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4 21:28:37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1

高中 英语听力 听力理解 研究述评

随着高考英语听力技能的实施,国内学者对高中听力理解的研究有所加强。为真正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笔者拟对近20年(1994-2012)中国知网(CNKI)上刊登的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研究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文献检索情况

笔者首先在中国知网上以“高中英语听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从1994年截至2012年仅有206篇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论文,其中包含77篇优秀硕士论文,目前还没有就这个主题进行较深入研究的博士论文(见表1)。以此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的有效资源,笔者通过统计、归纳和分析概括出过去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的特点和趋势(见图1)。

统计结果显示,当前国内有关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占比例仍然较少。1994-2002前9年刊载文章19篇,占文章总数9%;而2003-2012后10年刊载文章110篇,占文章总数54%;优秀硕士论文77篇,占37%。同时,高中英语听力研究多以非材料性研究为主(178篇,占86%),而实证性研究只有28篇,其中期刊论文3篇,其余皆为优秀硕士论文;实证研究也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访谈及教学经验总结为研究手段。但总体说明高中英语听力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科学化。尽管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研究呈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02年高考加试听力开始,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明显增多并呈现出稳定的态势,该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二十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状况

笔者把有关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所收集的资料详细分析并加以分类,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为六类(见表2)。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有关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交叉学科关系的研究居多,各约占总数1/4;其次就是影响听力技能因素的研究,占16%;又由于高科技快速发展以及英语技能的重要性,近几年有关听力评估体系的改进和多媒体技术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表2 近20年高中英语听力论文研究内容的分类情况

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研究

近几年高中英语听力技能日益受重视,教学方法、听力教学模式、教材处理及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总体而言,任务型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探讨最多,认为有备而听有助于激活已有信息、预知即将听到的信息,因而听力训练提倡听前布置任务、听时丰富任务、听后分析和输出任务[1]。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喜爱的英语听力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提高听力输出能力[2]。同时,由于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迅速接受、加工和处理信息并与所听材料互动的复杂心理过程,因而依据“活动教学理念”,运用交互教学和合作学习模式可加强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均衡发展,听者和听力材料间的相互作用[3]。听力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探索,同时还要提高对听力材料或教材的研究。为此,卢冬等指出听力材料选择要以真实性、广泛性、适应性为基本原则;听力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促进与制约的关系,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长度等因素来选择真实语言材料[4]。此外,分层阶段教学法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听力教学方法改革。

2.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

近20年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策略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学习策略理论,进而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是个人用以理解、学习或保持新信息的思想或行为”,而听力过程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作为较高层次的认知或元认知听力策略探讨最多。元认知意识是指学习者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学习者一旦具有良好的元认知意识,就能有效地选择学习策略,因而元认知知识的高低是造成学生间听力能力差异的原因,其运用对于学习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听力训练技能和方法是学者们关注的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近几年学者们认为比较有益于听力提高的做法是:提高语音素质,强化语音语调知识[6];培养掌握主旨大意,获取关键词具体信息技能;训练听写结合,边听边记技能;强化听力记忆训练,提高识记能力;布置课内外不同听力任务,增加信息输入和词汇量积累能力;培养预测、联想、猜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6]。该研究大多以实践经验为总结,实证性研究较少,今后应该向材料性实证研究转换。

3.高中英语听力与交叉学科关系研究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与西方言语理解理论的影响,应用认知心理语言学和语用学等相关理论研究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文章不断增加。从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角度,倾向于将听力理解看成是一个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分辨、筛选、储存、预测的过程,因而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是元认知和图式理论的应用。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元认知理论使个体会自我认识和反思,在听前制定听力计划、听中监控自身策略、听后对听力效果评估[7]。而元认知知识包含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信息处理模式交互处理这些知识,把输入信息与听者已有知识结构图式联系起来,进行积极的意义构建和信息解码,因而图式对听力理解起着预测和推理作用[8]。

4.高中英语听力技能影响因素研究

由于听力理解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因而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语言知识因素和非语言知识因素。李文芳指出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难点;而非语言知识指文化背景知识、情感、兴趣、动机等难点[9]。对影响高中英语听力技能的语言知识因素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认为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发音不准,词汇量缺乏,辨别语法结构能力较弱。王炜、罗玉梅等具体概括了学生主要语言障碍是学生语音基础知识掌握不准确,识别不出连读、弱读、爆破等语音变化;学生语义的判断能力差,只根据自己所熟悉的词义误下结论;还有些学生没有扎实的语法功底与习语的积累,因而听时误解句子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非语言知识因素影响方面,徐雄丽认为主要有文化背景知识障碍、心理障碍、母语干扰障碍和逻辑思维障碍[10]。她认为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听时学生心情高度紧张,因而对听力材料内容一知半解,不知所云;再而,汉语与英语逻辑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英语思维常受母语干扰,因而听完材料只记住一些零碎的词语,而不是主旨大意。因而,徐军宏观地概括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设计单调,教学活动和教法形式单一,听力材料选择范围狭窄,缺乏必要的听力训练环境,忽视学习策略的指导,缺少听后任务,听说写环节脱节[11]。上述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内容相同,重复现象严重,而且多以教学经验为主。

5.高中英语听力测试评估与多媒体教学研究

高考英语听力测试考试改革后,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与听力测试关系的研究已提上日程,但文章相对较少。研究较多的是听力题型、解题技巧及听力测试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等。朱云翠等对高考英语听力考试类型进行分析,指出高考听力试题模式化;提出浏览试题、听前预测、听中抓住要点、边听边记等有效的应试技巧[12]。针对高考增加英语听力测试的影响,李宏采用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测试的反拨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听力测试对高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效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因而要充分发挥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消减其消极的负面反拨作用的建议[13]。

三、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研究的特点及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对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为该领域研究展示了新角度与新观点,从注意语法形式到注意培养学生预测、联想等语用能力转变,并运用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听力实践,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从研究内容、角度和方法来看,国内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首先是研究内容重复,都是阐述听力教学和指导听力教学方法的内容,创新研究较少,多为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且其理论研究高度不够。其次,研究方法单一,非材料性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实证研究仅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缺少定性定量结合、动态静态结合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描写和分析研究方法。最后,研究范围和领域狭窄,从统计结果来看,听力教学、听力策略以及听力与相关学科关系研究较多,而听力测试评估、多媒体应用以及听力教材的研究尚需加强。

通过以上综述,可知未来高中英语听力研究还要在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探讨。首先,加强对听力理解过程本身的研究和理解,不仅要深入探究听者在听力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还有分析听者的背景知识对听力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听中对听力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力,要加强研究听者在实际听中任务时迅速反应的技能以及提高听者整体听力的方法的研究。再次,拓宽听力学习环境,实施双向听力方法,即课堂听力环境与课外真实听力相结合。进而,整合听力与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听者利用新技术和媒体的技能。最后,深入研究听力理解能力评估方法和标准,进一步研究听力测试信度和效度的构建。总之,高中英语听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今后更深入的拓宽和加强。

――――――――

参考文献

[1] 郑海霞.高中英语听力任务型教学设计方法.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9).

[2] 王云,马国芬.高中英语课外听力自主学习探讨.教学与管理,2009(36).

[3] 周海明.新课改背景下交互模式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6).

[4] 卢冬.高中听力材料的选择对学生学习听力的影响.福建论坛,2011(1).

