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6 11:07:07

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1篇

建国初,我国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占很大比重。生中国人民夺取政权后,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管理经济,但并没有忽视或者违反经济规律,而是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工作中十分注意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和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在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的斗争中,就是根据商品经济供求规律,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管理,取缔投机,对不法分子依法制裁,然后根据货币流通规律,统一财经,消灭赤字,大力回笼货币,抽紧银根等办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在打击投机资本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掌握足够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为基本支撑点,然后在摸清投机资本活动规律基础上选择最适当的时机,全国统一行动,集中抛售,利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严重打击了投机资本。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携手恢复国民经济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没有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服务。在建国初期的中,人民政府同样奉行了大团结的方针,将消灭富农经济改为保存富农经济,将没收地主全部财产的政策改为仅仅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房子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并且提出要团结和保护中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反封建革命统一战线,团结农村中贫苦的革命知识分子,及时吸收他们参加农会。这样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际财政经济好转提供了源动力。

三、活跃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建国初期,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鉴于当时的形势,党和政府领导广大农民进行了,使农民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要真正地改变农村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注意活跃城乡经济,扩大农副产品的购销,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也是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1950年在调整工商业期间,人民政府就有组织的大量投放货币,下乡收购农副产品,让农民有钱购买工业品,使城乡互通有无。六、冲破帝国主义封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而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所需要的物资十分缺乏,需要从国外进口,一些传统的农副产品也需要继续向资本主义国家出口。面对着这样艰难的局面,为了保证经济建设和战争所需物资的供给,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稳定,我们努力冲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对象转向苏联、东欧等国家,保证了新中国建设所需的物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41.6亿元增长到1952年的64.6亿元,出口额由20.2亿元增长到27.1亿元,进一步冲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禁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2篇

一、经济信息管理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关联性

根据经济信息的相关特点和国民经济的建设情况来看,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有团体用户和个体用户两种,在与经济建设相关联的情况下,必须对经济信息的个体使用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经济信息的对象进行划分。例如:将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经济信息的使用对象主要包括专家、经济学学者等,在充分发挥团体部门各种职能作用的情况下,将国家经济建设作为重要支持,以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刚从恒指,促进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最终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

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总之,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经济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实现各部门、各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流通,才能真正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各种需求,最终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加强国民经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地位;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主要是指建设在陆地或水中的、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设施,包含房屋、道路、隧道、桥梁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到国民生产的不同领域,因此,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所涵盖的范围也不断拓展,始终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土木工程的发展历程概述

土木工程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原始先民开凿石洞、开辟道路的行为都属于土木工程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土木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建造技术也越来越先进。例如我国著名的都江堰、大运河、紫禁城等,都是土木工程的代表作品,将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与古代审美艺术完美融合在一起,留下了为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历史上,欧洲先民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天然的石料来修建房屋,而且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一段历史中,出现了辉煌土木工程作品,例如,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共同被称作是土木工程历史上的七大奇迹。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社会经济与土木工程建造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而诞生了诸多历史遗迹。由此可以看出,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9世纪中期,在土木工程建设中逐渐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是土木工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正是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使得建设高层建筑与海上建筑成为了可能,例如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迪拜塔,就是借助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才得以完成的。而随着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各种新型施工材料的应用,使得土木工程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土木建筑,例如东方明珠电视塔、鸟巢、水立方等。与此同时,我国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高速公路、高铁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1]。

二、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国民经济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都启动了大面积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而工程建设项目越多,就越能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为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二)拉动经济投资

当前我国土木工程建设所需的投资较大,其建设完成之后往往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这就为许多投资商提供了投资平台。随着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增多,金融投资领域也越来越活跃,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以土木工程为核心,能够促进建材行业、施工机械制造业、金融产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共同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3]。

(四)推动科技进步

科技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样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土木工程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加强技术创新与改进是提高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当这些科技转化成了生产力之后,必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趋势

要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环保节能建筑材料的研究,研发出高质量、低能耗的新型绿色建材,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大量资源的浪费,同时减轻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与破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良性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钢结构建筑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各项工程的抗震性与稳定性。钢结构的应用也可以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在后期还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建筑资源[4]。

(二)信息化发展趋势

土木工程包含了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交通工程、建筑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多种工程形式,涵盖范围广,对工程技术与工程机械要求较高。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直接推动了土木工程的发展。而未来科技水平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与土木工程的结合也会越来越密切,推动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构建信息一体化的管理趋势能够保证施工的准确性与高效性,有助于改善土木工程的质量,实现行业的稳定发展。

(三)拓展性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居民人口的增多导居民人均占地面积大幅度下降。为了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就需要拓展土木工程建设范围,为人类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5]。在未来,土木工程建设会逐渐向地下、高空延伸,建设地下建筑与高空建筑。例如,我国打算在上海市建设高度达到1250米的仿生大厦,以扩大居民容量;沙特王国宁酊在红海附近修建“英里塔”,其高度约为1600米。除此之外,土木工程向海洋、沙漠、太空拓展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世界海洋面积广阔,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当前各大临海国家开发海上岛屿、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了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样的,沙漠占据了世界30%的土地,也成为未来土木工程拓展的重要目标,改造沙土使之成为绿洲是有效的沙漠开发策略。而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的步伐已经进入到了太空,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站发射成功,成为了利用宇宙空间资源最典型的例子。

结语

土木工程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支柱地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土木工程的发展,充分了解其发展历程,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且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推出有效的政策与措施,为土木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程桢.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1,(16):28,30.

