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2 04:37:45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1篇

一、上任四个月来的主要工作总结

在年10月初,承蒙会计学院的同事们和学校党委信任,被学校组织部任命为会计学院副院长,目前还在一年的试用期内。职责分工是分管科研、人事和自学考试,协管福建路教学。上任四个月来,主要是熟悉各项行政事务,思考以后工作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也就是说,还是在学习阶段,逐渐适应新角色的要求。

在科研方面,由于近几年我院的科研水平取得很大提升,已经结题和正在从事的自然科学基金就有5项,一类期刊取得新突破,这说明已有的科研政策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我的思路是稳定。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不作为。目前正在筹备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题目为“中国会计国际化与CFO角色”,开会日期定为年3月18日。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升我院在会计教育界的声誉。我们已经做大了,如何做强,如何在学术界有我们的声音和一席之地是我们以后科研工作的重点。

关于人事,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这学期主要是教师岗位定级,在会计学院岗位定级指导小组的安排下,制订了会计学院中级职称岗位定级条件,目前这项工作在和谐的气氛中已经顺利完成。人事的第二项工作是人才引进。这学期先后联系了五位博士研究生,在年元月10日,暨南大学的曹博士已经过来试讲,目前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初步打算是开完3月份的学术性会议之后,配合人事处到各个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定向定点招聘会计学博士研究生。

关于自学考试工作,由于自学考试是会计学院的经济生命线,所以这项工作是我上任以来的工作重点。基本思路和做法是稳定小自考和社会大自考工作,重点发展全省职业院校“专接本”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专接本”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在年元月8日负责召开了全省“专接本”三门课程,即《资产评估》、《审计学》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集体备课会议,聘请了相关专家对承担“专接本”的22所职业院校近60位教师分课程进行了集体辅导。目前“专接本”这项工作开展顺利,将为会计学院的社会服务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是我上任四个月来工作的简要总结。多学习,多沟通,多服务,定好位,这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二、年度个人的教学科研情况

在年度,我个人对于教学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全年工作量超过900课时。就以这学期为例,课堂教学工作量就有303课时,平均每周14节课。主要为财务管理专业07级和08级共八个班的学生讲授《财务管理》,这门课采用罗斯的《公司理财》(第八版),这本教材内容多,难度大。为了能吃透教材,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同时以身作则,我个人将课后每道习题都做了一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学生们严格要求,每次都布置课后作业。

关于科研,这两年主要是读书思考,很少撰写专业论文。打算从年开始,回归专业,作为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要带头搞科研。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是上任四个月来的主要工作总结;

二是年度个人的教学科研情况总结。

一、上任四个月来的主要工作总结

在年10月初,承蒙会计学院的同事们和学校党委信任,被学校组织部任命为会计学院副院长,目前还在一年的试用期内。职责分工是分管科研、人事和自学考试,协管福建路教学。上任四个月来,主要是熟悉各项行政事务,思考以后工作的重点和先后顺序。也就是说,还是在学习阶段,逐渐适应新角色的要求。

在科研方面,由于近几年我院的科研水平取得很大提升,已经结题和正在从事的自然科学基金就有5项,一类期刊取得新突破,这说明已有的科研政策是卓有成效的,所以,我的思路是稳定。但稳定并不意味着不作为。目前正在筹备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题目为“中国会计国际化与CFO角色”,开会日期定为年3月18日。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升我院在会计教育界的声誉。我们已经做大了,如何做强,如何在学术界有我们的声音和一席之地是我们以后科研工作的重点。

关于人事,主要做了两项工作。第一项工作,这学期主要是教师岗位定级,在会计学院岗位定级指导小组的安排下,制订了会计学院中级职称岗位定级条件,目前这项工作在和谐的气氛中已经顺利完成。人事的第二项工作是人才引进。这学期先后联系了五位博士研究生,在年元月10日,暨南大学的曹细钟博士已经过来试讲,目前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初步打算是开完3月份的学术性会议之后,配合人事处到各个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定向定点招聘会计学博士研究生。

关于自学考试工作,由于自学考试是会计学院的经济生命线,所以这项工作是我上任以来的工作重点。基本思路和做法是稳定小自考和社会大自考工作,重点发展全省职业院校“专接本”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了“专接本”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在年元月8日负责召开了全省“专接本”三门课程,即《资产评估》、《审计学》和《金融理论与实务》的集体备课会议,聘请了相关专家对承担“专接本”的22所职业院校近60位教师分课程进行了集体辅导。目前“专接本”这项工作开展顺利,将为会计学院的社会服务收入做出更多的贡献。

以上是我上任四个月来工作的简要总结。多学习,多沟通,多服务,定好位,这是我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二、年度个人的教学科研情况

在年度,我个人对于教学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全年工作量超过900课时。就以这学期为例,课堂教学工作量就有303课时,平均每周14节课。主要为财务管理专业07级和08级共八个班的学生讲授《财务管理》,这门课采用罗斯的《公司理财》(第八版),这本教材内容多,难度大。为了能吃透教材,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同时以身作则,我个人将课后每道习题都做了一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学生们严格要求,每次都布置课后作业。

关于科研,这两年主要是读书思考,很少撰写专业论文。打算从年开始,回归专业,作为分管科研的副院长,要带头搞科研。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3篇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XX年-XX年),到明年元月15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XX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XX届与XX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XX年、XX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XX年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陈丹青

XX年10月15日

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XX年-XX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

缘起

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

XX年2月正式报到,清华园陈书记、美院王院长、张书记,及诸位副院长热情接待,清华外办陈红老师,院外办张主任、苗老师一周内携我办妥外籍人员驻京手续。此后人事关系归属外办与人事处,年薪五万,教学启动费三十万。

同时,学院在外事办公室与我签署了XX至XX年两年任期的合约。XX年春合同到期,续签XX至XX年合约三年。

教学状况

院校合并,是清华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全面恢复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举措。清华美院的成立,一时为高等美术学院所瞩目。

到任不久,学院宣布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此举不但在国内美术教育是属首创,在世界范围同类专业中亦属罕见。为此,学院于3月间成立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诸位元老领衔,本人则主持第四研究室。吴、张、袁三位先生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我初涉教学,尚无寸功,而学院予以破格,委此重任,唯惭愧衔命,郑重其事。

本研究室研究方向,初定“当代架上绘画研究”,前年易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

*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

XX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是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二十二名考生,正式录取两名博士生、访问学者两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八人,无一通过两课考试。

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徒具形式,又有效地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观诸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此举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后者公然违背马克思主义及邓小平思想,对于清华大学两大传统,即“行胜于言”及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是深刻的讽刺。

以上意见,我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清华书记、校长坦率直陈。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4篇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xx年-xx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xx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xx届与 xx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xx年、xx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xx年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陈丹青

xx年10月15日

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xx年-xx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

缘起

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

xx年2月正式报到,清华园陈书记、美院王院长、张书记,及诸位副院长热情接待,清华外办陈红老师,院外办张主任、苗老师一周内携我办妥外籍人员驻京手续。此后人事关系归属外办与人事处,年薪五万,教学启动费三十万。

同时,学院在外事办公室与我签署了xx至xx年两年任期的合约。xx年春合同到期,续签xx至xx年合约三年。

教学状况

到任不久,学院宣布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此举不但在国内美术教育是属首创,在世界范围同类专业中亦属罕见。为此,学院于3月间成立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诸位元老领衔,本人则主持第四研究室。吴、张、袁三位先生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我初涉教学,尚无寸功,而学院予以破格,委此重任,唯惭愧衔命,郑重其事。

本研究室研究方向,初定“当代架上绘画研究”,前年易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

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

xx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是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二十二名考生,正式录取两名博士生、访问学者两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八人,无一通过两课考试。

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徒具形式,又有效地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观诸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此举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后者公然违背马克思主义及邓小平思想,对于清华大学两大传统,即“行胜于言”及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是深刻的讽刺。

以上意见,我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清华书记、校长坦率直陈。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

由于此一政策的长期施行,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减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时期。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5篇

我在学校任教的续签合同(2003年-2006年),到明年元月15 日将届期终。据合同规定,如一方有变动意向,应在到期前九十天知会对方。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在合同到期之日,结束我在本院的教学。

以下是对此决定的说明: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五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而光阴无情,业务荒废,我亟盼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我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国家的进步在于:个人可以在某一事物上抱持不同的立场。我的离去,将中止对教学造成的浪费。

目前,第四研究室两位2002届博士生刚毕业,尚有2003届与 2004届在读博士生各一名,2006年、2007年毕业。另外,今年招进本研究室第一批研究生共四名,2007年毕业。我的请辞,与这六名学生的学业有所冲突,如何解决,愿在我退出的前提下,与领导协商可行方式,恪尽己任。

兹付附件之一,是去年北京外办转请本院外办要我书写的述职报告,经已呈交,因所涉不包括今年,故略作补充。附件之二《教条与功利》,是前年应本院研究所教改会议要求所写,因写在纽约休假期间,回国过了交稿期,迄未呈交,今原稿附上。附件之三《我对本院‘学术评价体系报告’的意见》——这三份附件坦率陈述了我对教育体制与本院教学的质疑,谨愿诸位对我请辞的理由有所了解。另有附件之四(近五年来学术活动的粗略报告)及附件之五(关于遗留问题),希请垂顾。

此报告,将同时呈交清华校方、外办、人事办各一份。我的职衔、工作、居留及医疗等证件,合同到期时将会上交,俾便注销。目前借住的团结湖教工宿舍,其入住性质始终未获解释(参看附件之五),何时搬离,听候指示。

再次衷心感谢学院对我的重用与信赖。我与自己的职称实难匹配,深感惭愧。五年教学是我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虽以请辞告终,但我对本院与教学的感情,恐怕比诸位所能了解的更深。

预先感谢院校领导予以批准。

此致

敬礼!