[5] 杨善江.基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6] 陈国清.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和反思.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8).

[7] 李霞.关于元认知训练纳入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探讨.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8] 符祝平.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

[9] 李文芳.高中英语听力理解难点分析及对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10] 徐雄丽.浅析高中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及对策.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

[11] 徐军.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

[12] 朱云翠,许振宇.高中英语听力测试的特点与应试技巧.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13] 李宏.高考听力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2

一、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三(1)班,通过几天的接触和了解,该班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能够较好的掌握知识要点,全班总体水平比较好。但有个别较为调皮,课堂上不能自律,平时要注重对他们的监督和辅导。进行日常教学时,要抓好常规的管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

二、教学总目标和教学要求

小学生理性思维较差,感性知识丰富,喜欢游戏、新奇。教师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让学生把英语科当作一种负担,而是重点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

教学要求:

1. 能听懂、会说12组会话和教师所讲的课堂用语,日常生活中的小对话,并能进行简单的交流。

2.能听、读、认读50个单词和听、说、读、写26个字母(包括同学、家庭成员、数字、水果、方位、动物等6个话题),并能简单地运用。

3.能听、做6个“tpr”活动。

4.能学会2个小制作。

5.能唱8首歌曲。

6.能听、说、唱7首歌谣。

7.能完成8个自我评价活动。

8. 能听懂6个幽默小故事。

9. 能了解6项简单的中西文化知识。

三、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抓住要点

一节课时间很短,而教学目的很多,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太多的要求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昏头转向。因此,在备课时,要反复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选择教学要求,精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听、说、写、演、唱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2.突出重点,讲练结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语言必须讲练结合,通过大量实践和反复操练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活动在三年级起始阶段尤为重要,突出。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节约教学时间,必须坚持抓住重点,精讲多练。精,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减少量,是要高度地提炼。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用形象、生动、精练、准确的语言突出重点,指出难点,说明实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其有目的、主动自觉地操练。并且要用实物进行教导,一则贴近生活,二则小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所吸引,推动了英语教学工作,学生兴趣大增,消除了有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参与意识。

3.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在创设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听、说(唱)、读(看)、写(画)的操作,表演、游戏、比赛等活动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喜欢有新鲜感,做游戏假如样式每节课都一样,学生就会没意思。因此,教师做游戏时式样要不断改变,并且在做游戏时,要兼顾课堂纪律。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做游戏固然很喜欢,但他们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就把课堂纪律望得一干二净。一旦纪律不好,就会影响下一步教学的进行。做游戏必须与纪律兼顾。

4.营造英语的语言氛围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新闻背景 文化要点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14-03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每位高校英语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才能顺应改革的需求,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呢?当然,我们应该本着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然而除了多听、多说、多训练以外,我们似乎还应适当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当代新闻文化背景知识,以此作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途径。

适当的新闻背景知识介绍对于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下面我们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讲解如何将新闻背景知识融入到英语课堂中去。

课程描述

现代大学英语(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也称大学英语精读(intensive reading),是全国英语专业院校广泛使用的一套教材。大学所开设的综合英语课即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精读课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所公认。本文以第三册书中的第五课Unit 5 Silent Spring为例,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新闻背景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当中完成一节丰富多彩的精读课。

一、教学方法:

首先以我们英语教育学院学生的总体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我们在精读课的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要面临考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大二大三学生而言,精读课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每周6个课时3次大课,所以任务型教学法是我们在精读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教材的每个单元两篇文章都是围绕同一个独立的话题展开的,因此每个单元的开始我们会要求学生做好相关话题的预习准备工作。这部分preview的讨论正是每个单元的warm-up热身和主要素材的收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搜集同一个话题的多种信息,互相分享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向大家展示自己的预读成果,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去主动学习。主要包括老师的引导和任务的具体分配。引导和教会学生如何结合每个单元的课前讨论问题自主阅读,在不查字典的情况下猜测生单词的意思,主动寻找和总结课前设置的细节问题。

每次课前的6-8分钟是学生做morning report的汇报时间,学生会把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事件或者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用英文ppt展示给大家,达到了信息共享和词汇积累的效果。

3.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所谓任务型教学不是单纯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和作业,而是结合每个单元的话题进行相关的拓展活动,以此激活和再次使用本单元所学习的主要单词和短语。比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活动有话剧表演,英文辩论等。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生学习气氛,而且给学生英语学习带来新的动力。

二、教学程序设计

结合我院的教学大纲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每个单元教学程序做了具体的设置和要求:

(1)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到的:课前预习(preview),Text A部分至少读三遍,课前preview提问并讨论。独立完成课后vocabulary和grammar的所有练习。

复习和熟记重点单词,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能够复述故事大意和写出全文的summary。

(2)我们把课堂的知识点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借助现在极为方便的网络途径,找寻与英语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比如国内外的英语实时新闻要点。扩展自己的文化兴趣及知识面。

(3)给学生推荐许多好的英语学习网站和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养成坚持每天听英文新闻的习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听力还可以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以及培养良好的语感。

总之,英语的教学一切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再配合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从而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将以第三册中第五单元为例,具体展示整个单元教学过程。

Unit 5 Silent Spring

本单元的话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我们会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个大约7分钟的ppt展示,引出本单元的topic。

学生用大约8分钟的时间展示了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新闻分享以及我们城市最近经常发生的smog雾霾现象,生动形象地引出了环境保护的话题。以及相关的新闻热点报道例如全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等。还可以根据我们身边的气候及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我们西安市冬季经常发生的雾霾天气。以下三幅图片就是对气候大会,全球变暖,西安雾霾天的新闻报道展示,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相关话题的参与。

本课的主要Contents包括:

Part One: Warm-up课前讨论

Part Two: Background Information背景知识

Part Three: Text Appreciation课文赏析

Part Four: Language Study 语言点学习

Part Five: Extension扩展

首先,我会让学生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Discuss issues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1. Wh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o we have nowadays?

・Air pollution; Global warming; Noise pollution...

・2.What do you know about pesticides?

作者及这本书的介绍,鼓励学生了解作者的相关作品以及阅读原著。

可以先给出学生这本书的内容简介

Summary of the book:

The book starts with a fable of a lovely rural town that suddenly suffers blight, sickness, and death. Its people finally realize they had poisoned themselves. She presented scientific evidence that this was happening all over the country. She explained in plain terms how the strongest bugs survive, making stronger pesticides necessary, and that DDT, though scarce in the water, becomes concentrated as it works its way up the food chain. She advocated integrated management: using a minimum of chemicals combined with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trols.

课文分析:以上所有环节都是每个单元课文讲解与分析的基本程序,学生经过一年级的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基本都能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完成课文结构的分析和文章主题的总结,养成了自主学习与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三、结语

结合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英语教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改良方法。比如将实时新闻文化融入到教学当中。将最新的时事要闻事件分析归纳并融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迅速增加词汇量,扩大知识面,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更加关注鲜活的语言,更加熟悉地掌握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语言尤其是词汇不再是课本上的字母组合而是活生生的运用和例子,这种学习的过程比查字典死记硬背单词的效果要好很多。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由“学会”转变成“会学”。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B[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8(6):121-123.

[2]韩桂茹.语言文化教学与外语素质教育[J].文教资料,2006(2):58-59.

