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10-25 12:55:05

人物作文素材

人物作文素材篇1

郭敬明:少点敬畏之心

2012年,《咬文嚼字》杂志发动广大读者围观名家博客,专家和网友“咬”上了80后著名作家郭敬明。从他的博客中随机选取了10万字,发现了好几百个错别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世用蚍蜉撼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2.过去与将来;3.习惯;4.小事;5.风格;6.敬畏汉字;7.珍惜。

【素材】

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甘相伟来自大别山区的偏远山村,由于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到县里高中读书的机会。2007年初,心中的读书梦再次燃起,他来到北京,和众多学子一起走进了梦寐以求的燕园。不同的是,甘相伟成为了北大西门的一名保安。生活在燕园,行走在未名湖畔,甘相伟贪婪地享受着北大的人文氛围。工作之余,他溜进课堂蹭课、听名师讲座、泡图书馆……2008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并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0分的成绩成为北大成教院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甘相伟开始半工半读。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北大期间,甘相伟总是随身带着纸笔,有了灵感就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几年里,他先后写了几百篇文章。2012年6月,他的第一本书《站着上北大》正式出版,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并称赞说,这种努力进取的精神,令人钦佩。甘相伟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誉为“中国保安出书第一人”。

【素材解读】 1.坚守梦想,起点低并不代表终点低。对梦想的坚守和不懈的努力,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一名保安,能够成为北大学子,成为作家,都是梦想的力量。

2.相信自己。作为保安,甘相伟从未向现实屈服,反而找到了前行的方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并因此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功。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相信自己,我们一样美丽。

【适用方向】 1.追梦;2.信念;3.成长;4.一样的美丽;5.偶像;6.我能;7.精神。

【素材】

张玉霞:不想让人同情的盲人歌手

在2012年7月13日“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选手张玉霞,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她是盲人,但她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唱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今年35岁的张玉霞,目前在台北淡水做街头艺人。三个月大时,由于视神经萎缩导致失明,但她一直没有放弃歌唱事业,歌龄长达15年。张玉霞模仿邓丽君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现在她成了淡水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拥有大量的歌迷。

“中国好声音”导演邬稚晖,是亲自联系张玉霞登台的人。她说,最初张玉霞不愿意参加节目,“我亲自飞去淡水找到她后,发现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我把节目的盲选规则告诉她,说在听到她的声音之前,导师是看不到她的样子的。这才打动了她。”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花费了超过3个月的时间。一曲《独上西楼》把命运的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与那英合唱的《征服》又将不被命运征服的决心展示得气势磅礴。这就是张玉霞,不想被人同情的盲人歌手。舒淇更在微博中赞叹说:“她唱出感人的心境,天生一副好歌喉!”

【素材解读】 1.执着追求。有位名人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坚持3年,必定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张玉霞为歌唱事业坚守了15年,她成功了。当我们聆听她那美如天籁的歌声时,请千万不要忘记她曾经的辛苦付出与执着追求。

2.尊重最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能使人拥有无尽的力量。当初,张玉霞不愿站上舞台,担心的是自己的样子,后来,她高兴地走上荧屏,是因为邬稚晖导演对她的认可和尊重,使她战胜了自卑心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尊重,让生活变得无比美好。

【适用方向】 1.身边的风景;2.有一种美;3.感动;4.尊重;5.追求。

【素材】

曾文寂:用写作迎战死神

一手高举着稿子与眼睛平行,一手提笔吃力地在上面记录着代表发言。2010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重残作家曾文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他不得不直着脖子记录,再加上腿脚有重疾,时常抽筋疼痛,他还要不时站起来手撑桌子稍事歇息。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一天中90%的时间,他只能僵硬地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会疼痛难忍,所以他形容自己像一具化石。

今年62岁的曾文寂,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现在他每天拄着双拐,站在电脑前写作,“身体好,一天能写1000多字,状况差,就只能写几十个字。”28年里,他和同样重残的妻子付宇一起,克服身体的病痛和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发表了23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4本书,并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为他们的书作序:“人生一世,最后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去年夏天,曾文寂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他说:“我的视力一向很好,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就是眼角膜,它会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朋友重见光明。”

【素材解读】 1.不甘平凡。曾文寂很平凡,平凡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与史铁生的遭遇几乎相同,也与史铁生一样,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文字让困境里的生命焕发了光彩。

2.精神最美。在坎坷的命运面前,曾文寂是坚强的。他用文字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愿意捐献器官,照亮他人的生命。这种不怨天尤人,发愤图强,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人物作文素材篇2

【材料传真】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 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 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使用提示】

这十三位农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参与救灾,其实也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奉献一点爱心。可是,这种从老百姓内心迸发的担当精神,却为冰雪灾区提供了精神激励和情感支撑!人在自然面前显示的强大能量,源于人们每一点力量的大集合。在这次抗冰救灾中,亿万人民像这13位唐山农民一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出他们火热的爱心,伸出他们友爱的双手,完美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深刻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愈是在危难的时刻,就愈能显示出她的儿女的责任和情感。在13位唐山农民身上,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次抗冰救灾中,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亿万人民的众志成城,这是再恶劣的冰雪都摧不垮、压不倒的。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呢?

