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范文

时间:2023-02-26 13:46:29

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1篇

(2008江西卷14题)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至于鸥鹭无拘管,北区南来自由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试着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的腹地,先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一、注意诗题

诗题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诗歌类型有着不同的鉴赏路数。本诗是写景抒情诗,严格说来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间接抒情中还包括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等。其实2006年江西卷的诗歌鉴赏题就是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意识借景抒情诗。

二、注意作者

知道作者,可调动个人知识积累,了解诗风。如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杨万里性刚介,持身立节。其诗特点是语言自然活泼、想象丰富新颖,且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当时号为“杨诚斋体”。在南宋,与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是江西籍诗人,2006年江西卷就曾用过杨万里的《三江小渡》出诗歌鉴赏题,作为江西考生就要对杨万里有所了解。

三、注意文本

诗歌文本应该是鉴赏的主体。离开了原诗,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注)提供的信息,可知,杨万里眼中的淮河,在北宋时是腹地,南宋时却是宋、金国界。淮河以北尽为金国疆土。诗人身临其境,禁不住黯然神伤,反映出诗人的伤时忧国之心。

先看《初入淮河四绝句(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玉人述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陆游有诗云:“自恨不如云际雁,南来犹的过中原。”(《枕上偶成》)南宋人怀念中原,常借助北去的南来鸿雁起兴。杨万里也是如此。前二句说,出使到金国之后,沦陷中的北方人民定会偷偷诉说亡国之痛,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后二句说,还不如不会说话的鸿雁,一年还有一次能够回到江南故国。这个结语表达了“中原父老”对南宋的向往。

上面做了这些铺垫,我们再来分析《初入淮河四绝句(三)》。第一句“各背驰",船驶的方向不同,目的地不同,淮河以北是金国,以南是南宋。第二句,亦难为”透着无奈。我反复对考生讲过,学习语文,鉴赏诗歌,鉴赏文言文,鉴赏现代文(尤其是散文),要对词语敏感。如果对重要的词语没有感觉,漠然视之,那是学不好语文的。第三、四句,与《初入淮河四绝句(四)》的第三、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人民却要受“拘管”,不能自由往来。表面上的写景,却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之情。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渴望国家能统一、两岸人民能自由往来这种心情当能体察。

四、注意注释

高考题的注释绝非可有可无。本题的注释交代了时代背景,是解题的钥匙。尤其“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诗人北望中原,原是北宋腹地,今已沦为金邦领土,能不感慨万端吗?诗人感怀什么?绝不会是诗歌表面上的四句写景吧?有的注释解释关键性的词语,有的注释简介作者,有的注释交代诗人写该诗时的境遇,有的注释交代时代背景,有的注释甚至就可用来作答案的一部分。

五、注意提问

诗歌鉴赏题的提问方式值得注意:它隐含着思考答题方向。或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或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或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或是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观点。如是开放性提问,“赞同”或“反对”任择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要求: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在诗歌鉴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几类:

1. 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映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 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 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景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对面落笔,也属虚写。往往能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例如杜甫的《月夜》。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2篇

一、读诗题、出处,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诗题是诗的眼睛,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鉴赏的关键。诗歌的标题常常会给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有的标题点明写作背景:如王维《使至塞上》、贾岛《访隐者不遇》;有的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曹操《观沧海》、赵师秀《约客》;有的表明作诗的目的: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有的表达诗人的情感:杜甫《倦夜》、李绅《悯农》等。

读诗歌应注意其出处和作者,作到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和有关的时代背景, 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全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 倾向等。孟子说:“诵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我们要欣赏杜甫的诗歌,就要明白浓厚的儒家思想对他的浸渍,坎坷曲折得人生经历及所处的唐代由盛而衰的时代背景,从而整合成了杜甫诗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古道热肠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顿挫”。如果我们不了解曹植写作《七步诗》“煮豆燃斗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相关时代背景,就不会理解曹植用“煮豆燃斗萁”这个无比深刻的比喻,淋漓尽致的揭露了曹丕残害骨肉的残忍行径,对诗的意蕴便会全然不知,如牵强附会,便会弄出错误来。

