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7 09:51:52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篇1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1]对继续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2]。笔者自担任责任编辑以来,每年都参加编辑业务学习,颇有感触:如今的编辑培训与以往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用同一标准规范不同专业领域的编辑,知识体系更新缓慢,内容覆盖面广但重点不突出,理论性强但缺乏实践锻炼。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编辑缺乏个性与活力,也缺少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应当改革。

1当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教育作为职业资格登记和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目的是培养合格编辑和塑造优秀人才;但是,当前的继续教育同质化严重,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编辑缺乏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使得接受继续教育仅成为获取学时的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的途径[3]

1.1培训机构供过于求,资源缺乏整合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加强科技期刊建设与创建精品期刊,各机构举办的编辑培训班逐渐增多。2015年40余家单位申报的140项新闻出版方面的培训班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有72个项目培训在2期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打着政府机构的牌子”,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这些铺天盖地的培训班培训内容大同小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容易导致编辑过度消耗精力却学无所获。

1.2培训内容缺乏层次和针对性

期刊编辑群体组成比较复杂,多为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如医学、英语专业,计算机、大众传媒及市场营销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培训内容“面面俱到”,这种“撒网式”的继续教育看似兼顾所有的编辑,却忽略了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由于学术期刊承载着积累并展示人类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的功能,因此必然赋予编辑特定的职业特征———专业性、广博性和创新性,而现在的继续教育并未考虑编辑职业规划,使得编辑学无所长,术无专攻,被外界贴上“职业万金油”的标签。

据笔者观察,目前仍有不少编辑未按要求完成学时或未参加继续教育。其原因有二,一是他们认为现在的培训内容无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培训不如改稿子来得实际,因此缺乏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学术期刊编辑普遍学历较高,自我感觉良好,对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二,上级部门对学术期刊的支持力度不够,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对文稿加工处理,每天只要埋头苦干就好;因此,尽管很多编辑部挂靠资源充足的医学院校,但所获的培训经费却有限,有些编辑还要自己出钱参加培训,自然就不乐意参加。

1.4培训手段单一,途径不够灵活

目前继续教育以面授为主,网络为辅。面授教学有利于编辑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但增加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网络培训省时、省力,同时有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但缺少互动交流和监督管理机制。此外,编辑由于各种原因不一定能保证按总署规定的时间参加学习,而继续教育的目的是让编辑不断学习以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学,途径如何,只要有利于编辑业务及综合素质提高的都可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2继续教育改革应符合现实需求

学术期刊的诞生是为了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如何让学术期刊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关键在于期刊主体———编辑的能力和素质。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除熟悉编辑业务知识,还要涉猎广泛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高尚的学术道德,才能在期刊发展中担负起引领学术潮流的重任;因此,对学术期刊编辑培养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既注重理论学习,更强调实践经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背景的编辑按需施教,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4]。

2.1规范学术出版行为

近年来,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篡改、编造等频频发生,不仅浪费了学术经费和资源,更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尤其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很多编辑认为这些学术失范行为只有靠作者自身提高思想和道德修养才能杜绝;然而,学术出版是学术研究的出口,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把关人,在过滤学术信息、推动学术创新、杜绝学术腐败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继续教育要加强编辑对规范学术出版行为的重视度,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辨别能力。虽然目前有很多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软件,但有“经验”的作者会利用软件对抄袭的内容进行文字修改。对于这些漏网之鱼,要让编辑学会运用专业知识、检索系统和循证医学思维对文章的内容和价值做出判断,以及发现作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予以正确处理。

2.2重视顶层设计,突出学科特性

所谓顶层设计,就是从全局出发,对各要素进行系统规划和资源配置。当前,继续教育课程无序、冲突、重复、割裂和紊乱都是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5]。笔者认为,新闻出版总局应根据职业发展和期刊特色规划培训内容,既注重编辑业务培训,又兼顾学术评价力的提升[4,6]。比如增加医学统计学、科研设计、编辑审稿能力提升的培训以及相应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先由总局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原则上主办单位只能申报1项内容,再将初审通过的内容在网上公布,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选择培训项目,然后由总局结合网上投票,优化内容,选出最能符合编辑需求的培训。课程结束后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查评估,适时调整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

2.3激发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应从“教师讲,编辑听”的模式转变为“编辑为主导,教师从旁指导”的模式,才能激发编辑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创造性。以选题策划为例,不少培训班都是由教师向编辑灌输基本概念,编辑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倘若让编辑参与到策划实践中来,比如说围绕某个专题,阐述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并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的,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鼓励编辑主动参与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培养编辑独立思考、信息捕获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给不同期刊的编辑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7]。此外,在网络教学课程的研发和设计中,应融入社交媒体,加强交互性和实时性,在授课中方便编辑与教师、编辑与编辑之间实时沟通交流,克服编辑在学习中产生的无趣感和懒散行为。

2.4加大对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

有些机构收取的培训费用过高,导致编辑无法参加与教育经费缺乏有一定关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统筹各方力量寻求经费支持,加大对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以保障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开辟的途径有[8]:1)编辑部所在的单位或企业按职工的工资交付一定比例的经费以保障职工能参加学习培训;2)从纳税额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教育发展基金”,作为学会、协会、培训机构的经费资助及课程调研;3)编辑部或期刊社同时应积极努力寻找经费来源,比如说与高校、医院的科研机构合作,参与科研设计、论文修改,或与企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班、医学论文写作班,自食其力,筹措经费。

3继续教育获取的途径

获取学时不是继续教育的目的,而是途径,提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才是最终目的,只要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任何学习都可列为继续教育。至今,已有不少学者提到获取继续教育的途径,如参加学术会议、撰写编辑学论文、在职攻读学位、举办学术沙龙等[9-10]。

3.1参加专业学术会议

新闻出版政府部门除鼓励编辑参加编辑出版类的学术研讨会外,更应大力支持他们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从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该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把握期刊报道的方向。此外,编辑更应争取机会做专题报告,发表自己对本领域学科的见解,通过自我展示不仅获得专家的关注和认可,还可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编辑与专家能处在同一水平平等对话时,专家更愿意将高质量的稿件投向该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同样可获得学时,比如对于参会者计8学时,投稿者计10学时,文章被选作大会发言或者壁报展示可计15学时,等等。

