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培训体会范文

时间:2023-10-22 10:59:51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

1.1 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以应试教育为主

虽然,我国历史教学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历史教学是偏门教学。当今,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大,不少初中学校以及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的定位不准确,错误认为历史课在初中课堂当中地位并不重要。无论是课堂学习时间,还是资源配置等方面,历史课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轻视。即使在历史教学课堂上,不少老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历史知识的讲授往往以考试为导向,以成绩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进程以及历史观的教育。错误教学观念,又引导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不接受甚至反感。

1.2 以宣教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照本宣科式教学也是历史课堂教学出现的突出问题。我们通过考察发现,不少历史老师既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而且在历史课堂授课中,授课形式也比较单一,直接按照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甚至直接宣读课本历史知识。这种老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说,由于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生掌握全面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1]。

1.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

在历史教学当中,教学方式固化,缺乏创新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历史老师多从自身主观意识出发教学,没有充分关心教学对象,往往习惯于同一种教学模式。课堂宣讲似乎成为了很多历史老师传授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一方面,不少老师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条件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也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求知欲望,缺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少老师的教学模式固化,照本宣科,教学创新度不够,而且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简单地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使得学生必然产生厌学、反感等情绪,严重影响历史教育的成效。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2.1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

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不断丰富培训“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培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培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2 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发挥

首先,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2.3 注意与学生的沟通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将历史学习当成一件轻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2]。

2.4 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理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和奉行。在学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学校以及老师牢牢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求,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其实,按照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两大最基本主体,二者是相互的、共进的。

三、结语

历史课本身就是一门丰富多彩,容易吸引学生学习的学科。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对备课内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学中适当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浅谈[J].学周刊,2013,(30) .

[2] 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学论坛,2013,(39) .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88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探究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只重视教师提问,忽视学生提问、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中尤为严重,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影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重要事情,不断充实自己,改进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首先,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意识的激发需要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紧张、压抑的教学环境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要建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敢于表达自己看法的安全感和积极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批判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敢于向权威质疑问难。在这样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就会敢问、乐问。

三、巧妙设障布疑

首先,巧妙设障布疑,能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知识,新的知识作为问号装进了学生的大脑里,进而在他们的大脑中产生问题,这样就促使他们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其次,要留出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留出时间让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与教师讨论,锻炼学生思考、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品尝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引进竞争机制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填鸭式”讲课不感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开展有奖抢答、讲历史小故事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活动,容易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竞争机制能激活他们的脑细胞,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少数懒于思考的学生,也会为了小组集体荣誉感而努力,这就有利于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无形中让这部分学生融入集体中。

五、训练提问技巧

首先,指导学生先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上的提问清单,自己列出新内容的预习提纲等。其次,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给学生提供提出题的方法,比如观察法、体验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归纳法、逻辑推理法、逆向思维法、批判质疑法等等。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提出问题,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六、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俗话说,什么样的教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想要让学生多发现,教师就应该多发现;想要让学生多提问,教师就应该多提问。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必然与其一样,提问极少,思维僵化。假如教师能多发现、多提问,就能逐渐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提问习惯,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逐步提升和发展。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初中历史是初中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问题意识培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问题的发现、分析及解决,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使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现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已经在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得到了重视,并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通过引导与发现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好奇心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归纳出常考的初中历史问题,然后将问题设计到教案中。其次,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先将历史教学内容以大提纲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问题引入提纲中,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好奇心。第三,待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后,教师要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秋收起义”时,教师可以先列出“秋收起义原因、秋收起义目的和秋收起义结果”三大提纲,然后在提纲的后面设置“秋收起义的根本原因、重要原因和基本原因有哪些,秋收起义的最终结果如何,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此时学生就会好奇“秋收起义”到底是什么样的起义,为什么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等。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索教师给出的历史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通过指导与强调来提升学生的问题质量

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问题质量提高是当下初中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积极调整自己对学生的期待值,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因为不同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知识认知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不同,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历史基本水平,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培养。其次,教师要深刻了解到问题的刁钻程度并不是衡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效果的标准,因为刁钻程度过高的问题反而会打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信心,也有可能把学生引入文字游戏的歧途,让学生忘记历史问题的本质,不利于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问题刁钻程度过低,激不起学生的问题探索好奇心,也会导致学生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样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历史问题偏向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历史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通过关心与倾听的方式来实现学生提问频率的上升