二、咀嚼字词,分析诗眼,理解诗歌的语言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常常是作家从大量语言材料中经过比较、筛选而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两句三年得”,方换得“一吟双泪流”。如果读者一目十行地扫过去,不仔细体会作品中每个词语的含义和韵味,就不会领会到作品的神妙之处。诗歌的语言,不像其他作品那样直露,而是含蓄不露,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在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诗,诗的语言十分简明、精练,但蕴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深刻,语言十分含蓄。全诗虽无一句羁旅行役的清苦孤独,但是,短短四句,却足以发人联想。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是答复妻子的问讯,客居在外的人,本来是应该知道归期的,这里说“未有期”,就含蓄着不尽的凄楚。接下来写景,凄风苦雨连绵不断,涨满了池塘,旅邸的孤独寂寞尽在言外。三、四句写得格外深沉。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到:何时才能团聚,剪烛西窗之下,彻夜长谈今天这一段令人愁肠寸断的生活呢?“共剪西窗烛”是言夫妻和睦、情深意洽,与今日“巴山夜雨”的索然寂寥形成强烈对比,使这首诗格外耐人寻味,为读者的 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分析诗眼极为重要。诗词之眼,乃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 关键词句,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 的 聚光焦点。如宋祁的《玉楼春》中的“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把境界写活了,这就是诗眼。抓住诗眼,有助于提挈全篇,融会贯通。

三、捕捉感情,体味意境

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和,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捕作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因为诗歌是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的,鉴赏诗歌,不能抛开诗的形象。只有分析诗歌形象,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故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且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日暮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瘦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这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浓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撞击人们的心扉。

四、理解典故,增强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

故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成功地应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用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抱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五、分清类别,区分风格

古典诗词,分类标准较多,在鉴赏之初,首先要分清是诗、是词,还是曲。诗按格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诗;近体诗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按内容可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战争诗和思乡诗、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等。

鉴赏送别诗时,应注意是谁送别谁,谁是走的人,谁是不走的人。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

怀古诗,一般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或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战争诗和思乡诗,一般地来说,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较少,大多是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往往是表现作者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们、怀才不遇的伤感,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借景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品质。

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大多都与妇女有关,一是妇女对在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是对出门在外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诗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和诗人美学观念在他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钟荣在《诗品》中把诗的风格归纳和概括为二十四种。总体上只有阳刚和阴柔两大类。阳刚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等。阴柔有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但同时也应注意如辛弃疾等诗人阳刚中有阴柔之美。李清照阴柔中也有阳刚之美的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3篇

一、感受形象,品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而意境都是通过诗中形象来表现的,诗人常在诗的形象中融入自己的情思和感受,寄寓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的《黄河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把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情思,巧妙地融于如画一般的形象中。我们可以从诗中描绘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图景中,感悟到深远博大的友情。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图景,让人感受到诗人看者朋友越去越远,久久不愿离去的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咀嚼语言,体会精妙

诗歌的语言讲究遣词造句,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反复咀嚼品味语言,体会其含义深刻的字词,领会诗的精妙。李白诗《望天门上山》,诗中的“断”“开”“出”三个动词用得精确生动,“断”描写出天门山这样雄伟的大山,有时从中而断,这就有力地突出了江水的磅礴气势;“开”写出天门山被大江打开,这不仅反映了天门山的“天门”二字,而且,渲染了一种奇雄壮观的意境。因为既为天门,不是一般力量可以打开的。被江水冲开,这带给人们多少诗情画意。“出”这个动词,把静景写成了动景,不仅把对峙的山峰写活了,突出了天门山的雄奇,也赋予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山对人的出迎,也写出了作为游人的作者的欢快情怀。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立足点是在行使的船上,否则就不能得到这样的动态的感觉。

三、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歌中更多的是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读古诗时要从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中去体会诗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杜牧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诗歌中的第一句的“烟”“月”是互文之义。诗人有意识地以商女卖唱来抒怀,用那个浅显而富有深情的熟典——亡国之君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花》),指桑骂槐,痛斥晚唐社会帝王将相达官显贵迷恋声色,醉生梦死的腐败行径。可见后两句意在言外,而余味无穷,是爱国忧民的千古佳句。我们在鉴赏时要通过分析表现手法及技巧,才可体会其中意蕴。

