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1:02:51

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范文第1篇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抒情散文的考查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呢?

一、情由心生:把握作品的情感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古代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代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要通过文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体味作者的感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等。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是古代作家写就的篇章,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要读懂古代抒情散文,我们最好能了解作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退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便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三、休戚与共: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古代抒情散文时唯有意会一“情”字,文章才没白读。我们应在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后,熟读成诵,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古代作家在文中着力向世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借古讽今,痛陈利弊,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文中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四、玉树临风: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手法、技巧表现的客观事物。因此,艺术形象是由作品所写的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交融而成的。

就阅读的本质而言,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在回答以下问题: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答题时,我们应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能较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性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绘声绘色: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

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语言的技巧显得更为突出。阅读时,我们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再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其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

【阅读训练】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 愈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①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④以进。

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⑤。

(选自《唐宋家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其藏:指父辈留下的家产。②告哀:皇帝去世通知各方。③帅:指节度使。④军谋堪将帅:唐有“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策上第:指对策及第,获得很好的名次。⑤躅:足迹,轨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二百九十一篇(总共)

B.我道盖是也(正确的)

C.征拜左司郎中(授予官职)

D.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被)任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韩愈倡导的文学主张的一项是( )

①多矣哉,古未尝之有也②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③必出入仁义④于辞于声天得也⑤文从字顺各识职⑥寥寥久哉莫觉属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绍述的著作体裁丰富,有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等,而且内容博大精深,笔势纵横奔放。

B.樊绍述曾任绵州刺史、绛州刺史、谏议大夫等官职,担任绵州刺史和绛州刺史期间施政有方,对百姓有恩德。

C.作者认为,樊绍述对当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开通了古人优良的创作传统,其创作方法可以为人们借鉴。

D.在本文中,韩愈既高度评价了樊绍述在写文章等方面的成就,又借此宣扬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译文:

(2)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

译文:

(3)曰:“后当然。”已而果然。

古代散文范文第2篇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议论散文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诸子百家”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议论散文的范围。如语录体的《论语》《孟子》等,这种议论散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另一种是论文集形式的《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古代议论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于多样化,主要有论(《过秦论》《六国论》等)、说(《师说》《捕蛇者说》等)、辩(《讳辩》《桐叶封弟辩》等)、原(《原道》《原君》等)、书信(《答李翊书》《答司马谏议书》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等。

我国古代议论散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二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为文者不可不学。

阅读古代议论散文时,学生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了解时代及作者入手

分析一篇古代议论散文,必须了解作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因为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由于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得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另外,作品是随着作者思想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上的差异。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议论散文,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作者在特定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等。

二、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

古代议论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来写某一件事或论述某一问题。因此,一篇古代议论散文的结构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

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文体特点。如“论”是析理推论的古代议论散文,相对来说要求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古代议论散文;“辩”的文体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论证某些事实;“原”是探源的意思,即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的考察和探讨,理论性比较强。只有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结构入手,才可以让我们更方便、更直接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

许多古代议论散文是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地描绘来阐述观点的,那么分析这些艺术形象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分析古代议论散文的艺术形象,就是分析其中例证的特点和表述。如韩愈的《原毁》,其客观形象就是文中用形象化方式表述的例证。它的正面例证是那种见贤思齐的人物类型,反面例证便是几种妒贤嫉能、党同伐异的人物类型,正反对照,反复比较,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诽谤的缘由和丑恶。又如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信中正面批评揭露谏官高若讷文过饰非,颠倒黑白,“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高若讷的丑恶嘴脸,而是反复论述高若讷的行为动机和后果,论证高若讷不是真君子、好谏官,揭露他品质的卑劣、内心的肮脏。

四、从分析文章语言入手

中国古代议论散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同时又极富魅力,哲思妙语俯拾皆是,很值得学生用心品读,细细咀嚼。

作者用语言进行创作,读者从读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最后要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议论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训练一】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畿,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变封建而为郡县(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包揽)

2.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变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极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被周边政权所困扰。

D.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

3.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失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使他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梅圣俞①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自喜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悦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任宰相。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C.犹从辟书,为人之佐(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项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圣俞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圣俞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圣俞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自然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圣俞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圣俞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圣俞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代议论散文的阅读》

阅读训练一:

1.C(安宁与动乱)

2.C(A项放弃了兵器错。B项汉生王国叛乱是在封邦建国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稳定。D项“有效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3.B(A项不是因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违天道,任何智谋都是没有用的。C项根本原因不能说是策略的失误,而是民心向背问题。D项一定能找到为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文中无根据,“上天也不想使他灭亡”错,是上天不想立即灭他)

古代散文范文第3篇

我国古代政客和说客为政治的发展和国家的争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间接的促进了古代散文的发展。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并且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优秀散文不胜枚举,其“文”和“言”为我国语文教学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古代散文的教学就是母语的教学,通过古代散文,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中国民族文化传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因此,面对古代散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积极对古代散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重构,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促进高中古代散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了解学生,重构教学内容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而学生学习状况则是教师高效教学的影响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散文授课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等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才会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优化,实现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古代散文,尤其是先秦诸子散文,其叙述的年代和背景以及发生的事情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很远,因此,古今的差异导致学生对散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对选文进行细致的讲解,对文本知识进行分析还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古代散文基础知识的普及,这都是教师在散文课的学习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高中古代散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因此,学生对古代散文语言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可是,文言语言基础知识和内容比较琐碎和繁多,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几篇古代散文篇章如何有效的掌握中国博大精深的文言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授课中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构,有效帮助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每一篇古代散文的学习中能够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初步掌握高中生所应具备的文言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二、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内容

