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00:03:52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1

(一)学校、教师、学生都应该是主体所在

三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学生感悟与学习为主、以学校与教师的引导为辅、相互监督和相互学习的思想政治学习体系。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主体、作为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主干或主导力量,不仅要掌握好专业文化知识,同样也必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学习思想政治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思想政治中还包括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理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地解决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优秀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的传播者,当然前提是教师能够继承,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准配合着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才能够更好地担当起人民教师的重担,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准;学校既可以看做是一个汇聚教与学的客观场所,也可以看做是一个领导班子,还可以看做是物质场所和场所内所有人的集合名词。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教与学的客观场所,这个客观场所就应该具备学习氛围和学习的主体思想,或者也可以说是学习的体系,只有文化课的钻研与学习,缺乏思想政治的理解与学习,这样的氛围无疑是尴尬的,学习的主体思想是不合理的,体系也是不健全的。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领导班子,我认为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规划和指导作用,领导好像是船舵手,而这个船舵手本身的认识不仅仅决定着自身的发展,也决定着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领导班子必须通过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内容体系,一方面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和能力,让自身的工作决策更具科学与合理性,从而推动思想政治的深入和发展到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当中去;如果把学校看成是一个集合体,那么这个结合体应该是学习智慧、散发智慧的这样一个集体,教师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教育不能落后,教育的落后只会导致民族和国家的落后,单纯追求学生成绩的应试教育模式从长远来看,阻碍了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素质全面人才的培养,所以来说,在当下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时期,需要学校这个集合体进行新的改革和突破,教育者需要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进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学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它不是虚无的,而是存在于自身回忆与反思之中、当下学习与生活之中、未来生活和工作之中等等的各个角落。

(二)主体还包括学校中各个部门劳动者

比如校医室、打印室、食堂等校内部门的工作者。这些人对于学生在校生活来讲,是大家学习之余所接触人物,而这些人的素养高低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认识甚至是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比如,校医室的设立以及其素质高低对学生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学生的在校生活难免会有一些感冒发烧的疾病或者是跌打损伤之类的意外事故,校医室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治疗,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所以校医室的素质水平需要加强,既包括专业水准,也包括其服务态度,这里所说的服务态度就是其思想水准的高低,不能存在着消极思想或者是诊治不当等医疗事故的发生。再者我想举个例子就是学校的清洁工,我非常能够理解这些劳动者的辛苦和不容易,况且有些人岁数也大了,有时候不是他们工作不认真、不努力,实在是我们的学生缺乏环保意识,随意丢弃垃圾或者是不注重垃圾的分类处理,这是我们学生思想道德在这一方面的缺失。

(三)学生家长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而这个老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刻且深远的影响。作为学校,对家长自身的素质并不可能做出什么硬性要求,但是,需要我们能够足够认识和理清的是,学校需要充分调动起家长的认识与积极性,寻求家长更多的配合和帮助,既要帮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又要能够以身作则的去感染孩子。

(四)学校周围环境也是主体所在

比如学校周围的网吧,我认为就应该严禁开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民生活,对于当下学生来讲,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常见的学生问题,不仅仅占据和取代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对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养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校周围的环境也应该是主体所在,必要时需要寻求国家的帮助来做到环境的“净化”和发展。

二、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析

(一)基于以上主体分析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证本科目教学的有效性,又要能够结合科目特点或者说是优势来谋求与思想政治更科学合理的结合点,从而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更加完善和科学,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基于以上主体来分析,我们可以使工作更加具有正对性,减少教学的视野盲区,从而以多维化的视角、多方面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多方的施力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融合,具体来说,主体的多元化分析可以给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视角和参考,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这些主体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各种事例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周边情况来做教材,能够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随着我国号称史上最严格的禁烟令的颁发,在公共场合吸烟这一行为不仅仅得到了法律的强制禁止,也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到了这一行为给其他人的身体和心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况且也会由此产生一些比如引发火灾等危险事故的发生。同样,在校园中,我们同样会看到某些领导或者教师在工作之余在校园内抽烟,当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同样会发生。需要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以此作为案例来向学生传播一种理念,就是公共意识与健康意识,首先,在公共场合吸烟就是一种缺乏公共意识的直接表现,再者,吸烟有害于健康,我们的学生不要养成吸烟这个不好的习惯,同样也要远离“二手烟”。

