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6:58:02

编辑培训总结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2013年10月14—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了第十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5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95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普及了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加深了出版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工作者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能力。

此次培训授课内容丰富实用,主要涉及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原则与方法,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方式与渠道;对已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的难点词及热点词进行辨析,对常用且易用错的字词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员在今后编辑工作中随时查询使用;涉及有关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的介绍,同时提供若干两岸对照名词附表供学员研讨,方便编辑工作者进行两岸名词对照查询;对编辑出版学名词进行规范例解,让学员参与到词条收录的探讨;涉及数理化名词、生物学名词、医学名词、地学名词四大模块中生物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技术、地理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海洋科学等学科的名词规范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技名词辨析,剖析定名原理,分析理论依据,使学员对名词审定工作有直观的了解与认识。

全国科技名词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理论阐述、实例讲解、课件演示,多位授课老师结合出版专业实际,以丰富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经验,运用大量实例和资料,深入细致地介绍了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及主要成果,使学员在提高编辑专业技能的同时,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对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方法与原则有了深入了解,对科技名词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全面的体会,尽力使学员成为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推广者。研讨会上还安排了科技名词实际应用测试环节,巩固学员们的学习成果。

本次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任务顺利结束。全国科技名词委将继续做好总结工作,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了解学员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总结术语查询技巧,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更具实用性与操作性,使得其在科技编辑日常工作中切实可行。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编辑选拔;编辑培养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124-02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49种,总印数32.9亿册。我国已是不折不扣的“期刊大国”,但离“期刊强国”尚有较远的路要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纪念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20周年的座谈会上,曾强调“人才是编辑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1]。所以,提高我国期刊编辑人员的整体水平,是实现“期刊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

笔者总结了《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社编辑部五年来对编辑招聘和培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与同行交流,以期有助于为我国医药卫生类科技期刊选拔和培养更多的优秀编辑。

(一)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是选用编辑的首要条件[2]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新闻出版自由绝不是毫无保留的胡言乱语,而应该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善意的、建言献策的平台。应聘者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可以从其履历中做出初步判断,以学生干部、中共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者优先考虑,且需在日后的试用期中继续观察。

(二)文化知识和文字水平是选用编辑的基本条件[2]

我国著名编辑学家邹韬奋先生说:“无论何种事业,能干的还要愿干,否则难有责任心;愿干的还要能干,否则难有效率。”因此,能力是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前提。笔者多年来参与《中国医药导报》编辑人员的招聘工作,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由于《中国医药导报》为医药综合类学术期刊,编辑人员要求必须为医学或药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编辑岗位的应聘笔试中有医药专业性较强的题目,也有语言能力、文字能力的考查,两类题目分值的比重大概为1︰1。曾有应聘者专业性题目做得尚可,但语言文字基础题目做得较差,笔者考虑到理科生的文字基础相对文科生来说是会弱一些,而且笔试毕竟题量有限,不能完全反映应聘者的文字水平,再加上部门正亟需用人,后建议录用。实践证明,在其日后的工作中,笔者因新编辑的文字功底弱颇为头痛。本刊为旬刊,出版周期短,编校任务重,工作日的时间分配具体到分钟,所以该编辑频发的关联词使用不当、标点符号使用混乱、句子结构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门编校计划的按时进行。因此笔者建议,一定要守好第一道关,宁缺毋滥,严把笔试关,相信优秀人才的能力会在笔试上显现出来。

(三)善于沟通,耐心、细心是选用编辑的重要条件

编辑工作中涉及到与作者的沟通、与读者的沟通、与审稿人的沟通,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耐心是编辑职业所必需的。具体到本刊而言,《中国医药导报》的前身《医药产业资讯》,是以医药新闻报道为主的期刊,目前虽已转向学术论文多年,但仍保留了少量的新闻报道版面,这也是本刊的特色。所以本刊编辑还负有对医药行业专家和新闻事件进行采访写作的任务,对沟通能力的要求会更高。认真、细心是编辑审稿、加工中不可或缺的。做事马虎敷衍的人,绝不可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编辑。这方面在笔试和面试中便可很快做出判断。

(四)勇于质疑,探求真相,是编辑职业所必需的精神

《汉语大辞典》主编罗竹风称编辑是“杂家”,因为出版社或杂志社不可能像高校那样细分专业,一名编辑面临的可能是不同研究方向的作者和稿件,不“杂”是不行的。“杂”就意味着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都很深入,但至少应努力做到“外行的觉得挺内行,内行的觉得不外行”。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质疑能力和追求真相的精神,通过不断查资料、向行家请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关于这方面可在笔试试题中设置“矛盾”,考察应聘者能否提出疑问。

随着我国出版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单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多原本端着“铁饭碗”的报社、出版社或杂志社都面临转企改制,自负盈亏的局面。编辑是头脑,营销是生命线。出版单位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编辑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稳定的编辑队伍,才能经得住激烈的市场考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今社会人才流动已经常态化,许多出版单位不得不把招聘编辑、培训新人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入职培训做得好,有助于稳定新人,节约招聘成本。

科技期刊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除文字基础外还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目前,科技期刊新编辑大多都是刚毕业的非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对编辑职业的不了解和初入职场的焦虑,很容易产生职业困惑甚至导致离职。在招聘中,笔者接触过不少自述对“编辑”很感兴趣的应届毕业生或未从事过编辑出版工作的应聘者,但入职后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种状态。若仅凭借影视剧中关于“编辑”的感性认识,对编辑特别是科技期刊编辑职业特点不了解,势必造成较大的心理落差。文艺、文化类书刊和科技类书刊编辑不同,前者市场效应明显,一本畅销的图书或期刊产生的深远影响及经济效益,可以带给编辑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而科技期刊编辑面临的是枯燥晦涩的学术论文,也不可能那么“大众化”,所以职业倦怠会比其他类别的编辑来得快。所以,对于新编辑的入职培训,首要一步就是介绍其工作性质、工作价值及所赋予的期望,使其认识并认同编辑职业理念,端正职业态度。可通过对优秀出版物和优秀出版人的介绍,激发新编辑对职业的热爱。“只有热爱职业,你才能变得专业。[3]”这种爱的力量,将会使他们勇敢前行,承担起出版人应有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此项培训建议由资深编辑或知名出版人进行,以自身经历过的案例激发新员工的职业兴趣。

(二)对出版政策、法律法规的学习

一切编辑工作都是在法律法规和出版政策的大前提下开展的。进入出版行业,就必须了解该行业的“游戏规则”,清楚所不能触碰的“高压线”,明令禁止的表述一定不能在出版物上出现。本刊编辑人员必须学习的法规性和政策性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新华社关于新闻报道中禁用的词汇》等。此类错误极易被科技期刊编辑忽视,一则因为出现较少,即使出现也很隐蔽;二则科技期刊编辑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审核和编校上,政治敏感性较低。例如,本刊2007年曾编发了一篇关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的论文,文中提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该文先后经过三名编辑的编校,均未发现此说法的错误,本刊副总编刘志学先生在通读时将“越南民主共和国”改正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当期的编后会上指出“1976年越南统一后,改国号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是笔者初入编辑出版行业遇到的第一个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记忆非常深刻。本刊为国内外发行,若被越南的读者看到,其后果很严重。自此之后,笔者对于宗教、国号、版图、国家领导人相关的表述十分敏感。该培训建议由社领导参与,一方面体现了社领导对入职培训的重视,另一方面社领导对政策法规了解多,把握准,高瞻远瞩,可以很好地解读。

(三)对部门制度性文件和业务材料的学习

公司通用的管理制度,部门内部的岗位职责、编校流程、考核办法等可发放纸质文件进行自学,管理人员指出关键点即可。有疑问的,新编辑可请本部门主任或人力资源部门主任给予解释。

如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医药卫生期刊编排规范》、《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9851)等国家标准编制的本刊《编辑规范》、《审稿工作制度》等业务指导性材料的培训应由资深编辑或编辑部主任主讲,带领全体新编辑逐条讲解,以实际工作中的例子来让新编辑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入职后的带教

在进行完以上的入职培训后,新编辑获得的只是感性认识,尚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将其熟练应用。所以,大多编辑部都选择内部培养机制[4],采用传统的“以师带徒”、“以老带新”的方式让新编辑度过试用期,或直至可以独立完成工作。

目前,大多公司的试用期为三个月,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带教的第一个月可让新编辑仅做校对工作。通过对红,见识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加强对编辑规范的理解,认识错误的各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新编辑沉稳、坐得住、静得下心的职业性格[5]。入职第二个月开始从事编辑工作,老编辑根据工作流程,带领新编辑完成各校次,检查新编辑的编校稿件,指出未改出的错误。第三个月新编辑方可学习和参与审稿工作。审稿是编辑部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只有把好审稿关,才能保证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且之后的编辑工作也会省力省时。本刊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主,同时兼顾新闻报道,所以新编辑在可独立完成论文编校后,将对其进行新闻采写技巧的培训,由本刊资深记者负责指导和带教。各种业务材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实际工作中。

综上所述,编辑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名优秀的编辑至少需要3~5年的实践和学习。做好入职培训是稳定编辑队伍,提高编辑素质的重要一步。在转正之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编校技巧,提高效率,积极进行继续教育,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等。一流编辑才能编出一流的书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提升,是实现我国“期刊强国”之梦的必由之路,也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柳斌杰.人才是编辑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J].中国编辑,2004(6).

