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3 05:49:15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学校文化是由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它引领着学校的各项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建设的层次、品位,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学校、幼儿园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根据学校在办学中拥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实际,吸纳经验,构建具有人本精神饱满、个性魅力独具、和谐状态呈现的学校文化体系,打造市南优质教育品牌,为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设和谐优良的发展环境。

二、具体措施

各学校、幼儿园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依据《青

岛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附件)遵循教育规律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切实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加大学校文化建设的投入,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以正确舆论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为目标,因校制宜,整体推进,使学校借助文化构建,实现新的发展。

(一)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程。各学校、幼儿园要在传承和发展中构建人本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传承:各学校(园)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现代教育的精华,关注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紧密结合本校优良传统和特色发展状态,依据教育形势、现状规模、办学特点等要素,把精神文化建设集中体现在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治学方针的集成优化上,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的建设落实上,营造具有传承性的学校文化。

2、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各学校(园)要紧密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不断重建、生成、发展学校精神文化。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建设,营造优良的教风,培养良好的学风,将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开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

(二)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各学校、幼儿园要把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努力体现落实在本土化、人本化、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

1、优化本土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强化本土意识,深入了解学校文化的现实基础,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在特色发展中汇总、凝练、形成自己的具有独到内涵的主流文化,并将其他的文化支点融合到学校的主流文化中,体现一个思想来指导、一个主体来引领、一个目标去追求、一个核心来围绕、一个特色来弘扬,一条主线来贯穿,在现实中优化学校本土管理文化。

2、优化人本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以教师的价值需求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依据民主、平等、公正的原则,反思完善人本化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切实完善并充分发挥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基层教育工会、学生会、共青团和家长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大力推行校务公开,提高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文化管理的程度,创设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3、优化制度化的学校管理文化:各学校(园)要在共建学校管理文化的平台上,以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为目标,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目标,不断修改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包括教务管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班主任工作、评优创先等方面的学校现行管理制度的修整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精神。

4、建设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各学校(园)要始终把规范化管理作为落实学校管理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规范化建设标准和要求,扎实做好(园)学校日常规范管理工作及“省规”(省示范)、“市规”(市示范)的创建、复检工作,严格自我要求,实施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规范管理模式,让规范化管理成为学校常态下的工作面貌,切实提升管理效能。

5、建设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文化

各学校(园)要以“精”和“细”为核心,以高效能管理和人的发展为目标,实施精细化的学校文化管理,“精”于规划,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建设价值导向健康鲜明的文化风貌,;“细”致投入,实施切入细节、切实高效的精细管理,加强动态管理,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提升学校文化管理者和实施者的责任落实能力,和即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效能,量化细分管理目标,强化细节处理能力,确保管理时时事事到位。

(三)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重要支撑。各学校(园)要以“特色、常效、怡情、励志”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做好三项工作:

1、各学校(园)要全面自查、自审学校目前物质文化存在状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突出主题,提升内涵,合理布局,分步优化,创建和谐人文的物质文化。

2、各学校(园)要注重发挥学校物质文化的“外显”作用,继续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的日常管理,保证学生安全健康使用;继续做好校园净化、绿化、美化工作,营造良好环境,陶冶学生情操;继续挖掘学校的宣传栏、板报、广播、电视台、网站、功能教室等各种物质资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加强道德教育、特色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3、各学校(园)要挖掘突显学校物质文化“内隐”作用,体现继承传统,把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和学校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重视整理、挖掘校史中的教育资源,总结校友中的优秀人物的事迹,逐步形成本校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体现和谐发展,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注重历史传承与时代特征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注重校园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育人功能和艺术价值有机融合,在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的观照中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四)加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的落脚点。加强学校行为文化

建设,各学校(园)要把握三个重点:

1、以师生养成教育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继续落实好《市*教体局关于开展“魅力两惯,润泽校园”工作的意见》,立足学生成长生活,从细节点入手,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重视干部、教师良好“教育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抓好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重视学校人际关系的形成,做好教师心理疏导,整体互动,提升师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2、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积极从民族优秀文化中吸取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养料,通过传统经典名著、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了解学习、组织中华民族文化及青岛地域传统民族文化研究性学习、设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弘扬民族文化精髓,传承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3、以形成学校传统模式为重点:各学校(园)要立足三点形成学校传统模式:第一点是传统的行为模式:要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和师生行为细节,在师生礼仪、校园秩序、尊重关爱、节约环保等意识的内化上形成切合实际的行为风貌;第二点是传统的活动模式:要依据每学年的教育教学时间安排,把握节日、纪念日、各种仪式等教育契机,开展切合时机和实际的学校传统文化活动;第三点是传统的成果模式:传承学校继有的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的传统优秀成果,挖掘内含其中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前形势,创新传统优秀成果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特质,以行为文化典型,带动提升师生、家长的行为文化修养。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时间:20*年12月――20*年12月

积极倡导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的研究的风气,积极聘请教育院校、专家教授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及时引领和指导各学校(园)自查反思,概括提升精神文化建设主题,提升学校(园)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高度,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在内涵和方式上的全面提升,确保学校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各学校(园)要对学校文化的精神系统、管理系统、物质系统和行为系统进行自鉴自查,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研究规划学校文化的整体系统建设,优化学校文化建设规划者的设计理念,增强学校师生、家长对学校文化精神系统、管理系统、物质系统和行为系统的识别、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校文化的精神系统中,各学校(园)要通过研读校史资料、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校报校刊、年度总结报告等方法开展自我反思式的实态调研,对已有的办学宗旨、办学精神、办学目标、发展战略等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学校的主要问题点和发展点,总结与提炼办学的核心理念,科学定位确立本土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目标。

在学校文化的管理、物质和行为系统中,各学校(园)要以学校精神为基本出发点,全面统筹、有序推进,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二是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外显文化,营造独特的学校新形象;三是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四是对学校走廊、教室、办公室、校园环境等功能区进行规划、营造;五是着眼细节、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绩效。

第二阶段:

时间:20*年12月――20*年12月

建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互动交流平台,举办小型、灵活的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不断推进文化建设的科学度和深广度,以优质、和谐为总体目标,形成区域型的学校文化共建氛围,提高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层次。

各学校(园)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措施,基本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系统,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各方面初步显现鲜明特色,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作水平,形成具有浓郁校本特色和独特品牌内涵的学校形象。

第三阶段:时间:20*年12月――20*年12月

组织好学校文化建设的阶段反思、调整再发展工作,开展阶段性的总结,围绕“创特色、上档次、重效果”的工作原则,提炼具有指导和推广价值的经验,提出继续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新发展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螺旋式前进的学校文化优化体系,高标准整体推进市南学校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组织实施

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一般是指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间段中,组织一系列文体艺术比赛活动,其大体内容可以涵盖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方面。其最主要的特点是规模大、时间长、人数多、范围广。在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完善后,会形成一个学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才艺水平和构建高雅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开展校园艺术节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1.学校领导的认同和支持

学校领导如果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广博的兴趣爱好,则可能会把校园文化艺术节延续为学校的特色文化和传统行为。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增强艺术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的轴心力量和核心团队

需要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和一些对文化艺术方面有特别爱好和具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校园文化艺术节朝着高效率、高质量、富特色、多形式的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过活动,这部分教师在专业和艺术品位方面也可以得到一定提升。

3.完善的管理和鼓励机制

具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鼓励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将文化艺术特长作为一种立身之本来进行不断钻研和完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管理机制,可以使教师将自己的爱好与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收获生活快乐的同时,也会享受到工作的喜悦和成果。

4.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教育部近年来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音、体、美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方面加大了力度。各级部门也设立了相应的文体室进行专门管理,并定期举行省、市、区级别的中小学生音、体、美比赛活动,带动了各学校对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热情,提高了重视程度。

5.融合地方特色文化

民风民俗、地方传统、旅游资源等,也会影响和促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当地政府如果比较重视和支持,会进一步深化这一活动的开展。比如,办事处或乡镇每年举办各村和各镇之间的乒乓球比赛、农民趣味运动会等。

