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8:27:15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道德与法治;对策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依据时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实践研究,如今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科领域进行探究与实践,是达到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情感与知识技能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走过场

在学校与教师方面,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部分学校虽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却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进行合理的探讨和研究;在学校教学制度方面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合作学习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缺乏对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培训和实地考察,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表象,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实的并不到位。

在班级与学生方面,班级和小组氛围对于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有的班级或小组整体较为沉默,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习效果不明显。

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一个方面是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有的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没有讨论价值,如课本中基础的学科知识或基本常识,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予重;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素材过于老旧或不贴合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在道德、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案例的使用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近期的时政热点中选择,案例素材的选择若不符合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学生则不能感同身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话可说。

另一个方面是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有的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数量过多,或者语句太长,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心理产生压力,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尤其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角度出发,过多的问题设置导致多而不精,不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思考和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程度不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中,有的学生平日成绩优秀且擅于发表观点,在讨论中容易产生“话语霸权”的现象,其他小组成员发言和展示的机会较少,或者由于成绩上的不自信而选择沉默;有的学生受自身性格的影响,或者属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的“被边缘化”,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在交流中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就会比较差。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

面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发展观来看待,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具体的学科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组内成员合理分工,人人同责

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组织管理方面设定纪律组长,各学科学习方面设定学科组长,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互相监督,轮流发言,做到学习过程共同参与,学习成果共同享有,人人同责;并设定一对一的“组中组”模式,以互补为原则对学习问题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相互辅导,还包括进行学习互评、作业互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分工进行案例的展示与表演,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枯燥无味的固有印象,在语言的交融碰撞中使课堂生动有趣。

2.探究内容贴近生活,层层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内容的设置会直接的影响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探究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时,首先应做到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比如共享单车,网络中的表情包,APP带给我们生活的转变等等,在内容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其次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开放性、简洁性和可探究性,提出具有深入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课本和学校,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置也不易过多,且语句表达间接明了,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最后在探究内容的整体设计上,要做到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

3.教师进行有效管理,积极反馈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走下讲台进行适当的组织和引导,深入集体中和学生探讨交流,有利于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互动,增强和学生间的感情,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此外,注意观察学生间的参与情况,对于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和小组多多引导和沟通,以幽默生动的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班级气氛过于活跃的班级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管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进行结果汇报时适当的追问、总结和升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法律观念;中职学校

当前的德育课程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思想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学习线索,以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为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为目的地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荣辱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思想修养课程。但中职学生的学科倾向于技术培训,且其能力水平不均,而职业道德与法律观念又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负担。因此要切实培养其职业道德与法律意识,就应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能在学习中塑造人格,增强动力,让道德与法律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职业基点,使学生在人生学习的各方面受益。因此,我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一、认清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必要性

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生产生活中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及机构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肩负起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地指向了就业教育,他们要在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的一线力量,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用道德和法律的意识规范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和人格得以充分的展现。近几年中职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持续增长,但学生的素质有好有劣,所以我们希望能让所有的在校学生都做到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以改善当前不乐观的学生面貌。

在我校随机访问了一些新生,大多数都存在以下问题:没有明确目标,没有职业概念,缺乏自信,无视纪律、任性所为,甚至有的学生沉湎于网吧、勒索他人钱财、聚众闹事等等。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越发严重的今天,由青少年挑起的恶性案件多以手段残忍著称。如果学校对这样的不良少年不加以严格的教育和控制,就会使事态愈演愈烈。因此,制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方式就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这些不良少年因为道德意志薄弱、是非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价值观念扭曲而心生歹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发展

中职德育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并最终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发展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因此,教师要坚持改革创新,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鲜活的社会生活为源的理念贯彻到底,坚持合理科学的教育教学观。教师要针对礼仪、道德、法律三块内容与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打造生动有趣的有效德育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人格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按礼办事的行为习惯。因为道德能通过具体的礼仪行为表现出来,学生是否能做到尊重他人;完善自己就要通过这些易懂难成的行为习惯得到检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所学内容,再以知识网络来回顾,课后依所学来加以运用。这样学以致用的方法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形成行为规范。在课堂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组课前预习的成果进行展示,再由组间相互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着重强调重点内容并提供知识框架。必要时,教师可亲自示范、讲解正确的礼仪和行为举止,帮助学生反复训练。作业部分可以以实践为主,通过书面报告形式来展现其实践的心得体会。

其次,对自身来说,合格公民的行为底线是道德,而对社会来说应是法律。法律不是单独的一部分,但法律有时因难以理解而显得枯燥,所以我们让学生试以公民的身份为学习主体来深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在课堂上多举出一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对法律实践的分析中进行迁移性学习,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理性得出结论,并切实懂得维权与责任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休戚相关,它们不仅规范约束个人行为,更对学生的个体生活发展与提升有关键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把德育看作我们的人生奉献,让德育成为指引人生的重要课题以激励我们在教育实践的大潮中不断探究、创新。加强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的教育,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持续健康成长。我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为能助学生成长而感到光荣。

参考文献: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这些中职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明显下降。

随着中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都比较差,主要体现在: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自理能力差、自信心不足、自制力差、不思进取、时间观念不强、法纪意识淡薄,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个别学生喜欢滋事闹事、抽烟、吸毒、沉迷网络;缺乏社会责任感;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敬业、乐业、精业的精神,没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正确的工作态度。从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有85%以上的学生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受不了工作中的脏、苦、累、重而放弃就业机会或者频繁更换单位,个别学生甚至长期在家待业不愿参加工作。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 教学内容单调乏味。

我们采用的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朱力宇、张伟主编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教材内容主要以纲要性知识为主,案例大多为学生不熟悉的人物,个别案例陈旧、缺乏时代感,缺少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如保险、劳动法、劳动合同样式等。

(三) 传统的 “灌输式” “填鸭式” 教学模式。

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把教师和书本的思想灌输给学生,教师照书念,学生照书背,师生都围绕书本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学活动的双向性、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成为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容缺乏理解和内化,缺乏实践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致使不少学生感到有些事好坏难辨,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这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难于相适应。

