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6 13:37:13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1

【关键词】国产电影;微博营销;模式研究;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75-03

当前关于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于微博营销和国产电影营销的研究

(一)作为国产电影传播移动媒体平台的微博。于瑞华在《基于WEB2.0的电影营销策略研究》中指出微博具有互动性、倍传性、追随性的特点。[1]张琦在《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中进一步阐述了微博的特点:低门槛、及时性的方式;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形态;个性化的自媒体平台;基于社交的、具有圈群性的传播体系。[2]由此可以看出微博作为一种个性化十足的社交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信息量大等特点。

姚睿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论微博与电影营销的互动实践》中从微博本身的属性概括出微博的优点为:平民化的话语风格,强而有力的传播速度,在互动中形成的自我认同机制对用户的激励作用。[3]魏婉笛在《融媒环境下微博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影响初探》中通过一份新浪微博调查报告得出国内微博用户群体特征恰恰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内电影市场受众人群特征相结合的结论。[4]

(二)作为新兴网络营销方式的微博营销。祝映莲在《微博营销的病毒特征及应用策略分析》中指出,微博营销就是以微博作为营销平台,利用微博各方面的传播及代言价值进行的营销活动,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的营销对象。[5]

(三)国产电影市场。国产电影诞生于1905年,尹翠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中认为国产电影经历了历史沉浮时期曲折发展、独立电影时期缓慢发展、跨国电影时期飞速发展和新媒体时代迅速发展的发展历程。[6]而新环境下的国产电影市场面临的问题有:国内中小城市以下电影院线明显不足,国内电影票价普遍偏高,国内电影市场影片类型十分有限。[7]

(四)国产电影营销。传统的国产电影营销多利用电影宣传海报、电影会、预告片、电影节参展等方式进行营销。秦凯风在《电影微博营销中“弱联系”的强影响》中指出传统电影营销主要通过电视、杂志、报纸、影院等来实现。[8]曹钰在《解读数字媒体时代国产电影营销新模式》中指出传统的国产电影营销首先是注重突出品牌效应,利用电影本身名导、明星的强势品牌力量营造市场轰动的效果,让消费者和媒体对电影产生强烈的预期进而主动消费。[9]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电影营销方式和宣传渠道也日益多元化。杨D在《新媒体时代电影网络营销的商业化运作――将微电影植入电影制作流程》中指出许多电影在上映前会利用微博转载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行网络营销,再通过名人微博进行转载预告片及花边新闻的方式进行炒作,借助足够吸引人眼球的预告片从而引发话题热议,会给即将上映的电影带来更多的观众和票房。[10]

基于以上背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进行国产电影营销已经势在必行,微博使用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潜在的电影观众。围绕着对这些“潜在的电影受众”的挖掘,目前有一些初步成型的国产电影微博营销模式的探究以及相对丰富活跃的个案研究。

二、关于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模式研究

(一)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概况

1.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概念。关于电影微博营销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论述,在已有的论述中,笔者认为范玉明在《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手段》中的论述比较言简意赅:电影微博营销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方式,将微博作为电影营销的平台,电影营销者通过微博传递电影信息,并与粉丝互动,达到宣传电影的目的。[11]

2.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兴起原因。在当前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无论是大投资、大制作还是中小成本电影都注重与目标受众的互动交流,着力打造电影品牌,微博就成为了最便捷的沟通渠道。而微博平台拥有电影最大的客户群体,这正是电影营销推广人钟情于微博营销的最重要的原因。[12]此外,除了能精准到达目标受众这个主要原因,徐润南在《电影的微博营销》中指出选择微博进行电影营销的原因还有微博的宣传效果好,而且可以节省宣传成本。[13]

3.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价值。古磊在《浅析国产电影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之道――以新浪微博为例》中提出借助于微博营销有利于国产电影的品牌化运作和繁衍品发展。他认为电影的真正价值在于品牌化的经营,品牌的建立和延续让一部电影的生命力更加强劲,同时也可以降低投资的巨大风险。[14]此外,党博在《电影微博营销研究》中认为电影微博营销有利于电影营销渠道的完善,还有利于培养电影受众的忠诚度。[15]

4.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影响因素。刘彤在《“可及”环境与“不可及”环境――电影微博营销影响因素探析》中发现,在“可及”环境中影片本身的内涵和剧组成员的知名度以及“不可及”环境中现实生活的指涉和“议程设置”的引导会对电影微博营销起到明显的作用。[16]

(二)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过程

1.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特点。葛进平在《电影微博立体营销策略探讨》中将电影微博营销的特点概括为“短、平、快”。即短小而丰厚,平等而互动,快速而价优。[17]刘兰兰在《新媒体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的微博营销探索》中认为电影微博营销具有简易快捷、病毒式传播和精准圈层传播、针对性较强的特点。[18]此外,电影微博营销还具有信息实施同步化、传播主体多元化等特点。[19]

针对国产电影微博病毒式传播的这一显著特点,夏娟娟认为电影病毒式营销的优势在于低廉的营销成本、独特的文化视角、高效的资源整合和持久的宣传效应。而它的价值在于电影票价的稳定、影片文化的普及和品牌效应的产生。[20]石小溪在《试论全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病毒式营销》中预言微博营销作为电影“病毒式营销”的最主要方式或将成为未来电影营销的流行趋势。[21]

2.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信源。车h在《从社会心态角度分析影响电影微博营销的心理因素》中指出在电影的微博营销中,信源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电影的官方微博,第二种是名人微博,第三种是专门的营销账号。[22]

3.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方式。刘晶在《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媒体环境下电影的营销策略》中认为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方式有情感营销、口碑营销和话题营销。[23]范玉明在《电影微博营销方式研究》中指出还有舆论领袖营销、平台合作营销和活动营销等方式。[24]在关于利用微博进行电影口碑营销的研究中,徐燕燕认为目前网络口碑营销手段还不够成熟,要考虑多种营销手段整合应用,具体表现为进行创意互动、打造档期电影、宣传点清晰和进行营销渠道整合。[25]

4.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规律。高阳在《电影的微博营销模式研究》中分别从注意力聚集和信息传播途径分析两方面对上映期前的电影微博营销、上映期间的电影微博营销和上映期后的电影微博营销的传播规律进行了一一分析。[26]

(三)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问题。唐瑶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国产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的问题表现在低估微博传播优势、营销方式单一及利用微博炒作变本加厉。[27]黄明山在《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方向》中指出问题所在:首先,微博由于字数限制传递的信息有限,若过多发送微博势必会引起粉丝反感;其次,微博信息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最后,若微博人气不足,则传播范围会很有限。[28]而胡珂则以《让子弹飞》和《将爱》两部影片为例分析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现状,认为由于注册微博的人群数量有限,关注电影微博的人数会更少;同时指出电影微博营销是一把双刃剑,成也萧何败萧何。[29]

党博认为国产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电影微博营销意识薄弱,电影微博营销创新不足,电影微博营销平台效果有限。同时指出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表现为以下观点:微博只是媒介,微博营销等于社交营销,粉丝数量决定传播价值,有奖转发活动越多越好。[30]

此外,范玉明认为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存在着过度营销和无效营销的问题。[31]

(四)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对策。齐伟在《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中提出的策略概况为:专注互动、打造口碑,善用名人效应,整合渠道、活用平台,迎合时机、事件营销。针对电影微博营销中遇到的困境,他进一步提出一些建议:以创意激发受众参与兴趣,善用“微工具”、多维度考量效果,研究目标受众的微博使用习惯和喜好,找到有影响力的人。[32]此处可以参考魏婉笛的“微博使用情况对用户观影行为的调查”及其调查结果分析。[33]

葛进平提出了电影微博营销要充分利用纯商业微博、企业微博和个人微博这三类微博,做到全流程、全方位、全名人、全网民的营销。[34]此外,党博认为应树立电影微博营销的战略理念,具体表现为增强电影微博营销意识、打造专业化电影微博营销团队、强化微博营销的系统规划性,还应该加强电影微博营销过程的控制。[35]古磊认为面对当前电影微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加强舆论监督引导、维护电影市场健康环境,又要有危机公关意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塑造品牌形象。[36]

三、关于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个案研究

这一部分研究结合当前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实例,或分析原因,或分析优势,或分析策略,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着眼于新媒体时代的个案研究。相关的典型研究有:《新媒体营销在电影推广中的应用――以〈失恋33天〉为例》[37]《新媒体时代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以电影〈致青春〉为例》[38]《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以〈小时代〉系列为例》[39]等。

(二)立足于微博的个案研究。相关的典型研究有:《试论电影的微博宣传营销――以〈将爱〉为例》[40]《〈人在逋局泰濉档奈⒉销》[41]等。

(三)尝试数据化分析的个案研究。相关的典型研究有:《〈泰濉灯狈砍晒υ因的数据化分析》[42]《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影营销――浅析〈小时代〉的营销模式》[43]等。

四、结语

基于以上的研究,笔者发现针对国产电影与微博营销互动实践的个案分析比较多,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些案例整合研究的模式,比如《注意力经济视角下“小妞电影”微博营销》[44]将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其微博营销策略。在国产电影微博营销模式的体系建构经过初步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型,但模型的建构缺乏定量分析,还不够成熟完整,尤其对国产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笔者对此问题的切入点在于对国产电影的微博过度营销困境的关注,尝试着去探析国产电影微博营销的尺度,提出数据尺度和效果尺度两种评估方式,并尝试着将国产电影微博营销过程中的监管与控制纳入到研究体系的建构中。

参考文献:

[1]于瑞华.基于WEB2.0的电影营销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12(15).