[3]华泉坤.21世纪外语对师资素质的要求[J].外语研究,2000(4):1-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J].绥化师专学报,2003(1):90-92.

[5]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05-107.

[6]Yang, Limin.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III[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2.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

天津商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本科项目于2002年12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办[2002]101号文件的批复,2007年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复核,取得项目批准书。自2008年起该项目招生纳入国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并开设了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该专业颁发双学位,即中方授予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财务管理专业),澳方授予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商务研究学士学位(Bachelor of Business Studies),2010年该专业成功申请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

通过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既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精髓,又洞悉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方法与技巧,把握国际企业管理发展最新内涵的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国际视野、知识口径宽阔的国际化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的特色体现在:一是财务管理中强化管理的特色,加入更多管理课程,即植入外方合作院校澳大利亚查理・斯特大学体现国际管理理念的特色课程,实现24门课程的双语化改造。二是加强中外课程的复合。经过复合的财务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管理力度,突出国际化的特色。

二、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现状

澳方课程主要侧重管理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文沟通、表达和写作能力;中方课程侧重于中国背景下的财务和会计知识技能训练;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论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中文文献检索、资料整理及分析、写作能力。

(一)澳方课程教学状况

引进澳方的24门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前16门课程(Pathway Subject)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形式授课,英文试卷考试。第二阶段,前16门课程全部通过后,学生可以进入后8门课程(Last 8 Subject)的学习,后8门课程由澳方教师授课,中方教师辅导,英文试卷考试采用教、考、判分离的模式。澳方24门课程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Text Book)、教学大纲(Subject Outline)、学习指南(Study Guide)、阅读材料(Reading)、案例(Case Study)、课件(PPT)等资料。

1.前16门课程由天津商业大学聘请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讲授并用英文试卷考核。中方教师可以和澳方课程负责人就有关教学的问题通过Email联系确认每学期课程的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以及相应的变化和更新情况。前16门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沟通性课程如管理学类课程,任课教师以澳方教学大纲作业要求为参考,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学科发展前沿安排学生做两次大作业和分组演讲(Presentation)以培养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作业和演讲教师需进行专门的课堂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知识性课程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课程要求两次大作业中至少一次是案例分析或调研报告,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知识的专业运用能力。

2.后8门课程的澳方授课教师、中方辅导教师和澳方出卷教师、澳方阅卷教师分别为不同的人选,为保证课程教学的一致性需要中澳双方教师很好的沟通。因此,每学期的教研活动严格按照教学活动流程(Schedule of Academic Activities)进行,即:(1)澳方课程负责人修改和确认教学大纲;(2)开课前一周中澳双方教师召开Skype会议,沟通教学内容、教学指南、授课用的PPT、作业、考试样卷等事宜;(3)学生作业由中方教师按照澳方的评判指南评阅,然后由澳方教师进行二次审核和调整;(4)期末考试,试卷由澳方按照阅卷标准评阅,学生对评阅结果享有复议权。澳方教师授课基本上是上午合班讲授(Lecture),下午辅导(Tutorial)。辅导课大部分是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事先将研讨案例按教学进度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讨论,课上进行现场演讲、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澳方教师予以总结和评述。

(二)中方课程教学状况

1.根据近两年的学生就业情况统计,70%左右的毕业生在国内就业,由此,核心专业课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实务》、《财务分析》、《税法实务》等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和实务工作经历的教师用中文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接国内就业市场。核心专业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安排学生至少做一次实操性的大作业,几个学生一组完成分析或报告,在培养协作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点评时,一是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进一步结合作业所涉及国内外该领域的科研和实务情况延伸讲解,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

2.中方课程的另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的专业认识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学生可以到学校指定的实习基地实习,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完成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实结等。实习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其反馈可以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毕业论文从开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提纲、论文初稿、论文二稿、论文终稿到毕业论文答辩,这个经历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中文专业写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接受双语教学的梯度问题

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双语教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设两门双语课程(《组织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学生刚刚经历高中应试教育,对大学的自主学习不是很适应,对管理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结合实际的能力比较差,由此,大学第一年的双语课程学习效果不是很好;一般到大学二年级大部分学生才能适应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到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基本上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也经受了前16门课程的训练,符合项目进入条件的学生,开始进入澳方后8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适应外教的全英文授课和更加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间的知识衔接问题

1.有关英文课程间的知识交叉重复问题,如《组织与管理》课程的“主题4: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与《战略和公司治理》课程的“主题8:伦理道德和公司社会责任”重复。虽然每门课程的教师教学很认真,课程教授完整生动,但是课程间知识的交叉重复不仅使学生知识学习不成体系,而且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由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澳方教材编写教师、课程负责教师和中方授课教师沟通协作,共同整合24门课程教学内容。

2.中文专业课程和英文专业课程的衔接问题。《会计学1》和《会计学2》是用英文讲授的,面对英文原版教材、中澳会计准则和会计科目差异,部分学生学完后除了应付考试,几乎没有太清晰的会计学知识体系和框架。《中级财务会计》是在《会计学》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的课程,又是专业核心课程,授课难度明显增加,虽然课程用中文讲授没有了语言障碍,但是专业难度陡然加深,学生不易接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互动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任课教师40%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的背景,拥有较好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将其国内外融合的专业知识甚至阅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但是毕竟国内外文化和教学环境存在差异,我国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接受的传统教育时间比较长,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当众发言,对教师也存有敬畏感。所以课上教师安排的互动式讨论学生反映不是很积极,有时甚至集中在几个善于发言的学生那里;课后安排的演讲,学生课下准备很认真,但课上演讲时大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朗读准备好的底稿和PPT,真正能做到脱口而出地自如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还不是很多。

由上文可以看到,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已经习惯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知识,而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国际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国际接轨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等。为此,教师在授课中还应针对我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进行反思和主动革新,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

四、构建新型财务管理(中澳合作)特色专业教学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学生选择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一是希望与非双语班的同学相比,在财务专业英语运用方面具有优势;二是希望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不仅学到财务、会计专业技能知识,还能够拓宽国际视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下:20%出国留学,5%考取国内研究生,2%考取公务员,其余大多就职于国内银行、外资和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学生整体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由此,要继续保持该专业中外复合、财务和管理复合的特色,以更好满足市场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方法因势利导

1.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多方面教学支持。对于双语课程教学,一是由澳方合作院校提供支持,针对大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由澳方委派专门教师开设澳方课程导学讲座,内容包括英文学术写作规范, Turnitin软件的操作流程、期末英文试卷答卷注意事项等,为培养英文学术素养打好基础。二是中方教师和学生合作整理每门课程的专业词汇表和概念图,即教师要求学生分章节整理关键的专业术语和定义或概念,翻译成中文;然后学生在总结专业词汇的基础上绘制概念图,将关键知识点以勾稽关系图的形式整理清晰。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加深专业知识的中英文理解。

2.建议中英文专业课授课教师集体备课,按学科门类设立课程组负责人,每学期开课前一周做教学内容的整体沟通,然后传达给每门课的任课教师,使得教师授课有的放矢,避免交叉重复。此外,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听取学生学习反馈情况,为下一次的整合做好准备。

3.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交流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内外教学中;采用目光交流法、启发式提问法、问题讨论法、事后评价法、网路互动法、个别交流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以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合理整合

