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8:38:08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

1、内容实用性强。高职计算机课程内容实用性强的特点是由高职学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高职学校属于职业学校的一种,它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普通高校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多设计让学生自作的环节。

2、应用领域广。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而且毕业后就要进入工作岗位,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追求,课程内容就显得很全面,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多设计出针对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

3、逐步增加难度。一般而言,高职学生进校时的计算机理论水平不够,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基础的开始学。因此课程的安排也是从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能一开始就设计过难的环节。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设计中的问题

1、没有按照整体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教给学生单一的计算机知识,而没有用整体性的思维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生制作广告时,只是教学生Flas应该怎样做,文字怎样编辑,而不是直接以某一广告为案例展开教学,这样不符合高职生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的实际情况。

2、没有照顾到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正如前面所说,高职学生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进行。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多任务的教学,不顾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实行式的教学,学生不能有效地吸收,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变成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练习的机会很少,这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如何将教学设计理念有效地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就是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价的问题,故将教学设计理念运用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就是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应该教什么

1、教学生广泛而实用的技术。关于广泛的技术,意思是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结合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以便最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但广泛并不代表走马观花,什么技术都教,什么又都浅尝辄止,不进行深入学习,这里的广泛也是要有重点的。关于实用,对于高职生,教师不能大谈特谈理论知识,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史等做法都是不行的。而是要教学生怎样处理实际问题,不至于在工作中一筹莫展。

2、教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高职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在校期间掌握所有和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够灵活处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额外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供学生练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敏感度。

(二)高职计算机课程怎么教

1、进行小步子教学。考虑到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易到难,让学生先适应计算机课程的节奏。教师要保持耐心,不能因为开始几节课学生跟不上速度、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对学生失去兴趣。

2、教师应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在经过几节课后,教师应该已经对学生的特点、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吸收较快的,教师可以继续保持,哪些方面吸收较慢的,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以促进课堂更好地进行。

(三)高职计算机课程怎样评价

1、多布置实际操作任务。对于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评价学生这门课的学习情况,肯定不能用原始的考勤率、回答问题的次数等这些作为标准,而要偏向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布

置一些实际的灵活的任务,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参考平时成绩。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显然不能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办法,而应该参考平时的每一次实际操练中。某一次成绩会带有偶然性,而平时的无数次操作则大致可以反映学生学习了这门课程后在计算机操作上的真实水平,防止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影响评价结果。

三、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价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带着实用、实地等理念来进行,才能真正将教学设计理念很好地运用进来,这也是教师们要引起重视的一点。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总结,来丰富教学设计理论,是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1-2]。2013—201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连续举办了 4 届全国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我校非常重视此项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赛,并取得了 2 项二等奖、2 项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比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综合素质也明显加强,他们已成为学院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通过比赛、观摩和交流,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深入思考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1比赛规则和过程

中医学专业青年教师比赛主要分为 4 个环节,共计 100 分。分别为教学演示 50 分(专家评委评分40 分,学生评分 10 分),综合素质测试 10 分,教学设计 30 分,教育教学论文 10 分。其中,教学设计和教学论文在赛前提交后由专家评委评分,教学演示和综合素质测试为现场评分。大赛组委会对每个环节制定了评分标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每一位参赛选手进行评比。我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充分准备,学院也积极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演示、板书设计、教师教态仪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培训和指导。通过半年的集训和各级比赛,选手们精神饱满地参加了全国的赛事。我院选手是讲授《医古文》和《黄帝内经》课程的教师,她们的课堂教学感情丰富真挚,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得体,声音抑扬顿挫。她们的教学内容深入浅出,重点难点阐明清晰,板书布局合理美观,展现了青年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更为突出的是2 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体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将枯燥沉闷的古文讲得生动有趣,感染了专家和学生评委以及在场的师生,获得了一致好评。

2取得的教学效果

2.1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青年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比赛,是对其教学能力的锻炼和教学各环节规范化的训练。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地翻阅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包括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环境、目标、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学习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等,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学习钻研中,教师不但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还创新了教学模式,将微课、翻转课堂或慕课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另外,青年教师还进行科学研究,关注科技新动向,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把新知识、新进展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每一次比赛都是不断积累和提升的实践,从教学能力、学科知识、专业素质等方面均得到全面的进步。有的青年教师对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课充满激情,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校级比赛一等奖到市级一等奖再到全国二等奖,他们的风采和能力具备了一个大学优秀教师应有的扎实的教学功底,在学院的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全国中医学专业教师大赛设置的环节繁多,内容包括提交 1 篇教育教学论文和 5 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准备 5 个 20min 现场教学演示用的 PPT和 20 道综合素质问答测试题等,这些准备工作给选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甚至有的选手想放弃比赛,但经过学系及学院与参赛教师的沟通交流和精心组织,特别强调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学系或教研室为团队,以指导老师为核心,大家齐心协力帮助和指导选手准备比赛,如聘请校内外督导专家指导其优化教学设计,示范教学内容,审阅教育教学论文等。老师们对 20 道综合素质测试题中不易把握的有关教学理念进行集体讨论,反复听取参赛选手的试讲,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老教师认真指导、一丝不苟、教书育人的优良作风和青年教师积极进取、刻苦训练、奋力争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全体教师,学院掀起了苦练教学基本功的热潮。