陈丹青

2005年10月15日

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2000年-2005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四研究室

缘起

1999年岁阑,袁运甫老师、刘巨德老师给我越洋电话,告知工艺美院与清华大学合并,并代表院领导热诚邀请我回国加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时转致老前辈张仃先生与吴冠中先生的欢迎之意。

2000年2月正式报到,清华园陈书记、美院王院长、张书记,及诸位副院长热情接待,清华外办陈红老师,院外办张主任、苗老师一周内携我办妥外籍人员驻京手续。此后人事关系归属外办与人事处,年薪五万,教学启动费三十万。

同时,学院在外事办公室与我签署了2000至2003年两年任期的合约。2003年春合同到期,续签2003至2006年合约三年。

教学状况

院校合并,是清华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全面恢复人文艺术学科的重要举措。清华美院的成立,一时为高等美术学院所瞩目。

到任不久,学院宣布开设美术专业博士生课程,此举不但在国内美术教育是属首创,在世界范围同类专业中亦属罕见。为此,学院于3月间成立四所纯艺术教学研究室,分别由吴冠中、张仃、袁运甫诸位元老领衔,本人则主持第四研究室。吴、张、袁三位先生德高望重,育人无数。我初涉教学,尚无寸功,而学院予以破格,委此重任,唯惭愧衔命,郑重其事。

本研究室研究方向,初定“当代架上绘画研究”,前年易为“当代架上绘画与图像文化比较研究”。

5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是本人第一次招生经验。二十四位各地考生中,五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计,经研究生院陈院长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五位学生。

2002年,五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为转为正式博士生,外语考试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是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二十二名考生,正式录取两名博士生、访问学者两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八人,无一通过两课考试。

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不多说。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徒具形式,又有效地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观诸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此举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后者公然违背马克思主义及邓小平思想,对于清华大学两大传统,即“行胜于言”及陈寅恪提出的“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更是深刻的讽刺。

以上意见,我曾数次以书面及口头方式,对院领导和清华书记、校长坦率直陈。以“两课”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学术尊严荡然,人文艺术及其教育不可能具备起码的前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实属妄谈。

由于此一政策的长期施行,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如扩招、创收、增加学术科目、重视论文等等)而实则退步(如教师、学生素质持续减低,教学品质与学院信誉持续贬值),“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普遍状况,事实上,新世纪艺术学生的整体水准,甚至不如“”时期。

而人文艺术教育的量化管理,集中反映出学术行政化带来的后患。此亦北大近期决意实施改革的总背景,然而治标不治本:不施行,现状难以突破,施行,则势必重复历次治标不治本的改革,形成更为盘根错节的畸形教育结构。

本人不是教育学专家,以上感触,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而院中同事,俱抱同感。鉴于中国国情,鉴于人口基数与社会现实,现行政策有其不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6篇

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一

XXXX年10月,本人作为清镇市驻村第一书记,被安排到王庄乡洛阳村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在洛阳村挂职快半年。回顾自己近期的驻村工作,感触颇深,启发很大。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基层工作的短短时间中,我与广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认真履行自己执行员、宣传员、信息员、调解员的职能职责。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登门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驻村后,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下,克服种种困难,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农时安排,参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会,参与村两委工作会议,研究扶贫开发、民政救济、人畜饮水等工作。深入洛阳村寨角落、田间地头,走村串户倾心交谈,与村干部、村民拉家长、谋发展。走访所在村老干部、老党员、经济能人、退休教师等,基本掌握了我们村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对群众的疾苦,老百姓的要求一一记在心头,也从中了解分析本村致贫、致困、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做到边调查研究,边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边思考探索帮扶方案和措施。按照组织部和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围绕今年的工作主题,确定了驻村工作的目标:一是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二是帮助村民解决热点难点实际问题;三是走家串户访疾苦,提高群众满意率;四是本合村党支部开展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谋篇布局,做到履职奉献

为了使一年的驻村有所作为,我给自身的工作定位是:出思路,出点子,对党务村务决不大包大揽;抓协调,抓沟通,对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拖延。凡是村里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采取一事一议制度进行集体讨论研究,达成共识。针对我村地理位置较偏、人员素质较差,外出务工人口多,群众等靠要思想较重等现实情况,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加强班子内部团结,交心通气、搭成共识、形成合力。在控辍保学、新春慰问、扶贫开发等工作中,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工作。一是配合完成了村务公开栏建设,把村里大小事情一律张榜公布。将村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打消群众的疑虑;二是公开自己的工作信息,方便群众第一时间找到自己;三是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四是到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多次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跑项目,培养村两委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能力;五是积极协调资金3000元,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定分止争,维护一方稳定

牵头组织开展各个阶段的维护稳定工作,实现了零非访的既定工作目标。我从整合综治资源、提升工作能力入手,致力于创新调处方法,全面化解村内各类矛盾纠纷,多次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保持零,确保村内的和谐稳定。1月26日,积极争取谢乡长的支持,组织村支两委、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等召开专题会议,以组为单位一一审议表决通过了全村低保户申报问题。审议中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搞个人照顾,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全村评定的低保户未有村民群众提出异议,消除了村民何某对低保问题的一贯偏见。多方协调、调解村民王某、吴某等反映农网改造损坏农作物等矛盾。

四、培育产业,加快结构调整

调整种植结构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根据洛阳村地理位置、土质特点,我在村两委会议提出自己新的思路:大力发展果树种植,加快推进烤烟生产,试验推进养心菜等特色蔬菜种植。为了更好地调动村民的种植结构调整意识,拟于近期组织村民到红枫湖镇、暗流乡等参观特色蔬菜种植,了解公司+农户+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模式,逐步与温氏、大发等养殖企业实施订单养殖,增加群众的收入。

五、统筹结合,配合同事工作

按照市委的安排,我单位今年有三名同志分别在王庄乡驻村工作,分属在洛阳、罗田和后坝三个村挂任村干部。作为政法委的一分子,我坚持做到驻村不分家,工作一起抓,与其他两名同志一道深入到三个村,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利用所在禁毒办的工作便利,出资2万元在阳光家园组织生产200余套迷彩服,于春节前送到乡政府。积极组织单位同事捐款,为后坝和洛阳村购买了电脑桌和沙发,同时还为两村干部每人购买了一套青花瓷优盘和中性笔。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向三个村每村给予2000元计划生育补助费。协调10吨水泥用于后坝村卫生室硬化,还出资为此安装防盗窗。

回顾近半年的驻村工作,实践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是打开驻村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抓好村级班子及自身建设,是完成驻村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虽然取得点滴成绩,但是离领导的期望、群众的满意还有一定距离,存在学习不够刻苦、对驻村工作理解不够深刻,工作方法不够灵活多样等问题。

述职人:XXX

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述职报告二

根据山东省委《关于以选派第一书记为抓手扎实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实施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从省直单位选派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按照省水利厅统一部署,我院先后选派了张新华、温国梁和张启振三位驻费县薛庄镇聚鑫村第一书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团结协作、相互取长补短、承上启下、尽心尽力,圆满完成三年帮包任务。共完成帮包项目32项,总投资950.6万元,其中:我院投入资金52万元,协调争取资金898.6万元。无偿为薛庄镇各帮包村编制完成设计报告5项,减免勘测设计费20余万元。通过三年帮包工作,全面完成聚鑫村五通、十有目标任务,聚鑫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聚鑫村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帮包前聚鑫村基本情况

聚鑫村位于费县薛庄镇驻地以西3km处,包括聂庄、东宋庄、西宋庄3个自然村。帮包前,人口2792人,耕地3965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该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水浇地面积不足300亩,人均收入约3500元,村集体收入不足5万元。村里没有幼儿园、健身场所、农家书屋等,现有卫生室医疗设备简陋。村班子松散,村主任长期不到位,村干部多忙于个人生产经营上,村委办公室破旧不堪,常年关闭;街道环境脏乱,无人打扫。

二、党建工作

(一)抓党建、强班子

在三年帮扶工作中,以抓党建、促脱贫为工作重点,利用党员大会、党员活动时间和上党课时机向党员宣传党的十、十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员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宗旨意识。针对村内现有党员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的问题,第一书记注重发展和培养入党动机端正、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的年轻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通过三年帮扶工作,聚鑫村都建立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小组,完善了村务、财务管理制度,凡是涉及集体和群众利益的事项,必须经过村两委会集体研究,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张榜公示,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一书记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工作,选举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村两委平稳过渡,村两委班子配备齐全,在第一书记的指导和督促下,村干部能够团结协作,一心扑在工作上,引导群众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七一建党节,开展了以纪念建党九十二周年,抓党建促脱贫为主题的庆七一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孟良崮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进行入党宣誓,接受党性教育,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为了让全村党员倾听党的声音,我院向聚鑫村每位党员赠送1台收音机。为改善村委办公条件,还向聚鑫村捐赠了1台电视机和4台电脑;截止2014年底,聚鑫村共发展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10名。

聚鑫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镇;获得临沂市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镇党委、镇政府授予聚鑫村2014年度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村、党建工作先进村等4个奖项;授予村支书聂宗云、王庆平同志2014年度优秀农村干部。

(二)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爱心捐赠活动

为改善聂庄小学教学设施,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六一儿童节,我院向聂庄小学捐款、捐赠书包,还捐赠了3台电脑、2台电视机及部分图书。

国庆节和春节前夕,我院和厅有关处室走访贫困户,向贫困户捐款、捐物。例如:聂加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因父亲患癌症多年,家庭年收入不足1500元,考上大学后无力承担学费,连续三年我院每年给她捐助3000元钱供其读书,现即将大学毕业。

利用省残联的助残资金,本着力所能及、投资少、见效快的原则,为残疾人购买了波尔山羊,并及时发放给残疾人,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赢得残疾人的赞誉。