1.建议24门英文课程整合整体知识框架,前16门涉及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定位在初级水平,使学生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即可;后8门课程的设置建议在前16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战略层面或国际化背景,这样课程之间界限的厘定相对比较清晰,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层次分明。

2.对于有可能交叉重复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讲解时要有不同侧重,如“基金定投”与《财务管理原理》、《个人理财》、《投资学》课程都密切相关: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中的“年金”概念是初学者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教师在讲解“年金”的相关内容时,可以指明“基金定投”是“年金”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在《个人理财》课程中“基金定投”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在这一课程中,可多介绍些关于“基金定投”和个人理财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基金定投”业务的重要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在《投资学》课程里主流的投资理论都认为,个人投资者不应该直接投资于股票,而应该通过投资于基金而间接投资于股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基金定投”也可以很好地解决投资时机问题。教师在讲解基金方面的内容时,应介绍“基金定投”的操作原理、方法、优势及意义和哪些基金适合进行“基金定投”。不同课程将相近的知识点讲授侧重点明确界定,学生掌握才更加系统、清晰。

3.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如考取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考取会计资格证书等。比如中文专业课《税法实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学》直接采用CPA教材,这样学位授课和资格考试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学生时间,提高学习效率。24门英文课程对学生申请出国留学、参加ACCA考试都有很大帮助。对于准备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学校还开设专门的考研数学,辅导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四)教材选择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

教材的选择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知识需求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针对性。《大学英语》是学生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课程,该课程采用大学本科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按照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为后续双语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24门英文专业课直接引进澳方合作院校原版教材,每三年更新一次,能很好反映学科的前沿动态。《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会计综合实验》三门中文专业课是学生掌握财务和会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教材由任课教师根据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在做好中外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最大限度使学生掌握这三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精髓。《财务管理实务》、《税法实务》、《审计学》三门中文专业课采用CPA教材,以满足学生考取中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

(五)学生考核应趋于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如下:(1)前16门课程是平时成绩50%,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次作业20%,第二次作业15%,考勤15%(随机点名5次);期末成绩50%。除《商法》和《人力资源管理》开卷考试外,其余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计算时需要平时和期末成绩独立及格才能视为整体通过。(2)后8门课程是平时作业一次50%,期末成绩50%,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计算时也是需要平时和期末成绩独立及格才能视为整体通过。(3)中文专业课考核方式沿袭天津商业大学成绩管理办法,即平时四次作业共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70%,均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总成绩是按照平时和期末成绩平均及格计算。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5

一、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教育的核心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让学生达到课标八级或更高教学目标;英语选修课程体现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要针对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凸显课程的思想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开放互动的启发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发现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与个性化、开放性与研究性的评价特点,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我们不难发现此次课改将对于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兴趣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二、认真研究和领会《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明确教学目的和手段

新课标是教材编订的基本依据,也是将来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还是指导教师教学的权威书籍,也是编写校本课程的依据。通过研读教师用书能够了解教材编写的结构,每个模块之间的联系,编写人的意图。这本书按多个纲编写,它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整合教材内容,把握教学中的词汇的深度、语法的深度、阅读的速度以及重点难点的把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使教师有本有纲,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避免出错误走弯路。

三、探索多种途径,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1.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是心中有学生,按照学生实际程度,灵活处理教材,设置内容,不可过难或过易。胸中有课标,课本不是唯一使学生学习的材料,以课标要求为主线,摄取多种教育资源。手中有素材,可将教材和校本教研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校本课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脑中有高考,教学过程最终还得和高考紧密地衔接起来。2.教学任务:高一计划完成1~4模块,学生修到8学分,总阅读量为12万字。高二计划完成5~8模块,学生修到8学分,阅读量为12万字。有条件的学校尽量完成9~10模块的教学内容,提前适量地扩充高三的词汇。高三就可以全面进入总复习,全力备战高考。每一周半完成1个单元+1个校本课程+1高三拓展词汇课。要求:至少达到8级课标(3500词汇)。3.教学目标:高一狠抓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习惯。高二注重听说读写能力提高。高三紧锣密鼓进行综合训练,备战高考。4.教学的主命脉:听和说即语言的输入,说和写即语言的输出,这四大基本功绝对不能放松。5.Use the textbook to teach,not teach the text。在具体的教授过程中要把握好几个法则: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采纳删减法;量度不足的采纳扩充法;难度过大的采纳简化法;顺序不合理的采纳调整法;不够好的,耗时的采纳替换法。教材内容的丰富为老师们提供了发挥自己能力、特色的空间,磨炼出老师对新教材高度的驾驭能力,重组能力。适度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同时适度进行大胆的取舍。

四、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提倡同伴互助和个性教案,实现团队的整体提升

在英语新课程实施中,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新教材,结合学生实际,优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做好集体备课工作。集体备课前先确立一名中心发言人,由中心发言人先确定下周所教单元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材如何重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由备课组讨论确定方案。为了减轻全组教师的备课负担,更为了提高全组教师整体教学素质和教研水平,同时能有效缩小同年级不同班级成绩的差距和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教师都非常重视和乐于进行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创设和谐的教研氛围。但是,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由于班级间学生英语基础不尽相同,学生性格特点有异,教师间的个性也不同,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个被称“优秀”的教案或教学课件对制作者本人与其正在任教的班级而言是优秀的,但对在诸多方面都可能有较大差别的其他教师与学生却往往不是全都合适的,仅能供参考而已。教师只有根据各自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校本课程能真正体现落实新课程的新理念和新目标。可以每周一节: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歌曲鉴赏,高中英语语法与词汇课。课程的开设旨在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延伸,教育学生珍惜人类的文化精品,提高欣赏水平。

六、饶有兴趣的研究性课题的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学习英语背景知识;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的风貌;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的求知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开拓课外相关知识的探索。五人一组,选定问题,小组分工,素材收集整理,成果商定,成果展示评价。

七、我们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是否有教学“走秀”现象?是否重视新教材下新课型的研究?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我校教师非常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我校教师相对经验不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指导,使有效教学显得有些苍白。校本课程的开发虽初见成效,但是否形成系统性?是否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6

写作内容贫乏是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英语写作的一个普遍现象。写作内容除了来源于大脑存储的内在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书籍、网络等外部途径获得。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内在知识有所欠缺。本研究尝试通过利用网络媒介的外在知识弥补该群体内在知识不足的弱点,助其正确把握主题、丰富写作内容。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举措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外在知识;写作内容;远程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82—06

一、引言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的实质就是努力“把题材从潜意识中提取出来,让清醒的头脑能够审视它们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Neman 1995: 57) 的过程。“好文章必须有实质内容”(Oster,1984),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中国学生英语写作最突出的问题是写作内容贫乏(张在新,1995(3):47),经常会遇到“没啥好写”和“写不出来”(刘锡庆,1995(7):36)的窘况。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或影响写作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王文宇、文秋芳(2002(10):19)认为:学生对主题知识的丰富程度是影响写作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理论基础及前人研究概述