[2]张琦.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姚睿.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论微博与电影营销的互动实践[J].当代电影,2011(6).

[4]魏婉笛.融媒环境下微博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影响初探[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5]祝映莲.微博营销的病毒特征及应用策略分析[J].商业时代,2011(33).

[6]尹翠.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7]魏婉笛.融媒环境下微博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影响初探[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8]秦凯风.电影微博营销中“弱联系”的强影响[J].今传媒,2013(11).

[9]曹钰,平菁菁.解读数字媒体时代国产电影营销新模式[J].电影文学,2012(19).

[10]杨D.新媒体时代电影网络营销的商业化运作――将微电影植入电影制作流程[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11]范玉明.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手段[J].电影评介,2012(10).

[12]党博.电影微博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13]徐润南.电影的微博营销[J].网络传播,2012(6).

[14]古磊.浅析国产电影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之道――以新浪微博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15]党博.电影微博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16]刘彤,尹仔锋.“可及”环境与“不可及”环境――电影微博营销影响因素探析[J].新闻界,2012(23).

[17]葛进平,邹立清.电影微博立体营销策略探讨[J].当代电影,2012(2).

[18]刘兰兰.新媒体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的微博营销探索[D].开封:河南大学,2013.

[19]党博.电影微博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0]夏娟娟.中国电影病毒式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1]石小溪.试论全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病毒式营销[J].艺术百家,2012(1).

[22]车h.从社会心态角度分析影响电影微博营销的心理因素[J].艺术科技,2012(5).

[23]刘晶.从传播学视角看新媒体环境下电影的营销策略[J].当代电影,2013(5).

[24]范玉明.电影微博营销方式研究[J].东南传播,2012(6).

[25]徐燕燕.中国电影网络口碑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6]高阳.电影的微博营销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27]唐瑶.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影营销的问题与对策[D].沈阳:辽宁大学,2012.

[28]黄明山,施益双.微博――电影营销的新方向[J].商,2013(17).

[29]胡珂.浅谈微博时代的国产电影营销策略[J].青春岁月,2012(2).

[30]党博.电影微博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1]范玉明.电影微博营销方式研究[J].东南传播,2012(6).

[32]齐伟.微博与华语电影营销的新选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6).

[33]魏婉笛.融媒环境下微博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影响初探[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4]葛进平,邹立清.电影微博立体营销策略探讨[J].当代电影,2012(2).

[35]党博.电影微博营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6]古磊.浅析国产电影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之道――以新浪微博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37]韩学周,马萱.新媒体营销在电影推广中的应用――以《失恋33天》为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2).

[38]樊娟.新媒体时代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以电影《致青春》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3(13).

[39]肖萌竹.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以《小时代》系列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2013(10).

[40]樊斯文.试论电影的微博宣传营销――以《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微博营销为例[J].现代视听,2012(4).

[41]陈康.《人在逋局泰濉返奈⒉销[J].新闻世界,2013(8).

[42]柳罗.《泰濉菲狈砍晒υ因的数据化分析[J].电影艺术,2013(4).

[43]曹飞鹏.大数据时代下的电影营销――浅析《小时代》的营销模式[J].青年文学家,2013(23).

[44]王春燕.注意力经济视角下“小妞电影”微博营销[J].新闻世界,2014(2).

个人简介: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65-02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行业也日渐兴盛,除了较为传统的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形式外,新媒体如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各种移动、PC终端也日渐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如小米公司开展的网络营销就是较为典型的新媒体营销案例。因此,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策略探索,对于各类新媒体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新媒体市场环境

(一)新媒体市场发展基础

在当前我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下,广大社会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渠道来获取相应的多元化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沟通交流频率,从而使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随之增强。当今社会的新媒体市场环境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受众群体能够通过各种类型的新媒体手段和渠道来实现相关信息的获取,此时,网络平台上众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被受众群体接收后,受众群体对产品和相关服务项目的需求便随之应运而生。

(二)新媒体市场框架搭建的关键点

新媒体市场营销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知识营销策略将在营销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进而对新媒体专业营销人员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能够熟练了解新媒体各项优势、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作规程以及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等。[1]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媒体时代的进步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几乎是同时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场营销工作以地域形式进行划分的策略已经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优秀的体验活动和商品口碑等,来对受众群体产生吸引性影响,为社会群众中某一层面的消费群体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营销框架和营销模式。

二、新媒体市场营销的策略

新媒体市场营销受到自身性质的影响营销范围相对较为广泛,综合来看,其具体营销策略可以系统地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一)与时展趋势相适应

一方面,从新媒体市场营销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新媒体市场营销与相关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所采取的新媒体营销策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各部门组织管理模式中营销定位、目标定位以及具体营销策略的决定性影响。另一方面,在规划新媒体营销策略过程中,企业应该紧随时代潮流,顺应当前数字化媒体信息技术的基本发展趋势,在产品生产以及提供服务两个层面上树立相应的品牌效应,并在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可能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强化产品的实际质量。

(二)对传统营销策略进行调整

我国传统的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将产品营销和服务营销做为中心。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新媒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新媒体市场营销中,不再单纯地关注产品或服务的营销,还增加了对品牌文化机制以及用户体验等较为新颖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2]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界的普及性应用,网上交易也更为活跃,企业在此社会背景下应该及时对自身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创新性调整,结合新媒体营销渠道,增加用户交易数量。如小米、魅族等手机设备的营销都采用了这类营销模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促使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

虽然新媒体的起步和发展较之于传统媒体较晚,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应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也更为明显。传统媒体的市场营销策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所以,相关企业必须结合市场发展实际需要对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合理创新。同时,企业还应该结合市场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市场营销在推广产品和相关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微商营销就是这一营销策略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新媒体营销与市场营销结合的可行性。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经验和启示

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十分显著,几乎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相关传统行业在新社会环境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随着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在企业中的不断融合和应用,新媒体营销模式在未来社会生产生活中必然会凸显出特定的实践效能,推动现代企业或者各行各界的相关组织机构实现健康发展,新媒体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也在此基础上逐渐受到重视并发展起来。

(一)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创新管理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从本质上看,新媒体是一种属于技术范畴的科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以多种科学技术手段为依托来进一步实现相对理想的宣传营销目标。也可以认为,当相关人员在对新媒体市场营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其他科学技术的内容。现阶段,尽管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大众较为熟识的技术手段,并且在经过多次的实践磨合后,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营销管理创新经验,但是这些只能作为新时代环境下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研究资料,而新媒体在当代的创新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3]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创新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中,与我国社会的产业格局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在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城市环境中,几乎每一个社会群众都具有一个相应的移动终端设备,构建起一座沟通单个社会体与社会集体的桥梁,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微信APP的微信公共平台就是现代化市场营销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也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终端软件,并且在微信平台基础上构建的微商营销策略,为各大企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广泛性的产品、服务宣传提供了相应的渠道,产生了巨大的新媒体市场营销效应。

(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动能够对新媒体市场营销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在传统媒体时代,相关受众群体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特别是当一些较为权威的企业开展产品的推广宣传活动时,消费者所能够真正参与其中的市场营销活动非常有限。因此,在新媒体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也应该仅仅围绕受众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而深化开展。例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渠道已经融入到一大部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而以微博、微信等载体为依托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社会上的主流营销模式。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即使如此,在当前网络信息呈现出碎片化、复杂化、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信息沟通交流平台上,人们也会普遍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自主选择权来回应新媒体市场营销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入侵式影响。[4]这对新媒体市场营销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者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自主选择与哪一企业建立相应的连接。这样,人们在社会中多种类型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体会到信息传递及时性的同时,也在尽量地回避一些负面信息或无用信息,最大限度的将无价值信息对生活的入侵性影响降到最低点。因此可以认为,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气氛影响下,与其说是相关行业中的企业或商业组织机构采取了一定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对市场产生推进性影响,不如说在本质上表现出消费者在市场中通过相关信息的获取对企业进行合理判断,进而选择更为优质的企业进行消费,在这一消费过程中,企业或相关商业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进而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市场营销的成功。

(三)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创新模式的可复制性相对偏低

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市场营销不论是相应的营销渠道、消费者对相关营销信息的接收方式,还是相应的营销策略创新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看,新媒体市场的营销创新管理基本模式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新媒体市场营销的受众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营销推广方式有所突破,主要以互联网营销平台为依托对产品和服务进行适当的推广。其次,新媒体市场营销在本质上表现出一种跨时空的发展特征,只要人们在消费中产生了一定的消费意愿,便能够通过网络在最短的时间范围和最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消费。最后,新媒体市场营销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交互性,商家一般会结合自身信息技术发展状况适当地采取线上营销的方式对具有潜力的客户加以积累,并借助多元化的丰富新媒体技术手段和信息传播渠道,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体验消费过程。这一营销方式的核心在于将商家所能提供的相关服务作为基础性平台,将相关商品做成具体的道具,从而在营销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一种较为新颖的、以体验式营销方式为基本营销策略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此处,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关键性内容是媒体手段和相应的技术创新平台,基本以线上和线下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为依托,来开展实际的市场营销工作。

