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6 17:41:52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多元文化;戏曲艺术;校园文化;结合路径

一、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思想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学校文化建设发展,导致学校重视知识学术建设,轻视文化建设,在教学上只注重教学计划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在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情况下,急需学校有关人员加强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培养,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强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为此需要积极发展文化,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思想理念、价值观、道德观等多方面正能量的载体,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戏曲艺术概述

(一)戏曲艺术的起源

我国戏曲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过程是缓慢的,一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一种完整的戏曲艺术。当时的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组成。戏曲和我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作为古远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浙江具有鲜明的戏曲文化精髓,很多戏曲起源于浙江,昆曲、越剧、绍剧、婺剧、甬剧、湖剧、睦剧、姚剧、平阳木偶、海宁皮影、巨州滩簧戏等等。兴盛于浙江,推向全国。整体上影响着我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浙江无愧是戏曲大省。[1]

(二)戏曲艺术的教化功能体现

1.鲜明的艺术特色戏剧是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包括京剧、粤剧、黄梅戏、评剧等五十多个剧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被称作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我国戏曲种类繁多,涉及的服装样式、表演形式以及唱腔多样,体现了虚拟性、综合性的艺术特色。戏剧还作为一种制造剧情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结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在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包括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等。[2]2.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仅具有很强的娱乐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化作用。传统戏剧剧目大多来自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戏曲中以忠孝礼仪为基本核心,传播的主旨一般是正向的惩恶扬善思想。在情节的曲折发展下,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并展现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戏曲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校园的人文精神

随着人们对学校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对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很多院校的人文资源发展较为匮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手段单一,因而校园文化导向作用不能实现充分地发挥。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历史知识等,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将戏曲文化在学校进行传播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的人文精神,实现和谐校园的环境。[3]

(二)提升校园的文化水准

戏曲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具有历代文人赋予的文学精神,这是因为古代文化集中自身智慧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作出了各种戏曲文化,他们编写的戏曲作品往往体现了极高的文化水平,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思想和哲学精神,对新时代的学生品质道德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能够对时代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映,比如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思想,实现对社会主流思想的净化。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通过对男女主人公离奇爱情故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4]戏曲艺术以舞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在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感观冲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宣扬积极的爱国主义正能量的文化思想。

四、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路径分析

(一)引进专业化的戏曲演出,开办戏曲文化讲座

第一,学校需要通过各种资源为戏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创造平台,积极联系各种戏曲院团,将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经典戏曲剧目,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向学生宣扬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积极的校园氛围,在交流学习中培养学生对戏曲学习的兴趣爱好,并将对戏曲的欣赏化为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第二,学校定期举办开展有关戏曲的文化讲座,通过戏曲专业的言传身教以及有关专家的解读,引导更多的学生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实现对戏曲文化的传播。第三,在校园的音乐欣赏平台上有计划地安排戏曲曲目,增强广大师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二)将地方戏曲和学校的课堂教学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和践行需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完善,将其积极融入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要在校园管理中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逐渐将戏曲文化的宣传覆盖到所有的学校中去,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的发展和完善。通过戏曲文化在课堂的融入全面培养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学校要在校园课程体系中开设和戏曲鉴赏有关的必修课程,加强非戏曲专业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从而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需要注意的是,戏曲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的融入需要结合学生对戏曲文化的认可入手,加强对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的教育,并要积极借助一些手段提升学生对戏曲课程学习的兴趣。[5]

(三)将地方戏曲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

学生的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因此可以通过将地方戏曲和学生活动进行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其和校园文化的结合。比如学校可以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组织学生开展“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戏曲艺术文化活动”,比如戏曲脸谱绘画活动、戏曲艺术派别的知识竞赛等,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实现对戏曲文化艺术的宣传。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到戏曲艺术馆、戏曲博物馆、文化馆进行参观,在专门人员的讲解下加深对各种常见戏曲流派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四)加强对学生戏曲社团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在学校传播和弘扬戏曲文化艺术,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建设了一些学生类的戏曲社团,比如北京大学的京昆社、复旦大学的昆曲社、我们嘉兴学院也开设了越剧讲座,建立越剧社,我们文化馆派员指导、传授或者排练等。有些大专院校的戏曲社团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比如同济大学的昆曲社已经壮大到上百人,南京高校的戏曲社团加强了自身和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要积极开展建设各种戏曲社团的同时,要在资金、政策上为学校戏曲社团的发展提供支持,到达必要的条件,积极鼓励社团互相交流和各种戏曲文化活动,并根据学校的发展情况为在戏曲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品以鼓励,为学生热爱戏曲和实践戏曲,进一步学习戏曲创建各种平台。

总结:

戏曲文化具有丰富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途径,戏曲艺术在校园的传播加强了传统文化载体的建设发展和传承。同时,通过戏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社会化以及教育品位化的发展特征,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的重要发展道路。为此需要学校有关领导加强对戏曲文化在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视,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在学校文化中传播戏曲文化知识,采用引导、激励和熏陶等方式,充分展现校园文化管理丰富多彩的育人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琪,王晓坤,黄帅杰.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5):205-207.

[2]郭进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当代戏曲艺术[J].东南传播,2006(12):80-81.

[3]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戏剧之家,2015(18):32-33.

[4]张晓晨.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着力点[J].学理论,2015(33):101-103.

