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7 09:24:14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1

XX银保监分局:

根据四川银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证监局、省委网信办、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关于开展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 金融知识进万家 争做理性投资者 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的通知》(成银发〔2021〕62号)要求,在我行总部的统一指导下,我行积极开展了“金融知识普及月”一系列宣传活动,并取得了成效,现将相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专项宣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本次活动小组组长为XXX行长,副组长由XXX副行长担任,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运营部为活动牵头部门,负责汇总各部门活动开展情况。充分结合我行品牌特色,重点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客群,重点做好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2021年“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工作。

二、活动主题

面向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宣传基础金融知识、红色金融史和金融风险防范技能,帮助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理性投资和合理借贷,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引导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自觉抵制网络金融谣言和金融负能量,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活动口号:普及金融知识 提升金融素养 共建清朗网络 共享美好生活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强化宣传效果

(一)线上线下阵地宣传

专题活动期间,我行通过在营业网点醒目位置摆放此次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条幅、张贴海报、滚动播放电子广告屏等方式,有效开展网点宣传工作;同时我行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约7条原创金融知识文章,阅读量近2万人次,并倡导全行员工转发朋友圈,利用互联网影响力,针对广大的我行客户群体进行线上宣传。

积极推广“金融知识宣传作品库”二维码,在营业大厅入口及柜台显著位置排放该二维码,积极引导消费者扫码获取所需金融知识。

(二)进社区宣传

2021年9月16日,我行在XX镇联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采取座谈会的形式重点针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客群,普及基础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知识,包括存款保险、银行卡安全、支付工具使用等常用知识;引导金融消费者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介绍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银行卡盗刷、疫情相关的金融诈骗陷阱等;开展反假货币宣传,熟悉新版人民币防伪知识,爱护人民币,不乱涂乱画,保证人民币整洁度。

(三)外出宣传

9月每周六,我行分别组织3-4个外出宣传小组,选取县城几个重点商圈如XXXXXX等地点,进行业务宣传的同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并安排员工在公交线路上开展流动宣传。

通过本次宣传活动。为更多的金融消费者提供了防范风险技巧,建设美好生活,共创和谐社会提供保障。我行始终坚守履行支持XXXXX的使命,通过对各种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担当起社会责任,同时也增进了我行与客户之间的感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维护我行的良好社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XX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2

近年来,我市各金融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工业强市、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筹措资金,优化信贷结构,努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力度,促使经济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全市金融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人民银行和银监局为主体的监管主体,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其它各类金融组织为补充、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按照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我市将着力打造能源、现代建材、果品及食品加工、养生保健四大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电力电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光伏照明等接续产业,大力发展旅游、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预期生产总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3%,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也对金融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业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形式不断创新,服务种类不断增加,公众传统的单一理财模式的局限性以及现代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的缺乏逐渐显现。是否了解金融知识,是否掌握与银行打交道的基本技能,关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家庭稳定和创业目标的实现。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为此,市政府把今年9月份确定为“金融知识普及月”,将以“普及金融知识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让金融知识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广场、走进校园、走进机关,不断增强社会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提高使用现代金融服务的能力,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念,为建设和谐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动员储蓄、便利商品和劳务交换、信息获取与资源配置、监控经营管理与加强企业控制等五项功能。要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引导全市各金融机构正确处理好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及金融业自身改革发展与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两个关系”,紧紧抓住关天经济区建设、中省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集中资金优势,加大对重大项目和支柱产业的信贷支持,保持贷款投放的适度增长,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解决公众实际问题相结合。普及金融知识,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突出金融知识宣传的实用性、易懂性和可操作性,深入浅出地介绍银行、证券、保险、理财和人民币以及预防非法集资、识别金融诈骗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同时要注意倾听社会公众的呼声,以大家最关心、最渴望学习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不同阶段经济金融形势和公众对金融知识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宣传重点,创新教育方法,特别要关注和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部门履职相结合。作为普惠工程,金融知识普及涉及广泛的公众利益,其对象的广泛性和知识的专业性决定了推进该项工作需要政府、金融主管部门、教育部门、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社区组织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有效整合宣传教育资源,不断提高金融知识普及的效果。各级政府是普及金融知识的推动者和领跑者,要搭建起统一规划、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人民银行是牵头部门,要加强组织工作,积极督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市金融办要搭建起政府各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宣传部门及各新闻媒体要发挥好喉舌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报道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形成全民学习金融知识的良好氛围;各金融机构及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依托农村金融服务站、村级党员活动中心、资金互助协会、金融机构网点等平台,采取有力措施,走上街头,深入社区、矿区、学校、机关、部队、企业和农村等,把金融知识送到老百姓身边,迅速掀起学习普及金融知识的热潮。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相结合。当前,金融活动与社会公众的生活日渐紧密,金融知识普及必须面向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必须突出实用性,注重针对性,体现及时性,绝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努力保障每个公民接受金融知识的权利,尤其要关注弱势群体,因需施教。各有关单位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增强大局意识、群众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民生至上”的观念,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活动,增加社会公众的受教育机会,增强对金融产品、金融风险的认识,提高金融知识水平,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普及金融知识,要与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增强地区的资金聚集能力。要通过普及征信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以“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善的法制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协调的市场环境”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参与经济建设,支持经济发展。要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力争在2015年前,初步建立起社会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企业、个人信用档案,大力推动“诚信”建设,将打造成“资金洼地”。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3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市场日趋活跃,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就积极倡导金融普及教育,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与之相比,我国针对社会公众的金融宣传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因此,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为重要。为此,人行安新县支行在对辖内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选取70名社会公众(公务员、企业员工、自谋职业者、城镇退休人员、学生、金融业员工、农村居民各10名)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2张,有效率90%。

 

一、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现状失衡

 

1.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情况

 