[2] 李炳华.培养优秀编辑的三个关键步骤[J].科技与出版,2008(10).

[3] 苗小玲.要把编辑作为事业而不是职业[J].全国新书目,2006(23).

[4] 范春青,李长惠.科技类图书新编辑的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与出版,2012(1).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英文版科技期刊是我国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科技学术领域中的地位,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提高科技期刊英文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指出首先要重视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时提出一些提高英文编辑业务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

科技期刊 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中国对外学术交流的范围日益扩大。英文版科技期刊作为与国外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目前,在我国出版的英文版科技期刊数量已达200多种,还有4000多种中文科技期刊,所刊登的论文中都附有英文摘要。可以说,英文版科技期刊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在科技学术领域中的国际地位。然而,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想要办好一种英文版科技期刊却非易事。

一、重视语言的差异

(1)中英文思维方式和行文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汉语句子多注重于“意合”,讲究形随意走,意隐于形,并不重视结构形式的严密性,句子结构组织较少借助连接词与形态变化,属于隐性连贯;而英语句子,则比较注重于“形合”,以形驭意,意显于形,比较重视结构的严密性,句子结构组织多借助连接词与形态变化,属于显性衔接。例如:

1)老师来了,我们开始上课。We start to have classwhen the teacher comes.

2)热胀冷缩。(objects)expand when heated andcontract when cooled.

两个汉语句子的逻辑关系都是通过语言内在的含义充分体现的。汉语语言结构,逻辑关系通常隐含在字里行间,关联词仅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如果句子前后意思都很明确,连词也可省略不用。相比之下,在英文中,限定性动词在句子中充当了谓语,其必须在数量、人称方面与主语一致。如上两英语例句,最重要的信息都被置于主句位置,次要的信息均被置于状语和定语之中。然而汉语句子则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没有如此严格的主次之分的。

(2)词类系统和构词结构的差异

说到词类系统,中文书面表达中常有大量的量词,而英文书面表达中量词却很少出现;英文书面表达中有冠词,而中文书面表达却没有。这种差异导致科研人员在撰写论文时常常表达出错,通常会出现中国作者错用冠词,而英美作者错用量词的情况。比如,英美的一些作者往往会将句子“给他一支棍”中的量词漏掉,从而闹出笑话;中国的一些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也时常会漏掉或多用冠词,如句子“in(the)front ofyou”,有和没有冠词其意思完全不同。在构词结构方面,英文中的大量词汇往往由前缀和后缀等复合组成。

例如:表示数字的前缀milli-,saml-mon-,mono-,uni-,di-,bi-/bin-,tri-,tetra-,quadr(i)-pent(a)-,hex(a)-,hept(a)-,sept(i,am)-,dec(a)-,kilo-,;表示方位或大小的geo-,hypo-(=under),hvper-(=above),super-,intra-;sub-,inter-,post-bio-,hydro-,homo-,hetero-,macro-,micro-,photo-,psycho-,thermo-,electro-,;表示肯定或否定的a-,il-,in-,im-,ir-,un-,non-,mis-dis-;表示性质的ate,-mony,-ness,-it,/,-some-ment,表不状态的OUS(-ose,-ious),-able(ible,ble),ic(a1),-oid,-ism等等。

在中文词语中,很少有前缀,仅少量的词语由前后缀组成。例如:舅父、叔父、祖父三词都以后缀“父”结尾,以及积极分子,反动分子都以后缀“分子”结尾等。

(3)语言上的其他差异

在语言形成过程中,由于文化、宗教、习俗、历史地理甚至价值观等差异的存在,导致语言表达方面和书面表达方面的诸多差异,如英语中的宗教传承思维、个人主义思维等,均需要本土英文编辑人员博采其语言的精髓,灵活运用。

(4)文学语言与科技语言的差异

在科技英语中,语言表达一般是陈述客观、准确的(objective and accurate in statement),无人称的(impersonal),语言规范的(standard in language),语气正式的(formal in mode of speech),逻辑性强的(strict illogic),文体质朴的(undecorated in scylistics)和专业性强的(concentrated in technical terms)。而在文学作品中,则经常会出现不规范、不完整的句型,尽管这些句型在语法方面欠规范,但是却表达生动,且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规范的完整语句共同构建作品。在文学作品中,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很普遍,且多是作家刻意而为的。然而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科技论文在修辞手法上需描述准确、文理清晰、文风质朴,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富于艺术色彩和美学修辞,其主要表现在于语言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强,句子简洁而不单调,匀密而又平衡,有时虽长但不冗繁。其逻辑性主要表现为推理严密、判断合理、概念明确。同时,科技论文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专业性强,其读者大多数是本专业的科研人员,文章,也大多是为本专业的读者而写,因此在编辑和写作时,一定要用具有单一性和严谨性的专业术语,使得论文更加简洁和准确。

当前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大部分都是转行的专业研究人员和专业相关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是要从专业研究人员过渡到一名合格的英文编辑,除了要注重以上提到的中英文语言构建方面的诸多差异之外,在英文写作和编辑业务方面,还需经过一个培训、实践和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一般来说,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备相应专业的较高学历,经过编辑和英文写作方面的培训,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得到有效锻炼后,才能更好地胜任科技期刊英文编辑的工作。

(1)大量阅读原版英文科技文献,并对其进行编译

要想熟练掌握英文科技论文的语言使用技巧和行文规范,提高英文编辑水平,经常阅读和编辑原版的英文科技文献是个不错的途径。所谓编译,就是将英文的书面语言转换成中文书面语言,这就迫使译者仔细分析原句中的各个成分,总结并吸纳其中的短语、语态、时态等语法的使用特点,使其为我所用。同时,编译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译,编译过程中还有许多增删取舍的过程,这对提高编辑人员的写作和归纳能力也是有益的。

(2)对比国外文献数据库中的摘要和本刊英文摘要

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文献数据库,均有许多的专职的文摘员,其主要工作就是审阅所收录的中国文献(文摘),判断该文献(文摘)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是否得当,然后进行修改与加工。如美国的《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Abstracts),英国的《国际生物学文献文摘》(CABAbstracts)等。英文编辑应经常访问这些国际文献数据库,下载经他们修改后的本刊物文摘,然后将其与原稿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加以研究,特别是对于有较大改动的部分,一定要做以标记或者拷贝下来编入自己的编辑档案当中,悉心研究错误原因,加强记忆正确的表达,长此以往,我们便可很快的掌握文摘写作要领,积累常用句型和文摘写作的固定“句子框架”,从而提高自身的英文摘要写作水平。

(3)研究审改稿和终审稿

文章的独创性和科学性,是确保及提高英文版科技期刊质量的前提,没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文章,也不会有科研价值,因此可以聘请既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文字功底的专家学者做审稿人,要求他们在评论文章科学性和创新性的同时,也对英语表达予以把关,并尽可能的给予修正或修改指导。英文编辑应对初审稿和终审稿多加斟酌,对有争议的文字表达,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听取专家的意见,力求减少不规范的表达方式出现;另一方面也要听取作者的意见,了解作者的初衷,力求做到专业与语言相统一。研究并推敲审改稿,对自己在工作中没有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向审稿人虚心学习,是自己成长为合格英文编辑的捷径。

“温故而知新”。英文编辑应妥善保存自己编辑和修改过的稿件,并建立编辑档案,作为自己工作的积累和总结,定期重新查阅,并将其与现在加工的稿件进行比较,通过细心揣摩,认真反思,总结经验,能够使自己对科技英语书面语言的规范表达有更深刻的了解。 “滴水穿石”。坚持对以往编辑、修改过的稿件进行反思与总结,必将促进在今后的实战中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完成英文编辑任务。