三、五通、十有目标完成情况

三年来,我院驻费县薛庄镇聚鑫村第一书记紧紧围绕五通、十有目标任务,利用国家扶贫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协调落实扶贫项目,累计争取、协调落实资金950.6万元,其中:我院投入资金52万元,协调争取资金898.6万元。截至目前,全面完成聚鑫村五通、十有目标任务。

1.五通目标完成情况:第一书记驻村前已完成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目标。三年来,协调省交通厅投入资金62.5万元,硬化村内道路2.5km;协调临沂市公路局投入资金14万元,实施完成日东高速公路穿东宋庄桥涵路面修复工程。协调省电力公司投入资金150万元,为聂庄、西宋庄更换变压器、输电线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通自来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目标任务。

2.十有目标完成情况:有旱涝保收田:协调争取项目资金341万元,在聚鑫村农田铺设UPVC管道21.5km;新建拦河闸1座、拦河坝3座、涵管桥28座,扩建大口井1座,加固漫水桥3座;新打1眼机井,并配套潜水泵;维修加固西宋庄塘坝干支渠。

上述项目的实施,使聚鑫村农田实现了管道全覆盖,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旱涝保收田面积达到3000亩。

有致富项目: 第一书记组织村干部、致富能手分别到寿光、苍山、平邑等地考察学习,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板材加工等技术,增长了致富知识,开阔了视野,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省扶贫办资金设立了30万元互助资金。聚鑫村现有砻霖、利昌两个板材厂,尤其砻霖板厂新增了两条生产线,新建一座胶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年利润200余万元,对安排村民就业,增加村民经济收入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同时,该村现有蔬菜大棚80多个,种植甜瓜、西红柿和辣椒,年创利润160万元。该村还成立了费县五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利用助残资金为村内残疾人购买山羊,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即将建设的蔬菜批发市场,一期规模为40亩,二期规模将达到150亩,该市场建成后,为菜农进行蔬菜交易提供了方便,聚鑫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办公室:新建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464m2,总投资41.5万元,其中:我院投入资金20万元。办公楼内办公设施配备齐全,并设有镇便民服务代办点,为村民办事提供了方便,村委办公楼历次作为市、县领导考察薛庄镇地点之一,成为薛庄镇的一个亮点。

有卫生室服务:聚鑫村现有个体卫生室1处,参加新农合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和药品配备齐全,为村民看病提供了方便。

有卫生保洁制度:聚鑫村建立户集、村收、镇运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村配备了100多个垃圾箱,聘用专职保洁员5名,对全村主要道路定期清扫和垃圾处理。

有学前教育:争取省教育厅资金15万元,在聂庄小学大院内新建1所幼儿园,配备了必要的教学设备,使适龄儿童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有文化活动室:办公楼内有阅览室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阅览室内有种植类、养殖类、养生保健类、文史类、机电维修类图书1000余册,为村民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方便。

有健身场所:协调省体育局投入资金17万元,建成健身广场2处,硬化广场面积1358 m2,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照明及音响设施。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有良好生态环境:争取省林业厅资金35万元,对村内文化广场绿化、美化,在汶泗路两侧修建绿化池,栽种雪松、龙柏、红橄榄等长青树。此外,镇政府投入资金37万元,进行了村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完成东宋庄坡地改梯田70亩,种植黑松150亩,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

有就业保障措施: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砻霖板材加工厂的扩建,招聘本村劳动力务工;积极与人社部门对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让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落实就业帮扶工作。

上述项目的实施,聚鑫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和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民教育、托幼、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聚鑫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四、发挥水利行业优势,增强帮扶发展后劲

三年来,水利行业投入资金440.2万元。针对聚鑫村水源短缺问题,争取省水利厅小农水资金230万元,在聚鑫村农田铺设UPVC管道16km,安装给水栓234个;新建拦河闸1座、拦河坝2座、涵管桥20座,扩建大口井1座,加固漫水桥3座;新打1眼机井,并配套潜水泵。使聚鑫村农田实现了管道全覆盖,水浇地面积达到3000亩。

现状聚鑫河河道坍塌淤积严重、垃圾成堆,建筑物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影响河道安全行洪,需对聚鑫河进行整治。争取省防办资金60万元,对聚鑫河进行清淤疏浚、险工段护砌、草皮护坡,重建1座交通桥和1座拦河坝,解决了东宋庄、西宋庄两岸交通和沿岸农田灌溉问题,确保河道安全行洪。

东宋庄地处丘陵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争取省水利厅水保资金90万元,实施完成坡地改梯田70亩。协调县水保局投资20万元,种植黑松150亩,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

聂庄地势低洼,汛期村内积水严重,争取省水利厅防汛资金4万元,沿村文化广场和村内主干道铺设排水管道长400m,解决了村内涝水无出路问题。

上述项目的实施,聚鑫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增强和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该村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村集体收入和农户收入稳步增长,增强了帮扶发展后劲。

五、主要做法和措施

1.厅党组、院党委高度重视帮包工作

厅党组对第一书记工作高度重视,为加快第一书记工作的推进步伐,高标准完成帮扶工作,由厅领导和厅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挂帅成立工作突破小组和四个推进小组,各单位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并落实到位。

王艺华厅长多次主持召开第一书记帮包工作专题会议,亲自调度指导工作。刘建良副厅长、厅纪检组张建德组长、赵青副巡视员多次到费县协调督导帮扶工作。在厅人事处的指导和调度下,省防总办、农水处、水保处等单位和处室不论从资金投入还是项目建设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进展。

为做好帮扶工作,我院成立了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第一书记工作的领导。院党委书记刘绍清同志定期到帮包村实地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党委会研究帮包工作。纪委书记刘欣同志、尹起亮副院长、齐春三副院长等领导及政工办的同志多次到现场检查督导工作,与村两委共商致富项目,积极协调落实扶贫项目和资金,加快了项目进度。对第一书记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工作上给予关心和支持,让第一书记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做好帮扶工作。

我院选派的3位第一书记分别从我院承包公司、服务中心、规划室抽调,对各自的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但他们从全院大局出发,坚决拥护院党委的决定,对帮扶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2.充分发挥我院专业技术优势,推进了帮包工作进度

我院纪委书记刘欣同志亲自调度,带领政工办的同志和规划、水工、建筑、概预算、测量、地勘等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实地考察调研,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充分发挥我院专业技术优势,无偿为薛庄镇各帮包村编制完成聚鑫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和施工图设计、聚鑫村低压管道灌溉项目实施方案、大青山农产品加工厂厂房施工图设计等5项,减免勘测设计费20余万元,确保上述项目的顺利实施。

3.理清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帮包工作

在三年帮扶工作中,第一书记始终以抓党建促脱贫为工作重点,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理清工作思路,俯下身子走访贫困户、老党员、老干部、致富带头人,召开 村两委座谈会,摸清了村情、民意,了解村委班子情况,以及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期盼解决的问题,从本村实际出发,寻求能够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我院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了聚鑫村三年帮包工作计划和年度帮包工作计划。

4.工作机制协调顺畅

第一书记定期向单位分管领导汇报帮包工作进展情况,对村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根据厅人事处统一安排,各帮包村第一书记将每周帮包工作进展情况及下周工作打算上报省厅,供厅领导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与县、乡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帮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县、乡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7篇

根据院长分工,我分管后勤处,基建处,联系老干部处。

一、关于后勤工作

我分管后勤工作后,首先对后勤工作应担负的职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按照学校的职责划分,后勤处负责分管校医院,汽车队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校区的环境卫生。作为甲方,负责后勤保障及工程项目的预算、发包和验收,所有后勤供给及工程交给后勤服务发展中心(乙方)组织实施。后勤服务发展中心承接的项目决算及核销必须由后勤管理处处长签字验收。根据后勤工作的职能我首先抓了后勤处内部的建章立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理顺和后勤服务发展中心的关系,明确后勤处和后勤服务发展中心在后勤管理,保障中各自的权责。二是建立全院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奖惩制度。三是健全汽车管理制度。四是完善校产管理制度。但是前两项制度因涉及到后勤服务发展中心不属我分管的单位需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确立,又因在后勤管理中心对后勤处按职责分工进行的管理职能有异议而无法落实。本来后勤处和后勤中心都属师院的职能部门,这个矛盾并不难解决,在院长办公会上加以重申,明确即可推行。但事实上则逐渐演变成了学校的后勤保障及项目建设由院长来派工,让谁干谁干,自成体系,后勤处和后勤中心各自都能承接项目,各管各的互不相干。这样等于是拆了机器用零件,在管理学上是一大忌。造成后勤管理工作的混乱,基层单位遇到问题不知该找谁,后勤处和后勤中心都要等院长安排,造成工作扯皮和服务质量的降低,我曾和分管后勤中心工作的蒋院长共同呼吁要求理顺这种关系,但意见尽管提,就是没有回应。以至于几年来的后勤管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艰难前行的。