高中古代散文教材编订者在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文本的时候其对文本具体的知识和结构,文本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以及其它需要深入了解的文本知识并不能如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那样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解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对古代散文文本需要进行全面的细致的解读,在对所有文本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优化教材内容。前文提到,对于高中古代散文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一独特的语言知识,帮助学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窥探现代语言的精髓,让学生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中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文言文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文言文的魅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文言文因其具有的“短小精悍”的特点依然成为人们在特殊情况下表达自己观点的首选方式,因此,教师在对文本内容解读中需要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内容,将古代与现代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古今的对比中,古今的差异中选择能够更好的形成自己的语言模式,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教材内容的优化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显著表现,可以说,教材内容是单一的是死的,而教师对其整合则使得教材内容变得灵活而又多变,具有丰富的阐发性,因此,语文教师在古代散文的授课中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材的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丰富课堂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古今语言应用中不断提高自己文字表达能力。

三、认识文体差异,充实教学内容

关于高中古代散文的授课方式不同的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而古代散文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因此,不同的散文文体对教学的要求亦是不同,因此,在古代散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教学内容、手段以及方法的不同,针对不同的散文文体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说,鉴赏古代叙事散文时,需要对事件及其故事情节、人物语言行动及其形象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时,对文章描绘的自然风物、记叙的游历过程、视觉化效果的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讲解;鉴赏古代议论散文时就要注意说理的逻辑性;鉴赏古代抒情散文时需要注意表情达意的具体形象和语言。只有这样教师在古代散文授课过程中才不会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和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避免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热情。高中语文教师对文本题材的认识,对文体的综合把握都会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促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积极性解读和重构还需要充分挖掘高中古代散文的其他教学价值,可以说,古代散文对学生写作能力以及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引导的作用。

古代散文范文第4篇

我国古典文学中,散文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散文,内容丰富,情感流韵,义理博奥。古代散文所写的内容,就每一篇文章而言,当然千差万别,五彩缤纷,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写的不外乎是人、事、景、物、情、理等六个方面。下面重点谈谈阅读古代散文时,如何分析其中塑造的形象。

散文中的形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1.人物形象。在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昂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

2.景物形象。许多散文,总是选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苏轼的《赤壁赋》就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天地造化、人生起伏的感悟。

3.事物形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柳宗元的《■传》,通过对■善负物、善爬高特性的描写,讽刺“嗜取者”聚财敛资、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嘴脸。

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呢?

1.关注作者的直接评价。这样的文字一般出现在文章结尾,以议论的形式表现作者对所写形象的评价。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文字进行概括和提炼。

2.必须关注这些形象中蕴涵的感情或道理。不管是哪类形象,这类文本都要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来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来表达思想感情。还有很多散文,在抒发感情的同时,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道理,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寄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

3.需要分析文本中各形象间的关系。古代散文阅读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即人、事、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人、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之所以要弄清楚这四种关系,在于要把握作者表情达意的角度,即明确文章为抒情的需要,对人、事、景、物是如何进行剪裁的,抒发的感情是褒是贬、是冷是暖,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是否一致,表达的主题与所描写的人、事、景、物的特征、与抒发的感情是否一致,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更好地推断字、词、句的语境意义,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更好地分析表现方法,更好地对文章主题及其艺术特色进行鉴赏评价。

一般来说,古代散文的阅读及答题应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整体把握,明确大意;分段细读,理清思路;研读题干,明确指向;思辨筛选,合理推断;字斟句酌,力求直译。

当然,阅读古代散文,分析其塑造的形象,方法是次要的,关键是素养和心态。我们平常要多读古诗文,增加知识储备,积淀人文素养。阅读解题时要耐心细致,深入其中。这样的话,应对文言阅读并不是难事。

【阅读训练】

沈贞甫墓志铭

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予之穷于世(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轻易)

D.予甚畏其志(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和《项脊轩志》都显得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作者以自己同沈贞甫的交往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交厚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以及他的为人和为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这正是平凡读书人的不平凡之处。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最后赞其勤学不倦,至死方休的精神。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

(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古代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代散文史;撰述;篇章内容;作家作品;散文流派;辞赋骈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4-0100-18

收稿日期:2012-02-18

作者简介:阮忠(1952-),男,湖北黄陂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散文史或称中国散文史、中国散文发展史、中国散文源流史、中国散文通史等,其撰述在20世纪以来颇受学人关注,撰述者甚多。据不完全统计,真正堪称散文通史且目前能搜集到的有20余部,其中郭预衡、谭家健、刘衍、刘振东等先生都有多部中国散文通史性的著作。然而,古代散文史撰述的状态此前没有人作过专门的研究,使散文史撰述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如这些散文史著作同样冠之以“史”,篇幅或长或短,论述或详或略,散文发展的分期、论述对象包括作者与作品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自然会引起对散文史流变认识、对一个时期甚至一个作家及其作品认识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来,散文史撰述者个人的视野与学养决定了散文史著作的不同面貌,但问题是撰述者划分的散文发展时期,谁的最符合散文史运行的规律;对散文史上作家及其作品的选择,谁的最适合散文史的需要;所作的文学与非文学批评,谁的最接近散文的历史本色。诸如此类的问题,的确应该引起学人的认真思考。

基于此,本文选择16部中国散文通史(以下一律称中国散文史,一个作者撰有多部者,只选择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对其撰述状况作些比较,力图通过它展现古代散文史撰述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林林总总的问题及其对读者的深刻影响,以见其短长利弊,进而使之成为重新撰述散文史的基石,帮助撰述者更好地把握散文史撰述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使必然会产生的新的散文史更加完善,亦让读者更加清晰地审视散文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对散文史中的作家、作品有更好的认知。本文所选研究对象见表1:

上述这些散文史的出版顺序存在特殊的情况,如郭预衡的《中国散文史》为上、中、下三册,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册1986年版,中册1993年版,下册1999年版,这里以下册出版的时间为准。赵义山、李修生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史·散文卷》初版为2001年,这里用的是2007年的修订版。这些散文通史字数最多的为157万字,最少的不足20万字,但作为古代散文史,无论详略,总是在共同的历史框架之内,不影响研究的客观基础。

