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02:01:44

国际化教学论文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译是国际化英语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国际化人才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合理开设综合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可通过开设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情境训练等相关综合性的英语课程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奠定学生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适当增设跨文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由于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在国际交际中不单单只是语言上的交流,同时还涉及到不同国度政治、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以避免在国际交际中出现“cultureshock”。于是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适当增设跨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选修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文化熏陶和全方位的国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国际意识。

三、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此,高校可以加强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定期安排外籍教师和学术专家、国外创业成功人士、留学生等开展系列文化讲座与案例教学。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求人才能够使用英语进口无障碍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人才可以在专业领域中完成相关岗位要求,如材料报告、合同拟定等,对人才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模式来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运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等、来营造英语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实践应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在国际化人才需求背景下,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的大力改革。依据国际竞争对人才要求的基础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树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教学理念,积极创新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大学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以培养符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提升我国国际经济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要管好教学工作,就要抓好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基本环节。教学工作的过程,可分为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辅导、考查考试五个基本环节,这五个基本环节抓好了,教学工作的质量就有保证。

1、抓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我对备课工作的管理主要是,首先应向全体教师提出备课的要求;其次要适时抽查教师的备课情况,杜绝教师无教案上课。

2、抓上课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我在管理上课时,首先向全体教师提出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其次我经常性进行巡课或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3、抓作业布置与批改

布置和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对学生消化、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都有重大作用。同时还可以从中检查上课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我对这一环节的管理。

一是要指导教师科学地布置作业,避免学生产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是对作业的批改要有明确的要求;

三是定时抽查学生作业,及时总结布置批改作业的经验。

4、抓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外施教的重要措施,是培养优秀生与帮扶学困生的有效途径。我首先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的作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明确辅导措施,因材施教;其次帮助教师改进课外辅导的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5、抓考试和考查

考试和考查是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我非常重视这一环节的管理。在管理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建立考试考查制度。考试考查次数要适当,不能把考试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棒;考试形式要多种多样,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利全面检查质量。

(2)对考试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组织教师进行质量分析,研究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二、加强学习、真抓实干,获取教学管理发言权

教导主任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导主任要将主要精力用于抓教学,钻研教学业务,努力精通教学,成为行家里手,成为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学专家,才能取得管理、教学的发言权。

1、教导主任要加强学习。任期内,我先后参加过教师普通话培训,知识的培训,学习能力建设培训,国际化竞争培训,知识产权培训,计算机培训,小学教师第二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年自费到蚌埠市参加“淮河之春”全国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年、年年先后两次赴市参加名师教学观摩活动,多次参加市小学数学教研会。经常到县实验小学听“骨干教师”观摩教学,汲取精华,博取众家之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和学生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的确,教学是一门艺术,她吸引着我不断的去发现,去攀登。

2、教导主任要深入课堂听课。深入课堂听课是我了解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主渠道。因此我喜欢听各学科教学的课,听不同对象的课,听了课还及时与教师交换听课意见,正确、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3、教导主任要善于动笔。总结教学经验,使点滴的经验变为系统的经验,盲目的东西变为自觉的东西,经验上升到理论,个人的成绩汇入学校集体中。这一点,我亲自动脑动手,带头撰写教学经验总结文章。我的教学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新思路》获县三等奖,教学反思、教学案列分别获县二、三等奖,两篇体育论文分别获县二等奖、市三等奖。取得的成绩还有很多,但我从不因此而骄傲,她只会激励我不断探索,不断进取,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精通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深化教学研究,提高师资水平

俗话说: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备一桶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关键,其方式是多向性的,可通过进修培训、校本培训,还可通过“师徒结对子”、开展教学研究等活动,但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这一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管理上我亲自抓教学研究,发动教师人人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形式从原先单一的“一上一评”改变为“一说一上一评”,坚持外出学习教师回校汇报制度,做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坚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通过研究,不断摸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建设一支高水平教育科研队伍。

四、落实制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制度管理是教学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度管理可使教学秩序井然,环境稳定,克服形形的随意性和无政府状态,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我校长期坚持严格的制度管理,狠抓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做到教学管理有序规范。

1、重视领导巡课制度。巡课制度是为了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我每周不定时巡课1次以上,主要查看教师是否准时到堂,是否按课表上课,是否遵守课堂教学常规,课堂教学秩序等情况,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课后及时进行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对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还将在教师会上进行反馈,要求教师整改,促进课堂教学正常化。

2、定期检查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途径,同时还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渠道。基于此认识,我长期坚持每学期一次的教学常规检查。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不亲身到衢州二中体验一番,不实地考察一下衢州二中的教育国际交流陈列室,其实不能完全体会衢州二中开展外事交流活动的定位之高、工作之实。本期“视点”,我们以衢州二中正在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采访了潘志强校长,并约请了包括外教在内的多位教师撰文畅谈自身在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这一组文章,既有深入的探讨、理性的思考,又有感人的故事、深刻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的呈现,让广大读者通过文字也能领略到衢州二中国际理解教育的独到和成功之处。

潘志强,现任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校长,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外语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功勋教师、2010浙江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美国雷德温市“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

从教30年,潘志强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建立了“参与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氛围中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坚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开创浙江省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局面。近几年,曾在《中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文化交流》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译文近百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英语教学用书20多本(套),其中有关国际理解教育的著作有《心桥》《我在海外教汉语》《汉语桥——外国专家眼里的教育对比及文化交流》;在省内外讲学30多场,深受好评;主持省、市级重点课题多个并获奖,其中《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获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一等奖。

担任校长以来,潘志强秉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力提升师生内心的愉悦度和幸福指数,打造幸福校园:守住师生快乐的心情,守住师生心底的声音,守住师生温暖的港湾,使师生拥有通达的性情、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修养。提出“内外兼修一线教师”(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打造教师队伍)的教师培养策略: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学术地位)。强调文化育人:打造儒学校园,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开设“二中大讲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浙江工人日报》《浙江教工》《教育信息报》等曾对其先进事迹作了深入报道。

