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工作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6 23:32:13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1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快速、准确地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的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等突发事件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问题,有针对性地真实、权威信息,及时回应、解答互联网上与应急管理有关的言论、热点和疑虑,积极稳妥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应急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切实提升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全县应急管理系统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微信、微博、论坛、贴吧转帖,可能对应急管理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应急管理系统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应对处置工作。

(三)基本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领导和分工

1.加强网络舆情管控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余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组长:XX(党组书记、局长)

常务副组长:XX(党组成员、副局长)

副组长:XX(党组成员、副局长)

XX(四级调研员)

成员:XX。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局办公室,负责牵头承办相关日常工作。局办公室主任兼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局各股室负责人、办公室全体人员组成。由XX同志担任信息员,负责收集分析梳理我局有可能成为网上舆论热点、敏感的话题,及时监控网上与我局相关的舆情,及时报相关领导做好应对处置,并向县委网信办报送舆情。各职能科室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涉及本职能工作领域的网络舆情监控员,及时向局信息员报送有关情况。XX同志为网评员,及时回应网络评论,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压缩不良信息传播空间、引导主流舆论。

三、舆情响应程序

舆情应急,应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第一步:发现舆情。舆情监控员通过主流搜索引擎不间断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判断,筛选出相关舆情,记录其出处并分类(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一般网络舆情、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通过分类选择特重大网络舆情和重大网络舆情先报、早报,尽可能减少不良的影响。

第二步:监测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承办股室监控员要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处置。

第三步: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县委办、县政府办、县委网信办。舆情上报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第四步:正面回复。新闻发言人在舆情发生后12小时内根据通稿,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正面回复。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承办股室根据通稿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对舆情正面回复,回复评论文章要做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预见性。

第五步: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网评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局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合理方案加以回复,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四、分级响应

(一)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指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根据需要,经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请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指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境外媒体开始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舆情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政府分管领导、县委网信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一般网络舆情

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同时报告县委网信办备案。

(四)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经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股室开展应急工作。

五、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测

1.日常监测。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实时搜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通过分析预判其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和风险,确定舆情的等级和影响程度,筛选出相关舆情并按一般网络舆情、较大网络舆情、重大网络舆情、特别重大网络舆情分类报送和处置。

2.突发事件监测。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职能股室监控员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加强与县委网信办、县公安网安办等部门对接,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应急管理系统各种类型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由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及相关股室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股室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由引导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上报县委、县政府指定专人对外权威消息,向公众澄清事实,积极加强正面引导,消除不利影响。

六、事后跟踪及总结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2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QQ、MSN、博客、微博等信息。其特点如下:

1.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形成非常迅速,往往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情绪化得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其事先的征兆极其微小。

2.破坏性:由于网上舆论传播迅速并且波及范围很广,所以一经传播破坏性就很大。

3.紧迫性:舆情危机必须要求涉及的相关当事人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4.偏差性:网络由于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民会利用网络宣泄情绪,容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论。

5.多元性: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随时可以在网上,发表后的言论还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二、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对策

近几年网络最突出的事件有 “云南躲猫猫”、“贵州瓮安事件”、“辽阳检察院书记员掌掴女童”、?“贫困县女检察长被曝开百万豪车”等等,这些案件都是涉及司法的网络舆情案件,都是通过网络热炒,引起政府重视,再作出顺乎民意的处理。可见网络舆情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果对负面的网络舆情发现不及时,反映迟缓,措施不当,会给检察机关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笔者就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与领导,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网络舆情工作的组织部署、督导落实,并明确某个部门重点负责网络实时监控,保持对内对外的沟通联系,保障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联动顺畅;二是建立健全涉检网络舆情逐级报告制度、舆情处理预案制度等制度,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三是加强自身网络化建设,配备充足人员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舆情管理。

(二)科学理性应对涉检网络舆情

英国危机公共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应对必须遵循的的三T原则为:以我为主提供情况、提供全部情况、尽快提供情况,即主动、迅速、充分的沟通原则。结合检察实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网络舆情:

一是大力推行阳光检务,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充分利用各类检察宣传途径、门户网站、手机短信等载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及时、客观、依法公开日常检察工作、检察机关职能、检务流程和处理结果,积极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的事项和程序,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提高执法水平,打造一支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队伍。检察机关要 努力提升执法公信力,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对于群众关注的检察工作中的敏感问题、热点话题,要及时公布事实真相,表明处理态度,回应群众质疑。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做到规范执法,依法办案,坚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法律尊严,用人民群众信服的方式文明执法、依法办案,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全力打造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形象,争取最大限度地消除涉检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维护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处置合力。与上级检察机关建立密切联系,加强请示报告和沟通协调,提升舆情信息防控水平。同时,加强与党委宣传、公安网络安全管理机构等部门的联系协调,拓宽与网络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开展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四是积极应对、及时处理网络舆情。要在第一时间将涉检网络舆情上报领导小组,快速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稳定、顺畅、高效的联动机制。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同时对涉检舆情进行分析、判断,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根据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同时争取媒体支持,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引导网络舆情的正确走向,使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得到及时化解和妥善处置。

五是善于总结经验,拓展办案思路。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取民声的渠道,吸取其中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努力使网络舆情成为促进科学决策、改进检察工作的助推力量。对于网络舆情中揭露社会事件背后涉及职务犯罪的舆情进行分析,从而从中发现案件线索,拓展查案途径。

(三)合理借助技术手段监控及分析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信息存在来源复杂、信息量大、更新快速、传播广泛等特点,单纯依靠人工来处理极易造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置工作滞后。特别在应对突发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时,经常因为不能全面和及时掌握舆情信息而错失应对和引导的良机。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并配套相应的科技手段来进行网络舆情监控和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3

一、涉检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观点看待网络舆情。马克思哲学原理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网络事件引发的舆论热潮正是中国现实国情在虚拟空间上的反映,因而关注网络舆情,加强舆情引导应对,就是正面对待解决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运行规律,推动“中国梦”和谐实现。马克思哲学原理也认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显现事物的外在方面,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网络舆情引导的目的,就是透过舆情抓住人民群众的真正诉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解决,使“坏事”变成好事。

(二)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网络舆情应对是指网络舆情引起围观后采取的措施,带有紧迫性、被动性。现实中,很多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后,有关部门因调查不足、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问题处理较慢等因素制约,调查的真相事实和处理结果得不到网络舆论的认可,从而严重影响机关形象。对比网络舆情应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引导则是贯穿网络舆情出现、发展、爆发、结束全过程,舆情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可主动进行,目的是引导舆论的声音多元化、理性化和合法化,避免网络事件走向片面性、情绪化、非法的网络暴力事件。如2009年底网络出现的“吴芳宜网上开博替父喊冤”事件,网民意见多种多样,有表示同情的、有表示相信正义最终要战胜邪恶,有表示“喊冤”不如上庭辩护,诸此等等,最终没有影响到刑事案件诉讼活动,反而引发“贪官女儿喊冤为何没人相信”的探讨。

(三)运用网络工具积极融入舆论环境。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检察机关运用网络服务检察工作的创新举措不断运用。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开通官方微博已经超过20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超过20个,超过500名检察官开通了实名认证微博,有的检察院官方网站推出手机版,有的检察院开通手机报功能等等。现在很多政府机构回应网络舆情,通过微博平台回应较为普遍,尤其对一些爆料出来的不实信息,微博辟谣效果比传统媒体更迅速,效果更好。

(四)构建涉检网络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现在检察机关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及应对处理工作已经走向日常化、常态化、制度化,对很多网络舆情事件能够很快监测到、回应到和处理到,但有些网络舆情并不是仅凭舆论就能得到真相,没有调查核实就盲目应对教训极为深刻,而舆情引导工作又比较费时费力,检察人员主动参与的人数较少,发表的引导言论容易被大量倾向性的“说法”淹没,起不到正面引导舆论的目的。因而加强舆论引导工作,需要一支熟悉讲政治、讲法治、熟悉网络的队伍,将舆情引导工作纳入岗位绩效考核范围,还可以借助媒体、专家、学者等权威话语权,做到舆论引导不缺位,用主导性的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理性化、法治化轨道。

