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季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2 15:45:54

计生季度总结

计生季度总结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流浪づ小雄”为你整理了这篇卫生健康委2021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和第二季度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卫生健康委2021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和第二季度计划

一、前期卫生健康工作开展情况

1.持续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按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我们持续发力,坚决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一是加强工作部署调度。县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今年来召开了9次会议,加强形势分析和工作调度;按照上级部署,结合工作实际,今年来,县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47份专项文件,对阶段性任务进行部署安排,统筹推动春节特殊期专项防控、新冠疫苗接种等重大专项工作。二是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重点落实综合防控措施,加强核酸检测监测力度,落实医疗单位预检分诊、发热门诊机制,实行节假日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加强风险地区和境外来隆返隆重点人群的防控措施,持续保持了全县病例零新增。三是统筹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根据国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部署,人群实际接种率需达到77.6%,方可建立人群免疫屏障。县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推进接种工作开展,截止3月25日19:00,全县累计接种16451人次21577剂次,其中接种第一剂次 16451人,已接种第二剂次为 5126人,未出现严重异常反应现象,接种工作稳妥安全有序。国家近期调整了接种批次,湖南省放在第二批,为确保接种工作安全、有序开展,我们进一步调整优化了全县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突出接种能力建设,目前,按照全县接种台次要设置在118台,每天要完成接种能力达到1.5万人次左右的标准,全力推进接种能力建设。

2.深入推进省卫复查迎检。2021年以来,按照县省级卫生县城复查指挥部持续加强迎检工作的部署推动,实行每月一督查一讲评一调度,每季度一奖惩,加强督导指导,确保责任落实落地。各单位深入开展整治,县城内环境卫生整改提升,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市容市貌整体改观,常态长效机制健全,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全面夯实了省级卫生县城复查的各项基础工作。按照全县指挥部设置工作要求,对省级卫生县城复查指挥部和全县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进行整合,着力创建常态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全县环境卫生整治的指挥体系。

3.积极备战世卫组织消除疟疾现场认证评估工作。2020年中国消除疟疾是国家向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庄严承诺,根据我国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安排,我县已确定为迎检单位,今年5到6月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将对我国进行消除疟疾考核评估。为扎实做好消除疟疾现场认证评估工作,县卫健局将迎检工作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推进,安排专门经费和工作力量,召开县直职能单位协调会和部门工作部署会,开展专项培训,加强防疟知识宣传,对近30年以来疟疾防治工作、资料不断补充完善,有效提升了迎检工作水平。

4.统筹推进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推进全县危急重症急救体系提质建设,并向省卫健委申报批准,拟于6月份召开全省县域危急重症救治体系建设现场会议。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如期推进人民医院城北新院、两个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县妇保院整体搬迁项目主体大楼建设至第四层,全县9家卫生院发热门诊建设进度达70%。顺利通过2020年度省公共卫生服务年度考核。

二、二季度工作安排

一是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疫情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境外及风险地区返隆人员的健康检测,落实医疗机构发热病人的预诊分诊机制,确保不新增病例。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接种百日会战,确保在6月底,全县完成44.12万人次的接种目标任务。

二是突出省卫复查整改成效,持续加强县城及城郊区域环境卫生整治,确保5月份顺利通过市级初步评估,6-10月份通过省级复查。

三是全力以赴做好迎接世卫组织消除疟疾现场认证评估工作,严格对标对表完善疟疾防治资料、现场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现场认证评估。

四是及时启动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县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在6月前县疾控中心实行整体搬迁;推进中医药服务基层卫生院全覆盖,到年底实现24家卫生院均开展中医药服务;制定方案,将“两癌”筛查19500人、产前筛查5350目标任务及时下达乡镇(街道),启动“两癌”、产前筛查工作,确保按质按进度落实到位。

计生季度总结篇2

调查结果汇总分析表明,2013年二季度我市工业企业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保持平稳。预计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总体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市场有所回升。调查显示,产品订货不足、流动资金紧张仍将困扰企业发展。

一、宏观经济环境

在接受调查的145家企业中,82%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宏观经济环境好或一般,有18%的企业预计三季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1个百分点。根据调查数据测算,2013年三季度预计我市宏观经济环境景气指数为0.17,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由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