记 者 潘校长,您好!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学校园”,衢州二中近年来还因为卓有成效的外事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文化交流》、《教育信息报》、浙江卫视等媒体都进行了专题报道。最近,学校的一项课题《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还获得了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请问,学校从校本课程的角度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潘志强 当今世界,各国日益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也面临着众多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如何让未来的人们能够在认同本土文化与价值的同时,欣赏与尊重彼此的差异,寻求文化共生,共同解决重大的国际问题,谋求共同的进步与繁荣,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20世纪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倡导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世界各国和地区也都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提倡从小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开展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也一直非常重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应该说,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适应国际竞争与推动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要求,而且可以更好地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仅是新时期学生素质的时代内涵,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浙江省作为教育强省、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具有丰富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和平台。然而,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国际理解教育存在几个显著的问题:一是缺少对国际理解教育深层次内涵和时代主题的理解和挖掘,仍更多地将重心停留在对国际知识与外语技能的培训;二是缺少有关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实践的体系与机制,其实践仍处于经验水平与浅层合作的阶段,甚至误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国际交流;三是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理解教育的资源,浪费了大量展开国际理解教育的机会。

衢州市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美国明尼苏达州雷德温市的姐妹城市,每年都吸引上千位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衢州二中是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省一级重点中学。2006年8月至2011年8月,平均每学期有3名外教在校任教。学校与世界上近1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每年接待国际友人达30多批。

作为衢州市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省首批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选修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学校,如何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改之路,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经过慎重的调查与论证,学校决定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课题,以国际理解教育为核心,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乃至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多种渗透形式,培养具备国际知识、国际理解技能、国际理解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一代年轻人。

记 者 具体而言,学校希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达到怎样的目标?

潘志强 我们希望通过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的课程体系、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文化的建设等都有所促进。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领先的教育思想

要做好一名校长,其教育思想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是否领先的问题。没有领先的教育思想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办不好一所学校的,甚至学校教育是走不多远的。

1.继承传统中创新理念。江苏省东台中学拥有着107年的历史,笔者是第36任校长。当年开校起初,第一任校长清代进士夏寅官提出了“务本求真,重在育人”的办学思路。上世纪90年代,前任校长李志成又提出了“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2003年,笔者任校长后,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是怎样传承、怎样创新,逐步明确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这与前面校长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从以学生为主,放大到以学校所有人为本。“共同”则体现双赢、共享和合作的时代精神,“发展和成功”,其涉及的对象就是“我们”,不仅是学生,而且包括了教师、职工和校长等,当然还包括有形与无形的学校。

2.学习借鉴中凝练校训。学校文化建设以及“三风”“校训”等凝练,一方面,研究传统文化,彰显特色文化,另一方面,努力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学习借鉴他人他校独有的文化。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不少学校,如,校训或是一句话,或是几个词组的相加,缺少了自己的“这一个”。我们从大到中华民族,小到我们自己,不难看出,大凡成功者,皆是“业精于勤”。于是,我们便选择“勤”字作为校训,期待学校里的每个人能够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也许一个“勤”字包涵的意义更多和体现的价值更大。据此,三个年级又明确了分层推进的目标,即高一的“勤奋、求实”;高二的“勤恳、求真”;高三的“勤勉、求是”。

3.比较反思中聚焦观点。学校所在地区为苏北,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相比较也是高的。但笔者研究发现,其教育的“短板”在于重理轻文。特别是语文和英语教学,既有先天性不足,又有后天性营养不良,多年来制约着教学成绩的整体提高。“先天性不足”是指“两语”教学背景、人文环境不够好;“后天性营养不良”是指许多人以为“两语”是长线学习科目,不是短期能见效的,投入的精力少。在新课程实践的起初,在巩固“数理化”优势的背景下,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谁得两语谁占先”的口号,并付诸实施。这些年来,学生“两语”成绩提高了,人文素养提升了,学校成为许多名牌高校招生的优质生源基地。

二、争先的教学实践

校长首先应当是教学的行家里手,特别是要做一名会教学、能教学的优秀教师。因为只有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校长,或者说校长只有身先士卒,站稳课堂,才有可能管理好学校。

1.担当学科教学的骨干。校长要在学校教学建设上有话语权,就得从自己学科背景出发,备好课,上好课,成为学科带头人。笔者学科背景是语文,三十年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成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成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成为全国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不管角色怎样变换,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或任教一个班级语文,或和其他教师搭档任教几个班级的语文。可以说,高中三个年级各类组合、各个层次的班级和学生都曾教过,教学过程中努力争先在前,教学成绩也都能保持在同轨领先的位置。带出了诸如胥照方、徐长进等多位徒弟,促进他们进入了省级骨干教师团队。

2.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始于本世纪初,主要特征是其选择性和多样性。无论教学的内容,还是教学的形式都有了很高的要求,重点显现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上。笔者一方面积极参加相关新课程、新教材教学的培训和指导,另一方面带头深入研究,躬身实践,坚持上好必修课,开好选修课,搞好活动课。作为实施新课程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更是和大家一起贯彻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等能力,加强师生、生生和生本的对话,努力使课堂拥有生活的状态、生成的机制和生命的价值。

3.做好节点时段的示范。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节点或呈现出一些纠结的问题,需要校长审时度势,及时洞悉与指正。前些年,语文作文教学出现了大而空甚至呈现虚情假意的现象,为了纠正,笔者曾开放过有关的作文教学示范课,其一,《打假纠偏:写出真实的文章》,其二,《写出真正的记叙文,写好出彩的记叙文》,正反对照,返璞归真,就是要让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多年来,笔者有一个习惯,各个年级各学科到了关键时段,深入到集体备课组,和教师一起分析教情和学情,提出教学的思路及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各学科教学长久在较高位运行,在更大区域范围表现出影响力。

三、率先的教学科研

学校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位,教学科研无疑是第一生产力。高中阶段多数教师存在着“述而不作”的问题,这就更需要校长率先带领大家校正方向,在站稳课堂的同时,搞好科研,写好文章。