二、做好涉检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监测,强化执法办案责任,为网络舆情早引导、早解决赢得时间。舆情监测是舆情引导的前提,网络舆情从爆料到引发舆论关注之间相隔的时间有时很短,因而由专人负责,工作责任很大。舆情引导早一点,调查核实早一点,解决问题快一点,一些干扰司法的虚假信息就不会有市场,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曝光寻求现实解决的诉求就不会急剧演变为重大网络事件。

(二)开辟网络舆情应对阵地,为网络舆情集中引导创造平台。对一些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虚拟空间缺位,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是一些机构限于舆论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常说,宣传有纪律,舆论有阵地。网络媒体兴起后,传统平面媒体也向数字化改进,我们的宣传思路也需相应调整。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都在网络空间抢先站位,重视权威信息源头效应,引导舆论由阵地向外扩散,引发网民向阵地集中围观,这为主动引导舆论创造了平台。

(三)加强与上级机关、权威机构、知名人士的沟通,通过权威回应增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法律有些规定,滞后社会发展变化,碰到 “极端”案情,紧靠法律机械执法,法律的公正公而得不到体现。我们执法办案过程中碰到舆论关注这类问题,通过立法、司法解释等加以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此时上级机关、权威部门或者知名人士的意见对舆论导向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新刑诉法实施后,涉及民生领域关注度较高的犯罪不断出台有关司法解释,对犯罪入罪门槛、行为情节、量刑等加以细化规范,我们更要加强与有关机构、学者等沟通,深刻领会司法解释背后的社会价值导向,不断提高自身执法办案的素能。

(四)培育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组织一支网络舆情引导队伍,构建高效的工作机制,是网络舆情引导取得成效的保障。透过解密一些网络事件,发现背后是有些组织因某种利益故意导演的,也是有专门队伍进行调查引导应对的。网络舆情应对,置之不理、孤军奋战、小范围引导等做法,在高速增长的网民面前,已经力不从心,组建网络引导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培训,制定奖惩机制,推动网络舆情引导人才队伍和机制建设采取有所作为。

总之,网络舆情引导是把双刃剑,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需不断实践加以完善,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方式方法需不断紧跟时代创新,舆情引导和公正司法要紧密结合,检务公开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多措并举,从根本上提高网络舆情正面引导的效果。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4

论文关键词:河南省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网络舆情”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1]



郑州扫黄的光头神探、南阳公安局论坛回复的螳臂挡车和最近发生在洛阳市的性奴案件等一系列的事件将河南公安机关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尤其是在互联网上,这些信息传播的影响力让河南省的广大民警体会到了互联网舆情的强大社会影响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入到了每个人的身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统计,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备案网站382万个[2]。庞大的网民数量和网站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已经不次于一家部级的电视台。互联网正在社会管理、经济运行和文化传播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一、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波及面广



互联网上庞大的网民数量使得网络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大。记者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缺失又使得一些记者在工作时从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职责,千方百计的抢新闻、制造热点,炒作卖点。甚至故意在采访过程中诱导被采访的对象往错误的圈子里走。距离社会对职业媒体人的操守和社会正义守门人的要求相差甚远。也与西方社会媒体记者的基本素质相差甚远。在舆情汹汹的药家鑫案当中,网络舆情对陕西省高院的司法独立承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网络舆情在形成的过程中征兆非常细微,甚至实现毫无征兆但是经过网络的扩大和传播,形成通过倍增效应成为网络热点。只能通过经验结合网络媒体传播当中对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些热点问题前期处置。



