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0-29 06:04:23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1

要开好一场新闻会,必须熟悉举行新闻会的程序规范,比如了解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注意发言人的仪容仪表仪态、简洁而规范地介绍人、正确点请记者、高质量地答记者问以及准备好背景材料和新闻通稿等。

一、 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的区别

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区别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粗略的区分。新闻会一般在专门的新闻厅内举行,主持人和发言人都在台上就座。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然后发言人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或者主持人就是人,自己信息并点记者提问。记者招待会是一种更正式的、更大范围的新闻方式。一般用于重大信息,除新闻发言人以主持人身份到场外,通常还会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出席。在现场,由发言人先作开场白,简单介绍出席会的领导和专家的身份,然后请他们答记者问。记者招待会上一般不主动新闻,其特点是常常来自高层领导人的权威信息。

我们可以选取几个主要的视角来对比一下新闻会与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区别:从信息的主动性来看,新闻会一般有信息要主动,发言人一般先新闻,再回答记者提问;而记者招待会主要由记者提问,开始后就直接进入记者提问。从主持人的作用来看,新闻会的主持人通常自己就是发言人,自己点请记者提问并独立回答提问;记者招待会上主持人常常只控制场面,由受邀而来的领导或专家回答记者提问。从持续时间长度来看,新闻会一般半小时至一小时;记者招待会一般一个多小时或更长。从记者提问的尖锐程度来看,新闻会上往往会出现很尖锐的问题;记者招待会常因发言人位尊权重,记者比较收敛。典型的新闻会如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主持的会,典型的记者招待会如我国总理出席的全国人大记者招待会。

二、准备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

新闻会之前应该准备的文稿包括新闻通稿、背景材料、发言提纲、开场白等,需要散发给记者的主要是新闻通稿和背景材料。新闻通稿原本是新闻通讯社使用的工具,通讯社在采访到一些重要新闻以后,会以一种统一的文本发给全国所有需要此稿件的媒体,这就叫做通稿。一个组织或团体在对外信息的时候,为了统一宣传口径,也会组织新闻通稿,以提供给需要的新闻媒体。背景材料应该包括与信息有关的更多的细节内容。发言人也是事先准备通稿和背景材料的“把关人”,每次会上向记者提供这些材料,可以方便记者在、提问和答问之外挖掘新闻事件,扩大报道范围。

新闻通稿最好提前发给记者,当记者一来签到时就能拿到它,这样就可以一边听一边翻看资料。白宫的新闻办公室除了向记者讲话、公告和包含有新闻会内容的文字材料之外,还向记者们分发新闻通稿、事实说明、背景资料、演讲要点、对未来新闻事件的预测、政策文献摘要、对公文重点内容的分析、赞同自己意见的专家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对自己有利的新闻的摘编、有关的图片图表光盘等资料,打包成媒体资料袋。把这些材料发放给记者,实际上就是事先对给媒体的信息进行把关,从而将于己不利和那些虚假的信息排除过滤掉,这种替媒体设置议程的做法就是引导舆论、驾驭媒体。美国报人理查•霍奇勒在《操控新闻》一文中说:“许多美国报纸的读者并不知道,他们所阅读的‘新闻’,很多其实并非出自新闻人员本身的勤奋发掘或谨慎思考,而是来自某份由政府机构所、上面印有‘请勿引述来源’的新闻资料。”

新闻通稿里应该包含除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以外的全部已知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否则就有掩盖事实的嫌疑―――为什么不把已经发生的事实告诉媒体呢?一位资深的媒体人指责:“不知何时,新闻通稿开始流行。哪里发生了矿难,迎接记者的是当地政府的新闻通稿;大凡是丑闻,总会出现新闻通稿。我认为,某些新闻通稿和无视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霸王条款’没有什么两样。首先这种‘统一口径’的新闻通稿剥夺了记者的采访权,再就是这样的新闻通稿往往是官方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用‘新闻通稿’来打压言路,带来的效应只会适得其反,不利于社会稳定。我们知道当地政府辖下的本地媒体往往噤若寒蝉,原因就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新闻通稿’,媒体往往别无选择,照登不误。而外面的媒体记者因消息被封锁,难以涉足,真相也就难以披露。一个地方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应急事件、重大案件等等,往往会看到‘新闻通稿”这个怪胎。而且,事实上,许多新闻通稿都是掩人耳目的,最后被民众所抛弃,其公信力也荡然无存。”(洪巧俊:《新闻通稿成了掩盖事实真相的护身符》,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7月31日)

三、形象设计

新闻人进入现场后,会的流程就算是真正开始了。而人亮相的一刹那,就给记者留下了第一印象。人在亮相时的神态和体语,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一般要仪容整洁、仪表脱俗、仪态端庄。在着装方面,宜着正装以示庄重,注意领带的颜色和的信息的社会性质吻合协调。

在言谈举止方面,新闻发言人在现场面对媒体记者时,一定要让记者看到信心十足的自己。姿态和表情应该稳重大方,适当运用手势,彬彬有礼却不咄咄逼人。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语音和神态向外放射。在外界有疑虑的消息或意见时,新闻发言人应以自信的表情表达自己坚定的立场,适当辅以加强语气的手势或动作,以加深提问者的印象。在外界激烈反对的消息或意见时,谨慎使用肢体语言,以免造成提问者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发言人说话的时候,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的人,观察记者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声音,让记者始终跟着新闻发言人的神态和话语去思考。说话时,可以采用温和平缓的方式,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表情放松、语气平和、眼神亲切、动作轻柔,尽量拉近与提问者的心理距离,争取其信任。如果新闻发言人讲话有活力,表情兴奋,会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记者的情绪也会随发言人的姿态和表情而发生变化。有时发言人音调放低,会更加表现出权威感。适当的停顿,则能在静默中为记者提供思考的时间和回味的空间。

四、介绍新闻人

介绍新闻人是指在有领导或专家出席新闻会或记者招待会时,主持人向记者介绍这些参加发言的领导和专家。在主持人介绍出席会的成员时,领导和专家都要迅速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发言人;我们用“介绍成员”这一说法而不用“介绍嘉宾”这种说法,是因为出席会的领导不是嘉宾,而是发言的主体。至于专家,在主持人邀请他加盟会发言人团队之前,他是主持人眼里的嘉宾,但是一旦专家们答应加盟,他必须事先同意和邀请他的组织保持口径一致,这时候双方起码订立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这些专家也就成了主办新闻会一方的成员了。专家、领导、主持人或专职新闻发言人共同组成一个发言的团队,构成发言的主体。

在会上,领导、专家们的身份应该是发言团队的成员、更应该是发言人。坐在台下的不再是领导们的下属,而是领导要服务的对象。在新闻会上,真正的嘉宾是记者。当主持人依次介绍发言团队成员的时候,被介绍到的成员无须站起身鼓掌鞠躬,只需坐在座位上轻轻颔首、微笑示意即可。