1.积极组织教研活动。围绕课程以及学科教学,以“备课”为把手,指导教师自主研修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教学方式等。聚焦一些具体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究,进而形成相关的结论或没有结论的结论。学校每学年定期召开一届学术节,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着眼课程改革,联系教育教学,提炼出相关主题,分别开展“德育论坛”和“教学论坛”。其主题涉及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负责任的教育”“与新课程同行”“课程基地: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等。教师在学术节中,展示了自己,碰撞了思维,享受了校本研究的成果和快乐。

2.牵头研究各级课题。学校相关课题的确立,都是依据课程要求,源于教学实际,来自教师内需,其目标指向引领教育教学,引领教师成长。笔者牵头研究了部级、省市级多项课题,其中“十五”期间研究并完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推进学校创新教育的研究》《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等省市级六项课题,受到了评估专家“有数量的质量,有质量的数量”的高度评价。“十一五”期间我校又承担了部级和省市级八项课题,以部级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实践研究》为重点,充分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引领作用。

3.带头撰写教学论文。躬身教学实践,抬头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教”“研”共振。这些年来,笔者或个人,或与他人合作,撰写了数十篇教学论文,多数是实践的梳理、教学的反思和经验的提炼等。尤其就阅读教学、新诗教学等写成了系列文章,提出了阅读教学“没有诵读就没有文学作品教学”的观点,概括了新诗教学“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的模式,指明了有效教学中怎样“取舍”“出入”“张弛”的方法。同时鼓励和指导教师基于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校本教研,并写出同题异科等教学论文。学校还出台了相关的制度,凡是发表了的论文,部级、省级和市级分别按照三倍、两倍和同等稿酬予以奖励。

四、创先的管理视角

校长的责任在于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校长的成功又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担任校长以来,积极创先管理视角,努力追求共同发展的理想教育。

1.培养有特长的学生。教育上真正切实可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基本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该是当今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突出教育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体现教学的有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使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更需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自主中发展,拥有成功感,提高自信心,激发求知欲和树立价值观,以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潜质的学生能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2.打造有特点的教师。蔡元培先生说过,有特点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被人记住;一名教师有特点,才会让学生感佩。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很多人可能评不上特级教师,但通过努力可以做一名有特点的教师。我们在实践中,努力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和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教师“自我认识与反思———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与准备———实践与行动研究———自我评价与提升”等五个阶段,领悟教育真谛,拓展教学视野,获得专业发展。加强教与教的合作、教与学的互动、教与研的同步和教与管的共振,凸显“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等共同发展。

3.构建有特色的学校。要建设有特色的学校,不仅要求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文化追求,还需要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生性原则,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追求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特色化、国际化,并着力于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突出向美的物质文化、向善的制度文化、向好的课程文化和向上的精神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和高级的生存方式,进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校长需要“先”发展,其目的不仅在于关注学校里的个体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发展。只有当共同发展的外延更加宽广,内涵更加丰富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教育境界。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我是1984年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至今已有20年的教龄,其间教过7年高中,做过15年班主任,三年教导副主任,开过校级、区级、市级公开课多节,曾代表学校参加过省市级公开课、说课比赛。热爱教育教学工作。前17年工作在北方,20__年调入上海,由于南北方环境、文化的差异,南北方的学生特点有所不同。到上海后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适应上海的教学要求;如何适应新的教学对象,怎样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家长,使自己的工作更有针对性、更细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生的交流有所减少,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使自己更亲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尤其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处在教育的最前沿,自己应该怎样充分地适应它。这些都是我应当深入思考和认真实践的。再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仅教育对象的面貌(包括他们的理想志趣、知识视野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教育的内容、手段都经历着广泛、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学科内容受到大量涌入的新知识门类的冲击和突破,各种新鲜的教学手段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程式提出了挑战……教育领域这些生气勃勃的新的现实,对教师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越来越感到了教育的难度和压力,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欠缺,比如外语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欠缺,管理新时期学生方法的欠缺等。我想,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加强学习,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还要能教给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不仅要了解学生赖以生存的变化着的家庭、社会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掌握在新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的规律及运用现代化手段的技能。而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学问、新技能,又难有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答案,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讨、去掌握。这就要求自己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使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成为全能型教师。

(一)、进一步熟悉上海教材,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展:

1、提高智慧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教师的站位高,才能给学生指引一条正确的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路。切实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

2、提高教育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教师“身教”的能力等。尽管已有20年的教龄,但面对今天的教育教学对象,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底蕴。只有采用适合今天的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创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增强抵制不良信息影响的能力;提高选拔、培养班干部的能力;提高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4、提高教学能力。领会“二期课改精神”,并运用其指导教学的能力、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参考书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实施目标教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测试能力、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等。

5、通过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并有所突破,即组织单元教学的能力和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

6、提高教科研能力。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中和班级管理方面作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三)、阅读以下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朱智贤和林崇德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美国的莫里斯·L·比格著的《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论文集》、《于漪文集》(三本)、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歌德谈话录》、《中国诗史》及一些中外名著等。

三、自我目标的达成

1、争取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每天有意识、有计划地背记一些诗、词、名段、名篇。

2、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

4、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每一次班级活动,把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班级管理中。

5、通过和学生谈心、座谈、开干部会议等形式增加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加深对学生家长及家庭的了解。

6、每天挤出30分钟的阅读时间。

7、20__年10月完成《阅读在提高初中生语文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的实践与思考》的课题研究报告。

四、对实践的提升

1、利用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的机会汇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科研成果。认真作案例分析。

2、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力争使所教的同类学生有较大提高,教学成绩超区平均分。

3、通过班级后进生的转化及班集体整体的进步,提升班级管理的能力。

4、通过学期末写评语,汇报对学生的了解和评价情况。

5、每学期力争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房地产从业人员对专业英语的需求越来越高,部分高校开设了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虽然国内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教改论文较多,但是未见关于其全英文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以东南大学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分析其面临的学生、教师、教材、素材等方面挑战,总结教学团队、教学材料、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房地产经济学;教学改革;小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2304