【适用文题】

真正的“兄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担当精神-------

2.灾难中的光辉 男儿榜样 李隆

【材料传真】

李隆: 男, 31岁,中国共产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在今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 “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使用提示】

李隆,这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更是一个感天动地的英雄!我们从他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中,让人肃然起敬。他是近亿河南人的杰出代表,是淳朴、善良的河南人的生动写照,也是浓郁的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道德、有作为”的河南人英雄群体正在成长壮大。我们从他身上也看到了中原儿女的风采。中原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原儿女。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长期的传统美德熏陶,铸就了河南人的淳朴善良、义气热情、吃苦耐劳、讷言敏行、忍辱负重、埋头苦干、仗义执言、疾恶如仇、知难而上的群体性格。我们为中国有这样的优秀儿女而骄傲!

【适用文题】

人物风采、感天动地真英雄、性格与文化--------

3.中流砥柱 经大忠

【材料传真】

经大忠:男,羌族人,44岁,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的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5月14日下午,经大忠带领工作人员在废墟中救起了一个小女孩。当经大忠抱着孩子往担架跑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泣。经大忠摸着她的脸,安慰她:“别怕,孩子,爸爸救你来了!”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地震发生后,经大忠3天3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震后,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颁奖词】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使用提示】

经大忠是我党的优秀干部,他们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下优秀干部的标准。当干部就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和老百姓的生活脱节,干部不仅要反映老百姓生活的疾苦,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要时时刻刻心系百姓。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不能打自己的小算盘,要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古人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舍命的县长,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这样的干部,一定能带领灾区人民看见新的希望!这样的干部,也为今天所有干部的干部塑了一面镜子。

【适用文题】

好干部的标准、豪言壮语与身体力行、希望之灯-------

4.烛照深山 李桂林、陆建芬

【材料传真】

李桂林,男,42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教师。陆建芬女,41岁,彝族村寨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代课教师。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李桂林夫妻来到这里,村民的落后与贫苦深深的震撼了这对彝族夫妻。强烈的同情心和民族感使李桂林坚定了扎根二坪搞教育的信心,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与妻子1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六届学生共149人,其中有22人是从外村慕名而来的。李桂林本人还两度被评为县优秀教师。

二坪--这个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使用提示】

读了他们的故事,不禁让我们心潮澎湃,感慨颇多。乡村教育是重要的,但常常被忽略;乡村教师是伟大的,却不应该被遗忘。李桂林、陆建芬夫妇他们的故事给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注入了温暖。从历史渊源和自然条件看,二坪人是不幸的,他们和大峡谷地区其它彝民一样,历史上饱受剥削与压迫,同时遭受大自然的无情肆虐;今天的二坪人是幸运的,有李桂林夫妻这样的老师,为那里的教育发展作奉献。李桂林夫妻说过:“中国教育的难度主要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很落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如果我们千千万万人民老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大家都具备这种忧患意识,都具有这种奉献精神,中国就不会产生新文盲,中华民族就一定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了他们的故事,耳边好像有从那高高的峭壁上,在那白云生起的地方,有学子朗朗的读书声传来,这好像是他们的青春在歌唱吧!

【适用文题】

精神的沃土、希望的种子、“人梯”精神-------

5.死的光荣 武文斌

【材料传真】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战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13万子弟兵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忘死的表现,留给人们太多太多的感动……

这个战士,就是铁军某师炮指连士官学员武文斌。

6月17日晚,他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上。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

5月13日,当部队接到急赴灾区的命令时,武文斌被告知后留,一向脾气温和的他急了眼,坚决要求上前线。“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武文斌对战友们说。在他参与抗震救灾的32个日子里,他总是找活干、抢活干,干完份内的事,就去帮着其他班排干,别人拦也拦不住。他身上的迷彩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战友们说,他的心里装的全是灾区群众。

【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使用提示】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泪流满面,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一个普通士兵的离去却引得都江堰数十万群众前来悼念他。是什么让他停不下脚步?是什么支撑着他异常疲惫的身体?是人民的利益,是军人的职责。武文斌用他短短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是价值!用平凡的岗位向我们诠释什么是伟大!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生命的完整不取决于年龄!从武文斌身上,人们看到了13万抗震救灾官兵的奉献精神,看到了“80后”、“90后”军人的责任担当与崇高追求,更看到了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适用文题】

他为什么让人感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崇高的追求-------

6.奥运惊艳世界 大写尊严 金晶

【材料传真】

当几名分子试图从她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圣火传递时,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使用提示】

金晶以她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所有的中国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张瑞敏也禁不住地说:金晶勇敢地用残缺的身体保护奥运火炬,这勇敢源自深深的爱国情。爱国情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远古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汉朝忠臣苏武被匈奴拘留19年而不屈服,宋朝末年宰相文天祥的《正气歌》、南宋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他们用文章和行动,表达出对祖国坚贞的爱,南北朝时代,北方女扮男装的花木兰的代父从军,更是千古传咏的佳话。如今的金晶,这位被网友们称为“轮椅上的微笑天使”、“最美丽的火炬手”的27岁女孩,在7日巴黎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用她的身体奋力保护火炬,表现了一种无畏的爱国热情。金晶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也挡不住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步伐,这是中华民族的原动力。