五、点请记者

新闻会开始时往往有个开场白,由主要人简介主题及有关情况,应该简化开场白以尽快进入答记者问环节;在记者提问环节,应该公平对待记者、适当照顾境外媒体。当主持人或发言人在致完开场白后宣布进入记者提问环节时,记者席上常常会有很多只手同时举起来,这时候一般由主持人或发言人来邀请某一位记者提问。点记者提问要秉持公平的原则。2003年抗击“非典”新闻会上,发言人按照座位的顺序点请记者,每排点一位记者,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在点记者提问时,一般是伸出手臂,手掌展开,手指并拢,指向邀请对象,不宜用一个手指来点记者。在点请记者时可以适当向境外记者倾斜。朱基就曾要求主持人照顾一下香港的记者,这不仅因为香港是“一国两制”的示范,而且当时香港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大鳄蓄谋发动的另一波金融战的危险,朱基需要有一名香港记者通过提问来使他有机会表达对香港的全力支持态度。在2003年3月18日十届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14个记者的问题,大陆记者提问4人,港台记者3人,外国记者7人。以后历年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2007年3月16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共回答了11个记者的提问,其中3个是大陆记者,2个是港台记者,外国记者为6人。

记者在提问之前一般会自报家门,发言人可以针对不同的媒体准备不同的信息。爱泼斯坦说,聪明的记者应该问只有被问者本人才能回答的问题。记者不该问那些在已经刊登的言论中可以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聪明的记者问的问题必然是具体的,如果是笼统的问题就可以被发言人用笼统的原则来对付。聪明的记者还会用激将法来刺激发言人的情绪,造成发言人情绪的亢奋或失衡,激励他主动爆料。尖锐而有深度的问题是对发言人的一种激励。赵启正说:“我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挑战性的问题往往是外国最关心的问题,你回答后容易得到传播,效果好。”吴建民表示,“问题越尖锐,越能碰撞出有意思的回答,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因此他在当外交部发言人的时候从不责备记者提刁钻问题。沈国放也认为,记者所提的问题越具有挑战性,他往往回答得越好。

六、答记者问

每个记者都希望获得提问的机会,因此记者都希望发言人的回答能言简意赅,人们都在期待着下一个问题是什么。2003年,美国白宫时间最长的一次新闻会为35分钟,回答了82个问题,时间最短的一次为12分钟,回答了20个问题。另据统计,美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回答每个问题的平均时间长度是38秒,这就要求发言人不要绕圈子,不能像接受记者专访那样娓娓道来,也不能像平时会议训话那样“穿衣戴帽”、有板有眼。要节省时间让尽可能多的记者得到提问机会。在国外有些国家,所有的官员都要进行新闻培训,其中有一个“6秒原则”,即记者在采访你时,不管记者问什么问题,你必须在6秒以内迅速回答。如果不能,就是不合格的。

答记者问时,人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技巧。从聆听记者自报家门,到辨别记者提问中有无圈套陷阱,我们总结设计出一套答记者问操作程序和规范:

1.弄清记者来路。对境内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言论独立程度,对境外记者确认其所属媒体的对华倾向;

2.倾听记者提问。倾听记者陈述的前提和结论,清晰地把握记者提出的观点和问题;

3.辨别问题归口。辨别问题是否在自己获得授权的范围以内,对自己回答权限以外的问题提醒记者转问他人;

4.确定回答人选。主持人将问题转交给应邀发言的嘉宾,发言人兼任主持人时由发言人独立答问;

5.对照押题题库。确认押题时是否猜中记者的问题,确认押题时有无准备相近的问题;

6.辨别圈套陷阱。分辨记者提问有无圈套陷阱,针对圈套陷阱确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7.搜索备用口径。已经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既定口径回答,没有准备口径的问题根据政策法律回答;

8.主动设置议程。尽可能正面回应记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顺带自己准备的信息;

9.运用策略技巧。熟练使用应对记者的各种策略技巧,避免违反政策法规,冒犯记者;

10.控制场面时间。主持人或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记者的纠缠追问;发言人要会适时终止回答,主持人也要会适时提醒发言人终止回答;主持人或发言人都要会适时终止记者提问,结束会。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当记者的提问特别专业、表达非常精彩或涉及的问题正中下怀的时候,可以适当夸奖记者。又如,对来自特殊地区的媒体记者可以在措辞和态度上适当照顾,以期通过媒体和这位记者本人,传达对他的国度和地域的关心。在会上对表现好的记者予以公开表扬,是发言人进行政府公关的手段。在2004年2月21日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刚刚当选市长的就在CNN记者提问后表扬了CNN:“我现在对CNN的印象越来越好,我要感谢CNN去年第一次连续滚动播出报道北京的片子,再一个CNN这次竟然对中法文化年北京巴黎文化周也进行了报道。CNN过去很少报道北京的正面形象,现在你们有所改变,所以我对你们的印象越来越好……”这样的赞美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让人无法怀疑其用意。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2

【关键字】电台;主持人;新闻

一、引言

自从广播电台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后,广播电台播音员就与之密不可分了。与电视播音员不同的是,广播电台播音员通常是采、编、播、评于一身,随着广播电台的市场化,人们对于正规的新闻播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厌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台中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新闻,就是将新闻的内容用口头化方式讲述,将新闻事件的内容形象的表达出来,“说”新闻,所指的“新闻”更多的是指民生新闻,本段着重研究对于广播电台的民生新闻,应该怎么“说”。

总的来说,“说”新闻就是对新闻焦点的轻重、消息的真伪进行分析,相较于“播”新闻,它给人明快新鲜的感觉,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他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另外,时代的进步,大家对民生新闻非常的关注,“说”新闻能够更好的将这样的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内容传给受众,并起到更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新闻用说新闻的形式来表达,就较其他报道方式能够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播”新闻与“说”新闻的不同

(一)概念不同

1、“播”新闻

播新闻是由电台新闻播音员面对听众播报的新闻播出形式。电台新闻常见构成形式有下列几种:口播新闻、现场报道、采访、评论和远距离采访。电台新闻播音员的声音应具有权威感,这样会使新闻增加可信性。

2、“说”新闻

“说”新闻和“播”新闻的播音员不同,“播”新闻就是把稿件意思通过“播”传达出去就可以了,简单来说,首先,在“说”新闻事件的时候,要说的清楚,说的明白;其次,要说的栩栩如生。民生新闻要说的具体形象,才能让听众听的入迷,这就像是说相声或者评书表演一样,需要主持人有表演的意识,这个表演,也是完全尊重新闻事实本质的生动表现。

