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22 19:15:27

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1篇

青春期教育;“练爱”;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课堂生成资源

一、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由于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对朦胧的爱情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对异性有独特的好感,也容易产生两往过密行为。但又由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缺乏自制力,过早涉及情感问题往往容易给身心健康、学习、交友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一旦涉及早性问题,将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青春期教育课程。笔者从2012年底开始思考和探索青春期教育课程,而本系列课程的设计也正是笔者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工作。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需要学习和探索的,让学生关注“练爱”而非仅“恋爱”,因为爱情不仅需要“恋”,更要“练”。“练”爱,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爱情是人生的大课题,也需要经过相关的学习。例如,只有通过慢慢地学习,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渐渐明白爱的真谛,通过学习才能培养和提高爱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收获更美的爱情。本课程以“练爱”系列设计三个课时,课题名称以爱情的“发展时态”来表达,并以倒叙的形式进行:“爱的将来时”“爱的现在时”“爱的过去时”。其目的一方面是用时间轴——时态的新颖表达方式的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动态”爱情的思考;另一方面,“时态”属于中性词,不添加任何评价性、标签性的文字,可以消除学生对青春期教育的心理芥蒂,希望以此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构建开放性教学课堂。另外,“时态”的倒叙呈现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爱情这一人生课题由远及近的规划及思考,同时也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逆向性和跳跃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本课程安排在高一第二学期,该学期课程设计以“人生规划”为核心任务,而青春期教育也是“人生规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青春期的情感问题是高中生所面临的重要的心理问题之一,如果学生可以正确面对或处理好自己的青春期情感问题,将会帮助其更好地思考人生,把握自我实现规划;或者反过来在这个“人生规划教育”为主线的背景下,学生也将能更为成熟、理性和思辨地从人生规划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青春期的情感问题,帮助自我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所期待的。

二、课程目标及教学组织形式

本课程设计的目标,一是营造平等、民主、开放、安全的氛围,促使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交流讨论;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青春期情感问题,提高青春期沟通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责任感,提升抗挫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四是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社会主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思考和把握人生。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主要进行问题讨论与分享。将班级学生按自然座位进行组合,分为4~6人一组,教师呈现每节课的主题内容,然后以不同的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布置给各小组,小组成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交流后,汇总观点,选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介绍。

三、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笔者以表格形式将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简单呈现。

四、教学后记及自我反思

(一)可喜之处

1.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同伴互助

青春期情感问题往往是隐晦、敏感的,教师一般不好讲授,但以小组讨论形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可以促进生生互动,收到很好的同伴互助效果。因为“青春期孩子总是憧憬成熟又留恋童年,追求完美又总有缺憾,拒绝灌输又渴望帮助”。所以,本课程尊重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在讲台的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载体,课堂主要以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学生思考和交流,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汇报。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同龄人影响,小组合作讨论面对的都是熟悉的同龄人,所以学生在小组交流探讨中能畅所欲言,从同龄人身上得到帮助,在交流中激发思维碰撞,解决认知冲突,修正价值观,让学生真正有思考、有收获、有成长。如,一位女生在课程作业中写道:其实由于家庭教育与自身思考方面的原因,我对这方面(情感、性)的问题一直都没有比较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这次课程中和同学们的交流让我收获颇多。还有男生写道:其实在高中,男生女生总避免不了少年心萌动的情况,但上了心理课后和大家一起讨论,我才更清晰地认识到,莫让冲动冲昏了头脑,理智抉择才是最重要的。

2.以问题引发思考,以交流促进成长

有学者指出,青春期孩子需要的是平等(不是居高临下的、命令的)、有效(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具体(不是空话)的帮助。因此,本课程设计主要以任务驱动,以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把自完全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平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特别是通过小组集思广益来学习和掌握具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往往是学生以前所欠缺的,而在这次的课程学习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不少具体的帮助。

(二)不足之处

1.课程内容需进一步整合、梳理

本课程内容设计比较粗糙,课程内容逻辑性还不够清晰顺畅,特别是三种爱的“时态”的表达以及它们的顺序问题都可进一步界定和推敲。有学生在作业中将“爱的现在时”写成“爱的进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哪种表达更恰当、更符合逻辑?除了三种“时态”外,是否还可以扩充新的“时态”,又当如何表达?如何与青春期教育融合在一起?因为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青春期“爱”的教育还应包含更多更细的内容,而这些都需要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所以,笔者期待有机会能和专家、同行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和完善本课程内容。

2.课堂问题开放性、层次性不够

本课程旨在创设平等、自由、开放、安全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因此,课程所设计的问题尤为重要,既要紧密服务于课程目标,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及表达特点;既要简洁明了,又要具有开放性和一定的层次深度,要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并且能深入思考,有自我见解。但是,笔者所设计的问题未做到周密考虑,离上述要求还远远不够,有待进一步推敲,使问题设计不断优化。笔者认为,下一步有必要邀请学生一起来商讨和设计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让学生提出自己所关注和需解决的问题,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问题,让学生带着属于自己的问题去探讨和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探讨问题的喜悦、实效和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需进一步规范

本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的形式进行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小组讨论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规范,特别是需要任务到人、监控到位,否则容易出现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问题。本课程以3个课时展开,每个小组共接到的问题不少于4个,但是有的小组每次讨论时总是只有那么一两个人发言,班级汇报交流时也总是某一位学生,这样无形中小组其他学生就被边缘化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规范小组合作的操作要领,同时制定小组目标和奖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4.课程生成资源未有效保存和利用