【适用文题】

微笑天使、最美丽的人、中国的骄傲--------

7.点燃生命 吉吉

【材料传真】

第一棒火炬手:吉吉,女,登山队运动员。第二棒火炬手:王勇峰,中国登山队队长。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 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中国农业大学学生。 第五棒火炬手:次仁旺姆,女,自治区登山学校学生。

2008年5月8日上午九时十七分,中国登山队十九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2008北京奥运圣火终于在海拔8844.43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点燃!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圣火耀珠峰的盛景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珠峰火炬队当天凌晨3点出发。登顶的激情和传递奥运圣火的动力激发着队员们神速前进。队员们的前进速度甚至超过了事前的预估,9点10分,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第一次在珠峰燃烧,第一棒火炬手吉吉高举的祥云火炬与圣火在珠峰实现完美融合。经过王勇峰、尼玛次仁、黄春贵三位火炬手的传递之后,站在珠峰顶的次仁旺姆高举火炬,奥运圣火在珠峰跃动! 那一刻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而这五名英雄和他们所在的珠峰火炬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

【颁奖词】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使用提示】

我们知道,登珠峰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奥运圣火登珠峰更是难上加难,最大的难题是低压缺氧,一方面令火炬燃烧困难,需要采取一些高科技手段,另一方面对队员也是一大考验,因为要将奥运圣火火种带上去,点燃火炬,还要进行直播,必然要带上许多设备负重登顶。其次是大风。再次是低温,很多精密仪器设备在低温条件下运行都不太稳定。但是这五个运动员却克服了诸多的困难,成功地登上了珠峰,实现了所有中国人的梦想。这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心中美好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也来源于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向上的精神。

【适用文题】

困难与梦想、众志成城、信念和毅力--------

8.华彩惊世 张艺谋奥运团队

【材料传真】

总导演:电影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中国人民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 国家歌舞团副团长陈维亚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在整个奥运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2005年,张艺谋、张继钢、陈维亚等人被任命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负责整个开闭幕式的创作和实现。

为更好地展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主题口号的深刻内涵,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突出“文明”、“和谐”两大主题,张艺谋和他的团队推掉了高昂报酬的商业合作,带领他的团队夜以继日的工作。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以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

【颁奖词】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使用提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憾了中国,震憾了世界。张艺谋和他的奥运团队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总导演张艺谋说,电影做了20多年,从来没有这种感受。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当你有幸从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工作,这是你一生的财富,值了,值了!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如何用世界通用的语言介绍中华民族骄傲的团队,金牌授给他们,现在还不晚。

【适用文题】

什么才是最值得的、中国文化的魅力、付出总有回报---------

9.太空中的第一步 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材料传真】

去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年“感动中国”评选的入围者,“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的当选,更是众望所归。飞天的渴望在中华民族的脉搏里流淌了数千年,如今“神七”发射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复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关于“飞天梦”的记忆和影像。3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量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愿景变成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北京奥运会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使用提示】

“神七”飞天是2008年中国继成功举办奥运会之后的又一大快人心的创举。炎黄子孙留在浩渺太空中的这一小步,豁然自信、脚步稳健,展现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姿态与力量源泉。这翱翔太空的三位勇士,掀起了中国民众新一轮的民族自豪感,向世人表明了梦想与航空共起飞的豪迈与快意。

回想祖国的建设历程,从“一穷二白”的家底,到“两弹一星”,到神七飞天、太空行走,中国在变,变化令人目不暇接。仰望神七,透过飞船倩影,我们展望的不啻是祖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飞跃,是中华民族锦绣的未来。

【适用文题】

豪迈与快意、一小步与一大步、美好的未来------

10.普通人的大爱 这就是爱 韩惠民

【材料传真】

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把韩惠民和初恋情人吴月瑛分开,吴月瑛瘫痪了。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颁奖词】

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使用提示】

我们从韩惠民这个平民人物身上看到了爱的真正内含,那就是一生的承诺,就是性命相托。韩惠民是个可敬的人,足以让每个震惊。34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已是生命的一半了,这34年是可以经历为人夫为人父亲甚至为人祖的一个时间段。也正是这34年,为了相恋时期的一个承诺,他守护瘫痪在床初恋女友,不离不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妻儿老小也一同参与这份守护……同时,从他们身上也表现中华中民族的传统美德――守诺和诚信。他们的所作所为,已充分表明这些传统美德已经潜移默化于我们的民族精神里了。

【适用文题】

一诸千金、真正的爱、传统美德--------

11.特别奖授予全体“中国人”

【材料传真】

组委会认为,2008年的中国经历了太多悲怆和喜悦,在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神七”航天员太空漫步等事件中,中国人用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使用提示】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也充分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本色:当风雪阻断归路, 我们彼此取暖!当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 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 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 我们竭诚互助!当地震撕裂大地, 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我们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