[5]孙伟,冯磊.论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的交融[J].高校教育管理,2012(3):27-31.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通过学生对戏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一般特征和历史发展;了解家乡所在区域自然与地理的概况;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艺术与民俗;了解家乡所在区域的当代社会与生活;通过舞台艺术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戏曲文化课程是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设的一门整合了区域文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活动型、综合性课程。戏曲文化课程属于综合课程,它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价值关联的文化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形成对家乡文化的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与信息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课程目标并非局限在某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相关的方方面面,如戏曲《卖水》《风雪配》等。另一方面,它是对家乡的自然、地理、历史、人物、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而产生的课程,兼具了社会教育、科学教育、品德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如戏曲《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收姜维》《天仙配》等。

戏曲文化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与经验。一方面,课程是以引导学生获得体验,形成经验,获得人文滋养为主要目标,而非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目标,如两夹弦《三拉房》、豫剧《挎红》等。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选择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们的现实生活以及优良的表演方式,如《苏三起解》《对花枪》等。

学校领导对弘扬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支持,主要体现在课程安排上,每天下午第四节课为特色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戏曲演唱,音乐教师进行教、练指导。在音乐教学中讲到民歌时,我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戏曲,开展“学唱戏曲”的活动;体育教学中我们把韵律操作为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中国传统运动、戏曲基本动作引入体育课中;美术教学中加入脸谱的绘画等。在校园的文化廊下、墙壁文化等,学生都能看到戏曲的倩影,同时也能经常看到孩子们互相切磋,互相指导动作。他们把从老师那儿学来的动作彼此表演,看看动作中还有什么不到位的,讨论一下该如何改正才能做得最好。这样就避免了把校本课程孤立于学科教学之外,真正达到了综合实践的目的。在强调学科整合的今天,我们认为只有融合了校本化内容,才有利于学校整体教育环境的开发,才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学校还不定期聘请两夹弦剧团的专家老师来校给予专门指导,请他们纠正唱腔、表演的步法和手法以及面部表情和眼神。唱词力争优美隽永,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唱腔唱词力求迷人、亲切,清新的话语体系,让校园戏曲面貌更加焕然一新。

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自己所教的班级、小组为整体进行戏曲教学。把最新的教学方法用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并及时总结。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文体活动,积极参加一些文艺演出和县市电视节目,并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奖励,我编排的戏曲《爱心家园》荣获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我执教的《看大戏》荣获菏泽市电化教学二等奖,同时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我主持的菏泽市教学研究课题“地方戏《两夹弦》”获得成功结题。我还为我校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六・一”艺术节,我排演的戏曲《说唱脸谱》《卖水》、黄梅戏《女驸马》《天仙配》、越剧《收姜维》、曲剧《风雪配》、大平调《三传令》、枣梆《蝴蝶杯》、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小二黑结婚》《拷红》《朝阳沟》《洼洼地里好庄稼》、两夹弦《三拉房》《王宝钏》《爱心家园》等都搬上了舞台。活跃校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教学的设计尽量以唱为主要呈现方式,注重实践性。强调与身边文化的密切联系,将学习空间从课堂拓展到社会;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讨论、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戏曲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停留在“乡土气息”上,力求彰显戏曲的文化品位,弘扬文化精神。把戏曲文化教学呈现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既有美的内容,也有优美的形式。我认为,只有美的,才会有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现实与超越的统一;美,才符合戏曲文化课程的意韵;美,才能让孩子们更愿意触摸历史,亲近家乡,自觉地接受地方文化的滋养;美,才会使学习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 戏曲艺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传播者,只有在高校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目前,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之所以把戏曲艺术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有益探索,其意义在于:它的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显性教育的典型方式的话,戏曲艺术则由于自身艺术形态的存在,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隐性教育形式。[1]一方面,戏曲没有包含明显直接的教化意图,没有采取灌输和强制的教育方式,更不会呆板生硬,不会导致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传播和渗透戏曲艺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团活动增强其良好的德育文化氛围,可以使德育更富有实效性。

一、戏曲艺术有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当今时代,戏曲艺术能有效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传播优良的道德风尚,宣传和谐理念,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补充。戏曲故事的内容在题材上包括:

(一)富有爱国主义精神

在《王昭君》《杨门女将》《风波亭》等传统戏曲中,都大力颂扬爱国主义思想,宣扬国家统一,歌咏和宣传民族英雄人物,虽然其中也掺杂着一些封建忠君思想和大汉民族本位主义,但瑕不掩瑜,其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却能激发青年人的爱国热情。

(二)充满反抗压迫的激情

《铡美案》《逼上梁山》《十五贯》等戏曲,题材取材多样化,有良好的群众情感基础,最能反映人民群众渴望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的情感,虽然其中有时也宣扬“好皇帝”“清官”以及“因果报应”等那个特定年代根植于人的头脑中的糟粕思想,但其充分反映了人民敢于抵制强权、反抗封建政治迫害、渴盼官吏清明、冤案的美好追求。

(三)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孔雀东南飞》和《西厢记》等戏曲中,宣传着一些为人所称道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人物,也赞美着一些不唯命是从的叛逆女性。表现出人们对男尊女卑的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反映出强烈的争取婚姻自主、要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迫害的群众呼声。

总的来说,戏曲艺术的题材,更多的是在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了“扬善惩恶”的思想,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其主流是健康向上的。[2]所以,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汲取中国传统戏曲中积极的、有益的、健康的东西为我所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戏曲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博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润物无声”的传播方式,因而,戏曲艺术对于调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有效地传播道德理念、突出德育教学的互动性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摸索。戏曲艺术在高校中的推广,必将成为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方式的有益尝试。

