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会计范文

时间:2023-06-06 11:01:28

国际金融会计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加入WTO,多种资本项目的注入,国内金融市场也越来越开放,虽然我国外汇中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这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更加开放的市场中,如何规范其金融行为,加强我国金融业务与国际金融业务的接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成为趋势。在这个发展浪潮中,新会计准则要打破中国会计制度不能与国际接轨的壁垒,为我国金融市场更好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一、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财政部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方面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基本准则)和13个行业会计制度,全面采纳了在绝大多数国家通行的借贷记账法。从1997年开始到2001年,财政部又陆续制定并实施了16项具体准则(其中一部分还进行了修订)。2001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除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的境内企业执行,同时废止了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之外的其他12个行业会计制度。2001年之后到2006年2月之前,财政部未再新的会计准则或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将不再执行旧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或《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补充规定(郑鑫成我国新会计制度解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新准则包括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金融企业的有四项,这四大准则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做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

二、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业务增加的内容

涉及到金融企业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企业会计准则23号一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在新准则的体系中,坚持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备选计量属性。例如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衍生工具一律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披露移到表内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等等内容。

三、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业务增加内容的特点

新会计准则是在向国际金融市场靠拢的背景下出台的,对金融企业的影响绝不是记账的方式转变,而是金融观念的彻底转变,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1.与国际接轨,新准则更加国际化。很多发达国家不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不能够接轨,造成了与国际金融进行融合和交易的时候,出现障碍。此次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就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工具上会计制度的不能够交流。与国际上财务报告的不断融合,符合我国金融逐步参与到国际市场的需求。具体的改变比如关于金融资产的四项分类与相应计量,源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变以往表外披露为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采用套期会计方法,但必须满足严格的前提条件。

2.新会计制度普遍采用的公允价值这个概念。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历史成本已经不能满足金融企业改革的需求,公允价值这个概念更符合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的理念。所以引入了更多的公允价值的理念,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透明性,对风险的预示也更加敏感和公开。但是公允价值不能够直接得到,需要相关的计算和评估,以及监管和评价体系的辅助,这就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金融成本。

3.与国际金融会计准则有区别。介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阶段,新准则也有很多和国际金融金融会计准则不相同的地方,如《(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中“(第六条)仅仅同受国家控制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不构成关联方’’的规定,就具有很明显的中国特色。此外,前文述及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与国际惯例也不一致,但这些细微差异并不影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经与国际会计惯例实质趋同的基本判断。

4.新会计制度对于我国金融企业的影响。金融机构是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企业,以经营金融业务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金融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披露,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进一步深入的进程中,金融企业必须适应新的会计要求,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的基本手段,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四、建议

1.复杂的新会计准则规范信息披露指标。我国目前不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无法满足投资者足够的信息需求,对于信息的披露程度受到各家金融企业自身经营结构和能力的影响。新会计准则明确要求了信息的准确性,标准化了披露的指标等内容。对于经营程度不同的金融企业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同时为我国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规范。

2.公允价值的运用具有很大的难度。我国的价值评估体系并不健全,这给如何公平合理的评价资产的公允价值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公允价值获得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但是,公允价值是在双方都自愿的情况下完成的交易的价格,是最能够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会计科目。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供需决定价格的一个产物,也必须是活跃市场经济,提高各方参与者的必要前提。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就是公允价值的很好体现之一,所以银行等金融企业需要建立起解决进行公允价值提取的一系列问题。

3.银行资本充足率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增加了难度,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来自银行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变动,金融工具会汁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直接影响了这两个项EI,如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增加了风险资产,导致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发生变动。

4.规范会计风险。银行内部控制没有落实,内部相互制约机智不健全,银行人员素质不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

综上可以看出,2006年提出的新会计准则给我国沉默多年的会计方面,又输入了新鲜血液,为会计制度更好的为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我国会计准则不断改变的真正目的。面对着越来越与国际趋同的金融企业会计,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会更多地铺展在金融企业面前。

参考文献

[1]许祥军,新会计准则在金融企业的实施,《财会研究》,2008

[2]徐国民,商业银行会计分析,《商场现代化》,2007(16)

[3]梅国华,解析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的“趋同”,《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2)

[4]郑鑫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解读,《中国石化》,2006(6)

[朝金晓燕,董瑞丽,对我国金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北方经贸,2004(7)

[6]万静芳,基于资产负债观的银行财务报表披露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7]夏博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和建设的若干问题,金融会计,2005(1)

[8]王才珠,强化商业银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新金融,2005(7)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金融;会计;问题;对策

医院自身的医疗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状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单位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更加注重本单位的金融发展情况。对于医院而言,金融会计领域的相关管理工作者也更加注重对于会计审计工作中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也是保证医院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各个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根据自身能的经济情况以及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具体要求,在金融会计的相关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措施,通过相关监管制度的规范提升各行业的经济调控能力。目前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医院作为一个性质比较特殊的单位,其金融会计问题还有自身的独特性,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之下,医院的金融会计工作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所以,还应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采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干预措施,以此预防医院的金融会计问题逐步扩大。

1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国际银行对宏观审慎的概念进行了总结和定义,并对经济危机出现时,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这也是建立经济危机预防体系的根本动力和内在要求。我国以当前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为背景,对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加快构筑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经济方针,并通过完善相关的金融会计管理制度来规范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环节进行管理,并以此实现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构建。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的搭建依然尚不完善,特别是金融会计相关环节的发展,仍然无法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保持一致。所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之下,如何做好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仍然是未来金融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任务。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更能规避宏观金融体系对于经济体系的负面影响,总体而言,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是站在全局角度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经济管理方法。相较于微观管控手段,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强调对于外在风险进行预防的同时,提升对于内在风险的防范能力,通过内外兼施的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对于经济风险的规避能力。横向维度上,宏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形式,根据对外在风险的评估对总资本进行整体的控制,纵向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是根据金融防范体系的顺周期性,相应制定逆周期的相关经济政策,进而对金融体系进行规范和管控。

2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医院金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金融会计信息的供应无法满足决策需要

就当前的会计准则来看,在具有公允价值的会计统计准则中,就包含七项不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和十二项需要进行披露的项目,但是具体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披露,在暂行的会计准则中也没有较为明确地指出,而对于具体的操作办法也没有相关的操作规范,这也是在个别单位的金融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医院而言,由于其医院自身的性质、企业类型以及持有形式的特点,不希望以上重要信息被透露出去,而对于不同医院而言,可以进行披露的信息以及不能被披露的信息类型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该项制度在施行的过程中就会缺乏严密性,另外,由于各个医院所披露的信息不同,就不能进行同类比较,进而比较的透明度也会产生影响。而如果不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医院相关的审计工作就会出现较大的剩余空间。此外,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尚且不够完善,这也使得在对相关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全面了解金融会计工作中隐藏的风险。所以,在对医院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宏观角度入手,切实对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进行管控。