编辑部应对英文编辑的培训和交流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为编辑人员创造机会参加各种科技期刊英文编辑培训和讲座,通过这些培训他们能够了解科技期刊的前沿信息和最新动态,同时还能广交同行,互相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编辑部还可以考虑增加青年编辑在英语方面的脱产培训,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相关的培训必将使他们快速的成长,减少工作中由于知识和经验欠缺而走的一些弯路。同时青年编辑也需要向老编辑虚心请教和学习,多年的实践经验已使我们认识到,将前辈们的宝贵工作经验为我所用,可很大程度上缩短英文编辑的成长过程,青年编辑不仅要学习前辈们的工作经验,更要学习他们崇高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结语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核心环节,是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刊物的质量。科技期刊具有用词严谨,逻辑性强,专业性强等特点,因此对英文编辑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即一定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持之以恒的对编辑理论与实务进行学习,并在学习、培训以及实践过程中系统地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几个关键因素形成“合力”,就一定能出色地完成英文版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并推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稳步发展。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成果(20101slktwx-02)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策划编辑;出版社;专业水平;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作为编辑,在提高自身政策、科技以及文字水平等业务能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要求编辑全面、及时、有效、准确的掌握图书市场动态,了解不同读者群体对文化方面的需求和习惯。就目前而言,专业图书出版数量虽然越来越多,图书的质量却越来越低,不利于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市场上出现大量雷同书,质量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策划编辑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保证图书出版质量,提高策划编辑专业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策划编辑专业化水平展开论述,同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际过程中,编辑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主要源于工作中经验的不断总结积累。策划编辑要从根本上端正自己学习的态度,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何做好策划编辑专业知识:

1、从社会中学习。社会百态可以为编辑提供必要的资料和选题来源。在选题过程中,要重视材料选择和社会实践,保证选题不能偏离正确的方向,另外还要做好相应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2、从实践中学习。为了保证出版图书的质量,要多关注出版行业发展和更新动态,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协会和学术会议。广泛搜集专业报刊和图书的相关信息,以便掌握目前最新的国内外图书出版的最新动态,从而为图书的策划和选题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使得图书思想满足和符合社会时展最新需要,保证图书的质量,达到读者的期望和要求。

3、不断加强社其他出版学习交流。为了满足现实需要,要时常参加图书的订货会和展销会等,对各种书店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充分把握市场动态,了解图书畅销情况,分析最受读者欢迎和需要的图书内容。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读者读书的途径和范围。因此,策划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技术,增加专业知识,利用高级的搜索引擎,保证检索到最新的图书信息。

4、不断向作者学习。在编辑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或者不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其他一些弄不清楚的科学论断、词汇及术语就要与作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5、不断通过专业培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出版社要利用一切有效资源,还可以自己组织针对策划编辑的讲座,增强讲座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另外,出版社还要对进行策划编辑系统性的培训,树立榜样的方法,提高策划编辑的专业化水平。只有专业的培训,才能保证策划编辑提高自身的素质,保证图书的策划和编辑不能偏离方向,保证图书的质量。

二、提高策划编辑自身素质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策划编辑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实际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专业策划水平,做好每套书的策划工作点要重视策划编辑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方面的提高,同时还要进行不断完善和积累。策划编辑要经常对自己在专业图书知识进行合理的总结和归类,建立自己专业图书知识库。在实际编辑过程中,有的专业图书需要使用非常专业的术语,实际稿件处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不符合规范和合规定的口语、常用语以及简化语,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专业用词达不到国家规定和要求;另外,有的专业图书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采用的技术资料或内容与最新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还有的作者在编写书稿过程中,采用的内容和标准已经被禁止或替代,直接导致出版的图书很难满足读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整体质量和销售量,同时也有可能对读者产生一定误导,酿成一些损失。因此,策划编辑在实际工作和与作者交流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专业用词以及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根据不同专业知识建立搜集术语、用词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同时进行及时更新。因此,策划编辑在进行约稿过程中,要控制好图书质量,保证专业术语达到标准。

三、策划编辑在提高专业化水平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保证图书出版质量,就要提高策划编辑专业化水平,但在强调专业性的同时,要重视不断拓宽知识面。因为过分强调策划编辑的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划定了策划的活动和范围,使得编辑在实际工作出现适应能力差和工作面狭小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出版社编辑都学的都是一种专业,术业有专攻,在实际工作中,图书市场情况复杂多样,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质量问题。这就要求策划编辑必须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自身专业的水平,策划编辑才能从容的面对图书市场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尤其对于新入职的策划编辑要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的提高,然后在朝着相近的专业领域进行必要扩展,再根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进行逐步扩大。但是范围“广”是有一定范围的,而是需要策划编辑专业化来对图书的范围进行科学合理的限定。

与此同时,策划编辑在提高自己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图书策划和管理能力。比如把握市场具体的读者需求、图书整体规划和策划、图书后期跟进、图书的内容管理、图书的发行推广、出版社内部的协调与平衡、与外部进行沟通等能力,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遗漏,促进出版社的良性发展。就目前而言,图书出版速度逐渐加快,很多图书市场存在着不良竞争现象,导致有的出版社只注重图书出版的数量,往往忽略了图书的质量,不注重策划编辑的专业性,直接导致图书市场上出现很多低质量和低品质的图书,不利于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要改变这一情况任重而道远,因此,策划编辑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重视自我素质、能力以及水平的提高,不断积累扎实的策划编辑需要掌握的知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图书质量。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一)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是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起点和依据。应在新年度来临之前,时间上应与上一年度最后一期期刊共同进行。依据上年度的总结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年度期刊的栏目策划、选题、组稿等工作。具体到栏目名称、实施负责人及完成时限等。以《财经理论研究》为例,我们除加强宣传外,还组织每位编辑学习同类优秀期刊,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栏目“区域经济”与“丝路经济”。拟定组稿计划,一方面约请知名专家撰稿,稿酬从优,另一方面不拘泥于高职称、高学历,以稿件质量为选稿标准,多方吸引优秀稿件。通过PDCA循环管理法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办出刊物特色。根据《财经理论研究》期刊的特点,我们努力办好财经理论方面的研究,突出刊物的理论性与专业性特色。我们除了向专家约稿外还在网页上刊登《征稿启事》,不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保障了一定数量的稿源。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在每一次循环组稿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来稿的质量及数量。

(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实质和核心阶段。需要将计划阶段的目标具体化,责任化。建立质量管理负责人及质量保证体系,把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要求及改进目标等落实到责任人身上。指定专职编辑、责任编辑和执行编辑等负责刊物的具体实施。首先依据计划阶段的组稿情况选择稿件,再依据统一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并设立审读制度,严把稿件编排质量关,建立健全期刊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无论是科技期刊还是一般期刊,都存在出版工作环节多,工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又无形中就增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从人员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几个方面入手细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降低难度[5]。人员质量:重视对编辑人员质量管理的教育,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定期召开编辑业务学习会,加强每位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参加相关业务培训,要求规范编校标准,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质量:主要从编辑编校工作与工作方法方面入手,狠抓关键环节和工序。定期召开编委会议,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设立审读室,强调加强文章的审阅工作,多层次把关,将期刊质量做到最好。产品质量:主要从设计质量、纸张质量及印装质量等方面着手,把好形成成品的重要环节。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期刊,几乎每篇论文中均有图和表,还有很多公式,因此狠抓图表质量是把好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财经理论研究》每期内页图表近100项,每张图表的处理都要求精益求精,一些作者提供的图表经过排版,放大以后像素会降低,缺乏清晰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无法使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其进行再加工工作,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表的排版业务,最终实现了适合本刊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图表纠错、排版工作流程,既提高了图表质量,又节省了时间和排版费用。

(三)检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建立PDCA循环法管理程序的关键和保障阶段,即检查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为保证期刊的质量,就必须对刊物整个出版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不仅要检查组稿、选稿的恰当与否,还要检查编辑工作中的编校全过程,并将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做人如此,更何况一个编辑出版部门,一定要将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必须严格坚持《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三审制”等相关规章制度。

(四)处理阶段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践-应用;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5-0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列为专章,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是幼儿教育的研究者。当前,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相继进入了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可以选择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把一些本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情景,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以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掌握所需的多媒体技术,具备对多种媒体素材的采集、加工、处理、整合能力,能够熟练开展技术支持的幼儿教学活动。同时,研究发现,3-6岁幼儿最具可塑性,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成人言行的影响,教师较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引导幼儿正确地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幼儿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这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背景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满足幼儿教师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三年内对一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自2010年承担了浙江省及宁波市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园长)培训任务。参加培训的教师来自浙江全省,为各地市幼儿园在职骨干教师,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培训,其中培训模块之一是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有效应用。

为充分了解和把握幼儿园工作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选取一所城区公办幼儿园、一所城郊公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为例,分别对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笔者认为,要有效提高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结合幼儿教师工作场域对幼儿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来规划制定培训方案。对“场域”问题做出较为系统阐释的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在《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一书中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