(二)负面舆情是网民关注的热点



在互联网上,正面新闻从来不是网民注意的对象。涉及拆迁、征地城管、公安办案和官员腐败等负面信息是网民兴趣的焦点所在。对负面新闻,网民从来是宁可信其有,在网络媒体当中,网民普遍失去了思维能力和判断力。甚至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由于发言者的身份处于不公开的状态,有关的规则限制和监督在发挥作用时存在时间上的限制和效率上的迟滞。网络向来是网民宣泄各种不满的平台。因此网络上各种负面言论充斥,给其他人员造成极大干扰。



(三)网上信息真假难辨



互联网络当中传播的各种消息由于者的自身所处的立场,对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或者是在消息的过程当中有其他企图,从而信息的真室性和客观性很难保证。但是对于信息接受者来讲,缺乏相关的依据。无法对信息进行判断,也由于接受者的个人心理倾向,或者是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样的倍增效应使得网上传播的消息越来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造成网上虚假信息的泛滥。



(四)渉警信息是网络舆情的热点



警察在社会危机和矛盾当中处在最前沿,在社会矛盾的解决当中,警察始终处在矛盾冲突的最前沿。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与群众打交道接触最多。工作过程中常常面对的是违法犯罪人员,久而久之所造成的的习惯性思维,产生敌意心理这种心理障碍。社会发展过程的失衡和就业、医疗教育等新三座大山对现代社会人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的宣泄只能指向处理矛盾的接触者。因此基层派出所是渉警舆情的重点产生单位。



二、互联网舆情应对解决的方法



互联网当中的各种舆情当中尤其是涉及到公安的刑事案件侦查和社会治安管理过程的舆情是各方媒体和广大网民竞相关注和炒作的重点。应对网络舆情和防止涉警舆情的炒作,做好网络引导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思想观念上把涉警舆情作为日常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



网络舆情在是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后的第三大媒体,在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信息的随意性,审查的宽松性和在社会当中的普及性等原因,互联网是现代社会的公民发泄情绪的主要方式和表达思想的主要通道。截至2011年三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出世界的平均水平,使用手机这种方式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尤其是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当中,网民的整体数量占到网民总数的近百分之七十。[3]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新事物接受比较快,思想活跃,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网络上的各种消息发表意见和建议的积极性很高,并会积极主动的影响周围的人员,形成网络舆情的倍增。在这个过程当中部分人由于掌握信息的数量差异,对有关事件处理的专业知识差异等原因,更加恶劣的是某些人会在这个过程当中推波助澜,恶意散布虚假信息,发泄心中的不满。因此,网上涉警舆情以负面舆情居多。所谓的仇官、仇富仇警察是对网络舆情热点的高度概括。



(二)提高涉警舆情高发部门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涉警舆情多数产生在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治安、刑侦和交通管理等部门。尤其是治安部门,大概要占涉警舆情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在网上容易被炒作和放大的却是与刑侦部门相关的舆情。[4]



治安部门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社会生活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与群众接触最多的公安机关部门,也是各种矛盾容易产生和激化的部门。在工作过程当中,如果稍有不慎,产生了偏差,就会引起群众特别市网民的关注和注意。成为网上舆情的焦点。甚至小如扒窃、办户口等具体工作,都会引起各种人员关注的焦点。在这些直接与群众接触的部门当中,要求窗口的办事民警克服长期工作当中产生的焦虑情绪,正确的看待日常工作当中的繁琐事务,克服在平时工作当中面对的灰色人物居多,摆脱习惯思维,从而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百俊不遮一丑,舆情就是形象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提高舆情防止和应对的能力。



刑侦工作是公安机关的主要任务,办案当中一旦产生偏差和失误,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办案的过程当中,应对规范执法,提高依法吧办案的素质和能力,努力减少执法环节存在的问题,减少错案的产生。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络上公安机关办案过程当中存在的失误和错误被披露和放大,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因此在工作过程当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侦查破案工作,尤其不能以领导限定的破案时间要求开展破案工作。严格执法的规范化建设,把每一起刑事案件都办成板上钉钉的铁案,釜底抽薪的解决涉及刑事案件的网上负面舆情。



