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02-22 17:45:47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1篇

《纸盒城堡》是湘版《美术》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十课。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建筑文化。它汇集了罗马式筒形圆顶和哥特式尖顶的建筑风格,总带有一抹神秘而华丽的色彩。它们或是矗立在高崖之上,或是屹立于平原之中,或是与江湖相伴,或是一圈如带的护城河环绕其周,总之风光旖旎,让人神往。一般人关于城堡的概念,都是在童话中形成的。

儿童的“城堡”世界正是如此,打开学生想象之门,走进创造活动的“城堡”世界,有的是神秘的“城堡”,有的是快乐的“城堡”,有的是科幻的“城堡”,本课学习就是给予他们建造“城堡”的舞台,尽显他们一个个充满幻想的小天地。

这一课所选用的主要制作材料是废旧纸盒。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形状,色彩,材料多种多样,学生运用纸盒组拼创造,自己动手,发挥想象,实现自己接近生活,创造生活,敢于创新的美好愿望。巧用,巧堆,巧饰,巧玩纸盒,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健康情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及设计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学习以纸盒组拼活动为想象创造载体,组拼想象空间广阔的童话中的“城堡”,能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童趣。

本课是学生个体制作和集体组拼的活动课。学习活动选用材料简便,方法灵活,过程具有情境性,并且便于活动的展开和扩展,个体创造的成功感与集体合作的成就感均能得到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愿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就向长跑一样,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经过一段时间后,各人的实力就逐渐显露出来,逐渐开始拉开距离。三年级是一个关键年段,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有些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个年段成为了学困生。

1.每个家庭智力背景有差异。这里说的智力背景并不单指与生俱来的遗传智力,更多的是后天可以改变的一些东西。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很多的习惯都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并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时才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这也正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因。

2.孩子的学习习惯有差异。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相当好,上课时专心,作业专注,所以作业速度很快。可同时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的时候,默默无闻,你讲什么充耳不闻,做作业的时候却磨蹭、拖拉。正是因为孩子学习习惯上的差异,而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一种差异。我们允许个体之间有差异,但是差异太大时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上有问题。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反思

本课是湘版美术三年级第10课纸盒“城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利用废旧纸盒进行立体造型,感受集体合作创造生活,创造美的乐趣;2.用纸盒组拼城堡和建筑物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制作能力,促进实用设计意识的形式;3.培养立体空间想象能力,体现团结协作的好作风。教学重点是:利用废旧纸盒组拼城堡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组拼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建筑物。

由于本课是由儿童熟悉的纸盒来制作纸盒“城堡”(自制玩具),难度一般,有新鲜感,因此,学生大都能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就可以得到生动活泼,与众不同的“城堡”效果。

在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制作中学生对于“城堡”外形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制作的过程中,个别小组在分工过程中不合理或是各自制作,没有体现合作精神。这点值得我深思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更加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作者单位:云南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勐勐小学)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细胞与能量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在进行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的教学时,“细胞与能量”这节课是笔者反思最彻底、最深刻的一节课。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理解和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而ATP比细胞的结构更为抽象,并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第一次教学设计和实践,笔者从困惑到教学再到反思,接受听课教师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重新设计和实践。

2 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该班级学生上课活跃,对生物学科充满好奇。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在导入部分,利用草蜢啃食嫩叶和猎豹追捕猎物两幅图,引出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细胞代谢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量的转化”部分简单讲解时,指出化学能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随后通过线粒体中产生的能量不能被核糖体直接利用,即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被吸能反应利用需要一个中间站,从而引出ATP,并直接告知学生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再通过萤火虫的实验让学生加深记忆。然后尝试调整教材的顺序,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用卡和钱分别比喻葡萄糖和ATP)提前到ATP的结构之前进行讲解。

通过“ATP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承担起直接能源物质这一重任呢”过渡到ATP结构的学习。先让学生看书进行自学,再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随后学习ATP-ADP循环,为了增加趣味性,利用名侦探柯南里经常出现的氰化物说明此循环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表格比较,让学生明确此循环不是可逆反应,同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疾病,让所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最后通过提问“为什么ATP能成为能量通货”的方式进行小结。

板书部分采用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且有部分板书是由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

3 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课后作业来看,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师生互动较多,而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听课教师的意见,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几个地方。

3.1 导入要更加新颖贴切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只考虑到引出第三章细胞的代谢,因此从导入过渡到“能量的转化”有点生硬,与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契合程度不高。

