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2 07:47:27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

1、要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以往我们有用同种方法、同种手段教育所有的学生的现象,少数人犯错,大家挨批,少数人有提高,全班都光荣,不重视个性教育。在教育上,所有“一个羊是放,一群羊也是放”的说法和作法全是错误的。有不少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时对老师说的第一句话:“给您添一个麻烦,要多劳您一分心。”这就是要求针对学生实际加强教育的期望。教育管理有了针对性,才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2、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起到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幽静的校园和优美的环境自然会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这就为转变学生思想、调整学生的心态和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爱护学生心灵,互交知心朋友是正常的教育氛围。民主与平等能给人们心理的宽松,感到心平气和,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环境中才能教会学生调整自我心态,增强正确评价自我、正确认识现实、正视逆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2

2013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辅导员老师在大学校园里面似乎是一个超级忙碌的角色,正如一位老师举得一个例子:“千根线下面只有一根针。”学生党建工作,学校的组织部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团建、校园活动,学校的校团委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资助、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学校的学生处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甚至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校的任课老师也会找辅导员老师;每年的新生入学就更是忙上加忙了。辅导员的工作苦、累、压力大。尽管如此,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辅导员老师爱着这份职业,因为辅导员老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赞美,但同时也给辅导员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有时会感觉有些许的的压力,因此辅导员老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减压的方式,心情郁闷的时候,打个球,出身汗,吃点零食,看个电影。找个知心的领导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聊聊天,心情自然会好了。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郁闷的时候谁都会遇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郁闷和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就是,郁闷找个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好,抑郁症就是郁闷的持续了,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我或者辅导员容易出现郁闷,同时也是号召大家生活中多一些观察、多一些细致,很多同学、朋友诱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是缺乏早期的关注、关心和正确的疏导。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我很感谢校领导能够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次培训的机会。虽然我已有四年的教学经历,但我在教学常规和教学方法技巧等问题上,还是有很多欠缺之处,所以我迫切需要学习和提高。庆幸的是,领导们对我们新来的老师非常关心,从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精心安排了这次培训,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新教师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能逐步地提高自己。我也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机会,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郭校长等多位领导精心准备了这次培训的内容,新教师培训心得从各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指导,尤其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郭校长提出:新教师要尽快做到“入格”,适应学校的工作环境,端正态度,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工作和学习。这点我感受颇深:到现在为止我在谈固小学这个大集体里工作学习快一年了,刚踏入这个集体,我作为一名新教师对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生疏,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他人的接触,这种心理很快离我而去,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力量。每位领导、每位老师都是那么的爱岗敬业,爱校爱教爱生,都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责,他们的这种责任心给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我就暗下决心一定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踏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工作,为我们的大集体增光,也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添彩。

  这次培训像一阵及时雨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新调入上岗教师培训心得和动力,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其一是鼓励我要赶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其二是鼓励我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以往的那种生活态度;其三是鼓励我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其四是鼓励我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做教学的佼佼者,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新的开始,我想我会努力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切合点,让自己充满师爱,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谈固小学这片沃土上不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

  学习之后,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回顾多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经历,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尤其近几年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

  可惜,我们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我们惟一能做做的是改善自身。例如,我们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将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首先,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其次,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也希望各类各级学校和社会、家庭都要把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一大内容重视起来,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并在机制上、师资上落实到位,方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实效,从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一、教师要审时度势,自觉加强心理调适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要加强修养,坚决抵制各种诱惑

  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种种诱惑,因此,尤其需要教师树立起自尊、自强与自律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发掘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四、教师要面向学生,争做一名阳光教师

  作为教师,要以当人民教师为荣,提升人生信念,面向学生,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坚守岗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看不起教师职业的教师,决不会成为好教师,更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教师要力争做一个阳光教师,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让我们永远记住:“给你点阳光就灿烂。”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热情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4

秋风飒飒,在这金秋的季节,我有幸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学习, 让我了解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 程中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讲座, 他们都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 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让我们意识到心理 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 作,了解自我, 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 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善于选择自己 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培训我还意识到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 全发展的目标 , 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在这 几天的培训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笔记,学好 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次培训让 我获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养能超过自己的 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体性知识,也就是所学学科的知 识,还要掌握条件性知识。

