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06 16:33:32

道德作文素材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最初,零分作文是零星的;但是,这几年零分作文却从全国各地中考、高考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甚至今年汕头一市竟然出现了700多篇中考零分作文(E度作文网),呈现井喷之势。这不能不让人内心充满忧虑。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导致零分作文的出现呢?或者,换句话说什么原因使我们会对这些作文零容忍,彻底否定它们在写作上的价值呢?

我们不得不问:零分作文究竟否定了什么?

一把脉问诊:“我”的缺失使作文内容非道德

事实上,必须得承认的客观事实是没有一个学生念完初中或者高中所有课程,他的写作能力还会是零分――还根本不会写作。所以,零分对作文而言,否定的似乎应当不是学生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依附于作文写作活动存在的其他因素。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作文得零分?

以例来说,如2010年湖北高考零分作文《站在历史天空下的幻想――高考感怀七十二韵》,山东高考零分作文《托尔斯泰放了个屁》等,这类作文中作者以泄愤式的辱骂来代替考场中面对作文试题的无能,一些辱骂、诅咒已经是令人发指,表达中露骨地显示出作者道德修养与道德感的缺失,这使得文字的表达非道德化,写作能力此时已经成为非道德表达的借具。这样的能力和作文就显然被异化,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我们从中读不到正确的“我” (正确的作者),零分作文的出现也就无法避免了。也就是说,原因几乎都不会是因为少字、偏题、走题或者语句不通,部分同学作文道德缺失的痛苦纠结,最终让他们进行着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表达,从而摧毁了正确的作文表达诉求,严重干扰了作文写作,作文被非道德化。

非道德的作文里作者已经失去了“我”,作文内容里“无我“。

“无我”就是作文内容里作者自我形象正确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具体点说,指文章内容里没有一个积极的作者,缺乏作者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不能形成作者积极的“自我认知”。作文写作,不管题材为何,反映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与认知,“我”的缺失实质就是内容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误。

内容的非道德化总是和作文主题的非道德化或者非道德倾向相联系,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使文中宣扬的内容“非道德化”,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知,作文内容成为丑陋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直接展示,这样的作文只是成为把非道德的事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的炫耀式表达,作者认知上的非道德倾向明显,这时,文中的“我”已是“错误的我”,不是合乎道德价值判断的“正确的我”。而作文里,道德缺失的“无我”是作文得零分的根本原因。

二 病因探究:非道德素材的客观存在和不客观不严肃的作文态度

1 社会生活中非道德类素材的客观存在

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但并不意味生活中有违道德甚至法律的事件就会完全消失,一些非道德的事件和现象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尤其是现阶段我们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及众多外来和传统文化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在居主导地位的合道德价值观外,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表现在各个行业里从而出现一些有违道德法律的负面人物和事件。它们与主流生活事件一起,以自身的客观存在构成生活环境影响着人们,尤其是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对学生的生活进行隔离――况且这也不需要、不科学。因为今天人的成长更需要完全的环境。

所以,零分作文从这一层面来说,它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个人的生存和学习离不开社会,个人只能存在于社会之中。每个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必然会受到他生活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问题就在于我们生活的社会大环境下存在一个个有所迥异的小环境,这种差异可以是地区的,可以是社区的,可以是邻里的,可以是家庭的,还可以是流通的信息所构建的种种信息环境――它们往往能够放大许多事件,这些众多的“小”生活圈最密切的包裹着我们的学生,谁又能保证其中不存在些许瑕疵而又给一些学生深刻印象,甚至学生已深受其害?

从伦理学角度看,个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也会对个人的道德活动产生影响。但是,非道德素材甚至小环境的存在,并不能给零分作文存在以合道德性――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道德缺失的――它们不代表整个社会。

所以,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包括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建立符合整个社会进步的道德认知是目前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

2 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索材的能力,导致认识的非道德

内容“无我”作文的产生大多是因一些学生面对丰富而又复杂的生活,在选材时缺少思考,不能够全面完整地掌握作文素材,更缺乏深入剖析,在内容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上缺乏考量,从而使素材的选择片面化,甚至走向极端,不再合乎客观的原则。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往往又不能自觉地合理驾驭“非道德”的素材,于是一旦轻易涉及,合乎道德的价值判断就容易缺失,作文就表现为只是片面记录这类事件的“实录”,或者为泄愤式的表达,而缺失对内容的正确认知,从而使整篇作文内容“非道德化”。作文内容非道德化,它所反映的价值判断与人生态度就应当被否定,对应的作者在作文内容中呈现出来的“我”就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我”,作文内容也就“无我”,作文的零分便不可避免了。

比如北京一考生面对作文题《北京的符号》 (来源:E度作文网),写起了房价之高,但是在处理内容时,所谓的“义愤”让作者在处理素材时犯了以偏概全、由一点而否定全部的逻辑错误,从中可以清晰地显露出作者不当的自我形象认知,作者失去了对事件全面、正确判断的理性,最终使作文内容的表达非道德化。关心房价高本无可厚非,但是作文里的贬抑态度使作文内容与“名片”不符――名片是用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而不是用来贬抑自己的;更主要的是作文中所渲染的普通人几近于绝望的悲伤情绪,它与我们蒸蒸日上的生活更是不符,国家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不断改善国计民生,其问,困难或者坎坷应当是必经之途,但绝不是绝望的理由,绝望永远不会是生活的主

旋律,更不会成为城市与社会的名片!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认知与处理,勾勒出作者绝望与泄愤的形象,错误的形象认知终使作文内容非道德化。

3 极其不严肃的作文态度以及玩世不恭的思维逻辑  有这么一类作文,总让人在目瞪口呆时既愤怒,又心痛,如果说上一个原因还有能力的因素,而这则纯粹是不负责的态度使然。作文首先是一种真诚的表达,考试作文更有其因选拔的性质而具有的严肃性,因此,考场作文就更不是不假思索的胡言乱语与玩世不恭的放纵。但是,我们有些学生偏偏这么做了。

如2010年天津高考作文《我生活的世界》(来源:E度作文网),一位考生这么开了头:

俗话说的好“笼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目前来看,中国这个笼子可是不小,随着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众多媒体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了这个变态的世界!

然后,文中便展开对中国这个“变态的世界”中“三大类变态人群”的描写,而描写几乎成了泄愤式的辱骂与人身攻击。  最后,该考生总结道:现在从根本上要解决的是国民的总体素质,教育首当其冲,就目前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创造出越来越多极端变态的人群。眼前,国家要做的就是:取消高考,还学生一片蓝天!