(二)应具备的素质不同

1、优秀的“播”新闻节目的播音员应具备的素质

电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常常集采、编、播、评于一身。作为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无论主持哪一种类型的新闻节目,都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素质,博学多才;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中捕捉新闻,深刻地反映最新的最有价值的新闻;有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既善于采访、提问、议论,又善于采写、编稿;有独到的见解和即席评论的本领,敏于思考,使报道有深度;有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和高超的表达技艺,能够吸引观众,为节目增添光彩;有良好的亲和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有一颗平常心,和一种平民化的心态,不要将自己的位置摆得高于大众之上;有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2、优秀的“说”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电台播音都讲备稿,“说”新闻虽然不同于“播”新闻,但是也需要备稿,这样的备稿不是简单的稿件反复读,而是广义的备稿,广义的备稿,要着眼于生活的长期积累和学习,广义备稿是播音创作的基础,播音员主持人掌握稿件,表达稿件的思想文化基础及语言基本功的锤炼,实质上反映播音员主持人的修养。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平时要注意各方面的学习和积累,培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积累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具备较丰富的艺术修养和熟练的语言表达技巧,为播音再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说”新闻是未来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发展趋势

“播”新闻式的播音员需要庄重、大方、自信、庄严,需要使播报内容真实,要据实播报,通常是讲述式。而未来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是贴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说”新闻是未来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必然发展趋势。

总的来说,广播电台播音员要说好民生新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通俗易懂,生动简练

说民生新闻,很容易因为讲述一件事情而变得语言拖沓冗长,罗嗦,这就有悖于新闻语言特点,民生新闻也要简洁,生动,这样才能使得说新闻的语言有更强的感染力,民生新闻要在主持人的嘴中变的栩栩如生。民生新闻的受众是非常广泛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市井老百姓,所以语言特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俗易懂,这样更易于百姓接受:另外,通俗易懂的民生新闻语言给人一种亲切感,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2、语言亲切自然,准确鲜明,诙谐幽默

说民生新闻,要求语言比较活,但是这个“活”,一定要控制好,准确表达是新闻内容真实传递出去的前提;另外,民生新闻语言要观点鲜明,这样才能突出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观点鲜明是民生新闻的生命力。诙谐幽默应该是民生新闻必备的语言特点,在麻辣诙谐的语境下,主持人的表现不是肤浅的贫嘴,而是闪烁着智慧火花。

3、交流真诚,警世警人,具有人文关怀

说民生新闻要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 “关心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注意自我与他人的精神发展”。

结语

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对“说新闻”还是“播报新闻”而言,都存在着如何实现表达效果的问题,缺乏基本功训练,缺乏对有声语言表达规律的了解、认识是无法实现的。对于二者而言,都面临着“如何变化”的问题,有声语言表达的变化应该也必须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规定性来谈表达的变化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广播电台主播轻视播音基本功的训练,轻视播音表达基本规律的学习,最终会导致新闻类节目播讲方式的混乱,大量不规范、不标准的语音将可能充斥电波,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缺乏基本规律的约束,一切变化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法长久,这也是广大听众不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1]林杨.浅谈播新闻、说新闻、聊新闻[J].采写编,2007,(1)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3

近年来各级广播电台为减少差错,增强各工作环节上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大多采用把关责任倒推法。也就是,由记者检查通讯员提供稿件的差错和采访对象提供信息的差错,由编辑检查记者的差错,由部门领导检查编辑的差错,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检查播出稿的差错。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把关意识”,使各工作环节上的新闻工作者都成为合格的“把关人”,最大限度地降低广播新闻的差错率。

新闻广播编辑承担着组织、协调的中心负责人角色,从选题策划到组稿、选稿、改稿,再到与播音员的沟通、交流与协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编辑必须承担起“总把关人”的责任。因此,编辑在把新闻素材变成广播节目时,在把稿件变成听觉信息过程中,要把住各方面的关口,主要有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和辞章关。

一、广播新闻稿件的选择

广播新闻编辑面对大量来稿,要认真选稿,决定稿件的取与舍、抢与压等。编辑要根据新闻稿件的选择标准和节目的需要选稿,并由此体现广播电台的宣传方针和新闻节目的编排思想。

1.政治标准

选稿时首先要从政治着眼,要考虑政治方面的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工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视导向为生命,把正确导向放在首位,自觉同党中央和地方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准确、鲜明、生动、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心声;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唱响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符合时展特征、体现社会进步要求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2.新闻标准

新闻稿件的内容要新,论述角度要新,表达方式要新,传播及时,还要紧扣时代主题、满足听众需求。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在贴近听众上下工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审美观念、视听兴趣、欣赏水平也发生着变化,逐步加大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信息的需求。因此,新闻节目不仅要追踪社会热点,还要把握群众思想脉搏,重视服务,关注民生,贴近生活,为听众提供与时代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例如,从2007年起我台在部分时段的新闻节目中适当增加股市信息等栏目,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从而提高收听率。

3.突出特点,发挥优势。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广播新闻编辑应突出广播新闻的特点,充分发挥广播传播迅速的优势,树立新闻节目的个性,办出特色。和电视、报纸相比,广播可以说是消息最快的,不需要画面和印刷。因此,广播新闻应把“快”发展到极致,对同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最先让听众听到,这就是优势。

此外,广播新闻编辑还应特别注意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尽量采用记者连线、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形式,尽量让记者充当整个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角,运用各种典型声响实现新闻信息的最佳传播。

广播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符号是声音,这个特性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必须成为一名熟悉声音符号并驾驭自如的能手。叶圣陶曾说:“广播稿如果写得不清楚,不明白,就会为听众设置障碍,使听众一愣。如果一揣摩,下面的话就滑过去了,整个收听过程就乱了套。因此,广播稿不但要用眼用手写,还要用嘴用耳朵写,放在嘴上去读,去检验。”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应当“竖起耳朵”改稿,编辑出适合“听”的稿件。

1.必须注意语言文字的简练

对于空话、套话、不合时宜的抒情、多余的解释,都要毫不留情地删掉。

2.尽量不用简称

在谈话时经常使用一些简称,但在广播中就不能滥用。简称从产生到听众普遍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广播新闻稿件中使用简称时一定要注意它们是否已被大众接受。那些尚未被广泛接受的简称不能在广播新闻稿件中出现,否则听众就会听不明白。

3.尽量多用双音节词和通俗易懂的口语

双音节词读起来节奏感强,易于听觉辨认。一些书面语,如“1月1日”和“日益”,一般在广播节目中就要改成“1月1号”和“一天比一天”或“越来越”,这样口语化更能让听众一听就明白。

4.把文言或半文言的字词改成白话

文言或半文言的字词在广播稿中出现听起来很不舒服。如“领导分赴各乡镇进行调研……”,广播稿件编辑可把“分赴”改为“分别到”,这样既好念也容易听。这样的词语常见的还有“数日”、“售罄”等,广播稿件中常将其改为“几天”、“卖完”等。

5.不用音同义不同的字词

“近”和“进”音同义不同。例如,播音员说“消防队员走近大火准备实施营救”,听众会产生疑问——“消防队员走进?”如果改成“消防队员靠近大火准备实施营救”,就不会误解了。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音同义不同的字词,如果写出来,人们可以观其形辨其意,但广播只传音不传形,如果用得不当,就容易造成语意不清楚,甚至引起误解。