一、古代散文史篇章划分的问题

古代散文史的分期往往通过其篇或章的安排来体现,或有篇且篇下分章,或无篇直接以章显示。这些篇章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篇章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古代散文发展阶段或时期的划分。但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里尽管均以历史朝代为基本线索,划分的情形却有所不同:

一是单纯冠以朝代的,如谢楚发著分为:绪论,我国散文的起源,春秋战国时代散文,两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元明清散文;漆绪邦著分为:先秦散文,汉代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隋唐五代散文,宋代散文,辽金元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类似的还有刘一沾、张梦新、陈玉刚、胥洪泉、郭预衡、赵义山等人所著,其中略有差异的是或以唐宋分列,或以唐宋合一;或以宋元分列,或以宋元合一;清代或独立,或与明代合一而论。

二是冠以时代特征的,如杨民所著分为:百家争鸣中的色彩纷呈——先秦散文;大一统天下的鸿篇巨制——两汉散文;战乱频仍中的清峻超脱——魏晋南北朝散文;复古大旗下的明“道”重“散”——唐代散文;复古大旗下的明“道”重“散”——宋代散文;无奈的继承,有为的追求——辽金元散文;八股时代的无个性的个性——明代散文;八股时代的无个性的个性——清代散文。

三是冠以文体特征的,如陈柱所著分为:骈散未分时代之散文(先秦);骈文渐成时代之散文(两汉三国);骈文极盛时代之散文(晋及南北朝);古文极盛时代之散文(唐宋);以八股为文化时代之散文(明清)。

四是冠以散文发展特征的,如刘衍所著分为:古代散文的萌芽与成型(春秋前);古代散文的发展高潮(战国);古代散文演变和发展的高峰(两汉);古代散文的革新与骈化(魏晋南北朝);古代散文的鼎盛(上,唐);古代散文的鼎盛(下,宋);古代散文的因袭与迁变(辽金元);古代散文的探索与理论建构(明清)。类似的还有李艳所著。

五是冠以作家追求的,如刘振东所著分为:为实用求审美时期——先秦两汉散文;自觉追求形式美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实用和审美并重的时期——唐宋散文;总结探寻创作规范时期——明清的散文。类似的还有刘墨、李措吉所著。

六是冠以时代特征、文体特征等的,如谭家健所著分为:史官文化与先秦历史散文;百家争鸣与先秦哲理散文;大一统背景下的汉代散文;多元化的六朝文章;唐代骈散之争和中唐古文运动;北宋古文运动和南宋散文;学派纷争的元明散文;清代散文——中国古典散文的终结。从而让人们看到古代散文发展阶段或时期不同的史家选择或标准。

上述最早引用《送李愿归盘谷序》的是刘振东,他引用了关于“大丈夫”的一节,即“利泽施于人……争妍而取怜”。其次是漆绪邦引用了“愿之言曰:人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其三,张梦新所引与漆著相同。其四,杨民引用了“归隐者”一节:“穷居而野处……大丈夫不遇于时者所为也,我则行之。”其五,刘衍引用了全文。其六,胥洪泉引用与杨民引用相同。其七刘墨、其八赵义山引用与刘衍引用相同。这里,刘振东所引揭露“大丈夫”,杨民、胥洪泉所引颂扬“归隐者”,各有不同的取向,漆绪邦与张梦新所引则包括了这两个方面。当然,漆、张所引又不及刘衍、刘墨、赵义山所引更为完备。

问题是在如是的引用中,引用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刘振东说:“借李愿之口,揭露了权贵们的骄横跋扈和糜烂生活。”漆绪邦说:“文中借李愿之口,对权势显赫的大官僚和奔走形势之途的势利小人进行辛辣的讽刺。……文章以二宾夹一主的对比手法,将得势与不得势的官僚小人丑恶嘴脸同高洁的隐士对比,前者卑污而后者高尚,形象极鲜明生动。其中有委婉的讽刺,有直露的批评,庄谐相济,恰到好处。语言上奇偶相生,文采斐然。”杨民说:“就李愿当时的实际,把大丈夫遇于时的得意生活放置到了一边,对低眉折腰事权贵的龌龊生活表示不屑一顾,从而就突出了归隐田园的高尚、乐趣。……这里是通过想象而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美景,为李愿所设定。”刘衍说:“作者借李愿的话,刻画了三种人:一种是声势显赫的达官贵人;一种是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一种是孜孜于功名利禄的之徒。文章揭露了达官贵人的骄奢淫逸、不可一世,勾勒出钻营功名利禄的蝇营狗苟之态,赞颂了隐士自由自在的高洁情怀。”这里根据上述所引的四种形态各选一例,对其评说进行审视,从中可以看出大家所重的都是内容评述,或取其片断,或取其全貌,难免有相当大的趋同成分。艺术风格评述则是少数。当然,也有不同的,如赵义山等所著同样是引了全文,但他们是从文章的结构来评述的,最后归结为“韩愈以咏叹调般的抒情文字,赞颂了朋友的归隐”。这些评述从文本出发,产生大同小异的撰述效果是很自然的。

还可以再看关于同样引用较多的《祭十二郎文》,艺术风格的评述是怎样的状态。如刘振东说:“文章打破祭文用骈文或四言韵文的框框,以散体文的形式、对话的方法,表达对亡侄的哀悼。……结构严谨,而又回环转折,变化多端。……其波澜之纵横变化,反诘、反跌语的灵活运用,虚辞耶、也、乎、矣的反复出没,都曲尽至情。”刘一沾说:“作者以低回往复的笔墨把内心极度的悲哀表现得淋漓尽致。”张梦新说:“此文一反用韵语的常规,化骈为散,不拘一格,创为祭文的变体。”郭预衡说:“韩愈之写祭文,也是变化不测的。……絮絮而谈……以散体叙事出之。”这些评述较之于文本内容的评述差异大得多,但也有相同的地方,如《祭十二郎文》的笔法变化与散体叙事,不过又有表述上的不一致。

于是,可以看到的是,各史对韩愈作品引用的不一,能够引发的思考远不限于引用本身。其中有:是否引用最多的作品最能代表韩愈散文的风格,像《送李愿归盘谷序》是否就是韩愈最优秀的作品?而这最具代表性及最优秀,应当是就韩愈的总体作品论还是就某一文体的作品论?

