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8 10:34:30

传统艺术文化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1篇

文化传统艺术设计创新

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作为一个历史的概念,文化传统是一种历史所存有至今仍然延续着的非物质文化。文化传统不具有形的实体,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同时还在人类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其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向往,二者互相激荡最终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文化传统于是形成,它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随着时间的前进、生活的交替、经验的累积、知识的更新,传统中某些成分会变得无处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学习所取、交流所得,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才会成为传统的一个新成分,从而带来传统的变化。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艺术设计无时无处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1.文化传统影响艺术设计原则。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所形成的艺术设计原则当然也会趋于不同,虽然普遍意义上的艺术设计都是以实用和美为目的,但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受到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意识的影响,在对对象的造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考虑上都会或多或少地趋向于传统个性的表达。即便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大潮中,将传统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大生产,也要受到一些制作或审美上的影响,这种改变固然是有限的。约定俗成的审美特质,铸就了传统的审美意趣,历代传承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心理必然影响设计原则。

2.文化传统影响设计师和受众的思维方式。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发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为前提。”这是恩格斯对哲学发展的评论,而艺术的发展也是如此。艺术设计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有着同样的继承性,这也许是一种骨子里的传统、骨子里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内心必然向历史、向传统回归,一种血脉的归属感必然向传统回归。它也就必然会影响到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继而影响着受众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

3.文化传统影响艺术设计的形式体系。艺术设计发展至今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实际上这些艺术的种类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形式体系对表现内容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论是平衡、对称、和谐,还是韵律、章法,都在时代的发展中维系着一种相互传承的微妙关系。艺术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从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设计认识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影响着每一个设计师。日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到较高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早就提出了以“设计立国”的治国理念,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的日本设计师自觉地将日本的文化传统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之中。由于对艺术设计的高度重视,日本的建筑、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在当代能够引领国际艺术设计潮流,并对西方乃至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艺术设计呈现出的“和风”,是在“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将日本精神称为“和魂”,意为中和的精神,这构成了近代日本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成为日本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中国艺术设计文化的源泉,是中国艺术设计文化个性品质的基础,是设计师的立足点。中国人普遍欣赏具有“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宣扬的“恬静淡泊”的美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格调的设计时,必然要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的。这种创作之道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文化传统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这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都对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这需要我们回归传统的造物哲学,它要求我们把先前社会的文化、伦理以及思考方法融入进来。柳冠中在《事理学》一书中讲道,依赖“实事”,方能“求是”。“实事”即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里,文化传统越来越成为身份的唯一标识物,“求是”则要求我们回望文化传统,从中走出别样的艺术设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章利国.设计艺术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2篇

“写意”是我国古典艺术审美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质之一。其概念源自于我国国画艺术中的一种绘画理念与手法,指的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注重画作神态的表现与作者个人意识的表达,不苛求和局限于细致的工笔。“写意”是一种形式简明,而内涵和意蕴丰富、深刻的美术表现理念和手法。写意也是我国艺术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审美特质、审美思想与审美气质之一,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我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写意审美特质与精神反映在具体的绘画艺术上,表现为对绘画的对象或者说客体不做具体形象上的细节描绘和刻画,不拘泥和局限于绘画客体与对象的细节描写,而将捕捉绘画客体的精神、气质及韵味作为出发点,通过抽象化和意象化的线条和点缀性的色彩准确生动的将客体的内在神韵准确鲜明的展现出来,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达到一种“传神”的状态、目的和境界。这种写意的理念与手法绝不代表对于绘画客体具体形状的忽视或忽略,恰恰相反,只有在对物体的具体形态与细节有足够细致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深入的理解其真正的精髓,这也是写意的首要基础和根据。反映在音乐层面上,写意则表现为我国传统音乐对于线性旋律之美的极致追求与表现,以及在音乐节奏上的独特处理理念和方式。与西方音乐注重立体性、整体性、和声性的纵向音乐不同,我国传统音乐更加注重音乐横向上的韵律与美感,也就是音乐旋律的走向与美感。无论古今中外,节奏都是音乐的当之无愧的核心音乐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节奏的处理和表现方式最能展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在音乐节奏上更加全面和清晰的展现出传统绘画艺术中的写意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形散而神不散”的审美特质与风格。整体而言,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在节奏方面不追求速度上的完全一致,而注重整体节奏上的把握和控制,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处理上往往会留给演奏者较大的自由处理空间,这就给了演奏者更加自由和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因为与绘画艺术上的写意手法一致,这种节奏上的自由度不代表无根据的随意性与任意发挥。恰恰相反,这种自由度首先是必须建立在对于音乐节奏的精准掌握基础之上。演奏者需要准确的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思想、精神、情感、内涵及气质,然后在原有的节奏框架内进行个性化的自我发挥与二度创作,达到写意的音乐意境。古筝,作为我国历史传承最为久远、受众面最为广泛的、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承载和蕴含着极为全面和深刻的写意特质与精神。同时也更加全面、深刻、鲜明的体现出我国音乐艺术审美趋向在整体上与西方音乐艺术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精神形成最为显著的对比与区别,展现出鲜明的自我个性与特色,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层面上独有的思想、思维、精神、个性与气质。与我国其他的传统民族乐器相比,写意的审美气质在古筝艺术中有着较为独特的表现方式,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古筝作为一种音色变化丰富、音域宽广、和声性最强的民族乐器,必然具有自身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更加全面、深刻的境界与状态。具体而言,与其他单旋律传统民族乐器或具有一定和声性的传统民族乐器相比,古筝在音乐与和声性上都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是说古筝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已经开始背离了我国民族艺术的写意审美精神与审美特质,开始向和声性、立体性、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音乐转换,具有了完全不同的音乐审美特质。相反,古筝作为一种常见的、流传范围极广的弹拨乐器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其基本的乐器形态与艺术形态早已固定下来,而其相对较强的和声性不是为了从写意性向现实性转换,而是要用这种和声性衬托和强化写意性的音乐美感与审美特质。这就涉及到了音乐艺术表现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古筝和声性的核心目的在于更好的表现写意性的音乐美感,和声性是其更好表现写意性美感的手段和辅助方式,其根本的审美特质与内涵并没有改变,反而在和声性的衬托和辅助下更加清晰、鲜明,完全的展现出来。

二、古筝艺术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

“雅”与“俗”是我国古代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音乐审美标准与审美定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一种审美等级与阶层上的划分与区别。顾名思义,雅乐,指的是我国古时宫廷贵族所演奏和欣赏的音乐或典礼乐舞,而俗乐则指的是民间的音乐艺术。虽然从根本上来讲,我国传统音乐中的“雅乐”皆源自或来自于被称为“俗乐”的民间音乐,只是在表现形式和规格上有所提升,但在站在民族文化的高度,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对于音乐“雅”与“俗”的等级划分,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审美思想与理念中一直有着清晰的划分、界定和审美认知与定位。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音乐艺术的主流审美方式与审美标准来说,这种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与审美界定具有极为强烈和浓厚的人文性特征与色彩,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及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这种大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古筝却凭借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包容性在极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审美标准的划分与界定,成为一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能够接受和喜爱的器乐艺术。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风雅之士都对古筝予以极大的热情,并将古筝融入于自身诗词歌赋的创作之中。同时,古筝也深入了民间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包括职业艺妓的才艺表演、勾栏瓦肆等娱乐场所的公共演出,甚至是最为“接地气”的一些酒楼、茶馆,都能见到古筝的身影。时至今日,更为如此。古筝艺术不仅能够登上国际级、部级等大型文艺演出的舞台,同时也出现在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小型文艺活动之中,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愉悦。古筝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古典、优雅的整体风格与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多元的艺术表现力与艺术包容性,这就使古筝艺术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体系中极大程度上打破固有的审美标准与界定,从而具有和表现出传统民族器乐艺术中所少有的“雅俗共赏”的审美特质与内涵。这也是古筝艺术能够经受住历史长河的考验,至今仍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和可持续的艺术发展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三、古筝艺术具有文化传承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

