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11-29 03:27:43

经典作文素材

经典作文素材篇1

《俄罗斯报》记者切尔卡希在伦敦大街上乘坐一辆出租车,发现司机的相貌很有特点:一脸又浓又密的黑络腮胡子。最让记者吃惊的是车上挂的卡尔·马克思的小幅画像,镶在精致的铜框里。记者问道:"你是马克思主义者?"司机没有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递过一张名片。记者看到安东尼·马克思的名字,于是问道:"你们同姓?"司机笑着说:"您不觉得我们长得很像吗?"记者仔细端详起来,他与无产阶级学说奠基人的相貌的确有相似之处。司机淡淡地说:"他是我的高祖。他的女儿是我的曾祖母……"

记者提问:"您从他那里继承了什么?"

安东尼笑着摸了摸大胡子说:"就继承了这个。"他拿出一本夹有许多书签的《资本论》。

记者边翻书边问:"你还记得对马克思的一个调查表吗?在回答'您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是'读书',大概您也喜欢读书吧?"

他回答道:"不太喜欢。我喜欢收拾园子和汽车。我们俩只一点一样,那就是爱喝啤酒。"

12、:永远的儿子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过赫赫战功的元帅,解放后不久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工作十分繁忙。1962年,他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见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来洗呀,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来,抢着去洗。急忙拦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呀!"说完,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13、关爱得到尊重

懂得关爱别人的人是受世人尊敬的。以前有个加拿大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使两块铀移动了,并且相互冲了过去。若这两块铀相接触,其威力不亚于一颗小原子弹的爆炸。就在这危急的时刻,科学家用自己的双手,硬是把这两块铀掰开了。一次危机渡过了,可这位科学家也因受到太多辐射,而不幸以身殉职。政府为了表彰其伟大的博爱精神,而授予了他"用手分开原子弹的人"的称号。他用他伟大的爱,无私地关爱别人,关爱全人类,他赢得了人们对他永恒的敬佩和赞叹。

14、蚂蚁的启示

蚂蚁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团结就是力量,永不气馁等。这里我也来讲一个关于蚂蚁的故事:两只蚂蚁想到墙那边去找食物,一只蚂蚁顺着墙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另一边,等到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那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第一只蚂蚁秉着那永不气馁、永不放弃的"美德"让自己失去了食物。这种事不仅发生在头脑简单的蚁国,在我们发达的人类社会里也屡见不鲜:一些作家一味地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结果让自己以后的作品与以前的作品一个风格,毫无创新,毫无新意。这难道不是一种不放弃的悲哀D愫蒙以说放弃就是新的突破,是超越自我的前提。轻言放弃是弱者,不言放弃是愚者,懂得如何放弃才是智者。

15、诺基亚的成功

一个企业置身商界犹如一个人置身社会,其生命的旅途中,形形的诱惑是很多的,也是容易走上歧途的,可贵的是世界名牌企业一旦认准了属于自己的一点之后,不仅能抗拒诱惑,而且为了将全部力量集中在这一点上,敢于舍弃其他的一切,最典型的例子是诺基亚。1990年的诺基亚,因产业领域过宽而濒于破产,后来老总决定只认准一点--手机,将其他产业全部舍弃(包括卖掉一个年利润800万美元的制药厂),5年后它便东山再起了。

16、梅兰芳的艺德美

1952年梅兰芳在武汉大舞台上演《凤还巢》。王琴生先生在前台楼上观摩梅大师的演出。本来那句原板"何况那朱千岁甚是不端"一向都是满堂彩,但这一天却无彩声。王先生很奇怪,仔细琢磨,原来梅大师每次唱到这句时,都是脸朝外,手势也冲外指;而这一天,他一边唱,脸一边朝着端坐台中间的老旦偏过去了,彩声也就没有了。在吃夜宵时,王先生直率地提了意见。次日,梅大师就改了过来,果然又赢得了满堂彩。梅先生待人至诚,互勉互励。在演出过程中,同台演员如不慎出点差错,他从来不发脾气训人,而是救场如救火,尽力设法圆场,下台后还关照几句,安慰一下。1952年在青岛演《龙凤呈祥》时,扮小太监的演员第一次与梅大师同台,特别紧张,脱口而出,竟把未婚的孙尚香叫成"娘娘",引起倒好。梅大师温和地安慰他:"别难过!下次再演,还是由你来扮小太监,就不会念错了!"