2.2动态拨备制度与会计制度的确认基础存在矛盾

就当前医院金融管理制度而言,一般采取动态拨备制度,这一制度对于顺应周期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在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时,需要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损失也计算到贷款减值准备当中,但是会计的确认准则是以责权发生制为基础,贷款减值也不能仅仅只依靠动态拨备制度进行核算。正是由于二者的目的不同。所以在医院相关工作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冲突,会计信息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证医院本身的投资者的相关利益诉求,这也是导致矛盾出现的根本原因。

3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医院金融会计工作的改革措施

3.1为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搭建适当的转换机制

在医院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都是比较重要的两个部分,做好二者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实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为了保证监管效果长期高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建立更为全面、合理的机制对其进行制约,也更利于在出现突发状况时,能够以最优方式对金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此外,为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还应将财务报告以相对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就可以快速实现各部门的有效对接,进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进行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转换机制搭建的过程中,首先应保证对于本院患者投资的稳定性。此外,政府单位还应根据行业内相关监管标准对相关事务进行有效分类。进而满足医院自身各项监管机制的有效发挥。与此同时,医院在进行监管过程中,还应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与拓展,使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医院相关的财务监管工作。

3.2完善风险价值信息的披露机制

在医院日常的医疗活动中,常会隐藏着较多的经营风险,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医院规避风险的能力,进而帮助医院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风险信息披露机制是主要是针对相关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存在的风险的定量披露,可以为决策人员提供较为全面的会计信息。与此同时,利用风险信息披露机制还能明确反映出医院自身的人员投资的组合关系,以及其与相关资产的联系,决策者可以利用信息的便利对相关资产进行调整,总而言之,风险信息披露机制的引入能够提升决策者对于风险评估的能力,进而明确金融风险的构成,此外,相关监管机构还可以利用风险信息评估对风险质量进行评估。由此可见,风险价值信息披露机制对于医院自身的金融会计体系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3构建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预期损失模型

就目前我国银行的财政计算准则而言,一般利用新的资产计算准则进行财务管理中的相关资产的计算工作。这种计算方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公允价值,对于银行业务而言,证券以及保险的相关业务在整体金融业务中所占比例较大,这就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需要根据自身业务要求不断强化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医院与银行是两个经营性质以及类型完全不同的行业,二者在经营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尽管如此,在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中以及相应的监管机制上,还是存在一些共通的部分。所以在进行医院金融会计事务的管理上,还可以结合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对医院财务方面进行预算时,还应将减值模型作为预算损失模型。此外,在进行建模过程中,首先要为建模预留较为富裕的时间,并充分做好建模准备,在进行具体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还应科学安排建模流程,特别是需要对模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在利用预期损失模型对医院相关财务工作进行控制时,势必会增加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费用以及相关医疗设备的养护以及升级的费用,而这一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医院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消耗。对于医院内部员工而言,该模型在建立的过程中,势必需要其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既是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于医院相关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的一次认证。此外,在进行预期损失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还应尽量使之与国际金融管理工作相接轨,这就需要医院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引进一些外语翻译人才,以此保证与国外相关金融管理工作进行有效对接,进而借鉴和学习国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具体实施情况,吸取医院金融会计相关管理工作的运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金融会计管理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医院金融会计工作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的经济环境,从宏观角度上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宏观调控,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对财务的动态配置以及会计处理机制进行协调和补充以此确保医院资本的补充,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便利的信息资源,提升对于医院资产衡量的准确性,进而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相关制度的实效性。对于医院管理工作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医院的各部门、各个环节的协同努力,以此实现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完成对于医院金融会计工作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岳玮.探讨在新的会计制度改革下医院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J].时代金融,2012(01).

[2]李乐波,张胜利,楼欢欣,等.医院基建会计资金成本控制之我见[J].财经界,2012(04).

[3]丁娟.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与医院会计新理念初探[J].时代金融,2015(05).

[4]孟祥慧.浅谈加强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J].时代金融,2014(12).

[5]张宝秀.提高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探讨[J].时代金融,2015(03).

[6]朱雯汐,王佳琦,邵宇波,等.浅谈医院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分析[J].时代金融,2016(03).

[7]萨本婷.基于医院医疗价格视野下的医院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设[J].时代金融,2013(05).

[8]乔洁.试论医院会计财务内部制度的创新[J].时代金融,2014(05).

[9]仇静静.基于治理视角的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力透析[J].时代金融,2016(06).

[10]吴对香.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1(09).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国际化;会计教育;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谢 军(1969—),男,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广东广州 510006)

一、引言

二十世纪见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史无前例的发展、扩张和演化。经济增长、低失业率和金融市场渐进的放松管制替代了缓慢的经济增长、高失业率、高通胀率和受管制的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增长的私人资本流动促进了私人部门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形成(Moshirian and Szego, 2003)。金融部门的创新和放松管制加快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也推动了金融服务和会计服务的全球化。会计准则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要求会计教育必须进行以全球化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构成和教学内容等),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的会计研究和实务人才。

二、会计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1980年代期间,真正的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兴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国际金融交易巨幅增长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投资活动和融资交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地流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全球自由化(Rajan and Zin-gales, 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 Benz和Chrysler达成了合并协议,以股票交换(share-for-share 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为Daimler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Chrysler的股票(DCX)作为全球注册的股票(global registered share,GRS)同时在全球21个证券市场发起交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Daim-ler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股票。这种全球注册的股票方便了权益资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国公司的全球融资,同时要求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资本市场(Kamlyi,2003)。

在2008年,Wall Street巨头Lehman Bros的突发性破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世人关注金融监管体系的失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促使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金融管制机制和会计披露制度。Lehman Bros的破产暴露出了两个缺陷:(1)错误的投融资决策。公司大量投资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sub-prime mortgage),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融资,极大地增加了财务风险。(2)会计报告对资产贬值的风险估计和风险披露严重不足。2007年上半年,Fannie Mae和Freddie Mac的冒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次贷危机的暴发。但是Lehman Bros并没有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财务报告中有效及时地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值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反映,违背了稳健主义的会计惯例。Lehman Bros的破产带来两点启示:(1)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避免激进的投融资政策,强化风险管理机制。(2)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提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和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踏上不可逆转的国际化道路(曲晓辉、陈瑜,2003)。

