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治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3 09:20:42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政治课;理论课;宜粗不宜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163-02

“形势与政策”课(以下简称“形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载体。自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意义及做法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后,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均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形势与政策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与难题,最基本的问题如对“形策”课特征的把握不准确。如何讲授好“形策”课,使之在变幻莫测的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培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认真学习和钻研授课大纲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形策”课的性质、特点以及基本的讲授原则。

一、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

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这是讲授好一门课程的前提。因为课程的性质统领着整个教学过程,并且是直接决定教学能否达到课程设置预期目标的最主要因素。

顾名思义,从“形势与政策”的名称来看,这门课程是讲解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但从内容来看,“形策”课的教学内容极为宽泛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与高校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策”课教学内容变动性很大,其时效性表现更为直观和强烈,教学过程中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风云变幻的形势跟踪十分紧密。但是如果据此认为“形策”课从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教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最基本的依据并不是课程的名称或教学内容,而是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形策”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决定了该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即课程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科学认识党与政府在特定时期内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觉地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地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政治性为“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

准确把握“形策”作为政治课的性质对于处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助于明确实现课程设置的育人目的。众所周知,因为社会阅历的不足、理论武装的不够,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交锋,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社会格局,面对国家建设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惑、挑战和难题,处于青春期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多思想和现实上的迷茫和问题,尤其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认知上的科学,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和人们思想观念、道德选择、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将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和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面对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授课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形策”课程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课程设置预期目的。

其次,准确把握“形策”的课程性质有利于正确处理这一课程教学中知识性与思想性关系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形策”课最基本的特征是政治性,但该课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充满了知识性。尽管“形策”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围,但“形策”课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理论性教学,不能局限于空洞的理论说教。因为该课程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军事学科等密切相关,既涉及有现实问题,也有历史问题;既有国际风云,又有国内形势,其所涉及的知识之广泛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不具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知识教育。当然,“形策”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事说理,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形策”课在加强现实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历史教育。因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必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重视现实教育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注重历史教育,理论才能讲清楚,不会止于肤浅和片面。

二、准确把握“形策”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说政治性突出了“形策”课的课程性质,那么,理论性则强调了该课程在内容上的特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把握住“形策”课的政治性,还必须把握住“形策”课作为一门理论课的特点。“形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仅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和教学方法多样性等个性特征,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与政策性等方面的共性特征,这决定了“形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须突出理论课的特点。

首先,对于涉及的基础理论必须系统全面地讲清楚、讲透彻。“形策”课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是相对于重大热点问题的专题形式和其他如小组讨论、实践参观等形式而言的。之所以强调基础理论部分应系统讲授,是因为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强调理论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了解形势与政策理论的一般概念、原理、研究对象和历史发展脉络,要从宏观和整体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规律特征。如果缺少对基础理论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只是大而化之地对热点问题进行蜻蜓点水式的讲解,根本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问题本质探寻的认知需求[1]。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讲授形式也要服从于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分析方法论的培养和应用这个大前提,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利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单一结论。

其次,对于重大问题应突出重点专题讲授。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大多以形势报告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专题形式对于热点问题的讲授效果更为显著,因为每学期的“形策”课内容变动比较大,不同热点问题之间虽有一定关联性,但其各自独立性更强。所讲很多内容要超出教师平时研究积累的范围之外,在紧张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授课教师比较容易集中精力形成对讲授问题完整深入的认识,内容更能够充实丰富。比如在讲解“全面理解与深刻把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应以专题讲授的形式,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全面理解此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及其重大意义三个方面主题鲜明地讲解,这样就会突出该专题的重要性,也便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此次会议精神及相关内容,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

