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调研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6 06:49:36

培训调研总结

培训调研总结篇1

(1)教育部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第一阶段:明确提出培训进修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培训进修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其工作四年左右后,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他们一定时间的脱产、半脱产或在职培训进修”。

第二阶段:依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构建初步的培训体系。2005年教育部在出_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细化了培训要求,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及高校构建“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将“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以承担所在区域内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任务。紧接其后,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集“以教育部举办的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为龙头,以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举办的培训为重点,以高校举办的系统培训为主体”于一体,并与“学习考察、学位进修、科学研究、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全力打造“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

第三阶段:基本形成培训体系阶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中期待2017年可以基本形成“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符合辅导员成长成才规律、规范科学的培训机制”,能够基本构建“内容完善、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以期为全面提高辅导员队伍服务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2)上海市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相关文件政策。为更好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上海市教委也先后了一系列文件政策。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07年的《关于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将构建“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委、辅导员培训基地、高校三个层次分层递进,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职业化培训四种类型横向贯通,融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作为培训目标。面向上海市高校所有专兼职辅导员,努力实现“辅导员个人成长与队伍整体发展”“培训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面上培训和骨干培训”“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四个结合。

2012年,上海市教委依托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9所高校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等2家单位,设立11个“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2012―2015年)”。自成立以来,各培训单位在提高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调研

为深入了解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我们针对高校辅导员参加基地培训的课程设置、培训时长、培训形式、培训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实证调研。此外,本次调研也辅以深入访谈的社会调查方法,以期详细、全面了解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的现状。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来自上海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25所上海市高校。

从年龄来看,年龄在30岁及以下占比47.42%,年龄在31~35岁之间的占比32.99%,年龄在36~45岁之间的占比18.56%,年龄在46岁及以上的占比1.03%。从总体上看,30岁及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近半数,46岁及以上的数量较少,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呈现出较明显的年轻态势。

从性别来看,参与本次调研的男性辅导员占比41.24%,女性辅导员占比58.76%。这一性别比与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性别比略有不同,相较而言男性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比重更高。

从学历来看,持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91.75%,具有本科及以下学历与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占5.15%和3.09%,可见目前参加培训的辅导员大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

从入职时间来看,工作三年及以内的调查对象占45.36%,工作7~10年的调查对象占27.84%,工作4~6年的调查对象占17.52%,工作11年及以上者占9.28%。

从职称来看,参与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助教”与“讲师”职称,这两者分别占比42.27%与52.58%,两者总和占95%。“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极少,仅占总数的2.06%。此外,还有少数(占3.09%)因第三方派遣等原因而没有评定职级的人员。

(2)调研对象的培训情况。从培训主题来看,本次调查对象所参加的培训涵盖“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大学生主题教育”“辅导员职业礼仪与领导艺术能力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国际化背景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专题”“校园危机应对与媒体公关”等各类主题。

从培训频率来看,通过对调查对象近两年内在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情况,发现有68%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在过去的两年中参加过1~2次培训,参加3次的占总数的18.56%,参加4次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1.34%。

从培训原因来看,“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占比71.13%)成为辅导员进行培训项目选择的首要原因,这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兴趣是辅导员个性特征的延伸和主题选择的动力,“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占比61.86%)也对培训项目的选择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部分辅导员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占比59.79%),希望通过培训更好地满足晋升、晋级所需的条件;抑或是本着“可以结识更多朋友”(占比24.74%)的愿望,在培训过程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也有约五分之一(占比22.68%)的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参与到培训中。

从培训时长来看,68.04%的辅导员参加培训的时间大多为5天左右,培训时间在14天及以上的占总数的17.53%,培训时长在“3天及以内”与“7天左右”的人数均占总数的7.22%。

从培训配置来看,上海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大多配置比较齐全,覆盖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在前期培训中,96.91%的培训单位为学员发放培训手册,使其对培训过程进行了解并为其提供学习参考,97.94%的培训单位会告知学员该期培训的实施方案,使参训人员对自己即将进行的培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在开展培训过程中,97.94%的培训都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授课讲解,97.04%的培训会配备班导师对学员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指导,95.88%的培训单位在后期会安排学员反馈收集学员参加培训的建议和意见。培训结束后,92.78%的培训组织单位会为参加培训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然而,仅有55.67%的培训单位会向学员发放培训教材,也有20.62%的培训单位没有设置培训成果展示机制。

从培训形式砜矗所有培训单位都会要求参加培训学员撰写“学习小结”。98.97%的有“专题报告”,97.94%的有“学员交流”,96.91%的有“分组研讨”,93.81%的有“案例教学”,90.72%的有“团队拓展”,以上这些是绝大多数培训项目中都会采用的形式。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参与培训之中,培训单位会将“参观考察”作为其中的环节。54.64%的培训项目会将“课题调研”作为培训的形式之一。

从培训满意度来看,大多数调查对象对培训的时长、内容、形式、师资、设施、费用、成效等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本校重视”三个方面没有出现负面评价。而在“培训时长”“培训师资”“培训设施”“培训费用”“培训考核”和“培训成效”等方面尚有可改进的空间。