二、校园艺术节的组织与实施

1.启动与宣传

校园文化艺术节涉及学校各级部门,是一种比较大型的综合活动,所以,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会组委会”,制订活动方案,为艺术节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并提供经费。针对艺术节范围大、项目杂、内容广、人数多的特点,学校还要做好全面的宣传工作,如,通过黑板报、宣传标语、校广播站等媒体进行全面的宣传,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关注度。

2.组织与实施

要周密计划和安排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内容、项目的多少,按学年或学期制订活动方案和计划。计划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可由音、体、美教研组负责,其他各部门、各年级要积极配合。

3.汇总与总结

各类数据的汇总是艺术节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目的是通过统计,及时反馈信息,让各班了解活动中本班的得分情况和最终名次,以发放奖品。温故而知新,在校园艺术节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总结,改进不足,以便于以后活动的更好开展和实行。

总之,校园文化艺术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才华、发挥潜能、提高艺术修养的大舞台,让学校成为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摇篮,让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开源,叶旭洋.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新闻爱好者,2011(13).

[2]万雯,肖轮刚.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3

一、多家协作,共同实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印发了《关于做好宣传推广工作的通知》,并确定天津市为全国首批“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城市。经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协商认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普及慈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有益尝试,三家决定共同主办,在我市部分区县中小学开展试点工作,并成立了活动组委会和办公室,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宣传推广活动的实施意见》,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

二、抓好试点,扎实推进

第一批选定5所试点校(3所中学2所小学),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批又扩展了32所学校。试点工作主要抓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是启动。2012年3月29日,在宝坻区尔王庄镇程泗淀中心小学举办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暨《慈善读本》捐赠启动仪式。时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出席仪式,为鼓励我们做好这项工作,向天津捐赠了《慈善读本》。

二是推动。同年11月份召开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推动工作会议,总结推广了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做法和经验,确定每个区县各有一所中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全市试点学校增加到了37所。

三是观摩。2013年4月12日,在本市河北区增产道小学举行“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校现场观摩活动。

四是交流。同年12月,召开“慈善文化进校园”情况交流会和赠书活动。海河中学和南开中学的代表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介绍本校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和做法。作家张建云先生向所有试点学校的同学捐赠了《解读弟子规》。

三、创新形式,不断深化

为了使“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更贴近实际,更生动形象,更能吸引学生参与,2015年我们确定以我讲身边慈善故事为载体,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向深入,并以此为契机将参加“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中小学扩展到200所。

“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于7月9日启动。在爱心企业的支持下,我们筹集了30万元善款,购买《慈善读本》,捐赠给试点中小学,同时聘请原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主持人孙家才,到多所学校为中小学生讲慈善故事,培训慈善故事骨干。各区县在组织试点校开展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评选,将主题鲜明,积极向上,表演生动的优秀慈善故事作品推荐上来参加全市评选比赛。通过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市儿童图书馆、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慈善》杂志社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委公开评选,区县推荐的32个慈善故事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今天大会上我们将对获奖的慈善故事进行表彰,并推荐几个优秀作品进行展演。

四、慈善育人,成效显著

试点学校结合各自特点,将《慈善读本》与本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种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播撒慈善的种子,培育向善的品德,创新教育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雷锋小学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开展学雷锋活动相结合,将活动主题确立为“爱与责任”。通过班级周会、主题活动、家长与亲子朗读、个人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慈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孝亲、尊师、知礼、助人。南开中学通过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本校传统的“义工制”活动,使“服务、公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慈善精神在学生中广泛传播。海河中学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同举办读书节、好书义卖活动相结合,并将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帮扶困难学生。河北区增产道小学在活动中,老师根据《慈善读本》的爱心剧场单元,指导学生排演慈善话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慈善理念。塘沽十一中积极开展《慈善读本》读书活动、身边的凡人善举故事征集评比活动、“特别爱生周”活动、家庭生活困难学生资助活动等。宝坻区程泗淀中心小学学生们在“让我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主题活动中,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回到家中给劳累一天的父母倒一杯茶,做家务,使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和感恩。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试点学校14位师生撰写教育感悟、践行体会等文章被《慈善》杂志刊载。我市还在中华慈善总会召开的全国慈善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活动开展的做法与经验。

2016年,我市“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按照巩固、求实、深化的原则来开展。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立足提高学生的慈善文化素养和慈善行为的养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效果。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4

