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范文

时间:2023-02-21 02:29:46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本位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82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89-02

一、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史

(一)金本位制

英国是最早实施金本位的国家,1819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恢复条令》,标志着金本位制正式采用。到十九世纪末,德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也陆续采用了金本位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金本位制扩大到更多的地区。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国际金本位制才逐渐确立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的发行直接与黄金挂钩,从而可以限制政府乱发货币的行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此时中央银行的职责也与现在的有所不同,其主要任务是在黄金与通货之间维持官方的平价关系。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次大战还未结束,空气中还充斥着浓浓的硝烟味,美国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胜利的果实。1944年7月,以美国为首的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正式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国承担各国政府或其中央银行按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成员国官方的国际储备以黄金和美元的形式持有,并有权向美联储以官方价格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上半期,布雷顿森林体系表现良好,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都比较稳定。但“特里芬难题”还是将美元放在了一个两难的位置上。美元不仅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同时还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所以,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所持有的国际货币――美元就会增加,那么,美元贬值的预期就会加大;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又必须保持汇率的稳定,否则世界就会对它失去信心。这使得美国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巨额逆差,其黄金不断外流、储备迅速减少,但同时,美国的国内外债务却不断增加。于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放弃以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承诺。随后,在同年12月和1973年2月连续两次放任美元贬值,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不满,西方各主要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取消了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因此,伴随着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基石:美元与黄金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彻底倒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也就此宣告终结。

二、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牙买加体系的诞生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确立的。牙买加体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黄金非货币化,取消国家之间必须用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降低黄金的货币作用,使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下降,促成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的建立。其次是汇率安排多样化,浮动汇率合法化,同时并存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了扬弃。一方面,它继承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使基金组织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它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美元与其他货币之间的“双挂钩”制度。其核心内容包括:一是将业已形成的浮动汇率和其他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成员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汇率制度;二是黄金非货币化,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三是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以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成员国可用特别提款权来履行对基金组织的义务和接受基金组织的贷款,各成员国之间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借贷;四是国际收支调节形式多样化,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IMF的干预和贷款活动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五是加强基金组织的作用,扩大基金组织的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有其进步性,其制度安排比较灵活,这使得它的适应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从总体上说,牙买加体系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二)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

1.储备货币多元化缺乏稳定性

牙买加货币体是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货币为主要储备货币,这就很难避免某些发达国家利用其政治经济实力影响国际储备的情况发生。如果处理不当,最终会严重的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国际储备多元化造成信用本位储备制度的内在脆弱性,使得国际储备货币国家能具有某种特权,它可以几乎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进而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及以爆发的危机严重后果。

2.缺乏对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动的有效监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促使全球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短期资本的规模在不断增加。然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对大量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控和管理的有效机制,资本大规模频繁无序流动必然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导致发展中国家政府失去对本国金融的控制力,造成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3.对国际收支失衡缺乏有效的调节机制

在牙买加体系下逆差国只能靠发生国自行平衡,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国家根本无法靠自身的能力来平衡收支,因此在制度设计上牙买加体系存在缺陷。在当今世界上,由于国际分工的不同,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是难免的。这样,当经常项目出现逆差时,如果逆差国不能用政策手段来平衡逆差时,借助短期资本的流入来平衡就变成了唯一的办法,而外债的增加将必然引发该国的货币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

第一,实现治理机制的改革,IMF的份额和投票权的分配是两大金融机构决策机制的基础。基础投票权比重是由基金份额所决定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实力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之前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国际格局,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所以,应扩大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和发言权,增加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决策权与影响力,逐渐改变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国际金融机构的局面。第二,强化IMF对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的监测职能。在IMF的条款中对发达国家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实际影响力和约束力十分有限,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管。对各成员国的国内经济、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监督是IMF的义务。IMF应及时对成员国提出忠告和建议,以便当事国警觉并作出正确的风险判断。第三,扩大SDR的发行和使用范围。SDR使用范围的扩大将有助于增加IMF分担和调节全球货币供应的责任,避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汇率发生振幅过大的波动,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第四,改革世界银行的国际发展援助机制,使其能够有效地调节全球利益分配,实现世界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

(二) 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机构应该定期公布国际金融市场的检测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适时引导各国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调整本国的金融政策。第二,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管理。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快速流入流出当事国的汇市、股市和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立体投机炒作”,给一国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自由流动极易导致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危机。所以要对来自发达国际的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实施有效而且必要的监管,防止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在金融市场的风险传递。第三,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对银行的跨境监督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各国经济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

各国加强货币经济政策的协调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因此,从国别上看,首先要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经济政策,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磋商,达成共识,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货币与经济政策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其次是协调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要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保护其根本利益。最后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大力发展区域性货币。美国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其影响力势必会大大降低。国际金融权利正从“霸权”向“均势”结构变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未来世界将由区域化主导,而不是以往的全球自由化的经济。金融危机后区域性货币一体化,将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一个显著趋势。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姜波克.国际金融学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 冯畅,姜文景.金融危机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J].社科论坛,2009,(7)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2篇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货币体系 美元 超货币 多元化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50-01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及现状

国际货币体系就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构成为:各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相关的国际金融事务的协调机制和国际收支的约束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决定及各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

一个运转良好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

1.1 拥有币值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只有稳定币值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使得国际货币体系运转良好,使得汇率调节和国际收支调节能够顺利进行,才能有效的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保障世界经济的稳步增长。

1.2 各国之间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与调节的灵活性

汇率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核心工具变量。汇率不单是一个影响与外部经济世界交往的变量,还会影响内部的稳定与增长,它是联系内外部均衡的桥梁,在维持一国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汇率的调节灵活性和汇率的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和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1.3 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永恒的,所以怎样调节国际收支使其趋于平衡是问题的核心。国际收支失衡是双方面的问题,只有顺差国和逆差国同时调整经济结构,推动自身的国际收支走向平衡,那么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才能解决。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之后,由各大国之间互相妥协与协调形成的一个非正式体系,俗称“牙买加体系”。牙买加货币体系以几个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如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的,实行浮动利率制。由于汇率可以自由波动,所以既可以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也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自由波动和多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汇率和国际收支调节更加灵活,因此在近四十年来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首先,虽然牙买加体系以多种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但由于美国具备全球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美元很快成为了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据IMF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一直在六成以上,但自2007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这种事实上的单一国际储备货币体制,导致了所谓的“特里芬两难”。即如果美元作为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总会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如果美国持续保持经常项目顺差,那么只有当美国资本项目逆差足够大时,才能满足全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相反,如果美国持续的保持经常项目逆差,虽然可以为全球市场提供足够的货币供给,但长期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不仅会产生债务危机的风险,也意味着美元的滥发,使得世界各国手中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处于不断缩水状态,从而影响国际市场继续美元及美元资产的信心。

其次,由于美元价值稳定职能的缺失及全球汇率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国际汇率体系长期不稳定性波动,贸易危机频繁发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双挂钩被取消,黄金实现了非货币化,丧失了衡量货币价值的标准。而美元却无法替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价值的新标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作为自由经济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为了本国经济发展,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不可能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因此美国只有牺牲汇率的稳定性,放任美元汇率自由浮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波动。同时,浮动汇率制的广泛应用,使得各国在面对经济衰退时频繁使用汇率武器,大打贸易战,造成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

