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范文

时间:2023-02-27 13:56:31

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陶冶情操 开发潜能 娱情怡神 培养道德

当前,诵读经典,用中国古典诗词陶冶学生情操,是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道德培养。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美德的精华,有意识地选择诗词篇目加以诵读精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正面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诗词内容,让作品中各种美好的人格形象在学生心中复活,让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超越时空与古圣贤进行心灵交流,让学生在美妙的语言意境中体会感受,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屈原、李白、辛弃疾、陆游、岳飞、文天祥等众多爱国诗人,《离骚》、《望庐山瀑布》、《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示儿》、《满江红》、《过零丁洋》等众多爱国诗章,无不充盈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讲解这些诗人的诗作,吟诵这些诗篇诗章,会激起学生对这些仁人志士的敬仰和对养育这些伟人的祖国的热爱。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必要而且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中国古典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献身,建功立业,今天我们一定要将这种传统继承发扬下去。

此外,中国古典诗词中还蕴含许多道德教育内容,如匡世济民、建功立业的理想道德观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观念;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忠信道德观念;淡泊名利、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念等,都值得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精选精讲,让学生在耳濡目濡、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二、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情操陶冶。诗歌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有所感受而抒发胸臆的产物,是诗人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而引起沸腾感情时的产物。阅读鉴赏诗歌实际上就是鉴赏情感的一种精神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了各种复杂的人生体验,传递了种种真实动人的情感。有抒发对黑暗统治强烈不满的愤慨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有对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等篇;有表现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男儿热血之情的,如曹操的《短歌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等篇;有表现对游子思妇感伤离别的儿女之情,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等篇。特别对美好人性人情的歌颂更是占了很多篇幅,它们形象生动,以情感人,将深刻的内涵、健康的情感悄悄渗入欣赏者的心田。毛诗认为诗有感动和感化的力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推进古典诗词的诵读工程,对学生气质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三、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人向来重视诗教。“不读诗,无以言”。读诗对句已成为历代文人学士的必修课。“知、情、意、趣”诗的涵盖很广,“兴、观、群、怨”诗的作用很大。开展古典诗词的诵读鉴赏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情感、意志、兴趣得到培养,使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从学生时代就对诗歌、音乐、绘画等很入迷,这使得他在科学研究时思想活跃,硕果累累。而晚年时由于工作繁忙,失去了对诗歌、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于是“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机器,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些规律”(梅林《马克思传》),于是成果也平平。这说明创造力的产生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如果牛顿不把宇宙想象成一个整体,那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对古典诗词都有很深的造诣。此外,中国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志存高远,有爱国情思、咏史怀古、修身励志、交友酬唱;还有思亲还乡、人世百态、山水胜迹、咏物寄寓等。它们以优美的声情意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诗人的顺道际遇、宦海波澜和国家的治乱盛衰、人民的悲欢离合。阅读鉴赏这些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兴衰演变、异域的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的思想性格、各个时代的面貌氛围等。知识积累丰富了,艺术鉴赏能力就提高了,也特别丰富了写作题材,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讲读背诵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能力、智力素质都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四、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娱情怡神。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需要,它作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而存在着。诵读中国古典诗词需要我们把学生引入诗词的境界中,领略体会它美的真谛,让学生喜欢它,如对诗词意境和语言的审美。唐代柳宗元有一首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一看,诗人描写得似乎十分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但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样的意境:天地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严酷,却都坚持着自己的工作。这种执著的精神令人感动,自然而然激起读者的欣赏因而产生美感。茅盾曾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些自然物或人造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这种感情上的激动叫做欣赏,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说的就是审美。有些学生因为读不懂古典诗词的这种美感,久而久之便对读诗背诗失去了兴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发现这种美,并且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有人说:“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这话一点也不错,青少年学生正是青春的年龄、诗的年龄,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就是鲜明感人、生动凝练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有这些名言名句的濡染浸淫,我们的少男少女更感受到语言的华丽、生活的美好;因为有这些诗作做传媒,我们的少男少女才更能体会到人间情感的至真、至善、至美。总而言之,燃烧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可无诗。

如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对学生的熏陶所起的作用,已可略见一斑。

参考文献:

[1]说唐诗.浙江大学出版社.

[2]徐旦泽著.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探索.