四、展开想象

朱自清说:“诗是精辟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诗总是‘以少总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欣赏诗而不去‘想诗’,是体会不到诗中的意味的。”(苏少波《中国古代诗歌》)

诗歌讲究含蓄美,不直露,总要留下一块空白,用尽可能少的词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让读者驰骋想象,感受诗的内蕴力。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会诗中蕴含的诗意,去把握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把作者要说的话补充完整。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4篇

古代诗歌的形象应该是由诗歌里面的人、事、景、情、物等具体内容构成。大致说来,诗歌的形象分为两类,即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和白居易。景物形象又可分为景象和物象,景象如诗中描绘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等,物象如韦应物的《闻雁》中的雁等,这些形象都是诗人经过艺术概括和加玉创造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图景。体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所说的“意象”。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呢?

一、要知人论世

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如果了解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就不难把握《孤桐》中的孤桐形象,就是王安石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受到种种打击,但仍志存高远,正直不屈。再如2009年[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人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本词写作背景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可见侯蒙的幽默诙谐;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可见侯蒙的乐观自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可见侯蒙的志向高远。了解了本词的创作背景。不难解读侯蒙的形象了。

二、抓关键词语

例如标题、结句和一些关键的字就能透露一些信息,便于理解诗句,把握形象。如2009年天津卷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抓住“半含”“新梢”两词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抓住“凉”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抓住“净”“香”两字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三、知意象寓意

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可以帮助我们鉴赏景物形象,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相思之情的载体,梅花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等等。以2008年广东卷为例:《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吕本中诗中,木芙蓉成了爱国志士的象征。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作者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范诗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作者借此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5篇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①

王 维

积水不可极②,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③,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①晁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晁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极:引申为达到极点、最大限度。③鳌:传说中海中能负山的大鳖或大龟。④乡树:乡野间的树木。扶桑:这里指日本国。

1.“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这是实写还是虚写?诗人写送别友人,为什么要写这些动物呢?请简析之。

答:

2.有人说,此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圣泉宴①

王 勃

披襟乘石蹬,列籍②俯春泉。

兰气熏山酌③,松声韵野弦。

影飘垂叶外,香度落花前。

兴洽④林塘晚,重岩起夕烟。

[注]①圣泉:在今四川中江东南玄武山。②列籍:依次而坐。③山酌:山野人家酿的酒。④兴洽:兴致和谐融洽。

1.“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此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答: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表现出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湘宫人歌

温庭筠

池塘芳草湿,夜半东风起。

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

黄粉①楚宫人,芳花②玉刻鳞。

娟娟照棋③烛,不语两含埂

[注]①黄粉:在面部点黄粉作为妆饰。②芳花:一作“芳菲”。③棋:一作“台”。

1.首联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简析之。

答:

2.此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呢?为什么?

答:

【七律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②。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作者因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作者遇赦北还时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据《论语・公冶长》载,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首乐曲。

1.诗歌首句“参横斗转欲三更”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亦比喻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接下来三句也为借景为喻的手法,请简析之。

答:

2.请解读诗歌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正月崇让宅①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②。

[注]①崇让宅是诗人的岳父、径原节度使王茂元在东都洛阳崇让坊的宅邸,诗人和妻子曾在此居住。诗人的妻子卒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夏秋g。此诗作于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正月。②起夜来,乐府曲调名,是妻子思念丈夫之辞。

1.请从写景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答: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

[注]谢玄晖,即谢I,南齐著名诗人,曾任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下狱死。“澄江静如练”出自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请赏析颔联中“摇”和“滴”字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全诗,简析为什么诗人“长忆谢玄晖”?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雨过偶书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1.有人说,此诗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呢?请你简要赏析。

答:

2.这首咏物诗表达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简要概括。

答:

【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谪仙怨①

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②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这首词为酬答远谪的好友梁耿的寄赠而作。@时作者也被谪睦州,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写了这首词。②长沙:指汉代贾谊谪迁长沙。

1.“鸟向平芜近远,人随流水东西”这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答:

2.请结合全词,简析“独恨长沙谪去”一句中“恨”的内涵。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生查子