3.2 教材顺序的处理要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次的教学顺序经过课堂实践后,发现不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思维习惯,不符合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3.3 实验过程的讲解要更加开放

由于实验过程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这也是第一次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不足。

3.4 三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但是没有很好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5 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

第一次教学设计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某位学生来给其他学生讲解ATP的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其他环节还是以讲授为主,因此要结合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更加开放。

3.6 评价要更加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好”、“不错”,没有体现出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4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在保留第一次教学设计优点的基础上,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需要改进的方面做了适当的修改。

4.1 教学设计突出精彩的导入,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经过第一次课堂教学,笔者发现该导入方式和后续教学内容关联不够紧密,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从课后访谈中得知,该班级学生最喜欢的导入方式是生活中的例子、真实实验演示或视频。

因此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的导入是截取最新电影《杨家将》中的战争片段,给学生呈现“滚木雷石”现象,由此导入“能量的转化”。

精彩的导入能够彰显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学生的向师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导入的设计,为实现有效教学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4.2 教学设计突现出知识的整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浙科版生物教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此改变教学顺序时要更加谨慎。接受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并经过思考后,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的知识放在最后的小结部分,与ATP-ADP循环的重要意义相结合进行讲解。

这样的教学顺序能够使“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然后通过钱和卡分别比喻ATP和葡萄糖使抽象知识更加形象化。

经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重难点知识更加容易落实和突破。知识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在教学设计中突现知识的整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3 教学设计突出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第一次的课堂反馈可知,文科班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兴趣浓厚,在课堂中更应该放手让他们进行实验探究和设计,提升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的探究教学策略比较适合在文科班开展。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实验过程采用开放式,笔者提供实验材料先让学生进行设计,再进行个别呈现,并和学生一起分析指正得出完整的实验过程,由此再得出“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观点。

通过实验设计和学生当小老师讲解ATP的结构(见第一次教学设计)的方式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体现出三维目标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看似泛泛而谈,其实是目标制定的落脚点太高,应该从一两个小方面入手,以点及面进行渗透。

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渗透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在讲解ATP-ADP循环过程时,让学生紧紧围绕ATP、ADP的结构进行分析,将这一观点时刻穿插在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5 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从课后与学生的闲聊中可知,学生非常喜欢在生物课堂中听到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因此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增加与ATP有关的疾病,并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ATP片剂实物。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教学实践,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不仅加强了三维目标的渗透,而且更加突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的训练。

要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改,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修改,才能真真正正做到理解教材,理解学生,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该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生物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方面,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科班生物学科的教学有效性以及如何处理课时紧张和教学内容繁多的矛盾等,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2] 叶丽娟.浅论生物课堂导入[J].中学生物学.2011,27(02):7-8.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0

英语教学设计是英语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同时也是整个英语教学的灵魂所在。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前提,设计在前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看似很小的一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关系到整个大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加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英语教学设计方面

(一)英语教学设计准备工作要认真

要做一个好的英语教学设计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功课,要做到对教学对象特点的把握要准确、教学内容分析要仔细,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对教学设计的恰当把握。本着设计科学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合理优化课堂,启发学生兴趣,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对于九年级以下的学生要循序善诱的引导,侧重用激发兴趣的方式吸引对英语的学习,这样才能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把教材过程生动化,培养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的好习惯,最终达到打好应于基础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宗旨和目的,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制定的,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最优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最终目标。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也从两个方面来制定。一是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基础来确定,二是依据教学方法和媒介来确定教学内容目标的实现,最后通过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最后形成最终教学目标。

(三)英语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过程多样化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步骤。学生的生活环境在变化、学生生活也在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针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分析,作为依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黑板、挂图、电视、投影灯作为教学媒体的应用,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四)英语教学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在实行新的教改以后,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更加突出"有效"的应用,这里并不代表教育改革的盲目化而是教育改革的创新。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当注重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即为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谁是学习的主体,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当考虑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应用,例如,英语句子的使用等,增强问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这样才能使得英语教学设计更加能够达到最优效果。

2.突出学生的主动性

以往的教学设计方式只是程序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只是刻意的强调教师的职责,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然而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以往旧的教学设计不再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为了更好的把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在实施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突显学生的主动性。多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争取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

(一)、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

英语课堂教学一定要计划和目的,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就要依据本节课的内容,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并能够及一反三应用知识点。