教师被公认为幸福的职业,劳动条件优越,桃李满天下,收获真挚的感情, 而在这个美丽而神圣的光环背后也承受着太大的压力。 我 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首先, 我们要树立职业幸福感。 而这个标准是你是否感到幸福快 乐。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 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 是圣者——不会犯错; 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 教 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 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 影响。我们天天面对着朝气蓬勃的孩子,通过每天的言传身教,潜移 默化的启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 育之” ,这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幸福自在,全 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

其次,我们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增加积极情绪。三年级对于孩 子是一个小的转折点,知识的深入,心理等小问题接踵而至。人格健 全的教师, 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 使学生如沐春风, 轻松愉快。因此在平时班级管理中,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给与学生 鼓励,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 作为他的教师, 我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 同时,我们要适当的释放压力。压力是把双刃剑。我们常说“压 力就是动力” ,它不仅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有时还能起到消极作用。 我们要合理分摊压力,转忧为喜,从不幸转为幸福。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5

——王自成长心得

王自的老师要求我谈谈王自成长情况,想来想去觉得没什么好写,首先我的文化水平有限,谈心得也谈不到什么程度,只能随便写。

王自在没有出生时我们就给他的名字起好:王自,我们希望小孩从小开始要懂得自尊、自强、自立,做一个健康的人,不要成为社会负担,不论男孩还是女孩。还好是个男孩,和名字寓意差不多。

我们对小孩教育主导思想,要让小孩成为一个健康、正直的人。具体怎么引导和教育呢,我们的做法如下:

思想健康。小孩的思想要慢慢引导,家长是小孩的榜样。不准骂人,诚实待人。有一次春节回家他看到别人的小孩在吵架,骂了一些非常难听的话,他在边上看到笑起来,他感觉到非常不文明。同时感谢老师及时的反馈王自在学校的思想状况,我们及时纠正。我们家庭允许小孩犯错误,什么样的错误可以原谅,什么样的错误不可以原谅,要讲清楚,这样便于他今后养成好习惯。我们家长在这一方尽量做到行教,行教胜过言教,他的妈妈在这些方面非常注意细节。发现小孩思想上的瑕疵,要随时随地的纠正,不要因为小而不为,否则会养成他不好的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身体健康。任何人没有好的身体,今后在社会上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健康的身体也是财富。要求他积极的参加体育训练,大约4岁时我就将他带到健身房,那时他小但是能够教别人好多器械动作,上一年级开始参加跆拳道训练,而且取得不错的成绩,主要是让他锻炼身体。在这一点上,体育锻炼可训练一个人的意志,培养恒心和吃苦精神。94年我大学毕业到现在非特殊情况,我是按照我的锻炼计划进行的,这是给小孩的一个榜样,但是我不是为榜样而做,我是真心喜欢运动。

态度端正。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态度端正,目的明确。特别是在学校学习,不但要学习老师的文化还要学习老师为人处事的方法,不懂不要怕问,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获得文化知识,老师所讲的文化知识懂、会、理解,即使在学校考试零分我们做家长也开心,但是懂、会、理解怎么能够考零分。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这不但是学习,也是对老师的尊重。拖拖拉拉的习惯不能养成,又一次她做作业三心二意,他妈妈发现后直接撕掉他的本子,这个方法可能不好,但是让他明白做事三心二意我们不能接受。知识的取得不要仅仅限于学校,要让小孩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看书上网等都可以获得知识,特别是上网,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父母要注意引导,我的理解网络就是一所大学。我不会打麻将,仅有的爱好就是看书,体育锻炼,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离开大学仅仅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开始。

个人处理问题的能力。能让他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解决,我们不参与。好的坏的都要分析给他听,同时要对这种结果负责任。要融入社会,和人打交道,一年暑假,我们将他一个人放到上海参加中美夏令营,周围没有他熟悉的同学朋友,这就是要他融入这个团队,解决他自己所碰到的问题,要让他善于和陌生人沟通。参加中美夏令营这个活动的过程,他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独立能力都会得到体现。