【适用文题】

人物作文素材篇3

看来,农民企业家曹德旺已决意“永不回头”地落实“狂捐”家财的豪言。自9月以来,他频频减持自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累计套现20多亿元,目的是“用于慈善捐款及其他用途”。年初,当这位中国“玻璃大王”向外透露,欲将其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70%(后改为60%)捐出成立慈善基金,质疑声犹如潮水般涌来。因为涉及操作限制,申请迟迟未得到证监会的批准。

相比狂捐83亿家产的神秘富豪陈发树,张扬率性的曹德旺受到的道德拷问要少得多:一方面,他的“慷慨”有迹可查,连续5年都是胡润富豪榜上的慈善家,累计捐助达2。7亿;此外,他所减持的福耀玻璃因为业绩突出,一直得到机构投资者的热捧。这个自称“很土”、“穿名牌是因为自己不好看”的农民企业家有着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发家致富故事:14岁辍学,为生计卖过烟丝和水果,38岁时承包了当地一家生产水表玻璃的小厂,后将之打造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六的汽车玻璃企业。

完成积累后如何对待财富?曹氏富有争议的行为,为受困于社会仇富心理的中国富豪提供了一个超前样本。

绿色之魅——赵中

27岁的赵中5年前辞去中科院安逸而稳定的工作,创办了甘肃省第一家环保NGO组织“绿驼铃”,致力于中国西部环境保护事业,为改善已经恶化且正在加剧恶化的西部生态环境而努力。

赵中号召环保志愿者在各地寻找把垃圾和有毒物质倒入河流的工厂,他自己更是跑遍各地,绘制出一幅详细的排污地图。其中的一项成果是,促使嘉士伯啤酒厂建立污水处理设施。而多家非法排污企业在“绿驼铃”公布信息之后,受到了处理。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年度环保英雄,以表扬为挽救地球不遗余力的杰出人物,赵中位列其中。“一个人的影响是有限的,”赵中说,“但是与其他人的力量联合在一起,会变得无穷无尽。”

人物作文素材篇4

关键词:写作 材料 教材 新颖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57-01

在写作中,许多同学面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写自己的事吧,好像跟别人的选择显得无多大区别;不写自己的事吧,似乎又无事可写,只好将记忆之中的某篇文章稍加改动搬上。可这样的文章又难逃读者老师的法眼。于是在许多同学看来,选材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写作的素材是发掘不完的,也不在与素材的新与旧,关键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利用素材,用好素材,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选材就是要立足于中心用最佳的材料去表现的过程,其要求就是最确切地表现主题即作者的观点态度,使材料与主题的对接巧合无痕。

材料的积累来源广泛,教材,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文字都是我们的材料。

1 如何得到好材料

1.1 由此及彼

“此”与“彼”可以为正反对立,也可以同类,它既是根据文题确定的中心,寻找第一个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再反向联系寻找相反的材料,此为正反选材。例如以“宽容”为例:先从正面找到“蔺相如宽容廉颇”之例,然后反面联系,找到“周瑜不能宽容”之例。正反对比,观点鲜明。第三种联系选材就是依据你找到的材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想一想与它同属一类的事例还有哪些。

1.2 抚今追昔

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幕幕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善于捕捉善于剪接,既显示深厚文化底蕴又令人信服。

1.3 吐故纳新

就是舍去陈旧的,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新颖独特的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效果。例如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名人热点时事、胜景人文等。

2 如何用好好材料

2.1 推陈出新

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同样能写出新意来。要做到推陈出新,就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同时善于比较,去同存异,表现独特的“这一个”。例如爱迪生是大家写议论文时常用之例,但如果充分想象,将爱迪生工作的情景生动的描写出来,这样,老材料也不显呆板了。

2.2 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应事物本质,选取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例、经历表现人物性格,舍去一般性片段、事迹等。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论据来证明论点,舍去一般性论据。例如朱自清在《背影》选取最感人的一幕:父亲到车站送我,给我买桔子的情景,细致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2.3 以小见大

“滴水见太阳”小事也可以折射大千世界。所谓“小”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小事,而是能反应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使人耳目一新。

2.4 深入挖掘

很多材料的内涵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向的。一个素材,只要深入挖掘是可以用来论证多个主题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依照主题转变方向。充分利用素材的多向性为自己服务。

素材海阔天空,但不能任意游,选好素材才能使你的文章在海阔天空中独树一帜!

3 新颖素材的来源

(1)来源于习作者直接的生活经历,包括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我爱野豌豆》一文,写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如野豌豆带给自己儿时的快乐,又写了自己听母亲所说的野豌豆是我们的大恩人。

(2)来源于习作者间接生活经历,包括自己从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方面得来的人或事。近年来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名人现身说法、名言增添光彩,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加以改造,添加一些新的内容,注入时代“活水”,体现时代精神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效果也很好。

4 结语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外,还应该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着眼于当代热点、焦点,为你的选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出新制胜,写出特色,何愁你的作文不吸引人的眼球?