具体的说就是在线上的虚拟环境中将相关商品的消费者引入到现实的商店中完成消费,并且可以选择在线支付一定的产品费用。唯有如此,商家才能够在营销过程中将线上的虚拟用户真正纳入到线下的现实用户管理体系中,从而促使客户管理模式向着规范化和流程化方向发展。以上所论述的是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中可以被复制的一部分,但是鉴于我国消费市场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发展中,如果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较为成功的新媒体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完全的复制,并对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那么受到消费市场动态变化的影响,所取得的营销效果必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由于现阶段社会大众对于新媒体市场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还存在相应的局限性,所以营销经验的完全复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就是微商组织机构由于管理缺失在市场上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微信市场行销模式的短暂成功和后期的失败主要与营销策略制定、实施初期市场调研工作和相应的市场客户群体细分等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相关联,并且,实际上,绝大多数的微商并没能够在较为短暂的时间内创建出个性化的商业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受众群体产生了一种服务不专业的印象,对微信营销模式的后续发展产生着相应的不良影响。所以新媒体市场营销模式在推广产品和相关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与时俱进,避免由于完全模仿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5]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好声音》的竞争环境与市场需求,阐述《中国好声音》的电视营销管理策略,对从《中国好声音》电视营销管理所得出的建议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中国好声音》的竞争环境与市场需求、《中国好声音》的电视营销管理策略的电视营销管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电视营销管理;营销策略

引言

电视台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受电视娱乐节目很大程度影响,然而这些效益要求开展科学合理的电视营销管理方可实现获取。《中国好声音》 是时下十分火热的电视娱乐节目代表,对其营销管理理念、策略展开研究对促进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中国好声音》的竞争环境与市场需求

1.1竞争环境

近些年来,选秀节目花样百出,各大卫视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娱乐选秀节目,好比中央卫视的《中国好歌曲》、湖南芒果卫视的《中国最强音》、《快乐男声》及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等等,此类选秀节目无不对《中国好声音》构成极大的竞争压力。身处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国好声音》密切观测者市场行业的需求动态转变,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适时改良节目策划,提升应对水平。此外,《中国好声音》还对目标观众群体进行明确定位,推行科学合理的营销管理策略,以对观众就节目模式、内容等需求方面进行充分满足,防止以外可能的竞争对手对竞争环境进行大势划分。

1.2市场需求

竞争环境受市场需求很大程度影响,市场需求大致可分成经济需求、娱乐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就经济需求而言,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温饱问题已不再为人们所顾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紧随着的是逐步提升的精神消费需求。自娱乐节目来说,人们不再一味的需求其数量,还是对其品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可见,良好甚至是优质的娱乐节目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电视媒体在对娱乐节目进行策划过程中则务必要关注品质需求,全面权衡娱乐、心理两项内容,摸索新东西,经全新形式凸显消费理念,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兴盛。就娱乐需求而言,现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要面临不堪重负的生活、工作、学习压力,收看电视节目便成了人们放松身心、体现娱乐的有效方式,高品质的节目可缓解人们一天的身心疲惫。《中国好声音》属于浙江卫视精心制作的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其所具备的十足娱乐元素,能够使观众全方位感受娱乐的魅力,放松身心,沉浸在自我闲暇时光中。就心理需求而言,《中国好声音》能够让观众认识各式各样追求音乐梦想的选手,自精神文化、气质呈现层面使观众内心体验美好。节目全面顾忌选手自我表达意愿,提供绝对的表达环境,不仅呈现给观众悦耳动听的歌声,还领略背后的故事。

2.《中国好声音》的电视营销管理策略

2.1产品策略

《中国好声音》在节目形式、内容、人物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卓越的地方。在节目形式方面,“I want you”的盲选评委转身模式及选手擂台对唱等均有效地博得了观众的眼球;在节目内容方面,追求音乐梦想、勇于拼搏的精神及用心歌唱的想法为时下诸多走在自身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年轻人树立积极理念;在节目人物方面,由当红明星组成的四大音乐导师团队,到唱作俱佳的选手们,再到超高专业水准的伴奏乐队,强强联合呈现给观众[2]。

2.2渠道策略

《中国好声音》借助微博渠道展开实时转播,再加上与多家媒体的有效结合使得《中国好声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闯进人们的视野当中。《中国好声音》经微博渠道对观众造成了极具的影响,并通过这一渠道将产品营销至中国每一个角落。推送信息,生成微博舆论话题,环环相扣的悬念、惊喜不断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构筑出媒介公共环境,获取电视营销管理尽可能大的传播效果。微博上还有诸多名人对《中国好声音》进行了关注评论,此部分名人在微博上的粉丝数数以亿计,即便不能单纯而言地对对等数量的粉丝进行影响,但是这些名人的相互评论、转发辐射效应,必然会为《中国好声音》做出极大的宣传贡献。《中国好声音》通过微博开展营销管理,属于一条十分明智的营销策略,这同时也凸显了微博营销渠道将是未来媒体营销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2.3促销策略

提到《中国好声音》的营销管理,便不得不提其“事件营销”。自《中国好声音》开播以来,一系列话题及舆论便不断涌现,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好声音》中的每一位选手均有着其自身背后的故事,即每一期好声音节目均有着不同的话题。各式各样独立的话题制造相互连接产生凝聚力,使《中国好声音》频繁被推送上各大媒体的头条版面,频繁成为社会大众舆论焦点,从而形成“侵袭”全国的中国好声音浪潮[3]。

3.从《中国好声音》电视营销管理所得出的建议

就现如今面临营销管理壁垒的电视娱乐节目来说,如何在过去营销管理与新媒体变革历程中摸索营销管理理念与营销管理方式的发展,在借鉴成功经验与行业发展趋势中完成自我升华,转变为电视媒介营销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中国好声音》电视营销管理出发,为了进一步优化电视营销管理,可自以下几方面建议出发:I.有机融合整合营销、品牌延伸,电视营销管理人员可利用观众对原本电视品牌的青睐,组织新一轮新型电视营销管理活动,将原本电视品牌精神、理念注入进新型节目营销管理中,全面激发观众对于节目品牌的注意与想象,有效将观众对原本节目的青睐转移至新节目上[4]。II.有效开拓节目营销渠道,电视营销管理应当对自身音频、音乐等相关资源进行全面挖掘,经独家授权、版权授予等模式与新媒体展开互动,使单一的电视资源得到多远的开发、应用。III.有针对结合节目周期制定营销管理策略,通常而言,电视节目周期可划分为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转型阶段,电视营销管理应当结合不同节目周期,制定针对的营销管理策略,在导入阶段应当有机融合文化营销传播、媒介传播;在成长阶段应当提升节目精神、理念的强化力度;在成熟阶段应当开展栏目制作、营销管理创新;在衰退转型阶段应当将营销管理开拓与行业趋势进行有效联接[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好声音》 是时下十分火热的电视娱乐节目代表,对其营销管理理念、策略展开研究对促进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电视营销管理的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中国好声音》的竞争环境与市场需求,充分认识《中国好声音》的电视营销管理策略,“有机融合整合营销、品牌延伸”、“有效开拓节目营销渠道”、“有针对结合节目周期制定营销管理策略”等,积极促进电视营销管理的有序开展。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谭文桥.论电视娱乐节目的营销传播――以《中国好声音》 为例[J].新闻世界,2013,27(04):181-182.

[2] 郭建清,柴攀峰,胡 俊.《中国好声音》营销传播策略的案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1-123.

[3] 黄 顺.《中国好声音》的新媒体营销之道[J].新经济(中旬刊),2013,(09):5-6.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4

关键词:事件营销;传播原理;策略

一、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1、事件营销的内涵

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具有明显的商业营销宣传性质。按照其中传播事件的性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的运作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现有的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二是人为制造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借势”、“造势”就是社会对这两大类型运作手法的通俗表达。

2、事件营销的特征

(1)有高频率的大众媒体作传播支持,有广泛的消费者受众面。

(2)利用具有轰动效应的传播话题,借用或者策划密切相关的事件,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3)事件作为营销传播的核心,贯穿于过程的始终;事件营销传播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营销策略与传播手段,传播周期较长。

(4)投资回报率高,是建立企业知名度与接触媒体较为廉价的工具。

二、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动因

1、营销传播时代的到来。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营销必须与市场沟通:“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产品,为其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之易于为目标消费者买到,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沟通。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沟通者和促销者的角色。”企业导向型、产品导向型的市场已经成了昨日黄花,营销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的企业要学会与消费者沟通,将企业的各种正面信息及时传递到外界。“请消费者注意”,已经变成了“请注意消费者”。企业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正面、积极的沟通,才能保持企业与品牌的生命力。事件营销传播则是其中一种营销传播新方式。

2、传播超载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在商业信息的海洋中,不断增长的商业信息造成信息的传播量超载到信息爆炸的程度。针对消费者的大量商业信息超出了人们的负荷限度,产生自然的心理防御。为了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为了有效突破消费者越来越严密的心理,企业急切需要新的、富有成效的营销传播方法,需要加强营销传播活动的创造性,增加营销传播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价值,事件营销传播由此应运而生。

3、不同于广告传播等传统营销传播方法的独特优势。国内媒体收费居高,许多企业好的产品却无广告宣传经费。媒体费用的高涨,使得企业的广告经营成本相应提高,广告传播的投资更为谨慎。媒体的多元化趋势,传统传媒的广告效益因受新媒体的干扰而不断下降。导致了众多企业纷纷降低广告传播支出在营销传播总支出中的比例,重新评估广告传播的贡献,重新分配营销传播资源。实施事件营销传播带来的新闻价值,比普通硬性广告更具可信度和易传播性。事件营销传播利用媒体与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事件,突出广告传播环境复杂盼重围,在营销传播成本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成为比较有效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