(二)、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学生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使用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该依据学科的特点,针对课堂设备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激发兴趣,真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本着英语交际性原则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不仅是要求学会语法,识别音节,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交际,让学生形成使用英语的能力,要不断在课堂上设立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灵活运通,所以为了锻炼学生对于英语的使用性,所以英语课堂要灵活多变,让学生体会进行交际活动的必要。

(四)、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熟悉多国家风俗习惯,多角度锻炼听说读写等能力。让枯燥的语言学习丰富化、生动化、实践化,让烦闷的课堂更加有活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能力,通过综合利用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五)、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教学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随着知识的获取会产生许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知识点的启发性问题,这是一种学习的规律所在。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瑰丽,通过课堂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三、英语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品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进行教学设计之时就已经开始,这样可以让教学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英语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多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并没有能够从自身和学校可开发资源出发,而是进行单一进行程序性授课,大大削弱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性,打消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对于单词具体含义的使用,如果只是枯燥的讲解其含义、内容而未能通过具体语境和事例进行说明,那么单词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字母的排列,并不能进行生活中具体应用,更谈不上在交际中熟练使用。

作为教师,要时刻保持反思意识,对于教学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就是进行反思的过程。课堂气氛好不好?学生是否有兴趣额?是否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发掘深一层次知识点?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这些都是所要进行思考的方面。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在进行下一阶段教学设计时更好地指导进行调整,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总结:

英语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的基础,要立足于学生、依据课堂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预设,把知识点充分挖掘,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收获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艳霞.浅析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设计[J].教育园地,2007,(58)

[2]汤小平.浅析新课程中英语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艺术[J].新课程学习,2011,(7)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餐巾折花”;教学设计;反思;课堂实效

随着课改的推进,为了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我对导学案进行了反复斟酌,做了多次修改后才最终定下来。下面先说说我对本次“餐巾折花”课的设计。

在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上,将学生能说出餐巾及餐巾花种类,能掌握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及其操作要领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通过学案和自主学习,养成学生主动、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其明白“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性;在情感、素质目标上,通过练习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态度,陶冶学生热爱生活,并认识到学习服务基本技能、端正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教学的重点应确定为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和要领。因为从折叠方法和放置工具来学习的话,时间远远不够,思考后,决定将杯花类餐巾折花的折制定为本堂课的重点;而把餐巾折花的基本技法中的推折、卷和捏,以及六种基本技法在餐巾折花过程中的综合运用定位为难点。

“先学后教”,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此,我设计并编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明确规定某一知识点自学的范围,用填空、表格、单选、多选以及连线题等,多形式、多角度地让学生从各个方位去认识和掌握自学的内容。

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先是用“是真的吗?”提问,借助“抽签助手”(将全班学生的名字输进去,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设计了“测一测”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课堂中学生认为的老师只关注优等生的不公平现象。抽测过程是人人参与、人人竞争、人人自测的一个过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激趣),另一方面更好地检测了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能力。

“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这一环节是本堂课为更好地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而设计的环节。为了体现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我预先选用了“单荷花”“花枝蝴蝶”“孔雀开屏”三种杯花作为典型花型,通过实物花型的依次全方位展示、“解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让学生依据导学案找出实物花型所对应的基本折制方法,有效地发挥了导学案的辅助作用。

“赛一赛、推一推、说一说”这一教学环节,采用了螺旋上升的图案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人人动手、互学互助,敢于动手动脑,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环节,探究、展示、交流、互助、竞赛等学习方式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小组点评、老师示范点拨等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力空前地高涨,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得以提升。

本堂课“餐巾折花”是一节理实一体的课型,对于刚刚接触到动手操作的学生来说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和新奇感,如果要将某一种餐巾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达到造型自然美观、挺括,动作规范优雅,需要学生不断地反复训练,锲而不舍。

课堂教学环节的预设是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以及教材深入分析后作出的。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生成性和不确定的因素。一次课的结束需要对自身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的小结和反思,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本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课堂中学生的训练密度和高度还不够深入。虽然课前对各环节的教学做了预设,但因课堂知识容量较多,学习时间过于短促而急于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推折”和“捏”等基本技能就因下课时间快到了,没能训练到位,匆匆而过,使本堂课的高效度方面不尽如人意。②本堂课中教学的“亮点”不够凸显。虽在课堂知识及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科学性、衔接性等各方面都做了较周全的预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忽略了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个别指导太多导致时间分配不够等生成性问题,使“亮点”无法展示或升华。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分析