古典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文教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3-01

随着语文教材的改革,古代诗词大量的被选人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铸炼语言的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那么,怎样去品味诗词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要把握诗歌内涵,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教师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对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认真加以体会、感悟,并与学生交流。如在教学李绅的《悯农》一诗时,针对一些同学浪费、攀比的行为,我结合诗中的语句,讲解了劳动人民创造财富的艰辛、艰难情景,两相映衬,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动员学生向全校发出了“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书,让“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的观念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郑燮的《竹石》时,我诱导学生要学习竹石的坚韧和坚定的精神,并向学生印发了《说“吃苦”》这篇文章,告诫他们“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的道理,列举了经过艰苦磨练取得辉煌成就的中外名人的事迹,渗透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最后归结出“逆境造就人才”的哲理,启发他们要为振兴中华自觉接受磨练。在实践中我感受到:诗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沟通心灵的对话、实现人文精神积淀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是生命实践的新方式。

二 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

三 领略诗词中的美景。

诗词中之景,是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对现实之景的描绘,它铸就了诗人的灵性和艺术创造才能,其美比起现实之美更集中、更突出,因而也往往更令人心旷神怡。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境界,气势和色彩,远非实际的庐山瀑布可比。

诗词中之景,绚烂多姿,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苏轼说,“江山如画,诗词中之景,就是画中的“江山”,它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生动地再现了大自然的美:表现壮美的,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表现秀美的,如李白的“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表现幽静美的,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就色调而言,有的明丽,有的迷蒙。

四 意境想象

诗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 品味诗词中的形神美

所谓“形”,即审美客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所谓“神”,即审美对象的精神、气韵。咏物之诗词,或以形写神,或以神写形,形神兼备。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1.以形写神犹如绘画中的“写实”,即抓住审美客体的外部特征,“把那特性,或者至少把对象的重要性质,尽力表现得鲜明得势”,做到描写的形似,而后则由形似达于神似的境界,这就是所谓“真景逼而神境生”。例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诗人先写花叶,次写花冠,再心花心,三句三个镜头。第三句,“花心愁欲断”,特写放大,景中含情。结句进一步表达了怨春之意、惜花之情。全诗情景交融,形神俱佳。

古典诗词范文第3篇

古典诗词,化作一只彩蝶,在我身边飞舞;古典诗词,变成一朵小花,在我桌前飘香;古典诗词,更如一帘幽梦,让我沉醉其中……

古典诗词,如幽梦,夹杂着浓郁的花香,向我袭来。这里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这里有“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这里有“丝垂翠缕,葩吐丹砂”的海棠,这里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白花的娇媚,在古典诗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花谢花非花满天”花雨纷飞,馨香的空气中夹着黛玉的丝丝哀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无语,陪着人一起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落红一地,与凭窗眺望的人一样凄苦……在古典诗词中,我感受到了花的美丽,花的高贵,花的凄婉……

古典诗词如幽梦,携着皎皎月辉,向我走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月是豁达的,他知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用开阔的胸襟,容纳了他的月亮,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若说苏轼的月亮是一轮圆圆的满月,大气,那么柳永的月亮就是一弯细细的娥眉月,娇美。在“暮蔼沉沉”时,词人朦胧的身影出现在江边,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然后,词人发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慨。一弯残缺的细月静悬空中,散出了孤独凄冷的光。