二、企业运行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83%的企业预计2013年三季度总体经营状况好或一般,有17%的企业预计三季度总体经营情况较差,比上季度实际值高6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景气指数为0.22,较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06,由相对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

2、产品生产订货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生产状况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07,但仍处于微弱景气区间。国内产品订货景气度为0.21,比上季度实际值提高0.16,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较为景气区间。出口产品订货为-0.10,比上季度实际值下降0.25,从相对景气区间下降到微弱不景气区间。设备利用率景气度为0.40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3、能源、原材料供应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能源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6,比上季提高0.02,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供给景气度为0.23,比上季度提高0.08,处于较为景气区间。原材料供给景气度为0.29,比上季度略微下降0.01,仍处于较为景气区间。能源购进价格景气度为-0.06,比上季度降低0.08,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原材料购进价格景气度为

-0.04,比上季度提高0.16,从相对不景气区间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本季度调查数据来看能源供给、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都比较平稳,但能源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价格依旧偏高。

4、资金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流动资金状况景气度为-0.28,比上季下降0.34,从微弱景气区间下降到较不景气区间。短期贷款景气度为-0.09,比上一季度提高0.29,但仍处于微弱不景气区间。产品资金占用景气度为0.10,比上季度提高0.09,从微弱景气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调查结果说明,预计三季度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5、产品销售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三季度产品销售量增长景气度0.19,比上季度提高0.1,从微弱景气区间提高到相对景气区间。产品销售价格景气度为0.04,比上季度提高0.06,从微弱不景气提高到微弱景气区间。从调查数据来看三季度产品销售市场仍然保持良好的态势,但产品销售价格提升缓慢。

6、企业盈利状况

调查显示,有32%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好,有43%的企业认为一般,24%的企业认为盈利状况差。整体盈利状况较为稳定,景气度为0.30,仍处在较为景气区间。职工收入也相对较高,预计,三季度职工收入景气度为0.41,保持在非常景气区间。

三、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和未来投资

调查显示,三季度约束企业经营状况的首要因素是“订货不足”,占被调查企业的46%,其次,“流动资金短缺”是困扰企业的第二大因素,约占21%。

计生季度总结篇3

盛来运说,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

总体平稳。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5626元,同比名义增长8.1%,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稳中有进。工业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比上年同期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

稳中提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的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节能降耗成效突出。

好于预期。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该数据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稍微回落了0.1个百分点。PPI降幅不断收窄,9月份首次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这意味着工业领域的供求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

货物贸易保持顺差。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尽管服务贸易是逆差,但前三季度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净的顺差占GDP的比重初步计算在3%以内。

盛来运说:“从观察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来看,GDP增长6.7%,CPI上涨2%,调查失业率5%左右,无论从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还是从国际层面来看,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格局。经济稳的态势继续保持,而且是稳的基础加强。”

计生季度总结篇4

[例]某公司1999年12月购入一项管理用设备,价款150万元,不考虑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5年,原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该公司所得税率 33%,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债务法,税法允许的折旧方法为直线法。该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照净利润的5%提取法定公益金,中期不作分配。假设2003年1月1日根据政策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对该事项应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

1、累积影响数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累积影响数计算表

单位:元

年度 年数总和法折旧额 直线法折旧额 所得税前差异 所得税影响 累积影响数

2000

500000

300000

200000

66000

134000

2001

400000

300000

100000

33000

67000

2002

300000

300000

   0

合计

1200000

900000

300000

99000

201000

2、2003年1月1日账务处理如下:

(1)调整累积影响数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000

    递延税款

    99000

     贷:累计折旧

300000

(2)调整利润分配

借:盈余公积                     3015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0150

(3)2003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调整。①在2003年度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年初数”:累计折旧调增300000元,递延税款调减 99000元,盈余公积调减3015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70850元。②在2003年度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上年数”:管理费用、所得税项目不调,年初未分配利润调减170850元[(134000+67000)×85%].显然,该事项发生时间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涵盖期间,因此,还要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对尚未报出的2002年度报表相关项目的年末数和年初数(上年数)进行调整。

二、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

(一)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第1季度承上例,假设该公司按规定应披露季度报表。2001年1季度,根据政策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其他条件不变。用追溯调整法进行2001年度的会计处理。