3.2深入临床科研一线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对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和科研成果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办刊中拓宽思路而又不脱离实际,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亲身实践;而现在的编辑受客观条件限制,只有从书本上学到理论知识,属于闭门造车,在工作中思维难免受限,也容易遭到作者的质疑。一名没有临床实践经验的编辑是门外汉。医学期刊编辑最好能参加医师查房,深入到临床工作中,并将其折算成一定的学时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中。

3.3学习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对编辑的要求除了对语言文字的驾驭外,对数字出版技术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在学习中要逐步培养自己跨媒体技术的综合编辑能力、出版资源的整合能力及确保电子出版物著作权属关系的能力等。由于新媒体、社交媒体种类众多,在继续教育中很难实现这些媒体技术应用的专业化培训,编辑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媒体学习班进行系统学习,并真正将这类技术应用到编辑工作中。对于获得网络编辑资格或者持有新媒体培训资格证的编辑,应给予一定的学时认可。

3.4其他学习

编辑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就要不断学习,把自己塑造成复合型人才;因此,凡是有利于编辑成长、进步和提高的学习,如外语、信息学、心理学、市场营销等都可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折合为一定学时,例如10~15学时。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EB/OL].[2015-05-21].

[2]王世贤,张媛,石朝云.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多途径进行继续教育的实践[J].继续教育,2012(3):45

[3]王明华.责任编辑注册制度下出版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1):114

[4]杜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的原则与思路[J].编辑之友,2009(6):27

[5]马希良,李玉花.顶层设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2):39

[6]孔艳,颜帅,张铁明.探讨责任编辑的继续教育制度[J].编辑之友,2010(4):94

[7]陈小华.论科技期刊编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6):1099

[8]高有华,王婷.发达国家成人继续教育比较及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3):6

[9]石朝云,游苏宁.科技期刊编辑再教育的多种途径[J].编辑学报,2011,23(1):80

[10]高飞,林强.浅谈医学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11(8):210

编辑培训总结篇2

    近5年医学科技期刊从业人员队伍整体变化不大,仍以采编人员为主,说明期刊仍以学术内容建设为主;学历结构上,高学历人员比例有增加趋势,编辑人员逐步学科专业化,与国际期刊接轨;年龄结构上,办刊人员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员比例最高。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多种形式或途径

    (一)开展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是获取学时(学分)的主要继教方式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编辑出版人员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将此作为出版职业资格登记、责任编辑注册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学会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近年来每年均举办一次这种培训班,面向对象是全国医药卫生期刊行业的编辑,培训的内容既包括编辑工作过程中的常见的,如图表加工、中英文摘要结构等学术质量问题,也包括期刊数字化建设问题和出版体制创新与发展问题。每年培训内容都不尽相同,主要围绕当年的热点、焦点问题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探讨。

    (二)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审稿专家培训班

    从2008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对象主要是系列杂志的审稿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从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专家为出发点,既从宏观角度介绍了审稿的目的、作用、原则,把握期刊的学术、思想导向,又从微观角度出发详细阐述如何提高文章审稿速度和质量以及对审稿人的一般要求等。这可提高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增强自身审稿水平,表面上看这种培训与医学期刊编辑继续教育互不相干,实际上审稿专家通过培训,知道编辑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写审稿意见会对作者提高学术质量能有所帮助,编辑参加这方面培训班也可对专家的审稿提出意见或建议,再次体现了编审是一家的观点。

    (三)参加国内各类学术会议研讨

    1.鼓励青年编辑参加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此研讨会已连续举办过十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领导鼓励并支持青年编辑参加这种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这种会议研讨的主题一般紧扣时展以及期刊改革的步伐,可为年轻的期刊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青年编辑们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在第十届研讨会上,《中华眼科杂志》编辑韩锟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关卫屏分别就“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和“我国科技期刊出版集团的现状与畅想”进行了精彩阐述。其中的青年编辑奖项之一骏马奖就是鼓励青年编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2.参加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论坛已连续举办过5届,这种论坛规模较大,主要与政治体制挂钩,内容主要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探讨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期刊创新与发展为主。参加人员既可以是科技期刊编辑也可以是临床医师或是护士。游苏宁社长兼总编辑每届都会组团参加。通过这种继续教育的方式,一来可以学习知识;二来通过积极撰写文章与同行交流,在第五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总编室石朝云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李鹏的《采用稿件网络采编系统对期刊时滞的影响》文章分别被入选进行论坛报告。

    (四)参加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或参加国际书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体系的形成,中国的科技出版日益融入国际出版体系,与国际同行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相通性,如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利益冲突、发表偏倚、论文结果修饰等。在参加温哥华举行的“第六届国际生物医学期刊同行评议和出版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多篇文章以大会报告或壁报形式进行展示。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多次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第61届法兰克福书展展会上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量最多,版式统一,基本代表整个系列杂志的面貌,给世界各国朋友们近距离观察和感知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五)发放科技期刊方面的书籍

    在实践工作中自学也是实现继续教育的形式之一,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会不定期发给员工一些与编辑期刊方面有关的书籍,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此书既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教材,又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书,也可供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和其他科技文章时参考,是相当实用的工具书。文学方面如《编辑人的世界》、《和世界着名期刊总编对话》,此类书籍为编辑们提供了必须掌握的各种编辑技巧,而且还为作家提供了各种与写书有关的出版知识。实用书册如《医学常用计量单位手册》,可以帮助编辑查对作者提供的医学单位是否正确,提高效率减少数值差错。

    (六)每月举办一次小范围编辑沙龙活动

    这种活动主题多样,既有出版方面的专业问题,也有学术方面或伦理问题,主讲的老师既有大学教授、国外期刊编辑的主编、转企改制成功的集团领导,也有杂志社内的职工,凡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都可以作为沙龙的主题。

    (七)岗位技能大赛[8][9]

    这是近4年杂志社开展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它加强了杂志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现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品牌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

    1.业务技能方面的考察;

    2.对某一选题进行演讲比赛;

    3.开展一个调研报告或策划活动;

    4.与学会领导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发挥个性展示才艺的作品。其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社徽就是在这种活动中被员工设计出来的。

    (八)其他方面继续教育形式

    2011年开始支持并组建“业务学习和科研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会、组建课题小组、调研、撰写论文四个阶段(为期1年),完成一批对实践工作有指导意义、选题新颖的调研课题。杂志社会对评审通过的立项课题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通过这种方式可加强青年编辑业务学习,把杂志社建设成一支学习型的团队。与国外同专业编辑部加强合作与交流,派员工到国外进行学习或交流,如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张晓冬曾在2008年底到《欧洲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回国后对国外编辑部工作的编辑机制、出版机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九)鼓励并奖励在编辑学术期刊