三、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原理解读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就能间接地影响公众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隐含着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主要方面,人们认识、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除了学校、社区,就是大众媒介。大多数人接收着传媒相同的信息,传媒作为重点报道或介绍的东西,也会引起重视,将它作为日常交际谈论的话题,通过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扩散途径,加强社会公众对传媒报道重要性的感知与肯定。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应用

(1)传媒对各种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将影响着受众对周围事物重要性的判断。传媒对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源于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公共传播活动中的把关人角色,不是先天有的,而是社会大众和那些代表大众利益的社会主流阶层和力量赋予的。所以,媒介提供给社会的议程并不完全是媒介自己设置的,而是替别人或者就是由别人通过媒介设置的。

(2)“借势”与“造势”是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为了扩大事件的声势与影响力,经常使用的两种运作方法。“借势”与“造势”都是为了引起媒体和公众注意,借以营造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加事件的影响辐射力,最终促成企业的市场销售与品牌传播目标的达成。企业无论是通过借势还是造势的舆论营造方式,在事件营销传播运作上凭借传媒开展的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等大众传播活动。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为事件营销传播活动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争取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1)注意力资源对企业及营销传播活动的重大影响。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为“注意力”下定义道:“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人体的意识范围,人将关注其定的一条信息,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注意力是信息加工的一种内在机制,它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用以调节行为”。“注意力”对于企业的含义在于:目标受众群体关注企业的某一个事件、某一种行为或传播信息的持久尺度,是他们维持对企业和产品的正面态度、或扭转负面态度乃至采取实际购买行动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争取注意力资源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营销传播的目标是让消费者从注意、理解、购买到建立忠诚度的一个过程。1、注意力资源是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目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又是取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与途径。2、传播活动是注意力资源消耗最多的领域,而媒体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思想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场所。媒体可以通过注意力的导向作用,将受众的注意力导向一个特定的对象、企业和某个特定的事件,从而实现社会注意力和个人注意力的分配与再分配。唤起消费者强烈的共鸣,改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的态度,促使消费者对企业有利的购买决策。

(四)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

1、营销传播资源加以整合,才能达成高效传播。著名学者唐·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就是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信息传播及

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企业要使营销传播活动获得高效率,首先,必须对各种营销传播资源加以科学、有规划的整合。资源一旦获得整合,能够产生更强的一致性,提高企业把信息送达顾客的能力,更加有效率地完成营销传播的任务。其次,“消费者导向型”的市场环境也迫使企业必须对营销传播资源加以合理整合。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市场营销的功能正由战略型向策略型转变。企业的营销者只能通过各种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2、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

(1)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统的营销传播活动中,营销传播者通过对付费与非付费媒体的配比,控制信息的流动。企业一方面通过电波传媒进行事件信息的高空传播,另一方面配合平面、户外、路演、终端等多种形式的地面推广活动,整合信息传播的多种媒体渠道,通过立体交叉的媒体网络传播同一个核心事件。

(2)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我们常说“从一千个角度说一件事情”,使受众能够多角度地接收企业发出的信息,累积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企业要传播的核心事件,应成为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核心内容。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传播对象有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股东等人。即使传播信息的内容与角度有所不同,企业也必须确保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在呈现的语调、态势都具备一致性。

(3)整合多种营销传播工具:企业想要圆满完成某项事件营销传播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营销传播工具譬如广告、促销、公关等,事件营销传播可以说是一个多种营销传播工具协同合作的传播平台。广告、促销、公关三者各有优势。要想更好地完成事件营销活动,必须对三者加以整合。

四、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策略

(一)营销传播渠道策略:大众媒介的角色定位。大众媒介在事件营销传播中担任两种角色:一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二是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大众媒介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使用,关系到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是否能由个体策划传播顺利转化成公众传播,从而关系到最终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

(1)大众媒介充当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是大众媒介在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定位。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围绕的事件如有不错的新闻报道价值,将引起传媒的争相报道,而企业无需花钱购买传媒的版面、时段,传媒在此中充当的正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发挥的正是大众传播重要的“议题设置功能”。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时,为增加传播的辐射力度,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资源,配合着事件营销传播的进程,进行相应的广告传播等,履行的是“广告投放功能”。

(2)大众媒介充当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协同的事件组织者”,是大众媒介超越传统角色的突破。对于成熟品牌,媒介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资源的一部分。品牌栏目将成为企业开展事件营销传播、传递品牌文化与内涵的有效平台,大众媒介与企业合作开办品牌栏目,将企业所要传播的核心事件贯穿于节目制作的始终,借品牌栏目的开播而传播开来,能够在目标受众群体中形成热点话题,给媒体和企业带来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带来媒体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赢合作创举。企业借品牌栏目的平台策划各种话题事件,不仅彰显了大众媒介不断增强的客户经营意识,还突出媒体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更为主动、更具发展潜力的角色定位。

(二)营销传播方式策略:接触管理推陈出新。唐·舒尔茨在《新整合营销》中提出了“接触管理”一词,并解释它:“接触管理的定义是选择并决定营销者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与消费者沟通。表明的是‘信息的传达’和‘信息的内容’分量相等,甚至更为重要。”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接触管理”,不注重与消费者沟通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可能石沉大海,不知所终。反之,如果企业重视“接触管理”,注重营销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的信息可能就会脱颖而出,先发制人,占据市场先机。

(三)营销传播事件选择策略:切合品牌核心价值。企业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是选择何种类型、性质的事件进行营销传播的衡量中心。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是一个企业开展任何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即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必须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使企业建立恒久不衰的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营销手段也日趋同质化,通过产品差异营造的优势有效期越来越短,品牌核心价值带动的品牌整体优势随之越来越可贵。

(四)营销传播时机策略。把握时机,将会使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事半功倍。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企业之所以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当代社会舆论的特点既有与过去相同的一些属性,如集合性、复杂性、变迁性等,也有一些新的时代性、突出性,放大极为迅猛,生存的生命力极为短促。这就要求事件营销抓住时机,找准事件切入的时间点,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事件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如何选择事件传播时机,以配合企业同期开展的市场活动,关键是企业应该站在产品品牌周期的立场去综合考虑,并结合产品的特性以及品牌形象加以选择。

(五)营销传播效果策略。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所要达到的直接效果是引起受众消费行为的正面转化,带来直接的市场反应,体现在事件传播后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份额、产品销量等销售数据的正面增长。对一个竞争品牌的拥护者,消费行为的正面转化表现为试用品牌的产品,试用之后继续使用及增加使用量,促使转换原用品牌,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向旁人推荐本品牌,进一步增强对品牌的使用信心和满意度,令吸引品牌转换者试用本产品,增加不经常使用者的购买频率,掀起购买高潮,加快新产品的市场渗透。企业事件营销传播在带来直接的市场反应的同时,还带来间接的品牌提升。间接效果是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关注度、美誉度、认可度,最终实现品牌资产累积效应。

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企业要使营销传播活动获得高效率,首先,必须对各种营销传播资源加以科学、有规划的整合。资源一旦获得整合,能够产生更强的一致性,提高企业把信息送达顾客的能力,更加有效率地完成营销传播的任务。其次,“消费者导向型”的市场环境也迫使企业必须对营销传播资源加以合理整合。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市场营销的功能正由战略型向策略型转变。企业的营销者只能通过各种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2、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

(1)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统的营销传播活动中,营销传播者通过对付费与非付费媒体的配比,控制信息的流动。企业一方面通过电波传媒进行事件信息的高空传播,另一方面配合平面、户外、路演、终端等多种形式的地面推广活动,整合信息传播的多种媒体渠道,通过立体交叉的媒体网络传播同一个核心事件。

(2)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我们常说“从一千个角度说一件事情”,使受众能够多角度地接收企业发出的信息,累积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企业要传播的核心事件,应成为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核心内容。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传播对象有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股东等人。即使传播信息的内容与角度有所不同,企业也必须确保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在呈现的语调、态势都具备一致性。

(3)整合多种营销传播工具:企业想要圆满完成某项事件营销传播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营销传播工具譬如广告、促销、公关等,事件营销传播可以说是一个多种营销传播工具协同合作的传播平台。广告、促销、公关三者各有优势。要想更好地完成事件营销活动,必须对三者加以整合。

四、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策略

(一)营销传播渠道策略:大众媒介的角色定位。大众媒介在事件营销传播中担任两种角色:一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二是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大众媒介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使用,关系到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是否能由个体策划传播顺利转化成公众传播,从而关系到最终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

(1)大众媒介充当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是大众媒介在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定位。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围绕的事件如有不错的新闻报道价值,将引起传媒的争相报道,而企业无需花钱购买传媒的版面、时段,传媒在此中充当的正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发挥的正是大众传播重要的“议题设置功能”。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时,为增加传播的辐射力度,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资源,配合着事件营销传播的进程,进行相应的广告传播等,履行的是“广告投放功能”。

(2)大众媒介充当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协同的事件组织者”,是大众媒介超越传统角色的突破。对于成熟品牌,媒介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资源的一部分。品牌栏目将成为企业开展事件营销传播、传递品牌文化与内涵的有效平台,大众媒介与企业合作开办品牌栏目,将企业所要传播的核心事件贯穿于节目制作的始终,借品牌栏目的开播而传播开来,能够在目标受众群体中形成热点话题,给媒体和企业带来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带来媒体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赢合作创举。企业借品牌栏目的平台策划各种话题事件,不仅彰显了大众媒介不断增强的客户经营意识,还突出媒体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更为主动、更具发展潜力的角色定位。