1. 内容图式

主题知识有时也被称为内容知识或话题知识,其学术名称是内容图式。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内容图式有不同的解读。李明远(1998:70)认为内容图式指人脑中已掌握的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知识。周遂(2005:22)认为内容图式指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段志聪(2010:127)认为内容图式是一种背景知识,是与语篇主题相关的图式,具有文化因素,因此广义上可以理解为背景或主题图式;它是一种内容结构,相当于脚本、框架或场景。朱曼华、郭奕奕(2011:155)认为内容图式指的是文本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内容图式不是狭义的人脑中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而是广义的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不管该知识是否已被大脑掌握,换言之,广义的内容图式既包含与自身经历、感受和观察相关或来自长期记忆的信息——内在知识,又包含长期记忆之外与话题相关的论著、论文、视觉材料和网站等知识资源——外在知识(秦晓晴、毕劲,2011(1):24)。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哪一个对写作的贡献更大呢? 秦晓晴(2011(1):27)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获得内容知识运用模型,并计算组成模型的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系数,研究发现:内在知识和外在知识均与写作内容显著相关,但后者的相关系数高于前者,说明内容图式中的外在知识对写作内容的贡献更大,内在知识的不足可以通过获取外在知识而得到有效补充。

2. 已有研究

迄今为止,有关 “写作内容”的专题研究较为鲜见,“写作内容”基本被并入到写作教学法研究的写前环节。个别研究提到与写作内容相关的主题知识时,由于写作被狭义地定义为课堂限时写作,所以研究的着眼点常局限于大脑已存储或已掌握的内在知识(张国荣,2004(9):37-39;邓鹂鸣,2004(11):70)。实际调查研究也发现:学习者在实际二语写作中所使用的主题知识主要来自大脑长期储存的内在知识和个人经历(Wang & Wen,2002(11);秦晓晴、毕劲,2012:34)。相对内在知识而言,对外在知识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只在个别论文中被零星提到,如:杨俊光(2011(2):114)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向学生传递各种信息(外在知识)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何培芬(2007(3):143)、徐秋波(2011(1):118)建议学生写作前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信息(外在知识)进行构思并列出写作提纲。由此可见,以往的写作教学法研究中严重缺乏对“利用外在知识丰富写作内容”的专题研究。为了帮助学习者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水平,教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学习者如何获取和使用外在知识的引导。

如何才能获取相关外在知识呢?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生动地说明写作内容的丰富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获得。随着社会进步,人们不但可以阅读书籍、报纸、杂志,还可以“阅读”电视、手机和互联网(郭士香,2011:45)。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成为知识集大成者,各种文字、图画、声音、影像资源应有尽有,基本上所需资料都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徐秋波,2011(1):118);网络搜索技术快捷方便,其内容呈现形式多姿多彩、灵活多样,“看惯互联网的人可能很难再去读一本厚厚的书了”(Nicholas Carr,2011(6):7),所以带着问题去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同时,“课堂会话是知识共享的中介”(Mercer,1994),通过口头话题讨论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与他人共享大量信息,避免重复劳动,是一种适合信息化社会的团队式学习方式。通过课堂话题讨论,该话题相关信息得到共享,保证了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正确把握以及所表述话题的丰富性,但学生在交谈话题时,有可能抓不住重点,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作某些暗示,帮助学生理出头绪、抓住要领(戴炜华、龚俭青,1997(3):35)。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写作前使用互联网搜集、整理与主题相关外在知识,并以课堂会话形式与他人共享的做法,来研究利用外在知识补充内在知识以充实写作内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效果。

三、实证研究

1. 研究假设

(1)写前阶段进行充分的课堂会话、分享话题外在知识能有效促进中、低水平学习者对写作主题把握的准确性和习作内容的充实性。

(2)写前阶段进行充分的课堂会话、分享话题外在知识能有效促进中、低水平学习者提高总体写作水平。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某省级开放大学2012秋季学期入学的英语本科58名大一新生。开放大学的大部分学生是有工作、有家庭的成人学习者,其典型特征是年龄大、离开校园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基础相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较为薄弱,属中、低水平学习者。本研究对象共分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其中,控制组28人,实验组30人,但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有2名和4名学生未参加后测,全部完成前后测的学生共52人,所以控制组有效数据为26人、实验组有效数据为26人,以上研究对象来自同一任课教师执教的4个平行班。

3. 测量手段

本研究使用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SPSS 17.0中文版,对前后测作文的两位评分人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其评阅标准的一致性;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之间的前测和后测总分、前测和后测内容分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两组间的前测总分和内容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后测总分和内容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对实验组组内和控制组组内的前后测总分和内容分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实验组组内的前后测总分和内容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控制组组内的前后测总分和内容分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网络辅助写作形式和写作能力提升之间关系的看法。

4. 参加实验的课程信息

实验课程是一门类似综合英语或精读的本科课程,该课程使用培生教育集团开发的“Success”系列Intermediate层次的课本作为教材,该教材共14个单元,其中8个单元重点介绍了6种不同体裁、8个不同主题的作文写作结构,这8个单元的主题作文将作为实验的培训素材。

5. 实验设计

实验从学期初(第一周)开始,到学期末(第14周)结束。控制组学生课堂上接受常规性教学,课后完成作文练习。实验组学生除课堂上接受常规性教学外,还接受专门的实验培训。培训阶段,实验组学生需课前完成有关作文话题知识的搜集,课堂上与同学共享,课后完成习作,具体设计如下。

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在学期第一周课堂上和任课教师互相交换电子邮件地址,作为学期内上交、反馈日常习作的主要方式,其模式为教师在每次课结束时,布置习作题目,学生在课下完成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在下一次上课之前以电子邮件形式给学生反馈。同时任课教师以组为单位分别建立实验组QQ群和控制组QQ群,要求学生必须在第二周上课前申请入群,并按要求设置好群名片,方便师生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随时交流。学生在学期第二周接受前测,第二周周末提交前测作文,学期末(第十四周)接受后测,第十四周周末提交后测作文。

教师在学期第三周的课堂上专门给学生讲授并示范如何使用搜索引擎,如何析出关键词并利用关键词去搜索、获取自己想要的话题资源,同时提示学生网络资源浩瀚如海,要学会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在学期中(第四周到第十三周,去除两周假期)的8周时间内,实验组学生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实践。实验的培训素材,即8个写作题目,已在学期初第一周课上以纸质打印版的形式发放给实验组成员,每个写作题目旁边都标有按教学进度推算的上课周次、话题负责人的姓名及交流日期。在学习到这8个单元时,负责该单元话题讨论的实验组成员需课前查找好相关资料,然后按指定时间在课上进行口头作文交流,教师会在课上留出足够时间供学生口头介绍该话题相关内容,听众(教师和学生)也会设计一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提问演讲者,演讲者对听众提问给出合理回答,听众对演讲者演讲过程中表述有误的地方进行批评指正,充分共享8个话题知识。在话题知识的分享过程中,若演讲学生出现严重走题,任课教师就会详细举例说明如何围绕题目和要点进行写作。充分交流后,成员们被要求在课后按时完成写作任务,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到教师邮箱,任课教师对收到的有关8个写作练习的学生习作分别从内容、结构、语法和词汇(包括单词用法、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大小写)四个方面给予详细评阅,并将反馈稿以电子邮件形式及时回复给实验组成员。