三、准确把握“形策”课“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

在明了“形策”课作为一门政治课的性质和理论课的特点之后,不难得出该课程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结论。“宜粗不宜细”是“”结束后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经验及教训时提出的一个关于总结历史的原则。他指出:“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团结一致向前看。”[2]这一原则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以此作为讲授“形策”课的基本原则也是合适和恰当的。“宜粗不宜细”是对“粗”和“细”的辩证统一认识。所谓“粗”,是教师在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领域的认知和了解中建构起来的宏观视角。具体来讲,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以下三点讲授技巧。第一,对教材的内容讲授要有明确的目的感。即以教育引导大学生为目的,而不是就时政新闻论形势而简单地成为“传声筒”。第二,对讲授内容要有清晰的线索感。尽管各个专题看似独立,但都有其内在的关联,讲授时应遵循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第三,在授课中必须要有强烈的现实感。特别是针对比较晦涩的理论问题的讲解,不能“空对空”,必须立足现实,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这样才能引起思想共鸣。

此外,如上文所述,每个学期“形策”课的课时安排比较短暂,一般为六到八讲,即二十个课时以内。在如此有限地时间内要事无巨细地详细讲清楚半年内国际国内形势及开展政策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在“形策”课中应坚持“宜粗不宜细”的讲授原则的现实考虑。

参考文献:

[1]马宁.当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2

当前形势下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必须重视教学话语创新。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面临课程话语权不高、形式创新弱化话语创新、教师缺乏话语创新能力、教学话语体系脱离学生核心关切等多重困境。克服上述困境,不但要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课程话语权,而且应不断提高教师的话语转换能力,重视对网络话语的整合与引导,还应使教学话语贴近学生的核心关切,从而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话语创新;形式创新;话语权

DOI:10.15938/ki.iper.2016.05.01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066-03

新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与形势政策解释的渠道更加多样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不再明显,[1]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时事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渐失。社会思潮借助网络等现代传媒,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2]如何整合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将党和国家理论性和政策性较强的文件话语转换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话语,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的话语体系,就成为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当务之急。

一、话语创新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话语是人们交流、传播知识或思想的载体。但话语又不仅仅是知识和思想传播的媒介,还常常参与知识和思想的重构。话语总是随着社会历史、话语实践场景、话语参与主体等的变迁而不断转化更新。因此,话语创新在具体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中就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知识和思想传播实践,话语创新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以话语为媒介,使学生在与教师的话语交流中正确判断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全面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话语创新是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主要体现在转换、整合、提升和对接四个层面。转换是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文件话语转换为有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课堂教学话语。整合则是指要将网络化、碎片化的关于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争论性话语,经过解析和建构,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特征的正面话语。提升则是指要将学生不成熟或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话语体系提升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层次话语。对接是指把经过转换、整合、提升后形成的话语,以合适、恰当的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和关注点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教学效果。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结合,构成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但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理论厚度和能力水平上。然而,从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要真正做到以上四个层面的话语创新,还有不少现实困难需要克服。

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面临的困境

1.课程本身的话语权缺乏机制和体制上的保障

教社政[2004]13号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必修课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并强调要重点加强该课程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如对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组织的建立,学时的保障,学分的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高校实际教学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一些高校还未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而是用大型讲座形式来替代有计划的小型课堂教学;有些学校虽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有所体现,但又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变动性较大。这使课程缺乏应有的话语权,造成师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学的效果很难提高。

2.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

虽然不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已意识到教学话语创新的重要性,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把形式创新等同于话语创新。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大多都引入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插入了丰富的视听资源,课堂教学语言也变得生动有趣了很多。这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增,教学形式更具多样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但过不了多久,学生就陷入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疲劳中,对教师的努力视若无睹。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未能有效整合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深入有效的话语互动,学生汲取不到各类信息背后深层的理论养分,使课堂教学逐渐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难免觉得课堂教学苍白、乏味。[3]说到底,这种教学革新只是形式上的革新,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唯一主体,学生仍旧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