古典诗词范文第4篇

中华古典诗词文字凝练,形式优美,底蕴深厚,不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而且蕴含丰富的思想和感人的魅力。历代诗词大家,不仅孜孜以求作品的艺术性,更注重将自身的思想和感悟融入字里行间。今天,我们研究学习古典诗词,既要重视其艺术性,也要研究其思想性。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诗圣杜甫《秋兴八首》里的名句,从中可以管窥其独特思想魅力。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多病窘迫,孤独无依。这位饱经沧桑、名满天下的诗人颠沛流离至巴山蜀水时,已是年过半百的垂垂老者。诗人半生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走遍万水千山。这一年的重阳,他独立夔门,只见长风卷浪,万里萧飒,又是满山红叶时,秋风席卷落叶,江水如万马奔腾,呼啸而来,滔滔而去。如此壮阔雄奇的气象震撼了诗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宇宙浩瀚变幻无穷,人生短暂转瞬即逝,万事万物皆循客观规律而行,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而置身于其中的人类如沧海一粟、九牛一毛,实在是微不足道。宇宙众生世世代代演绎着生老病死的轮回,无一可以幸免。在神奇伟大的大自然面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一个古代老人留给我们的大启示,而这其中又包含着对生命的大悲悯。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唐代诗人许浑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从气象上看,大雨将来之时必有一阵狂风,并且黑云低垂遮天蔽日,但暴雨将至前风已沉默了很久;电闪雷鸣的霎那是乌云聚集、翻滚长久的期待;正如尼采所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响彻天下,必长久如云漂泊”。我们常言说的“蓄势待发”,“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曹操讲“大着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包含着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哲理。事物的发生发展,看似偶然,实际上是必然的产物。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系统联系的有机体,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欲歇而意难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失去生命,反而在时代的大潮里,更加与时俱进,发出时代的和声。在《复兴之路》展览上即兴讲话中,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和“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其中,“长风破浪会有时”出自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写的《行路难》,意思是“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巧合的是,李白所处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现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之路》讲话中提到另外两句诗词,出自手笔,用指中华民族昨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语出《忆秦娥・娄山关》;而“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写于1949年的《人民占领南京》中的最后一句,当时中国人民势如破竹,刚刚占领南京。今年的1月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特意引用了《清平乐会昌》中的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是在1943年夏天写下的诗句。当时形势严峻,长征即将开始,但伟人却高瞻远瞩的看到“风景这边独好”。同志在2006年访美时引用了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就中美关系而言,寓意深刻,又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大国风范和伟大气魄。同年的十一月,非洲48国峰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开幕词中引用朱熹的诗句,“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来形容大会之盛况,获得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称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这是总理在2012年的两会记者见面会提到林则徐的此诗句。这不仅体现出温总理的文学素养,我们更从中感受到了这位大国总理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意存高远。“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感受古典诗词思想魅力,学习古典诗词深刻内涵,赋予古典诗词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创新开拓,与时俱进,让古典诗词在伟大的时代放射出崭新光芒,正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任务。(作者单位:长江作家协会)

参考文献:

[1] 《杜工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9.

[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三联书店,2012,6.

[3] 《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1.

[4] 《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5] 《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9,3.

[6] 《温文尔雅》,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9.

古典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意境 鉴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气势磅礴,是当今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根基。古典诗词则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我中华千年古典艺术之瑰宝,时至今朝依然感化滋润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也许在很多读者的心中都深深铭刻着那么几首诗词,每每想起都会思绪万千。或忆童年、或寄相思、或念故乡,那充满豪情壮志的千古绝旬激励着青年时代的我们勇往直前,奋斗不息。我们爱诗,但是我们更需要懂诗,需要懂得它的美从何而来。今笔者作为一名爱诗之人,就古典诗词的美感以及其在鉴赏方面略抒己见,愿与所有志同之士彼此交流。

一.古典诗词之美

古典诗词创作是一门艺术,它具有着诗意与环境、心境的结合之美;富有音韵节奏、抑扬顿挫、合辙押韵、郎朗上口的音韵之美;字句上的工整对称,上下一致的形式之美。一首高水平的诗词往往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1.音韵美

古代诗词的语言极富有音韵节奏感,平仄押韵,在朗读过程中如音乐般自然地给予人以美的享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与朗读是感受诗歌音韵美的必要途径。古人吟诗喜欢摇头晃脑,在这抑扬顿挫中手足身心皆有所感触,这正是一种投入的表现。

例: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合辙押韵富有音韵之美。读者可以尝试着先默念后吟诵。有趣的是很多人在后一遍吟诵的时候,不自觉地做了个剪刀的手势。

2.形式美

诗词的形式美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理解,合辙押韵严格来说也属于形式美的范畴,上下行文对仗工整,前后段落错落有致等等都属于形式美。广义上来讲,诗词的形式美主要还是追求一种视觉效果,在唐诗宋词当中,对于行文上下对称的要求各有不同,其在行文外观上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笔者认为,诗词形式上的美感与意境美和音韵美是密不可分的,很难单独拿出来言说其美在何处,但是若是以诗词和散文抑或是骈散文一对比,诗词短小灵动的美感自有体现。

语句短小,用词精炼是其形式“美”的主要载体。三言两语就能表达出万千情愫,前后两句即是万里江山,除了诗词别的文学体裁很难达到这种效果,不得不说这也正是诗歌易于流传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从古至今很多人喜欢诗词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境美

古典诗词在意境,音韵和形式三者之中,意境的美是最为重要,也是最能打动人的,音韵美和形式美是诗歌的一种外在文体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有锦上添花的功用,一首诗是否能够引起你的共鸣,是否可以直入你的心田,意境是最为关键的,所以某些诗词就算音韵和对仗上不是那么严整,一样可以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世人对于这首词的欣赏,关注点都不会停留在其对仗与押韵上,尽管它的韵脚比较明显,但是这并不是此词美之所在,而在形式上全文也不拘束于行文对仗,或者说这首词压根没有什么工整可言,但这首词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自不必言说。可见,意境才是诗词打动人的核心,情感与人物、环境的共鸣才是诗词之美最为动人的体现。