3存在问题及思考

教师不论是观摩比赛还是直接参加比赛,均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启发了思路,加强了事业心和责任心,对今后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通过比赛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1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为主”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为核心”转变,但近年来发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师主宰课堂授课,学生被动地听课,灌输型课堂教学模式比比皆是。虽然有些课堂上增设了提问、师生互动、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等,但还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还要进一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要创新教学模式,还要丰富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树立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思考。 3.2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过去传统的教案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的需要,在科学研究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正在推广应用[3]。虽然教师们也在主动适应这些变化,对教与学进行了设计,但还是没有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教学设计得分处在中等水平。核心问题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内涵理解不深入,具体体现在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学情分析、课后反思等认识得不深不透。对教学策略设计,如课程导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课堂效果测评及反馈、教学组织流程图、板书等,缺乏深入细致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另外制作 PPT 的过程中,缺乏多媒体技术中视频、动画演示等引人入胜的教学过程,形式上色彩搭配也欠合理。 鉴于此,今后要重视教学设计,深入学习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方法[3]。熟悉大纲要求,清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认真揣摩师生互动以及对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价等环节,树立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和教书育人的意识[4]。目前具有先进教学设计理念的 BOPPPS 模 式 已 经 在 中 医 药 课 程 中 应 用 ,BOPPPS 是 包 括 导 言 ( Bridgein ) 、 学 习 目 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 ( Participatorylearning ) 、 后 测 ( Post-assesement)、总结(Summary)6 个方面的课程设计方案,该教学模式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值得教师深入学习借鉴[5-6]。 3.3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水平有待加强 教育教学论文是一个经常被教师忽视的环节。一方面是思想上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未进行深入思考,缺乏从现象中提炼、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因此存在论文选题意义不大,论据不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语言欠规范等不足。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坚持对症研究,教师之间互帮互学,切磋砥砺,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才会有质量、有新意。

4小结

比赛和获奖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和观摩,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增强自信,同时找到教学中的问题,修正不足,这对今后提高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学院或学校组织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要更加关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比赛激励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规范化体系,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集体培训、个体辅导、参加基本功比赛等环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敏,潘慧.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建立高素质高水平师资队伍:参加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有感[J].协和医学杂志,2014,5(3):357-359.

[2] 王列,马铁明,曹锐,等.发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作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2):170-172.

[3] 周桂桐,张志国.中医药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创新与设计实务[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吴元洁,王键,李净,等.基于问题教学培养中医院校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2):94-96.

[5] 何昱,来平凡.BOPPPS 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89-190.

[6] 李硕,傅海燕.基于 BOPPPS 教学模式以“提高阅读能力”为中心的医古文教学实践和效果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5): 36-37.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能力;教学设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这里所说的合格,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业务能力合格。对于师范生来说,良好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善于沟通的能力、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等等都是必需具备的,但是最重要的能力还是教学能力,因为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教学实践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教学能力往往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按照教学工作体系,教学能力可分解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四大类。作为教学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组织与开展的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所谓整体策划是指教师要对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教学阶段或一个教学单元做出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整体思考,使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既能体现长远目标的追求又能体现近期目标的递进要求;所谓综合设计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教学进行具体思考,学生现有的教学起点是什么,如何确定教学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为达到此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作为资源和手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以及如何组织和形成师生之间多向有效的互动,何以知道目标是否具体得以落实,等等。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就是指为了达到政治课堂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策划。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又把这个准备过程称之为备课,所以备课也就是教学设计全过程的体现。教师在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充分的准备之后,通常以教案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准备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不仅是表达教师教学设计状态与结果的主要载体,而且也是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的外显方式。如果说教师的同常教学实践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教学理念与价值追求的间接反映,那么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行为的决定因素,为其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蓝图和前提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学活动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学政治课教学,成为合格的政治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其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的主要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常常反映出许多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没有准确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不全面,思路不清晰,遗漏教学重点。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接连两届学生,即2 0 0 7级和2 008级学生基本上都忽略了“潜能重要性”这一重要教学内容。有的教学设计甚至先强调潜能多样的、巨大的特点,再介绍潜能涵义,完全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逻辑结构。

2.2教学环节不清楚,尤其导入与新课不分,经常是将导入环节设计过长,用时过多。如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是金夕”,课题的教学设计,有学生设计用“九色鹿”故事的影像资料导入,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但是该资料的播放就需要九分钟,这明显是“喧宾夺主”了。