本课程生成的资源主要有学生课堂上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以及学生课后延伸作业中所提交的个人感悟,还有学生课堂上所生成的新的问题等。但是,笔者之前并未注意保存和整理,遗失了部分资源。这些都是宝贵的生成资源,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对问题认识的程度等。这些资源都是可以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利用的,一方面,可以将所有材料进行汇总分析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以此进一步拓展或调整课程内容;再者,可以选取部分材料做成展板,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同龄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见解;还可作为家长会(家长学校)的材料,促进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关注和了解。很多家长认为最难以启齿和应对的当属青春期教育的问题,借助这些材料,家长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也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和孩子进行青春期相关话题的探讨,促使更多的家长能主动承担起青春期陪护者和摆渡人的角色。最后,笔者想说:青春期教育,我们已经在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吧!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2篇

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课程设计创新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定位

《实践物流》课程对应于已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大部分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在一年级已经完成《走进物流》之“职业体验”将在二年级到物流企业各物流岗位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本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为期1至3个月的专业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企业各物流工作岗位师傅的“传帮带”作用,让学生具备各物流岗位的基本职业道德,对一个或多个物流企业岗位作业和工作流程达到相对熟悉的程度,初步具备各物流岗位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在物流企业实习中参加生产实践,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深入地了解各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做中学、学中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能够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工作合作能力,找出理论学习的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岗位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如下要求: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物流企业各从业岗位工作性质、内容及做法;

②掌握物流各从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和特点。

(2)能力目标

①能在物流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仓储作业的能力;

②能在物流岗位实习中提高学生配送作业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专业,服从管理,遵守规章制度、增强工作责任心;

②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道德;

③培养学生在物流岗位实习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

主要是对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进行规划和分工。

四、课业设计举例

说明:本部分根据第三部分确定的学习情境进行,每个学习情境应分别进行课业设计,由于课业设计内容较多,就不一一重复,特以第一个学校情景为例,说明如右。课业1设计:

五、考核方式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3篇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给高职教育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更新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以满足新时期高职教育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从高职《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入手,从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几个方面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对职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作过程;课程设计;室内设计;实践教学

近年来社会对于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职类院校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不断进行专业内课程的设计优化。传统教学方法学校大都以知识传授为主要教学手段,但培养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与用人单位的衔接出现问题,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可以多方面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室内设计》课程是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的一般规律和设计方法,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空间设计的能力与创作的表达,为今后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1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以室内设计师的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将上课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项目充分地融为一体,依托具体的工作项目设计,将课程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工作过程或内容的难易程度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工作过程需要选择授课内容和根据工作过程顺序安排学习内容顺序,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以具体工作为任务、以技术实践为目的,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取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养目标。室内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领域;以行动导向为依据,组织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学生以团队方式完成课程任务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环节是学生必须理解和接受并能引发兴趣的教学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室内设计课程本身是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将其放置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具有极大帮助。

2课程目标设计

室内设计课程设计首先是确定课程目标,设计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在目标引领下发生具体行动,这样能少走弯路,从而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专业能力。学生在社会职业场所的室内设计工作为本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思考的路径。精心设计将学生形成学习小组,为更好的把握教学节奏与学生的吸纳程度,对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做了详细的规划安排,将课程目标的定位为专业技能(能力目标)、专业知识(知识目标)、专业素质(素质目标)三个层面。同时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制定了室内设计课程目标。通过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掌握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法,能进行室内空间方案设计和设计图纸表达以及口头方案汇报能力。树立良好的室内设计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修养,培养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勇于创新、敬业的工作作风。

3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根据装饰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及该岗位应掌握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对室内设计师职业目标岗位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以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课程设计进行学习的情境设计,在情境设计中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及职业价值观等。

4实践教学设计

在室内设计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中,实践环节是其中最具有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实践环节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实践型教学体系中的课堂教学,注重形成应用性知识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质量才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而这种应用性的教学观念对于人才的培养也尤为重要。实践环节设计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实践教学环节是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与落实的基础,是落实设计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在实践课程中通过专业实践培养学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搜集生活素材、整理生活素材,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实际项目的讲授,实践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育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在教学中,充分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项目教学是我们近年来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其优点在于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地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规律与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基础。此外让学生利用短时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真正实践,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等。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是以能力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社会的职业场所开发课程,在学校的教育场所实施,学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职场发展。总体来说,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对《室内设计》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并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改善了《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室内设计》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玮宏 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居文俊.实践教学在《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2,(8).

[2]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4篇

作者简介:郭树荣(1963-),女,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研究,(E-mail)。



摘要:针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各自独立,学生工程整体意识不强的现状,文中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在研究项目学习法的基础上,探索了按照主干课程的开设顺序,依次完成“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估价课程设计—工程招投课程设计(含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形成了依托于一个工程项目的“递进式”课程设计新模式。新模式的实施,加深了学生对工程整体的认识,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三个融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并阐述了新模式的组织方式、不足之处及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项的学习法;递进式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91-04

一、项目学习法概述

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专题的学习法”“课题式学习法”等。它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旨在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以

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项目学习法的发展现状

近30年来,项目学习法的理念在发达国家的大学得到了广泛重视,并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结果证实了PBL的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1)学习过程。PBL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提高,同时PBL小组学习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2)能力培养。和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模式相比,PBL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交流、规划、管理,以及职业责任感等方面效果显著。(3)知识巩固。PBL方法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期记忆,知识掌握牢固,能顺利地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近年来,中国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应用PBL学习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中国对PBL的研究和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且多数是在单门课程中探索和应用,与发达国家

还有一定差距。山东理工大学在交叉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

实践课教学改革中,应用PBL学习法,探索和实施了项目学习法的“递进式”课程设计,从而跳出单门课程的应用框架,在多门课程学习后的多个课程设计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提出的必要性

工程管理专业近十几年来,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招生人数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上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认识实习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为学生自己联系,质量难以保证;课程设计一般是纸上谈兵,效果不够理想[2];毕业设计也多选择与工程实际关系不大的虚拟设计题目,题目小且单一,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综合性训练。因此,加强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以上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认识工程管理专业的复合型、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及学生所面向的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出发,在探索了国内外项目学习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学习法“递进式”(以下简写为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新模式。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思路