(三)从机构和组织上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1.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在机构和组织上应当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不仅是为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建设,提高公安机关的舆情应对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执行公安机关各项职能的过程当中有的放矢,做好工作的针对性。涉及到治安管理、交通管理和基层派出所的部门,在涉及本单位的舆情监测上最起码要把自己本单位的舆情重视起来。



2.提高网络舆情的处置能力。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扩散中间会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处置适当,最好的结果是网络舆情会被消化掉,或者会最大限度的减少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做好有关公安机关的负面信息研判和归纳,结合法制、纪检和督查等机构,针对负面信息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的采取措施。及时将处理结果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公示。对于网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如果是属于故意捏造或者是编造的,公安机关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利,通过各种法律途径追究其责任,既维护公安机关的形象,也给网上故意散布虚假信息的人员以警示。



3.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



通过网络评论员的建设,形成专业的网络舆情影响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分化和质疑,引导网络舆情向正确的方向上发展。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涉及网络的消息和图片,最起码的经过审查后。避免象郑州市光头警探这种负面照片的恶意。各级公安机关要树立打造网络警务的思想观念,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适度开放公安机关的案件侦查和治安管理工作,及时权威信息,主动回应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热点问题,化解群众的思想疑虑,尽量消除炒作空间,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引擎对网络舆情的定义。

2.2011年05月16日14:28新华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华春雨)

3.百度2011-3-26 22:05统计数据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5

一、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网络舆情两个特点更加明显。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人数剧增,特别是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网络舆情呈现了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数量急剧攀升、量大面广。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和公众诉求的进一步多元化,在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网络舆情频发将会是常态。二是反应快速、上下联动。在当前情况下,网络媒体知晓、新闻的速度早已超过了平面和电视媒体,时间甚至要以用分、秒计算。

网络舆情的两重属性更为突出。根据一项研究表明,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敏感问题,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后,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大量人员的共鸣,迅速扩散、放大,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可以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有的甚至引发过激的。同时,互联网已经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是,在看到网络舆情危害性一面的同时,也要客观看到网络舆情是加强社会监督、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一定要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坚持“主动介入、严格管理、强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思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二、认真分析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薄弱环节

与数年前相比,我们在探索建立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舆情应对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但是在面临重大突发舆情事件时,仍暴露出被动应付多、主动引导不足等较多问题。

应对机制与实战未达到紧密一致。目前我们缺乏实战、统一的舆情应对实战规范,应对处置手段单一,处置的效率不高,影响了公安机关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的总体效果。

素质能力与实战未实现同步发展。从目前来看,基层单位的网络舆情应对意识、技能水平比较有限,应对起来还有很大困难,易失去战机,导致被动,还不能真正适应网络舆情的发展形势。

队伍建设对实战未形成有效支撑。网络舆情应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我们专业人员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对已经建起来的舆情引导队伍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深入完善规范网上舆情应对工作机制

强化网络舆情应对的认识和理念。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一要树立网络舆情就是警情和现代传播的理念,自觉把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网络舆情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注意预防舆情发生,或者舆情发生后能及时、妥善应对;二是树立舆情就是信息的理念,既要有效利用舆情为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公安打击管理工作服务,也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效能。