二、活动时间: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30日

三、活动主题:宣扬校园安全文化,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四、组织机构:

组 长:候姣姣

副组长:钟小琴 杨杰 陈彬 张强

成 员:郭良杰 游曦明 王晶 唐欢 刘官秀 张海丰 杨瑞奇 项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新峰a#432,负责三十天安全文化节活动的日常工作。

五、活动对象:全校本科生。

六、活动安排:“三十天校园安全文化节”活动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有针对性的阶段主题活动

第一阶段:校园安全文化节系列活动宣传

第二阶段:第一届“校园安全应急预演”活动

第三阶段:校园安全文化节总结与表彰

每个阶段要有阶段性总结。

七、活动具体实施方案

1、第一阶段: 校园安全文化宣传

1.1 第一阶段时间:2010年6月1日—2010年6月10日

1.2、 宣传方案

1.2.1 主办单位:工程学院安全文化与公共安全促进协会

1.2.2 安全月前期宣传:

(1) 宣传形式

a、制作校园安全文化主题横幅悬挂于校完醒目地点。

b、制作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板和展板展示在学校中。

c、分发宣传单和开展校园安全专题讲座等。

(2) 活动流程

a.横幅、展板的制作与安排

b.安全知识讲座的安排与开展

1.3、可行性分析

本次活动旨在宣传安全文化,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前期宣传比较容易进行,只要人员安排合理,大家各司其职,应该能很快完成,在讲座安排方面,可能教室的申请、老师的邀请可能会出现时间的不统一,这就需要提前一段时间进行联系和申请,应该能得到解决。

2、第二阶段:第一届“校园安全应急预演”活动

2.1第二阶段时间:2010年6月11日—2010年6月20日

2.2 校园安全应急预演方案

2.2.1 主办:地大保卫处、地大后勤物管中心、工程学院安全文化与公共安全促进协会工程学院学生会、工程学院青年自愿者协会、工程学院分团委

2.2.2 活动时间:2010年6月11日—2010年6月20日

2.2.3 活动对象:全校本科生主要针对新峰宿舍所有学生

2.2.4 活动主题:校园安全走入大学生生活

2.2.5 本活动实施方案另行单独策划。

3、第三阶段:校园安全文化节总结与表彰

3.1第三阶段时间:2010年6月21日—2010年6月30日

3.3三十天校园安全文化节系列活动总结表彰

3.3.1 主办:工程学院安全文化与公共安全促进协会

3.3.2 时间:2010年6月25日

3.3.3 地点:工程楼418

3.3.4 参加人员:学工组老师、协会成员、各项活动得奖人员、其他学生等

3.3.5 表彰总结内容:

a对三十天校园安全文化节系列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先进班组/人员、颁发奖金等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5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促使我校校园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校园,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按年级分层,因材施教,形成特色。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职中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开展好主题活动,如读书活动、中学生演讲、明是非辩论会、唱革命歌曲颂祖国大好河山活动等;三是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抓好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节,办好校刊《季节风》及《小荷月报》等;四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校园广播、橱窗、专栏、标语等途径扩大校园舆论宣传,开办的橱窗、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的质量要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扎实搞好以下四方面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即校园环境,是直观性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各种建筑、教学设备、文化生活设施、园林、草地、花坛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园后面48亩土地的同时,计划从今秋开始,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改,内容包括:学生宿舍楼粉刷、教学楼粉刷装修、学生食堂治理、办公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绿化美化、创设各种文化设施等。校 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和亮化工作,逐步使校园环境达到完全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辟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校园语言、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文化墙,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电化教学网络,让网络延伸至学生教室,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现代教学;在学校主要部位名人名言宣传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组织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要以《永昌职中规章制度汇编》为基准,进一步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要“全”,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内容要“细”,条例明确,操作性强;执行要“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坚持教代会制度,涉及教职工调资、聘任、评先、奖励等重大利益的事项都要提交教代会民主讨论决策,做到有章可依、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学校各项事务都要通过校务会讨论后予以执行;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利用橱窗公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对外公布学校财务收支、学生费用收取等情况,做到校务公开透明,教职工心中有数;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