二、在高校中推广戏曲艺术的实践

当前要深入搞好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切入点就是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搞好德育工作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都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13号令),并依据这一规程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简称《方案》),作为指导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涉及艺术教育内容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若干方向。现在全国已经有80多所全日制高等学校设立了戏曲艺术的选修课,授课的内容包括曲艺的基本理论、行腔走韵的表演技巧、文学鉴赏等知识,在戏曲课堂上,大学生们能非常系统地涉猎中国戏曲艺术的丰富蕴涵。在高校中开展戏曲艺术教学和鉴赏课程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高雅的审美品味,影响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学生们对戏曲教育课程的喜爱也昭显了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由于影视剧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兴趣爱好,人们似乎遗忘了传统戏曲艺术,致使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后继乏人的情况:许多地方剧的演员青黄不接,地方剧团效益下滑。戏曲一唱三叹、精雕细琢的艺术风格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作风存在差异,还有青年一代普遍欠缺艺术审美修养,他们不了解、不接受戏曲艺术,在高校的校园文化里,不重视宣扬戏曲艺术的相关学生社团建设,大学生们不关心戏曲艺术的传承问题。存在这种情况,虽然有学科建设和就业导向等一些现实因素的原因,而更主要的是因为人们对戏曲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为落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倡议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文化部、教育部以及财政部相继联合推出一系列“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3]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中国京剧院为主要力量的“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其每到一处,都赢得满堂喝彩。“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已经开展了十余载,大学生已经成为这个推广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型活动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培养自己的才能美,塑造良好的人格美,铸造健康的行为美,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也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此,要不断创新高校德育教育理念,把在高等学校中普及戏曲艺术作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实效性,甚至是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向去探索。

三、在高校推广戏曲艺术的途径探索

(一)科学组织戏曲艺术的教学活动

纵观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呈现出单一的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局面,普遍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知识的传播与戏曲音乐对学生的熏陶,音乐课上多是中外名曲的审美欣赏,传统艺术的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缺乏。一些学生对西方音乐非常感兴趣,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施特劳斯的大名对他们来说是如雷贯耳,而他们对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果却非常陌生,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一些年轻人甚至对著名的戏曲名剧如《窦娥冤》《沙家浜》《白蛇传》《白毛女》《桃花扇》《西厢记》等也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大挑战。[2]

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显现的,所以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大工程。传承和推广戏曲艺术,也需要立足于教育体制,从制度上保证戏曲艺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着教育发展规划,规范地编写标准教材。应以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为宗旨,结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深入浅出地组织好课堂,真正让学生认识到祖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使戏曲艺术的精华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从而爱上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

(二)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普通高校中开设戏曲艺术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戏曲发展的历史及艺术特征,尤其重要的是,紧密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与素质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不自觉地受到德育教育。因而,在组织教学和实施评价时,不能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评价教育效果时,也不能把理论考核作为评价的惟一标准,而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综合科学地实施评价,将评价贯彻于思想、文化、道德水准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各个层面。

(三)宣传机构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各类报纸杂志、影视媒体等宣传机构应当恪守职业准则,发挥好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不仅要杜绝宣传各种悲观厌世、低迷消沉和放纵宿命等精神垃圾,更应着眼于为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将引导和教育青年一代作为己任。社会媒体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参与到传承优秀戏曲艺术的活动中去,为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增加声势。

(四)“戏曲进校园”与“戏曲出校园”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积极组建学生剧团,开展校园票友演出活动,有组织地定期开展以戏曲艺术为主题的校园艺术节,在校际间开展大学生剧团的交流互访活动;还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为大学生戏曲艺术爱好者走出校园创造条件,使其在社会大舞台中充分展现自己,参与戏曲艺术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民众的支持,更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创新。如今,以京剧为代表的大量现代戏的创作成果非常丰厚,如,京剧传统伴奏样式与管弦乐队成功合作的交响诗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著名钢琴家殷承忠先生钢琴伴奏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气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习惯和情趣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校园戏曲传播方面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对传统戏曲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使其适应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现实需求,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从而为学校德育工作开辟新的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 赵景勃.从戏曲自身开掘德育的资源[J].中国戏剧,2006(09).

[2] 王建平.论中国戏曲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作用[J].甘肃文化,2007(07).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R].2006.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4

兰州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就像一条圣洁的纽带,沟通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曾经百戏、歌舞、讲唱、戏曲等艺术的发展和演出十分活跃,是甘肃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

甘肃省共建有46所大中专高等院校,其中29所集中于省会兰州,占甘肃省高校总数的63%,其中本科院校12所、专科院校10所、独立院校5所、民办院校2所。这些高校内有极少数戏迷学子,他们通过组建戏曲社团,在大学校园内支撑并传承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一、兰州市高校内戏曲音乐发展现状

戏曲音乐在高校的发展,因学校专业建设特色,学生可分为两类:艺术专业学生和非艺术专业学生。

(一)艺术专业学生是指本专业内开设有音乐、戏曲等专业课程的学生。此类学生一般分布在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文理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学校设有音乐学院、音乐系或学前教育专业,因专业培养的需求,学校开设有京剧、秦腔、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史、视唱练耳、形体训练、器乐、声乐等课程,将直接或间接学习中国戏曲艺术。