前、后测作文题目均来自相当于大学英语3级水平的大学英语(B)网考作文题库。前测题目为“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English”,后测题目为“Health and eating habits”。学生需围绕主题和列出的要点写作120字左右的短文。为避免学生过于关注前后两次测试,保证前后测成绩和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前后测题目只被作为普通的课后写作练习编入整学期教学计划。前后测作文收齐后,课题组成员在每一份作文试卷上编号, 卷面上不暴露考生的班级、姓名等任何与作文无关的信息,以保证阅卷结果的公正性。前后测试卷的评阅由课题组两位青年教师完成,评分标准在参考国家开放大学英语专业本科课程期末考试作文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研究重点,分别从内容、结构、语法、词汇(包括单词用法、单词拼写、标点符号、大小写)四个方面对作文进行评阅,每方面满分5分,总计20分。作文评分把充实的内容放在第一位,若作文内容与主题毫不相关,则直接判零分。两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分就是研究对象的最终得分。但若两位教师给出的分数差别超过4分,则由课题组第三位教师重新评阅,然后取最接近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研究对象的最终成绩。为验证其评阅标准的一致性,研究者对两位评分人所给出的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两位评分人给出的习作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768,习作内容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645,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说明两位评分人在评分时标准统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为具体弄清楚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写作内容和写作总体水平上提高最快,本研究结合学生基础(中、低水平)和实验组学生前测成绩(最高分15分,最低分5.5分),初步划定10分[]中分组[]15分,0分[]低分组

四、实验结果

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之间进行前测作文总分、前测作文内容分、后测作文总分、后测作文内容分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如表1所示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前测总分相差0.827分,前测内容分相差0.134分,对两组的前测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证明: P前测总分=0.149,P前测内容分=0.452,均大于0.05,说明两组在前测总分和内容分上存在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前测总分和前测内容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学生写作水平相当,对写作主题的把握及主题知识的运用水平相当。

而实验组的后测总分高出控制组2.19分,后测内容分高出控制组0.61分,独立样本T检验后,其对应的P值分别为:P后测总分=0.001,P后测内容分=0.014,均小于0.05,说明两组之间的后测总分和后测内容分的成绩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实验组的后测总分和后测内容分均高于控制组,说明利用外在知识扩充内容图式并口头分享的做法很有效果,对实验组学生正确把握主题起到了关键作用,促使实验组学生在后测时较控制组有了大幅提高。

2. 配对样本T检验

由表1可知,前测时水平相当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组接受实验指导后,实验组在后测时就有了质的飞跃,较控制组有了大幅提高。但是控制组后测成绩也高于控制组前测成绩,是否说明控制组在常规教学中也得到了质的提高呢?为回答该问题,研究者分别对控制组组内的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前测内容分和后测内容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组内的前测总分和后测总分、前测内容分和后测内容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如表2所示结果。

从表2可以看到:控制组的后测总分比前测总分高出0.387分,但由于sig(双侧),即P值=0.492>0.05,所以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控制组的写作总体水平未得到明显提升。同样,由于P=0.327>0.05,所以控制组在前后测内容分上的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控制组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把握仍然有失偏颇。而实验组对应的两个P值(0.000、0.001)均小于0.05,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写作总分和内容分均较前测时有了明显进步和提高,实验假设成立。即:

(1)写前阶段进行充分的课堂会话、分享话题外在知识能有效促进中、低水平学习者对写作主题把握的准确性和习作内容的充实性。

(2)写前阶段进行充分的课堂会话、分享话题外在知识能有效促进中、低水平学习者提高总体写作水平。

那么,利用外在知识丰富写作内容的做法,对中分组学生提高最大呢?还是对最低分组学生效果最好?

实验初期,通过前测成绩已经析出中分组17人、低分组9人。通过比对这两组的前后测总分和前后测内容分,得到表3,从中可以看到对该问题的清楚回答。

表3说明:中分组和低分组的组内前后测总分、前后测内容分都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比它们各自的提高幅度看,4.163>2.998,0.722>0.667,低分组的后测内容分和后测总分的提高幅度均大于中分组,所以该做法对低分组学生的效果最好。

3. 问卷调查

后测结束后,研究者通过QQ平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如表4所示:

答案选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依次为:很不同意、不同意、不知道、同意、非常同意。对第1题,80%的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75%的学生不同意题3的说法。说明通过搜集外在知识丰富写作主题的做法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大部分学生通过一个学期以来任课教师给出的有关写作内容的反馈,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日常写作中经常会犯跑题或不按主题要点写作的毛病。50%的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题2的说法,说明一半学生没有采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主角——写作、配角——网络,而是颠倒了主次,把网络当成了主要工具,写作当成了次要产品,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50%的学生对题4选择“不知道”,因为他们认为:习作成绩虽然提高了,但他们所搜集的网络作品凝结的是别人的智慧,自己只是借用,所以不知道作文成绩的提高是否代表着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有20%的学生选择“同意”或“非常同意”,说明这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研究者的指导,以自己构思为主,网络素材为辅,大量练习后,最终能正确把握写作题目的主题思想,写作水平有了质的升华。

五、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外在知识补充内在知识以充实写作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际效果,此处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指准确把握写作主题和丰富写作内容。

1. 外在知识对准确把握写作主题的作用

在开放教育领域从教多年后,研究者发现:该群体英文写作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离题、自说自话。这次实证研究中学生的习作状况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8次习作中,多数学生都曾出现过对主题理解有偏差或理解完全错误的现象,前测作文也不例外,实验组和控制组前测分别有19.23%、11.54%的学生出现习作偏题现象。课间与学生聊天找寻原因时,学生反映原因之一是写作习惯问题,从小到大养成的写作习惯就是只看题目,不看要求;原因之二是英语水平有限,对课本(全英文版)写作练习中给出的英文要求理解有误,造成离题或偏题。

本次实验的设计初衷之一是通过引导学生在正式动笔写作前上网查询相关主题作文、学生提交习作后教师进行反馈的做法,帮助学生更精确地理解和呈现主题。本研究中的教师反馈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先内容反馈,再结构反馈和语言反馈。如果有学生习作中出现内容偏题、走题等文不符题现象,教师会在反馈时给学生重新罗列写作要点,提示学生要围绕这些要点进行写作,而不再继续做结构和语言的反馈。这一做法有效引起了学生对写作内容是否切题的注意,实验组后测内容分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实验结果表明: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组后测中无人出现内容分≤2分的现象,即无人偏题;但未参加培训的控制组学生在后测时仍有15.38%的学生出现偏题,即内容分≤2分的现象。由此可见,8周的实训和任课教师对8次习作的反馈引起了实验组学生对主题和写作要求的关注,写作时逐步摒弃了坏习惯,有效遏制了文章偏离主题现象的发生。

2. 外在知识对丰富写作内容的作用

国外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利用图书馆查资料完成写作任务,写作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内容的丰富性和作者的思辨力;而中国教育基本围绕教科书展开,写作的教学和评价围绕形式展开,强调固定体裁文章用固定写作结构,注重语言的流利性和准确性(孙有中等,2011(7):604-607),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学生自身内在知识面狭窄,而又不愿寻求外在知识帮助的现状。内在知识面狭窄,写作内容就会贫瘠,写作时为了凑字数只好不断用不同句型重复同一内容。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外在知识资源库,培养学生使用互联网来源的外在知识丰富写作内容的习惯,是解决写作言之无物的好方法。本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经过8周的培训和强化练习,已经灵活掌握了筛选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的技能,在网络素材的帮助下,其写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实验组前后测的内容分可以证明:前测时,只有57.69%的学生的内容分≥3分;而后测时所有学生的内容分都≥3分,其中19.23%的学生内容分达到5分,34.62%的学生内容分达到4分,剩下46.15%的学生内容分也都达到了3分。

本实验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研究者对实验过程操作仍有些许思考:

一是学生的认真程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中任课教师给出作文反馈后,并没有硬性要求学生一定要反复修改到教师满意为止,所以部分学生收到教师反馈后,搁置一旁,不做任何更改,部分认真的学生会坚持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多方面进行多次修改。多次修改的学生肯定比不做修改的学生的学习收获多。所以如果实验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按教师反馈意见进行多次修改,是不是试验后测的效果会更好?