17、废墟上的玫瑰

二战结束不久,有人在德国城市的一片废墟中看到了窗台上盛开的玫瑰花,从玫瑰花中看到了这个民族极高的人文素养,由此预言,这个民族必然能够浴火重生。

18、一个调查数据

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学生在学校用来做数学题的时间是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孩子学数学的时间仅为217分钟。同时,中国学生回家后每周还要在数学上花4个小时,而其他国家孩子在家学数学的时间每周不到1小时。

19、来自民众的道德压力

前几年曾到澳大利亚。在参观"袖珍企鹅回家"这一自然景观时,管理员事前已一再强调,为了不影响小企鹅夜晚的生活习性,照相时不要用闪光灯。可偏偏就有个人探出身子,闪光灯一亮抢拍镜头。

顿时群情激愤。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见有游客走过来,眼瞪得圆圆的,脸涨得红红的,边比划边说,请那位不自觉者拿走闪光灯。顿时,那个持"闪光灯"的人被弄得灰溜溜的,赶忙收起了相机。一个健康的良好的环境是需要众人出来维护的,而这种来自民众的强大的道德压力是我们所欠缺的。

20、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经典作文素材篇2

危机与机遇共存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 危机与机遇 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二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采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 联系 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 悲观与乐观 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四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 潜能 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适用话题

经典作文素材篇3

关键词:作文;课内素材

一、作文素材使用现状

1.没有好的素材可用

有的学生头脑当中没有积累的素材,作文当中需要用到素材的时候,只有从零碎的记忆中临时拼凑,这样的素材有的根本不符合事理和逻辑,甚至有的学生自己胡编乱造,张冠李戴,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用这样素材的作文不免内容空洞,给人虚假做作的感觉,自然没有较高的分数。

2.从众多的素材中挑选不出贴合作文主旨的素材

每年都有许多热点话题、热点人物、热门事件,为考试而编的素材资料一本比一本厚,一本比一本详细,表面上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素材,实际上会让大部分学生无从选择,大多走马观花,不可能对其中的所有内容有准确而又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记住少数几个素材当成“万能公式”

有的学生分辨不出资料书上素材的好与坏,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而且容易记忆的素材背诵下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作文要求一律套作,以至于出现诸如“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或“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的情况,整个文章就是素材的堆积,而且不管素材是否和作文要求相符。

二、课内素材使用策略

1.新课讲解的时候要仔细深入,多做探究

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项工作要从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做起。因为高考不直接考教材,所以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课本学与不学是一样的,只要多做练习就好,其实这个观点是极为错误的,教材当中的知识点在试卷上是有所体现的,只不过不像初中考试那样直接,考的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一点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对课文,尤其是对那些经典篇目,不能仅仅从字和词的角度去阐释,更多的是对人物形象和主旨的分析,如果有可能的话采取一些灵活新颖的方式进行互动探究,以加深记忆。

2.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三年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对于经典篇目中的经典人物、经典事件、经典历史镜头、经典言论、经典片段、经典论据等可以让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记录,经常翻阅,加深印象,以免遗忘。

3.有计划的“实战演习”

所谓的“实战演习”,是指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让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用课内所积累的素材进行写作。开始的时候,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作文题目,或分小组进行,找出适合的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写作,进而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作文,写完作文后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批阅,针对作文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让学生逐渐学会使用课内素材来写文章。

课内素材对于作文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教材中有很多的经典的例子。

三、实例展示

1.一例多用

以《鸿门宴》为例。《鸿门宴》中有太多可供运用的经典素材。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可为此也!”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两人性格差异注定了他们的成败,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的体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李清照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但就是这样一位“人杰”却是以失败告终。而课文《鸿门宴》为我们揭示了诸多她失败的原因。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曾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当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项羽就立刻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说明他缺乏政治远见。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想要得到天下,有特别看重虚名,既准备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

这些都是从课文《鸿门宴》中可以体现出来的,在写作文的时候遇到与此相关的主题就可以作为很不错的素材。当然,也可以从素材本身生发其他的观点,如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灿烂一页。而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设想,即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因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2.一意多例

以逆境成长,恒心毅力为中心主旨的可以在史铁生《我与地坛》,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离骚》,《勾践灭吴》,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欧阳修《伶官传序》等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以爱国为主题的在鲁迅《呐喊自序》,屈原《离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孙犁《荷花淀》,司马迁《屈原列传》,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都有体现。

四、结语

在作文中如果能运用好课内素材,那将极大地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思想和材料贫乏、内容幼稚而空洞、写作思维狭窄、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材料陈旧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向教材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求教,从而扎实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震.跟着课文学构思.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31期.