最后,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加剧。Greenwald和Stiglitz(2008)提出判断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好坏的三个标准:第一,国际收支可持续;第二,稳定的汇率;第三,单个经济体既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赤字所带来的通货紧缩损失,也不会遭受由于持续外部盈余所带来的通货膨胀损失。他们分析得出结论:这三个标准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都没能达到。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有效的全球调整纪律,使得一国可以长期积累大规模的失衡而不用承担调整压力(无论是盈余还是赤字)。Obstfeld和Rogoff(2005)曾将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视作为“悬在世界经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认为美国收支失衡是不可持续的。

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当前,可供选择的改革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认为“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他强调应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的内在缺陷。这一超货币可以在拓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用途的基础上建立。这一观点认为通过创造超储备货币为全球提供价值稳定的流动性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得到了多方面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支持。

3.2 实现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货币体系,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步由单极向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发展。随着欧元等主流货币的日益成熟与壮大,随着区域货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竞争性货币格局将逐步替代当前美元霸权体系,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建立起来。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都是极具潜力的候选对象。这其中欧元的诞生以及其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区域货币合作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当中的重要作用并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受其影响东亚地区的货币合作进程正在加速。正在积极筹建的海湾地区货币联盟,也将对国际间资金流动和国际货币格局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尽早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由于欧美各国如今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债务高,财政状况严重,经济复苏缓慢。因此可以预见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更加动荡不安,而对这一体系进行改革也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国应该抓紧这次机遇,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占据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

[2] 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 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超货币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130-01

1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

1.1 特里芬难题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体系,实行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储备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长期稳定在60%以上,在国际外汇交易中占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中占近50%,这种“美元特权”使美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向他国输出美元获取巨额的“铸币税”,输入他国的实际经济资源,并可利用美元支付巨额的外债,减少美国经济资源向国外的转移,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一国货币同时充当国际货币时的根本矛盾“特里芬难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2 美元发行缺少全球利益约束

美元的发行缺少从全球各国利益出发的约束,只需根据其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美元的发行,但其发行却会对全球经济和美元储备持有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各国不得不按照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政策。由于美元的中心地位及其实行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创造了大量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使得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复杂动荡,金融投机日盛,导致危机频发。美国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美国的危机买单。

1.3 美元和欧元靠虚拟经济支撑

现行的货币体系中货币与黄金储备脱钩,各国发行的纸币从此再不用与实物之间保持某种转换关系,国际货币体制进入信用货币时代。国际金融的发展是根据自身逻辑,与世界经济中的贸易和生产性投资不再有直接的联系,支撑美元和欧元的主要是虚拟经济,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其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它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传递给了美元和整个世界货币体系。

1.4 IMF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平等的决策权,仍是关注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IMF被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事后调节”的金融援救无法进行早期预警,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不能履行最终贷款者的职责;提供的援助是货币性质的,仅仅是帮助危机国恢复对外清偿力,而不是克服经济衰退,使危机国家不得不忍受经济紧缩和高失业率,对国际收支的协调工作效果也不甚理想。

1.5 国际货币体系陷入无序状态

欧元加入世界货币体系之后,出现了“新‘格雷欣法则’”,“滥币陷阱”的新规律。它同美元一币独大的情况相比,并没有使得货币滥发的情况得到抑制,反而使得货币在美元霸主时期的统一性被破坏,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最近俄罗斯卢布、墨西哥比索、印度卢比都试图国际化,各国竞相争抢国际货币带来的利益,不考虑应有责任,造成了货币无政府主义。显然,如果所有货币都变成世界货币,只能使国际货币体系更加混乱。

2 超货币

超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由两个或多个储备货币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能比单一货币的储备体系更糟,因为这会加上另一个不稳定因素,也就是几大储备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因此,多元化货币体系,无论是类似“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还是区域货币联盟,都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2009年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该文提出,“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正式提出,“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需要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增长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下文简称SDR)的作用,由IMF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能力”。

超储备货币的主强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20世纪40年代就曾提出设想,即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在二战后奠定了黄金储备大国和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凯恩斯的方案不得不让位于怀特方案。事实上,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了凯恩斯方案更有远见。早在1969年,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的限制,SDR至今也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但SDR的存在给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指导与启发。

超货币不仅能克服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使全球流动性的他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3 超货币的实施难度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5篇

SDR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顾国际货币体系数百年的演进,有助于我们洞悉历史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松散的开局

18至19世纪,金本位制、银本位制、以及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按国家法定比率流通的复本位制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使用过。1816年,英国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雄居工业化和世界贸易的首位,金本位制运行顺利,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纷纷效仿,以黄金为基准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国际金本位制度是一个统一而松散的国际货币制度,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输入输出,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消除了汇率波动,有利于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但金本位制实行时间并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由于黄金不足、分配失衡等种种困难运行不灵。特别是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贸易战、货币战愈演愈烈,各国无法维持金融货币稳定,纷纷被迫放弃金本位。

美元崛起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货币关系一片混乱。二战结束前,美国凭借拥有全球2/3的黄金储备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提出“怀特计划”,目的是建立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英国则派出誉满全球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与美国谈判。

1944年7月,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协定的核心内容包括“双挂钩”制度安排,即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从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形成。美元靠美国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贸易优势取得统治性地位。从金本位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新主角。

“特里芬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但这个以单一货币为支柱的体系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美元面临既要为世界提供流动性、又要确保币值稳定的两难窘境。这一矛盾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1959年指出,因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或“特里芬悖论”。

为满足全球贸易发展,美国需要通过维持长期贸易逆差向外输送美元,但美元供应不断增长会导致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关系难以维持,影响美元币值与信誉。“特里芬难题”反映了美元国际货币与国家货币的角色冲突。

虽然学界对“特里芬难题”有不同看法,但当时美国的情况确如特里芬所言。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巨额逆差,资金流失,美元信用动摇。1971年爆发美元危机,美元持续贬值,尼克松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于是,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不再承担维持美元汇率的义务,美元也不再成为各国货币的“锚”。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解体,意味着国际金融领域开始进入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不论是学界普遍认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还是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认为的这一体系“并未解体、只是在演进”,布雷顿森林体系无疑都已发生巨变。“如果怀特和凯恩斯能活到今天,肯定已经认不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了。”研究该体系的知名学者、美国外交学会资深研究员本・斯泰尔如是说。

多元化时代

由于美元连续下滑、汇率剧烈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研究货币制度改革,1976年达成《牙买加协定》。牙买加体系具有多元化的国际储备资产,多样化的汇率安排,多种形式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及各国相对灵活的国内宏观政策选择,属于半市场、半协商的制度安排。

但是,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货币。“以美元为中心的均衡体系犹如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沙堆,只需几粒沙子,沙堆就会崩塌。”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在其新书《美元陷阱》中这样写道。

而且,由于主要货币国家大多看重实现国内政策目标,而忽视作为世界货币所应承担的责任,国际政策协调非常困难,长期稳定机制难以建立。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货币当局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纷纷开动印钞机,加码量化宽松,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债务率和杠杆率再度高企、跨境资本频繁流动、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等问题不断出现,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呼声再起。