二是问卷调查中,50%的实验组学生认为借用网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促进写作成绩提高并不一定代表自己真实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对第四题“自从学会了利用网上资源为作文搜集素材,我认为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给出“不知道”的答案。如果后测之后,再进行一次课堂限时写作测试,是否更能打消这部分学生的顾虑,从而更能说明这一教学法的成效?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 创新教学法 语言 文化 差异性

1.前言

本文所研究探讨的学生,是已成熟或达到法定年龄的人,也就是泛指已离开中学学习阶段,即将或已经进入社会的成人,为了将来个人发展的原因再重返校园接受英语培训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浓厚,而且都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验,但是知识断层问题严重,综合知识结构薄弱,对英语的认知仍然徘徊在中低水平,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归纳起来就是还没有找到有效学习英语的“窍门”。

笔者在教学中深刻地体会到,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不能够简单地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因为没有任何一套教材可以称得上是为这种类型学生“度身订做”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施教。成功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水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参照专家、学者、同行的意见,并定期与各类学生进行“教与学”关系的探讨,不断对教学结构优化进行多样的创新实践研究,总结出十六字成人英语教学法:“以学定教,关注差异,弹性教材,语境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基本采用了这个教学法,并以这个教学法作为准则,结合每届学生的差异性,适当地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修正教学过程。十六字成人英语教学法综合了中外专家、学者、同行的经验,结合笔者的教学研究和探讨,但笔者仍然在不断地对其内涵进行细化,对其合理性、有效性作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成人学生学习英语存在的弱点

笔者对所任教的成人学生班的学生作了统计和分析,学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英语的综合能力方面,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仍有许多共同之弱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不够扎实,世界历史背景知识更加欠缺,由于缺乏世界地理、历史的常识性基本知识,在收听英文新闻、阅读英文原版文章时,往往会导致理解上出现障碍。

(2)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较肤浅,虽然已学习多年,但仍停留在语言的模仿、背诵阶段,没有将英语的语言学习融入其浩瀚的文化海洋之中。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英文原版文章时,即使没有碰到生字难字,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也会不知所云。

(3)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薄弱,具体表现为听不懂常规速度的英语;听力不过关自然影响到说的能力,更由于缺乏英语交际的语言环境,导致不能流畅地用口头方式表达,即使能够进行口语交流,但没有把握好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和交流;阅读量不足,影响词汇量的积累,也不利于拓宽知识面;写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一方面因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写作感到十分畏惧,写作的实践练习也严重不足。

(4)在所有的弱点之中,最令学生束手无策的当属词汇的记忆和灵活运用。笔者对所任教的成人学生做了详细的跟踪摸底,词汇量在三千以上的学生仅占10%,半数以上的学生仍未总结出一套记忆词汇的有效方法。往往是今天记的词汇,过三五天就忘得干干净,而且能记住的单词大部分属被动型,远远达不到“心理词汇”[2](P215-216)的水准,不能灵活地应用在实践中,这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

3.成人学生英语教学结构优化的创新实践研究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成人学生英语学习的弱点,不断进行英语教学结构优化的创新实践研究,参照许多专家、学者、同行的意见、观点,摸索总结出十六字成人英语教学法:“以学定教,关注差异,弹性教材,语境教学。”

3.1以学定教

成人学生学习英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根本目的并非对英语这种语言进行学术的研究,而是将英语看作是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和交际中。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有一句名言:“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6](P468)

笔者认为,成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应用,那么最有效的教学应该是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需求、目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案,着眼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在短期内实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笔者任教的“英语浸泡营”采用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推出的“Innovations”《创新国际英语教程》系列,该课程内容涵盖了日常的交流话题如:交友、爱好、假日、购物、投诉、学习、住房、商务、交通、运动、民族、节日、健康、法律,等等,如何在一个学期涉及这么多方面的话题而又能保证学生能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呢?笔者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了解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倾向、学习态度、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然后对所得的学生资料素材作慎重的分析,最后确定教学内容及重点。例如,笔者任教的2008年春季中上班(Level 3)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知识面比较广博,求知欲较强,笔者在教学上,除了涵盖了日常的交流话题外,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就中外文化的异同对交际的影响作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英文散文、诗歌,介绍著名的英文电影如:“Titanic”、“Gone with the wind”、“Jesus Christ”、“Pride and Prejudice”、“Song of Music”等给学生欣赏,在欣赏电影之余,向学生引申出泰坦尼克号事件、林肯总统和美国南北战争、耶稣与基督教,世界文明的摇篮及中东问题的历史渊源、英国文学代表作、英文歌曲,等等,寓学习于娱乐中,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就沉浸在西方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浩瀚海洋之中。

3.2关注差异

笔者对所任教的成人学生班作了统计,大致可以把学生分为四大类,第一类具有专兼职工作经验的学生约占50%,第二类高中毕业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约占25%,第三类初中水平、中专、中技毕业生约占15%,第四类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约占10%。这四类学生无论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英语的综合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人在气质、性格、能力上都存在个别差异”[7](P407)。而成人班的学生由于各自的教育水平、知识结构、生活环境不同,个体差异性则显得更大,相信这是每一位教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根据对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测评(包括综合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常识,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知识等),将学生按百分制所得分数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80-100分

第二类:60-80分

第三类:40-60分

第四类:40分以下

授课时,“不应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目标,而应以全班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应该使全班教学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实行最优的结合”[7](P408)。笔者在选材时尽可能照顾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各类学生的态度保持一致,定期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以不同的学习难度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际训练,每个小组分别由各类型水平的学生组成,鼓励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弱的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较弱水平的学生能赶上其他成绩突出的同学。

而大部分学习较落后的学生都普遍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问题,学习不得法,自然学起来事倍功半,长期处于这种低效率的学习状态,自然对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很大的打击。为此,须经常与这类学生作个别交流,共同探讨改进、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学习过程并学有收获。

3.3弹性教材

采用“以学定教”的教学法,决定了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不能只固守单一的一本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设计一套与之吻合的弹性教材。笔者在采用“Innovations”《创新国际英语教程》2教授中上班(Level 3)时,考虑到教材偏重于英语口语的学习,对读、写、译等方面没有作深入的探讨,在全面衡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后,为学生精选了如下方面的知识作为主教材的补充内容:

(1)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原文作为学生精读、泛读的读物,学生在阅读原文时,既能了解西方的文化,又增加了词汇量和句型的学习。

(2)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训练后,开始教授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如日记、邮件、备忘录、记叙文、论述文、散文等。

(3)学习英语语言的历史,了解英语的起源、发展和特点等历史背景知识。

(4)学习英语的基本构词原理,掌握英语单词中常用的词根、词缀。了解英语受拉丁语、希腊等语言的影响,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在理解单词涵义的基础上,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记忆大量的复杂的词汇。