2.王乐生,葛洪波.立足文本进行仿写训练.作文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3.王仁元.仿写: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河南教育.1999年02期.

经典作文素材篇4

一.引导学生从文字资料中提取富于观念性的材料

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富于形象性的材料,二是富于观念性的材料。前一种形象生动,往往用来进行寓思想于形象之中的写作;后一种材料抽象、概括,往往用来进行寓认识于观念之中的写作,材料是一个总称。由于材料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人们又把材料分为素材和题材。素材是原始粗糙的材料,题材是经过了鉴别整理的材料。这里所说的材料,主要指写作的素材。生活告诉我们,猎人有一双锐利的眼睛,盲人有一种异常灵敏的听觉,这些都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捕捉力。写作,同样需要有一种敏锐的捕捉力。这种捕捉力能够从司空见惯中发现新奇,从细微末节中发现深邃,从芸芸众生中发现个性。因此,除了引导学生直接观察生活外,还必须引导学生从文字资料中提取富于观念性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写作的价值。

如习作《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文章题目直接体现了写作的主线。笔者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历史上弃官归隐的陶渊明,投向弃医从文的文学大家鲁迅,投向矢志不渝的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同学们从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路,发现陶渊明独特的个性特点和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从鲁迅的弃医从文的别样选择,发现鲁迅以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为己任的崇高品格;从霍金对科学事业的酷爱与执著,发现霍金献身科学的伟大人格……学生正是在对这些材料的抽象与概括中,提取富有观念性的材料,阐述了“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的观点。从而,使议论文具有令人信服的事实论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有关文字资料进行抽象与概括,寓认识于理性思考之中。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典型材料

写任何文章都要求内容充实而具体,即使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议论文,也不可以说空话,而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文章,则更要求形象鲜明。没有足够的材料,写人,则苍白无力;写事,则语焉不详;写景,则黯然失色;写物,则模糊不清。总之,写不出特色,显示不出特性,这就构不成形象。可见,缺乏材料,写不出形象;倘若缺乏典型的材料,则不会写出典型的形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写出鲜明的形象,不但要有足够的素材,而且要有富于典型意义的写作素材。典型意义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从生活中选择、提炼而来。

如习作《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深入探讨:《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来写?同学们认为,唯有其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翻越月台买橘子的事,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弦。确实如此,这里不仅体现了慈父爱子的深情,而且体现了生活潦倒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憧憬之情。作者正是从这一看似寻常的素材中发现了材料的典型意义,因此作了工笔描绘。而其他材料之于这一典型材料则起到众星拱月之效。如果仅仅从父子深情的角度来看,则将会淡化这则素材的典型意义。《背影》中父亲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感人,是因为父亲的形象中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芒,烙上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印记。可见,选材要抓住事物“尖端”部分,一般材料只能炒出一般菜,“尖端”材料才能炒出佳肴。只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典型材料,并通过对这些典型材料的细心描绘,才能使记叙文中的形象风姿绰约。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中,觅见了生活中的七彩阳光;从父母的放手培养中,听出了青春的呼唤;从“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中,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正是在对写作素材的精心提炼中,学生获得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从而,使“心中的那一道阳光”更具有时代的穿透力,更具生活的典型性,更具情感的艳阳美。

三.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例中开掘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除了注意真实性、新颖性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把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进文章,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素材往往藏匿于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生活中的有些事例看似平淡无奇,如果换一种体验方式,那么也许会觅见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所谓“积极意义的材料”,即能集中体现人物的个性、生活主流、时代色彩的写作素材。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作者正是在对奥楚蔑洛夫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中,揭示了人物“形”变而“神”不变的性格特征。显而易见,这对抨击沙俄时代的黑暗现实具有积极的讽刺意义。读了《变色龙》,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社会上的类似现象,因而产生了嫉恶如仇的情感。可以说,这正是教学《变色龙》的现实意义。无论从作品的主旨,还是从教学的目的来看,都会触动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平凡的事例中开掘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材料。这样,文章既有深意,又有新意。