3.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培训的专业化体系有待加强。参与本次调查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为初中级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调查对象凤毛麟角。一方面反映出辅导员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数量总体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中对高级职称人员培训的针对性仍有待增强。

(2)培训的主体性调动体系有待提升。调研显示,大多数辅导员源于职业道路发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等诉求,或者出于兴趣驱使、交结朋友等目的主动参与到培训之中。但有一部分辅导员是因为“学校要求”等客观原因被迫参加培训,自身参与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人近中年却仍为初级或中级职称的群体,通过调动其培训主体性,帮助其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3)培训的配置保障体系有待完善。调研表明,时长较短的培训,在紧凑的日程安排中也应当注意保障培训质量,应当采取合适的途径告知参训学员培训的实施方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授或点拨,畅通参加培训人员的意见反馈途径并注意搜集改进建议,为培训成果的展现提供更好的平台。

(4)培训的多元需求体系有待满足。短期培训因为时长的局限,活动方常常将活动安排得较为紧凑。但在培训过程中,一些年龄稍大的参加培训学员表示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导致学习强度过大,对内容的消化理解有些吃力,且在短暂的培训时间内,缺乏足够的时间与同期学员交流探讨。而在一些周期较长的培训之中,也有学员建议可以适当缩短培训时间,精简课程,以期与学校的工作顺畅衔接。这些问题都对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培训项目的内容,在前期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科学地制订培训日程安排,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参加培训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面对“众口难调”的多元化需求,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也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的新模式,创新培训的途径和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 耀.基于胜任力的G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构建[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培训调研总结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81-02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高位发展,已经进入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而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些年,高学历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新教师(入职3年内)在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方面存在不少冲突与困惑。为此,我们开展本次调研工作,以期为我国未来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训与提升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调研

1.调研对象与方法。本调研以“S市教育局职教处处长,S市5所高职院校(人事处长、新任教师和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调查问卷165份,实际回收161份,回收率为97.5%;实地访(座)谈S市教育局职教处领导和5所S市高职院校(人事部门负责人、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20人次。

2.调研内容。(1)S市5所高职院校近3年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等。(2)从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四个维度出发,了解“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有哪些问题?”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需求期待吗?(3)本次调研以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能力提升、教师职业发展)、八个维度(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科研能力、职业规划)。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新进教师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2.适岗情况。

3.教育教学情况。

(二)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需求期待

(三)总体分析与结论

从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基本情况、适岗情况、教育教学情况和政府职能部门、高职院校人事部门、新教师和学生四个角度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需求期待”的调研和数据汇总分析。

1.高职院校的新教师特征分析。①新进教师女性占比高。近3年新进教师中,女性教师占总数的63%,男性教师只占总人数的37%。②新教师中“师范生专业出身或有师范生学习经历”的占比较低。近三年新进教师中,师范专业或有师范学习经历的教师占总数的7%,非师范的教师却占总人数的93%。③新教师中有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总人数比重较低。

2.高职院校新教师教学、适岗情况分析。①教学基本功较弱。有30%的新教师对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很熟悉,有12%的新教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训目标非常了解,有16%的新教师会经常反思教学情况。②入岗职业成就感偏低。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期,尤其在入岗前3年,新教师都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

3.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的需求期待分析。①“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需求期望最高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其次是新教师职业认知归属感、职业未来发展规划的内容培训。②高职院校新教师刚入职以进入教学岗位为主,而大部分教师非师范专业出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需求度较高。③“四个主体”对新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的“科研能力、信息素养”需求期望最低。

三、思考与建议

基于“江苏省S市5所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87%的调研对象认为,举办“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是必要的,既可以弥补岗前培训的不足,又可以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那么,究竟如何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呢?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新教师师德教育,是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合格的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针对当前对新教师师德提升的迫切需求,在“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师德教育,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事业体会和忠于职教、热爱岗位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新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与创造力,培养他们勇于奉献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业精于勤、勤于进取的职业道德。

2.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基本功。调查结果表明,93%的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系统知识匮乏,对所教课程体系不够熟悉,对学科内容的把握容易失偏,对于“怎么教学、怎么评价学生、如何开发课程”认识模糊。另外,大部分新教师是高校硕士毕业后就走上教学讲台(75%的新教师无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着重“教育理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教学情感”四大学习模块的叠加,加强新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提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来说,近三年入职的新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对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但是调查结果却表明,64%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对入岗后职业成就感觉一般,缺乏职业归属感,更多地是把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当作就业的“避难所、中转站”。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4.完善职业素养培训的考核机制。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段发展理论”,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素养成长是分阶段的,而且培训考核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培训目标的实现。因此,实施“高职院校新教师职业培训素养培训”,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员与专家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即时与后续评价相结合,建立新教师档案,重视新教师成长的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宇岑.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提升[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66-68.

[2]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168-173.

[3]王春生,赵大梅.高职院校新教师入职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17-19.