(1)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活动增多,客观上需要金融普及教育跟进。2011年安新县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63555元,农村居民家庭全部收入59470元;2014年分别增长到87488元和81360元。三年中分别增长了37.7%和%36.8。结余的收入除了消费以外,需要投资、储蓄。如何使这些资金得到更多收益,并有效规避风险,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

 

(2)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增多。据统计,辖内银行卡累计发卡数量已经由2011年的181527张增长到2014年的256241张,三年中增长41.2%。这些持卡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诸如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操作、如何防止金融诈骗等等,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金融活动,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3)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产品、工具种类增多,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因此急需普及金融教育。据对60名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62% 的人把家庭结余存在银行或者借贷给个人,只有20%的人投资股票、基金或者期货,还有5%的人不知道如何办理存款和贷款手续,更不知理财产品为何物,而且答卷者中使用信用卡的只占8%。

 

2.我国金融普及教育现状

 

我国的金融教育普及相对落后,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亟待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由于金融知识匮乏,金融违约现象和非理性投资行为仍然比较突出,金融诈骗屡有发生,甚至出现人民币储存不善导致虫蛀鼠药霉烂火烧的现象。

 

(1)在学校教育方面,据对我县中小学调查统计,初中、高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为零。这方面的师资也严重缺乏。

 

(2)媒体传播力度不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关网站及户外广告牌等载体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足,据对我县广电局调查,2014年涉及金融普及教育的广播、电视时长每季度平均不足5分钟。公众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机会、渠道和方式较为缺乏。

 

(3)金融机构危机公关意识淡薄,各商业银行基层行没有专门的内设宣传机构,虽然设置了宣传岗位,但都是兼职。县辖各金融机构一年一度的上街发放宣传材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收效不显著。基层行设置的咨询台效果较好,但覆盖面不大。宣传经费不足。

 

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

 

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就设立了金融普及教育专门机构,即美联储内部的社区事务计划部门。分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开展各具特色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金融危机之后,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署,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专职负责公众金融教育。后又成立了金融知识咨询委员会。

 

英国成立了两类机构,一类是代表政府的机构:指英国金融管理局和英格兰银行。分别向社会公众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另一类是教育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金融教育规划,并组织实施。英国大、中、小学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金融教育,课程安排都包含金融基础知识。

 

2.对金融普及教育实施总体规划

 

英国金融管理局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提高国民金融素质的总体规划》,开展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工程,并专门推出了未来十年的宣传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重点工作和任务,内容涵盖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场所金融知识讲授、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新婚夫妇理财和金融事务咨询等。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美国的金融素养与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全国性金融教育目标和任务,并定期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融入国民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程

 

2008年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了《国民教育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涵盖信用卡使用管理、税收、信贷、债务、金融风险、制定个人及家庭预算、简单的投资等诸多内容。

 

美国将金融教育列为从启蒙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美联储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并将修习金融课程学分情况列为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必要条件。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在巴西、哥伦比亚、印度、乌干达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金融教育引入学校教学体系。

 

4.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

 

英国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投资巨大,早在2004年,英国金管局筹集了大约4000万英镑的专项资金。2005、2006两年,英国投入200万英镑,用于制作、推广金融宣传资料。

 

美国用于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联邦储备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获取的收益,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偿服务的收费,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向各联邦储备银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三是在开展合作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过程中,由参加合作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总体规划,明确组织架构

 

国家应制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规划》,明确实施规划的主体、目标和任务。教育部成为推动学校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领导机构,制定《学校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实施方案》,从编写教材开始,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使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能接触金融,了解金融基本知识,学会理财,树立金融安全理念。在大学阶段,把金融学有关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确保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应该成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领导机构。人总行应设置专司金融普及教育的司局,并在省市县设置相应的科室。选调既有金融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这些机构,分层次定期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培训。同时,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各商业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委共同参加的国民金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新业务及时派出人员授课,使公众的金融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

 

2.建立考评制度,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考评制度》,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层层分解,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每年通报金融普及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形成金融普及教育“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此外,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可以直接拨付金融普及教育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借鉴国外做法,从公开市场业务收益中提取。同时,建议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那些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3.丰富教育内容,采取多种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一方面加强基础性金融知识的教育,例如存贷款的办理,真假人民币的识别等,又要对个人征信、客户理财,以及银行卡、ATM机、手机银行等金融新业务、新工具、新产品进行宣传,还要加强反洗钱、反诈骗、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教育,促进金融客户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投资理念。此外,要针对不同宣传对象,设计相应的宣传教育内容和重点。

 

在教育形式上,要不拘一格,特别要注重趣味性。使公众在欢声笑语中、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金融知识。为此,我们除了运用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传统手段以及设立专门的公众金融教育网站,利用各种载体外,还要积极倡导文娱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利用相声、小品、电视剧等形式传播金融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 金融知识 宣传普及 对策建议

近年来,金融业务和金融新产品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金融服务和金融环境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高改进新形势下征信、反洗钱和反假货币等金融知识的普及效果,更好地引导社会和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认识金融,提高现财能力,增强防诈骗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是摆在基层金融机构面前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一、金融知识普及的基本情况

(一)金融知识掌握程度不尽平衡

总体来看,目前人们对金融知识了解程度较低,许多人对CPI的含义、假币识别、通货膨胀、现代支付工具操作知识等缺乏基本的了解。就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言,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即:城镇居民掌握的多、男性掌握的多、年轻人掌握的多、收入高者掌握的多,农村居民掌握的少、女性掌握的少、中老年人掌握的少、收入低者掌握的少。