(二)基于本科目特点及优势来分析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汉语言的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也丰富多样的。它不像是数学或者是物理等科目,更多的去学习和钻研那种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渗透的地方也比较多,比如鲁迅笔下的中国“脊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艰难岁月与英雄故事、历史名人的动人故事等等,这些既是中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更加“灵活、多样”的丰富教学法来做好“讲故事”的人,不仅仅能够将这些事例清楚地传达给学生,也能够对其中的事例和人物以更高的站位和更深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同样,以更加柔化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感染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能力与水平。

(三)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人才评定和选拔方式来做教育,这样的教育是能够很快,甚至是以更高的要求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提高也只是体现在卷面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里所培养出的“人才”往往并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来说人才的发展是需要均衡比例和均衡推动的。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的人才的定位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需要更多更全面人才的加入和推动,才能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中学语文教学有必要将现代素质教育观念引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素质教育是一个立体化模式,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认识与理解。其内涵不仅包含着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要求,还包括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能力,这些能力比如团队协作能力、竞争环境下的心态调整能力、分析与处理问题能力等等对于学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分析

上述文章中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中学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与科目便利性条件所在等,从而对我们探讨中学语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指向与参考。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其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很大。做教师的首先就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符合人民教师的要求。再者,教师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这样不仅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也会让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包含的那些内容是不真实的或者是虚伪的,这样无疑来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讲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尤其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讲,自身应该更具涵养性,在向学生讲解科目本身所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只有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什么新伺题。不论是封建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教育,也不论理论家们怎样回避思想教育的问题,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没有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的,古今中外概莫不然,因而可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自觉地发挥语文课的特色,向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另外来讲,中学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如果把整个教育体系比作是一个桥,那么中学教育就是这座桥的中间部分,连接着桥头和桥尾。而中学语文又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关键性学科,更需要以更高且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来要求自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发育不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已经逐渐有了自己对问题的一些思考与解决能力,但考虑问题还不够周全,也比较容易情绪化,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个时期对学生自身今后价值观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教材本身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合理的方式和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来引导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合理的方式是指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以强硬的灌输来进行,需要结合相关主体事例来进行,并且要把握好时机和时间,避免学生的反感情绪的产生。恰当的教学切入点是指不能仅仅基于教材或者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难免枯燥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学生问题进行举例讲解,以学生周围发生的事例来讲会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掌握方式方法,对于一些涉及隐私或者是考虑到学生的面子问题,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私下沟通解决,并不是非要在课堂上才能解决,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能尊重和聆听教师所表达的意识,才会更好的接受老师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改正。

(三)以学生主动认知与感受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思想政治内容包含着做人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等,这些缺乏强制性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规范对学习者来讲,往往提不起兴趣来,强硬灌输不会产生好的学习效果。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叛逆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学生们往往基于不喜欢被约束而使教与学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主动认知与感受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具体来说,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从教材出发来开展教学,但不能依赖于教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该从自身工作经验与生活经验出发,多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经历和想法,通过教师带头的自我回忆和反思,学生也会联想到自己。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以思想政治相关理论体系作指导的中学语文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然而,这个融合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讲究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使二者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最终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2

与其他专业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即很强的现实性。然而,中国哲学史却首先表现为一种历史形态,因此,历史上各个哲学家之思想的本真意义到底是什么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针对现实感极强的思政专业大学生而言,“中国哲学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历史上各家哲学思想的本真意义进行适度的现代转换,否则,该门课程就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因为它只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产生一定程度的隔膜感。问题在于如何进行适度的现代转换?我们认为现代转换的前提是真正把握中国古代哲学家之哲学思想的原始意义,通晓其本真精神。达到这个目标,要求课程讲授者首先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一个还原化的工作,即对历史上哲人的思想进行反观、还原,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而这需要课程讲授者真正进入古人的内心世界,通过“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事实上,在了解哲学家之哲学思想的本真意义之前,所展开的所谓现代转换工作是缺乏根基的,由此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转换。本真意义指向历史本身,保证的是历史的延续性;现代转换指向的是当代社会,强调的是历史的变异性。两种工作同等重要。因为没有变异的中国哲学史缺乏现代眼光,其优良传统因此会陷于故步自封而失去现实性;而没有延续的中国哲学史忽视中国哲学本性,其现代转换也难以令国人从心底接受。举例来说,讲到孔子之“和”的观念时,在课堂中就可以与当代的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而谈及孔子的和谐观。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和谐并不排斥差异,而是必须以之为前提;他讲“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则可视为以礼乐为和谐的外在制度安排;他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可以看作仁德为和谐的内在道德理性。[3]这种讲法,既可以使学生看到中国哲学史上孔子的原本思想面貌,又不至于使他们感到其思想只存在于古代,而缺乏对其现代意义的感受。事实上,一定程度的现代转换也是中国哲学向前发展的必然路径。众所周知,中国哲学在历史上主要是以经学形态存在的,而中国哲学史却是以近代意义的哲学形态登场。经学与哲学虽然存在交集,但是一为古、一为今的二者之间的张力也是天然本具。消解此种张力,无疑也需要处理好本真意义和现代转换的关系。

