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统计学范文

时间:2023-07-17 11:00:22

会计统计学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创商誉;确认;计量

为了更好的因对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市场对企业的各种要求,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凝聚力,且必须要做好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工作,尤其是自创商誉的确认,目前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一直是业内争论的要点,大部分的学者认为自创商誉应该得以确认,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自创商誉的确定与计量依旧没有一个定论。而因为传统会计无法满足无形资产的核算需要,一些理论与规定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却无法满足时展需求,传统会计在无形资产确认方面的范围过窄,对无形资产计量范围的确定无法确认,因此,为了能够弥补传统会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这个角度来看,深入研究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需求。

1 自创商誉进行确认的依据

1.1 自创商誉满足相关性

所谓的相关性,即让自创商誉可以最大程度地影响用户的决策。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一些高科技企业中的自创商誉对相关利益当事人的经济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所占有的资产份额不断扩大,自创商誉的存在和其动态变化情况引起了各相关利益方的重视,这也使得专家学者们对商誉的研究更加感兴趣。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自创商誉与自身的市场价值有着很微妙的关联,商誉无形之中代表着一定的资产,所以自创商誉的相关性十分重要。

1.2 自创商誉满足可靠性

自创商誉虽然只有单向因素,且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但是不可以否认自创商誉的实质应用价值,企业需要以盈利为目的来评估自创商誉的作用。自创商誉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可以良好的进行计量,由此建立计量可靠性的概念。当然也不能完全追求可靠性,而忽略相关性,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使自创商誉与时代接轨。

2 新经济时代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的在思考

2.1 对稳健主义的再思考

作为经常使用的一种会计统计方法,稳健主义更具有良好的口碑。为了对更多客观不确定因素进行准确判断,需要让会计统计有针对性的去处理相关统计事宜。按照统计原则,对重大性成本效益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保证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市场的同时,让稳健主义处于重要决策手段。对市场的正确评估可以让企业减少相应决策上的风险,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良好的使用稳定主义可以将相对可靠的信息,利用会计学进行分析。保证遵从会计学基本概念的同时,让相关信息质量得以稳定。稳健主义与会计信息有一定的违背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统计学的能力,这也造成了社会对稳定主义包贬不一的看法。

近几年,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延期了国际会计界的关注,国家为了更好地修订相关会计准则,需要及时征求会计界相关人士的意见,集思广益的完成会计统计学的制定工作。对社会中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客观影响需要同等重视,按照负债和损失的程度,及时对资产进行有效控制。对自创商誉带来的盈利和资产收益,需要合理利用会计统计学进行分析,按照计量原则对不确定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自创商誉要按照其需求进行相关风险评估,可以有效处理市场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利用会计统计学对企业内外进行合理管制,可以有效地控制企业相关账目的支出。针对不确定的市场风险,自创商誉需要与外购商业相融合,让二者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保证自商誉可以得到更好的评估。为了让自创商誉更长久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动态掌握。按照企业需求提供合理的会计统计分析数据。虽然自创商誉并不被会计界所认可,但是自创信誉手段还是被众多企业所使用,其优缺点不言自明。

2.2 历史成本会计基础的再审视

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让自创商誉可以以一定的会计历史为基础去更好的面临市场冲击。因成本会计具有一定的历史积累经验,因此将其用于自创商誉的确认,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是面对当前动态的经济市场,其也暴露出一定的缺点。对历史成本会计造成影响的还是当代不断变化的物价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历史成本会计还存在众多方面经验不足的情况,因此会计界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保证历史成本会计提高相应的“纯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动态的经济市场。

历史成本计量对自创商誉也有一定的影响,因物价在不断变动,也引起了会计成本计量的变动。为了适应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对会计成本计量的调整,可以将物价维持在一定的区间,避免物价变动过大对市场造成影响。会计学是以一定的理论和实务为基础,才能得到长久发展。当前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金融市场有着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和市场需求,合理地使用会计学可以有效解决因市场物价变动而产生的冲击。就目前国际形势而言,金融界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而国家为了更好地调控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就需要谨慎选取金融工具,才能更好地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会计模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市场冲击。通过对会计理论的转变,让理论界与实务界相联系,保证可以有效更新会计报告手法和计量方式,不断完善会计统计能力,才能更好的为自创商誉提出完善的解决办法。