(二)非艺术专业学生是指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没有开设任何与戏曲相关的课程的学生。此类学生受欧洲音乐、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网络等众多文化侵袭和出生时代的影响,98%的学生完全没有了传统戏曲的理念,甚至厌恶戏曲。更不会主动接触中国传统戏曲文化。90后大学生尤为明显,现将兰州高校内当下戏曲爱好者做如下统计:

兰州市2014年各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社团、票友统计表

兰州市近十几万大学生中,戏曲票友不超过百位,概率不足0.1%,且95%的戏迷只会演唱而从未接触过器乐。演出乐队文武场面均邀请专业剧团演员、退休老人、进城务工员等组成。因场地、经费、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学生戏迷团演出活动组织的非常有限,很多时候是多个社团搭班巡回式演出。

二、21世纪以降兰州市高校内大学生戏迷团活动概述

兰州地处甘肃陇中地区,黄河由此穿过,黄河两岸绚丽多姿。花儿、小曲、甘肃地方小戏、大戏秦腔、河南梆子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缠绵不断、余音绕梁。大学生票友们也耐不住学习之余的寂寞,2000年以来组织了以秦腔为主,辅以其它戏曲剧种的演出,虽然场次不多,但在学校、社会中反响甚大。

(一)2002年兰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秦腔社团,在其后勤集团陈再平老师、大二学生王彦龙的组织下,开展了社庆活动,参与学生除兰大本校学生外,也吸纳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商学院、兰州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在校学生28人,演出秦腔折子戏、清唱唱段。观看演出400余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自此社团每年6月中旬组织社庆演出,延续至2007年,社团解散。

(二)2004年兰州理工大学成立大学生秦腔社团,本校五名学生加外校学生、退休老年干部、外来务工人员组织社庆活动,剧目以秦腔为主,辅以豫剧、京剧、眉户戏等剧种的清唱唱腔,在场观众300余人,效果盛佳。此后05、06年连续举办社团纳凉晚会演出。07年该校五名学生毕业后,社团解散。

(三)2006年在甘肃省电影电视总台《大戏台》栏目的组织下,开展了大学生戏迷争霸赛活动,从初赛89名选手中,最终8名学生晋级决赛,每四名选手为1组进行周冠军PK赛,最终兰州城市学院学生薛仁宝、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师立军分别获得周冠军。

(四)2007年兰州交通大学开展首届校园文化节,举办大学生秦腔专场演出活动,演出折子戏《悔路》、《断桥》、《虎口缘》等。同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学生柴建忠组织成立了大学生秦腔社团,每年12月举办社团汇报专业演出,5月举办社团社庆演出,延续至今。在校期间,每周六晚7:00准时活动,参与者均为兰州市各高校戏迷爱好者。

(五)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组织举办校园文化节,整场演出以秦腔清唱方式展现,乐队文武场面均为兰州各高校学生组建的学生乐队。

(六)2010年,兰州交通大学秦腔社团在青年教师颉栋栋、王海勇,学生刘艺平三人的组织下成立,晚会以大学生清唱唱段为主,并邀请甘肃省秦剧团现场助阵演出,现场近千人观看演出。

(七)2011年12月兰州城市学院成立秦腔社团,与西北师范大学秦腔社团合伙组织了社庆演出,次年同期举办社庆,并于2013年宣布社团解散。

(八)2012年12月12日、2013年12月14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张君仁院长的倡导下,由学生师立军组织排演了“西北地方戏曲著名唱段学习演唱会”,两场演出均为音乐学院研究生、本科学生,他们分别来自甘肃、河南、河北、湖南、内蒙古、东北等省份,演唱剧目涉及秦腔、陇剧、京剧、豫剧、眉户戏、碗碗腔、陇东道情、曲剧、甘肃地方小曲戏等剧种。

(九)2014年4月由甘肃电视台《大戏台》栏目和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同组织了“陕甘戏迷争霸赛大学生专场”海选节目,43人参于演唱,乐队全部由西北师大音乐学院学院学生组成。最终西北师范大学师立军、陈林、罗宝宝、赵娟娟和西北中学学生石俊杰晋级100强。

(十)2014年5月,西北师范大学秦腔社团组织编演了秦腔本戏《铡美案》全本,按不同场次演员分配秦香莲4人、包拯3人、陈世美2人,全场参与演员40余人,除本校学生外,吸纳了兰州交通大学、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学生。

三、戏曲音乐在高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从多场大学生戏迷活动中,笔者作为活动的组织、参与或者旁观者,深深感受到戏曲专场活动开展的不容易,传统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还存在诸多难题。

首先在戏曲音乐学习中需解决的问题。艺术专业类学生深受学院派影响,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不如西洋音乐好听,搞戏曲不如唱歌剧有档次,不愿意接受中国传统音乐。音乐学院多半任课教师尤其是声乐教师,觉得民间唱法不够科学,影响声乐学习,不让学生去接触、学习戏曲。非艺术类戏迷票友,因没有接触过音乐基础理论训练,全靠记忆学习戏曲,不能准确学会唱腔之所有,且音准、节奏、音域均很难达到要求。

其次是排练、演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①由于大学生戏迷自身条件限制,演出服装、道具,乐队伴奏配置不齐等因素,可选择剧目非常有限。②每位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的不统一,排练时间很难协调,有时甚至只有演出当天所有演员才能全部到场,缺勤现象十分严重。③高校内可供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场地十分有限,且一旦涉及非本校学生参与的活动,场地费用价格非常昂贵,学生社团几乎没有经费支持。④排演节目类型大都以清唱唱段为主,兼演折子戏。

传统戏曲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之下,大学生戏曲社团举步维艰的发展着,戏曲该如何才能进一步延续,使这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得以持久发展呢?