[2]马福全,常源朝,孙皓.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谈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和方向[J].山西建筑,2016,(14):239-240.

[3]刘越.探讨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与未来土木工程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5):210-211.

[4]孙璐,葛敏莉,李易峰,等.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36-444.

[5]任晓峥.浅谈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3):111-112.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4篇

第8题是这样的:右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解析:本题属于图表型历史选择题。它是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及知识迁移的学科能力。解答图表型历史选择题时,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以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通过解读图表我们可知,本题是考查必修二第三单元“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相关知识。紧扣材料中1928—1935年民族轮船业的发展状况,可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实施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即可排除其他选项得出答案C。

在仔细分析题目之后,笔者提出疑问:1928—1935年中国民族工业尤其是中国轮船事业的发展是不是主要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为此笔者搜集了一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相关资料,现摘录如下:1.1935年4月1日,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年8月9日,蒋又在成都通电全国说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意义和要求,这一运动遂在全国逐渐开展起来。2.1935年4月,发起所谓“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要“尽人力,辟地利,均供求,畅流通,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康发展”。3.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乃先總統蔣公於民國二十四年所提倡,其內容可分導言、涵義、目標與實施,述之如下。通过对比三段材料可以得出结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提倡和实施是1935年。也就是说,这一运动发挥的作用最起码是在1935年之后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1935年中国轮船事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发展,那么1928—1935年中国轮船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就能不能归结于还未发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所以,本题在材料筛选方面存在缺陷,让人产生歧义,违背了史学的公正性。在高考命题中,材料题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通过材料,命题组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史料处理和解读能力。试题的材料多数提供答题背景和指向作用,如果材料截取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做题思路。

这道高考选择题对于我们的中学教学有什么启示呢?笔者翻阅了人教版、岳麓版和人民版必修版本的教材,发现对于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叙述各有千秋,但不都是尽善尽美。人教版教材的陈述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由于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一运动的时间,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1927—1935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严重违背了史实。岳麓版教材认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如下:国家的统一、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教材中没有提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一概念。人民版教材中大致提到以下几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1935年的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比较之下,这种说法稍微全面些。由此可见,1927—1936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把1927—1935年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当然,1935—1936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认为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一、前言

基础测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以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作为测绘依据,对于测绘地点周围全面了解,进而获得基础性的测绘材料,根据我国统一制定的测绘标准进行侧制,最终在国民经济济社会发展中使用

二、基础测绘

基础测绘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成果就是测绘基准、基础航空摄影等工作内容,但是我国人们对于基础测绘工作了解有限,造成人们通常情况下认为基础测绘工作就是传统的地图测绘。地图测绘虽然是基础测绘的内容之一,但是仅仅是基础测绘中的一小面积内容。基础测绘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对于地理位置进行测量及绘制地图,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于模拟性资料的绘制及数据的测量。对于模拟性资料绘制主要包括对于地形图及航空图片进行绘制,可以说基础测绘后的图纸就是我国山河的迷你版,将山河中各种地理位置及社会信息在图纸上体现,让工作人员在不去具体地点的情况下就能够对该地区详细了解。数据测量主要就是建立数学性模型,让资料以数学化的形式呈现出来[1]。

三、基础测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作

目前,基础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因为基础测绘工作能够将基础性建设、公益性建设、预期性建设都包含在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内可以广泛使用。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基础测绘工作人员的共同建设中,我国基础测绘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现阶段,基础测绘工作已经在城市化建设、土地资源、经济规划、生态环境、教育等多个领域内普遍使用,为这些领域的建设进行服务,在领域建设中占据着关键性作用。政府部门也能够通过基础测绘出成果进行整体上的调控,也可以说基础测绘工作在政府部门科学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础测绘取得成果

基础测绘工作的开始以来,由于政府和人民的支撑,基础测绘工作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已经拥有统一性的基础测绘标准,动态卫星定位导航服务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创建基础测绘航空检测部门,通过航空技术将我国国土进行研究,目前已经能够将我国82%的国土覆盖;对于国土进行遥感监控,已经获得了94%的影响资源;已经拥有不同比例的全国地图。政府部门在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都会将基础测绘的成果作为参考文献,人们已经从基础测绘成果中享受到了更好的社会福利。

我国基础测绘部门在多年的工作中都是将社会经济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努力为政府部门测绘与社会经济建设相吻合的测绘成果,因此对于基础测绘技术在不断完善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基础测绘中的开始使用,例如全球定位系统已经在数字化测绘体系中使用,为我国基础测绘工作的发展带来充足动力。基础测绘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

(三)基础测绘对人们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基础测绘工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小到人们房屋的测绘,大到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测绘,基础测绘工作已经在社会经济建设的各各方面使用。我国经济格局在快速建设中,政府部门相继推出建设西部大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需要西部政府部门在实际发展中应该严格准守党中央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实际建设中将经济建设与环境间矛盾有限缓解,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基础测绘工作就需要为西部政府部门提供大量的地形方面的资料,让西部在经济建设中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