1、累积影响数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累积影响数计算表

单位:元

年度

年数总和法折旧额 直线法折旧额 所得税前差异 所得税影响 累积影响数

      1季度

125000

75000

50000

16500

33500

        2季度

125000

75000

50000

16500

33500

2000 3季度

125000

75000

50000

16500

33500

      4季度

125000

75000

50000

16500

33500

       合计

500000

300000

200000

66000

134000

       1季度

100000

75000

25000

8250

16750

      2季度

100000

75000

25000

8250

16750

2001  3季度

100000

75000

25000

8250

16750

      4季度

100000

75000

25000

8250

16750

       合计

400000

300000

100000

33000

67000

        合计

900000

600000

300000

99000

201000

2、2001年1季度账务处理如下:

(1)调整累积影响数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34000

    递延税款

66000

    贷:累计折旧

200000

(2)调整利润分配

借:盈余公积

      201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00

(3)2001年1季度的报表项目调整。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1年第1季度,所以在公司披露的第1季度财务报表中就应当对上年度末(即本年度初)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对上年度第1季度利润表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①在2001年第1季度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年初数(2000 年12月31日)”:累计折旧调增200000元,递延税款调减66000元,盈余公积调减2010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②在2001年第1季度利润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上年累计数(2000年1月1日至3月31日)”:管理费用调增50000元、所得税调减16500元。注意,本例题不存在利润分配表的调整问题。

会计报表附注应做如下披露:基于管理用设备更新较快,本公司按照新会计制度的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对其由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改为按照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并已按照国家规定作为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了会计处理。2000年度比较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已经作了调整。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对2001年年初留存收益的累积影响数为-134000元,其中,该项会计政策变更使2000年年初留存收益调减0元(包括调减2000年年初未分配利润0元),使2000年度第1季度和2000年全年度净利润分别调减33500元和134000元。该项会计政策的变更对2001年度第1季度损益的影响为:使2001年第1季度净利润减少16750元,未分配利润减少16750元。

(二)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会计年度第1季度之外的其他季度

承上例,假设该公司按规定应披露季度报表。2001年3季度根据政策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用追溯调整法进行2001年度的会计处理。

1、累积影响数计算结果同表2.

2、2001年3季度账务处理如下:

(1)调整累积影响数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67500(134000+16750+16750)

     递延税款

      82500(66000+8250+8250)

      贷:累计折旧             250000(200000+25000+25000)

(2)调整利润分配(由于公司在中期没有分配,所以只需调整利润分配的年初数)

借:盈余公积

201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0100

3、2001年3季度的报表项目调整。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1年第3季度,所以在公司披露的第3季度财务报告中应当对上年度末(即本年度初)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进行调整,对上年度第3季度利润表、上年度年初至第3季度利润表、本年度年初至第3季度利润表的有关项目进行调整。

(1)在 2001年第3季度资产负债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年初数(2000年12月31日)”:累计折旧调增200000元,递延税款调减66000元,盈余公积调减2010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13900元。

(2)在2001年第3季度利润表中,应调整的相关项目“上年同期数(2000年7月1日至9月 30日)”:管理费用调增50000元、所得税调减16500元:“上年累计数(2000年1月1日至9月30日)”:管理费用调增150000元、所得税调减49500元:“本年累计数(2001年1月1日至9月30日)”:管理费用调增50000元、所得税调减16500元。本例题不存在利润分配表的调整问题。

计生季度总结篇5

关键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经济波动

1引言

自2002年以来,随着境外短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持续涌入,我国国内相继发生了房地产市场泡沫、股市上涨、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机构的“去金融杠杠化”趋势强化,外部冲击下的国内经济形势剧烈演变,潜入的短期国际资本又出现逆转势头,与之伴随着的是国内货币政策困境、人民币汇率波动、股指大跌,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因此,从当前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分析短期国际资本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科学而前瞻地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率波动的关系,无疑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可为妥善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提供重要思路。

2文献回顾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比较缺乏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和实体经济关系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多元化资产配置效应。如Edwards[1],Papaioannou[2]等。(2)资本流入对东道国宏观经济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过度流入会导致宏观经济过热,具体表现为:一是引起货币扩张,增大通货膨胀压力[3];二是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恶化贸易条件[4];三是影响总需求[5]。