行为安全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带着他到人民路上过马路,怎么样经过红绿灯,怎样遵守交通规则。他坐在汽车上,碰到一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不好行为,我会及时解释给他听,好在哪,坏在哪。现在他一个人在昆山到处骑自行车,我们非常放心。同时要他辨别什么样的人是好人,特别是陌生人,不要轻易接近和相信他们的话,遇到问题打电话给父母咨询。

白板交流。在我的家中挂着一块白板,有什么心里话,我需要对他讲提醒他的,我就写字在白板上,他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写在上面。对我对他都非常方便,做到及时反馈。

思想沟通。每个星期尽量抽时间出来和小孩子沟通,思想上和行为上。下班回来后,开心的问他在学校的情况,给他一个拥抱,亲亲他,让他真心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99年他的小妹妹出生了,他感觉到我们对他爱少了,发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及时和他交流,让他感受他和妹妹在父母的心中一样重要,仅仅是妹妹小罢了。有时我也讲现在我公司管理上的困难,投资、股票以及工程建设等,我要让他慢慢了解,我们为何要这样做分析给他听,今后他迟早要接触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不要回避商业问题,死读书不行,一定要学会做事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学问和研究的人是少数,大多数知识还是为了应用,怎么应用,还得要创新,方法和思维特别重要。

絮絮叨叨的讲了这么多,我们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每个小孩不一样,对我的小孩适用,不一定对其他小孩就好。小孩的教育,成长不要完全推给学校,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结合起来,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尤为重要,好妈妈是小孩成长的基础,就是讲家庭的重要性,社会环境也是由家庭环境外延。

给小孩的爱特别重要,但是不要溺爱,该严厉时要严厉,否则害他一辈子。也给社会增加麻烦,但愿我的小孩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我仅仅要求他成为一个健康而正直的人。

我们培养的小孩到底好还是不好,就是现在的这个情况,标准每个人的认可度不一样,但是我们非常爱他。

在此,深深地感谢朝阳小学的老师这么多年来对王自的付出。谢谢!!

王自的父母:王双超 沈云丽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体育教育 ; 健康教育 ;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 2 1世纪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认识上也越来越深入。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加强小学体育教学,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生理机能的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因此,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小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增强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和身体各机能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掌握体育技能。而且对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的提高,对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会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导致身体素质差。

人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新陈代谢过程比较强,各器官系统都要积极的活动,这对发育还没有成熟的器官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身材是否高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骨骼系统的生长发育如何。儿童少年经常到户外进行活动,从日光中接受紫外线的照射,这样就可以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麦角固醇)转化成维生素D,促进钙和磷的吸收,从而可以足够供应制骨原料。更重要的是,跑、跳等动作对骨骼的骨化能起一种机械刺激作用,能使血液循环改善,促进骨的生长发育。肌肉组织由于经常锻炼,肌纤维变粗,整块肌肉中的血液供应也比较好,毛细血管增多,这样,肌肉就会显得特别粗壮。儿童少年的神经系统还处在成长阶段,体育锻炼中,肌肉的活动是要神经系统的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也对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的成长更加完善。实践证明,经常锻炼的儿童少年,心肌健壮有力,跳动次数比一般少年要少,这样就能使心脏有更多的时间休息,有利于心脏的健康发育。通过体育锻炼还能使新陈代谢旺盛食欲增加,胃肠的消化能力增强,营养完全得到吸收,使身体发育得更好。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小朋友,走路、跑步、做个动作,都有表现得比较协调,而没有参加过体育锻炼的小朋友,则表现得比较迟钝、别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由于神经系统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联系加强了,改善和提高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为今后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身体基础。