再看各史引用唐代柳宗元的主要作品。柳宗元之文与韩愈齐名,各史对他作品的引用也不算少。在各史所引用的柳宗元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是《(虫负)蝂传》,7次;其次是《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各6次;再次是《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始得西山宴游记》,各5次。从这里可以看到,各史对柳宗元散文的关注,最多的还是山水游记。除了这里的三篇之外,还有《游黄溪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等。然后是柳宗元的寓言,《(虫负)蝂传》即是寓言,而各史所引用的寓言还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罴说》、《谪龙说》等。

《(虫负)蝂传》被引用最多,是出自它的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显而易见的是它所表现的(虫负)蝂贪得无厌、不自量力,以讽刺当时的贪官污吏。刘振东据此说其艺术特色表现为“刻画很生动,形象很完整”。而郭预衡说柳宗元的《(虫负)蝂传》“以寓言而为传记,是写得别致的”。这样的艺术风格论明显过于简单。不过,他们评述柳宗元寓言的所有特色都可能体现在《(虫负)蝂传》上,评述山水游记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也是如此。

而在具体的引用上,以《钴鉧潭西小丘记》为例,刘振东、刘一沾引了全文的最后一段:“噫!以兹丘之胜……所以贺兹州之遭也。”刘振东说其写得“委婉曲折,感慨良深”;刘一沾说柳宗元“这样的议论进一步突出了作品的主观性、抒情性”。漆绪邦、胥洪泉引了全文,漆以明代茅坤之说“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来说明《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寄寓性。刘衍则引用了其文写景及柳宗元抒发自我感受的几段文字,以见文中的境界及柳宗元的审美情趣。赵义山只引用了“山之高……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一段,说它借助“艺术抽象……表现了宇宙自然的澄明与韵律、气韵生动与深邃沉静”。引用的差异性仍然是各取所需,评述的差异性依旧是见仁见智。不同的散文通史对同一作家、同一文本会有种种不同的评述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对唐代韩、柳散文作品引用的风格一致。只是各史的详略不一,撰述者的用心不一,实在难以界定哪一种引用最适合读者,哪一种引用最符合柳宗元散文的风格。

为深入认识各史对作家作品的引用情况,下面选择北宋的欧阳修和苏轼再作考察。

欧阳修的作品为各史引用最多的是《醉翁亭记》,10次;其次是《五代史伶官传序》,8次;其三是《朋党论》,7次;其四是《秋声赋》,6次。《醉翁亭记》为人关注,不仅被作为游记文的代表作,而且也被视为代表了欧阳修散文艺术成就的名篇。唯一只引用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谭家健说:“欧阳修的记叙文,以游记最出色,语言精练,工于描状,构思巧妙,有许多神来之笔。往往情文并茂,由景物引起反复咏叹,抒发感慨和议论。《醉翁亭记》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成就的名篇。”如果就欧阳修的记叙文论,这种评价可以的话,那么以之通观欧阳修的议论文和辞赋的艺术成就是否也可以呢?

关于骈文部分撰述的研究,原拟以南朝为对象,后感到南朝从事骈文写作的作家较多,作品也较复杂,不利于比较,故取庾信及其骈文、骈赋为研究对象,借此以见一斑。

庾信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梁元帝承圣三年(554)42岁时出使西魏,因梁朝灭亡而留在西魏,后又在北周做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有人将他置于南朝,有人将他置于北朝。庾信特殊的经历使他的人生自然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创作亦然。在北朝,由于他深怀故国之思,影响到文章风格的变易,所以,其后期的文学成就较高,诚如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一中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诸史所选的庾信作品,虽有张梦新所选《春赋》、《对烛赋》,漆绪邦所选《荡子赋》出自前期,且漆绪邦说:“前期的赋限于作者的生活阅历,题材比较狭窄,但语言整齐,明快如诗,音韵和谐,婉转如曲,在艺术上是精心结撰之作。”但大多出自后期。这自然带来一个问题,即对庾信文学成就的认识,应不应该像漆绪邦那样兼顾他的前期创作?在一般情理上,史的撰述宜虑及全面,以庾信前期或后期的创作来说明他一生的成就都显得不够完美。也就是说,散文史的撰述是不当弃庾信前期的创作而只论其后期之文的。

而庾信后期的创作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现故国之思,怀有亡国之痛的作品,如《哀江南赋序》、《哀江南赋》、《伤心赋》、《小园赋》、《思旧铭并序》;另一类是他给北周赵王、滕王的答谢辞,如《谢赵王赉雉启》、《谢滕王集序启》、《谢赵王赏白罗袍裤启》。对于后者,引用过《谢赵王赏白罗袍裤启》的谭家健说:“庾信文集中有书启16篇,皆为骈文精品。其中多数是对北周皇族赵王、滕王赏赐的答谢,内容无非是颂谀赐物之美,陈述感激之忱。而比喻形容曲尽其妙,选词造语委婉多姿。‘葩采进发,情韵欲流’,实在令人爱不释手。”但上述提到庾信这类作品的只有3部散文史,各涉及1篇,可见庾信的这些作品并不为撰史者所重。而后者中的《哀江南赋序》与《哀江南赋》各自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实为一体。尽管如此,撰述者对这类作品显然重视得多。