梳理并综合目前国内关于短期国际资本的研究文献,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研究短期国际资本的估算方法。尹宇明、陶海波使用的计量方法为:短期国际资本规模=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私人非银行部门短期资本流入+以其它名义通过正常渠道流入的短期投机资本[6]。唐旭、梁猛认为,短期国际资本从贸易渠道流入的成本较大,短期国际资本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的利润留存、外国直接投资折旧和外资投资企业的外债等三个渠道流入中国[7]。

第二类文献主要分析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影响因素。代表性文献有:王世华、何帆发现,人民币升值预期是中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8]。张谊浩、裴平、方先明的研究结论认为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大陆除出于“套利”动机外,还出于“套汇”和“套价”动机[9]。

第三类文献主要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影响。刘莉亚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显著推动住宅价格尤其是豪华住宅价格指数的上升[10]。张谊浩、沈晓华发现,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原因,但短期国际资本流入并不是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的原因[11]。

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本文的实证分析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但考虑到目前的文献尚缺乏针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内实体经济,特别是与经济增长率波动关系的专门成果,这与中国当前经济稳健运行的现实要求极不相符。为此,本文将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实体经济影响机制,以及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

3理论模型

根据货币供给的乘数理论,假设在短期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外生变量,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基础货币供应量(H)与货币乘数(λ)共同决定。假设,短期国际资本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影响的滞后期及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影响的滞后期分别为a、b。在t期,广义货币供应量表达式如下

由(13)式可知:当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t-a-b>0,若t+1-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高于t-a-b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经济增长率会上升;反之,则经济增长率会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本模型推导过程中隐含着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即短期国际资本主要通过直接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来影响产出变化。

4样本选择及其描述

结合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实际状况,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择2000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系统。

4.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

本文运用价格指数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处理得到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的季度数据。由于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季度数据是一组具有较强季节特征的时间序列数据,这里对其进行季度调整,调整后的数据作为2000~2008年每季度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同时,考虑到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低,参照第二部分理论模型的推导结论,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短期国际资本对GDP进行传导的中间变量。

4.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SCF)

本文参考并改进张谊浩、沈晓华[11]计量短期国际资本流入规模的方法估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具体测算公式如下: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储备增量-FDI-正常的贸易顺差

在计算正常的贸易顺差时,本文改用加权移动平均法。在确定权重时,首先算出2000~2004年各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确定方法为:当期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当期季度前四个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的移动平均值,(中国整理)例如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为1999年四个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2000年第二季度贸易顺差的估计值为2000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估计值和199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贸易顺差的均值。然后将各季度实际的贸易顺差除以对应时期的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将这些比率的均值确定为权重。经计算,权重为1.16。基于2000~2004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比较平滑,2004年以后我国的贸易顺差出现较大的波动,本文认为2000~2004年统计的贸易顺差额为正常贸易顺差,2004年以后,统计的贸易顺差中含有大量的短期国际资本。此外,考虑到在人民币升值时,以美元计量的贸易顺差会有所扩大,为消除人民币升值对所估算的正常贸易顺差额的影响,本文采用汇率修正,以人民币计价各季度贸易顺差金额。

4.3经济增长率(GDP_R)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

本文中各季度经济增长率(GDP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经济增长率=(季度调整后本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季度调整后上期实际国民生产总值-1)×100。各季度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SCF_R)的计算公式是: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A×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上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大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时,则A=1;当本期和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都小于零,或者本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大于零且上一期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小于零时,A=-1)。经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走势参见图1。

5实证检验

表1给出所有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由表1可知,对于变量GDP、SCF和M2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不能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这说明三个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同时,对于这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ADF检验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单位根存在的原假设。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可认为这三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同时,对于变量GDP_R和SCF_R的水平值序列,ADF检验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该结果说明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5.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DGDP、DSCF和DM2三变量均为平稳序列(见表1),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SC和AIC准则确定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的Granger原因,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的Granger原因;广义货币供应量变化量(DM2)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量(DSCF)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变化量(DGDP)之间不存在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可以证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不会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直接效应,但会通过影响广义货币供应量,进而对国民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效应。该实证结论部分可以佐证前文理论模型中短期国际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