(一)高校承担着集结思想和传承文化的重担,因此,中国戏曲文化的振兴不仅仅是戏曲研究院或剧团的事情,更需要高校能勇于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弘扬传统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高校团委应当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大力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这无疑将为戏曲文化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二)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兰州高校内校园文化多以本校学生为主体,开展校园歌手大赛、诗词朗诵会、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形式,很少邀请专业团体进入高校表演,为数不多的几场还多以音乐会、交响乐团为主体,戏曲类表演节目胜少。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自2006年12月举办学术艺术月以来,曾多次邀请国家京剧院、省秦剧团、省京剧团、环县皮影戏、通渭小曲戏、兰州鼓子等演出团体进校演出,反响很大,现场观看演出的学生情绪非常激动,可以看得出传统戏曲还是深受当代大学生欢迎。

(三)戏曲名人进课堂,培养大学生戏曲爱好者的专业素养。兰州市高校内很少邀请著名戏曲演员进入高校课堂现身说法,笔者曾采访李爱琴、李小锋、任小蕾、梁少琴等著名秦腔演员,他们排练、演出之余经常受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进行戏曲理论、程式表演、唱腔归韵等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升大学生戏迷的专业素养。效仿之,兰州高校内也可邀请部分国家一级演员、戏曲梅花奖得主走进大学课堂。

(四)与专业剧团联系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努力提升大学生戏迷的表演空间。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搭建教育实习基地,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曲,通过饰演角色来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5

03-02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追求,其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无限超越性使得创新的力量不断迸发和闪光。曲阜市王庄乡岳村小学大胆将传统游戏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小游戏的引入又使学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天地。2007年10月25日《齐鲁晚报》C10版做了题为《民间改良游戏进小学校园》的报道,2007年10月26日曲阜电视台《社会民生》栏目、2007年10月28日济宁电视台《直播民生》栏目对我校此项创新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2007年11月30日济宁电视台《七彩大本营》对我校此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2009年,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世明同志到校调研时,给予高度评价。

创新的土壤孕育特色的种子,是创新使学校特色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创新缘于发现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就会创建创新的机缘。

毋庸讳言,作为农村学校,由于长期受到经费匮乏的制约,一些必要的文化建设载体无法得到补充和丰富,致使校园文化的盲点和白点增多,特别是表现在课间校园文化活动上,更是如此。放眼校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的发现一些尴尬的场景:很多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不知做什么好,有的急冲冲上个厕所,然后就是一线直达教室“静坐”;有的闲得无聊就三五成群的相互追逐打闹,有时为了争夺“地盘”还会爆发“战争”;有的虽然自带了一些活动器材,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大多学生也只能成为看客。很多时候这些“不会玩”的孩子让学校领导愁得彻夜难眠。

二、创新要基于学校的地域性

任何一项创新活动的产生,都有其产生的“根基”,学校创新活动区域就深深地植根于学校所处的服务区域。我校位于泗河之滨,是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由于我校南接曲华公路,西临104国道, 1996年,学校及时与曲阜市交警大队二中队建立了联谊关系。学校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搞好学生的体验活动:每日做小交警韵律操,定期制作交通安全手抄报、交通安全板报、写交通安全征文、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听交通安全报告会、实践值勤等社会实践活动,以交通安全为先导,学校法制教育也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我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济宁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曲阜市创建平安大道先进单位”。

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的和可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民间传统游戏是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游戏,它以其简洁的民谣、多姿多彩的游戏形式、魅力无穷的游戏内容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游戏不仅给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带来了快乐的时光,更启迪了儿童的智慧、锻炼了儿童的身心,真可谓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宝库。学校地处农村,丰富的民俗游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石子跳棋、民与官等)为学校搜集材料提够了极大的可能和便利。

正因为学校的创新活动基于以上原则,所以才有了持久开展的魅力。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6

    一、现状和特色

    1.历史与现状。20世纪30年代,爱国学生话剧团就曾排演过着名的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新中国成立后,校园戏剧蓬勃发展,学生话剧、戏曲创作与演出相当活跃,学生话剧团、京剧团经常排演经典名剧和原创剧目,面向社会公开演出,在全省颇有影响。1987年,在原中文系一些热爱戏剧的师生的精心筹划下,西北大学举办了第一届“黑美人戏剧节”,后来发展为以戏剧活动为主体的“黑美人”艺术节,如今已成功举办23届。每届活动都有来自不同院系的几十个剧目参演,涌现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戏剧作品,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深受欢迎和好评。2007年,西北大学几位热爱戏剧艺术的学生自发成立小黑剧社,先后排演了先锋、实验话剧《切·格瓦拉》《恋爱的犀牛》、经典名剧《日出》以及原创话剧《明天你要嫁给谁》《人造模特》等多部精彩剧目。小黑剧社不断发展壮大,成立了戏曲部,先后策划开展了小戏展演、碗碗腔和皮影戏进校园等多项活动。

    目前,除了校内一年一度的戏剧节之外,在学校迎新晚会、专题活动以及其他艺术展演中,都有剧社学生和戏剧指导老师的身影和作品。近年来,西北大学还不断向国际、国内更多类型、更高级别的戏剧节迈进,在全国和省内一些文化宣传和艺术教育活动中,经常受邀参演戏剧节目,群众性校园戏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影响不断扩大。