在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从业者将面临投资决策、规划设计、成本分析,工程结构、工程材料、施工组织,风险管理、对外交流等问题。PBL“递进式”课程设计,依托于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教学楼、旅馆、办公楼等),包括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按照主干课程的开设顺序,依次完成设计的“递进式”新模式。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投资决策、设计、成本分析、施工组织、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等工程技术与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在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中,前面的课程设计成果是后续课程设计的基础与依据,具体为:在“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课程设计中完成项目的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进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是在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和结构设计资料;再依据以上的设计成果,进行“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依据设计图纸、工程量、造价及工料分析等成果,再依次完成“工程招投标”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

后续课程设计可以对前面课程设计进行修改与完善。在每一个子课题的设计完成后,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入和对工程的整体认识的加强,学生在后面的设计环节可以对前面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修改、深化和细化,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基于工程项目的良性的、双向的、螺旋递进的课程设计新模式。如图1所示,向下的箭头表示课程设计流程的推进关系,向上的箭头对前面设计成果的修改与完善。

三、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与效果

(一)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顺利实施,应从指导教师、学生组织、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

1.教师的指导

制定好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是有效实施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前提。首先在实施PBL

“递进式”课程设计前,指导教师应精心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中的设计参数要符合小组设计需要;其次根据教师所学专业对其进行分组,组成每组3~4人的指导小组,使专业搭配合理。并采用“双固定”方式进行设计指导,即设计自始至终指导教师小组团队固定、指导的学生固定,这样既能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又能使学生更方便地和教师交流。

2.学生的组织

布置设计任务和介绍设计内容是设计的首要工作。在设计之前给学生讲清楚整个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意图、设计思路、组织和成绩评价方式,使学生做到设计目标明确,设计内容心中有数。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划分学生小组,每组10人,选出组长,并选择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或教学楼作为研究对象(但每位学生的设计参数有所不同,避免相互抄袭),这有利于小组成员对同类问题的讨论与协作。每组配备一组指导教师,教师指导团队和学生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讨论,布置详细的设计任务和进行具体的指导。

3.成绩的评定

因为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过程需要跨越4个学期,设计成绩的评定采用个体和总体相结合的综合多元考核方式。首先,对每一课程设计充分重视设计过程的考核,如对设计方案、设计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还要将对前面设计发现问题、修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设计小组的团队协助精神、认真细致的科学素养等也应是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过程控制、审阅、小组和个人分别答辩等方式给出单个课程设计的成绩。其次,当一个工程项目的所有课程设计全部完成后,针对所有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评价整个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和与工程实际的符合程度。在教师指导小组自评的基础上,两组指导教师对调互评,得出的最终成绩在最后一个子课题设计的成绩上体现出来。通过以上全面、综合考核,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价出每位学生的设计成绩。 

(二)PBL“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经过对几届学生实施后的综合评价,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第一,设计情景真实而具体,学生加深了对工程的整体认识。PBL“递进式”课程设计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工程项目(如住宅、教学楼、旅馆等)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学生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在依次完成各个子课题的设计中,提高了学生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设计和管理能力,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的全局把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第二,设计内容综合,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三个融合。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工程项目之中,包容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设计内容综合性强,并实现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融合,结构与施工的融合,施工与造价、项目管理的融合;培养了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全局、系统的掌控能力;综合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上,才能有效完成,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与就业岗位的距离。

第三,设计途径多样化,有效地完善了设计成果。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过程通过实践体验、查阅设计资料(图集、设计标准、参数等)、重新学习书本知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自主发现、协商合作等多种途径来完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已经完成的课程设计成果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能较容易地发现和修改。在后续课程设计中,学生需先纠正、完善、加深以前的设计,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后续的设计。

第四,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满意度高。“递进式“课程设计结束后,分别对三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交流协作精神、对课程知识的再提高程度、工程的整体意识、工程的实践能力、设计组织与成绩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分“好”“较好”“差” 三个等级。认为“好”的为81%,“较好”的为

19%,“差”的为0,可见学生对PBL

“递进式”课程设计模式的满意度高,并一致认为这种螺旋渐进式的设计,应该继续实施下去。

另外,笔者所在课题组跟踪调查了实施过“递进式”课程设计的2009届毕业生,共调查了22家用人单位,31名毕业生。调查结果表明,85%的用人单位对学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15%的用人单位表示满意,多数企业认为该届毕业生与本专业以前的相比,工作上手快、工程的整体意识强,在很短的时间就能独立顶岗工作。

第五,设计的组织与实施促进教师改革创新。PBL“递进式”课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单个设计,其组织与实施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方式,围绕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各个子课题的总体设计[3],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既要具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并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新性和应变能力。

四、PBL“递进式”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及完善措施

其一,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会影响后面设计的质量,突出表现为:房屋建筑学与建筑结构课程设计之后的成果——建筑工程图纸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工程估价的课程设计质量。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设计规范和标准的理解不够,对实际工程的设计经验不足,很难考虑周全,结构和做法的细节部分容易漏掉,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工程估价的准确度。针对此情况,采取的措施是:设计前让学生泛读2~3个实际工程图纸范例,熟悉实际工程基本的表达方式;购买满足设计需要的规范和标准;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其二,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情况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与差的进行小组组合,这样就导致了小组水平的两极化,设计的成果质量差别较大。为此,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可采取强制组队的方式,把学得好的和差的学生混合组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级分化现象。

其三,专业教师对全过程课程设计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为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青年教师较多,自身的实践能力还不强,多数教师只是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比较熟悉,指导“递进式”全过程课程设计,还需要从业务水平、实践能力上进一步提高。

五、结语

PBL“递进式”课程设计,让学生从实际应用中深刻理解和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由单一到整体、螺旋递进的课程设计的新模式,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架起了“桥梁”;但是该模式还应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学生的组合与评价、教师的指导等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使其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翔云.ANETTE KOLMOS.JETTE EGELUND HOLGAARD. 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29-35.

