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8 01:56:22

会计课程设计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项实训 综合实训 岗位训练 实践学习 过程考核 结果考核

会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强、技术操作要求严的专业,尤其是作为会计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基础会计》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入门学科,该课程存在入门难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初学该课程时不能很快入门与掌握,而且该课程不仅要学生知道会计是做什么的,更要通过学习掌握会计人员是怎样工作的,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在会计岗位上从事的是最基本的岗位工作,如出纳、记账、制单等会计基础工作,《基础会计》理论教学课程更多从理论上传授给学生会计专业方法,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要克服学生懂理论弱实践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达到目标,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会让学生缩短岗位适应期,毕业后很快进入岗位角色,所以《会计实训》课程不仅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理解与巩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真正学会运用理论知识,缩短上岗适应的过程,这也是用人单位所希望的教学效果。怎样让学生通过实训过程取得更好的实训效果,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做到如何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实训中有一种真做账的感受,而不是一种游戏做账,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一笔业务。在《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实训内容、实训方式、时间安排,结果考核等方面都要有一个科学体系设计。

1 实训内容设计

实训内容安排要让学生打牢做账基本功。《会计实训》做为会计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操作课,一定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实训操作打牢做账基本功,尤其对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实训内容的安排,做到“点”要细,“面”要全,点面结合,实训内容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两大模块。

单项实训强调的是实训中的“点”,紧扣会计核算基本流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凭证-账簿-报表,每个环节的处理上要学生全程动手,处理每一个环节的每一点内容,所有的实训资料都是学生通过实训形成的,常见的实训教学中,实训材料的安排上通常采取给出一定实训材料,原始凭证式已经生成的,重点训练填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而忽视每个环节中资料的相互关联性。如学生在凭证的填制中如果理论课程的学习会计分录熟练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不会是很大的难点,很多学生在凭证的处理环节,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学生在实训中不懂读原始凭证的资料,不知道一份原始单据该填制哪一种记账凭证,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基本看到的都是已经给出的表达清楚的原始业务了,但在实际工作中,所有的业务种类都要通过会计人员业务分析与判断,所以在实训过程中不仅要学生学会记账凭证的填制,也要学会原始单据的填制与审核,通过原始凭证的填制可以达到几个实训目的,第一,有效训练了学生分析业务类型的能力,从而更准确填制记账凭证;第二,锻炼了学生对原始凭证审核的能力。账簿处理环节,很多学生对账簿基本内容登记不会觉得棘手,而对账簿的开设、结账、结转、划线等细节处理上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在账簿环节实训中除了要训练学生登记账簿基本内容的同时,也要训练他们对开账、结账、划线等实训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上,对职业学校的学生,重点要训练他们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正确编制方法,要让学生在编制报表过程中学会不同报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内容和对应关系,通过单项实训,扎实每一个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综合模拟实训主要训练学生对完整会计资料处理能力,让学生对实训内容有更完整、更系统地训练,综合实训以仿真资料形式完成。

2 岗位工作责任实训设计

会计实训教学中更多训练的是会计核算能力,学生在实训中会计岗位业务工作能力得到训练,但很多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职责非常模糊,如在凭证填制中,一些学生对相关岗位责任人签字一栏就不清楚,不知道自己在哪一处签名,还有一些学生在实训结束后如果没有分岗位训练,就认为会计应该是所有岗位的工作都由一人完成,而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上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有明确规定,不相容的职位相互分离的要求,所以在《会计实训》实践教学中应该设置岗位分工模拟实训,以小组分工形式,这种岗位分工实训可以在单项实训和多项实训过程中完成目标,如实训中,小组设出纳、记账、复核、主管等岗位,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与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自己的岗位任务,不同岗位互相监督,而且,岗位实行定期轮岗,让学生分别体验各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通过岗位责任训练,让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有一种责任感。

3 实训时间设计

实训时间安排要与理论课时间有效衔接。《会计实训》作为理论课程的实际操作课要充分体现课程一体化的特点,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做到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有效结合,实训课程内容在什么学习阶段安排效果最好。单项实训内容应该要突出项目学习的要求,会计核算的每个环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训内容,安排每一项目的实训任务,如凭证填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的具体任务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综合实训的内容时间安排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基础,要求学生有会计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学生才能处理完整一套公司的账务资料,同时也要考虑学生与岗位能力的衔接,在时间安排上应安排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期,作为一门独立专业实践学习课程,采取仿真资料的形式,学生如临其境,有一种做真账的感觉,综合实训至少安排一般纳税人企业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完整的两个公司的资料,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每个环节的业务,形成完整的会计档案资料。

4 实训结果考核设计

实训结果考核是检验学生实践学习结果的一项重要环节,《会计实训》课程考核包括实训过程考核和实训结果考核两部分,总分100分,每个过程考核占一定比重,过程考核占40%,结果考核占60%。每种考核要包括多项考核指标。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出勤、纪律、上课认真态度、小组讨论和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采取小组成员互评、组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升杰.对会计电算化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10).