在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审美体系、审美标准与审美认知中,音乐除了要具有娱乐功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还具有对人的思想、精神、思维、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在我国传统艺术价值观体系中,音乐艺术的文化传承与教育,或者说教化作用与功能甚至超过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属性,成为衡量音乐艺术的首要审美标准。这种艺术价值观与艺术欣赏思维也深深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那么,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一部音乐作品、一次音乐表演,是否具有足够的人文属性的审美内涵与特质,就成为衡量其艺术审美标准高度、品质优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而从这个角度来讲,古筝艺术完全做到了在保证极强娱乐性的同时又具有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文化传承功能,对于人们有着极高的文化教育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古筝艺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蕴含了极为深厚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属性,承载并以音乐的形式记录和抽象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如曲子《高山流水》反映出我国古时文人的志趣高雅;《渔舟唱晚》表现出的拉动人民辛勤劳作与乐观精神;《寒鸦戏水》表现出我国潮州地区乡间的美丽、安逸的乡间景致和人们悠然、从容的生活状态与心态;《出水莲》表现出我国古时文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格与情怀等,充分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与人文思想。我国曲艺艺术通过有声的文字与表演,用一些具体的戏曲曲艺故事影响人们的思维、思想,使人们接受一种较为直接的文化价值观,这是我国曲艺艺术最为重要的艺术作用,也是与西方歌剧艺术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从音乐欣赏与审美的角度来讲,我国曲艺艺术的欣赏方式和标准,除了要具有足够的娱乐性与专业性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其主体内容要具有足够的戏剧性、思想性,并要蕴含足够丰富和深刻的思想性,从而能够对人们产生重要的教育,或者说教化作用。古筝艺术在这方面与我国的戏曲艺术在审美理念、审美标准、审美属性、审美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古筝将这些文化内涵与人文属性内化与抽象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表现,通过一种抽象化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时至今日,古筝艺术仍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很多人喜爱学习古筝,一方面是因为其令人动容的音乐魅力和在弹奏时所表现出的优雅气质,同时更在于通过学习古筝能够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进而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使生活更加美好。当前,我国的很多民族器乐艺术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但古筝艺术却凭借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逆势而上”,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和空间。古筝艺术无疑要更加充分的发挥、发扬和强化自身的这种艺术属性与审美特质,在我国的传统民族传承事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审美是任何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对于我国的古筝艺术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浪潮中,要想让我国的古筝艺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从美学的角度入手,对古筝艺术的审美特质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地了解古筝艺术、掌握古筝艺术,使古筝艺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色;传统艺术、开发、旅游纪念品;设计

辽宁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辽宁文化产业未来发展重点为发展旅游业。开发辽宁省传统艺术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势在必行。辽宁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艺术文化形式有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县风筝等。这些传统艺术文化形式都可以作为题材被开发成具有辽宁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一、复州城皮影

复州城皮影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大连地区民间艺术中,复州城皮影被列入世界级名录。皮影是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形式之一,随着辽宁省与其他地区多年的经济往来,以及皮影艺人对皮影艺术文化的孜孜奉献,皮影已经由不同途径传播到中国大江南北,提起皮影,童叟皆知,人们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种来自民间的传统艺术文化了,皮影自然也成为街头孩童乐意玩耍的玩具了。复州城皮影有派系之分。皮影戏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到了近代,中国影戏逐渐形成西部影系、北方影系和中南部影系三大影戏。皮影艺术界人士认为现在流传在辽南一带的皮影为中国北方皮影戏的一支,是又由河北滦州皮影艺人带到东北并进入辽南的,所以复州城皮影当属滦州影派系。滦州皮影流入复州城后,与当地文化发生交融,继而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复州城皮影。复州城皮影根据演出风格的不同继而又分北派和南派。北派包括复州城内和城北的一些地区,表演比较舒缓、抒情;南派则火辣浓烈。复州城皮影制作工艺有讲究。复州城皮影以新宰的2-3岁的幼驴皮为影身材料,经过水泡、面刮、抻平、阴干、清洗、定型、再阴干、题材、描图、雕镂、上色、熨平、订缀,最后形成合意的成品。制作皮影作品的各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而且环环相扣.驴皮表面呈油质光滑透明状,上色均匀,雕镂整齐,人物器具根据剧情文化合理设计。从滦州皮影到复州城皮影,曲目剧情变化很大。例如最初滦州影戏从当地的民歌中吸取营养,形成了“拉场戏”如“小姐思夫”“四季歌”“四大丑”“三娘打水”和“五更调”等;还有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忠孝节义等内容题材也被民间艺人演绎成皮影剧本了。皮影表演中各个元素造型讲究。人物造型根据曲目所表现的题材、历史背景合理定制;在解放前,皮影的舞台搭建非常简易,只在一台板上边搭蓬、立围、插杆、驻杖即可。解放后,皮影被慢慢走出阴影,成为街头巷尾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特别是现在,皮影戏以公司戏团(大连复州城皮影戏团)的形式进驻人们生活,舞台固定化了,搭建技术上也有了明显的改善。银幕、灯具、影箱等材料选择、尺度设定、照射效果、道具分类都极为讲究。复州城皮影具有重要的市场价值,也为我国民间艺术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其数量之多,作品之工整,可为全国之首。开发复州城皮影旅游纪念品市场,对瓦房店经济、大连经济、辽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庄河剪纸

辽宁地区剪纸艺术以庄河剪纸为代表。其剪纸艺术类型有天棚悬花、花簇团花、玻璃窗花、墙花(角花、炕沿下边花等)、喜花及单纯的剪纸花等。剪纸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将汉族民间故事、民俗风情等题材通过象征等形式表现出来,构成寓意深刻、亲民从民的艺术画面,给人美好的联想。现代剪纸题材不固定,最大的特点表现为“见什么剪什么”,内容较活跃,不受时间环境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剪纸材料的选择要与其用途相联系。剪纸一般采用单色纸、彩色纸、草浆纸、竹浆纸、金银箔纸、宣纸、绒纸、电光纸、薄纸、厚纸、锦帛等材料。逢年过节家家房檐粮仓悬挂张贴的,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用的剪纸一般采用单色草浆纸或绒纸;张贴在玻璃上的装饰用的剪纸一般采用电光纸等等。纸材的色彩基本上以红色为主。红色寓意吉祥、祈福、辟邪等。也有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纯度较高的色彩。传统剪纸纸色的选择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红色。现代剪纸艺术给纸色的选择赋予了随机灵活性,不受制约因素影响。在剪纸的手法上,庄河剪纸还是沿袭传统的以阳刻为主,偶尔也有以阴刻表现主题的。庄河剪纸强调自然物件的主观臆向,将自然物件以极度抽象概括的符号,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美感。阳刻有利于将自然物件饱满化、夸张化、厚重化,更容易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高度热情。主要代表作品有《双喜凤凰》《寿星》《双蛇送福》《凤凰牡丹》《抓髻娃娃》《双喜鸳鸯》《十二生肖图》《麒麟送子》等。2013年5月23日到9月30日,庄河市举办了“比赛在大连,观光到庄河”主题活动新闻会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特许商品庄河剪纸签约仪式。本次主题活动标志着庄河市“全运攻略”的开启,更是标志着庄河市政府将庄河剪纸以商品的形式正式纳入旅游纪念品开发计划项目。如今,庄河剪纸已经由河北石家庄启明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剪纸商品。美中不足的是,庄河剪纸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品牌化理念建设力度不足。