房地产经济学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工程管理等房地产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学校众多。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凯德置地、仁恒置地、美国富顿、美林集团等海外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同时,我国绿地、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到海外进行房地产投资,对我国房地产从业人员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部分国内高校(如东南大学)抓住这一契机,开设了双语或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但是,以“房地产经济学”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中查询教学论文,仅有14篇左右,主要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案例教学[2]、教学方式[3]、实验教学[4-5]、考试方法[6]、教学实验室建设[7],未见其全英文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总结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兄弟院校的双语或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面临挑战

(一)学生方面

长期以来,东南大学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土木工程学院负责建设,主要面向全院大三学生适时开设,其他院系学生亦可选修。自2012年春季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按照培养计划的调整要求,东南大学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语言

从中文改为全英文,课时仍为32学时。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力学等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大三的第二学期选修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没有房地产方面的基础,所以选课学生在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素养有较大差异。此外,选课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也给全英文教学带来较大挑战。

(二)教师方面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听、说、读、写等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以便查阅国内外房地产经济学方面的学习材料,准备授课讲义,在课堂上清晰和准确地传授课程内容。其次,对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以便从不尽相同的房地产经济学教材中,梳理出适当的教学内容,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最后,由于房地产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房地产市场变化又非常快,授课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使选课学生快速掌握较为晦涩的房地产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因此,选择合适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难度较大。

(三)教材方面

国际上,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英文教材很多,题名包括《Real Estate Economics》《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等。虽然这些教材的核心内容多有重叠,但是其知识结构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各有特色。譬如,《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Economics》侧重于国际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和投资组合,而《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则侧重城市发展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另外,这些英文原版教材基本上都是200多页,众多的专业词汇使许多学生望而却步。最后,虽然这些英文原版教材数据详实,强调案例教学,但是选用案例基本上均为作者所在国家的案例。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不同,国内学生对英文教材中所举案例缺乏感性认识,不仅难以举一反三,甚至无法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极大地影响授课效果。

(四)素材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价上涨迅速,在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同时,带来了“房奴”“蚁族”“房地产泡沫”“学区房”“短命建筑”“居住隔离”等问题,给居民的住房消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开发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利益相关者行为选择带来诸多挑战,也为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授课素材。考虑到全英文课程的要求,需要将搜集到的授课素材,如典型案例、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甚至是媒体上常见的习惯用语翻译成英文,经过中文译为英文,学生再将英文译为中文的两次翻译,可能产生信息丢失,降低授课质量。

二、改革措施

(一)教学团队

2012―2014年的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的房地产学科带头人许智文教授主讲,笔者负责其助教事宜。许教授长期从事房地产经济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担任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如《Habitat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的主编、区域主编等职务,并于2012年7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的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学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硕士和博士的尤佳老师,2015年春季接手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许教授和尤博士的授课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过硬的英文授课能力,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

(二)教学材料

2012年,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首次开设时,许教授选用Dennis J. McKenzie和Richard M. Betts出版于Cengage Learning的《Essentials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Fifth Edition)为教材,并沿用至今。第一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经被海外多所高校的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所采用,知识结构和内容体系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V泛认可。第二个原因是该教材已由孟繁瑜博士翻译为中文版《不动产经济学》,并于2009年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方便中英文对照相关知识点,加深理解。第三个原因是该教材内容比较详尽和全面,从房地产基本要素到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再到房地产开发和投资,一一进行了阐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授的时候有所侧重和选择,也有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另外,考虑到成本问题,教学团队将全英文的讲义、课件和辅助材料制作成册,便于修课学生循环使用。

(三)课程内容

借鉴前述英文原版相关教材的内容体系,综合考虑课时、学生专业背景等因素,并尽量减少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课程的重复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编排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Supply and Demand、Land Rent Theory),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Real Estate Market Cycle、Government Intervention),第三部分是经济学理论在房地产中的具体应用(如Housing Market、Real Estate Bubble)。同时,精选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热点话题(如Chinese Housing Reform, Chinese Capital in 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market),制作成相应的案例,安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

除了传统教师讲授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课堂教学还采用多媒体的方式。一是在课堂中播放关于中国房地产的英文短片,他们大多来自于英文媒体(如CCTV-9,凤凰卫视,CNN)的采访和电视节目。这些英文短片内容丰富,表达生动,紧扣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政策变化。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也可使学生从中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而在看完每个短片之后,都会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别发言。这样不仅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地接受信息。二是收集国际房地产机构的专业报告和英文报刊上的报道和评述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近些年,这类的英文报道,尤其是与中国房地产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因此,在选择上除了选择热点话题之外,也要注意控制篇幅,使学生始终有兴趣并主动地进行课后阅读。

(五)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一次期末考试或一份课程论文的考核办法,取消课程考试,改为过程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表1所述。其中,第一次作业和第二次作业都是个人完成,单独考核,而第三次作业是需要小组(一般5~6名学生)共同完成。在第三次作业中,每个人完成部分占20分,小组完成的总体情况占30分,强调个人努力与团队合作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作业是小组作业,要求每组共同完成一个城市(建议为江苏省内城市)的市场分析报告,要求能反映该城市某一段时期内(如“十二五”)的总体和细分房地产市场情况,具体包括该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房地产总体情况、住宅市场发展情况、非住宅市场发展情况、房地产市场政策和宏观调控情况、知名开发商和(或)知名房地产项目(仅针对小组人数超过6人的时候)。小组内每位学生负责撰写一个部分,如“XX市的房地产总体情况”、“XX市的住宅市场发展情况”,综合起来即形成第三次作业的小组大报告。

三、结语

经过四年来的改革与建设,东南大学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效果显著。首先,已经设置了符合学生专业背景、语言水平和我国国情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基本稳定,教学方法逐步成熟。其次,全英文的房地产经济学授课、作业、研讨等学习环境,扩充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锻炼了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利用英文较为深入地探讨房地产经济与管理相关学术议题。最后,通过三次作业的过程考核,使学生学会利用课程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房地产相关实践问题,并形成团队合作的学习氛围。但是,课程建设仍面临一些困难,包括讲授全英文课程时,多次语言转换可能导致的信息流失和扭曲,以及缺乏具有中国房地产案例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解决这些问题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譬如在近年来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主编一本高质量的全英文《房地产经济学》教材。参考文献:

[1]甄朝党. 关于房地产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问题[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1993 (4): 23-27.