二、信仰与知识的关系

作为中国哲学史之主干的儒学,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就成为中国人行为处事的指导思想,所谓“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即清楚地表明了这一事实。宋明理学产生后,儒学更是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说,儒学就是中国古人的信仰所在,直到晚清,康有为仍然大呼立孔为教,即昭示了这一信仰在中国曾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后,除少数现代新儒家中的人物,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儒学已经不再是信仰,而转变为一种历史知识。那么,当代社会是否有信仰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质上就是一种信仰教育。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教育的途径灌输给学生,使之从知晓与理解到认同与接受,然后升华为信念信仰,最后化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毋庸讳言,当代大学生处于极度的信仰危机中,他们大多把信仰概念过度狭隘化,从而简单地视之为宗教行为,而不能理解精神追求也是信仰的一种,由此造成信仰缺失,甚至反感精神信仰的灌输。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的信仰教育,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等,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为思政专业讲授“中国哲学史”时,就要摆正曾经是信仰而今已是知识的儒学与当代国人的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诚然,儒学的一些观念是国人挥之不去也没必要完全去除的,但不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唆学生放弃当代信仰对象马克思主义、背弃党和政府,那样做的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甚至会导致影响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严重后果。

三、继承与批判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其中某些思想成分就不见得再适合于当代中国的要求。因而,我们要尊重历史辩证发展的事实,讲授“中国哲学史”时,既不颂古非今也不是颂今非古,因为这些都是片面、不科学、不正确地对待传统的态度。我们要与时俱进,对中国哲学史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他提出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一般原则,即“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我们认为,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对中国哲学史的批判和继承。中国哲学史上有一些落后的思想糟粕,譬如男尊女卑、官本位、三纲、“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等等,这些观念我们要剔除。中国哲学史上也有很多普遍适用于各个时代的思想精华,譬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等等,这些观念则需要我们继承,其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被国际学界公认为全球伦理原则。不止于此,即使对于我们认为需要加以剔除的思想观念,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纬·含文嘉》)这三纲,学界也存在着是继承还是抛弃的不同看法。早在激烈批判儒学的1940年代,贺麟先生就“发现了”三纲“与西洋正宗的高深的伦理思想和与西洋向前进展向外扩充的近代精神相符合的地方”。当代学者方朝晖先生则揭橥维护三纲的本义为“从大局出发,‘小我’服从‘大我’”。但这一提法受到了李存山先生的质疑,他认为三纲的本义是“‘皆取诸阴阳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成为绝对尊卑和绝对主义的关系”。从这些争论来看,无论是批判还是继承,都不能视之为一种单方面的行动,我们需要从批判中继承、从继承中批判地辩证思维。总之,鉴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为其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至少需要顾及政治性与学术性、本真意义与现代转换、信仰与知识、批判与继承四个方面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思想稳定的大局。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11-02

随着国家对人文关怀的重视,“人文关怀”也渐渐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线,在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含义与空间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定方向的指导。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出发,积极探索其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重要思想。[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育人工程,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新时期具备新的素养,包含人文素养,同时也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等院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思想政治的育人工作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成果。但最近在人文关怀理念下,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失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不足。关于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理念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得到广泛地认可和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而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所以,关于人文主义素养培养方面的研究,理论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反映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明显带有特色理念,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加之发展研究较晚,关于人文素养的研究较为局限于某个方面,缺乏完善。

2.新问题关注不够。新时期新特点新问题,在21世纪全面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关注和更新,明显不够及时有力。虽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理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也同时融合国外人文关怀因素,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人文关怀思想。但毕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及其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而这很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新问题忽视。纵观中国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思想文化多样化、多元化并存,人们思想观念、利益追求都有所改变。这种复杂性和价值趋向性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了大学生迷恋金钱、沉迷网络、拜金主义等诸多不良现象。