(二)公众对金融知识的关注点相对集中

大多数人学习金融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投资获利,实现财富增值。大家对股票基金、投资理财、金融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比较关注,学习兴趣也比较高。针对这一特点,基层行在宣传普及金融知识活动过程中应有所侧重,围绕金融中心突出宣传主题,通过以点带面等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学习掌握金融知识的强烈要求,激发学习金融、理财等相关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以此延伸和增大金融知识普及率,切实达到金融进千家万户,百姓认识金融,精准服务百姓,金融、理财知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三)金融知识的宣传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从近年普及发放资料情况看,大多数人并没有仔细阅读,通常只是粗略看看而已,效果并不佳。对此,应进一步拓宽宣传普及渠道,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使金融事业成为一项全员经常性参与的经济活动。通过个别调查和走访了解,金融知识的普及,群众更乐于接受贴近工作和贴近百姓生活的宣传方式。归纳主要形式为3条,一是利用大众媒体广而告之。如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窗、电子屏幕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二是金融部门利用城乡繁华街道、社区、学校、农村庙会、集市等契机进行宣传普及、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解答群众咨询。三是开展银校、银社、银企联谊宣传。将金融新产品、理财、保险、征信、反洗钱和反假货币等金融知识印成制式“明白册”。通过深入学校、社区、文体活动等形式,瞄准目标、有针对性地普及推广金融知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且快捷简便易懂好记,达到一传二、二传多的倍增效果。

二、金融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

(一)普及金融知识是营造和谐金融氛围的必要手段

采取各种灵活有效方式,把现代快捷优质金融服务宣传到社会和百姓生活中去,为社会和百姓提供快捷优质“一站式”服务,更好地宣传现代金融在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金融新产品、现财、储蓄、保险、银行卡以及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等金融知识和金融工具的应用,使银行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营造社会和广大群众支持了解信任金融的和谐氛围,以此达到银行社会信誉好、金融知识家喻户晓、广而皆知、净化货币流通亮丽国家名片的效果。

(二)普及金融知识为城乡居民理财提供科学依据

据统计,陇南市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4元,经过近十年发展,到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05元,10年间分别增长了2.6倍和3.6倍,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结余的资金收入选择投资、理财、保险、储蓄等,使其更好地保值、增值,稳中有所收获。对此,百姓对现代金融、新产品、金融理财知识等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普及金融知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的复杂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人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却相对滞后。面对种类纷繁的金融市场,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便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旦选择错误,就会导致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全面详细地了解掌握金融知识,更新金融知识,增强市场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选择把握金融理财时机,避免缺乏金融知识或盲目选择带来的风险。

三、几点建议

金融知识、新产品的普及推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工程,其涉及对象情况各异、普及内容需逐步更新。所以,在普及推广金融知识和金融新产品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方式,要与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广播、电视等部门多方协调联动,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利用好现有资源,打造纵横上下群体网络机制,构成强大合力,提高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的效果。

一是把金融知识普及摆在突出位置上,提高公众金融素质。政府和金融办要高度重视,通过金融办公室的渠道,向公众提供金融知识、金融信息,定期组织和开展大众金融知识、新产品培训,为普及金融知识搭建平台。

二是金融机构切实担当,增强责任意识。各家金融机构要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敢作为、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宣传频率,浓厚氛围,切实发挥金融知识普及主力军作用,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以此不断提升金融品牌,打造新形象。

三是引擎机制,延伸触角。建立经常化、常态化、网络化、制度化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学习普及平台,广泛运用有效载体进行宣传推广金融知识,并纳入金融工作范畴,与金融工作同部署、同计划、同检查、同考核。通过采取贴近百姓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喜闻乐见形式,真正把应知应会应懂的金融知识传授到社会和广大群众中去,使群众在日常生活和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尽情地了解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学会利用金融工具理财,积极参加保险,选择正确的投资渠道和方式,避免因缺乏金融知识错选择而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任鹏飞,张海应.基层金融知识宣传普及现状调查与思考[J].西部金融,2011年09期.

[2]李锋.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12年08期.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金融惠民 创新

2011年,禄劝县、镇源县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金惠工程”试点县。“金惠工程”项目实施3年来,禄劝支行立足贫困县的实际,抢抓国家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机遇,以实施“金惠工程”试点为契机,大胆先行先试,通过3年多来的持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普惠金融“禄劝模式”。2014年6月,禄劝县“金惠工程”通过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现场评估验收,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一、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金惠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新时期中央惠农政策与普惠金融的有效对接,助推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帮助了一大批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三年来,禄劝县通过实施“金惠工程”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使农村金融知识普及率达9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10元,比2010年增长68.8%。农户存款余额由2010年的21.6亿元,增加到40.2亿元,增长86%;农户贷款余额由2010年的11.4亿,增加到15.3亿,增长34.2%。贫困人口减少26,100人,下降24.1%。

(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全面改善

在全县建成179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布放ATM机数量由2010年的11台增加到2013年的65台,增长490.9%,POS机数量由2010年的9885台,增加到2013年的21983台,增长122.4%;农村银行卡发卡数由2010年的97640张,增加到2013年的22057张,增长125.9%。惠农支付服务业务被禄劝县委政府列为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拨款10万元加以推进。禄劝支行2012年度被人总行评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先进集体”。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全县建成88,227户农户电子信用档案,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比为80%,其中:农户贷款余额占比为36%,实现了“两个不低于”目标;农户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的2.75%下降到2013年的1.3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

(四)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继续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

目前禄劝共有银行业机构5家,保险6家,小贷公司3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金融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农户参保人数为例,2010年为12.99万人,2013年达27.87万人,增长114.4%。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红色信贷、三权三证抵押贷款、贷免扶补贷款、工资薪金保障消费贷款以及小微企业的“公司十基地十农户”贷款等,极大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为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金融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3年来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普及,特别是在全县广泛的开展人民币反假、支付结算、征信、反洗钱、金融诈骗、金融知识宣传周(月)、送金融知识下乡、进农村、进学校、进集市等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金融风险意识,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3年来,共直接受理金融消费者投诉6起,挽回经济损失9.8万元,其中征信异议处理、银行卡诈骗案、金融机构投诉等三件被作为典型案例上报上级行,得到了总行征信中心的采用及充分肯定。