如习作《半瓶矿泉水》。作者写的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自己将仅有的半瓶矿泉水送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父亲的嘴边,而父亲一口气喝完了矿泉水后,把空瓶递了过去,并吩咐留着下次再用。这件事微乎其微,但对作者的触动却很大,以致小作者在文章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父亲美滋滋地喝着矿泉水。等我转身离开,传来了父亲沙哑的声音:‘喂,带回去,留着下次再用!’说着,把空瓶递给了我。我接过空瓶”,像拿着铅块一样沉重,像揣着金钱一样珍惜,像抱着婴儿一样谨慎……”这里,作者以独特的体验,写出了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传达出对普通劳动者的敬仰之情。劳动者的伟大就在于,对劳动成果的百般珍惜,对社会财富的充分利用,对生命价值的细心体会。这,也许就是习作者对写作素材所开掘出的积极意义。可见,一件小事在特定的背景下往往会产生异乎寻常的效应。这种效应,就是强烈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启迪学生把自己感受最为深刻的材料写进作文中去。这样,才会使文章返朴还淳,意蕴深邃。

由上所述,作文素材散存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虽然是尚未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但是,它却是形成作者头脑中观念和形象的基础。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使之成为写作的材料,这里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抉剔的过程。作文素材的价值性主要体现于真实、新颖、典型,并富有积极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既需要生活的积累,也需要理性的思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提取有价值的作文素材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生活积累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思想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理智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使作文素材成为写作的题材;也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写作的价值。

经典作文素材篇5

关键词:经典阅读 兴趣 情境

一、新课标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在信息社会可供阅读的材料众多,形式多样,从传统的纸质文本到新兴的电子文档,从经典作品到层出不穷的网络文学,种种不同的文本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作为成长于信息年代的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同样有着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二、经典作品的意义

经典作品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流传于各个时代。经典作品中所讨论的问题、叙述的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传递的精神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人性中共通的东西,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以流传数千年的《论语》为例,里面所探讨的为人处世之道,如反省意识、安平乐道精神等在现在仍被不断地阐述。因此在阅读世界里,当各种吸引眼球而毫无实质性的内容,甚至是加重社会风气的堕落的阅读材料堆积时,更加需要强调回归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培养文学素养。这也是以阐述经典作品的百家讲坛能够引起轰动的原因所在。

三、高中生经典阅读现状堪忧

原本阅读经典文本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教材及配套练习中都包含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温习,经典的阐释、阅读应该占了学生语文学习相当大的部分。然而,从现状看,高中生对经典的阅读却难以让人满意。首先是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浓厚,很多高中生只是被动地阅读作品,不理解也不去思考教材选择该作品的意义。其次是缺乏对经典作品的分析、阐释能力。第三,高中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大多止于教材,作品教材之外的延伸阅读很少。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很多高中生并未真正进入经典的阅读世界。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如何燃点经典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四、点燃经典阅读兴趣的途径

1.转变观念,由教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理念上,要求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转变观念,转变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提升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经典作品的建构,一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2.回归文本,诵读经典

诵读是经典阐释的第一步,通过诵读,切身体会作品语言的感染力,调动学生投入其中。现在很多人阐述经典受到大众文化、舆论的影响,在没有阅读作品的情况下,先入为主地有了一个固定的观点、看法,有时会听到学生说某部作品没什么好看的,不就是写什么什么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与学生争论孰是孰非,而是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探讨。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指的是创造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想象力的教学环境。情境的创造需要将经典作品原本抽象的文字叙述转为学生可观、可感、可看,甚至可触动的情景,“复活”作品,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参与的兴趣。

4.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

高效的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离不开提问,在问题中催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要地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背景,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设置问题,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贾家,她可能会遇到谁?林黛玉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到贾家的?她如何观察里面的每个人?为什么会这样的观察等。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阅读、思考。

5.小组活动,探究经典世界

在具体阅读或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展开友好的辩论、对话,小组成员需要互相合作,组织材料,阐述观点。通过活动的方式,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对经典作品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沉浸在经典的世界里。

四、总结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因为经典作品供阐释的空间较大,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学生阅读能力可在经典阅读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需要切实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方式点燃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代玲.论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8.(7).

[2]吴丽莎.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2).