对于庾信的骈文、骈赋,将会有怎样的评价呢?对于骈文、骈赋,文体自身的要求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中归纳过四点:语言对偶,四六句式,音韵声律,用典与藻饰。这四点宜把“四六句式”并入语言对偶,而把用典和藻饰析为二。据此审视诸史对庾信骈文、骈赋的评价,大体都是从文体自身的特点出发,说语言对偶,就有对仗工整、长于对偶、偶对整齐、语言对偶、属对工巧等说法;说音韵声律,就有音节协调、音韵和谐、讲究声律、讲求音韵声律等说法;说用典,有用典丰富、用典贴切而多、多使事用典、处处用典、几乎通篇用典等说法;说藻饰,则有富艳精工、富赡华丽、富赡精工、语言精丽、辞藻华美等说法。

虽然各史的评价有出入,不像这里说的一一对应评价,但只要涉及上述文体的特征,大体都受制于文体特征本身。所不同的是诸史对庾信骈文、骈赋表现的自我情感的认识,表述各有不同。谢楚发说的是苍凉悲慨,张梦新说的是苍凉沉郁,胥洪泉说的是凄怆、沉郁而悲凉,李艳说的是沉雄悲凉。这些表达在情感上有共通的地方,但悲慨毕竟不等同于沉郁,苍凉也不是悲凉。除此之外的苍劲之气与苍凉,心境之悲与悲慨或悲凉也是不一样的。而大家面对的庾信文本主要是《哀江南赋序》和《哀江南赋》,在庾信表白自我人生苦痛的时候,大家因情感的共鸣也感受了庾信的苦痛,认识上趋同或略有差异是自然的。

从上述关于辞赋和骈文的个案分析,很容易看到文体自身的规定性对散文史撰述者的影响,只是撰述者在评价时不求其全,各逞己意而已。不过,有些评价诸如说庾信骈文、骈赋的华实相副、情文并茂,叙事、抒情、议论相兼之类,更像是惯常的套话,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把握较为抽象,需要更深入、细致的推敲。

八、结论

研究古代散文史撰述情况,是希望较为深刻地认识当今古代散文史的状态,以供学史者和撰史者思考。在上述研究过程中,本文针对古代散文史中不同的研究对象,已有论述,最后拟作总结。

在古代散文史的撰述中,我们已经有一些关于如何撰述的理念,如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序言”里开宗明义地说:“写这部散文史,曾有三点奢望:一是不从‘文学概论’的定义而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写出中国散文的传统。二是不从‘作品评论’或‘作品赏析’的角度,而从史的发展论述中国散文的特征。三是不要写成‘文学史资料长编’,但也避免脱离作品实例而发令人不知所云的长篇大论。”这三点“奢望”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从作家作品把握史的发展,写出散文的传统。这传统当是古代散文发展业已形成的规律,写出传统也就写出了规律,当然是很好的。

不仅是郭预衡,刘振东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后记”里说:“我们写的是古代‘散文’发展史,因而把阐述的重点放在了‘散文’本体的发展演变上”;“目的在于勾画出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轨迹,因而重点放在了考察、分析、说明每个时代的散文比起前代有哪些进展、突破和变化上。”他把“古代散文发展演变”作为撰述宗旨,有思想的高度自觉也是值得嘉许的。但散文史的撰述理念与实践是有距离的,一些散文史无法摆脱传统文学史的作家作品论的撰述模式,在史的脉络下写出散文传统,写出散文演变,实在是艰难。

在古代散文发展的分期上,不同的撰述者各行其是。在上面的篇章划分中就可以看到,即使是依从历史的朝代,唐宋为一?宋元为一?元明清为一?还是唐宋元明清五朝各自独立?而按散文发展的阶段分,初期、中期、晚期或高潮、低谷在时段上怎样把握?撰述散文史,如果关于散文发展的分期认识不清晰,就意味着散文发展演变的模糊,使我们不知在哪一历史的节点上散文的风格扬弃旧的而有新的开拓。这似乎是弄清散文发展规律的前提,为了这一前提,在散文史发展分期的划分上该何去何从呢?

在作家作品的撰述上,各史的撰述表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任何散文史都需要以作家作品为基石。在这一点上,各史的撰述者都表现出高度的自觉。然而,面对一个时期,怎样选择作家?面对一个作家,怎样选择他的作品作专门的论述?从上述可以看到,就一个时期看散文史内容的安排,各史多有不同;就一个作家看,各史引用的作品常有差异。哪一部散文史的选择最为合适呢?还有,作家的作品数量有别,对于有大量散文作品的作家,如韩、柳、欧、苏,撰述者引用作品的数量多则不过10余篇,这10余篇是否都最具代表性?况且有的只引用数篇,这是否会使散文史的撰述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再则各史引为例证的作品不一,我们可以说它们都很适中吗?

还有,在散文史的撰述上,虽然一些散文史偏向少谈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但专意于作品论析可以吗?可以理解文学史撰述的传统模式即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给后来者的影响,但少谈就表明抛弃了旧的文学史模式吗?问题在于,散文史怎样可以发掘时代、作家、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不仅如此,还需要探寻作家与作家之间,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的关联,以期让人们看到的散文史是一部在演变中的流动史,而不是孤立的作家作品论的组合史。这一点在研究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作家作品的编年,作家与作家之间,作品与作品之间联系的资料匮乏,都有碍于散文史演变的撰述。面临这一现实,散文史的撰述者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未完。在上述研究中,笔者有意作了作家散文艺术评价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汉赋与骈文、骈赋的研究因文体的制约,撰述者趋同的元素较多,这也表现在对柳宗元山水游记、寓言的评价中,但更多地可以看到,撰述者不同的语言表现和思想倾向,那么,谁的撰述或说谁的表达最贴近所论作家的本色?当然,如果他们选择的研究文本不一样,有不同的评价也是自然的。即使有相同或相近的评价,这一评价能够取信于读者吗?散文作家作品的评价从来就受制于撰述者的学养和识见,表现出思想的异样光彩,但诸多的散文史,怎样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唤起读者的共鸣呢?