二、有效做法

(一)建立金惠工程志愿队伍,发挥志愿者的辐射作用

3年来,禄劝县成立了金惠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发展、培养了来自各金融机构的一级志愿者6名,二级志愿者31名,通过二级志愿者将“金惠工程”教育宣传光碟发放到全县194个村委会,为深入开展金惠工程奠定了人才基础。组织各金融机构及志愿者以各种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通过志愿者服务特别是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成为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学金融、懂金融、推广运用金融的干部职工队伍。志愿者们用爱心和时间传播金融知识,依托普惠金融教育改变农民贫穷命运。

(二)以金惠工程实施为平台,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反假货币宣传平台,积极开展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培训。按照反假货币宣传工作要求,禄劝人行在全县16个乡镇设立了反假货币宣传站,在全县194个村委会设立了反假货币宣传员,“金惠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借助这一平台,组织各乡镇信用社及志愿者每年召集各乡镇反假货币宣传员进行金融知识的培训,并组织他们对本村农户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是利用农村惠农支付点平台,组织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培训。2011年至2013年间,为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由农行和信用社在各乡镇及行政村增设惠农支付点179个,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收单机构及志愿者利用这一平台,向支付点附近村民宣传培训反假、支付、征信、用卡、存贷款业务流程等金融知识,提高了金融知识普及力度。

三是利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户基础信用信息采集之机,对农民广泛宣传金融知识。禄劝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自2011年启动,至2013年末已完成了6个试点乡镇农户的信息采集,共采集农户信息3.5万户。在采集之前,我们对采集人员进行了采集表和相关金融知识宣传培训,要求信息采集人员在走村串户采集信息的同时,面对面的向农民群众宣传金融知识,在完成信息采集任务的同时,又宣传了金融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利用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将各种相关金融知识送到农民手中。2011年至2014年,由金惠工程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各金融机构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将人民银行、银监办、各金融机构自编教材及各种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同时进行面对面讲解培训,效果较为理想。

五是利用中小学校集中教育平台,在校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培训。2011年至2013年三年中,我们选择了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对全校师生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培训,由志愿者进行现场讲课和播放光盘、发放宣传资料等,深受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培训效果相当理想,达到教会一个学生金融知识,相当于教会了一家人掌握金融知识的效果。

六是借助媒体和文化传播渠道,对广大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协调小组每年协调安排各金融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金融知识宣传。农业银行与禄劝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合作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涉及信用、存款、贷款、反假人民币、支付结算、惠农卡知识等,把金融知识送到了千家万户;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广场电影幻灯片进行了多次宣传活动,使金惠工程为更广泛的民众所知晓;农村信用社借助其基层营业机构平台,在民众中作了影碟播放和志愿者现场宣传。通过宣传,广大群体反映良好,农民群众说:“以前不认识银行的人一般不敢去借贷款,听了这些才知道怎么样去借贷款。存款是有钱人的,贷款是借给没有钱的人的,只需有能力还、讲信用,任何人都可以贷款”。

三、建议

一是将金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建立长效机制。金惠工程作为中国农村泛围最广、受益最多、时间最长的农村金融教育项目,但也由于它自身的社会性、公益性、义务性较强,限制了金惠工程的推广难度,建议将金融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依法普及,特别要纳入中学的普及教育。

二是制定农村金融教育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普及的合力。(1)整合人行、银监、证券、保险之间的金融教育资源,形成统一组织、领导、指挥的合力;(2)整合金融机构内部人事、教育、宣传及业务部门的资源,形成内部合力;(3)整合金融机构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教育资源,形成社会资源合力。

三是“一创两建”(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开展金惠工程搭建了平台,同时金惠工程为“一创两建”开通了通道,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金融惠民的本意,希望得到广泛的运用推广。

四是金惠工程在禄劝县的成功实施,为该工程的推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开展金惠工程,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对普及金融教育、改善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消费者保护、发展普惠金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议在贫困县以外的广大农村全面推广。