3.教师的理论分析和思想引导能力不足,缺乏话语创新意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政治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引导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他们普遍缺乏话语创新意识。首先,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高,缺乏阐释重大政治时事的能力。政治理论素养,是教师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洞察力,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前提。目前不少学校由辅导员、团学等管理部门教师兼职上课,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政治理论培训和学习,在应对重大政治时事上还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其次,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应对复杂的课程内容。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现实与历史问题兼有,宏观与微观问题并重,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学科,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体现出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性,这对任课教师的话语转换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

4.传统教学话语体系无法积极应对大学生的核心关切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成了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声筒,课堂教学传达多于解答,对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直接需要重视不够,对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热点问题的人文意识和现实关怀解读不够,致使学生感受不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后所体现出的深层次人文和现实关怀,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生活和情感需要。

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的话语进行有效对接,教学话语刻板、僵硬,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态度也会不同。学生对不同事物和社会现象认识的差异性是教师应予关注的问题。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单一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不能满足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学习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使不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1.完善管理体制和领导机制,增强课程话语权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向学校主管领导和课程管理部门反映情况,积极协同相关部门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邀请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至少参与一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使学校领导协同相关管理部门共同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话语权。同时,每个高校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形成一支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长期负责课程建设和各种专题报告的协调工作,保障形势与政策课的规范化、学科化发展。

2.增强教师的话语创新意识,提高话语转换能力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和理论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宏观的理论视野、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努力增强话语创新意识,善于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的理论讲解与生动的事实分析,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政治立场来客观、理性的认识和理解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政治热情,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转换和创新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和政策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如果教师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便很难做到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政策、文件等教学内容,讲课就很难做到融会贯通,也就不可能使教学话语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4]其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分析问题。教师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要能够使“要点”语言、政策语言转换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出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切中学生的情感共鸣点。

3.掌握网络话语权,提高话语整合与提升能力

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与网络话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话语兼具解构既有话语体系和建构新话语体系的双重功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重视对网络话语权的掌控。教师必须学会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话语权。现在大学生对网络平台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能够与他们共享网络平台、运用网络语言进行对话交流,便很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应围绕某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变化,针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意见表达的多变性、随意性与无导性特征,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与行为实践的指导,使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舆论时,能够立足于正确的政治立场,采取理性的应对态度,保持独立思考的认知原则,客观公正地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5]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围绕教学专题,把握网络舆情热点,对背离实事、偏离方向的网络话语进行客观深入的剖析、解构和整合,使学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未来发展趋势等有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对话、网络平台交流、小组讨论沟通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话语水平,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符合教育目的。

4.积极回应学生的核心关切,提升话语对接能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开展对话性教学,引导他们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课程教学。其次,教师还应及时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利益需求,关注他们的核心关切,有针对性的帮他们解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三,教师要有参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意识,了解学生在校园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方式以及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学会运用学生常用或认同的话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断探索理论话语、“要点”话语、政策话语与学生话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两种话语体系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斌雄,等.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00-111.

[2]邱柏生,等.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3]李铁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体性因素的激发[A].上海市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协作组编.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与创新[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0-25.

[4]顾晓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话语转换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23-125.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3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教学定位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做出了新的规定(即“05方案”),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引人注目的是,教育部这次对高校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首次以中共中央颁发的正式文件为推动力。这让人感觉到,中共中央越发的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但同时也说明以下问题: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程包括“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教学工作存在一些困难,例如部分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学生观念存偏颇、教学方式守旧枯燥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困境及其表现

(一)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部分大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悖。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不重视,部分学生(不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文科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讲小话,发短信,甚至不少学生上课不带教材就走进教室,或者是在教室看其他专业书和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有些学生在“抓紧”完成其他专业课老师布置的实验报告或作业。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部分学生不以为然,不愿积极参与师生的互动教学。

