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8 15:46:35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1

关键词:绿色理念;建筑设计;环境污染;生态环境;建筑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07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40

1 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内涵阐释

1.1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是在时展过程中,于生态学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抽象概念,其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筑设计师结合经济学帕累托最优、均衡原则,最大限度节能、节水、节地以及节材,通过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的建筑居住空间。从这一层面而言,绿色建筑设计主要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利用人工技术手段以及天然条件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建筑物对人与自然环境造成影响,降低设计成本,真正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

1.2 “绿色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是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核心,将“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作为设计目标,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具体而言,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坚持以下设计原则:

1.2.1 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建筑资源循环、回收利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2.2 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与气候等优越的设计条件,对建筑环境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完善,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污染源,避免周边环境对建筑物造成影响与破坏。

1.2.3 在绿色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核心居住诉求,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用户体验度与满意度。

1.2.4 在建筑设计全生命周期内,要尽可能通过方案评估与论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升建筑结构总体设计效益,以达到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2 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重点分析

2.1 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分析

当前社会背景下,无论政府采用公开招挂牌方式出让建筑项目用地,还是其直接划拨建筑项目用地,各项用地指标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已经初步确定。因此,在建筑总体结构平面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在既定的技术指标条件下,充分结合建筑项目所处环境、区位以及其他主、客观条件,在不断满足用户核心诉求的前提下,进行总体结构优化与设计。与此同时,采用绿色理念进行现代化设计。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2.1.1 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地理念”。尽管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因此,在现代建筑结构总体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节地理念提升建筑设计效率。只有在设计阶段,通过对建筑用地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充分利用现有施工场地条件,才能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功能需求,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本着“不破坏、不污染以及不滥用”的节地设计原则,对建筑物的总体平面布局进行合理划分;通过减少建筑工程场地平整作业的工作量,对建筑场地原有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

比如,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假设技术人员针对一坡地工程场地进行结构设计,因此可利用地形结构优势,将建筑物中的车库设计为半地下车库,采用这一设计理念,不但可以减少地下室土方的实际开挖量,而且可以使成型后的建筑物总体结构高程保持统一和协调。因此,按照这一设计思路,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建筑用地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在合理范围内尽可能提升建筑用地的容积率,从而节约建筑用地。

2.1.2 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能理念”。除了节地之外,节能无疑是现代建筑结构绿色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对建筑单体结构的朝向和采光条件进行分析论证,综合考虑太阳光照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建筑物的总体影响。

以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总体平面设计为例,在节能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夏季以及冬季的主导风向及全年、日、月光照情况、降雨量等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布局,以便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减少相关电气设备的能耗与污染。由于当地建筑物的主要能耗与污染源为夏季空调制冷,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可在结构设计时,使建筑物总体布局呈南偏西15°方向进行设计,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而且可以起到良好的节能降耗效果,同时也可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度。但是,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准确的资料收集与参数计算,从而进行科学设计。

2.1.3 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的“节水理念”。水资源是一种宝贵的物质资源,特别是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合理设计建筑物中的水循环系统,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同时可以结合优越的自然条件进行绿化带设计,尽量设计较大的建筑绿化区域,可对人工水体面积进行严格控制,通过不断收集建筑物屋面的雨水以及合理、循环回收利用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水,可将其用于建筑区域绿化带的灌溉。与此同时,选择适合不同植被生长的区域进行建筑结构设计,可对本建筑工程场地内的生态系统维护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1.4 建筑结构总平面设计中,通过“绿色理念”提升人们的居住舒适性。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风带不同,因此在建筑结构总体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重点考虑建筑场地相关风环境的影响。通过综合布置,使不同建筑结构之间产生联系,不仅要有利于室外行走,更要提升单体建筑物之间的通风性能。在此过程中,还应通过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区域内的热岛效应。具体而言,在对单体建筑进行初期结构设计时,应该采用专业的分析模拟软件,对建筑场地的热岛效应和风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通过综合比较以及参数分析计算,从而选择最佳的建筑结构总体平面布局设计方案。同时,在建筑群总平面结构设计中,人行通道口以及车行通道口的布局会关系到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与节能性。因此,在对建筑结构的总体功能区进行布局时,应该使周边建筑物和不同功能的建筑区域、本建筑工程的功能布局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市政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建筑物的通达度。比如,建筑小区出入口可与大型商场及地铁站、公交站等靠近;在相对背面的次要道路设计机动车出入口等,从而减少人流以及车流量,避免发生安全交通事故,从而提升建筑区总体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2.2 建筑单体结构设计中“绿色理念”的应用分析

除了针对上述绿色理念应用内容进行分析之外,本文重点结合建筑单体结构设计中,绿色理念在建筑采光及自然通风和遮掩、保温、隔热、隔声等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论述。

2.2.1 在建筑单体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建筑物的总体功能布局,对其自然通风路径进行合理优化,从而使建筑物充分利用自然风。

2.2.2 为了提升建筑物的采光率以及减少强自然光辐射,在建筑设计中,应平衡与协调上述设计矛盾。通过遮阳措施,避免建筑物在夏季长期受高温暴晒。由于不同地区的采光条件以及采光面积和节能要求不同,因此需因地制宜,通过建筑外遮阳措施及调节建筑玻璃门外门窗的实际面积,从而进行节能设计。如果有必要,设计师可采用断热铝合金型材以及Lowe中空玻璃进行科学设计。

2.2.3 在建筑设计中,北方与南方地区也应该有所区别。如果针对北方地区的建筑进行绿色设计,技术人员应该对建筑物的实际体型系数进行严格限制;如果系数越大,则越不利于建筑物的保温与节能;相反,如果是针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物进行绿色设计,通过增大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可提升自然风的通风能力。因此不需对建筑物的结构体型系数进行限制,以此可以减少空调运行时间,从而利于节省能耗。

2.2.4 在建筑物外立面的穿墙比控制与设计过程中,南方地区为了对东西山墙的太阳辐射进行控制,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会对东西向的穿墙比进行严格限制;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建筑物在冬季的保温性能,因此设计人员会对建筑外墙材料的保温参数进行设计。为了减少太阳辐射与降小建筑外墙、窗的温度传导作用,可结合暖色调进行设计,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2.2.5 在设置建筑外墙体时,要使用加气混凝土等新环保节能材料进行设计;同时,在建筑物单体平面结构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上下层楼板之间的隔音防噪性能。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风能以及水能和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及地热能等众多清洁能源。比如,采用地热源泵以及光伏发电板、太阳能热水闸装置等新型技术设备进行节能设计,从而达到绿色环保的设计目的。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人类提供和谐的居住环境是现阶段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是“绿色、高效、可持续”,因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相对较为严重的行业。因此,加快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转型,不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健康、长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对此,建筑行业相关人员需引起高度重视,只有继续强化自己的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才能在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有效运用相关设计方法,避免建筑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从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现代建筑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立彬.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与探索[J].建筑知识,2016,(36).

[2] 李野.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 [J].江西建材,2016,(14).