经典作文素材篇6

关 键 词:新古典主义 室内设计 风格 审美观

1、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改良,新古典主义的最早渊源是文艺复兴运动,建筑世界是新古典主义的反映和延续。从艺术风格上来说,它以庄重、充满理性和简洁的风格特点将洛可可和巴洛克的过分奢华绚丽之气一扫而光。新古典主义虽主要流行于欧洲。但却因为各个地方的国情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总体来说,在法国流行的是古罗马样式,而英国等国家却是崇尚古希腊风格。而新古典时期在艺术设计领域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家具设计和建筑设计。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格式上与古典主义风格相仿,追求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和构图规整,提倡要复兴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艺术装饰。一般新古典主义建筑表现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的檐口及天花周边一般用西洋线脚装饰,正面檐口或门柱上往往以三角形山花装饰,与下段重块石取得互相呼应的效果或在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加穹隆顶阁楼亭。中段用古希腊、古罗马的五种柱式;下段通常用重块石或画出仿古砌的线条,显得稳重而雄伟。 [1]

2、新古典主义向田园风格的渗透

近年来,田园风格愈来愈受欢迎。田园风格就是指运用带有乡村艺术和生活的形式元素为表现手段,以田地和园圃特有的自然特征表现出带有一定程度农村生后或乡间的艺术特色,及自然闲适内容的作品或流派。它是以回归自然为设计核心,属于自然风格的一支。表现出闲适生活的特色,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田园风格室内装饰中同样具有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风格的元素。在建筑构件上有新古典时期的经典柱式和“拱券” ,柱的设计有的设计为典型的罗马柱风格和希腊柱式,使整个空间具有更强烈的西方传统审美气息;在家具上欧式田园风格家具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家具风格,甚至直接将现代新古典主义的家具融入其中;在灯具与灯饰造型上均具有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其壁灯、水晶宫灯在其整体明快、简约、单纯的房子里,传承着西方新古典气息;在陈设艺术上,新古典主义时期的陈列品;还有门和柜门的造型,不但有突出的凹凸感,还有优美的弧线,两种造型相映成趣;还有设计中有设计真的壁炉,它是新古典主义的典型载体,再辅以灯光,营造了恬淡自然的复古风。

现代新古典家具在田园风格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现代新古典家具的涂装为仿古漆,式样厚重,不单特别注重细节上的精雕细琢,而且具有浓烈的大自然粗糙质感。造型端庄、凝重、简单大方、以大框架的形式呈现,突出了田园风格舒适、惬意、自然大方的居室特点;它比仿古风格和新古典主义传统风格的雕刻装饰线条更加简洁明了。另外材料多为实木,所以在外观上仍然保持了自然朴实的风格,例如在新古典现代家具中隐藏的抽屉的设计不仅收纳了空间,而且使其在外观上看起来更整洁、美观。粗狂的体积、简化的线条、质朴的气息也透露出乡村田园的气息。

在现代田园风格中,一些商家为了迎合一些奢侈的消费及对田园风格不是很理解的消费者,故意抄袭了新古典风格元素,比如罗马柱、拱券、水晶宫灯等等。虽然这类新古典元素一般适合在复式、别墅等,较大及层高较高的室内空间。但这些元素经过设计生产磨合,现已溶于田园风格中。这些投机的商家和追求奢华的消费者,间接的使新古典主义风格向田园风格中渗透。

田园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追求真实,尊重自然。虽然田园主义追求一种自由朴实的自然风格,但还是能看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影子。人们可以通过一些古朴的古家具,营造舒适的田园气息,这种低成本营造别样的生活状态,透露出新古典主义元素向田园风格中渗透。

3、新古典主义在现代主义风格中的符号化

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国际化的风格,现代主义也称功能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起源于1919年包豪斯学派,提倡突破传统,创造革新,重视功能和空间组织,注重发挥结构构成本身的形式美,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崇尚合理的构成工艺;尊重材料的特性,讲究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配置效果;强调设计与工业生产的联系。[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材料的出现(玻璃、金属等),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生活中的审美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设计的艺术流派中产生了简约风格。当代家居风格一再的简洁,失去了年轮的积累和沉淀。[3]工业化生产的现代主义家具,风格比较生硬,缺少传统家具的柔美过渡。对新古典主义风格对传统装饰元素进行提炼,或保留其形态气韵与特征,滤去复杂的细部;或用几何直线、曲线对新古典风格元素处理概括处理,重新组成几何体;或是对局部构件、配件图案用现代审美观念进行改造。可将传统的边纹和底纹,加以变形,改变线条的回转方向,构成新的图案于室内装饰。

现在,在一些现代主义风格装饰中,有的直接导入新古典家具。比如水晶宫灯、新古典椅桌等等,欧式吊灯多以树脂、纯铜、锻打铁艺为主。其中树脂灯造型很多,可有多种花纹,贴上金箔银箔显得颜色亮丽、色泽鲜艳;纯铜、铁艺等造型相对简单,但更显质感。与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显得沉稳有格调。新古典桌椅多半以木质为主,造型优雅、庄重。在现代主义风格空间中,新古典桌椅本身已蜕去了功能性,而作为别致的艺术品符号发挥着艺术陈设的作用,营造了高雅的视觉中心。如果搭配一幅油画或人物风景照片,可以增强其视觉冲击力。