(二)营销传播方式策略:接触管理推陈出新。唐·舒尔茨在《新整合营销》中提出了“接触管理”一词,并解释它:“接触管理的定义是选择并决定营销者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与消费者沟通。表明的是‘信息的传达’和‘信息的内容’分量相等,甚至更为重要。”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接触管理”,不注重与消费者沟通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可能石沉大海,不知所终。反之,如果企业重视“接触管理”,注重营销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的信息可能就会脱颖而出,先发制人,占据市场先机。

(三)营销传播事件选择策略:切合品牌核心价值。企业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是选择何种类型、性质的事件进行营销传播的衡量中心。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是一个企业开展任何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即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必须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使企业建立恒久不衰的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营销手段也日趋同质化,通过产品差异营造的优势有效期越来越短,品牌核心价值带动的品牌整体优势随之越来越可贵。

(四)营销传播时机策略。把握时机,将会使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事半功倍。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企业之所以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当代社会舆论的特点既有与过去相同的一些属性,如集合性、复杂性、变迁性等,也有一些新的时代性、突出性,放大极为迅猛,生存的生命力极为短促。这就要求事件营销抓住时机,找准事件切入的时间点,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事件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如何选择事件传播时机,以配合企业同期开展的市场活动,关键是企业应该站在产品品牌周期的立场去综合考虑,并结合产品的特性以及品牌形象加以选择。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5

关键词:广告学;市场营销;教学改革

广告在营销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高校,经管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广告学”课程,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课程正是为配合市场营销知识而设置的。在广告与营销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课程必须明确课程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理论教学

广告属于市场营销4P中促销(Promo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市场营销服务,但又独立于市场营销。“广告学”课程也与“营销策划”课程一样,本身是具有实践指向的应用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调研、策划、创意到制作上“广告学”都要求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然而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和教材、课堂的限制,教师在“广告学”的教学上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轻视广告设计实践,所以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对于广告设计与运用的能力仍然比较欠缺,难以与营销策划等知识相互配合。另外,广告是引导消费、传递信息、刺激需求、美化生活的一种产业,它的相关课程性质应是能引起学生兴趣、活泼生动的课程。而在“广告学”教学中避免学生参与广告设计实践,则难以使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的其他专业知识的相互对接与促进。

1.2教师专业背景问题

目前“广告学”的教学主要形成了三大类型:艺术设计类、新闻传播类和市场营销类,这三种类型相关专业的教师在进行“广告学”教学时,风格各不相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在“广告学”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夸大美学艺术的作用,强调广告的创意和美感;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则偏重于广告活动的基本原理、广告行业中的高层次领导者、管理者定位知识,而对营销的关联性知识和能力掌握得较少,且易于忽视广告的策划与设计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更强调广告的营销效果,推崇广告策划与运作,但在广告的设计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很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广告学”教学时,没有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片面孤立地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不明白怎样将广告设计与营销策划知识相结合,在策划实践时难以将所学广告学知识进行应用,进而觉得这门课程很难学,导致学生对“广告学”失去学习兴趣。

1.3教学方式问题

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老师单一地讲与学生单一地听,这种单项传播模式居多。1.4考核方式问题在市场营销专业中“广告学”课程主要是以考试试卷为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违背了“广告学”的互动性与应用性特点,因而难以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运用能力。

2教学改革

2.1特色教学法研究

本门课程将依托非广告专业的优势,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凸显“广告学”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上的实践性、应用性与贯通性。本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为52学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课时按3:2的比例进行分配。2.1.1理论教学教学学时:32学时教学目的:随着媒介的融合、网络的广泛应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本门课程将通过“广告学”的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广告实践的经验和技巧,结合整合营销传播的系统知识,掌握“广告学”基础知识概念、了解广告新媒体、学会撰写广告策划案及不同传播媒介的广告文案,学会广告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从而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章广告导论了解广告的概念、作用与功能,广告的主要参演者与类型,广告的演变与现状,重点理解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的关系。第二章广告是如何奏效的了解作为传播方式的广告是如何起作用的,支撑广告有效性的广告效果是怎样的,广告多面模型“感知、认知、联想、说服、行为、文化与社会”的特征。第三章消费者受众了解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文化、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如何选择正确的目标受众。第四章广告战略性调查与战略计划学会进行广告战略性调查,了解调查的类型与方法。基本的战略计划决策中,如何进行SWOT分析、制订广告目标与广告战略,然后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最后进行广告的预算与评估。第五章媒介计划了解印刷媒介与家外媒介、电波媒介、互动媒介与另类媒介、广告媒介计划与购买的基本概念。第六章广告创意与讯息战略创意是营销策划的灵魂,学会创意的思考,获得创意的基本方法。第七章广告文案撰写了解广告语言,掌握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广告文案的撰写方法。并在此章节中,结合实验课程为广告设计作品撰写一份海报广告文案和电视广告文案脚本。第八章广告设计与制作结合实验课程,讲解标志、海报、包装设计的要素与方法;重点讲解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与制作的基本要求和过程;同时,教师选取不同媒介的优秀广告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如何借鉴优秀广告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第九章网络新媒介的运用随着媒介的融合、网络的广泛应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市场营销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此章节将着重讲解H5、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介在广告中的运用。第十章广告效果评估了解广告效果评估、文案测试、媒介评估、广告活动与整合营销传播评估的基本概念。2.1.2实验教学教学学时:20学时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掌握VI、海报、包装、广告效果图设计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将广告学理论知识与设计经验相结合,提高营销策划的实践能力。实验一VI设计结合理论课程中标志设计的草稿作业,教师演示如何将手绘标志的设计草稿通过电脑AI软件绘制成标准标志,进而使用现有素材完成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的设计。学生先完成教师所给的示例图,掌握AI标志绘制基本原理,然后根据教师所给素材完成各自的VI设计。实验二海报设计结合理论课程中海报文案作业与海报设计的理论方法,教师通过PS软件演示三种字体设计的方法,将图形元素与文字进行组合、排版完成一幅海报设计。学生完成教师演示案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理论课所完成的海报文案在网络上寻找符合海报主题的图形素材,然后独立完成一幅各自选题的海报设计。实验三包装设计结合理论课程,教师演示包装设计的步骤过程,讲解如何在网络上寻找图片资料开启设计灵感,然后通过PS软件将所搜集的有用素材制作成包装设计效果图。学生按教师所给素材完成示例图,并按教师所讲方法完成各自选题的包装设计效果图。实验四广告效果图设计结合三次实验课程所绘的广告设计图,教师通过PS软件演示如何配合广告策划的需要将所设计的广告平面图PS到现实场景,增加广告策划文案的可信度。

2.2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在“广告学”教学中要避免讲授纯理论,要与市场营销专业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学习“广告学”是为了服务于营销,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只教授广告设计也是不正确的。在“广告学”教学中常规的以考试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这样将难以考核学生在此门课程中真正掌握的知识情况,特此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以“考察”为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给出题目方向———以本省某品牌或产品为广告策划对象,以分组的形式(每组3人),各组自主选择一个策划对象,各组学生需要按阶段完成作业,最终得到一个完整的广告策划案。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作业,通过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进行广告调研,对企业的品牌形象以及所售产品进行分析介绍,了解所要策划对象的现有消费者构成与其目标市场策略,了解企业已有的广告宣传手法。其次,要求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竞争对手分析、SWOT分析,得出品牌知名度、消费者需求,最后给出结论,提出现存问题与给出合理化建议。作业以报告形式递交,并在完成此阶段作业后,由每组学生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讲解,由其余学生进行评论与建议,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第二阶段作业,在完成以上步骤后,理论课程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阶段根据上次作业得出的数据,学习新的内容,将作业带入到课堂知识中,让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行目标受众分析与市场细分及定位,进而选择广告策略。同时,教师讲授新媒体广告案例,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为传播媒介进行广告策划。在此阶段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撰写一个海报广告与一个电视脚本文案,并写明媒介计划与购买说明。此阶段作业需要实验课程进行配合,以便学生能够完成海报设计与新媒介效果图设计。作业以报告形式递交,并选出优秀作品请学生欣赏。第三阶段作业,每组学生根据所选题目搜集所选品牌原有标志并对它进行分析,然后请每个组员各自为企业设计一个新的标志,分别为草稿版和电脑标准版,并写出设计说明,最后完成一套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以个人成果形式在班级进行展览。第四阶段作业,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促销策划,并由小组成员分别独立绘制一个POP手绘海报,并在班级进行展览。最后,四个阶段的作业形成一本完整的广告策划书,把需要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巧妙地隐含、穿插在每个“任务”之中,鼓励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搜集大量的广告案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此考核方式以广告策划书为主线,学生分组完成四项报告内容,最终以一份完整的作业报告的形式评定成绩。最终成绩评定为:总成绩=课堂出勤(总分100分,占比30%)+广告策划书(总分100分,占比70%)。

3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本次通过“广告学”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着重凸显“广告学”与“营销策划”的关系,以丰富优秀的案例、生动的课程实践体验,把整个课程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过程,让学生以分组合作的方式在选定作业中掌握广告策划、广告文案的撰写和广告创意设计的能力,为大学生参加创业、营销策划类的比赛做好技术准备,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营销策划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安心.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教学改革[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484-497.

[2]杨慧.市场营销专业“广告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市场,2011(9).