[2]柴美群.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之管见[J].价值工程,2011(20).

[3]胡燕玲.高职院校电算化会计实训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

作者简介: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教师本身;专业设计;教学方法;人才培养计划;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并具备创新精神,能在各行各业从事实践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使中职教学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我们应意识到目前中职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中职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不够突出;教材内容滞后,偏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技能的动态发展性;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偏重传统的技能教学设备,忽视了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这些弊端导致学生毕业出路窄、上岗适应慢、灵活性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些地区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设计脱离实际。

(2)有些地区老师现在讲课还是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者照本宣科,不注意活跃教学气氛,教学中也没有适当的以举例子、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致使教学内容艰深晦涩,沉闷无趣,有些学生提不起兴趣去听,或者听不懂。

(3)学生本身的缘故。有的同学学习虽然很认真,但是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一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样去做分录、看报表,结果就认为学习技能也没有用,还是不会做技能处理,以至于失去了学习热情。

职业教育是一种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技能性都比较强教育,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会计中凭证、账簿、报表等这些技能信息的载体应尽可能给它们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上。因为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的结果只是背了一些名词和概念,对于真正的技能循环和技能并不了解。

针对这些问题,我总结了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借此来谈谈教育教学中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办法,可从以下方面作一些改革,从而使学生们更喜欢技能,也使我们的毕业出去的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第一,教师本身要作一些改革。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改变观念,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内容。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虽然有老的教学经验,但不能一味的停留在原来的知识点上。如在会计教学中,以前的技能知识,主要以理论为主,导致的问题是中学生毕业后,连简单的原始凭证都不会填。最近几年,随着技能大赛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技能的要求更偏重技能型的知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习,不仅仅要学课本上的一些技能内的知识,还要学习社会上的实践知识。

第二,学校对技能专业课程设计应作些改革。原先的中职技能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比较随便,没有一个系统的计划的课程设计。中职的学生毕业后,要求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她们所做的工作极大部分是从最初的技能开始,对于一些比较难学的比如国际技能、审计等她们工作后并不能用到,时间长的也就淡忘了,而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等这些技能技能,是出纳工作的必备课程又不熟练。所以,我们在现代技能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有用的中职技能人才,应对原先的课程设置作相应的调整。

第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改进。虽然,对于技能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还必须以讲授法为主,但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竞赛法都是很好的技能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账簿登记时,教师可以出示不同的技能账簿,以直观法让学生认识各种账簿的格式,结合相关的经济业务选择不同的技能账簿。在讲授技能凭证的审核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教师列举案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经合本地区的一些发生的事件。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技能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技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壮况,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学内容和部会课程进行调整,比如:《基础技能》的教学要从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向技能技能的方向作一些调整数,尤其是原始凭证的填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学习的内容。

第五,加强技能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将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技能专业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软硬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包括综合性、设计性、认知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课程体系。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局限性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目前各职业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与本科教育同质性的问题,传统的教材按照会计要素划分章节进行教学,保证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课程的实践性不突出,教学内容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近有教师提出按照会计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各个教学情境的具体学习内容。这种教学设计直观性强且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对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但这种以会计岗位划分教学情境的做法,知识点分散、理论系统性不强。综上所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从往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各种行业,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基于上述原因,在《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中引入了通用会计能力培养的理念,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能更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

1.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会计原理等基本素质课程,熟悉会计基本核算程序,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了解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技术和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通用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熟悉会计法的内容,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3.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通用会计能力为基础设计《财务会计》课程