(二)教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很多是学生辅导员和兼职教师,教务部对其教学要求不太严格,导致教师备课不够严谨,缺乏专题研究。在课堂上通常是照本宣科、老生常谈,十分缺乏创新精神和求知欲。另一方面,课程变化快、涉及学科多,教学难度大,故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较宽的学科背景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但是目前上课的主要是兼职教师和年轻教师以及一线辅导员,收到年龄、阅历、知识积累和语言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上好这门课程显得信心不足。再加上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系统化和连续性的培训机会,导致该课程没人愿意上但又“谁都能上”,却很难上好。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定位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时太多并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很难产生直接的效应,认为专业知识才是根本,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两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紧随社会发展,需要常讲常新,紧密联系实际,“新”即时效性是该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这也导致该门课程一直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资料。

(四)“形势与政策”课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规定执行。‘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4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若按照教育部规定本科2个学分,那么4年安排32个学时(16学时1学分)就满足要求了。若按照教育部规定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如果保守的按6学期计算,那就是96学时,6个学分。本科教学一般210个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占20个学分,比例太大,正常教学根本无法实施。文件规定的不清晰使各校在理解上各取所需,在执行上大打折扣。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计划不明晰、教学时数没保障,教学质量无监督。“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普遍,教学随意性很大。

三、解决途径的尝试

(一)明确课程管理的归属

教务处负责管理,纳入正常教学计划,具体实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

(二)改善备课方式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新。教育部每个学期下发的形势政策教学要点都是纲领性的,而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使这门课程真正的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就必须要将教学要点转化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可以根据老师的专长和兴趣选择相关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改善教师队伍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应以专职为主,由于本课程内容覆盖面非常大,时效性非常强、而其教学时间又非常短,尽管教育部印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作为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参照。但是教师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将无法实现教学的条理性、逻辑性,无法满足学生对热点问题的求知欲望,同时,对有些问题的把握缺乏政治敏感性,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故须严把师资遴选关,为解决师资数量的短缺,又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采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的原则选配教师,其他教师或新任教师必须经过考核方能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做到宁缺毋滥。

(四)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意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大力推进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落到实处。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中,必须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条件,设计多种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学习方式,让学习者从中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方式以实现“从容”的学习,追求学习实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喻永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张德松.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学术论坛,2006(1).

[3]欧阳国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课程改革,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使其能够适应现在的教学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一)上课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的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等科技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课堂效果十分不理想。(二)教材选用不合理。有些学校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没有认真筛选该课程所需要的教材,导致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甚至出现内容重复的情况。而且有些教材并没有系统地把知识整理到一起,不注意知识的过渡与衔接,导致大一学生学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学二的课程非常困难。(三)教师上课时理论脱离实践。很多学校的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这样就出现了很多高校的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有不少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用思想政治课中的知识来严格要求自己,甚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学生在毕业以后,即使专业技能非常出色,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起来。高校不管开展什么课程,其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人才,也就是育人。因此,在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时,就要把育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去考虑,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还要考虑到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它的深层次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素质更出色的人才,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要注意育人与教书相结合。(二)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很多教师在上思想政治课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述上,没有合理地给学生安排与实践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仅仅听了理论部分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所以,在上思想政治课时,一定要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明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成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人才。(三)改进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与目标。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研究分析教学方式与目标时,要结合社会情况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四)应用协同发展的教学方法。对于各高校来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它牵扯到许多不同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像有些学科那样独立地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要多学科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来贯彻执行。详细地讲就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还需要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一起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时间、场合来展开教育,团、党组织与学生会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五)加大对互联网的利用。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电脑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利用网络可以方便快捷地传递很多信息,对于教育来说,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工具。相关统计表明,目前使用网络的大部分都是在校的大学生,如果利用好网络,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心理走向,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促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社会人才。利用互联网来建立学校的网站,可以成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对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不是单一的,而要多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提高相关教师的综合素质,也要针对目前的社会现状与学生实际情况来改变教育方法,从而培养出对社会贡献更大的综合性人才。