2.3 教学重难点不突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仅摆出观点、提出问题却没有进一步的分析说明,而且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未能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教学设计短小简单;另一方面是收集补充的教学资料太多,不知道取舍,显得教学设计冗长繁杂。这两方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关于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一框“身边的诱惑”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教材有三目,分别是“金钱的诱惑”、“游戏机的诱惑”、“黄赌毒与的诱惑”。学生一般将“游戏机的诱惑”确定为教学重难点,但在教学设计中对三目内容却用力均衡,只是有的简单些,套用教材案例,照本宣科,丝毫看不出对实际教学对象初一学生身上现实事例的引导分析;有的复杂些,除了引用教材案例,还充实了很多寓言故事、生活实例,而且每个内容都展开分析。事实上,不管篇幅长短,这样的设计都不可能将教学重难点讲透。

2.4 教学过程缺乏弹性,常常是以师范生自己为中心,以师范生自己的活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设计中写出自己所假想的教学对象应该回答的结果,这个答案不仅正确无误,而且还是唯一确定的。不管教学对象的答案是什么,自己就是按照这个给定的唯一答案来讲解,横竖是“以不变应万变”。

2.5 未能充分体现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思想性”这一根本特性。思想政治课程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不断修订,但我们不能忽略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要解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怎样做”的问题。遗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往往考虑不到这点,如前面提到的关于“发现自己的潜能”课题的教学设计就是只列举他人潜能激发的成功案例,却不懂得强调发现潜能,中学生要从实践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6 板书设计不规范。有的板书设计与教学内容脱节,确定为重难点的内容,板书未曾体现,而教学内容未提到的,板书却标出来了;有的板书设计过于复杂,几乎是教学内容的罗列,而不是教学内容的概括;有的板书设计缺乏条理,随意性较大;有的板书设计甚至照抄教参,根本不顾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内容。

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锻炼、缺乏经验,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还比较缺乏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对教学做出整体策划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措施 3.1 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rl主干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今后从事本专业教学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我国2 1世纪教师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将《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理论课时从4 5增加到5 4课时,除了由本系教学法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内容等原理知识,还聘请桂林市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政治教师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桂林市思想政治课改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信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当代中学思想政治课在课程性质上凸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程理念上强调课程建构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强调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注重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践行。因而师范生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遵循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以促进中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教学根本目的,懂得运用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处理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综合性的教学设计具有包含性、综合性、有机性的特点,既强调教学中整体与局部的包含关系(如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看做是这节课的一个局部,把每节课看做是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阶段中的一个局部),又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是两个相互构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一个整体。

3.2 加强教学设计指导,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能力训练模式。整个训练过程把常规的微格技能教学训练与学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训练以及师范生教育实习前的试讲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第二阶段是参加系、校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与指导;第三阶段是教育实习前试讲训练与指导。三个阶段依次相联,循序渐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第一阶段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实际上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课程的实践部分,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板书技能等诸多方面。不管进行哪方面的技能训练,我们都要求学生先撰写课时教案,再进行该项技能训练。并且针对实训情况进行集体评议,要求学生根据小结反思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这个阶段的训练受课时限制,基本上是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上面所列举的种种教学设计问题集中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我们也主要以集体评价的方式给出指导意见。因而这个阶段的训练是面向集体的,是局限在表面的,比较粗糙的,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我校从2008年起,每年都组织参加广西师范生技能大赛。我系积极响应,具体由教学法教师负责。我们就借助这个契机,将此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我们先组织全系师范生技能大赛,赛程分初赛、复赛,项目分全能与单项。单项比赛含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板书设计、片段教学等五项。我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全部参加系教学设计单项初赛,教师分别进行指导。对于从系复赛中胜出准备参加学校决赛的学生,教师则对其进行精心辅导。经过师范生技能赛的训练,学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已逐步减少,少数优秀生已能撰写出相当精彩的教案。教育实习是师范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检验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实习前的试讲训练非常关键,试讲不过关的学生是无法参加实习的。因此我们把这个过程作为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第三阶段,即巩固阶段。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性、针对性、个别性很强。我们要求学生先根据实习内容写出教学设计初稿,经指导教师仔细批阅后进行修改。一次、两次、多次、不断地修改,直至合格才能试讲。然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试讲情况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调整充实。通过这一系列地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基本上能够克服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整体综合性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整体上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行为、设计教学过程,注意把“备教材”与“备学生”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实际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3.3 改革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增强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从2 004级起,我系每个学生均须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实习论文,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毕业论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主,兼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和扩大专业知识为目的。毕业论文内容包括工作计划和组织、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案比较选择、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程序开发、总结、撰写报告等。根据课题要求不同,有所侧重。从2007级起,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改革了学生毕业考核方式,将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改为撰写毕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采用教案(详案)加教学课件的形式。内容采用初中政治教材中任意一课。可以说,毕业设计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手段,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毕业设计答辩,200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 3名学生撰写的毕业设计全部合格,其中30%的学生毕业设计获得优秀。