四、基础测绘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

基础测绘工作的成果已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领域广泛性使用,并且在各领域中承担着重要作用。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在2002年的过程中,基础测绘部门就为内蒙古政府部门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示意图中对于内蒙古铁路干线详细标注,示意图内容对于内蒙古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政策调整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保证了内蒙古政府部门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性[3]。

社会经济结构在快速变化中,基础测绘工作已经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基础测绘工作的精准性要求也在增加,基础测绘工作也通过更加先进的测绘方式为人们服务。基础测绘在不断工作中,人们已经能够享受到基础测绘成果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例如不同地区的比例地图等。这些基础测绘成果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还在科研教育等日常生活领域突显出基础测绘的重要性。现阶段基础测绘工作已经在自治区经济规划中使用,保证自治区经济在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好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建设中,基础测绘部门已经为其创建了内蒙古地理空间结构框架,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与基础测绘工作间的差距,让基础测绘工作与内蒙古经济建设步伐相一致。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基础测绘工作的扶持,增加自治区管理人员对于基础测绘工作关注度,促进基础测绘建设。我国基础测绘相关法律文件中曾经明确表示,基础测绘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个地区政府部门已经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中,保证基础测绘工作能够能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4]。

五、结论

基础测绘的发展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测绘工作已经成为基础性工作,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推动性作用。伴随基础测绘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领域在实际发展中基础测绘部门都能够为其提供精准的测绘方面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钰.论测绘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趋势[J].资源・产业,1999,08:43-46.

[2] 李惠云,谭光营.浅析基层基础测绘工作中的不足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1,17:196-197.

[3] 丁阿维.浅析我国基础测绘发展现状与规划[J].甘肃科技纵横,2009,04:76-77+133.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6篇

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党的十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表明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军民融合式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防建设的更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严格要求。军民融合式发展,不仅能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经济资源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已经被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近年来的探索所证实。也是我们在加强国防建设时必须坚持的道路。国民经济动员是联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桥梁和纽带,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依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来增强国防实力,是加强经济建设对国防建设支撑与保障作用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系统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有效途径,坚持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努力建设战时应战有保障、急时应急有能力、平时服务有作为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已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现在的任务是在党的十精神指导下,把军民整合的战略方针进一步落到实处。一方面,促进军民整合式发展是军、地双方共同的职责和目标。就政府系统来讲,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各个层级探索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具体途径、方式和方法。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在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的层面,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地推进各种探索和尝试,然后再逐级向下深入,最终,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军民融合式发展全面开花的大好局面,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看到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大发展的重要机遇。尤其是在推进军队保障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国民经济动员体制机制建设,将平时保障与战时、应战保障与应急保障统一起来,有利于把基层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到实处,切实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和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建设、国民经济动员队伍建设[4]。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近年来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与军事科学院共同举办了三次军民融合式发展论坛,同时,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又是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成员,在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前的任务是总结推广相关工作的经验,必要时在不同层级和不同区域开展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促进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在推进军民融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又提出“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我国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历来重视国防动员法规建设,正是因为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的首倡,我国的《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先后颁布实施,为国防法制和国防动员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并且积累了经验。国民经济动员的关键是动员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要在发生战争或者重大危机性事件时,干预和改变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干预和改变资源的用途和投入,从而为满足应战、应急需求实现资源的超常规供给。为此,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尤其是在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时可能会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权利,比如强制要求公民提供国防动员勤务,或者对公民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非国有财产进行征收和征用等。《立法法》第8条第5款和第6款分别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和“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等事项“只能制定法律”。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要求“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国民经济动员作为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当然也要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建设,当前尤其要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动员法》的立法建设。《国民经济动员法》的立法工作不仅是保护和规划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需要,也是贯彻《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需要。再从国防动员领域的整体情况来看,人民防空、交通战备、武装力量动员和国防教育领域均已由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中央军委立法,只有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尚未立法。这是与我国国民经济动员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另外,目前国防动员领域的立法更集中于实施国防动员时的规律规范,对国防动员准备过程中的法律规范关注不足。而我国的国防动员理念,尤其是国民经济动员理念强调的是长期准备,并且强调应战、应急一体化和以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有效途径,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和第七次全体会议也反复强调,要建立“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国防动员机制,所以,在《国民经济动员法》的立法过程中,应当更关注平时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和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时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法律规范。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建立基本的法律规范,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事业长足发展。

强化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原本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首次出现是在“十二五”规划中。“顶层设计”主要体现了工程的“整体理念”。完成某项重大工程,要从全局视角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个工程学概念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于军事与社会管理领域,成为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牵涉面广,影响深远,工作起来千头万绪,更需要开展“顶层设计”以统揽全局。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早在2003年开始抓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编制时就开展了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基本全面覆盖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使得全国的国民经济各省、市、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结构完整、成龙配套,有些省、市、自治区还编制了市、县级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有力地促进了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工作。抓好顶层设计,统揽全局,并不排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各级性进行探索性尝试。除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颁布预案格式规范以外,各地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宁波编制了跨行业跨部门的《物资保障预案》、大连市开展了《应战应急物资保障机制研究》课题探索,内蒙古自治区针对本身的特殊条件开展了《横跨“三北”国民经济动员体制机制建设》等课题研究,上海、山东、陕西、四川、广东、内蒙、重庆、兵器行业等开展了国民经济动员立法试点,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及时组织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会议精神,深化国民经济动员机制的背景下,再次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顶层设计”。比如,对原有的预案体系进行升级,纳入近年的新探索,规范化地将有关实践经验推广到全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去。