[2]王中,刘昌明.工程管理专业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2):65-67.

[3]郭树荣.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8,(18)5:43-4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sign: taking project learning as an example

GUO Shu-rong, JIA Zhi-ro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P. R. China)

Abstrac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independent and students do no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the overall project, we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project learning method and explored a new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sign that contains engineering economics and project evaluation,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valuation, engineering bidding (including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A progressive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designs of each task branch was form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 strengthened students’ overall view of project, realized the three fusion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improv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sign capability. Organization schemes, limitations, and improvements of the mode were proposed.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5篇

通过对“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交流电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课程设计的新方法。将矢量控制的理论模型与变频器实际的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图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变频器的矢量控制和工艺流程PID控制器所包含模块的参数设置,综合运用现代运动控制系统的现场总线通信与PLC编程技术、人机界面与组态软件技术,完成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课程设计。丰富了运动控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工程技术密切结合。

关键词:

课程设计;交流调速系统;矢量控制;变频器

“运动控制系统”教学容易出现重视理论分析和传统教学实验,轻视实际控制系统中先进技术应用的分析;“运动控制课程设计”又经常成为理论上的设计,或控制系统理论模型的仿真验证。受实践教学环境限制,选题一般是双闭环模拟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调试,或是数字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交流调速课程设计一般是基于稳态数学模型的SPWM变频技术、V/f协调控制方式、单闭环无静差数字调速系统设计及仿真;变频电源硬件电路包括三相电压源型变频电源主电路、保护电路、单片机的检测、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设计。从开关器件、控制电路的参数计算到软件的设计编程,内容丰富、时间紧凑。虽然对系统的整体设计训练有很大帮助,但与实际工程应用现状差距很大。提高变频电源的效率在硬件电路上要求尽可能提高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采用软开关技术、完善的功率器件驱动电路和缓冲电路的设计;软件上还得考虑改进正弦调制波等[1-2]。而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要完成类似这种交流调速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更进一步从变频电源到采用矢量控制理论的数字调速系统的设计及仿真,会有很大难度。考虑到无论采用什么数学模型处理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问题,变频电源硬件电路基本上是一样的或是通用的。因此可以考虑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布置大作业或开设“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完成数字交、直流调速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基于动态数学模型的交流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中、高档变频器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应该覆盖矢量控制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先进技术应用的结合。深刻理解矢量控制理论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变频器构成闭环控制系统;如何采用工业现场总线、PLC,将变频器集成在大型复杂控制系统中。为此实验室做了“运动控制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并设计了异步电动机协调控制的综合实验平台。

1矢量控制数学模型

交流调速的教学往往是数学公式推导多、仿真也仅限于课堂教学演示。学生缺少相关的训练,对电机数学模型及各种控制方法难以理解,更不清楚矢量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如何实现[3-4]。所以课程设计开始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矢量控制系统模型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对西门子MM440变频器的各种控制结构图[5]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理论上与实际交流调速系统最接近的控制模型,深刻理解矢量控制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如何具体实现。相关文献[6-8]有多种矢量控制理论的异步电动机控制模型。按照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根据其对磁链处理方法不同又分为间接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矢量控制系统,后者模型一般包括速度调节器、转矩调节器、磁链调节器,甚至包括三相电流调节器。其中,逆变器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异步电动机直接矢量控制变频调速系统与实际变频器中的矢量控制模型比较接近。控制系统结构图都设置了转速和磁链两个闭环子系统,但实际系统没有设置磁链调节器和转矩调节器,而是通过励磁电流调节器和转矩电流调节器实现解耦控制。根据电机转速获取方法不同又分为不带编码器(SLVC)的和带编码器(VC)的矢量控制模型;两个模型根据控制系统给定值不同,又都具有转速控制及转矩控制两种方式。但这里的转矩控制是指变频器的控制方式,区别于理论上同样基于动态数学模型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图2中速度调节器、转矩电流调节器及关于转子磁场定向角辨识的3个模块都含有可设定参数,根据系统运行可以精确调试,或者采用变频器默认参数值。磁链闭环子系统的不同是实际系统与理论模型的主要差别:磁链子系统中磁化曲线模块的输出,作为励磁电流调节器的给定值。因此实际操作中,预先通过变频器参数设定环节测量电动机的磁化曲线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模型分析,学生不仅深入了解矢量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技术,而且容易理解变频器有关矢量控制参数的物理意义以及设置。

2工业过程闭环控制

西门子MM440矢量变频器的控制方式按照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稳态数学模型的V/f特性控制和基于动态数学模型的矢量控制[9]。前者又细分为V/f线性的、带有电压提升的、滑差补偿的几种方式,但都是电机转速开环控制;而后者是转速闭环控制。为了满足实际控制系统的要求,变频器提供了工艺流程PID控制器。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一般只需要平滑调速,对动态性能要求不高,适合采用V/f特性控制方式,如变频供水和通风系统。课程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由PLC、变频器和两台电机组成的“一拖多”变频供水系统。完成从变频器的控制方式、闭环控制系统的给定、反馈通道和反馈信号等变频器有关参数设置,到PLC的简单控制程序。熟悉系统的PID控制器默认参数及调节范围,并在最后实验过程中运行调试。硬件电路包括接触器、PLC的控制电路,还有从实验平台数字电压表箱取出负载发电机输出电压信号,模拟供水压力反馈信号给变频器的模拟输入端子。