欧阳修

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①,一一春莺语。

娇云容易飞,梦断知何处?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

[注]①雁柱十三弦:筝有十三弦;琴柱斜排如雁斜飞,称雁柱。这里代指古筝。

1.请赏析“整翠鬟”与“频相顾”两个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

2.本诗表现手法多样,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柳初新①

柳 永

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②。柳抬烟眼,花匀露脸,渐觉绿娇红姹。妆点层台芳树,运神功、丹青无价。

别有尧阶试罢。新郎君③、成行如画。杏园风细,桃花浪暖,竞喜羽迁鳞化。偏九陌、相将游冶④。聚香尘、宝鞍骄马。

[注]①此词为作者于景佑元年(1034年)中进士时所作。②杓:(biāo)古代指北斗第五、六、七颗星,亦称“斗柄”。亚:低俯、低垂。③尧阶:喻宫廷。新郎君:唐宋时称新考中的进士为新郎君。④羽迁鳞化:道士成仙称为羽化,鱼变为龙称为鳞化。九陌:指京城的大道。相将:相共,相随。

1.“东郊向晓星杓亚。报帝里、春来也”这两句话采用了什么手法?简要分析之。

答:

2.词作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竹马子

柳 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①。对雌霓②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③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④,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注]①烟渚:烟雾弥漫的水中小岛。②雌霓:古代传说,虹出现时成双成对,其颜色鲜艳为雄,颜色暗淡为雌。又说,雄称“虹”,雌称“霓”。③素商:秋天。④神京:指南宋都城汴梁(即今开封)。

1.柳永作词最善于使用虚实手法,此词可见一斑,那么,请你分析他这首词作是如何使用虚实相生手法的。

答:

2.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择取了哪些意象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八六子①

秦 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i尽还生②。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③,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④、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鞑杏炅晴。正销凝⑤,黄鹂又啼数声。

[注]①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②i:同“铲”。③袂红:红袖,指女子,情人。④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⑤销凝:消魂凝恨。

1.词作的下阕开头句有什么巧妙之处呢?请简析之。

答:

2.这首词语言上有何特色?全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

戴复古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①。重来故人不见②,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③。流恨落花红。念着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④,凭栏目送飞鸿。

[注]①恼乱:宋时口语,即撩乱。②故人:指戴复古的亡妻(即后娶之妻)。③兰皋:芳草丛生的水湾。皋,水边地。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④楚天:指南方的天空。楚,戴复古悼亡之地在江右武宁即今江西武宁县,古属楚。

1.在词的上阕中,有这样的用词“一点”“十年”,既然是“一点闲愁”为何又“十年不断”,这是否矛盾呢?为什么?

答:

2.在词的下阕中,有一个细节写得非常好,你认为是哪个细节呢?为什么好呢?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6篇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吟诗女子的形象。

答:

2.“清歌一曲月如霜”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盆 池

韩 愈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

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答:

2.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 中

王 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注]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元:原来。

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指出王勃的《山中》一诗中的情景关系。

答:

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宿城南亡友别墅

温庭筠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注]。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南县。

1.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成都府[注]

杜 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这首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

1. 诗中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2.请简要赏析本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江曲

苏 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O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O:水中浮草。

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答:

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古离别

韦 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③,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①毵毵(sān):形容柳枝细密下垂的样子。②不那:无奈。③玉鞭:华贵的马鞭。云外:此处指遥远的江南。

1.恰当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更”字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虞美人

琦 君[注]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注]琦君: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①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②。

翡翠③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④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⑤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桡:船桨,指代船。②赊:语助词。③翡翠:翡翠鸟。④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鹭鸶栖息的地方。⑤旆:旗。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2.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本诗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注]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简析颔联中“犹”“自”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的?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野 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西塍废圃

周 密

吟蛩鸣蜩引兴长,玉簪花落野塘香。

园翁莫把秋荷折,留与游鱼盖夕阳。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诗的一、二两句表现了废圃的景色,请简要赏析其表现手法。

答:

3.有人说,这首诗用词浅近清新,意境妙合自然,虽为“废圃”,却“废”而不冷。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W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答: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两句一气贯注,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古代诗歌 教学体会 鉴赏步骤 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步骤:

一、审诗歌的题目,把握其中包含的丰富信息。

诗歌的题目即诗歌的眼睛,其中寓含着大量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以及诗歌的类型,甚至主要的表现手法等)。认真理解诗歌的题目是我们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个题目看过之后学生会清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同时也会自然的联想到“古人登高必有所感怀”的习惯。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位爱国诗人登高望远学生应该自然的和英雄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心境联系在一起,这样对于理解整首词会有很大的帮助。可见深入理解诗歌的题目有时对于理解整部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关于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领会。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所描写的对象,那么学生可以从描写的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中的“送”点明了什么事件,“孟浩然”点名了送别的对象,那么孟浩然和李白是挚友,同时也是诗歌创作方面的知己,孟浩然的离去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件十分难过的事情,真可谓“人生得一知己难矣!”。诗歌题目中的“之”是一个动词为“到”或者“往”的意思。“广陵”为到的地点。看完诗歌的题目基本上就会了解诗歌所写的大致内容了。诗中很自然地写出当时见到的景色、听到的声音和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者暗示了某种感情,那么就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角度入手,去理解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诗歌意象来传达情感的。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看到这个诗题中的“忆”字,学生就会明确这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结合诗题再看诗歌中的内容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杜甫这样一位大方之家,诗中未题一个“忆”字,只描绘了一番边秋、露月,叙写了一遍有弟无家、寄书不达的形势,其焦忧之情、思念之切尽显。可见认真分析诗歌的题目对于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二、审诗歌的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深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当讲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时学生应掌握辛弃疾的创作风格,这样对学生理解词有相当大的帮助。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烈,沉郁顿挫,豪迈非凡。他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的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学生了解该词的创作背景也至关重要,这首词是作者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所作,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南宋已十多年的时间了,虽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抱负,但是朝廷对他不信任。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了解作者创作风格,分析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入手:

1、明确诗人创作方法与风格特点。如读到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就应该想到他们都经历过大唐的全盛时期,同样也都经历过让人痛苦不堪的安史之乱。那么他们在经历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其风格特点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李白诗歌的特点是清新飘逸,诗歌在描摹写景之时会给人以灵动之感。杜甫的诗歌特点则是沉郁顿挫,读到伤心时会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2、准确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解读。这里所谈的背景包括诗人物所处的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借助背景,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易安居士李清照笔下的作品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真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他的创作以“靖康之变”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高中语文必修四所选的李清照的《醉花阴》《声声慢》就是写于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学生如果清楚的知道她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那么就会很好的理解两首词各自不同的特点,准确把握词所抒发的情感特点。

三、深刻w会字句,品位诗歌语言魅力。

1、正确理解诗歌中的用典。诗歌中的用典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出处的,课本一般会有注释。对于这类典故,学生要强化记忆,掌握典故的由来和内容,避免张冠李戴,混淆人物。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于《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另一种是课本上无注释的,它是是古典诗歌中许多常用的意象,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有了典故的功能。

2、把握诗歌中的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一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歌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学生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王维“日色冷青松”;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以上诗句中的“冷”、“暗”、“红”、“绿”、“老”、“肥”,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各有各的妙用,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以上是本人在古代诗歌鉴赏方面的几点体会,有不足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

2.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欣赏;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是通过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课改之潮滚滚向前,其势之猛,探讨之烈,可谓前所未有;各种理论,各种观念,亦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可谓蔚然壮观。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值得关注。近来教学古典诗歌,偶有心得体会:我认为,古诗欣赏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遗忘点。古诗虽短,但其语言的高度浓缩及技法的纯熟,均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为文浅谈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p思想感情p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p杜牧p李商隐p苏轼p辛弃疾p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二、从语言领略旨趣

语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体其衣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质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其外观的绚丽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们应该品它的质然后再定论,诗歌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甚至是音乐感。一个语感较好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诗中的精妙字眼或词眼、一首诗中的奇言佳句,这如同书法中的“涨墨”手法,会直逼你的视野。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三、理清诗词风格流派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俊拔,李贺的奇谲险怪,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不能驰骋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志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不同诗作风格迥异,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抒感的呢?其实很简单,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就是直接抒情;类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就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还包括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等。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9篇

关键词:古诗;鉴赏;四关注

根据考纲要求,高考诗歌命题主要考查高中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的能力。但是古代诗歌鉴赏历来是考生感觉难度较大的题型,总体得分情况亦不甚理想,主要原因就是考生对古代诗歌鉴赏不得法,不知从何下手去理解把握诗歌的主旨。读懂古诗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想古代诗歌鉴赏有所突破,考生在鉴赏时就要注意“四关注”。