    2.“西大特色”。体现在思想性、人文性、原创性、群体性等方面。西北大学校园戏剧剧本在编写过程中注重深入生活、贴近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始终把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戏剧的基本蕴含,尊重人格、敬畏生命、崇尚文化,坚持用艺术陶冶情操,用艺术升华品格,用艺术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坚持以师生原创为主,采取征文征稿,组织比赛等方式鼓励师生进行剧作创作。此外,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校园戏剧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戏剧演出频繁,参加人数众多,突破了专业界限,成为全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二、成果与实效

    1.成果卓着。近几年来,西北大学师生原创的校园戏剧作品相继在校外不同的戏剧节或汇演比赛中屡获殊荣。

    在2007年陕西省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两项表演奖;2010年,原创网络电视系列情景剧《男生那点事儿》获首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创意单元优秀奖”;小剧场话剧《家里的玩偶》获首届“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特等奖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并于2011年5月下旬代表中国大学生赴挪威参加“卑尔根国际艺术节”交流演出;原创话剧《人造模特》获第九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剧目奖”:小品《送礼》在省委教育工委“反腐倡廉”文艺汇演中获二等奖:综艺情景服饰展演《百年芳菲》荣获陕西省教职工服饰展演一等奖第一名。在教育部等举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电视文艺汇演中,西北大学参加了10届中的7届,《传统与现代》等多部作品思想深邃、形式活泼,深受好评和赞誉。2011年12月,在陕西省第三届校园戏剧节上,西北大学的独幕剧《山寨爸爸》荣获优秀剧目奖,西北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2011年9月,西北大学“以校园戏剧为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荣获本年度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后经省教育厅推荐,又荣获2011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校园戏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群众性的校园戏剧文化活动,不仅创新了校园文化载体,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使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对校风学风、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丰富了师生文化生活,活跃了气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校园氛围。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7

一、薪传戏曲汇演

自1998年起,戏曲学院就和直落亚逸芳林公园联络所、国家园林局联办“薪传戏曲汇演活动”。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项活动已成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的新加坡艺术节艺德节目之一。今年移师裕华民众俱乐部,以“亮亮新星照裕华”为主题,6月24日开幕,新加坡社会发展部及青年体育部长亲临剧院参加揭幕仪式。我校戏曲表演02级学生潘红星、张聪首度亮相《天仙配・路遇・分别》选场。同场竞技的还有普通中学生演出的《穆桂英挂帅》选场,学院青年老师演出黄梅戏《聂小倩》等。台下观众暴满,老中青皆有,令人惊诧不已。26日我校学生的《夫妻观灯》和《花魁女与卖油郎》选场再次献演。

由于该国华人居多,遍布无数的会馆、联络站、民间协会及社区各类机构,皆以人本意识为先导,以展示传统文化为宗旨,竞开各类有益活动。戏曲展演的范围,本地以琼、粤、潮、茗、歌仔、梨园乃至京剧为多,还常邀我国各戏曲团体或个人公演或参演。我就观摩过台湾歌仔戏明星小生洪秀玉领衔在社区联络站演出的印度传奇神化故事改编的歌仔戏《罗摩衍南》。

二、戏曲学院的使命感

新加坡戏曲学院在国家艺术理事会支持下,于1995年8月成立,是个从事培训及研究的教育学术机构,有普及与提高戏曲艺术的双重任务。学院成立以来,积极推进国内外戏曲文化的交流活动,并在国内中、小学乃至大专院校开展戏曲艺术的知识、技能传授,剧目辅导和演出,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戏曲爱好者和有潜质的戏曲人才。该院十年来先后聘请了京、越、汉、黄梅等十多个戏曲著名演员、导演、曲作家作为他们的教师和主创人员。自己还得经常参加舞台演出。尽管剧种繁多,最为时尚、排演最多的还是黄梅戏。按照蔡院长的话说,黄梅戏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拍电影以后,港、台先后拍过几百部(集)黄梅戏电影电视剧,唱腔好听且上口。我校音乐专业78级学生,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朱飞跃(博士)就曾受聘教学并为现代戏《林谋盛》作曲。我市戏剧著名学者王兆乾老师也曾为《聂小倩》作曲,该院演出的《红丝错》是我省黄梅戏剧院演出本,由陈精耕作曲。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到院长张辉曾两度赴新,合作演出《林谋盛》及赴印度演出《罗摩衍南》。

在新期间,我曾亲眼目睹戏曲学院派数名教师到“爱同”小学五年级各班教授描绘戏曲脸谱(姚期)课。实际上学院在多所小学开办了第二课堂的戏曲常识课,或讲授常识,或练戏曲基本功,或排练小戏。

6月28日晚在维多利亚剧场,武吉班让政府中学演出中型黄梅戏《穆桂英挂帅》,全场观众达90%以上。据说该校三年前开始上戏曲课,难怪其中大部分主、次角及全体龙套角色都让人感觉到位,演来甚是精彩。该校的《穆》剧组与戏曲学院组团于7月下旬赴韩国青川参加国际戏剧节,演出十分受欢迎。