(四) 重视专业技能课轻视职业道德课。

由于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在教学上重视专业技能课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思想教育课、职业道德课,大大压缩职业道德课时,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课外自学,降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考核标准。另一方面,学生也认为自己到中职学校就是来学习技能的,只要学好专业课,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能,毕业就可以找到工作,立足社会,所以对职业道德课在思想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无心听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更不用说掌握消化教学内容。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五) 任课教师综合能力偏低。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好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一般由文科类教师讲授,甚至安排科室工作人员担任,任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偏低。一方面,这些教师可能学历层次较低,以前自己受教育时就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任课以后又没有参加学习培训,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文科类教师大多毕业后直接由学校走进学校,缺乏企业锻炼的经验,缺乏了解企业、社会对职业道德内涵和标准的理解,特别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际要求。任课教师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不重视对新知识的吸收,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讲课平淡,照本宣科,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低。

(六) 评价方式简单。

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测评采用理论考试,一考定夺。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重大缺陷:重视知识考查,轻视能力和行为评价;重视笔试评价,轻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重视任课教师的个人评价,轻视综合评价;重视教育者的评价,轻视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因此,现行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很难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的真实能力,导致学校的评价结果与社会、企业的评价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个别学生在校时道德素质评优,走上社会后道德堕落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 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教材内容的不足,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尝试:

(1)理顺教学内容顺序。例如讲完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接着就讲第十一章:依法公正处理民事关系和第十二章: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然后才接着讲其他章节内容。

(2)丰富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讲职业道德,例如针对城轨运营专业的学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服务人员仪容仪表礼仪标准,由于所授内容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更有兴趣学习。增加时政新闻,及时把身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例如,结合介绍广东精神、惠州精神内容,以延申职业道德内涵,增强学生树立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我们增加了实践环节内容,例如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1天,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劳教所、监狱等场所,与法官和犯人交流座谈,提高学生对尊纪守法的重要性的认识。

(3)更新教学内容。例如第二课: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将张秉贵的案例更新为惠州市道德模范江润浓的事迹以及体坛明星姚明、刘翔、林丹等青年人崇拜的榜样人物事迹。由于是身边的、新时代的模范人物,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怀疑,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学习。

(二)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统一。

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满堂灌”的传统做法,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采取小组讨论、辩论会、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车站服务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启发受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法庭,精选案例,以案说理,以案释法。由于中职学生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而法律基础知识的概念和原理一般又比较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现实生活中真实、具体的青少年违法案例引入课堂,例如吸毒、贩毒案例,打架斗殴致人伤亡案例、盗窃案例、抢劫勒索案例、网络犯罪案例等。结合教学内容启发诱导,变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尊严和违法的后果,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使学生成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合格公民。

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加入教学活动,将呆板型学习变为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情景中学”“在快乐中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法纪观念。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应该像抓专业课一样抓德育教育,在资金、设备、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拨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

(2)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重视新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吸收,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进企业,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道德品质素养的实际需求,促进职业道德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应该提高个人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敬岗爱业,勤奋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重视个人仪容仪表,利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四)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和互联网是当前最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于一体,具有重复性、交互性、生动性以及趣味性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上单调、枯燥、抽象、死板的内容变为直观、具体、丰富、生动、图文并茂的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例如教材中的站姿标准、案例图片,如果用多媒体来展示就会更加形象生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声、光、电刺激人的视觉、听觉,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据有关研究显示,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的比例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有利于学生反复学习、随机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深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互联网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为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海量的素材,为师生平等交流学习和情感提供了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在线平台、电子邮件、QQ等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学习进度、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学习方法、交流情感思想。例如教材中要求“查一查”的内容,学生利用互联网就能很快获得答案。互联网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五)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单一的卷面考试,重点在于考核其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只有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不但要考查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核其综合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行为习惯、仪容仪表、职业能力、守法情况等。评价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德育工作者评价、行业企业人员评价、家庭评价。评价力求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三、结语

教学改革不会一劳永逸,只有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关注法律制度建设,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丰富教学内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

(作者单位: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性图表,用以表现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等各种形式的思考。它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因此也被描述为“大脑的瑞士军刀”。[1]

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的概念,这一创造让做笔记不再枯燥,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传统的记笔记方法相比,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提炼关键词使主题更为明确,同时能够区分每个主题的重要性,界定各个主题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每一幅思维导图都是一个独特的创造,因此有助于提升记忆力,改善复习信息的速度与效率。[2]

(二)思维导图的特征

1.中心图画(学习目标)明确。思维导图的需要使用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比如,如果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学习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①的内容,学生在白纸或笔记本的中央写上“恪守职业道德”的字眼并配上能表示“职业道德”的图像。这样使用醒目的图像置于中心作为主题,可以大大地吸引眼球和大脑的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些主题词不方便使用某图像代替,则须通过使用色彩、变换词形来增加层次感,从而起到使用吸引人的效果。

2.分支从这幅图画向四周散射,与蒲公英花头的结构相类似。首先被分成各大主题,附在中心图画上,然后次主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上一层分支上。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由于大脑容易对直线有厌烦倦怠情绪,思维导图中的曲线和分支,犹如大树中的树枝,更符合自然,更能引发无穷的想象。

3.关键词的使用。思维导图并不会完全排斥文字,而是更强调融图画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因此,有关键词(例如短语、短句)单独使用,分布在分支线条上;但是一般更倾向于与图形图像一起使用,起解释导引作用。如果思维导图不使用关键词,而是写满了句子,那它就如同手指没有了关节,与僵硬的木棍没有两样。[3]

4.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因为图形除了能够吸引眼球的注意,还可以触发无限联想,并且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帮助记忆的方法。研究表明,与单纯的词语相比较,大脑更倾向于接受图形。而色彩的增加(通常采用三种以上的颜色),使思维导图更加生动,同时可以增强记忆力与创造力。