这又是什么样的表达与逻辑?王国维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我情”,看世界,整个中国都成了“变态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作者自己不正常的眼睛和视角,以及自我形象的定位――把自己与整个蒸蒸日上的社会对立起来,只能说明自我认知的错误。作文的表达应当是真诚的、客观的,要合情合理,即便是正确的观点,表达也要合乎道德规范,这是常识;即便作文素材涉及存在错误的人与事,也不能让错误的素材在错误的认知下使作者大放厥词,使作文内容违背道德认知。

三 施治处方:正确对待,合理引导,规范作文教学与写作

零分作文暴露了问题,但并不可怕,它只是出现在极少数同学作文中,而且这些同学也并不是次次都写零分作文,因此我们不能以一篇或几篇零分作文就否定一个或一些学生的作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所以更多的时候只能说这一篇作文是零分,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写作,而是这次作文的写作活动。经历作文的零分也是少数同学成长的一部分。

作文中不是不可以写错误的事和人,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内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换句话说,我们即便写到错误的事和人,也要从中反思、总结,发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并升格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作文主题。这样处理,作文的内容就会“合道德”,内容里就会“有我”,这也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作文应当让正确的“我”永驻其中!

作文内容的“无我”或“有我”对学生成长是有影响的。它可能会把学生导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作文写作总把“我”迷失在非道德化内容里,有可能会导致作者价值观、人生观的非道德。记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点,老师们都被一篇语句通顺的作文惊呆了:文中,作者描述了一个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偷窃、非礼、侮辱一位女士,细节具体,旁观的“我”竟然由衷敬佩,并且感叹:这样也好,没什么大不了,女孩其实很简单。 (南京市2006年中考作文题为“其实很简单”)所有的老师都瞠目结舌,作文被判零分。然而,留给我们的痛不只是这个作文的零分,而是这个同学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零分,甚至是负分,这更是作文教学之痛。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一、关注生活,提炼中心印象,找到动情点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其落脚点大多在生活的层面上。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浙江卷的“路上奔跑与路边鼓掌”、重庆卷的保安救人、北京卷的巡路工的敬礼等,都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就无法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所以,高考作文首先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角度入手提炼素材,以真情感人。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别人,必是你自己先激动不已,感动得哭;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让读者高兴,你自己写作时必是忍俊不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的素材才是有效的、感人的。选择了素材后,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这也是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佳作示例一: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哪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当他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你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即使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转换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佳作《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这篇文章就抓住了素材给人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的题材,考生正因为对生活留心,并且产生过强烈的感受,才能将生活的素材信手拈来,化为自己笔下的画面。收发书信,可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但作者却能找到动情点,有机地与文题对接,并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值得借鉴。

二、点化素材,紧扣主题,找到共通点

共通点,讲得简单一点,就是符合题意要求。写作时,你头脑中积累的与此相关的各类素材,可能会纷至沓来,竞相涌现。面对众多的生活积累,哪些素材可选择出来用于作文呢?这应由文章的中心决定。凡是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材料,就是有用的材料;而与中心关联不大或者毫无关联,即使你认为是非常好的素材,也必须忍痛割爱,重新选材。只有符合题意、突出中心的素材,才可引之入文,否则,就会出现内容松散、不合题意的状况。在2012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江苏卷的“忧与爱”等,都有很多的生活素材可写,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就可能使文章芜杂繁乱。因此,点化素材,找到素材的共通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佳作示例二:

……而当今社会,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悦悦而见死不救,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着659张考生的准考证。从这些人身上,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省委书记为他流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给予他的最高敬意。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面对“船主与油漆工”这个材料作文,作者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寻找素材。小悦悦事件,动车事故,“最美司机”吴斌事件,吴玉兰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准考证事件等,作者信手拈来,并将所有素材一一点化,紧扣“职业道德”这一主题,论证“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一中心论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挖掘素材,提炼内在含义,找到联系点

能够反映主题的素材可以找出很多,但真正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还要靠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材料。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需要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力求能反映现实,并富于启迪意义。2012年各地出现的一些满、高分作文,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佳作示例三: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七年级 语文 作文 教学 素材 积累 情感 表达 经验

根据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入七年级后,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真情实感表达的培养,同时也更加关注学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个人体验与思考,对于学生的内容选择、信息处理、表达技巧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的提升作文教学的效果。

一、 首先需要引导做好学生的基础素材积累

正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厚的语言驾驭能力和一定的基础素材积累,是不可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出来的。“万丈高楼平地起”,首先拥有了充足的基础素材积累和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能够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素材的积累工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经验入手,积累素材。指导学生要多观察:观察,顾名思义,“观”为看之意;“察”是体察。从作文的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多参与:主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积极参加参观、游览、调查、访问、宣传、劳动、比赛等各种活动。多思索: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观察与思考密不可分,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体悟。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只要善于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另外也要引导学生多阅读,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从课本中积累素材: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是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中学生学写作文的蓝本。比如《台阶》是以事表现人;《行道树》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以事喻理;《春》、《济南的冬天》则是景物描写的佳作,需要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另外也要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写的诗词歌赋,今人写的优美诗文,中外精美的小说,报刊杂志都是可以阅读和借鉴的佳作。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事例素材,记下优美的段落语句,记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写作的时候就有言可发,有思可述,才能写出优美的语言,漂亮的文章!

二、 其次需要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感悟

作文是学生个人思维动态、思想境界的一个直接体现,从小学跨入中学是学生成长的跨越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身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能只停留在在简单的记叙、描述上面,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多思考、多观察,写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以及个人的语文素质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要有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并且要逐步的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事物,不仅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而且也要分析到事物不好的因数和结果,这样形成对比才能够促进学生慢慢的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人生。

例如对于时下较为流行的“扶不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的时代背景:人们都在感叹现在道德滑坡、世风日下,很多人鉴于“诬告”事件都表示有向善的愿望,但惧怕“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人们在感叹道德滑坡的同时,也感叹法律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的“无能”和“不开眼”。面对人们为自己不受冤枉之灾而置跌倒老人于不顾时,面对跌倒的道德,也逐渐的凸显出了法律的作用。之前卫生部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出老人跌倒要不要立即扶起需分情况处理:如老人意识不清该怎么办,有外伤该怎么办,记不起跌倒过程又该怎么办等等。司法机关在法律上要给予人们指导。人们有了法律的指导,有了法律的保障、也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在任何一个时代,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的道德水平都如此高尚,总有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会让“扶老者”感到冤枉和郁闷。但这也不正是检验我们的道德环境和道德水平吗?我们在期待更多完善的法律出台来解决社会中粼粼种种的问题的同时,也更应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越来越法制完善的社会环境下,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学生能够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和设身处地的思想来处理身边的事件,以宽容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良好的写作素材,而且还对时下的流行事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分析和认知,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正确的予以处理,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扩展作文素材的积累范围,培养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思维习惯。

三、 另外需要引导做好学生的综合情感表达

作文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更是学生情感表达、宣泄的一个途径。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各项情感、认知养成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一项情感教育科目,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与情感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了正确的情感表达能力,在作文的过程中融入充足的情感素材,就能够使学生的作文显得有些有肉、更加生动真实。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进行正确情感表达,以便能够使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更好的提升。我们对于当今兴起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对当今的热门话题“扶不扶”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就说:在听说“扶老者”被“诬告”、“讹诈”之后,就会对于老年人这一群体另眼相看,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日后对于老年人的态度,甚至还有学生说“不是我不想扶,而是我‘付’不起”。教师就要引导全班学生针对这个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这样的情感表达与反馈其实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我们要认识到“讹人”的事件毕竟是少数,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照顾,不能因为一两个“害群之马”就对所有老年人进行“一刀切”。引导学生发挥正能量。毕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传统,还需要我们传承下去的。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懂得保护自己,比如请人为自己作证、和其他人一起帮助老年人等等,以免遭受困境。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有效的素材积累,同时根据自己的生活感悟,加上情感的运用,就能够有效的将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这样的作文就能够成为一篇主题鲜明、结构合理、符合时宜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马苏云.浅议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国校外教育: 中旬, 2010