二、关于基建工作

分管基建工作后我一直尽职尽责,但基建工作中的一些重大事情我却无能为力。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平原路校区食堂改造。那是我刚到任一个月的事情,院长安排我要将食堂内部四层楼的操作及仓储、办公面积拆除,这个食堂是刚建成不久的新食堂,这么重大的事情应该在院长办公会甚至党委会上认真讨论再决定才是正理,但在没有任何会议上论证过就要实施。我有些惊讶因刚到学校不久对学校的事情还不太熟悉。为慎重起见我带着后勤处和基建处的同志深入到食堂调查研究,一是论证拆除后食堂的操作面积是否能满足高校食堂操作面积的要求,二是从技术上有无障碍。在调查了解中食堂管理层一致反对拆这四层小楼,理由是按照上级规定食堂操作面积和就餐面积应达到一定比例,现在的比例已是底线,再把操作面积拆去三分之二将把一个合格的食堂变成不合格的食堂。从实际使用的角度来看,拆除后原来一些必要的功能(如:洗菜、配菜、冷储藏等)因无场地而无法实现。基建处从技术的角度上论证拆除是可行的,根据调查论证的结果我再三向院长提出反对意见。但院长又亲自到场拍板让基建处限期完成拆除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又直接向党委书记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也没能阻止事件的发展。2006年暑假期间这个食堂内部的四层小楼还是被拆掉了,并带来了预料中的恶果。新校区唯一的、新建不久的食堂变成了一个功能不全、操作面积、卫生条件都不达标的食堂。一年之后不得不又投入巨资,在破坏新校区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建了三千余平方的操作面积,拆除加重新建设改造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达700之巨。尽管我对拆除原四层小楼持反对态度,但在决定了建新的食堂操作间的过程中我能够顾全大局,当时由于工期很紧,新的建筑按合同三月初才能交工,这时学生已经开学,食堂设备如在交工之后再安装,将影响学生就餐,如等到暑假再装设备则影响教评。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动协调建设和使用部门边施工边安装设备,保证在新生开学之前使新的操作间投入使用。

第二件大事就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师院的校园规划在2006年初就委托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同年7月拿出了规划设计方案第四稿,前四稿都是在党委的主持下,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第四稿后,学校个别主要领导在讨论校园规划的党委扩大会上提出要彻底否定前四稿,因此产生分歧。本来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固执己见,发扬民主,尊重科学和专家意见,以理服人,相互沟通,分歧是不难解决的,但个别主要领导最终却采取了极不正确也不负责的态度,因为有分歧,就把规划停下来。说是什么时候意见一致了再继续进行。所谓的“一致”,就是“统一”到自己的意见上来。一直到2007年5月,迫于教评需要在新校区增加教学实验用房的压力,才重新启动校园规划,大学设计院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根据个别领导的具体要求,又先后拿了三个规划方案,这三个方案说白了,就是个别领导指手划脚拿方案,由设计院画图。这样的方案由外行说了算,不可能符合规划的原则。同样是迫于教评的需要,的确没有时间再讨论,如有不同意见又会被搁置,因此,院党委会在没有提出丁点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原则通过了方案第七稿。这次一致了,没有不同意见了,也没有杂音了,可以顺利实行了吧。但是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规划不是我们学校自己说了算,要经过省发改委审批。当我们拿着第七稿到省发改委汇报时,负责审批的同志简单一看就说你这个规划根本不行,省里说不行,那就变通一下,请市规划局批吧,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进行预审,提出了六条意见,彻底否定了这个规划方案。让返工重来。根据市规划局的意见又让大学再拿方案时,大学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师院的领导不能再违背设计原则指定我们具体怎么做,二是前七稿都是按你们校领导的意见做的,我们本来就不情愿,但我们已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现在又推倒重来,必须要增加30%的设计费。这次到大学交涉是我亲自去的,回

校后将大学的意见马上向主要领导做了汇报,得到的答复是校园规划不让大学搞了,再找一家设计单位。就这样,我们给大学白白付出了几十万的设计费,而校园规划却泡汤了。即使如此,也没有确定由哪一家设计单位给我们做校园规划,规划工作就这样一拖就是四年。没有规划怎么建设呢?那就由个别领导说了算,说在哪儿挖个坑就在那儿挖个坑,说在哪儿盖个楼就在那儿盖个楼。盖楼要审批啊,没有规划怎么审批,那就不批了。先建起来再说。建在哪儿,需要放线啊,那也由领导代劳,现场指定。用步一量,就这儿了。六万平方米的建筑,近二百亩的池塘,就拿池塘来说,校园内的池塘按校园规划规划水深不能超过1.2米。而我们的池塘是能挖多深挖多深,带来隐患,后来实践中血的教训已一再说明了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是要害死人的。有人说这六万平方米的建筑是按党委原则通过的校园规划第七稿建的,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不是。大家可以拿规划第七稿与我们的建筑现状对比一下,就清楚地看到。这六万平方米的建筑也不是按规划第七稿建的。所有的建筑都没有半点依据全凭一个人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是不是规划就像有些人说的客观上有无法逾越的障碍呢。也不是,省教育厅法规处的同志给我们指了一条途径,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但我们却不去向前推进。因为没有规划更可以为所欲为,更可以按个人的意愿去办事。但是违背客观规律去办事是要受到惩罚的。过去和将来在新校区的建设投入越多,既成事实也越多,下一步的校园规划受到的限制也越多。我们就越是作茧自缚,越束越紧。

今年年初,在一次院长办公会上讨论德促贷款土建项目时。我严肃的提出:这次土建项目必须先规划,审批后方能进行。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规定,所有招投标项目必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批后方能进行。如不审批则项目无法招标、如不招标则项目根本无法实施。但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也是为学校大局考虑的意见也被置之不理,为了学校的利益我坚持在要在给省教育厅的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自查报告中写上了我校存在六万平方米的建筑无规划、无审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但就这在正式报送省教育厅的自查报告中无任何解释,也不经我这个主管院长会签把存在问题一笔勾掉直接上报了。这么严重的危害学校根本利益的事在学校层面已无法解决,我只好去见省教育厅领导反映问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学校的利益,是为了不使错误延续下去造成更大的损失,是一个领导干部责任心的表现。省教育厅领导对我反映的问题十分重视,立即召集厅有关部门和我校党政一把手参加的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当时就做出了两项决定。一是没有校园规划就建设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必须尽快补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师院的规划。二是在整体规划审批之前暂停所有土建项目的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才开始推进校园规划工作。按理说我是积极主张搞校园规划的,又是主管院长,规划这么大的事我是应该参与的,但事实却是,整个规划工作只有院长和基建处长两个人知道,我和基建处其他的同志都不知情,方案招标也没有我校有关职能部门参加,更没有在院长办公会上讨论过,甚至连情况也没通报过。这样奇怪的事发生在一个高等学府真令人匪夷所思,结果是拖了四年的校园规划在短时间内通过了审批,这再次说明,我们的校园规划并非像有些人说的就是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之所以拖了这么长时间主要是我们自身的因素,是个别人造成的,但造成的恶果却要我们师院来承担。

第三件事是平原路校区体育场地的建设,2007年初,经多方论证党委研究同意搞了一个体育场地的建设方案,总的原则是利用原梁园区老的田径场和看台进行改造,可以节省大笔资金,这个方案已进入招标的关键时刻。个别领导在不经任何会议也没和我这个主管院长打个招呼就自己决定不采纳党委会已通过的方案,重新按自己的意图搞个新方案,这个方案和老方案比一是要多投入一千多万元人民币,二是拆除了二千多平方米的办公楼,三是延长的建设周期,为了要在教评之前完工因施工场地和工期过紧,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在这件事上我虽持反对态度,但人微言轻,最终也没能阻止恶果的发生。

第四件事是在平原路校区教学楼和实验楼的建设过程中,一些重大的设计变更是由个别领导个人决定通知设计院改的,严重违反了基建管理程序,因为一些变更是靠拍脑袋作出的,如两个大楼门厅的柱子原设计直径为1.2米,个别领导说要改粗为1.5米,改粗后又觉得不合比例又让改细,改来改去多花了30多万。再如原教学楼的规划变更后,把楼盖在了新填的水坑上,这次变更光基础处理就多花了150万人民币。许多变更都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主要领导亲自下令改的,包括我们实验楼原来论证的方案,也在建设过程中把已建成的墙体打掉改变了使用功能,这些都没有经过正当的程序,还美其名曰,建筑的好坏关键在变更,真是天下奇谈。在建设过程中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变更进行了抵制,也取得了一点效果,但许多变更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也无能为力,但我自认为尽到了责任。

第五件事是文化路校区田径运动场的建设。2007年我校动工修建文化路校区田径运动场塑胶跑道,并于当年完工投入使用。不久就发现该项目存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是由于施工单位没有严格按工艺施工,用水泥砂浆处理混凝土基础面层,造成部分区段面层和基层形成夹心,粘结不牢面层空鼓的后果。二是施工单位缺乏北方地区冬季施工的经验,面层强度从直观上达不到国家标准(没有检测数据)。发现问题后,施工单位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我认为仍不能达到国家标准。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只有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办法,尽量减少学校的损失。对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通知公体部启用田径运动场,这是因为田径运动场存在的质量问题和使用与否没有关系,不影响验收的结果。二是按国家对塑胶跑道的验收程序组织验收,等验收结果出来后,按合同追究施工单位的责任。我认为这种处理办法是十分正确的,但在我对项目验收作出具体安排后,这是我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但个别领导却不和我商量,一是下令田径运动场不准使用,二是通知审计处不准验收,两年多一直闲置在那里,给师生锻炼和教学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之所以这样做根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给我造成不良影响。是以损害学校利益为前提,达到其

打击报复之目的,我说打击报复是有根据的,就是因为我在基建工作中否决了某些人打着省委领导旗号以质次价高的地砖冒充名牌地砖以谋求暴利的行为怀恨在心,在工作上给我刁难。文化路校区田径运动场之所以闹出这么大的风波其根源就在于个别人从个人私利出发涉嫌报复造成的且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次田径运动场的质量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是我主张的方案,但当时个别主要领导就是坚决不同意,不是刁难是什么,现在换个主管领导还是我原来的解决方案就又同意了那,而且追加了40多玩的投资也顺利的通过了。现在有人说他是为了学校的利益,这是不知内情。