    对发表在编辑出版方面的期刊文章,如发表在《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类杂志,杂志社每年除了报销一定费用外,年终还给以一定奖励。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并鼓励职工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写论文查文献本身就是学习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目前医学编辑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虽有编辑培训班或研讨会,但为数并不多,所参加的人数有限,且效果无法准确评估,没有形成正规的继续教育制度和模式。编辑方面的期刊,也未充分发挥期刊的继续教育职能(可以仿效医学科技期刊设置继续教育园地栏目),给医学编辑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空间。在上文提到的实践的继续教育形式中,只有第一点才能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继教学分,其余的几个方面在学时(学分)上未有体现。继续教育是培训和提高医学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凡是能实现继续教育途径的都应列入此范畴内。如在专业期刊发表的论文、参加国际或国内会议、出国培训、参加有组织有规模的编辑沙龙活动等根据情况可按不同的学分计算等等。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继续教育:

    (一)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会议,营造良好学习平台继续开展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等学术会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继续教育的学习平台,鼓励并奖励出版编辑人员参加这种学会会议,加强与业内学者、专家沟通与交流。学术会议的选题不要只限于编辑出版方面,要适量增加一些与编辑出版相关的人文教育、文字教育等。

    (二)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交流与合作加强和国际医学优秀期刊的交流与合作,将国外对编辑学研究的成果和最新进展展现给国内的编辑。

    (三)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培训教育、考核、评估一条龙的医学继续教育体制,除现有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作为基本的硬要求之外,还可设立英语、财务、医学信息等辅助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并在编辑职称的晋升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加强业务宣传和学习加强对医学编辑中的“大家”和“优秀人物”的宣传和学习。有的老编辑经验丰富,知识雄厚,青年编辑思维灵活,掌握新技术较多,但各自“藏在深闺无人知”,要加强对榜样的宣传(每年的韬奋奖,出版新人奖,这些获奖者都是优秀的编辑,可以请其以作文或演讲的方式介绍经验)。

    (五)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加强和高校间的合作,可请相关领域专家定期召开专业、系统的培训活动,并组织人员参加。

编辑培训总结篇3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Z(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P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 [美]斯蒂芬・赫克,马特・罗杰斯,保罗・卡罗尔著.粟志敏译.资源革命 :如何抓住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编辑培训总结篇4

 

一、引 言

 

经过了近十年的新旧媒体话题热之后,炙手可热的“媒介竞争”现象逐渐趋向合作、共赢,曾经一度媒体的存留问题,争来抢去的热度已回落。取而代之的是媒体间在寻求共存的同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差异和优势,来适应当前新旧媒体共同生存、融合互惠的新环境。编辑课在传媒类高校,尤其是注重应用型建设的传媒高校,一直被高度关注与青睐,各专业将编辑课结合行业特点,基本划分为平面编辑、广播电视编辑、网络编辑三大类课程,本文重点研究对象是电视编辑。

 

《电视编辑》几乎是所有传媒类学科的必备课程,山西传媒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设置了相关课程,本文立足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研究,总结了《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尝试的一些方法。《电视新闻编辑》依托编辑,有别于传统课目,在《电视编辑》基础上,为了凸显新闻专业要求、区别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目。教学内容分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电视编辑的基础认知、思维建立,重点理解电视编辑的概念、工作流程。第二模块,蒙太奇思维的渗透,重点理解蒙太奇的含义,电视的时间和空间。第三模块,画面编辑和声音编辑,这一模块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深入理解画面编辑的原则,掌握镜头组接的方法以及学会合理运用各类声音。第四模块,作品节奏,重点掌握创造节奏的几个关键要素。《电视新闻编辑》的理论构架一定是源于《电视编辑》,但是又一定是与传统的编辑授课内容有所不同。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主要是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这两类岗位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在媒介大融合的今天,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一批理念与技术并进的传媒人才。

 

过去,《电视新闻编辑》实训大纲的内容里,不要求学生必须自采素材,起初的想法,是强调课程重点、节约实训时间,可是经过实践证明,不自采素材的剪辑,只能考查到学生对技术层面的操作是否熟练,是否会使用剪辑技巧,而这些技巧,是否真的适合作品内容,符合作品主旨,却有待斟酌。

 

经过思考,笔者开始重新审视并修订实训内容,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对“蒙太奇思维”的实践环节,笔者从给定影像素材转变为给定文本。在新闻报道当中,尤其是大量的可预见性选题报道中,记者采拍前首先是有时间看场景、读文本的,然后将眼前的场景、手里的文件用镜头说话,编辑师在采好的镜头里,筛选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叙事。因此,笔者改变过去规定素材的方式,而是将事先准备好的文本,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将给定的文本用镜头语言表达出来,如“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烟,递到嘴里,想要点着它,可是找不到打火机,他环顾房间,发现,在对面的桌子上,放着一个打火机。”学生可以依据此文本进行改编,结果显示,同一文本,26个组有26种不同的读解,主旨却统一在“找东西”这一核心点。这一方式,既考虑到节约学生找素材的时间,又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了学生实践起点的统一性,点评环节,学生们心服口服,面对同一文本,想象力、组织能力、镜头选择能力、镜头顺序的组接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笔者在其他实践内容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从几次实训改革中,笔者在《电视新闻编辑》课程教学理念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二、主动策划须跟进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诞生为分水岭,编辑师在电视新闻节目制作过程中的角色大扭转。过去,编辑师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在坐在机房默默串带子、剪片子的背影。而如今,新闻不断发生、滚动播出,编辑师逐渐地投入到节目的前期策划,以编辑的角度,思考哪些镜头是必需的,在可预见的选题报道中,编辑师也开始对素材提出要求。

 

过去,笔者认为,给定影像素材,可以节约学生的实训时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剪辑的训练上,可是,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循规蹈矩,不会出大的差错,但是也不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且削弱了学生的主动策划意识,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给定的镜头里选择,自然不会去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镜头去表达,去叙事。作为高校教师,研究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把它放在行业当中去,特别是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教师更应当注重专业对应的岗位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基于以上综合因素,笔者开始思考,培养学生的编辑思维,不应该局限于已有素材之后的创造,而是要主动去寻找素材,以便翔实准确地报道。