参考文献

[1] 朱红娟.让细节描写成就成功作文[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2] 高有忠.引导观察 培养兴趣[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8).

人物作文素材篇5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运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永远是语文教学的难题,而写作就成了学生们最头痛的心病,许多学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时脑子一片空白,写不出作文,或是努力想,只能想出以前一直使用过的素材,写出来的也是堆砌陈旧素材,空洞无物。针对高三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写作中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材雷同和老化的现象,我认为要写好议论文,首先要厚积才能薄发,胸藏万汇才能吐翕张,因此素材的积累和运用就非常重要了。

一、 素材的来源与积累

(一) 取材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而优美的原料来自教材,教材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选出来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应该成为我们学生写作的最直接的素材。但是学生对课本的素材视而不见,不以为然;当然,老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为此,我和学生一起对课堂范文进行概括性地整理情节,并多角度地提炼观点。例如: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能表现渊明的思想和情怀的诗句以外,如“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还要从中提炼出多角度的观点,任何一则素材,不同的认识角度将产生不同的价值点,如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可找到正确的有价值的立意点为:

1.心灵的选择,2.淡泊名利,3.突破心灵的禁锢,展开梦想的翅膀,让人生自由飞翔。

4.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自己的精彩同,5.适时的转身是一种智慧,6.得与失。

因此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就是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挖掘。

(二) 取材课外的补充和阅读

学生因困于课业负担而无暇光顾课外读物并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这时,老师应当适当给学生补充与课本教材相关的资料以及提供一定的参考阅读书目或电影或电视。

1.课内的延伸:与课内相关的素材,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例如:在学习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补充和渊明一样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的美国作家梭罗,介绍梭罗的《瓦尔登湖》,介绍梭罗创造了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坚守,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的传奇,还补充了和渊明一样对大自然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的“花甲背包客 ”,这样就可以将相关的素材积累在一起,以便运用时能产生合力,使论述对象更具有广度和力度。

2..阅读好的作品:巴金曾说:“我们不只是靠米活着”,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文字离不开阅读,阅读既有语言材料的吸收更有思想方面的吸收,当然最好任用就是写作时可作为素材。可以阅读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言论等等,如:梁衡的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柴进的《看见》、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汪曾祺的《受戒》、杨绛的《我们仨》等等,这些书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素材天地:精彩的语言素材、厚重的思想素材、鲜活的人物素材等。

3..关注新闻联播,特别是每周六的《新闻周刊》, 在45分钟的时间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最关键还可以学习名嘴白岩松对事件和 人物的点评。老师可以下载让学生观看并积累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仅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总之,要求学生有素材摘抄本,常读常抄,自然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为学生们提供广阔的素材库。当然素材就像矿石,只有激活它,运用它,它才有生命。

二、 素材的运用

现在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对素材的处理是原文式引述,往往是堆砌事例,没法根据需要,改头换面,创新运用。罗丹说:“笨拙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是的,我们不能照抄照搬现有的素材,应该有所创造,就是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改造、创新的运用。只有对素材有独特的感悟与加工后,才能成为精彩的片断。如何将素材巧妙的运用呢?

(一) 简化压缩素材:要求对原有的素材进行简化,使之简洁、概括、扼要。

例如:我在训练学生写比喻式的关系型作文时,以“沙漠与绿洲”为题,写一则片断,运用我们课本《项羽之死》以及项羽的补充资料为例,要求以项羽为反面例子论证:“当我们面对人生如沙漠搬挫折时,别忘了给自己心中储存一片希望的绿洲。”如一学生习作片断: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他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在乱世中他脱颖而出,成为西楚霸王,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打下半壁江山,然而垓下之战却成为他生命的绝唱,一代豪杰命陨乌江,刘邦在垓下的围追堵截项羽犹如置身沙漠,步履维艰,独立无援,眼前的失败让项羽感到耻辱和痛苦,丧失了坚持下去的卷土重来的信念,放弃了找到绿洲的希望,“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心中储存一片希望的绿洲,仍不忘辜负江东父老的嘱托,拥有坚持到底,突出重围的信念,走出失败的打击,走出绝望的沙漠,或许历史将改写,项羽也将会以更重的重量记载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项羽的一生,所写的素材很多,然而这个片断却将项羽的一生高度概括,引用素材时能简洁扼要。

(二) 想象扩展素材,进行合理演绎:要求能够对素材感悟并加工,对素材的内涵的挖掘,写出个性化文章来。例如;我布置习作“偶然与必然”时,学生对看过的《金陵十三钗》后,对扮演女主角玉墨写了这么一段:2012年,一部《金陵十三钗》捧红了倪妮,一时舆论四起,她几乎成了“一夜暴红”的代名词,众人皆云是张艺谋的偶然相中让倪妮的双脚踏进了成功之门,可谁曾想过,若不是倪妮自幼学习英语,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南京话,她怎能成为“谋女郎”?若不是她没日没夜地练习台词、揣摩人物心理,将剧中的人物植根于心中,“玉墨”这一形象怎能深入人心,大获好评?偶然的成功,源于倪妮的努力和热血,更离不开她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和对演艺工作的崇敬,偶然实则是必然。