二、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思维导图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概况

在国外的教育界,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学府已经在教授和使用思维导图。在新加坡,思维导图已经被引入中小学教育。在英国,思维导图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还有我们熟知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行动导向法,思维导图已作为一种成熟的工具和方法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在我国,1998年思维导图的概念开始被国人接触,到了2008年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应用,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运用则显得较为缺乏。②直至近几年,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才逐渐增多。

与德国类似的是,思维导图主要应用在我国针对职业教师的师资培训上。例如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部级骨干专业教师培训中,把思维导图法与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作为行动导向教学中具体使用的方法进行介绍和实践训练。[4]在课程改革中,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是改革的主要方向,思维导图法被认为是对一体化课程顺利实施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赵志群学者认为在“制定计划”和“作出决定”的阶段,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并提出如果运用得当,思维导图法不但可以促进每个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借鉴他人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与灵感,从而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想法。[5]

(二)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应用的好处

1.培养自学能力,有利于理解能力的深层开发。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涉及道德与法律的内容,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生不仅曾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上学习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耳闻。传统做笔记的方法是利用数字、短语、句子、列表和划线,这只使用到了大脑左边皮质层的记忆功能。而用思维导图做笔记时,可以用关键记忆图像(右脑)总结出你所作笔记的中心主题。用这种方式作笔记,由于使用了多维度的记忆规则,除了能够记住所作的笔记,还能有时间去理解分析所记事项和关注学习的教材。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也让其有时间去批判性思考所学事项与生活中的联系。

2.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更强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例如“依法经营企业”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小组对一个案例的学习,串联所学知识点,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而引入思维导图的运用,可在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所学知识,课中随着案例的学习进一步发散思维补充完整,课后小组通过分享各自的思维导图后加以巩固。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是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3.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习动力的激发。

《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内容既常见却又不易掌握,但此门课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学习“道德”和“法律”的概念,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发自内心的践行道德要求、提升法律意识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思维导图的引入,使单调的知识学习转变成了多彩的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从根本上把“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思维导图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应用设想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办法

学习思维导图,首先要懂得绘制的办法。通常有手绘法和机绘法两种。

1.人手绘制法。此种方法是使用纸和笔去完成,其中笔的颜色须多样。博赞先生在他的《大脑使用说明书》一书中,提供了成功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的依据,总结了绘制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1)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2)用一幅图像或画表达你的中心思想;(3)在绘制过程中使用颜色;(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次类推;(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6)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7)自始至终使用图形。[6]

2.机器绘制法。机绘法是指使用电脑软件③进行绘制,现时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有Mindjet Mindmanager 和Freemind两种。基本思路与手绘法一致,但电脑软件较为人性化的设计,提供众多模板参考,方便思维导图初学者的入门。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堂上,在学期初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用电脑软件对学生进行介绍,这种可视化的效果能更为直接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

3.绘制的原则。思维导图绘制的原则首先要清晰明白,通过对关键词的提炼和使用粗细不一或颜色不同的连接线,能够使繁冗的文字变得简练。其次是突出重点,通过使用中心图像帮助理解和记忆。接着要合理布局,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化繁为简。因此必须把一课的内容浓缩在一张纸上,因此合理布局非常重要,同时也能培养提炼重点的能力。最后要使用联想,这也是思维导图的奥秘所在。提炼重点后,随着学习知识的时间减少,通过联想和发散思维,培养批判性的思考能力的时间随之增加。

(二)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做《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笔记

1.自身示范,带领学生绘制第一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一开始仍停留在概念图④的认识上。因此,通过亲身带领学生画下第一张思维导图很重要。

(1)准备工作,给学习小组分配一盒彩色笔(事先规定须使用三种颜色以上),每位学生一张A4大小的白纸。

(2)明确主题。设置“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中心主题词,并引导学生将其转化成图像,例如把书本的封面画出来。

(3)发散思维,引导二级关键词。例如道德是包括文明礼仪、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的内容,法律则包括法治国家、宪法、程序法、行政法、刑法和民法等制度。

(4)通过联想,引导三级关键词。例如礼仪包括了行为举止、语言谈吐;行政法、刑法能引申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等划分。

(5)根据已学知识和日常见闻,使用5W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5W即What(什么),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和How(怎么样)。

2.坚持每课一图。学生通过在导入课中学习了思维导图的绘制,同时也对整个课程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课时的安排,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或课后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不断完善思维导图。这样的学习,除了把知识内容浓缩,同时也能对课程体系完整地串联一起,既有利于课程的复习,也有利于重难知识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通过小组合作,共享思维导图,完善课程学习。例如在“维护劳动权益”的学习中,思维导图的初稿由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的理解完成,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分析案例,共同得出毕业后求职以及出现劳动纠纷后维护劳动权益的途径。此时小组间通过共享各自的思维导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小组长的领导下,个人通过取长补短,不断补充完善思维导图,进而加强对重难点的学习。

4.教师通过整个课程中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共赢”精神。《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培养法律意识。思维导图的应用,把枯燥的道德、法律内容转化成色彩纷呈的图画;结合探究型小组学习,共享思维导图,让学生学习生活中践行道德中的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也更能适应毕业后在企业中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职业道德与法律》一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中职德育课教材。文中提到的上课内容,均选取教材中的课程名称。

②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思维导图”“中职”等关键词的搜索发现,在中职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的研究文献较少,更多的是在中小学等的基础教育领域上的研究。

③现在除了电脑软件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外,也能使用手机软件iMindMap进行随时随地绘制。但现在课堂常用的为电脑软件,故文中不另行针对手机软件进行介绍。

④“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概念在学界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认为是内涵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一。也有观点认为是这两者在起源、应用和形式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本文持第二种观点。“概念图”是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方法。例如利用概念图表示《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著,卜煜婷,陆时文译.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第33-34页

[2](英)东尼・博赞著,陆时文译.博赞学习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第105页

[3]李林英,李翠白主编.思维导图与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新探[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3页