三、会计教育改革

显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明确了会计教育的全球化方向,为会计教育提供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内容。由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潮流,会计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会计教育全球化既为金融会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又昭示着新一轮金融会计教育改革的到来。为了迎合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应该积极地推进各项会计教育改革。

1.加强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课程教学

随着金融市场的广泛发展,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已成为会计教育的基础,扎实的金融理论和熟练的金融实务是高质量会计教育的根本保障和生命线。面对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论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变化中的金融环境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会计职业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在课程设置就必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增设一定量的金融学科(包括“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和资产评估》、《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货币、银行和资本市场经济学》、《资本市场:机构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金融会计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更新金融和会计教材

金融教材和会计教材是金融会计教学的基本载体。要提高金融会计教育的质量,必须更新过时的、不适用的旧有教材。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更多的是美国化倾向),应大力地、积极地引进流行的美国金融和会计教科书(译著或原版),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对国外优秀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优秀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应注重金融会计教材和金融会计知识的更新度。

3.完善和丰富金融会计教育内容

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带来了金融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为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进行大范围的扩展。主要是扩充金融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司金融的专业知识),使得会计学生具备更多更新颖更充实的金融知识,这将有助于会计学生更便利地参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管理以及金融工程的战略咨询。针对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性,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行的公司金融教科书,保障公司金融管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Karolyi, G. Daimler-Chrysler AG: the first truly global share[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3(9): 409-430.

[2]Moshirian, F. and G. Szego.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global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3(27): 1213-1218.

[3]Rajan, R. and L. Zingales. The Great Reversal: 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0th centur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69): 5-50.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制度发展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伴随着金融会计制度的发展变革,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相关政策的探讨。

关键词 发展历程 金融 会计制度 对策

一、金融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会计改革历程经历了近二十年,在这期间以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最为突出,在这一体系中包含了四项针对金融会计的会计准则。可以说金融会计规范的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国际经济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良好的驱动。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初期改革(1978-197):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了原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相继建立了四大国有银行即: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并组建了其他的金融机构及地方性质的金融组织。

初步发展(1987-1993):1987以《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基础,制定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这一时间明显的带有计划经济的“统一”特色。

相对完善(1993-2001):在这一时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颁布,充分的揭示了中国在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下,金融会计制度的相对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完善(2001-至今):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金融会计制度受到了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制度的启发,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以2006年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为代表,弥补了我国在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性的金融工具市场会计准则的空白。

二、加强金融会计制度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作为会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可以被看作是一项特定的行业会计,它主要是借助于会计的基本原来工作,为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过程中提供一定的财务状况分析和信息,发挥会计财务分析的作用。指导经营决策。金融市场发展越快,会计制度越重要,主要体现在:1.可以通过会计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起到监督的作用,2.通过会计财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的反应经营活动的状态,3.会计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控制作用,通过会计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降低财务风险,维护金额市场的稳定,4.随着国际资本的飞速发展,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快金融会计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三、加强金融会计制度的难点与对策探讨

1.统一中的特殊性

目前来来,传统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并没有对行业做具体的区分尤其是对金融行业,这就造成了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及完善需要考虑统一中的特殊性。要区分对待,认识到金融行业业务的特殊性,对会计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2.加强业务处理的严谨性

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导致工作人员在处理和操作时无依据可循,从而造成了操作的随意性。因此,在业务处理的时候要加强工作的严谨性。

3.现实与制度对比下缺乏前瞻性

制度的制定往往会经历漫长的过程,而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会出现之前制定的制度与现实已经存在差距,也就是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缺乏前瞻性,往往造成对现实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先进的理念,加强制度制定的前瞻性,尤其是针对一些新兴的业务,要用于创新、开放思想大胆实践。并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及时调整偏差,从而保证制度对现实指导的科学意义。

4.制度的制定不断细化

不论是传统的制度还是新兴的制度都存在着会计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难以细化的问题,会计的核算制度、操作规范不仅仅要符合现实具有前瞻性更要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达到这三个层次的统一并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尤其是会计制度存在于各行业之中,需要平衡各行业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特殊的行业区分对待,这一工作要求必须做到不断细化。因此在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各行业各企业的现实情况,在不违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以会计制度与本行业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制定适合本行业、本企业的会计制度准则。

5.传统制度与会计电算化难以适应

现代的金融会计制度是以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而制定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我们在满足计算机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功能的同时也发现会计电算化使我们传统的操作手段、核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遵循传统的会计制度还要尽量的满足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这就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不适应,从而影响到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因此,我们在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两者的适应性,尤其是在会计电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要充分考虑会计电算化方便、快捷的功能特点,认识到信息化对会计制度的推动作用,加强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另外,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市场经济与国际经济不断接轨,国家化的标准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这就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降低金融企业高风险的特殊性质。

参考文献:

[1]阎美娜.对建立和完善金融会计内控制度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2(08).

[2]张淑彩.深化金融会计改革问题研究.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4).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5篇

1980年代期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市场开始兴起。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浪潮中,资本市场经历了一个国际金融交易巨幅增长的时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全球化的投资活动和融资交易,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的流动,推动了金融系统的全球自由化(RajanandZingales,2003)。1998年5月7日,DaimlerBenz①和Chrysler②达成了合并协议,交易金额680亿美元,以股票交换(share-for-shareexchange)完成了公司合并(每股Chrysler的股票换取0.6325新股票,新股票简称:DCX),合并后的新公司为DaimlerChrysler。1998年11月17日,DaimlerChrysler的股票(DCX)作为全球注册的股票(globalregisteredshare,GRS)同时在全球21个证券市场发起交易(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DaimlerChrysler(DCX)是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股票,这种全球注册的股票方便了权益资本的全球交易和跨国公司的全球融资,同时要求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以及更高效率和更具透明度的全球资本市场(Kamlyi,2003)。