培训调研总结篇3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公共产品;服务型政府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第一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之后,研究和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学者和文献越来越多。但是较少的文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进行研究,虽然有部分学者涉及到这一模块,但是较多的也是选择了理论分析和文字分析,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将根据2010-2011年课题组对武汉市和广州市两个城市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就业培训的需求和满足程度做了调查,探讨作为三方利益主体之一的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

1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意愿调查现状

本次调研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深入访谈为辅,对武汉市和广州市的电子行业、服务行业的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了247份,回收率为82.33%。

1.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农民工主要为男性,占样本总数的73.22%;由于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周岁,其样本数为232,占到总样本数的93.93%;教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其中教育程度为高中的有145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8.7%。

1.2 被调查的就业培训意愿

从表1可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培训和“非常需要”培训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5.31,即超过3/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是强烈的。

2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分析

2.1 被调查者实际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培训项目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其中关注职业技术的样本达到198人,占样本总数的80.16%;其次是劳动权益保障和法律常识,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02%和59.11%。这可能与私营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侵犯劳动者利益的现象有关,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开始关注自己的利益取舍;关注安全保障知识的样本量为130人,占到样本总数的52.63。(见表2)

2.2 被调查者培训需求的实际满足情况

被调查者的培训需求实际满足项目结构和内在需求类似,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劳动保障知识以及安全保障方面(详见下表2)。说明企业或政府与培训机构与劳动者所关注的项目大致相同,只是农民工的实际满足与内在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相关机构做出一定的努力。

3 如何缩小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基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需求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经过调研发现,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经费使用问题,即培训的投入和培训成本之间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据调研结果表明,每名农民工接受一次就业培训的成本为600-800元,然而政府配套资金只有200元每人次。作为盈利企业的培训单位,要么选择向被培训人员收取培训费,要么选择减少培训内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水平比较低,尽管他们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意识,然而却由于培训费用的限制,只能接受较少的培训。

3.1 个人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大多数都是由于出生农村,家庭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新生代农民工在培

训中应承担的责任仅仅可以归结为:全身心培训,为自己人

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以此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3.2 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我国相关政策规定,用工企业应该对使用的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出于政府的硬性要求和企业自身利益及发展的考虑,一般都会进行培训。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对于不可能进入本企业或目前未进入本企业的潜在就业者,企业自然不会进行培训。用工企业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人”,所以几乎不能奢望企业注资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况且即便是进行了培训,也很难规避新生代农民工的道德风险,他们或许会把提供培训的企业当成跳板。所以由企业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也不实际。

3.3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

从表2中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既然培训效果和预期直接的差距在企业和个人两方着手都是回天乏力,就只能依赖政府解决。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培训投入和政策引导,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在需要。政府应从国民教育和国民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加大培训投入,增加培训效果,增强新一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意味着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力。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职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由于其公共产品特征明显。再次,在当前和谐社会,建立服务型政府势在必行。政府在提供服务时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政府应是宏观的推动者而不是具体的实施者。推动的含义在于,政府在发起和组织这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项工作的宏观推进,从政策的制定方面思考如何最大效率的动员和组合各类社会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实施各项工作。

4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利益三方主体: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应积极发挥各自的责任。然而,在整个就业培训体系中,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政府应确立好自己的定位,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殷晓清农民的职业化——社会学视角中的三农问题及其出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谢建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培训调研总结篇4

关键词 学科馆员 馆员素养培训 学科服务

引言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专业队伍中既具有某种学科背景,又受过文献情报专业训练,与某一学院或学科专业建立对口的业务联系,向特定学科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获取与利用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因校情、馆情的不同而带有各自的特殊性,但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科资源建设、读者教育、咨询服务、检索服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研究、学科联络以及参与科研活动等。学科馆员是图书馆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学科服务的关键所在,其综合素质是决定图书馆学科服务成效的核心因素,体现着图书馆资源建设水平及服务创新能力。但我国对包括学科馆员在内的图书馆专业馆员的任职资格尚无统一、严格的资质认证制度,学科馆员缺少规范、系统化的业务培训,影响学科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根据图书馆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情况,CALIS三期建设项目将学科馆员培训作为“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专业化、系统化的学科馆员培训,为建设适应中国高校图书馆服务需求的专业队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 学科馆员培训的现状

有研究表明,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75%以上来自图书馆员的专业素养。而馆员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图书馆开展持续性、整体性的人员培训活动。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图书馆员一般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及以上学历,以及相关的专业背景,对于图书馆员的培训一般包括相关专业背景课程、专业热点、专业进展等;此外,还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等课程,加强馆员与用户沟通的能力。国内由于能力考核和资质认证标准的缺失,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缺乏系统而专业的培训,因此,在信息服务技能、专业背景、服务水平上都亟待提高。

随着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的快速发展,学科馆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科馆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大高校图书馆纷纷推出了馆员培训计划。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所制定的馆员培训方案,兼顾馆员职业道德、图情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拓展及综合知识等4个大类,以期促进馆员素养的提升。但整体上,这类培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缺乏切实的培训需求分析