严肃的建议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一文,提出以超货币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这一倡议被时任IMF第一副总裁约翰・利普斯基称为“非常严肃的建议”。

在2016年4月的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部长级会议上,周小川再次呼吁IMF循序渐进地扩大SDR的使用。他说,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缺陷,同时面临全球化、金融创新和资本流动波动带来的新挑战,而SDR有潜力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现有的缺陷和矛盾。

周小川的呼声得到了积极回应。IMF表示,将讨论SDR增发和以SDR报告官方储备的问题,支持对扩大SDR使用可能性的研究。

双赢之举

IMF每隔五年对SDR货币篮子进行一次评估。在2015年完成的评估中,IMF决定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来说,这是双赢之举。

2016年9月21日,IMF高级官员在有关SDR货币篮子的电话会上说,人民币“入篮”更能反映当今世界主要货币的构成,有助于增强SDR的代表性和吸引力,有助于推动更加稳健的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从而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人民币顺利“入篮”,且确定的权重为10.92%,仅次于美元的41.73%和欧元的30.93%。这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体现了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话语权的上升,是对国际社会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回应。

自2016年4月以来,中国央行开始同时以美元和SDR作为报告货币的外汇储备数据。8月31日,世界银行首期SDR计价债券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起名为“木兰债”,这是推动SDR金融工具市场化的有益尝试。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6篇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真正难题

“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A. Mundell)教授认为,对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问题、国际收支调节机制问题和流动性问题,是任何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实现有效运转都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相对这些一般问题而言,源自国际货币发行国政策变化的国际汇率波动,以及一定程度上由汇率波动驱动的短期资本流动的不稳定影响,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经济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给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首先,对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信心问题正在加深,隐含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巨大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可能性。

1960年,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最先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内在矛盾及其崩溃的必然性。特里芬认为,如果关键货币国家维持国际收支平衡,那么其他国家就无法拥有足够的储备,从而无法支持贸易和交易的扩张,进而导致经济停滞。世界储备适合的增长速度,只能通过关键货币国家债务的不断增加来实现,这会加重对该国清偿债务能力的怀疑,特别是当债务超出其不断减少的黄金储备时。这就是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今天特里芬两难仍然存在,问题的核心变成海外积累的美元债务正在超出美国不断衰减的财政能力。

笔者认为,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端于美国虽然与发展中国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有关,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美元,或美元的过度强势地位与美国经济基础由强转弱的内在矛盾,是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缺失,国际浮动汇率制度无助于国际收支调节,反而加深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全球流动性的供求矛盾。

当美国通过美元的特殊地位维持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则无法要求美国做出任何调整。当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而国际货币发行国通过发行货币支付商品和债务时,传统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处于瘫痪,IMF尚未找到新的调节手段。

再次,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供给问题,已经转变为结构性的储备资产供给问题。

储备资产的积累和使用主要源自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仅仅反映中短期经济周期的差异,那么国际社会无须担心,因为对外不平衡有助于减弱经济波动对国民福利的不利影响。这种不平衡如果反映的是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不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做出的审慎反应,那么提供一个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将成为改革的核心。但是对国际社会最为棘手的是,国际收支或世界经济不平衡反映的可能是国家和地区间财富创造能力的差异。

当代真正的难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流动的资本和技术与不流动的劳动力和技术相结合的国际分工,已经造成了实用产品生产能力全球布局的结构性失衡。拥有更高实用产品生产能力的国家正在将他们的剩余产品借给现期和未来的实用产品生产能力都在下降的国家,其中大部分合约(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系统性的违约风险。这是当前和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性的结构性根源,也是国际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三种改革方案均各有不足

国际社会基本认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在于对美元储备资产的过度依赖。因此除了当代金融发展和金融压抑理论的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以外,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大部分思路都是如何减少或尽可能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如何减少或尽可能摆脱过度依赖美元的方案又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蒙代尔、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周小川、联合国专家委员会等为代表的从特别提款权(SDR)走向单一世界货币的方案,其中大部分只是粗线条的构想。

这些方案的短期举措主要有三项内容,首先是给发展中国家分配更多SDR以消除其积攒外汇储备的动机。其次是建立替换账户,即各国央行如需出售美元国债,可以通过替换账户向IMF交换SDR,而无须在市场上出售。最后是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方面主张惩罚盈余国,以促进消费需求从赤字国向盈余国的转移,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

这一短期方案不足之处在于,首先是其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具有内在不对称性:只惩罚盈余方,不惩罚赤字方;只对付通货紧缩,不对付通货膨胀。其次是给发展中国家更多SDR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

这些方案的长期举措是更多发挥SDR的作用,并鼓励创设地区储备货币,最后走向全球单一储备货币体系。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没有探讨与世界中央银行相配套的、世界财政部及其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二是没有探讨美元如何从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退出问题。

由此可见,单一世界货币方案虽然理想,但却不太现实。它只有在一种场合可能被采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全面崩溃时,其作为应急方案被联合国大会或被国际货币体系成员国投票通过。

第二种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艾玛纽勒·法黑(Emmanuel Farhi), 法国经济学家Pierre-Olivier Gourinchas 和 Hélène Rey以欧洲众多大学学者组成的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CEPR)名义发表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以IMF为核心提供更多流动性并组建星状全球货币互换网的建议。

笔者认为他们关于以IMF为核心提供更多流动性的方案,需要先解决IMF的治理结构问题,即IMF的合法性问题,包括IMF份额分配和决策机制都必需做出重大变革。目前IMF成员仅美国和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拥有否决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没有话语权。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另外关于全球货币互换网的方案,也只能解决国际贸易平衡状态下的国际结算与清算问题,不能解决由于财富创造能力的结构性失衡所带来的全球经济的持续不平衡。

第三种是构建多极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是最具现实意义的改革方向,也为大多数国际学者和国际经济智库所认可。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优点是给各国提供了分散化的选择,国际货币之间具有竞争性,从而也有助于发行国遵守相应的货币纪律。

有竞争就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国际汇率自由浮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地区经济周期的差异和国家之间的兴衰,将引起各国央行储备资产组合的调整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无序波动,给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带来巨大压力。

这一方案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个是人民币国际化能否有序推进并取得成功,从而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具有稳定作用的重要一极。另一个是多极储备体系能否构建起内在的稳定机制。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里的中国任务

中国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以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提出自己的改革倡议,供国际社会讨论,推动亚洲地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形成更多共识。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各类国家集团的磋商,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和金融治理机制的重构。

中国政府应该倡导构建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极储备货币体系。这个体系与之前讨论的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具有内在的稳定机制。它有三个规定性:第一是储备货币将由多个大经济体的货币构成,使国际货币体系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是鼓励高成长经济体的货币加入其中,加强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稳定基础。第三是限制国际汇率波动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以促进多极储备货币内部结构调整。

具体而言,未来10-20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任务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美元、欧元之外的另一个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加入多元储备货币体系,将实质性地改变目前国际货币体系过度依赖美元的不稳定状态,为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做出贡献。体现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一致性的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路线,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因为中国经济和金融的转型未能完成之前,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只会导致中国本土资产泡沫的快速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