1《.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思路。《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重点为中小企业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现行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大多是按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要素为章节设计的,而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为中小企业,甚至是新筹建的企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计应用能力,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企业会计制度认知和会计业务流程认知内容,培养学生根据企业类型选择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以工作任务顺序为程序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在完成“日常业务核算”的理论教学后,增加“会计凭证识别与审核”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会计工作场景,体会会计在没有文字表述题目只有外来原始凭证的情境下如何识别、判断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在完成《财务会计》教学任务后,使学生具备在一个新筹建的中小企业里,可以为其制订相关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科学设置帐户、准确进行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1)按工作任务程序设计教学情境。情境一:会计制度认知。本情境主要阐述会计制度规范及不同企业会计制度的选择,介绍各种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和区别、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阐述上市公司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涉及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簿、会计报告;介绍如何根据企业类型进行会计制度的选择,为各种企业选择设计适用的会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情境二:业务流程认知。本情境主要阐述各类企业主要的经济业务流程,介绍制造业、商品流通业和服务业等各行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工作环节,在各工作环节中应履行的手续制度和涉及的会计原始凭证的来龙去脉。情境三:日常业务核算。本情境主要介绍企业日常业务核算,包括筹资、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日常业务的核算。介绍筹资时形成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利息、应付债券、实收资本的处理;阐述货币资金的主要内容和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的核算、清查与核对方法;介绍购进与销售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投资业务的日常核算、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日常核算、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等。情境四:会计凭证识别与审核。本情境主要介绍外来原始凭证的识别与审核。阐述外来原始凭证的识别和审核方法,介绍如何根据各种原始凭证判断日常业务的经济内容并做出相应的会计处理;情境五:转账、结账业务处理。本情境主要介绍期末转账、结帐业务的处理。介绍各种资产减值的处理、各种投资和长期资产的期末业务处理、利润和利润分配以及各种税费的计算和结转;情境六: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本情境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与分析。阐述财务报表的概念和组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结构和编制方法;简述利用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方法。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岗位工作能力;新型会计实务课程

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然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及重整资源,而这一变化在企业会计工作当中的体现就是会计信息系统或ERP系统的应用,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全面熟悉企业经济业务的基础之上能利用会计信息系统高效地处理复杂多变的会计业务,还能对会计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方便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为适应企业对实践型会计技能人才的需要,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均设置了实践教学的核心课程——会计实务,但该课程当前普遍以会计账务处理为主要内容,导致其对学生所培养的单纯账务处理能力从一开始就不能真正满足会计岗位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大大落后于企业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现有会计实务课程设计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和信息化条件下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课程能力目标单一,综合素质要求不高,严重偏离了当前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现有会计实务课程培养会计人才所达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能运用会计原理对日常经济业务进行手工账务处理或者利用会计软件的账务处理系统进行账务处理。显然,这一目标从设计开始就没有充分考虑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除账务处理以外的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忽视当前还可以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生成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的功能;这样就最终导致中高职院校学生对会计岗位业务能力存在严重缺失,更加不会全面运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来从事会计工作。第二,课程内容过于机械死板,在实训当中不进行经济数据处理的岗位直接给出核算数据让学生进行账务处理,既容易模糊企业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和会计部门进行会计处理的界限,又忽视了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和会计岗位业务处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只知按教科书来进行账务处理而不能培养起根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内容和变化情况作出相关的会计判断后再进行业务处理的能力。同时,由于课程能力目标定位的缺陷导致课程内容缺失了对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运用的训练,也没有针对企业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实训,造成学生只会账务处理而不能全面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独立应对不同岗位的会计工作。例如,在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前提下,采购会计岗位的工作是通过采购子系统来完成,而现有的实务课程根本没有涉及采购子系统的操作训练。第三,课程组织形式没有岗位分工合作意识,而是按照账务处理流程要求学生对企业发生的本期经济业务进行全盘的账务处理,使学生根本不能了解各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数据在业务岗位到会计岗位以及在各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流程及岗位分工的内涵,导致只会会计理论而没有实际工作能力。第四,课程的教学手段落后或者没有真正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来进行系统性教学。现有的实务课程大都没有使用具备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软件进行教学,这显然已落后于企业会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即使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教学,也没有针对不同类型会计岗位业务利用软件的不同功能模块来进行全面的训练。第五,课程考核标准不能真实、准确及真正地反映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在实务课程中,往往以学生填制的凭证、登记的账簿、编制报表的准确性来作为考核标准,由于学生都进行相同的账务处理,最终编制出相同的会计报表,导致很难区分学生的实操能力;再加上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会计岗位业务实训课程内容,更无法衡量学生从课程中所获得的实际工作能力。由于上述现有会计实务课程设计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和信息化条件下的严重不足,我们有必要从会计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依照会计信息化的能力标准来革新会计实务课程,建立符合时展需求的新型会计实务课程。因此,笔者在教学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以下几个密不可分、有机联系的的方面来构建全新的会计实务课程。