5.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与经济增长率

5.2.1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在确定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动波动率(SCF_R)和经济增长率(GDP_R)这两个序列平稳的基础上(参见表1),本文运用2000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对两个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是经济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但是经济增长率不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Granger原因。

5.2.2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为分析经济增长率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突发性变化的反应,本文利用VAR(2)模型给出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脉冲响应图形和方差分解图形,分别见图2和图3。

经济增长率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交叉响应函数表明(见图2),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的非预期变化将迅速对经济增长率产生正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影响不显著。

图3结果显示,造成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有20%左右是由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波动率异动引起;同时,经济增长率发生剧烈波动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影响不大。

6结论

计生季度总结篇6

关键词:社会经济统计;具体性;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综合指数;因素顺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77

1“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类似问题的计算方法

1.1目前统计教材中“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计算的两种方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都开设《统计学原理》这门基础课程,“时间序列分析”(或称“动态数列分析”)是《统计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而“时间序列水平分析”又是“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章节。“时间序列水平分析”中“平均发展水平”的延续内容“一段时间的发展水平”,如“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存在两种计算方法。

现以表1为例,说明目前统计教材中“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计算方法。

1.2对两种计算方法的评价

用经济性、具体性、可比性三个标准进行评价。

方法①既具有经济意义,还符合“统计”的具体性和可比性原则。

“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产值”与“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人数”,在经济内容上具有内在联系,即1符合月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概念,具有经济意义。

可比性是计算相对指标的最重要条件。所谓可比性,主要指对比的两个指标(即分子与分母),在总体范围及指标口径上要求一致或者相适应。在@里,和都包含有“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的特指,在总体的时间范围上相一致,因此,和具有可比性。

再从具体性方面考察。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关系,这是它与数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数学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可以撇开所研究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时,则必须紧密联系被研究现象的具体内容。在本例中,我们研究的是“劳动生产率”这个具体问题,和不能人为的拆分,即1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在计算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时,月份个数(n)不能随意更换位置,它只能在第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之前,即“3×”或者在第一季度月平均劳动生产率之后,即“×3”。因此,方法①还符合“统计”的具体性特点。

方法②虽然符合“季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具有经济意义,但违背了“统计”的具体性和可比性原则。

“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产值”的3倍与“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人数”相比,即31(∑a1),即使符合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的含义,也不具有可比性和具体性原则。

这是因为“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产值”的3倍与“该企业2014年第一季度月平均人数”,时间的长度相一致,不具有可比性;月份个数与组合为一个整体,或者月份个数与组合为一个整体,也不符合具体性原则。

如果方法②成立的话,岂不是还有下面第三个计算公式:

c=113其公式推导过程是:c=3×=3×1=113

1.3与“‘第一季度’劳动生产率”类似的问题

从时间上看,有“第一季度”,就有“上半年”和“全年”;从指标上看,有“劳动生产率”,就有“资产净利率”和“资产(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等等。

以表2为例,计算某连锁店2015年下半年商品流转次数。

2指数体系中“因素”的排列顺序

2.1因素分析是指数体系的作用之一

在经济分析中,一个指数通常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而实践中往往需要将多个指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这就要求建立相应的指数体系。狭义的指数体系仅指几个指数之间在一定的经济联系基础上所结成的较为严密的数量关系式。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一个总值指数等于若干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因素指数的乘积。例如:

销售额指数=销售量指数×销售价格指数

原材料费用指数=产量指数×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指数×单位原材料价格指数

因素分析即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有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是指数体系的作用之一。对现象的总量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建立指数体系来进行因素分析则具有直观、明显的经济意义,因而在实践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根据总量变动分解得到的因素多少不同,可以采用两因素分析或多因素分析。

2.2目前统计教材中,“因素”的两种顺序

以两因素综合指数的指数体系为例,目前统计教材中,“因素”有两种顺序。

参考文献

[1]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J].前沿科学(季刊),2008,(02).

[2]季梅.关于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区别[J].课程教育研究(旬刊),2019,(09).