二是通过引入三方面的制度安排构建具有内在稳定效应的约束机制。

第一个方面是构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监控和协调的机制。

这里笔者对部分国家官员和学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批评做一点回应。首先,中国实施完全市场化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当前全球外汇市场高达800万亿-1000万亿美元交易额中,出于贸易等真实经济背景的交易仅30余万亿,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由投机和套利资本支配的市场,完全市场化意味着人民币汇率交给国际投机资本去支配,这将极大地伤害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凯恩斯国际清算联盟允许的正负1%和正负5%的汇率变动区间相比,现行国际浮动汇率制度下双边汇率高达40%-100%波动已经丧失了事实上的合法性。国际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国际货币之间汇率波动的管理,而不是让发展中大国在国内与国际条件都不成熟的背景下实施市场化浮动汇率制度。

笔者观点是,中国需要实行与美元脱钩的、可调整的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调低篮子中美元与欧元的权重,增加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大国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权重。即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后,国际货币的汇率安排也不必是目前的自由浮动制度。

第二个方面是引入国际浮动汇率目标区管理制度。

这方面已有两个方案可供参考:一个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独立专家课题组提出的CFR报告,可称为宽目标区浮动汇率管理方案。报告建议G-3货币(美元、日元和欧元)采取宽目标区安排,即允许市场汇率围绕中心汇率上下各浮动10%-15%。G-3政府可通过国际协调,以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发展目标的方式进行干预。另一个是麦金农的贸易协调加货币协调的窄目标区方案。

第三个方面是建议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征短期资本交易税0.5%-1%,税收可用来建立全球的维稳、维和和发展基金。维稳基金可由IMF用于国际金融救助以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维和基金由联合国用于提供国际安全;发展基金由联合国用于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类共同挑战。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7篇

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程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在历史上,按照本位机制划分,曾出现过国际金本位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度的牙买加体系。

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汇率由它们的含金量决定,国际收支自动调节。金本位制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而确立的。这一时期,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日益广泛,客观上要求统一各国货币制度。而当时通过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在1861年通过金本位法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本位制度。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美、德、法、俄等世界各国追随其后也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可是,黄金的分布不均衡,产量有限且不稳定,国际间流通的货币量受到限制,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之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宣告终止。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金本位制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关系曾一度十分混乱,严重影响了各国间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应对这一危机,1944年,IMF和世界银行成立;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节的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确立。此制度一方面通过固定汇率制,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使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美元的优势地位使其成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也成为很多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的正常运行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力相对衰退,它出于自身利益需要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国黄金储备日益减少,加之“特里芬难题”的存在,美元危机频发。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1971年8月美元停止兑换黄金,1973年2月以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固定汇率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结束。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其远离战场,为参战国提供军需和战后重建物资过程中取代英国所取得的绝对经济霸主地位,而其崩溃则始自制度本身缺陷下的美国经济的相对衰退。

牙买加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黄金与货币相脱离,实行浮动汇率制,增加IMF会员国缴纳的基金份额,规定SDR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和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以及进行国际借贷之用。在现行的牙买加体系中,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明显,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依然支撑着美元,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货币,“特里芬难题”依然存在。而且,这种多元储备货币,不论其内部结构与组成如何,都面临着国际清偿能力和货币需要顺差以维护国内经济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浮动汇率制的采用一方面更灵敏地反映了市场状况,另一方面也使金融风险不断加大,给这一体系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纵观近现代国际货币演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从根本上来说受制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取决于各国的经济金融实力。每个国家都是游戏中的成员,在彼此实力的博弈中寻求各自利益的最佳实现。

金融危机成为国际货币

体系变革的契机

人们普遍认为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际货币体系使这种危机进一步放大,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可是,当危机袭来,美国作为当前世界最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持有者,却是开动印钞机,将风险外放,这不仅加剧了各国外汇储备的风险,也使美元信誉受损,人们对美元贬值、全球通胀的担心更进一层。美元作为一种信用货币,一方面,它本身存在着维护国利益的自然冲动,而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它又身兼维持本身币值稳定的重任,二者永远存在矛盾。同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缺乏对美元的有力约束机制。在危机中,改革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创造超货币自然成为了人们的理想目标,金融危机加速了改革的进程。

美元曾在美国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发挥了世界储备货币的职能,但随着它的走软,建立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当前经济的现实要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IMF主席卡恩表示,对建立新的超储备货币的提议,是“完全合理的”,但他同时也表示,他并不认为美元已经丧失主导地位。改革的力度取决于各国利益的博弈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无论如何,有一个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充当国际储备的货币,必须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能促进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并能保持国际金融稳定。

可喜的是,2009年在伦敦进行的G20峰会上,各国领袖同意大手笔改革IMF的SDR制度,同意将尘封已久的IMF的SDR制度再次启动,至少增加10倍。在有需要的时候,各国可用SDR作为国际结算货币,或将其转换成为实体货币。BBC评论说,这等于为所有国家及全球经济印制大量的钞票,可给市场注入巨大的信心和流动性。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全球经济失衡,历史重演,“特里芬难题”再现

一、当前的全球经济不平衡从性质上讲只是历史的某种重演

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一是充当国际清偿力的本位货币的确立,并保持其适度增长;二是围绕本位货币的国际收支协调机制。第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确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际收支的协调机制,是自动协调还是政策协调?是责任分担式的协调还是责任不对等的协调?当各国还处于封闭状态时,对国际本位货币没有需要;对国际本位货币的需要是同国际经济和金融交往的日益扩大相联系的,而国际本位货币的选择和构成变化,则主要是同国家间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相联系。

国际本位货币曾经采用实物形式。用实物来充当国际货币本位面临的矛盾是: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的无限性、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的无限性,决定了对国际清偿手段无限增长的要求,而任何实物的供给总是有限的,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另一方面,任何实物在全球地域分布上肯定是不均匀的,造成支付能力在起始点上的不公平分配,会引发地区矛盾和冲突。

在金本位的黄金时期(1870-1914年),就包含着实物充当国际货币本位所面临的矛盾。但存在一个缓解矛盾的因素:金本位实际运行中,金本位往往被遵循金本位的模范国家的关键通货所替代,而这种关键通货往往已具备了信用货币特征,不受实物有限的约束。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英国是关键通货国,英镑是关键通货货币,英国通过贸易逆差实现的平均资本输出占其GDP的5%,个别年份高达7%-9%,英国政府承诺英镑可以自由兑换成为黄金。其它国家通过贸易顺差积累的以黄金和英镑为主的国际储备增长迅速——俄罗斯和比利时的国际储备翻了两番,印度和瑞典翻了一番,美国的储备也大量增加。但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图景是:英镑得以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起因,在于这个国家模范地遵守了金平价自由兑换,但一旦英镑获得这样的地位和声望,便产生滥用的冲动并最终危及金本位自身。金本位后期,巨额的境外英镑结存已经对金本位制度构成严重威胁。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了金本位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新秩序——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战前的金本位相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客观变化,如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扩大,实物黄金作为国际货币本位的缺陷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和美国的利益。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对美元挂接,美元对黄金挂钩。各国官方可以拿美元去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美国为此需要足够的黄金储备来应对。同金本位制度时的英国一样,兑付承诺使得美国发行货币还有个硬约束,但由于私人市场参与者不享有从美国财政部获得黄金兑换的权利,这种约束相对于金本位时对英镑的约束已经削弱了。这种约束并没能阻止美国搞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超量发行货币,以向世界其它国家输出美元,结果美元面临逐步增大的贬值压力。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对黄金脱钩,发出去的美元不再能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经过短暂几年的动荡期,国际货币体系大体上仍是围绕美元展开的:真正对美元浮动的只有德国马克(后来是欧元)、日元、英镑和瑞士法郎;发展中国家和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是低频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国家纷纷重新将其货币钉住美国,国际货币体系就更是围绕美元展开的,被称为“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Dooley,Folkerts-LandauandGarber,2003)。