1革新课程能力目标体系

确立会计实务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岗位独立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目标体系,而不是只形成账务处理能力的单一课程能力目标,这是新型会计实务课程的灵魂所在。根据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工作的要求,我们所构建的会计实务课程总的能力目标体系(具体能力目标根据中高职学生的不同培养情况进行调整)包括:(1)各类型会计岗位的业务处理能力。(2)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进行会计工作的能力。(3)与其他岗位(含业务岗位和会计岗位)配合、协调、沟通的能力。(4)发生特殊、紧急业务的应变处理能力。(5)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6)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7)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

2构建全新的课程内容

建立完备能动的、适应当前会计工作岗位的课程内容,改变以往机械死板以账务处理为主的课程内容,这是新型会计实务课程的核心。新课程内容应既能使学生真正熟悉提供会计核算原始数据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学生针对灵活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会计判断打下良好基础;又能使学生理解信息化条件下核算数据从业务岗位到会计岗位以及各会计岗位之间传递的流程,为学生将来的岗位分工和合作提供良好的前提,为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扎实的根基。为此,我们建立的面向岗位的新型课程内容体系应包含以下组成部分:(1)熟悉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库存、行政管理等基本业务部门的业务流程及其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和原始凭证的种类;(2)熟悉企业出纳、采购、库存、销售、成本核算、收入费用、固定资产、审核记账、报表编制、财务分析等基本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3)理解经济数据在不同岗位之间的传递流程和原理,包括从业务岗位到会计岗位以及在不同会计岗位之间的传递过程;(4)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从事各会计岗位具体业务(包含账务处理在内的全部会计业务)的系统训练。以采购会计岗位为例,则应设计以下紧密联系的采购子系统进行实训的业务体系:(1)采购入库单据的审核。(2)采购发票的管理。(3)采购审批单与合同的审核。(4)应付账款的核算与分析。(5)原材料采购标准成本的制定、核算与分析。(6)应付账款付款单的审核、供应商应付账款对账。(7)系统库存管理。(8)存货的监控管理。(9)采购相关合同、对账单等档案的管理。

3采取新型的课程组织模式

构建以账务流程为基础的分岗位纵向实操模式为主、以模拟企业会计部门岗位分工的横向实操模式为辅的、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软件作为教学手段的课程组织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一直以来只是强调进行模拟实账演练的账务流程处理模式,使学生通过岗位实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业务,培养起真正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是新型会计实务课程实施的关键。所谓分岗位纵向会计实操的课程组织模式是指按账务处理流程把所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岗位分成以下具有先后顺序几大类:第一类,各类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岗位,包括出纳、采购、销售、成本等核算岗位和总账(包括费用报销、期末转账结账等)处理岗位,以上岗位在实训时可以按以下顺序进行出纳、采购、成本、销售、总账;第二类,审核记账岗位;第三类,报表编制岗位;第四类,财务分析岗位等,让每个学生针对企业一段时期内的所有经济业务根据账务流程按以上类别岗位的先后顺序把每个岗位的所有具体工作都处理一遍的实训模式。所谓岗位分工的横向实操模式,是指把全体学生进行分组,同组的每个学生按企业会计部门的岗位分工分别负责不同的会计岗位,一个组别就形成一个模拟的会计部门的课程组织模式。横向实训模式通过模拟会计部门岗位分工和岗位轮换,既能使学生在完成纵向实训课程的基础之上再强化对不同会计岗位业务处理的理解和熟练程度,加深对核算数据在不同岗位之间传递原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在采取以上分岗位实训的组织形式时,一些提供经济业务原始数据的、与会计有密切业务往来的部门,如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门,及与会计密切相关岗位,如仓管员、生产统计员等岗位,也应考虑把其增加进来统一进行业务实训及会计实训。