布迪厄主张在谈及“场域”的概念时,作为一种开放式概念使用,并认为只有将其置于关系系统中,才能获得概念的真正意涵。由此,依据“临床式解读”原则,对“场域”的把握可以大致涵盖这样五个方面:一是场域:关系的网络。二是场域:共时与历时的交融。三是场域:形塑的中介。四是差异:场域的动力机制。五是场域、资本、惯习的相互关联。

依据“场域”理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场域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既有物质环境,譬如,电脑、网络、数码相机等硬件环境,同时也有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班级QQ群等软件环境。幼儿教师还处在同事之间、家长之间、园长之间等各种人际环境之中,包括幼儿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软环境,在幼儿园工作场域中,对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各种要求。通过园长访谈,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记录幼儿在园的日常活动,并掌握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技术,不仅要学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还需要掌握使用班级QQ群、班级博客等手段与家长做好家园沟通。因此,要制定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必须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场域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同时结合幼儿园教师对信息技术模块的培训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参训教师开展了调研。结果显示,92%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教育教学非常重要;在软件应用能力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掌握了常用Office办公软件技术,会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能够从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及网络教学资源,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基本的包含文字、图片的课件。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教师使用软件处理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技能较弱,特别是声音、视频和动画的加工处理技术,几乎所有教师都不会。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强,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意识,对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热情很高,对信息技术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同时,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水平较低,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能力较弱。显然,面向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加强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的学习,特别是针对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媒体形态,设计相应的采集、加工、处理以及多媒体集成等技术的培训内容,并强化练习,核心目标是通过培训让这些教师掌握相应的技能,并能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针对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我们构建并实践了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在此模式下,对近千名骨干幼儿教师(园长)实施了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二、实践-应用取向的培训设计理念

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设计理念为实践-应用,“实践”一词来自希腊文“Praxis”,意指重复进行某项活动,使之变得熟练,有水平;同时它还指人类对自身活动的理性思考以及为此制订计划、付诸实施的行动。实践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手段,从事实践的行动本身就包含认知,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进一步讲,实践是学习者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一方面,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需要学习者亲自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都是工作场域的人,作为成人学习者,他们的学习动机非常明确,学习结果更关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喜欢那些能够在工作中去应用的培训。1961年,美国著名学者霍尔出版《心灵的探索》(The Inquiring Mind)一书,率先研究成人学习的动机,提出成人学习动机定向理论:成人学习以目标为导向、以活动为导向以及以学习为导向。成人的认知结构的最大特点是直接经验的丰富。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既有以科学形态存在的成分,又有以经验形态存在的成分。因此,实践-应用取向理念指导下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将基于实践、面向应用的理念渗透到培训的各个环节,培训目标的制定基于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培训内容的选择定位在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用最频繁但存在疑难的知识、技能;培训方式坚持“做中学”,“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采用案例演示、自主操练、小组协作、现场指导等培训方式贯穿整个培训过程;培训评价指向工作中现实问题的解决。

三、面向工作场域的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体系构成

(一)培训目标

合适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在前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幼儿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培训目标:通过培训,知道多媒体技术概念,了解掌握图像、音频、视频、动画常见格式,学会使用ACDSee、光影魔术手软件处理图像,学会使用GoldWave软件录音、混音、剪辑声音,学会使用Windows Movie Maker制作、剪辑视频,学会使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复杂动画。

(二)培训内容组织与培训策略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根据培训目标,分别设计相应的学习模块,在培训策略的设计上根据内容采取基于任务的培训策略、基于问题的培训模式。

1 学习模块一:多媒体技术

(1)培训内容:多媒体技术概念,图片、音频、视频基本概念、常见格式等介绍。

(2)培训策略:专题讲座;小组研讨。

学习模块一的内容属于知识范畴,大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但并不十分了解,培训要让教师们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培训上以主讲教师专题讲座为主,同时为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自己以前的观念和认识进行交流反思,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中达到共同提高。

2 学习模块二:图像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使用ACDSee、光影魔术手软件设置图片尺寸、转换图片格式、使用魔术棒、套索裁剪工具处理图片、修改图片背景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二属于实践技能,图片编辑处理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们对于一般的图片处理技术,比如,处理图片尺寸基本都会,但是对于转换图片格式、使用魔术棒、套索裁剪工具处理图像、修改图片背景等技能缺乏,在培训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经常会提出很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在这个模块,设计一个图片处理的任务,在基本的图片处理技能技巧结束后,完成本模块图片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3 学习模块三:音频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使用Goldwave软件录音、选中、复制、删除一段声音、混音、降噪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三属于实践技能,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音频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需要录音、添加背景音乐等,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对于音频的编辑处理能力几乎为零。因此,在培训中,给每位教师提供带耳麦的耳机,供教师们学习录音、编辑声音,教师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这部分同样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在这个模块,设计一个音频处理任务,在基本的音频处理技能技巧练习结束后,完成本模块音频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4 学习模块四:视频素材的编辑处理

(1)培训内容:认识、了解Windows Movie Maker软件,使用图片、音频制作一段视频,添加片头、片尾,设置视频效果、过渡效果,剪辑视频。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四同属实践技能,视频也是幼儿教师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资源,但是对视频的编辑处理都非常陌生。因此,通过Windows Movie Maker使用图片、音频制作一段视频,添加片头、片尾、设置视频效果、过渡效果、剪辑视频,当教师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动手操练制作出一段视频的时候,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被点燃了。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参训教师掌握了视频编辑技能技巧后,完成本模块视频编辑处理任务,使所学技能得到应用,避免技术与应用的脱节。

5 学习模块五:使用PowerPoint设计动画

(1)培训内容:PowerPoint动画设计的技巧,重点讲解动作路径、计时动画、路径动画、触发器的使用、更改动画序列、向动画中添加声音、播放Macromedia Flas等。

(2)培训策略:案例教学;现场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操练。

学习模块五同属实践技能,大部分教师都能够使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包含文字、图片的课件。对于PowerPoint中动画的设计,大部分教师并不掌握。在这部分同样聘请教育技术专家作为培训主讲教师,采取知识讲解、典型案例教学,同时辅助以现场指导,参训教师在指导教师演练示范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实践操练巩固所学。

同时,在本模块学习结束后,设计一个培训大作业。要求制作一个反映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数字故事,将前面所学图片、音频、视频的处理技能技巧结合起来,这个数字故事也作为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作品在培训班汇报展示交流,供主讲教师、同伴进行评价。

(三)培训课时安排

(四)培训评价与考核

培训实施后,需开展评价,通过评价一方面可以检验了解参训教师的学习成果,评估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培训机构可以及时了解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

面向工作场域的基于实践一应用取向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受到了一线幼儿教师的普遍欢迎,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潮,学习动机强烈,培训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培训结束时又有成果展示环节,因此,评估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 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培训活动中实施的评价,它能及时了解每个模块培训的效果和参训教师实时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主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实时了解每个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比如,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录听课笔记、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课堂师生交互情况,在实践操练时集中精力完成练习,每个模块作业完成情况,这些都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档案资料。

2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培训临近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幼儿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工具,因此,总结性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评价依据。在培训的最后环节,安排参训教师信息技术作品展示汇报交流环节。同时邀请培训专家、主讲教师参与,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班级成员互评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结性评价。参训教师在作品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汇报自己所用技能技巧,是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鉴定、自我提高的过程。班级成员互评是班级内参训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会反思自我对照对比,对自我也是一种提高。专家点评重点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效果实施的评价,对每位参训学员会有启发、点拨作用。

四、培训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关注培训过程

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受到所在幼儿园硬件设施、软件配备、政策导向等外在条件影响,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培训机构在设定信息技术模块的培训内容时,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教师个别访谈的方式,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在规定的课时内精选培训案例,精选培训内容,把一线幼儿教师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讲解示范给参训教师,力争做到培训内容得到参训教师的认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主讲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又要照顾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和个体自主操练相结合,讲解示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关注培训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工作中经常遇到而无力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主讲教师能够在个别指导的时候帮助教师解决问题,参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培训的效果就有了过程保证。

(二)落实培训评价,提高培训效果

评价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参训教师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作为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可安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同层次的参训教师做一个非正式的个别化访谈,在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参训学员的感受和体会,访谈的主题围绕着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课时安排、培训方式、培训满意度等方面,例如:所学技能是你最需要的吗,这些技能技巧对你的实际工作有帮助吗,为什么,培训有哪些成功之处,还有哪些好的建议,等等,培训机构可以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改进后续工作,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