[2]孟戈. 案例教学在房地产经济学中的应用[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09, 31(11): 84-87.

[3]杨巧. 对房地产经济学课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探讨[J]. 金融教育研究, 2013, 26(2): 80-83.

[4]张洋, 李瑞. 房地产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研究[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2): 149-151.

[5]张洋, 张红, 李恒. 房地产经济学领域实验研究的方法论[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 35(6): 13-17.

[6]杨巧. 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房地产经济学》课程为例[J]. 金融教育研究, 2015, 28(3): 80-82.

[7]张洋, 张红, 薛永基. 房地产经济学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 32(7): 233-235, 248.

Abstract:

In the times of accelerat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China, real estate industry practitioners’ needs for professional English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s a result,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are offered in some universities.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real estate economic course, none of them is found focusing on its pure English course construction. To fill in this gap, the pure English course of real estate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After analyzing challenges in aspects of students, teachers,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measures in respects of teaching group, teaching materials, course contents, teaching mean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ere proposed.

Keywords: pure English course; real estate economics; teaching reform; essay writing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1 多核课程定位

众所周知,在计算机产业中,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一向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多核这场硬件的革命自然也带动了软件的革命。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多核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核平台与并行计算理论相结合,以多线程并行的方式使应用程序性能大为提高。

结合多核产业技术性和国际化需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多核教学课程内容体系、实践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境建设、教材与教学论文建设、课程推广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在结合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在体系结构、多核调优软件这两方面的优势的同时,借鉴CC2004和CE2005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紧密联系学院各门课程的技术要点,建立系统的面向多核软件设计为主的课程内容体系。

概括起来,这个体系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前序知识介绍。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大规模集成电路、多核芯片、多核系统软件、并行编译技术,等。其次是重点掌握知识介绍,包括并行算法的基本原理、多线程设计方法,OpenMP、MPI设计方法,等。最后是提高和深入知识介绍,包括多核性能分析、多线程纠错、多核调优,等。

2 课程实施与改革

2.1知识点划分

多核技术涉及的知识点如图1所示。这些多核技术相关的知识点都需要在多核课程中涉及。

所有这些多核技术相关的知识点中,一部分属于多核编程技术与技巧,可以结合多核编程工具与性能调优工具,通过编程实践锻炼学生对多核编程能力的培养。另一部分属于并行计算机与数字芯片技术方向的最前沿,可以作为研究生的课程,扩大学生们的知识面,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和芯片设计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热点。

2.2教学大纲体系建设

课程组多次组织国内高校召开多核课程体系的研讨会,与高校教师们研讨多核课程的内容架构,互相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另外,还积极走出国门,参与2007年印度举办的亚洲学术论坛,与亚洲各大学分享课程组的教学成果。课程组多次参与教育方面的国际会议,充分与国际教育家探讨该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教学队伍中除了本校教师以外,还邀请了国外著名专家进行授课,2005年以来,邀请了日本法政大学李亚民教授累计讲授了48课时课程,2007年,邀请了英特尔公司资深工程师进行课程讲座。

2.3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

以往的程序设计教学,或少有具体实验案例,或过于侧重某个具体案例分析而忽略了知识结构的完整培养;或只注重于硬件底层开发技术却未能有上层软件的辅助,或只注重于上层软件开发却未能深入到硬件底层,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多核系统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课程组提出以多核硬件体系结构为切入点,采用理论指导、课程实验奠基,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与产业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并以此设计完成一套多核系统课程实验体系。

在课外实践上,课程小组采用项目申请讨论形式,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对于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案,课程小组依托多核实验室,支持学生参加学生科研项目(SRTP)和多核程序设计竞赛,并给予一定的专项科研经费的支持,授予第二课堂学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实践热情。课程组还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支持。

2. 4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建设

为了建立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环境,课程组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挖掘网络资源,并通过自主开发、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

课程小组利用所依靠的强大教学与科研力量开办了专门的教学网站(网址为multicore.zju.edu.cn或multicore.net.cn)。网站内容包括了多核教学课件、实验代码、最新的多核研究文献等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多核课程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考虑到大多数开发人员都没有双核机器,Intel提供的开发软件价格贵,而多核环境下的编程开发是趋势。因此,网站还提供了2台多核的计算机,连接在网通与电信的网络上,提供远程桌面连接,使缺少多核软硬件的同学们能方便地使用这两台计算机。使用中保证“单人单机模式”,多核服务器实行单用户使用制度,在任何时段只有一个用户登录使用,保证独自享受多核的处理能力。

近两年来,多核技术突飞猛进,硬件平台进步十分明显。为了跟上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教学组在保证教学体系不变的情况下,对实验设备、教学内容、实验设置等进行了多次更新,其中在短短一年内,实验设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跟新换代。

(1)2006年4月,英特尔捐赠了inteI core due计算机12台,软件12套。

(2)2006年7月,购置了80套intelcore due计算机。

(3)2006年10月,英特尔赠送了80套软件授权。

(4)2007年4月,英特尔赠送了8核计算机、4核服务器各1套。

(5)2007年5月,购置了50套intelcote 2 due(酷睿2)计算机。

3 总结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设;途径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部级教学团队。