签发:袁 冬

审核:程 慧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6

一、普惠金融与支付服务“三农”理论分析

2005年,普惠金融首次在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被提出。按照有关学者定义,“普惠金融体系是指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所有用户和家庭都能够通过合理的价格获得各种金融服务;二是具备健全的金融机构和审慎监管机制;三是能够提供长期有效的金融服务;四是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氛围。由此可见,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法律、制度和机构的合理创新,让所有人特别是贫困人口平等地享受低成本、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一)“三农”是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金融排斥性是指大众特别是农民在金融体系中缺少分享金融服务的特征,致使弱势群体没有多样化的方式或者途径与金融机构产生联系,并且在享受金融服务或者体验金融产品时存在种种阻碍。普惠金融正是基于破解这种金融排斥性的需求,竭力搭建一个普罗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在我国,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呈现交易频次低、农户习惯使用现金进行交易与结算的特点,加之金融机构设立网点的成本较高,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考虑,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农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排斥,日常生活中必要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金融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城市地区金融发展相比呈现明显滞后趋势,由此可见,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与关键在农村。何德旭(2008)利用金融排斥解释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供求失衡现象,认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需求有较强的排斥性。田霖(2009)应用金融排斥理论分析指出,城乡金融的长期割裂导致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刘士余(2013)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程度各异的金融供给不足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二)健全的支付清算系统是普惠金融发展根基。金融拥有优化资源配置的枢纽作用,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与核心,支持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中支付清算在现代金融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支付清算体系是社会资金运动的“大动脉”,支付清算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决定社会资金运动的安全和效率,并进一步影响整体经济活动效率。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越快,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参与者对支付清算体系运行质量要求愈高。其中,支付系统支撑各类支付工具的使用,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搭建高效、便捷的资金运行通道,是整个经济金融活动的核心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支付服务体系可以有效维护金融业稳定运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社会资金周转,满足社会公众快速增长的金融需求,因此,完善的支付清算系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邱云武和黄照影(2008)研究了宏观经济与大额支付系统资金流量间的内在关系,得出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GDP关联密切、与经济金融运行正向相关的结论。华艳丽和刘凤梅(2008)在实例研究巴彦淖尔市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后得出,支付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对提升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改善经济增长状况起到了促进作用。李鹰和王祥峰(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支付清算资金量与GDP总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的结论。(三)支付服务创新提升农村地区金融包容性水平。通过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系统,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更加普遍,可以有效降低资金交易成本,减少现金流通,提高支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支付工具、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卡基支付、手机支付和网络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广泛运用,新型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更加普遍,日常缴费、基金、保险、公益事业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电子支付的使用,其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体,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促进了金融包容性水平的提升。Geach(2007)提出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的概念,其与金融排斥相辅相成,通过比较英国的ATM服务与肯尼亚移动支付两者的费用差别,认为创新支付工具能够有效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Mas(2012)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人员无法得到正规性金融服务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大多没有稳定、正式的工作,养成了传统的现金支付结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与传统的金融机构没有过多的联系,但若优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则可以增进农村居民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弱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焦瑾璞(2014)指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可能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破解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难题。郭新明(2014)基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普惠金融推广的实践案例,指出应当通过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使得普惠金融服务具有更强的可获得性和效益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国际上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重视普惠金融,很多国际机构都开始推行普惠金融理念。其中,墨西哥和巴西通过改善支付服务体系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其成功做法值得借鉴。(一)墨西哥普惠金融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一是构建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墨西哥于2011年签署《玛雅宣言》,承诺开展普惠金融,加快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制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落实《玛雅宣言》设置的主要工作目标;完善监管法律法规,明确监管部门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领域的主要职责。二是完善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成立普惠金融国家委员会,委员会由财政与公共信贷部、银行与证券委员会等8个部门的代表组成;监管机构设立普惠金融部,专职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成立保护金融消费者全国委员会、国家金融扫盲委员会等。三是健全支付服务体系和服务渠道。打造多层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除正规商业银行外,设立三类非银行的小型私营信贷机构,优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立法允许金融机构通过第三方提供服务,银行业机构通过与便利店、加油站、销售点等零售业终端合作,在边远地区建立服务点,拓宽服务渠道。四是推动支付服务方式与产品的创新。推广账户分级制度,将银行账户分为4级,每级账户在开户证明材料要求、开户手续繁简、账户开立方式、支付结算手段、存取款限额、办理业务类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此外,还着力提升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持续能力。五是建立普惠金融统计分析与金融教育工作体系。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定期收集数据并年度报告;每三年开展一次面向全国居民的普惠金融需求调查,为政府决策和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引;面向弱势群体定向推出“繁荣计划”,将金融教育与存贷款、福利发放与保险等列为同等重要的服务内容。(二)巴西普惠金融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一是强化国家战略设计。巴西2011年成立全国普惠金融委员会(PNIF),其工作目标主要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具体包括: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通过提升金融教育水平和信息透明度增强金融服务信息和消费者经济责任的可得性;提升金融适应消费者需求的能力。二是推广银行。银行是巴西中央银行针对缺乏银行分支机构服务的地区推广的一种补充性基础金融服务的方式。其规定,金融机构可与邮局、站、汽车经销商等机构签订相关协议,通过这类机构的实体网点补充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弥补落后地区金融服务空白的缺陷。实行银行制度应当在巴西中央银行获得授权,服务范围限于中央银行授权的范围内,主要包括开立储蓄账户、存取款、转账支付等。该模式符合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城镇,并且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纷纷效仿。随着银行支付的推广,许多金融服务空白地区的居民能够顺利获得基础性金融服务。三是创新金融产品。2004年起,监管部门开始推行账户分级制度,简化银行账户;简化开户程序和开户条件,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弱势群体使用个人账户,推广银行账户的使用。四是普及金融教育。在全国推广“金融公民计划”,强化公民金融教育,普及开户、储蓄、贷款等方面的金融知识,提升其对金融风险的识别和防范;增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消费者特别是其中的低收入群体更加便捷地了解和使用金融产品畅通渠道。五是通报评估报告。该国央行与财政部、农业部等部门合作,设计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监测评估,摸底消费者需求;按年通报监测评估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创新金融产品,完善监管政策,优化金融体系。