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规范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探索中前进,通过不断尝试,不仅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动员理念,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方法,开展了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国民经济动员规划与计划、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编制、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国民经济动员演练、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建设等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水平,应该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动员规范化建设,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规范化程度。目前,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颁布了《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格式规范》以及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系列标准等。国民经济动员规范化工作应该以此为基础,总结近几年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规范化程度。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急需提高规范化程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升级国民经济动员预案规范。现行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格式规范》颁布于2005年,包括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顶层设计和各种预案的格式规范。但现在各地的预案编制工作已经突破了这个体系,需要重新进行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体系的顶层设计,以便纳入各地的新鲜经验。同时,在现行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格式规范中还留有一些缺口,即国民经济动员等级和相应的经济核算。当时,限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进展情况,重点在于把全国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编制工作推动起来,所以在起草格式规范时没有涉及这些内容。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工作的深入,各类国民经济动员演练的发展,以及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参与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活动的实践,使得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合理地确定各项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等级,适当地启动不同等级的国民经济动员支撑应战和应急活动,有利于充分利用动员能力,避免或者减少过度动员的情况发生。同时,针对不同等级的国民经济动员活动进行经济核算,不仅是国民经济动员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明确各级动员活动的保障条件,确保动员活动成功的前提。

第二,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标准。目前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标准只针对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的部分重要活动制定并颁布了标准。总体来看,当前的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标准只解决了国民经济动员数字化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国民经济动员网络化的问题。并且,有些标准也是立足于当时的软件平台和技术条件制定的。随着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孤岛”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由于软件平台的升级,有些原有的标准已经与现在的技术基础不相适应。在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应该面向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制定并颁布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以便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网络化管理。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通过网络化手段,提高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数据和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的“平时服务”水平。同时,国民经济动员的网络化管理,也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提出的区域协调补给的目标,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的区域化分工,发挥区域内各地的国民经济动员潜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在减少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保障能力。另外,目前的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较弱,应该充分吸收现代决策科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其决策支持水平,将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升级为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这项工作有相当的难度,但是,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动员演练、国民经济动员试点以及国民经济动员参与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实践经验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这方面研究与开发的基础,应该适时启动这项工作,抓住启动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良好时机。

第三,规范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的管理。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以及国民经济动员综合保障基地,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重要成果。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总结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积累的经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的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国民经济动员潜力建设,增强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对目前的国民经济动员进行充分调研,建章立制,对已经建成的国民经济动员中心进行分类指导与分类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和综合保障基地的升级和发展,也有利于为《国民经济动员法》的立法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狠抓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性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摸索中前进,注重基础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建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体系,完善了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建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队伍,涌现出了一大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曾分别在2005年和2012年予以表彰。但是,坚实的基础性工作曾经是,也必将是今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对于国民经济动员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

第一,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增强国防观念。党的十报告提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国民经济动员牵涉面广,开展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正是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国防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军事经济学院为主的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教育培训体系。为提高各级国民经济动员主管领导的国防观念,加强国民经济动员队伍建设,培养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骨干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要在新形势下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有效的形式,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国民经济动员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的国防观念,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和支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建设。我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是促进国民经济动员工作顺利发展的基础。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较好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但是,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人员变动比较频繁,人员流动性很大,再加上明年将会面临又一次政府改革,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被撤销的情况,稳定、加强国民经济动员队伍,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任务很重。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从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同志都建议恢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防司建制,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领导,也加强对地方国民经济动员工件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从而为地方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三,加紧编制《经济建设贯彻国防需求目录》。《国防动员法》第22条规定:“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目录,由国务院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拟定,报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已经组织力量开始编制这个目录,希望能够加紧推进,为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抓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地方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对这个目录的需求都非常迫切。这个目录已经具有权威性,在《国民经济动员法》颁布实施之前,有利于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在工作中有所遵循,也有利于增强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依据权威文件开展工作的主动性,更有利于调动与国防相关的建设项目和重要产品的建设方法和生产方参与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加强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建设。作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和平之盾、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推进军民整合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机制建设也必须不断深化,把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当前,省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已经普遍建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机制基本理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取得了切实的进展,各项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有序展开。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全国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些省、市、自治区的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开展得较好,比如广东省各地级市普遍编制了《国民经济动员“十二五”规划》,很好地落实了广东省的《国民经济动员“十二五”规划》。但在很多省、市、自治区,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还不够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甚至很多省会级城市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开展得也很不理想,比如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对某大型乳品企业的潜力调查工作进展就很不顺利。这种局面极大地制约了省级国民经济动员机制的深化,无法把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落到实处,必将影响省级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成效和进展。应该采取有效方式,强化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承担过国民经济动员试点任务的省、市、自治区在完成试点任务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开展。比如,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通过能源动员试点,有效地推进了鄂尔多斯市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目前正在建设的部级能源动员中心,将分层次将各个盟、市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纳入其中,必将有效地促进各盟、市的国民经济动员体制机制建设,有效地将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落实到基层。再比如,大连市则正在探讨通过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推进各区、县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这些措施因时、因地而不同,需要各省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创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