第六件事是德促项目建设。我是德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但在德促项目中介投标的过程中却不通知我参加,这也罢了。四年多的实践证明我不是要争权的人。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校的发展做点贡献。但就在招标的过程中为了让一家中标,故意打压另一家,亲自安排不让给另一家打高分。还不放心在自己的打分表上给另一家打了零分。事后又将原始打分表抽出,换了另一张,这是一个高校领导应该做的吗?这样的事都能做出,还有什么事作不出来呢?我在这里重申,我并不是反对德促项目,我只是说近两亿元人民币的项目不经科学论证,不经党委研究就实施了,不要说是讲科学、民主的高等学府,就是一级乡政府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但却在我们学校发生了,我为此事曾在院长办公会上严肃地说:这个项目一是要考虑必要性,二是要考虑可行性,五年后每年将增加三千多万的还贷付息压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还款能力,在座的领导有些到那时可能已离开师院,但我相信还会有人坐在这个地方,要对这个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项目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我说这样的话是经过理性分析的。从这届新班子组成到目前为止,我校贷款由原来的1.5亿贷款增加到目前的5.1亿(不含德促的两个亿),而用于征地和基本建设的投入不超过两亿五千万,有一个多亿的贷款用于日常开支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财务状况良好吗?难道说借的贷款没花完就叫结余吗?时至今日2009年度的财务预算也没有在任何会议上研究过。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收入收支基本平衡都做不到,那么几年后拿什么还这笔新增的硬性支出呢?不需要认真地论证一下吗?再说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教评时设备值已达到九千多万元,就这样有些昂贵的设备还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还有些设备因缺乏实验耗材而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也就是说有枪少子弹。而现在我们在短时间内新增一亿四千万的设备,其必要性不需要认真论证一下吗?要保证这些设备正常运行每年又要新增多少钱。如果不用要这些设备干什么?难道我们仪器设备总值比别的同类院校超过一大截就代表我们的科研水平能远远地把别人甩在后边吗?我真担心用这种的形式办学能不造成严重浪费的恶果吗?我认为通过每年投入的方法来解决一些急需必要的实验设备更符合实际,更有的放矢。更何况科技日新月异,新的东西层出不穷,现在的设备过不多久就会被更先进的设备所取代,而其自身价值也会逐渐贬值。我们因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无力添置新专业、新课题所急需的设备,这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吗?这些疑问是我个人一家之言,但起码该项目应该认真论证吧。如果不经科学论证就上这个项目,无异于盲人骑瞎马,是否夜半临深池就不得而知了。我在院长办公会上再三强调,我不是反对上这个项目,而是主张上与不上都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决不能把可行性论证当成可批性论证,造假以获得上级批准,这样做是自欺欺人。

大学应该是个最讲科学、最讲民主的地方,兼听则明,通过正反两反面的论证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符合实际,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而不能把不符合自己意见当成杂音,甚至当成捣蛋,一言堂的后果是灾难,历史已无数次的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我坚持原则通过正当渠道在学校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不同意见,作为报复就剥夺了我工作的权利,我职责分工内的事让其他院长去管,不让我管了,明显不能让其他院长管的就自己管起来了,这一切都有事实作证,别的不说,校园规划把我排除在外不说,今年在建的九号学生公寓拨款也不让我签字了,我的工作权利给彻底剥夺了,我多次主动要求和他谈谈,他也避而不谈,就用自己的蛮不讲理一意胡为,一点规矩也不讲了,不仅如此还到处说我不干工作,试问让我如何干。这不是欺负人是什么?我信奉一条,对讲理的人一定要讲理,对不讲理的人要论力。我也只能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了。我是有理没地方说,党委也主持不了公道。我就是只好利用这次述职为自己说几句公道话了。这也是被逼无奈,许多人遇到这种不讲理的人都躲了、忍了,我也忍过,但现在我不想再忍了,因为我不想让他人把我的宽容当软弱。当可欺之人。更重要的我也想让大多数不知内情的人了解一下我们的现状,也是对师院发展有益的事情。更是我应尽的责任。今天在这里我所谈及的内容仅限于我所分管的工作,由于时间仓促,也只能写一些大的方面,至于不属我分管的工作我就不再提及了。如有机会也可以说的。至于说像不像述职报告,我看还是形式服从内容吧。因为这样写述职报告会多几张不称职票我也认了,但我坚信多数人看了以后是能够理解我的一片苦心的。

三、关于廉政建设方面

在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及廉洁自律方面,能够按照党委中心组安排,学习贯彻落实中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求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学习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及省委廉洁从政十二条规定,坚持清正廉洁,自觉反腐倡廉,生活上不攀比,保证良好的心态。严格执行项目的招投标制度,坚持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按合同和程序办事。自身并要求分管的部门公平对待施工单位,密切合作关系,不刁难对方。不吃请、不受礼、不失原则,所分管的部门工作人员都没有发现有不廉洁的行为。在施工单位中留下了较好的口碑。我自身也没有在廉洁自律方面需要向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8篇

县委眼中的人大工作

在经过一番走访后,记者见到了县委书记金育辉。他,正值不惑之年。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虽然上任才一年多时间,但却对人大工作情况如数家珍。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国的人大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有着其他国家机关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级党委,如果不重视人大工作,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委,书记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书记。这不是我个人的认识,而是我们县委多年的共识。

是的,在不少地方,一般都是由主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联系人大工作,而扶余县则是由县委书记直接联系人大工作,直接同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保持着经常性联系,定期进行工作指导,并根据全县工作的重点,适时向人大提出工作建议。金育辉上任虽只有一年多时间,就先后6次到县人大征求意见、沟通情况、部署工作。为了使人大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便于支持和联系人大工作,从2006年起,县委决定,将县人大常委会的年度工作要点提交县委常委会议讨论确定后,以县委文件转发到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并要求大力支持人大开展工作。这样,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就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全年工作心中有数,积极配合人大工作,依法接受人大的监督。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凡有重大举措或活动,均提前听取县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和建议,有的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前去视察工作。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俭更是经常列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亲自听取人大的意见和建议。

在一些地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只能列席县委常委会。扶余县委认为,书记办公会是县委研究决定全县重大事项的重要会议,为了能够直接听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把县委的意图转变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意志,扶余县委决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列办公会,无论会议的内容是研究干部的任用还是其他重大事项,均通过书记办公会,直接听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的意见。通过参加书记办公会议,也使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全面领会县委意图,便于把县人大常委会党组的思想统一到县委的决策上来,及时将人大的工作安排与县委的工作合拍,切实将县委的工作变为国家权力机关的自觉行动。

人大工作处处是“绿灯”

依法对“一府两院”工作实施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再义向记者介绍说,在扶余县,县人大常委会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活动,都事先向县委请示,均得到县委的支持,没有遇到一个“红灯”,处处是“绿灯”。

对选举和任命的干部实行监督,是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扶余县,每年年初,凡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干部都要建立全年工作目标“责任账”,经主管县长审定签字后,报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年末以书面形式向人大常委会“交账”。同时,年内县人大常委会还听取部分被任命干部的述职报告,并进行评议和投票测评,提出整改建议。

2005年7月,为了推进全县工作的开展,县人大常委会拟对五位副县长进行述职评议,当即得到了县委的批准。在召开评议大会时,县委书记、县长、政协主席、纪检委书记和组织部长均自始至终地坐在了会场,会议气氛既活跃又严肃。会议结束前,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俭就如何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做好政府工作做了表态发言。县委书记金育辉作了暂短而又掷地有声的讲话。他说,人大对选举任命的干部进行述职评议,是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是增强干部法制观念、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评议,使县委进一步加深了对干部履职情况的了解,为党组织更准确地任用干部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几天后,县长王俭便主持召开了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落实整改措施。他们根据评议建议,逐条研究整改措施。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工作,他们将人大的评议意见逐一进行了落实。2006年4月,王俭代表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作了整改报告。由于县政府态度认真,整改有力,成果显著,他的报告受到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致好评。

扶余县恢复县制才十几年时间,教师队伍多数是原班人马,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一问题受到县人大常委会的密切关注。为此,2006年5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和代表对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结束后,县人大常委会立即向县委作了汇报,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经县人大常委会建议,专门在县教育局召开了汇报会。县委书记金育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再义、县长王俭及主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高勇和县教育局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显吉代表县人大常委会调查组报告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情况,县教育局局长李忠福汇报了工作,县委书记金育辉当即表示,他们的调查既肯定了全县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还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县教师队伍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加强全县的教师队伍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县政府要制定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落实。县长王俭当即表示,县政府要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以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同时,要加强与名校、重点校的联合,借助他们的力量,全面提升全县教师的素质。会后,在主管县长的带领下,县教育局组成工作组,与清华大学附中取得联系。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取得了该校的大力支持,并与他们达成了由清华附中到扶余进行示范教学,扶余县教师到清华附中观摩教学的协议。到7月份,这样的活动已开展了两次,深受全县广大教师的好评。

人大机关干部流动起来了

有人说,只要迈进人大门,一生不用再换门。意思是说,只要到人大工作,也就没什么发展了,直至告老还乡。在扶余县,情况却不是这样。几年来,县委十分重视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与“一府两院”干部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眼。县委书记金育辉常说,人大机关不仅人员少,工作任务重,而且法律性强,工作涉猎面宽,业务能力要求高,决非与一般工作部门相比。去年,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调任县卫生局任局长职位。如何补充这一空位,县委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在拟调回城的5位乡镇党委书记中挑选一名。最后,选定了一名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同志。良好的运行机制需要制度来保障。2005年,县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中,对人大干部的配备使用及合理流动作了明确规定。

在县委的关怀下,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形成了注重学习、勤奋向上的良好氛围,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因此,每当调整干部时,县委都把人大机关干部的提拔和使用纳入视野,让人大干部流动起来。几年来,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先后有8人被提拔,有6名干部被选派到政府科局级部门的领导岗位,2名提拔到副县级领导职务。1999年,时年35岁的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高勇,由于年富力强、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被县委安排到一个镇任镇长,一年后改任镇党委书记,2002年又被选为副县长。他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人大机关工作的锻炼,得益于县委的培养。