[3] 陈东平.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应用[J].住 宅与房地产,2016,(18).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2

一、激发兴趣、调动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学生只有在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后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维,对知识展开探索和求知。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当然,问题一定要有足够强的吸引力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依照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借助承上启下的方式,设置相关的情境,触景生情,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声现象”这一章节,对于“声音”同学们并不陌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见识过。课程的开始,老师可以录制一些声音,让同学猜测一下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指出这些声音中哪些是悦耳的、哪些是令人厌烦的,总结一下各种声音的特征。老师现场为同学制造一些声音,通过老师制造的声音,帮助学生了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环节,启发学生一环一环去了解知识,认识知识,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讨论、开拓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启发性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开动大脑,作为教学的主体,各抒己见,各执一词。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总结,更有甚者进行一番唇枪舌剑,这都无伤大雅。积极的讨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学到自己想不到的知识,体会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领略他人的解题手法,这对于自己都是一笔可观的人生财富。当然,讨论也是分为很多种类的,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老师是更偏爱于后者的,老师的阅历以及职位都会使得老师思考问题比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深度,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前,老师可以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加入或者旁听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性的指导。在最后总结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然后老师要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会让学生将过程、原理等铭记于心,而不是过后就忘。例如,学生学习“力与运动”这一章时,老师可以小小地考一下同学:“苹果砸到牛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如果苹果砸到你呢?”相比答案一定各种各样、形形,课堂氛围一定是积极活跃的。然后,老师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推车,车子会运动?用板擦擦黑板,粉笔字会掉?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得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原理,最后由老师总结、答疑。这样的模式,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老师从旁协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归纳、促进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总结是老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方面的知识,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总结帮助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可以整体认识物理。总结归纳也是要讲求技巧方法的,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过目不忘”、历久弥新。那么,最后的总结方式就是老师通过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总结过程中老师可以步步为营、处处留心,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针对学生的惯性思维设置相关的陷阱,教导他们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善于总结、掌握规律。例如在学习“机械能与内能”时,在最后的课堂总结时,老师提问“在做这类题时首先要想到的是什么?”学生思考,答案多样。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世间万物都要遵循的规律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能量的守恒。在机械能方面有机械能守恒定律,那么做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找出各种能量形式,然后根据能量守恒找出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的关系,这样做题就简单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在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自然就手到擒来,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语:启发性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可以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学生通过调动思维、开拓思维最终形成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3

--2014净土智地 **房地产观摩学习有感

2014年3月22日

春风拂面,开车穿行在湘西大地,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油菜花肆无忌惮的绽放着,让我们的内心萌发着踏春访绿的冲动,我相信在那娇艳欲滴的花海里,一定有许多蜜蜂穿行其间,利用这难得好时节采下花粉,酿出沁人心脾的甜蜜吧。

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也是短暂的,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也去采采花粉,为这一年酿酿蜜吧。

作为职业房地产人,在这飞速发展,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保持视野开阔?如何学习和及时更新对行业的认识?如何使销售和管理不断提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公司组织下,长沙净土智地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安排湘西自治州各项目骨干成员,组成了“2014**房地产观摩学习团”,3月20日于**集合,21日成行,当日圆满结束,共计参观各类型项目七个。

本次观摩活动,是作为三月份公司组织的“学习提升月”的延伸和实践,相信这是一个让所有参与人员感觉快乐而充实,收获沉甸甸的一天。为了给未到场的许多公司同事们分享,同时也是将难忘的东西珍藏下来,特将此行所观、所感、所思简要记录如下:

一、参与项目和人员

净土智地湘西自治州参与项目和人员:

保靖翰林华府: 黄琳、彭维、米霞

古丈茶乡新城: 梁军、刘慧、龙灵

古丈天育雅苑:小张

公司总部:杨平武、张玲、巢炼(其中巢炼仅参加边城大酒店观摩学习)

全程友情支持:湘盐房地产公司营销负责人符总、张经理(符总友情提供专车一辆,中午又盛情款待,特别致谢)

边城大酒店观摩特邀嘉宾:向总(鸿翔房地产董事长)、罗总(鸿翔房地产总经理)等

二、行程安排:

上午行程:

1、中铁·世纪山水(占地430余亩,**最大房地产项目,参观主题:规模开发、品质标杆地产、销售接待、领先的洋房产品和别墅产品、园林等/接待:黄经理、武汉人小吴)

2、国盛商业广场(建面20多万方,**最大纯商业项目,上海开发商打造,辐射大湘西家居建材一站式商业总部,参观主题:大型专业市场商业的运作、推广、销售技巧等/接待:余华经理)

3、金地明珠(参观主题:售楼电子展示系统、主卧270°全落地玻璃观景阳台等/ 接待:林海经理等)

4、湘泉纯水岸(参观主题:80万豪华装修样板房、落地观景飘窗、特色空中大花园等/接待:刘主管)

5、湘盐·晶鑫花园 (参观主题:都市一偶,360°自然山水,精致、清幽的格调雅居,住宅配置高档观光电梯/接待:符总亲自接待、另张经理等)

下午行程:

6、步步高·新天地(参观主题:接待:销售公司蒋总、杨涛经理、田仁菊、高小华)

7、边城大酒店(参观主题:酒店式公寓的运营与销售策略技巧/接待:董事长李总亲自接待)

三、主要收获

一路观摩下来,映入眼帘的,听入耳中的,深入心底的收获,很多,但,我想通过几条主线把这些观感串起来。

首先,是创新和引领:

一到世纪山水,同行的女孩子们就一路“哇哇哇”,不断赞叹于它的气派与高档,眼界就是这样被打开的;世纪山水作为**房地产的标杆大盘,确实把**房地产的开发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即便把这样的项目放在长沙,也是可圈可点的,作为**房地产的领军大盘,某种意义上讲,它的规模、档次和营销理念,对于在08年曾一度跌入低谷的**房地产起了极大的力挽狂澜的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房地产界尊敬和仰望的项目。一路上,大气磅礴的营销中心;黄经理自信而谨慎的介绍;环湖而建,与山水融为一体,错落有致的别墅群;装修别致奢华的别墅内部;素雅而别致的退台式洋房;曲径通幽,蜿蜒温馨的小区景观路……这一切,都生动而又深刻的印在每个观摩者的心底,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世纪山水这样高品质的开发引领,无形中,才有了**更多开发商争先恐后向高品质开发进军,也让**市民有了更好的居住享受。

国盛商业广场,作为**家装、建材行业升级换代大手笔之作,在推广手法上高举高打,开创**商业地产崭新的大盘时代,也必将成为**城市商业重心逐步从北**向南乾州转移的标志性事件。

张总精心安排,还参观了金地明珠先进的售楼电子演示系统(该系统据说在**只有金地明珠和步步高新天地才有),以及该项目独有主卧270°落地玻璃全景阳台;还有湘泉纯水岸80万豪华装修样板房、落地式观景大飘窗、特色空中大花园;以及印象非常独特的湘盐·晶鑫花园,这个偏居都市一偶的项目,外在却拥有360°稀缺自然山水,内里精致、清幽的格调雅居,一走进小区,立即感到心底释然,全身放松,更有奢华的两梯两户,而且住宅配置全景观光双电梯,单户双门创新设计,参观21层140平四房户型时,那种无与伦比的空中楼阁享受,实在震撼,真没辜负好山水。

一路看下来,深深感觉到,在房地产领域,要成功的运作项目,无论是大盘还是小盘,是住宅还是商业,都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大胆创新和引领,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优势。像世纪山水、国盛商业广场和步步高新天地这样的大盘就展示实力,用气魄和品质细节引领市场;作为中小盘的后几个项目,在产品创新和环境卖点上充分发挥,也有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湘盐·晶鑫花园,户型面积居然普遍在140㎡上下的大户型,但因为很好结合了环境、地段独特优势,再加以产品创新,也能独树一帜。