参考文献

[1] 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谢树平,李宏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6.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协同学习;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064-02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已很难满足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网络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具有群体性、交互性、协同性等特征,学习也是如此,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热点,利用网络环境协同学习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围绕这一问题,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为例,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通过个案的设计与应用,对如何在《中国旅游地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强调以网络为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协同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环境,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以及相互之间彼此交流、讨论与合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网络协同学习教学模式,有着与教学的四大要素相对应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网上教师、协作小组、网络环境、教学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学习内容及学习反馈等为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链接是各种各样的媒体。网络环境以其超资源共享性、灵活多样性、时空性、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介入协同学习,通过旅游视频、旅游图片把中国旅游资源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在模拟的旅游情景中讲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实现知识升华及能力迁移。例如:在讲授长白山旅游资源时,网络上的旅游资源比教材上的文字描述更加直观形象,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实训教室,把长白山的相关旅游图片和旅游视频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直观的认知环境。同时,教学中利用网络环境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或学生自己利用旅游网站等网络资源进行本课程内容的扩展,如《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等,效果必然良好。网络的教学中营造民主、合作、互助的教学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国旅游知识,这种学习模式对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解决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创新、合作、探索发现能力非常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应以协作学习为特征

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模式是协作学习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学习方式,是掌握与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入协作学习的基本理念,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支柱,个人自主学习为先导,在学习中通过小组内部协作发挥集体协同效应,通过小组互相竞争发挥群体聚合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协作学习,学生以相互合作共事的态度,共享信息与资源,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所担负任务,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进行,强调准备、组织、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的全程演练,同时注意案例式教学、比较法、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模拟现场导游环节和实际工作讲解。协作学习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发展了他们的个体思维能力以及学生间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应以问题为核心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驱动,首先确定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来确定问题的来源、种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建立具有良性组织结构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采取竞争、合作、辩论等多种方式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系统获取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和途径,通过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中国古典园林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利用提出“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区别”问题,进入中国古典园林特色的研究学习,对比展示拙政园与凡尔赛宫花园的照片。提问:中西方古典园林有何特征?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更深更广。教学中利用多个问题框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思路,综合了协作学习、发现学习、综合学习以及等多种学习方式,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借助一定的工具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口头汇报、综合作业、旅游线路设计、资源调查报告、编写导游词、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教师或专家对学习成果、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做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反思,以便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运用协同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创新,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不同于本科院校,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2]。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因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对课程关注并产生兴趣,需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保障过程性考核的顺利实施。如针对每年举行的食品包装作品设计展,利用分组讨论、确立方案、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等环节,使人人参与其中,表述设计理念,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作品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来表述作品。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为师生带来全新感觉,如有的小组以情景剧形式展示,有的以栏目组采访形式展开,有的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设计理念,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了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分享与合作,设计作品中体现的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在学习“食品包装标准与法规”一节时,采取讨论式教学法。教师随机挑几名学生表演关于食品包装法规、标准的情景剧,目的是考查其应变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短短的8分钟准备工作后,6名学生以法庭审判为场景,展示了一场关于食品包装标准与法规的生动案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学习了食品法律法规这门课的基础之上,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没有事先安排,学生对一些细节把握不准,出现概念模糊的情况。情景剧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并将事先搜集的论文发给学生,让他们从论文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然后进行论文讨论;论文讨论结束后,由各组代表发言,表述本组对论文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讨论式教学可充分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一些不善言表的学生开口讲话,克服胆怯心理,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感共鸣。

2严格的考核评价方式

过程性考核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包括包装材料调查汇报、包装作品展示、包装实例讲解等)。结果性考核要求学生写论文,论文要求和毕业论文要求一致,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奠定基础。过程性考核成绩与结果性考核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每次考核结束后教师会及时将成绩记录在授课手册上。由于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整个考核过程体现出公平原则,不像过去以一张试卷成绩定结果,因此,学生对该门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较好。

3讨论

过程性考核强调“以人为本”,体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及时反馈等特点,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过程性考核看似在某些教学环节减轻了教师负担,实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只有进行课程改革、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才能较好地对学生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综合考评,工作量不减反加,因此要做好充分准备,以有效实施过程性考核[3]。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个别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依赖本组其他成员;应加强学生调查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真实性等。我们在2010—2013级食品类专业学生中实施过程性考核,大大激发了学生对食品包装技术课程的兴趣,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总之,实施过程性考核有效促进了课程改革,推动了学校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在很多高校的艺术类教学中长期存在着“重设计实践教学,轻设计理论研究”的思想,使得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们对理论课程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而是对操作性比较强的设计实践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对设计史的课程所采取的的态度也就是听听就过去了。由于在各高校中设计史的课程不被重视,也造成了设计史课程的教师资源严重缺失,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史论类这种纯理论的课程,甚至有些课程都是找一些文科非设计专业老师兼任,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趣味性,从而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设计史的教学目的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外艺术设计是如何发展的,最重要的是认识和了解各个时期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以及设计作品的时代特色,培养学生对设计理念系统的思考与认知,并且把这门枯燥的理论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将理论升华,在理论学习中将实践得以实现。

