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12-12 14:44:34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1

【关键词】图文材料;小学;思想品德;作用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3]金莉红.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 2013, 10(10):245-24

作者简介: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2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 联系实际 认识体会

作为初中德育教育主要阵地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不仅负起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更承担建设学生良好人格的重要责任。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取向是否正确。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诚实守信的人格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将来社会的和谐,祖国的繁荣,以及个人的健康成长。初中思想品德课正值初中生自我意思觉醒,自我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心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进行交流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正确行为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可见,初中阶段学好思想品德课是多么重要,教学目标的实现对社会和个人都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学习变得乏味,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利用教材中插图和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插图和小故事,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起了重要作用。教师不能够忽视教材中的插图和小故事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教材内容整合不够充分,教材有待进一步优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不仅存在正文内容,更存在大量辅助教学材料,通常是以小字形式呈现。有的教师片面认为,小字部分的内容并不重要,在教学中放在次要地位,甚至并不被教师考虑。其实,这种对辅助教学材料的认识过于片面。教材中的辅助资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正文部分的有益补充,更是对正文部分内容的充实和证明,在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辅助材料的教材编排和教师对这一部分的处理,都没有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三、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联系实际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不仅包括正文、插图,还包括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可谓相当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这些课程内的材料就能搞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是因为,思想品德课是用来指导学生正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实现健康的人文交往的。从这一点来说,课程以外的内容对于教师教学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以把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教学中,这些事例可以是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等等。切不可忽视这些教材以外的资源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厌倦课本说教,而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例或是带有生活气息的活生生的案例更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神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师要充分挖掘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之一是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由于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绩,对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有所忽视。甚至有的老师可能会认为在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耽误时间,效果不佳。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初中德育教育中,总有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相重叠的部分,教师不妨找出来,把课程中和学校德育教育中重叠的部分进行有效优化整合。这样可以把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结合。这样不仅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更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可以说一举多得。充分挖掘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广大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广泛共识。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和进步,共同带给学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和良好行为品质。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存在的问题 有效应对 结合实际工作

《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可是,由于许多客观和主观的原因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常常偏离和违背了这一教学的总目标。由于长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材的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我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在学生学习任务较紧或材料准备的渠道较少情况下,也是一种有效的常用方法。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4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一】 曾xx,女,汉族,少先队员, 2006年5月13日生于xx市,现年10周岁,xx市xx学校小学部4(6)班学生,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曾xx,在父母眼里,她是个聪明乖巧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里,她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在邻居眼里,她是个懂事孝顺的少年。她的成长过程,是邻里教育孩子的典范,是周围孩子学习的榜样,她的事迹被编成一个个故事在孩子们中间流传,是老人们茶余饭后说服教育孩子的经典话题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一、 言传身教是美德积累的基础

曾xx生活在一个言传身教的家庭环境中,从幼年到童年,在长辈们的感召下,无形中学会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爱护环境、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家庭环境是她养成美德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她培养美德的根基,自身习惯促成美德贯穿她生活的全部。

幼儿时期,看到路边丢弃的废纸、包装袋,曾xx会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内,这一良好的习惯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一直保持着。在xx学校学习期间,以纯洁心灵、志存高远、德才兼备为座佑铭,自己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监督着身边的同学,时常提醒乱丢垃圾的学生及时把垃圾放入垃圾箱内,提醒住校学生洗净手上的灰迹,主动擦净教室的玻璃窗户,看到乱跑的同学,曾xx会及时提醒注意安全,别撞伤了同学。虽然有些同学不理解,曾xx一直坚持,用自己的行动感化身边的同学养成生活学习的好习惯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她所在的班级经常被评为xx标兵班。

二、 自觉行为是美德的真实表现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曾xx在幼儿时期,就经常看些励志故事书,把好多典型事例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即丰富了她的童年生活,又培养了她的主动作为意识。

早在她三岁左右就成了妈妈的好帮手,知道帮妈妈洗菜、涮碗,一个最小的围裙,系在她身上,看起来整个人都被包裹着,举手抬脚似要绊倒,踉踉锵锵站上櫈子,趴在洗菜池上涮碗、洗菜。近期,曾xx强烈要求帮妈妈做饭,家长担心烫着她的小手,就只同意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自己着磨如何用刀削黄瓜皮,如何切成片和丝,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曾xx做的黄瓜菜是一道最可口的佳肴。这在一定程序上减轻了父母的劳动,最主要的是锻练了她主动作为的意识,也为她美德的积累奠定了基础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

在幼儿园时期,曾xx就知道与小朋友分享的快乐,别人快乐了,她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上幼儿园前,她都要提前装些好吃的零食,家长不理解,也不想让她吃,她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说服家长同意她带到学校,一进教室,她就会给小朋友分享她的战利品,这样即能博得小朋友的好感,也与小朋友相处的很融洽,每到课间娱乐时,都会有好多的小朋友与她做游戏,一起玩耍。