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现在的60多年中,美国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家,其贸易账户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其过程是:通过贸易逆差输出国际本位货币美元——贸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美元不得不对其它货币贬值——贬值以后的一段时间贸易账户走向平衡——再次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每次周期所不同的只是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家各有不同。具体分析,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现在,已出现三次周期变化,每次周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上表现为国际经济不平衡。

第一次周期:1960年代中后期,美国贸易顺差持续降低,到1971年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百分比首次降到零以下,美国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向其它国家输出美元,(到1960年代中后期,美国存有的黄金已经减少到1940年代的一半。)当时的贸易顺差主要集中于西欧国家。进入70年代,由于布雷顿森里体系解体时美元的大幅度贬值(由35美元兑1盎司黄金贬值为280美元兑1盎司黄金。),美国经常项目进一步走向逆差的趋势得到缓解,其余额占GDP的百分比维持在零水平周围波动。

第二次周期:198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余额再次不断下降,一度到达-3%至-4%的水平,日本和主要欧洲国家则在此次周期中成为最大的顺差国,广场协议美元对日元和德国马克贬值后,90年代初期美国经常项目再次回复到零水平。

第三次周期:从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经常性账户余额占GDP的百分比则再次下降,从1997年的-16%,到1999年的-32%,在到2002年的-45%,一路下跌到2004年年底-57%的水平,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到全球经常账户盈余的75%。但是新一轮全球经济不平衡顺差国的重点转移,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中国成为贸易顺差的焦点。到现在,这一轮周期还没有结束。称这次周期为“全球经济不平衡”,是由于有关国家的贸易顺、逆差规模更大,且不平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

二、重演的历史背后有相同的逻辑——“特里芬难题”和n-1问题的“不对称解”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可以说是一个老问题的现代版,是对金本位期英镑作为国际本位货币时国际经济出现的不平衡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两次国际经济不平衡的重演。几次国际经济不平衡产生的根源是相同的,这个根源到现在也没有消失,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根源就是用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货币面临的“特里芬难题”以及由此决定的解决国际经济n-1问题采用的“不对称”办法。

首先,当国际货币本位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来充当时,就存在满足国际偿付手段需要和维持国际货币信心的矛盾。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各国支付和储备的需求,国际货币本位国美国必须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不断输出美元;但是经常项目逆差的积累,又损害了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信心,动摇了该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经济基础,从而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维持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这就是“特里芬难题”(由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

另外,从国际收支的协调机制来看,任何一个由n个国家组成的、资本可以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的固定汇率区都要面临“n-1问题”:在由n个国家组成的固定汇率区中,由于其中只有n-1个独立汇率,会有一个自由度的剩余——也就是说理论上可以有一个货币自由决定其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如何分配和使用这个自由度的问题,就被称为n-1问题。一般说来,有三种方法。其一是“不对称解”由某单个国家(设为第n个国家)来使用这一自由度,自由独立地实行自己的货币政策,维持n〗-1个固定汇率的责任由其余n-1个国家承担,这个国家就成为固定汇率区的“中心国”。其它国家由于没有自由实行独立货币政策的可能,它的货币政策是被动地用来维持两国间的固定汇率和利率平价的,因此被称为“国”。其二是“对称解”。它不是由单个国家来使用第n个自由度,而是由n个国家联合来使用这个自由度,维持n-1个固定汇率的责任由n个国家共同联合承担,因此在这样的固定汇率区中,不存在“中心国”和“国”之分。达到对称解的办法,既可以通过成员国联合的协调行动,也可以通过固定汇率区创建共同的中央银行和单一的货币政策来实现。其三,对于区域性而非全球性的固定汇率区,还可以有第三种办法来解决n-1问题。它是为n国组成固定汇率区的国家引入第n+1个约束变量——“外部驻锚”(ExternalArchor),n个汇率通过与外部驻锚的汇率固定而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固定,外部驻锚的价格则是由系统外的因素外生给定的,这样,系统内的n种货币就都是内生决定,系统就具有相容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围绕美元展开的;是用不对称的办法来解决固定汇率体系的n-1问题的,美国是“中心国”,主要的“国”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曾经是西欧、日本,现在是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国家。只要维持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地位,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外部世界顺差就几乎不可避免,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通过贸易逆差输出国际本位货币美元——贸易逆差积累到一定程度美元不得不对其它货币贬值——贬值以后的一段时间贸易账户走向平衡——再次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就几乎不可避免。并且,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采取以美国为中心国的不对称办法来解决n-1问题。美国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世界中央银行”的角色,其货币政策具有国际主导权,拥有向世界输出货币的特权,并可以把汇率和经济调整的责任转移到别的国家。正是由用单个国家的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虽然美元同黄金脱钩和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使这一内在矛盾得到缓解,但矛盾并没有根除,“广场协议”就是这一矛盾激化后的一种政策调整,并且调整责任主要落在了当时的“国”日本和德国身上。今天,我们所再次面临的全球经济失衡,不过是“特里芬难题”的再现。

三、本次全球经济失衡程度更大、范围更广且顺差集中在亚洲的原因

虽然产生的根源相同,但是同前几次国际经济失衡相比较,本次经济失衡程度更大、涉及范围更广,且顺差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这是本次失衡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了解形成这些新特点的成因,对于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是有意义的。

本次经济失衡程度更大,范围更广的原因,在于以下参数发生了变化。

第一,更为迅速增长的对国际交易和储备手段的需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从1990年代开始呈加速发展,商品、要素、人员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史所未有,因而对国际交易和储备手段的需求增长更为迅速,这就必然要求作为主要国际本位货币的美元,能够以更大的幅度增加供给,需要美国更为显著地累积贸易赤字来实现。

第二,国际货币供应的外在约束在更大程度上被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贸易顺差国可以把积累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迫使美国实施紧缩政策,约束美国贸易逆差的进一步发展。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则彻底摆脱由黄金兑换产生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根据国内经济的需要发行货币,并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保证内部平衡,把外部失衡调节的压力丢给需要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贸易伙伴来解决。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经说过,美联储为刺激经济发展,在注入美元问题上不存在任何界限。

第三,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一体化使得各国储蓄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以配置,国内储蓄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同国内投资偏离。不同于以往,目前有更多的国家放开了资本账户,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快,金融资产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资本流动引起的交易量比经常账户引起的交易量要大很多。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放松了对国家内部储蓄投资平衡的限制,国家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的相关性在减弱。如果不是国际资本流动变得越来越容易,很难想象全球经济不平衡会达到现在的程度,而且可以维持这么久。