一、关注诗题

题目,往往是诗歌的眼睛,概括整首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推敲诗歌的意旨。它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考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目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与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

如,2013年高考天津卷诗歌鉴赏考查的是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从题目我们可知诗歌类型是送别词,“廓之”显示作者送别的人为廓之,“秋试”表明廓之要去参加秋试。结合词中“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等高大美好的意象就可大致揣摩出诗人的情感,此词虽是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没有一般送别诗那样的离情别绪,而是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再如,2013年福建高考诗歌鉴赏的诗题是“送何遁山人归蜀”,从题目可知这也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何遁山人,诗题直白些说就是“送别何遁山人回四川”,其中“山人”二字又有深意,即“隐居山中之人”,那么大致可推测诗歌主旨与悠闲自在、超脱世俗的情感多少有些联系。

二、关注作者

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

如,2013年北京高考李白《古风》(其十)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小题“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自己欲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功成身退的决心,在本诗中李白直接把鲁仲连引为“同调”,自认为和鲁仲连都是“澹荡人”“倜傥生”,再根据“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点李白所推崇的鲁仲连的主要事迹,解答此题应该不难。再如,201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是王维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从王维所属的“山水田园诗派”,到他安贫乐道、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可以体会到他对隐居生活的自得。

三、关注注解

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了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或是对诗中关键处的注释,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

如,2013年浙江卷白居易的《秦中吟・歌舞》后面的注解是:“阌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关注这一信息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通过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的鲜明对比,无情鞭挞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深切同情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的思想内容。而2013年高考福建卷梅尧臣《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的注解是“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考生关注这一注释,对理解把握作者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就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关注考题

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考生应注意挖掘把握,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让它为我所用。

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II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第8题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提到这是一首咏梅的诗,那么考生就要在诗歌中找出写梅花的句子,但除了首句提到“几树梅”外,再没有直接地写到梅,从而可以看出是侧面描写。而2013年福建高考《送何遁山人归蜀》诗后第二小题:“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题目其实已经透入诗歌的内容思想,考生根据题干就可明确三、四两联是想象之景,再结合作者想象友人第三联归家时“逢社燕”“浣征衣”的细节和第四联归家后“自临水”“已息机”的生活,应该能较容易地揣摩出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即希望友人在归家时能轻松愉悦,归家后能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常国强,董晓平.2013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

古代诗歌鉴赏范文第10篇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这是2012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笔者据此为2013年高考冲刺提供点思路。

一、重温考纲考点。从模糊走向明确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仍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就考点而言,仍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内容,把握诗歌情感。鉴赏形象,包括鉴赏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写景诗中所写的景物以及咏物诗中所咏之物等;鉴赏语言,主要是品味精彩的词句,包括赏析脍炙人口的名句、咀嚼生动传神的字词;鉴赏表达技巧,主要是分析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情况比较稳定。选材多为唐宋诗词,律诗、绝句、小令、中调,形式多样;题型为主观题与客观题兼有;题量为2~3题,分值稳定在8~10分。因此,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高考真题研究人手,寻找规律,指导复习。

二、温习古诗常识,从零散走向整合

中学阶段,同学们已学过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的知识庞杂。因此,通过梳理、整合诗歌知识十分必要。

把握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与突破口。例题第2题考查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她孤独寂寞,满腹哀怨,是一位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女性形象。鉴赏形象更多需要考查意象。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物象。古诗意象所表达的内涵比较稳定,它们或抒高尚品格、壮志情怀,或吟征战苦乐、盛衰兴亡,或诉送别思念、思乡怀人,或抒闲适恬淡、豁达坦然。记住各类意象的内涵,便掌握了解读诗歌情感的密匙。例题中的“月”、“风”、“花”等均为表示思念、青春和美好的意象,词人反其意,极写其无情,与“千万恨”、“心里事”的多情相照,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炼。鉴赏语言要联系其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对炼字、关键句、语言特色(风格)等进行领会与把握。例题中的“恨”字意思丰富:既是行人远“在天涯”,思而不归化为恨,极言思之深;又见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的无情,侧面写思念之深之切。可见用字之质朴与自然。