2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各学科方向为依托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接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每年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业余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设立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在学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物理学院提供了三间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做业余科研活动室,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院申报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涵盖有25个主要创新性科研训练子课题项目秉承以往改革经验,在课堂内外全面营造科研新氛围,大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让科研创新训练常态化,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多阶段多角度进行科研训练的引导、培育和指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后,能大力提升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动手、洞察和提炼科学问题等能力,成为既有扎实系统学科基础,又有强烈开拓创新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6课程建设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课程建设,出措施、抓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物理学专业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建设了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2)各级精品课程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有1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等。(3)双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院有11门全英文教学课程和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其优质的课程讲授和娴熟的英语,使学生收获很大,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组织比单纯开设专业英语的效果好。(4)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许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空间概念难以建立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动画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形象、逼真、生动的可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概念。(5)开设科学研究讲座。为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拓宽知识面,使其对学科前沿进展、现代物理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开设了现代物理专题讲座课程,由专业的全部教授和聘请的国内外知名教授承担,讲座吸引了院内外许多优秀学生参加,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崇尚学术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获取网络信息资料,充实探究式教学内容。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可以挖掘互联网上资源,对每个探究式教学专题建立资料库,一些资料供课堂探究式教学使用,一些资料让学员课外自主学习。同时从国外网页寻找下载信息资源,设计成探究式讨论题目,减少与国内教材内容重合;还可以把网上国外学生大学物理相关课题研究发表的优秀论文推荐给学生。许多物理类网页上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现有教材的补充。例如,在相对论教学中,可以从数字化期刊中获取最新研究动态,提出探究式问题,丰富学生对相对论的理解,而且相对论知识在生活里的实际应用也成为相对论理论正确性的有力支撑。同时,老师可以提供网址,要求学生课外提前阅读有关的资料,为探究式教学提供素材。下载物理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国内外的物理老师已经在物理教学软件开发方面做了许多的工作,他们很乐意与同行分享成果。网上有免费下载的物理教学软件,其形象生动的揭示物理过程、引人人胜的动态画面,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补充,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场景。借助这些软件可动态揭示物理过程,反映微观现象,加深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应用这些教学软件,丰富探究式教学手段。

网上互动,延伸物理教学研讨时空。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加物理学习电子论坛、阅览物理学发展动态方面的论文、参加研讨活动,引导他们进入虚拟的物理教学课堂,开展网上交流,研讨问题,拓展视野,提高知识运用探索未知物质世界的能力。跨国思想交流,促进物理探究研究。网络世界很精彩,老师可以阅读或下载国外教学研究期刊、参加跨国物理教学研究讨论小组,缩短与国外物理老师在时空上的距离,紧密跟踪国际物理教学发展最新动向,学习和研究新的探究式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了解国外在互联网、计算机方面用于物理教学的情况。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物理老师积极地参与网上物理教学研究的交流讨论,有的老师在网上物理教育电子论坛撰文发表物理教学改革的工作,介绍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体会文章,极大地促进了老师物理教学的国际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物理探究式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巧。学生对上网和计算机还是比较熟悉的,但主要还是定位于娱乐方面的。作为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一般在一二年级开设,学生还不完全能熟练地使用互联网开展学术性工作,很有必要指导学生了解互联网的使用技术,例如: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研讨的物理专题需要的信息等。一旦掌握了检索方面的技术,学生们就能自由驰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了。推荐、介绍恰当的物理学习网站。面对网上如大海般浩瀚的信息资源,同学们还不知道如何选择。老师的推荐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上网学习效率,但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推荐有切合现实的网站。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可以先将部分精彩物理网站内容,在课堂教学上展示出来。当同学们感觉兴趣盎然之时戛然而止,再告诉他们在哪些网站可以找到。好奇心和兴趣会使他们主动去获得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寻找到的精彩大学物理学习网站,提升他们更好地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熟悉网上图书馆。国外著名大学老师常常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和研究课题,牵引学生在网上图书馆自己查阅收集资料,做学习和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你知道的,另一种是你知道在哪里能找到的。”后一种由于学生能享有的学习条件有限和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现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大规模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解决办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相对论研究报告,由于不同学生的关注点不同,那么作业的结果会精彩纷呈。有的可能会写相对论的发展史,有的可能会写相对论时空观及在现代航天领域的应用,有的则可能阐述目前人们关于相对论不同观点的争鸣。利用网络世界强大的交互性,凸显学生物理探究式学习的主体性。互联网是一个知识的综合体,网上有各类学术专题讨论区的论坛,各个论坛涉及的主题和专业方向范围各有侧重。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理领域主题论坛,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在思想交锋过程中激发灵感,进行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交流,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了有利环境。

3强化老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开展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队伍

3.1更新观念,创建探究式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无所不能的权威,这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在网络世界面前不可能继续维持。所以,老师们要敢于放弃虚幻的自我,把自己从聚光灯下移开,把教学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上来。基于互联网的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体,学生做得越多他就学得越多,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与老师接触的条件,老师由学术权威变成学生探索物理知识历程求知路上的同行者,通过这个纽带,师生之间的关系趋于更加和谐。

3.2提高老师信息素质,满足互联网时代探索式教学新需求

通过国际互联网,老师也有更多自我充电机会来提高自身素养。互联网上有许多各类物理学术专题讨论区的电子论坛,物理专业研究人员的博客中也有许多物理学术思想和学术著作的相关信息可供借鉴。RSS是RichSiteSummary(丰富站点汇聚)或ReallySimpleSyndication(简洁信息聚合)的简称,通过老师定制由网站直接把信息推送到计算机桌面的技术,是传递信息、互动交流领域新技术的典型代表。学习物理时,学生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相关感兴趣的物理专题内容,网站内容更新时,只要打开计算机,就能实时看到新信息的标题和摘要,并可以有侧重点的选择阅读全文。可以选择代表性期刊或领域关键词、研究主题等方式来订阅自己关注的信息,每天一打开RSS阅读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最新信息动态,可以大大节省查询检索时间,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网上分布着许多老师物理学研究领域涉猎的专业网站,其中不乏有物理学科排名靠前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的专业特色鲜明的优秀站点。许多从事物理科学研究的学会和协会也建有自己的网站,经常物理学科的研究新领域和研究新成果,并公布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会议信息等。对于指导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而言,专利文献是获得新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学科信息门户网站是将一学科领域内有关的研究机构、同行专家、信息资源、专业会议和参考工具等聚合在一起。物理类学科信息门户是为物理教师提供高质量网络信息获取服务的一个有效入口。学科信息门户的构建是基于学科分类体系,提供主题浏览和层级浏览结构,并提供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检索。