二、设计史教学的改革探索

1、授课内容与时俱进,重点突出纵观设计史,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面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大,文化、地域差异比较大,在有限的课时里,授课教师需要精炼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重点突出,留下对未来设计实践有帮助的、应用价值高的设计理念与应用实例。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史课程重点在于从分析设计的发展过程,研究和分析各个不同时期的设计观念。设计史的授课内容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由于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创新,设计也在发展和进步。设计史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从设计的发展史上简单的将词汇进行解释、将理论进行阐述,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设计的发展趋势,合具有时代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实例,通过分析和讲解,启发学生学习历史和设计作品背后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想法,使得设计史可以鲜活的得以传承。

2、发挥专业特色,构建实践教学设计史课程一般来说都是考查课,授课方式也就是纯理论教学为主,结课方式一般以论文为主,所以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授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构建视觉传达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发挥视觉传达专业专业特色,结合设计内容展开对具体设计风格和方式演变的历史的学习。其次,改变过去“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建立老师跟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见解,发挥他们的潜能。最后,加强课堂的实践教学。

可以将设计史中的设计理论提炼出来,让学生完成一个类似风格和理念的作品,还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设计作品的理解和自己作品所要传递的理念,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设计史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有效学习:LAMS~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9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的网络培训、网络学习逐渐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通过网络参加培训机构的网上培训、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获得教学研究的信息,在网络越来越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的同时,网络培训、网络学习的有效性越来越引起关注。

一 教师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师网络学习的机会不断增加,但培训实效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网络学习效率偏低。由于教师参加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日常教学工作非常繁忙或出于拿培训学分的目的,不少教师的培训动机不端正,导致学习要求不严、自我控制力低和功利性较强,使得网络学习效果不好。

(2)培训学习(内容)序列性不强,学习内容割裂,使得学习连贯性差,前后知识缺少联系,影响学习的整体效果。

(3)网络学习缺少互动交流。由于网络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缺少学习伙伴、缺少集体学习活动,容易造成学习者心理上的孤独感和距离感,影响学习效果。

(4)学习监控、评价手段单一。培训组织者缺乏对网络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的手段。

(5)培训设计者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缺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技术手段。不能根据网络培训的特点,设计出能够应用于各种教学模式、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来掌控整个网络教学活动。

为解决现行教师网络培训、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的指导,需要良好的管理平台的支撑。

二 学习设计理念及启示

学习设计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的学习规范设计,它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活动以及活动序列的设计。IMS全球学习联盟(f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的学习设计规范(IMS LD)指出,学习设计是对学习者按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的学习环境条件下通过执行一定的学习活动进而达到规定学习目标的方法的描述。学习活动是学习设计的核心要素,连接着整个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角色、各类工具与各种资源。

学习设计理念体现了学习可以活动化: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序列化和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更有效地学习;对学习设计予以保存可以重复使用等主要观点。学习设计理念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学习的启示。

1 结构化、系列化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学习设计理念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且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活动所支持的资源要考虑时间和顺序的安排。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在实施时,有利于控制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了解和管理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因此,应选择适用于学习活动设计,并支持活动序列控制的教学和管理平台。

2 可重用、共享的学习活动序列有利于教学设计的交流和管理

学习活动序列设计是教师教学设计思想的智慧结晶,各项学习活动设计予以保存并在其他课程设计时加以借鉴或修改,就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便于教师间交流设计思想。因此,需具备学习活动序列可重复利用功能的教学管理平台。基于学习活动设计的LAMS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选择。

三 基于LAMS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

1 LAMS的基本功能与特点

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即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由澳大利亚麦克夸利大学James Dalziel带领的项目组所开发。是一个集设计、管理和传递在线协作学习的

活动设计包括活动的总体设计和活动单元设计。活动总体设计对整个网络学习按照结构化、序列化的要求做出总体规划,涉及学习活动的总体任务、学习活动的流程和层次,明确活动步骤、确定活动分工、选用活动资源、提供活动样例等。

活动单元设计是网络有效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学设计思想的集中展示,也是联系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任务与学习者之间的桥梁。它包括学习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设计、活动资源设计和活动工具设计等,各个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支撑。

活动内容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活动任务的安排及能力培养等进行设计。包括创设活动情景、师生的活动分工、学习成员之间的合作等具体活动安排。

学习活动资源的设计,要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以满足学习者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有效学习,资源包括案例、课件、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媒体素材等。

活动形式设计要根据学习任务或目标来选择,如资料阅读、文献检索、问题讨论、成果展示等多种活动形式及组合,有利于促进有效学习。

工具是促进有效学习的手段,活动工具的设计,要按照学习活动的内容及形式,选择相应的活动工具。

根据活动的总体设计,将各单元设计的学习活动组成整个活动序列,在各活动单元之间可以设置“门”、分支和选择等序列控制工具,以确定下一学习活动开启的条件,保证整个学习活动的有序展开。

在LAMS平台上将活动工具采用拖放图标的方法,来实现活动设计思想的显性化,用箭头转换工具将各个活动组成序列活动,同时设计者可以通过预览活动流程的方法,检查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随时添加学习活动。

(3)教学评价与实施

教学评价是有效学习的动力支持,通过评价可以掌握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多元化的评价工具使得教师可以通过LAMS平台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功能对学习者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与指导。