3工业现场总线

现代运动控制系统很少是单台变频器(电机)运行,往往是数台变频器协调控制,系统中还有各种数据采集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矢量变频器在复杂系统中仅仅是一个高智能的电机驱动器,依靠其扩展通讯模块集成到工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课程设计典型题目—多电机协调控制系统,要求学生设计卷绕机械装置驱动控制系统。这里不仅要控制卷材的张力还要协调两台电机的运行速度[10],两台电机分别采用转矩控制和转速控制。变频器适合采用无脉冲编码器的矢量控制(SLVC)方式。SLVC的控制性能取决于变频器相关参数的设置以及电动机数据测量的精度,因此,系统调试前必须用变频器对电动机所有参数进行自动检测。主、从电动机协调控制实验平台采用低成本的集成方式。采用西门子PLC200SMART可编程控制器和两台MM440变频器,通讯采用485总线、USS通讯协议,因此不需要额外的现场总线通讯模块。PLC200作为主站控制变频器,按照系统的设计要求设置变频器的控制参数,控制电动机的启动、停止,控制方式的切换,运行速度的协调等;并采集每台电动机的运行数据传送到工作站。除了交流调速系统外,典型的直流电机双闭环数字调速系统、机器人[11-12]及车辆控制等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所以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

4结语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课程设计过程要启发学生以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先进工程技术实际模型。这里特别要注重矢量控制结构图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掌握变频器参数设置及工艺流程PID控制器的应用,以及现代运动控制系统中工业现场总线技术、人机界面与组态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

作者:徐江宁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参考文献:

[1]刘凤君.现代高频开关电源技术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2-169.

[2]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9-163.

[3]白锐,张健.交流调速控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9):56-57,63.

[4]张敬南,彭辉.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36-239.

[5]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MICROMASTER440参数手册[EB/OL].[2006-7-24].

[6]李华德,李攀,白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M].1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58-176.

[7]周渊深,陈涛,朱希荣,等.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31-247.

[8]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17-128.

[9]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MICROMASTER440操作说明[EB/OL].[2006-12-5].

[10]张燕宾.变频器的转矩控制功能及其应用[J].电气时代,2005(2):84-86.

[11]陈卫东,韩兵,杨明,等.运动控制系统课程体系改进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9):157-159.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6篇

1.1第一阶段———引

首先是“引”,该阶段是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画饼”,使学生对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有整体的把握。对于这部分的课程建设包括职业岗位内容设计和课程设计2部分。职业岗位内容设计是指确定该门课程在职业岗位上的需求,也是明确该门课程的存在意义,通过调研,确定学习该门课程能够胜何种岗位的何种工作,这就明确了整个课程的驱动任务。将这部分调研得来的数据填入系统,就形成了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意义,也是该门任务驱动课程的总任务,并以此为背景产生满足行业一线工作要求的课程综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分解岗位工作为若干工作过程,并以此将整个大任务划分为不同的子任务,并对这些子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分解为分步工作过程进行描述填入系统,以此完成课程的总体设计。通过这种方法完成的课程设计不论是从教还是学的角度,都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从教的角度,教师可以通过该阶段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掌握课程授课内容与难度,并深入行业一线,摸清工作岗位与课程的联系。从学的角度,学生通过该阶段学习了解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有的放矢,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1.2第二阶段———追

其次是“追”,追是在“引”阶段所设计的课程总体任务与子任务的基础上,对每个任务进行量化处理,该过程是把每个小任务分解为:项目引入、项目相关任务讲解、任务演示、任务操作与完成、任务考核共5个过程,将子任务的数据录入系统,并针对每个子任务设定考核点,检查阶段成果,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其中项目引入是结合工作岗位,描述该岗位需要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使学生了解任务的意义,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思考如何来做;项目相关任务讲解是对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任务涉及的理论知识与行业规范,结合知识点与规范,让学生思考如何完成任务;任务演示,是教师在引发学生对任务的思考后,演示任务完成的关键方法与步骤,阐述任务完成要注意的行业规范;任务的操作与完成过程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遵循行业规范完成该项实践任务;任务考核,是教师根据行业规范与任务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任务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最终产生该门课程总成绩,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学习过程的考核。该阶段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督导作用,着重要注意对任务的考核量化,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每节课量化的考核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学的学习效率。

1.3第三阶段———推

最后是“推”,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是以鼓励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注重继续教育,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扩展提供方向与学习资源,并对课程结束后开展后续的教育。每个专业都会有不同的工作岗位,而每个工作岗位对于每门课程的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对课程的拓展方向要明确,为学生的课余学习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意见,该阶段课程设计要求输入系统不同岗位的扩展方向与学习包,例如:在Linux网络操作系统课程中的Apache服务器管理这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时,指明网络管理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器安全与性能管理配置;网络程序员岗位拓展方向为Apache服务PHP与Mysql服务管理,指明方向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包,在学习包中包含该方向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拓展知识。对于课程结束后的后续教育或终身教育,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的精力有限,对于同一门课程多个学期授课会积累大量的学生,如果单靠教师会非常吃力,特别是就业后的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将可能更专业、深度更大。针对这个问题,本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技术论坛的形式,将该多个学校该门课程的学生加入论坛,完成大量学生的积累。用师兄带师弟的方式,积累大量的资源,同时引入成长机制,将论坛分为不同级别,通过学习与发帖提高自身级别,这就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论坛中都能够不断成长,让“新手”学生从开始学习课程到就业进入岗位角色,再到成为行业专家都有学习的空间。这个阶段吸引就业的同学尤为重要,同学在就业后更能够接触到行业一线和前沿技术,这部分成长起来的专家在论坛中既可以提高同学对课程的掌握,同时有利于通过这部分学生及时修改课程目标与任务,保证课程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与前沿技术保持一致,最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达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

2结语

自2012年至今,基于“引、追、推”实践教学方法的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系统已经先后在4所院校、5门实践课程中应用,其中《Web综合实战》《组网技术》《Linux网络操作系统》效果较为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学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很大程度进步。截至目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两次,国家二等奖一次。这也间接说明该课程设计方法确实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值得推广。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训;nasb;课程设计;QQ群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107-03