3.3合理配置教学梯队,构建一支有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队伍

(1)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创建有利条件,为教学团队成员提供学习机会,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外出送学、进修培训、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知识深度宽度。邀请国内教学研究专家、教学名师来院传授经验,进行现场指导交流,开拓团队教师视野和教学法运用技巧。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及时了解国内外教学改革动向,促使教师队伍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素质。

(2)建立定期的议教、研教和学术交流制度,精选研究讨论课题,认真开展研讨,研究解决教学队伍教学及科研中存在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实现教学经验共享、知识结构互补,营造百家争鸣、尊重创新、积极上进、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工作氛围。建立新老教员“传、帮、带”制度,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促进青年教员快速成长。建立探究式教学教授“示范课”、副教授“观摩课”和青年教师“竞赛课”制度,定期举行探究式教学观摩活动,活跃教学气氛,互相观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鼓励教师成员勇于承担探究式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题,构建探究式教学资源库,多写探究式教学论文、多出成果,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以学术促进教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为探究式教学发展献计献策,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鼓励成员参加全国和全军性的物理教育交流研讨和相关学术会议。

4结语

微课慕课的发展、教育部国家精品课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使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校园网的开通,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学习,快速地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满足到了学生不同智力结构和知识架构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开展大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接口。同时,网上物理研讨专区给了青年学生一个发展自我个性、完善自我品格的良好空间。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社会上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每个人都是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可以自由表达内心世界,说出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想问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让人们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对自己的特色、兴趣爱好、发展方向有了真实的感受。只要我们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网络上不断更新的有效信息必将以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和非凡进程推动物理探究式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国际化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法学双语教学 课程设置 研究综述

双语及双语教学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源于美国等移民国家,以双语教学实现多元文化共存。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法院关注少数人群的公民权利和平等,提出了双语项目(Bilingual Programes)(Crystal,D.,2000:368)。国内法学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契机,以教育部一系列文件为推手,取得了宝贵成果。

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年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核心期刊及国外期刊中收录的法学双语教学论文加以梳理与分析,并进行研究综述。

一、法学双语教学研究现状

由核心期刊及国外论文检索,获得29篇关于我国法学双语教学的研究,其中中国大陆28篇,台湾1篇。时间跨度从2002年到2013年,其中,2007年至2009共15篇,占总发表数的51.7%。研究主题中,教学探讨类共11篇,教学模式1篇,课程建设设置2篇,具体课程研究10篇,教学资源与教材类3篇,机制研究2篇。探讨的学校类型中,独立学院1篇,本校教学4篇(汕头大学,烟台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延边大学)。课程研究中,2009年前主要围绕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私法、国际法学,之后,拓展到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法、英美法。法律英语作为基础课程,一直是探讨的焦点。

二、法学双语教学研究

从上述近年法学双语教学研究的主题看,属于课程设置领域,因此,笔者综合各家课程设置理论(Robertson,1971;cited from Baotianren 2004;Hutchinson 1987;Yaldan 2000),从七大方面就国内核心期刊关于法学双语教学课程的研究做相应评述。

1.定义

权威的双语教学定义较简单。《剑桥语言百科全书》将双语者(Bilingual)定义为说两种语言的人,但此定义含糊不清,没有界定语言能力的掌握程度(2000)。《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双语教学解释为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者外语进行的学科教学。

基于双语教学定义和法学学科的特性,学者对法学双语教学内涵的理解有共性也有侧重。共性体现在:使用母语及第二语言,在我国主要是中文和英语;是法学专业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目的是服务法律人才的培养,提高使用外语从事法律工作的能力(周莳文,2007;林薇,2007;樊云慧,2013)。其侧重点为:有学者认为法学双语教学应是系统教学方式(陈驰,2009);也有学者认为其是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樊云慧,2013)。

2.需求分析

检索资料中,没有我国法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系统研究;但是,需求分析某个角度的探讨还是稍有涉及,即法学双语教学展开的背景及教学困难。全球经济化的需求,国家宏观的调控,法学双语教学本身的困难,均要求我国法学双语教学持续展开。

(1)法学双语教学的背景。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法学双语教学开展的大环境。经济全球化要求与国际性强的专业与学科领域尽快与国际接轨,这首先体现在教育部文件精神中。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双语教学,教高[2004]21号、[2005]1号、[2007]2号等文件对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法学双语教学也是市场对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要。杨志刚和朱志伟(2007)指出我国近94%的涉外案件无人受理,因缺乏掌握法律英语的法律人才。

(2)法学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目前法学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周凡钰(2013)指出法学双语教学与法律英语教学没有清晰界定,笔者认为根源是没有清晰的法学双语课程的定位,即教学目标。郭玉军(2005)等指出法学双语教学师资不足,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李燕(2009)等提出合适的法学双语教学教材的缺乏是由于原版教材费用高,国内外教材内容冲突,本土化的法学双语教材的稀缺等造成的;此外,法学双语教学过于形式化,教学管理体制不能服务于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课时设定不合理,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邢绡红,2009;万慧,2012)。

3.课程教学目标

学者们趋于认同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具双重性,即以外语为内容承载,学习和掌握法学专业知识。李燕(2009)认为高校法学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外语突出,法学领先,综合发展”;罗宗奎(2007)认为其目标是“在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训练第二种语言(英语)”;路广(2009)提出是“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和法学专业知识获取的有主次的结合”。