这就是房地产生存之道:精准定位,找到差异点,用差异点建立自己在市场的独特竞争优势,从而突破市场,占领一席之地。

其次,是敬业和执着:

国盛商业广场余华经理,他的激情和对业务的娴熟印象尤其深刻,长达10余分钟的激情讲解,对自身项目的熟悉,周边各种项目的规模数据、居民统计,周边高速和道路交通规划,竞争项目的细致情况和优劣势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消费者心理分析等,一一娓娓道来,毫不迟钝,非常流畅、娴熟并富有条理,严格遵循论点详实的论据论证结论的顺序来展开和归纳,其对职业的投入和热爱,可见一斑;

边城大酒店的李总,身家亿万的湘西商业巨头,**房地产的传奇和领军人物,拥有**绝对商业最中心--和盛堂和边城大酒店,毫无架子的他放下手头繁忙的事务,在自己的七楼豪华办公楼专程接待我们,并亲自在会议室给我们讲解边城大酒店的投资性酒店公寓的操作要领和心得,同时还毫无保留的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创业和人生经营课,让我们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收获最丰盛的,是步步高新天地。在步步高新天地销售负责人蒋总的热心引荐下,售楼部杨涛经理,从置业顾问的心理层面,再到销售管理层面,层层剖析。从学习培训到销售组织,从心态激励到人生职业规划,侃侃而谈,淡定从容,相信没有长期的忘我投入和执着,没有专心专注的深入思考和持久的实践,他是绝对不会有这种管理功底的。这里特别记录一件事,记得刚到步步高新天地,就听张姐转述蒋总对杨涛经理的介绍,他平时只会出现在两个地方:售楼部和医院,因为他几乎是以售楼部为家,上下班时间也几乎都和置业顾问一样,除非生病住进医院。他带领的8名年轻的女置业顾问,在两年的时间里,只有两名人员离职,在与我们短暂的接触中,我特意观察到,接待我们的两位置业顾问,无论是衣着、谈吐、仪态、待人接物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职业素养,此外,杨涛经理谈到售房过程中最好不要看房,在招聘选人时,要注重对金钱强烈的欲望、开朗的性格、待人接物优雅的气质这三大要点,印象深刻。结束与杨涛经理的交谈,我私下问我们的黄琳经理,她也很由衷的感觉到,通过杨涛的讲解,让她对一些管理和培训上比较模糊的地方有了更清醒认识,建议我们的其他项目经理可以看看她的体会,分享这种收获。

“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通过今天接触的几位房地产职业经理人的观察,再结合我们自身的经历,深深感觉到,一个人,只有对他从事的职业或事业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甚至是狂热喜爱,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去敬业,去执着,才有可能走上这个行业的顶端,成为行业翘楚。

第三,是求索与主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记录的,是很特殊的三个人。她们不是我们参观的对象,而是在参观过程中,作为参观者表现出的不同。

第一个人,是我们本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张总,作为一个**房地产最早的参与者和最有资历的见证人,我很敬重的大姐和合作伙伴。观摩学习全程,张总总是拿着她的随身记录本,孜孜不倦的思考着、询问着、记录着,我特别注意到她望着面前这些年轻有为的经理、老总们畅谈心得和经验时,那种专注投入的眼神,仿佛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神情专注的看着老师,让我特别感触和钦佩,什么是学无止境?什么是求知若渴?张总给了我们所有人以最好的榜样和阐释;

第二个人,是湘盐公司符总,身材高挑、气质高雅的年轻女精英,她由张总引荐,并开车全程陪同我们观摩学习。在各个项目的观摩过程,提问过程,最积极主动的,除了张总,就是符总,感觉今天要来观摩学习的,似乎不是我们,而是她,而且,这个以财务老总从注册会计师的高度进入房地产营销操盘的年轻女孩子,却已经习惯站在掌控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比如她问边城大酒店的李总,作为掌控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你依然对下面的非常细致的一些环节进行监督和掌控,这是不是有些矛盾?能大胆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一定是有着大格局和大气魄的人;

第三个人,是同行的一位年轻的置业顾问,整个观摩学习过程,认真记录和思考,当有的同事被被一些园林美景吸引而驻步留连的时候,我留意到她总是围绕着接待方的讲解者倾听和记录,认真听,认真想。在和步步高新天地杨涛经理交流环节,她主动提问:“我是一个进入房地产几个月的置业顾问,在工作低落时自己也有迷茫,听了杨经理的讲解,很受启发,杨经理能不能推荐一些适合我们这样的置业顾问阅读的书籍,让我们能更好的提升自己。”事后,她发来的总结,是写得很清晰透彻的。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我们无法决定我们人生的起点,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决定我们人生的终点!”时间翻过2014年,我们所有的同事,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那些有着不凡成就的人,一定都是懂得不断求索,不断进取的人,而这样的人,首先就是要主动,要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提问,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实践,才会实现我们心中想要的理想。

第四,是坚守与梦想:

甘蔗没有两头甜,所有的成功,一定是过去无数艰辛付出的结果。

世纪山水黄经理,08年加入世纪山水,从一个腼腆的房地产新人,成长为今天我们面前自信、淡定、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国盛商业广场余华经理,激情四射,滔滔不绝,从重庆到全国各地,经过无数的历练;步步高新天地的杨涛经理,年轻英俊,从容淡定,销售管理,信手拈来;步步高新天地的置业顾问田仁菊、高小华,仪态端庄,举止谈吐优雅,售楼部的白领丽人,这样优秀的女孩子在同一岗位坚持两年多,每天从早到晚上班10多个小时,经历很多艰难时期而不放弃,依旧执着和保持积极心态,非常难的。

不能说我们看到和听到的,就一定是他们和她们的全部,也不是我们房地产人的全部,我相信他们和她们也一定有过挫折、失败、犹豫、徘徊、失落甚至绝望,但今天,他们和她们能淡然、自信、坚定站在我们面前,坦然讲述他(她)们的过去和现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对自己,对自己理想的坚守,是不甘命运、不甘平庸,愿意为梦想拼搏的人,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

第五,是欢笑与快乐:

短短一天,但记忆里却留下许多欢笑与快乐。

田园酒店饭桌上机智可爱的田与刘小朋友,别墅里张总大声宣布“就定这套别墅”,车里的脑筋急转弯“为什么黑鸡比白鸡要厉害些?”,步步高售楼部里宾主愉快地交流,中午走进**驰名老字号“黄姐猪儿肉”,吃着颜色红亮,入口油糯,齿颊留香的可口乳猪肉,笑谈“我们这边多两个人“……

当我们细细地去重温这一天,嘴角会溢出满足的微笑,因为,这是有意义的一天,是让我们满满收获的一天,因为有意义,而发自内心的快乐。

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此行的目的,是阔视野开眼界,是找差距发深思,是知不足知进取,是看榜样取真经,关键在于观摩学习后要总结并学以致用,付诸实践。今天我们可以津津有味的品论别人的传奇,但我们更要在某一天,让别人可以津津有味的品论我们的传奇。

所以,我们是不是要做如下思考:

作为置业顾问,当我们还在为莫名的小情绪纠结时,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微信微博泛滥的心灵鸡汤里唏嘘不已却营养过剩时,感觉自己的销售技能和业绩止步不前却毫无头绪时,感觉自己心态茫然时,请想想今天的所见所闻,再对照自己,去认真总结,怎样从细节培养我们的积极心态,销售仪容仪表,想想怎样用实际行动去学习提升自己的销售技能,如何一步步从销售走向管理。

作为项目经理,当我们还在为该人性化还是该严格要求徘徊时,当我们还在为业绩下滑和人心浮动百思不得其解时,当我们还在为管理如何抓关键环节苦恼时,当我们因业绩和市场艰难内心绝望时,请思考今天我们所经历的这些管理者们,当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又将会是怎么抉择,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作为公司管理层的我们,对比自己团队和观摩学习的**几个团队,感受到不少的差距和不足,比如:如何规范和严格要求?如何形成团队凝聚力?如何持续的激励和提升员工?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并针对性整理自己,重新学习。

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条条道路通罗马。

销售和管理的方法很多,方法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主动深入的思考、实践并总结,然后再实践,再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独特而富有成效的管理理论和风格,这可能才是我们最后的标准答案。世纪山水黄经理口中不经意说出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每个人对销售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最后结合自己的特点,一定要形成自己的销售风格”,管理亦如是,我深以为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过去的时日,拿什么回忆;未来的旋律,该怎么弹奏?这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感谢今天一路同行的每位同事和朋友。

最后,特别感谢净土智地副总经理张总,我们可爱可敬的大姐,净土智地的脊梁,正是有了你的精心筛选、组织,无私奉献出多年沉淀下来的行业和人脉上的宝贵资源,才让我们有了这难以忘怀的精彩之旅、快乐之旅、启迪智慧之旅!相信每位参与此行的同事都会发自内心的想说:谢谢你,张总!

**房地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杨 平 武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4

关 键 词: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1 前 言

中国城市绿化从最初的黄土不露天,到见缝插绿,再到把城市绿地当作一个大系统来对待,这三部曲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依据生态学的理论探寻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指标和效应,逐步成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研究热点中的热点。生态绿地系统,使人居环境中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空间,即规划上常称之为“绿地”的空间。它作为一类“人化自然”的物质空间之统称,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影响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是生态功能。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2 研究概念的提出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的提出, 是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研究过程中, 因着手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逐步形成的。在城市规划修编工作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 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期参与”总体规划修编, 并作为修编的基础性工作, 为总体规划提供技术支撑这一工作思路。

该思路的提出, 无疑使总体规划的修编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课题。以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在其指导下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身受到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与制约。

而“同期参与”的工作方式, 使这种“指导”与“制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 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需要考虑从城市绿地建设角度所提出的要求, 以便于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综合考虑与落实, 另一方面, 要求我们跳出以往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城市总体规划尚未确定之前, 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符合城市绿地良性发展需求的“规划任务书”。

从另一个角度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重点是对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 G 类) 以及其他各类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地提出规划要求, 而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来看, 要想整体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为市民提供合理的分级配套的绿化休闲体系, 只考虑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绿地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以更宏观的视角, 从市域的层面对城市绿地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才有可能应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和市民日益多样的休闲需求。

以上两个方面的课题提示我们, 要想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初期“同期”提供关于城市绿地的技术支撑, 靠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不够的, 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 从更宏观的角度、以更超前的视野, 对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梳理, 在城市各类用地布局确定前, 提出科学的绿地建设目标要求, 以求在总体规划中得以落实, 确保今后城市绿地的发展能够步入合理、正常的轨道。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运而生了。“城市绿地发展战略”从宏观发展的角度, 通过对区域内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各类因子的分析, 从风景园林行业的角度出发探讨“绿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和其自身可能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以及综合效益的形成, 以求为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为下一步的实质性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基础。

因此, 在“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所提到的“绿地”概念, 已经不是传统的城市建设用地内的“绿地”( G类) 范畴, 而是“在城市市域范围内, 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全部用地, 包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以及城市建设用地之外, 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的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的、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这一广义的“绿地”概念。

3 研究的内容

3.1 现状问题的把握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城市绿地的现状。归纳起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绿地结构是否完整。城市绿地结构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 也是绿地与城市发展之关系的体现。结构是否合理、完整, 直接决定了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性, 否则, 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综合效能。

(2)区域内自然资源是否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 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绿地, 还包括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一切自然元素, 例如: 水系、山林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景名胜资源、农田以及果园等, 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保护, 是构建良好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 而对其有序合理的利用, 是使之功能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以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公园绿地体系是否合理、完善。在城市绿地体系中, 绿地为居民提供休闲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种休闲活动, 随着人们活动时间的不同、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 是由一个自楼间绿地、社区公园、区级公园、市级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直至郊区风景名胜区这样一个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休闲绿地体系来承担的。

从以上 3 个方面来审视城市绿地的建设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反思, 找出问题的根源, 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现状问题把握的目的所在。在现代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都是城市发展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 绿地结构的框架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绿地整体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市域范围内大型生态廊道不完整且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 插入城市中心的楔形绿地没有很好地实施, 无法建立城市中心区与自然空间的联系沟通。可以说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综合发展的参与性不强“,弱势”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2 结构布局的建构

“城市绿地结构”是通过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整合、提炼而构建的一个复合体, 能够实现绿地合理、完整、有效的发展目标, 对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结构的建立, 一方面让城市的管理者明确: 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另一方面让城市绿化的从业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点工作在什么地方, 因此, 城市绿地结构具有很强的提纲挈领作用。构建城市绿地布局结构, 是“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通过结构布局的构建,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确保两者能够协调有序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 绿地结构布局与城市结构布局互为依托, 密不可分。也就是说, 绿地的布局能够对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通过绿地结构布局的衬托, 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才能有效地显现出来, 反之, 城市将会逐步形成无序蔓延。

其次, 通过构建绿地布局结构, 能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 为各类绿地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之设置更加完善,分布更加合理, 达到充分发挥综合功能的目的。构建城市绿地结构布局, 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 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

第二, 城市的人文历史景观资源;

第三, 城市发展对绿地的要求;

第四,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城市结构;

第五,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城市发展的设想以及现状绿地等特点提出“山脉平原相拥、河流林网交错、绿带环绕、绿楔穿插”的城市绿地布局结构。这一结构, 是某市区等自然及基质的集中体现, 是对沿河流水系、高速公路等线性绿地建设的肯定和发展, 同时也是对城市建设区公园环与楔形绿地体系的高度概括。

3.3 规划指标的拟定

绿地指标, 是对城市绿地建设的指导, 同时也是对绿地建设成果的检验。在“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拟定的绿地指标体系, 是在尊重城市范围内绿地现状的基础之上, 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建设适宜的休闲体系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 它对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拟定绿地规划指标将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现状自然环境和绿地指标的水平;

(2)城市的性质、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3) 城市环境发展对绿地的要求;

(4)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5)相关法规文件对绿地指标的规定;

(6)与国外同等城市相关指标的可比性。“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绿地指标由相关的一组指标体系构成, 包括:

(1) 市域绿地指标: 指市域范围内绿色空间占市域的比例;