这话也许道出了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的心声。记者在采访中强烈感受到,扶余县委对人大机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为了让人大干部了解全县工作的整体情况,做到知政议政,凡县里的全局性的或重大活动,县委、县政府都邀请县人大常委会的主任、副主任参加,并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近两年来,县里在引进的10个超亿元项目过程中,均邀请人大的同志参与项目论证等项工作。这样,就使人大干部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全局,提高了能力,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研究既是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的过程,也是人大干部了解全局、提高素质的过程。因此,县委要求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下去多走一走、看一看,多搞一些调查研究。按照县委的意见,2004年,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搞一次调研,每人形成一份专题调查报告。最后,形成了调查报告专辑并报送县委,受到县委的好评。实践证明,这一过程不仅使委员们提高了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为县委了解和使用干部积累了材料。正如有的委员所说的那样,实际上调查报告是每个人向县委交的一份答卷。

人大工作活跃起来了

正是由于扶余县委站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治文明的战略高度,对人大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扶余县人大工作的开展。自2001年以来,他们在县委的领导下,立足全县大局,抓住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决议45项,提出审议意见18次;组织执法检查、视察47次;开展专题调研87次;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47件;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9人(次);集中联系代表361人(次),督办代表建议78件。

监督工作是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扶余县人大常委会在工作方式和监督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变单纯的对事为对事对人并重,努力使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在人事监督上,2003年他们开展了人大任命的24名政府序列局局长向人大常委会述职并接受民主测评活动;2004年,县法院的4名副院长、县检察院的4名副检察长进行了大会述职,并接受与会的37名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投票测评;2005年开展了对5位副县长集体述职评议活动;200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县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增强了任命干部和人大代表的人大意识、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

在工作监督上,他们十分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信息反馈,既重过程,更重结果,全力提升监督实效。在法律监督上,他们抓住影响面广的典型涉法案件,认真实施监督,并取得较好效果。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9篇

会下,记者见到的丁志杰身材瘦高,留着偏分发型,戴副金丝框架眼镜,声音略带沙哑。他多次表示,希望能够尽一份力,为金融青联委员走进高校,与高校师生相互交流积极搭桥引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金融栋梁之才。

第一角色是教师

出生在1969年的丁志杰,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金融教学和科研。几年前,他出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更是在每年的年终述职报告上按“教学、科研、业余管理者”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全年工作的得失。

虽身为院长,但丁志杰认为自己的第一角色当是教师。

他说,自己最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而科研却是他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渠道。在丁志杰的观念里,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只有不断进行学术研究,才能跟踪和掌握理论前沿。

“教无定规”,是他多年教学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创新,“但是该创新的一定要创新,不该创新的就不要乱创新,更不该为了创新而创新。”丁志杰说。教师要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课程特点,针对不同特点和层次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体。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怎么引领很重要。”丁志杰告诉记者,为了调动学生应用知识的积极性,他领导的金融学院和中国工商银行、全球最大外汇经纪公司福汇等组织了全国大学生银行产品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贵金属交易大赛、全国大学生外汇交易大赛等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而对于时下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丁志杰更持否定态度: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不会应用知识的人。他认为知识无用论跟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有关。当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知识自然就会应用知识就大错特错。事实上,这仅是知识传授的基础阶段;从理论到实际,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应用,才是巨大的飞跃,才完成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丁志杰除了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注重学生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他曾指导组织金融学院本科生组成课题组,针对出租车调价,做关于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的课题,在社会实践中极大程度锻炼学生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结果,学生们的《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获得了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

对于如何评价自己,丁志杰心里有一杆秤,衡量的标准是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他诙谐地说道:“作为一名教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学一辈子如果没有几个‘铁杆粉丝’,那一定是失败的。”很多人都知道,丁志杰的课堂,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最受欢迎的课堂之一。

他总是说,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不能育好人就是误人,而误人子弟比作奸犯科的危害要大得多。

两年博士后研究影响一生

很少有人想到,丁志杰当年高考,报考的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震地质学专业。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竟会走上金融科研的道路。

本科毕业后,因为对金融事业的兴趣,让他决定考研,并改选国际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博士期间,他的专业是金融学。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开始招生,丁志杰又成为首届博士后的一员。丁志杰感慨:“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影响了我一生。”来流动站工作之前,他曾一度对自己的教研工作感到困惑和迷茫。那时的研究多数是从文献到文献,脱离实际不说,还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的既不能顶天也不能立地的“夹层研究”。更令其苦恼的是,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的同时兼做教师,从事教职5年多,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并不很清楚在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到底有什么用,更无法让他的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但两年博士后工作却很快让他改变了这样的“窘境”。

当时,中国市场经济建设正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而金融领域成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外汇市场改革研究”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研究”这两项是国务院重大课题研究,课题组集中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从事相关实际和研究工作的主要专家,而丁志杰也作为一员参与其中研究,这给他提供了近距离学习和了解实际的绝好机会。

研究工作中,一下子拉近了他和实际的距离,他参与的每一个研究都是在金融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中国金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他逐渐发觉自己在学校教授的知识以及在教授过程中所研究的内容都是有用的,只是之前全然不知。

在离开博士流动站之后的工作中,丁志杰主要研究的“新时期中国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调整”这一主题,内容涉及人民币汇率、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国际化、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方面,多数也基于那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部分成果在时下也正为有关决策机构提供参考借鉴。

“我只是名‘业余管理者’”

2013年,丁志杰又多了一个职务——研究生院副院长,在上级领导没有找到金融学院院长的合适人选以前,他将继续兼任。若一个大学将研究生院单独成院,就意味着学校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更是有计划将其建成学术研究型大学。而指派丁志杰到研究生院工作,这无疑是校方对他学术研究成果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管理工作的信任。

做了5年多的院长,丁志杰却始终把自己定位于一名业余管理者,而对“业余”二字,他自有释义。说自己是业余的管理者,他是在不断地警醒自己不能成为高校行政化的一份子。丁志杰看到如今高校行政化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行政化无非是个利字,许多人逐利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他们曾经是靠自己的实力走上管理岗位,但慢慢习惯于并依赖于行政管理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好处,从而轻视甚至放弃了教学科研,最终变成为了“只能当院长的院长”。

说自己“业余”,丁志杰更像是防微杜渐,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管理上的失误而导致教学的差错;但更不愿看到,因为疲于管理上的事情,而放弃了教学与科研。因此,在管理机制上,他加以改善。要杜绝行政化,就要首先确立学院、学科发展的方向并取得共识,这其实是制定好规则并增加透明度,减少人治的成分。

所谓权威,不是树起来的,更是做出来的。丁志杰一肩三挑,无一偏废:他撰写的学术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和使用,很多科研成果的政策建议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被采纳。在2002年和2004 年,他两次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04 年他荣获金融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又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二等奖,并入选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2009年获评教育部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先进个人;2010年获评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2年当选北京市教学名师。2010年至今,他围绕美元走势逆转的风险、外储缩水、房地产泡沫、美债危机、热钱防控、全球化新趋势等问题向国务院提交内部报告16篇,其中7篇获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

对话丁志杰

《中华儿女》:您现在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金融科研工作者。您能否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金融改革创新,结合您当下所研究的课题,谈一些您自己的看法?

丁志杰:金融主导全球化的过程中,美国的美元霸权开始出现货币殖民倾向。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华尔街对全球金融的控制力,从全世界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攫取巨额财富。

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是美国剪羊毛行为的主要受害者。2004-2012年间中国对外净债权从2764亿美元增加到17364亿美元,累计对外输出净储蓄106096亿美元,但期间表内国际投资收益累计-2011亿美元,表外还有亏损累计3917亿美元,两项合计-5928亿美元,净资产的收益率为-5.59%。

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输出100美元净储蓄,不仅收不到利息,还要倒贴5.59美元的保管费。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对外开放模式存在突出的低效益问题,必须进行调整。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什么强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是现有秩序的最主要受害者,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在全球治理变革难以推进的情况下,中国加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南南合作,构建区域性、集团性治理框架,降低对全球治理和主要发达国家的依赖,不仅有助于维护和实现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利益,同时也是撬动全球治理改革的着力点,因而也是全球治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儿女》: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热门话题,您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成长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丁志杰:互联网金融在中国产生的冲击力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互联网金融横空出世,导致银行体系存款大搬家,其吸纳的资金以几何级数增长,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和压力骤然增加。互联网金融使得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脱媒。在发达国家出现过三轮金融脱媒,第一轮是来自货币市场基金等资本市场上的竞争,第二轮是来自大型连锁机构的竞争即非银行的银行出现,第三轮才是来自互联网的竞争,而且是冲击最小的。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互联网金融相当于发达国家三轮脱媒的综合,而且它是轻装上阵,和背负着20万亿低息存款准备金资产的银行业竞争,对银行业的冲击可想而知。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业发展有积极意义。一是互联网金融将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业态存在,二是传统银行业将加快利用互联网技术,出现金融互联网化趋势,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揭示了我国银行体制乃至金融调控存在的缺陷,推动中国银行监管、宏观调控变革。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一个完善的金融体制塑造,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储蓄者和借款人等金融服务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

《中华儿女》:经济、金融专业都是学生们高考报志愿时选择的热门专业。据了解,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一部分学生是出于毕业后能够在金融行业拿到高工资、高回报。您作为金融学院院长,从培养下一代金融人才的角度出发,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想法与青年人分享?