[2]邹衍明.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中国校外教育, 2010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一、古诗文蕴含着良好的道德素材,能指引学生以古为鉴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每一首诗词、每一篇文章都着独特的魅力与意义。在古诗文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领略传统文化,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明辨是非,积蓄正能量。在传统的古诗文讲解中,教师往往注重讲考点,希望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而学生多半是听故事,注重的是趣味性,并不注重挖掘古诗文的深层含义。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和教师也会对孩子实行各方面教育,但是多半是口头的说教,不生动也不具有说服力。这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都是无益的。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古为鉴。古诗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经验,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例如,学习杜牧《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大意时,要将道德教育渗透其中。文章是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衰败,来揭示统治者贪图享乐,生活奢靡,说出了天下兴亡的主要原因。如果单纯地从时间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离我们很远;从人物角度来看,它是对统治者的规劝,似乎也离我们很远。可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精华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与思想高度。教师可以由这篇文章来教育学生,要懂得节俭、约束,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普通个人,都要懂得控制好“度”。另外,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远离战争,但是并不能减少对国家的热爱,磨灭报国之志。

二、现代文传递真情实感,能激励学生拼搏奋进

与古诗文相比,现代文易懂,故事性更强,教师在讲授时也通常会忽略它的道德教育作用。人们常说“文如其人”,一篇文章能够反映作者的思想,也就是道德品行。在讲解时,应该注重它的教育意义,体味作者的思想,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学习这种品行。除了善与恶,对与错,文章也能传递给我们一种精神,即奋发向上的力量。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一些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却越来越小,一旦遇到困难,就逃避、躲闪,这不但难以战胜学习困难,取得好成绩,而且今后走入社会,也会阻碍个人更好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与失败,拼搏奋进,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时,教师应该做一个详细的背景介绍,在童年的生活里,马丁•路德•金就感受到了种族的问题,而后当他获取了知识,便树立了一个目标、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心中的梦想,他执着地奋斗,从未想过放弃。要让学生学习这种精神,拼搏进取,永不言弃。

三、利用作文素材指明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道德规范

“写作”是学生思想、情怀的表现,它是以文字的形式抒写一个人的内心。教师在教授学生写作文时,要经常选取一些好的作文素材。一个好的作文素材不仅要具有关注度,更要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同时,不要忽略这也是教育学生道德规范的好材料。例如,在社会上有“亲人离世,代为还钱的诚信故事”,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英雄事迹”,也有“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的榜样例子”,每一个素材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都有一个真实的名字,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作为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应该引导他们发掘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高尚道德情操,鼓励他们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语文这一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及思想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善与恶,分清对与错,并具有乐观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能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2012年1月8日,网友“Yong_Kai”在微博爆料称,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东方电视台娱乐节目“明星调解员”柏万青阿姨在静安公园和一位不愿意捐款的路人吵起来,柏万青指着对方大骂:“一块钱都不肯捐的男人没出息,你就一辈子没出息。”该消息发出后引起网友热议。有评论认为,向路人逼捐的柏万青,是在以道德的名义进行抢劫。

对此,柏万青为自己辩护称:“请你不要把一块钱都不愿意捐的事找任何理由来搪塞。就像外面下雨,但有人还晒着被子,不少人在旁边着急,怎么下雨了外面还有被子,但就是没有人去收,我就是做收被子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作为一种善行,慈善应该是一个人完全的自觉行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念与行为,绝不是靠任何强迫的言行或暗示来实现的。像柏万青这样强迫他人“慈善”,对被迫捐款的一方来说,即使这一次违心地捐出,却总有一种被迫的感觉,心里很不舒服;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慈善心存疑虑、反感甚至憎恶。可以写“强迫不是慈善”、“道德的本质是真心”。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个角度的素材时,可以考虑用正反两方面的素材来做对比,正面的例子如“中国首善”陈光标,负面的例子如各种强迫性捐款。

角度二:强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强”。大凡能强迫别人做什么事的,基本都是有一定“优势”的,这种优势有时是权力优势,有时是身份优势,有时直接就是“弱势”优势,像柏万青是人大代表、“明星调解员”,于是她就自以为拥有一定的身份优势或舆论优势,这是对道德的严重误解。可以写“道德并没有强力优势”、“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强迫别人慈善”。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类材料时,可以选择那些身居高位却并不以权势压人的例子,比如晏子虽然身长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国相,名声显赫于诸侯,并且他为人态度谦和,与人为善,从不高傲自满。而他的仆御虽然身长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他的样子,好像还很满足,自以为替相国驾车很了不起。

角度三:柏阿姨走上街头发动募捐,动机不能说不好,但用逼捐这种行为,却很容易损害这种善的动机,最终的结果就是爱心受到伤害,反而成为了“恶行”。明明是“善根”,却结出“恶果”,对于如今社会尚不完善的慈善体系,绝非福音,所以,我们在做善事时,一定要注意动机与方式的和谐统一。可以写“动机与方式”、“让善根结善果”。

选材小贴士:同学们可以选择一些动机好但方式欠佳,导致坏的结果的例子来运用,比如: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贡动机是给人们做出高尚的表率,却无意中提高了道德的门槛,结果让很多普通人远离了道德,结果反而损害了道德。

素材一: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曾国藩

素材点拨:说理是许多同学的弱项,而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引用一些说理性较强的名人名言,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段名言中,曾国藩阐述了“礼义廉耻”(即道德)的特点,可以恰当地阐述道德律人还是律己的问题。

素材二:

2011年9月5日,湖南长沙县教师称,每月工资中有几十元被统一收去捐款,参加“一天一元捐”活动。当地管理捐款的长沙县慈善会称,2010年政府发文要求企事业单位员工、干部等捐款,目的是帮扶贫困。慈善会会长称,老师觉悟是最高的,不应在乎这点钱。

素材点拨:这类的事件很普遍,许多单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类情况,这与柏万青的事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这种逼捐是披着一种“公权力”外衣出现的。这种逼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抗拒的,对慈善的危害更大。作文时可以使用这个素材来拓展对“逼捐”现象的认识。

素材三: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一篇博文中宣称,“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6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化思潮的交互作用,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弱化以及相互脱节,加以愈演愈烈的功利化升学意识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错位,道德素养急剧滑坡,以致于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其间,我国语文教学界也进行了一些大的改革,尤其是实施新课改以来,这种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指斥高中生写作“非道德”谬误和后果,正本清源,构建高中生必须遵循的“写作道德规范”已迫在眉睫。

