的客观世界的真理和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的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当学生真正感到该课程值得去学时,才能激发起真正的学习兴趣。

2.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科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过程,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生命线。因此,案例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实际,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做到因势利导。如在课堂上讲大学生的行为文明,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但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并用相机、手机记录下身边的不文明习惯带回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的感受大不一样。利用小品等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上讲台去“发现道德”,既真实又有教益。同时还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用当代优秀青年学生成长、成功的案例揭示成功背后的付出与磨砺,将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学生成长的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指导自己做人以及指导成功、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也使课程本身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3.教师既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有着自身独特的无穷魅力,但又离不开政治教师的出色发挥,案例教学无疑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及时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和最新内容并给学生以正确引导。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分析抽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把握好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以及控制课堂气氛的技巧,站在更高管理层面,准确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导向。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之间求得一种完美的平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眼、耳等多感官刺激。这既可以客观反映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增强案例内涵的感染力。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一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要使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引导作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的统一,教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祖嘉禾.略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1期.

[2]靳诺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梁天林.高校两课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4.

上一篇:医疗诊所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药企业融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