有效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是实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目标,深化和升级国民经济动员机制的重要保障。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尤其是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的过程。直到今天,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依然不够完善,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依然需要不断创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党的十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也应该不断地开拓进取,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尝试。努力破解国民经济动员事业发展中的难题,突破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瓶颈。在军地双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在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有关省市的支持下,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启动了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引入保险机制的试点,2011年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了国民经济动员引入保险机制研讨会。军地双方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后,江苏省和天津市分别启动了相应的试点工作,在国民经济动员和海上医疗卫生动员拉动演练中也尝试性地为参演人员购买了保险。国防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紫金保险等研究单位和保险企业,组成课题组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和理论探索。这些活动都为国民经济动员引入保险机制积累的难得的经验。在国民经济动员中引入保险机制的试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突破现行保险体系,为国民经济动员提供特殊保障的尝试。在原有的保险体系中,与军事行动和应战活动有关的风险,都是排除条款,都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再加上理论上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体系。其次,它是丰富国民经济动员补偿制度的一种有益探索。国民经济动员补偿问题,不仅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的难题,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中的空白。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可以丰富国民经济补偿方式,为尽快完善国民经济动员补偿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它也是理顺各级政府、政府与企业、组织与个人国防职责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按照目前的调查研究,在国民经济动员引入保险机制,必须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部门与企业、企业与公民的费用负担方式,这就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理顺以上各方的国防职责,严格区分国防义务与国防勤务。进行保险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必然对理顺国防建设机制产生良好的影响。

当前的任务是,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如财政部)和直属单位(如保监会),以及省市级政府(如江苏省、天津市)应该协调配合,加强对国民经济动员引入保险机制试点的领导,有关研究单位和保险企业应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强化理论探索,尽早提出相应的研究成果和实施方案初稿,提交全国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研究和讨论,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试点和推广。当然,创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绝非唯此一端。可以预见,2013年“两会”之后必定启动新一轮政府改革,政府架构的调整,为创新国民经济动员工作手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各级国民经济动员机构都应该借助这个机会,在政府机构设置和“三定”方案中努力落实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相关职责,把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束语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7篇

国防支出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纯消耗性支出,其产出为纯公共产品――国防安全。因此,国防支出既可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也可能产生负的外部效应,既可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又可能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一、政府国防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1)过度的国防支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在国家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既定的前提下,用于国防建设的资源和用于经济发展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种替代关系,即国防支出的机会成本。政府把用于满足国防需求的资源分配给军事产品,而这种产品既不流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支出领域,也不流向可增强社会未来生产能力的投资领域。因此,如果这种投资过度,将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国防工业占据比例过大曾使美国工业生产大幅下降。据统计,1979~1988年,在西方七大国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最低。这与美国庞大的国防工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国防工业在美国工业中占据的比重较大,成为抑制美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联邦政府投入国防工业生产的支出尽管有所减少,但是在美国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仍然较大,国防工业投资依然远高于日本和其它西方国家。这导致其民用工业发展远不如日本和德国。实例证明过度的国防支出将会减少国家财政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投入,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过度的国防支出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在国家经济实力一定的情况下,国防支出与社会总支出之间呈切蛋糕的态势,国防支出与民用支出此消彼长。在社会总供给既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国防支出规模必然导致群众购买力萎缩。以前苏联为例,前苏联曾常年将30%~40%的财政收入投入国防领域,形成了国防经济畸重、民用经济畸轻的格局,致使社会发展走向险境,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萧条不堪,国家四分五裂,一个强大统一的国家一去不复返。

二、政府国防支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国防支出对经济建设的保证作用。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具有安全屏障作用。经济建设如果离开了国防建设的安全屏障作用,就有可能会被战争和重大突发事件所打断。国无防而不安,经济建设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坚强后盾。90年代初,科威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1.4万美元,国家储备金总额达800亿美元,号称“世界首富”。但由于国防力量薄弱,一夜之间被伊拉克吞并。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必然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新中国成立之后,正是因为我们有了任何国家不敢小视的军事实力,才保证了建国60年来总体上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国防建设创造安全的国内国际环境这一职能从经济角度来讲有助于创造稳定的国内投融资环境,吸引外国长期投资,确保本国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有助于保护国家的领土、资源不受外敌侵犯,有助于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开拓国际市场,等等。(2)国防支出的直接经济驱动功能。除了为国家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的环境,国防建设还是国民经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首先,由于国防工业处于产业结构中较高的层次,因而国防工业对其他工业的发展起着较大的拉动作用。在我国“三线”建设中,四川省的建成的几条干线铁路,沟通了省内外及与全国的联系,到1975年底四川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883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6.27%,其它如公路、内河通航里程分别7.8%和8.4%,极大的促进了四川的经济发展。最后,国防支出对经济发展还具有促进就业的作用。国防基本建设和国防科研生产领域中本身吸收了大量的社会人力,与国防相关的民用产业同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国防支出的增减直接影响到社会就业水平的高低。著名经济学家盖文肯尼迪也认为,在美国每增加10亿美元的国防投入,以其乘数效应看会给美国带来1.5~2.5万个就业岗位。(3)国防支出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贡献和技术的创新。国防建设领域既是一个高投入、高消耗的部门,更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密集的部门。为研制生产高新武器装备而日益发展壮大的国防科技和工业基础,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带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例如当代航空工业的发展就极大地促进了空气动力学、航空电子、复合材料、航空仿真等一系列基础理论领域、共用技术领域的突破,对整个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必然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由于国防工业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兼容性,政府投资研发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必将转向民用,对民用经济产生“势能差”。这种“能量”释放于民用经济领域中,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西方一些国家的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就总是先在军事领域里得到应用,然后再转化到民用部门,带动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如美国的因特网和信息技术,起源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1986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建网的初衷,是帮助军方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网络交换信息。20世纪后期,美国把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据美国商务部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报告》显示,自1995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约30%来自因特网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国防建设所带动的科学技术进步能够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8篇