1997至1998年间,亚洲爆发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由国际资本冲击所导致的金融货币危机给亚洲新兴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震荡,也暴露出了亚洲金融体系的制度缺陷和亚洲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金融体系透明度的不足和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促使对高质量金融服务和会计披露制度的强烈需求。另外,“多米诺”式的金融恐慌令亚洲经济陷入了难以摆脱的信用困境之中(RajanandZingales,1998),并产生了会计呈报行为的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棘轮效应会产生错乱的会计信号,干扰会计信息的筛选机制,并生成错误的市场定价机制。这种错误的市场定价机制不仅不会惩罚虚假呈报会计业绩的公司,反而会惩罚如实呈报会计业绩的公司,从而降低了企业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体系的不透明程度。为了克服会计披露行为的棘轮效应,亚洲各国纷纷发起了由政府主导的会计改革,致力于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进程能够施放出强有力的制度信号,并从根本上扭转和清除棘轮效应及其所生产的信息错配机制。2008年WallStreet巨头LehmanBros的突发性破产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警醒世人关注金融监管体系的失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缺陷,促使各国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金融管制机制和会计披露制度。LehmanBros的破产暴露出了两个缺陷:一是错误的投融资决策。公司大量投资于低信用级别的债券(sub-primemortgage),产生了巨大的投资风险;并过度运用财务杠杆融资,极大地增加了财务风险;二是会计报告对资产贬值的风险估计和风险披露严重不足。

2007年上半年,FannieMae和FreddieMac的冒险行为已经导致了次贷危机的暴发。但是LehmanBros并没有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和2008年度的季度财务报告中有效及时地对持有的金融资产减值风险进行充分的估计和反映,违背了稳健主义的会计惯例。LehmanBros破产的一个主要根源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失灵。由于缺乏董事会和股东的监督和制约,公司管理层才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投资决策和融资政策,并将公司拖入泥沼。也由于董事会和股东的监督不足,公司管理层才可能夸大经营收益,并隐瞒或错误呈报资产的减值风险。LehmanBros的破产带来启示两点启示:①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完善的治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营效率,避免激进的投融资政策,强化风险管理机制。②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优化和提升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也同样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将更加迅速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化和国际化必将促使中国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踏上了不可逆转的国际化道路(曲晓辉、陈瑜,2003)。

二、金融会计教育改革

显然,全球性的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明确了金融会计教育的全球化方向,为金融会计教育提供丰富而富有成效的内容。由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潮流,金融会计教育面向全球化已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的历史趋势。为了顺应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各项金融会计教育的改革。

1.加强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课程教学。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是金融会计教育的基础,扎实的金融理论和熟练的金融实务是高质量金融会计教育的根本保障。面对不断发展的金融理论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全面而深入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有助于优化学生的金融和会计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变化中的金融环境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理解和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金融会计职业能力。审视我国的金融会计教育现状,基本上仍然拘泥于“金融制度+会计制度+解释”的法规导向式教学模式,这与当前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发展和会计改革环境极不相称。基于这样的事实,金融会计教学应以金融学科体系为导向,充分发挥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研究和教育在金融会计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因此,为了提高金融会计教学水平,应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的最新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的全球动态。在会计教育中,应着眼于对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的讲解和分析,同时结合中外会计准则,让学生知悉和掌握金融会计的完整体系及其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金融会计问题的能力。为了强化学生的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在金融会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增设一定量的金融学科(包括“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体系)的课程,如,《金融学》、《投资学和资产评估》、《金融工程和风险管理》、《期权、期货和衍生证券》、《货币、银行和资本市场经济学》、《资本市场:机构和工具》和《公司金融》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金融会计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能力。

2.更新金融和会计教材。金融教材和会计教材是金融会计教学的基本载体。要提高金融会计教育的质量,必须要更新过时的、不适用的旧有教材。鉴于金融改革和会计改革的国际化趋势(更多的是美国化倾向),应大力地、积极地引进主流的美国金融和会计教科书(译著或原版),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对国外优秀金融和会计教材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高校金融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对国内的金融和会计教材选择,应选用高质量的、优秀的、并不断再版更新的金融和会计教科书。总之,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金融环境和会计环境,应注重金融会计教材和金融会计知识的更新度。

3.完善和丰富金融会计教育内容。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带来了金融会计职业的国际竞争。为了提高会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生存能力,金融会计教学内容应该进行大范围的扩展。主要是扩充金融学科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司金融的专业知识),使得会计学生具备更多更新颖更充实的金融知识,这将有助于会计学生更顺利地参与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管理和以及金融工程的战略咨询。针对国内公司金融教材建设的严重滞后性,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国外(尤其是美国)通行的公司金融教科书,保障公司金融管理的教学质量。

4.提高学生商务沟通能力,开展会计诚信教育。会计作为一种商务语言,其功能的执行效率取决于沟通能力和机制的优劣。会计职业在金融机构中担当着承上启下的信息角色,因此,会计人员商务沟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职能。会计职业的道德伦理观是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当前会计教育中道德教育缺失的薄弱现状,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构建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金融工具 会计政策 会计准则

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现状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的引荐了国外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相关的最新成果,我国的金融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的企业和银行带来了相应的利益。为了使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更加广泛,就要对各种金融工具以及衍生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而且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工具也要随之不断的创新。但是,与迅猛发展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依然还比较落后。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仅仅是对基本的金融工具进行了相应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于衍生的金融工具会计方面的政策,更需要加强完善。与此同时,目前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对银行与管理公司和企业与管理公司之间的贷款以及股份等相应问题,没有明确的规范与准则。另外,原有的金融会计政策容易给我国的银行和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抑制我国资本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原则

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一切会计行为的标准。因此,建立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一)从国情出发,循序渐进的原则

金融工具一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还在不断地创新,针对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制定、完善与创新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在借鉴国外相应的政策与研究成果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立足于国情,慎重的斟酌,将合理的会计政策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新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才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否则即使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再完美也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经济也是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发展,所以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二)创新性原则

具有创新性也是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需要遵循的原则。目前我国的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但是,金融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已经成为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实现的目标,同时也要实现适应风险管理。伴随着国际金融工具快速的创新速度,使得我国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加强创新性建设,以免受到金融工具的冲击,并且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可以应对新的金融现象。

(三)国际化原则

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比较落后,而国外一些发达的国家在金融工具会计政策方面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总结和创新,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全球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因此,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立要遵循国际化原则,要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保持一致。此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金融工具不一定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尽量建立通用性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这样保证地区、国家的经济与全球经济的一致性。在这样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下,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发展目标。

三、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建议

综上所述,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不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提高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实施的质量为根本,以我国经济发展为核心。因此,建立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

不管是建立金融工具会计政策,还是对其进行实施,发展我国的经济,掌握我国的会计理论框架都是基础。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和公允价值的认识,帮助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并且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相一致的会计理论框架。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结合会计制度的改革现状,充分的对理论进行研究和斟酌,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所建立的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将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经济特点相结合