实践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训又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实训,即“实践”加“培训”,源自于IT业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实践,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高职院校的某门课程实训一般是学生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1-3周),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根据具体的某一设计题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课程实训任务书,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具体设计制作、运行调试等步骤,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仿真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得到了专业设计方面的训练。因此,课程实训为毕业设计乃至将来的就业奠定了重要的、坚实的基础。《Flas制作实训》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在一个学一期的《Flas制作》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实践。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训时,根据学习理论,利用QQ群构建了实训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分析实训课程

根据学习理论的探究学习方式,结合实训的目标,进行如下分析:

1.分析课程内容。分析课程内容主要是从宏观上综述课程的对象和所做的具体工作。本次实训课程内容分析:Flash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其作品以画面精美、表现力丰富、动作流畅、便于播放传输、交互空间广阔等一系列优势,借助网络风靡全球,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和乐趣,在网站开发、多媒体课件、影视制作、MV展示、动画短篇创作、手机动画、游戏设计、公益广告等诸多领域,都大显身手。本次实训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熟练运用Flash软件进行上述动画作品的开发,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集体创作,也可以制作个人作品。

2.分析评价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课程实训之前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作出评价,该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性格、情感等方面。评价的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由教师自行组织。例如提问、课前摸底、收集同学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

在本次实训中,由于之前开设的《Flas制作》课也是笔者讲授的,结合他们的日常表现,针对他们的平时作品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分析评价,基本掌握了学生运用Flash进行矢量图绘制的能力、动画制作的能力、程序设计制作的能力、声音文件编辑设置的能力等。

3.问题的构建。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一是目的性,即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使后续的探究活动具有针对性,有助于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二是可行性,即问题的设计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经过自己或团队的努力能够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对后续的学习环节产生兴趣;三是挑战性,即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具有探究的价值意义,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才能在不断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的求异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次实训课要求学习者在完成动画作品后要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要重点阐述如下问题:Flash的应用领域及作品主题的构思(目的性);脚本的设计和场景的布局(可行性);重点介绍动画设计制作中所用的技术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挑战性)。

4.分析设计情境。情境的设计主要是对要设计课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虚拟展示等。

在本次实训中,笔者运用了案例教学,在进行实训前教师向学习者展示了一些优秀的Flash多媒体作品,有动画短篇、MTV、交互游戏和课件等,通过这些案例的浏览可以拓宽学生的制作思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设计实训目标与任务

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实训要求自己达到的目标有哪些?如果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有哪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是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无法全部解决的,需要通过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1.确定学习目标。

(1)了解Flash作品的开发流程和制作过程。

(2)熟练掌握对Flash的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开发的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将以往所学的知识与本课程综合起来应用于实际设计中,培养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确定学习任务。

(1)主题明确。本次实训课题内容:用Flash CS3为主要开发工具,设计制作一个完整的Flash作品。参考题目:动画短篇、MTV、手机动画、课件、网站开发、小游戏、公益广告等。

(2)情节完整。最终作品要求有完整的情节,确保作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所有素材都应该紧紧围绕主题来组织,内容要丰富,具有实效性和趣味性。

(3)媒体形式多样化。完成的Flash作品中要有多种媒体(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的综合运用。

(4)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确保科学与技术性的同时,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界面美观、色彩搭配合理、动作流畅,符合视觉心理。

(5)配套材料齐全,及时上交。开发作品中要求附有较为完整的说明文件。最后作品上传源文件和可执行文件。

(6)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对整个开发制作过程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一般为两周。

三、设计实训过程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本课程的实训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由于学校机房很紧张,加上设备陈旧老化,很难满足学生连续实训两周的要求,而且实训时间比较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训作品,指导教师一般都是提前很多周就给学生下发实训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始制作,好在大部分同学都有自己的电脑,他们可以在宿舍进行相关学习,这样实训的学生就

很分散,很难集中辅导。为此,我们提出了利用QQ群构建实训平台的构想并实施,效果良好。

1.实训过程。

(1)创建本课程实训QQ群。实训开始前几周委托班长或学习委员创建QQ群,并通告给学生该群群号,学生用自己的学号加上姓名作为群标志加入(在本群中我们规定需使用真名才批准加入)。实训指导教师和两个班的学习委员为群的管理。教师设置群的消息接收方式为接收并弹出消息,可将群聊天内容保存在本地,也要求自己有电脑的学生做同样的设置。完成群的创建以后,就可正式开始该实训平台的使用了。

(2)信息。指导教师利用群共享、群邮件和BBS实训内容、要求和教学通知,在群公告栏设置一些最重要的提醒和教学计划,如实训的时间安排等。将课程实训计划、任务书和参考资料放人QQ群的共享文件夹下,以合理的名字命名并备注说明,同时通过群邮件的功能把实训计划发给每个学生。另外,教师可以把自己搜集的各种网络资源地址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把自己查到有用的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共享,供需要的同学下载。必要时还可通过QQ文件传送和QQ邮箱等方式传递学习资源。

(3)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由于本课程实训主要是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所以在实训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聊天或群聊完成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任务,其中集体辅导是主要的答疑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注意简单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讨论自行解决,教师不作解答,当遇到少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教师才参与其中,给予解释和解答。

(4)小组讨论。根据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很多小组,集体完成实训任务。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主题将群内讨论组划分为不同的讨论区,作为小组内部讨论场所。教师也参与进来,指导学生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

(5)远程协助。由于《Flas制作实训》操作性比较强,很多操作步骤、技巧难以用语言描述,当学生出现操作性问题求助时可以通过QQ提供的远程协助功能,由指导教师控制学生的电脑,远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再由学生模仿完成。

(6)相互传递文件。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给教师查看,指导教师提供修改意见后再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这样反复进行几次,最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完成最终作品。然后在规定的日期把实训的作品上传到群共享。最后按照指定的格式完成设计说明书并上传。