2.3 重新认识计量的可靠性

作为财会的核心职能,计量管理工作在财会的管理和统计中是一项难以攻克的问题,而想要保证可以对自创商誉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就需要充分了解计量的实质作用。许多会计人员认为,要想保证对自创商誉可以进行精准的确认,单纯的利用计量是不正确的,也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他们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会计本身就是一个以计量为主的科学统计方法,而这种统计方法也随着市场资金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因此想要利用计量来对自创商誉进行相关问题的处理也很困难。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动,使得会计计量会出现小幅度的偏差。而通过一定程度的估计和判断,可以有效确定当前客观市场经济环境的状况,这也是一种相对理性的做法。由于在资产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分摊、坏账等情况,此时想要详细的利用计量对整体的资金进行统计显然是不科学的,而计量的对象却是真实存在的,此时利用合乎情理的估计和判断,让数据在可控范围内使用计量手法进行统计,使其结果能够在可接受范围内。

3 结束语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因此对内部会计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为了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营发展能力,企业必须要深入研究自创商誉的计量与确定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应对外部复杂的市场环境。本文针对企业的自创商誉与计量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沈君妍.自创商誉会计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4(04)

[2]郑更义.商誉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2(02)

[3]蔡克斌.公允价值下负商誉计量问题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1(05)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监管;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监管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7-019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7.097

本文以会计统计的视角为出发点,重新思考养老基金的监管问题,分析目前我国养老基金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立足于现实问题,以会计统计为方法,讨论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笔者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本文,希望能够对于完善我国养老基金监管制度有所贡献,同时也供广大对此问题关心的读者从中参考借鉴,获得一些启示,找到更多针对养老基金监管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方法。

1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现状

养老保险金的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同共和国的历史一样悠久,是随着共和国的诞生而成长起来的。目前,已经发展了近七十年,但是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进入新的时代,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亿万老年人对老年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养老保险基金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

1.1 省市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处理的方法不统一

关于养老保险金制度,虽然我国早在立法时就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养老保险金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框架,是一个适用于全中国的比较宽泛的统一标准。因此,在具体执行时,各地区又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各自省市的养老保险金规章制度,这就导致了中央、省市的养老保险金最终的财务处理方法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使得在养老金保险会计核算、审查时问题百出,为很多不法行为提供了栖息之所,钻制度的空子,产生严重的后果和恶劣的影响。

1.2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在现实实践中导致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核算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养老保险基金个人核算账户混乱。在我国很多地区,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混合核算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统筹基金的亏空往往使用个人账户基金弥补,导致大量的个人账户基金空账运行;(2)核算方式不全面。现行会计核算的内容并没有关于欠缴的养老保险金的核算;(3)养老保险基金年终结算不准确、不真实。在我国很多地区,目前养老保险基金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年终结算不准确、不真实。很多地区将养老保险基金挪作他用,导致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亏空,年终为满足上级政府考核,就模糊计算数字或者直接造假账。

1.3 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和占用

目前在我国各地区,屡次出现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被占用的现象,部分地区使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营利性投资。现代社会,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便是投资有风险,有盈利的可能同时也冒着亏损的风险。事实上,很多地区使用养老保险资金进行投资,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亏损,而盈利毕竟是少数情况,所以这就损害了大量老年人的利益,导致其生活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养老保险基金亏空严重,真实地说明了养老保险基金被严重挪用、占用,同时说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制度、体系存在严重的漏洞。

2 养老保险金制度的发展历史

自1951年,共和国第一次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养老金制度到今天,纵观这近七十年的发展历史,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立法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每一次立法都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金制度更上了一个台阶。总结看来,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等制度的发展历史是从原来的企业或者单位作为支付方,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到今天演变为集中账户,统筹个人账户,进行宏观发放的养老保险金制度。通过不断的立法、不断的改革,可以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制度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绩,目前已经发展为具有一整套完整体系的制度理论。虽然存在上述种种不足和漏洞,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十全十美、完美无缺的,正是因为存在缺点和漏洞,我们才能够从缺点漏洞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为人民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相关概念概述