6.尽量少用代词

报纸报道的人名、地名等一般出现一次就行了,但在广播上就不行。因为广播听众处在被动地位,有时听了后面的却没有听到前面的,而且声音传播稍纵即逝,人名、地名听一遍未必能听清楚,即使听清了也未必能记住。如果广播只在开头说到“某领导到某单位调研”,后面多次说“他”,这会使听众不明白。因此,广播新闻编辑要有意识地把人名、地名等进行适当的重复,加深听众印象,帮助听众听清听懂。

7.尽量少用长句、复合句和倒装句

长句、复合句结构复杂,不适合说给人听,会使听众听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影响收听效果。短句、简单句结构简单,读起来简洁明白,听起来通顺流畅、易记易懂。在广播新闻稿件中遇到长句、复合句,应注意把它们改成短句、简单句。对于一般倒装句,念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如果在广播新闻稿件中遇到,应进行合理调整,改成一般陈述句。

8.必须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

要编辑出适合“听”的稿件,广播新闻编辑除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和语言文字功底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口播能力,只有用耳朵去听、去写,在嘴上去读、去检验,编辑好的稿件自己读了觉得顺畅,听众才能听得轻松明白。

三、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

有了正确的编辑思路并不等于节目就有了鲜明的主题和理想的收听效果。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技巧来体现编辑思路。

1.直接体现

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常听到的言论性语言包括节目开头语、栏目或新闻稿的编前话、编后话、评论等。这是编辑根据实际要求,代表编辑部针对事件或问题直接发表的观点或意见,是新闻编辑思想的直接体现,目的性很强,具有开门见山、态度鲜明、让听众一听就明白的效果,对突出稿件和节目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2.间接体现

通过节目编排语言体现编辑思想,这是编辑主观意图的客观表达。节目编排语言包括新闻提要、稿件排序、组合方式、专栏设置、栏目曲或间奏乐等。

(1)新闻提要体现。新闻提要是新闻节目的眼睛。表面上,新闻提要是客观介绍一组新闻节目的梗概,似乎不反映主观意图和思想。实际上,一组节目要播很多条新闻,哪条作提要,提要怎么写,怎样根据听众心理挑选新闻点作为提要,都在表达编辑的一种态度、一种思想。它们是引导听众收听这组节目的导语,是指导听众收听的一种提示。

(2)稿件排序体现。哪条新闻排头条,哪条新闻排第二条、第三条,不全在于其新闻价值和分量,这里面包含诸多因素,体现一定的思想倾向和舆论引导意图。

(3)组合方式体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可以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例如:同向并列组合方式有增强面对面的感受和效果;异向并列组合方式有加深对某类事物或问题的认识,深化主题,强化听众印象的效果;纵向递进组合方式有浓厚舆论氛围,深化对事件或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的效果。

(4)专栏设置、栏目曲或间奏乐体现。开辟专栏、添加栏目曲或间奏乐等,是编辑强化某项内容的宣传效果、加深听众印象、增强收听兴趣、提示舆论宣传重点等意图的体现,客观上强化了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和感染力。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4

关键词:播音风格 依附性 节目定位 说新闻 深层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在新技术应用日新月异、新媒体步步紧逼的浪潮下,新一轮改革风暴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新闻立台”的广电行业,而作为广播电视“窗口形象”的新闻播音成为引爆新闻节目改革的导火线。广电行业从中央到地方,以改变新闻播报形式、更换播音员为标志的改版风正愈演愈烈。但是,这种形式上的改革能否成为让广播新闻传播形态焕然一新的“利器”,进而在多大程度上推动新闻改革的步伐呢?目前学界、业界仍存疑。笔者认为,传统播音不是新闻节目质量下滑的根本原因,新闻播音形式的改变仅是“面子工程”,未必能带来新闻节目的根本提升,而惟有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层改革才能带来新闻播音面貌的根本改变。

一、节目定位和内容决定新闻播音风格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闻播音是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它有着很强的附着性,不同时期的时代风格及节目和稿件的风格等都对播音风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变迁、新闻事业的变革,使新闻播音风格也随之发生着演变。我国的新闻播音风格,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到今天经历了以磅礴大气为主要特色的延安时期、热情昂扬为特色的建国时期、假大空为特点的时期、积极温润为特色的改革开放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①。在半个多世纪大浪淘沙式的发展中,新闻播音逐渐形成了爱憎分明、庄重大气、严谨规范的中国播音特色,被广大听众所熟悉和认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业自身形态的变革、听众审美情趣的多元化,话筒前由播音员独领的传统播出方式逐渐被改变,新闻播音既有的形态和风格在媒介竞争中遭到巨大的挑战。“僵化、沉闷、缺乏活力”已经成了传统新闻播音面临的普遍困惑和质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当下播音面貌的集体疲惫?应该如何破解困境?这不仅是播音业务探讨的核心话题,也成了广电行业纷纷举全台之力、集全台之智破解的难题。

1998年,香港凤凰卫视鲁豫在《凤凰早班车》中首开“说新闻”之先河,使“报纸摘要”变得与众不同,打破了传统新闻节目以权威姿态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的风格。内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纷纷效仿,寄希望于通过自然流畅、清新活泼的“说新闻”而更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改变传统的播报方式。然而,被推崇的“说新闻”在广播传统新闻节目中,往往用得不好,不但不利于新闻的传播,反而肢解了新闻语言简洁、明快、严谨、新鲜的特征,对收听者的心理形成干扰和阻碍,降低了新闻的清晰度和可信度。大部分改革浅尝辄止,无以为继。

类似的改革试验在央视《新闻联播》播音队伍里也发生过。2002年,《新闻联播》的播音员们用了一星期的时间,练习“说新闻”。他们在一些句子的结尾加上了“呢”“啊”“啦”这样的语气词,试图让新闻播报更亲切。“但结果他们自己都觉得非驴非马,语气很古怪。”②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一纸提案,直指《新闻联播》节目播音风格陈旧、沉闷,缺乏新鲜感,呼吁《新闻联播》“换脸”,再次把传统新闻播音改革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年6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出现了两张新面孔,主持人李梓萌与康辉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播报新闻。节目一结束,央视网站、百度贴吧有观众对两位新主播作出评论。不少网友表示,这种变化让观众感到新鲜,多数观众对两位主持人的首次表现打出高分。2011年8月,郎永淳和欧阳夏丹也以公开竞聘的方式竞争上岗,坐上了《新闻联播》的主播台。2011年,除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方台也在劲刮新闻改革风。浙江卫视增加多档新闻节目,并与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合作推出全新访谈节目;东方卫视改版后全天新闻播出长达5小时,在几档新闻节目中,主持人也改变了传统的坐姿,加入站姿、移动等多种播报形态,穿梭于各个景区之间。