三、普惠金融视角下央行支付服务“三农”的现状与问题

促进普惠制金融发展,可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作用,支持“三农”发展和消除城乡差距,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近年来,人民银行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央行支付服务“三农”还面临金融服务资源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支付工具和产品如何更好得到持续有效广泛利用、金融排斥性如何得到有效解决等主要问题。(一)初步形成农村普惠金融法规体系,但法律环境仍不完善。近年来,面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的现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地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普惠金融体系。人民银行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普惠金融政策措施,如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手机银行免费等优惠措施。但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法律环境仍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层级较低。主要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实施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未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法律规范,未建立农村普惠金融的总体框架和工作机制,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在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不足,政策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足,资源整合效果不强,尚未形成各方协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合力。二是部分法律不符合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例如,目前助农取款服务点只能办理查询、小额取款、转账等业务,且每卡单日取款额度只有2000元,业务范围狭窄和取款额度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此外,金融管理部门尚未放开农村信用社发放信用卡的政策。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设置较为严格的考核程序和条件,未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业务采取差异化的监管政策。三是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法律定位不明确。农村金融服务站点由相关金融机构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设立,农村群众可以通过服务站办理业务,但其不是银行的金融网点。在实践中,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功能越来越广,农村金融服务站点与银行机构网点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于农户缺乏金融知识储备,容易造成误导;同时,由于各地服务站点名称和标准都不统一,更容易对农户造成误导。如果农户误将金融服务站点当作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很容易造成法律风险。(二)普惠金融可得性全面提升,但不平衡问题突出。农村金融服务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覆盖水平,完善的金融供给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同时覆盖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农”获得有效和优质金融服务的可能性。人民银行通过不断扩大基础金融覆盖率,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金融覆盖率显著提升,城乡的金融服务资源进一步趋向均衡。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村地区银行网点数量12.67万个,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量为1.39个,县均银行网点57.75个,乡均银行网点3.98个,村均银行网点0.23个;助农取款服务点共98.34万个,覆盖53.17万个村级行政区,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超过了90%,村均拥有量为1.8个。但是经济落后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缺乏内生动力性,导致金融服务可得性呈现显著的不平衡。以四川省为例,作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2015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355.3万人,占全国的6.3%,“四大片区”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0个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含30个重点县)面临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的状况较为严重,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一是金融基础设施因条件限制仍然未实现全覆盖。截至2016末,四川三州地区(凉山、甘孜、阿坝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还有71个乡镇和1599个行政村因不通电或无通讯信号,无法布放ATM、POS等机具,限制了支付服务空白乡镇的全面消除。二是银行网点布局不平衡问题突出。大多数网点集中于县城和部分经济发达的乡镇,而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一般仅有农村信用社或邮储银行的一个网点,甚至部分乡镇没有设立网点。如甘孜州乡镇以下金融机构覆盖率不足30%,平均一个金融网点要服务3个以上乡镇,部分乡村与银行网点相距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三是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四川尤其是藏区、彝区等,由于金融活动不丰富,信用信息数据缺乏、金融债权难以保全,导致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不足。(三)农村支付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但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完善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欠发达地区推广金融服务,为社会低收入人群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显著改善。截至2016年末,农村地区已布放ATM机34.32万台、POS机676.96万台,每万人分别拥有ATM机3.77台、POS机74.32台。但是,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一是金融机构总体上投产出不平衡,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不足。现阶段,农村金融市场属于微利行业,不少金融机构的涉农业务都在贴钱经营。据四川调查显示,银行投放一台ATM的成本大约10万元,以目前四川农村地区2.1万台ATM机计算,各金融机构已累计投入超过21亿元。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较为集中的甘孜、阿坝、凉山三个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覆盖条件较差,而且投入成本更高。助农取款服务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收单机构办理助农取款服务初始需要一次性投入终端机具、验钞机、保险箱、服务点经办人员操作培训和开业营销等投入,在日常经营中,还要投入经办人员报酬、业务通讯、巡检维护、机具维修、打印纸和配件耗材更换等诸多费用,投入较多。而收单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服务点商户绑定账户存款利差收益,服务点自身支付业务基本不收费,总体而言收入较少。二是部分商户积极性不高。目前,服务点商户助农取款服务需要付出较多人工操作、经营场地和备用现金等,备用现金不仅损失了存入银行的利息收益,还需要承担抢盗风险,服务点商户实际付出不少。而收单机构对服务点商户的报酬激励主要是采取按月固定数额、按单笔计酬方式。较多服务点商户反映报酬激励不足,业务办理积极性不高。个别服务点商户因收益不能弥补其付出而存在降低服务质量的问题。三是助农取款服务点管理难度加大。随着助农取款服务的快速发展,助农取款网络广泛覆盖乡村,收单机构的管理风控难度大,大量不活跃服务点的存在易引发风险。服务点维护成本较大,为保证助农取款服务点的正常运行,银行金融机构一般每月需对布放机具进行一次维护。但部分贫困地区地广人稀,群众居住分散,地形复杂,路况较差,对机具的巡检维护成本偏高,对实力普遍较弱、收入不高的贫困地区银行机构造成较大的成本压力。(四)新兴支付方式发展较为迅速,但普及率较低。在通信技术的推动下,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迅速发展,金融机构借助客户的网络终端、移动终端就能够为其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一方面减少了物理网点设立的成本,单笔业务平均成本骤降,另一方面,由用户自行完成业务操作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业务处理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从而总体上显著降低金融服务成本。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的推广力度,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实行免收手续费的政策,让农村群众享受价格低廉、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4.29亿户、3.73亿户,分别增长20.5%、35.14%,在此基础上,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得以大幅提升,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自身需要的金融服务。但是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普及率仍然较低,大部分农村群众都没有开通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无法享受新型支付方式的便利和低成本。主要原因是:一是尚未完全解决安全问题。安全性问题是影响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推广使用的重要因素。很多用户由于缺乏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安全操作意识,存在业务操作、账户盗用、密码控制、系统运行等安全风险,并且容易造成账户信息和身份信息泄露。《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显示,我国超83%的网民网上支付行为存在安全隐患,55%网民曾遭遇网络诈骗,及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的仅占12.35%。二是网络和手机信号不佳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都未开通网络宽带,并且部分地区存在手机信号不稳定等问题,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难以正常推广。三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缺乏对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广泛宣传与持续引导,甚至部分基层银行人员都未掌握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安全使用知识,制约了电子支付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五)金融知识宣传逐渐强化,但针对性不强。观念和意识的落后是制约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改善的又一关键因素。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普及金融知识,提高现代支付意识,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组织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金融机构依托“金融知识宣传月”“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农村金融教育“金惠工程”“扶贫日”系列活动等,开展贴近普通群众需求、符合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提高普通消费者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和维权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处理机制,试点成立金融消费争议评议协会或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建立专业的调解员和评议员队伍,通过调解和评议的方式处理金融消费纠纷,并积极协调司法部门构建“诉调对接”机制,及时化解金融纠纷,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农村普惠金融宣传培训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对象缺乏针对性。边远地区农村“空心化”倾向突出,大量的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传统的宣传手段难以取得效果;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受民族文化、消费习惯、传统理念、语言文字障碍等因素制约,非现金支付宣传难度更大。二是宣传形式缺乏针对性。金融机构针对农村地区开展的宣传活动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全方面、统一的、立体的、面对面的宣传格局,农村居民不能全面深刻了解掌握相关知识。三是风险防范意识低。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改善,电信诈骗、信用卡套现等支付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有向农村蔓延的趋势,贫困地区的群众在使用银行卡、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时的风险防范意识较低,在办理取现、资金查询、转账等业务时,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局限容易采取密码过于简单或将自己银行卡密码告之服务点商或其他人员代其办理业务,存在一定的失泄密风险和资金风险,加之一些商户素质参差不齐,亦缺乏必要的现金保管风险防范意识。