寓意故事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地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读者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坐井观天》就是其中的一则,它通过“坐在井里的青蛙”和“从天上飞来的小鸟”的生动有趣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地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否则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则寓言跟《识字4》的词语“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样,把部分当整体,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这则寓言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狭隘的。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坐井观天”的含义。

教学难点

懂得看问题、认识事物“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识字4》,大家还记得里面的成语吗?(学生齐读)。其中第二组成语的意思是什么?(以动作表达词语的意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几个成语之一《坐井观天》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文中用线和圈各划出不懂的句子与词语。

2、自学生字新词。

3、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自学结果

(1)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2)集体更正,各别读、齐读。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三、再读课文,感悟含义

1、朗读课文,注意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2、理解词语“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3、坐在井里的青蛙是怎样的动物?(引出“自以为是”)。从哪里可以看出青蛙“自以为是”?(“说大话”、“笑”、“一……就……”)

4、小鸟是说大话吗?为什么?(事实,“飞了一百多里”、“天无边无际”、“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

5从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

(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练读课文(小声读、大声读)。

1、各别对话。

2、分组对话。

3、评定效果。

4、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扩展活动

如果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得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可各抒己见,根据学生的说法做适当的补充、纠正。)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它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地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所以,我们不管在看什么事物或问题,要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看,才能认清它们的真相。

六、课后作业设计

1、把自己对本课的学习效果填入下表中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

被 等级

评项目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巩固旧知效果

生字学习效果

课文内容学习效果

课文内容学习效果

扩展活动效果

2、针对上表,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做好弥补。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事实)

天有多大

青蛙 只有井口大 (片面)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故事通过小鸟和青蛙有趣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地道理。在课堂活动中,我从六个环节进行,在此当中,学生都配合得很好。只是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不如别人。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很少表现自己,就怕自己说错了话、答错了问题会被老师或同学批评。在分角色对话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致很高,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其中有三组模仿得很像,赢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扩展活动这个环节,同学们各抒己见:“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广阔的天空”,“会看到美丽的风景”,“会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会看到……”就在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有位同学说出的话让教室有了片刻的宁静,随之又是一片热闹的议论。他说:“老师,那只青蛙跳出来后,它正好看见了一家饭馆的招牌上写着 ‘青蛙粥’、‘青蛙拌黄豆''''……”。对于这个同学的说法,那可是事实啊,我在备课时,只往好的方面想,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些呢?对于本课的作业设计,我没有给出规定的内容,为的是各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他们要弥补的内容也不同。因此,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复习。

对于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我上得比较成功,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我应该想方设法让她们也有表现的机会,也能尝到表扬的甜头。还有那个同学说到饭馆后其他同学都纷纷说出部分人捕捉青蛙的事,我都差点招架不住了,最后只能简单说明了事。所以,以后我们在备课时,要备好优秀生,更要备好差等生。除了从正面备好教材外,还要从反面来备,这样才能应付课堂中突如其来的问题,才能把课上得更好更精彩。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材依据 设计原则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步骤 课后反思

1. 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Module 5 Unit 4的语法以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的模式引导学生认知倒装句的形式,意义和用法。设计了结构认知性练习、控制和指导性练习、及交流性练习等具有层次性的实践活动。

2. 任务设计原则

高中英语新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在表达中加强语法意识,强调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和运用。该语法教学将遵循呈现――发现――归纳――实践――活用的模式引导学生认知倒装句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4个目标:

3.1语言知识目标:

3.1.1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识倒装句;

3.1.2学生能够掌握倒装句的功能。

3.2语言技能目标:

3.2.1引导学生形成发现和归纳倒装句的结构形式和功能的能力;

3.2.2培养学生在句子和篇章中正确运用倒装句的能力。

3.3情感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双人或小组活动的形式营造出民主平等的氛围,调动学生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3.4学习策略目标: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4. 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合理使用多媒体,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5.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 in

Show students a flash of a running car and shout “Watch out!Here comes a car!”, then ask “Have you ever seen this kind of car in person?”. Then to those who say “No”, response “Never have I seen this kind of car.”(present the two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Step 2 Form of inversion

Task 1. Get students to analyse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s and pay attention to inversion of the subject and verb. Then identify full inversion and partial inversion.

Watch out!Here comes a car! (full inversion)

adv v s

Never have I seen this kind of car. (partial inversion)

s v o

Step 3 Rules of partial inversion

Task 2. Get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find out the sentences in Reading with partial inversion. Then give more examples for students to generalize the rules of partial inversion.