3、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是一所学校高层次办学的体现,根据学校21年的发展史,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确立我校的文化建设以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基础,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为主体来开展。一方面要注重创设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政教处和团委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开展好绘画、书法、手抄报、小发明、小制作等创作与比赛活动。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如成立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文学社(团)等组织。举办好每年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育,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如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通过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学前军训教育和入学教育,进行新党员、新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青年老师和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歌、校徽等形式,汇集职色,传承职中文化,弘扬职中精神。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表现出来。校园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其精神内涵包括宽容诚信、谦虚博学、求真务实、民主创新等。这方面,学校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将进一步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充分展现职中文化特色。

五、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中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中小学校园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保证活动效果,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永新担任、副组长由校长李光宇担任、校委会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全面组织领导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学校党政办公室为协调职能部门,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团委、艺术组、校刊编辑部、广播室等部门为具体实施部门,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

学校将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 力,并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4、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塑造者,同时又受到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动员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5、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事关学校教育工作方方面面,学校全体教职工和每个学生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将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及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加强交流与研讨,逐步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附:永昌职中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对策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它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结合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它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使全体师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也进一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走向,最终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制约因素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学校体育健康指导思想的提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质的飞跃。但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总体进程来看,尚未形成整体推进;从总体特征来看,多出现内容单一、少有特色、低层次化的现象;从总体状态来看,不同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1)传统认识上的局限性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观因素。近二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发生了质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往往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家对学校体育价值的认同也局限于学校这一相对狭窄的空间领域,这一局限认识的结果,忽略了体育精神文化的建构和体育制度文化的建立;也导致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困难性、系统性认识不够,从而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横向、高层次的发展,导致了校园体育功能的单一。这种认知上的局限性,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失去了推进的动力。

(2)区域经济的薄弱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因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的好坏决定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水平。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前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得不到满足,难以对体育文化建设必需的硬件设施、硬件环境等做出更大的投资,由此造成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区域的巨大差距。体育教师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体育师资力量将直接关系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质量。因此,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校园体育知识文化的宣传,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我国现在正逐渐成为体育强国,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将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要营造体育文化的氛围,在加强转变传统思想上的认识上要加快进度。体育文化不单单是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要通过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等媒体条件,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价值观,逐渐培养体育团队意识、参与意识,最终突破校园体育文化的局限性,使得体育运动无处不在。

(2)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我们知道目前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为大多数学校在建校的时候购进的体育器材得不到适当的保养,也因为体育资金的投入不足,校园的基础设施存在老化、品种少、场地有限等情况,不仅对全校师生的体育锻炼造成了影响,也因为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到体育文化事业的建设进程。各地校园领导应该重视体育文化建设这一块,一方面必须建立一套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将制度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同时,教师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不同的专长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校园体育文化水平,应进一步加大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建设,并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创新,以建立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伍晓军.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J].高教探索,2001(4):76―78.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主流校园文化 非主流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wwW.133229.COM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

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 张影.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构—以校园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关系为分析工具[j].中国电力教育,2007(7).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原生态山水脉络 开阔通透以人为本花园式对称统一 围合

中文分类号: S891+.5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raditional mountain range and riverscourse,creating extensivepermeate space patterns and rich original natural landscapebyhackling the original stream and vegetations.It discusses view borrowing permeation transition ,using the symmetric unified and different technique,creating good and extensive campus characteristic space. It discussestriangle linear and efficient steamline of teaching sport and living by considering campus space life habit, reflecting human-centeredness.

Key words: original nature ; Mountains Range and Riverscourse ; extensivepermeate space; human-centeredness ; garden-style; symmetric unified; enclosure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福州市长乐首占新区,西临城市主干道会堂路,与首占小学相邻,东、南、北三面均为规划路,基地现状基本平坦,水系资源丰富。其中西南面规划河道穿越,南面为规划绿地公园,区域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见图1)。总用地面积150亩,作为长乐一中分校新校区共有72个班,其中初中36班,高中36班,总建筑面积约8.3万平方米,学生约为3600人(见图3)。

2.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2.1建设目标:作为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老校的分校,将传承老校办学理念,发扬“更新、更高、更好”的一中精神,谨记“立德、毓秀、开