那么,这些在传统新闻节目中进行的新闻播音改革成效如何呢?凭借率真的笑容、亲和的风格而颇有观众缘的欧阳夏丹坦言,《新闻联播》和其他新闻节目很不同。“在别的节目,如果主播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发个小评论,但《新闻联播》太重要了,主持人不允许做任何一个字的改动。”为此,欧阳夏丹还为《新闻联播》作了总结,“字字千金、天天考试”。“每次听到片头曲,都会觉得有点紧张,我们每次播报都尽量把语速放慢,不容自己有任何错误”。除了直播的压力,欧阳夏丹还因为穿了牛仔材质的服装上镜,引来一些争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东风认为,由于近年来大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的影响,导致许多观众都认为所有的节目都应该去追求轻松活泼的表现形式,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播音员在播报新闻时,还是要保持严肃、认真、准确的态度与气质,不可能有自我发挥的机会和空间。节目主持人的不断更换也只能迎合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真正的节目多元化应该采取的办法是让不同的栏目有不同的风格,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对于《新闻联播》而言,新人的加入,会是一种新气象,但不会去改变栏目的整体风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说,“新闻内容已经决定了语言风格、主持人的形象甚至是演播室的设置。《新闻联播》总体已经风格化了,不可能光从语言风格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说:“主持人换了新面孔,衣服、发型有了新变化,字幕、制作等改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背后隐含的推动力,是政府对于中国新闻界、广播电视界的关注和支持。”

由此可见,传统新闻播音风格僵化、老化并非播音员本身业务能力差和性格呆滞、木讷造成的,它反映出的是传统新闻节目内容及编排风格多年不变的僵化和陈旧,因此不从新闻内容和编排上大刀阔斧地改革,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播音面貌。

二、节目定位和内容对新闻播音风格的制约和影响

那么,传统新闻节目如何制约影响播音风格呢?首先从节目定位来看。传统新闻节目,一般是广播电视历史最长、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节目。比如央视的《新闻联播》、央广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以及各地方广播电视主频率的“报纸摘要体”“新闻联播体”的节目。这些节目一般担负着传播、解释政策政令,播报国内外重大新闻,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传统新闻节目作为国内主流媒体的龙头节目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地位,是把宣传功能放在首要位置的。这也决定了它的风格和传播样式一定是严肃、庄重、沉稳的。这种节目定位也就决定了播音员不可能有太多发挥的余地,也不能要求他们有太明显的个性色彩和创造力。

从新闻内容和编排方式来看,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传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编排沿袭的依然是一条经典的、传统的“报摘体”“联播体”模式。内容一般分为省内新闻、国内外消息、专题报道,以及短评类的媒体观点,有的加上了气象服务等几大板块。新闻编排从硬到软、发生地从近到远,这样的编排和内容上的优势是明显的,节目成块、分布均匀、信息量大,选择的新闻更官方、更有权威性。

从新闻稿件的语言特点来看,稿件是播音创作的依据,没有稿件也就没有了播音,更谈不上风格。传统新闻节目的稿件主要来源于新华社和本台记者的采访报道,播音语体基本还是新华体为主要特征,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篇幅短小,但是文字较枯燥、生硬。这些因素决定了新闻播音的方式是播报为主,也就是正式陈述,与一般的主持人谈话语体有区别。播报以规范、严谨、权威为新闻播音的主要特征。资深播音员李瑞英也说,《新闻联播》“很多新闻稿,来源于新华社首发的通稿。由于新华社通稿不能改,在电视台上本来应该用口语播出的新闻,这时只能念文字稿,即便播音技巧再高,也无法像口语播报那样自然。”

再从播音员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功能来看,传统新闻节目的特殊地位和我国新闻事业本身的特点决定:播音员不可能成为整个新闻节目运作的核心,甚至对节目内容没有取舍权,对稿件没有修改权,对新闻的见解不能通过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新闻播音员的个性色彩和创造力很难发挥出来,这也就造成了播音员整体缺少交流感和活力。长此以往,听众难免心生厌倦,更谈不上接受和喜欢他(她)。

由此可见,媒体的定位、新闻节目内容和编排方式以及稿件风格都限制和固化了播音员的播音风格,播音被格式化了。因此要想改变新闻播音“僵化、沉闷、缺乏活力”,不再让人觉得“冷冰冰、生硬硬,缺乏朝气”,就必须从体制、机制、新闻内容等更深的层次上去改革。

三、实现新闻节目的深层次改革

1.对于传统新闻节目来说,首先要处理好宣传性和新闻性的关系,不仅要把重心放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也要注重受众的需求

即使是时政新闻、大政方针的也应该注重和受众的交流,要以共同学习的姿态解释和说明,讲求语言的通透性、贴近性,便于受众理解。在内容上,除了提供时事新闻,还要加大以“关注民生、服务百姓”为宗旨的民生类新闻比例,突出节目的贴近性和亲近性。这样就为播音员在保持传统播音鲜明、鼓动、有力、向上的内涵基础上,更强调贴近性、亲切感,使新闻播音更加趋于生动、流畅、自然,为多方面、多层次展现新闻播音的艺术和魅力提供了可能。

2.要在编排上下工夫

进一步深化直播语境下的改革,以快速、准确、权威的报道在第一时间引领舆论;在有了多种渠道海量信息之后,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更应该选择做“观点的提供者”、“思想的提供者”,彰显传统媒体“以人为本”的媒体责任和专业优势。可以通过“本台短评”“传媒视点”“评论员观点”等形式增加评论的力度,对关乎百姓利益的热点新闻提供分析性报道,既体现出媒体的服务性,又可提升舆论的引导力,更增强了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评论一向是播音员表达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展示播音语言艺术感染力、号召力的平台。

增加现场连线报道,扩展报道的空间和现场感。高质量的连线直播可以大大增强时效性、现场感,把广播方便、快捷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增加广播新闻的魅力。播音员在直播间和新闻现场的记者、目击者和新闻当事人连线,将新闻事件同步展现给听众,使新闻的悬念和现场感得到展现。但连线直播对节目的编辑和播音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节目的重要地位,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这就与直播的不可预见性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精心编排,对直播连线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提前做出多种预案;编辑、播音员要密切配合,尤其播音员要提高话筒前的提问水平和节奏的把控能力,保证直播状态下连线的高品质、高规格。

还应多采用诸如新闻背景介绍、相关新闻链接等编排手法。比如:对一些经济、科研、技术或政策出台的报道,编辑应站在普通受众的角度考虑,不能简单发个短消息了之,应通过新闻链接,告诉听众这个政策的出台、这项新技术的应用、这个专业性强的新词汇与受众有什么样的关系,将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链接,一条普通科技新闻或会议消息就会在更广领域的受众中引起共鸣,也强化新闻稿件和播音的对象感、交流感。