四、普惠金融视角下央行支付服务“三农”的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范围广大、人口众多、产业弱小的特点,遵循普惠金融相关理论,借鉴国外支付服务业务有关权威保障、支付服务产品适宜当地情况的成功做法,我国央行支付服务“三农”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完善普惠金融法律制度,营造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法律环境不完善和政策的限定使农村经济活动主体难以达到某些支付服务产品的“附加条件”,涉农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产品的创新也受到监管部门的制约,导致条件排斥性非常强烈,严重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应该从法律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普惠金融的国家承诺,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普惠金融评估体系。人民银行和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制定农村金融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和弱质性,从政策上主动降低甚至拆除门槛,减少对涉农金融机构支付创新的干预,降低各种金融服务产品的“附加条件”,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农村普惠金融市场。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我国支付体系规划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加快支付清算网络建设,参照巴西银行制度明确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定位和标准,优化银行结算账户服务等政策措施,加大对金融机构支付结算业务培训管理力度,督促各类金融机构提升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监管部门要确保相关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政策规定的执行与落实,放开准入资本范围,放宽业务准入条件,简化审批程序,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为支付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提供基础。(二)因地施策,均衡区域发展,增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地域范围广、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大、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地区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推广普惠金融,均衡各区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增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一是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进一步引导有关银行机构设立银行网点、布设ATM机、投放POS机具等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服务功能和业务范围,进一步推动助农取款服务与农村电商、金融扶贫、物流等相互依托建设,深化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发展;进一步推广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提高电子支付的使用率,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接触性和实用性。二是在经济发展滞后、地广人稀的贫困地区,进一步科学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引导银行机构降低贫困地区金融产品的收费,提高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地方政府将基础性金融服务以准公共产品的模式纳入建设,有序推进。(三)坚持财政引导和市场化原则,加大农村支付市场投入,建立普惠金融长效发展机制。金融约束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缺陷,即“市场失灵”,财政干预必须存在,在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由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因此,当前我国普惠支付服务发展应坚持财政支持和市场化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涉农主体加大农村支付市场投入,共同推动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农村普惠支付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网点和提供支付服务予以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可以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相结合等多样形式,如直接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予以财政补贴,或政府机构通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向居民发放补贴,增加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其次,引导财政资金推动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创新。财政支持通信运营商构建安全、快速、覆盖面广的互联网络,解决目前存在的宽带低、网速慢、收费高、局部地区无网络信号等问题,为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大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安全的投入力度,联合公安、工商、通信监管局等严厉打击非法网站、黑客和非法支付服务商,打消广大群众使用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的顾虑;鼓励传统银行机构积极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建立电子支付渠道与传统物理网点相互补充的服务网络,鼓励非银行支付机构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效率。再次,区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有关业务应视为政策性金融服务,相关税务部门应当通过实行差别税率鼓励金融机构布局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提高其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作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供给者的涉农金融机构要改变“一刀切”的收费标准,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建立城乡差异性收费,降低农村地区各项结算业务的收费标准,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四)坚持创新发展,降低支付服务产品使用成本。一是积极开展移动数字金融的应用实践。金融的数字化和移动化在降低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增强金融竞争、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要研究借鉴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的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通过发展数字金融、移动金融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满足群众尤其是偏远地区农牧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要整合各方资源,在传统金融网点难以触及的地区大力推动电缆铺设、网络覆盖等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积极推广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基于互联网又适用于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当地金融基础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二是实行差异化的产品宣传和推广。由于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存在差别大、多元化的特点,金融机构在进行农村基础金融设施建设、新型支付工具推广、支付服务收费等方面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措施。如在非现金工具推广方面,对于农村地区的企业,由于支付结算业务量较多、金额较大,且有专门的会计财务人员,应重点推广票据、网络支付、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对接受能力和消费能力较强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学生等群体,其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等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作为推广和宣传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推广的重点目标群体;对农村居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及个体经营者,其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了解程度有限,因此加大宣传力度,重点推广银行卡及网络支付等支付工具;对农村居民的贫困人群,其收入较低且消费能力较弱,可以重点宣传银行卡方面的使用知识。(五)创新支付结算知识宣传方式,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信任和缺乏金融认知是推广普惠金融服务的一个障碍。因此,要加强农村地区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创业农民、残疾人劳动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人口流动特征,要创新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方式,增加宣传知识对农村主体的可接受度。一是要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普惠金融特别是移动数字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对消费者的金融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消费者不仅要了解金融产品、掌握使用方法,还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近年来金融欺诈、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政府部门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要切实加强金融行为监管,畅通金融消费者维权渠道,完善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强金融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评估管理,谨慎推进相关金融创新试点,严厉打击打着“普惠金融”旗号的各类非法行为,促进普惠金融规范健康发展。二是要培育公众金融风险意识。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要宣传金融风险的特征、危害及防范措施,引导农村地区群众正确认识金融的风险性,合理进行投资和消费;要加强业务培训,银行工作人员要正确传授有关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使用方法,提高农村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指导农村群众强化密码、印鉴管理,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正确处理ATM机吞卡、不吐钞等问题,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让农民群众放心使用。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7

一、计划学习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金融法规和国家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公民工作、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做到今年普及3至5部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素质。