图1总体区位图

图2老校区风貌

智、健体”的新校训,结合地域、人文、生态,创造“花园式”新校区,使之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示范性完中。

2.2设计原则:我们设计着眼于老校区历史风貌,放眼当代教学文化发展潮流,创新特色校园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高效利用,营造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

3.设计理念:

3.1传承历史,与时俱进——“新校老园”风貌

新建校区是老校区历史文化的载体延续,总体规划延续老校区“花园式”建校理念,追求格局严谨,空间通透,环境优美,与校训“毓秀”理念吻合。建筑设计既保持老校区特色古建筑历史底蕴(以条石为基座,红砖灰瓦),尤其是红砖特有的拼贴方式,在门窗洞口装饰处做法,充分体现老建筑的古朴文化(见图2);又要结合时展,新型建筑材料的结合运用,利用陶粒砖与传统建筑在色彩、质感方面的呼应,用仿石砖代替条石贴面。另外在校园人自然环境建设方面也传承老校园做法,设置校训广场、孔子石像、百年老校风采宣传栏,以及校园风景绿化等等均传承老校区风貌。

3.2“以人为本”,多层次“感性”空间塑造

6年初、高中阶段是所有菁菁学子主要的学习,生活成长阶段,是所有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提供一个人性、感性、积极

向上的学习环境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寓教与景的舒适教学环境使学生乐在其中,事半功倍。因此本案设计重点以功能分区出发,“一切形式服从功能”,充分分析校园

图3总平面图

日常生活作息习惯。首先在总体布局上将教学、运动、生活三者之间呈三角线性布置,更加人性化。便捷的流线、适宜的距离尺度,充满人性化。同时各功能区内部空间均设置长廊平系,不仅遮阳挡雨,而且还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其次在外部公共空间处理方面,也力求做到尺度适宜,空间通透的多层次效果。避免整个校区局促、封闭、压抑状态,有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学习压力。在设计中努力做好这三个空间比例尺度。第一:校前礼仪广场。空间采用对称统一的手法,凸出窗口形象。入口广场开放大气,并结合原生态山水脉络,运用造景手法将百年老校历史风采有机融入礼仪广场文化中。第二:运动广场设计。运动场作为校园的重要场地空间,占据校园1/4以上的用地。因此该空间的布局基本决定了校园总体空间格局。本案设计以运动区为中心,将三个功能区建筑群体沿其周边布局,在有限的校园用地创造出开阔通透的空间格局,使运动场地与各个功能区不仅联系便捷,并且也有利于通风采光。第三:院落空间设计。教学用房院落空间采用半开敞式布置,以半围合空间为主,联系长廊休闲平台为辅的方式,创造出院落式空间。生活区采用分散围合手法,创造出宁静致远的生活休闲空间,并结合天然河道水系引入人

工湖,创造出“碧波荡漾,烟波浩淼”的怡人湖畔,供教师、学生休憩、学习、晨读。寓教于景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色校园空间(见图4)。

3.3. “寓教于景”创立“花园式”生态学园

图4鸟瞰图

设计充分利用西南侧原有水系植被加以梳理,引导入校园。创造出丰富的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山水辉映,围绕水系在这里形成开放自然的生活、学习、交流空间。同时也改善校园的气候环境,创造“寓教于景”的特色校园环境,同时对外部环境巧于因借,计成园治曾曰:“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于远近”。可见其借景的重要性。建筑群体则顺应地势,沿南面环境优美的景观界面展开,取得良好的借景效果。

3.4.动静分区

创造安静的教学环境是校园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本案四周沿路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分析,西侧会堂路为城市主干道,相对喧闹。东侧规划路等级最弱,南北面次之。因此总体规划分为东西两区,形成动静分区。东侧为安静的教学区,西侧为喧杂的运动生活区,南面为自然景观优越的行政综合区。

4.规划结构及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依据总体规划理念,整合传统空间肌理,通过对称统一手法达到整体空间均衡,有机和谐统一。

4.1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对称统一、轴线统一、向心统一手法,

形成“一轴、两心、四区”格局,整体结构脉络清晰。

一轴:南北走向中轴线,依次贯穿入口礼仪广场,行政主楼,运动场。

上一篇:母婴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