要严格稿件审签制度,特别是对热线、网络、微博等渠道提供的新闻素材要经过审核处理,否则一律不采用。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在深度融合,但是各种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广播为例,现在广播媒体对网络媒体的声音和文本资源大量采用,使广播新闻报道的体裁特征逐步淡化,不规范的语言句式、网络热词、各种字母缩略语等鱼龙混杂,也让播音员的语言样态无法统一,甚至不伦不类。因此,要通过编辑的严格审查,净化广播语言,保持广播新闻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特征,使广播在声音元素方面胜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3. 要改“播风”首先改“文风”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穆青六访兰考写出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深深印刻在几代人心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录制这篇通讯时,稿子还没念到一半,已经泣不成声……电波发出,一个伟大的名字迅速传遍了全国,齐越那苍劲有力、饱含激情的声音传遍了千家万户,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而长达十年之久的“”期间,新闻稿件无事实可言,都是大报抄小报,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一时间“大喊大叫”的播音现象铺天盖地,使新闻播音失去了亲切与热情,也没有真情实感。③可见,要想让播音员的语言活起来,文稿语言就必须首先活起来,要想让播音员的语言充满感情,稿件就必须有血有肉,充满人性的关怀。目前,在我们的记者队伍中出现了“鼠标”记者、“二手新闻”记者,写出来的稿件“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文件语言”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记者采访报道中,基层声音少,官话套话多;群众语言少,空话废话多,这些都会影响和制约播音语言。

当前“走转改”活动的开展以及广播电视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的出台,是对现在浮躁、缺乏求真精神以及新闻从业者基本素养和职业道德缺失的一次纠正。记者和播音员都应植根基层,体味冷暖,投入感情,融入群众中间,学习群众语言,运用群众语言,写出好新闻,让群众听得明白,听得进去。这样,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提高新闻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与电视学院副院长何苏六说,在政策推动、市场推动、技术推动的共同作用下,广播电视新闻“如果不改版,依旧按照传统形式、陈旧面孔做新闻,传统媒体失去受众背后更重要的将是影响力的减弱甚至话语权的丧失。”④传统新闻节目唯有让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成为新闻的主体,用准确的定位、灵活的编排、清新的文风打出一套组合拳,才能更好地传达新闻的内涵,巧妙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播音艺术这朵植根在新闻事业大树上的花朵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5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稿件;处理;编辑;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与其他行业相比,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专业的岗位能力,编辑人员的岗位能力包括一一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高端的艺术审美能力、现场指挥控制能力、文辞修饰和组合能力、理性逻辑能力等等。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会在其工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行行的新闻题材和体裁,编辑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与分析,更要求灵活巧妙、真实具体的驾驭、拼接、组合各种文字和体裁,让事件以多维立体的形式再现给大众。除此之外,新闻编辑还要具备处理视频影像和图片的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稿件处理软件对新闻画面和影像视频进行技巧修改和处理。不光要熟练画面排列、标题选取、内容提炼等基本功底,还要掌握音频录制、复制等技术能力。

(二)受众为本的新闻素养。电视新闻是为受众服务的,这就是要求新闻编辑将受众理念放在关键的地位,坚持以受众为本的理论思想,以新闻对大众的吸引度和大众对新闻的关注度为基础,进行新闻稿件的处理。其次就是在进行报道的新闻稿件时做好“三贴近”。确保报道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只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具备平民角度和平民眼光的新闻报道才能深入人心,赢得受众的需求。

(三)具有新闻敏感,及时的发现有效的新闻。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的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也是新闻工作做好新闻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当前很多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者素养和能力都是入职后培养的。但是在今天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新闻编辑者每天面临着很多信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很多,如果单纯的将事件复制给观众,或者转载其他媒体人的文章,是无法满足新闻的力量性与时效性的。新闻稿件的处理也要讲究一个宁缺毋滥,以敏锐的新闻触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咨询,或者是将其他媒体人己经发现的咨询以标新立异的角度和漂亮的技巧重新展现出来,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闻稿件编辑技术。

(四)全面的编辑能力。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做好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这就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们不但要求具备高超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还需要精通新闻中的画面语言,控制好新闻中的画面节奏感;还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要能够掌握新闻的画面处理和同期声的运行,保证新闻的画面和同期声与解说词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最后就是要求电视新闻编辑着在进行新闻稿件的处理过程中做到尊重客观事实,让节目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提升新闻节目的受众吸引力,发挥出稿件的最佳传播效果。

(一)进行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优化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能力。首先应掌握一定的稿件文字处理能力。做好价值评判、稿件内容科学筛选的同时,编辑人员应全面了解新闻采访以及录制拍摄的相关技巧,进而更好的把握新闻通讯员以及记者传递发送的新闻消息。其次应做好稿件主题内容的科学提炼并配以适宜的编后话进而促进新闻主题的全面升华。另外应有目的提升新闻吸引力以及感召力。通过稿件的编辑处理,引导观众更多的思索、感受进而有效补充电视新闻播出时间较短的不足,深化其舆论影响与传播范畴。

(二)提升电视新闻编辑的编辑能力和稿件处理水平。电视台新闻编辑人员,进行稿件内容的处理应优化编排技巧,扩充新闻影响力,对于那些内容单一的新闻稿件,能够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新闻稿件的丰富,满足大众日益丰富的需求。其次编辑稿件技巧应良好的服从编辑意识思想,契合新闻具体内容。倘若单纯的追求技巧应用的花哨、丰富,却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体节目真实性形成负面影响,那么技巧则仅仅为华丽而不实际的空架子,对于电视台新闻节目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极为不利。

(三)创新同期声方式,丰富新闻稿件内容。电视新闻稿件的处理还包括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做好新闻内容的剪辑处理工作,除了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掌握良好的操作技术、做好新闻稿件的包装,令文字内容鲜话、生动,并确保紧凑衔接外。还需要新闻编辑在创作的过程中,坚持优先的科学原则,确保新闻稿件的画面和声音的有效配合。

(四)提升交往能力,创新稿件内容。电视台新闻编辑经常需要同社会各界打交道,同时还需在电视台内部同各个环节产生互相联系。为此,应提升编辑的交往能力,这对于新闻稿件的处理也是非常有效的。编辑只有同社会各层广泛接触及时联络沟通,方能扩充新闻信息来源管道,并科学制定报导计划,令稿件内容大纲的编写更为科学清晰。

其次就是要求电视台的新闻编辑工作者具备新闻稿件的创新能力,新闻编辑工作人员应省时度势、全面观察分析、清醒认识探究当前形态领域的总体状况。从而做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内容的创新和策划,提升电视新闻的趣味性,满足新闻编辑工作者对于新闻的需求。

三、小结

电视台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处理本身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想要做好新闻稿件的处理工作,首先要做好新闻素材的选择,对新闻稿件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稿,并将新闻素材的文字形式转变成为符合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表达方式,便于电视台进行新闻的报道和传播。而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视台编辑就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创新意识,在对于新闻稿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提高新闻稿件的可观性和兴趣性。

参考文献:

[1]崔秀兰. 论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处理方式[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Z2:92-94.