一、*年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修订完善了国民经济动员预案

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是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案和有效手段,是做到有备无患的基本保证。*年作为对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节点,市经济动员办公室与*警备区后勤部、后勤工程学院和市级相关部门,对编制完成的预案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立足实战和可操作性,整合力量和节约资源,将所有方案合并为两大方案。由后勤工程学院牵头,市级有关单位和部门参加,修订了*市国民经济动员总体预案。由*警备区后勤部牵头,有关单位和部门参加,修订了*市国民经济动员反“”物资保障预案。

(二)加强了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

总结数年来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经验,针对信息化建设潜力调查、网络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三个核心要素,着眼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将经济动员工作流程、工作内容融入信息系统,使系统在数据处理、地理信息、仿真演练、法律法规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二是完善了平台功能,与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市地理信息中心合作,将*市新版电子地图添置到市级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进行优化处理,充实更新信息,利用图表增强表述力,提升了管理信息系统质量;三是研究讲出了系统升级方案,与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研发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拟制了系统升级方案,为系统升级提供了可靠依据。加强了有关区县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在平时与战时结合上,进一步总结推广了一些有益做法和经验。

(三)三峡库区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有新的推进

认真抓好三峡库区成品油储备基地建设,结合*实际,把成品油储备作为经济动员的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与四川储备物资局研究了川渝及西南地区成品油储备状况,实地勘察论证三峡库区交通、地质条件,继续推动国家和军队有关部在三峡库区建设成品油储备基地,国家发展改革委、总后军需物资油料部和国家物资储备局等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结合1000万吨炼油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国家物资储备局435处新的成品油储备库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随着三峡库区成品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将有效缓解我市成品油供给缺口日益增大矛盾,发挥服务国防、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作用。

(三)“国家油料装备动员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依托*耐德工业有限公司建立的国家油料装备动员中心,是国家油料装备动员的骨干保障力量。在国家有关部门,总后勤部和各军兵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依托企业与后勤工程学院建立了产学研科技战略联盟,进一步提高了动员中心的服务、研发能力,部分新产品在管线应急抢险等方面得到了较好应用。动员中心还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对整装整卸等系列装备进行了技改,取得了良好效果。投入1000万元用于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同时也争取到了上级的资金支持。军用净水车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动员中心组织机构建设、运行管理得到大力加强,军品订货量大幅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四)“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建设起步良好

依托*邮电大学、*通信学院、6905工厂等单位建立的“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是国家、军队有关部门为加快3G军民结合研发体系建设批复的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动员中心在起步建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开创性的工作。一是加强了办公场地建设,投入数十万元改造了300多平方米研发办公场所,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施;二是建立了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成立了动员中心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项目管理、保密管理、实验室管理等规章制度;三是加强了项目和人才资源库建设,通过对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分析,讲出了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项目,将项目与人才配对,对所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人才储备库;四是组织科技攻关,组建了攻关队伍,进行了双模终端、集群技术等产品研发,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五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到总参61所、电子10所、电子30所、九洲电器等单位考察学习,达成了多个合作项目。

二、*年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发展思路

(一)面临的形势

党的“*”讲出了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位于东南西北之中,“三线”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军工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民工作又得到了很好发展,在下一步国家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进程中,将给*的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根据*市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定位,未来几年内,将加大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建设力度,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连接西北、西南,辐射华北、华南、华东的重要战略物资集散地和中转站,成为支撑全国战略的大后方和战略物资保障基地。随着1000万吨炼油项目的推进,*还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基地,平时储备雄厚的原油和成品油,战时向湖北、湖南和西南等地区提供能源支持。

(二)发展思路

面对新的形势,针对新的情况,国民经济动员必须加强研究,以创新的理论和工作要求,着眼*新的定位和新的发展,讲出全市国民经济动员新的目标和新的工作思路。特别是要加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重大项目策划、研究和推进工作,与我市的增长极、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定位相适应。

一是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把经济动员机构建设放在政府机构改革中通盘考虑,与人民武装、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同步建设,建立起与履行经济动员职能相适应的组织体系。

二是继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和推广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和系统升级工作,逐步实现预案编制、动员演练、计划制定、决策支持的数字化、网络化。