 

经过反思,改革之后的实训效果,从整体上看,实训作业的质量有所提升。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具体的文本符合学生从文本叙事到镜头表达的思维转变,给了他们主动创造的空间。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没有经过艺术培训的文科生,他们长于写作,理解文本的能力普遍较强。比如,一组学生依据文本,拓展故事,情节起伏跌宕。他们将打火机换成了钱包;增加了一个盗窃钱包的人物;场景由一个房间扩展为在超市、操场两个空间之间进行转换。从发现钱包丢失到回忆,再到最终发觉被盗过程,其间,考查到学生对镜头剪辑点的选择、场景的转换,以及主客观镜头的衔接,作业效果达到了实训要求的目标,收到了很好的反应。

 

三、慎用技巧重思维

 

过去,甚至现在,很多人对编辑工作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编辑一部作品一定要用技巧,一定要体现机器、软件的高级性能。相反,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恰恰不是因为技巧而突出,换句话说,技巧隐含在了内容里,反而更显作品的高级,作者思维的高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地强调,编辑作为内容的终端,一定要考虑如何呈现及呈现的效果,但是,切忌滥用技巧,华而不实,反倒影响内容的传递,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辑依据素材叙事,应当把思考重点放在如何连贯剪辑、流畅叙事。一次实训中,笔者将实训范围规定在大学校园内,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大学生,发现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现象和事件,最终完成一部短片。大部分的小组,多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展现了大学生热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有一个小组别出心裁,全片以访问的形式,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是“你有闺蜜吗?”“你有哥们儿吗?”第二个问题是“你们会是永远的朋友吗?他(她)是你心里最重要的人吗?”第三个问题是“父母是你的朋友吗?”第四个问题是“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个会想起谁?”短片前半部分,气氛轻松,甚至诙谐,很多学生都能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找到共鸣。渐渐地,回答变得迟缓,作品节奏慢了下来,所有的受访者都不认为父母可以是自己的朋友,而如果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都是求助于父母。全片几乎没有用到可见的剪辑技巧,而作品节奏有张有弛,最终以“please share more with parents”这个主题结束,发人深省。

 

整个短片,几乎没有使用画面编辑的技巧,几处声音编辑运用了导前和延后这样的基本方法,通过声画组合的变化,来突出主题。在课堂讲评中,这部作品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究其原因,作者观察生活后,运用视听语言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能力,是值得赞扬的。笔者作为教师,既要对实训的要求做清晰的说明,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捆绑学生,所以,笔者采取的方法是,首先提出一个宏观的要求,然后跟随每个小组的进度,逐步地引导,扩散思维,最终让每个小组在他们自身基础上,做到极致。笔者始终认为,编辑工作要靠一定的悟性。俗话说,处理事情讲究艺术性,作为编辑师,他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有能力从小人物小事情上去讲朴素的道理。经过实训,笔者发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远远比只教会他们使用技巧,实用且长久。

 

四、针对辅导全面提升

 

就整个学科来讲,《电视新闻编辑》承担了节目制作流程中的基础教学环节,因此,教学成果是否明显,在后来的采写及综合创作课目中就会相应得到检验。同时,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备课不仅仅是认真备教材,备该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更要备学生。

 

过去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重视课程与课程间的关联与互补,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实践中,都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完成一部影视作品,或者是完成一次新闻报道,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而非一门课程所能及。这一点,笔者认为非常重要,并且一直坚持。而在备学生方面,过去,笔者仅是站在课堂的角度,审视讲授内容是否满足当下学生的接受,是否满足学科整体的目标和要求。费尽心思,每个班却只能看到一两部可心的实践作品,有时甚至很懊恼,为什么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课过程,收效却是这样。经过了数次实践,再加上分班授课后学生人数减少,笔者开始换位思考,应当尊重每个学生的起点和特点,不能急于求成,力求全班都达到一个高度,于是,笔者从学生出发,展开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比如实践作业的讲评环节,笔者做了一些调整。实践作业讲评环节是课程的重点,也是特色。每次讲评,26个组的作业依次播放,就有26种思维在课堂内激荡。过去,轮到讲评环节,笔者总是在班内展开评比,一个学期两次实训,总是个别同学领先于其他人,无形之中,削弱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事实上,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纪实报道,个体差异必然存在。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改变了讲评思路,转变为全班观摩,纵向评比的模式。也就是说,一个组,在一个学期内,两次作业之间是否有进步,作为评比的考虑因素之一。改革之后,每个组的成员都在暗暗地摩拳擦掌,修改作业的主动性明显提升,频次加快,作业质量提高显著。在这次改革中,笔者获益良多,分班授课只是在课堂容量上进行了硬性改变,而教师,要动脑筋,在方法上,思路上,真正做到授课人数少而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

 

教材是依据,教师才是带领学生入门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有其继承性,而作为新时代、新的媒体环境下的传媒学科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创造力,立足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原创方法,思考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契合点,真正做到理论和实用的结合。

 

编辑培训总结篇5

2011年11月17日~19日,我参加了河北省出版集团公司举办的中青年编辑业务培训活动。三天来,那一条条与我交换过的粲然微笑,那一句句满溢关切之情的谆谆教导,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像风吹拂过衣裙似的,把这所有的一切淡淡地吹散,默然地忘记。在这期间,出版业领导满怀激情、生动有趣而富有思想的演讲,带给我精神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滋润。

为期三天的培训,领导对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中青年编辑的殷切希望,专家老师的理论指导,同伴们的经验交流深深地影响和打动着我。作为一名编辑,我感受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也觉得自己还需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

1 出版编辑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眼观全局

培训班上,集团公司董事长杜金卿介绍了集团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做好精品出版编辑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而明白了,集团公司将致力于打造产业创新、资本运营和人力资源三大平台,积极抢占出版品牌和战略投资两个制高点,努力发展成为具备较强的战略投资力、文化生产力、出版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资产超1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现代出版传媒集团。冠林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数字出版工作的开展;河北青年报社入住集团办公大楼,意味着集团公司有了新的战略伙伴;集团公司各重点项目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北戴河的创意基地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等。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增强了斗志。