[3]威廉•威尔斯,桑德拉•莫利亚提,约翰•伯奈特.广告学:原理与实务[M].桂世河,王长征,译.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6

1、事件营销的内涵

事件营销是指营销者在真实和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行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通过制造热点新闻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兴趣和注意,以达到提高社会知名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和最终促进产品或服务销售目的的手段和方式。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具有明显的商业营销宣传性质。按照其中传播事件的性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的运作手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利用现有的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二是人为制造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门事件或话题。“借势”、“造势”就是社会对这两大类型运作手法的通俗表达。

2、事件营销的特征

(1)有高频率的大众媒体作传播支持,有广泛的消费者受众面。

(2)利用具有轰动效应的传播话题,借用或者策划密切相关的事件,产生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3)事件作为营销传播的核心,贯穿于过程的始终;事件营销传播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营销策略与传播手段,传播周期较长。

(4)投资回报率高,是建立企业知名度与接触媒体较为廉价的工具。

二、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动因

1、营销传播时代的到来。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市场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出营销必须与市场沟通:“现代市场营销不仅要求公司开发出优秀产品,为其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使之易于为目标消费者买到,还必须与现有和潜在的消费者沟通。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地承担起沟通者和促销者的角色。”企业导向型、产品导向型的市场已经成了昨日黄花,营销传播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的企业要学会与消费者沟通,将企业的各种正面信息及时传递到外界。“请消费者注意”,已经变成了“请注意消费者”。企业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与消费者进行正面、积极的沟通,才能保持企业与品牌的生命力。事件营销传播则是其中一种营销传播新方式。

2、传播超载的信息时代。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人们每天都在商业信息的海洋中,不断增长的商业信息造成信息的传播量超载到信息爆炸的程度。针对消费者的大量商业信息超出了人们的负荷限度,产生自然的心理防御。为了在复杂的媒体环境中脱颖而出,为了有效突破消费者越来越严密的心理,企业急切需要新的、富有成效的营销传播方法,需要加强营销传播活动的创造性,增加营销传播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价值,事件营销传播由此应运而生。

3、不同于广告传播等传统营销传播方法的独特优势。国内媒体收费居高,许多企业好的产品却无广告宣传经费。媒体费用的高涨,使得企业的广告经营成本相应提高,广告传播的投资更为谨慎。媒体的多元化趋势,传统传媒的广告效益因受新媒体的干扰而不断下降。导致了众多企业纷纷降低广告传播支出在营销传播总支出中的比例,重新评估广告传播的贡献,重新分配营销传播资源。实施事件营销传播带来的新闻价值,比普通硬性广告更具可信度和易传播性。事件营销传播利用媒体与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事件,突出广告传播环境复杂盼重围,在营销传播成本投入较低的情况下,成为比较有效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

三、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的原理解读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调动受众的注意力,就能间接地影响公众舆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隐含着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主要方面,人们认识、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除了学校、社区,就是大众媒介。大多数人接收着传媒相同的信息,传媒作为重点报道或介绍的东西,也会引起重视,将它作为日常交际谈论的话题,通过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扩散途径,加强社会公众对传媒报道重要性的感知与肯定。

(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应用

(1)传媒对各种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将影响着受众对周围事物重要性的判断。传媒对事物有选择性的报道,源于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公共传播活动中的把关人角色,不是先天有的,而是社会大众和那些代表大众利益的社会主流阶层和力量赋予的。所以,媒介提供给社会的议程并不完全是媒介自己设置的,而是替别人或者就是由别人通过媒介设置的。

(2)“借势”与“造势”是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为了扩大事件的声势与影响力,经常使用的两种运作方法。“借势”与“造势”都是为了引起媒体和公众注意,借以营造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舆论环境,增加事件的影响辐射力,最终促成企业的市场销售与品牌传播目标的达成。企业无论是通过借势还是造势的舆论营造方式,在事件营销传播运作上凭借传媒开展的新闻传播、广告传播等大众传播活动。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为事件营销传播活动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三)争取宝贵的注意力资源

(1)注意力资源对企业及营销传播活动的重大影响。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为“注意力”下定义道:“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人体的意识范围,人将关注其定的一条信息,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注意力是信息加工的一种内在机制,它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进行选择,用以调节行为”。“注意力”对于企业的含义在于:目标受众群体关注企业的某一个事件、某一种行为或传播信息的持久尺度,是他们维持对企业和产品的正面态度、或扭转负面态度乃至采取实际购买行动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一种心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争取注意力资源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营销传播的目标是让消费者从注意、理解、购买到建立忠诚度的一个过程。1、注意力资源是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目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又是取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与途径。2、传播活动是注意力资源消耗最多的领域,而媒体是现代社会人们进行思想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场所。媒体可以通过注意力的导向作用,将受众的注意力导向一个特定的对象、企业和某个特定的事件,从而实现社会注意力和个人注意力的分配与再分配。唤起消费者强烈的共鸣,改变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服务的态度,促使消费者对企业有利的购买决策。

(四)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

1、营销传播资源加以整合,才能达成高效传播。著名学者唐·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就是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企业要使营销传播活动获得高效率,首先,必须对各种营销传播资源加以科学、有规划的整合。资源一旦获得整合,能够产生更强的一致性,提高企业把信息送达顾客的能力,更加有效率地完成营销传播的任务。其次,“消费者导向型”的市场环境也迫使企业必须对营销传播资源加以合理整合。随着消费者越来越多,市场营销的功能正由战略型向策略型转变。企业的营销者只能通过各种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2、营销传播资源的整合在事件营销传播中的体现

(1)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统的营销传播活动中,营销传播者通过对付费与非付费媒体的配比,控制信息的流动。企业一方面通过电波传媒进行事件信息的高空传播,另一方面配合平面、户外、路演、终端等多种形式的地面推广活动,整合信息传播的多种媒体渠道,通过立体交叉的媒体网络传播同一个核心事件。

(2)整合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信息:我们常说“从一千个角度说一件事情”,使受众能够多角度地接收企业发出的信息,累积企业的品牌认知度。企业要传播的核心事件,应成为多种媒体渠道传播的核心内容。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传播对象有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股东等人。即使传播信息的内容与角度有所不同,企业也必须确保通过多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在呈现的语调、态势都具备一致性。

(3)整合多种营销传播工具:企业想要圆满完成某项事件营销传播活动,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营销传播工具譬如广告、促销、公关等,事件营销传播可以说是一个多种营销传播工具协同合作的传播平台。广告、促销、公关三者各有优势。要想更好地完成事件营销活动,必须对三者加以整合。

四、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策略

(一)营销传播渠道策略:大众媒介的角色定位。大众媒介在事件营销传播中担任两种角色:一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二是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大众媒介资源是否得到优化配置、使用,关系到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是否能由个体策划传播顺利转化成公众传播,从而关系到最终传播效果的实现程度。

(1)大众媒介充当单纯的信息传递者。“信息传递者”,是大众媒介在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角色定位。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围绕的事件如有不错的新闻报道价值,将引起传媒的争相报道,而企业无需花钱购买传媒的版面、时段,传媒在此中充当的正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发挥的正是大众传播重要的“议题设置功能”。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传播活动时,为增加传播的辐射力度,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资源,配合着事件营销传播的进程,进行相应的广告传播等,履行的是“广告投放功能”。

(2)大众媒介充当协同的事件组织者。“协同的事件组织者”,是大众媒介超越传统角色的突破。对于成熟品牌,媒介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战略资源的一部分。品牌栏目将成为企业开展事件营销传播、传递品牌文化与内涵的有效平台,大众媒介与企业合作开办品牌栏目,将企业所要传播的核心事件贯穿于节目制作的始终,借品牌栏目的开播而传播开来,能够在目标受众群体中形成热点话题,给媒体和企业带来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带来媒体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双赢合作创举。企业借品牌栏目的平台策划各种话题事件,不仅彰显了大众媒介不断增强的客户经营意识,还突出媒体在企业的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更为主动、更具发展潜力的角色定位。

(二)营销传播方式策略:接触管理推陈出新。唐·舒尔茨在《新整合营销》中提出了“接触管理”一词,并解释它:“接触管理的定义是选择并决定营销者在什么时间、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与消费者沟通。表明的是‘信息的传达’和‘信息的内容’分量相等,甚至更为重要。”企业在事件营销传播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接触管理”,不注重与消费者沟通方式,传播出去的信息可能石沉大海,不知所终。反之,如果企业重视“接触管理”,注重营销传播方式的创新,传播的信息可能就会脱颖而出,先发制人,占据市场先机。

(三)营销传播事件选择策略:切合品牌核心价值。企业产品的品牌核心价值是选择何种类型、性质的事件进行营销传播的衡量中心。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体部分,它让消费者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利益与个性,是驱动消费者认同、喜欢、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品牌核心价值是一个企业开展任何形式的营销传播活动的原点,即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必须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与演绎,并丰满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使企业建立恒久不衰的竞争优势。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营销手段也日趋同质化,通过产品差异营造的优势有效期越来越短,品牌核心价值带动的品牌整体优势随之越来越可贵。

(四)营销传播时机策略。把握时机,将会使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事半功倍。事件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企业之所以要利用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舆论环境。而当代社会舆论的特点既有与过去相同的一些属性,如集合性、复杂性、变迁性等,也有一些新的时代性、突出性,放大极为迅猛,生存的生命力极为短促。这就要求事件营销抓住时机,找准事件切入的时间点,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事件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如何选择事件传播时机,以配合企业同期开展的市场活动,关键是企业应该站在产品品牌周期的立场去综合考虑,并结合产品的特性以及品牌形象加以选择。

(五)营销传播效果策略。企业事件营销传播所要达到的直接效果是引起受众消费行为的正面转化,带来直接的市场反应,体现在事件传播后的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份额、产品销量等销售数据的正面增长。对一个竞争品牌的拥护者,消费行为的正面转化表现为试用品牌的产品,试用之后继续使用及增加使用量,促使转换原用品牌,建立对品牌的忠诚度。向旁人推荐本品牌,进一步增强对品牌的使用信心和满意度,令吸引品牌转换者试用本产品,增加不经常使用者的购买频率,掀起购买高潮,加快新产品的市场渗透。企业事件营销传播在带来直接的市场反应的同时,还带来间接的品牌提升。间接效果是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与产品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关注度、美誉度、认可度,最终实现品牌资产累积效应。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断深入,企业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营销。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营销费用不断加大,事件营销作为一种成本较低且效果显著的营销策略已经开始引起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关注。如何提高事件营销策略的科学性,加强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是企业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事件营销传播的涵义、特征及其策略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运用事件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建议。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7

Abstract: Political marketing theory and Chinese democracy values inherent fit, while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been relatively scarce in reality. New internet media development provides adaptable environment and feasible tools for the government image management transforming into political marketing mode. It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public recognition of government’s image in the new media era, so as to develop the government image marketing model based on the new media, achiev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image, marketing concept, marketing strategy and public image, and build systematic image marketing strategy including“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and “full marketing”.