完善网络舆情应对的架构和机制。要深入整合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力、物力等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实现舆情应对的扁平化操作,推进舆情处置关口前移,提升危机舆情应对处置的成功率。从乐清市局实际来讲,要建立健全“局层面―基层科所队”的二级舆情应对处置构架和机制。在构架上,舆情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基层各单位是整个应对处置体系中的三大支架,基层各单位所建立的或能动员的舆情引导队伍作为主要力量。基层各单位是一级处置力量,在发现、上报以及组织发动舆情引导队伍初步处置舆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是二级处置力量,在局层面统筹、协调,特别是在整合力量应对重大涉警舆情的工作中发挥作用。一、二级两个层面相互配合,做到发现与研判,现场应急与系统处置的无缝衔接。在机制上,注重抓好舆情搜集、控制引导、源头控制等三个环节。一是在舆情搜集上。要按照“快、准、深、精、全”的要求,通过指挥中心接警、基层单位及时发现上报重大案事件信息、网监部门监控网上舆情、政治处宣传部门日常监控新闻媒体报道等多个途径,单独或重叠形成网络,最大限度地保障收集、梳理舆情的效率,为舆情控制赢得宝贵的时间。二是在控制引导上。对获得的网络舆情,要结合人力、数据情报进行综合研判后,及时分流相关部门快速处理。涉及社会政治稳定的分流到国保的,涉及刑事治安案事件的分流侦查、管理部门,可能会的由部门迅速办理。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新闻宣传报道纪律,利用主流媒体或通过网上平台,统一口径,以真实的信息、扎实的工作引导公众、取信公众,把握舆论的主动权。三是在源头控制上。要建立“舆情指数”,将网络舆情状况分成不同等级,每一等级都有不同流程设置和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实现舆情处置的快速、有效、稳妥。110指挥中心在接警时就要作出判断,达到舆情指数标准的,立即启动预案下达给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处置,努力在源头上卡住舆情的发展蔓延。要加强现场监控,重大案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舆情应对专门人员要立即赶赴现场,通过依法规范的渠道,既防止媒体人员特别是“编外记者”偏听偏信,挖掘小道消息,又能第一时间给出初步答复。要加强重点网站、重点人的管控,通过采取“友好式”、“挤压式”、“敲打式”等方式,进行主动管控、建立关系,加强协作、沟通。同时,网上的问题由网下引起、最终也是在网下解决,为此必须要坚持立足自身,有错纠错,未破案的抓紧侦破,把问题解决好,这是避免舆论炒作的前提。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6

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给网络舆论带来了可以迅速引起公众的好奇心,聚焦公众视线的信息源,公众可以对突发事件行使自己的判断力、参与权和表达权。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真实、有益、建设性的网络舆论,对促进社会矛盾解决、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突发事件是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的即时播报或准即时播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因而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中占得一定的先机。2009年11月16日上午,发生在温州典雅花园的人质劫持案后,温州市委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并迅速成立包括宣传报道组在内的七个工作组,及时介入事件新闻处置,积极掌握网上舆论动态,争取网上舆论主动,化解负面影响,澄清群众疑虑,为维护社会稳定,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地重点新闻网站温州网、民间网站703804论坛、温都论坛等网站均很快出现相关帖文、视频、图片等,之后有更多的网民从现场发来文字信息。该案件引起了网民高度关注,大量的网民试图通过网络获取案情信息。该案件也引起了温州之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媒体从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案件的发生及进展跟踪报道。17日上午7时10分,嫌犯被警方当场击毙,人质成功解救。网上舆论对此普遍感到满意,大多数网民支持警方对嫌犯开枪的决定。

加强网络媒体的可信度

网友评论是反映民间舆论、传达社情民意的敞亮窗口。民间舆论通常以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而且对公共事务具有较大辐射面和影响力。善待民间舆论,是形成舆论多元的良性状态所必需的。网络编辑及时把握舆论导向,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这些言论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互动性评论主要表现为各网站论坛上,即时互动是网络媒体评论的一个特点。借助网络媒体论坛良好的交互性能,网友之间、网友与媒体网站之间,甚至网友与某个问题专家、权威之间轻松实现沟通,使专业新闻机构更好地观察自己所要引导的舆论方向与现实的民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也可以进一步判断自己的舆论导向或者说是议程设置是否合理,以及需要做哪些调整、如何调整等。

劫持人质案发生后,温州网第一时间与公安部门联系,考证事件的真实性,同时派记者赶赴现场进行证实。为防止引起公众的恐慌情绪以及引起外地媒体的炒作,温州网避免对现场气氛的渲染,有意隐去敏感信息,对温州公安干警的出警情况,现场的警力布置等信息都做了保密。同时,跟公安机关保持紧密联系,第一时间官方的准确信息。第二天上午10时30分许,温州市就案件告破举行新闻会,温州网进行同步视频直播,并向外推荐稿件,在网络上及时公布官方的信息,主导舆论导向。在新闻会结束后,温州网以“温州警方击毙劫匪24小时成功解救人质”为题,推出专题,将前期收集整理的信息,一一向外。典雅人质劫持案发生后,网络媒体及时播发网友评论和互动性评论。