三是建立完善的预案体系。本着需求牵引、平战一体、方便实用原则,着眼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适时维护和完善,编制出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突发事件、抢险救灾、反恐维稳和应战预案。

四是加强应急功能建设。积极参与政府的应急建设,将“应战”建设的成果和优势运用到政府的应急建设中,在推动应急产品及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综合经济部门作用,协同有关部门参与项目策划和出台扶持政策。

五是认真做好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工作。把技术、产业层面的军民结合作为国民经济动员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任务,以建立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为重要模式,做好军民两用技术、军民兼容产品和民用高新技术的军事应用工作,助推*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六是推进平战结合重大项目。依法落实经济建设项目贯彻国防要求相关法规政策,加强与国家、总部、战区有关部门和驻渝部队的协调力度,把握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点,争取国家大型平战结合重大项目布局*,从项目、资金、政策上得到支持。

三、*年加快国民经济动员建设的主要任务

*年是对事斗争准备的关键节点,全市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要以党的“*”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主线,继续打基础、抓协调、建网络,落实深化国民经济动员“*”规划,引导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动员建设,把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推进平战结合重大项目作为工作抓手,理顺工作关系,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应战应急的要求,把我市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深做实。

(一)积极推进“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密切关注国家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体制法规政策和发展趋势,积极为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台,加强与军队装备部门的联系,寻找整合资源着力点。重点关注汽车产业、铝产业、装备制造业、通信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民用高新技术军事应用的路子和方法,整合军地科研技术力量,充分利用驻渝军事装备采购机构和军队院校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地方企业和科研单位争取军地两个市场创造条件。从民和民参军两个方面讲出*建设“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工作方案,争取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支持,适时启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提高军工生产总值和军品订货量为重要指标,协助企业推进一批军民结合重大项目。

(二)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建设质量

国民经济动员中心作为国民经济动员的骨干力量,是发展军民结合产业的重要平台。继续抓好国家油料装备动员中心建设,不断提升军队油料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保障水平,为企业争取军地两个市场,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重发展做出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3G军民结合终端设备动员中心规划、授牌、研发和机制建设等工作,按照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整合力量,争取国家、军队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积极申报项目,力争取得重大进展。继续策划、储备一批国民经济动员中心,条件成熟后向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申报。

(三)继续加强国民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

利用市级电子政务网,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开通与市级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连接,确保系统信息准确、丰富、可靠,实惠互通互联。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与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总结我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在区县平时用于经济形势分析、战时快速转换为国防动员服务的经验,集全国兄弟省市经济动员管理信息系统之所长,将《国防动员法》、《国民经济动员法》的主要精神,国家应急建设的相关法规和国民经济动员预案纳入信息系统,探索出平时与战时应用相结合的网络系统,完善功能结构,为应战应急和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四)实施国民经济动员预案演练

根据国家国民经济动员预案顶层设计和我市已编制的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动员的需求,将军事需求和应急需求进一步对接后,理顺经济动员实施过程和脉络,理清预案间相互关系,自上而下对经济动员任务进行分解、细化,明确责任,有机衔接,确保经济动员任务落实到位。选择适当时机,在军地有关部门支持协同下,做好经费保障,对重要预案特别是油料装备动员中心等骨干力量预案进行演练,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应战和应急需要。

(五)做好支持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工作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9篇

关键词:水利经济;科学发展;有效措施

前言

伴随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与深入,水利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不仅仅由于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更是因为水利工程关系到民生发展。因此,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推进水利经济的发展是当前一定要特别关注的课题。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水利经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赶超国际上的发达地区,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特别是科学规划、有效管理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完备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最终达到更高水平,推进我国水利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从我国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一般我们说到经济,就会想到国民经济,而水利工程经济建设与发展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从概念上分析,水利工程经济主要是要以水利工程作为主要发展目标,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规划、勘查以及施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水利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与进步,进而为国家建设以及经济民生服务,这是发展水利经济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1.必要性分析

水利经济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其以水利工程建设为本体,在此基础上水利工程的设计、规划、施工、运营、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等等都属于水利经济建设范畴,水利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关乎我国民生生计的大事,因此要给予高度重视,同时水利工程的发展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做好水利经济建设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必要内容,故此,水利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并且要在未来的几年中给予科学规划,使其更好的推进我国生态水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现状分析

就目前而言,在政府政策的大力督导下,在国家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水利经济建设已经较过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由于水利建设是一项相对规模比较庞大的项目,因此在经营管理以及健康发展方面还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也就给今后的水利经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的把控水利建设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并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措施给予改进与完善,进而更好的推进水利经济建设朝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三、科学发展有效策略研究

1.做好统筹,全面协调

统筹规划对于水利经济建设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属于规模相对比较庞大的体系,因此涉及部门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所需要的政策扶持也有不同,因此,在进行对水利建设规划与协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情况,并根据上级政策,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以及帮助,对于相对较差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更好的推进其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水利经济建设的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

采取科学有效的发展改革措施是当前水利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按照政府的明确指示,并且在政府有效监督的基础上,摆脱盲目竞争,提高水利建设过程中职能业务的有目标开展,特别是要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部整改工作,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过度的资源浪费情况,更好的确保水利企业及单位的既定经济效益的获得。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良性的竞争,在上级相关领导的指示下,全面有序的开展各项符合市场的经济活动,加大对于外部资金的吸引,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必要的政府补贴,能够在确保经济效益,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健康有序的推进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与壮大。