学习序列活动创建后,可以直接在网上课程,学习者进入学习环境,每项活动结束后才能进入下一学习活动。教师在监控界面随时对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根据需要调整和修改学习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价。

四 结语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一、 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教学设计传入中国后,引起了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广泛关注,尤其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基础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也普遍关注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学历史教学设计已经基本上取代了传统教案,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据笔者粗略统计(基于CNKI),成果包括近10本书、近10篇硕士论文和40余篇期刊论文,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详述于下:

首先,作者群体结构单一,基本是中学历史教师,其比例高达95%以上。已出版的8本书基本为中学历史教师的集体智慧,7篇教育硕士论文也是出自在职的中学历史教师之手,专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寥寥无几。

其次,内容绝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期刊论文上的成果绝大多数是教师对某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而8本书也基本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集。严格说,这种侧重于将自己在课堂上“讲什么”和“如何讲”作为中心的经验式备课(计划)活动,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还有的把教案等同于教学设计的,则是将教学设计仅仅视为“产品”了。实际上,教学设计既是指过程,又是指结果或产品。

再次,概念、理论不清。表现之一是,对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理论来源、教学设计的原则、层次与模型、要素等教学设计基本理论等本体性知识含混不清,尤其是最基本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则。这类作品大多就一些历史教学内容制定目标、选择媒体、策略、创设情景等,将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碎化为几个因素、流程的简单叠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段相当长时间里,国内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者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一般以“过程说”(把教学设计界定为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评价教学结果的计划过程)居多。这使得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误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几个环节或要素。另外,那些案例加点评的书虽冠名教学设计,但实际难觅教学设计原理的痕迹。

表现之二是,少量成果中有一些理论,但将教学设计理论生吞活剥、生搬硬套到历史学科的实践研究中,没有加以消化和吸收,理论与实践处于“两层皮”状态。比如有的不加分析就举例使用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等自主学习策略,甚至无视建构主义的缺陷(没有完整的教学目标和评价、强调环境和意义建构,弱化了在历史学科使用的操作性)任意夸大其意义。还有的机械套用教学设计的模型。模型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是通过关联的方式来初步思考和学习重要原理的一种方法”[1]。教学设计模型只是针对特定教学系统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是普适的流程或框架。任何一种“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体现了以系统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观念,在该观念的任何理论或抽象意义上讲,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正确的或错误的模型。当所创造的模型在具体情景中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效时,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可以任何方式表征。”[2]因此,模型只有针对特定环境条件才具有实际意义,不能僵化地套用。

最后,就整体来讲,目前的历史教学设计仍处于基于模型设计加经验的初期阶段。基于模型的教学设计通常提供给教师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模型备选,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形式上可按照某模型进行操作,而对于策略的选择、教学模型的具体化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经验。所以,历史教学设计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摸索阶段。

二、 产生问题的原因

产生以上问题,一是历史学科自身的原因,二是外部的原因。

1.历史学科自身的原因

第一,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群体结构单一,与教学设计研究的需求不匹配。作为一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任何一个学科教学设计的研究团队都应是既有理论的专业研究者,又有一线实践者,二者的亲密、平等合作才能造就高水平的教学设计成果。而历史教学设计的研究群体绝大多数为一线教师,专家身影难觅。因此,出现概念、理论不清等问题,处于经验摸索阶段实属必然。

第二,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起步晚。教学设计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以后引入中国,而历史教学设计开始的时间更晚,第一篇相关论文始于2001年,此后作品零星,2005年以后逐渐增多,2008-2011年达到高潮(包括3本书,3篇硕士论文,21篇期刊论文),其中较多集中在2010年。显然,历史教学设计研究刚起步且还未及消化吸收,因此,大多引介别人的成果,缺乏构建历史学科特色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规范,缺乏在深层次上的理性思考确属必然。正如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凯瑞所说:“那些不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而独立执行任务的人,将永远不能掌握教学设计的学问,他们充其量只能充当一名好的操作工。”[3]因此,生搬硬套某一教学设计模型的现象在所难免。

2.外部的原因

第一,教学设计研究本身理论脱离实践。首先,教学设计虽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但其理论本身比较抽象不易被一般中学教师所理解;其次,多数教学设计的专家高高在上,埋首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的构建,不了解基层实践,忽视了对中学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探索,因而也就难以完全发挥教学设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他们提供的教学设计模型大多为线性、封闭的模型,“线性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易屏蔽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难以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5]即只给教学提供一个宏观的指导框架,而未能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不可能发挥教学设计的创新和独特功效。专家们提供的教学设计的实践环节也都只是宏观的、概化的描述,缺乏容易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操作工具,教师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理论和模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研究型教师的专利,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应用性。教学设计研究的最终归宿是学科教学,否则何谈存在价值和发展源泉?