[4]李冀平.思维导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1. 第15页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第102-104页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复转军人;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教学法

作者简介:曹亮(1980-),男,北京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管理培训中心,中技讲师。(北京 1024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62-01

复转军人培训是电力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新进员工水平和能力的一个关键手段。近年来有很多人对复转军人教学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本文就复转军人“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这一课程谈谈自己的体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员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从而使复转军人能够快速地转变观念,更好的融入社会和电力企业。

一、以全面分析复转军人特点为基础,确定教学方法

按照国家的政策,电力系统每年都会接收一批转业军人。在他们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之前,都无一例外的要参加1~2年的岗前专业学习,因此,复转军人就成了电力培训部门的主要培训对象之一。复转军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出身行伍,但退伍后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接受过部队的教育,但缺乏对电力企业的了解,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他们大多学历较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但又有些自大。面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这门说教色彩很浓的课程,很多人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厌学情绪油然而生。基于复转军人的这些特点,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即从填鸭式、说教式、压制式、管教式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信任式、疏通式、自由式教学方式,把握尊重人格、相互平等的原则,因材施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找到他们愿意接受而且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以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

二、以学员好奇心为突破口,讲好第一堂课

出于好奇,学员们往往会对一门新的课程抱有一定的希望,也会对一个新的教师感兴趣,接下来学员每上一次课,其希望和兴趣都是递减的,因此在第一堂课上抓住学员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讲好这门课程的关键。整个课程能否激起学员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紧抓学员的好奇心,让他们对“第一课”产生浓厚兴趣;能否让学员始终都对自己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第一堂课“一炮打响”,让学员觉得这个教师与众不同,让他们觉得眼前一亮。比如,教师在第一堂课可以穿着的休闲一些,可以不讲课程内容,与学员聊一聊他们的部队生活,退役后的这一段生活等等,这样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员的距离,而且在谈话中教师还可以了解到每个学员的基本情况,对接下来的授课很有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半,为接下来的课程奠定了基础。要想“一炮打响”,讲好“第一课”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大量的准备,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一系列社会热点的人或事件与学员分享、交流,还可以问学员一些与他们相关的问题,比如公司的一些情况、参加工作以后的情况等等。通过这些会使学员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这门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即该课程与社会、与生活甚至与自身都是紧密联系的,与时俱进的。

三、以历史、案例为切入点和支撑,巧用兴趣相关性

相对于道德与法律来说,学员对历史会更感兴趣一些。教师可以利用1~2节课的时间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模范事迹讲给学员听,法律也是一样,教师要搜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给大家讲解。如果有条件最好事先把所有资料都打印出来发给学员。在讲到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要结合相关事迹或案例来做透彻分析,比起干巴巴的讲解书本知识点来说,学员对这种授课方式更感兴趣,有利于学员更加深入的接受知识。如讲到“敬业规范”这一节时,笔者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故事安排到课程中,而讲法律常识中的“劳动合同”这一章时,笔者给学员搜集了一个有关劳动合同纠纷和仲裁的案例,带领他们根据书中知识点逐个环节进行分析,使学员很快掌握了劳动合同的相关知识。有了“切入点”和“支撑”,教师上起课来就会更有针对性,课堂也不至于显得空洞乏味。

四、以影视教学为手段,引发“精神体操”运动

对于“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这门课来说,适时引入影视教学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影视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与影音视频资料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对学员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进而引起他们观察、思考、理解和评价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员们放映过电力公司宣传片、《铁人》、《杨善洲》、《感动中国》、《庭审现场》等影片的片段后,组织学员们分组讨论。现场讨论非常激烈,学员们从影片中的情节和所反映的问题入手,一直讨论到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的探寻。“理不辩不明”,在学员们的交流讨论过程中,一些积极的、正确的想法已经逐渐传播开来,学员在这种“精神体操”中锻炼了思维能力,激发了人生感悟,更容易跳出个人思想的局限从整体角度看问题。作为教师来讲,能够进一步走进学员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消除了师生的隔阂,同时教师还在学员的讨论过程中得到收获,为以后改进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搜集到大量的课堂教学资料。引入影视教学法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员更加积极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五、以学员为主体,讨论式教学与案例教学相得益彰

“职业道德与法律常识”课程最适合用讨论加案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复转军人有一定的独立思想,有参与讨论的能力,其次工作和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相关实例非常多,而且情况也很复杂,这样更有利于学员和教师拓展思路、扩大视角去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自己寻找适合讲课内容的案例,也可以动员学员将自己身边的案例整理出来并作简单的分析,与大家一起分享。案例的内容一般比较开放,具有争议性或两面性,其形式不限,可以是文字描述、图片以及自身的某些体会,也可以是影音资料。在搜集案例的过程中,学员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应用他们提供的案例,既贴近他们的生活,也符合他们的实际,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案例是学员自己辛辛苦苦搜集到的成果,在听课的时候也就会更加用心,在讨论的过程中学员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交流了思想,传递了感情。在讨论的课堂上,教师要求每个小组,不但要讨论,还要用笔随时记录讨论的内容和结果,最终各组形成完整的讨论记录。教师要充分发挥主持人、组织协调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学员,适时做点评和总结。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一、加强地方教育立法

为加强学校安全管理、促进学前教育机构规范发展,科学编制了《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及《云南省公办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办法》立法计划,目前,《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修订)》已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预备项目,《云南省公办幼儿园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已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项目6项。取消“教育类网站审批”行政许可项目和“办理高等学校赴境外设立教育机构(含合作)及采取其他形式实施学历教育”其他行政职权。取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审批申请人验资”中介服务事项,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验资证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阶段性回头看,全面总结承接教育部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已取消实施行政审批事项落实、严控新设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情况。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对权责清单进行动态调整。编制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

(二)依程序制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云南省一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办法》1件规范性文件,严格依程序登记备案,并抄送教育部。