4.课程大纲设计

课程大纲设计在这指的是课程群的构建。首先,学者们认为法律英语课程应纳入双语课程体系,刘汉霞(2007)、黄振中(2010)等认为应设为必修课,最晚第四、五学期开设,并增加课时。此外,与国际密切联系的课程,应为双语课程。个别学者认为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不宜开展双语教学(樊云慧,2013),但多数学者认为核心课程中的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适宜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规则或者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欧盟法、英美法概论等,以及国内空白领域的法学课程也可设为双语课程(张慧霞,2007;樊云慧,2013)。

邢绡红(2009)、杜钢建(2008)等分别就环境法、知识产权法、日本法学方向课程等进行了双语教学实验。

5.构建教学资源

我国急需构建合适的法学双语教学教材。教材的来源包括引进原版教材,改编教材,编写教材,教师自编讲义。就引进或改编原版教材而言,张建伟(2011)、李燕(2009)、焦晓菲(2009)等建议引进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反映外国法律制度特征的原版教材;由于法律专业的政治性,教材引进应符合国内相关规定;改编时,根据国内教学大纲进行删减和重组。在自编教材方面,黄振中(2010)等认为应注重实用性和易用性;在体例上,围绕部门法进行编纂;张乐平(2005)提出要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语言准确,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自编的教材或讲义也是很好的资源。中国法律是否为法学双语教材不可缺失的部分还存在争议。

教辅资源也应加大构建力度。教师用书撰写应包括教学计划、阅读理解、练习参考答案等(黄振中,2010),笔者认为还应增加教学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课外自主学习资料等。多媒体资源方面,BBS、邮件、聊天室等的使用,为师生提供了线上线下的学习和交流(刘青,2004);超级链接为主的法学双语知识界面是很好的学习软件(May Fan, et al.,2002);笔者认为网上公开课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源。

师资方面,焦点是如何进行引进和培训师资。张乐平(2005)、李燕(2009)、黄振中(2010)等就此进行了探讨,提出聘用专职法律英语教师,引进或培养“法学双语教师”,加强国际交流与校际人才共享,制定双语教学的激励措施等诸多建议。

6.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模式名目繁多,就笔者所见,有“简单侵入式”、“过渡式”、“侵入式”,有“维持母语”、“过渡式”、“侵入式”,有“全外型”、“混合型”、“半外型”,也有“渗透型”、“穿插型”、“示范型”。但,最多还是“沉浸型”、“保持型”、“过渡型”的划分。不论哪种分类,法学双语教学中,学者们都认为“过渡型”和“沉浸型”是比较合适的模式。

教学方法方面,夏雅丽(2007)、滕宏庆(2007)、樊云慧(2013)等建议以讨论、影视观看等形式进行师生互动;采用多媒体教学,合作式学习,案例分析法;增加学生法律原版资料阅读量;小班教学;针对学生语言水平,进行分层教学等。

7.教学评估

针对目前考核的不科学,陈驰(2009)等建议淡化闭卷考试,以评估学生的双语应用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设计多样的考试方式,如开卷和闭卷、口试和笔试、平时和期末等的有机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考核两方面要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郭玉军,乔雄兵,2005)。

综上所述,法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估应以注重能力考查为主,为形成性和终结性的有机结合。

三、启示

各种实践和研究给我国法学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借鉴,但是法学双语教学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法学双语教学的研究方式应多样化,加大实证性研究力度,既应有教学反思,又应采用访谈、调查问卷、实验等更科学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应更宽泛,不仅是课程设置的总体粗略探讨,而且应有对课程设计各要素的专项研究。

参考文献:

[1]Bao Tianren (editor).2004. A Collection of Paper from the 1st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f IATEFL China [C]. Beijing: IATEFL China.

[2]Crystal,D.2000,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Hutchinson, Tom & Waters, Alan.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May Fan, Xu Xunfeng. An evaluation of an online bilingual corpus for the self-learning of legal English[J]. System 30 (2002) 4763.

[5]Yalden,J. 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93.

[6]包运成.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双语教学初探[J].前沿,2008,02:66-69.

[7]陈驰.法学本科双语教学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S1:70-71.

[8]丁利明,金利锋.法学学科“语码转换式”双语教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0,04:41-44.

[9]杜钢建.国际化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03:65-67.

[10]樊云慧.对高等学校开展法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高教探索,2013,01:95-99.

[11]房绍坤,王洪平.英美法教育模式的探索之路――以烟台大学法学教育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26-30.

[12]郭玉军,乔雄兵.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376-380.

[13]黄振中,夏扬.法律英语教学的困境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04:48-51.

[14]焦晓菲.关于法学双语教材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9,08:21-22.

[15]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05:337-344+401.

[16]李燕.高校法学双语教学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149-150.

[17]林薇.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59-160+163.

[18]刘青.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信息法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6,01:108-111.

[19]刘汉霞,孙钰明.论法律英语在法学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高教探索,2007,S1:122-124.

[20]路广.法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09,06:147-148.

[21]罗宗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12-214+216.

[22]沈木珠.国际贸易法双语教学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3:391-394.

[23]滕宏庆.我国法学教育实践双语教学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7,S1:40-42.

[24]万慧.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探索――以广西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8-160.

[25]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07:59-61+55.

[26]肖建飞,任志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少数民族地区法学教育、司法考试、职后培训的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6:159-167.

[27]邢绡红.知识产权法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S1:218-219.

[28]杨志刚,朱志伟.谈我校国际法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教探索,2007,S1:139-140.

[29]张慧霞.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若干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64-166.

[30]张建伟.环境资源法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34-36.

[31]张乐平.全球化背景下法学双语教学探讨[J].河北法学,2005,11:160-162.

[32]赵小平.《国际经济法学》课教学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81+89.

[33]周凡钰,白士彦.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回归理性的思考――以法学教学为视角[J].教育探索,2013,07:48-49.

[34]周莳文.论法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学生为本位的合作式学习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112-114.

课题来源:广西教改项目《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广立学院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

上一篇:工程流体力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