Key words: political marketing; new media; government image

政治营销理论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政治学研究范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借用市场营销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工具分析政治现象与政治过程,适用于民主政治生活中平等政治主体之间围绕政治观点、政治形象、公共决策和公共服务所展开的政治说服、传播与推广。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营销与中国民主政治生活在本质上是契合的,将政治营销应用于政府形象管理是可行的。

一、政治营销理论与中国民主政治价值观的契合性

政治营销是指“特定政治行为主体(政治候选人、政党、政府、利益集团、说客等)在全面调查和评估政治和社会环境基础上,明确价值,定位目标,选择战略,并运用有效的营销手段与众多社会行为体进行信息沟通、理念交流和产品服务交换,以获取民众(选民)的认同和合法性支持,最终改变社会行为体的行为进而实现其政治目标并取得政治权力或权利的活动、形式、关系和过程。” [1] 政治营销理念在一国政治生活中生根并获得发展,要求一国政治生活至少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一)政治生活中具有多元化主体,且各类主体拥有平等的地位,彼此间存在相互需求

“公民们在财产、容貌、智力方面大相径庭,但他们作为公民彼此间是平等的。公民都是理性的个体,而说服是理性人类间唯一合理的关系。” [2] 政治生活的多元化、政治主体间的差异性,带来不同主体间资源与需求的差异性;他们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则使以说服为特征的政治营销成为可能。在一元独大或权力主客体关系固化的政治体制中,是不可能产生政治营销的理念与实践的。中国民主政治的价值观主张人人平等,执政党与政府并非实施统治的权力主体,而是以服务于全体人民为目标的现代政治组织,党的执政理念与政府的施政理念与现代营销理念中“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是一致的。

(二)政治竞争性的存在

政治的竞争性使得政治行动者倾向于通过政治营销推广自身的政治产品,增加政治环境的确定性。政治竞选是西方民主政治内容全面展开的前提,开放性的竞争机制使得政治营销理念很自然地渗透和贯穿于西方民主政治的全过程。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也不否定竞争性选举,例如:各级政府副职领导人的差额选举,农村村委会的选举等,都体现了竞争性选举的特征。在中国民主政治的细节中,与政治营销理念相契合的以人为本、以公众需要为导向的政治理念业已深入人心,只是公开的竞选活动发展还不充分,因而对政治营销的策略研究及实际运用方面还相对滞后。

(三)公民对政治过程具有监督权和最终的决定权

缺乏外部监督的权力就会产生惰性和骄横,失去提升公共产品质量的动力,不可能产生政治营销的理念与需求。在中国民主政治理念中,政治格局的形成并非权力的一次性委托或交易的结果,任何政治主体都不能依靠某一次“政治成功”而成为永久的权力生产者。中国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全部政治生活的目的以人民的福旨为皈依,公民是政治权力的来源,掌握政治生活的最终决定权。按照政治营销的理念,执政党和政府作为政治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需经营和维护与公民的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用法律保障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广泛的发言权与决策权,另一方面努力去赢得公民的长期认同。

总之,政治营销理论主张从战略性、全局性的角度来构建营销网络,构建、维护和提升与营销对象的长期依赖关系,认为政治营销不是一笔笔零散的“小买卖”,而是一种中长期的稳定的服务与交换的关系,应该渗透于政治生活全过程。

二、政治营销理论与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管理的相适性

政治营销理论作为一种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理论范式,是否切合于中国实际、能否应用于中国的政府形象管理并产生实际效用,需要从理论的价值观照和适用范围入手,对照中国政治价值理念与现实环境,观察二者之间嫁接、磨合的可能和内在契合性程度。

(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丰富了虚拟社会的政治互动,同时也促进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主体的发育和平等化的进程

微博等新媒体使用的低门槛拉平了现实生活中因为知识、地域、身份、职业等因素所带来的政治参与机会与能力上的不平等,同时也密切了不同阶层、不同话语体系的公民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了社会的交往度与凝聚力,使得民间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可合作的团体,形成一个个具有政治自主性与谈判能力的组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精密化的机构对原子化的个人的一种高压结构关系,而是发展成公权力机构与民间政治力量的平等博弈关系。这种平等的博弈关系结构恰好为政治营销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政治营销理论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从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切身利益出发来选择和打造营销战略,与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管理“以公民为中心”的理念转型不谋而合。应用政治营销理论来指导当前中国政府形象管理,使政府形象传播向政府形象营销转型,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新媒体为民间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提供了新平台,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力量崛起,从而带来政府治理格局和理念的变化――政治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以政府为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的转变

无论是作为公共社交平台的微博还是作为圈子社交媒体的微信,都不同程度涉及公共政治表达与讨论等,为民间政治参与的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动力,对公权力机构的行为形成了新鲜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一变化,给政府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也对政府形象管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机;而政治营销理论的形象营销、网络营销、危机营销等范式,可为政府的日常经营或突发性危机事件管理等提供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模式。所以,“政治营销学是可以为中国式民主服务的一项政治技术”,[3]将其运用于新媒体时代的中国政府形象管理是可行的、恰当的。

三、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营销模型的生成

“营销理念中,探索并满足他人的需求是实现自身政治目标的前提。” [4] 在政府形象营销中,政府形象是可调整、可优化的公共产品,对象则是消费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形象的顾客,政府形象如何建构、推广和营销,取决于顾客的心理期待和消费体验。因此,就政府形象营销而言,首先应该就公众整体的普遍性价值取向建构具有一般意义的形象营销模式,其次再根据公众个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设计人性化的、个性化的动态路径。

政府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构成要素既包含有形的客观实在,也包含无形的精神资源;既包含相对静态的机构、制度,也包含非常动态的行为、语言;既包含政府自身的一种主体呈现,也包含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主观印象;它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相互建构的产物。因此,政府形象营销是一个包含多元变量的动态交互过程。依据各变量的逻辑位置和相互作用,可生成关于政府形象营销的基本模型(如图1)。

该政府形象营销模型包含四个方面要素:政府形象构成、营销理念、营销策略和公众形象感知。

1. 政府形象至少可细分为制度规范形象、公共产品形象、公共服务形象、公务人员形象、技术专业形象、危机公关形象及物化环境形象等。其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功能,因此,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是影响政府形象的最核心要素。

2. 营销理念主张“以消费者为中心”,即以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公众为导向,从公众的需求、公共产品的消费成本、公民的消费便利性出发,来改革塑造政府形象,实时回应公众对政府形象的期望。

3. 营销策略是该模型的核心,主要包括环境分析、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策略整合等。环境分析是对政府的行政环境、公众的认知环境等的分析与把握,它是确定有利的营销策略的前提。产品定位是按照公众与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政府形象各构成要素加以细分与设计,塑造出符合公众期待的政府公共形象。营销渠道,是政府形象输送的平台与工具的选择,可以通过现实渠道和网络渠道两条主线索来展开。策略整合,即根据不同情形,综合运用政治营销中服务营销、媒体营销、关系营销等多元策略,构建动态的立体的政府形象组合营销方略。

4. 公众形象感知可分为理念认知、行为感知、效果识别和趋势研判等四个维度,以上四者综合起来构成政府在公众心中的主观印象系统,可视为公众对政府认同度的测量体系,是整个营销模型运作的动力和基础。

公众形象感知系统借助一定的途径,反馈到营销环节,以公众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会自主消化和处理公众意见,将政府形象的初始设计与公众形象感知的结果加以比对,对其间的差距与失真点加以审视与调适,优化形象塑造与营销策略,更新下一轮形象营销系统,如此循环,实现政府形象营销模型的良性运转。

四、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形象营销的系统性策略

政府形象营销模型中,营销策略是核心。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决定整个政府形象营销的目标达成和后期完善,是政府形象营销能否形成正向反馈环的关键所在。

(一)细化环境分析,区分政府形象营销的常态与非常态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的普及化和高热度发展是当前政府治理面临的常态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下,普通民众能够以极低的参与成本最大限度地激活公共政治议题,吸引社会的协同关注的自主参与。自媒体的活跃和用户群的极速增长,也吸引或倒逼政府开通问政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加强与社会和公民的在线交流,新的政民对话机制逐步形成系统。政府触媒触网,既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积极回应,同时也构成了政府治理新环境的本身。