(三)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向省政府法制办报送2015年已结案10卷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结果为:合格卷9卷,其中有一件涉及审批权在教育部,未纳入评查范围。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和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并向省政府法制办报送近5年行政执法案例5件,其中行政调解案例2件、行政复议案例2件、规范性文件审查案例1件。

(四)做好应诉和学生申诉处理工作。2016年,共发生5讼案件,其中行政诉讼案件2起,委托法律顾问及相关工作人员出庭应诉,法院已判决案件省教育厅均胜诉。接到高校学生申诉1件,未予受理。

(五)坚持法律顾问制度。2016年,聘请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顾问单位,参与处理诉讼、申诉案件6件,起草、审查合同或就专项事务出具法律意见书40余次或件。起草《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法律顾问制度的指导意见》。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云南省教育厅门户网站及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共公开信息2 500余条;受理网上件450余件,按时回复率100%;接听答复96128专线转接来电500余个,答复率达100%;按时答复省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咨询30件、投诉8件、建议2件。

(七)积极开展“双公示”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自作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在云南教育网上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决定予以公示,并推送至“信用云南”。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云南省教育厅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印发《云南省教育系统随机抽查工作细则(试行)》,积极开展随机抽查。

(八)制定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办法。制定并实施《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 云南省教育厅任命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实施办法》。

(九)荣获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2013-2015年云南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

三、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一)荣获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云南省教育厅被、司法部表彰为“2011-2015年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政策法规处龙德芳副处长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二)印发实施“七五”普法规划。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精神,印发实施《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统筹部署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三)组织法律知识学习考试。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向全厅干部职工发放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学习读本并组织学习。组织参加2016年度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及考试工作,全厅应参加考试362人,实际参加考试360人,参考率99.45%,合格率100%。

(四)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和七年级全面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2016年,全省共有135万人使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其中,一年级68万人,七年级67万人。

(五)开展法律知识网络竞赛。组织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全省共584 538名中小学生参加初赛,325 991名中小学生完成复赛,云南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政策法规处邱言锋同志荣获优秀组织奖(个人)。举办云南省第三届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共417 474名中小学生及教师和家长参赛,参赛人数比第二届增加47.4%。

(六)组织参加宪法学习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按照小学、初中、高中、高校4个组别,各评选出省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各组一等奖选手及其指导教师组成云南代表队,参加首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全国总决赛,分获相应组别三等奖。主办云南分会场同步举行国家宪法日暨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活动。

(七)组织参加第二届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征集活动。云南省投稿数居全国第9位,省教育厅荣获优秀组织奖。

(八)继续开设“教育法治”专栏。重点宣传各地和学校“六五”普法先进工作经验和典型案例,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进行政策解读。

(九)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录制“法治在线――以案释法”电视栏目第14期节目(教师资格制度主题),于2016年5月4日在云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在云南教育网开设“以案释法”专栏,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宣传学习。

(十)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与云南法制报社联合开展“学法守法――送法进校园”活动,《云南法制报》每周安排1期《校园与法》专刊。2016年《校园与法》专刊共出48期,刊登稿件483篇,向学校捐赠报纸4 000余份。

四、强化依法治校

(一)开展民办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充实调整云南省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委员人员。组织机关各相关部门及专家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7所民办高校章程进行审查、质询。

(二)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指导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章程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印发《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计划到2020年底,全省学校全面实现“一校一章程”。

(三)起草法治学校建设方案及评价指标。为推进法治学校建设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起草《云南省全面推进法治学校建设方案》和《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学校评价指标》。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德育新教材 教师方面 学生方面 观念 机制 方式

2008年12月,我国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次课改,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将德育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选修课开设“心理健康”,同时要求各学校根据国家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的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并且规定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安排、实施时间和教学大纲。此方案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

现在已经是2011年5月,可以说使用新教材后,四门必修课已经全部过了一轮了,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深思。总结起来有几个方面:

1 教师方面

1.1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并没有真正发生变化。仍然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差学生”,对所谓“好学生”钟爱有加,无微不至,对所谓“差生”冷眼相待,漠不关心。虽然大家在使用新教材前进行了培训学习,要求大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要爱每一个孩子,对所有孩子负责。有的学校的墙上还写了醒目的标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落实在工作上似乎很难。平时的工作并没有体现出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对待学生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1.2 相当部分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也跟不上发展,还是老样子。教师习惯占据讲台,一讲到底,不和学生交流,很少用多媒体,或者虽然也用了一些多媒体手段,但本质仍是满堂灌,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昏昏欲睡,效果很差。

1.3 考核方式也没有变化,仍然是用试卷命题的方式来考试打分,学生的品德素质没有实质的反映,分数和品德并不成正比。甚至有的考试流于形式。

2 学生方面

2.1 大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上课不听讲,做小动作,玩手机,看闲书,睡觉等现象相当普遍,下课不做作业。

2.2 许多同学的礼仪风貌,道德言行一如既往,没有多少的改善。乱花钱,乱吃零食,乱买东西,浪费粮食,浪费水电,吸烟喝酒,男女同学不正当交往普遍存在,没理想没追求,说瞎话打架斗殴,每天混日子的人大有人在。学了职业生涯规划并不规划人生和职业,学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并不注重礼仪和形象,并不讲究诚信和道德,对法律仍然漠然。

2.3 许多同学平时不学习,考试靠作弊蒙混过关。当然,新教材也体现出优势的一面。首先,课程设置明显体现出了三贴近的原则。课改把德育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一年级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二年级学习经济政治和社会哲学与人生,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各中职学校的学习实际,符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从近两年的实施来看,老师和学生对本次德育课改的课程设置是认同的,的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学了职业生涯规划后大家感觉收获很大,觉得这门课很有指导意义,特别适合当前的形势,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是一个很好的启蒙。