2. 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其中心理健康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实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富裕家庭子女的优裕感和自暴自弃;不良家庭造成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棍棒教育的摧残、金钱刺激、放任等等造成的心理扭曲与学校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造成学生不正常的心理压力等等压抑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未成熟的小学生心理发展受到过重的心理困扰。因此,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十分紧迫和重要的课题。而体育新课程标准形成了五个学习领域,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新课程中间新加入的重点,体育教学以其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必须有一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主要发展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个性,调动和提高学生主体作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因此,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体育教学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特别是耐力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有一定难度、险度项目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机敏、顽强的性格;测验、考试激发了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集体项目的比赛强化了团结协作、集体荣誉的团队意识。体育课上“炼其身,修其志”正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生动写照。

2.3 体育教学活动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学生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的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2.4 体育教学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体育教学能直接地给学生愉快的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3.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儿童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了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

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开展少年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少年儿童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少年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贯彻和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体育教育原有的学科体系中融入现代健康教育的内涵,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智力充分和谐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政府教育工作;全体学生;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1-0007-04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缘起于应急管理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产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分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源于西方,最初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着20世纪初职业指导、测量技术和心理治疗的兴起而出现的。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随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性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分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现代生活的发展,使很多青少年的成长障碍、行为偏差、认识畸形越来越不能用传统的思政工作来解说和解决,于是,传统思政工作就分化出从心理层面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领域。心理咨询需要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具有崭新的学科基础和特殊的方法技术要求,超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从而真正确立了新的专业分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校心理咨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这是我国最早在高等学校成立的学校心理咨询专业机构。目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认识和行为的层面上,正式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与思政德育工作互为呼应,共同关注着学生成人、成才的专业领域,并在各级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高校兴起,随后,随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问题发生率增高,使服务对象逐步扩大。事实上,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教育根源,可以说是不可避免、难以消除,这就使得应急性心理咨询应运而生,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从社会环境来看,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变迁迅速、观念多元、竞争激烈,无形中对学生施加了过重心理压力。从教育环境来看,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惟一标准,使得大批有各种潜能的学生成为应试竞争中的失败者,这种失败者的心态会带给学生缺乏自信、行为退缩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学校仍有不少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出现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这些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应对这一情况,大部分学校都迅速建立了相关的机构,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主要教育方式是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少数或个别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辅导。可见,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心理事件多发的应急管理的必然的专业性选择。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是应急管理的技术性成果

随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改善,应急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创建了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机制。建立系统的网络组织,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创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大多数地区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高校或研究机构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实现行政力和学术力的有效统合,充分发挥行政主导和学术支撑的合力作用。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电话和心理咨询网站等,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配备了心理学教师,学校医疗保健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参与到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来,积极为有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咨询服务和倾诉途径。三是能够经常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个别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咨询和救治,大部分公众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加以化解,取得了良好的应急业绩。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1.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应急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一是服务面窄。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有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从中受益。二是资源浪费。由于服务对象过窄,心理咨询室的资源时常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设一个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数老师并不参与这一工作,这一庞大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并且,由于这些老师没有或者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责任,还可能会成为心理问题的制造源。三是精神病学倾向严重。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或心理不适应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医疗化的倾向”。四是育人功能缺失。缺乏对学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对学生情感和心灵的关注;注重疾病事实的解决,而缺乏对学生的价值导向的功能性干预。五是脱离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脱胎于西方社会,深受西方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影响,与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生活习俗以及当代学生独特的人格特征有较大差距。任何心理问题的心理根源与解决方案都必须考虑到文化的视角与向度,从西方文化中根植与滋生的问题体系与解释体系以及育人方向和目标都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学生的问题解决。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在需求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是当前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先进教育观念。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还是社会和家庭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心理问题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谋求和谐的社会及家庭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再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校育人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最后,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的成才道路的选择将会多样化。适应这种改革的需要,学生必将更加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既包括智力潜能的发展,更包括非智力因素,如人格、情感方面的发展。学生们能在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整个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发展,从而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切合学校的根本价值取向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应成为当前我国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工具。教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教育价值关系是一种以尊重人的自身价值为本体价值的价值关系。”现代教育这种人本化的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要发展人,特别是发展人的潜能和人格,提高人的价值。与这一价值取向相切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发展人性、提升人格,改善生活、创造文化,赋予个体以生命意义、价值与尊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应当以促进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以发展学生为目标,以发展每一个学生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一生发展为目标。这恰好正是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取向。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转型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实现指导思想的三个转换