1. Never will Zhou Yang forget his first assignment at the office of a popular English newspaper.

Seldom have I heard from her recently. (Ask students to rewrite the inverted sentences using normal word order and generalize this rule of inversion)

Rule1 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或起副词作用的短语置于句首,例如seldom, hardly, scarely, little, rarely, not, never, by no means, at no time, under no circumstances等,句子用部分倒装。

2. Not only am I interested in photography, but I took ancourse at university to update my skills.

Rule 2 Not only ... but also引导两个并列分句时,前一个分句用倒装,而后一个分句不用倒装。

3. Only if you ask many questions will you acquire all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to know.

You will achieve your dream only in this way. (Get students to rewrite this sentence using inverted order)

Rule 3 only 修饰的状语(即副词,起副词作用的介词短语及状语从句等)置于句首时,句子要用部分倒装。

4. He was so seriously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that he was sent to hospital at once.

= So seriously was he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that he was sent to hospital at once.

He is such a famous man that everyone wants to take a photo with him. = Such a famous man is he that everyone wants to take a photo with him.

Rule 4 So / such ... that ... 结构中,若将 so /such + 所修饰部分置于句首,主句用部分倒装,而从句不倒装。

5. Get students to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Do you know Jim quarrelled with his brother?

―I don’t know, _______.

A. nor don’t I care B. nor do I care

C. I don’t care neither D. I don’t care also

If he attends the meeting tomorrow, _______.

A. so do I B. so will I

C. nor do I D. nor will I

Rule 5 So neither, nor放在句首,表示前面说话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个人或物,既“……也(也不)这样/如此”,句子要用部分倒装。结构为:so + 助动词 / 情态动词 / 系动词 + 主语; neither / nor + 助动词 / 情态动词/系动词 + 主语。

Step 4 Using partial inversion

Task 3 Rewri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the words or phrases underlined.

1. You will see so many seats only at a stadium in Beijing.

2. She is not only good at languages, but also at history and geography.

Rewrite the inverted sentences using normal word order.

1. Only then did I begin my work on designing a new bridge.

2. Not only was there a Christmas tree, but also exciting presents under it.

Step 5 Full inversion

Task 4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sentences and find out the uses of full inversion.

1. Here comes the bus. There goes the bell.

Now comes our turn. Then followed a shot of gun.

There she comes. Here are you. ×

There comes she. × Here you are.

Rule 1 以here, there, now, then, thus等地点或时间副词开头的句子,谓语动词是be, come, go, remain, lie, run等,而主语又是名词时,用完全倒装。

2. In came Mr. White.

Up went the arrow into the air.

Away went the boy.

Ahead sat an old woman.

Rule 2 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out, in, up, down,away等置于句首,谓语等表示运动的动词时,句子用完全倒装。

3. At the foot of the hill lies a beautiful lake. East of the lake lie two towns.

Under the tree was lying a wounded soldier.

Rule 3 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置于句首进行强调时,使用完全倒装。谓语动词常为lie, stand, sit, be, live等不及物动词。

Step 5 Using full inversion

Task 5 Show students two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 using full inversion.

Step 6 Using inversion

Task 6 Listen to a nursary song Incy Wincy Spider.Underline the inversion and explain why inversion is used here.

Task 7 Do Ex 3 on Page 29.

Step 7 Assignment

Mak up a stor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 using as many inversions as possible.

Situation: There came a loud series of knocks on the door. So I opened it. In the doorway stood a small boy and his father. In front of them was a broden bicycle lying on the ground. “Here’s my son’s bike,” explained the man ...

设计思路:

利用课本部分提供的语法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用用探究的途径学习新的语法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倒装句的规则,并培养学生在句子和篇章中运用倒装句的能力。

6. 课后反思

6.1教学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语法课,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始终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帮助他们观察语言现象,发现内在规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各项任务,其中既有个体的独立学习过程,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

设计任务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参与任务的完成。语法点的形式,意义及运用均有兼顾,达到了预期目标。

6.2教学的不足之处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观察,探究和发现归纳的时间不够,致使部分任务完成的不够完整;课堂提问中应该照顾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各项任务的完成。

6.3最深的感受

在语法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观察、探究、合作、讨论、发现、归纳等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在运用中学习语法,争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7篇

2007年7月第3版、2009年8月第7次印刷的鲁科版化学必修1教材第46页第二段有这样一段话:“利用某些离子反应可以检验某种(或某些)离子是否存在。例如, 当向某溶液滴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产生,再滴加稀盐酸时白色沉淀不溶解,则可推断该溶液中含有SO42-”。很明显,教材表述检验溶液中是否存在SO42-的方法有些欠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以下是笔者在处理该问题时的教学设计。

1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离子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条件。

生:生成气体、沉淀或弱电解质。

师:CO2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气体。若将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石灰水变浑浊。

师:发生了什么反应?用离子方程式如何表示?