基于此,开展“高中生写作道德现状调研”,厘清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更好地开展关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故此,2015年9月15日――20日,课题组在连云港开发区高中展开了调研工作。

(一)调查内容

为了对学生的写作道德现状进行客观、定量的研究,本次调查依据教育测评的相关理论和“文德”思想的基本内涵,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连云港开发区高中学生作文案例分析表》和《连云港开发区高中学生写作道德现状调查问卷》。《分析表》和《调查问卷》为课题组自主设计,内容主要聚焦于文德修养、写作态度、写作技术和审美标准四大方面。调研分两大部分:作文抽样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相互印证,切实获得真实信息,课题组的成员在查看资料、采访座谈的基础上,通过集中研讨和分散研究的形式,梳理出当前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诸多问题,确定了采用案例分析、问卷等形式开展调研。经过收集大量文献信息和采访座谈,于2015年8月分别完成了《连云港开发区高中学生作文案例分析表》和《连云港开发区高中学生写作道德现状调查问卷》初稿。本次调查主要面对连云港开发区高中的全体学生,涉及从高一到高三共26班的1066名学生。其中作文抽样面向三个年级所有的班级,每班随机抽样5份学生作文(暑期开学后所写的第一篇作文),共130份;问卷是随机抽样每年级两个班的所有学生:高三分别是三六班(文科班)、三七班(体艺班)共58人;高二分别是二六班、二七班,共71人;高一分别是一六班、一九班,共69人。共发放198份调查问卷。

其中,学生作文抽样主要是依据课题组前期编写的《高中生写作道德内涵四要素》(见表一)的各项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写作道德现状进行分项审查统计,然后汇总。课题组共查阅了104份学生的作文本,由课题组的老师共同参与分析统计。

调查问卷同样是依据表一的内容,设计了“写作现状认知”和“写作道德认知”两大板块,共30个选择题。面向三个年级的六个班发放问卷198份,回收198份,回收率达100。

我们对上述两项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在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共性的结论和认知,最终形成了《高中学生写作道德现状调研报告》。

二、关于学生作文抽样统计结果与分析

由上表可知,在“修炼文德”的四个子项目中,学生作文呈现好(较好)的分别是32.6、34.1、31.28、17.45,表现一般的分别为38.7、39.5、35.67、27.29,表现差(较差)的分别为28.7、26.4、33.05、55.26。从整体数据来看,学生在“文德修养”上存在严重缺失,以第三、四个子项目存在的问题最严重。由此反映出的是学生在文德修养上的缺失和淡漠。结论:虽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作“文德修养”较好,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写作“文德修养”出现严重缺失,而且写作的功利化倾向凸显。

在“写作态度”这一板块,学生作文在“尊重生活,真实写作”方面依然问题很多,较好的分别是30.89、33.16、27.67,一般的分别是40.07、36.54、39.81,差(较差)的分别是29.04、30.3、32.52。由数据可知,好(较好)的作文仅占三分之一(子项目三不足三分之一),过六成的作文“写作态度”表现“一般”或“差(较差)”。结论:学生作文“写作态度”问题较严重,而且学生在写作中抒情主体的严重缺失,“我”的缺失实质就是有违道德规范,它反映出作者自我形象认知的错位。

从上述数据可知,学生在“写作技术”这一板块,所折射的问题都很严重:子项目一,表现好(较好)的仅有22.61,表现差(较差)的高达45.65,说明在文学奠基方面是一严重的短板;子项目二,好(较好)的仅有29.14,差(较差)的达到38.33,说明学生在文体的认知和写作技术积累方面是何等的薄弱;子项目三,好(较好)竟然只有21.47,差(较差)竟达51.36,说明学生在写作训练方面严重违背写作规律,急功近利;子项目四情况最为严重,好(较好)的只有16.89,差(较差)的竟达63.66。结论:学生写作技术问题严重,写作抄袭、套作情况突出,原创文章严重匮乏。

本版块是对学生写作品质的审美考量。我们用较高的审美标准来检视,统计的结果令人揪心:好(较好)分别是8.68、7.57、9.09、6.45,差(较差)分别是77.41、79.94、74.8、83.47。结论:学生作文品质大多数处于低劣的状态,也折射出学生写作道德素养中关于审美生态的卑微。虽然我校属于三星高中,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较差,但也很能反映出当前高中生写作的现状。

通过学生作文抽样统计结果与分析来看学生作文的写作道德现状

(1)学生写作“文德修养”严重缺失。表二可知,学生作文呈现好(较好)的分别是32.6、34.1、31.28、17.45,表现一般的分别为38.7、39.5、35.67、27.29,表现差(较差)的分别为28.7、26.4、33.05、55.26。其中,“为成长而写作,淡化功利思想”项目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其主要表征为:远离生活、内容失真,臆造情节、违背事理,认知错乱、责任缺失,思维平淡,写作功利化。

(2)学生在“写作态度”方面问题严重。表三可知,子项目较好的分别是30.89、33.16、27.67,一般的分别是40.07、36.54、39.81,差(较差)的分别是29.04、30.3、32.52。好(较好)的作文仅占三分之一(子项目三不足三分之一),过六成的作文“写作态度”表现“一般”或“差(较差)”。其主要表征为:泛泛抒情、虚情假意,“游离”事外、主体缺失,模仿成人、装腔作势。

(3)学生在“写作技术”方面基础薄弱、违背写作规律。表四可知,子项目一,表现好(较好)的仅有22.61,表现差(较差)的高达45.65,说明在文学奠基方面是一个严重的短板;子项目二,好(较好)的仅有29.14,差(较差)的达到38.33,说明学生在文体的认知和写作技术积累方面是何等的薄弱;子项目三,好(较好)竟然只有21.47,差(较差)竟达51.36,说明学生在写作训练方面是何等的违背写作规律,急功近利;子项目四情况最为严重,好(较好)的只有6.45,差(较差)的竟达63.66。其主要表征为:抄袭套作、缺乏原创,基础薄弱、技术生涩,弱化文体、书写潦草,随性而写、有失规范。

(4)学生写作在“审美标准”方面品味平庸、内涵肤浅、艺术粗糙、个性缺失。表四可知,子项目好(较好)分别是8.68、7.57、9.09、6.45,差(较差)分别是77.41、79.94、74.8、83.47。学生作文品质大多数处于低劣的状态,也折射出学生写作道德素养中关于审美生态的卑微。主要表征为:内容浅薄、格调不高,构思平庸、见识不高,思维僵化、结构固化,语言虚假、言不及义。

三、关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关于板块一“写作现状认知”(共20个选择题)

(1)你喜欢写作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喜欢,B不喜欢,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20.71、42.93、36.36。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仅有五分之一,近一半的学生对写作没兴趣,还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说不清是否喜欢写作。结论:大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高。

(2)你认为自己的作文写得咋样?