首先,教师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提出历史问题的学生,并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出现重成绩好而轻成绩差的现象,那样会打击成绩差和成绩中等学生的提问积极J吐,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整体培养。其次,教师要通过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问题,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确定,因为不同层次问题能够反映出不同学生的不同历史学习水平,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意识培养。第三,要注意学生问题提问的频率,因为频率越高表不学生的历史学习信心越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适当调整问题设置的难度,最大可能地的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洋务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常的问题提问难度,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同难度的问题,如洋务运动的领导人物有哪些,时代背景是什么,洋务运动目的是什么,洋务运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难度中等,以此给学生定下问题思考的范畴。然后再增加问题的难度,如洋务运动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历史问题发现及解决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通过训练与完善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提出不同层次问题的决定因素,独立思考能力越强,提出的问题层次就越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低。因此,要通过训练与完善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具体训练及完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提问训练来激发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帮助学生向多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二,完善学生历史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进行基本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如历史文物观察、历史资料查询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不同历史问题的探索欲望,实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及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问题发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的初中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促进学生整体中考成绩的提高。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学生的在心理情况、历史学习水平、历史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制i丁出针对性和合理性的问题意识培养方案,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初中历史学习水平。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4

 

近年来历史科的高考人均成绩与其他各科相比一直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该科试题难度稍大外,反映在教学环节上的主要问题则是基础年级学生知识体系的欠缺和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脱节与断层。现就这一问题及产生原因,并就如何做好基础年级与高三历史教学的阶段性衔接谈点粗浅的认识,以求方家指点。

现行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有三大基本目的,即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可见,中学历史教学是一个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于一体的系统过程。然而事实上,目前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没有很好地兼顾三大功能。学生忽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动口不会总结,动手不能分析,动笔不会叙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作简要评价,只会识记现成的结论。知识不扎实,方法很机械。

显然,这样的基础无法适应高三的学习。而目前的高考则属于选拔性考试,对学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基础年级的学习没有打下相当坚实的基础,使两个阶段明显断层,造成基础年级历史教学精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而高三学习则特别紧张。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有:

1.能力培养目标缺乏层次要求。目前,初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一个大纲。它没有对不同年级的教学提出能力的分级培养目标,而只有笼统的要求,教师有纲可依,但无章可循。

2.会考的导向有违大纲的目标。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无法摆脱会考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目前会考有两点处理不当。一是能力要求没有体现,且框得过死(如初中会考)。二是高二会考虽有能力要求,但与高考能力要求相比相距甚远。事实上,高三一年的功夫也不可能缩短这段差距,使能力培养一步到位。

3.主、副科观念左右学生思想。在基础年级各阶段,历史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于平时考试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记零散知识点的学生照样取得好成绩。于是“历史容易学,此无他,唯背熟尔”的观念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师的讲解成为徒劳。此外,由于初中三年级和高中一年级连续讲授世界史,没有新鲜感,也淡化了学生的兴趣。毫无疑问,令人担忧的基础年级历史学习现状留给高三年级的是一个“烂摊子”。选修文科的有不少人是在“混科”。让高三这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忙于“收拾”前一阶段,冲刺后一阶段。负担之重,可以想见。也造成高三教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教学。

为缩短高三历史教学与高考的距离,扭转两段脱节现象,笔者认为在阶段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毫无疑问,知识体系为能力的载体。无论是历史观点的形成,历史结论的认定还是阶段特点的归纳,都必须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而后得出。怎样才能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呢?

首先,摆脱会考的束缚,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筑知识体系。由于会考是属于评估性的考试,而高考是注重能力的选拔性考试。故整个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不能受制于会考这一阶段性目标,要提高起点,瞄准高考组织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以线索串联内容要点,形成基本历史知识的“经纬网”。基础年级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的较零散,在记忆方法上多采用机械记忆,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识记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讲授新教材之前,先提醒学生看目录,勾勒内容框架,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主要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此为主线,以下并列运行三条线: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主权日益遭到破坏。②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因素产生。③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并探求救国救民的方案和途径。以及在中国近代政治和经济急剧变更情况下而产生的近代思想和文化。上述四个方面构成该册教材内容主骨架。起初让学生了解纲目,教学中联系纲目教学,结束后再用纲目统领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切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经济发展状况,19世纪上半期中西方政治发展的特点等。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经纬网”上。

其三,教育学生注意知识的分类和分层。学生头脑中掌握大量的史实后,要进行初步的整理,按方面归类,按级分层。在归类的过程中,体现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各个方面的联系(如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另外,要告诉学生注意区分哪些属现象,哪些属本质,哪些是表现,哪些是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答题时,找准关键词,有的放矢。