3.1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内涵

关于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定义,在我国国内有三种主流观点,现在笔者分别叙述如下:第一种观点是:“政府直接或者间接介入到会计行为之中,对会计行为产生主导的、根本的影响,使会计行为的目的和结果符合政府的宏观目的”;第二种观点是:“会计监管是指通过相关部门进行会计检查、监督、控制等工作和手段对基金进行监督管理”;第三种观点是:“会计监管分为会计监控和会计管制,前者指通过会计工作去监控相关单位的经济活动,后者指政府或者其他合法组织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干涉、指导”。在现实的实践中,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中的会计监管的性质特点更符合第三个观点的定义。所以说,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内涵分为两个部分,即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会计监控和会计管制。

3.2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根据基础

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在现实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根据、有基础,否则就会出现滥用,就会出现违法等现象。笔者总结了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所根据的几项基础,现在分列如下:(1)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2)相关单位的规章制度;(3)国家关于会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4)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5)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财务制度而制定的具体实行办法或者补充性规章制度;(6)各经办机构根据有关会计法律制度制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7)各经办机构的基金预算、财务计划等。以上七点是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主要的依据,是会计监管制度运行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4 基于会计统计视角的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的完善方法

4.1 构建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体制

基于中国养老保险金制度本身规定得比较宽泛,规定的只是一般适用的标准,在实践中如果没有完善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体制进行保驾护航,那么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笔者在上文中所介绍的一些问题漏洞还会愈演愈烈,所以我们有必要构建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体制。

4.2 逐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制度

逐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监管的制度,需要统一会计监管标准。中央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要能够做到切实的宏观调控,从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式要统一,确立统一的标准进行核算,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去向、盈余和亏空状况。

4.3 确立个人养老资金账户会计主体的地位

正如上文所说,养老保险基金在核算环节中出现了被挪用、被占用的现象,导致大量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在空账运行,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需要确立个人养老资金账户会计主体的地位。只有确立和突出个人养老资金账户会计结算的主体地位,我们才能有效地将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与个人养老资金分开,分别进行核算。

4.4 健全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统计监管财务信息公开报表的制度

提供真实、准确的数据是会计统计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目标之一。准确、真实的养老保险基金数据对于政府统筹社会资金,做好社会养老保险的工作有重要的作用。健全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统计监管财务信息公开报表的制度,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规范。通过规定一系列必要的法律法规,来强制执行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透明化。(2)强化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机构。目前我国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严格的监督,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从中渔利,而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去惩治。所以只有我们建立并且强化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机构,才能严格监管养老保险基金,做到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3)建立丰富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只有以丰富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会计信息早日公开化、透明化。

5 结语

养老保险基金是中国亿万老人老年生活的依靠,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监管力度,采用科学高效的技术方法管理养老基金,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使用、切实发挥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平正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会计的视角出发,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会计统计监管,能够高效、安全地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管理。虽然会计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和发达,但是理论上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只要我们不断完善相关的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够发挥会计统计作为一种监管养老保险基金的手段、方法,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跃新,陈列三.完善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之我见[J].财会研究,2000,(7).

[2] 张立夫,孔企盼.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M].南京:南京科技出版社,2012.