我们设计了三个选项:A优秀,B一般,B差(极差)。三项选择分别是13.13、73.23、13.64。学生自认为写作优秀和作文质量差(极差)的都占十分之一强,自我感觉作文一般的居多。结论:绝大多学生的写作质量自我认定不高,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写作质量现状。

(3)你写作时最大困难是什么?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没什么可写,B不知从何写起,C表达不出来。三项选择分别是20.20、44.95、34.85。“没什么可写”,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和思考,约占调研学生的五分之一;“不知从何写起”,主要涉及取材和构思能力,约占调研学生的近一半;“表达不出来”,则是学生写作技术的匮乏,约占调研学生的十分之一强。结论:影响学生写作的主要是构思能力和写作技术的匮乏,其次是生活的积累和思考的缺失。

(4)你在写作时是否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是,B不是,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39.90、19.19、40.91。说明近四成的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表达真实感受,四成的学生对自己所表达的真实性存在模糊认识,近两成的学生认定自己的写作不能书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结论:六成的学生写作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还存在着严重问题。

⑸你写作的内容(素材)一般来自哪里?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观察生活,B书报(优秀作文),C随意编造。三项选择分别是34.34、26.26、39.40。前两项占六成,但“随意编造”者竟然接近四成。结论: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素材能取材于生活和书报,但少部分学生写作素材脱离生活和书报,随意编造,折射的是学生写作的敷衍应付和不负责任。

(6)因为缺乏生活积累,常常是几个素材在你的多篇作文中是否反复使用?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是,B不是,C大体是。三项选择分别是27.78、28.79、43.43。A、C两项占了70,B项不足三分之一。结论:大部分学生因为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写作素材枯竭,于是不断重复老旧的写作素材。

(7)你平常读语文课外书(主要指文W作品及报刊杂志)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经常读,B很少读,C从来不读。三项选择分别是22.22、69.70、8.08。第一项只有两成多一点,后两项逾七成。结论:学生读课外书少,文学涵养贫弱,是写作能力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8)你有记日记(周记)或写网络日记的习惯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偶尔记,C从来不记。三项选择分别是17.68、47.98、34.34。A项仅有一成多,“偶尔记”、“从来不记”超过80。结论:不积累生活素材,不思考身边的生活,不练笔,是学生内容匮乏,文笔孱弱的主要原因。

(9)你参加过文学写作(报刊投稿、征文评比等)活动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经常,B没有,C偶尔。三项选择分别是5.05、65.66、29.29。后两项高达94.95,第一项仅有5.05。结论: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缺乏文学历练,这也是写作品质低下的原因之一。

(10)你参加文学社团活动(读书、交流、采风、写作等)情况如何?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 A,经常参加;B不参加; C. 偶尔参加。三项选择分别是8.59、66.67、24.74。结果和问题9大致相同。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或偶尔参与文学社团活动,缺乏切磋、交流,也是写作品质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

(11)你经常到街道、社区等观察生活,或者观察大自然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经常观察,B没有观察,C.偶尔观察。三项选择分别是18.19、33.33、48.48。A项不足两成,超过八成的学生“没有观察”或“偶尔观察”。结论: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写作脱离生活,闭门造车,这是内容虚假、无病的主要成因。

(12)在写作上你是否形成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或经验?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 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18.69、31.31、50.00。A项只有不足两成,后两项高达81.31。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反映的是写作能力的贫弱。

(13)你写作时的心态如何?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认真写作, B消极应付,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42.93、18.69、38.38。认真写作的不足五成,后来两项超五成。结论:近五成的学生写作态度认真,超五成的学生在写作态度有些消极应付或者说不清。

(14)你在写作时能做到书写优美、卷面整洁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能,B一般,C不能。三项选择分别是41.92、45.96、12.12。A项四成多,B项近五成,C项一成多。结论:绝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卷面整洁”,或者一般,只要少部分学生做不到。说明写作书写和卷面还比较认真。

(15) 你喜欢老师给你怎样的写作指导?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观察生活方法和写法技巧 ,B抄袭、套作方法, C.读背范文

三项选择分别是74.05、16.66、9.29。结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师遵从写作规律,多教一些观察生活和写作方面的技巧,能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靠抄袭、套作和读背范文的方法来提升作文分数。

(16)你对自己提高写作能力有没有信心?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很有信心,B没有信心,C信心不足。三项选择分别是40.39、12.63、46.98。“很有信心”的占四成,“信心不足”占四成多,没有信心的一成多。结论:绝大部分学生有信心或者经过老师的指导能提高信心写好文章,只有一成多的学生写作]信心。

(17)你在作文中能做到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偶尔有,C没有。三项选择分别是21.22、15.66、63.12。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写作中做到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只有近四成的学生能做到或者偶尔能做到。结论:大部分学生写作的品质不高,急需提升。

(18)你每周除了老师布置的作文外,还会有其他形式的作文练习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偶尔有,C没有。三项选择分别是13.22、18.72、68.06。反差极大数据说明,学生作文练习的量和练习形式太少。结论:学生作文练习的量和练习形式太少,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19)你的文章语言是否经常出现浮华腔、网络腔、港台腔?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C偶尔。三项选择分别是12.61、51.01、36.38。数据表明,虽然有过半的学生能做到规范用语,纯净写作语言,但也有近一半的学生的写作语言偶尔或经常有浮华腔、网络腔、港台腔。结论:学生的写作用语应当进一步规范。

(20)对一篇作文优劣,在内容和表达上你是否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32.82、26.98、40.20。数据可知,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明确的审美标准,没有或说不清的近三分之二。结论:绝大多数学生作文评价标准的模糊或缺失的实质就是学生写作能力低下的表征。

四、关于“写作现状认知”调研的总体结果分析

(1)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质量不高,提升写作能力缺乏信心:通过上述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有困难;写作时胡乱应付,写作质量偏低;有42.93的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写作,分别有18.69和38.38的学生消极应付写作或者“说不清”;写作时能做到书写优美、卷面整洁的有41.92,有45.96和11.62的学生书写表现一般或者做不到书写优美、卷面整洁;对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很有信心”的占四成,“信心不足”占四成多,没有信心的一成多。

(2)写作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胡乱编造: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表达真情实感,而大多数学生则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写作时随意编造或重复运用几个生活素材,因而也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3)课外阅读严重缺失,练笔严重不足,文学社团活动参与度很低:数据显示,只有两成多学生读课外书,很少读或从来不读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文学素养低下;只有不足两成的学生和5.05的学生写日记和参加一些文学写作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从来不写日记,而且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从没有或偶尔参加文学写作活动。调查还表明,只有11.52的学生在每周规定的作文之外,还会进行一些其他的作文练习,其余的绝大数学生没有或偶尔有这样的作文练习。除了占8.59的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或偶尔参与文学社团活动,缺乏切磋、交流。

(4)不能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作文优劣没有明确的审美标准。有18.69的学生自认为形成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分别有31.31和50的学生没有或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只有近四成的学生能做到或者偶尔能做到有个性、有创意表达,大部分学生不能做到;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对写作有一个明确的审美标准,没有或说不清的近三分之二。

以上四个维度,真实地描述了学生的写作现状。

(二)关于板块二:写作道德认知(共10个选择题)