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已成为共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换:把主要面向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转换为主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补救和矫治型为主的咨询和危机干预模式转换为以支持性、预防性为主的发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专业人员的单兵作战转换成心理专业人员和工作网络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全面整合的全员性教育模式。

从学生的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实现“三个转换”,必须把握好几种关系。第一,处理好少数与全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现代心理辅导的观念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潜质,都可以改变及成长,因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有权利被接纳、被教导、被爱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协助他们成长,关注他们的快乐和福利。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不仅要面向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旨归。从事心康教育的工作者不仅包括心理教师和心理治疗医生,而且包括全体教师,在校外还应包括家长。第二,要处理好应急与预防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偶然突发的公共心理危机,因而需要建立系统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正常性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开发潜能,因而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治疗为辅开展工作。第三,要处理好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是个体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品质都是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需要优化教育环境,改造、重建学校生活。只有整体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民主、平等、自由和爱心的学校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成为可能。可见,从学生整体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转换”,关键是落实工作的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完善技术层面设计

落实上述三个转换,需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层面设计。

首先,着眼于工作理念更新,突出教育主体要求。一方面,要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全程关注、整体调整,以学生的长期发展为目标,整体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动态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长期性。另一更重要方面,要以“全体教师”为主体要求。人的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校园环境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环境和条件。因此,真正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关注并参与。

其次,着眼于和谐心理的取向,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个别性、类群性,在实际工作中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并不科学。要根据不同学生和不同教育时期,建立初级、中级和终极三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预防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中级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终极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第三,着眼于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校园的取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五级工作体系。五级工作体系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危机干预预警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一是通过环境创设、课程设计、教育活动等措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是指对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进行主动积极的干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课程设计是指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通过相关必修课、选修课,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二是以个别咨询为主,以团体辅导为辅助,以体验式心理拓展训练为补充搞好心理咨询服务。个别咨询是当前心理咨询服务的主要形式。以往个别咨询多集中在解决学生的障碍性问题,而“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心理咨询还要为学生提供成长训练、成果咨询等不同水平、层次的咨询服务。此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体验式拓展训练,将知识的教育变为智慧的教育,提倡共同参与,强调自我领悟和内化所习得的心理学知识。三是通过动态监控等方式做好危机干预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动态监控是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工作人员以及一线有关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和心理咨询技术的辅导,建立动态监控工作队伍,健全学生心理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对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或适时转介。

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

立足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走出应急性咨询的桎梏,融入学校整体育人工作体系,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具有可行性。首先是根本目标一致。两者教育的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是彼此渗透、互为补充。思想问题不一定是心理问题,但任何思想问题都可以在心理层面找到它的部分成因,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思想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健康心理状态的保持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往往能够起到巩固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效果。再次是在教育途径上相类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学科渗透、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校园环境优化、家庭、社会、网络等进行实施。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整合和相互支撑,一是要整合教育观念。教育工作者要突破传统的德育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二者相互协调、互相促进。二是要整合教育内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要有效解决这些新问题,就必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借鉴和吸收相关的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知识,将这两者的内容有机结合、联系渗透。三是整合教育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各有特点,双方应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有选择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通过集体教育、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适当引入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四是整合教育队伍。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存在相当比例的重合与交叉。高校要进一步整合两支工作队伍,推动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他们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健康教育技巧。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心灵守望”“朋辈互助”“师生互助”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实践证明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有效载体。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创新工作机制

第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开展,全过程进行。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课、在学科及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这就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主体,涉及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咨询、家庭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因而学校内部资源需要整合咨询员、辅导员、教师等多方力量,同时需要借助社会医疗机构和家庭教育,才能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