鉴赏常用表达技巧是重要的考点。从抒情方式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托物言志、以古言今等。从表现手法看,有象征、对比、反衬、虚实动静、烘托衬托等。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借代、用典等。例题第3题要求鉴赏结句实即考查手法,问得含蓄。“摇曳碧云斜”,是说碧云在空中飘泊无定,如人心神不宁;碧云西“斜”,如人之心情消沉,写尽思妇的牵挂与企盼。这是象征手法。又以景结词,情景交融,蕴味悠长。

三、熟悉解题技巧,从感性走向理性

经过几轮复习,同学们已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要提高答题正确率,还得在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再作理性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技巧。

1.学会知人论世。知人就是掌握作家的生平和作品风格,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风貌和文化背景。作品的内容、情感及风格均因时代不同、作家遭遇不同而不同。盛唐时的李白,盛极而衰时的杜甫,晚唐的杜牧,他们的作品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同为豪放派,苏轼的豪放与辛弃疾的豪放也截然不同。例一词作者温庭筠是唐代作家,他才思敏捷,诗词兼工。词作多写女子闺情,风格裱艳精巧,清新明快,被称为花间鼻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对正确解读词旨十分必要。

2.学会分类鉴赏。根据题材不同,古代诗歌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送别诗、咏史诗、闺怨诗、边塞诗、羁旅诗等。我们要弄清诗歌类型与诗歌题材、手法及风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安慰劝勉。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闺怨诗的孤寂愁苦、思远怀人,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羁旅诗的怀才不遇、落魄思乡等,这能帮助我们提高鉴赏的准确度。

3.掌握常用术语。古典诗歌常用术语很多,如评价主旨有意境深远、言近旨远、言简意丰等,鉴赏人物形象有忧国忧民、历经磨难、胸怀宽广、舍身保国、寂寞愁苦、孤傲高洁、寄情山水、壮志难酬、慷慨愤世、重情重义、纯朴善良等;表达思想感情有孤独惆怅、寂寞伤感、恬淡闲适、忧国忧民、悲怆激愤、相思怀旧、别恨离愁等;风格方面如曹操的苍凉雄健、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温庭筠的绮丽香艳、苏轼的豪放旷达,韩愈的奇特磅礴等,不一而足。掌握术语能帮助我们准确答题。

四、适当训练真题。从规范走向娴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

1.解题须五看

一看标题,揣摩其中的诸多信息。可从中推断诗歌的主旨,弄清意象及情感,初步判断诗歌类型及手法。例题中,“初见”二字为“题眼”,暗含“惊喜”、“期待”之情,以激发阅读兴趣。二看作者,推测其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例题中,张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思想深受苏轼的影响,由此可推测他的命运及作品风格。三看注释。试题一旦给了注释,往往十分重要。它们或暗示背景,或解说重点字词、典故。例题的注解交待了诗人的身份及处境,对诗句的理解、主旨的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四看名句。我们可能对诗词比较陌生,如熟悉其中一两句,便可成为我们深入鉴赏的凭借。五看题干。题干的设置是围绕考点展开的,往往有很强的指向性。例题虽只有两道题,但涉及的考点却不少。第1题考查评价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第2题则考查诗作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从分析题干人手,能准确把握鉴赏重点,提高答题准确率。

2.答题要规范

分析题型,弄清问题的常式与变式。比如分析意象意境题常提出“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之类的问题,也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变式。炼字题型常以“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作提问,也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等变式。

问什么答什么,对应答题。例题第1题,对应问题,可作如下回答:初见嵩山,心情惊喜而又亲切。主要运用铺垫手法:诗人奔走劳顿,全凭青山开阔情怀,所以未见嵩山,诗人已有一种期待;运用迂回笔法,先写落日及风雨,再写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讲究步骤,周全答题。比如分析技巧题型的答案,常常先准确回答运用何种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种手法,然后说明此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效果。例题第2题,按步骤可以作如下回答:运用拟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步骤一);以“清瘦”形容山峰,以“出”字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步骤二);表现了诗人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步骤三)。

【巩固操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第一、二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一篇:古代诗歌四首范文 下一篇:关于老师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