[3]袁卫,庞皓等.统计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计生季度总结篇7

关键词:洁净车间 采暖 能源利用 探讨

中图分类号:TN305.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采暖——又称供暖,是指向建筑物供给热量,保持室内一定温度。

空气调节——实现对某一个房间或空间内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空气流速等进行调节与控制。洁净室为空气调节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从国家2003年正式实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以后,室内温度已经成为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夏季空调房间室内温度的标准值为22℃~28℃,冬季采暖时室内温度的标准值为16℃~24℃。达到这个标准的室内温度就是舒适的室内温度。在北方,冬季室温低于16℃的区域,为了达到舒适室内温度均需要采暖。所以,在北方的工厂中就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冬季,洁净车间需要制冷,而周边环境区域需要采暖,从而形成奇怪的能量消耗问题。下面就实际厂房改造工程中碰到的洁净室需要制冷,周边环境需要采暖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冬季还需进行空调制冷的原因

工厂洁净室的冷负荷主要组成部分有:建筑维护结构的冷负荷(包括内维护结构冷负荷和护结构冷负荷),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灯光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新风负荷。而工厂洁净车间设备冷负荷、新风负荷和人员冷负荷占据大部分比例,当设备冷负荷和人员冷负荷远大于建筑维护结构热负荷和新风热负荷时,此时就要求在冬季进行空调制冷。因此,这成为冬季还需制冷的根本原因。由于有些洁净室在冬季还需进行空调制冷,来调节室内温度以满足生产环境的要求,加之周边区域非洁净区域的范围在冬季较冷的地区需要进行采暖以达到满足室内舒适环境,因此就会带来浪费能源,消耗大量费用的问题。下面,本文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浅薄的探讨意见。

二、原设计方案简介

某地工厂项目为北京市某电子厂的厂房改造工程,洁净车间总面积为12530平方米,周边采暖面积为6212平方米,依据《北京市供热管理办法(草案)》,草案将目前冬季供暖室内温度由16℃提高至18℃。因此对该工厂周边采暖面积设置温度至少为18度。该工厂原设计为洁净车间和周边区域夏天共用一套空调制冷设备,洁净区域采用组合式空调机组全空气系统,周边区域采用风机盘管系统对区域内进行空气调节。冬季的时候周边区域单独采用市政的采暖,洁净区域采用原本的制冷系统。如下图所示:(图1,图2)

冷却塔

夏季制冷主要设备能量转移示意图(图1)

冷却塔

冬季制冷主要设备能量转移示意图(图2)

根据设计要求,北京市的气象参数:北纬39°48’,东经116°28’,年平均温度11.4°C,冬季采暖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9°C,夏季空气条件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为33.2°C,根据原设计查得该工厂冬季周边区域采暖平均负荷为82W每平米,固需要总的采暖负荷为:Q1=6212X82=509384W约等于510KW,洁净车间区域的冬季制冷平均冷负荷为158w每平米(原新风负荷由PAU承担预热至10度),固需要总的制冷负荷为Q2=12530x208=1979740W约等于1980kw(562冷吨),按照原本的设计要求,冬天需要消耗的能量为周边区域采暖热量Q1+洁净车间冷负荷Q2,原设计采用的是800冷吨的离心机,运行功率为520KW,按照无极调节的能力算,制冷总用电:Q3=520x562/800=365.3kw,按照工业用电标准收费每度电是1元,固冬季制冷每小时总费用为:M1=365.3x1=365.3元,每天运行16小时算,根据北京采暖常规时间为当年的11月15日,到隔年的3月15日,共计4个月120天计,冬季制冷需要花费费用为M冷=365.3 X120X16=526032元;冬季采暖费用,根据北京市规定天然气采暖为每平米30元,固总费用为M暖=30X6212=186360,新风预热至10度费用为每小时0.7吨蒸汽,北京工业蒸汽每吨140元,蒸汽预热盘管需要24小时开启,不然会冻坏盘管,因此冬季新风预热费用为M新风=0.7x24x120x140=286272元,这样看来该工厂冬季空调总的能量消耗费用为M冷+M暖=526032+186360+286272=998664元,我们取个整数方便计算,为100万元。

三、原设计优化方案

1.针对原设计,我们大胆提出如下改造方案:

1.1去除原设计由市政提供采暖的冬季采暖方案,改为自己生产采暖暖源。

1.2增加一套冷热回收机组,用于替换冬季原本的制冷系统。

1.3冬季放弃原新风预热系统,降低预热温度,使新风和回风直接混合,用于降低原洁净车间制冷所需的冷负荷消耗。优化后的设计示意图如下(图3):