一般情况下,像这类突发事件发生,坊间的传闻会比较多,温州网利用网络及时、互动的优势,通过论坛、博客等互动平台,及时引导网民的各种猜测和传闻。民间网站703804论坛、温都论坛也适时设置主题帖,引导网民议论。大部分的网民反映这事相关部门处理得很好,通过互联网,感觉很透明,谣言自然就少了。温州网对案件工作部署等信息予以保密的同时,传回第一手现场信息、照片以及视频,采取滚动播报的形式,时时更新最新情况,满足广大网民对该案件的强烈关注。

由于新闻网站及时报道,澄清了网民的各种猜测和传闻。如针对网上流传的“劫匪为金盛鞋业员工,因工资问题才抢劫老板”的消息,温州网立即进行采访,并播出“该企业一工作人员随即予以否定,称劫匪绝对不是该公司员工,并告诉记者他们的工资都是月底准时打到卡上的,而且老板平时为人和善”等稿件。这些帖子也同时被其他民间论坛转载,还给网民知情权。

经过网络疏导后,网民的议论主要大都高度评价成功处置案件:“对待这些人就应该用狠的手段,不然这个世界迟早要乱套的,最起码对那些心中也有这个歹念的歹徒来说敲响了警钟,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强烈支持警察同志!好样的!”、“歹徒当场击毙,人质安全解救。警察叔叔赞一个!”、“祝贺警方成功处置典雅事件,但愿此类案件不再发生。”有少数网民对是否“单纯的绑架勒索”有所质疑,还有一些网民称这样的绑架勒索是低智商犯罪。

“舆论缓释”功能

一直以来,在社会舆论的引导方面,传统媒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传统媒体在危机中的舆论引导没有真正契合危机时期的舆论特点,虽然能够在宏观上发挥舆论的主导作用,但微观上没有考虑到受众的多元化和其个性,有时使舆论过于僵化和绝对。网络论坛和博客、手机报等作为一种新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媒介,灵活性更大,更加贴近受众,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更好扮演危机传播中“舆论缓释”功能。

“温州典雅劫持人质事件”发生后,温州网安排专人进行相关信息搜索,及时上报敏感舆情。密切联系公安网监以及论坛管理人员,保持信息互通,全面掌握网上最新动态。

从各个角度对整个事件进行引导,如从网民对劫匪的人文主义关怀:《你也有个可爱的孩子等你回家抱抱――写给劫匪》;盛赞警方英勇表现:《温州武警战士3秒内击毙劫匪,向他们致敬!》、《【视频】武警支队反恐队讲述击毙疑犯现场战斗过程》;并视频播报了新闻会的全过程:《【视频】温州警方告破人质劫持案新闻会》;并对所有的帖子进行梳理和汇总:《典雅别墅人质劫持案:惊心动魄的24小时》等。

这次“温州典雅花园劫持人质”事件,一方面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已经形成整套应急机制,并对相关重要信息的明确了“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为有效进行舆论引导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础。此外,在成功解救出人质后马上在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及时公布最新消息,有效地引导舆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主流网络媒体密切跟进和配合政府的行动,纷纷以开设评论专栏或专题的方式深度介入舆论中心,使政府主导的真实信息传播不断得到加强,而民间舆论场纷纷转载官方言论,使得民间舆论场的意见表达渐趋理性。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7