作者:曹军 单位: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2]宋振超.信息化视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5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 《形势与政策课》 关系 启示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政治文化、完善政治人格的重要时期。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承担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进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国内高校在社会转型变革的客观环境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工作理念、工作方法遇到了挑战,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我国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应当借鉴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有效性。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的概念源于美国,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主要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政治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我国学者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比较公认的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只是说法略有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李元书、杨海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同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刘世丽和马莹华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②这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从“过程”的角度去把握其内涵,而另一种观点则从“结果”的角度作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雪梅的论述,她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指大学生学习并内化政治主导文化,逐步成为具有稳固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等一系列反应和倾向的政治人。”③这两种观点,是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看似重点不一,却都强调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共同互动的过程,即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借鉴西方和我国学者的代表观点,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政治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言行规范,逐步成为合格的“政治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个体与社会这个整体进行双向互动:一方面,社会将政治信仰和政治标准教化给每一个大学生个体;另一方面,大学生个体能动地接受政治舆论、形成独立的政治信仰并以实践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这个整体。就是在这样的双向互通过程中,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实现整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首先是对象相同,都是在校大学生。在校大学生生理年龄已经成年,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关键时期,求知欲最为旺盛,可塑性也最强。这些特点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取得实效提供了可能。

其次是性质相同,都具有阶级性。两者始终贯穿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渠道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给大学生个体,教育和引导他们成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合格的“政治人”。

最后是目的相同,都具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目的。将大学生通过一定的政治思想加以教化,教育和引导其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从而具备一定的政治参与能力,最终认同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自觉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组成部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范围主要在学校,辅之以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里,其范围涵盖了整个社会,即除了学校这一主要场所外,社会也是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关键期作用的环节。

二是方式不同。《形势与政策课》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般采取知识点传授、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手段进行,延伸到整个学校的文化环境。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采取的方式更为广泛,除了上述方式、手段外,还有诸如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公益广告等其他方式。

三是目标不同。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教会运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间接的、隐性的方式来改变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及行为。在这一点上,《形势与政策课》的目标更为高远。

两者的辩证统一。两者有着相同的对象、性质和目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都统一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正由于两者在实现方式上的不同,才为《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认识到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在理论研究时,应当将他们作为辩证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而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为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实效,做到为我所用,服务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大局,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及实践的几点启示

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在于,把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政治信念,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习惯,从而推进大学生从“社会人”向“政治人”的转化。在此背景下,研究政治社会化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借鉴意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传统优势,具有时代意义。

充实教学内容。教育部在每学期开学前出台本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对全国高校的授课内容作指导性规定。各高校根据这个《要点》制定本高校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计划,这就为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最大程度地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就西方学者研究的政治社会化主题而言,涵盖了政治社会化个体的微观研究、宏观系统的研究、政治社会化介体的研究、公民教育的研究、女性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等等。单就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来说,还包括用政治学的理论培养人的政治认同、政治意识和政治经验,以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可以充实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当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

改进教学方法。当前,或者由于高校职能部门甚至主要领导主观因素的影响,或者出于高校硬件设备、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多数高校至今仍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仍限于传统的“灌输法”甚至能引起学生反感的“填鸭式”教学,这对这门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大为不利。应当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课桌上听”进行升级改造,采取诸如主题演讲、课堂辩论、座谈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参与进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则可以在此基础上作点评。可以按照专题授课的方式,确定好每个专题的重点内容,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延伸阅读的形式进行拓展,力求将知识点讲实在、讲透彻,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拓宽教学途径。学校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起来。要想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除了巩固学校教育这一传统途径外,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应当摒弃《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另起炉灶”的做法,即把它游离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采取参观、考察、访谈等简单的“游览式”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浪费人力物力,甚至催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一方面,可以通过“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还能爱国爱家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以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方式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之中,还可以邀请社会各方人士走进校园、走近学生,以演讲、座谈的形式开展各种互动,全方位拓宽这门课程的教学途径。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南京工业大学城建学院;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基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创新升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ZD2012011】

【注释】

①李元书,杨海龙:“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②刘世丽,马莹华:“当代中国青年政治社会化效果分析”,《青年研究》,2001年第11期。

③张雪梅:“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6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长效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做好“两个结合”、发挥“一拓展”和“一改进”作用入手。