生:Ca2++2OH-+CO2=CaCO3+H2O

师:某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

生:CO2。

师:对。所以,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气体。利用某些离子反应及其现象可以检验某种(或某些)离子是否存在。

师:大家都认识自来水和纯净水吧?

生:认识!

师: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生:自来水便宜,纯净水较贵。

生:纯净水不含杂质。

师:说得很对。现在有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用自来水冒充桶装纯净水出售谋取暴利。你能用化学方法鉴别出这种劣质纯净水吗?

生:不能。

师:想知道吗?

生:想!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这种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6页第二段,体会溶液中Cl-的检验方法,并思考其原理。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展示问题:检验溶液中Cl-是否存在为什么要使用AgNO3溶液和稀HNO3?请结合物质的溶解性表分析(课本第139页)。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 因为Cl-能与Ag+结合, 生成难溶于水的AgCl, 且不溶于稀HNO3,反应现象明显。

生:除Cl-外,还有其他一些离子也可与Ag+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生:只有AgCl不溶于稀HNO3,其他离子与Ag+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都可溶于稀HNO3。所以,可用稀HNO3来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

师:对。观察第139页物质溶解性表得知,检验Cl-时使用含Ag+的试剂能得到白色AgCl沉淀,所以,可选用AgNO3溶液。除Cl-外,还有很多离子也可以与Ag+反应生成沉淀,但这些沉淀可被稀HNO3溶解,而AgCl不能被稀硝酸溶解,所以,在检验Cl-时若只滴加AgNO3溶液会造成误判,必须再滴加稀HNO3来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那么,检验SO42-该引入什么离子,使用什么试剂呢?

生:应该引入Ba2+,因为硫酸盐中BaSO4溶解度最小,反应现象最明显。

生:含Ba2+的溶液都可以,如 Ba(OH)2、 BaCl2、 Ba(NO3)2等溶液。

师:对,下面请阅读课文中SO42-的检验方法,并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SO42-的检验方法是否得当。注意:从选用的试剂引入的离子种类入手(提示:BaCl2=Ba2++2Cl-)。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发言。

生:加入BaCl2溶液,引入了Ba2+,若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则白色沉淀为BaSO4,故原溶液中肯定含有SO42-。

生:加入BaCl2溶液,引入了Cl-,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AgCl同样不溶于稀盐酸,所以,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含有SO42-。

生:Cl-干扰了SO42-的检验,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也可能为BaSO4,故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含有SO42-。

师:经过认真讨论,同学们对课本介绍的知识点有什么认识?

生:忽略了Cl-对SO42-的干扰。

生:检验方法不正确。

师:非常好,大家敢于质疑课本,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种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表扬。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离子反应的知识,借鉴并改正课本中的错误,思考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的正确方法。

生:先加入NaCl溶液,若无明显变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这样能否检验出SO42-呢?

生:不能。先加入NaCl溶液,只能排除Ag+的存在,无法排除CO32-离子的存在,因为BaCO3也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生:先加入足量盐酸,无明显变化,就可以排除Ag+、CO32- 等离子的存在,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就能证明原溶液含有SO42-。

师:大家的分析思路很正确。先引入Cl-,排除杂质离子Ag+的存在,还需排除CO32-的存在,故需引入过量H+,将CO32-转变成CO2, 使其离开体系。再引入Ba2+,若产生白色沉淀,则生成的肯定是BaSO4,则可推断原溶液含有SO42-;若无明显变化,则原溶液不含SO42-。故检验SO42-需要使用稀盐酸和BaCl2溶液。盐酸的作用就是排除杂质离子对硫酸根离子的干扰,防止出现错误的判断。

师:若把上述操作中所用的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结果有影响吗?为什么?

生:不影响。

生:先加入盐酸,若溶液无明显变化,就可排除杂质离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只要能引入Ba2+就行,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SO42-。

师:所以,溶液中SO42-的检验方法应表述为:

生:取待测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无明显变化,再加入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该溶液中含有SO42-。

师:可以加入稀盐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吗?