(1)你是否考虑过写作应文责自负(写作会产生负面影响)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考虑过,B没有,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31.62、33.84、34.81。数据说明,上述三种情况各占三分之一,而且作文时没考虑过“文责自负”或者“说不清”的分别占31.32和34.84。结论: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写作责任意识或者模糊不清。

(2)你认为作文和做人有没有关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55.56、21.21、23.23。认为作文与做人有关系的占55.56,说明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中,作文应当和做人一样重要。“说不清”和“没有”的,分别各占两成多,说明这部分学生对作文与做人的关系还没有形成正确认知。结论: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和写作观认知错误。

(3)你在作文中是否经常发牢骚、说怪话、表达对社会或人生的不满?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C偶尔。三项选择分别是11.62、47.98、40.40。数据表明,47.98的学生没有上述现象,而占11.62和40.40的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这种现象或偶尔出现这种现象。结论:过半学生的写作责任感仍存在问题。

(4)在作文中是否经常虚情假意、装腔作势,或重复别人的语言和观点?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有,B没有,C偶尔。三项选择分别是10.61、60.10、29.29。数据可知,虽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力避上述现象的发生,但是仍有10.61和29.29的学生在写作中呈现此种现象或偶尔呈现此种现象。结论:四成的学生不能做到真情写作、个性化写作。

(5)你在作文中是否存在“假”“大”“空”等现象?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经常出现,B偶尔有C没有。三项选择分别是12.62、52.53、34.85。数据可知,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或偶尔出现“假”“大”“空”等现象的分别占12.62和52.53,只有34.85的学生没有此现象。结论:学生的写作“假”“大”“空”等现象严重。

(6)你在写作中经常套用或抄袭范文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经常,B偶尔,C没有。三项选择分别是16.67、57.58、25.75。稻菘芍,在写作中经常套用或抄袭范文的分别占16.67和57.58,合计高达74.25;只有25.75的学生没有上述行为。结论:学生写作套用或抄袭现象严重。

(7)作文中发牢骚、说怪话,表达对社会或人生的不满,表现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享乐主义等思想,你认为是否合乎写作道德?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符合写作道德,B不符合写作道德,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19.70、45.45、34.85。对这一写作道德认知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只有45.45,回答错误的和说不清的学生分别占19.70和34.85,合计高达54.55。结论:学生对上述现象的写作道德认知存在严重问题。

(8)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完成任务,B升学,C表情达意。三项选择分别是35.87、26.78、37.35。对写作目的的认知,占36.87和27.78的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合计高达64.65,只有38.86的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结论: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目的的认知出现严重错位。

(9)没有观察生活,胡乱编造、随便应付写作,抄袭、套作别人的文章,你认为符合写作道德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符合写作道德,B不符合写作道德,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15.66、59.09、24.80。这也是个写作道德认知问题。数据表明,虽然有近六成的学生做出了正确认知,但仍有15.66和24.80的学生认知错误,或者认知模糊。结论:学生对生活和写作的关系问题认知存在严重问题。

(10)你能进行规范写作(根据不同文体,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写作,做到文体明确、技术熟练、表达适当)吗?

我们设置了三个选项:A能,B不能,C说不清。三项选择分别是25.27、31.24、43.94。这是对学生文体规范运用问题的检测。数据表明,能规范写作的只有25.27,而31.24和43.49的学生不能做到规范写作或说不清,合计高达75.18。结论:大多数学生在利用不同问题进行规范写作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关于“写作道德认知”调研结果的总体结果分析:

(1)学生“文德”修养严重缺失:数据可知,只有31.32的学生考虑到“文责自负”,没考虑过“文责自负”或者“说不清”的分别占31.32和34.34;关于写作的目的问题,只有38.86的学生认为写作是为了“表情达意”,36.87和27.78的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升学”;认为作文与做人有关系的占55.56,“说不清”和认为“没有”的学生,分别各占两成多。

(2)写作行为有失写作道德规范:数据表明,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发牢骚、说怪话、表达对社会或人生的不满问题,占11.62和40.40的学生在写作中出现这种现象或偶尔出现这种现象;关于在写作中虚情假意、装腔作势,或重复别人的语言和观点问题,有10.61和29.29的学生在写作中呈现此种现象或偶尔呈现此种现象;关于在作文中是否存在“假”“大”“空”等现象问题,经常出现或偶尔出现分别占12.12和52.53;关于在写作中经常套用或抄袭范文问题,经常套用或抄袭范文的分别占16.67和57.58,合计高达74.25。

(3)写作认知违背写作道德规范:数据表明,学生对在作文中发牢骚、说怪话,表达对社会或人生的不满,表现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享乐主义等思想,你认为是否合乎写作道德这一问题的选项上,回答错误的和说不清的学生分别占19.70和34.85,合计高达54.55,做出正确回答的只有45.45;对随便应付写作,抄袭、套作别人的文章的行为,虽然有近六成的学生做出了正确认知,但仍有15.66和24.75的学生认知错误,或者认知模糊。

(4)不能遵循写作规范进行熟练写作:在回答你能进行规范写作(根据不同文体,采用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写作,做到文体明确、技术熟练、表达适当)的问题时,能规范写作的只有25.27,而31.24和43.94的学生不能做到规范写作或说不清,合计高达75.18。

以上四个维度,真实描绘出学生写作道德认知的原生状态。

五、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建议与对策

(一)以“文德”思想为指引,深层次揭示高中生写作道德的内涵,为学生写作制定明确的理论框架和写作方向

广大教师应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育部的《中小学生守则》为总指导,以古代“文德”写作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审视当今高中生作文存在的“非道德”写作现象及产生的危害性,探究产生的原因,深层次阐释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写作规律,探索构建科学实践写作道德规范的教与学的方式、策略和模式。

1.梳理当前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非道德”现象,反思、检讨形成的原因,深层次探究由此而造成的诸多危害。这是矫正时弊,正本清源,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基础。

2.研究总结古代“文德”思想的内涵,以利于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之构建。“文德”指的是一种精神品质,是创作时的临文态度,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和发展,“文德”思想日益丰富,已成为中国文人写作时所遵循的重要准则。综合诸多名家的论述,其基本要义是:作家需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秉性、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去创作作品,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人生现、价值现和责任感等影响读者乃至整个社会。

3.研究揭示高中生写作道德深刻的内涵和功用,构建科学的理论框架。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具体指向四个维度:①文德修养规范:修炼文德,涵养品格规范;②写作态度规范:尊重生活、真实写作;③写作技术规范:熟练技术、规范写作;④审美标准规范:内涵丰富、表达高蹈。写作道德规范具有真实性、人文性、美善性的特征。

(二)开展基于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的“立德树人”教育

开展基于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重塑高中生人文精神是构建写作道德策略的重要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

1.引领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味人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的矛盾与痛苦、挫折和磨难,把握现实,看清本质,正视问题,畅想未来。

2.引导学生修炼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引导学生自我检讨、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整合中外古今优秀人物修身励志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树榜样,明确努力的方向;充分激发学生向善的内驱力,强化其自我修炼的强烈意识;利用诸多途径,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使其勇于自我检讨、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