在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建立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我国的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准则进行研究,此外,还要敢于借鉴国外优秀的会计准则和相应的有关政策,尤其是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当然,不要盲目的引荐,而是要在引荐国外先进成果时,首先要考虑我国金融经济的特点和实务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旨在建立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可以更高效的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我国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协调性

提高与国际金融工具会计政策的协调性不但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也是使我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前提。如果我国的企业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那么投资者会对企业的发展空间产生质疑,从而影响其投资。此外,将企业发展到海外,将企业转变为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的发展目标,但是,要想成为跨国企业,其金融工具会计政策就要符合相应国家、地区的会计政策。所以,要提高会计政策与国际政策的协调性,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工具会计政策,为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陈颖,王德礼.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完善的若干思考[J].北方经济,2008,(14).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宏观审慎监管 动态拨备制度 衍生金融工具

一、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金融会计问题新进展

宏观审慎监管产生的大背景是美国次贷危机。与微观审慎监管不同,宏观审慎监管不仅关注外生性风险,而且重视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风险特征,即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在横向维度上,宏观审慎监管应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管框架,根据系统总体风险水平计算总的资本金要求,然后按照各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贡献度分配资本金要求,从而达到监管目标;在纵向维度上,为抑制金融体系的顺周期特征,监管当局则主要通过逆周期政策实施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金融监管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根据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结论和风险预警进行及时调整,统一协调安排,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建立相应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共享金融监管信息与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协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不仅包括金融监管政策的合理实施,而且包括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

为适应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国际组织与各监管机构逐步完善了相应的会计准则和国际监管要求,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更及《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主要是针对拨备、资本补充、资产计量等方面(见表1、表2、表3)。

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依然存在的金融会计问题

会计信息作为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反映载体,除了满足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需要外,也为宏观审慎监管提供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信息。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动态拨备制度、资本补充机制和预期损失计量模型等一系列措施构筑了系统性风险防范屏障,但同时也带来了会计准则和监管要求不相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1、动态拨备制度与会计确认基础存在冲突

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金融资产,其所依托的实体经济状况会影响本金和利息的可回收性。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以“存在的减值迹象影响未来现金流量”为前提的,即必须存在影响贷款未来现金流的客观证据,其计提的金额为贷款的账面价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之间的差额,所以这项规定没有考虑潜在贷款风险的顺周期效应,即跨时间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银监会于2011年7月制定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要求建立动态拨备制度。该制度通过对贷款预期损失作出前瞻性估计,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动态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从而减少经济繁荣期的风险低估和为经济萧条期提供缓冲垫,达到减弱银行的顺周期信贷行为,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的目的。

尽管动态拨备制度能缓解顺周期效应,但是其做法需要把估计的未来损失包含在贷款减值准备里面,而会计准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贷款减值准备应建立在“已发生”的基础上于本期确认,不能按照动态拨备制度的要求进行跨期确认。动态拨备制度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会计信息是为了服务决策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由于两者目标不一致,导致动态拨备制度不符合发生和确认均应在当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

2、缺乏资本补充机制导致资本结构不均衡

国家注资方式是解决国有银行资本缺口问题的传统模式,其通过使用外汇储备和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注资,会造成商业银行对政府的依赖性增强,一旦国家注资受阻,将使得资本充足率持续下降。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国有银行的融资行为也开始市场化。相较于国外先进银行多采用债务化融资的方式,我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不够完善,大型银行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地方性中小银行则主要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增资扩股融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来源单一,绝大部分都是以普通股权益形式存在的核心资本,附属资本占比较小,附属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截至2009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占总资本高达91.06%。虽然《巴塞尔协议Ⅲ》提到普通股权益的弥补损失能力最强,但是考虑到普通股权益的高成本性,我国银行业机构在金融市场上仍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此外,通过增加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是一种有效、低成本的方式,但我国商业银行显然很少采用。单一化的资本结构使得对资本的配置使用显得粗放,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在对接配置上存在偏差。

3、基于预期损失的资产计量模型存在缺陷

(1)现金流量计算的准确性有待加强。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通常应当根据资产未来每期最有可能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预期现金流模型的应用,需要报告主体为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建立评价模型、收集模型所需要的必要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建立预测所需要的信息系统,以及计算合理的实际利率、进行回溯测试等,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面临着历史数据是否完整可靠的现实问题,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减值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操作难度大。

(2)预期损失模型违背客观真实性会计原则。在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国际会计基本准则核心要求是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金融监管基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也格外强调审慎性。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审慎性优先,并通过预期损失模型来体现,而预期损失模型明显背离了会计目标的客观真实要求,可能引起会计理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对投资者来说,如果缺乏专业的金融知识,很难正确理解报告内容,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最终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4、有关金融会计信息披露无法满足决策要求

(1)公允价值使用和披露不对等影响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据统计,在当前39项会计准则中,要求公允价值计量且需要披露的为12项,有7项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不需要进行披露。对于需要披露的项目,暂行的会计准则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规范,不同企业对种类、性质、名义金额、持有目的、公允价值等重要信息都是零散的在会计报表附注的不同位置予以披露,而有关估价模型和假设等信息,各个企业计算公允价值的依据也大相径庭,缺乏可比性和透明度;对于不需要披露的项目,则留下了广泛的人为操作空间。总而言之,公允价值对如何计量过于关注,而对如何披露相关信息却不够重视,忽略了对包括系统性风险在内的多种风险因素的披露,在反映收益的同时未能对风险进行有效监督。“重使用,轻披露”的制度性缺陷,使公允价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大打折扣。

(2)衍生金融工具信息表外披露掩盖了其潜在的风险性。由于当前会计确认原则及计量原则的局限性,衍生金融工具不能作为表内项目在报表中得到反映,只能以表外项目的形式出现,这种处理方法违背了会计报告的初衷,不能充分反映衍生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金融合约的价值一般高于保证金价值的数倍,所以这种高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显然是任何投资者进行决策时都需要考虑的重要信息。目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报告主体的普遍重视,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也有所加强,但是抽象的、定性的风险信息描述仍然不能使报表使用者完全了解衍生金融工具存在的风险,有关衍生金融工具量化的风险信息披露依然不足,这不仅会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也会干扰监管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进一步解决有关金融会计问题的政策及建议

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缓解经济的顺周期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金融监管改革的主导方向,而由此引发的监管要求与会计准则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会计信息的转换处理、计量模型的改进、披露机制的完善等多种途径予以解决。