“通过地方戏开拓新加坡艺术的国际舞台”也是戏曲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他们不仅请来一批批著名演员、曲作者或导演与本国戏曲演员、教师或普通中学生合作演出,还多次赴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印尼乃至加拿大、丹麦,西班牙、摩纳哥等十几个国家演出及文化交流。他们的戏曲创作和教学的敬业精神令我十分感动。二十多天,几乎没有双休日(新国执行双休日制),中午、晚上也没有固定休息时间,经常是以教学或演出对象时间拟订工作计划。几个教师,在院长的一盘棋下严谨能动地完成着一项又一项辅导和演出任务。到了各校,人人都是导演,上了舞台,人人生旦净丑都得串演,司鼓小庄不仅要兼打三样(打击乐),还要演配角。所有节目一旦准备演出,制做录音带、准备服装道具、化妆用品全由个人负责,每人还得撰写千字以上的文章作“说明书”的宣传材料。几个从小科班出身的演员文笔已经成熟有加,我省泗州戏演员李云、潮剧演员蔡碧霞已经出书,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联想到我们的文艺体制和机制,百思难解,只有漠然。

三、戏剧狂人蔡曙鹏

新加坡戏剧学院在院长的精心运作下,犹如一台艺术创造的机器高度运转着。我与蔡院长首次见面于2003年安庆市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期间。2004年12月份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黄梅戏剧团挂牌,由于该团演员全是我校近届毕业生,我们再次相聚。在狮城的廿余天,使我真正认识了这位地道的戏剧狂人。

蔡曙鹏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早年即到新加坡,青少年时期积极活跃在校园艺术舞台上,同时,他还专门学习过绘画,其作品多次在学校获奖,只因家庭干涉谓“画家意味着贫穷”才弃画从他。1972年蔡曙鹏毕业于南洋大学,此后赴英国苏格兰、伦敦大学攻读,1979年获北爱尔兰皇后大学博士学位,主修民族音乐与文化人类学。他曾受邀在埃及、泰国、韩国、日本执教,所授课程涉及表演艺术,《拉班舞谱》、《舞蹈编导》、《导演入门》及东南亚戏剧与舞蹈等;曾多次主持过东南亚戏剧、舞蹈研讨会,在联合国文教机构世界文化发展研讨会上;曾主编东南亚考古与艺术学报,任世界当代戏剧的百科全书亚洲券主编,数次在美、日、韩戏剧大赛中担任评委。他创作的舞蹈、戏剧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和演出,发表过无数篇戏剧和舞蹈评论。他集编、导、演、研于一体,广涉美术、音乐、西洋歌剧、南洋舞蹈、话剧、戏曲等各艺术门类,精通英汉两文,且文笔极佳,还擅用马来、印尼、韩、日等文与人交流。称他是戏剧狂人还不确切,应为“艺术狂人”。说他狂,因为五十余岁的他是工作狂、事业狂、精神狂,他一直狂放地活跃奔腾在艺术的疆场上不知疲惫。他在电话里与人交谈时,灵活运用英、汉语,其间还有闵南、潮州、粤语等方言,不仅娴熟且可谈笑风生,我校两学生听之瞠目脱口:“他怎么会……?”据我所知,近年戏曲学院排演的大小剧目四十多个,大都出自他的创作或改编整理。是呀,他是个艺术的结晶体。最难忘的是新加坡文化人见到他,都亲切地称之为“蔡博士”。是啊,他的确是个艺术学科的博士!

四、和谐多元的社会文化

曾有一位友人陪同尽逛商业街店,正适双休日,新国居民倾巢而出,人头攒动,与鳞次栉比建筑相映成辉。街头无乞者。贫困者手持餐巾纸或小饰物等售卖为生。各大小商店内明码标价,国产各类货物及土特产甚多,我看只有货物质量的差异,极难见以假充真者。人群中白、黑、黄、棕各色人种混行,异国情趣及南国风情凸显无疑。英、华两语交叉使用,倒也并无完全身处他国之感。最为奇怪的当数各类不同教派的教堂庙宇夹设在商业街与小区内,甚至间距很近,各行教事,互不干扰,两相无事,相得益彰。尽管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特别是概念艺术建筑,穹顶式的“演出艺术中心”,与路边的方寸之地佛烛小设,以及古老的庙宇或教堂里传出的吟诵教乐,反差极强,这真可谓又是一道奇景也。我们曾抽两日在院长或其他友人的陪同下,先后参观游览热带植物园、飞禽公园,观赏圣淘沙海滩公园的夜晚水幕电声光表演,也曾走马观花的到海滩边欣赏狮城的代表性城雕鱼尾狮身像。阿拉伯民族的教堂建筑及街区以及有“小印度”之称的印度教建筑群,据说每年逢印度教集会之日街区周围人满为患。文化的异国交叉,在餐饮中亦可见一斑。许多餐厅,内设排档,各有一小店堂接踵排列,中餐就有多种,还夹杂韩、日、印、泰、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菜式。就是较高级的餐饮部,也有中、西餐的自助吃法。作为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岛国,却集聚相居着几十个世界各国各地不同的民族,人们以礼相待,安居乐业,文明化程度极高。在我参观的几所小学内,孩子们以英语会话为主,见到我就叽哩呱啦说了几句。记得有一次,两个孩子在我面前说了一句什么,我虽听不懂,但能知其意,随口应声“唉,”“OK”,他们便高兴地雀跃而去(小便)。在集合中,“孩子有私事是要请假的”!在街上,你不小心撞了人家,首先听到的是对方连声“对不起”,你还能怎样?随意吐痰?乱扔垃圾?说脏话重话?大声喧嚣?