五、结语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一方声动,八方云集

恰似久旱逢甘霖,《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开班的消息,就像闷热的夏天中一阵清凉的细雨,注入了赣鄱大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尽管天气炎热、路途绵长,有志于教育新闻宣传报道、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情不减,在县市或学校的组织下积极参加、踊跃报名,遂川县、玉山县就是其中的代表。

毗邻井冈山的遂川县此次有40余位老师参加培训,几乎县内所有的学校和教学点都有教师代表参加。相较于遂川县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玉山县一行近50人则是在县教体局教育督导室郑翠谷书记和宣教股沈海燕股长的带领下夜半乘车、披星戴月而来。据玉山县仙岩中学姚龙飞老师说,这次培训是县教体局牵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宣教股群发短信并逐个电话通知的。在培训期间,郑书记和沈股长亲自带队,给老师们划了片区,进行小组学习;还要求老师们做好学习记录,回县里做学习报告。在生活上,两位领导更是细致地给每个楼层安排了两名组长负责每天两次点名、统一拼桌吃饭。一行人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气氛使其他地区人深受感染和影响,在学员中传为佳话。

学员中也有不少类似熊云发和徐臻这样自发来参加培训班的。

怀着一颗求知之心,只身一人来自莲花县升坊镇江口小学的熊云发在午后灼人的阳光中赶到酒店报到,这已是他第二次参加《江西教育》的培训班了。熊老师说:“在上一届培训班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知识,将来有机会我还会继续参加。”

谈起参加这次培训班,原本就在井冈山参加其他培训的瑞昌市第四中学徐臻说:“这真是这次井冈山之行的意外之喜,《江西教育》是我省的优秀教育期刊,一直很想在上面发表文章,但作品还有待提高,投过几次稿,这次能够面对面地和编辑学习、交流,真是难得的机会啊。”在培训班活动期间,徐老师往返两个不同的酒店,一场不落地努力学习。会场上,记者总能看见徐老师专心致志地或听或记。

聚首井冈,学海扬帆

24日早上7时30分,葱茏的井冈山透着一股清新凉爽。记者早早地前往会场查看设备和布置,已经有不少老师坐在会场里了,靠前的座位上也已经放了不少文件袋。记者询问一位学员是否用过早餐,学员不好意思地露出笑容说:“还没吃,我是来占座位的,其他人会给我带早餐。”

8时,温热的阳光从窗口洒进座无虚席的会场里,培训班开班仪式正式举行。《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光明、江西教育期刊社副总编辑熊义勇、井冈山市教育局局长刘福明出席了仪式。

仪式上,主持人、《江西教育》编辑部负责人廖肇银代表主办方江西教育期刊社,感谢了所有到场学员和讲师,并简述了此次培训班的目标和内容。

熊义勇副总编辑在讲话中首先对江西教育期刊社和《江西教育》杂志作了简单介绍。他指出,此次培训班是由《江西教育》编辑部组织,以提高全省教育宣传报道质量和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文章写作水平,搭建教育宣传报道和教育教学文章发表平台为目的的教育服务活动。作为老牌期刊,《江西教育》始终致力于教育宣传事业,服务委厅中心工作。同时,他强调,这次培训班的再次开班,基于前四届的良好效果,进一步扩大《江西教育》通讯员的覆盖面,壮大《江西教育》骨干作者和通讯员队伍,提高教育宣传报道的即时性和优质性,使江西省教育领域的信息传播更加畅通、有效。

刘福明局长对培训班在井冈山开班表达了祝贺,并寄语学员:“参加培训班,就要有进步;到了井冈山,更要有进步。”

精彩纷呈,形式多样

总结历届的经验,《江西教育》编辑部努力创新、勇闯新路,组织了包括徐光明站长、熊义勇副总编辑和写作经验丰富的通讯员方宗廷、陈荣驹以及多位资深编辑、记者在内的讲师团队。开设了《教育通讯员、作者的职责和要求》《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六要”》《如何成为优秀作者》和《如何成为优秀通讯员》四场大型讲座,同时还有《学校宣传报道的要求》《“峰会之声”栏目的选题与要求》《“杏坛沙龙”栏目的选题与要求》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四场专题讲座。

首先开讲的徐光明站长,就《教育通讯员、作者的职责和要求》一题,结合他多年的采编经验,向学员们诠释了一个优秀教育通讯员、作者应具备的素养。同时,还对做好新闻报道的方法、技巧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他用由近及远的“投篮理论”,告诉学员们,当通讯员、作者最重要的是要用心,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表达,积跬步,而后至千里。最后,他鼓励在座的众多学员在报道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偌大一个会场上,中央空调的效果在近600人的体温影响下显得微乎其微,在座的老师却全都不发一声,除了不时爆发的雷动掌声,只有徐站长的声音像一阵沐雨的春风吹进学员们干涸求知的心灵深处。

24日下午,熊义勇副总编辑做了《教育教学论文写作“六要”》的专题讲座。围绕着教育教学论文,他系统地为学员们讲解了论文写作必须注重的“六要”:要夯实写作基础,要精心提炼主题,要注重制作标题,要周密安排结构,要讲究方法技巧,要善于出奇制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许多困扰学员的写作难题,并结合实际案例一一讲解。他强调,教育教学论文要尽量“小、新、趣”,避免“老、大、难”。他为讲座准备的ppt课件,扎实而完整、系统而丰富。

方宗廷和陈荣驹的讲座则显得更加轻松活泼。两位老师分别就《如何成为优秀作者》和《如何成为优秀通讯员》两个题目,分享了他们的写作理念和经验,讲述了他们写作之路上的点点滴滴,有执笔时的昂扬,有迷茫时的困惑,有语塞时的焦虑,也有收获时的喜悦,引起了学员们的共鸣。同时,他们也对处于写作初期的众位学员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两位老师语言朴素而又不失诙谐,年长的方老师肢体语言丰富,年轻的陈老师则激情洋溢,会场上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和会心的哄堂笑声,传至竹山林海之间。

遂川县北京西站小学李观平老师在他填的学员培训信息互动表中表达了他的感受,他写道:“从记者站站长到副总编辑,到组稿编辑,到通讯员和作者,讲师团队涵盖了我们教育宣传报道写作和教育教学文章发表的各个领域,他们专业、扎实的实践经验与知识,是其他培训所不能媲美的。”

当夜色浓透,学员们渐入梦乡时,编辑部的编辑们还在众多论文、互动短信和信息反馈表中仔细甄审,评选此次培训班的优秀学员。

25日早晨7点40分,离分会场讲座开始还有20分钟,几个会厅几乎都已经坐满了人。8时,四场讲座在学员们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序幕,区别于前一日大规模的讲座,四位编辑采用了类似于座谈会的模式,简单地介绍主题后,更多的是问答式的互动交流。四位讲师用各自不同的风格和方式与学员交流,在互动中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共同进步之目的。不同的会场,相同的是激烈的思想碰撞。学员们发言积极,提的问题富有代表性;而作为从事新闻报道写作和教育教学论文编辑多年的专业记者、编辑,对许多知识都是信手拈来,往往回答一针见血,讲解鞭辟入里,活泼幽默的语言,使整个会场轻松而又愉悦。

分会场的布置使众多学员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老师坐在一个会议厅里专心致志地听编辑们讲授经验,有的老师则揣着更多的疑惑往来几个会议厅间与几位编辑交流。九江县二中的彭志军老师说:“这次分会场的设置很人性化,学员们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在第一天的主会场上就学到很多通讯写作的理念和知识,而现在则从写作实践上受到了更深入、更细致的指导,不虚此行啊。”

时间总在人们毫无察觉中悄悄溜走,当学员们还沉醉在火热的交流当中时,讲座已渐入尾声了。讲师们分别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邮箱在投影仪上放出,同时附有一个《江西教育》通讯员群。

“我们平常参加的培训班,课上完了就回家,没有后续服务或者跟踪联系,学的东西几天后就还给老师们了。”永丰县欧阳修中学的张文杰老师说,“QQ群的建立能加强沟通和交流,方便了解各种资讯。希望这个群的质量越来越高,能够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和更多的资讯。”

深情话别,相约未来

25日上午11时,2014年《江西教育》第五届全省通讯员、作者培训班“优秀学员”颁奖仪式正式举行。廖肇银对此次培训班作了简要的总结,理论课程即使结束了,但学习仍可以继续,下一届我们可以再次相聚,这是不会结束的培训班。获得“优秀学员”称号的学员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陆续上台领奖并和讲师、领导合影留念。