热回收机组能量转移示意图(图3)

2.根据大方向具体优化设计如下:

计生季度总结篇8

【关键词】 地源热泵 风冷热泵 节能 环保 热回收

0 引言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技术经过国内多年的发展,在2009年达到最高峰,地源项目越来越大,从事地源热泵行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国家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66-2005地源热泵技术规程,2009年又进行了改版和补充。江苏省也因地制宜,出台了DGJ32/TI89-2009江苏省地源热泵技术规程。任何技术从国外传到国内总会变得大型化、复杂化,系统选取要因地制宜。地源热泵在夏季可以免费制取生活热水,冬季也可轻松制取生活热水,是节能的体现,并实现一机三用;即节能又环保。地源热泵系统跟江南地区传统的风冷热泵系统相比具有那些特点,哪里值得推荐,本文列举常州某工程方案选取,通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比较,让大家对地源热泵系统特点进一步认识。

1 工程概况

该项目就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央会所(包含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建筑总面积约为13000m2,生活用热水量统计量见附表1。

统计得出,淋浴日用水量约为7000L,水池日用热水量约为33m3,泳池容积为421m3。

2 设计参数

(1)夏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4.6℃,(2)夏季空调通风计算温度 32℃,(3)冬季空调计算干球温度-3℃,(4)冬季空调计算湿球温度 -5℃,(5)最大冻土厚度8CM,(6)夏季室内设计温度24~28℃,(7)冬季室内设计温度18~22℃,(8)游泳池容积: 421m3,面积为312m2,池水温度26~28℃,设定平均温度27℃,室温28℃,(9)淋浴等日用热水量和温度:7000升(50℃),(10)洗浴中心水池总日用热水量和温度:33m3,40℃。

3 设计负荷

3.1 建筑负荷

该项目采用指标法冷负荷120w/m2的指标,热指标80w/m2进行计算。建筑总冷热负荷见附表2。

3.2 生活热水负荷

(1)泳池用水负荷:

1)一次性冲击负荷(初次充水或换水)

以冬季的工况计算,自来水温度取最低值:6℃;换水周期24-48小时,本项目取24小时(即使用或换水时提前一天开启机组进行加热)。则:Ph=1.15×V×(t2-t1)×1000/(860×40)=1.15×421×(28-6)×1000/860×24=511.05kw。

2)日经常负荷:

弥补散热损失负荷:当池水水温为27℃,室温为28℃时,查手册表1得每平方米的池水散热量为372W/m2;小时散热负荷Ph1=312.5×372/1000=116kW;日散热负荷为Qh1=116×24=2784kW。

3)补水补热负荷:以每日补水量为5%的池容积计,冬季工况冷水温度为6℃时,小时补水补热负荷Ph2=[V×B×1000/24×(t2-t1)/860×0.95]=421×0.05×1000×(28-6)/(24×860×0.95)=23.62kW,日补水补热负荷Qh2=Ph2×24=23.62×24=567kw

该游泳池日使用热负荷为:∑Qh1=Qh1+Qh2=2784+567= 3351kW。

(2)洗浴中心用热水负荷:

1)淋浴等用水量及日用热负荷Qh3:淋浴日用热水量7000升/日(50℃),设小时最大流量为1/3的日用热水量(每场次用水量),Wh=V/3=7000/3=2333升/小时。日用热负荷Qh3=V×(50-6)/(860×0.95)=7000×44/817=377kw;

2)洗浴中心用热水负荷Qh4:日用水量33000升/日(40℃),初始水温设定为最低温度6℃,一日换水一次:日用热负荷Qh4=V×(40-6)/(860×0.95)=33000×34/817=1373kw;

3)该洗浴中心日使用热负荷为:∑Qh2=Qh3+Qh4=377+1373= 1750kw。

(3)本项目总日用热水负荷为:∑Qh=∑Qh1+∑Qh2=3351+1750= 5101kW,按8小时加热,平均每小时负荷:5101/8=637.6kw。

(4)水箱选取:选取10m3水箱一个用于泳池水温平衡和洗浴中心与更衣室淋浴设施,选取20m3水箱一个用于洗浴中心水池用水。

4 方案配备

4.1 地源热泵系统

(1)地埋管换热量选取(项目的热响应测试结果见附表3)