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又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诗意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情感与人文世事的结合,这里的“美”是看其能否感染读者,能否让读者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俗词滥调即使用上最华丽的语言,也只能流于表面,不入人心,过目即忘。例如: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杨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可谓是意境美的代表作,是自然环境与作者积极心态的默契结合,短短四句不仅让人把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同时内心也如春风化雨般生机盎然。无论读者身处何方,即使未去过西湖都不会影响读者对西湖莲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之情。但是,能打动读者的不是这春天,也不是那西湖的美景,而是作者的感情与西湖美景的结合体――“意境美”。

由此可见,诗词意境之美,涵盖所有酸甜苦辣的情感,与跌宕起伏的人生百态彼此交融,起起落落,曲曲折折才是美的最好诠释。

二.古典诗词鉴赏

古代诗词的鉴赏,简而言之其实就是要深度剖析和解读诗词美之所在,具体到中学课堂则是要求学生能感受到诗词之美,学习其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诗词鉴赏的三个方向,意象意境、情感背景,表达技巧。

1.对意象意境的感悟。

意象是古诗词中用以寄托情感的所有客观形象,而意境则是所有的意象统一在一起所展现出的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意境可谓是古典诗词的骨架和灵魂,对古典诗词的鉴赏最核心的一环就是通过意象,感悟它所创造出的意境。

反复地阅读吟诵是感悟意境的重要途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意象来联想、感悟作者所创造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这是欣赏享受诗词美感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的桥梁。

2.对情感背景的了解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如若只是单纯地从意境意象等诗词本身所蕴含的元素上来评析诗词难免有片面孤立之嫌,甚至可能造成读者解读诗词的结果变成了自己的感情与意境,而脱离了作者创作时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导致读者不能正确地解读诗词。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首容易被误解的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多学生在品读这首诗时,对于作者的“愁”往往理解为“思乡愁”,单从诗的语句和意象意境来看,确实表达了孤单落寞,身在异乡的情境,但是实则此诗所要表达的“愁”却是科举落榜之苦,无颜面对亲友之愁。此类例子其实还有很多,因此,我们要想更为准确的理解诗词,一定要在写作背景和诗人当时心理情绪等方面做功课。

3.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学习是鉴赏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我国古典诗词不计其数,古代诗人圣贤写作技巧也是千变万化,对于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困难和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诗词阅读和积累,有句歌词叫“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下面笔者就几种常见的表达技巧做个梳理,希望会对读者及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要区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表现手法有:烘托、对比、反衬、渲染、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比兴、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抑扬结合等;最后是修辞手法多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借代、对偶等。

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的文人墨客留给了我们如此宝贵的财富,通过鉴赏感悟古典诗歌的美,以期我们每个人能够获得更高的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彭书雄.文本细读与中国古典诗歌解读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05.(11)

古典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德育

一、正确挖掘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

优秀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古典诗词是艺术性和精神价值的融合,承载了审美和人文教育的职责,起着矫正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作用。学员们可以通过一首首优秀古典诗词的的阅读与学习,欣赏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品味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美的欣赏和感染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昂扬的斗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古典诗词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优势,让学员充分认识到什么才是真、善、美,以此彰显文学的人文社会价值。然而,作家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与阶级的局限,纵使十分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也会随着时代和各种条件的变化,再好的东西也要注意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曹操的名作《短歌行》充满着壮志豪情,然而他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却明显地带有封建帝王的狭隘与自私,他所认为的天下不过是一已之天下。岳飞的《满江红》高唱着精忠报国的旋律,但他的爱国是与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交织在一起的。学员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心理和思想都还不够成熟。诗词作品中道德思想十分复杂,往往是鱼龙混杂,精华与糟粕并存。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弃糟取精,要时时注意对学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尽可能地使他们在接受良好的道德思想教育的同时免受不良思想的侵蚀。