三、沈阳大鼓

小时候大人总喜欢带着我们去听“大鼓书”,也总听长辈们说,表演大鼓书的人是从沈阳来的。沈阳大鼓是东北大鼓的分支,曾一度盛行。沈阳大鼓早期是以乡村为根据地展开演出,舞台、演员化妆等都就地取材,非常古朴,所以当时的沈阳大鼓也被称为“屯大鼓”。演唱的曲调都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乡土腔调,唱词多半取自历史典故或自编。大鼓书用的乐器有1人自击鼓、快板,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等。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直径在25厘米左右,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鼓架依照不同曲种、演员身高可以调节高矮),用竹制的鼓锤有节奏地敲击鼓芯或鼓帮。快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现如今,沈阳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无论是城里的还是乡村的,沈阳大鼓的原始市场已经不复存在了。沈阳大鼓的传承和演出遇到空前的绝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现危机,在此情势下,保护、传承和发展沈阳大鼓刻不容缓。目前,沈阳市已开展了普查征集资料实物,编撰东北大鼓系列丛书等工作,以保护濒危的东北大鼓艺术。沈阳大鼓的传承和沿袭应该审时度势、另谋发展。比如在旅游景区开鼓书茶馆,旅游者在休息时,便可以欣赏到传统大鼓带来的亲切与关怀;以大鼓书乐器为题材设计旅游纪念品,旅游者将沈阳大鼓乐器保存流年,慢慢领会其中蕴含的沈阳大鼓艺术的灵魂与激情。

四、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是众多的文化艺术形式中一朵最为亮丽的奇葩。海城高跷由海城秧歌与高跷结合而成,也称为海城秧歌。最初是两脚落地,俗称“平地秧歌”,后变为高跷。它以火爆为基调,又有严谨、细腻、欢腾、奔放、抒情、诙谐为特色,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配以特色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极具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海城高跷艺术。改革开发以来,海城高跷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蓬勃的英姿展现在世人的面前。2008年,海城高跷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助兴演出;2010年,海城高跷参加上海世博会辽宁活动周演出;2010年,海城高跷秧歌参加山西大同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高跷的来历有一段典故。传说在民间,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被派出使邻国,邻国人人都要笑他个子矮小,他就想办法给自己装了一双木腿,身材顿时高大起来,把邻国君臣逗的啼笑不止。慢慢的人们将这个“木腿”发展成具有能健身和娱乐双种功能的踩高跷活动。高跷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从前,在两金城的城里城外人民非常友好,联系紧密。特别是春节时都要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谁知来个贪官,想利用这个机会大捞一把,就规定,凡是进出城门的,都要交过路费。百姓不交,他就关城门,不让百姓出入。后来百姓就想出踩着高跷跨过城墙的办法,继续互相往来。海城高跷道具简单,但木料的选择很讲究。高跷的腿部必须采用榆木、槐木或柳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并且木身要直,砍下时间长或腐朽的木头坚决不能用。根据高跷戏种需要将木头加工成适当长度的木棍,再将木棍削成上扁下圆形状,刀法要流畅,刀痕要均匀,“腿”要光滑。脚踏板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而定,脚踏板到“腿”的上端基本不能长于人小腿的长度。高跷的绑腿绳,用没有伸缩力的宽布条制成,这样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如果将海城高跷制成旅游纪念品,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一般高度可以设为50厘米即可,制作技术工艺要严谨考究。纪念品要经过品牌形象定位、品牌化包装和品牌化宣传等过程,使纪念品迎合景区文化,与景区品牌形象策划理念得以充分彰显。

五、金州龙舞

具有120多年的金州龙舞是汉族民俗舞蹈的典型代表,也是大连地区乃至辽宁省汉族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更是沿袭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中国龙文化。2005年,金州龙舞代表中国龙舞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已经被中国文化部批准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州龙舞起源于荆楚之韵、精巧纤丽的南方龙舞,融合当地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从制作到表演都具有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色品格。金州龙最开始的时候,其龙头龙身的硬节及龙尾部分,都是用纸糊裱的。龙身回旋的软节部分用绸或尼龙布浆绷连接。金州龙舞在表演和队员的表演上非常讲究。其舞姿灵巧曼妙,神秘莫测而又富有摄人心神之魅力。一支舞龙队由两条龙和一个龙珠组成,19个舞龙队员。舞龙有盘龙、龙出海、龙抬头、龙打滚、金龙戏珠、龙摆尾等近40多种;在舞龙的动作编排上,金州龙舞讲究和谐、默契与美观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将具有独特地域特色和汉族审美习俗融汇其中,舞动起来更加勇猛矫健、气势轩昂。金州龙舞的伴奏音乐、乐器、队员服饰主要还是来源于东北秧歌。音乐有《备马令》《单鸟》《龙摆尾》《八条龙》《鸾凤和鸣》《百鸟朝凤》等。乐器主要有大鼓、堂鼓、锣、镲、铙钹、台锣、唢呐、笙、竹笛等。队员服饰色彩对比强、纯度高、色彩种类繁多。金州龙舞以其不断创新变革的精神和代表一方特色的魅力,演绎着一个地域代代相传的民俗风情。将金州龙舞的龙形象和表演者形象缩小,配备电子系统,模拟舞龙,设计成旅游纪念品,对于辽宁省的旅游文化宣传会有景上添花之妙。

六、盖州风筝

盖州是一个具有满汉杂居历史文化背景的地区。风筝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当地艺术文化之一,它承载着当地风土民俗、民族文化、地区特色、城市文明。盖州风筝有大、中、小、微型的硬翅、软翅、平面、立体、板式、串式、折叠式、组合式等不同的类别。其造型一般以花、鸟、虫、鱼为主,还有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作为风筝创作题材的。其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在风筝制作之前,制作者先根据题材设定,第一步,在备用纸上勾勒草图;第二步,依据图样尺寸,准备好制作风筝的材料;第三步,用竹子搭风筝骨架;第四步,将选好的毛料用蜡烛或者炭火烤制,使之按照计划成型;第五步,将风筝骨架采用“叨线”式捆绑好;第六步,用自制的浆糊进行裱糊;第七步,用矿物质颜料为风筝上色;第八步,用蛋清自制或买的定画液为风筝固色。盖州风筝在设计结构上精致、严谨,面料多以有一定厚度的薄棉土布为主;上色均匀、饱和度高,色彩艳丽、对比度强,上色后;手法上以手绘为主,显得更贴近民众。通过研究辽宁省有代表性和特色明显的传统艺术如复州城皮影、庄河剪纸、沈阳大鼓、海城高跷、金州龙舞、盖州风筝等所蕴含的当地民俗特色、民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艺术文化属性和内涵,挖掘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延展空间较强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寻找辽宁省旅游市场中潜在的旅游纪念品商机,为开发和设计具有地区特色的辽宁省旅游纪念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

参考文献:

[1]童芸.皮影[M].安徽: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3.

[2].风筝[M].安徽: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3.

[3]王贵生.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王伟,王连海.民间玩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6]刘仁智海城高跷传承与发展融为一体[J].剑南文学,2013(1).

[7]张兴全,张孟奇.庄河民间剪纸艺术概述[J].品牌,2014(10).

[8]张燕.谈金州龙舞的品牌保护与发函[J].艺术与设计,2014(4).