第四,国际货币体系丧失规则,冲突增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世界经济失去了被清楚界定的政府干预规则,失去了各国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义务约束,致使各国经济决策只在非正式的货币安排中,采取基于没有制度规定和约束的政策来作出应对,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更为经常地采取非协商和非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国际经济失衡,造成经常账户不平衡程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

这次全球经济失衡,出现顺差的国家集中在亚洲,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似性和东亚国家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共同推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和日本为了推动经济发展,采用了以出口推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出口导向,这些国家采取了压低汇率、钉住美元、鼓励储蓄等政策措施,直接的结果是在全球经济贸易关系中,1960年代贸易顺差集中在西欧,1980年代贸易顺差集中在日本。随着西欧和日本相应完成了经济追赶任务,它们就先后从(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家”阵营“毕业”。随后,东亚国家为了完成经济赶超目标,也选择了西欧和日本曾经的发展模式,加入了国际货币体系国家行列(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到1980年代前,它们要不微不足道,要么游离世界市场体系之外。)。近十几年来,全球供应链条重组、生产工序分割、服务跨国外包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拥有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导致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向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集聚和转移,就进一步带来了贸易顺差在东亚国家的集聚。第二,97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过度调整”。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亚洲国家认识到本国货币无法进行国际借贷,甚至本国货币也不能用于国内长期借款(由于国内长期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市场不发达。),不得不通过国际借款来实现融资,使得它们承受货币和期限的双重不匹配,因而极易受到投机性攻击而发生货币和银行危机。为了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危机过后,亚洲国家开始将拥有储备的多少作为国家货币信用的支持和阻吓游资冲击的手段,从而积累起过度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由净借款者变成了净放款者。由于中心国家——美国资本市场的广度、深度和流动性,以及美元作为关键货币的独特性,过多的储蓄就主要流向了美国。

四、结论和我国的应对之策

如果当前全球经济不平衡以贸易顺差国减小顺差,逆差国减少逆差为主要调整思路,而不触及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深层次问题的话,全球经济不平衡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这些办法,可能会在一段时间中缓解失衡,但以后同样程度甚至更大程度的全球经济失衡还会出现,只不过那时的顺差国可能不再是中国,而变成例如印度或者巴西等国家。

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国际压力下,美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汇率制度和内需政策。它希望通过中国等东亚经济体的货币升值、储蓄降低、进口扩大等办法来缓解全球经济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两次以类似手法完成了美元的贬值,先后将调整成本转移给了西欧和日本。本文的分析说明,考虑到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基础同以往的情况是相同的,美国现在所提出的调整办法,实质是对经济调整成本的再次转嫁。

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合理化改进,但这种改进首先是以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和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为条件的,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而且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和用“对称解”的办法解决n-1问题,形成比较均衡的国际收支调节责任承担机制,需要国家间的对话、协调和合作,在国家林立的世界,基于共同利益的跨国家和超国家行动,从来就是困难的,脆弱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具有长期性,而且会充满摩擦和矛盾。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9篇

摘要:金融危机后,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用超货币代替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可以克服当前货币作为货币的内在风险和缺陷。但是,建立超货币存在着许多现实困难,比如超货币的选择以及其发行机构,这些实际问题决定了超货币在近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或许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超货币SDRIMF多元货币储备体系

一、对于超货币的探讨

金融危机之后,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货币,从而克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同时他认为特殊提款权SDR具有超货币的特质,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特殊提款权的发行,逐渐将特殊提款权演变为一种超货币。

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来就呼吁改变目前以单一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认为对全球体系而言,将储备货币建立在依赖美国经济信心的单一货币基础上是不妥的。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

超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这样一种超货币,却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超货币的选择以及由什么来发行超货币。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认为SDR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使之成为超货币。但是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出现于国际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下,各国货币以黄金作为后盾,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可以自由铸造黄金,这样金币就成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种国际货币。金本位之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英镑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的黄金储备丰富,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纷纷与英镑挂钩,并愿意将英镑作为储备货币。而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先在一国内充当法定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然后才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被各国自愿接受,才能确立其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而SDR既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像英镑、美元那样作为一国货币流通的历史,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弥补美元的不足产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

当初IMF之所以设立SDR,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解决美元清偿力的不足,同时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说,是想通过发行SDR来作为对美元不足的弥补,缓解美元危机,因此美国才会支持SDR的发行。而如果IMF想通过夸大SDR的发行使之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话,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也是绝对不会允许SDR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他们也没有发行SDR的动力。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储备货币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日元、欧元等货币也应经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发行SDR已无好处。因此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势也不利于SDR的发展。

要想扩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必须要扩大SDR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为此IMF也曾经做出过努力。例如IMF允许成员国之间不需要经过基金组织的批准就可以进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为调整国际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围也被扩大了,可以直接用于远期业务、信贷、担保等,但直到现在,这些用途还没有被使用过。

要增加SDR的使用数量,必须首先增加对SDR的需求。而SDR得内在缺陷使得各国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个成员国在IMF的一种记账资产,并不能用来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由于SDR长期不流通,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因此,不能结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各国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而宁愿接受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二)IMF的弊端

关于建立超货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什么机构来发行超货币。周小川行长在文章中提到“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个超脱各国利益之上的国际组织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者提出将发行SDR的IMF作为发行超货币的机构,但是IMF的弊端也决定了它成为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是非常困难的。

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黄金;世界货币

中图分类号:17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1-0005-07

引言

去的二百年间国际货币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这是由于国际货币体系中金属货币及其属性的转变所致。二百年前,即1815年至1873年,那是金银复本位制的时代,一些国家固定了金银的价格及互换的比例,这也意味着国际上金银的流通。1871年,法国禁止银币自由铸造,随后美国也采取相同的做法,金银复本位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跛行本位制。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很早就实现了金本位制。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伦敦成为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中心,同时也是国际黄金市场的中心。黄金作为贵金属,对于许多富裕的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储备。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曾暂时使用美元黄金本位制。1924年,德国重新回归金本位制。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金融系统崩溃,而美国开始提升黄金的价格,从而再次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当前的货币体系就是由许多货币区域构成的,大的有欧元区、美元区,小的则如英国、日本,此外还有第三世界国家,例如中国。这导致了现在没有一个真正的国际本位币,这也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弱点。一百年前,黄金是国际统一的本位币,一千年前也是黄金,两千年前罗马时代则有罗马的货币。目前,许多国家使用美元,但美元和欧元在货币上存在广泛的竞争。第二个问题在于现代货币体系没有一个支柱货币,美元或多或少可以覆盖世界大多数经济体,但是随着欧元的诞生,美元的地位不再稳定。第三个问题在于主要国际货币间汇率的波动性,这迫使许多国家固定他们货币的汇率以稳定国家的经济。这些国家尝试通美元来稳定汇率但难以如愿,因为美元和欧元的兑换浮动于剧烈,从早期的一欧元兑换82美分上升到一欧元兑换1.37美元,随后跌为1.15美元,两三年前达到高点时的1.64美元,2011年9月份又降到1.43美元。这样剧烈的上下浮动,使得那些使用美元并固定其汇率的国家将会面临严重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从70美元飙升到148美元,在随后的三个月里又剧降到33美元,现在又回升到70至100美元之间。如果坚持单一使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而排斥欧元的话,会因美元升值或者贬值面临巨大风险,只有美国足够强大并且能维持美元的稳定性,这些问题才能得以解决。第五个问题是国际储备。以中国为例,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稳定在2000亿美元左右,这是一个很好的水平,但现在中国竟然持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处于一个很高的风险水平。这些都是现如今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了。是什么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激增?我想这是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各国政策间的不协调性。上述六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为现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角色的变化。