丁志杰:金融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基本上是各高校招分最高的专业,这和中国金融事业快速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巨大需求是分不开的,也和“离钱近”有一定关系。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性越来越强,系统的专业学习训练越来越重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努力学习,打好夯实专业基础,是成为合格金融人才的基本条件。金融机构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很高,一个叫尼克尼森的交易员就搞垮了英国百年老店巴林银行,诚信守责是基本的标准。最近国际金融市场上操纵欺诈案屡屡曝光,对从业人员乃至整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想进入金融业的大学生而言,要从基本的做人做事做起,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要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精神。

要注意“离钱近”的负面影响。金融业收入确实要高于一般行业,是好事但处理不好可能就是坏事,每年金融业犯罪行为也不在少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把华尔街的贪婪以及由此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展示得淋漓尽致。这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个人自律,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

教学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第10篇

从央美到央美

“中国到了最好的时代,在国内做事情会比在国际上、在纽约要有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

2008年初,发生在艺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个亮点事件便是,艺术家徐冰归国并被聘为中央美院副院长。教育界的人们瞪大了眼睛从纽约空调并担任要职,中国的院校领导打破了层级晋升制度,艺术界的人们张大了嘴巴始终走在当代艺术前沿的徐冰,要放弃国际知名的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回国加入体制变身教育管理者?

18年前离开中央美院,只身踏进美国当起了闯西方的艺术游侠。自1991年的《天书》开始至今,徐冰早已成为国际艺术界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家。此次老东家选中徐冰想必也是看重他在当代艺术系统中所作出的成绩。而徐冰对此次转型,态度却始终如一的坦诚,我有中央美院情结。我不会当官,但我现在很想为美院的年轻学生做点事。

这种愿望,可能和上世纪70年代徐冰想考取中央美院时的心情一样朴实和强烈。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徐冰自小就喜欢画画,可刚成年便插队到内蒙古草原,直到1977年回京,才考上梦寐以求的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虽然回忆起同时代的无名画会、星星美展的“弄潮儿”们,徐冰自嘲当时有些愚钝。但30年过去了,徐冰仍然感慨当年自己在美院度过的关键时光。“我那时的理想就是能考上美院接受正统的学院教育,以后能做专业的艺术家。”在国际上获得荣誉奖项无数,徐冰回想起艺术成长路上最幸福的时刻,竟然还是美院做学生的时候。“当时上木刻技法课,年愈60的李华老先生就坐在我桌子对面,他看着我每刻下一刀就跟着点一下头。别说教诲,仅是那种氛围就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1981年留校任教后,年轻的小徐老师一边忙碌着大量班级的基础素描课,一边开始在课余时间琢磨现代艺术到底是什么?那时美院的“侃协”给了他很大的灵感刺激,易英、钟阿城等经常和大家就当代文化艺术的热点侃上一通,那几年也成了徐冰艺术思维极大活跃开拓的一段。到上世纪90年代初,徐冰毅然辞掉公职,带着对当代艺术的懵懂设想敲响了西方艺术界的大门。此后,《天书》、《鬼打墙》、《尘埃》、《地书》等一系列作品一步步奠定了他蜚声国际艺术界的地位。

如今,以第三种身份(学生一教师一副院长)回到央美的徐冰,分管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艺术创作和科研工作。校园里的徐院长,还是一幅随意、平和的形象,标志性的黑色圆框眼镜、微卷的头发、穿棉布的衬衫,见到年轻学生会点头微笑。对于将在国内发展的下一个十年,徐冰认为,“中国到了最好的时代,在国内做事情会比在国际上、在纽约要有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

《领驭》:任职央美副院长已经8个多月了,最初你总强调“不会当官”,如今这“官”当的感觉怎样?

徐冰:这个问题怎么一说起来有点像述职报告似的,呵呵。我确实不会当官,在艺术思维方面我有自己的体系,可在行政能力方面我相对愚讷。现在正在一点点适应,步入正轨。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美院的整体艺术氛围丝毫不亚于我们当年,而且更有朝气、艺术求知欲更强烈。此外就是比以前忙碌多了,我一方面在熟悉美院各个工作环节,一方面也在为下半年的教学工作做筹备。其实很多工作都是长期的规划项目,并没有具体到做了哪几件事情。

《领驭》:要投入到具体的教学了?很多人还以为你可能更多地扮演精神导师的作用,只是做些宏观指导。

徐冰:我一定会亲自带学生的。我刚上报了一个研究生招生计划,明年便会开一个版画艺术研究的方向。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都会做。

《领驭》:难道不会开设类似“当代艺术”或“观念艺术”的研究方向?

徐冰:开一个当代艺术的方向,实际上就把当代艺术这个概念狭隘化了。实际上,真正具有当代性的东西并不是可以被命名的,也不是在某一个形式中被展示的。我不会写本教材或拿着我的作品一目一行教给学生“什么是当代艺术”。其实这需要在基础的艺术思维训练中去感悟。就像在当今社会进程中探讨版画艺术的可能性,它自然有它的当代性和观念性。

《领驭》:你说这个时候回到美院,是因为中国到了发展的最好时代?

徐冰:对,现在不是20年前了,人们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当代艺术知之甚少,渴望和需要去了解国际舞台的情形,走近西方的主流系统。但是现在,中国发展得相当迅速,已经在向国际、向人类社会展示一种新的文明方式和文化价值。纽约的当代文化根基无疑很深厚并且多元,但是它的成熟也注定了它的模式化。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旺盛阶段,丰富性和可能性都远远超过纽约超过欧洲,这种巨大的弹性空间和未知的可能性就是最难得的大舞台。对于我自己,对于美院,对于中国,对于当代艺术家们,都是一个关键的时机。

《领驭》:但是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身份和艺术家不会矛盾吗?确实有人在担忧中国会多一位出色的大学院长,却在国际艺术界较少看到艺术家徐冰的身影,你怎么能保证在两种身份间合理切换?

徐冰:要说完全没有矛盾也不可能,但更多的矛盾是体现在时间冲突上。担任行政管理者的职务必然会分散掉你自己艺术创作的精力。但就看你怎么理解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了,看你认为是否值得。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家除了看他的艺术思维,要看他所做的事情是否对社会有意义,反倒不是看你做过多少展览。我现在的身份切换和时间分配还可以,自己的工作室已经建立,很多艺术项目在纽约和北京都会同时进行。其实,这本身也是对学院学生和年轻教员的一种意识上的影响。两种身份应该可以相辅相成的。

《领驭》:你作为一个如此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家带领他们。会不会影响出单一的“徐氏艺术新生代”?

徐冰:我也听到过这种质疑,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担心的。每一个年轻人都有极强的可塑性,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性。我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时曾经对我的研究生说,根本没有必要按照传统的、学院教授的那套实现现代艺术理想的线索来工作,这是一条很窄的路。你必须要和这个系统有一个距离,找到和这个系统对应的合适位置,你才有可能为主流艺术系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现在美院的学生,而且他们当中很大部分已经在这样做了。而我在美院,做得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发现者。我有一个本事就是能够发现年轻人身上潜藏的价值,他们自己可能并不知道,但是这些难得的东西应该被保护和诱发出来。

徐冰方法论

“看一个艺术家的一生,是看他到底给人类提示了多少有价值的思维和想法,而不是他在艺术界多热闹。”

有人说,徐冰这两年的作品“越来越不徐冰”了。说这话的人一定是从徐冰的《天书》一路看到了《地书》、《烟草计划》

到《木林森》。对于这种说法,徐冰自己都很难回答,他说他从未想过要给自己塑造什么风格,流派,他不知道什么叫徐冰式的艺术。虽然,人们看到很多中英混搭书法、四不象式假汉字都会脱口说出,“这是徐冰的作品”;虽然,哥伦比亚大学正式开设了一门以他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徐冰学”。

徐冰坦言,他喜欢不明确的东西,极少考虑“徐冰该做什么样的艺术”。只是20余年从未停止过艺术思维和实践,当偶尔回过头体味和观察时,才发现各异的表达形式中确实贯穿着某种共通的东西。徐冰将它还原为最朴素的说法:艺术创造性。

徐冰在国际艺术界的成名作,便是其花了四年时间完成于1991年的《析世鉴一天书》。这件由四千多个手工刻制的活字版、几百册巨大线装书、巨幅滚轴长卷铺天盖地设置成的“天书”,把徐冰和带有中国元素的艺术形式领进了西方博物馆。这些无人认知的方块假汉字扮演了当时最经典的观念艺术角色,其在全球各大洲展出的次数和世界范围的关注度,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下了神话。

此后,徐冰继续拿文字开刀,并尝试各种方式来探讨文化传递的可能性。1999年,他的《新英文书法》嬉耍英文,拿起毛笔以方块字的架构书写英文单词。该作品被授予了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此后,其“文化动物系列”、《蚕》等作品都相继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2004年,他以“9・11”废墟的尘埃为素材的作品《何处惹尘埃》,一举获得了当今世界艺术界最大的奖项――“ArtesMundi奖”。

那时,徐冰俨然已经成为国内艺术家眼中知名国际艺术家的符号,大有效仿追随之势。就在国内艺术界活跃起一片以“巨大、壮观、材料杂、看不懂”为标志的艺术形式时,徐冰转而投身人人都能读懂的亲民作品。各种公共标识在电脑软件支配下诞生成一种国际通用的“世界语”《地书》。66万支香烟按照特殊的排列组成巨大的“虎皮地毯”,《烟草计划》无形中开始引人思考烟草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可能性。徐冰开始在作品中借最普通的东西对社会生活发言,“当代艺术家”们摸不着套路有些傻眼,艺术受众们也开始用“颠覆”、“风格变异”等词语来形容徐冰。

徐冰却在任何场合泰然自若地袒露着自己的艺术观,艺术家要给人类提示有价值的思维和想法,艺术作品要有独创性、要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艺术为人民的概念永不过时。

《领驭》:有人说你变了,或者说你总在颠覆自己,从《天书》到《地书》真的是艺术表达天翻地覆的变化吗?