如果没有这样一门课,学生对前途的思考就处于零散和随意的状态,有这样一门课,就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未来的人生,其意义在今后会明显的显示出来。学了职业道德与法律,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文明习惯,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法治精神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确,这些知识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中职生是迫切需要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则给学生提供了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经济和政治常识,使大家可以了解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提高参与政治经济生活的能力,哲学与人生则从思想的高度给我们的未来人生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知识营养。可以说,这次课改的课程设置是长期德育教学的升华,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成果,是适合中职生教育和学习需要的。

其次,从实施过程来看,新教材不仅注重必要的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这一点体现在教材本身的体系编排上,比如,职业生涯规划的案例导入、知识窗、超链接、想一想、身边的故事、各抒己见、学以致用等栏目,突出了学生能力的运用,情感的共鸣。职业道德与法律设计了镜头、点评、活动、链接讨论等栏目,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养成,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也特别注重图文并茂,材料详实,注重活动,注重情感培养等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使用这些设置。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根据教材自学。这一点还体现在学习指导用书的设计编排上。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用书设计了四个学习栏目:学习提示、学习体验、拓展训练、学习成果。四个栏目分别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体验学习过程和情感,形成实际能力,拓展视野取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明确感受到教改的这一意图。

新教材已经使用了近两年,教学效果和特色开始显现。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实践,会更加科学和完善。当然这取决于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和改善的决心。所以,对于新教材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分析其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第一,教师方面的原因及对策。①原因分析:一是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仅存在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渗透到一切教育领域,中职教育也没有幸免,好学生和差学生这种观念在很多老师的心里扎根很深。在实际中,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分为好中差几等,区别对待。二是现有的单纯以分数、考勤和工作量来评价考核教师的机制,使得部分教师只关心分数、工作量,并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所以,只要想办法把学生的分数提上来,学习不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关心不关心全体学生就不重要了。因此,有的教师考题出的很简单,甚至划了范围,监考又不严格,所以,分数很容易得到提高。这样,使得最后注重德育的教师也觉得德育不德育无所谓。三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道德言行给德育教师不良的心理暗示。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在心理状态学习能力上都是有不良现象的,所谓积重难返,老师努力几次不见效果大多就放弃了对该类同学的教育。教师手中并没有有力的教学手段,单纯的书本教育,在实践中无论做得有多好,举多少例子,搞多少教学活动,什么讨论演讲,辩论都不免有些隔靴搔痒之嫌。时间长了,教师有很强的挫败感,产生职业倦怠现象。四是教师本身职业道德素质不高。②对策分析:一是培训经常化,以清除教师头脑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促进教师的学生观和人才观的转变。二是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入学生评教,对学生评教较好者可以多加考核分数以激励教师关爱学生。因为学生最能体会到老师是不是真正关心他们。三是严格考风考纪,树立正气。为教师的德育工作提供一个好的氛围和环境,对教师中的舞弊行为尤其严肃处理,让正气压倒邪气。四是加强教师是师德建设。坚决清退师德差的教师,纯洁教师队伍。

第二,学生方面的原因及对策。原因分析:一是德育老师要尽量把课上的有意思。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搜集材料,大胆实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把德育课堂变成师生都喜欢的课堂。二是对学生中的不良道德言行进行必要的处罚。我们现在的状况其实是处罚方式和力度都有问题,方式或简单粗暴,力度或过小过火。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学的处罚方式,适当的力度,既可以震慑又可以教育,对严重违纪违法者一定要开除出去,绳之以法。三是对考试舞弊者严肃处理。

总之,德育的主渠道虽然是德育课堂,新教材为我们构建了实施德育的好平台,提供了好的材料,能否做出可口的德育饭菜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一起努力,相信中专德育工作一定可以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财务人员;提高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目前我国各企业高级财务人员出现的问题

身为财务业务方面的高级工作者,他们应该对公司资本的流动信息的整顿,对掌握公司资本的进出,促成公司在运营上的稳定有着巨大正面作用。所以在财务职位上的能力大小约束着高级财务人员完成工作的水平高低。不过目前我国很多高级财务人员自身能力素质不够高,缺少足够的个人能力和职业能力。

一方面是个人基础素质上的缺陷主要存在于品德水准不高、法治观念不强。拥有一个好的个人品行不仅能使自身在职场如鱼得水,对于高级财务人员来说,这也是他们的工作保障。同时一个好的道德品行是会计工作者有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热情高的前提。而法律法纪是会计工作展开的保障。不过就目前而言,我国各行各业的部分高级财务人员的法治观念并没有达到业务水准。

其次个人职业能力缺陷主要存在于管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方面。高级财务人员不同于普通会计人员的一大特征是他们拥有一定权力可以协助管理层从事管理财务部,这就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背景,英语流利,很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财务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熟练的电脑运用,良好的协调能力,熟悉西方会计,熟悉有关中国法律,以此来完成职能目标。职业能力的缺陷对高级财务人员的职业目标完成更具有破坏性。

二、针对在职人员出现问题所提的一些建议

(一)道德与法律建设

高级财务人员本身就具有一定教育背景,对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有一定了解。本文对此做出的建议主要是加强与防范方面。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儿有不湿鞋”。财务工作者作为经常与钱打交道的人,守得过初一难免守不过十五。目前我国大型企业传出的重大财务问题,往往不是由于管理层的掌权人士引起的,而是由于财务工作者日积月累对“软妹币(RMB)”日积月累的感情造成的。某些高级财务人员也不例外。这往往是因为在接受教育初期,他们的自身意志本就不坚定引起的。因此如何防范这种日久生情的态度并加强基础道德建设也是公司企业的重大课题。作者主要做出4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全方面、深层次的开展与法律有关的活动,结合现有实际案例,详细给财务工作者们展示被审计部门审计出来的违规者们的下场。震慑、教育高级财务人员;二是使公司考核后的奖励提高,以此来鼓励高级财务工作者们自主加强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建设;三是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度上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最后还要做到的一点是企业管理层自身以优良的道德修养行榜样,要求其他人,以此来带动高级财务人员甚至更下层的员工。