可见,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对素材的加工,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人物作文素材篇6

关键词: 初中作文 写作素材 课本

内容单薄,空洞无物,材料不丰富,内容不充实,已经成为学生写作的瓶颈。究其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积累,甚至没有积累。文章要言之有物,就必须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只有在熟练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写出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文章。对于写作者来说,没有材料,好文章从何而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文章亦如此,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材料过于陈旧贫乏,写作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即使拼凑出来,作文内容也是平淡、枯燥的,满篇假、大、空。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文章,是空泛抽象、干瘪无力的;材料用得不够的文章,是单薄、瘦弱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好文章,都是在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文章内容厚实,读者获益匪浅。

如何才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真正找到下锅的“米”呢?当我们正为寻觅写作素材而劳苦不堪时,却往往忽略了“教材”这个巨大的素材宝库。一味把拓展材料的视野放在课外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的时间、阅读量毕竟有限,相反,巧借语文课本中的素材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个有效途径。语文课本是一座素材金矿,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多是文质兼美、堪称典范的文章,内容大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性格,它们题材、体裁、风格等丰富多样,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和时代感,这当中自然隐含着丰富的写作源泉。如果我们深刻理解并且准确把握课文的精髓,领悟并运用前人优秀的写作成果,课本就能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提升文章档次,写作就会别有洞天。下面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从课文中找素材这个问题。

1.写什么?语文课本告诉我们,“亲近文学”、“金色年华”、“风俗人情”、“多彩四季”、“童年趣事”、“动物世界”、“至爱亲情”、“小说之林”、“人与环境”等都可以入笔。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主题,可以通过一棵长在燕园幽径上的古藤萝在新旧两个社会的不同遭遇来表现;可以通过一只鸽子偶尔闯进阳台后,引起主人要不要封阳台的思索来表现;还可以通过一座城市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标志性小动物来表现――角度可以多种多样。看了这些,我们的思路是否变得开阔了些呢?课文中的典型事例、名言警句、俗语、诗文、文言句、精彩片段等都是重要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将其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作文中去。如有一位同学在习作《我美丽的家乡――扬州》中这样写道:“不必说风景如画的瘦西湖,典雅古朴的亭台轩榭,也不必说玲珑精致的个园,单是那垂柳依依的古运河一带就让你流连忘返。”这显然借鉴和仿照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但运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既突出了扬州景色的旖旎多姿,又显示他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让老师眼前为之一亮。

2.怎么写?初中作文应该以写人记事为主,那怎样写才能比较出彩呢?平日的作文往往是叙事平淡,人物形象不鲜明。要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可以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加以刻画;叙事要有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一旦动笔总不得要领,依旧写不出传神动人之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回归课本,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范例,仔细揣摩,掌握方法,努力从课本中寻找素材。

(1)扣住人物的特征。高尔基在《童年的朋友》一文中这样写他的外祖母:“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些描写细腻、准确而传神,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勤劳能干、性格开朗、充满爱心的外祖母形象。“大猫”的比喻既新鲜又奇妙,不仅没有破坏人物的形象,反而因为真实而增添了美感。同学们肯定也写过关于外祖母或者祖母的文章,比照一下,就会发现差距,也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再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里鲁迅先生并没有去描写孔乙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可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却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的老书生形象。所以说,刻画人物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而准。

(2)注重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也同样如此。《往事依依》中国文老师朗读时“头和肩膀左右摇摆着”的细微动作深深打动了于漪,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先生的一个“嗤”和从眼镜上边射出来的“鄙夷不屑”的眼光,令读者在愤慨的同时又对旧毡帽朋友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对军大衣细节的描写,把奥楚蔑洛夫那种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无情地鞭挞了沙皇走狗的丑恶灵魂。由此可见,“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却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

当然,生活处处皆有“米”,这里是说利用好语文课本,多思考、多积累,厚积薄发。要想在考场中夺魁,平时就必须巧摘妙撷。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广泛阅览等都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提笔时才能挥洒自如。要写自己的所历、所见、所闻、所感,把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感受平凡生命的非凡价值。

在选择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主旨。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辅以相关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只要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舍弃。而对于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则要用墨如泼,浓墨重彩,以繁胜简,从而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

2.力求新颖。材料贵新,但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只要有闪光点、动人处,可挖掘、可发挥,就均可入文。

3.注意材料的组合搭配。材料要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最恰当地表达文章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也不一定都新颖、典型。这时我们不妨借助联想,合理虚构。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根据中心思想表达需要,当添加则添加,当描写则描写,内容自然就会充实起来。

人物作文素材篇7

但可惜的是,如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等文化名人被写滥了一样,感动中国人物已经被众多考生写得俗不可耐,而成为考场作文的“重灾区”。据统计,2012年高考作文,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考生不约而同地提到“感动中国人物”,选材撞车,情感雷同。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误区:

一是把“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当做万能的作文材料,手头准备了两三个“感动中国人物”素材,就拿来应付任何话题的作文。比如写“伸出你的手”用到“最美妈妈”吴菊萍和用脚弹钢琴的刘伟,写“微光”还是这两个人,写“忧与爱”仍然是这两人!全然不考虑材料是否适用其主题,只是简单地把人物的事迹复述一遍,见不到人物突出的精神,看不到人物身上的亮点,更不见材料的使用角度。

二是将“感动中国人物”素材随意肢解,弄得面目全非。许多考生对“感动中国人物”的基本事实模糊不清,或者只是一知半解,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出现内容虚假的情况。

三是把“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当成“万金油”,照搬硬套,而不知道变通。“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确实饱含深情,言简意赅,富有文采,如果恰到好处地汲取其中精华,确实能收到激活全篇的效果。但不分场合地全文引用,就显得机械僵硬了。比如有位同学引用杨善洲的事例来证明“无私奉献也快乐”的观点,本应该概括其奉献的事迹,却大段搬出了“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的颁奖词,一则语体风格不合,二则与观点方向不一致。

那么,如何将家喻户晓的“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翻出新意,做到有启发性、有观点性、有情感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一、从陌生化的角度,别出心裁,妙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古人云:“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偏不下手者。”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以她日常的一言一行,以危险来临时的坚决举动,证明她身为一名教师“最美”的一面。她在生死瞬间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告诉我们师德从来都是高尚无私的,这世间的美好和善良从未走远。这样的素材,一般人都从“师德大爱”“理想追求”“美好善良”等角度来写作。但下面的作文却避开了这些角度,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这是一股来自网络的暖流——“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病情让千百万网民持续关注,成为连日来微博上的最热点。爱心卡片和捐助源源不断地涌入医院:这是一次源于网络的爱心联动——张丽莉和千千万万令人感动的“小人物”,激起网民内心最真挚、淳朴的善良。自发地将爱传递。

张丽莉的事迹,点亮了网友们的心田,形成炽热的“正能量”,照亮了网络虚拟空间,感染了网上网下数不清的人。这是正能量的力量,这是爱与善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诚挚的爱与善更能打动人。微博上爱与善的力量,真实地存在,坚定地生长。我们社会生活某个角落发生的爱行善举,一旦抵达人们柔软的内心后,就会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真挚的爱会温暖每一个人,真善美的力量会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不从“最美教师”的角度,而是从“正能量”的角度,谈及众人对张丽莉的关切,以及张丽莉事迹给人的感动,从中发掘出“真善美的力量”“感动的力量”的主题,避俗求新,写出了独特的感受,令人耳目一新。

二、从巧妙切入的角度,独辟蹊径,巧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在熟悉素材的基础上,从素材本身寻找切入口。每个感动中国人物,都涉及不同的人物,不同人物身上有不同的突破口。比如捐献肝肾的12岁女孩何玥,她的父亲帮助她完成了遗愿。运用“何玥”这个素材时,如果从她父亲这个角度切入,更容易出新。请看:

最美女孩何玥,向我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有限、精神无限”的人生真谛,女儿的大爱也深深打动了她的父亲。为了给小何明治病,何王月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父亲何先航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谢绝了各方捐助,婉拒了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索朗旺青亲属再三送上的酬谢,他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2013年2月初,何先航得知一名女孩患上了尿毒症,女孩和她的家人正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何先航辗转联系上他们,拿出1500元汇了过去,只留下了“桂林何先生”的称谓。何明的事迹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器官捐赠,甚至有更多的人有了捐献意识,并逐渐将意识变成了行动。如今,何先航自己也填写志愿书,承诺去世后无偿捐献遗体器官。女儿感动了老爸,感动了中国。

当众人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感动中国人物”的时候,如果转换一下视角,从他们身边的人写起,一定会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

三、从因果分析的角度,弃浅就深,用好“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支撑素材的,是背后的思想。我们不妨透过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把握其基本内涵。找到材料独特的运用方向。特别是立意上要求新、求深,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比如深受农民工爱戴的被誉为“卧底局长”的陈家顺的素材非常有特色——陈家顺从2007年以来,先后5次以打工者身份“潜伏”在浙江义乌和江苏扬州等地当组装工、装卸工、看仓库,甚至当起了“猪倌”,以此摸清工厂招工是否存在骗局,工资能否足额如期发放的情况,然后才放心地把家乡的农民介绍到有关企业、工厂打工。运用这个素材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浮于陈家顺“为民服务”的表面,而要挖掘其深层意蕴,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剖析根源。我们起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重在行动。他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乡亲,是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担当的力量。他最大限度地履行自己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百姓利益为先。他胸中装着百姓,时时处处想着乡亲,赢得了农民的信赖。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创新”这个主题来写作。请看学生作文片段:

陈家顺身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在他身上体现了紧扣经济发展、变管理为服务的创新精神。陈家顺一年奔波最多的地方不是老家,而是义乌。这样的“异地服务”是为目前我国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的一种重大创新。他不像别的官员,只是动动嘴,走走过场,他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卧底打工”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被逼出来”的创新之举。如果他墨守成规,又怎么能引领大伙走出深山,走出闭塞的家园呢?