[9]孔丹.东北大鼓对话-“岫岩暨沈阳东北大鼓艺人学术交流活动”综述[J].音乐生活,2008(12).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和田地区;民居;文化艺术

新疆和田历史悠久,古称“于阗、和阗”,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在此经过,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在季度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具有荒漠土壤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建筑的原生粗陋材料。”[1]生活在此的居民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创造了阿以旺民居建筑艺术。(阿以旺民居建筑是指以“阿以旺”为特色和基本构成要件的维吾尔族民居形式。“阿以旺”,源自阿拉伯语,含义为:帕提建筑中的大厅或接见室,三面有墙、前面敞开;在维吾尔语中,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是介于敞开的室外庭院活动场所与封闭的室内场所之间的一种建筑形式。)(如图1)和田地区的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系统,简支密梁(檩)与密铺小椽平屋顶,目前和田地区的民居建筑仍保留着这种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

1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

和田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远离海洋,降水量极少,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水分大量蒸发补充极少,气候恶劣,生态及其脆弱。(如图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从个体思维的偶合,到集体思维的共识;从最开始的适应自然环境,到得心应手的去创造自然环境;展现出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的形象模式。由于和田地区风沙较多,传统民居建筑并没有固定的建筑方位,在建造时主要避开风沙的走向。民居内有明显的夏居室和冬居室分区,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干燥,阿以旺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冬天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冬居室内,并且砌有土炕。这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维吾尔族居住文化。民居在不同时代体现的是一种特定形态面貌的文化精神,在民居形式上体现时代的印记。维吾尔族追溯其族源可以到汉代的“丁零”,是一个有文化渊源的民族,和田地区的居住习俗与当地居民的民族风俗有直接关系,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影响,民居建筑在建造时对民居布局没有明确的对称要求,布局呈现多样化。但非常注意隐私,整个民居除院门外,其余均为封闭院墙。“房屋呈方形,民居的大门忌朝西开。”[2]民居的房顶平坦,上有天窗,居室内墙上设有壁龛和彩绘图案。这些特征是随历史的发展传承的文化习俗。

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风格特征是结构构造简单、结构形式与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新疆民居建筑的代表性艺术,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殊的建筑语言,同时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伦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应。和田民居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延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和田传统民居主要传承尼雅古老民居,其建筑格局大部分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不求对称,无明显中轴线,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居类型。“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3]和田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土木构架系统,建筑材料是以木材为主,生土为辅,其建筑材料决定了内部格局。住宅分前院、后院,土坯砌墙,木梁、檩和椽构筑屋顶,有客厅、念经室、卧室、浴室、厢房等。由于封闭院落的采用,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中轴线上安排一组“沙依拉”,中间放大为客厅,其开间大于进深,前部为走廊通向两边的房间。卧室有冬夏之分,室内炉灶设在墙边,砌以壁炉,烟囱开在墙体之内,直通房顶,壁炉口为龛形,凸出半圈。(如图3)其地面处理则较简单,没有进行防潮处理,也没有其他特殊处理痕迹,仅稍作铺垫,表明此地气候干燥。

3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

和田传统民居可以视为特定文化传播介质,传播当地的一种生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建筑风格,想要了解民居形态,先要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田民居建筑大都具有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和田地区干燥炎热,当地居民喜欢户外活动,因此民居基本都设有檐廊,廊柱、房梁上雕刻有各种装饰纹饰。整体建筑采用内向封闭隔热方式,房屋门窗多朝内院开设,只留有小窗采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在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并吸收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的精髓,在民居建筑上使用的色彩主要以蓝色、绿色、白色为主要装饰色彩。和田民居的特有居住习俗均有体现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4]。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由特定的时间、环境和空间构成的建筑实体,能够反映家族观念、家居生活、行为秩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村落模式和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共同受到和田地区居民文化意识的影响。和田民居建筑是受到维吾尔族文化的熏陶形成的,是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的见证。和田阿以旺式民居文化是处于原生态下的和田民居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田民居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和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体系中,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审美的文化内涵。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田地区民居建筑形成了自身的特性,民居庭院布局、民居建造模式、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和田地区民居建筑的一般特征。和田传统民居主要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和田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意义更为丰富,它具有较好的防风、防沙的性能。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当地居民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考虑到通风采光,在其顶部凸出于四周屋面之上大约六十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其侧向装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这样的设置即著名的“阿以旺”民居建筑。

4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装饰表达是以实体符号为媒介传达集体生存意识,而出于把握功能的价值,才有了符号的意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是十分独特的造型符号,解译其情感内涵有助于未来的改造之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简单的情趣,在极尽工巧的图案运用中,奏响了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者智慧的音符。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成纯粹抽象集合的形式美因素,如门、窗、墙、地面、屋顶等功能性概念的装饰符号标志,装饰语汇的营造不仅有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且直击人们心灵的深处。伊斯兰教风味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放大的图案,与生土相依的图形充分将时代意味凝固起来,凸显民族个性与情趣,装饰图案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地域风格。

4.1装饰语汇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所采用的语汇只将经历集中在形式方面,所有内容方面的宏伟、壮丽、高远在装饰中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节奏、含蓄、蕴籍。装饰将所有的线条、色彩、纹样都抽象化为某种格调,或者赋予图案以一种情感意味,它所产生的联想很难有具体的理念。“维吾尔族哲学家法拉比认为,任何东西的“美、壮丽和装饰都在于以最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存在并使之充分完善”[5],因之生土自身的单一材料因素,却以沉默的方式调动了装饰的多样化语言,为以装饰为对象的外表蒙上特殊的神采,耐心地赋予线条、色彩、纹样、造型以某种抽象的内涵,经过抽象的形式很容易被固定下来,作为代代传承的匠艺符号,其复杂技艺只有高超的工匠巧作才能完成。

4.1.1纹样

和田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图案、构图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图形与符号的种类及形态很多。民居建筑上的装饰以抽象的几何纹样为主,或以阿拉伯文字或植物纹样作为图案构成元素,装饰极重视整体统一。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中出现的纹样大体有植物形、几何形、花卉形和文字形几种,不涉及偶像崇拜。依照伊斯兰教习俗,维吾尔族住户屋里忌讳张贴人物画像,特别是在西墙,动物画也禁止张贴。因为在室内做礼拜时必须面对西墙,西墙上任何有生命的形象,都是对无偶像的伊斯兰教的亵渎。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呈现出特别的面貌,忠于对几何图形和植物图案的垂青,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几何图纹却受到特别的青睐,通过并列、对称、循环等构图方式,出现了几何图形组合,墙面多运用几何纹样。另一种采用植物为装饰母题,如植物枝蔓、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果实等图案组合。花纹的精心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作用,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传统,历经千锤百炼集成了灿烂的新疆伊斯兰式纹样。此外,也有以风景画、日常使用的水壶、花瓶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为图案进行设计的。阿拉伯文字也成为装饰组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形式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非现实的抽象、反复、无限的形态记录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之中,造就了图形纹样的基本组合程式。

4.1.2色彩

和田民居处于荒漠笼罩的特殊外部环境,人们对风沙、烈日、空旷构成的寂寞,无论怎样,也需要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从外观上来看,和田民居建筑色彩质感极其单一,却充满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居民喜欢对色彩的倾向是朴素、单纯、自然的颜色,而不喜欢花哨和混杂的颜色。在和田地区为减少辐射热的影响,建筑物均采用非常接近自然性质的土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以明亮而温暖的形式存在。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定感觉,容易使人亲近,恰好可以表达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印象。维吾尔族普遍偏向蓝绿色,绿色源于维吾尔族早期逐水草而居,因此绿色是很神圣的颜色,在居室内部,喜欢用醒目的装饰色调。室内图案色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明朗和谐的,构成类似缘起的因素,主要是借助绿色和石榴红色的对比进而产生诗意的联想。纵横搭配的色彩样式,对称性整齐有序排列的龛室,阿拉伯文字的巧妙点缀,具有艳丽、舒展、悠闲的艺术效果。

4.2装饰方法

和田民居就装饰方法而言主要有绘画(抹面、彩画)、镶嵌(陶片、砖化、琉璃饰)、雕刻(石膏花、木雕)等。由于装饰材质的不同,民居中所使用的装饰手段各异,就工艺传统而言,生土建筑的装饰语汇运用较为普遍的有抹面、木雕、石膏花饰、砖饰、彩画、纹样等。