有学者曾对我国10所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培训进行过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图书馆的馆员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很少去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图书馆在开展学科馆员培训时,只是片面地关注本馆的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不能从学科馆员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提供更有效的培训内容。

(2)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培训体系

学科服务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图书馆、不同层次的学科馆员,培训的内容和目标也不尽相同;学科馆员的个人素质的发展,也要求建立一套系统而完善的培训体系。

(3)培训形式和内容单一

目前大多数的馆员培训工作往往以讲座的方式进行,缺乏讨论交流与实践操作环节。多感官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很少出现在馆员培训中。相比国外图书馆对馆员培训的内容注重商业查询能力,尤其是馆员交流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培训,国内馆员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且忽视了有关服务营销推广、宣传策划、沟通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4)缺乏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与分析

对于受训者的考核,往往局限于培训过程中的测试和培训结束后的考核,缺乏对于受训者实际培训效果的跟踪调查。馆员不能把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训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5)未建立起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

很多图书馆的馆员培训工作是应对一时之需,且没有投入固定的资金支持,没有形成长效的培训机制,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国内馆员培训的不足,CALIS三期学科馆员培训项目在培训前有意识地征集了学员的培训需求,据此有计划地设计培训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以分组培训的形式进行,增加了讨论和实践操作的环节,避免形式和内容的单一。此外,在CALLS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培训组还制定了成效评价方案,从第一期培训开始,就对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调研,并通过调研分析不断完善学科馆员培训工作。

2 培训成效调研方案的设计

2.1 明确调研目的

CALLS三期的学科馆员培训项目旨在提高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为了解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对授课内容、形式、师资和效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培训工作的规划和组织,以便后续的改进和提高,有必要对学员进行培训满意度调研。

2.2 突出调研特色

调研由培训承办单位采取在线填写问卷的形式搜集数据,并由项目管理组对结果进行汇总。调研有以下特色:

(1)实时性

人的记忆存有遗忘曲线,把在线问卷的填写安排在培训结束时,间隔时间短,学员记忆深刻,记忆误差小,有利于问卷填写和培训效果的评估。

(2)代表性

调研问卷是为参加培训的学员专门设计的,针对性强;此外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图书馆,地域偏差较小,调研结果对高校学科服务培训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3)全面性

调研内容精简全面,涉及有关培训的各个方面,可以全方位了解培训的优缺点,为后期的培训工作提供指导。

2.3 调研问卷内容

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授课教师水平、培训主题、培训的整体规划和学员的收获及期望等方面。从问题到选项的设计,都经过了培训项目组的严格推敲,力求问卷内容能反映调研的目标和成效。

3 调研实施与分析

3.1 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

调研对象为CALLS三期接受学科馆员培训的学员。CALIS三期学科馆员培训从2010年11月启动后,已按照计划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及燕山大学完成了5期学科馆员培训任务,参加的学员及其所在院校充分体现了面向全国、兼顾附近地区的原则。5期学科馆员培训结束后取得结业证书的正式学员达到322名,覆盖全国197所高校,涵盖几乎所有的985院校。

3.2 针对学员,实施调查

培训承办单位对参加学科馆员培训的学员们进行了在线调研。由于一些因素的制约,个别学员没有参与调研或是填写的问卷无效,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94份,占调研总数的91.3%,符合统计学规律,可以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且调研结论有效。

3.3 调研结果分析

问卷设计了8个问题,其中前5个为带有选项的问题,以封闭式选择回答为主;后3个是开放式问题,旨在征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从3个方面对培训进行了调研,包括:对培训方式的评价(问题1、2);对培训内容的评价(问题3、4、5、6);对后期培训工作的开展建议(问题7、8)。以下从这3个方面出发,对相关问题的反馈情况进行汇总并分析。

3.3.1 对培训方式的评价

培训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及汇报来完成。问卷的第一部分首先调查了学员对于培训方式的认可程度。

问题1:您对本次培训班的分组培训方式效果感觉如何?

对294名培训班学员的在线反馈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有282名学员觉得满意,认为这种培训方式比较合理,占调查总数的95.9%。有11名学员对培训方式的感觉一般(占3.74%),也有1名学员对这种分组培训的方式感到不太满意。

问题2:您对授课教师的水平感觉如何?

72.45%的学员认为本次授课老师的水平非常好,26.87%的学员认为教师水平整体比较好,另有0.3%的学员认为一般。绝大部分的学员对于本次培训的师资力量比较认可。

分组培训的方式旨在让学科馆员们对丰富的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增进学员之间的广泛交流。通过交流,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学员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学习成果。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分组培训的方式在学员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授课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服务的信心。通过授课教师专业系统的讲授,可以解除学员们对学科服务的疑问与困惑,激发对学科服务的热情。CALIS学科馆员培训的师资及教学队伍都是由海内外在学科服务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较深造诣者组成的,师资力量雄厚。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99.32%的学员感觉整体很好,说明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学科馆员培训成功的保障。

3.3.2 对培训内容的评价

培训涉及学科服务开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概念、管理机制、融入教学以及相关的学科服务技能等。培训内容丰富,时间安排紧凑。这部分问题可以了解学员对于培训内容的满意程度以及学员的接受程度。

问题3:您对本次培训班案例演绎的内容感觉如何?