通过领导的讲解我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编辑,书的第一道把关人,必须不断提高职业修养,编辑的职责决定了其责任的重大。立足岗位,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是一个敬业编辑长久的课题。一要具备理论修养,这是我们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的灵魂,只有对其精髓深入领会,才能在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过程中认清本质、把握规律,区分主次矛盾,引领潮流,热情讴歌新生事物,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事物过程中的新动向,策划畅销书和长效书。二是思想和知识修养。编辑若没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知识功底,会处处碰壁。思想和知识修养的提升拓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加强时政学习,只有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准确捕捉社会变化的苗头;②热爱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读书可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逐步做到对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③职业道德修养。我认为,编辑的职业道德是以编辑职业责任为核心的一个综合价值体系,是编辑在出版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编辑应形成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不畏艰辛、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职业情感,对于社会、读者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更要时时提醒自己遵循编辑的职业道德准则。

2 出版编辑需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通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晨光、接力出版社的总编辑白冰、集团公司出版传媒部副主任王书华先后进行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我对编辑的责任和能力、畅销书选题策划与市场动作、选题策划与编辑流程有了重新认识,对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有了更大信心。明确了转企后新形势对编辑的能力提出了以下新要求:首先,要有政治鉴别能力。编辑要有职业敏感性,对文稿政治安全把关。其次,要有学术判断能力。对文稿从学术价值、学术地位及成就方面做出判断。第三,从未来看,有无传承价值。第四,对文稿做双效评估。我们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一个出版社若想打出自己的品牌,除了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外,更要做出具有社会影响的精品图书。不管出版业多么市场化,其毕竟属于文化产业,出版社唯有做出于国于民皆有利的图书,才会获得整个社会的尊重。经济效益关乎出版社的生存,社会效益关乎出版社的发展。作为出版人,既希望通过自己编辑的书为社里带来经济效益,更希望其能够为社里带来社会效益。衷心希望与出版社一路偕行,通过编辑出版有意义的图书发展起自己的事业来。

3 出版编辑要养成严谨、踏实、负责的工作习惯

培训中,张老师对编辑工作中常见文字、语句问题的总结,大家深受启发。他指出各编辑室在填制《审读意见书》时存在的不足,认为大家所写内容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深刻性。可能由于加快出版速度所致,自己所填制的《审读意见书》往往“八股化”严重,即先用一两句概述全书,然后将各章节目录罗列其上,最后用“该书语言流畅、分析全面……”之类套话结束。对于图书编辑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高度重视,处理好出书速度和工作程序两者关系,养成严谨、踏实、负责的工作习惯。对于作者的书要客气评价,多征求作者的意见。与作者的往来信件要保持一段时间,清样至少保留半年,以便出现问题可以核对。此外,编辑的情商在与作者进行交流过程也非常重要。

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需要我们抓住目前的大好时机,努力工作。讲课老师从“热爱编辑工作”、“编辑是艺高人胆小的工作”、“编辑的身份属性”、“编辑情商的重要性”、“编辑的圈子”、“编辑是眼力工作者”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编辑工作。通过生动而认真的讲述,我充分认识到编辑是一项极为神圣的工作,编辑工作确实“艺不厌高,胆不厌小,功夫全在细节中”。

经过培训,自己了解到做一个优秀的编辑多么不易。首先,编辑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鉴别、挑选、优化,发现好的选题,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编辑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看稿子,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要高度重视,因其为事故高发区。虽然这三页内容不多,但所包含的作者名、定价、CIP数据、印刷者、出版日期等处极易出问题。为了避免以后在图书的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出现重大错误,一定要弄清各种规定,同时,要格外细心。在个人看来,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要与“粗心大意”作斗争,因有很多问题都是由其造成的。

4 合格的出版编辑必须具备四个观念

一是全局观。全局观在是编辑人员政治意识的具体体现。编辑应心系大局、服从大局,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涉及重大原则问题时,都应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前瞻观。编辑在思想和文化知识方面不断更新,淘汰旧我。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聚焦前方,以超前的理念认识世界,才能具有编辑职业的敏感性,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的信息,并能快速、准确地鉴别、判断新信息的价值,成功策划选题,编出好书。三是组织、沟通观。编辑要把与读者、作者的沟通交流当作自己的需求和乐事,编辑长期保持与读者沟通渠道的畅通,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要经常进行选题策划,加深与作者的感情。四是责任观。编辑的责任观须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部过程,包括策划选题、组稿、设计版面,甚至校对,编辑都要绷紧责任这根弦,反复推敲,编辑加工过程认真仔细,总之,尽力把差错消灭在成书之前。一本图书的质量,到底关系着多少人、多少问题,这次培训结束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我深深体会到,自己对书稿的任何一个改动都关系重大。一个数字、一个标点都可以影响读者对书中所述之意的理解。一本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对读者的影响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这些都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本书稿。

5 结语

编辑培训总结篇6

2013年11月26日,《新疆农业科学》编辑部成功创建区直机关“巾帼文明岗”,创建过程中,编辑部突出岗位建功和岗位成才,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奖以及首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奖、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网站和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成为新疆期刊界唯一获此殊荣的期刊;同时在年度新一轮国家核心期刊遴选中,进入中文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列全国省级农业科学类期刊之首,成为国内行业先进和新疆领先的农业期刊。

作为我区农业战线上广大科研、教学和生产的科技成果交流重要园地和载体,《新疆农业科学》是联系我区农业科技战线作者、读者、审稿者、编者的桥梁和纽带。编辑部现有专职编辑6人,其中女职工4人,占职工总数的67%;高级职称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女职工2人,占比例为67%;党员3名,其中女性2名。一年365天,编辑们长年在节假日加班加点,默默奉献,认真地履行着“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岗位职责。

2013年全体编辑同仁利用创建“巾帼文明岗”为契机,工作有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激发女编辑创先争优的积极性,注重发挥女编辑特有的细心、仔细、耐性、亲和力和包容心,在编辑岗位上如孺子牛般孜孜不倦地辛勤付出,各项工作取得骄人的成绩,年度总编辑字数5000余万字,校对1.5亿字, 超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年度先后获得各种奖励20余项,为我院科技进步和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赢得了农业科技人员的充分肯定。