二、深刻领会古典诗词的道德思想

1.古典诗词在德育中的优势。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理论性强,内容系统集中,能够直接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然而政治课教学中多采用思想灌输、理论说教的形式,容易使学员产生厌学情绪,很难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与之相比较,古典诗词是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那些杰出的诗人、词人以及他们笔下一个个高大、出色的艺术形象为学员们树立了榜样,学员们眼前浮现出的是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感受到的是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他们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因此,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员接受,事实证明它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告诉人们不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拨开迷雾见青天,黑暗的前面就是光明。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旧的知识,发现和探索新事物,才能永葆青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他们思想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2.古典诗词蕴含的德育功能。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篇章,它是心灵的感悟,实践的总结,能给人以哲学的思考和教益。它能使学生在获得美的艺术的亨受的同时,更得到深刻的哲理的启迪。这些启迪,能使学生客观地看问题,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办事;能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问题,学会运用多向思谁,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分析事物、理解事物、对待事物。古典诗词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因为它是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不依附于物质,而满足人精神的自由的特质,可以让人超越现实的拘限,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根本性觉醒。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又十分宝贵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以事实、情景和感受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中国古典诗词,对忠义、勇敢、奉献、爱国等等精神品质有着大量深入而透彻的注解,能对学员精神和道德方面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以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为例,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歌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是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的名篇佳作。

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最丰富、最生动的载体,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学员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实践证明,古典诗词在提高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员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奉献意识,教会学员如何做好现代军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切实搞好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古典诗词范文第7篇

为什么本是古典小众化的中国传统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就别说读诗、背诵旧体诗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又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看到这样直播的画面,让好久没有心头一热的本老汉,眼眶湿润了。每个人成长的经历,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都有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召唤,这是人的“诗性心灵”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准确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烦躁、困惑、焦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生活清贫不会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人生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审美价值的一致,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我们重温储藏心底的古典韵味。

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达到了登峰造极之美,它创造的审美上的“中国意境”更是几千年来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自我慰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精神与灵魂上的滋养。

重温传统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借古抒怀,而是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世界与人文情怀,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的表达,是心灵永不荒芜的渴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的源泉和来源。

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怦然心动]

优秀经典的民族文化,是能给予我们灵魂滋养的一个重要源泉。从《诗经》以来的悠长的中国诗词传统中,含N着中国人独有的生命与智慧,精神与风范。透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盛况,看黄发垂髫吟诵一篇篇诗词佳作,再一次印证了古典诗词与我们的血肉联系。渴望诗意心灵的决心不死,向往诗意生活的意志不灭,这份古典情怀薪火相传,定能汇涓涓细流为,撑起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携一颗诗心上路,边走边吟。

古典诗词范文第8篇

一、当诗词表现同情、哀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怜悯”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唐代连年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又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既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此外,“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和“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中的“可怜”,也译为“怜悯”。

二、当诗词表现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诗中,诗人用“可怜”表现出自己对秋夜美好境界的热爱,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又如《孔雀东南飞》:“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形容“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如果这里的“秦罗敷”没有几分姿色,阿母断不会为儿子求之。

三、当诗词表现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

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的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弄了统治阶级浪费人才不顾苍生的现象。又如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毁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增加了诗歌惋惜遗憾的感情力度,透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之情。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四、当诗词表现赞同、羡慕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羡”

古典诗词中,“可怜”作“可羡”解释的例子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兄弟姐妹都封侯拜爵做了大官,整个杨家的门庭光彩照人,真令人羡慕。于是使得天下为人父母者,不愿意生男孩,而宁愿生女孩。”很显然,这里的“可怜”是“令人羡慕”的意思。

古典诗词范文第9篇

“出”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时候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是一个平常的动词,表达“出来”这样一个动作。比如“烟销日出不见人”“出没风波里”“却被斜阳拈出来”。但有些时候,特别是很多写景的诗句在使用“出”字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别样的意味。

一、出字营造动态之美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同样,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飘渺的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这样做,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态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感知,被细致观察,而人们对静止的事物有时却而不见,所以用文字去描写景物,就要善于将静景化为动景。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景的诗句,经常用“出”字达到化静为动的效果。唐代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是一首极富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描绘一个巴女唱着《竹枝词》放牛时那种无忧无虑心情舒畅的情景,就像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小风俗画,令人读来有心旷神怡之感。其中“记得芭蕉出槿篱”写景极为出色,广为人称道。此句之妙不仅在于有丰富的色彩――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等色;它与浓绿的芭蕉相互映衬,看去确实分外夺目。更在于用“出”字化静为动,把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在这首诗中,芭蕉本是静植于门前的,是一种静景。诗人用“出”字把静植于门前且高过木槿篱笆的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让人感到那绿色生命的律动,充满了生机,让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更好的表达了日常生活的情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名诗,“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万口传颂的佳句。“出”字显示出一枝红彤彤、艳晶晶的杏花探出墙头,向人们泄露了院中春天的消息。此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化静为动,让静态的红杏动了起来。这样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出字创造层次之感