4.2.1抹面

和田传统民居墙体的抹面,通常采用苇席、泥土和草泥面层或拌有少量牛羊粪的泥浆抹面。简单墙体抹面只用草泥浆,家庭条件较好的普遍用石膏粉刷,纯石膏浆中必须加一种维吾尔语称作“斯拉吉”的成分[6],起缓解作用。石膏粉刷面外不在刷浆,保持原色或刷石灰水。

4.2.2木雕

木雕工艺作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手法由来已久。木雕装饰主要用于门窗、柱子、梁坊,纹饰取材于几何图形、植物图案。和田传统民居的木雕装饰处理手法有贴雕、组花、花带、透雕等。贴雕装饰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面木板上,形成浅浮雕;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组合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组花用于门板、柱身、柱裙和梁枋上,图案缜密。木雕装饰艺术中几何纹严谨对称,植物花纹自由灵活。花带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为多,以互换、交错、中断等手法取得构图的韵律变化。透雕是以虚面烘托图案,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去除,形成透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木柱、梁、枋上的木雕刻,以浅浮雕为主要装饰手法。浅浮雕装饰是在木料上雕刻较浅的装饰纹样,这种浮雕装饰,内容多为植物花卉、枝叶、藤蔓、芽蕾、果实、几何图形等,(如图5)有时将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相结合,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木雕非常精细、廊柱的下半段和柱头有各式花纹和多种曲线,以植物图案为主,大多为木头的原色。廊柱的断面则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样式,周围饰以有规则的木雕花纹。梁枋上的带状雕花,主要以花纹的互换、中断等手法取得图案的变化。托梁以上梁枋的矩形花饰,花纹密度大,做工精细,刀工力显功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简练豪放,又精致,具有浮雕效果。而圈梁上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这种几何纹样花饰常与带状木雕相互连接,组成木雕群。

4.2.3石膏花

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顶边缘处或图案空隙处作辅助装饰,一般为浅浮雕,个别部位也采用深雕,花饰所用的石膏颗粒细腻。花纹的断面有“A”、“U”、“M”等形状,[7]不同的断面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表达出折叠、交织等立体效果。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体顶部、顶棚边缘、各种壁龛、门框、窗套等处,比如植物或几何纹样的采纳,轮廓线条流畅而清晰。绝大多数石膏花饰是直接刻出,少数部位用模制,模制后的石膏花饰效果要好些,制成的石膏花是一块白石膏花板,少数空处需用其他颜色时可涂刷色漆。

4.2.4砖饰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砖饰主要有拼砖、型砖等类型。在民居建筑的砖砌墙面、台基、墩柱等处多用拼砖图案。“砖花”是指拼花砖工艺,是指以锯、切、打磨后的米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采用传统技艺,力求形成对比反差效果。拼砖的纹样多为几何纹,用砖的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拼砌的图案常见的有八角形、花瓣菱形、人字形等,造型十分丰富。由于所用的拼砖都是直接采用砖块本身的黄褐色来装饰的,与民居的基调相一致,因而有土木构造的整体效果。和田民居建筑上的花砖砌筑主要是在墙面上利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多种纹样,砖花图案来自材料本身,对比、映衬、凹凸、横竖、方圆等组合,均依据方砖的形状设计。将一种或数种型砖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在砖面上铸成图案纹样,然后再按图案拼贴,从而丰富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生土建筑的独特装饰,和田民居中花砖一般常用在门柱、门洞壁面、门斗的檐外墙等。

4.2.5彩画

彩画也是装饰色彩的运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彩画是在纹样繁密、图案种类繁多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绘于顶棚、梁枋、檐部及墙面上。彩画题材有蔓藤、卷草、花卉、几何图案等,彩画装饰构图有单体图案、带形图案和组合图案。单体图案用于梁枋中部、端部,花纹构图图案随部位形状而设计;带形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花卉蔓藤纹形成循环交织的带状彩画,用于檐部、梁枋、藻井四周;组合图案以图案、花纹色块组成和谐的整体,常用在柱头、天花、藻井上。彩画用色的特点是,相同色作底色基调,再以与其相应的对比色或补色作花纹图案。其表现方法主要分为平涂彩绘法、肌理法、叠色法、描金法、自由装饰法。和田民居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一种光泽,和田民居的彩绘大门几乎每一家大门都不尽相同,在原木的基础上施以浮雕图案,所采用的图案通常以几何形,也有葡萄和石榴花剖面图案。并涂上清漆,既起保护作用,又显得色彩鲜艳,构成一道宜人的风景线。

5结语

综上所述,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环境氛围、布局规划和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是对地域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良好适应,民居建筑以地域性为根,和田民居建筑文化艺术凝聚人类对于空间形态的文化表达,依据生存的需要和文化资源的分享产生出纷繁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心理角度阐明场所特征,离不开符号审美情趣的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也是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符号。

参考文献

[1]程其畴.新疆生态探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6.

[2]黄秉荣.新疆民族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

[3]白顺景.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6.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00.

[5]李振中.阿拉伯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75.

[6]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04.

[7]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45.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5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指的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民族精神的,代表国家尊严形象,具有积极向上正面特征的被国人所认同的不同形式的文化特征。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是我国历史文明汇集衍生的一种对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也是对千年来各种优秀的思想理念的集大成之所展示。他是集我国历史文明各种文化思想、观念意识的精华所在,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征,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具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传统特色,也有着令人神往的独特魅力。

2.我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内涵

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指的是当今时代我国不同形式的艺术设计成果。而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出发来看,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则指的是那些在西方的现代艺术设计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与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早期的现实艺术之间形成对立关系的,无论是在艺术的变现形态还是艺术的表现手法方面均有不同效果的,在思维导向方面呈现一种以观念指向为主导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的特点忽略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而更加注重了对思维意识和观念内涵的传达。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表达与呈现

1.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艺术来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为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无论是对艺术设计的形象表现方面,还是从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方面都有着启示的作用。以设计为导向的当代艺术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体现,这种设计的形式应当建立在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既体现艺术设计的艺术特质,又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设计中加以呈现,不仅是对艺术设计作品质量的体现,也与设计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艺术设计形式也逐渐满足了对消费市场的观念引导,不仅为当代的艺术设计提供了灵感的源泉,也更加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设计形式的认知。

2.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以人类意识为导向的市场需求和设计理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因此,当代艺术设计的形式也应当顺应这一潮流进行转变。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呈现中,作为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不是一尘不变的,它会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对自身进行良性的批判,并顺应潮流的发展在对文化精神进行传承的基础上对内容做出改变。因此,当代的艺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设计时,必须要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理解的接触上在进行设计创新,使设计既能提现艺术特色,又能贴合中国文化传统。

3.当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呈现

当代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呈现,既是对设计中文化传统的呈现,又是对今后艺术设计的引导,同时还博采众长的对中西方艺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去了批判的思维。使得当代艺术设计的形式呈现出了一种对文化的整合,而其在设计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又与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形成了有效的互补,体现了当代艺术设计既现代化有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为当代的艺术设计者提供了更加富有生命力的创作灵感,为我国今后的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不仅是对我国传统民族风情的体现,也是对我国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因此,在传统文化元素备受关注当今社会,当代的艺术设计应当遵循这一潮流的发展趋势,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和呈现,以此来打破西方文化对我国艺术设计的渗透,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艺术设计中得以传承,从而为我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注入全新的灵魂。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设计;艺术作品;传统文化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品的品味和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的对产品的艺术美感和所具备的内在寓意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一现状,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努力提升艺术品的个性、特色以及精神内涵。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具体的设计中来,不但可以为设计提供理论知识的帮助,同时能够通过引入文化元素提升设计的灵动性、厚重感。