1 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争创一流

编辑部申报“巾帼文明岗”时就明确了一个主旨,就是以创建“巾帼文明岗”为抓手,强化规范管理,优化能力素质,促进岗位建功,树立良好形象。这一创建主旨受到我所领导的高度肯定和重视。我所把创建活动纳入所精神文明创建规划,定期指导和检查,书记负责、工会主席分管,重新梳理岗位职责,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编辑部管理制度,并督促实施,使得创建工作有效、有序、有力的开展,全力打造细心、耐心、热心的特色“巾帼文明岗”展示窗口。

为创建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明确争创计划和目标,建有细化的创建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度以及编辑规范的达标要求。

2 立足创建,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岗位成才和岗位建功

2.1 年度《新疆农业科学》在推动新疆农业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岗以来编辑部各项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列农业综合类第24名,较上年度提升9位,在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榜排名中列省级农业科学类之首。在中国知网中累计全文下载近323287次,被引频次15061。 以“出精品、创名牌”为主题,不断推动期刊出版数字化、传播网络化工作,实现中国知网和万方两个数据库的优先数字出版。

刊登的科技论文近800篇,刊登论文通讯作者为正高级职称的接近85%,近92%的论文为部级、省部级研究项目产出的。在本刊2013年获自治区科协期刊资助项目,据本刊不完全统计,2013年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在本刊300余篇,这些项目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达55.87亿元,取得发明专利22项,获得知识产权27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面积1398.28万亩,带动农户100万人?次,农民增收过数亿元。 例如:获得2013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新疆棉花持续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在本刊出版专刊三本,共计160余篇文章。

2013年编辑部在院管项目近50个项目的中期评估中获第一名。编辑部成功申报了国家和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科协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新疆科协所属学会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中的作用”。这些都拓展了编辑部的业务和能力水平。

2.2 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2.2.1 积极牵头组织和参加自治区科协“百会万人下基层”科技系列服务活动

2011年6月3~5日和2012年6月19~22日,举办了主题为“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吐鲁番科技行和“服务‘三农’,感受科技创新”塔城科技行;2013年6月20~21日“关注气候与环境、服务农业与牧业”昌吉科技行。2011年5月20日、2012年5月19日、2013年5月20~22日分别参加了“发展现代农业,倡导食品安全”安宁渠科技行和“科技走基层,服务为民生”博州行及哈密行科技活动。

活动共累计发放科普读物2万余册,受众达2万人次,受到了基层各族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2.2 出版新疆“三农”新书架丛书10本

为集中展示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技术推广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编辑部紧密结合新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紧跟新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国内外农业形势,编辑部编印了《新疆棉花“三字经”》13本新疆“三农”新书架科普丛书和科研专著,由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免费赠送全疆地州、县、市、乡镇和兵团各团场。

2.3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塑造期刊“桥梁”和“纽带”新形象,营造服务新环境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先后完善了《编辑部主编、副主编岗位职责》、《编辑岗位职责》、《审稿专家职责》等规章制度及相关规定,把相关制度上墙,进一步明晰岗位职责,公布投诉电话,同时与作者、编者、审稿者以电话、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接受社会与群众的评议和监督,规范全体编辑部人员的服务行为。我们确立专人负责完善创建活动档案,将创建规划、领导机构、活动资料、考核细则、工作业绩等分类建档,统一管理,定期完善。

2.3.1 坚持不懈地做好各层次的业务培训

编辑部每年派出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培训人数达13人?次,其中国外1次,内地3次,对出版法律法规、数字出版、期刊经营与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与交流。包括总署举办的“主编岗位培训班”、自治区出版局举办的“编辑人员业务培训班”、“期刊数字出版”培训班、外专局项目赴澳大利亚参加“棉花特异种质资源”项目培训,经过培训大家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还参加了首届新疆农科院MBA培训课程,提高了管理干部业务技能。

编辑部女编辑近70%,管理上从点滴入手,培养日常文明行为,积极开展岗位考核,女领导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编辑部人员努力钻研业务,在激烈竞争的科技期刊出版行业中,积极开拓、勇于创新,岗员在2013年在考核中获院级优秀和中国高校民族类科技期刊优秀主编奖。论文《新疆科技期刊创新办刊模式的思路》获第二届新疆农科院青年论文评比优秀论文。

2013年编辑部在国家编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及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

2.3.2 不断加强与兄弟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业务交流与合作

创建以来编辑部多次派人员到内地参加学术会议,2013年参加数字出版工作研讨会(宁夏银川市)、第十一届(2013)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贵州贵阳市)、2013年第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浙江杭州市)、第17次年会暨2013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及优秀个人奖颁奖大会(湖南长沙市),与多家编辑部或研究会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个平台互通互助,对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定期参加年会以外编辑部也会根据办刊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内地先进编辑部的经验和作法,改进或解决自身问题,加快提高办刊质量的步伐。例如:为了传播和交流需要,编辑部通过电话与电子邮件与国际检索数据库专家保持联系,并不断改,近5年来新进国外数据库(含分文摘)73个,为更好地传播科研成果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2.3.3 引进新生力量,优化人员结构

引进两位研究生程平、何婧,为编辑部增添了新鲜血液,编辑部多次派他们参加区内科协和院内各种业务会议,均很好完成了室主任交办的任务。例如2012年编辑部派何婧去北京中国科学院培训学习数字化学习班,获得合格证书,2012年又派她去参加新疆农科院英语学习班培训获结业证书。2013年派程平参加数字出版工作研讨会。

2.4 突出创建重点,促进岗位建功

2.4.1 强化政治把关意识,认真履行出版职责

编辑部是农科院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肩负着对内对外科研成果交流的重任,虽然办的是学术期刊,但我们严把政治关,刊物从未出现违规行为。2013年岗员们认真学习有关群众路线教育精神和“四风”建设学习,积极参加院所的各项维稳活动和任务。大家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普遍增强了。

我们还不断加强通过“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我们加强了编辑人员职业操守教育,将职业道德声明挂在《新疆农业科学》网页上,接受广大读者和作者的监督,规范服务用语,实施热情周到服务,对作者、读者的要求不推脱,不懈怠,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服务周到。

2.4.2 促进民族团结,积极发挥巾帼在民族和谐中的作用

多年来,编辑部的汉族、维族编辑们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克难攻艰,从创刊到现在,两种文版编辑始终互相帮助,刊前刊后审读,精益求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枯燥的编辑、校对、翻译工作中度过自己的编辑生涯,当民文编辑遇到新名词,汉族编辑总是不厌其烦地答疑解难。在团结协作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民族团结也是生产力,可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条件。编辑部获得新疆农科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两位同志获得先进个人。