1、建立会计处理与动态拨备的转换机制

会计准则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动态拨备需要覆盖贷款预期损失,两者之间的“已发生”和“预计发生”存在的冲突需要一种转换机制进行协调和对接,将贷款减值准备会计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按照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进行动态调整。2010年3月11日,IASB主席David Tweedie致函FSB主席Mario Draghi,提出建立“监管用损益表”,将银行监管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目标融入到财务报告中,具体内容是在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列示净损益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跨周期损失准备等项目计算得出“监管用净收益”,虽然没有得到FSB采纳,但可以当做解决拨备会计准则与动态拨备监管要求不一致的思路,这样既遵循会计准则需要,又能满足监管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应积极研究和推广金融行业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技术规范,实现会计信息与监管要求信息的转换,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监管者以及中介机构等的需要。XBRL分类标准具有可扩展性,其他政府监管部门可依据相应的监管要求,根据通用分类标准制定和适用于各监管需要的扩展分类标准;企事业单位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也可依据自身要求在通用分类标准基础上进行相应扩展。

2、形成结构均衡的资本补充机制

(1)持续补充核心资本。核心资本补充方式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融资两种方式。内源性融资对于银行短时期的盈利能力要求很高,但从长期看,利用留存收益补充银行资本不会稀释老股东的股权比例,银行自主性高,而且自发刺激银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是解决银行资本金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业务转型,加强成本管理和内部核算,形成核心竞争力,争取最大利润,形成良性内源融资机制。外源性融资的规模效应优于内源性融资,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顺应投资者认股意愿可以扩张银行资本,但会摊薄每股收益,影响整个大盘的走势。因此,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外源性融资方式,利用最优的资本补充工具,有效补充核心资本。

(2)多渠道补充附属资本。补充附属资本的方式主要有发行次级债券、资本混合债券、可转换债券等。由于次级债券和资本混合债券可计入银行附属资本,并且相对于发行股票补充资本的方式来说,发行次级债券和资本混合债券程序相对简单、周期短,是一种快捷、可持续的补充资本金的方式。目前银行所发次级债券和资本混合债券有相当部分在银行系统内认购,银行相互持有次级债导致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并未提高,如果能使银行次级债发行对象转移到银行系统外,将大大降低银行系统风险。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转化成发债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后,就实现了由增加附属资本到补充核心资本的转变,即可转换公司债券对银行资本有双重补充的作用。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逐步发展,银行业的可转债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优化资本结构。《巴塞尔协议Ⅲ》将银行普通股权益最低要求将从目前的2%提高到4.5%,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银行的普通股权益比例都高于这一标准。这固然能较好的防范银行体系风险,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几乎都是普通股权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核心资本补充的途径,限制了杠杆率的使用,不利于银行的业务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标准要求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优先股占比,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资本结构。

3、适时推出操作性强的预期损失模型

以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还处在尝试阶段,不仅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来开发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软件系统,而且还需要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才能作出准确的衡量。新的资产计量准则中关于我国银行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对比较少,而证券和保险业比较多,这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决策研究更好的预期损失模型确定减值。另外,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减值准备系统转换的筹备工作。企业采用预期损失法,势必会增加财会人员的培训费用、财务软件的升级改造费用等,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进行筹备工作,如果考虑到国别因素和语言差异,还需要开展翻译工作,以及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协调工作。

4、引入风险价值(VAR)信息披露机制

对于许多衍生金融工具来说,由于杠杆作用的存在,在它们身上所产生的潜在损失额可能大大超过其在报表编制日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因此,仅靠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名义价值或公允价值的方法来对衍生金融工具所蕴含的风险进行估计是不精确和不可靠的,引入风险价值(VAR)信息披露机制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VAR信息披露机制是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表外定量披露,具有公允价值和敏感性分析的功能,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完整的相关会计信息。VAR代表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最大潜在损失额,是一种投资组合的风险分析工具。通过投资组合的VAR评估,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一投资组合的整体市场风险状况,而且还可以掌握构成投资组合的每一项资产或者其相应的调整、变化对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构成的影响。它实际上是将资产的风险信息量化为具体数字,这样就有助于监管部门根据量化的风险信息来评估资产的风险质量,并以此确定具体的资本要求,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

四、充分发挥我国央行在金融会计领域宏观审慎监管作用

为解决现有的具体的相关金融会计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为解决基于宏观审慎的会计管理问题以及应对更多复杂问题出现的挑战,应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金融会计领域的宏观审慎监管作用,包括在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人民银行的地位、宏观审慎管理中的政策工具等。

1、确立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主导地位

(1)赋予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一是建立由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微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监管职能构架。二是明确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职责,包括分析和监测宏观经济变化对金融系统稳健性的影响、评估整个金融系统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以及杠杆率状况可能产生的风险,发现金融系统不稳定的来源并发出风险预警。人民银行要从国际经济指标、国内宏观指标、国内区域指标等多个层次上建立起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各类金融机构要按人民银行要求及时提供资料,人民银行据此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监管要求。三是赋予人民银行监管所有可能给金融系统带来严重风险的机构的权力,将宏观审慎监管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可能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机构,除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外,还包括各类场外金融产品交易场所、资本流动的跨市场投机者以及特殊目的实体等。

(2)完善组织协调,形成更好的政策执行机制。参照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形式,建立人民银行与各监管当局及其他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成立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任主任,由人民银行、各监管当局和宏观调控部门及专家学者参加,并设立研究分析监测机构。这样就能够保证有关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宏观调控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在政策上的一致性,有利于政策的更好落实。通过加强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当局的协调,更好地量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贡献度,共同确定总体风险的资本要求总量,完成在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配,并且合理确定各种政策的实施时间和步骤及标准,包括政策调整和政策的退出。

(3)加强人民银行与国际监管机构协调合作。跨境金融风险冲击是产生系统性风险、危害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人民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时,要高度重视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在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如果缺乏国际协调,鉴于资本的高流动性和趋利性,任何国家都难以在改革银行资本监管标准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要充分利用我国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国的地位,授权人民银行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防止国际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冲击,并借鉴其他国家监管机构、国际金融组织的成功经验和指导原则等,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我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作用。

2、强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节功能

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需要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结合起来,对于信贷高速增长的金融机构实行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在频繁的调整之后已经处于高位,同时根据不同银行的系统重要性采取了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这都是为了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存款准备金政策,将其细分为基本存款准备金率和宏观审慎存款准备金率。宏观审慎存款准备金率根据不同银行的信贷增长率以及社会贡献度和资本乘数等等确定,包括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和信贷增量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金融机构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贷款增速等指标挂钩,这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熨平经济周期中信贷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逆周期的调节功能。信贷增量准备金率是以某一时间点信贷总量为基数,商业银行此后所有新增贷款都向人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准备金,以此达到直接调节的效果。