3.针对性不足。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及特点,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方案,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学生培养理论体系,其内容涵盖基础的课程、应用的课程,以及创新等课程。但是,我们也看到跟随形势的发展,在该体系中缺乏对人文关怀相关课程的教育与指导,这样的教学便很难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很难完成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效培养。所以,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理论对教育工作的指导。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摸索、勇于探索、积极总结、深入研究,不断拓宽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

1.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新理念。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的基本理念即“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坚持从工作对象的立场和观点出发,既注重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提高,同时又现实的关注作为人民群众个体的每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利益需求,把‘人’的利益和生存状态作为检验一切理论和实践的标准”,[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人文关怀,树立人文素养培养的理念,从而弘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要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素养培养,“就应该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把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融入到学校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努力做到全方位育人。

2.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思想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内容上及时更新,加强人文素养的思想内容。这主要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特点,并积极地去调试教育内容,力争将传统与现代、德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并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在高校中越来越重要,并逐渐发展成为深化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3.构建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体系。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并根据德育为先的原则,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载体建设”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这种比较全面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科学体系,较为系统地涵盖多个方面。其中,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和传统的一个方面,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的主渠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校园文化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和谐校园的集中体现。

4.完善人文素养培养的工作机制。科学的培养机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基础之上,我们结合大学生教育的特点,力求构建以人文素养培养为中心的良性机制。比如:心理疏导的机制,是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通,以达到治疗学生心理疾病,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机制;队伍建设的机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工作效果的优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提高其工作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我们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反馈,及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评估、及时沟通、总结经验、促进发展,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十报告[N].2012-11-8.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闭[J].科学社会主义,2008,(4):77-80.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0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63-02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前言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思想受到时展变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开放化的特点,给其思考方式以及具体行为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具体行为方式,了解他们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和要求,研究其思想特征。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趣味性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目前,校园文化正在通过丰富的形式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差异化的实现载体,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佳教育中的积极意义,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创造全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不断适应发展变化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尽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一)艮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优质环境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是由人创造的,同时环境也可以反过来创造人。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可以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同时还可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建筑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针对学校的报告厅、音乐厅以及宣传栏等区域,不但要注重其使用功能,还要促进其审美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且要兼顾其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打造彼此尊重,公平平等的校园关系,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发挥良好的价值导向作用

价值导向指的是要明确学校要培养的具体人才类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价值导向的明确作为基础,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现阶段,社会价值取向不断走向多元化,然而,国家意识层面上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旧比较单一,两者不相适应。面对这种发展形势,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显得尤为突出,只有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以及判断依据。目前,我国社会主导价值观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根据党的十八大的中心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包括文明、富强、民主等内容,同时还包括法治、诚信以及爱国等内容。通过建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传播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个例子,我们可以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名言警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校园文化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的思想观念作为直接工作对象,该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针对个体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一般可以对其语言以及具体行为进行观察,进而评价其思想观念。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关奶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假如学校的学风、校风端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严格遵守各种道德规范以及标准,不违法违纪,针对特殊时刻以及特殊问题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过来,如果学校的校风学风较差,学生经常违法违纪,则表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效果不佳。综合分析我国的高校教学评估标准,对于校园文化的衡量评价已经形成固定有效的指标体系,其中针对学校学风的评价主要通过对学生受处分情况,考试违纪作弊情况以及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和就业情况等指标进行考核来实现。针对学校的教风评价,一般要求对考试试卷、毕业论文以及学生评教情况等多个指标进行考核。校园问问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科学的检验标准。

三、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一)积极创新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形式。一直以来,创新都是时代的重要主体,不管从事什么方面的工作,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针对高校文化建设工作,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假如高校的文化工作一直沿用传统、陈旧的方法,那么校园文化一般都会欠缺足够的新引力,无法体现高校的活力和活力,也无法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整个校园气氛死气沉沉,缺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无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在一定情况下,还有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厌倦和逆反,造成学生拒绝参加各种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创新思想,将创新思想灌注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革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要想实现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就必须要赢得高校是生的广泛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创新活动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创意以及想法,积极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于可行性较高的创意可以进行采纳。高校可以针对学生提出一个固定的校园文化主题,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创意征集活动中,也可以针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全面分析校园活动的具体设计内容,制定科学的校园活动方案,保证校园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更加贴近,确保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意志。通过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实现两大目的,第一个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分析大学生的具体思维习惯,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第二个目的是广泛收集学生的思想和创意,集思广益,为高校文化活动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活动的影响范围,提高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三)重视信息反馈及分析。在组织开展高校文化活动之前,做好各项调查研究工作以及准备工作,充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和检验。之后,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实施监测和分析大学生的参与情况,分析其参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在第一时间获取活动反馈信息,例如,我们可以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进行分阶段调查分析。全面的调查分析工作能够有利于学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理解是否正确,接受程度如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高校做到与时俱进,根据实际变化灵活调整和补充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在今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类似失误,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研究方法;硕士论文;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14. 