(7)评价数据采集。实训最后考核成绩一般是由平时成绩+作品成绩+说明书成绩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可以将整个讨论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课程实训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2.分析实验结果。经过2007和2008两届学生的《Flas设计实训》,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利用QQ群构建高职课程实训平台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表明,我们的实训平台获得了学生极高的评价,完全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很多问题都可在网上解决,而且教师也能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考核的一个依据。该平台的建立,拓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渠道,交流的频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增加了交流的深度,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使师生的心理距离明显缩短,并产生亲密感。

(2)QQ群实训平全可用于课程辅导。QQ群组功能强大,是一个兼具同步和异步交流的讨论平台,教师既可以通过群和学生单独交流,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进行集中辅导,从群的特性看,群更适用于集体辅导。教师在QQ群中集中答疑,不仅节约时间和精力,同时有助于问题的深入探讨,而学生习惯于将不懂的问题直接发在群讨论区,更方便交流。

(3)可以利用QQ群冗余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职学生中,QQ的使用比例是很大的。通过QQ流,因为一定量的冗余信息有利于缓解压力,让枯燥的学习丰富起来,也可以拓展讨论的学习主题,所以要对冗余信息进行有效的控制,发挥其积极作用,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在QQ群中获得知识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会一些重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4)快速便捷传递学习资源。在QQ群平台中,各种学习资源传递快速方便。师生可选择三种不同的途径进行资源的传递和共享:第一,学生或教师可以通过QQ群共享传递和共享资源}第二,学生或教师可使用QQ邮箱粘贴附件的形式传递和共享教学资源,附件的最大限度为20M;第三,只要传收双方都在线,师生可通过QQ文件传送实现。

四、实训评价与结论设计

实训评价是检验学生实训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对情境模块提出问题的研究结果和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得出最后的结论。

1.自我评价。由学生本人对本次实训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按照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阐述实训课题的制作背景、具体制作内容和方法、不足和尚需完善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20%。

2.小组成员互评。由学生所在的小组成员对实训作品进行相互评价,主要说明该成员在此实训中的主要工作及其工作的完成情况。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30%。

3.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评价,对他们的评价进行总结性评价,查漏补缺,看学习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的效果如何,并提出学习者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此部分占最后总评成绩的50%。

在对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中,我们充分重视评价对学生综合行为能力水平的提高所具有的发展性价值,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选择评价的主体、客体、标准和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能力和态度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将评价从打分和遴选的工具转化为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提高的学习内容,将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进行建设性和批判性的评价。

五、结束语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 课程设计

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教师,其角色更加具体。首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导演”的角色。这里面有两层含义:其一,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不再处于主角地位,而是退到了“幕后”,将主角的位置让位于学生。其二,“导演”也要进行“研究”。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第三,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扮演的更像是一个“艺术家”的角色。即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要帮助学生、点拨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得到收获。但帮助的方式因人、因事而异,颇具艺术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还要扮演“改革者”和学生们的“同学”的角色。如果教师没有“改革者”与传统观念抗争、与外界束缚相抗争的勇气和精神,是不能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收到好的效果的。同时,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还要甘于扮演学生们的”同学”这一角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需要的是一种师生间宽松融洽、友好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设计

(一)主题设计

教学设计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学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一般以主题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和实践活动。那么,依据什么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呢?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学生的愿望与兴趣

学生的愿望、兴趣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2.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成长的时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这种思维特点要求他们学习的内容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选择较为生动具体的主题以及桐应信息技术环境便于学生感知、理解和操作,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

3.学生知识经验

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同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经验,要考虑补充的办法。例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生很少接触电脑,也难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汽车,“自然缺乏关于电脑和汽车的知识经验。如果让他们学习《我和电脑交朋友》《对汽车的研究》之类的主题,那么这类主题的学习就会由于缺乏知识经验的支撑而显得困难重重。

4.课程资源情况

狭义的课程资源是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设施、环境、人员情况、校园文化等。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大致分为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地区课程资源、国内课程资源和国际课程资源。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类型的确定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设计应均为多学科的学习主题。这些主题是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与现实中选择的,其内容是课本延伸的学习内容。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贴切,又同学习的内容关联。进行设计的主题应具有探究、发现学习的空间。那些已经非常确定的事实知识是不适合作为学习主题的。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情景创设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没计非常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教学设计中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兴趣,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表象或经验,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根据创设的作用和一般方法的相似性可以分为:刨设故事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创设协作情境等。

1.创设故事情境

在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它也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像,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4.创设协作情境

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让学生通过竞争、洳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二 、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教师必须首先自我定位,必须大胆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资源包,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挖掘资源,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使学生不但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空前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9篇

微型课程又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组件,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既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可以及时反映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既有主题又能体现学科课程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型课程就成了世界各国课程开发的一种新趋势.微型课程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短”――课程持续时间比较短,少则1-2课时,多则5-6课时,不影响学科课程的学习;“少”――教学目标少,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容量少,学生容易学习和接受;“活”――课程内容活,可以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兴趣来安排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相对松散.同时课时安排也比较灵活,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充分利用相对零散的时间.微型课程的这些特点与综合实践课的特点非常吻合.

二、《家庭环保充电站》微型课程开发过程

1.确定课程方向

课程方向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与学生实情相符合.主要包括学生知识结构、兴趣以及相对应的动手能力等.所设置的主题要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但要符合最近发展区原理,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到.

(2)与学科教学相联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科课程的学习热情,但要避免完全学科化.

(3)与社会发展相吻合.比如体现绿色环保、可持续等理念,增强课程的时代性.

依据上述三个方面,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以及对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了解,选择了制作手摇发电机,给超级电容充电,组成环保电池供家庭使用这样一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中几乎所有的原理和元器件知识,都是学生学习过.但是,存在着知识分散的问题,同时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表面.因此,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会很好的将知识加以串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至此,课程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但就其课程的容量上还略显偏大,考虑到课时的原因,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将其它分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子项目,其结构如下.