(二)管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高级财务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是指:通过管理财务信息资料,确保公司资产的完全性并使之充分发挥自身功效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能力。他作为高级财务人员职业能力的一种,在高级财务人员的受教育阶段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提高高级财务工作者的实践思维能力,促进传统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转变提升高级财务工作者的管理知识水平,使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化,从而让实现高级财务工作者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得到技术方法保障。

高级财务工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是指工作者的职业判断能力。一个出色的财务高级管理人员除了要求掌握足够的财务知识,还要结合税法、审计,经济法、计算机和其他基础文化知识,更好的在会计工作中能综合起来运用。财务人员只有拥有了完善的财务知识体系,才能够正确地通过真实的会计核算和运用现代的会计手段如高等数学、运筹学等数学工具和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投资、融资、上市、信贷等等,提供可靠的财务决策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些多层次结构的知识,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的运行规律,才能根据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做出合理的会计估计,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实践锻炼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专业技能,高级财管人员要在企业经济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有出色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这种能力,一个重要的途径是通过实践锻炼来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保持和发展专业技能;另一个获得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经常性地进行学习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在接受培训时,一方面注重系统、严谨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应加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方面可以借鉴MBA教学的思路,增加一些案例教学,针对性更强、更具体、更生动,更能说明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提升高级财管人员发现、判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高级财务工作者要积极地参与各式各样的后续职业培训教育活动,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框架内,而要通过浏览网上的论坛或者有关经济类书报,了解最新的会计制度。高级财务工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必须通过在实践工作中持续积累才能形成。

作为一名高能力的高级财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有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内外沟通协调的能力,要具有自我学习充电的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当好家,理好财,才能当好管理者的助手和参谋,才能算得上企业的财务高级管理者。只有具备这四方面现代综合素质,才能不断适应时展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财务人员才能真正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的现代财务管理者。

三、总结

全球经济在逐步复苏,我国经济正大步向前发展,各个企业虽然也在向前发展,但是新兴企业所带来的压力不得不迫使原有企业内部进行转变。以往财务人员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也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身能力素质首当其冲,只有不断提高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适应职位的变化,才能发挥自身职能,使整个企业一路向前。

参考文献:

[1]郭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4.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一、主要工作

县教体局站在提升学生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的高度出发,采取各种措施,丰富宣传形式和教育内容,进一步健全了学校普法工作齐抓共管格局,促进了中小学校法治建设。

(一)抓组织,健全网络。全县中小学普遍把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本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中,作为依法治校的基础工程之一,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四有”(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有课时)要求,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考核,年底有总结。全县各中小学均落实了“一校一警”制度,中心小学以上建立了校园警务室18个,积极开展了警校共建活动;由县关工委牵头,组织教体局等部门成立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联合委员会,聘请了县公安局、县检察院和法院等部门的同志32人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颁发了为期三年的聘任证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治宣传和讲座,并为学校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法律服务。法治教师一般由学校各班级班主任兼任,利用主题班会、班刊、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法治教育,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抓载体,创新形式。2017年,教体局参与编撰了县法治教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丛书,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中学和小学版本。由县财政出资10万元,印刷后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在对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大多以法治讲座、法律知识竞赛、图片展览等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学法热情,提高趣味性。同时,还以“八荣八耻”、中小学生“三热爱”教育及“师风师德建设”等活动为载体,巩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基础,加大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力度。如大段小学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组织学生开展“珍爱生命,预防溺水”、“远离”的签名活动。一些学校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自办“法治天地”小报及“法在我心中”的征文活动,开学后评出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另外还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集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如2020年上半年组织各校开展了禁毒和疫情防控知识专场竞赛、教育体育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森林法专场知识竞赛、民法典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行,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三)抓预防,重在教育。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学校把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做法,收效明显。如棋坪小学因住宿生较多,且大部分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欠缺,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和品德培养方面问题较多,易出现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学校把加强留守儿童的法治教育纳入年度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同时动员老师、社会热心人士等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及时纠正其不足,共同关注其成长,并定期开展法治和心理教育培训,使广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受到关爱,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感到温暖,为更好的开展留守儿童法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学校法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四)抓协作,发挥综合效应。青少年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涉及范围广,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尤为重要。各学校均能主动与综治、司法、公安、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如三都小学与官山自然保护区、县林业局组织开展“关爱野生动物,共建美好家园”主题讲座,排埠中心小学与县检察院联动,在高陂小学开展防法制教育示范课,棋坪中学与棋坪交警中队和棋坪派出所联动,在棋坪中学开展交通安全知识与治安法律知识讲座。二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长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为中心,社区、家庭联动的“三方联动”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创办了家长学校,定期指导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青少年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另外组织开展“致家长的一封信”活动,以及多种形式学习宣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社会对依法治校的认识,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建设平安校园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

尽管各校在加强对学生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目前学校绝大多数法治课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教师兼任,一方面他们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靠自学相关法律法规读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存在措施盲区。二是存在认识偏差,少数教师和家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少数教师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倾向,忽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有的认同“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忽视了要想学生“成才”必须首先“成人”的道理。三是综合治理机制有待加强。一些青少年学生离开学校后开始走向社会,有的还不到法定就业年龄,思想不够稳定,如不加强教育管理,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普法和法治宣传资金投入不足。中小学普法和法治宣传教育缺乏资金投入,影响了普法和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师资,着眼实践,加大学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一是大力增强学校法治课的师资力量,配备法律专业专职教师。高度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那些不能升入高中、过早步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二是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的作用。各学校聘请的法治副校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以开展“法律进校园”为主题,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师生和学生家长进行普法教育,培养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遵纪守法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大力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如制作普法和法治手抄报、举办法律知识竞赛、举办模拟法庭、充当小交警、开展法治文艺演出、举办法治夏令营活动、开展法治征文等等。