生:不能,那就和课本犯同样的错误了。

生:老师,检验Cl-的存在时使用的酸是稀HNO3,那么,检验SO42-时可不可以使用稀HNO3代替稀盐酸?

师:问得好!HNO3可以把SO32-转化为SO42-,这样如果原溶液中含有SO32-,使用HNO3就会把SO32-转化为SO42-,再加入BaCl2溶液也会产生白色BaSO4沉淀,这样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所以,这里只能使用稀盐酸。

请大家总结回顾检验溶液中的Cl-和SO42-的方法。并根据其原理思考课前我们提出的如何鉴别劣质桶装纯净水的问题。

学生茫然。

师:从水中的微粒分析,提示一点:在我国自来水主要是用液氯消毒的。

学生恍然大悟。

生:自来水用液氯消毒,其中含有Cl-,所以,问题就转化为检验水样中是否存在Cl-。

生:只需检验出水样中含Cl-即可。

生:使用AgNO3溶液和稀HNO3即可。

师生总结(略)。

2 教学背景及设计意图

学生刚升入高中,第一次从微观角度接触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反应,存在不少理解误区。本课试图在学生知识面较窄、基本理论知识薄弱的情况下,以本节刚学习的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知识为载体,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自主学习和师生对话,锻炼学生的分析、借鉴、区别、对比、推理、模仿、综合、归纳、合作学习、知识迁移等基本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溶液中Cl-和SO42-的检验方法。

3 教学体会及反思

在课堂上,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的过程融为一体,在合作中感悟,在交流中借鉴,在讨论中反思,在对话中提升,完成了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分享了学习的快乐,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比教师系统讲授更富有“含金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28~160.

[2]周改英.新课程下对话生成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2): 8~11.

[3]王后雄.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2008,(10): 12~15.

[4]张宁,杨承印.离子反应实验探究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7): 19~20.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8篇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本中《乌鸦喝水》一文的课程设计作一探讨,进而对该课做出课后反思。希望对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课文,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办法解 决困难的道理。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造句。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这个词造句。

(2)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能够正确地书写。

教学过程

1.导入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可以通过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印象中的乌鸦是什么样的?"、"乌鸦美不美?"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和新词。指明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根据朗读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然后出示本课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以加强记忆(这一过程可以选择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积极认读)。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并予以引导。

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相关问题:"谁能说说,课文里乌鸦一开始遇到了什么事情?","口渴没水喝的时候乌鸦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乌鸦找到水后心情是什么样的?紧接着又遇到了什么困难?此刻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四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负责朗读,一个学生表演,另外两名学生在旁边给出注意。表演完毕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同样叫一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什么?""乌鸦可能会想什么办法?"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小组齐读并思考:"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效果怎么样?","最终有没有喝到水?"

4.再读课文,欣赏文中的好词句

4.1 叫同学分别说说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并说明理由。

4.2 用"渐渐"这个词进行造句。

4.3 让同学选择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背诵。

教学反思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篇课文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信息,比如乌鸦情绪的变化:从找不到水喝的着急到发现水的惊喜,再到喝不着水的焦急,又到最后喝着水的惊喜。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让同学们明白,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在授课的同时,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整个课堂生动有趣。通过让同学抢答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和课堂表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轻松有趣地进行。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给予合理地引导,这样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9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What are you doing?第六课时B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听、说、读、写句型:Grandpa is writing a letter. Brother is doing homework. Mom i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 He is writing an e-mail in the study.”能够用“Mom i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等句子介绍家人正在做什么。

2.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以热身、复习、新课展示、巩固和延伸、总结等过程进行的,运用了TPR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听说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听、说、练、唱、看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同桌练习、小组操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句型:Mom is …… in the……等句子的书写。运用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来完成接电话的任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准备:

教材配套磁带、人物做动作的图片、词卡、耳迈、键盘等。

6.教学过程:

(1)(Warm up)Chant引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T: Hello, boys and girls, Glad to see you here, Are you

happy today? If you’re happy, let’s sing a chant.

(2)(Review)复习动词短语的现在分词形式,为学习语言新知做铺垫

T: I have some flashcards. I find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And use the words make the sentences, and please tell us“Present Progressive Tense”.

(3)T: Let’s act Part B “Let’s talk”

三、(Presentation)在情境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

1. T: Look at these pictures, Now, You are looking into. Then let’s play a game“Plus sentences”.

2. T: 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教师板书)

T: How are you doing today? (板书How are you doing?)