3.探索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和策略。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充分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悔;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和人生,激浊扬清,畅想未来;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丰富情感,培育美好的心灵。

4.引а生正确认知做人与作文的关系。主要让学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作文与做人统一于生活的充实之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求诚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关键;作文服务于做人这一目标,作好文也是做好人的内容之一。

5.对学生进行强化责任、文责自负写作的教育。引导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6.引导学生为成长而写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个体情感的本真呈现,推崇个体亲身体验,关注个体真实地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抒己见、自由表达,大力倡导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原创性、真情化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发现自身价值,生华自我,并在写作中成长。

(三)指导学生构建积累生活、夯实文学基础、积累写作经验和技术

实施“名著阅读”工程,构建与作文教学相配套的阅读体系,奠基学生文学素养,夯实文学基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独特认知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学活动,提升写作的兴趣和写作能力;指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写作的经验和技术,规范写作,艺术化写作。

(四)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术

主要包括:提升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原创性写作;真实、真情写作;谙熟文体,规范写作;书写优美、卷面整洁等。

(五)构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

1.作文评价原则。坚持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自助式评价、合作式评价、互动式评价等原则。

2.作文多元化评价模式。成长式评价、互动式评价、自评互评、网络式评价、反复式评价。

3.评价标准。制定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评价标准,从学生的人文养成、人格修养、写作态度、写作的训练方式和写作的审美标准等方面对高中生写作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中学生写作行为和努力方向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准则,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写作观;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注:该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文德’思想观照下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构建之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B-b/2015/02/059。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7篇

一、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审题,除了明确作文的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和拜倒的方式外,还要注意作文题目中的德育导向。所谓德育的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通过这个题目,赞扬一种什么精神,歌颂一种神品德,写这个作文题目的目的是什么,告诉世人一个什么道理。或是对世人今后生活有什么启示等。

作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审题时,可以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作文的素材,建立生活与作文的联系,并经过自己审题后,先说说自己从这个作文题目中悟出的道理。小学生的特点是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容易从直观的角度去审视题目的具体意义,而对题目隐蔽的深刻本质,往往不善于作深入的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题目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目的,明确作文的内涵,准确把握作文中蕴含的哲理。作文审题指导课,要能使学生挖掘出题目中的德育因素,除了教师必要的点拨外,还要注意创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思维不受压抑,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自由的想象和思考,让他们的智慧和灵感得以开发和闪现,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德育的沃土。

作文审题指导中要准确把握德育导向,还应该与学生所学的文章结合起来,找出与作文题目属于同一内容和范围的课文,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说说学习课文后明白的人生道理,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等,再由此及彼,回到作文题目上,这样的审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在选材中,把握德育契机

作文的素材是为中心服务的,指导学生依据中心选择材料,要突出实在、具体、新颖的要求。

实在就是材料的真实性,从生活中来。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教师让学生到大自然、人类社会生活中去,充分体验生活的世界,获得感性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理性的思考,确定作文的材料。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和综合,明确哪些素材可以写进作文,就是与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进行对话的过程,势必从中感知了德育教育的因素,思想和行为必然受到触动。

选材要具体就是指对学生心灵产生巨大震撼的事情,学生对其过程记忆犹新,写起来就能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小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上各种思潮在他们的思想上或习作中必然会有种种反映。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敢于说真话、写真事,这就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所以,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亲耳所闻、亲眼所睹的有真情实感的材料,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抓住事件本质,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比较、分析、推敲、归纳,学会对具体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把作文与育人逐步统一起来。

选材要新颖就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笔,讴歌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所接触的写作素材也是千姿百态的。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作文的材料,就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来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挖掘新人新事,表达自己的感悟,既是作文构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品德培养的过程,作文与做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实现寓教于文,还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主题积极向上是写好作文的首要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作文选材,不但要求真求实求新,更要指导学生注意主题的健康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中逐步学会识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正在不断增强抵制错误思想影响,弘扬正确思想的能力。

不难发现,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过程中,学生在生活实践,与生活的实践进行了对话,唤醒了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放飞了学生的情愫,在选择作文材料的过程中,把握住了德育的契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德育教育,超越了自我,提升了自我。

三、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作文评改除了延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传统作文评改模式外,还要尝试学生评改作文的方式。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教学变一变,让学生站在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作文评改,都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效果强化。教师评改学生的作文,除了进行内容、用词、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评改外,还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启发,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的条件下,获得思想上的感悟。

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就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无论写得好还是坏,它总要反映作者对某件事、某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评论一篇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论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注意通过评改作文,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学生评改作文,先由尖子生开始实施,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尖子生评改学生的作文,再有点到面,推广到全体学生的互评互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作文中的德育因素发挥到极限,使学生在感知作者的心理意识、情感活动的同时,引发自己的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上的感悟。

四、在作文后记中,延伸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要取得实效,就要坚持长期的实践。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后记,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及时延伸德育教育。学生要写作文后记,必然认真研读作文的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依据评语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势必再次感受作文中所写人和事,重新审视作文中的德育因素,经受思想的洗礼。这就使德育教育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实现了德育教育与作文训练的全面结合。

五、在日常练笔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是一种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学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的深度就在于它反映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所作所为的相互渗透之中。提高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的效果,就要指导学生在日常练笔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反复的练笔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实现“文道合一”的教育目标。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

笔者任教于一所农村初中,深感作文教学的出路就在于“生活化作文”,作文教学要落到实处,谁在“实在”上做文章,谁就是真正的赢家。也许生活化的作文教学对农村学生而言更为迫切,更为裨益。教会学生朴素的观察,朴素的思考,朴素的表达,最后养成朴素的作文。本着这一点,我手举“生活化”的旗帜,在作文教学的园地摸索着孜孜前行。现将一些点滴愚见述之于下,以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作文题的命制应抖落脂粉,本色呈现

我们的作文训练不应是纯粹的应试,它承载的内容除了提高作文能力外,还兼有塑造人格、培养情趣等思想精神领域的东西。平常的作文训练题在设置上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导向,应力求朴素和“生活化”,附加给它的东西不能过多过乏,也不应顺应应试的框框条条。我们许多作文题就给涂抹上了过多的脂粉,如前几年一直风行的“公众道德话题和劝善性质的问题”,涂抹上的就是强加给学生的道德脂粉,给予学生个性所思的空间异常狭小,谈何“生活化”,虽然融入了道德引导,但生硬地塞进了过多的成分。还有一些作文题被涂抹上了过度诗化的脂粉,如某一中考题“我美丽,我”,不难想象,这样的题让初中生来写必然会滋生一些矫情造作的文风,实有拔高学生审美眼光之嫌。像这样的文题在中高考和平常的文题中屡见不鲜,我不是妄加指责中高考题的瑕疵,真正用意是说,不管它考什么题,我们的实际训练文题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不能盲从。长期以来,几乎都以生活化意味较浓的文题训练为重,意在为文要贴近生活,强调体悟,学生大都有话可说,能够写出比较有见地和思想的文章。