4、新古典主义文化观对新中式风格的启示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改良,以简洁、庄重和充满理性的特点将洛可可奢华脂粉之气一扫而光。保持了古典文化的庄重典雅,又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新古典主义不是传统元素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用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等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沉积。它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广泛的外延,它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沉积已经深深的融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它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启发全体社会力量的爱国主义热情,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基点,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都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所以,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艺术发展的导向性。

在当代中国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利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运用现代材料抽象化表现,如传统边饰和底纹中用得非常广泛的回纹图案,可将其基本线条加以变形,改变线条的回转方向,从而构成新的图案。还有对植物装饰纹样的简化,保留了其形态特征与意蕴,省略了较为复杂的细部,而且不失其装饰美感。回纹就是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的,是将雷纹的线条直线化,用于边饰和底纹。第二种是保留中国传统装饰形式,用现代材料重新诠释出来。例如,把古代的茶几用现代的玻璃材质、金属材质等,表现出稳重、时尚、高雅的特点。在塑造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的同时,注意与人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与自然的亲近等人文因素,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至上的空间分隔及简单的室内装饰。用当代材料、新工艺技术,加上中国古典元素,(观赏石、纸皮灯笼、秦砖汉瓦、木雕等装饰)配以灯光、色调,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利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共同组成新中式室内设计风格。

新中式是在当代背景下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其糅合中式盛唐的贵族格调,秉持中国一直保留的中庸文化之人文精神,保留精致高雅气质,摈弃不必要的奢华铺张,以一种充满和谐与优美、庄严与秩序的经典生活方式,缔造出了现代人期盼已久的至简至易至尊的生活。

新中式风格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并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被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所继承,并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用现代工艺及元素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中式新古典主义将西方制造工艺引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最纯正的中式新古典家居奉献给世界。

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风格是对古典主义的风格改良,是运用现代材质及工艺去表现人类的古典时期文化;是对自己传统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的展现;是推动我国设计艺术的新的发展动力之一。新古典主义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创造出的成果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和风格,而传统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本人利用新古典主义的室内风格化的成功,从新古典的构成进行剖析,从实质上了解新古典主义室内风格体系(包括界面形式、材料工艺、陈设、装饰元素)。再说明新古典主义在其他风格中的衍生,启示当代中国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及在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时,向新古典主义室内风格体系学习。

注释

[1]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谢燕.新古典主义美术—传统艺术的巅峰[M]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6:1-140

经典作文素材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言;素材;表现手法;作文教学

一、古典诗歌的语言优势

诗歌的语言凝练隽永,高度概括,富有韵味,是最佳的语言材料积累对象。

1. 词汇之美

诗歌可以用非常俭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古典诗歌中会有一些用词非常有特色,着字少而意味无穷,用在我们的作文表达上会有奇特的效果。

2. “炼”字之趣

古诗文用字精练、优美,含义深长,可谓字字珠玑。通过反复推敲与斟酌,所“炼”出的字常有难以言说的妙处。如果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培养古典诗词中推敲字句的精神,那何愁写不出妙语传神的佳作呢。

3. 音韵之妙

音乐是诗的灵魂。古典诗词的押韵、节奏、平仄等要求既体现出一种音乐之美,同时也可以感受作者情感的律动,读来朗朗上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着很强的美育作用。

4. 哲思之味

中国的古代诗词大都意境深远,蕴涵哲理。古人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涵的深刻哲理,从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并把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古典诗词和文章的这些内在优势,如果合理运用,必会内化为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古典诗词的素材优势

古典诗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现成的意象,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丰富诗词中已有的意象,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如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就是借助《枫桥夜泊》中月、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扩展开来,并结合作者的际遇,细致地描写出了一幅萧瑟凄绝的画面。《枫桥夜泊》固然是名诗,而借此为契机,展开来写的《不朽的失眠》也便成了散文中的精品。古典诗词中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可以说囊括了生活常遇的各种境遇和情感,可以作为中学生作文现成的素材。

三、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优势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是写作中上乘的借鉴对象。而这些表现手法在我们的中学生作文的表达中它依然是实用的,可以借鉴的。

四、古典诗词在写作中的渗透与实施

1. 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大量诵读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除了课内的文章,更要以此为中心点,点燃学生兴趣,多拓展延伸。