[3] 徐丽,郭世雄.浅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统计监管的制度基础[J].北方经贸,2004,(9).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统计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71-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纷纷进行了变革,在变革之下,高校的办学模式与管理方法也有了不少变化。而高校的财务管理也因为其办学模式及学校内部整体管理方法的变化而出现不少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所实行的财务统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了,为此,对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进行创新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 简述统计方法

在财务管理当中,统计方法一直以来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利用统计方法能够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此来对数据当中所存在的数量规律进行探析。目前,常见的统计学方法有:统计分组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综合指标法、大量观察法、抽样推断法、指数法等[1]。使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所认识到的内容也是不同的。统计方法的使用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其顺序依次为: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相对来说,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过程还是较为稳定的,在整个使用过程当中,分析数据这一阶段显得非常的重要,在分析数据这一阶段当中,我们需要考虑数据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过去的数据、现在的数据以及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数据进行考虑。为此,我们又将分析数据的统计方法分为动态分析法和静态分析法,其中动态分析法主要包括:统计指标法、动态指标法以及相关分析法;而静态分析法主要包括:抽样推断法和静态分析法。在统计学方法的组成部分当中,推断、描绘着两种统计方法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统计学方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 统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

在高校核算体系当中,统计和会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体系当中,统计与会计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在不少方面,统计学与会计学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是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有效的使用会计与统计,从不同角度对高校的教学及经济活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将分析后所得出的数据提供给高校的管理者与决策者,能够有效地推进高校事业的发展。在整个会计领域当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有不少会计方法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而演变来的[2]。例如:财务会计当中的加权移动平均法、管理会计领域当中的时间序列法等等。同样的,在统计学方法当中,会计方法的应用也是非常的广泛,有不少的统计方法都是需要以统计学方法为依据才能使用下去。例如,循环账户的设置、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等。总而言之,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与统计一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是两者之间能够更加的协调运行,对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3 高校财务管理中统计方法的应用

3.1 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在高校财务会计工作当中,统计方法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第一方面,目前高校财务会计的核算工作当中,静、动态三要素所指的就是y计方法当中所表示的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第二方面,在财务会计的计量核算工作当中,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均是以统计方法的平均数原理为基础的;第三方面,在高校财务报表中,偿还债务能力、盈利能力等的比率也均是以统计相对数为基本原理的。

3.2 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会计作为整个工作中的决策性会计,一直以来都全面的参与进高校科研、教学以及经营管理工作当中[3]。而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会计工作当中的应用,其主要表现在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方面。例如: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与财务会计工作相比而言,统计方法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的应用要更加的广泛,且使用的过程也要更加的复杂化。

4 高校财务管理统计方法应用创新中使用策略

4.1 普及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逐渐的渗入到我们的工作当中、生活当中。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在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以及分析时,除了需要运用到统计方法以外,还需要有效的使用计算机工具。为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是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以及对计算机软件运用的能力的。目前,有不少统计方法都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实施的,如果说工作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将会严重的阻碍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当中的应用,也将极大地限制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为此,我们应该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并加强对工作人员对计算机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

4.2 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

在我国各大高校的会计核算体系当中,其教育成本核算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全面,这也就使得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该如何有效建立健全教育成本核算机制呢?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例如,建立多栏式的辅助账、提取折旧等相关措施,对所有的教育支出进行全面的核算,以此来对各项成本费用进行一个更加明确、完整的反映。

4.3 加强财务会计统计人员的分工协作能力

在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差是困扰统计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之间不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导致工作人员在核算出来的数据往往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加强财务会计统计人员的分工协作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两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能力呢?首先,在一方面应该要求会计与统计人员加强在工作上的借鉴与交流,其次还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其次,应该适当对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进行调整采纳,例如在会计食物工作当中,其财务分析报告应该由会计人员与统计人员共同协助之后完成[4]。通过这两方面来有效地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能力,以此来有效推动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具体实施,我国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而想要沉着冷静的迎接这一变化,减少该变化对高校事业发展的不良影响,及时的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是非常的重要的。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有效的使用统计理论与统计方法,是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而统计方法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创新当中,财务管理人员应不断的加强自身在审计、财政税收、计算机、经济管理、经济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统计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促进高校未来事业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翠珍.会计统计方法在公共卫生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1):154.

[2] 汪红.天财高校财务管理软件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 2016(3):149.