2.注意能力培养的连贯性。能力的培养要与年龄发展相适应,与教学阶段相衔接,逐步提高。

①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概括表达能力。学生阅读教材后,要求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文的内容要点。经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反应较快,答题精当,切中题意。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训练。

②在单元教学中,训练比较分析能力。每结束一个历史阶段的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一般可向学生提供两个相似点较多的阶段进行书面比较。这类训练有前一阶段的概括表述能力作基础,也容易找到比较点,学生能够接受。如“秦与隋的比较”、“五代十国与南北朝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异同”等。

③进行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这种训练不再提供两个可比对象,而只提供一个历史区段,最好是阶段特点较明显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是某一方面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及政治发展特点”等。这类训练比较接近《考试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及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如1995年高考的43题,它要求学生具有宏观驾御教材的能力,综合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提炼观点,得出结论。

④关于历史观点的形成及运用能力。这一阶段是对前面各段能力的综合检阅。学生在形成历史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观点、方法、技能去评价历史人物,得出历史结论和解决历史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指导相关科目的学习。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学习得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故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另外,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同学很受感动。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如投影、电视等,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评估机制

现阶段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在跟进。新课标要求下学生还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为学生整个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初中教育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伴随整个教育改革之势,结合十多年教学感受与思考和对西方教育的学习,我提出一些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高考改革引领整个初中教育,初中历史教育也应有所跟进。于是提出了“初中历史教育在何方”的思考。

二、现状及问题

1.目的上重成绩,轻应用与能力提高

虽然新课标改革在逐步推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教学问题依然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以成绩为导向,以中考为目的的现象。当然,中考考题的确是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但是片面追求高分数使原本追求学生提高素质、能力的课堂功利化。教师备课直接讲考点,其他什么都不讲。念书、考试、讲考题和“题海战术”成为师生的热衷。不是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中考的达线率;不是学生的分析思维,而是教材的记忆。将历史死知识灌输给学生,加上考试做题,最后就是学生的高分答卷。

2.方法上重课堂教学,轻自主探索与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自主探索。课堂教学方式也很单一,“授受教学”,让学生机械识记,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导致自主探索研究类学习缺乏。这样,一方面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过于单一,逐渐缺乏对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思维局限,能力素质没有达到教育的最初目的,对学生高中学习及成长都产生不利影响。历史课堂局限在历史史实的灌输,缺乏历史思维的引导和历史观的引入,以及对学生自主分析、研究历史课题的引导。

三、措施分析

1.教学目的上,把握教学实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教学必须把握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历史教育也如此。蔡元培秉持的教育核心思想是促进“五育”,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倡尚自然,展个性;边工边学,工学并进;营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卢梭则称“孩子是自然之子,让他们从环境中学习比传统的书本教育有效的多。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向不对,虽然有新课标要求的指引,但教师的不配合与不跟进使得历史教育改革大打折扣。真正的教育目的实现不了,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初中历史教育虽然只是基础教育,所涉及内容不应太难,但是也必须围绕教育的本质来。不能为了简单而违背教育的本来目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教学方法改革,鼓励自主研究与探索,开拓创新新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应追求多样化,丰富学生体验,增强学生阅历。不只是课堂,还应引导学生走近大自然,走入社会,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研究背后的历史;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实践、走访、调研,最后形成报告,得出自己寻找的答案。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都是历史教学的课堂。过于局限的教学思维,只会培养出思想局限、缺乏生存实践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学生。对历史及对研究的兴趣,也是从这些方式中产生的。这种方式一是可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二是可以开拓思维,使自主实践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三是可以激发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创新型社会的根基也就打好了。当然,课堂教学也很重要,但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不利的。

3.教师质量培训与评估机制调整与学生考核机制调整

虽然新课标改革一直着力引导教师质量培训与评估,但是实际形式却不容乐观。评估不再单一看重学生分数,但是还是缺乏对教师课堂及教学方式的关注。同时对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与平时教学引导方式还应给予更多关注。

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中考改革也会逐渐要求推进。中考考核方式也不应过于单一。多方面且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考核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学的改进。否则,考核方式不变,教师教学还是会以分数为主,这样一来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还是不成功的。

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也可以反映整个初中、整个基础教育的问题。将初中历史教育的小缺口填好,也会推进整个教育的改革。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相信我们的初中历史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英华.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7