(5)增加国际新闻的听力练习,鼓励学生收听、收看英语媒体,如CNN,BBC,ABC,CCTV,VOA等每日新闻节目,让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词汇及其实际应用。

3.4语境教学

“‘语境’,与英语课堂教与学存在五个层面上的关联:

(1)所学词汇实际的语意;

(2)交际内容的实际语境;

(3)交际内容在目的语中的文化含义;

(4)不同学生由于其个性、背景不同,决定了他/她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反应存在差异性,也决定了他/她与课堂教学和环境的关系存在差异性。概括为学生理解的语义;

(5)师生共同期望营造的学习语境;

(6)课堂气氛。”[8](P93)

“‘语境’,与英语课堂教与学第一、二、三个层面上的关联,通俗地理解为学生在学习英语,作课堂练习时,不应该脱离特定的具有逻辑性的语言环境来学习互相毫不相干、孤立的单词或句子。而是在学习有意义的、主题统一的课程中领会新的词汇,掌握词汇和句子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发表见解。”[8](P93)

笔者在教授西方节日课程时,给学生提出了下列的问题:

(1)西方主要的节日有哪些?

(2)西方主要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3)西方主要节日的特点?

(4)中国有哪些节日对应这些西方节日?

(5)对应这些西方节日的中国节日有哪些特点?

(6)描述在中国或外国过中、西方某个节日的亲身经历及难忘的趣事。

在课堂教学中,以图片、电影、动画、故事、传说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对中西方节日有一个立体的认知,学生在介绍自己如何过节时,调动了大脑中一切有关的背景知识、相关的英语表达。由于所交流的内容与自身经历有关,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十分明显,通过这个活动,学生积累了与节日相关的大量“心理词汇”,能够比较清晰、流畅地和外教交流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话题。

“语境”,与英语课堂教与学第四、五、六个层面上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就是互动。在课堂上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取决于参与互动学生的比例、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学生营造与之相对应的互动,例如学习拔尖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就某个问题作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而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应该选择大众化的题材,而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交流时,则应尽量选择他们熟悉的主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多样的身体语言。在师生互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握教师与全体、部分、个体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的范围、深度、广度、时间、题材及方式,教师始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不至于偏离了教学主题。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德国作家凯斯特纳在一个开学致词时向学生们提出的忠告:“老师不是魔术师,而是一个园丁。他可以,并且将抚育和培植你们,但成长全靠你们自己。”[6](P391)

4.结语

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在语境中教语言》)的作者Alice Omaggio Hadley就有关制定以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学计划提出的一些实用指导原则:

(1)教学活动应置于真实的交际情境当中,以鼓励学生积极使用语言来探讨问题。

(2)教学活动应有助于学生达到教学的功能性目标。

(3)教学活动应注意多样化,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4)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相称。

(5)教学计划应落实为书面的教案形式。

(6)一课内容结束后应对教学计划进行评估。

每一课内容的教学活动累积起来,应在一学期的时间里完成该门课程的各项总体目标。[8](PF15)

赫澎在《基督教与圣经》一书的前言部分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从整体上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而该民族的文化又无时无刻地不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着制约作用。在学习英语时,有必要系统学习英美民族的历史沿革、政治制度、、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神话寓言、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4](Pi)

笔者在教学中基本运用“以学定教,关注差异,弹性教材,语境教学”十六字成人英语教学法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水平,强调西方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出现母语的“负迁移”,采取有效的教学拓展学生的“心理词汇”,这些努力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教学相长,笔者从对成人英语教学结构优化的创新实践研究中获益匪浅。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英语的词汇如今已突破300万大关,而且互联网上每天还诞生50个新词。[3](P1)随着英语语言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固守一层不变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形式的需求。所以,笔者认为,对成人英语教学结构优化的创新实践研究永远都不会有止境。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杰,华钧编著.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桂诗春.桂诗春自选集.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3]何克勇主编.英语词源浅释记忆词汇新途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赫澎编著.基督教与圣经.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7.

[5]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宋建林主编.园丁的耕耘世界教育名家传世精品.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

[7]章志光主编.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Alice Omaggio Hadley.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英语8下知识点总结篇8

关键词:英语基础;因材施教;培养兴趣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各科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但在农村中学,英语成绩普遍较低的状况仍然存在。2011年中考,满分120分,我班英语平均分为58分多,还不到60分,已是我校8个班中的最高分。今年,县教研室又组织教师统一在教育局阅卷,笔者被分配批阅八年级试卷词汇填空题,分值为10分,有好多学生得0分。由此,笔者想,作为英语教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获取大面积“丰收”·

一、从单词和词组抓起,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七、八年级都是最常用最基本的知识,如何抓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摆在每一名中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一定要狠抓基础教学,从单词和词组入手,以音标为拐杖,听说领先,稳扎稳打,让学生牢固掌握好基础的知识,防止基础知识失分。笔者从上学期接手七年级开始,就几乎每天让学生记十个单词或词组,有时是书后单词表中的新单词,有时是课文中的重点单词或词组。除记忆单词外,笔者还重视学生语法及习惯用语的学习,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确保学生知识过关。如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留出一块,在上面写上English Corner这个标题,下面则写出本单元的重点语法或习惯用语,保持每周更换一次,让学生每周有计划地学习记忆上面的知识。通过一学年的训练,我班有30%的学生在词汇考试中能拿满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抓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大面积“丰收”。

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分层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孩子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和从事体力劳动一样,也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性格,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关注全体学生,搞好层次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所有学生的尊严,让后进生拥有学习的兴趣,提高班级的总体成绩。笔者根据自己观察的本班学生的特点,把班级中的25名学生分成A、B、C三层,A层的学生有8个,每天的10个单词或词组必须默写全对;B层的学生人数最多,有12或13个,要求掌握8个单词;C层的学生有4、5个,要求掌握6个单词。让学生都有收获,记忆单词不多的学生也能受到肯定和表扬,拥有自尊,觉得自己能够学好,增加学习英语的信心,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成绩。

三、培养兴趣,激发动机,防止厌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都会感到新奇有趣,其爱好程度往往超过其他学科。笔者认为,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不可忽视。因此,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防止厌倦。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技状态中学习,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因此,笔者常常举行一些小型的英语知识竞赛,如英语单词个人赛、英语单词小组赛、单词接龙、英语故事比赛等。这些竞赛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

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才能学好英语。有不少学生因学习方法不对,在英语上花费的时间也不少,每天都写几张纸的单词或词组,但是成绩一直不好。教师这时就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育学生不只是要尽力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措施才能事半功倍,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才能实现。

要想获得大面积“丰收”,教师必须要善于给学生归纳总结。每当复习课时,笔者都会把本单元的重点单词、词组的用法由点扩展到面给予总结,像地点介词in和on都能译成“在……上面”,in表示在物体内部,There is a window in the wall.(在墙上有一个窗户。)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在树上有一只小鸟。)on表示与物体表面相接触,My book is on the desk.(我的书在桌子上。)平时要求学生每遇到重点单词都要想想与它相关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学习方法也不是一经教师指点,学生就能掌握的。学习方法要转变为能力,还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运用。教师在帮助学生归纳出某一学习方法后,还必须注意引导他们经常运用,“温故而知新”,达到心领神会,深知熟用,这样才能转化为能力。

上一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历史下学期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