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有154名学员感觉非常精彩,占调查总数的52.38%;有133名学员认为比较好,有指导意义,占调查总数的45.24%。总体上,有97.6%的学员认为非常精彩,感觉有指导意义。但仍有4名学员(1.36%)对案例演绎的内容感觉一般,认为在工作中都已涉及;只有1名学员认为内容层次偏低。

问题4:在您看来,本次培训的6个主题模块中,哪些更具实用性?(可多选)

学员对培训主题实用性的看法,按实用性从强到弱依次是:有242人、82,31%的学员认为在6个主题模块中,支持科研最具实用性;有226人、76.87%的学员认为融入教学和资源规划建设更具实用性;有211人、71.77%的学员觉得相关技能的培训更具实用性;有176人、59.86%的学员认为对管理机制的培训有实用性,也有142人、48.30%的学员认为概论及基础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进行案例演绎,可以贴近工作实际,形象生动。演绎的内容都与学科服务密切相关,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且指导性强,使学科服务的内容不再空洞,也让学员们对学科馆员有一个全新而系统的认识。97%以上的学员认为案例演绎的内容精彩、有指导意义,说明学员对其认可度非常高。在以后的培训过程中,案例演绎应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并应丰富演绎的内容,让案例更加充实、更有层次、对学员更有帮助。

而对6个主题模块的实用性,学员均有积极的反响,尤其对支持科研、融入教学、资源规划建设、相关技能等实务操作性强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模块,是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所在,对这些主题模块的培训,更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的技能和素养。

问题5:您对本次培训的整体规划有何看法?

此次调查中,有153人、52.04%的学员认为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好;由于以授课为主,有92人、31.30%的学员认为实践环节较少,希望能够多一些上机案例观摩和可行性试题研究,拓展学科服务建设的方法;能够实地进行手把手技能传授,加强课后实践成果跟踪等;有33人、11.22%的学员认为培训内容丰富,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过于紧张;3.06%(9人)的学员感觉内容实用,但形式一般,期望形式更多样化些,案例更详细,互动更多;1.36%(4人)的学员有其他看法,如培训时间太紧。

问题6:从学科馆员的业务能力考虑,您觉得参加此次培训取得的收获有哪些?

培训调研总结篇5

以前的大多数教师培训,课程都是专题性的,重在理论认知与知晓操作,具体到实际操作的内容不多,而本次却不一样,主要突出实际操作,这主要缘于调研的结果。

第一轮调研,培训对象数量调研,分两次进行。一次是由教委人事科进行摸底,要求各学校报送在村校工作的教师情况,由此统计出村校教师的基础数据。然后由进修校挂出培训对象,让各校再次进行核实与更动。根据培训人数,大约1800名的规模,进修校初步确定分两轮培训,每轮培训5天;培训内容初步定为专题培训,分师德专题、教育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班主任工作专题、学科教学论专题、教师专业成长专题、有效教学专题8个,每个专题半天时间。

第二轮调研,村校教师的教学生存现状与培训需求调研。由进修校的学科教研员负责,通过问卷调查、召开村校教师座谈会、听课观课等形式,对全县的村校进行分类别、分区域的抽样调研。通过调研,完全了预设的8个专题的培训内容,几经座谈征求意见,几经研讨,形成了以“提高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为主题的以备课模块、上课模块、听评课模块、班队活动设计模块的培训内容,并形成了培训课程表(附表)。

二、不一样的培训方式

1.分类实施小班化培训。根据村校大多数是包班这一现状,把近1500名培训对象分成语文、数学两类进行培训,语文、数学学科的申报由教师自己在第二轮摸底调研时填报。每类设20个班,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与两名学科辅导教师。每班学员最多38名,每名辅导教师最多辅导19名学员。

2.认真遴选辅导教师。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在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前提下,辅导教师就至关重要了。我们首先召开汉丰一至六校的校长会,一是听取他们对村校培训方案的建议,二是让他们按教学尖子、师德楷模、管理行家、沟通能手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推荐辅导老师。

3.扎实开展辅导教师培训。在村校教师培训展开前,提前一个月举行辅导教师培训,先集中讲培训的重要意义与相关要求,然后分语文、数学两组分别开展培训,既听取他们对培训内容的建议,更让他们明确重点、明确职责、明确做法,让他们初步掌握备课、上课、班队活动设计与听评课这四个模块的实际操作要点,确保他们提前精心准备,做到早启动、早筹划、早安排,统一认识、统一要求、统一行动。

4.统一要求与分班实做相结合。为确保20个班对备课、上课、班队活动设计与听评课这四个模块的培训要点与培训要求能够统一,采取了总辅导员在总控制室讲解,辅导员在班上组织学员收听讲座的方式,每个模块的讲座时间不超过90分钟。总辅导员讲授完毕,由辅导员组织本班学员进行讨论消化与实际操作。将总辅导员讲的操作要点一一落实到每个学员的实际操作之中。