一、构筑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内容。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形势为客观依据,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调整。“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为此,我们积极构筑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平台,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建立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热点问题虽只是一时的凸现,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多种矛盾交织的必然反映。“形势与政策”离不开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是一种长效机制,在效果上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有更加特殊的素质要求,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更要有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在原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师资库的基础上,逐步强大兼职教师队伍,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脑”,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成专题,实行专题负责制,积极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当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时,聘请中央党校理论专家、客座教授来做理论辅导和答疑并由院党委书记、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带头向全院学生作专题报告,积极塑造一支教学过硬、科研过硬、育人过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备课方式,强化集体备课力度。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它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有调查表明,众多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备课模式,一味追求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以应对各种检查。写出来的教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正确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失去形势政策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一门课程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既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又要创新备课方式,加大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力度,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实行团队合作,汇聚集体智慧,充分发掘和整合网络等各类资源,深化专题备课,打破教学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班集体和社团,像大学生演讲协会、研究会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对学生活动组织的有效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改进考试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事实表明,“枯燥”、“单调”、“呆板”等单一的上传下达,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手段,其时空的局限性确实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开放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影音、音像资料,建立网络教学考核和评估系统等,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使教学形象直观,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就热点问题和学生直接进行对话,采用了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探索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方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按正常教学管理的要求,考试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但同时充分考虑本课特点,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的环节,考核方法灵活,又不失严肃性,成绩考核由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以学生的课堂笔记检查与考勤为主,采用开卷考试、论文写作、专题辩论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实践考核重在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表现等列入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制度,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对学生成绩评价能够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11-17.

[2]翟翠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3]王月红.“形势与政策”课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效果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途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新建本科院校如何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人才,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必须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来对广大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不能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关键看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过不过硬。面对这样形势,要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要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任务,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准确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起点低、底子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制度建设等办学条件方面的不足,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以下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校过程中,学校为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引进了一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这样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对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起了积极地作用。但随着大量研究生的引进,也使得在新建本科院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他们大多没有教学经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比较低,特别是教授职称人数少。以蚌埠学院为例,目前我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兼职教师共有40多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和助教占大多数,由于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他们教学经验相对缺乏,教学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面临较大困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单一,是制约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过分注重知识导向性,重理论讲解,轻实践环节。我们在制定的教学大纲每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实践课时,但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实际的操作。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育过于狭窄,没有兼顾其它学科的综合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的事情,要发挥其它学科的作用,共同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第三、注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的陶冶和大学生自身的体认。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学术氛围、学生学习氛围还不够浓厚,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实践等环节薄弱,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比较短,并且大多是在专科学校基础上几所学校合并建成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教学经验、管理制度、发展规划等方面不完善,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使得这类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相对薄弱,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相对兄弟院校还显薄弱,学科发展的平台和条件相对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投入不足,整个学校和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十分到位,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太完善,这些问题都制约了这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发展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这类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职称、学位、年龄、能力等结构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键在于教师。 如前所述,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相矛盾,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积极鼓励教师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一支知识、专业、年龄和学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三,构建一支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学术交流等措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第四,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五,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提倡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校园风尚,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氛围。第六,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水平,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