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政府信息的曝光率骤增是当前政府治理面临的非常态媒体环境。在面对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尤其是因政府决策失误、行为过失、渎职失职等引发的危机事件时,政府的处置应对措施和水平对政府形象会构成重大影响。一旦处置不当,常态环境下精心经营的政府形象可能会在突发事件中严重失分甚至崩溃。在新媒体全方位监督、无时间和版面限制的报道环境下,政府的形象展示不能仅限于危机处置,同时要着力进行危机形象营销,有意识地对媒体舆论和公众意见进行正面引导。

(二)丰富形象定位,顺应新媒体环境实时更新政府的目标形象

传统的政府形象定位,一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理念,以勤政为民、清正廉洁、诚实守信、依法行政、务实高效等基本要求为主旨,目标是展示政府管理高效、作风高洁的形象。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的传统形象定位之“高”在某些情况下却可能成为其形象营销的限制性因素。一些政府在线互动平台在回答网友提问和质询时公事公办的例常形象,被解读为“冷漠”、“刻板”、“高高在上”的权力傲慢。因此,新媒体时代,政府形象定位需要适当地“低”下来,追求更接地气、更贴民意的政府形象。在行为方面,减少单边行动,加入互动协商;效果方面,不求全面拥护,开放社会问责;态度方面,语言减少假、大、空;注入更多亲民、接地气甚至是“卖萌”的网络潮语等,使政府形象设计更为立体、饱满,在营销过程中,更具策略上的可操作性。

(三)拓展营销渠道,开发新媒体平台

政府形象营销区别于传统的形象宣传、形象传播,它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消费的自愿性。因此,政府形象营销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如党报、官媒等具有垄断性或高度可控性的渠道,而应该更多着力于人人都能发言、个个都能评鉴的自媒体平台来开展,让政府形象营销在新媒体的意见市场中接受检验。政府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提供信息公开、便民服务的同时,也要将形象营销的思维贯穿其中,既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也提升消费者对“供给商”的认同与依赖。总之,政府形象营销渠道的拓展,应如同志所言,“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5]

(四)注重策略整合,实现对政治营销诸环节的统筹

政府形象多维度动态呈现的特征,决定了营销策略的选择也必须是多种营销理念、营销方案的整合。首先,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形象营销的核心是服务营销。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也是建构和发展政民互信合作关系的过程。新媒体时代,政民互动日益密切的情形下,建构和维系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并巩固公众对于政府形象的认同度,是关系营销的独特优势。再次,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政策取向、公共产品提供,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和公众反馈,并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影响。新媒体环境下,政策反馈环的运转周期变短,公众印象的刷新频率提高,政府需要更加注重口碑营销。

新媒体营销策略论文篇8

[关键词] 微博营销;媒介生态系统;生态因子;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 F279.14 [文献标识码] B

微博营销以其特别有的“病毒式营销”[1]的特点,可以快速便捷地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而且营销成本低,营销形式多样,营销模式契合了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极大增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粘度。目前,微博营销已成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营销方式,出现了“凡客诚品”、“星巴克”、“《新周刊》”等成功的微博营销案例。作为一种新锐的营销方式,微博营销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尚存有诸多不足和问题。

一、微博营销的含义与微博生态因子分析

所谓微博营销,是指企业、商家、公益文化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政府部门、公益性组织等),借助微博平台信息,来传递产品资讯、推销企业产品、推广企业品牌、传播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诱导用户消费、维护客户关系、监控营销效果,是国内2010年逐渐兴起的一种基于web2.0的自媒体营销方式。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微博可被视为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谓媒介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2]。从这个意义上,微博也是由人、媒介、社会、自然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的、整体的系统,其包括诸多生态因子:营销者,传播者,消费者,信息、符号,媒介环境、社会环境等。

二、目前微博营销所存在的问题

微博系统诸生态因子是彼此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的震荡紊乱,都会导致整个微博系统的非生态性的无序波动,从而直接催生了目前微博营销存在的诸多问题。

首先,从微博营销者、传播者、消费者角度看:一是微博注册使用门槛低,微博营销者身份不确定,很有可能出现填写虚假资料等情况,使消费者对微博营销产生了一种怀疑或者是观望的态度;二是营销类微博用户的活跃度较低,“僵尸粉”现象普遍,粉丝数量虽多,但是评论和转发量却很少;三是营销者存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希望微博营销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3],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部分微博营销企业开始违背市场规则、行业规范,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手段,欺骗广大消费者;四是微博营销对传播者、消费者的网络应用能力要求相对较高,造成了微博营销群体分层化明显,使微博营销的涵盖范围存在一定的受限性;五是微博营销传受者的媒介素养和生态素养有待提高。

其次,从微博营销信息和符号角度看:一是随着微博营销规模的不断壮大,虚假无用信息泛滥[4]、广告信息轰炸式灌输、垃圾信息污染、隐私信息被侵犯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二是微博营销信息内容的同质化情况较为普遍,内容创新度较低,微博甚至成为了新闻机器,如中国移动公司的微博信息多为企业新闻,信息的评论和转发数量很小。

第三,从微博营销环境角度看:一是与微博营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尚不够完善;二是各微博营销平台相对封闭,各微博平台间的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相应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微博平台技术不完善;四是微博的自由性和传播的病毒式特征,给微博监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微博营销监管机制的不成熟带来了诸多风险。2012年3月,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就因为言论导向原因,被国家相关部门处以“禁言三日”的处罚措施。

第四,从微博营销的模式、方法和效果评价来看:一是营销模式尚不成熟,营销方法单一,国内企业多通过微博平台,多采用互动营销或植入式广告的方式实施营销,常常不顾用户的感受,盲目跟风,进行各种有奖活动,过度促销现象严重;二是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成熟,评估方法缺失,如何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生态视角下的微博营销策略展望

(一)优化营销服务体系,构建生态化的服务链

微博营销者只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真正地为消费者解决各种问题,才能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粘合度,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微博营销者应完善营销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一条生态化的服务链,对目标用户进行情感分析,发掘、调动客户的情感需求,有效聚合目标用户的意见,快速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最终满足消费者诉求,将互动营销策略和情感营销策略落到实处,实现营销目标。如,微博营销者要及时有效地掌握同行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在与粉丝沟通的基础上,将产品最新动态和优惠活动告知粉丝,保持良好的售后服务态度,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培养稳定的微博消费群体。

(二)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精心培养营销领域的意见领袖

微博营销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文字编辑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而且必须懂得网络推广,具备市场感知能力和网络营销策划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营销企业有必要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微博的管理工作,或者聘请专业的运营团队提供高质量的运营服务。

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行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其往往对营销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必须精心培养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优化人际传播中的关系营销策略。意见领袖在相关营销信息时,要心怀一颗公平公正的平常心,不能凭着个人情绪、偏好给其他传受者带来错误的信息引导。

(三)大力推行企业用户实名制,提升营销传受者的媒介素养

必须大力推行企业用户实名制。所有微博营销企业必须要实行实名制,对其的各种产品、提供的服务信息要进行监管,严厉打击各种虚假、诈骗等违法信息,以形成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

培养成熟的消费群体,促使其生态、均衡发展,对正确引导营销舆论以及实现良好微博营销效果,都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生态营销需要营销者和消费者都采取环境友好行为方式,加强对相关媒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摆正消费心态,不迷信、不盲从“权威”。

(四)精心设置议程,创新营销信息内容和符号形式

微博营销者必须设计人性化和亲民性的营销页面,合理选择信息时段,精心设置议程,创新营销内容,积极实施事件营销和话题营销策略,新颖的、能够抓住受众眼球和满足消费者心理预期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微博营销的成功。此外,微博营销还要高度重视微博网站的运营策略,创新符号形式,采取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微博营销者在相关营销信息时,要积极实施精准营销策略,明确产品的自我定位,充分考虑消费者在价值观念、审美品位、收入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大力推行产品的多样化,服务的分类化、区域化,根据消费者不同的区域民族、风俗习惯、价值素养、生活理念等,打造多样化的微博营销策略。

(五)建立微博营销监管体系,构建生态的微博营销环境

“微博行业生态环境”[5]对微博营销效果的影响巨大,构建一个生态的营销环境至关重要。在微博快速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意见领袖的导向作用是难以营造良好的微博营销环境的,必须从政府部门监管、微博运营商监管和微博用户自身监管三方面着手,建立立体的微博营销的监管体系。

从政府层面讲,应尽快制定、完善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规范行业的准入制度”[6]。从微博运营商层面讲,应建立有效的微博信息筛选机制和自滤机制,从信息源头上有效过滤不良信息的;优化、整合微博技术平台,在发展好微博已有的、转发、关注、评论、收藏、私信等功能的同时,着力加大对微博搜索引擎的优化力度。从微博用户特别是营销者层面讲,应完善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估机制,重点设立浏览时长、粉丝数量、话题数量、点击率、转发评论量、销售额、售后跟踪等观测点,合理评估销售效果;同时利用微博密切监测可能危害企业品牌的舆论,做好应对品牌危机的预控工作。

总之,微博营销以其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必将对整个营销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值得学术界从生态视角按照“内外生态互动合作”[7]的原则,对其营销策略进行认真梳理、深入分析,通过积极实施互动营销、情感营销、关系营销、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精准营销、整合营销等策略,开创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微博营销新局面来。

[参 考 文 献]

[1]姚茜.基于影响力研究的微博营销模式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12):119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110

[3]李莹.对于企业微博营销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价值工程,2012(31):132

[4]赵洪芳.浅析微博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J].时代经贸,2012(7):152

[5]田宇.论微博媒介生态环境[J].新闻爱好者,2012(8):7

[6]雷玲.媒介生态视野下的微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44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写市场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