(2)城市建设用地绿地指标: 包括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以及绿化覆盖率( 注: 该项为考核指标) 。绿地指标的拟定, 能够量化城市绿地的建设与管理, 为其合理有序的发展提供保障。“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所拟定的指标体系, 在字面上与以往的表述没什么区别, 但在内涵方面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由于“城市绿地发展战略”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 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之前进行的, 因此, 此时所提出的指标体系, 是通过相关研究所得出的成果,是绿地对总体规划所提出的量化要求, 需要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落实到城市建设用地上面,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今后城市绿地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3.4 重点项目的提出

除了要建立起绿地结构布局体系、绿地指标体系外, 针对那些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 在“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中作为重点项目提出, 并明确其规划控制要求。重点项目一般分布在生态敏感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区域、城市旧城中心区域和城市发展主要重点区域这四大区域内。

对于重点项目的控制, 并不是超越规划层次, 简单提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而是针对项目自身的特点, 对其边界、性质、重要内容、主要指标、核心结构等提出规定性要求和指导性内容, 为进一步的规划确定条件。现状分析、结构布局、指标体系、重点项目 4 个方面, 构成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

4 研究的作用

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与城市的总体发展相结合, 并从中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 达到促进城市风景园林行业发展,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具体来看, 研究工作成果应达到以下 3 方面的目标:

4.1 通过多专业的融合, 提升绿地的规划地位多专业合作, 是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避免了单一专业的片面性, 有利于将城市绿地的发展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使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合理、科学, 同时, 摆脱以往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被动地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状态。在合作过程中, 站在广义绿地的立场上, 通过与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环境、地质、文物等多部门与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确立城市绿地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 并将这种作用最终以“提前将绿地发展的总体要求、布局要点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衔接与融合”这一方式加以落实,达到提升绿地的规划地位和绿地规划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的目的, 使城市绿地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为城市绿地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4.2 通过多视角的分析, 梳理行业发展思路通过“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 对行业自身进行梳理和剖析, 以促进城市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绿地现状问题的分析与归纳, 明确了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发展的问题所在, 有利于行业的开拓和进取; 绿地结构和绿地指标体系的确立, 确定了城市绿地今后发展的方向与要求, 为城市绿地下一步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依据; 而重点项目的控制, 分清了城市绿地建设的主次, 便于抓住重点, 开展工作。

4.3 通过多途径的宣传, 提高社会的认知程度“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的工作过程, 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反复多次与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以及总体规划修编中其他的专题研究进行沟通交流, 并通过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无疑是一个广泛宣传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提高社会认知度的过程。这种变单纯的行业行为为全社会共同参与行为的过程, 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建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 体会“: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中的“虚”与“实”

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基本上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之上的“实体”规划, 而“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 甚至成为总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这一变化要求我们改变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从更宏观的层面、做更综合的分析、用更准确的把握、以更前瞻的认识, 重新审视和对待一个城市的绿地体系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将“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定位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 它的本质不是一个实体规划, 而是规划研究, 是一种战略层面的咨询服务。从这个角度看, 这是一种务“虚”。但这种务“虚”一方面要求有来自于更扎实的基础性研究的认识上的提升, 另一方面要求有向下一步工作推进的务实精神和实施途径。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 对于“虚”、“实”的把握至关重要。相对于传统按部就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说“,城市绿地发展战略研究”是一项新生事物, 无论规划方法还是规划成果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成果的形成过程中, 对“虚”、“实”结合把握的好坏, 直接关系着项目的成败。

6 结束语: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5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005-01

引言

地理作为文科中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广、难度大、空间思维强等特点,学生往往不知从何着手,尤其是在高考复习中,更需要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改变教学方法,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单一培养目标为多层次培养目标,使课堂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

一、关于教学内容

1.1 利用直观案例,锻炼学生表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

在新课标地理教学的要求下,在日常的教学模式中,教材直观案例是引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起点,学生的思维可以对感性的、形象和直观的材料归纳整理,从事物的表象特征当中总结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上升到理性思考。对于刚由初三升入高一的学生而言,其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一线教师应着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把选择合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恰当的感性材料作为第一要务。感性材料的难易程度应该是刚好能初步揭示地理事物的一般规律,教材内的案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应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不能过分倚重,否则会引起学生兴趣下降,思维僵化的问题。教材的案例只可作为引入点,不能成为规律总结的唯一切入点。

1.2 知识树的建立和地理事物的整体性

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综合发展的。其中,以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为主要线索。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理论主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并在多方面相互渗透,以使地理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此,地理教学过程要阐明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及这两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使学生建立起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层面上综合联系地理要素的观点,掌握认识地理事物综合联系的方法。地理事物和规律从来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让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存储器,在地理事物规律的应用上教师要培养学生联合、统一相互影响的发散思维,而不是

僵化的因果联系。就地理知识的“点”而言,发现“点”与“点”的区别是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而“点”与“点”联系成的“线”,是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知识树的建立和地理事物整体性的思维。

1.3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找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内容背景下的感性材料;与此同时应广泛搜集、充分积累相应的素材作为课程切入点,在潜移默化的课程进度中带领学生走向正轨。在保证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同时,不忘对学生的思维以正确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前,合理的感性材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兴趣可以成为思维发展的打火石,对感性材料这种有效资源利用的好,能让学生燃烧起积极学习的熊熊烈火。

1.4 重视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

在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当中,其外部表象特征,反映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的开阔性、准确性都是地理学科考查的范围且常见于简答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自己的思维表达方式,注意其思维的偏差和纰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方向性的引导。其细节可以从一下几个点来掌握。第一,地理图名。地理图名揭示了该图的总结内容,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掌握图名内容有助于迅速查找相关材料。第二,图例和注记。是地理事物的符号表达,最能直观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及相关地理事物的外在联系,结合知识的点构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区域地理知识的应用。相关表象的内在联系在是课堂的教学的重要组成,通过学生应用情况教师应调整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的训练内容和强度。

二、关于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多媒体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感性素材通过多媒体形式的展现是建立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在“言传”很难表达的素材上,多媒体的表现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

2.2 图示法

自制简图和填图册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高效利用。其中,自制简图甚至比多媒体的展示效果要好,简图能够有效化繁为简,更易寻求掌握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在简图的应用过程中,教会学生要掌握如何将复杂地理事物通过一定规则的转换成为易用图表。如世界大洲轮廓,洋流简图等。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制作简图,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动手能力。填图册的应用可以成为粗略内容的精细加工。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图标应用中,学生要注意将不同地理事物分图层掌握,而在规律的总结当中就要应用图层叠加,分析其相关规律。填图册也可以通过自制的方法加强记忆。适合不同学生的手工填图册使不同的内容得到了有针对性的训练。

2.3 列表比较法

地理学习中的同类型知识内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高发内容。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以利用学生建立相关图表,相互对比并通过总结规律、语言描述、试题猜想、资源共享等课内授课方式来增大类似知识点的区分度,适时的锻炼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相关内容的思维习惯。进而达到准确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2.4 理论联系实践

地理材料中的大部分内容均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内容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理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建设参与机制来完成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2.5 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分组讨论的模式得到的结论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方法。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能从这个过程中达到巩固知识锻炼思维的目的。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一个导师的角色而不能成为讨论的领导者。学生自主的思维在讨论过程的各抒己见对锻炼学生而言是宝贵的财富。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在学生素质差异下,教师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力求在方法上创新、高效。建立一堂学生能接受,愿意接受,主动谋求结果的课堂,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

结语

教师应该不断地总结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识记地理特征可以采用联想法、编顺口溜法、比较法等。理解运用地理原理可以采用推理法、赋值法、总结归纳法等。教无定法,在地理教学中善于总结方法,发现规律才能使地理教学化难为易,地理学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唐金红.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0,4.