4确定按工作规范来评价的考核标准

制定一套参照企业各会计岗位工作规范要求来测评会计实务课程岗位实训效果的考核标准,这是新型会计实务课程实施成败的保证。具体实施时,可考虑以下因素:(1)考核评分设计以岗位为单位来制订,一个岗位考核满分为100分。(2)区分同一会计岗位不同具体业务处理的难易程度来设置考核分值权重,业务操作难度大的适当增加分值权重,业务操作难度相对较少的适当减少分值权重,分值权重的设置以岗位为单位,一个岗位的权重系数之和为1。(3)考核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最终得出考评分。原始分:以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按岗位考核标准来完成指定的单项业务处理先给出原始分(一般分成两个分值结果,能完成没有错漏的,100分;不能完成或者有错漏的,0分)。权重分:原始分乘以分值权重得出。考评分:把某一岗位所有考核业务的权重分相加得出。

5编制与真实岗位相适应的新教材

安排好教材的编制,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企业岗位真实业务并配套所需的原始资料(包括文件、凭证、数据等)为课程实训的具体处理对象,会计岗位具体业务的处理流程、方法和工作规范应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这是新型会计实务课程设计的重要条件。上述五项构成了当前面向企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的全新会计实务课程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是对以账务处理为中心的落后的会计实务课程的全面革新,是培养会计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必然之路。会计实务课程作为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背景下,其课程设计只有坚持以岗位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会计岗位业务的处理为内容、以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不断完善和革新课程设计体系,才能真正培养出能适应企业会计岗位要求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型会计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时展的高素质会计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峥,范莹莹,蔡文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2]邓丽娜.高职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杜怡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8).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7篇

面对实业界人才匮乏和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学校教学进行反思。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设计应该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直接影响高职会计专业的最终教学效果。本文根据目前课程设计及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课程浅尝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局限性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现状;课程

一、课程性质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与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联系密切,其先导课程既包括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课程,又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应在理解和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有关概念和方法之后,再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实用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地学习,首先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充分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在学生获得会计软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之上,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增强学生用现代计算机工具处理经济业务的意识。

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1)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

以事项会计理论为基础建立,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所有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都以原始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该数据库中,以便根据不同决策的需要生成不同的信息。企业会计事项数据库是建立多维数据仓库的基础,为会计信息的多维计量提供了依据。

(2)元数据库。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描述数据的结构、内容和索引,元数据库就是元数据的集合,用于管理所有与数据仓库相关的模型、视图和操作策略,是有效管理数据仓库的首要前提。

(3)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

该库是集成的、面向主题的、稳定的数据库集合,具有决策支持功能,存储了经形式化后的传统会计方法和规则,应用数据挖掘与OLAP联机分析技术可从中挖掘新信息,进行多维分析,不同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通过面向用户的前端分析工具,如报表查询工具、趋势预测、统计分析工具,与数据仓库系统进行交互,完成决策分析。

(4)数据处理系统。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大缺陷就是复制手工会计过程,不能提供决策信息,而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对会计事项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原始数据以及外部数据信息加以整理、过滤,并根据不同的决策需要进行数据的分类处理。

四、课程建设

结合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课件,在教学内容上应吸取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以及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成果,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本课程的习题库、资料库、论文库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库,针对这些数据库研制开发灵活、方便的维护与查询功能(包括Web查询功能)。将各数据库的查询功能与课堂教学课件和实验教学课件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网上实现自学、自测和自检,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教学途径整合后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课程的具体建设目标和步骤如下。

(1)与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改进课程的课堂教学课件,在教学内容上将吸取本学科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包括一些新观点、新思想和新成果等。

(2)建立本学科的习题库、资料库、论文库等信息化教学平台数据库,并针对这些数据库开发灵活、方便的维护与网上查询软件。

本课程融课堂教学、实验演示教学、上机辅导教学为一体,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为了教与学的同步性,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避免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本课程将演示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下。

1、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演示课件与教材完全配套,以系统管理、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四个子系统为核心,与报表管理子系统相互衔接,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备实验演示体系。不仅能供学生学习操作,而且还能供学生学习系统设计和实际编程,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系统设计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

2、多媒体教学

将教材的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再加上教学辅助课件配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多方面刺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多层次、创造性的学习目标,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3、新颖有趣的上机实验

在上机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时期的计算机软件发展水平,选择最流行、最先进的商品化通用财务软件,目前,采用用友管理软件。在上机实验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侧重于主流财务软件的应用,使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真正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课程体系。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编程是不可取的,其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都帮助不大。(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设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无论从课程体系,还是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看,该课程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课程体系看,《成本会计》课程居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继《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后的又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为后续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会计工作实际看,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课程所讲述的成本计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是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人才已成为企业人才需求的热点。