[2]李大鹏. 电视台编辑新闻稿件处理方式浅析[J]. 科技资讯,2013,22:238.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6

论文关键词 南方周末 特稿 采写特色

论文摘 要 《南方周末》(以下简称南周)特稿是中国式特稿典范。本文从采访视角、写作语言、叙述方式等角度对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总结了南周特稿内外部发展的局限性,进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究了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1 南周特稿的采写特点

1.1 画面性的采访视角

南周特稿的采访与其他采访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与一般新闻采访走的程序似乎一样,南周特稿的采访是去采访一个一个的画面。采访为着画面而去,围绕画面进行,获得的也是一个一个的画面,写作就是奔着这些画面进行剪辑,这也就是新闻报道中所强调的形象思维。因此,记者的采访视角决定了特稿的成败,在没有扎实的画面采访的情况下,即便某个记者拥有生花妙笔,写出唯美动人的描述也违背了特稿的本质——真实。南周特稿的记者带有所供职媒体的特性,细节中掺杂着记者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阅历、态度、性情等,在倾听中开始还原画面。

1.2 冷静自制的写作语言

南周特稿以语言之美,重视细节写作,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揭示事物的本质。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白描,生动、传神地传达事实的真相,给受众营造想象的空间,打动人心。

例如《“犀利哥”正传》中:“年轻人的消失,村口的篮球架斑驳得像根抛弃的遗物,守在它身边的围墙上,残留着一行业已剥落的标语,‘团结全党全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对主人翁生活环境的细节描写,隐喻了犀利哥的真实生活。透过这些冷静的细节描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场氛围。毫无疑问这种语言的魅力,纯粹只依靠图像是无法达到的,因此在讨论南周特稿写作的时候,有必要将其写作语言进行剖析。

1.3 高度的文学叙述方式

南周特稿以会讲故事著称,其娓娓道来、冷静克制、别有风味。倒叙和插叙的大量使用,容纳丰富了更多的信息;把一个连续的故事变成很多个前后衔接的故事。同时,运用场景变换,视角的变化以及特殊结构,比如在《车陷紫禁城》中,记者亲历一辆出租车在北京的一个下午的遭遇,借此突显北京交通拥堵状况。这种将文学化叙事方式运用在特稿中,在接受受众赞美的同时,也引起了同行的质疑:在新闻报道中,高度文学化无疑在加强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性叙述是否可以。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论证的高度文学性的叙事,指记者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文学化叙事技巧传达文字的感染力,而非虚张声势的夸大,真实依旧是它的灵魂。

2南周特稿的局限性

2008年以后,南周对特稿的探索渐渐式微,南周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提高对调查、观察、解释性报道的追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由两部分构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就南周内部来说出现两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缺乏能写特稿的记者;缺乏好的特稿作品。

随着李海鹏等当年声名鹊起的优秀特稿记者的离开,南周内部能够达到优秀特稿写作水平的记者少之又少。这主要由于特稿除了要求记者具备一般新闻体裁的采写能够要求外,更要拥有出色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文字掌控力。特稿记者的缺乏是导致难以出产好的特稿作品的直接原因,但是好的选题是成就好特稿的基础,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状况也就导致好特稿一度难产。

就外部环境而言,社会急剧变化,光怪陆离等各种事件频繁发生,理论上讲这并不是一个缺乏选题的国度。但是由于事件发生的太过急促,各类媒体蜂拥而上,各种报道形式层出不穷。而特稿的选题原则在时间的跨度里集中高度的戏剧性,在时间的拉锯战中,特稿明显处于下风,能写的素材空间越来越小。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快节奏的加剧,压力的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的加入,以舒缓、优雅,关照内心的特稿作品难以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稿的阅读率大大降低。而特稿的高度文学性和创造性注定了它的阅读率低于那些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接报道,这让原本狭窄的读者群更加狭窄。

3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

南周特稿的发展趋势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宏观来看,自2003年南周试水特稿到2010年这种探索逐渐减少,个中原因既是南周特稿自身的局限所致也是特稿发展的必然规律。南周特稿前期兴起之时,主要以承载负面报道的“揭黑”为主,这在新闻选题和报道立场上都稍显偏颇;其次好的特稿选题可遇不可求,加之特稿采访难度大,耗费时间长,因此特稿不可能具备像常规新闻那样每周按时刊发。为此,南周将特稿精神融入深度报道中,以深度报道为日常刊发稿件的标准,不定期刊发优秀特稿。因此在宏观上,南周特稿在数目上的的探索力度将会减少,同时将特稿的写作方法运用在深度报道上,保持特稿的独特性。

从微观看来,特稿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其质量下降。相反,南周特稿少了对数量的追逐,多了对特稿写作上的谋划,以保证南周特稿的高质量水准。

在报道选题上,由此前“柔”性选题走向具备硬度和深度的硬性选题,同时在类别上也由此前散落的人物类、群体类、话题类、事件类四大类逐渐倾向于具有纵深感的事件类;

在语言表达上,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在哀而不伤的基调上,允许记者保留自己的写作语言。如忧伤的笔调,灵动的笔触,优雅深邃的描绘。

在叙事结构上:从传统的叙事习惯走向多样化。如采用编年的体例,参照小说或电影的叙事特点。如2010 年11月30日的《少年杀母事件》的叙事结构模仿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综上所述,南周特稿的特性决定了它只是小众读物,即便在未来,其受众群也难有很大的发展。南周将特稿曲高和寡的张力移植到深度报道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同时加强对特稿自身多元化的探索。未来,一部分南周特稿演化成深度报道,另一部分在写作技法和叙事结构上呈现多样化发展,保持其精英读物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美]乔恩·富兰克林.为故事而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56.

[2][美]戴维·加洛克.普利策新闻特稿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3):623.

[3]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8):78.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7

美联社Wordsmith撰稿平台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电力媒介是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我们现在正在逼近人体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如今美联社采用机器模拟人脑进行自动化新闻撰稿,麦克卢汉的预言已经实现。

1月28日,美联社题为《苹果第一季度营收远超华尔街预测》的财报稿件。令人惊讶的,一是美联社新闻报道的速度,在苹果公司数据公布之后几分钟便发稿,再就是这篇报道并非人为,而是由“机器人记者”Wordsmith撰写生成并。Wordsmith是Automatedlilsighls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写作平台,它通过汁算机程序将数据融入结构化的语言中生成新闻报道,其撰稿内容与语言风格模拟真人口吻,完全符合美联社的新闻采编方针。

Wordsmith自动化新闻的特点

1.规模化生产。Wordsmith平台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能接受任何格式的数据,通过算法运算生成图文并茂的报道,最后通过云服务进行多渠道实时。Wordsrnith超强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能力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使新闻报道实现规模化生产。从数量上来看,美联社的季度财报稿件从300篇上升到4400篇,这种高效率、规模化的新闻生产办式是过去任何时代所无法企及的。