这样的分析,透过“卧底打工”的表象,看到了“创新工作思路”的实质,给人的启示非常深刻。

四、从联想的角度,由此及彼,用足“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古今中外相似的人和事,一并运用到文章中。比如大漠忠魂林俊德的素材,可以跟同样献身国防、矢志报国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人的事例巧妙联系起来。请看: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在西北荒漠中,在戈壁悬崖上,他为核武器的建造立下汗马功劳。恰如古时戍守边疆的战士,即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依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想同样故去的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还有为辽宁号航母舰载机成功起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罗阳,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斩棘,哪怕困难重重,都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科学研制,对于其他的身外之物,他们早已抛之脑后。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自信。

也可以运用异类联想,由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联想到相反的事例。比如“孝子教师”陈斌强的素材,可以跟社会上不孝敬父母的现象联系起来进行对比。

五、从想象的角度,丰富细节,用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在立足事件的基础上,活用材料的关键性细节,大胆演绎发挥,进行延伸扩展,可以让素材出新。比如有位同学运用陈斌强的素材时,对其中“爱的味道”的细节进行充分想象扩充:

陈斌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心,他的孝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一次,一个学生轻声告诉陈斌强:“老师,您身上好像有股怪怪的气味。”他知道,一定是妈妈的大小便沾到自己身上了。这是常有的事,平时他总是换套衣服再去上课,那天因为时间来不及就没换。当时气氛有点尴尬,只见有位女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没事,这是妈妈的味道!”另一位女同学说:“老师,没事,这是爱的味道!”陈斌强鼻子一酸,再也忍不住,七尺男儿当着全班的面流下了热泪。从那以后,每当陈斌强陪母亲散步,总有学生陪伴身边;每当陈斌强洗衣服,总有学生抢着来帮他。她们说:“老师,让我们感受一下爱的味道!”

这里的“添枝加叶”,让文章血肉丰满,形象鲜明,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六、从对话的角度,融入自我,用活“感动中国人物”素材。

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时,一定要融进作者的情感,要有“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有真挚的感情。可以虚拟场景,采用对话的形式,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物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话,自如地表情达意。请看以高淑珍为素材的作文片段:

你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名字——母亲,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你更是39个残疾孩子的妈妈!你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妇,却在自家小院创办了一所“特教学校”。在这个充满爱的小院里,所有残疾孩子免费吃住、免费接受教育,快乐健康地成长。而这一切都是当校长的你靠种地和打零工来维持。你用柔弱的双肩,为残疾孩子撑起了生命的蓝天。在你的感召下,多位志愿者走进了你的家中,当起了爱心志愿者,演绎了一曲爱心接力、无私奉献的动人华章!

作者采用跟人物对话的方式,把人物置于我们的面前,拉近和人物的距离,增加亲切感,文章激荡着彼此的心灵感应,荡漾着浓浓的情感,读来情真意切。

人物作文素材篇8

俗话,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作文的“粮草”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当之无愧。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素材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予以鼓励和引导:

1、运用观察积累的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是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心想、用身体感知环境并把所得到的材料用头脑综合起来的过程,是人们根据某种需要,对特定的对象做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过程。

那么观察应把握好哪些方法和技巧呢?首先,注意捕捉事物的特征。捕捉到事物的特征,便能够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观察的事物给自己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捕捉到事物的特征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景物、有个性的人物,才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其次,多角度观察或选角度观察。观察的方法有鸟瞰法、顺序法、特写观察法、分离观察法等,学生要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选择恰当的观察时机。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

2、坚持阅读并做好摘录笔记

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读书破万卷”,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的人,才会“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化阅读素材,让阅读素材更好服务于自身写作。内化阅读素材就是要引导学生不能停留在阅读内容表面,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精彩内容化为己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原始阅读素材进行全面的熟悉、解读和感悟,捕捉阅读素材表层语句所代表的意义,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对素材进行分析,认识素材本身蕴涵着的“丰富的资源”。依托有效阅读进行素材积累,可以解决学生在写作中“无米下锅”的问题,尤其是写作训练的初期阶段。积累大量写作素材对于学生激活思维、培养语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做摘录笔记是积累词汇,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对学生思想成长有益,而且对学习语言也十分必要,告诉他们摘录的内容没有限制,只要他们自己觉得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句子都可以摘录下来。在阅读报刊、杂志时,可从中摘录一些写景的句子,亦可从中摘录谚语、格言、箴言、警句等。另外要求学生要经常翻阅,有的句子可以反复吟咏,甚至背熟。这些摘录笔记都是同学们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捕捉到的闪亮的火花,都是同学们在思考之后所得到的启示。在每两周一次的展示、交流中,你会发现同学们在语言丰富的同时,思想也在渐渐深刻。

3、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

文章是一种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地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这样的素材绝不是简单的感性材料,而是学生头脑中曾有的感性材料在思维积极运转的状态下迸发出来的,是结合一般感性材料,又高于一般感性材料的创造性的语言形象。

上一篇:热点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经典作文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