我们尝试对近百年来国际货币体制的发展作一个脉络上的梳理,并据此就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以及世界货币的设立提出自己的设想。

一、20世纪的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20世纪初,英国伦敦是全球资本市场的中心,英镑也是最重要的国际货币,英国仍然主导着国际货币体系。但英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因为一旦英国经济衰退,美国就会取而代之,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力量。

凯恩斯曾经说“金本位制已然是一种野蛮的遗迹”,强调“已然”是因为去它并非如此。为什么在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923年,凯恩斯会如此批评金本位制?因为当时的金本位制由少数几家央行控制着,包括美联储、英法德的央行。凯恩斯认为当时国际货币的势力格局已发生改变,那时更像是一个寡头垄断的货币体系。然而,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一半的黄金储备,美国经济总量是英国经济总量的五倍,美联储相对其他央行而言更为强大,控制力更强,发挥着舵手的作用,完全有能力重建或者摧毁整个金本位制。此时的英国不再是金本位的领导力量,这一位置被美国所夺取。若各个国家势力相当,不存在绝对强大的势力时,金本位能够维持运转。一旦其中某个国家的势力强大到足以统治金本位,那么金本位的运行将为这个国家所控制。美联储的建立恰恰改变了金本位这一格局,这是美国金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件事。1913年,美国的经济总量比其他三个经济体(英、法、德)总和还大。但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并未具有影响力,因为美国当时还没有建立中央银行去管理和规范其他中小银行。而当时英法等20个世界主要国家都有中央银行,美国于1913年决定成立一个央行。这也是20个世纪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美联储的建立也意味着异常强大的货币体系潜在势力的建立。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签订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协议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事实上,该兑换比例在1934年就曾建立,当时世界上已经有超20个主要国家在使用美元,美元在事实上已成为当时的世界货币,是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货币,其作用堪比本位币。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金汇兑本位制的诞生。从1945年至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持续使用了26年(自IMF的开设),其管理效果良好;35美元的固定黄金标价,良好的体制来固定汇率,没有太大的通胀,原材料价格与汇率稳定,没有多的美元结余,总体储备增长由黄金的可兑换性来控制。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的是固定汇率,这引发了该体系中的两个非对称性因素――美元与黄金兑换比例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对价固定。这引发了世界各国汇率和储备的矛盾,并最终导致该体系的崩溃。

二、美元的崛起:太阳系系统

美元的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运用太阳系系统对其作进一步分析。

在太阳系里,各大行星围绕太阳运动,太阳主导着太阳系的运行,但是如果太阳消失了,这个体系就会崩溃。这就像是几十年前世界货币体系的格局。太阳系中有个最大的行星叫木星,如果木星越来越大,甚至超了太阳,会发生什么呢?太阳将会反来围绕木星运行,木星将会成为这个

系统的中心。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行星大小的变化改变这个系统的运行就像经济规模的改变将会改变世界货币格局一样。1914前,黄金就像太阳一样,所有人都愿意持有黄金,世界各国都遵行金本位制。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黄金的供给取决于其价格的变动,而英镑是世界的支柱货币,伦敦是世界信息中心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的中心。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改变世界经济势力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格局。图1显示,20世纪初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名义上的领导地位,但美国的经济实力已日趋强大。一战前,美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越英国和其他国家,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在欧洲,当时的世界最强经济体英国不可避免地陷入到战争之中,然而美国则远离当时的战场。在战争期间,所有欧洲国家都在输出黄金,只有美国在储备黄金。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了最主要的黄金储备国,也成为了世界货币体系中唯一具有主导力的国家,同时美元的地位也因此开始提升,美联储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管理者。此时的美国就像太阳系中的木星,而且这颗木星越变越大,改变了整个系统的运行。1923年,美国几乎拥有了世界黄金总量的一半之多。

以上的行为引发了一个不好的局面,世界的价格水平相对战前提高了40%,导致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因为黄金供给量并没有那么大,而黄金的需求一直在增加,出现了衰退之前的短暂繁荣期。之后,欧洲主要国家,除英国外,大多受到了紧缩的影响,紧缩率达到30%,随即出现了经济衰退,这就是货币体系对GDP的影响。这种不良局面的出现导致金本位制的结束。我们认为,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各国忽略了最根本的因素――不同货币制度的转换。1940年,那些国家恢复使用金本位制然后逐渐转变到一个类似美元本位制的制度,再次导致世界价格水平上升40%,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随之恢复使用金本位币制,使得价格水平达到了金本位制的水平,以致通货紧缩和大衰退的出现,破坏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局面。

三、黄金短缺和欧盟欧元的建立

1931年,英国为了应对紧缩停止使用金本位币制,1933年美国也不使用该货币制度了,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随后,美国低估美元,同时将黄金的价格从20美元提高到了35美元。此举致使黄金被高估,大量黄金涌入美国市场,一些专家认为应该保持购买黄金,甚至全部买人。1937年,出现黄金短缺的局面,因为黄金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购买的黄金数量增多,价格一直保持上升,这个时期也是美元超越黄金成为主导货币的时期。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法国、英国和美国签订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这个协议体现了一致性。美国要固定黄金的价格,其他国家则依附于美国来确定它们货币的价格,美国需稳定美元汇率及黄金价格,其他国家则不需要稳定他们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这为日后该体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协议签订之后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5-1948年。这个阶段美元短缺、黄金被高估。之所以选择1948年作为分界点,是因为这一年美国达到了黄金储备量的最高值,中央银行黄金储备量有10亿盎司,随后储备量下降到7亿盎司,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按官价兑换黄金,但是不能把国债兑换成黄金,美国政府必须阻止黄金的流失,因为要稳定汇率水平必须保持足够的黄金储备,但是协议中其他国家是可以在外汇市场自由向美国政府购买黄金的。第二阶段是1948-1958年。此时为黄金一美元均衡时期,物价稳定,汇率稳定。第三阶段是1959-1971年。此时黄金被低估,美元过剩。美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量由7亿盎司下降到3亿盎司。1967年,各国家固定其汇率,所有欧洲国家恢复使用金本位制,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1971年,美元衰退,很多国家拥有大量美元,但是美国为了保住其仍拥有的剩下3亿盎司黄金储备,拒绝向这些国家兑换黄金,并改为浮动汇率制。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黄金价格大涨,较之前1940年的35美元提高了3倍。该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欧洲国家恢复使用金本位制,导致出现严重的通缩,各国汇率改变使美元面临贬值的巨大压力,没有一个强势的本位币能稳定世界黄金的价格。