[3] 李红梅.高校财务管理中对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J].财会学习, 2016(5):70-71.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7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会计 统计 企业管理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企业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协作平台。会计核算领域引入了较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领域也系统的、全面的引进了会计方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网络数字技术的不断提高,实现了两者数据共享,为统计和会计核算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一、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与统计核算并行独立,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宏观层面的整体性作用。因为在企业的核算体系中,会计核算和统计各有侧重的领域与难点,既“各显神通”,又各有不足之处。“会计核算侧重于价值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统计核算侧重于实物运动信息的反映控制和监督。”如果忽略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协作、沟通,就会使企业信息的精确度大打折扣,甚至出现国有企业运营信息的失真。

(一)可有效解决传统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的不足之处

一体化核算体系能防止企业会计与统计信息失真,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价值,进而提高经济核算的效率,实现传递和信息的顺利交流,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解决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中的不足。

(二)能够实现会计和统计的优势互补

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市场竞争力,企业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注重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资料进行仔细搜集、分析,可多方面的应用到统计方法及技术,并用其处理有关的财务信息及会计工作。因此,会计和统计在实务上和理论融合上,能够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和协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三)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是最基本的信息,其他的经济信息也来自它们。实行会计统计一体化后,企业可以同时利用会计所供应的对外信息数据及统计所供应的数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企业也能搜集到更多有利的市场信息。此外,会计统计一体化还能提高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效率,促进企业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大大加快了数据处理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可行性

(一)会计和统计的核算目标具有一致性和关联性

企业实施日常管理时,会计核算、统计核算都会根据自己的具体功能,在各自所属的领域用各自特有的方法为企业财务核算、财务监督等发挥自己的作用,两者的经济目标、经济指标等由一定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从而是它们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一是受企业经济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及关联性的影响,会计和统计可以相互采用对方处理的核算资料,因为两者具备共同的原始凭证或者记录。二是会计和统计能够实现数据及信息分析的彼此协助。因为统计核算体系的价值指标来源于会计人员,而会计领域中的财务分析报告可以让统计人员协助完成。

(二)会计资料及其方法在统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企业在统计过程中,某些价值量指标需要由会计核算获得;统计核算中的本金筹集、应用利润分配核算等都需要会计资料做支撑;除此之外,企业进行实测预测、经济效益评价时,都要依赖于会计核算提供的有关资料。

(三)统计方法在会计中得到广泛使用

财务管理在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及控制分析时,多方面应用到了统计方法,比如,不确定决策中的区间估计、预测概率预算等,都充分运用了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此外,企业整理会计资料时,也经常会采用统计方法,比如,对财务进行分析或者管理时,会广泛应用统计学数量管理方法。

三、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方法

要建立健全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就要针对传统经济核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及信息等多种资源,从而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

(一)健全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从而提高其信息质量

即要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有关指标,并完善两者的统计原则。通过制定企业报表制度,规范报表格式及内容,可使核算准则逐渐向会计靠拢,从而满足统计报表上报的实际需要。首先要健全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其次要确保核算目标及指标的一致性,内容相同的指标,其名称也要一致,在组织、职能等方面,保证会计和统计核算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的现象。对于会计核算中已经存在的数据,不必再次进行统计核算;同时,统计核算也要为会计核算提供相应的、符合要求的资料,而不是企业管理或者宏观管理的相关资料。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念,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大型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根据管理需要,培训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并为其普及财会知识,从而提高财务数据的质量、决策分析的准确性。小型企业则要根据自己的发展规模,由具备专业统计知识的员工进行统计工作,并完成相应的财务统计任务,进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三)完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体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善于协调会计和统计之间的关系,建立会计核算为基础、统计为方法、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的一体化体系。企业财务收支资料不仅要根据相关规定及时上报给财务部门,还应该以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为标准,将企业资料如实上报统计部门,统计部门对上报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后,要将其看做宏观分析的依据,从而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

四、结语

会计和统计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其基础数据的来源却是相同的。将这些基础数据互相借鉴并应用,可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节省人力、物力等资源,并加强了会计和统计相关信息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启明.试论企业推行会计统计的一体化研究[J].知识经济.2014,(12).

会计统计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会计 统计核算 增加值 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 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 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 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4] 刘世绵:宏观思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上一篇:采购计划管理范文 下一篇:消防工程建设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