2. 在作文教学渗透古典诗词的内容与技巧

(1)巧用诗词,美化语言。

①引用化用古诗句。适当地引用或化用相同情境的古诗文的时候,会使作文语言变得诗意盎然,文章骤添华彩,平生理趣,读来让人怦然心动。如“问君哪得诗如许”“寂寞沙洲更逍遥”“试问心事都几许”等,都富有诗意且提纲挈领,效果不言而喻。

②交错运用整散句。学习古诗词中的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使用长短句能使文章参差错落,使用整散句结合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来语式磅礴,朗朗上口,文采斐然,富有韵味。

(2)化用素材,大笔渲染。

①借助古诗词中的特有意象。如枫叶、柳影、菩提、雪莲、子归、雨丝、风色、青鸟、鸣蝉等特殊意象,营造诗境,创造诗意。借助古诗词中的特有意象,会使文章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

②借助古诗词特有的意境。抓住古诗中的“点”通过想象进行补白或细化。如《夜雨寄北》这首诗,“君问归期”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君在哪里,如何能问,怎样问,问后我的反应等。多扩写,多渲染,加修辞,细描写,定然能写出美文来。

③借助古诗词特有的人物。例如:以“心事”为话题的作文。有些同学素材积累较少,观察不细致,就容易把心事写成琐事。如果以古人为素材,写苏轼直言上谏被谪他乡之心事,辛弃疾空有才能报国无门之心事,这样的素材就大大开阔了文章的境界,化小为大,体现出人的历史责任感。

(3)巧引诗词,扣题如钟。“任尔东西南北风”,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扬帆击楫戏中流”,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引用诗词句直接扣题,远比自己语言的议论更加醒目,更加深刻,更加精美。

(4)以诗结构,文序井然。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如学生在《聆听》的作文中写了词人蒋捷的听雨,段落分别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映昏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样,不但写出了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人生境遇,而且其结构也因每一段的古诗词的引用而一目了然。

总之,古典诗词对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大有益处。我们将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下去,让古典诗词之花绽放在孩子们的笔间,让他们在古典诗词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巧用古诗文,提高中学生习作水平[J].文理导航(中旬刊),2012(9).

经典作文素材篇8

关键词:中职生;文学写作;选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213-02

一、前言

在中职学校,部分学生喜欢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学写作,这有利于他们丰富精神生活、开阔视野、提升情感品位。进行文学写作,首先要有主体情思。这是写作之源。面对大自然、社会、家园和生活,中职生只有养成了积极的健康的主体情思,才能进行文学写作。进行文学写作,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达主体情思。以高质量的典型材料来充实作品,作品才能成为高质量的佳作华章。只有恰当选材,写作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活动。因此,从文本和生活中选择写作材料至关重要。但是,在课余进行文学作品写作中,由于选材不慎,部分中职生往往容易陷入误区。

二、中职生在文学作品写作时在选材上容易陷入的误区

1.写作基础薄弱,导致选材时视野狭窄。由于写作基础薄弱,一部分中职生在选材时只把思维局限于校园内、家庭中,定调于友情、亲情。许多同学总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写儿时生活。在写作时,语言叙述比较平淡,没有任何感染力。然而,作为一个中职生,应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选择那些能够抒发真情实感,揭示问题本质的事物作为素材。

2.材料单一化,缺乏时代气息。部分中职生社会阅历少,阅读面狭窄,在选材时未能跳出教材这个圈子,紧紧抓住常见于教材中的陈年旧事不放,喜欢选择常常见诸于教材的李白、杜甫、辛弃疾、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一些名人、伟人的事迹作为写作材料。同时,在写作过程中,仅对这些原材料就事论事,使作品没有深情和新意。当然,中职生可以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写作。然而,作为一个中职生,更应多渠道地选择蕴含着深情和新意的多样化材料进行写作,使作品有灵魂、有生命力、有吸引力、有时代气息。

3.离题选材,杂乱无章。部分中职生在选材时,未能认真细致地审题,没有弄清题意和写作要求,一味地把表面相似的材料堆砌起来,凑够字数,结果,思路不清晰,中心不突出,写出来的作品,要么表现为无病,要么表现为见识肤浅,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无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为写好文学作品恰当选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行文学写作,首先要准备充足的素材。没有素材,则无法进行文学写作。所谓素材,是指被作者的主体情思所认同、接纳并与其融为一体的那一部分客观存在的典型材料。写作前,中职生要带着主体情思去观察世界,要在自己情感的“熔炉”中“内化”所选取的客观材料。然后,把经过情感内化的那一部分材料变成文学作品的素材。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作品要表达作者的主体情思。当然,作品所表达的主体情思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获得社会的认同。写作中,中职生要用情感去串连素材。在串连素材的过程中,要做到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密。这样,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就会产生了。