二、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外关联

(一)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发源

古典哲学中一直有着“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等思想,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和启发,将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从人的需求愿望出发,满足人的主观需要,同时注重对人产生积极作用,这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和目的。而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也印证了现代艺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文化的定位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定位是相同的,都重视将艺术和技术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设计者的思想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设计中去,从而创造出符合人们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作品。世界鼎鼎有名的设计师包豪斯就曾经这样形容过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任何一门艺术都无法脱离它生长的环境,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元素的影响,也时刻体现着传统元素的影响[1]。由此可见,尽管设计理念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和革新之中,但无论如何现代艺术设计都无法脱离传统文化而单独存在;反而,由于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而传统文化就是生活的一种浓缩和体现,换句话说现代艺术设计是从传统文化中发源出来的,它将持续受到具有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比较健全和完善,数千年来也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科学的审美理念和思想,直到今天依然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例如:传统文化中对园林建筑的要求非常高,非常讲究建筑与自然和谐一致、相互融合,讲究建筑与建筑的对称性,讲究大景与小景相结合,讲究山、水、建筑的相互调和等,这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依然被广泛运用,就像苏州园林,其建筑设计的精妙至今都为人称道和学习借鉴。而在服装设计方面,典雅、得体的传统设计风格也被沿袭至今。在陶艺作品设计中,造型的设计仍非常注重线条柔和与瓶形圆润两者的相得益彰,这也是借鉴学习传统文化美学和设计学的例证。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的创新提供基础保证

现代艺术设计要想持续进步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而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设计创新提供许多好点子。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作为浓缩了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其中有太多能让设计师吸取营养和精华,让现代艺术设计得到启发之处。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基本保证,能使作品更富生命张力和表现力,而这正是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的重中之重。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并非否定和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将其进行提炼和加工,使之具象化,更加可触可感。一旦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艺术作品将变成一种既单调无味、又夸张造作的“四不像”。就像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一般,提倡独立于传统文化之外进行艺术创造,企图抛弃传统,最终反而导致艺术的快速灭亡,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逐渐将其捡拾回来,欧洲文化才得以“东山再起”,逐渐繁荣昌盛起来。由此看来,传统文化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保证其所具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四)现代艺术设计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发扬

传统文化可以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而现代艺术设计也可以反作用于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提取,并将其传播出去,发扬光大。我国土地广博、民族众多,每一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有许多已经逐渐走向衰亡和埋没之路,甚至有些已经消失不存在了。那么,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何将其保留下来、传承下去就成了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而现代艺术设计恰恰能够充当传统文化的提炼和传播发扬角色,设计师在设计时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作品中,便能使这一元素广为人知,让人们更加了解它。人们喜欢上这一元素之后,更多的艺术作品将其作为设计要素加入其中,以此类推,这一传统文化就得以保留、发扬和传承了。例如,在当前接受度最广泛的通俗歌曲中加入传统的戏曲,在现代舞中融入古典元素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传承。

三、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的应用

(一)现代标志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引用

如今,现代标志已经不仅仅承担着产品识别的功能,还兼具彰显企业特色和企业文化精神的功能,一个直观简洁又富有深意的标志在对企业建立自身形象、传播企业文化、加深用户印象等方面,都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而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出精华所在,并将其注入企业标志之中,无疑使企业标志更加有内涵和厚重感。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设计师和企业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并已付诸于实际,一些企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就非常有深意,圆形方孔状似古代钱币,暗示银行的货币职能;标志中的方形孔有如一个“中”字,与中国之意符合。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中国银行的标志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识别,又于简单的图标中传递了悠久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丰富。融古今、中西文化于一体,几者的完美结合,使中国银行这一标志的设计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二)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沉淀产物,它依然或有声或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对设计师设计出科学合理、具有美感和特色的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城市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多地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古树、古建筑、古街道等在城市中都非常常见,许多城市的步行街、小吃街都洋溢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气息;而学校、小区、公园等地也积极引入了传统文化元素,凉亭、走廊等都颇有古建遗风。同时,古代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也被设计师们引用到现代建筑中来,其中讲究的对称原则、曲径通幽、人工与自然相互融合等都被广泛运用。此外,在对城市园林进行设计时,通常会将场地中的一些旧的建筑物进行保留,如古井、牌坊、桥、石碑、房屋等,用它来达到留存记忆和保留历史的效用,这也使得该园林更具历史感和内涵。

(三)在服装设计中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

传统文化作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而首要的便是“衣”———服装。现在服装有许多都充满着浓郁的中国气息,如在服装上绣上刺绣,用丝绸制作衣裳,在服装上融入某朝代的服装特色,用传统文化元素做装饰等。同时,有的设计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服装,根据实际生活的需求进行小幅度改进后直接使用,如旗袍和汉服。它的大部分元素并没有被改变,只是依据现代人的审美以及生活现状进行了适当改进,其传统元素气息非常浓厚。此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在出席和参加一些国际性竞赛如奥运会时,运动员所穿的服装都具有浓烈的中国气息,例如2008年我国运动员的服装,采用白底红图案的设计方式,红色被白色衬托的非常明显,而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热情、希望、胜利;同时,红色勾勒出的是龙的图案,龙一直象征着中国。这样的服装设计让人们在人群中一眼就辨认出中国的队员,而且也让国际友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传统文化进入千家万户优化室内设计

尽管现代建筑和现代元素充斥着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但传统文化仍然能在严峻的形势下从容不迫,无声无息地进入千家万户优化室内设计。我国古代居室中一律采用木质家具,并在家具上雕花、绘上花鸟图案,如今许多家庭依然沿用这种家具。一些设计师在对室内进行设计时,会巧妙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龙”“凤”等文字形象,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室内装饰;而剪纸、窗花、对联、陶艺、刺绣、木艺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常常被设计师和住户运用到家居装饰中去,增添居室的文化气息和中国元素。此外,现代居室中多功能厅的天花板是采用传统的天花藻井结构形式进行设计的,用现代方式塑造出藻井的构架,既能够确保居室构架的坚固性,又使建筑更具艺术感。将传统元素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不仅能够满足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还能创造出有品质的室内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发展和创新起着指导性作用和理论依据以及动力支撑。现代艺术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现代艺术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发源,传统文化为现代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保证;而现代艺术设计将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发扬。由此看来,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要得到保留、发扬和传承,也要以现代艺术作品为载体。

[参考文献]

[1]赵炜.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大观,2010(11).

[2]奉隆瑜.浅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J].大众文艺,2010(21)

[3]张凯.新技术新材料催生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9).