一、课程目标

《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成本核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这是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构成的前提和基础。(2)完善的知识体系。高职学生的知识体系应根据所对应的职业和岗位设定。从目前来看,成本会计课程应培养学生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方面知识和技能。(3)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教育应体现职业性。成本计算、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与控制应是每一个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4)较强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成本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人员应具有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分析为起点,通过校内外财务专家座谈、访谈等形式,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根据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以“强能、致用”为本,在课程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在十项教学任务教学实施过程中,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见图1)、模拟工作过程、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努力做到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具体来讲包括:

一是突出应用性。根据教育部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体现知识的应用性。

二是突出新颖性。课程内容一方面体现成本会计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财务法规贯彻其中。

三是突出实用性。课程内容力求简明实用,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规格要求。难度适宜,繁简适中。

四是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分十项基本任务,内容涵盖成本核算原理、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控制与分析,保持成本会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五是融“教、学、做”于一体。课程讲述过程与成本会计模拟训练密切结合,实现了虚拟条件下的工学结合,学生边讲边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是充分考虑成本会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内容与联系,既要能够使专业课程体系前后衔接,又要避免课程问的内容重复,防止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基于成本会计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企业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划分为十项基本任务。对每项任务,按照任务目标――岗位分析一工作内容――任务实施的思路,让学生明确工作内容,了解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每一项任务实施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教案、电子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见图2)。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有效实施,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各岗位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和技能,并通过职业训练获取职业能力。

四、课程内容设计

合理确定学习单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效率。以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深入研究各成本核算岗位工作需要的知识、素质、能力要求,按照“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逻辑路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划分为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三大模块,十项基本任务(见图3)。

任务一:成本会计入门。通过该项任务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等。

任务:材料及动力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材料及动力费用归集及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三:人工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职工薪酬的计算、结算、分配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四: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培养学生辅助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五: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的核算。培养学生制造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归集与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六: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培养学生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的知识与技能。

任务七:产品成本主要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与运用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任务八:成本报表的编制。培养学生编制成本报表的技能。

任务九:成本分析。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报表揭示成本变动趋势,为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本部分培养学生成本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任务十:成本控制。主要介绍标准成本控制方法。通过该项任务实施,使学生了解标准成本的含义、分类、控制方法等;理解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方法。

五、实践教学设计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成本会计工作特点,在十项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过程的零距离对接,构建与落实“专业见习――课堂训练――软件模拟――手工实训――顶岗实习”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认知原理。在课程学习之初,通过企业专业见习,建立感性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熟能生巧的原理,利用课堂练习和成本会计模拟系统对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反复演练。练好基本功,实现“学中做”。通过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现“做中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

(一)课堂训练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学习知识需要经常练习。我们把课程

教学与练习融为一体。一是通过电脑利用模拟软件反复训练,二是利用真实的账表进行手工模拟训练,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课堂训练,做到学会、会做。

(二)分岗位模拟实训

模拟企业实体、模拟企业业务进行分岗位仿真训练,主要是通过手工训练和软件实训室模拟实训,通过角色扮演,在各个成本核算岗位上模拟训练。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三)综合实训

在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中,专门设计了综合训练项目,将全部课程内容连在一起。课程结束后,让学生按照实务操作步骤进行训练,并提交实训结果。给出学生成绩,并记八课程总成绩。

(四)课程见习、顶岗实习

主要是到企业等实训基地观摩或参加实际工作,由校外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训练,检验在校学习的实际效果。

通过以上实训环节的实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对成本计算的方法、程序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基本上能胜任成本核算岗位的工作,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六、教学手段设计

(一)广泛运用案例教学

在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等内容,科学采集、编制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会计理论与成本会计实践紧密相连的、生动直观的、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中加大案例教学力度,让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实践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成本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制作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成本会计模拟实训软件,将课程教学与会计软件紧密结合,即学即练,并以真实的原始资料和凭证账表为依据,实现了真实工作背景下的学、做统一。利用成本会计软件模拟系统,彻底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做到讲练结合、学做统一,实现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

(三)利用角色扮演、分组学习教学模式

在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划分学习小组,让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岗位的不同角色,针对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与工作。如材料费用的核算,可让同学分别扮演仓库保管员、车间领料员、材料核算员等,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锻炼学生成本会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七、考核方式设计