[2]郑刚.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之我见[J].才智,2010,3.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6

要: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增长,所以社会总会达到人口饱和状态并陷于停滞。裴小林认为,必须用“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完善马尔萨斯模型的基础。李嘉图认为,西欧实现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结构转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稳定的粮食剩余。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西欧经济兴起的关键”。裴小林认为,诺思和李嘉图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因为经济组织越有效率,经济就越快地达到马尔萨斯模型所允许的限度而陷于停滞,诺思模型是一个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故事。在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客观条件决定了一个“均分土地”的历史趋势,新中国的土改和现在按人口定期调整土地的制度,就是这一历史趋势的表现。本文认为,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以商品交换和技术进步为前提,但马尔萨斯模型中没有商品交换和以技术进步的位置,所以不能解释社会转型。裴小林把“诺思模型”直接应用于传统社会,又过分强调马尔萨斯原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在适用对象上出现了失误。“均分土地”并不是什么“客观”趋势,而是错误理论在特定情况下的试验性应用。当前中国农业的关键问题不是维持粮食总产量,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农业人口和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基本出路,这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甄别人们的素质和特长,使具有“非农特长者”果断放弃土地,让土地流转到“高效经营者”手中,所以必须实行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的制度。实行这一措施远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这一措施又是万万不能的。

关键词:马尔萨斯

李嘉图

诺思

裴小林 土地私有

提纲:

综论

一、社会运行的终极原因必须探索到社会之外

二、马尔萨斯模型和Boserup模型

三、改进的马尔萨斯模型

四、进口便宜粮食是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关键吗?

五、裴小林对“诺思模型”的批评

六、马尔萨斯模型无法解读当代农村

简短结论

综 论

笔者在网站上搜索人口和土地关系的资料,偶然发现了裴小林先生(荷兰累顿大学法学院暨瑞典隆德大学经济历史系)的长篇论文《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一个改进的马尔萨斯理论和中国均分土地制案例》,读后感受颇深,遂写此评述文章,以就教于裴先生和各位同仁。

1、问题

马尔萨斯在建立自己的人口模型时利用了两条公理(基本假设),一是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二是人口具有自然增长的趋势。他认为由于劳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食物)的增长,所以人口总会达到饱和状态使社会陷于停滞。

有人早就发现,马尔萨斯模型还有一个隐含假设,这就是“土地的有限性”。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人们不得不在同一块土地上投入越来越多的劳动,这才导致劳动报酬递减。裴小林先生认为,土地的有限性并不能单独决定“劳动报酬递减”,而只有加上单位土地产量的有限性,即“土地生产率的有限性”,才能够认识“劳动报酬递减”原理。不论哪个历史时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单位土地的生产量总是有限的,这是一个自然法则,裴先生把这一法则称为“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

这样,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就建立在四条自然法则的基础上,生物的营养法则决定人维持生存需要最低限度的粮食,人的生物属性使人口具有无限增加的趋势,土地总量受制于地理条件,“土地生产率的有限性”也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熊皮特在五十多年前已经指出,经济理论必须落在“非经济的底部”。裴先生对熊皮特指出的原理,认识颇为深刻,裴先生用“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充实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以后,这一理论就完全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落在了“非经济的底部”。可以认为,裴先生对这一理论的科学化作出了贡献。

但是,裴先生在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分析人多地少的人口大国的情况后,却认为存在一个“均分土地”的历史趋势,并认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当前实行的“土地均分制”,就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解决人口生存问题的正确选择。这就使笔者大惑不解。

笔者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实行的土地公有和现在的土地均分制,都是特定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利用了人性中的“恶的倾向”的结果,由于它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性,所以中国农业进入死胡同具有必然性。解决中国农业出路的根本途径在于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那些反对土地私有化的文章,都是用似是而非的理论和片

面的事实依据予以论证的,笔者很少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好在裴先生的文章偏重于理论探索,并且是以笔者非常赞服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为基础进行论证的,这就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兴趣。既然相同的理论(马尔萨斯理论)应用于相同的对象(中国土地制度),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就很有必要搞清,问题究竟是出于理论的缺陷,还是出在对事实的具体应用上呢?

2、错误的价值目标选择

在历史理论中有一种“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是由英雄人物创造的,中国老百姓甚至把统治官僚称为“父母官”。在当代社会中,历史运行的原理越来越清晰化,这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人都是经济人,古今中外,不论是古代的皇帝、国王,还是现代的总统、平民,莫不如此。千百年来,亿万百姓从来不是统治者所养活,而是百姓自己养活自己。单个农民不需要考虑如何养活全国人口,而只需要考虑如何供养自己的家小。

不过,自从中共统治大陆以后,就力图把农民都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增加粮食总产量,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养活全国的非农业人口。应当承认,这一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这一努力却是失败的,使中国农业走了大弯路。毛泽东认为,没有他的鼓动,全国人民就会泄了气;邓小平也认为需要“教育人民”,不能让人民发表自己的意见;江泽民统治13年后退休养老,其间也一直不敢把土地权利归还给农民……笔者以为,中共多年错误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根本扭转,就好象全国百姓离开了它的指导,自己就不会养活自己一样。如果说在集体化时代,中共上层领导确实有理由以“维持粮食总产量”为“价值目标”的话,那么现在,在中国粮食已经彻底过关的情况下,仍然把“维持粮食总产量”作为目标,其目的则是大可怀疑的。现在的情况是,粮食多年供过于求,价格一直上不去,城镇居民很少担心自己有钱买不到粮食,更很少有农民担心自己所产粮食不够自己消费。中国农民主要担心的是,家庭农业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体面的生活。也许只有杞人忧天的学者,才会把维持“粮食总产量”作为价值目标。

3、关于人类如何走出人口陷阱的争论

裴先生用用N表示人口,用S表示每人维持生存的粮食需求,这样每一时代的粮食总需求就可以用NS就表示;粮食的总供给取决于耕地面积A和粮食单产Y,AY就表示粮食的供给量。耕地面积总是有限的,当没有可开垦为耕地的土地时,耕地面积A就成为常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单位土地上投入的劳动也增加,粮食单产也增加,一直接近以至达到由“土地生产率界限法则”决定的限度Y。

当NS<AY时,全社会的粮食还有剩余,人口还有增加的余地。由于耕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的限制,在一定技术条件小,社会的粮食总供给AY有一个最高限度,当NS=AY时,社会人口达到饱和状态,社会也限于停滞。学者们把这一状态称为“人口均衡陷阱”。

马尔萨斯认为,任何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或快或慢地走进“人口均衡陷阱”而限于停滞。但事实是,由西欧移民建立的美洲社会(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社会(澳大利亚、新西兰),几百年来一直没有陷入所谓的“人口陷阱”,而古老的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社会,实际上也完全摆脱了马尔萨斯抑制,跳出了所谓的人口均衡陷阱。这就产生一个疑问:既然马尔萨斯原理建立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一些社会何以能够逃脱它的“惩罚”,从而打破NS=AY这一低水平均衡状态呢?