古代散文范文第6篇

总的说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篇幅短小精悍,Y构紧凑,内容集中

现代山水游记短则上千字,长则几万字;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大多在千字左右,而且因为内容的相对集中单一,不枝不蔓。结构上多表现出紧凑严密等特点。这固然和其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文言文呈现出凝练隽永这一特点且大量使用省略句式;而白话文明快易懂、表意具体详尽。但笔者觉得主要是和古人写作目的密不可分。古人写作山水不重在写景,而重抒情崇说理,因而描写景物绝不很详尽,侧重点非常明显,该写的写,该略的只字不提,该详的浓墨重彩,该略的惜墨如金。而今人写作此类文章则不然,大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或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现登山游水的点点滴滴感悟,写景状物常常占据了大量篇幅,有点类似“汉大赋”结构,此其一也。

二、表现手法

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古代山水游记常常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多以议论为主,而今以记叙描写为主。了解了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大体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其景

文中哪些文字是写景的,什么地方的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等等,抓住了景物这一条线索,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一二段文字属于记游部分,先写游山,突出山名、本名,倒地之石碑及碑文;再写游洞,突出前洞平且近、游者众,后洞险以远、游者少之特点,这就是记游部分。文字如此之洗练,犹如白描,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只字未提,篇幅上占不到全文的一半。同样,苏轼的《赤壁赋》历来也为人们称道,脍炙人口。但观其景,也不过如此:“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就是所谓之景,概括起来不到五十个字,连《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景的语句都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同为赤壁之境,但后者何其壮观,何其有气势,道尽了赤壁雄风。但且不急。

(二)看其事,即看人物活动

写景散文中,写景之中交待人物的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阅读欣赏时绝不可忽略之。《赤壁赋》中,人物活动就有:苏子与客夜游赤壁、饮酒、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唱歌以及人物的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为什么要写人物活动呢,结合下文,不难发现,这些正是为下文写客人吹洞箫继而感叹人生无常和短促作铺垫。《游褒禅山记》中未记这些活动,而重点强调“余于四人拥火以入”途中“一人呼,不出火且尽”,作者感受为“悔”,寥寥几语,但后面议论同样与此有着不可密分的关系。《兰亭集序》中叙事同此,尤与《赤壁赋》似。

(三)悟其情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此为重点。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抓住这条主线,但一定要明白大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赤壁赋》中由“乐”到“悲”再到“喜”;《游褒禅山记》中情感由“乐”(此种情感可以推断)到“悔”再到“叹”;《兰亭集序》中由“兴”到“悲”再到“痛”。所有散文作者的情感变化都是非常分明的。阅读中如果能抓住这些情感词语,也就抓住了解读这类文章的钥匙,也就把握住了散文的思想内容。

(四)赏其理

人们常说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情”、“意”,绝不仅仅是情感、情绪,常常还含有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看法与思考。如《兰亭集序》中王右军就由眼前之乐、眼前之景、眼前之文中,结合东晋当时大多士人崇尚玄学之歪风就提出了“死生亦大矣”这一人生命题;《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就悟出了治学处事必要的三因素,即志力物,尤其强调“志”的重要性;《赤壁赋》中让我们理解了“永恒与短暂”的相对性,“乐观人生与悲观人生”的不同。

三、综合景事情理,享文章之妙

在我们分块欣赏了文章中的美景乐事情趣哲理之后,如果我们再能把几者综合起来欣赏,就会了解作者行文之旨:借景抒情、借事说理;就会体味到作者行文之妙:结构之美、照应之圆、思维之密、语言之工。

总之,虽然人们常说文无定法,但笔者觉得所谓的“法”应是具体的写法,就宏观而言还是有规可循,有章可依的。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阅读欣赏定会事半功倍的,就会少走弯路。

古代散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散文;作业形式

传统的古代诗词散文作业设计形式单一,侧重知识与技巧,缺少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高度关注。那么,如何设计出既能发展学生能力,又倍受学生喜爱的作业类型呢?本出了相应探索。

一、积累型作业探究

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古代诗词散文气韵流畅、文质兼美,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积累素材。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积累型作业,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学了《春江花月夜》,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积累与“月”有关的诗文。

二、写作型作业探究

写作能力是语文重要的能力之一。写作对于一个中学生无过多技巧可言,只有多阅读、多练笔才能有较大的提高。而传统教学的一个学期六七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古代诗词散文的作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因素展开合理想象,或是对文章的结构技巧进行灵活的迁移、借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古代诗词散文与写作的双赢。如学习了古代散文《过小孤山大孤山》后可以借鉴其文写法,让学生采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两种手法来描写二中校园风光,并兼用两种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作文。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深化拓展,同时结合了高考小作文的考点,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对比阅读型作业探究

对比阅读赏析能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归纳、总结,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我们在设计古代诗词散文作业时,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设置对比阅读赏析型作业。一是横向的对比阅读,拓展外延,增加知识的宽度。如学习了《祭十二郎文》,对比阅读袁枚《祭妹文》,赏析两者在情感、写作手法上的异同。通读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孟子与墨子散文,对比探究孟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差别。二是纵向对比阅读,深挖内涵,增添知识的深度。如学习了《夜归鹿门歌》对比阅读于丹对山水田园诗的阐述,探究孟浩然之“归”与现代人心灵的“归隐”。

四、表演活动型作业探究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在设计古代诗词散文作业时,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以各种活动、表演的形式作为作业,学以致用。

(一)朗诵会

古代诗词散文音律和谐,语言朗朗上口,余味悠长,极适合朗诵。我们可以根据此类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举办各种主题的朗诵会,吟咏诗韵。

(二)课本剧

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可以设置课本剧表演作业,让学生亲身体会诗文中的彼情彼景。如学习了《长恨歌》,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后把其中马嵬坡之死段落改为课本剧,在集中时间来进行演出,体会杨李之间的深情。