5.统一辅导教师的辅导流程。20个班40名辅导教师,为保证每班的每名辅导教师的辅导内容与辅导行为基本一致,我们明确了辅导教师的操作要点。

三、不一样的培训保障

1.教学保障。培训分语、数两轮,每轮历时5天,4个培训内容模块用时4天,备课与上课模块各用了一天半时间,而专题讲座的时间又只占一天半时间的八分之一,其余时间均是在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之下的现场实际训练与操作,力求听得懂、记得住、用得来、效果好。在时间安排上,五天的培训时间里,学员每天都应于早上6:00起床,晚上10:00归寝,每天上、下午各排两节课,中途休息20分钟,每晚排90分钟的晚自习时间(最后一个晚上除外),晚自习由班主任到场两个晚上,辅导教师到场两个晚上,每个晚自习均有规定的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每天白天的每节课与晚自习,均要不定时地点名一次。

2.考核保障。本轮培训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由单项考核与出勤考核两个方面组成,单项考核由4个写作即备课稿的写作、教学设计的写作、听评课稿的写作、班队活动设计的写作与2个论坛(见课表)的发言情况组成,结业考试采用书面纸质方式进行,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计成绩。单项考核不合格者应在培训期间补修合格,合格与良好等级可在培训期间自己申请补修高等级。至培训结束,每项考核还有不合格者,该次培训的总成绩视为不合格。

3.后勤保障。本轮参培的每位教师均免费在实验中学食宿,其费用由教委按标准统一拨付;教委同时要求实验中学全力提供最好的场地、最好的设施与最好的服务,在食宿服务上严格做到“零利润”操作。

培训调研总结篇6

一、组织完成了过程性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1、及时安排部署,组织过程性抽测工作。3月3日接局领导指示,及时安排了三、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抽测工作,于4日上午完成了七年级抽测工作,下午完成了三年级的抽测工作,我具体负责试卷的发放与工作调配,处理考场中的突发问题,对试卷不够的情况提前预设,及时解决了红寺堡小学,红寺堡二小试卷不够的问题,确保抽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有效的阅卷、登分、统分工作。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阅卷工作任务,我们全体教研员提前做好试题答案,做好人员分工各尽其责,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了阅卷、登分与统分工作,将结果第一时间上报局领导。

3、及时组织卷面分析工作。本次抽测只有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语文有教研员具体负责完成,对中学数学、小学、初中英语我们聘请了学校骨干教师承担了卷面分析任务,圆满的完成了抽测后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外出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我素质。

1、5-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实施研讨会,我代表红寺堡课题组汇报了我们的工作,各项目学校也汇报了课题实施的阶段性工作情况。受到了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通过学习与研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课题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更加完善,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与社区联系更加密切,育人环境更加浓厚,从而形成处处能够育人的氛围。

2、14-1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sdp项目培训。通过专家的讲座与引领,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深入项目学校考查观摩,使我深刻认识到sdp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sdp项目的实施,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共同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排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人人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支持学校的和谐教育氛围。

三、有效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工作

1、培训前召开参加区级培训人员交流学习会,共同研讨今年的培训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一要结合红寺堡教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二要将区级培训模式教给大家,使培训者回校后能够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三是要在培训中以任务驱动与参与式交流讨论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各培训班主讲教师进行备课。

2、开班前准备工作。首先向局领导申请培训所需用品,如横幅,稿纸,印制培训资料等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各学校场地,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到位服务,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对次我们教研室深表谢意。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召开全室人员会议,布置工作任务,分工负责,各尽其责。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3、分班培培训。第一期我负责中学物理培训班,由参加区级培训的武鸿双老师主讲,大家学习讨论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我借此次培训之时,将XX年中学物理教研工作作了具体安排,红寺堡中学教师石金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网络教研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位培训者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并加入到了红寺堡物理圈,为红寺堡有效开展物理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在第二批培训中,我负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通过主讲教师引领,观看优秀教学案例后,学员自主参与讨论,交流自己在具体教学中的所得,最后培训学员达成共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多种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继续教育教材,教辅资料用书收发放工作

1、两种教材到位迟,我们及时通知学校,全体人员亲自动手,搬运、分类、清点配发,及时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2、调配《学习之友》发放工作,长退短补,及时和区教育服务中心联系,做好补退工作。

3、加班完成了教辅资料用书免费表并上报。

五、组织与实施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大赛活动

1、考前准备,编排考场,印制填写准考证

2、协调各学校抽调监考教师,考场安排与布置,考前培训准备,试卷的取与送等。

3、精心组织大赛的考务工作,与3月30日上午圆满完成了次项重要工作任务。

六、归纳、整理、总结近三年来红寺堡开展的教育教学与培训工作

根据两基基教办工作安排,我们对整理总结工作进行分工,我具体负责继续教育与各种培训工作的资料整理,按时完成并及时上交。

七、总结推广经验

1、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参加区课题实施研讨会及sdp培训新理念,发教研动态08第一期。