一次在公园游玩时,曾xx摘了一个毛毛草,另一小朋友没有摘到,哭着向家长要,陪同的孩子的母亲伸手打了孩子一把掌,曾xx看到后,立即跑过去,把毛毛草送给了正在哭泣的小朋友,虽然她自己没有了,能让别的小朋友开心快乐,她认为这样做是非常正确的,她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帮助了一个小朋友,她感觉很幸福快乐。

三、 知恩感恩是美德的最佳境界

曾xx在家,就是家人的开心果,是家中的一个宝。她看到爸妈生气的时候,就会偷偷的把妈妈拉到一边,劝妈妈你到外面旅游去,这样就能找到开心的事,也不会再生气了。去年夏天,妈妈的脚崴着了,行动不便,曾xx就天天帮妈妈敷药、洗脚、搓背、递衣服,成了妈妈的贴身保姆

奶奶由农村老家来到城里,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曾xx就帮助奶奶,教她老人家学会开电视、看电脑等,告诉奶奶,如果她不在家,就没有人陪奶奶看电视了,所以要学会使用摇控器,这些话从一个涉事不深的幼儿口中说出来,博得大家都伸出了大姆指。奶奶手脚不灵便,在去洗手间时,曾xx提前跑到门口,用拖布擦净门口的水滴,以防滑倒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讲话致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动作,让奶奶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奶奶不停的夸奖,都说从小看大,三生(生日)到老,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从奶奶那普实的话语里,能看出对曾xx美德养成的肯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曾xx说:我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争做合格的美德少年。童年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她正用自己的诚实和善良、热心和宽容争做美德少年,在xx学校教师的培养下,向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进发,用爱心、恒心、诚心、信心筑实美德的高地,让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让美好的心灵更阳光,让美好的明天更灿烂。

尽职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二】 星期一早晨,记者来到师院附小采访时,正好遇到学校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武凡意同学便是学校升国旗仪式的主持人,同学们列队集合好之后,升旗仪式开始了。

为了主持好每一次升国旗仪式,武凡意同学都严肃认真,精心准备,以端庄大方的仪态出现在全校师生面前,师生们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除了担任升旗仪式的主持人外,武凡意同学还是校园直通车、学海拾贝等广播节目的主持人,每一期节目的播音稿,都是她自己亲自编写的,夏天到来了,武凡意同学这次特意准备了一期食品卫生安全的节目。

虽然在学校里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武凡意同学却乐此不疲,她说,通过主持广播节目,不仅自己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识,普通话得到了锻炼提高,而且通过主持学校的广播节目,老师和同学们都熟悉了她的声音,让她有了更多的小伙伴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2017尽责奉献美德少年事迹材料。活泼开朗,学习刻苦的武凡意同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参加其它活动,她都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她说,自己全面发展的秘诀就是热爱,只有去热爱,才会有激情。

在担任师院附小四(1)班的班长后,武凡意同学热心为班集体争取荣誉,在学习中热心帮助同学,事事带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并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学校,武凡意同学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回到家里,她是一个尊老孝老的好孩子,由于年迈的奶奶常年患病在家,行动不便,她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还要帮着家里照顾患病的奶奶。由于奶奶生活不能自理,武凡意同学放学回家后,还会尽可能的帮奶奶洗脸、梳头、按摩身体,用轮椅推着奶奶到户外晒晒太阳,看看风景,逗奶奶开心。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5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材料分析;辩论会;自主学习;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也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新课改下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借助材料分析

材料分析是品德与社会中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材料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基本的品德与社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学会和谐相处》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学生表演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小明有自己属相的笔,小明非常喜欢,每次用完都要放好,可是,有一天,小明上课的时候却发现那枝有自己属相的笔不见了,课间在找的时候,发现班里的小亮同学也有一枝一模一样的,两人便因此争吵起来了。小亮说是前天去超市的时候买的,小明说是自己的。放学回家,小明却发现笔在家里的书桌上,是自己昨天忘了放到文具盒里。假如你是小明,你应该怎样做?如果小明向小亮道歉,小亮能不能原谅小明呢?让两个同学分角色扮演,并引导同学进行讨论、分析,了解和谐相处的原则,同时,也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实施辩论式教学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选择恰当的辩论题目,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轻松地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分清是非善恶,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学《打开国门 走向世界》时,我让学生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是: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反方的观点是:世界可以离开中国,中国也可以离开世界;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正反双方展开辩论,以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初步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而且,开展辩论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三、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所以,教师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找到自我展示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日益富强的祖国》时,我采取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我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体会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然后,我引导学生从吃饭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变化、科技发展的变化等方面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点拨,以确保自主学习效率,也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方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游戏活动、情景分析、欣赏歌曲、播放视频等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开放式课堂模式的外在因素,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及鼓励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重拾学习的信心。教师还可以实施开放式评价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多样化的开放式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打造出一堂堂精彩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定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8).