(二)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与金融经济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新修订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普及的法律法规,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围绕加强金融监督管理、维护金融业稳定,保障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的学习教育,以提高监管办干部职工依法治行、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的水平。

二、计划工作要求

(一)增强干部守法意识。全体干部职工要积极学习宪法和金融法律知识,坚持学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知法、守法,不断增强守法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利益。

(二)发挥领导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要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理论基础上,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金融法规以及本职工作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学法、用法、执法和守法中发挥表率作用。

(三)积极参加普法培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派员参加县委、县政府和银监分局组织的各类普法骨干培训班活动,并做好帮教工作。

(四)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每季度要出一期专题宣传栏,每年要组织一次普法考试,每年写出普法工作总结,肯定成绩和不足,提出今后工作计划,并根据普法工作情况,评选年度优秀法制宣传员和学法积极分子。

三、普法工作措施

为确保“六五”普法工作取得实效,我监管办结合实际,采取以点带面、多方联动、整体推进等不同方法开展工作。主要措施:

(一)普治并举,整体推进。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中,坚持一手抓普法教育,一手抓依法治理,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在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内容、方式上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二)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在县委、县政府和银监分局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坚持条块结合,互联互动,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三)推广典型,分类指导。在普法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同时,要根据不同部门、行业和对象的特点,确定目标、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普及金融知识活动总结篇8

    金融教育在各国都极受重视,但金融教育结构是否完整,不同的金融教育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全面和恰当却常被忽视。中国对金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与金融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表现出了明显的时序性和“专业机构导向”。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8年以前是建立专才金融教育体系阶段,研究重点是能否建立起相应的专才金融教育体系,满足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发展中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人才需要;[1]1999年以后是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阶段,随着金融教育改革要面向21世纪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目标的提出,金融教育从目标到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何建设具有宽厚基础的专业教育上,目标是为金融机构和企业培养具有较强金融实际工作适应能力的专业人才;[2]2007年开始是关注普及型的公众金融教育阶段,金融危机把衍生金融产品扩大和迅速传播风险的特性清晰呈现出来,[3]金融管理部门也由此意识到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国民金融素质实际上是金融稳定最坚实的基础。因此,金融管理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为主着手构筑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以贴近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使公众认识金融,了解金融。[4]纵观金融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培养金融机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金融教育,并初步发展了促进公众学习金融知识的普及型金融教育。上述金融教育体系存在重要的结构性缺失:金融专业技术不断向高端发展而公众基础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投资理财功能被广泛宣传而风险控制和规避功能总是轻轻带过。这种结构性缺失在经济繁荣期可能不明显,金融危机则显露并放大了结构性缺失的弊端。从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有两个问题一直被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追问,一是“金融危机把我们的钱卷到哪里去了?”二是“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知道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那么金融危机如何才能结束便是一道有解的题了。有疑问的人是普遍的,对于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普遍不了解实际上还是反映了我们金融教育的某些结构性缺失。

    二、金融危机由信用缺失肇始,由信心丧失放大

    2007年危机之所以发生,是源于信用风险。金融机构在经济增长繁荣的时期过度高估自己管理风险的能力,大量放贷给其实没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人,然后把贷款打包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为信用基础发行证券,这部分证券又会和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组合在一起作为再一次发行证券的信用担保……如表1,截止2007年10月,美国的居民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公司债务的发放总额是123700亿美元,而在次级和中间级居民房屋抵押贷款基础上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优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及高等级公司债务、高收益公司债务、担保贷款凭证达到108400亿美元。[5]整个金融界就像建了一座金字塔,只不过这座金字塔居然是倒置的,一旦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衰退,作为塔底的次级抵押贷款将无力偿还,整个金字塔的倒塌就成为必然了。这场由于次级贷款和次级债引发的危机,起初被称为次贷危机,因而认为起于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危机其影响可能也仅止于对相关次级证券的影响。初期危机属于信用危机,起源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违约。

    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受累于市场信心的丧失。次级债危机发生在美国却撼动了全球金融稳定的根基。市场参与者信心丧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明白危机为何会发生,更不清楚情况还会坏到什么程度?在2007年10月的时候,我们看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资产损失的估计主要是次级贷款和中间级别贷款,以及基于这二者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担保债务凭证。到2008年4月则不仅各种资产支持证券被估计有7200亿美元的损失,包括优质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公司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都受到了影响,估计会有1.8%即2250亿美元的损失了。短短6个月之后,贷款的损失翻了一番达到4250亿美元,而资产支持证券的损失已经达到证券总额的9%了。[5]美国某些地区及各国政府纷纷推出计划动用大量资金救市,而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却采取相反的行动———把资本抽出持有大量现金不敢投资。由此表明,如果能迅速重建市场信心,那么政府只要提供足够的信用保证,可能就不需要动用到计划额度的所有资金即能遏制危机的发展;如果市场信心迟迟不能重建,则市场就会像无底黑洞,源源吸去全部救市资金,看不见尽头,因为看起来巨额的救市资金和已经衍生成天量的金融市场比起来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政府推出庞大救市计划是一个姿态,更重要的是重建市场信心,主要是通过规则的完善、体系的修补尽快让市场恢复信心。[6]信心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坏账逐步清理出来,拿出修补的方案,市场信心恢复了,危机就结束有期了。要问危机什么时候结束,先要明白危机为什么会发生?可以说,什么时候导致危机的原因消除了,危机的结束就是可预期的。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尚如此,如果发生在国内,其境况就更不可想象。在中国资本市场,大量基础金融知识薄弱的投资者存在股市中,缺乏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判断的能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出,金融行为缺乏规律性。就很容易道听途说,盲目轻信,跟风行动,过度反应,放大“羊群效应”,这样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动荡。

    三、金融教育完整普及才是金融稳定的基础

上一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班级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