颁奖仪式结束后,学员们仍舍不得离去。有些学员互相留联系方式,并相约下一次培训班再聚;有人拿出相机和仰慕已久的编辑、讲师合影留念。许多老师也给培训班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我觉得培训的时间还是有些短,特别是理论课程。”李观平老师说。在记者采访陈荣驹时,他说出了自己对培训班的一番见解。他认为培训班必须做成一个品牌活动,要增加班次,改变一年甚至多年一届的局面,要在一年内多办几次。同时补充,“像这次这么大的规模,完全可以通过多次培训分散成小规模的精华班,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这一次的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聚。学员们回味着此次培训班中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对下一届培训班充满了期待。宁都县教育局何东海在他的培训感想中写道:“如果说还有遗憾的话,那便是没能与编辑老师更深入地交流,没能聆听每一个分会场的讲座,没能认识更多的参训同学。希望能有更多类似井冈山培训的机会,能在智慧、学养的天空下更加尽情地呼吸。”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培训;编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编辑培训缺少层次,尚处于待分化的全员培训阶段

虽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过去实施跨世纪出版人才培养工程时扎扎实实搞了一段时间的培训,一些社团组织和大学也时常搞研修班,效果还都不错,然而就目前的编辑培训来看,尚属粗放培训阶段,大多是针对当前编辑所需而搞的应急统一培训,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究其原因,在于编辑培训事业发展的过程性。虽然我国编辑活动历史较长,但是把编辑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作为编辑培训,原始的学徒式帮教早已存在,但教与学一直不是学徒生活的主题;高校中编辑学专业设立时间并不长,研究生课程班也是刚刚在个别高校开设。应该说,编辑提高培训事业还很年轻,经验不足。

(二)培训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内容时有重复

培训内容重复是参训编辑学习兴趣不浓、培训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一些编辑培训部门在集中统一培训前,忽视对学员需要的切实了解,对专家提供的培训内容不能审慎把关,致使培训内容时有重复。于是学员听完第一位导师的课后,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时而听课时而溜号的选择性听课现象,造成课堂资源的极大浪费和课堂效益的低下。

(三)培训资源有限,培训形式单调

目前,由于培训资源所限,集中统一培训大多租用场地上课,培训形式主要是请业界一些知名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课。这样有利于师资、场所的有效利用,但是却忽视了编辑需求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全员提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在分班时如有学员意志的参与,在培训中他们往往更积极、更主动,培训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个学习化社会,编辑培训作为一项事业,其发展和成熟固然有一个过程,伴随内容设置的科学化,其形式也会多样化,像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立项科研、顶岗实践等在其他行业非常凑效的培训模式正在被创造性地借鉴和引用到编辑培训中。

(四)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培训无法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学员参与积极性不高。科研写作也好,编辑实践也好,与职称、晋升、评优挂钩也好,都须与不同的培训层次相结合采用才能对编辑人员投身于自我提高和培训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培训评估与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二、提出解决的方法及策略

(一)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

课程进修可为编辑人员提供较为系统的编、校、排、印、装及市场营销等编校策划理论知识。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设了编辑专业本科班,还有多所高校招收编辑学方面研究生或联合举办研究生课程班。这些课程班的开设,为编辑高层次培训提供了有效途径,在学习期间,附以必要的课题研究,将有利于编辑人员科研能力的发展、成熟,也有利于编辑业务创新能力的增强。而编辑人员课程进修、课题研究与编辑实践相结合,则会使编辑理论与研究找到生发的土壤,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课程进修中丰富和更新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增长才干,进而将所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是编辑阶段性、科学性成长的一个周期,其中P键是加强课程进修、课题研究和编辑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巧用案例

加强对编辑家和名编辑的编辑思想、思维特点、心理素质、有代表性的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可以发现编辑成长过程和编辑活动各环节中依稀的共同点,随着个案的增多,认识逐步清晰,便会发现优秀编辑成长规律和编辑规律。因此,编辑案例的挖掘不仅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要求,还是编辑培训的需要。而其中对图书或刊物编辑案例的挖掘则既是编辑学科建设的过程,又是编辑培训的有效形式。在分层集中培训中,团体成员将自己编辑实践中的各个过程性情景进行完整的描述、理解、解释、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各类编辑情境下有独特存在价值的编辑个案,通过这些个案的信息提供与启发,帮助编辑在具体编辑情境中根据个案的类通性作出创造性的编辑决策。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得到多种体验的情境、允许质疑和验证假说,是使个体形成较强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加强创造性编辑成长中,大量的编辑案例是必需的,这也是优秀编辑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较长实践过程的缘故。

(三)现场观摩、考察

人总是在现有认知结构下认识外界事物,自我感知的经验最实用,即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因此,对优秀或特色出版企业进行观摩、考察是编辑有效的学习形式。为了保证观摩、考察的效果,组织者一定要使每个编辑事先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和特点有所了解,帮助其确定考察方向和内容,列好提纲,以逐项进行。必要时还可对考察内容进行分工。考察时要明确考察对象历史与现状的继承关系,找出其优点和不足。考察之后集体讨论、分析这些优点和不足的成因和该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将其成功经验借鉴应用到各自单位;对其不足之处参训编辑可采用头脑风暴法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适当反馈。这样既有利于观摩、考察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积累经验,又有利于被考察单位改善工作,应属中高层次编辑培训模式。

(四)岗位实践

岗位实践包括本单位岗位实践和异地顶岗实践。本单位岗位实践,是编辑在工作中践行所学理论和所悟得的经验,进而活化理论、提升经验,增强工作能力的一种培训模式。既可应用于新编辑岗位培训的考核和岗位适用阶段,又可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和编辑家的研修成果的践行和培训效益的检测。异地顶岗实践就是参训编辑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岗位上甚至其他单位中工作,目的在于拓宽参训编辑的业务能力范围或锻炼其独当一面的能力。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编辑骨干的培训中,可使参训编辑在实践中规范操作、提高认识、锻炼成材,有力支持接收岗位或单位建设,有利于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和经验交流;此模式应用于旨在塑造名编辑、编辑家的高级培训,则可以扩大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力度,起到辐射性作用,并促进接收岗位或单位的编辑出版特色的形成。

(五)充分应用电子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网络配合讲课或辅导所使用的视频传输,在编辑培训中学员间的经验交流、信息、档案管理、培训效果检测、培训师资人才库建设等方面,可发挥出强大效能。眼下全国各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很不平衡,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采取对西部的开发性扶贫,推进西部信息化建设,将是对西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持。以东部地区为基础,兼顾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编辑培训,也应成为编辑培训中的重要模式。

(六)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效果评价和反馈是编辑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培训过程中培训主管部门有义务将编辑的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他们能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培训结束后,需要形成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以学习结业率、考试通过率、平均考试成绩为评价基准对各事业部的编辑培训情况加以评价,也可以考试成绩和考试时间为基准对编辑培训进行评价。培训成绩、培训评价结果等应以各种方式反馈给编辑,使编辑了解自己的参与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进一步了解出版社的培训目标和所期望的绩效水平。

(七)培训激励制度

为了使培训工作具有活力,能健康、持久地发展,起到充分调动编辑积极性的作用,必须建立培训激励制度,把培训、考核与就业、待遇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对于编辑个人可以在其通过努力结束培训r为其颁发结业证书,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或者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岗位责任制,与编辑的奖金挂钩;或者实行岗位津贴制度,鼓励广大编辑钻研业务和技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的风气;或者对参加培训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等。可以将E-learning学习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对结业率和平均成绩较高的部门和编辑实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提高编辑学习的积极性,保障编辑培训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总之,编辑人员的素质关系着期刊质量,只有坚持搞好编辑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总体素质,才能保证期刊的质量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期刊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芳.浅论期刊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1).

[2]郑梅.高校校报编辑的继续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5(10).