会计课程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职财务会计 课程设计 教学模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应具备适应工作世界的能力,还应具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的角度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而传统的职业教育与真实的工作世界是相脱离的。针对这一弊端,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德国的学术界所认同,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导。从最初的在德国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在经营和工作过程中的职业教育”试点实验,到21世纪初在德国广泛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都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这些实践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再按照传统方式构建课程,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进行了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世界。同时,在实践中通过“职业调查”、“企业调查”、“学习岛”及“在工作中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其所学职业,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

毕业于德国不来梅大学,现任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徐涵博士也介绍并发展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观点。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的特点

1.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传统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将个性作为专业任务的人力资源来培养;从组织和技术的改革中引出素质要求;技术和劳动预先即确定了,而素质要求是作为依赖性变量存在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则是:教育应使学生具有从对经济、社会和生态负责这一角度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教育成为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负责的个性的前提条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既依赖于同时又独立于劳动和技术的关系。

2.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

3.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由专业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

(1)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中,专业劳动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内容指向于职业的工作任务、劳动的内在联系和工作过程知识。

(2)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切入点

工作过程是指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人力、工作对象、劳动工具、劳动方法和工作产品。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下完成要求的工作成果,随之工作过程结束。

(3)工作过程知识不是从理论知识中引导出来的

它与反映的工作经验相适应,并指导实际的职业劳动。工作过程知识不仅包括显现的指导行为的知识(如程序化知识),也包括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隐形工作过程知识。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改变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学科及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来建构,而是根据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把教学内容归为四个学习范畴(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关联性知识、具体和功能性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

(5)以职业工作任务为核心整合教学内容

理论学习内容与实践学习内容通过项目或者是工作任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课程开发由资格研究转向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

(1)传统的课程开发(资格研究)的局限性

传统的课程开发是把劳动科学中的工作活动分析简单地移植到了课程开发中的工作分析中,其局限性为:

①分析对象主要是按泰勒管理模式的工作岗位,因此强化了劳动分工原则,忽视了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

②缺乏将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序列化的标准。

(2)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

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使研究隐含在实际的职业工作中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资格研究方法相比,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的目标与分析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如图1所示。

其中,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即针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法,就是在“专家工人访谈会”基础之上,把工作任务放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不是一个个单项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的步骤为:在分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确认典型工作任务;全体与会人员共同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特征;综合所有专家工人访谈会结果,形成典型工作任务表;将典型的工作任务描述为一般化的职业要求。如图2所示。

5.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

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项目学习成为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学习形式。情境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的典型特征。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了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职业教育模式,也为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我国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现有高职财务会计课程仍沿袭非职业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课程模式开发运用较为表面。

目前对高职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是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理论课)+实践课程(实训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作进一步开发。

2.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且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材内容不生动

目前,教材将本来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业务简单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只会做虚拟的会计练习题,而对发生的实际经济业务不会或不敢大胆分析处理的状况,最终导致学生顶岗实训较难上手、就业适应性差。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对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启示

如何深化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进而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则为我们提出了很好的设计思路。

1.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总体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分岗教学

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照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可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简要报表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及综合实践模块,学校提档线较高的职业院校还可设置主管会计模块。

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经济业务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

教学活动地点的安排要打破那种理论教学必须安排在一般教室、实验实训才安排在实训室的观点,整个课程即安排在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2.各模块具体内容

(1)出纳模块的具体内容

出纳模块主要介绍出纳员工作的内容及其职责、权利;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训练收款收据的开具;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与核对。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则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作为基本教学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财务会计核算内容。在各教学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如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往来结算、固定资产、成本(含工资)、收入利润、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

如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现有资源,设置备选模块,如按照房地产开发、饮食服务、旅游、广告、娱乐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教学模块。

(3)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会计档案的整理与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以及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等。

(4)综合模拟实训模块

该模块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会计报表到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

(5)综合实践模块

该模块指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或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总之,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按实际工作岗位分岗设置教学模块。在这些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进行构建,财务会计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成为会计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会计工作世界。同时,在实践中通过“在工作中学习”等方式,以期使学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会计工作,在完成相应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实现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技术教育,2008,(6).

[2]陈素兰.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探.育路网,2007,(11).

上一篇:课程设计实践范文 下一篇:实训课程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