3、建立逆周期超额资本缴存制度

国务院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设置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超额资本,这体现了对于危机的反思与新危机的预防。人民银行应加强对态势的跟踪与应对,及时建立逆周期超额资本缴存制度,规定各银行将资金统一缴存中央银行管理,也就是说人民银行应该进一步增设会计科目,具体管理办法可参照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缴存制度,并通过在报表中定期向外公布的方式,提高政策的透明度。

4、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步伐

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和提升社会公众信心、维护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功能、金融监管部门的审慎监管共同构成金融安全的基本要素。目前,国际上约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该制度在抵御金融危机、维护市场稳定和担当处置危机的操作平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明确人民银行在该体制中的主导地位。一是应及早出台《存款保险条例》,明确存款保险制度的承保范围、保险限额、保险费率等问题;二是要设立由国有非盈利性的存款险公司从事具体事务操作,并赋予其必要的监督管理和资产处置权;三是要建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存款保险制度管理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有效实施提供扎实的监管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强、张宝:宏观审慎监管下的系统性资本要求[J].中国金融,2011(17).

[2]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巴塞尔协议III[S].2010.

[3] 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S].2011.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8篇

商业银行贵金属创新业务介绍及其核算要点梳理

边远地区银行卡市场发展情况调查

非金融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管理问题研究

当前银行卡收单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

方兴未艾的碳金融理财

金融网络与金融稳定

房地产领域反洗钱问题研究

简论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的风险管制

从欧洲债务危机看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票据质押法律问题简介

2010年第3季度保险财会季度例会会议综述

“低碳金融与低碳生活”专题讲座

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全国国库业务知识竞赛获奖名单

《金融会计》2010年目录索引

提高理论研究能力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中国人民银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会计业务研讨班成功举办

第四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金融分论坛暨第四次中俄金融合作论坛在京召开

解读IASB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

国际金融危机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影响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标准改革研究

IASB关于金融工具分类原则和计量模式修改情况的介绍

央行宏观调控对商业银行利差水平的影响——以江西省国有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次级债公司治理功能的探讨

商业银行集中业务处理及风险控制初探

探析提高银行业ERP财务系统成本分解准确性的途径

欧元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框架及其发展动向

银行支票影像业务缘何难拓展

发达国家票据市场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项农银政“三赢”的贷款创新——江西赣州农信社农民住房贷款调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财政金融支持研究

关于当前涉农贷款投放难的调查与思考——兼对苏北盐城市200户农户资金需求状况的问卷调查

建立人民银行县级支行财务报账影像管理系统的构想与分析

股权估值—折现法(一)

“高质量”金融会计信息及其有效监管

新会计准则中的“两难”困境研究

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思考

现行银行结算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EMV迁移对我国银行卡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第三方网上支付条件下信用卡套现漏洞控制

浅析目前保险业潜在的洗钱风险点及对策建议

论滚动预算在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中的应用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对我国银行业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几点思考

境外投资企业外汇管理问题研究

中澳小企业财务报告比较研究

洗钱犯罪与赃物犯罪比较分析

建议由地方国库直接办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

关于深化凭证式国债监管工作的思考

欢迎订阅2009年度《金融会计》

《金融会计》杂志通讯发行联络员工作会议在湖北召开

浅析商业银行外币交易核算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及税务处理的差异

银行业视角下的《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解读

OECD国家创新金融工具所得税计税方法比较及启示

金融资产的所得税处理

引入“独立监督实体”理念改进基金治理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 财务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和公众对建立透明政策、绩效政府的要求,作为政府组成部门之一的中央银行,其会计核算基础也需要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职能转换的需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虽然引入了大量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原则,但在具体会计原则的制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和会计核算方法等重大问题上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分析

我国中央银行的会计核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基础,同时实行预算管理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其会计制度有利于各级预算的执行和对预算资金流向的监督,具有核算简便、成本低的特点,但是其会计核算仍存在缺陷。

(一)各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为会计计量属性,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一是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表内不计提折扣,同时不随市场价值的变化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的折旧只在表外科目中登记,表内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规模。二是对“再贷款”资产没有详细的分级管理,长期挂账的不良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三是对于或有资产与或有资产负债也不予确认。目前,中央银行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不能有效体现会计核算原则中谨慎性原则,同时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人民银行的资产质量,其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降低了决策的有用性。

(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不能满足配比原则和国际接轨的需要

一是收付实现制只在资金实现收付时才会进行会计记账,虽然这与央行实行预算制财务体制相适应,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但却不能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如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下,没有进行资本性质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划分,有些资产构建支出没有进行资本化,而是在发生时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不能将相关资产的使用费用和履行专职职责的收益进行配比。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发挥的影响力会逐步提升,中央银行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与国际接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而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报表与国际社会公认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差异。

(三)中央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

尽管国内会计人才济济,也确实存在一些业务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央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中央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部出台一系列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准则和新制度,涉及事物不仅范围广,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会计人员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真正全面掌握的人并不多,这更加显示会计人员素质差异很大,整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不足够重视基层会计人员,尤其是基层具体业务操作的会计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得基层会计人员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同时基层会计人员只注重实际业务操作,与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务创新不适应,不能胜任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

二、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

(一)谨慎适度地使用其他会计计量属性

我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基础要不断适应经济国际化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央银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加强,加之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黄金业务等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中央银行因谨慎地采用其他会计计量属性,可借鉴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的做法,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参照市场价格进行价值调整,探索建立健全资产价值重估体系的做法,逐步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基础与国际接轨。

(二)引入权责发生制,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虽然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与中央银行实行的预算相一致,但是其忽略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以及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服务成本效率等相关会计信息的计量。而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引入能克服此方面的弊病,消除中央银行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对资产不计提折旧及减值准备等的限制,可以真实反映中央银行的资产状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培养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是中央银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纪律观念。二是重视基层央行会计人员,尤其是基层具体业务操作的会计人员的培训,采取各种方式如业务辅导、岗位培训、业绩考核等提高基层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作为央行履行各项职能,培养一批知识面广、专业造诣深、业务过硬的适应国际会计核算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媛媛,高阳宗.中国银行会计核算与内控管理发展互动研究[J].金融会计,2011(06).