2.4.3 拓展创建活动内涵,擦亮文明服务窗口

我们还以“巾帼文明岗”创建为平台,注重将“巾帼文明岗”创建与我部“文明窗口”建设和我所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以来,统筹安排,齐抓共促,拓展了创建活动的内涵。我们组织了“科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研讨会,举办了“百会万人下基层‘关注气候与环境,服务农业与牧业’昌吉科技行”,认真执行我所各项工作安排。同时,充分发挥岗员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编辑部服务工作想办法、提建议、出点子,增强了全员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力提升了服务水平。年度面向区内外回复各类电子邮件2万余封,做到了“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

2.4.4 树立身边典型,营造创先争优的工作环境

“甘为他人作嫁衣”是我们的服务精神,向老编辑学习,向身边的科技工作者学习,在创建工作中,我们有针对性的宣传身边优秀人员的典型事迹,交流他们的先进事迹,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着力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自治区组织部和宣传部组织的“自治区优秀人才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学习取得了良好效果。

3 丰富创建活动内容,不断增强创建活力

为丰富创建活动内容,编辑部针对“巾帼文明岗”特点,以女工组织为龙头,组织和参加了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累计30余人?次。参加“全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协作组第五次会议”文艺表演,演绎了极具特色民族舞蹈,得到来自全国与会代表们的阵阵掌声,通过精彩的舞蹈展现了农科人高昂的精神风貌,为内地同行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新疆歌舞之乡的美名。在“重阳节”为老人献爱心,用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爱老敬老传统美德。2013年6月20日与昌吉六工镇农民举行了“百会万人下基层”文艺表演,2013年6月28日参加了新疆农科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学三史,讲团结,跟党走”知识竞赛及文艺表演。

参加2012年新疆农科院第九套广播操比赛获二等奖。新疆农科院拔河、跳大绳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参加自治区直属机关趣味运动会获丰收喜悦杯第8名。这些活动舒缓了职工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使职工保持了良好健康的身体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通过开展多种文体活动,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凝聚力,形成了“敬业、爱岗、文明、求实、创新、协作”的团队精神,推动了编辑部的健康发展。

坚持向社会献爱心,响应各级工会救灾资助等号召,积极参加农科院为地震灾区捐款、见义勇为和所里病患困难职工捐款献爱心等,节假日慰问病患职工活动。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的吸引力。

4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编辑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编辑;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51-02

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媒体行业需要既具备新闻专业能力又具备新媒体技术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更加注重对于复杂问题的求解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之间的配合能力。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这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意义重大。

一、针对人才需求,编写实用教材

《电视新闻编辑》课程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目前现有的教材知识结构安排较为分散,不够系统全面,案例较为陈旧,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为学生编写自用教材,我们学院编写的教材,理论上的教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版块:第一版块是剪辑工作的基本认识,重点掌握电视编辑的工作流程以及电视编辑的基础知识;第二版块是剪辑思维的培养,重点掌握蒙太奇的技巧和语法规则、长镜头的构成方式和艺术功能、影视的时空艺术;第三版块为剪辑技巧的综合提高,主要掌握连贯性剪辑和非连贯性剪辑的方法;第四版块为各种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原则和特点,主要包括电视消息、电视专题、电视纪录片的剪辑。在实践上教学环节,为学生编写了《新闻编辑实验指导用书》,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非线性剪辑软件的操作技巧训练、视听元素的剪辑训练(镜头的裁剪、景别的剪辑、运动镜头的剪辑、对话的剪辑、音乐和音响的剪辑)、综合剪辑训练、各种常见类型电视节目的剪辑训练、电视栏目的策划与创办。真正培养具备剪辑理念和剪辑技术的专业人才,按照信息时代媒体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新闻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二、改革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大学生最应该具备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视听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规律,《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课堂的教学主要采取项目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并能进一步加深记忆,从而透彻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更好地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项目案例教学法

项目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两个方面,包括案例的分析和项目的引导创作,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和任务的项目。实施项目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明确的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1]。具体实施的步骤,首先,是对相关理论知识有自主的学习,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概括理论知识;其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指定的项目任务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最后,教师综合评价项目。在运用项目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中蒙太奇技巧部分为例,首先,学生自由组合分组,有固定的团队名称、固定的团队口号,明确的人员分工,课下查找蒙太奇相关知识,并且每组查找一种类型蒙太奇案例,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合小组作中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各小组依次上讲台讲解各类型蒙太奇,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做出综合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蒙太奇的概念、蒙太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蒙太奇各种类型的艺术功能,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演示蒙太奇综合应用的影视段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蒙太奇的综合应用。

结合教师的总结,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任意两种以上蒙太奇策划、拍摄、制作5分钟短片,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故事情节,自拟片名,并写出分镜头脚本,根据分镜头脚本拍摄,最终将拍摄素材剪辑合成,完成项目短片的制作,通过学生自己策划、拍摄、表演、剪辑,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运用蒙太奇理论知识。最终在班级集体观摩各小组的蒙太奇作品,集体讨论,学生先做自我评价,教师给以综合评价,找出差异与不足,通常采取横评和纵评的方式,但是要以纵评为主,也就是各个小组前后两次作业评比是否会有很大的进步,采取这样的评比方式,才能激发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评价时不仅仅要看最终的结果,还要看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包括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者的协作能力等。项目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者,教师的身份是一个辅导者、帮助者、引导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于项目案例教学法,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提倡在新闻学院建立案例库,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成功的项目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央视或本土的典型的电视新闻节目作为案例,首先寻找典型案例的原素材,让学生先策划并动手编辑,当编辑完成后与案例做对比,找到差异与不足,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学习镜头之间剪接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案例的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要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案例,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学术界最前沿的知识,为了获取最新的案例,教师应该争取机会参与到社会媒体中,担任一定的工作,或者是挂职、或者是顾问,这样能为教学工作提供一线的资源,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主要用于编辑技能的训练,模拟电视台工作程序进行,设计各个环节的模拟练习,主要用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综合训练部分,情境教学法的关键是为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职业体验情境,但是一般的情景教学主要针对几个典型环节的情境模拟,因此,系统化的新闻实务情境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类型,各个电视台都会进行电视新闻节目制作[2]。因此选取典型的新闻栏目作为模拟对象,各小组分别完成该栏目下的一期节目,明确分工担任不同的职务,按照电视台的工作程序,在规定时间内选题、报题,并讨论选题的新闻价值和可行性,选题通过后每组摄像和记者采集素材,完成采访工作,记者撰写新闻稿件,小组讨论修改,通过教师审批修改之后,按照稿件内容编辑新闻节目,集体观摩,并邀请该栏目负责人走进课堂,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学习情境,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全面掌握电视台工作流程和要求,这种情境式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因为亲历亲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3],从而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人单位对人才快速变化的需求。