美元的贬值促成了欧洲国家货币的整合,这些国家试图重建一个新的货币体系,1971年12月一个新的美元本位制史密森体系建立,黄金被定价为象征意义的38美元一盎司,但该体系仅仅持续了一年半就终止了。美国试图解决货币体系中的难题,实现平衡性和对称性,并维持美元汇率,但是其他国家却想终止美元本位制,实行浮动汇率制。1950-1971年世界经济严重不稳定,加上随后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翻了两番,使得美国经济1974-1975年出现了衰退,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严重的滞涨,通货膨胀率达到了两位数。1981年2月石油价格出现第二波上涨,同时黄金价格E涨到850美元一盎司。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建立欧盟的条约,欧洲国家被紧紧地维系在欧盟里,但是新过渡时期的国家存在一个难题,即欧洲各国货币与美元间的汇率不同。过渡时期的各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于是欧盟的建立也受到了阻碍。1999年欧元的诞生是继美联储成立后世界货币体系的又一大重要历史事件。图2形象地体现了欧元的创立,改变了此前的格局,成为能和美元相抗衡的货币。欧元目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货币,改变了世界货币的格局,同时也使欧元的货币区域与美元区相当,冲击了美元区美元的影响力。欧元的创立将世界经济分割成了两部分。欧洲货币体系的强大势力仅仅稍逊于美元,但是如果英国加入欧元区,那么欧元区整体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元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可以预见过后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区域将会逐渐赶上日元区,有望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第三货币。

四、世界货币的创立

前文提到,欧元的创立是20世纪在国际货币领域内的第二件大事。而第一件大事是19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创立,这一事件诞生了美国强大的货币力量。然而,欧元的创立削弱了美元作为世界经济“主流”的角色。目前我们还不能放弃美元,但持有美元不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它不再是一个好的支柱货币和单一的记账货币,欧元代替了美元的部分角色,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出现了问题,所有的国家都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中国也未能幸运地逃脱这个问题。当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崩溃时,中国的经济也开始下滑,出口下降了20%,中国从未遭受过如此巨大的经济冲击。对中国受到冲击的原因解释不一,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因为欧元兑美元的汇率从一欧元兑换1.34美元下跌到一欧元兑换1.23美元。

从1999年至2002年,欧元的创立经历了创立、发行两个阶段,这也意味着在1978年由欧洲货币体系提出的将世界经济主流分割成两个部分的任务已完成。除了由欧元强大的货币力量以及欧元货币的凝聚力所带来的好处外,欧元还改变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格局。欧元区的经济总量仅比美国的经济总量略小,且与美联储相比,欧洲央行更加致力于维持价格的稳定。美元在以下两个方面

受到了挑战:首先,其经济总量不再占有绝对优势;其次,由于欧元价格水平的波动,美元也将不再那么稳定。但需要进一步指出,欧元货币市场并非比美元的货币市场更有优势,这是当今世界货币体系力量格局分布的问题。如果美元与欧元不联合,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首先,美元不再是普遍使用的记账货币;其次,不能保证石油的进出口继续以美元结算;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美元作为“支柱货币”的作用也削弱了。

正如保罗沃尔克所说,“全球经济需要全球货币”。创建世界货币的问题由来已久,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就呼吁创立一个世界货币。当时对于创立世界货币有两种方案:英国的方案与美国的方案。英国的方案由凯恩斯主笔设计,其设计的世界货币的单位为"bancor”;美国的方案由当时的美国财政部副长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Dexter White)主笔设计,其设计的世界货币的单位为“unitas”。但到了1944年,创立世界货币的进程中止了。

纵观世界历史,世界大国都拒绝创建世界货币。没有一个帝国国家曾提议或建立过世界货币。以英国为例,19世纪法国与美国曾提议创立一种世界货币,采用固定的汇率,即25法郎=5美元=1英镑,但当时的超级大国――英国,拒绝了这一方案。同样,在创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美国也拒绝了创建世界货币的提议,但美国最终同意设立特别提款权,作为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基础。实际上,美国也承认了创立一种世界货币是有必要的,但却拒绝发行实质的货币,特别提款权也只是象征意义的,美元仍然保留着其卓越的地位。如今,在美元仍处于顶峰的时候,特别提款权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也不会出现其他形式的世界货币。鉴于当前美元与欧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1999年到2011年间美元与欧元汇率的大幅波动,使得创建世界货币的设想更加不可能实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6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货币区可以联合起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这个“主流”曾因为欧元的创立而被分裂成两部分,欧元区与美元区的经济总量加起来至少占据了世界经济总量的40%。如果欧元与美元能够合并成为一种货币,它将会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货币”以及世界货币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固的核心。图3体现了欧元和美元合为一体时的世界经济格局。要固定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可以先允许汇率在较大的范围内波动。例如,限制波动下限为l欧元=1.2美元,上限为1欧元=1.4美元。而中间汇价可以定义为过去某段时间内市场汇率的加权平均值。这样,欧洲央行的目标是确保汇率不超过1.4,美联储的目标是确保汇率不低于1.2。此外,为了避免类似与2008汇率出现的大幅波动,欧洲央行与美联储需联合干预市场,使汇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长期来看,固定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同时还需要相互协调的货币政策。随着汇价波动范围的减小,就更加需要利率政策的相互协调。基于欧元一美元的稳定机制,会产生世界经济新的“主流”,其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经济总量的40%。这对于那些想使本国货币与某种强大的、稳定的货币挂钩的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好消息。同时,欧洲与美国也会因此获利颇丰。诸如2008年美元对欧元急剧升值30%的这种状况不会再出现,这样的大幅波动差点摧毁了美国的金融体系。2008年6月欧元的大幅波动也削弱了许多欧元区经济体的债务状况,这些状况此后都将避免。初始时,汇率的波动范围可以宽松,但此后要逐渐缩小汇率的波动范围。此外,需建立一套基于欧元区与美元区价格指数的体系,以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欧元一美元自然就成为了特别提款权的核心组成部分。组成特别提款权的各种货币之间保持固定的汇率将会更加符合在1967年首次提出创建特别提款权时的宗旨。

以保持固定汇率的欧元一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多优势。这一体系为小国家提供了稳定的支柱货币,中国以及海湾国家也不必再因为欧元与美元间汇率的波动而调整本国货币的汇率。欧洲国家与美国也都会因稳定的汇率机制获得收益。如果在2008年就有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那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就不会发生。中国长期采用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但因人民币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特别是人民币与欧元)间的汇率波动而面临诸多问题。欧元与美元的汇价保持稳定,可使中国国避免许多问题。如果中国进一步使人民币可兑换并加入协调机制,中国也可以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机制的组成部分。如果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将与美元一欧元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货币区(Dollar-Euro-Yuan Area)。这个货币区需要共同的货币政策以维持其稳定性,同时DEY货币区将占据世界50%以上的出口量。

结语

如前所述,由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调整,近百年来国际货币体制更迭变化。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缺乏统一的国际记账单位也没有稳定的支柱货币,存在一系列隐藏的风险,归根结底是由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角色的变化所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逐渐超过了黄金,美联储也因此成为了世界经济的管理者。但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20世纪末欧元区的建立是20世纪国际货币体系的又一重要事件。欧元的成立,使得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主流分裂为两个部分,当今世界货币体系的格局再次面临重大的调整。美元与欧元的对立,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创建世界货币是一个在历史上已多次提及的设想。与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中,美元和欧元合并为一种货币,可以成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货币”,并扮演世界货币的角色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上一篇:虚拟货币交易范文 下一篇:货币汇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