根据本项目的测试报告选取单UDe32,夏季排热量取52w/m,冬季取热量取42w/m。埋管深度100m,孔径150mm,孔间距暂按4m进行计算。

(2)地埋管个数:

夏季总冷负荷:1560kw。

冬季总热负荷:1677.6kw。

地源热泵机组夏季性能系数为:6.4,冬季性能系数为:5.1。

最大释热量:Q1=夏季总冷负荷×(1+1/6.4)=1560×1.156 =1803kw。

最大吸热量:Q2=冬季总热负荷×(1-1/5.1)=1677.6×0.8 =1342kw。

按夏季最大释热量计算钻孔个数:1803×1000/100×52=346个。

按冬季最大释热量计算钻孔个数:1342×1000/100×42=320个。

以满足最大钻孔个数,按夏季钻孔个数进行布孔,本项目钻孔个数需要346个。

(3)机组选型:(见附表4)

主机选用半封闭螺杆机组,压缩机数量2台,由于本次热水用量较大,换水较频繁,为保证夏季空调运行期热回收期,缩短加热时间,选用全部热回收机组。

(4)水泵选型(见附表5)

4.2 风冷热泵系统

(1)机组选型(见附表6)

主机选用螺杆式风冷热泵机组,全热回收型机组,机组冬季辅助加热装置,单独辅助加热功率2kw。

(2)水泵选型(见附表7)

5 初投资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比较见附表8)

6 运行费用比较(地源热泵系统与风冷热泵系统见附表9)

由上表可以看出,平均一年每平方约23.8元(含热水),使用地源热泵跟风冷热泵每年的运行费节约为16万元。地源热泵的初投资比风冷热泵高出90万元。如果使用地源热泵的话:90÷16=5.6年,大约5.6年就能把多投资的部分节省下来,往后使用就能比风冷系统节省16多万元。(每天使用时间越长越节省费用,如果全天候使用空调的话,不到两年即可把多投入的收回。)

7 优缺点的比较

7.1 地源热泵

优点:①由于地源热泵是以土壤作为换热介质,换热效果优良,且供暖无需化霜处理,不存在空气源热泵的冬季除霜等难点问题。所以运行使用效果极佳。②主机体积小,不用考虑排气顺畅等问题,主机安装有利于环境美观设计。③不论制冷制热能效比都高于其它空调,且系统运行稳定,不随室温变化而变化,比风冷热泵节能30%以上。

缺点:①受建筑物周边场地与土壤情况因素制约。②初投资成本相对较高。

7.2 风冷热泵

优点:①利用屋顶空地放置风冷热泵机组,既减少了土地使用。②技术成熟,维护简单,造价相对地源热泵便宜。

缺点:①风冷热泵会因环境温度变化,制热或制冷的效率及能力均不同不够稳定。如冬季气温寒冷需要增加电辅热功能,运行成本增加,有热导污染,不利于环保。②屋顶设置机组的话需要考虑楼层的承重,土建投资相对增加。

8 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风冷机组和地源热泵机组在夏季运行时都可以通过热回收功能免费制取在50℃左右的生活热水,运行季节时机组免费制取生活热水,冬季采暖季节及过度季节时,打到供热状态,但是由于地源热泵的能效比高于风冷热泵,加上地源热泵的运行费用远低于风冷热泵(在极端天气下风冷热泵制取热水还需开启电辅助加热,更增加风冷热泵的运行费用),所以显而易见:在相同天气条件下制取相同温度和体积的热水,地源热泵的费用将远远低于风冷热泵。

结合建筑物周边土地情况,会所中心西北角及人工湖的空地可以满足地埋管面积,土壤条件也完全达到使用地源热泵的条件。尽管地源热泵的初投资比风冷热泵高一点,但是考虑到地源热泵机组使用寿命比风冷热泵长10年左右加上运行费用低30%,从长远来看采用地源热泵更具有经济性。

参考文献:

[1]GB 50366-2005.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S].

[2]陆耀庆.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K].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GB 50019-2003.采暧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

上一篇:中考地理知识考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地理自然地理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