2.精确个性化。近年来,“众筹新闻”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其优势已初露端倪,因为它能满足小部分受众群体的新闻需求。如果说,“众筹新闻”是依照“受众一传播者一受众”的传播路径,进行“面一点一面”窄众化内容生产,那么Wordsmith自动化新闻则是从“受众一传播者一受众”,进行“点一点一点”的精确个性化内容生产。

3.高度时效性。时问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时效性凸显新闻价值,这次美联社在最短时间内苹果公司的财报新闻,其时效性远超其他媒体。Wordsmith采用制式化新闻撰写方式,只需要将采集的数据输入已有的程序,便可立刻生产出新闻稿件,即时通过Twitter、E-mail等渠道,加快传播速度。高度的时效性所创造的新闻价值,使美联社在此类报道中脱颖而出。

Wordsmith自动化新闻发展障碍

1.技术壁垒导致成本过高。Wordsmith平台需要不断地投入进行程序更新才能适应各种新闻话题、结构与形式的变化要求,AI公司对Wordsmith拥有专利权,由于专利保护所造成的技术壁垒,使该技术的可推广性与可复制程度低,导致媒体运营成本过高。由于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做支撑,美联社才有能力与AI公司合作。而其他资金实力相对弱小的媒体机构,会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而对Wordsmith平台望而止步。

2.定位受众存在难题。虽然新闻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年龄、兴趣爱好、心理偏向、个性追求等相似的受众群体。然而,具体到每个个体,他们又呈现出多、散、易变化的特点。Wordsmith只有通过长时间、大量的数据收集才能把握一部分忠诚度高、参与性强的受众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内容生产与新闻推送。而对于那些忠诚度低、参与性不强的受众,Wordsmith可能由于受数据有限性的影响,因掌握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认知偏差,所产生的新闻内容和采用的表达方式反而会对他们丧失吸引力。

3.报道领域受限。Wordsmith自动化新闻的生产制作流程,是将数据通过程序输入,融合结构化的语言来进行内容生产,这就将新闻报道的范围限定在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话题策划性较强的新闻,例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等,而对于突发的,不需要运用数据处理的新闻则无法报道,从而限制了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领域。

结论

新闻发言人发言稿篇8

〔关键词〕新闻播音 发展方向 技能提升

中国人民广播播音事业始自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至今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播音专业,新闻播音员大多是由记者兼任。播音专业是中国特有的,它展示了我国播音员优质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新闻传播,在播的同时要兼顾传的特质,而当今中国播音员更多注重的是播,传的任务则是由媒介来完成。播音员过于讲求字正腔圆,会造成播音过程中缺少对象感和交流感,变成形式化格式化的播音,专业性反而成为了制约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枷锁。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播音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播音方式寻求专业突破。国外的电视新闻播音栏目,大部分主持人较为轻松地将新闻事实播报出来,有时候还配上一些肢体动作。我国的海霞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亲切适度的播报方式在众多的新闻播音员中脱颖而出。本文以海霞的播音特色为例,分析新闻播音员的技能提升方向。

一、彰显个性魅力,与众不同

电视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类资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电视新闻播音员是各类信息的传递者,是保证电视新闻收视率的重要因素。播音员在整个新闻节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新闻播出的质量。播报新闻不只是将稿件一字不差的读出来,而是运用一些播音技能技巧,让新闻更具有感染性,从而让观众能清楚、明白新闻信息。播音员在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在播音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这样才能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好的阐述。

从外形上看,海霞与传统播音员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发型也与李修平相似,但刻苦努力的她在新闻播音中面带笑容透露着知性的魅力。她的专业能力非常强,语速最快可以一分钟读360个字,播报的内容清清楚楚,朗诵时状态十分积极。2013年1月26日,海霞以出镜记者的身份登上了1955次列车。在这次出镜报道中,海霞表现出了其出色的记者特质。在整个过程中,海霞保持了播音的优质音色,在咬字时趋向生活化,同时加入儿化轻声,使得整个过程轻松欢快,贴近人心,直接将其感情传递给了受众。这,正是新时代播音员应该追求的方向。

二、丰富播音专业理论知识

新闻播音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播音员播出的节目涉及面非常广,其知识是否丰富将决定播音员表述作品内涵的程度。新闻播音员不仅要多了解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掌握新闻学、逻辑学、语言学、播音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平时注意学习积累,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要做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多走向社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阅历。

播音员,学习他人的长处固然重要,但不能刻意模仿,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播音风格,做到“声如其人”,“闻声知人”。

三、提升播音专业素养

(一)充满工作热情。播音工作不只是用声音工作,更是一项包含声音色彩、衣着、肢体语言的全身心的工作,使自己说出的话富于想象、有感染力和现场感。播音存在的较大问题是播音员与新闻事实的割裂。播音员格式化的播报方式让受众主动接受,主动挖掘,更多的还是需要画面和采访传递。新闻,在第一时间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书面文稿的简单复述,更多的应该是充满新闻态度。传递新闻态度,需要播音员饱含新闻热情,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工作,在播音时真正想到传播的使命,去挖掘新闻的内涵,通过自己的处理直接传递给受众。汶川地震时,海霞深情的报道在第一时间就能将新闻中蕴含的情感带给受众。

(二)积极探索播音方式

1、《新闻直播间》栏目积极进行着电视新闻播音国际化的探索。从《新闻直播间》中我们看到了新闻播音员将专业技能加以改进的成果:主持人坐姿的前倾,稍微灵活变化的语速都使得传统的偏严肃压抑的新闻播音模式得到改善。海霞在《新闻直播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面部表情,她运用自己的笑容拉近了受众和播音员的距离,使观看电视新闻栏目的受众从单纯的接受新闻事实过渡到在新闻栏目中以放松的心情去接纳新闻。从被动到主动,正是新的播音模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也成为之后李梓萌、欧阳夏丹等人努力的方向。

2、在电视新闻播音中,播音员的角色感非常重要,且他们形象端庄大方、朴实自然,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他们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达新闻信息。电视新闻播音比广播新闻播音语速稍快,在语言表达样式上多采用播报式,以体现准确和及时的特征,体现出时代感和庄重感,要求语言节奏明快,声音纯正明朗。

3、从传播方式上,电视播音可以分为录播和直播。录播可以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创作过程即准备到表达,可以明显的展开。直播,有时来不及看一遍稿子,准备和表达过程处于共时状态,同时进行,综合体现。从对语言的组织和转化上,可分为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无稿播音和有稿播音都需要对其规律进行很好的把握,都包含着创造性,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有稿播音更注重美感,无稿播音更注重生成。播音员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这就要求新闻播音要准确清晰,吐字合乎规范字音标准,即使在杂音环境中也能听清楚,使其语言具有较高分辨率。当然,这并不代表播音中只需要机械地念字,而是要完美、准确表达出语言的意义和感情,表达出思想倾向性,引起听众的共鸣。

上一篇:培训班总结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客户座谈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