[2]张庆,汤锦.完善基层央行会计内控管理的对策思考[J].金融会计,2010(31).

[3]俞亚光.中央银行会计标准研究[J].金融纵横,2008(05).

国际金融会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金融改革;会计制度;评价

一、金融改革的回顾与金融会计的演进

(一)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大致经历了重塑金融体系、启动金融改革和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三个时期。

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1979年4月,国务院作出了“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使我国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苏。1983年9月,国务院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该项决定,打破了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制,由此催生了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和一批新型商业银行。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开业。

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此后,《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证券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陆续颁布与实施。随着1992年10月移交证券业监管权,保险业监管权也于1998年11月由人民银行移交新成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2003年12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从法律上最终奠定了“一行三会”对金融分业监管体制。2004年1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单一的国家银行体制发展到了由“一行三会”调控和监管,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的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多种融资渠道并存、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使我国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市场化框架。金融宏观调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直接到间接、从无法可循到有法可依的转型。

(二)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会计规范的演进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革新变化。金融业改革不仅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而且也使会计核算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构建金融会计与进行适度性改革时期(1978-1991)。1987年4月,人民银行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颁布了《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该制度的颁布,实现了我国金融会计制度零的突破,奠定了中央银行管理金融财务会计的主体地位。该制度统一了银行会计科目、账务处理程序和记账方法,允许各总行从资金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中进行选择和比照该制度制定各行财务会计制度。

建立分行业会计制度和探索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时期(1992-2000)。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在银行会计制度基础上,1993年3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结合两则要求,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为满足证券公司和保险企业会计核算需求,此后不久,财政部又分别颁布了《证券公司会计制度》和《保险企业会计制度》。

推动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接轨时期(2001-2005)。随着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统一会计制度的呼声日高。为此,财政部在2000年末至2001年先后了《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并结合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性,根据修改后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重新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要求上市金融机构遵循。该制度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制度进行了完善,并使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真正实现了对接。

建立统一会计规范体系和实现国际接轨时期(2006-至今)。为履行入世承诺,财政部于2006年2月修订和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首次的金融会计准则。这些制度公布后,将率先在上市公司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宣告了我国分所有制性质、分行业、按会计主体规定会计核算和披露方式将成为过去,实现了金融会计和一般企业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

二、对30年来金融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金融会计规范建设在经过30年的探索实现了两次飞跃和后来居上

30年来,中国金融会计改革是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逐步发展的。在1978至1991年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实施,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体系。而自1992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逐渐接轨,金融会计业务处理规范也逐渐向国际惯例靠拢。从30年来我国金融业会计演进的轨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起步、初步接轨、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演进过程。如果说《全国银行业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是金融会计规范建设起步阶段的重要标志,那么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在1993年联合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就不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对各类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进行了统一规范,而是启动了金融企业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初步接轨。

2001年重新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顺应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基本实现了同类金融会计事项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接轨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则是接轨后的再次飞跃。它意味着在面向市场经济前提下,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同类业务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统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标志着金融企业不再滞后于非金融企业,而是同步实施,并将范围扩展到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行业领域,同时也考虑到了在企业的普遍适用性。

(二)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的演进,具有鲜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与经济体制变迁和金融改革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经济体制变迁的模式与路径决定了会计演进的模式与路径。回顾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改革,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习惯于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到将制度制定权还政于企业,从习惯于规制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在会计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论”向“管理论”的转变。通过金融企业会计改革,一方面为金融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和综合改革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境内外资本市场信息的可比性。经济体制改革,开辟了会计实务发展的新领域。围绕这些新兴领域,产生了诸如企业兼并与资产重组会计、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企业租赁会计以及金融工具会计等新问题。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使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会计实务逐步得到规范。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是继1993年会计准则改革和2000年会计制度改革之后新的里程碑。它是我国会计标准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背景下颁布的。不仅填补了我国金融会计标准的空白,而且是会计理念、会计计量技术的重大转变。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社会相关各方评价金融企业经营业绩与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同时也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层、监管者以及对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作出评价的中介机构的职业技能、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展望与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金融改革展望

进入2008年以来,在全球经济整体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前提下,各经济体面临保持增长和抑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不断加剧。在全球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和通胀抬头以及我国经济日益溶入世界经济体系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改革任重道远。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变动,我国金融业要准确把握金融市场变动,努力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和继续深化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对已完成改制上市的金融机构,要继续完善法人治理与风险管理机制;对未完成改制的,要稳步有序推进改革。二是要着力解决制约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产品制约、市场制约和监管的不协调。要从宏观政策层面突破这些瓶颈制约,鼓励金融创新,积极培育“相互融合”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改变金融市场分割的局面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以及健全金融调控和强化金融业监管的“无缝链接”,防止监管规定和政策不一致的问题发生。三是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加剧的压力,金融机构应主动实施经营模式、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型,全面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渠道,实现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分别由以规模扩张为主、以依赖传统业务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以多元化、综合化转变,努力把金融机构建设成为治理良好、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二)充分估计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业的影响,主动寻求应对之策

一是充分估量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性与长期影响。与其他会计准则相比,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更加复杂。这种复杂性源自现代金融的复杂性和会计准则本身的严密与复杂。既涉及大量金融工具专业术语的理解,又包括新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挑战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新型业务处理问题。二是充分考量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审慎评估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业务处理遵循着两种不同的会计规范:一种是2001年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另一种是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从发展趋势看,企业会计准则有逐步取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趋势。在《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中,中国银监会在全面评估各银行业机构基础条件基础上,从有利于银行业机构建立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内部管理流程、信息处理系统和提高执行质量的角度,提出了有序推进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在各类银行业机构应用的时间表。三是全面学习和理解新会计准则体系,务求掌握这些新规则的精髓和各准则之间的横向联系,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由于新准则实施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整个经营管理体系带来影响,不仅财会人员应学习新会计准则,而且包括风险管理人员在内的非财务人员也要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加深理解和提高运用能力以及强化对国际会计准则与新型业务的研究,正确处理借鉴与创新的关系,促进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四是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新会计准则的运行成本。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将对金融业财务报表的设计及其分类产生重大影响。从国际视野看,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与相关金融业监管组织之间的协调日趋密切。从学习国际经验出发,我国金融业监管部门应主动加强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间的协调,避免金融企业为满足各方要求而不得不实行双轨制,从而加大新会计准则运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2008

[2]赵建新.关于我国现代金融会计准则体系的评析.企业经济,2006,(5).

上一篇:风险要点管理范文 下一篇:英语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