二、让学生养成采撷生活浪花,发掘写作素材的习惯

我让学生在作文的扉页上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稍纵即逝的喜怒哀乐,也许就是一篇美文的基石。意在强调要养成记录生活素材与情感浪花的习惯。作文需多写生活中的自己,写自己对生活的个人体悟,作文应该是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承载世态的曲直方圆。为了向学生强化生活化作文的意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每周生活素材梳理每周花二十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记录整理一周的生活细节,包括所思所想所闻所见,不求大,不求全,只求真实。每一条只需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不少于三条。初始阶段学生不大习惯,教师要适时引导,逐条阅读加以评点,并公布最有价值的三条。如学生写到这样一条生活素材,“今天放学心情悠闲,数了一下从学校门口我一共走了一千二百步,比去年数的少了一百步”。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条素材的价值所在:它能体现什么?能表明一点什么?和“成长”有关联吗?等等。在这样的讨论交流中,学生的“生活化”作文意识便逐渐建立起来。

2、每周生活随笔讲评让随笔真正成为学生写生活写自己的舞台,教师应有激励方式,对优秀的的要张贴投稿等,养成习惯,形成氛围。如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这样一个素材:和妈妈一起在菜园,妈妈抱怨有一块地长不好菜,妈妈说这块地以前种过丝瓜。我让这位同学回去后继续观察访问:是丝瓜吸干了这块地的水分,还是这块地水分阳光不足?菜种有问题?由这个现象可以想到什么呢?该生写了一个系列随笔,很成功,后来因整理成《困惑》一文发表在《作文》上。

三、指导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价值化处理

学生有了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文,生活素材还得进行思考加工。完全对生活素材进行照搬,那还不是作文,如何让学生处理加工发现的生活素材,是一个突破点。有了好的素材,并知道了该素材的价值,而且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那就水到渠成了。为此,通过实例来指导学生处理生活素材,是可行的手段。

1、深化式处理 很多学生写到的生活素材,大多挖掘不够,过于浅薄。这样就要引导他们往下深入。如一学生写到这样一个真实的素材:一次我在街上遇到一个外地人,说是做生意亏本,身无分文,向我乞讨,我不相信他说的话,他苦苦哀求,说哪怕是给一碗面钱就够了,我掏出两元钱给了他,哪知他接过钱露出鄙夷的神色,大约是嫌少了,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连谢也没有。该生的描写及叙述都很好,但觉得深度不够。我这样引导:奢求这样的人道谢用得着吗?如果要求他说谢谢,自己不也成了乞丐者了吗?那就和他同类了,都成了乞丐者。顺着这样的思路下去,文章就深入了一层。最后这位学生把结尾改成这样:我站在那想叫住他,要他对我说声谢谢,但我没有,讨要别人的一声谢谢我做不到,因为我不能成为一个乞丐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庆幸我没有做乞丐者。后来作文发表在晚报上。学生的许多作文,虽然素材来自生活,但不懂得如何处理才会提升作文的价值。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引导,特别是那些大众化的素材,更要帮助学生“深入一层”,在深入中有所创新,毕竟学生的思想和眼光还不深邃,这样的指导,就是砥砺思想。

2、细节式处理“细节是文章的生命”。很多时候学生作文的细节还不到位,以致缺乏表现力。有一学生在随笔中写到了这样的一个真实素材:班上刚添置了桶装水和饮水机,一下课大家图个新鲜,争先恐后抢水喝,可谓众生喧哗,满室水花飞溅。文章主要是描写大家的新鲜劲,但在细节上还不够。接着指导学生继续充实这些内容:夸张调侃地重点描绘某几个人抢水的劲儿,气氛是怎样的,由此引发了哪些趣事,情景如何等,要用微妙的描写感染人。为此就这个素材展开了专题作文训练,效果甚佳。

3、组合处理 即发现不同素材的共同点,然后加以组合。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用一根线把不同的材料串起来,这也是提炼素材的能力体现。如一学生在两篇随笔中分别写到了这两个素材:(1)一次下雨天和母亲赌气,没带伞就出门了,路上一个陌生人为我打伞结伴而行,心中很感激那个陌生人。(2)受了母亲的批评,心情低落,没回去吃饭,进了路边一小吃店,店主很是热情,心里顿生温暖,不禁对这个小店充满好感。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作者:李茜 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3]邵秋香.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07):34-35.

道德作文素材范文第10篇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课程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德育教学的渗透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当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对德育渗透提出几点积极的建议,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0引言

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新课程,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也一样,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使得德育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道德品质的影响,既学到了语文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是有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新课标改革决定的。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里面涉及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1]。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这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要求。此外,新课标改革下,也要求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精神、高尚情怀、道德修养的养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情感体验以及道德情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身体上不同类型的缺陷,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学生因为自身的社会身体缺陷备受打击,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需要教师的关心。语文教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不仅可以让学生收获基本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其审美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对于心理恐惧,或者心理扭曲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2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2.1语文教学内容中引入德育教育:语文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很广,有诗歌,也有散文,还有小说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又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比如有大好河山、寓言故事、热爱祖国等等,是各种知识的万花筒,是一本百科全书[3]。在众多的内容当中,许多都蕴含着道德方面的有关内容,是一种现成的德育教学素材。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并主动运用德育教学素材运用到教学当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语文教师在讲到《到期归还》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入手,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借了黄培炎的字帖来学习,一个月之后按时归还字帖的故事。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发生在身上,深深触动读者的内心。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给学生传达诚实守信,好学做人的思想品德,教导学生无论是谁,诚实守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

2.2借助课外实践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辅之必要的课外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表现在“言”上,还表现在“行”上,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将德育教学融入其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4]。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因为该篇文章涉及到的是救人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该篇文章开展一个助人为乐的主题活动,活动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积极去帮助他人,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的时候主动和大家分享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每周举行一次班会,对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这样一种课外实践的形式,学生逐渐养成了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品质。

2.3作文选材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写作当然不仅仅包括的通常意义上的作文,也包括一些段落写作、句子写作等等。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进行德育教育。作文写作一定要有相关材料,教师在选择作文材料的时候应尽可能的选择一些能够体现出优秀道德品质或者高尚情操的材料。例如“揠苗助长”“负荆请罪”体现出的哲理就非常有代表性,语文教师在选择作文素材时尽量选择此类的素材。预与此同时,对于作文主题的要求上,语文教师也要有所要求。主题是作文的灵魂,贯穿作文的始终,包含着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立意准确,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客观世界有很好认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歌颂好人好事、鞭挞恶丑角度出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4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电教设备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特殊学校更加如此。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外界的声音听不大,多媒体的电教设备的出现,可以展示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电教设备辅助教学。比如,在讲解到《桂林山水的时候》,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学生来讲,只能靠看文字的描述去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壮丽美景,可以向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桂林山水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从而体会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多美。这样一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道德修养。

3结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将其视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姜艳萍.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4,15(07):18-18.

[2]阿依仙木•麻木提.浅析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好家长,2016,21(07):209-209.

[3]邵秋香.特殊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12(07):34-35.

[4]苏燕.刍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09):77-77.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烈士陵园扫墓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