[2]赵淑萍.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2(10).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6

[关键词]: 德育 数学教学 数学课 小学生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问题的现状

我们的教育要为社会建设服务,德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往各科教育中渗透。说起思想教育,广大教师认为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简洁的途径,我们会想起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为那是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事,而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难上加难,数学老师只管教好数学,能让学生数学考试有个好分数就行,因为较之于语文,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教学起来没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没什么思想教育内容。其实不然,数学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学科,数学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果脱离数学本身的特点进行空泛的说教,将会大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内容其内蕴的思想教育内容、寓思想教育于智育之中。

二、德育教育,不拘一格寓教于“行”

1、德育――在于课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在进行统计实例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生活实例的统计,我就曾经让学生通过网络和书报等收集一些有关白色环境污染变化的数据,然后在课堂上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或表把它描绘出来,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白色环境污染变化的一些看法和体验。由于这个题材是选自于同学们的身边,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德育――在于实践活动

学生进行学习为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刚入学的儿童,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亲友的赞扬而认真学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世界观逐步形成,其学习的动机逐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再采取奖红花、奖五角星等办法就行不通了,那么怎样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认为,首先可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联系起来。如:讲科学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讲人类的伟大发明,提高学习积极性;讲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中的应用,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都有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利用不断发展、循序渐进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产生的疑问,激发其探索学习的兴趣。再次,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身边最近、最真、最好的榜样。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德育的教育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

3、德育――在于挖掘数学教材

数学是用数据和统计材料来说明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中包含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具有说服力的统计材料,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利用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在向学生介绍古代及现代的计数方法,及我国各建筑有关数字知识时,不但向他们传授知识,同时通过教学也可以让他们了解祖国,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号召他们向老一辈数学家学习,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再比如:教“元、角、分”时可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教“时、分、秒”时可进行守时、惜时的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这些数据材料随着知识的拓展和学生见识增多逐步充实,从校内到校外、从城市到农村、从国内到国际,教材都作了一定的反映。

当然,教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的数据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上。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搜集新的信息,精选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编成习题介绍给学生,这样赋予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以时代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新鲜感。

4、德育――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几乎所有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从教师的具体和抽象的形象中,选择理想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对教师而言,自身的形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很多内容是教师每届都在向学生讲授的,但教师在每次向学生讲授时,都应对所上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该学科的热爱。

此外,教师应以自己文明的言语,端庄的仪表,从容的举止,遵纪守法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作出表率,注意以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还应注意,要将思想教育和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牵强附会,要落到实处,不要流于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的、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总之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我相信只要教师做到“渗透有心,渗透得法”,那一定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楼明霞,数学学科如何加强德育,教学月刊

[2]卢江著,课程教材改革之路,课程・教材・教法

[3]郑汀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载体,教育理论与实践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7

一、精选材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尤其是把背景材料中与重难点相关的内容问题化,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这是课堂操作的起点。由此说,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该教学环节的关键。由于背景材料具有起点性,就需要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基本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设问题要精炼、简明,要能够反映教学目标,具有导学的功能,要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借鉴与学生生活情境相联系的时事政治素材,以及文史资料、历史故事、名言警句、社会热点等。

在入课操作中,借助时政背景、社会热点、历史典型事例,以及形式上的实物展示、图片与影视观看、文字稿阅读等,通过层级式的问题展示,阅读设疑,以疑导思,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课堂思维,有效推进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入课设疑的方式主要有:演绎设疑、归纳设疑、延伸质疑、发散设疑、辨析设疑、层进质疑、反向问疑等。

二、自学阅读

学生的自学阅读,要力求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课堂教学状态,这是思想品德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学阅读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其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积淀下来的弊端。要克服这一弊端,就要采取与之相反的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这是思想品德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操作点,也是对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的落实。在自学阅读过程中,民主教学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角色是辅导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教师要保证学生自学阅读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强化自我感知,在感知中获得启迪,在启迪中建构思想品德素养。为此,教师应侧重于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提出自学的要求,进而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三、合作讨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大多在自学阅读中就可以独自解决,但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讨论的形式来解决。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讨论是为了学生的理解、识记、掌握应用,为了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需要。

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

二人小组讨论:针对简单问题,学生能够容易作答,但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让同桌学生的二人小组讨论交流,发挥各自的学习特点,表达学生自己的见解,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互相研讨。就课堂教学效益而言,学生二人小组讨论的使用率是比较高的,比较实用,效果实在。