层次感在绘画、雕刻、摄影中都很重要,它要求合理地表现出图案的主次,远近、大小、前后等透视关系。中国古典诗词描写景物也非常重视这种效果,常常用远近高低大小的处理造成景物的层次感。“出”字的动作特性常使诗人用它来表示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的层次感。南宋赵师秀的《数日》:“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却毫无秋天萧瑟肃杀之气,反而显得活泼丰富。这与作者善用“出”字,写景注意层次感,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有关。“林疏放得遥山出”写出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尽了,树林稀疏,把久被遮尽的遥山放了出来。在这里诗人用“放”“出”两个字把近处相对低矮的“疏林”、远处延绵不断高大雄伟的“遥山”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凸显出远近高低、大小迥异的层次感。这样一来本来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却让诗人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用“放”用“出”,神采飞扬,既富画意,更有诗情,让赵师秀这首诗写秋天的诗不落窠臼。

北宋徐俯的《春日游湖上》:“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最后的一句诗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宋的赵鼎臣在《和默庵喜雨述怀》诗里边曾说:“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说懂得讲“春雨断桥”这个好句子的,人家说是谁呢?是徐师川。这与这句诗在写景上很有特点有关,这句诗除了用“小舟撑出”的动态和上句“人不渡”的静态对比外,还用“出”字造成画面的层次感。春天到了,河堤上的柳树又长出了茂密的绿叶。密密的,倒垂的柳条像一幅巨大的幕布遮住了整个河堤,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绿色背景中突然“出来了”一条小舟。这样,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大小的对比,造成了明显的层次,丰富了画面内容。在“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的层次对比中,这条“撑出来的小舟”立刻成了焦点,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春雨断桥人不渡”的懊丧瞬间被柳暗花明的惊喜所代替,春游显得更富有情趣了。

三、出字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

出字在更多的时候能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第六句“秋千竞出垂杨里”,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同时,一个“出”字让打秋千的人“飞出了”绿树成荫的背景,在远近大小的层次对比中凸显了人的活动。这样化静为动,注意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金代赵秉文的《北都望雪》:“千山雪尽出樵车,一径云移去似蛇。小屋平头墟落里,炊烟起处是人家。”“千山雪尽出樵车”中的“出”也同样精彩。写樵车之“出”,用的是化静为动之法,在似不经意间带出了诗歌中的主体――人,在寂寥荒寒的画面中,幸赖这活动的车和人,为这似乎沉睡的、凝固的世界带来了生意。写樵车“出”于千山,有意识的把“樵车”和“千山”作对比,造成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感。和“千山”相比,这辆樵车自然是太小了,小得微乎其微,可是在大而静的背景映衬下,这个运动着的点却格外引人注目。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之所以醒豁原不在它的多少。在这个基础上,由车而路,由路而村,在群山大壑中一步步透露出人的消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流露出诗人盼望国家振兴、民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中国古典诗词注意炼字、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同一个“出”字在不同的诗篇中传达出的是不同的神韵和情致,涵泳咀嚼,意味无穷。

古典诗词范文第10篇

一、揣摩诗歌的意境

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中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享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我们来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读后给人以审美的。

二、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诗是抒情的艺术,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更能充分的显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例如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振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江左风光,历来为生长北方的文人墨客所向往。如今词人身在江东了,却并未感到喜悦。原因是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了。词人结合特定的景物、时令、旅途状况,层层转进,如剥茧抽丝般的来抒发感情,最后凄然归思,这样抒情便显得很自然。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格美,使人读来虽觉凄伤却无压抑之感。

三、抓关键词句

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再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的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

四、掌握一定的赏析技法

因为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技巧来表现,因此,从表达技巧入手,思考作品所用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鉴赏诗词。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如:赋、比、兴,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写愁生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深重。李白写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大胆的夸张,把瀑布一泻千里,末势犹壮的气势呈现在读者面前。若死板套用科学思维,对这些诗句则一筹莫展。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则用排比的修辞,构成典型环境。另外,写作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常见于诗词中,鉴赏时须注意。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前两联则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李凝居处周围的环境,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描写月下的幽静。自觉地理解吸收借鉴优秀诗歌中的写作技法,一方面可提高鉴赏水平,另一方面对写作也大有裨益。

上一篇:令人感动的一件事作文范文 下一篇:我爱家乡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