[4]肖璇.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4(6).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7篇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我国历史文明演化进程中历经各个历史时期人物的创造产生、汇集,并传承下来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可以归纳地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先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观念文化中,在历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人们习惯将常见的动物、植物等,用图案的方式装饰在器物表面上。有时用人们爱听的谐音表达一句话,或是用图画的形式把这句话表现出来,都能形成一幅富有吉祥寓意的作品,如许多陶瓷艺术创作者通过描绘“鹭”表达“一路平安”。历代遗存至今的大量陶瓷艺术品,绝大多数都是中国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象,也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的载体。这也侧面反映了中国先民乃至当代人的观念文化和审美理念。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文物方面许多历史文物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冶陶技术及陶瓷装饰技法的精髓,如商、周时代是以青铜器为时代标志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和青铜器饰相似,刻纹白陶的烧制成功是制陶工艺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制度文化方面在制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要数在题材运用方面,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在这段时间里,陶瓷装饰有官窑、民窑之分,如“龙”的题材一般都用于官窑,民窑禁用,这在当时已经形成一种制度。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以及丰富多彩的文明。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1辩证统一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作用与陶瓷装饰艺术实现审美、美育的功用是辩证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功用在引导教育、教化,如《诗经》倡导“夙夜在公”,[2]《尚书•周官》也有名言“以公来私民其允怀”[3]倡导天下为公,以整个民族、社会、国家为重。而陶瓷装饰艺术则是通过含蓄的图案、纹饰加以表现某些思想、认识、理解乃至审美。中国美学思想是重“意”的。陶瓷绘画装饰则体现出美学中的“意”以古典美学为最高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陶瓷绘画的艺术本质。如瓷界泰斗王锡良《黄山西海》作品如图1所示,作品流畅大胆,整个画面呈现一种“简约”的感觉。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颜色釉与白胎的结合,粉彩艺术与雕刻、豆青、青花、开光等多种装饰技法结合,形成多种新的装饰形式,根据作品的要求,相互结合,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得更为完美。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秦汉至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大师,其各篇佳作,名传遐迩,历久常新;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也登峰造极;许多科学技术在当时位居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陶瓷装饰艺术也出类拔萃,并且陶瓷装饰艺术也因当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文化、艺术的“双丰收”。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的发展,陶瓷装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这在当代陶瓷装饰艺术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21世纪初,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创作的粉彩雪景瓷板画《三顾茅庐》作品如图2所示。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三顾茅庐这一故事回归到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梳理,在陶瓷装饰上,整个画面意境开阔、场面宏大而视觉中心突出,场景既符合历史真实意义,又调动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寓意,在极其微细处彰显作者艺术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人物刻画方面,极其注重人物神情,求贤若渴是这件作品重点要表达的主题。在视觉效果上,在黑与白的苍茫间透露出极具绚丽色彩,给人一种恢弘而不失细腻的审美享受。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陶瓷装饰艺术的精妙,也正因为陶瓷装饰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的精髓才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相互渗透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发展,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种类、载体的不断丰富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到陶瓷装饰艺术领域,凸显艺术装饰中的文人雅韵,粉彩装饰中的文人画、山水画等。如现代粉彩艺人以竹林七贤、桃园结义、精忠报国、才子佳人、仙道神佛等故事传说进行艺术创作,在艺术创作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再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创作的粉彩作品《鱼戏莲塘》(见图3),以泼釉的“形”作为画面的主体结构,如泼釉形成的密集的枝干,再在其间穿插梅花;通过泼釉形成几个大的抽象不规则色块,在其间绘制花鸟,不规则色块因所绘花鸟不同而可以看作是荷叶或其他之物,这集中表现了对佛教“莲花”圣洁与自由心性的赞美。

3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促进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促进了陶瓷艺术装饰的进步。因此,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如在现代陈设艺术陶瓷装饰中要求无论是图案纹样装饰形式或绘画装饰形式,无论表现题材是人物、风景、花鸟或动物,它都必须巧妙的在碗、盘、瓶、罐等器皿上进行构图,并且是和器皿冰融于水的结合,更好地以画美物、以物托画。从而形成了的装饰形式,配合陶瓷绘画的技法、工艺手段、工艺材料,形成了特有的陶瓷装饰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将其数千年的思想内涵以各种形式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并通过现代陶瓷艺术装饰技法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结语

陶器和瓷器是陶瓷艺人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熔铸于一器,它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然反映人的主观意识,陶瓷装饰艺术表达了人的自然观念,人的想象、情绪和理想。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或者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在历代陶瓷艺术作品中,具体而言是在陶瓷装饰艺术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中的装饰纹饰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鸟鱼龙,又有人类自身,而且在这一装饰中,总是执着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陶瓷装饰艺术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1-0039-1.5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处境

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形成了现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处境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以欧美为代表的“强势文化”正在大行其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受到来自于第一世界的冲击。大众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在一部分年龄段的人群中欧美的东西甚至是先进文化的代名词。到处林立的所谓欧式建筑,风靡的欧美服饰体现了对国人的审美影响,我们不能否定多种艺术所获得的生存和传播的权利,我们也承认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积极意义,包括着用西方的价值观来理解和判断我们的文化艺术。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对外来文化的扬弃,不能简单地用否定或肯定来评价第一世界的艺术设计理论,我们的艺术设计理论应该是一种解放、一种超越,一种延绵千年的民族情感。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的应用。艺术设计工作者更是这一理论的应用和传播者。

工业化的社会发展影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大工业流水线化的生产特点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以其简洁、适合工业生产的特点流行全世界。在这样一种审美思潮的影响下艺术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依托似乎降低了,其实这种设计文化尽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使其保持其独特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艺术设计历程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工艺美术到现代艺术设计,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有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现代设计的产生是基于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和以大多数人为消费对象的设计思潮上,从产生至今,流派纷呈、风格多样的设计思潮走过了由功能化、理性化、装饰化带来的同一化通向多元化的历程。

传统文化仍是艺术设计的基础所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形象写照,艺术设计在反映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创造着新生文化。在现代设计史上尽管出现了各种设计风格,但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有识之士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世界文化的共融性,多元化是建立在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的,通过直观可感的形式传递着人的精神力量、意念和情感。近些年来,国内设计界的有识之士对如何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拓展当代艺术设计容量,进行了不懈的理性探讨和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他们在各自的设计作品中着重强化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主动从传统艺术与文化中吸取养料。发扬传统文化体现在具体的设计作品上。陈汉民先生在设计王府井饭店的标志时,把传统的中国结与建筑墙壁上的装饰融合起来,使我们看到这个标志时,既有中国的文化的情结,又具备现代设计的特点;靳埭强先生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肌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贝聿铭先生更是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在做中国的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色调,使现代建筑加上文化情怀,形成了一种共鸣。这些大师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挖掘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种韵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是我国当代艺术设计得以发展的基础

民族的是世界的。艺术是世界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意识来源。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设计师们在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前提下,从传统文化的深层而不是表象上探索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美学取向,使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设计中自然体现。中国的艺术多讲求哲学、儒、释、道三家交融互补的文化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创作。以奥运会会徽为例,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奥运会会徽可谓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作为借鉴的范例,以中国印为载体,极具东方文化特色,在设计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以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夸张变形的设计手法,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消亡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就在世界上消亡了。反过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消亡,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却会以种种方式流传在世界上。这就是我们至今仍然还能够见到美洲印第安文化、玛雅文化的原因。所以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应该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底蕴上,结合当代的应用要求来进行设计。

三、努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是一种形式,而内容是要建立在某种基础上的,那么这种基础就是自己文化的东西,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先人们创造的这些现今看来颇能体现民族审美心理,民族审美观念,颇具中国情怀的珍贵遗产,如何去充分利用呢?尤其是针对中国当前西洋风,东洋风日盛而有益设计探索稀少的现状,优秀的传统设计观念,设计元素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实际意义。在今天,这种形态,尤其是其传达的观念亦有相当的借鉴与吸收意义。一个民族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却没有为这些文化遗存的发扬而妥善地去研究,去探求的人们,那将是一个民族的不幸。中国设计界面临悠悠几千载的,灿烂的,独具魅力的华夏文明,浓郁厚重的中华文化,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设计承载着丰厚的东西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吸收,去继承和发扬。这对艺术设计界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讲,他要通过设计作品来传达一定的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然而,思想居住在语言里,要想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思想,就必须选用我们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这种语言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母语。所谓“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理论绝不是一种“复古”的思潮,不是一种狭隘的、片面化的对传统的膜拜和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潮流之后出现的多元化的,强调传统和本土性的新设计艺术潮流。在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理论一定能为设计的发展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所以“传统性”和“现代性”是“传统文化”理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它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怎样继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的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国内的艺术设计界应该提出自己的设计理论,即“传统文化”的艺术设计理论。站在世界的高度,开阔视野,不局限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能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自觉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是设计师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国人欣赏具有“高雅”、“雅致”格调的物品,实际上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那么设计师在处理这一类风格的设计时,必然会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否则是不可能让受众感觉到相应的审美意象。这种“美”与“美”的创作的对应法则,正是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对中国审美传统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等,都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展现代设计