2、王尧副厅长检查开发区“两基”工作时,对大河中心学校开展的依托远教资源,狠抓教师校本培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教研室及时总结发了11第二期教研动态。

八、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1、去银川退还信息技术教材和领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上报电脑作品。

2、给各学校下发初高中数学、物理、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通知,目前各学校已经准备就绪,将于4-5月参加吴忠市级选拔赛。

3、督促、协调红寺堡中学高中教师及时参加吴忠市组织的XX年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区组织的高考研讨会。

4、参加局机关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

不足之处:

1、我们的工作虽然很多很忙,但总结推广与宣传不够。

2、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工作创新不够。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两基迎国检的一年,教研工作要让路,很多工作能想到但不一定能做到,加之我们人力不足,也影响工作的效率。

3、深入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很少。

下个月以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入学校,沉入课堂(除周二政治学习,周五工作汇报)每天到学校听课。

2、参与指导市级参赛选手课的准备工作。

3、进行sdp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社区群众培训工作

4、召开网络教研培训会,逐步推广并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5、配合“两基基教办”完成国检的有关工作。

培训调研总结篇7

一、组织完成了过程性教学质量抽测工作

1、及时安排部署,组织过程性抽测工作。3月3日接局领导指示,及时安排了三、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质量抽测工作,于4日上午完成了七年级抽测工作,下午完成了三年级的抽测工作,我具体负责试卷的发放与工作调配,处理考场中的突发问题,对试卷不够的情况提前预设,及时解决了红寺堡小学,红寺堡二小试卷不够的问题,确保抽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有效的阅卷、登分、统分工作。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阅卷工作任务,我们全体教研员提前做好试题答案,做好人员分工各尽其责,提高了工作效率,按时完成了阅卷、登分与统分工作,将结果第一时间上报局领导。

3、及时组织卷面分析工作。本次抽测只有小学语文、数学,中学语文有教研员具体负责完成,对中学数学、小学、初中英语我们聘请了学校骨干教师承担了卷面分析任务,圆满的完成了抽测后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外出培训学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自我素质。

1、5-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提高宁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行动研究”课题实施研讨会,我代表红寺堡课题组汇报了我们的工作,各项目学校也汇报了课题实施的阶段性工作情况。受到了教科所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对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表示感谢。通过学习与研讨,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做课题的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学校管理更加完善,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与社区联系更加密切,育人环境更加浓厚,从而形成处处能够育人的氛围。

2、14-17日参加了区教科所组织的SDP项目培训。通过专家的讲座与引领,参与小组讨论与活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与共享,深入项目学校考查观摩,使我深刻认识到SDP的实施,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SDP项目的实施,改变我们的办学理念,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共同诊断学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排序,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人人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从而形成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支持学校的和谐教育氛围。

三、有效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工作

1、培训前召开参加区级培训人员交流学习会,共同研讨今年的培训工作,大家一致认为:一要结合红寺堡教师实际开展培训工作。二要将区级培训模式教给大家,使培训者回校后能够有效开展校本培训。三是要在培训中以任务驱动与参与式交流讨论相结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各培训班主讲教师进行备课。

2、开班前准备工作。首先向局领导申请培训所需用品,如横幅,稿纸,印制培训资料等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确保了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协调各学校场地,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到位服务,得到了学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对次我们教研室深表谢意。为了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及时召开全室人员会议,布置工作任务,分工负责,各尽其责。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分班培训。第一期我负责中学物理培训班,由参加区级培训的武鸿双老师主讲,大家学习讨论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我借此次培训之时,将2008年中学物理教研工作作了具体安排,红寺堡中学教师石金海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了网络教研基础知识培训,每一位培训者都有了自己的博客,并加入到了红寺堡物理圈,为红寺堡有效开展物理网络教研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在第二批培训中,我负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培训班。通过主讲教师引领,观看优秀教学案例后,学员自主参与讨论,交流自己在具体教学中的所得,最后培训学员达成共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多种教学技能,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积累,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继续教育教材,教辅资料用书收发放工作

1、两种教材到位迟,我们及时通知学校,全体人员亲自动手,搬运、分类、清点配发,及时发到各个学校,虽然工作量大,任务重,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工作任务。

2、调配《学习之友》发放工作,长退短补,及时和区教育服务中心联系,做好补退工作。

3、加班完成了教辅资料用书免费表并上报。

五、组织与实施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大赛活动

1、考前准备,编排考场,印制填写准考证

2、协调各学校抽调监考教师,考场安排与布置,考前培训准备,试卷的取与送等。

3、精心组织大赛的考务工作,与3月30日上午圆满完成了次项重要工作任务。

六、归纳、整理、总结近三年来红寺堡开展的教育教学与培训工作

根据两基基教办工作安排,我们对整理总结工作进行分工,我具体负责继续教育与各种培训工作的资料整理,按时完成并及时上交。

七、总结推广经验

1、做好教学工作计划,总结参加区课题实施研讨会及SDP培训新理念,发教研动态08第一期。

2、王尧副厅长检查开发区“两基”工作时,对大河中心学校开展的依托远教资源,狠抓教师校本培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教研室及时总结发了11第二期教研动态。