(二)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增强普法工作成效。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法治教育有效形式,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他们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法治教育内容,引导中小学生学法用法。其次,要把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与抓好其他普法对象学法用法工作结合起来,纳入到全民学法用法的总体规划中。第三,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中小学生学法用法活动。第四,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结合起来,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第五要把加强对“双差生”、“问题生”、“后进生”、“留守儿童”的帮助教育作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重点之一,树立转变一个“双差生”比培养一个“尖子生”更重要的教育观念。

(三)增加投入,完善阵地,提高法治教师队伍的素质。一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阵地建设。如积极组建法治宣讲团,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校际间的法治宣传教育经验交流,为青少年学法用法提供必要的宣传主阵地和活动场所。二是要开展对教师有关法治知识的培训。鼓励现有的教师参加法律专业学历教育,解决中小学法治课师资短缺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的培训,完善他们的法律知识结构,培养适合加强青少年成长的法治教育人才。

道德与法治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意义存在问题提高实效

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也是法制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寄托着中国法治之路的希望。然而,高职院校打架斗殴、刑事犯罪逐渐增多,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这些沉痛教训足以引人沉思,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我们的法制教育不到位,法制理念在学生当中没有得以形成和贯彻。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情况,作者教学期间,在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针对不同系别和年级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该次调查以系部为单位,共发放290份,收回286份,回收率98.6%,符合分析的数据标准。

一、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教育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目的和方向。”这一论断,高度概况了法律素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本质认识。不管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还是学生自身层面,高职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

高职学生接受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的一大顽症就是所谓“不信法”,其原因就是法制的权威没有深入人心,法律至上的信念没有树立。高职学生本身知识构成比较单一,接受人文素养熏陶时间有限,如果法制教育环节薄弱,就造成法制观念淡薄,极易成为不稳定因素。

(二)对高校自身的积极作用。

运转良好的标准之一就是依法治校下的法制校园。依法治校,对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好的依法治校氛围离不开法制精神的培养,依法治理更离不开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学校支持加强推进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对于和谐校园不无裨益。由此,在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对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

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尾巴,家庭和原有稳定生活圈被剥离,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束缚减轻,极易被新的环境感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并且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偏弱、自控能力和文明修养也相对较差。如果没有用法制填充应有的位置,就极易形成真空地带,对个人的成长极为不利。好的法制素养的形成,无论是处理当前与学校、老师或者同学的关系,抑或是对即将面对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都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问卷,可看出学生对法律知识有很强的求知欲,认为法制教育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关系密切的有230人,占80.4%;认为关系不大的52人,占18.2%;认为不重要的有5人,仅占1.7%。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的227人,占79.4%;一般重要的54人,占18.9%;不重要的5人,占1.7%。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主要是靠课堂教育,老师的说教已很难满足90后新生代学生的需要。问卷结果显示,54.2%的学生认为获得的法律知识主要来自于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媒体宣传和社会实践偏少。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有70.3%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只能学到很少的法律知识。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且涉及法律知识部分仅有两章,大多只是对法律庞杂知识点的简单列举和陈述,涉及近30个法律文件、100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被学生理解和消化,掌握法律知识和理解深刻的法律精神更无从谈起。没有法律底蕴的支撑,很难形成法律意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侧重于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同时,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教育,在师资方面,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老师大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出身,很少受过完整系统的法律学科教育,缺乏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缺乏对法制的关注。本次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充分意识到法律与今后工作生活的重要关系,渴望提升法律水平。但是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现状很难满足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指导意义有限,急需提高师资力量、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三)校地双方法制教育对接机制不完善。

事实上,不仅是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均甚为重视法制宣传教育,譬如在法制宣传进高校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由于大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尽管政府搭台,但各方反应也不尽相同,少有积极回应,出现“一头热”的现象。没有完善的机制运行,在资源共享方面就很难有所作为。由此也可从侧面看出法制教育在高职院校的重视程度如何。法制教育的确难以在短期内像专业技术学科一样带来效益,但法制的意义却不尽于此。

三、提高高职法制教育实效的路径

首先是赋予法制教育独立的教学地位。现有的法律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结合,不利于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保证不了法制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不利于高职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因为,从法理层面上考虑,“法治”与“德治”差异巨大。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然演化而来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观念与行为准则。有研究者认为:“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虽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教育,如果完全按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内容等牵强附会地冠之以法制教育,其结果只能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误入歧途。”因此,要赋予法制教育独立的教学地位,构建法制教育的体系。

其次是依靠学生主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养成中的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法制观念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学校要善于发掘培养一批积极分子,建立学习宣传法制的学生团体,使法制教育从课堂走向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法制氛围。使依法治校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结合,合理引导,依靠学生的力量贯彻依法治校,使短期措施常态化、稳定化。坚持“依法治校”和“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构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良性机制。

再次是培养好的载体。在课堂教育层面强化法制教育课精品课程,充分讲求实效性,力促教育贴近学生生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背景的学生,结合就业创业过程中多发的事件,以案说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同时通过校园广播、图片展览、宣传标语等形式,积极在图书馆、宿舍、餐厅等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场所开展宣传攻势。除此之外,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还应该走出去,坚持在具体社会实践中进行培养和塑造。问卷显示,除课堂教学外,愿意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法律知识的254人,占88.8%;不愿意的32人,占11.2%。

最后是整合多种资源。认真梳理本校资源,培养法律人才,作为学校法制宣传的有生力量和学校“依法治校”的储配人才,加派法制辅导员或集中学生辅导员进行法制培训,提高学法的热情和灵活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开展校际联谊,积极与兄弟院校互动,以此为契机,对学校知名度也会有一定提高。还要加强校地互动,尽管高校不归地方政府管辖,作为近邻,合作的地方有很多,保持良好的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资源,邀请地方法律专家来校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为学校的法制宣传作出贡献。

四、结语

上述的手段与措施,力求在一小范围内,能够自主开展。以我院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就曾积极合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邀请驻地法律专家来校,通过讲座、现场答疑互动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对的社会法制环境现实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学校良好法制氛围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敏英,余华.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3,(3).

[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公务员入职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赢在执行力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