校园网络舆论问题极其复杂,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高校必须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通过调查研究,透彻分析决定校园网络舆论的现实社会关系,从发展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中找出校园网络舆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调查研究,正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境界、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研究校园网络舆论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新载体、新内容,充分弘扬校园网络舆论自身的政治优势和整合功能,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激励斗志、陶冶品性、净化灵魂的作用。建立校园网络舆论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论调查分析队伍,依据一定时间阶段内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和总体特点,有针对性对校园网络的舆论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同时适时召开校园网络舆论问题调研分析专题会议,准确查找网络负面舆论信息产生的来源,认真调查核实信息人所反映的问题,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可能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网络舆论信息特别是引起群集效应的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客观、具体的评估,及时跟踪回帖并把调查结果向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及时反馈。二是形成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警示分析机制。采取周通报、月研判、季度分析和年度报告、重特大事件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研判。同时,配合学校职能部门提高对重点阶段、重大方针政策、热点焦点问题的校园网络舆论的监测分析。三是建立校园网络舆论动态性分析研判。动态跟踪、及时研究校园网络上反映的突出问题,认真关注事件的动态发展,对于一些波及面大、学校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要即时跟踪,并在第一时间会同相关部门作出反应。四是网络舆论调研的诊断反思。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调研分析工作要经常进行诊断反思,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的调查分析机制。没有充分的调查分析,就没有发言权,就会失去主动权。有调查,才能情况明,抓得准;有分析,才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校园网络舆论问题的调查和研究越深入,就越有利于争取校园网络舆论工作的主动。只有掌握了主动权,才能把握其趋向性和全局性,做到心中有数,掌控其发展动态,以便更好更快地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果没有掌握主动权,就会丧失引导机会,致使错误的思想泛滥蔓延,从而影响校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二、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处理能力

加强对校园论坛、博客、网络贴吧负面新闻的处理能力。高校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对学校网络载体栏目新闻、帖子密切关注,对学校负面新闻信息进行筛查,必要时对负面信息人进行计算机IP锁定,同时启动信息来源调查机制,如果所曝光信息情况属实,及时处理,并把处理情况以帖子形式上传,对曝光人进行表扬;如果发现负面信息严重失真,还原真实情况,或者屏蔽相关信息,并根据情况严重程度决定是否报请公安机关调查追究信息人责任。

增强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应对能力。校园网络舆情一旦爆发,就要及时启动快速反应机制。校园宣传载体甚至是校外新闻传媒机构发出有利于学校的声音,揭示真相。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必要时邀请权威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到校演讲、座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报保留后相关的演讲、座谈视频、演讲稿,并把它们放置到学校各宣传阵地、论坛显眼位置,以突出权威言论,孤立负面错误言论,引导广大师生理性思考,遇事沉着冷静,不要盲从错误观点,做出非理。“要强化校园网络‘看门人’角色,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载体合理有序地参与校园管理和社会问题讨论。”建立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如同政府在官方网络空间里的专业新闻发言人,但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够担任的,因为校园网络新闻发言人面对的是思想活跃、网络活动广泛的整个大学生群体,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一个整体工作团队,是一个工作系统。高校可以根据校园网络特别是BBS论坛、贴吧等板块的特点,设置一定数量的网络板块新闻发言人,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系统培训,代表学校官方就广大师生所关心的校园问题、社会事件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通过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发言讨论,引导正确舆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即时、主动、准确地权威信息及校方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措施,第一时间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预案演练。校园网络舆情预案演练是模拟网络舆论危机出现后学校整体应对工作的必要手段,它不仅要准备多种危机预防预案、危机控制预案、危机应对预案,更是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高校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高校开展校园网络舆论舆情预案演练,可以利用学校网络中心终端、机房等设备,同时动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广泛参与进来,模拟校园网络突发性舆情爆发和危机预防预案的整体作用状况,通过演练,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发生、传播的规律,提高高校预防、应对网络舆论舆情的能力。

网络舆情工作方案篇8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wWW.133229.cOm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法论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政治与舆论、政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政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军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军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军事辩证法为基础,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事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军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军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军事法学等)、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军事学为统领,以军队政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国务院相关部门与军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政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军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军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军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军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军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军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5(12).

[3]况宏.我国舆论战研究综述[j].军事记者,2009(3).

上一篇:安保维稳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保安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