(三)辩论赛

对于课堂上有争议的古代诗词散文内容,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保留延伸其中的争议部分,以辩论赛的形式。如学习了《鸿门宴》《项羽之死》后,学生对项羽和刘邦人物形象的看法不一,于是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意见确定辩论赛主题:“项羽――我心目中的英雄”“刘邦――我心目中的英雄”。然后给学生时间来交锋对决。学生自会积极主动的搜集资料、合作讨论,学生的思辨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创新能力也在这种准备与唇枪舌剑的过程得到提升。

(四)读书交流活动与讲座

先秦诸子散文的编排为诸子百家分门别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物设置不同的读书交流活动或是讲座。如学习了《庄子》选读,我们可以开展关于“我心目中的庄子”的读书交流活动。同时,我们可根据杜甫《秋兴八首》《登岳阳楼》《蜀相》等诗文来举办“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讲座活动。

五、审美体验型作业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高中生三大语文能力的基本理念,即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古代诗词散文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沉淀,流传至今,堪为经典,自有其独到的美。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解读古代诗词散文,让他们体会古代诗词散文的韵律美、情感美、画面美等等,享受审美的乐趣。我们在学完《短歌行》后,可布置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与此相关的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曹操之“忧”,在学习了《论语》选读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孔子》,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孔子的仁爱、执着,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情感之美。

同时,我们可以融入美术,为古代诗词散文设计以画配文的作业形式。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还原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以及对人物的了解,画一画诗文中的人物或作者,在体会美、鉴赏美的基础上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陈贵明.浅谈高中语文朗读的方式及策略[J].中学时代2012年04期

[2]李文霞.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J].中学语文2012年24期

[3]陶卫星.朗读――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J].文理导航(上旬)2012年06期

古代散文范文第8篇

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在古代散文中,也是如此。因此我国古代散文就有“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古代散文“散而不乱”主要表现在:首先,章法散,行文从容自如,意到笔随,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其次,题材十分灵活自由。一篇散文,时而天上,时而地下,时而是对历史的回顾,时而是对未来的展望,纵线悠长,横面开阔。最后,表达方式散。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方式在文中自由变换,运用灵活自如,使文章既有哲理的睿智,又有浓烈的诗情;既有斑斓的色彩,又有动人的节奏,表现出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

针对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我们在阅读时要做到:

1.提要钩玄。“提要”即提取要点,指从文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进行整理概括;“钩玄”有探索精微的意思,就是指通过那些重要语句,探求文字中隐含的精深道理。提要钩玄就是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伶官传序》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所抒发的感情和提出的议论,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阐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2.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我们在阅读古代散文时要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音节声调,注意体会文章节奏的流动、起伏和回转,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从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如《祭十二郎文》以情感领起全篇,作者完全根据情感的起伏变化奋笔疾书,文章一唱三叹,一方面尽情倾诉了自己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另一方面,在回环往复中不忘结构上的前后呼应、祭文的首尾规制。

【阅读训练】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古文观止》)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少达而多穷(显达、得志)

B.而为穷者之诗(困厄、不得志)

C.世徒喜其工(工巧、精巧)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尤其、特别)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欧阳修为诗集作序理由和要阐明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③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④予尝嗜圣俞诗⑤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⑥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的议论看似与梅圣俞及其诗集无关,其实这正是作者有感于梅圣俞的遭际而发,以此领起全文,高屋建瓴,不同凡响。

B.第二自然段对梅圣俞生平的叙述则成为首段“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观点的有力佐证,且内容完全属于序言的题中应有之意。

C.本文主旨在于为诗集作序,却对诗集评论甚少,不无遗憾。

D.文章后两段叙述诗集的收集情况并交代作序的缘由,简明得体,要言不烦。

4.本文由梅圣俞的遭遇发出了诗歌“殆穷者而后工”的感叹。对此,你有何联想?除了梅圣俞以外,你能再举出例子来吗?

答: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译文:

(2)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古代散文范文第9篇

理清思路,不只是划分大小段落层次,更重要的是,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

思路的层次性是指思路能明显分为几个部分、几个阶段,而不是混沌的整体。层次性体现了思维的清晰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从整体到局部的深入反映。思路的条理性是指思路的几个部分、几个阶段之间的顺序性,它不可以更换,不可以颠倒。条理性体现了思维对事物内在联系的的反映,事物发展有顺序,思路自然也就随之有相应顺序。思路的层次性与条理性是思路的首要特征。没有层次性,则模糊不清;没有条理性,则混乱不堪。

如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能奉召的苦衷,充分体现了作者思路的层次性和条理性。首先介绍自己悲惨的身世,说明自己不能离开祖母;其次,追述两次未能奉召的经历,说明自己狼狈的处境;再次,说明自己尽孝正是依照当代治国基本原则而来;最后,表达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意。作者把自己的苦衷,一一陈述,层次分明。同时,又十分有条理,层层递进,决不可以任意颠倒。而仔细看各段,仍然体现了很强的层次性和条理性。如第一段,写自己悲惨身世:先说自己很小便成了孤儿,由祖母抚养,说明祖母对自己恩重如山,没有不报答之理;再说没有亲戚,祖母无人赡养,必须由自己赡养;再其次说祖母病重,自己不能离开祖母片刻。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层次: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各大段落分别可以分为几小层?作者的思路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顺序可否颠倒?

二、体会思路的连贯性与跳跃性。

思路的连贯性是指思路各部分、各阶段始终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时空的接近、性质的相似、线索的贯通、情感的联系、思想的承接等。连贯性使散文思路畅通,行文自然。体会思路的连贯性,要体会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者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者作者的情感脉络。如《项羽之死》,按时间先后和事情发展顺序依次写: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垓下突围、被困东城、东城溃围、自刎乌江。这些情节一环扣一环,十分连贯。但作者并非机械地、照相机似地记事,而是始终围绕塑造项羽性格来进行的,因此这种连贯不只是表面的连贯,更是内在逻辑的连贯。如项羽歌词突出的是客观原因导致自己的不利,东城慨叹的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溃围突出的是项羽斩将刈旗以证明自己善于打仗,自刎乌江突出的还是他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这样,一个勇武盖世却又自矜功伐的末路英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性格贯通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思路更加连贯。

体会散文思路的连贯性,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本文几部分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几层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几层围绕什么来写?