第二,我国教学设计的本土化水平低。我国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引进至今,极少形成自己的成系统地教学设计理论,构建符合我国教育背景和教育需要的、适合基础教育教师使用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操作规范还为数寥寥。

第三,国外教学设计的研究仍有缺陷。虽然国外教学设计从60年代末至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发展了两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型(第三代正在研究中),可谓成绩显著。但他们也承认,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还非常年轻,各种理论观点都带有某些合理性,但每一种理论只能把握部分教学的本质。”[4]

总之,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由于我国教学设计理论的薄弱,自身缺乏对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基本的教学设计操作规范的训练等原因导致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三、 思考与建议

鉴于以上原因,以下思考与建议仅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

第一,学习相关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基于理论的操作技术,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理论认识活动,而且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的历史学科化,也必须用基于操作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作为基础才能实现,即应把历史教学设计看作是一项面向历史学科知识的设计技术,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学科特征和教学策略的描述的拼凑。由此,历史教师必须掌握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领会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原则,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型和基本要素。这不需要去阅读加涅、迪克和凯瑞、史密斯和雷根等的经典教学设计原著,只需阅读一两本国内系统阐释教学设计理论的著述,如何克抗的《教学系统设计》、皮连生的《教学设计》等即可。除教学设计理论的本体性知识外,还应学习一些教学设计的条件性知识,其中应具体、详细学习一些当前教学设计应用频率较高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如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等。这是做出真正科学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深刻领会和有意识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后对一定活动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关于一定活动的“应然状态”的判断,往往对相应的实践起着引导定向的作用。因此,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与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当下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面对新课改对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要求,为了避免手足无措、彷徨无计,积累教学设计的理论,提升教学设计的效果,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必要的。这些理念包括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教学观、知识观等,都是我们耳熟的东西,但是否能做到熟练、有意识应用于实践就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了。如果这些理念仍停留于纸面上,教学设计方案无异于传统教案的改头换面,而教学方式也只会是走老路而已。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这些学到的理念理解、消化,并渗透到实践中,才能彻底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第三,始终遵循教学设计的核心原则。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有很多,如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放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等等,但笔者认为,应重点掌握其核心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两个原则之所以是核心原则,是因为这是新课程与旧课程明显区别之所在,更是制约当前历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系统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是完全颠覆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很多教学设计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核心问题就是仍在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实施教学,只考虑教师如何好教,完全违背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或“为学生”设计教学。早在教学设计诞生之初,加涅就曾提出教学设计中的这个核心问题;后来美国著名教学设计专家梅瑞尔(M.David.Merrill)也指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瑞格卢斯也指出:“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7]所以,我们应该围绕学生的现有水平、需要、未来发展设计教学;而不是围绕教师如何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教学。

第四,认清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误区。有的教师认为,别人教学设计得好,是因为别人的学生素质高、教学条件好或教师水平高。这其中有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好的教学设计有赖于好的外部条件;二是一般的教师很难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即优秀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优秀教师的专利。“教学设计的系统思维观点认为,我们不能把教学成效的条件直接地等同于教师或学生的天赋特征,不能寄希望于以优越或理想的条件去实现预期目标,因为它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设计所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用什么样的途径使得一般的教师和一般的学生都能取得不一般的业绩呢?这便是教学设计的优势所在。”[6]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理论,系统而科学地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学生条件等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同样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不仅有效果,而且更富有吸引力。另外,还有一个误区,当听说某某教学设计优秀时,一些教师就会蜂拥模仿。实际每个教学设计都是在充分、综合、全面考虑自身所面临的教学系统内各种因素(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结构与功能达到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身特色与经验不断揣摩和精心设计的结果。换言之,就教师经验的复杂多维性与设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前瞻性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延续、依据情景脉络变化时“创作”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功的教学设计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简单复制和照搬。

参考文献

[1] 史密斯,雷根.教学设计(第六版).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加涅等.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W.迪克等.教学设计原理(第六版).庞维国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转引自卞亚红.MCAI课件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6).

[5] 张文兰.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思索与浅探.中国电化教育,2003(5).

[6] 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 建筑节能 教学设计

房屋建筑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课基础课,其内容不仅涵盖基本的建筑构造原理,同时涉及建筑构造设计前沿内容。在以往学者们的教学研究中,对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较多,但对某一章节的教学研究较少,也有学者对楼梯等章节的教学方法及策略做了探讨,但对房屋建筑学中建筑节能相关知识的研究鲜见报道,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环节尤为重要。本论文选取房屋建筑学中建筑保温隔热构造部分(建筑节能相关内容),对这部分教学设计教学探讨及实例说明,以期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筑节能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必要性

能源问题是己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己占社会总能耗的大户(约占30%~40%)。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己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建筑节能理念与工程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但在以往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中,建筑节能知识主要体现在墙体与屋面的保温隔热构造这部分内容,有些教材中甚至把保温隔热这部分内容分别融入到墙体和和屋面,没有独立的知识体系,在课时分配是这部分知识占比重较少,强化不够,所以在土木工程整个专业体系学习中,这部分内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

2教学设计原则

研究在传统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应针对建筑保温隔热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