事实上,在我们研究的意义上说,每人粮食最低消费量S和土地面积A可以看作是绝对不变量,而人口N和粮食单产Y在社会运行的长时期中是有变化的。所以从理论上看,人类摆脱马尔萨斯抑制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人口数量),二是提高粮食亩产量。

人口增长率由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到,所以降低人口增长率就要降低人口出生率,或者提高人口死亡率。提高死亡率显然不可行,这就只有降低出生率一途。但在传统社会中,高出生率根源于人的生物属性,所以是不可能降低的。实际上,这是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人们才有可能通过人工方法降低生育率。所以从人口角度看,走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关键是发展了控制生育的技术。

在粮食单产已经接近或达到当时技术条件下的最大限度时,只有提高农业技术才能够突破这一限度。在当代农业中,人们主要通过采用农药、化肥、新品种、机械、电力等新技术来提高土地单产,于是从粮食单产的角度看,人类走出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的关键实际上也归结为提高技术水平。

但是不论是有效控制生育率的医疗技术的提高,还是提高粮食单产的农业技术的采用,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出现的。虽然历史过程的纷纭复杂是的因果关系原理变得模糊起来,但从逻辑上看,人类不是先走出马尔萨斯抑制,然后才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换;次序恰恰相反,人类是先发生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结构转换,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才使人类最终获得了走出马尔萨斯陷阱的手段。所以,技术提高才是人类最终摆脱马尔萨斯陷阱的真正“原因”。

关键问题在于,“技术”是经济的,还是非经济的?由于技术产生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之中,生产活动又是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所以它就应当属于“经济”这一范畴,也就是说,它不是“非经济的”。既然不是“非经济的”,我们的探讨就不能说落在了“非经济的底部”,于是就需要继续探讨:技术变革究竟是怎样发生的。这样,解释人类何以走出人口陷阱,又归结到人类何以发展出如此先进的

科学技术的问题。由于近代科学技术是“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在西欧出现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我在这里先用中性词“伴随”表述二者的关系),于是人类如何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就归结到中国学者熟悉的老问题:西欧何以能够出现经济增长?中国何以未能够自发实现经济增长从而走出传统社会?有人把这一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转贴于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7

1青藏高原地区特点

1.1气候地质特点

①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空气稀薄;寒冷干燥,常年气温较低,春秋短促,温差大,日温差可达20~300C;气压低,氧气含量少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气候特点。②青藏高原由于特殊的自然状况和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植物和动物也体现出了物种的多样性。山区生态系统在多年来的低温及生长季短的自然环境中呈现出敏感性,不易恢复,一旦遭到人为破坏,在没有人类持续输入能量的情况下,自己在短期内极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③青藏高原地区季节性冻土分布广泛,冻土区冻融循环对工程建设造成极大影响,易产生土冻胀、热融下沉和冰害。山区地段冬季涎流冰分布广泛,一旦地下含水层在公路施工时被截断,含水层中的水可迅速蔓延整个路面,在整个公路路基里面边渗边冻,影响公路里程长达数十米甚至百余米,对公路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

1.2人文特点

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地方居民多以放牧为主[4]。

2总体设计思路

总体设计中,应充分吸收国内外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道路建设的所有阶段,包括规划、调查、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中均需要遵循生态保护核心概念;综合考虑项目建设的自然、人力、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公路与环境、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选择线位、灵活选用技术指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开展路域环境整治、提高工业化建造水平等工作提升项目品质;完善公路服务功能,在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均考虑低环境公路建设理念,从根本上提升公路服务供给品质。围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要求,坚持贯彻“绿色公路、品质公路”总体设计理念,倡导生态先行,通过总体设计构建高速公路生态保护体系,再结合公路服务功能需求,在各专业设计中加以实现,因地制宜,打造公路与自然更协调,公路与发展更匹配的高品质公路工程。在查阅大量青藏高原高速公路设计资料及实地考察已施工公路在基础上,总结归纳,形成了青藏高原黄河流域低环境影响公路设计指南。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优先、低碳绿色坚定不移的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秉承“对生态环境最小的影响就是最大的保护,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尊重”的发展理念,体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策略。公路工程建设、管理、运营、养护及全寿命周期的每一步都融合绿色发展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认真审视考量道路建设、生态影响、能源消耗、污染排放、资源使用和运营效率之间的关系,以便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尽量减少污染排放,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资源的使用,获得尽可能最好的工程设计,提高运输服务的效率,在道路规划、勘测、设计、建造、运营、维修等各个阶段最大限度地实现严格的外部限制和道路内部供应之间的真正平衡。2.1.2融入自然、去人工化在公路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避免公路高填深挖、倡导以桥代路等方式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结合地形条件,灵活选用路线平纵面指标,做到公路低填浅挖,推行生态防护措施,将公路融入高山、草原、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降低圬工用量,去除人工化,使公路融入自然,打造“路在景中延、车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绿色公路。2.1.3质量为本,品质提升旨在建立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安全的、经济上可行的、无害环境的、群众接受的智慧工程,应秉持“安全、耐久、节约、和谐、低碳、环保”理念。紧抓“黄河战略”机遇,通过提升设计理念、实施精准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贯彻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安全的、经济上可行的、无害环境的、群众接受的绿色智慧工程。2.1.4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黄河流域地域狭长,沿线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大相径庭,生态建设重点也截然不同,根据公路工程沿线不同的人文因素、环境因素、区域特征等,可将公路划分为不同段落秉持不同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入境问俗,在工程措施的相关性、有效性,保护和管理分区域分类上持续推进。2.1.5科技引领、智慧高效促进在调查、设计、建造和维护的所有阶段的科技应用,包括智能选线、三维规划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实体联网,以反映智能道路的良好发展。