2.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子项目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课程总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总结和展示能力、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2)子项目教学目标.“手摇发电机制作”项目教学目标是了解干电池造成的污染,学习制作简易发电机,培养信息收集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宣传环保.“整流电路制作”项目教学目标是制作整流电路,了解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简单方法,学极管、电容的电学特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电能的储存”项目教学目标是了解电能储存的方式及各种储能元件,学习超级电容的电学特性, 完成成品组装并展示,培养总结和展示的能力.

3.课程实施

课程具体的实施,可以根据学校的课时安排进行灵活处理.笔者进行了两种尝试,具体如下.

方式一总课时在4个以上,则可以考虑学习整个课程.课程共分为4个课时,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授课,课程的三个部分同时进行,利用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每个小组4名成员.第1课时,成员A收集有关废旧电池造成的污染及国际上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法,并记录在表格中.成员B查找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及收集自制简易交流发电机的模型,记录在表格中,以便与同组成员协商后设计合适的结构.成员C检索交流电转变成直流电的方法及电路结构,记录在表格中.成员D检索储存电能的方法及所用元器件及价格,记录在表格中.信息检索完成后,小组成员讨论确定自制发电机的结构、设计整流电路以及存储电能的元器件,力求做到简单、高性价比,更提倡废物利用.最后提交指导老师审核,以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在课余准备好所需材料,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助.第2课时,根据上一课时的方案,合作完成手摇发电机及整流电路制作,并尝试点亮小灯泡,如果未能点亮,分析可能的原因并解决.第3课时,根据上一课时制作的模型,设计一个产品外观,讨论该装置在生活中的拓展应用.第4课时,各小组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成果,倡导合理使用电池,宣传环保理念.下面是用图表的方式来表示整个课程的流程设计:

方式二课时只有1~2个,可以考虑学习其中一个内容.笔者选择了第一部分,主要考虑以后如果还有课时,可以继续学习其他部分,组合后依然可以完整地学习到整个课程,学生也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作品.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可以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学生收集干电池使用情况及造成的污染,并交流.检索交流发电机资料,设计手摇发电机结构及所需材料,提交设计报告并交流.利用课时之间的间隔期,让学生准备所需材料,如果实在无法得到可以请老师帮助;第二课时,完成发电机制作,并点亮发光二极管.交流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实践结论

1.微型课程开阔了物理研究性学习策略的拓展思路

目前很多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课题研究的方式,而且几年来,学生研究的课题似乎没什么大的拓展,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项目设计的实践活动类型没有受到重视.其实项目设计形式的微型课程,其最终的产物往往是可以使用的产品,看得见摸得到,学生的成就感会更加强烈.

2.微型课程满足了物理研究性学习的弹性管理要求

通过观察发现,由于综合实践课没有固定的时间,每个学期课时安排也不同,中间间隔期往往很长,而课题研究形式的综合实践课往往要延续很长的时间,造成学生资料保管上的困难,往往临时抱佛脚,拼凑一些材料交差.而项目制作形式的微型课程,克服了综合实践课课时少,时间间隔长的弊端,真正发挥了综合实践课的作用.

3.微型课程拓展了物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实践范文第10篇

因为只有掌握了基础定义和公式原理等,真正理解后才能有所深入;其次要对学生提出设计任务,并且给予学生对于完成设计所需参考书目范围,让学生自己探索解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再次在实验或设计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通过典型例题分析,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便于学生对定义和学习方法的活学活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独立分析、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自觉主动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在学生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但不是带着学生一题题解决,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通过团体合作,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完成实验,让他们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努力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锻炼学生动脑和动手的好机会;其次实验和设计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学生完成课本要求的设计外,教师应给予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并适时给予提示和帮助.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既要启发学生动脑,又要鼓励学生动手.对于实验的选择和安排上,教师应该起到启发作用,而不是只为学生制定实验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爱好在所学实验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并自主确定实验步骤:从基础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设备的选择,实验过程中的数据测算及记录,实验后期的分析总结及结果处理,教师则处于辅导的次要地位,给予学生必要的提醒,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始至终,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在动脑中实践,在实践中进步.

更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首先要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现代教学元素:通过建立教学实践网页,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将有关的专业课程相关资料实现网络共享: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者,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先进的教研成果,更丰富的教学实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掌握更加先进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其次,培养学生掌握最新元器件的实用,通过网络资源查找资料,通过网络学习、思考、实验、发现.

完善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教师应该制定全面的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式对学生全面测评,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尤为重要:答辩是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学生在答辩中首先阐述自己设计的内容,设计目的,论述主要观设计方法和实验结果等,通过答辩既可以有效防止学生作假,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阐述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设计中的疑点难点进行提问,同学之间也可以根据设计内容和实验方法,论述观点进行交流提问,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交流学习,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交流学生可以拓宽视野,认识自身设计的不足,从而吸取精华,完善自己.对于答辩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可以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或学生自愿的原则.除了答辩这个考核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灵活的考核方式.但其中要注重全面的原则,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设计中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积极总结等能力要综合考察.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包括电路设计方案的优化程度,效果实现的难易程度,设计本身有无创新点;(2)实践能力,实验中的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电路性能指标测试、实验完成效果的综合评定;(3)平时表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团队合作情况等全面考察;(4)答辩情况,学生答辩中语言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

实施效果

通过近几年不断地探索,教学内容得以更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加多元性,更加符合教学实际,更加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教师从思想上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动手实践的观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掌握,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改革前相比,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明显得到提高.

结束语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置,现代的教学不应该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时代,应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能够做到独立提出设计方案,自主设计,主动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验的进展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都会得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对待实验的学习态度也会有所提高,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微课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会计课程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