[3]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综述与文献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6

论文摘要:在社会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及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5.设立校园传统文化日,当天校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讨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

6.鼓励学生多成立一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组织或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校园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中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以得出,校园文化是由广大师生共同营造的品牌文化,它作为学校精神传统和作风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个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和感召力。

一、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为主要空间,以大学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具体来说,校园文化通过特定的人为环境的熏陶、渗透和升华,将其长期培育和积淀的传统作风和学术精神等转化为环境中人们共同的观念追求、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从而不断作用于校园文化主体,实现育人的目标。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通过开展学术、科教、美育和社团等活动,积极构建以现代社会主义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其活动的开展必然离不开高校文化为其提供的良好的环境。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的物质形态,包括卫生环境和绿化环境,建筑造型和空间布局等硬件设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美感,一条标语、一座雕像都会对学生产生美的教育,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拥有美丽心灵,形成优秀人格。同时先进的硬件设备,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食粮

校园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它包括师生的观念、校风、学风等。良好的学风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生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品格、磨练人的意志、激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精神环境条件。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修养、内在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熏陶作用。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们熟悉的校园制度主要有教学管理、校园环境管理、生活行为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能为大学生文明举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氛围,对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的来说,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作用。此外,作为"大学人",我们应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二、 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落实的新园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建设好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即要使先进的思想道德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要完成这一目标,校园文化建设须走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最前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2、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听取学生的心声和采纳他们的意见,从而建设一个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大学环境。鼓励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还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锻炼其能力。总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在实践中促进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性。

3、 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内涵

先进校园文化环境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要完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如建设现代化开放性的图书馆,聘请教授开展讲座等来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此外,要注重课堂环境文化建设,周边环境文化建设,学生生活区文化建设及网络平台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一载体。校园文化对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实现高校教育过程中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2]陈展.校园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3]颜善义.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中学政治教育论文篇8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从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国的本土文化,从时间上来说它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从性质上说它是经过去粗取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其内容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种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鉴了佛学文化,融汇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包容性。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思维和具体行为的影响。中国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谦和包容,对外来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长的态度,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博襟,是我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务实性。几千年来,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即是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务实的态度带领历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德育为先,强调扬善抑恶、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则是以强调自然科学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人才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力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在思想上向党和国家积极靠拢。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大学生具有较大可塑性的特点,他们的思想意识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是党和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需要,是关系到改革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大体健康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开始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致使他们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人生目标混乱,有的甚至放弃梦想,从而导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价值取向扭曲。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个性。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在生活中不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个人本位思想较重,把个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社会责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心系祖国、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莘莘学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处于“不损人”尽量“利己”这一层面,过分强调自身利益,没有回报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严重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第四,诚信意识淡薄。当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诚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考试作弊,用各种手段骗取奖学金,这些行为都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诚信意识的建立关系到社会良好氛围的营造,同样也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之力兴学子正气,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解决现实问题、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第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强大的民族自尊心来源于优秀文化的积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是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动力。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产生无所适从、不思进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动摇,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使大学生在追求理想中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体会人生的真谛,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民族国家意识,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观,这些可以激励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不懈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四,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正确的诚信观。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的培养更为迫切。传统文化一直强调诚信意识,强调人无信不立,号召“诚心者,天下之结也”,这些观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更贴近生活,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是一种强迫式的传授,而应该循序渐进地渗透,让大学生自觉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带来的价值。

第一,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要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阵地,大学里的各种话剧社、曲艺或者戏曲社团都深受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其中的价值,从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第二,实现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传统文化基础学科,例如设置历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能够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水平。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从教学主体入手,应注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使教师在规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时,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对学生进行教育。

第四,利用高科技手段,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新兴媒体的兴起可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途径。新兴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能够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特别是要发挥电视、广播等直接接触大众的媒介的作用,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生动、形象、直接地表现出来。

上一篇:高中学生政治论文范文 下一篇: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