[3]崔玉子,张京梅. 论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编辑的继续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3).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媒体编辑;继续教育

随着媒体编辑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全面的升级换代,对从事媒体工作的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和知识传播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有的国家还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我国在这方面与之相比虽有不小差距,但近几年国家也相继出台了许多重要的规定和要求,如国家教委等六部委的《关于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对我国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的学历作了硬性规定,而广播电视行业协会对电视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有一些新的规定与要求。“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社会不断发展,学习永无比境。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更是对媒体编辑人员的要求。根据编辑工作的特点,在进行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结合工作实际

编辑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具备高操作性的一门职业,强化对编辑工作人员继续教育是保障其时代视野与工作技能的重要方式,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与“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基于分析其现状的前提下,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其综合素质。[1]

(二)抓住时展的脉搏

媒体是社会变迁、时展、时事动态、新鲜事物等的记录者,亦是社会大众乃至世界人民了解我们的窗口,担负着资讯传播、对外宣传、对内教育等重担。因此,作为媒体的编辑人员,除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外,一定要具备迅速捕捉社会前沿热点信息问题的能力。为此,媒体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紧握时展的脉搏,尽可能多地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在学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进而从中总结出具备社会影响力或学术研究性的选题,以提升整个作品的价值。

(三)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新事物每时每刻尽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我们唯有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在对媒体编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时,一定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瞄准社会上的一些新信息、新观念、新技术,争取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做到“杂”中求精。

媒体编辑人员覆盖层面较广,不仅有一线采编人员,还有中高层的管理人员,因层级的差异决定在培训管理内容与方向必然存在差异,需要做到有针对性。例如,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与方向在于视野的拓展、知识机构的延伸、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对于业务骨干,其培训和学习的重点应是学科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的协调发展;[2]对于一般编辑人员,其继续教育的重点应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训。目前,编辑人员继续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完成:

(一)在职学历教育

一方面,国家对于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硬性规定,尤其是学历不达标或技能不足者,媒体单位必须充分掌握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相关培训计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培训要兼顾编辑人员的实际情况,采用“不脱产”的形式以保证编辑人员的家庭生活不会受到较大影响,可使之在原岗位上以实践和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达到岗位需求。

(二)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方式由来已久,在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队伍管理之中运用相对较广,主要是针对学历层次不足或欲继续提升者而设置的。因为要脱离生产,该模式不太适合普遍企业而且员工亦不愿意接受。一方面是由于各个单位都是“一个萝一个坑”,一旦员工离岗,要再回到原来的岗位就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大多数参加培训的人员都已成家,要脱产学习存在许多实际困难。但是从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来说,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彻底的一条路。

(三)专题技能培训

一般而言,当今职场人士大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但步入职场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与职业对其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结合编辑人员的特性以及网络环境的新要求,制定短期培训或专题培训或行业精英经验分享会等形式的培训,更利于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四)对比实践学习

因新闻媒体内容涉及面较广而且社会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节目或新闻均需通过相关专家或领导的审核之后方可对外。为此,编辑人员即可结合不同专家或领导给出的意见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以对比分析专家或领导的关注点以及给出意见的方向等,进而基于自己的分析以强化自我学习,不断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三、结语

信息化时代与网络的高普及率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拓宽了传播的渠道,对于编辑人员而言亦是巨大的挑战。传统的编辑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速度与需求,传统的编辑人员若不积极顺应时展的趋势,从在职教育、脱产学习、专题培训、对比实践学习等方式以不断更新自我知识储备并提升工作技能,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也即强化自我学习以提升综合素质是应对时展的唯一良策。

参考文献:

[1]李崎钢.对编辑继续教育的几点想法[J].出版参考,2011(22):1.

[2]黄健.对编辑继续教育困境的思考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4(7):140-143.

编辑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我们看到,在辞书事业欣欣向荣,许多创新开拓、编校精良的优秀辞书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有一些抄袭剽窃、胡编乱造的劣质辞书进入了市场。尽管这些劣质辞书不是主流,但它们败坏风气、误人子弟,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是极坏的。为了纠正这一严重情况,保证辞书事业健康发展,新闻出版总署于2003年组织了辞书编辑出版质量的专项检查,李长春为此做出了明确批示;2006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又了《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明确辞书出版的必备资质,其中之一是出版社必须成立辞书编辑室,辞书编辑不得少于5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不得少于1人,而且均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

为落实《关于规范图书出版单位辞书出版业务范围的若干规定》精神,2006年7-8月,受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人事司委托,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国辞书学会联合承办第一期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培训班(简称“辞书编辑培训班”)。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主要负责招生和管理,中国辞书学会主要负责教学和考试。此后,辞书编辑培训班每年一度,至2012年,已经举办了七期。由于办班地点在北京的大兴区黄村镇,第一期学员仿照“黄埔军校”的说法,戏称自己为“黄村一期”,以后各期学员援例,分别称自己为“黄村二期”、“黄村三期”……如今一、辞书编辑培训班学员概况(一)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举办时间及学员人数

说明:以上数字是根据辞书编辑培训班花名册统计的。其中第四期有2名学员、第五期有1名学员因不能坚持学习而退学;第四期有1名学员因成绩没有通过而在第五期复读,另有1名第一期学员在课程调整后于第六期再次入学。学员所属出版社数的总数已剔除重复者,另外,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不属于出版单位,也统计在内。

(二)派员参加辞书编辑培训班的出版社及所派学员人数

(一)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必修课

第一单元辞书出版的任务、要求和相关政策法规

第二单元辞书编纂工作的语文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辞书编纂的基本工作和要求

第四单元关于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第三部分作业

以上教学安排是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人事司和中国辞书学会、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共同商定的。中国辞书学会按照这个安排,确定了大部分的授课内容及授课老师。第一期后,每期都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略做调整。总的思路是:以促进我国辞书事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培养一支合格的辞书编辑出版队伍为中心,选择最合适的老师讲授最合适的内容,帮助学员扎实地掌握辞书编辑的基本功,及时介绍国内外辞书学研究和出版的新成果,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二)授课老师及授课内容

担任授课老师的主管部门领导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邬书林(《辞书编辑出版的意义、要求和质量保证》)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吴尚之(《辞书出版政策法规》)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 王英利(《图书出版政策法规》)

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辞书与语言文字规范和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担任授课老师的中国辞书学会负责人有:

名誉会长、《辞海》常务副主编 巢峰(《辞书工作者应有的精神面貌和思想作风》)

名誉会长 曹先擢(《中文辞书发展述略》)

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主任 江蓝生(《(新华字典)第11版的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修订》)

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韩敬体(《语文辞书的编纂出版现状和评价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和修订》、《语文辞书的正误讨论》)

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宝荣(《专科辞典释义的两个层次》、《语文辞书释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 龚莉(《百科全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

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章宜华(《西方辞典学研究与词典编纂出版的质量保证》)

副会长、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辑 潘涛(《(辞海)编修之道:学·术·法》)

副会长、中国教育出版集团总裁 李朋义(《数字辞书的编纂及发展前景》)

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宁(《辞书评论》、《(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汉字规范与辞书用字问题》)

学会顾问、科学出版社编审 周明鉴(《辞书的历史、现代和前景》)

学会顾问、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庆凯(《专科辞书编纂现状和评价标准》、《(辞海)编辑工作程序》)

学会顾问、鲁东大学教授 张志毅(《理念演绎辞书》、《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红印(《学习辞典的编纂理论及实践》)

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编审 李志江(《辞书的通读和质量检查》)

副秘书长、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徐祖友(《辞书评论漫议》)

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晁继周(《语文词典的收词与释义》)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潘书祥(《辞书编辑工作中科学名词术语规范问题》)

常务理事、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刘青(《科技名词规范化与辞书编纂》)

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 彭卫国(《辞书的选题策划》)

辞书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 乐嘉民(《辞书编辑工作中“量和单位”的正确使用》、《的质量保障系统》)

编辑与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 周洪波(《语文辞书的百科性问题》、《辞书编纂与语言生活》)

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谭景春(《语文辞书的词类标注和释义精细化》)担任授课的其他专家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董琨(《语文基础知识》一)

商务印书馆编审 刘一玲(《语文基础知识》二)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厉兵(《辞书编纂与语言文字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程荣(《汉语辞书的框架结构和总体设计》、《的编纂与修订》)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孙关龙(《辞书的索引、参见、配图、附件》、《辞书编纂中的几个问题》)

外交学院教授 潘绍中(《双语辞书编纂历史经验、现状和评价标准》)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高永伟(《英汉词典的编写传统和创新》)

民族出版社副总编辑 艾尔肯(《民族辞书的编写和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韩知更(《精心打造精品图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主任 孙述学(《辞书数字化的探索》)

民族出版社编审 松布尔(《蒙汉词典的编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审 马静(《(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编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 刘杭(《全面规范严谨前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管理工作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 程立华(《学生系列百科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陈浩元(《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其在辞书中的常见问题》)

以上所列课程,“必修课”每课4学时,“我国优秀辞书编辑、出版经验介绍”每课2学时。大部分是各期辞书编辑培训班都要讲授的基本课程,授课老师在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每年都要补充新的观点、新的材料,题目也有少许变化,常讲常新;少部分是考虑当年的具体情况调整补充的,从第六期开始,新闻出版总署要求以培训参加“十二五规划”及“出版基金”项目的辞书编辑为主,课程中增加了专科辞书的内容,同时加大了实际操作的考核力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作业实际上是参加培训的汇报和总结,也是成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习结束回到本单位后1个月内完成,完成后交给培训班的老师评阅。第一期的作业是撰写学习汇报或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第二期是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辞书质量检查”,第三期因故没有布置,第四期以后均为一部辞书的“总体设计”。