Lead students answer: just fine. ( 板书just fine)

Then writing “everybody” Ask students: How’s everybody doing?

Lead students answer: just fine.

3. T: Listen to the tape “Read and write”. First and read after recorder. Then find students read the dialogue.

4. T:You’re great. You understand. But I don’t understand. Can you help me? Let‘s watch and judge.

5. T: Now, let’s talk about. And finish the sentences at Page 5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 T: Now, let’s have a rest. Let’s sing a song together“do-re-mi”。

四、(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在情境中巩固语言,应用语言

1、T:I have some articles. For example: earphone. broom. keyboard and so on. (Find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Choose one article and act. Then the other students describe “What is he\she doing?”

五、(Sum-up and Homework)运用所学语言,布置作业内容,延伸课堂教学

Sum-up: What did we learn in this lesson?

Homework: Today our homework are important sentences in “Read and write”.

T: Boys and girls, in this lesson we are very happy, now let’s sing together.把所学习的重点句子编成歌曲来唱。

反思:

现在进行时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是本节课的宗旨。

开始我以Chant来导入,通过复习引入,逐层的深入,以旧知带新知,让新旧知识相结合,再加上情境的创设,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轻松的状态中。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最基本的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也遵循了这一教学原则。加强了各环节的训练。如:用单词卡来造句子、观察图片说句子、学生角色表演、书写中的Ask the questions等等。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征,本着“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基本理念来设计本课的教学。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多种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双重效果。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10篇

《圆的认识》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我根据新课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经历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圆,感悟圆的特征,解释圆的应用,理解半径和直径的相互关系,建构对圆的结构性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看书自学等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力。

3、通过应用与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流程为:

一、谈话导入

师:老师想了解你们有哪些玩具?生:……

师:我小时侯也有玩具,想不想看看?生:想

出示陀螺玩具,并演示玩法。

师: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生:是由一根小棒和一张圆形纸片组成的。

师:先要做什么?生:剪一张圆纸片。

二:教学认识圆

师:出示小动物们的赛车动画,观察不周的车轮,让生发现圆心的车轮为什么会得第一。生:回答……

师:再让生通过观察发现有不同形状的车轮,从而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和圆有什么不同?从而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形。

三:教学画圆

探索画圆的方法

1)第一次尝试画圆

师:剪圆就得先画圆,用什么画呢?

生:圆规

学生尝试用圆规在纸上画圆

2)交流方法

师:用圆规画圆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正确画圆方法,得出结论后,教师演示画圆的方法。

3)第二次画圆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在纸上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交流:你们是怎么画出这两个不同圆的?

引出圆的大小与两脚叉开的距离有关。

4)第三次画圆

师:如果要你画一个和这个玩具上一样大的圆能画吗?

引出定长画圆,画好圆并把它剪下来。

四:教学索圆的特征

1)做陀螺找圆心

师:这玩具的小棒应该从哪儿穿过呢?

交流找圆心的方法,找出圆心,并把圆心用o标出。

2)认识半径

师:你知道这个圆有多大吗?

引出半径,并让学生在圆上画一条半径,让一位学生板演。

讨论半径的]特点,并标明半径r。

3)认识直径

师:你还知道圆其他特征吗?生:它还有直径。

画一画直径,说一说直径的特征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讨论交流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让学生在圆中画直径与半径,师:你能画几条半径,几条直径?

经过操作练习得出:在同一个圆中,半径与直径都有无数条,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

5)练习

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半径与直径。

6)看书质疑并小结

让学生看书134页至135页,并划出书本中的重要内容。

五、应用与拓展

1)怎样画一个很大的圆?

2)怎样测量没有圆心圆的直径?

3)在同一个圆心上的两个圆,让生观察发现明白了什么?(指出这样的两个圆叫同心圆)

4)讨论:车轮为什么要作成圆形?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究学习,并且营造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良好氛围,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前寻找准备,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利用学生非常熟悉且感兴趣的“玩具”资源,为新知教学的突破口,在第一时间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再通过探讨玩具陀螺的组成,感知要作陀螺首先要剪圆形纸片。这样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把数学的抽象知识与学生感性材料相联系,同时把学生平时的感性材料前伸了,带有目的的探索,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学习活动。

2、教学中以做陀螺为学习主线,体验动手与思维的关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上一篇:国庆节作文范文 下一篇:5的乘法口诀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