关键词:历史教材 学生能力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78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在学生心中的神圣性不言而喻。当然,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广大教师应告别“教教科书”的旧认识,树立“用教科书教”的新思想。但无论如何,初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着质的差距,那么,初、高中历史教材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面对这样的差别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

第一,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要求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历史教材是“通史+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进行编排。高中历史教材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对知识体系进行了组合,以“模块+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在必修部分,新课程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分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

这种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对知识基础极薄的学生来说,难以有条理、完整地归纳知识,难免觉得零散、混乱。所以,为了便于学生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高一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方面、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按单元构建知识结构图。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可能发现从未意识到的知识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加强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有利于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二,考察标准不同,要求师生改变教育和学习方法。初中测试重知识轻能力,对知识的要求多停留在了解和记忆层面,学生划书背书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是很有成效的。高中测试则重能力,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简言之,高中学生应注重从史料出发的概括、比较、联系、讨论等探究性能力的培养和历史思辨方法的训练。

这种改变使得高一教师必须放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完成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转变过程。高中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要求高一老师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真正学会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高一教师应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愿意和同伴探讨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提高交流和表达能力。

第三,教材叙事方式不同,要求教师对学生探究做出适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灵活指导。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要求理性分析,系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和意义、作用、影响,有一定深度。

这种改变使学生有充分的探讨余地,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但探究过程也对教师的引导提出挑战:如何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高中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所以高一老师应注意避免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尽量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交待有关内容,教学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以降低难度。

第四,历史资料形式不同,要求教师在学生分析材料时做出方法指导。初中历史教材注重人物的介绍、事件的故事性,感性描写,具体生动。高中历史教材增加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地图、照片、简图等非文字性史料,也包括各种私人、官方的档案记录、史学研究的成果等文字资料。这些材料在内容上既有一致的,也有相互冲突的。换言之,初高教材中许多内容看似是重复的,但初中教材似乎重视“面”的铺开,内容简明扼要,而高中教材则更重视“点”的突破。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多视角、多层次地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史料的能力。

这种改变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能力呢?实践表明,讨论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高一历史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第五,学习内容侧重的不同,要求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而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初中三年,仅初三学年学习世界史,占初中课程内容的1/3。而高中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若加上六个选修模块份量,世界史的总量则超越中国史。同样,经济文化史的比重也很大。

这种改变要求教师加强专业进修。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我们只有通过专业书籍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通过对初高中教材的上述比较,不难发现,为了更好地使学生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历史教师的工作是相当复杂的,既要深入挖掘知识的深度,又要注意事件的时序性;既要培养高中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又要照顾初中生的应试实际;既要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又要树立知识的体系性;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形成系统的思维逻辑;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博览群书。当然,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一个需要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高中教师要从教学的方方面面想办法,而对初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比较只是其中一个视角。

初中历史培训体会篇8

一、调整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历史教学的一大缺陷在于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听得如坠云雾,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时间一长,学生生厌,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缚,阻碍能力发展。“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表现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为了上好、上活历史课,就必须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启发式、学习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探讨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既可巩固知识,又可锻炼历史思维能力,并与现实相结合,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为了增强学习效果,适当、适量地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必要的。如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只靠单一的讲述很难使学生有全面的认识,将这些史料通过多媒体再现于大屏幕上,既能产生直观、生动、形象等声像效应,又能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二、充实专业知识,带动学生兴趣

历史学科是一门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社会学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知识以及艺术、体育、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了解。专业而广博的知识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在讲“百万雄师过大江”一目时,教师可朗诵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一诗,使学生充分体会在听到人民攻占南京,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反动政府时的喜悦心情,同时让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情景,这样不仅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平时工作中,教师要多读书、多总结、多反思,不断丰富和更新知识,吐故纳新。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巩固课堂效果

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接受,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缺乏心理自由空间,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压制。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和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根据教学的需要,巧设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回答问题时,会出现答不全或答不上来的情况也是正常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会冒出一些所谓的奇谈怪论,教师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应该鼓励,关键是正确引导,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收获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能做到教学相长,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与巩固课堂效果。

四、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能力培养

加强对初中历史教法的研究和探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要在备课上下工夫。因为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是要讲到点子上。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三是时间要用在刀刃上。一堂课的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四是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的训练上。加强能力训练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巩固历史知识,培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的调整教学理念,丰富积累知识,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加强能力训练,才有可能上好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的效能。

上一篇:线下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品牌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