1.积累知识、经验,为写作构建充实的材料库,培养写作时必备的主体情思。(1)一方面,中职生可将优美的文学篇章,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电脑、物理、化学、数学知识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及时收集有价值的社会信息,把握时代的脉搏。一是要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渠道准确地直接获取对写作最有现实意义、能为我所用的社会信息,为丰富作品材料做好准备。二是要从身边人群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搜集用于写作的鲜活材料。这样,写作时就能博采众长,就能为作品准备“入味之药”。在写作中,就会因题创新,别出心裁。(2)勤于在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中进行体验,用心灵去阅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蕴含着的美,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时必备的主体情思。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中职生只要凭着一颗真诚善感的心,就会发现蕴含在简单而平凡的小事中的美,就会获得最好的生活体验。这些简单而平凡的小事,很可能就会成为写作最需要的素材。朱自清踏着月光,走过熟悉的荷塘,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成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美文。中职生应主动地去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身边的平常事和普通人中细腻地寻觅真善美,获得瞬间的体验,捕捉独特的感受,感悟生活中的哲理。例如,欣赏音乐,这本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中职生却可以从音乐的旋律中获得最真切的生活体会,从中体验学习之乐、朋友之爱、同学之情……

2.根据主体情思的指向确定选材的方向。大千世界客观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纷繁复杂的事物。如何从中确定选材方向呢?围绕主旨,根据立意,精心确定选材方向,这是选材的基本要求。在文学作品中,主体情思所指向的典型材料,经过情感内化,被激活、被升华,便可能被选中为富有代表性的写作素材。这样的写作素材,能够体现出以少胜多、以十当百的震撼力、感染力、表现力和说服力。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词反映了作者辛弃疾的主体情思指向。作者以不见不散的执着态度,千百回地众里寻“她”,“她”静静地站在灯光微弱的偏僻之处,但作者最终仍然发现了“她”。作者如此选材,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他那种刻骨铭心的主体情思,令读者深受感染。又如“背影”,作者朱自清的父亲到火车站送别即将外出千里求学的儿子,临分别时,以其硕大的身躯,千辛万苦地爬上数尺高的台阶为儿子买桔子。在火车站的人潮中独特地选择父亲的背影为写作素材。作者如此选材,也是由主体情思的指向所决定的。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慧眼识珠,从千千万万人物的事迹材料中精选出3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品质。作者如此选材,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作者崇敬志愿军战士这一主体情思的指向。对于描写自然风景、记述社会事件等方面文学作品的写作,在确定选材方向时,都应依此类推。

3.在主体情思所指向的范围内选择典型材料。事实上,写作就是写作者的主体情思。文学作品写作中的选材源于主体情思,而主体情思与作者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生活阅历不同,主体情思所指向的范围也不同。这决定着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时典型材料的范围各不相同。例如,在写作时,有的作家情有独钟地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典型材料,有的作家倾情于选择反映军事或战争的典型材料,有的作家执着地选择反映城市生活的典型材料,等等。这些都与各自生活阅历、主体情思密切相关。事实上,任何一个作家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时都只能在主体情思所指向的范围内选择典型材料。但是,中职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不足,在选材时,难免主体情思范围狭窄的现象,导致文笔枯竭。因此,要以独特的眼光审视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表象,从中发现典型材料,从新的角度来挖掘自己所熟悉的典型材料的内涵,通过引申,出奇制胜地通过这些典型材料来反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主题,得出独具匠心的创新性结论,做到有感而发。可见,文学作品的新意,正是在于,作者根据主体情思的指向和范围,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审视典型材料,并通过这些典型材料来表现文学作品破旧立新、与时俱进的主题。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样的作品,才能够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才能够让读者耳目一新,显现出作品的文采和价值。

四、结论

作者凭着主体情思去选择、取舍、认同写作材料,使主体情思与写作材料融为一体。在作者运用写作技巧进行恰当的处理之后,文学作品就会成为鲜活材料充实的详略得当、层次清晰、结构严密的神来之笔。

参考文献:

[1]鲁枢元.文学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吴中杰.文艺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鄂亚彬.文学创造中情感对创造艺术形象的作用[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3).

上一篇:人物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材料作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