以往的《电视新闻编辑》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观摩案例、上课小组讨论等方法,并没有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以上项目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不仅掌握了剪辑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个全面的提高。

三、改变考核方式,采取过程考核

考核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考核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才能达到既能督促学生学习,又能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试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只是衡量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手段,以往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重在期末考试,通常安排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1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针对课程特点和要求,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试,根据课堂讨论和分组项目等方法进行知识和能力考核,完全取消期末考核,采取平时得分加起来就是期末总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就是过程考核,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平时的项目练习来得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客观公平,能综合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平时参与每个项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发挥考核的督导、检测、鉴定与评价等功能,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4]。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要以全媒体时代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学术前沿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不断地修订完善教材,创新教学模式,运用案例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调整考核方式,以过程考核取代期末考核,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向娟,蔡照鹏.论项目教学法在《影视画面编辑技巧》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1).

[2] 李琳.影视剪辑师训实训教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 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编辑培训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项目教学;非线性编辑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电脑及电子设备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各种各样的摄像机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在休闲之余都拿起家中的摄像设备来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影像制作成光碟或上传到互联网。其数字化的记录方式,强大的兼容性,相对投资较少的特点,非线性编辑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编辑的主要方式。随着非线性编辑软件的广泛应用,很多高职院校均开设了数字媒体或影视动画编辑等专业。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研究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老师讲的多,学生真正专业实践少。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少教会如何有效地使用软件,因此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即使完成了一个作品,更多的是重复老师的思路。此外,由于实践课安排分散,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影视作品的创作。www.lw881.com学生只在期末考核时制作一个影视作品,很难全面运用编辑理论、实践编辑技巧。

2.实训条件不足。要建造非线性编辑实训室,购置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摄像设备、辅助设备、全功能图文视频合成工作站需要投入几百万元的资金。由于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没有使用过高清摄像机,就无法拍摄出高质量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使用再多的特效,也无法做出优秀的作品。

3.作品艺术性不足。目前很多开设《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学校,并没有在前期开设《艺术欣赏》之类的课程,学生缺乏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品时,对调色的把握、背景音乐的选择、整个作品的构思缺乏艺术感。一个优秀作品应该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学生学会软件的操作仅仅掌握了技术,而艺术素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非线性编辑》教师认真思考。

二、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上述的当前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思路。该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面向应用,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的要求。教学设计上,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实际案例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具体思路:在教学内容上把该课程内容分成具体的项目,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将各项目的难点和重点讲解,分析任务,然后在实训课上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项目的重点难点,分析、设计并完成任务。在学生进行选题构思、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文件输出的选择时,不限定条条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整个项目。

1.一种核心教学方法。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实践,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分析并设计任务。教师给出时间期限,要求各项目小组最后把任务合成的结果制作成一个作品。作品的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电子相册、mv、纪录短片等,时间为5分钟。

2.两个教学目的。为了解决学生作品中艺术性缺乏的问题,始终围绕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教学目的来设计教学内容。

3.三个软件。如果要完成优秀的作品,单凭premiereprocs4一个软件是远远不够的,与adobe公司出品的其他软件,如photoshop、aftereffects等软件协同工作,是一个非线性编辑工作者明智的选择。

4.四个教学重点。将拍摄、视频剪辑、视频合成技术、音频编辑作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视频编辑的工作流中,拍摄、采集、编辑,以及特效、音效、解说、字幕技术、合成技术都是缺一不少的环节,但一定要学生认识到其中的重点环节。

三、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1.划分项目。比如在《premiereprocs4》的教学中,依照视频编辑的工作流程,在内容上将该课程具体分成拍摄素材、采集素材、素材剪辑、使用转场、使用字幕、使用特效、使用背景音乐、音效和配音解说、导出影片等项目。为了顺利实施项目学习法,将全班学生分为5个组,每组6名学生,组长负责项目分解、任务分配、任务落实等工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各组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范围的体现。

2.艺术鉴赏。在课堂中适当增加艺术鉴赏的内容,鼓励学生学习摄像、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在学习音频编辑和特效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们能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在课堂上补充介绍电视台各栏目通常使用的背景音乐,与学生一同分析选择的理由。由于学生中普遍喜欢流行音乐的多,喜欢古典音乐的少,为了突破学生作品的局限性,可以为学生介绍比较有名的古典乐曲,学生提高了欣赏品位,作品的艺术性就能自然体现出来。

3.软件协同。《photoshop》一般为《非线性编辑》课程的前导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不可能将《af-tereffects》软件详细讲解,但教师可以展示用afteref-fects制作的作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软件,并与pre-miere完美配合。比如在讲授字幕技术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两种方法来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一种是使用裁剪特效;另一种是使用四点垃圾蒙板和八点垃圾蒙板特效,两种方法一讲解,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又展示了如何aftereffects完成打字字幕的制作。两个软件一比较,学生能深刻认识到afteref-fects在制作特效上的优势,为了能高效高质地完成作品,他们会主动学习aftereffects软件的使用,并且不用花课堂上的时间。

4.重点突出。有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不是很重视拍摄环节,认为眼花瞭乱的特效更吸引人。殊不知,如果前期准备的素材不好,后期做再多的修饰也枉然。有的学生也不重视剪辑环节,觉得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没有特效炫目。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秀的电视节目,欣赏高水平的节目多了,学生自然会意识到,在节目中特效用得并不多,特效一般用在片头、片花的位置,节目中更重要的是剪辑和合成,再加适当的背景音乐和字幕。至于转场这个环节,可以给学生介绍好莱坞转场插件,学生在课后会主动花时间去寻找合适的转场效果。

5.建好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就一定要建造非线性编辑实训室,即使条件有限,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及摄像设备也是必须购置的。作为任课教师,要经过深入调研后,做好建造非线性编辑实训室的可行性报告。

上一篇:锅炉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检测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