四人小组讨论: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有一定深度和开放性的问题,自学阅读肯定不能解决,学生同桌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就以前后课桌的四人小组为宜。把前后课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有利于这一类问题的解决。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效果不错。

四、探究发现

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合作的有效性,在于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教学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在知识探究中获得灵感,有自己的发现,从而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究、发现知识,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展开,联系生活实际,就一些难点问题、热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推导原理,发现结论;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在学习思维方面培养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

在探究发现中,课堂的灵魂在于质疑启思,教师要善于“引导质疑”“形成发现”。

“引导质疑”,就是教师要善于放开课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发现学习,允许学生对现有结论展开反思,倡导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求新,就要鼓励学生不唯师、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就质疑的方法而言,教师的引导是重要的,在一定条件下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小学师德学习材料篇8

怎样才能让孩子真真实实、扎扎实实地投入其中,乐此不疲地开展好这项活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

一、明确要求,规范导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做任何事如果没有细致明确的要求,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布置课前预习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让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前预习的要求不能太宽泛笼统,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刚开始预习时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找出预习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我们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份预习提纲或预习作业,利用问题或表格的形式为学生课前收集材料指明一个方向。同时,由于孩子持续活动的时间短,注意力极易分散。因此,课前的预习量要少。对于一课的预习准备,可以进行分类分割,采用全班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每个学生完成一两样,让孩子扎扎实实地去做,从而保量又保质。

例如,在教学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生命之水在枯竭》这一主题活动时,在了解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份预习学案:

泰山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8.《生命之水在枯竭》预习学案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等级评价: _________

1、水有哪些作用呢?请你说一说。

2、小水利专家报告会

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请你利用各种资源,如书籍、网络、参观、访问等方法调查一下水资源现状吧!

A地球水资源现状:

B我国水资源现状:

3、小记者在行动

A. 是什么原因导致水资源如此匮乏?请你赶快行动起来,参与调查吧!

B.我们身边有污染或浪费水的事例吗?想一想水资源被污染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

4、我做节水小卫士

你能为节约用水和减少水污染想出那些好办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我对学生做了如下指导:

1、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搜集资料的途径:看电视、阅览报刊杂志;访问家长、老师;上网去搜索信息;当然还可以从其他学科学习中去获得各种信息。

2、将品德课和信息技术课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快速地从网上获取所需资料。

3、教会学生“剪报”、“记笔记”等方法。

这样,通过明确的要求,细节处的指导,孩子们活动起来就有了目标,有了途径,有了方法。但是这么多的预习任务要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让每个小组的组长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这些任务分给小组成员去做,每个同学也不是什么都要调查,只要分别搜集了解1—2项。这样,保证了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都有可能做好。

二、用好评价,落实行动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励儿童的成长与进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在课前预习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依傍评价,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内心的需要。每次上课前一天,我总会留意孩子们的表现,对课前的预习进行粗略地了解统计,有时也让班干部或者积极分子帮忙调查:哪些同学去搜集材料了,哪些同学搜集的材料多,哪些同学搜集的材料好(有价值的),哪些同学努力了……然后及时进行评价奖励。

及时评价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所以学生每次搜集材料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评价,以此来激发他们课前预习的积极性。评价不但要关注预习的质量,还要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我们在每次预习评价时,都会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鼓励学生本人自评、同伴互评、小组共评,倡导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

(2)评价方式多样化:打分数、画五角星、画学生喜欢的图案、写上教师激励性的评语,当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时用点头、微笑、竖大拇指等动作,给学生鼓励。

(3)提供展示的平台:把学生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在教室的一角展出,让学生互相阅读、欣赏。这样,不仅使学生共享资源,丰富视野,更会使其受到莫大的鼓舞,在下次的调查活动中表现更加出色。通过多元地评价,使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更全面认识。

三、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预习情况的检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所收集到的材料形式单一,仅限于文字资料,而且对于课本外的材料收集少,这也是我们在三环节教学改革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分析其原因,首先从外在因素说起。我们农村小学,学生没有电脑的家庭占多数,可以上网、可以打印的更少得可怜,网上查资料确实有困难;目前学生手中的图书难能查到相关的资料,加上农村家长意识淡薄,认为为这样的副课花大精力,不值得,不愿意配合。这为上好品德课产生了巨大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除了教师课前准备充足的材料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家长对品德课的重视,调动学生预习的自觉性,让学生体验课前预习带来的乐趣,这也是我们品德学科在今后‘三环节’教学改革中努力的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品德课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课前预习,做好课前预习,科学艺术地引导课前预习,从而真正落实《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前预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上一篇:年小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小学师德师风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