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必将成为展开第一世界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互映互补、共生共荣的多重对话的必要的前提和条件。任何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他对自己的传统的责任,一个设计家如果不能创造性地用传统进行表达,并发展传统文化本身,他也就丧失了作为设计艺术的前提和条件,也就不可避免地认同和屈从于某种第一世界的压抑性的话语实践。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传统文化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设计,如鱼得水,须臾不可离开。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9篇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起的宝贵财富,是所有艺术形式发展的基石。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联,全面分析了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强调了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创新的影响。

关键词:

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融合;创新

前言

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十分迅猛,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渐渐摆脱了西方设计理念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适合艺术设计自身规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且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理念被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但是当今社会,不够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设计者设计的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风格,缺乏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创新能力极为缺乏。

1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联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践的结果,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和灵感来源。现代艺术设计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科,是物质与科学技术的标志,也是社会文化、风俗等的文化内涵的体现。且只有汲取了传统文化精华的艺术设计作品,才能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关注。也由此可以得出,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是我国未来艺术设计发展的主方向。

1.1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源泉。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精神文明也得到很大发展,对艺术设计中要具备的审美观念、思想文化内涵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设计者在所设计的作品中必须赋予浓厚的文化底蕴。艺术设计只有与传统文化、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适应人们对艺术要求的多元化的需求,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使作品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如在央视投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一个穿着一身极具西北特色服装的泥娃娃,一边念着“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将服装艺术、三字经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得到了众多观众的一致认可。

1.2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传统文化。

中国的艺术设计晚于西方,且在起步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新。这就要求我国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不光要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艺术设计的核心理念。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融入,并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避免“貌合神离”。将传统文化植入艺术设计的典范当属香山饭店的设计,其将苏州园林的建筑设计特色融合进总体设计当中,突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现代艺术设计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因果、辩证、整体性、综合与归纳等思维方式特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多角度塑造设计作品,使作品兼备思想性、艺术性。

2.1艺术设计作品是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取之不竭的艺术宝藏。国内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作品借鉴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中国风”式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历史的积淀中,一些文化符号极具象征意义,且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赋予了历史厚重感,将这些文化元素、文化符号融入至艺术设计中,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如水墨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近年来,众多设计师、包括一些外国设计师将水墨元素体现在设计中,如央视形象广告《水墨篇》,用水墨幻化成山、水、飞鱼、鹤、中国龙、长城、武术、“鸟巢”、磁悬浮列车、飞机、央视大楼等,丰富的艺术形象点出了广告主题,极具观赏性,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需注意的是,中国元素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不能简单地堆砌一些民族符号、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视觉元素,而是能引起人的思考、具有深厚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2.2传统图案的融入。

传统图案融入艺术设计当中,为艺术设计增添了形式视觉美感。一些传统图案本身代表一种观念及象征意义。这些具有一定寓意、或情感寄托、或精神特征的图案,是经岁月积淀被大家所认可的,在艺术设计中能得到适当的应用,可以增强设计的美感,凝聚设计的核心理念,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2.3传统材质的的融入。

传统材质在设计中的运用,更多的是意识理念、审美观的植入,它的实际应用在艺术设计当中是非常广泛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包装(如用纸、竹、木、陶制材料设计出的包装)的使用,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引起人们怀旧情感,体现对传统精神崇尚与回归。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对传统材质孕育的至真精神的把握,提高自身修养,从而赋予设计作品较高的文化格调,体现传统文化、时代特征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

2.4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创新。

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是难以阻断的依存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创新源泉。艺术设计需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否则将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失去自身发展的动力。艺术设计应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点,摒弃缺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使艺术设计作品展现无穷的艺术魅力。同时,艺术设计需要不断创新,除了借鉴国外设计思想与理念,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使艺术设计保持民族性才是艺术设计文化生存之本。

3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中国的艺术设计风格除了拥有“国际化”,也同样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中国风”。传统文化中多彩的艺术形式、广泛的艺术题材、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内涵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借鉴与帮助。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创新,对中国艺术设计提升自身修养、创造更多市场价值及立足世界艺术之林至关重要。

作者:施楠 单位:昌吉学院

参考文献:

[1]佘莉.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07(05):56-58.

传统艺术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合;自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88-01

追溯起来,对传统的反思从鸦片战争就开始了。回看这个过程会发现它是曲折复杂,在这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情况: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接纳西方但坚持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其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影响最为广泛。甲午战争失败后到“”这个时期传统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到中华民国初建时的共和,应该都是对西方思想先进制度学习后的结果,但是,以及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为标志,掀起了最为激进的反传统思潮。到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始,传统文化完全边缘化了。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文化非但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反而在不同的运动中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西方当代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这股思潮的冲击,掀起了新的一轮反传统的浪潮。这股思潮曾对“新潮美术”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传统因历史、社会等各种原因,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不管是从文化现代性的建设,还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来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其文化之博大精深虽没有西方文化之咄咄逼人的气势,但她那恬静优雅、外柔内秀却隐含着东方精神无限的诱人魅力。从新认识定义传统既可以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自觉,也是历史的必然性。但是我更关心的问题是,这个前提条件是否已经必备,今天的社会能否为“传统”提供一个传承、生长、传播的的社会空间和文化土壤?

从当代艺术发展的30年来看,几乎是在一个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过来的。从80年代起,中国当代艺术除了要强调自身的前卫反叛同时还要面临全球化而来的文化思想侵蚀,以及大众化,市场经济的多重冲击,也是在这个特殊的的历史时期,传统文化重新回到艺术家的视野中,人们开始思考本土的文化的位置。而且,它就成为了一种回应全球化的艺术策略,这在当时流行一时的“中国风”可见一般。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不同的挑战。在这里我们注意当代艺术的在它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在80、90年代,当代艺术是前卫性的也是反叛性的。但是到90年代末这种前卫与反叛遭到了各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的剥落和吞噬。展览体制害人外部生存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全面市场化的阶段,2007年政府部分艺术机构加速了接纳和收编了当代艺术,并力图将当代艺术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广,在这种新的环境下,国内的一些艺术家批评家便通过一些的展览与文章呈现了他们对“传统”问题的思考,代表性的展览有:高岭2006策展的“中式意志”展、2007陈孝信的策展“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展等。

伴随着国家的强大,中国需要重新去审视一个民族应该具备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文化主体性问题。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必然重新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这自然会会唤起中国当代艺术在文化主体意志上的自觉。更重要的是,它能一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契合。当代艺术寻求向传统艺术的结合,其主要的意义,还在于进出90年代后,当代艺术秉承的艺术史叙事话语出现了内在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过去30多年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及其各个时期的文化与艺术进行反思与检查;另一方面,我们要逐渐从过去那种由西方的游戏趣味所支配的当代艺术中走出来,重新构建当代艺术的评价尺度与价值标准。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怎么样让传统与当代艺术融合。因为它完全可能变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或者说,我们要注意背后潜藏的危害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中国本土文化的作品,其实是唯美而缺乏内在深度的。因此,我更愿意从文化本身和当代艺术史发展轨迹的角度去看待本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融合的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将传统庸俗化。

当代中国需要艺术真正参与到社会进程中,从本土的文化与精神现实寻求它自身的形式,真正与中国传统建立逻辑联系,而不是继续拿来主义,这样的艺术才具有历史性的创造力,才能找到其真正的价值。考虑中国文化现代性所遗留的一些问题,考虑到目前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缺失,考虑到当代艺术自身文化主体性的重建,从这些角度出发“融合”仍一种重要的方向,一种自然的规律。这里仅仅一个思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监督管理范文 下一篇:规划课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