思路的跳跃性,是指思路中某些部分或者阶段之间的突然转折或者更换。表面上似乎不太相干,但总有内在联系紧紧相连。跳跃性使散文行文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体会思路的跳跃性,要体会作者材料的丰富、行文的变化,体会那种纵横捭阖、舒卷自如的风格。

三、鉴赏思路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思路的严谨性,是指思想脉络细密周严,没有漏洞,无懈可击。比如苏洵的《六国论》,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作为全文总纲。这两个分论点涵盖了六国的所有情况,十分严密。二三段分别与这两个分论点对应,十分周到。第二段先排除战争导致灭亡的因素,再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最后引用古人言论进一步证明,层层推进,十分老到。第三段论证将不赂秦的国家分别论述,因为各国情况略有不同,但都是因为失去强援而灭亡,再通过假设从反面推进一层,说明三国有可能与秦相抗衡。整篇文章的思路十分严谨。

鉴赏思路的严谨性,可以设置一些问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去证明观点?有没有作者疏漏的地方?是否已经涵盖了所有情况?你能作者的观点吗?作者行文的严谨性体现在哪些地方?如果去掉这部分会怎么样?这几层意思可否调换?……

思路的灵活性体现为作者思维不拘格套,敢于突破常规,即兴拈来,随笔成文。如《项脊轩志》,作者就围绕一句“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看似散乱地组织了好些材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分家导致庭院结构布局的变化,对先妣和大母的回忆,自己扃牖读书的情景,对妻子的回忆,复葺南阁子的情况,等等。思路十分灵活,不拘法度。庭院布局变化暗示家道中落之悲;回忆母亲和大母,是失去亲人之悲;大母之鼓励,还带有仕途不顺之悲;回忆妻子,既有琴瑟之乐,又有亡妻之悲。

鉴赏思路的灵活性,可以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写?每部分材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材料的组织有何特点?这些材料可否调换、删去?

古代散文范文第10篇

有美文,还离不开欣赏美文的审美的眼光。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美,发现审美之趣呢?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把握形象,启发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人在审美关照中,把自己的情感和对象相融,好像自己就是对象,从而体现出人的性格思想。想象是审美情趣实现的关键,没有想象,便没有真正的阅读,更谈不上从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在散文作品中畅游,就要善于捕捉散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

读苏轼的《赤壁赋》,会感觉自己处于一片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全文以景贯串,形象丰富:“风”和“月”是主要形象,辅之以山川、江水等次要形象。如歌中的“击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苏子答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都紧紧扣住了“风”和“月”二形象,让人好似在时光中穿行,迎徐徐清风,赏澄净明月,泛舟秋江,只觉无边的风月渺渺入怀,人似在仙界飘摇。读者通过语言的描绘,感知所描绘的形象,启发审美想象,虽然文章描绘的是惯常之景,却在不知不觉中为这常景打动,为这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

所以,学生通过散文作品的形象感受,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实现对美的认识,领悟其中的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最终建立起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二、品味细节,感受审美情趣

散文创作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是作家对生活的直觉观照,是对生活细致观察的艺术再现和诗意的想象,它可以唤起读者的审美直觉和艺术想象。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写尚在襁褓的姊姊“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个极其普通的动作,两句十分平常的问话,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虽只是对姐姐的爱,但足以想见对自己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这样的评价十分到位。

三、咀嚼语言,提升审美感知

语言作为文学的载体,其审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而文学亦被视为“语言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咬文嚼字,用心去体会那些优美的字句篇章,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使散文阅读别开生面。

王勃的《滕王阁序》“珍词绣句,层见叠出”,那种如诗的形式之美,如画的景色之美,如歌的情感之美,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一段风光描写,挥洒自如地描绘了滕王阁的景色,写难写之景而穷形极态。“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写尽九月暮秋景色,画面清冷却无萧瑟之象。接着,山川、舟楫、市井、楼阁,依次展开描写,点缀以落霞,孤骛、渔歌、雁声、市井、楼阁,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情景交融的画图,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本段结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绘形绘色,自有旷达之怀,表现高远之境。全段词句绮丽,却极自然流利,没有一点堆砌藻饰之病;偶句双行四六句式,行文尽显参差变化,给人无刻板划一之感,读来朗朗上口。

如果这样对《滕王阁序》美的语言细加品味咀嚼,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及审美情趣的提高,语感的养成及语文的积累,较之单纯地对字、词、句的串讲,其裨益是不言而喻的。

四、深情诵读,体验审美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包含有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情韵,弥漫在词句虚实中的情绪。诵读是激活、唤起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拥抱文章语言,一次次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

《石钟山记》中,诵读苏轼夜探石钟山绝壁的情景,引导学生用低沉阴森的语调,缓慢的节奏诵读“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一段渲染石壁间的声音的文字,阴森凄厉之感油然而生;而描写苏轼观察山下石穴罅发声原理的场景时,诵读语气变得专注而平静,既揭示了石钟山得名之由来,又显示出苏轼注重实践、求证科学的勇气。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诵读、默默思考的全新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诵读、思索、品味,体味文章所传达的情境,逼近作者的心胸和境界,读出个人的体验和感悟,感受文章蕴含的美。

散文以形式自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极富艺术魅力,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讲授词句,篇章结构,应该把散文作为美文来讲授来欣赏,揭示散文潜在的多种形态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内容的美,鉴赏情感的美,自觉地投入到创造自身的美的行动中去,使散文阅读真正塑造美的人生,净化美的心灵。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诗歌散文范文 下一篇:叙事性散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