2.1培养学生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

在教学中,明确保温隔热的目标:即在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同时建筑节能。围绕三要素的关系:即人、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协调好建筑、环境c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节能理念;讲课以设问开始,然后探究原因,解析机理,重点难点突出。不同层次知识层层展开,最后得出解决问题对策

讲解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当前建筑能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分析节能潜力,导入建筑构造应与建筑节能相结合,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建立建筑节能理念。比如,比较分析我国某地区与气候环境相近的发达国家在建筑能耗方面差距,探究其原因――分析两者在建筑材料应用和建筑构造设计上的差异,最后提出改进措施。

2.2体现先进性、地域性、灵活性原则

第一,体现先进性原则,保温隔热部分不仅要学习基本的保温隔热构造原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节能设计理念,新的节能构造技术,新的节能构造原理不断涌现,教师在教学中在讲清基本原则的同时介绍建筑节能新理、念新技术及新材料,分析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第二,体现地域性原则:自然环境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节能设计,在讲解中应分析本地区气候特征,当地传统节能构造技术,在此基础上引导提出适宜当地的建筑节能构造技术。在讲课中不拘泥与课本内容,同时不拘泥课堂形式,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原则。

3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层面。

在传统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中,教师多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层面,对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不够重视,更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仅掌握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在建筑节能这一章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唤起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节能理念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

3.2教学策略

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知识问答、课堂讨论、引导探究等。

3.3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保温隔热的目标;(2)保温隔热的途径;(3)常见的保温材料。

【过程目的】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节能意识,树立建筑节能理念,掌握建筑节能构造技术;(2)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思想】

介绍我国能源现状,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及建筑设计需求,国外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引出现阶段保温隔热目标。通过我国建筑热工区划,明确当地保温隔热设计要求。

通过热量在建筑中传递的原理。得出减少热量损失的途径。再介绍水蒸气对建筑保温的危害,及解决的途径。通过图片认识现有的建筑保温材料,启发学生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建筑保温材料。

【教学内容】

(1)建筑保温隔热基本目标;(2)我国建筑热工区划;(3)降低建筑护结构热损失的方法;(4)建筑隔热保温基本概念掌握;(5)水汽对建筑热工性能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

(1)建筑保温目标;(2)水蒸气在建筑护结构中的传递及对保温的危害。

【教学策略及方法】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师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再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创新思考,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提出对策等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最后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表1)

4结语

教学设计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二维”学习,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按照实际进行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开发就是课程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改我们老师”,教师改了,学生就有办法了。

(1)“二维”学习,即“理论+实训”的结合。“二维”课程体系的模型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又包括专业课和公共理论课,第二课堂又包括技能课和社会实践等课程。好的课程体系模型应有良好的设计理念、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合理的专业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结构,健全的顶岗实习、专业选修课、技能竞赛和专业技能体系理念。一切课程围绕“如何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设第一课堂;专业课程构建可以是“1+3”、“1+2”、“2+1”等模式,渗入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模块;系统设计顶岗实习,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可采用每周“4+1”的模式进行,星期一、二、三、四在学校教学,星期五、六、日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每月利用两天时间进行综合总结,发扬优点,改进不足。

(2)公共课开设以专业为定位。可做一个课题进行教学,师生共做,和谐完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公共必修课的老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渗透职业素养,了解团队的工作,如上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用学生实结文章评讲,上体育课的老师可以结合职业易损部位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围绕专业开发。

2教学的设计

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参与教研活动,教学效果要良好,教师精神饱满,很有激情,上课中有图文、有视频、有好的教学案例、有差的教学案例,案例比较贴近生活等。

(1)第一次课教学设计是职校教育教学设计重中之重。好的教师上课时特别注重课程介绍、主要内容、教学安排的说明,告诉学生学习要求和主要参考书籍、有关杂志、相关网站等收集资料的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及第一次课教学内容等。

(2)职校教育教学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服务,所以好的教师必须自己做好发展规划,应积极主动地要求去企业实习,改变教师的观念,企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为了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必须进行课改,授新课就要给学生构建一个将来工作实践的框架,教师教什么?怎样教?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或社会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以工作来教。

(3)做一个好教师的方法。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教师要有精心的课程设计,为人而讲课,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融入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更丰富、更企业化,教师永远不要抱怨学生,学生学得怎么样,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学设计。

(4)一体化教学注意事项。一体化教学技能很强,理论零散,应有一个整体集中系统说课的过程,教学方法多变,上大班课最好印资料让学生填写,上小班课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参与程度高,让学生进入课堂,按时到教室,想办法让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做,有所得。

(5)职校教育教研活动。在职校教育中,教师除上课外,还要有第二课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总结当作论文写,工作当作科研做”。教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规定动作有说专业、说课程、说单元、说成绩及公开课等,自选动作有根据专业建设开展个性化的教研活动,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理念,创造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场地,把以上的活动当做论文写,当作科研做,久而久之,就会研究出大量的教学成果,丰富教学经验,使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能力逐渐增强。

3结论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汽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这要求汽车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不断探索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汽车课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的积累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使教师从学术型变成职业型,学生从学习型变成职业型,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防水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制设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