3.进一步完善管理及监督机制

管理与监督是全面推进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问题产生势必会影响到水利经济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管理与监督机制在此情况下发挥作用,强化对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特别是对于资金去向的监管,并且根据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企业以及单位有力的政策及资金帮助,最终推进水利经济建设能够更加顺畅的开展。

4.全面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

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专业人员对于推进水利经济建设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发展水利经济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够忽视工作人员的力量,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定期对其进行专业的业务培新,同时加强对于项目科研的投入力度,让工作人员能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更好的进行项目创新,进而为水利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力量。

四、结语

国民经济建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富国强军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266-02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中国在建设道路上两大非常重要又相辅相成的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在坚持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合理投入国防,军费开销所占比重既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又满足国家安全利益需要。

一、富国强军之路的历史梳理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面临中国并未全部解放、国际安全环境严峻、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国防建设亟待加强等艰巨形势,在如何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进行了系统阐述:“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1] 同志提出了必须坚持一手抓国防建设,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的“两手抓”方针。

1960年以来,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冷战对抗进入高风险期,中苏关系恶化、中印边境战争爆发、美国侵越战争等严峻的国防安全形势,中央在处理国防与经济建设关系的指导思想上作了重大调整,制定并实施了国防建设重于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国防投入加大,工业布局重新调整,并以国防项目为主体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以“两弹一星”为标志,这些措施的实施明显增强了国家抵御侵略战争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军事威慑力和国际地位。虽然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惠及今日的经济效应。然而国防建设的过高投入,挤占了经济建设和文教事业的费用,因此国民经济等其他基础工业的有限发展反而制约了国防建设的成效,不仅影响了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而且最终也制约了军队的国防现代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为中国的和平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针对长达十几年之久的国防建设挤压经济建设的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 [2] “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3]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军队各项建设都与国家建设休戚相关,同时,国防建设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援和保障。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我们党做出了一项伟大的决策,即军队和国防建设从原先的临战状态转为和平时期积极投身于正规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状态,军队的各项建设和发展紧密配合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局,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让路,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较快发展。第一,三年时间裁军100 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二,中国国防费投入水平的偏低,制约了军队的建设和发展。1980—1999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国防建设上却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据有关专家统计,在1986—1999年期间,军费投入的缺口大约达到4 232亿元人民币。第三,将国防工业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建立军民结合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后,为促进国防工业快速发展,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管理权限,实现国防工业与民用经济均衡协调发展,国务院调整国防工业管理体制,将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由过去的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改为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是国防工业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为国防工业发展民品纳入国家的统筹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国防工业长期存在的军民分离的弊端。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兴起,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始面临新情况、新问题。随着国内外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深刻认识到要认真妥善处理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必须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3] “一方面,军队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继续贯彻忍耐的方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体谅国家的困难。另一方面,国防费也要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使部队武器装备和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 [4] 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继续贯彻“军队要忍耐”方针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国防建设的发展,国防费投入明显上升。由于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果断增加了军费开支,军队的武器装备系统以及广大官兵的生活条件都明显得到了提高和改善。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重点突出的新时期武器装备发展战略。中国国防费增长速度日益加快,规模也日益加大,已经由原来的忍耐期转入到了补偿期。虽然国防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从总体来讲,我军仍然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发展阶段,尽管军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国防费投入水平仍然偏低,显然与中国显著提升的国际地位不相符合。

二、富国强军:世界各国不变的主题

富国与强军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不乏前车之鉴。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和朝鲜,由于没有认清局势,在二战硝烟的负面影响下,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大搞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滞后,顾此失彼。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因为军费开支巨大和福利政策等一系列因素而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停滞不前,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朝鲜政府大力发展重工业以及国防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有工业占绝对控制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水平逐渐与韩国产生落差。20世纪80年代又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失利,身为社会主义阵营一环的朝鲜处境日益艰难。20世纪90年代,连年天灾,朝鲜经济陷入衰退,进入“苦难行军时期”。在此情况下,朝鲜政府仍然大力发展核武器,先后进行了三次地下核试验。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核试验问题实施了四轮严厉制裁,为本不发达的国民经济更添阻碍。

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相邻,长期以来两国就因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从1980年开始两国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被战争拖得精疲力竭的两国在联合国的要求下终于在1988年停火。八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死亡几十万人,导致经济损失至少9 000亿美元,两国的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二十至三十年。这些事例再次告诫我们,协调好国防和经济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兴衰的重要命题。

三、新时期的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

进入21 世纪,中国的发展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针对新阶段新情况,我党适时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5]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和全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中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做的和所能做的,不是去动摇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是要坚持和完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5]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 [6] 因此,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要求通过不断加强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军队和国防建设依然要坚决服务服从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局。

十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国防和军队建设步入着力提升国家战略能力、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的时代。国家主席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按照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要统筹协调共同发展,唯有此才能实现复兴中华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 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128.

[3] 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4.

[4] 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7.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1-382.

上一篇:测绘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节能环保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