(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新建本科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工作,第一,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目标,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规划。第二,优化人力资源,学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投入一定资金,努力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梯队,积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发展平台。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从五门课程入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生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国情;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做好和谐稳定工作。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调整和优化,要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稳步推进。对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五门必修课程,要精心组织和做好课程建设工作,在借鉴其他兄弟高校经验基础上,建设具有自身优势的重点和精品课程。另外,要根据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要求,积极筹划选修课的开设,比如开设淮河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史、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社会生活与法律保障、心理素质课等选修课程,力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选修课,以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在做好课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三)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针对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存在问题,要鼓励教师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第一,转变、提升、创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学校要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一些老牌本科学校或者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有很好经验和做法的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来对教师指导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第二,探索多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理论教学中,要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大胆探索和实践。如生活场景模拟教学法、生活实例研讨教学法、课堂辩论讨论教学法等要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营造出良性的交流与互动,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第三,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的弱点,其难点是既要有意义、有效果,又要简单易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倡导校园义工、开展社会文明调查、志愿者服务等,这可以有效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血有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鼓励教师参与课外的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如参与学生团体的活动,做小型的讲座,接受学生的咨询,社会调查,网络交流等等。既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又注重用社会化教育辅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办法,将理论考核与学生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将平时的学习态度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反映时展要求。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也面临艰巨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符合时展要求和中国实际的中国化的、发展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反映中国发展的新情况,必须将最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反映时展新要求,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理论的创新和交流,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坚持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实际,妥善处理好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的关系、课内外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五)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质量。制度建设是提高思想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第一,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机制;第二,制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贯彻执行;第三、制定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的标准,实行准入制度;第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师资队伍管理的激励、整合、保障和培训机制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新时期的形势和要求,要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紧紧贴近时代,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渤军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永章.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3]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4]袁贵仁.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

形势与政治课论文篇8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两课”教学 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的高校“两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国内外时事政治,对大学生进行的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党中央和教育部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法规,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校软硬件都亟待扩展补充的形势下,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了,教学目标与学生思想实际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目前,招生规模逐步扩大,而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跟不上学校规模扩大的发展,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大部分是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担任,甚至有些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等为了评定职称,增加课时量,也加入到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来。尽管大部分老师对形势与政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部分老师专业水平仍然不够,所以在为学生讲课时的水平和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从而导致了授课水平和效果的参差不齐。

2.“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中流于形式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目前的部分高校甚至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因此没有明确的课时量,没有规范的课程表,没有稳定的教学场所,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随意性和任意性,有的学校甚至每月由负责的老师给学生发些时事政治材料,把“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式”化;学生没有教材,甚至连参考的学习资料都没有,导致学生两手空空的去听课,给学生造成一种这门课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常合班教学,人数较多,有些院校由于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欠缺,有时一间教室多达三四百人在一起听课。

3.由于部分“形势与政策”教师自身理论功底欠缺,不能用理论来对实践的指导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只讲与当今世界形势相关的理论,对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是用理论来说明、指导实践,也不能用实践来论证、丰富理论,而是避而不谈,三缄其口,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能甚至不敢与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有的甚至借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说长道短,信口开河,或大肆渲染,言论偏激,或消极失望,散布悲观论调。这些思想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严重损害了形势与政策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抓好形势与政策教学建设,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并精辟阐述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当前直接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四个重大问题,并希望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江总书记的“四个如何认识”提得十分及时,这也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宣传、贯彻和落实,统一学生的思想,这是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教师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把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当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并要有所突破。具体做到:

1.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运作体制

教学体制是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流于形式的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原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和经党中央同意,、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认真执行。进一步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须由学校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领导,由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教务部门要将此课列入教学计划,合理地排入课表,使之在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上顺利实施。

2.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时事政治,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每年印发的年度思想宣传工作要点,教育部每学期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参考资料。同时,主办的《时事报告》(大学版)是一份以形势教育为重点内容的刊物,其中专门刊登五部委形势报告会的内容,可读性强,具有指导性、权威性的特点,是进行形势教育的主要参考材料。另外,各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由主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门按专题定期编印本校的教学参考资料,供教师使用,以统一全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各任课教师再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的情况,可有针对性地把区情、校情、个情的内容补充穿去,进一步丰富教育素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师资力量的配置,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

要深入钻研理论,抢占理论制高点,形势与政策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和战斗力,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解释当今世界的难点、热点、疑点和敏感问题,深刻地认识和说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重大问题,深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有机统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来解释变化着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军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46471.

[2]唐耀华.和大学生谈形势、政策与个人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149501.

[3]易宇峰.教师博客在形势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6):5455.

[4]李琼.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3).

上一篇:中学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思想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