当然,既然是人的社会,既然是社会之人,也并非铁板一块,没有阴暗面。我每天浏览华文报纸,总有些刑事犯罪跃然于报导之中。此间国人去新做工的一位女士就曾被该国一男子杀害。近日在网上就见新国有几个小青年发表网络种族岐视意见而被禁止并罚款。新国至今仍然保留有传统的“鞭刑”,就说明其文明化的社会环境必须有得力的法律基础和制裁措施来维护巩固的。

五、有益的合作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加坡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这在生活习俗、社会用语、商品交流、文化艺术,甚至金融交易(人民币兑换)等诸方面尤其突出。戏曲文化虽繁复纷呈,黄梅戏却能独树一帜。我们此行的重头戏,便是与该国著名的莱佛士女子中学合作排演《天仙配》全剧。我校学生与该院教师合作完成“路遇”、“上工”、“满工”,“分别”四场,“鹊桥”、“织绢”两场由该校学生当担。该剧是蔡博士亲自整理的电影、舞合版本。该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顽强、刻苦地训练。说其顽强,因为她们都没有接触过黄梅戏,更不说身段、表演、唱念的戏曲基础功了。说它刻苦,因为她们虽双语教育,但以英语为主,汉语有的很不流利。舞台动作一招一式的教学,演唱念白一个音符一个字音的纠正,难度可想而知。当我们进入剧场合排时,仙女们执云帚,耍水袖,摆裙裾的舞蹈节奏有序;饰七女的洪果是深圳留学生,唱念做舞入神入境;饰董永的叶绣环是新国国家青年女子足球队队员,把个憨厚老诚的董永演得准确到位;还有大胆表演的黄映宁同学,使奸诈刁钻的傅员外形象引起观众强烈地反响。值得一提的是饰演二姐的丁冬就是我们安庆四中几年前去新留学的学生。

7月15日晚,《天仙配》奇迹般的在维多利亚剧院公演了。中国与新国的联手,专业与业余的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意识的撞击,一时间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声,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享受,火花四溅,热腾极至,剧场内一千八百座位挤挤满堂,老中青观众情致盎然,掌声喝采声与音乐演唱声混合成欢畅的交响乐而声声不息。演出结束,许多学生观众、西方留学生、还有中老年戏迷纷纷上台,向演员们献花送礼,拍照留言,我校的两位学生更是应接不暇,直至深夜,流连忘返……

我的思绪同时也在翻腾不已。我曾受邀观看崇福学校(一所普通中学)建校九十周年全台舞蹈晚会(集华、泰、蒙、马来、印度等风格于一体),体现出业余超越专业的演出水准;我曾在周末与上万人在植物园广场参加该国通俗歌手的演唱聚会;我也曾在双休日参观学生活动中心的各类有益义卖及儿童演艺活动。我多次到中小学参观他们的排练,戏曲知识授课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演出。此时此刻,就我几十年从艺从教的经历,戏曲艺术在异国他乡所展现的风采和喧嚣的气氛令我第一次感到莫大的欣慰,精神世界得以高度净化。同时,也暗暗为黄梅戏的艺术魅力而叫好,心中反复慰藉着:不负今生所事行业。

回国后不久,我又接到该院的电邮,希望推荐一位青年黄梅戏教师去新加坡执教。看来今后的合作仍将继续,黄梅戏的清音与情韵仍将在南洋岛国传扬。

最后将我赠予蔡曙鹏博士的一副对联作为此文的结束语:

戏曲学科入圣殿齐肩共勉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戏曲艺术  艺术教育  中国文化史  高校  美术教育  音乐教育  世界文明  中华民族

近年来,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戏曲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部已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2008年教育部宣布将在上海、浙江、广东等 l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项工作现已实施。

一些高校开设了戏曲音乐欣赏课,有的还成立了大学生戏剧团。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对戏曲不感兴趣,忽视戏曲知识的学习和戏曲音乐的渗透。戏曲课不仅开设的少,而且形式单调,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戏曲艺术的影响力,尚不能将戏曲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时代先锋,对戏曲艺术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了未来戏曲的走向,也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号召振兴京剧事业,这是发挥戏曲艺术教育功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提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戏曲艺术的认识,不但可以增长学生这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提高艺术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是高校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戏曲艺术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且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是综合各种艺术成分浑然一体的。唱、念、做、打是戏曲的突出特点,行腔转调、发音吐字,都有一定规矩和要求,而做工的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念白的韵白和口白均要有音乐性,武打要干净利落、稳妥准确、轻捷灵便。其表现手段的程式要求更是严格,唱、念、做 、打和音乐伴奏以及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都有一定格式。它集中国各民族文化之大成,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发展过程。所以,高校艺术教育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进一步 了解民族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摇滚乐等,有些对西方音乐也颇有兴趣,然而对中国音乐却提不起兴趣特别是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更少。不知道 “徽班进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是什么,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 目与代表人物、中国的戏剧创作大师缺乏了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所重视的通才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以立法或者国家计划的形式把戏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规范化,而我国这种现状与当前艺术教育的要求极不吻合,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下大力气来抓。

戏曲走进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通过戏曲艺术教育,使学生认识、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要让学生知道,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 、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戏曲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正积极推广素质教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解决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问题。与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修养的音乐、美术相比,戏曲对人不但有类似的潜在影响还能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音乐、美术的学习和训练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主要是提供一个基础,使之将来能进行个体的单项艺术欣赏和艺术活动,而戏曲是综合的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布景、道具等诸多表演技能、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手、眼、身、法、步,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甩发、拍须、抬袖、台步等都有一定格规。高校学生通过学习戏曲艺术,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的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 ,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上一篇:网上祭英烈活动总结范文 下一篇:我们节日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