2.2设计要点

2.2.1低路堤、缓边坡融入自然的线形设计公路走廊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坚持长远、全面观点,统筹规划公路与铁路、电力、水利等共用廊道资源,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避免占用基本农田,争取社会资源最优使用。总体设计应贯彻“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生态理念,在满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研究采用低路基方案,做到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做到公路低填浅挖;秉持隧道早进晚出准则,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降低生态恢复治理难度,采用生态型防护,减少人工痕迹。2.2.2最低生态影响线形设计路线设计宜尽量保持区域自然水系的原有水文及山势,宜桥则桥,宜隧则隧,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横坡较陡的山坡或走廊狭窄的沟谷路段,充分研究左、右分离式路基,高低分离式路基、半幅路基半幅桥、半山桥、顺河桥等设计方案,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高原草甸区重点研究应用低矮路基方案,结合区域季节性冻土特征,路基设置隔断层、保温层等措施后,尽量降低路基高度,控制填方规模,减少取土环境破坏。路线布设充分利用微地形,采用桥梁、天桥、涵洞等各种形式动物通道,保证项目沿线自然生态平衡、动物的安全迁徙,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平衡。2.2.3少借零弃、综合利用的土石方设计青藏高原地区生态脆弱,是黄河上游一个重要的水道区,需要高度的环境保护,取弃土场设置困难,路基填料缺乏,路基设计应尽力追求“填挖平衡”,加强土石方统筹调配,根据不同路段要求,将隧道弃渣及路基开挖土石方统一规划、分类使用、合理调运,尽量做到“少挖方、零弃方”,通过路基填筑、基底处理、隧道洞门空地填平、立交区微地形改造等方式,最大限度消纳隧道弃渣。2.2.4保持水路通畅、预防冻融病害的特殊路基设计考虑公路建设对水域的阻隔造成的水生态环境改变,设计应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不阻断原水路通道,统筹解决好水环境疏与通的关系。预防长距离湿地路基不均匀沉降,根据不同区域因地制宜的研究采用桩板式路基、预应力管桩、碎石桩、换填改良及透水层等多种技术方案,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提升地基承载能力,解决湿地路基沉降问题。充分认识高原高寒高湿地区不良地质对公路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冻融循环条件下的路基、防护自然风化损坏,精细控制路基填土高度,优选路基填料,合理设置隔断层、保温层,保持原地基滤水和透水功能,避免路基冻融病害。2.2.5永临结合、统筹考虑建养的场地设计在高海拔地区很难恢复植被,因此在这些地区,临时设施的土地,如预制建筑、钢铁厂、混合工厂和车站,应尽可能限制在服务区、停车场、停泊区和养护区等永久利用土地范围内;避免临时用地大面积破坏高原植被;临时用电与永久用电同步规划设计,并与附近电网有机结合;将部分施工便道作为改移农道进行设计,融入沿线既有低等级路网,有效节约资源。保护原始植物、湿地生态系统、地表土壤资源、自然地貌和临时土地的生态恢复,注重表土资源的剥离、堆储及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2.2.6结合环境特点,推广长寿命路面设计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高寒多风,对路面结构要求异常严格,应在降低对环境的干扰与实现排放的背景下,延长路面设计寿命,减少维修次数。在结构设计方面,应结合长寿命路面服役特点,基于路面性能,优化结构设计组合;在材料设计方面,注重耐低温、抗老化材料的应用,加强表面层与中下面层的精细化设计。2.2.7提升耐久性、推广桥梁及小型构件的装配化设计道路项目针对高海拔、低气压、昼夜、低季节性气温和空气含氧量低的气候特点,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推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预制、装配化施工,推广应用钢桥、装配式涵洞、桥梁上下部结构预制、小型构件预制,提高混凝土性能,改良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等性能,按需进行混凝土保温养生;全面发挥工厂生产的优势,减少施工时间,保质保量,降低环境影响;适度推广应用钢结构桥梁,如小半径匝道桥,大跨度桁架桥等,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设计、科学的材料选择、高质量的施工工艺,提升高海拔地区桥梁建造水平。2.2.8以解决抗冻保温、防止渗漏为重点的隧道设计以提高隧道耐久性为导向,优化隧道抗冻设防段衬砌结构形状,使结构受力均匀平顺,减小冻胀力的破坏作用;明确衬砌混凝土标号、配合比、抗渗等级、保护层厚度、养护措施等耐久性指标,确保施工便利、保质保量;旨在洞穴内外建立一个齐整顺畅和易于维护的水流系统,需对地表和地下水的所有方面进行安全处理,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段实行动态设计,避免结构出现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海拔隧道质量通病防治设计,此外,还应适当考虑运营保养阶段的结构,确定是否可能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从而使其寿命延长,更加经久耐用。2.2.9敏感水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针对建设项目交通特征、车流量等,结合公路沿线敏感水体和饮用水源取水口分布情况,制定分级分类敏感水体保护措施,防止简单的“一刀切”式的“PVC管道+应急池”保护工程措施。桥梁段敏感水环境保护设计中应重点做好收集池的防冻胀和远程管控设计、危险品运输事故识别与应急响应系统设计等相关内容;路基段敏感水环境保护设计中应重点做好路面径流的生态截留、净化和零排放等,可采用下沉式缓冲带、生态边沟等技术措施。2.2.10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动态设计青藏高原高寒、阴湿、地质复杂,局部路段存在气候变化剧烈、地质条件多样化、地质特性多变化的特点。为保证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质,提升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加强对隧道围岩、软基深度和范围、桥梁桩基长度、路基挡墙基底承载力等专业的建设全过程动态设计,利用建设过程中获得新的信息及监测信息进行跟踪,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优化、完善。2.2.11高寒高海拔隧道设计隧道选线除考虑地形与地质条件外,尚应充分考虑隧址区气象因素,隧道方案应综合考虑风向、气温、最大冻结深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选择隧道海拔高度与隧道规模。隧道进出口段不宜设超高的平曲线,隧道轴线宜与隧址区风向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洞口及洞门设计应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洞口宜布设在阳坡面、不易积雪、易于排水的位置,并根据地形、风向合理确定洞口防雪保温措施,宜适当接长明洞;积雪或风吹雪影响的路堑中的洞口外两侧宜设置不小于5m宽的积雪、堆雪平台;洞口与风向小角度相交时,宜设置防雪保温棚洞,防雪保温棚洞设置长度宜按3~5s行程控制,条件许可宜接长明洞;隧道进出口路面宜增设防滑、防结冰措施。

3结束语

作为一项部级别的战略,黄河高质量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已经刻不容缓,而其中关键要素的青藏高原,其有着非常脆弱的环境,而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经济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公路建设在考虑经济、技术指标的同时,应着力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公路融入自然,捍卫高原净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对当地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秉持合理的总体设计原则进行青藏高原区高速公路设计,对降低公路建设及运营使用阶段对环境影响有着直接联系。对了提升青藏高原地区公路设计总体质量,提出了上述几点设计原则,为后期同地区高速公路设计做出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童彤.确保长久安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22-03-30(001).

[2]刘婧.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法院报,2022-03-07(003).

[3]张梅.一公院科技成果支撑青藏高原高速公路建设及养护[N].陕西日报,2021-11-08(015).

[4]鲁顺元.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1.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篇8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它们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更应如此。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它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比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就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直接将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等知识讲授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到答案,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课堂实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地理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学的两个特征——地域性和综合性思想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进步和对新知识的认知是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而成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就应当让他们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载体,按照“直观感知—讨论探究—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展开。

2.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讲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基础上展开阐述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异规律,是对之前所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的归纳总结。本节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的规律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将空间差异的分异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归纳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3.学情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的差异上,而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和植被的差异上,究其原因就是不同地域水、热及其组合状况的不同,也就是由气候的差异导致的。通过前面对“气候类型”的学习,已经为本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仍然缺乏对自然景观的感性认识。此外,学生主动迁移和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探究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的自然景观图片(包括地貌、植被、动物、河流等),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最后将主要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自己组织材料准备在课堂上给所有同学作介绍。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为参与教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了地理学科的使用价值。此外,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学生会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存在自然景观的差异?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角色扮演,分组探究

教师布置分组探究任务,如下:

第一组:从漠河到海南岛,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第二组: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第三组:从珠穆朗玛峰南坡到北坡山麓,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每组同学都需要观察在这些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沿什么方向延伸,什么方向变化,并分析沿这些线路上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密切结合,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课堂表现的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活动后教师列表“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并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涵。

(3)活动探究、巩固知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植被观赏线路:可以是从赤道向两极,也可以是从沿海向内陆,并分析沿设计的线路植被变化的规律、成因,最后比较与导致我国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否一致。

5.教学反思

在课前准备阶段,大部分学生表现积极。在图片展示阶段,学生积极踊跃,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只能由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准备充分,语言表达很顺畅、简洁。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将课堂练习快速完成。本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理解了本节主要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计生季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季度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