第二,创新专业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学校要按照心理咨询行业的国际执业规范,选择最专业的从业人员,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伦理和提高个体咨询服务的有效性,并以专业的评价标准去评估以推动工作。建立畅通的转介机制,保障学校的心理工作,保证学生的心理安全。同时,要防止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当代学生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思想根基,要扎根历史文化沃土,积极从传统文化汲取精华和养分;要根据国情、民情和学情,有针对性地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心理咨询技术,加以本土化改造,着力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三,创新教育环境的改造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最关键的是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这需要广大教师的通力配合,创造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以及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都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首要的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每个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责任,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且符合规律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落实工作举措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一整套工作举措来推进落实。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重点是落实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全面发挥领导管理职能。转型后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全员参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促进家校沟通,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全面发挥学校领导管理职能,包括组织协调、管理激励和示范引导。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和学期计划,以学校全员心理健康育人的工作网络构建为目标,做好具体部署和各部门、各实施渠道的协调配合;还要运用管理措施推动工作的进展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

第二,加强对教师全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范式。同时,在专业队伍中,强调提高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以科研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师生全员参与的共同事业。

第三,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是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又一个重要根源。在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学校应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利用家长学校、家访或家校沟通、亲子交流活动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知识和技巧,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稿件编号:091222004)

参考文献:

[1]张华,祁畅,李发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J].社科纵横,2009.1.

[2]王小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建构过程[J],学术研究,2002.11.

(作者系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博士)

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了解学生为基础,根据学生生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宗旨。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二、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问题时,其心理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影响。有些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接受一些繁重的课外辅导课程,不仅要学习本应学习的知识,还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说,我国的现象教育制度的缺陷,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有些学生不堪重负,出现强迫、情绪不稳、人际关系敏感,严重的还出现自杀等心理想法,学生的这种心理的负面想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令学生极易犯下大错。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在高校学生教育实践中由于意识缺乏,鲜有人会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也鲜有人会在解决学生问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用心理的手段去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只是最后才想到的解决方法。日常工作中,只要学生不出事,基本上意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一旦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而用常规方法不奏效时,又寄托于心理咨询与辅导,把它看成是能“医治百病”的良方。

2.心里健康标准的混乱。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偏差时,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将其认作是学生青春期的表现,或者是认为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而导致的。在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评估时,往往会将一些高校学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道德的标准归纳到心理健康标准中,这就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判并不全面,也很容易出现错判的情况。另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的标准也不一致,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一个高校的不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同看法,说明了教师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一致,这就也就体现出了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混乱性。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科教学”化现象。目前,承担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的一般是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由于缺乏专业化师资,也没有定期的教研活动,任课教师得不到切实的指导,往往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或主题班会形式来施教,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感悟和体验,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与一般文化学科知识灌输类同,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结构的合理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成了学科知识灌输课,学生得不到体验,反而感到乏味。

三、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加大宣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要以主动, 热情的心态来进行。 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为高校学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并形成成熟完善的工作模式。

2.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通过科研的方式在小范围开展工作是可以的,但要在大范围开展,离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推动是很困难的。高校领导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决定着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基本条件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所谓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即高校学生内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度,主要指校内机构的组建、管理层之间的权限分配等问题。在高校学生内部,管理体制合理与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管理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3.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创造快乐与幸福。进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之外去搞多少新花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渗透在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就是从高校教育的各种活动中“塑造”出来的。高校学生教育从事的一切活动者日不可避免地带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前可能是不自觉的现在教育者要自觉地把所有教育因素都变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就要严格挑选或聘任心理咨询教师。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应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指导教师运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科学的管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心理教育与日常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5.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创设健康的学生心理成长环境。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将其订入学科教学计划,纳入课表,每周一课时,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任课。二是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科教师在制定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方案和教学计划时,要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根据主题活动和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三是设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室,由心理教师在固定时间对有轻、中度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训练;四是办好家长高校学生,家校协同,共架育人桥梁;五是开通心理热线,提高“危机干预”的机智和能力,对学生提供最全方位、最直接、最及时的心理援助;六是加强宣传,使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家长都认识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认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给学生一个心理成长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徐露凝,孙丽艳.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上一篇:一周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学生培训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