八、完成其他临时性工作

1、去银川退还信息技术教材和领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上报电脑作品。

2、给各学校下发初高中数学、物理、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通知,目前各学校已经准备就绪,将于4-5月参加吴忠市级选拔赛。

3、督促、协调红寺堡中学高中教师及时参加吴忠市组织的2008年高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全区组织的高考研讨会。

4、参加局机关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

不足之处:

1、我们的工作虽然很多很忙,但总结推广与宣传不够。

2、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工作创新不够。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两基迎国检的一年,教研工作要让路,很多工作能想到但不一定能做到,加之我们人力不足,也影响工作的效率。

3、深入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很少。

下个月以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1、深入学校,沉入课堂(除周二政治学习,周五工作汇报)每天到学校听课。

2、参与指导市级参赛选手课的准备工作。

3、进行SDP项目学校校长、教师、社区群众培训工作

4、召开网络教研培训会,逐步推广并开展网络教研工作。

5、配合“两基基教办”完成国检的有关工作。

培训调研总结篇8

为了解石油企业员工现场急救知识需求与培训现状,探讨符合石油行业特点的培训模式,在进行培训过程中,随机选择部分培训班,分别对学员进行培训前后急救知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分析。1.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组织准备参与培训的200名员工进行现场急救知识、技能认知和需求调查。培训前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86.7%。培训后发放问卷116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有效回收率为81.9%。2.问卷调研调查问卷参考河北省CPR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规定自行设计而成的。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学历;(2)对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的人的呼救方法;(3)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意愿;(4)对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的知晓情况。由专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说明调查目的、意义,要求员工独立、认真、实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专人归总、保管。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性统计。

二、研究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培训前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经过培训,员工技能有显著提高。1.员工现场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情况从培训前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学员对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意愿强烈。2.员工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知识掌握情况对比从培训前与培训后发放、回收的现场急救知识问卷统计结果看出,经过培训后,学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有显著提高。

三、问题讨论

1.企业现场急救培训力度有待加强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场急救培训在HSE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但力度有待加强。一是本次培训前调查结果显示:156名企业员工中,有43.6%的参加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现场急救培训在企业HSE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据调查,员工以前接触的现场急救培训是在其他项目培训实施时,安排的一点急救方面的课程,时间不等,一般0.5~1天,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由于培训时间短,员工遗忘得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剩无几。另外,还有半数以上的员工未接受过这方面的培训。本组中虽然有43.6%的人员参加过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但各项知识技能掌握率仅在18.5%~42.9%。二是本次培训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5名石油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掌握率达81.1%~94.7%,说明通过有效的培训,企业员工对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据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现场急救培训之后,同样会面对技能遗忘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论受训者为何人,即便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在经过培训后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技能丢失现象,对于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的石油企业员工来说遗忘问题就会更加突出。[2]。调查表明:94.9%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非常有用,培训前后现场急救GPR掌握有显著提高;96.2%的员工愿意进一步参加培训。建议石油企业应高度重视建立石油企业HSE现场急救培训体系,加大工作力度,广大员工不断更新现场急救理念,积极参加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开展强化培训。2.现场救护技能需要提高据国内外现场急救研究表明:意外伤害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占总死亡的50%[3];如果心脏骤停现场抢救每延迟1分钟实施,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就下降7%~10%[4];如果事发现场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现场救护,将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本次培训前调查结果显示:97.4%的企业员工愿意充当“第一目击者”。由于缺乏基本的现场急救和技能知识,不敢实施现场急救,以至于受伤的多数员工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给本人、家庭、企业甚至社会带来损失。现场初步急救的培训,不应仅仅看作是技术方面的培训,而同时应着重提高石油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只有员工具有一颗爱心,才能珍惜自己,关爱他人,担负起自救和他救的责任。3.培训模式探讨本组培训采用菜单式培训模式,精心组织,充分准备,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确定培训项目,由渤海石油职业学院医学系进行培训项目设计,并组织专业教师充分调研,密切接触、沟通。根据确定的培训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并完成现场救护培训,确保了培训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理论授课采用教师们根据选择的培训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授课时针对企业员工工作特点列举案例,讨论可能发生意外的因素及如何预防。讲授完毕,将培训员工分4个小组,由现场救护教学经验丰富的学院医学系专职教师现场模拟操作示范,示范完毕,培训学员现学现做,亲自动手。员工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踊跃参与,每个学员操作时,大家积极帮助找出问题,教师及时进行纠正、总结,学习气氛浓郁,形式活跃生动,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高,员工参与其中,乐于其中,学于其中,寓教于乐,使员工有真实、直观、深刻的印象和感受,解决了以往不逼真的缺陷,有助于提高培训员工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上一篇:电器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练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