徐冰:其实要分开来看。这两件都是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作品,从形式上看,《天书》比较宏大,意义也相当严肃,看上去很知识分子,但是却没人能看的懂。而《地书》则细致亲切很多,看上去像一种语言系统游戏,纷繁复杂的标志符号,却让任何人心领神会。其实,这两件作品都是对人类文字系统的探索,都在表达一个观点:无论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受何等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只不过,《天书》是在很荒诞地表达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地书》则很直接很真诚地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如果硬要说变化,应该是我从表达形式的强烈、刺激、郑重其事,变得平和、安静、平易近人。

《领驭》:是跟年龄阶段有关,还是你对艺术表现形式做了重新解读?

徐冰:都有吧,但应该是不自觉的。一个是生理年龄到了不同的阶段,理解和思考事务问题的侧重点都会不同。到了我这个阶段,可能会发现自己回到最开始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社会背景。再者,我见证当代艺术发展那么久,从无知到熟知,对于它的表现形式的变化有种下意识的自觉。比如现在,我就不会再做那种带着一幅严肃的面孔、观念性特强但看后很有可能不知所云的艺术。不自觉地和符合现代艺术概念的作品保持了距离,我的作品可能逐渐没有明确和正式的艺术样式。但是,它一定有着艺术创造性,并且会开启人们的某种思维。

《领驭》:这么说艺术家更像是一个思想家?

徐冰:没错,绝对是这样。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就要是一个思想家,艺术作品的形式感固然重要,但是没有思想绝对称不上艺术。看一个艺术家的一生,是看他到底给人类提示了多少有价值的思维和想法,而不是他在艺术界多热闹。

《领驭》:那你怎么看现在国内热闹的当代艺术呢?

徐冰:整体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的很迅速,从零到有十几年间已经被世界各国关注。但是从当代艺术系统来看, 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毕竟存在很多浮躁的现象,对当代艺术无意或刻意的误读。你看看现在很多展厅里的展览,各种奇怪的装置,为了制造效果把作品做的特别大,如果做大还不够,就给它做一千个拷贝,如果一千个拷贝还不行,你就把它都涂成红颜色的,这些东西还不行,你就把灯光弄得特别强。最后过两天展览结束又全部拆了,大家也不知道他想表现什么。这是一种遗憾,这些当代艺术又浪费材料又浪费智慧。好的作品不是这样玩弄艺术的。

《领驭》:突然间你的作品老百姓都能看懂了,不怕别人说你在讨好大众吗?

徐冰:以前的作品大家看不懂时,有人会说你是在讨好西方,现在大多数人能看懂了,也会说你讨好大众。其实这本身挺有意思的,我从来不会考虑艺术表现形式的风格、材料、特征等,包括当时跌跌撞撞闯进了西方艺术界大门。我只是喜欢一种不确定性,始终随着我对艺术的感觉和认知在创作,这是我作为艺术家在艺术发展道路上不自觉的成长变化。至于是否讨好大众,其实就是大众喜欢不喜欢,有些大众喜欢、能接受的东西,大家就会觉得讨好大众。这么看来,我的作品确实比较平易近人了。

《领驭》:从《地书》、《烟草计划》、《9・11的尘埃》到你最新的《木林森》,越来越明显地看出你在贴近公众,在向公众向社会对话,并且你在今天仍然坚持“艺术为人民”的概念?

徐冰:徐悲鸿当年提出的“艺术为人民服务”在今天以及将来都绝不会过时。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当代艺术和前卫艺术、最时髦的艺术、最街头的艺术,包括街头的剪纸、面人等等这些艺术,不管什么样的,艺术为人民的概念是不会过时的,都是应该倡导的。所有的艺术其实都是讨好观众的。任何领域的运作和发展都是由这么一个核心带动起来的。你怎么能用一个让别人讨厌的东西来带动这个社会?不可能。“为人民服务”其实带有核心性。

女儿与木林森

“就《木林森》本身来说,只要它的思维含量和带给人的启示并不比纯艺术或那些装置艺术低,它就是好的作品。至于它附加的其他东西而让它显得暧昧完全没有关系,无所谓!”

2008年9月,当代艺术展、画廊空间中,越来越多风格强烈、感官刺激的艺术作品展出时。徐冰却从非洲肯尼亚带着最天真素朴、最平易近人的作品再回到国内。这是一个徐冰花了三年时间,和肯尼亚的少年,以及世界各地爱艺术的环保人士共同参与的卷入式作品。这一次,艺术家

徐冰似乎当起了植树造林匠,一切的作品都源于他远在非洲种植下的大片树林。下一步,徐冰还将在中国孩子中推广这个计划。

在《西成东就》的展览现场,《木林森》的展出部分,看上去就像现在带着圆框眼镜的徐冰,安静、亲和,讷于言词却还带点童真。一幅幅充满童趣又带有“徐式字母符号的”涂鸦作品亮相在展厅内,笔触稚嫩却生动热情,品读进去还会意外发现很多来自孩子世界的原初想像力。

徐冰解释到,这次计划始于2005年,源于美国4家美术馆共同发起,是一个以艺术家提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意识的项目。徐冰选择了肯尼亚这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很纯粹的想法――他要用艺术品募集资金改变肯尼亚绿化带荒漠化的现状。当然,这样一个宏大的项目不可能艺术家独立完成。徐冰首选的合作对象,便是肯尼亚的小学生们。他让孩子们根据他编写的教材,用人类祖先发明的各种文字符号,组合成有关树的图画。然后通过网上画廊展出并被世界各地热爱艺术、关心环保的人们,通过网上购物、拍卖和转账系统,竞拍或购藏。每幅画最低20美元。“要知道,2美元在美国可以买一张地铁票,在肯尼亚就可以种10棵树!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将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或藏家手中,收藏画作的资金也会一轮轮的变成山上的树。系统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会有一块很大的电子显示板(LED),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公共场所,是肯尼亚山顶的树木现状地图,24小时都会变化。随着购画资金的增多,LED上数字慢慢聚合成一个不断生长的‘木’字。”

当听完眼前的徐冰激动又真诚地讲述他的设想时,你很难不被这种情绪打动。是的,这个作品听起来不太像艺术家搞的,展厅里孩子们的画也很难跟艺术市场上大肆炒作的“名作”相提并论。但是,当你理解了徐冰从未变过的艺术观时,你会恍悟“这一次他又超越了自己。”他总是出其不意,总是看似漫不经心地远远跑到所有人前面。

《领驭》:我现在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说出“徐冰越来越不徐冰了”。你的《木林森》确实让当代艺术圈再次瞪大眼睛质疑,“这种圈地种树能算艺术吗”?

徐冰:其实这跟我一直坚持的艺术观念是一致的。当然从这个项目发起者的初衷看,考虑的重点似乎并不是艺术,而是更加关注环境。 这跟我认同的好的艺术活动、艺术作品要对社会、对人类,对公益有利益的观点契合,而且参与这个项目也体现中国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态度。在最初,我没有考虑它是否是艺术,我做任何作品时也从不考虑艺术这回事,向来不主张艺术家为了艺术而艺术。一件艺术品有没有价值,主要还是看它有没有表达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领驭》:那你就不怕身份暧昧吗?到底是艺术家还是环保大师?

徐冰:这才不是我要考虑的事情呢。其实现在整个时代就是身份暧昧的时代,任何现有的概念都应该从新考虑,就像我回到美院受到触动很大,也是因为人们现成既定概念太顽固了。就《木林森》本身来说,只要它的思维含量和带给人的启示并不比纯艺术或那些装置艺术低,它就是好的作品。至于它附加的其他东西而让它显得暧昧这完全没有关系,无所谓!

《领驭》:我们回到作品本身,为何你的目标合作群会是6-12岁的孩子?

徐冰:6-12岁主要针对小学生,这是一个合适的年龄层。你要知道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太难得了!他们能赋予作品、赋予这个项目、赋予我的艺术创作思维太多有价值的灵感。最初我确实没考虑过艺术性该怎么体现这回事,但是项目进行到最后,当我发现孩子们在作品里肆意释放的那种艺术悟性和独特的想象与认知,太有意思了。而且这些画本身就成为涉及儿童心理学、教育、文化等很多方面的有益材料。其实这就触及到一个艺术最本质的问题,艺术的形态,以及艺术到底是什么,和艺术创造性的来源到底在哪儿。甚至会对前卫的当代艺术怎样往前走和如何摆脱困境提出问题。这是成人艺术家的成熟作品所看不到的。

《领驭》:据说你的女儿也刚好7岁,你跟她的感情非常深厚。女儿在这个《木林森》计划中,或者在你此前的作品中,会不会也为你提供一些灵感来源?

徐冰:其实主要就是孩子的质朴和天真会唤起艺术家的某种原初的想象力。他们不会直接影响你的创作,但是会激发你的某种情绪。女儿从小就爱画画,但是小时候精力比较难集中。我就给他讲故事,她一听故事就非常专心。慢慢的,她会试着根据我编的故事画一些简单但很有意思的图画。我从那些毫无章法的“作品”里又会发现一些激发我想象力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灵感交流。当然,《木林森》项目中那些孩子们,以及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领驭》:我听说当年你那个获得天才奖的《9・11何处有尘埃》,能够世界巡展还多亏了女儿?

徐冰:其实是当时去英国展览的时候,过海关是个大问题。因为涉及到9・11的灰尘,就找来女儿的一个小的娃娃,然后把它翻了一个模子,再用灰尘作为石膏粉把它铸成一个小雕塑。那我就是艺术家了,带着我的作品就可以顺利过海关了。

《领驭》:《木林森》计划的核心是要设计一个“自循环系统”,你说过在这系统里你要让每个参与的人都受益,那么作为艺术家本人你最大的受益会是什么?

上一篇:医院业务副院长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设计院院长述职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