第一期学员作业完成后由评阅老师进行评选,优秀作业有:

略论辞书工作者的品格(中国青年出版社 庄志霞)

论辞书编辑的服务意识与市场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赵明节)

试谈《现代汉语词典》湾词语收词的意义和原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乔树雄)

浅议语料库在汉语辞书编纂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华春荣)

从小型语文辞书的市场需求看该类辞书编纂的总体设计(中华书局 侯笑如)

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辞书工作(浙江教育出版社 冯傲雪)

论专业辞书的读者定位和编撰体例

——从《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词典》的编撰工作谈起(旅游出版社付蓉)就市场和我社当前状况谈小型查考类体育专科词典的出版

——附《简明运动解剖学辞典》设计方案(北京体育大学孙宇辉)把握定位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在编辑《中国共产党历史简明辞典》工作中运用专科辞典编纂理论的思考(党史出版社韩冬梅)

辞书通读和质量检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某出版社《新华字典》与商务印书馆《新华字典》(第10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邵宇彤)

试论双语学习词典例证的评价标准(商务印书馆刘军怀)

现代汉英词典中释文的“实用性”浅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吴文智)

第二期学员作业是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的规范要求,检查了市场上销售的50部辞书(每人或两人检查1部,主要是语文辞书)。他们的检查结果成为后来专家检查的基础材料。

第四期学员所做的辞书“总体设计”,分成市场调查情况、总则、编写体例、编写成员、资料收集、审稿程序等几个部分进行。有的学员结合自己手上正在编辑的辞书重新架构,有的结合本社的发展规划提前设想。学员的优秀设计有:

《3-6岁中国儿童亲子阅读大百科》总体设计方案(甘肃教育出版社 冯莉)

《吐鲁番旅游文化辞典》总体设计(新疆人民出版社 李维青)

《中国民族建筑图典》总体设计(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陶志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魏红岩)

关于《大连大辞典》的总体设计(大连出版社 魏悦)

《中国古代建筑词典》总体设计(开明出版社 支颖)

《世界知名品牌词典》总体设计(甘肃教育出版社朱黎明)

《新编常用同(近)义词反义词别义词词典》总体设计方案(新疆人民出版社钟鸣)

辞书编辑培训班在新闻出版总署所举办的各级各类培训班中,是办班时间长、授课内容多的一个。不仅要完成培训任务,还要通过考核,为合格学员颁发“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责任重大。因此在“愉快教学”的同时,加强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措施有:

(一)配备班主任

从第一期起,中国辞书学会就为培训班配备了驻班老师,一直由副秘书长李志江担任班主任(前两期分别与培训中心的刘轶群老师、尤广巽老师任双班主任),第五期班主任增加了副秘书长徐祖友。周明鉴作为学会的副会长和顾问,除第五期外,一直驻班参加教学管理。

(二)成立班委会

每期培训班都成立班委会,由班长1人,班委3-4人组成。班长多由参加本期培训的出版社领导担任,班委兼任组长,其产生主要考虑学员的分布和代表性。班委会和班主任一起处理培训期间的日常学习、生活,成为授课老师与学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三)严格考勤制度

为了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便于考勤记录,每个学员的座位固定,而且桌上都有桌签;学员因事不能上课的必须事先请假,不请假的或请假超过两天的不予结业。第5期就有1名学员因同时参加两个培训班,缺课超过两天而自动申请退学。

(四)严肃考场纪律

培训期间,学员要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考试在入学的第二天,是摸底考试(闭卷),时间1小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老师对学员的学习基础有一个普遍的了解,以利于调整讲课的内容及深度,另一方面也使学员对日后结业考试的题型及解题思路有一个感性认识,以利于听课过程中的理解和总结。第二次考试即结业考试(闭卷),时间2.5小时。培训班的考试纪律严格,尤其结业考试参考了高考的要求,座位临时调换,课桌距离拉开,等等。至今没有出现作弊现象。

(五)确保判卷公正

结业考试的成绩是否及格,直接关系到学员能否获取“辞书编辑出版人员资格证书”。为了保证判卷公正,每次判卷都在考试当天进行,由图书司的有关领导、授课老师、培训中心老师和未参与授课的辞书专家组成的小组集体批改,每人只负责一道大题或其中的一部分,由专门人员统计每道大题的分数,然后相加计为总分。对接近及格分数线的试卷,都要求再次复核,避免失误。每期考试的及格率大体在90%左右,未及格者可于下一期结业时参加补考。

(六)作业必须完成

培训班的作业是培训结束后一个月才交回的,但它仍是考核的一项内容,不完成、不合格,即便考试通过也不能颁发证书。第一期有1名学员就属于这种情况;第二期有2名学员经多次催促仍不交回作业,培训班即以未完成考核拒发证书,直到第三年,在图书司领导批评了该社领导以后,他们补交了作业,才拿到了证书。

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教学管理是严格的,但学习生活也充满了欢乐。每期培训总要跨三个星期,每个星期有一次聚餐,聚餐后有一次卡拉OK,学员们在彼此交流中敞开胸怀,一展才艺,增进了感情,加深了友谊。

四、辞书编辑培训班的收获及成功经验

辞书编辑培训班至今已开办了七期,学员人数572人,遍及154家出版社和相关单位,这是我国辞书编辑出版事业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学员们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于思考,遵守纪律,经过20天或将近20天的集中学习,不仅对我国辞书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全面的了解,还对辞书编辑出版操作规程的基本要求有了明确的认识,收获颇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明确了辞书是具有典范性质的工具书,它在传承民族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在解疑释惑、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辞书编纂是国家文化建设事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因此,作为辞书编辑必须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学术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二,进一步了解到辞书是一个信息密集的有机整体,其内容必须准确,其表达要求精当。辞书编辑应该熟悉辞书学理论,尽量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判别真伪优劣的能力。老师讲授的课程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今后继续学习提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进一步拓展对发展辞书事业的认识。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就能够设计出适合不同读者对象的、特色鲜明的辞书选题和框架体系,尤其是在专科辞书和地方特色辞书以及各类学习型辞书的领域里更是大有可为。要出版好的辞书,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根据辞书编辑出版的特殊规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培训班的学员中,令人感动的事情很多,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对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李维青提出表扬。李维青是该社的党委书记、总编辑,是办班以来学员中领导职务最高的,她又是新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学员中职称最高的。参加第四期培训班后,她不仅自己认真听讲,保持全勤,而且将社里的汉族学员和少数民族学员组成了互助小组,效果十分显著。该社分别操五种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编辑,第一次接受这么长时间的培训,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好,非常不容易。他们的收获之大,远远超过了试卷上的分数。培训期间,维吾尔族编辑拜克提亚尔的亲人去世,他匆匆赶回乌鲁木齐安排后事,又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赶回北京参加结业考试,这种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如今,新疆人民出版社已先后4期派出31人次参加了辞书编辑培训,在全国出版社中该社参加培训班的人数最多。

学员们普遍反映,据他们所知,在新闻出版总署所有的培训班中,辞书编辑培训班是时间最长、要求最严的。老师很权威,讲课很精彩,学习后再编辑辞书就上了一个层次,即便不编辑辞书,对于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也很有帮助。许多学员结业后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我们了解到,他们大致有三种去向:一是成为本社辞书编辑部门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有的还被提升为社领导;二是虽未从事辞书编辑,却成为本社审读室的负责人或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小专家;三是认识到编辑辞书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能力有限,从此不再轻易涉足。第一种去向的学员经常参加辞书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给辞书学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后几期的学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建立了QQ群,通过互联网保持联络。其中以第六期的QQ群最为活跃,他们编辑加工辞书稿件时一旦遇到疑难问题,立刻发到网上求助,一定有人帮助解答,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群体。

一些出版社的领导对辞书编辑培训班也表示非常满意,他们从学员培训回社后的工作表现中发现了学员的进步——学和不学就是不一样。有的出版社(如新疆人民出版社)决定,凡辞书班培训考试通过的可以在本社的编辑考试中免考;有的出版社(如吉林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甚至把辞书编辑培训作为本社编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出版社(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在领受国家重点辞书项目后,有针对性地分批选派编辑参加培训,社领导成员中大部分已经取得了辞书编辑的“上岗”资格。现在,不少本身具有辞书编辑资质的出版社(如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华书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都积极参加辞书培训,就连不属于出版系统的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也派送了学员。

出版总署领导对辞书编辑培训班的举办也给予了充分肯定,邬书林副署长不止一次地讲过:辞书编辑培训班是署里培训班的一个样板,要把这个班办下去,办好!

上一篇:锅炉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检测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