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范文

时间:2023-11-04 15:14:05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篇1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是最无情的,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则。养生之道亦是如此。要想体魄康健,必须法则天地,随从阴阳,分别四时,这样才能健身全神。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养生,就会伤神损体,得病成疾。一年四季,什么季节易得哪种病要牢记之,什么节气进什么食、服哪些药要慎行之。一日生活也要养成规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欲有节,办事有度,活动有序。这样做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即使身体欠安,亦可通过修身养性之锻炼,实现健康、长寿之宿愿。

吕不韦论长寿之道

吕不韦,战国时秦国名相。著有《吕氏春秋》一书,内有专论养生长寿之篇章。“圣人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吕不韦认定,“得道者生以长寿”。他指出,自古富贵之人都想长寿,寻求什么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但只能是水中捞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节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他总结出了丧生损体之“三患”。一是好逸恶劳。“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有些富贵之人,终日过着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这样的人安能长生?二是恣食酒肉。“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有些富贵之人,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殊不知“酒是灌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古云:“大醉必生大害。”那些酒色之徒谁能长寿?三是奢侈腐化。有些富贵之人,依仗手中权势,贪污腐化,挥金如土,日出鱼肉乡里,夜宿花街柳巷,喜听靡靡之音,终日放荡,这样的人焉能长寿?

嵇康的服食之道

嵇康,三国时魏国文学家、音乐家。所著《嵇康论》,讲究服食之道,为历代名家所称颂。嵇康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怎样才能保神全身呢?他认为,病从口入,要注意服食养生。吃药可以救命养性,但要保持身心健康,最根本的还是:五谷为养,五禽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使其营养。他认为,“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有些人经不住身外之物的引诱,只图眼前一时痛快,“今朝有酒今朝醉”,、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亏精损体,心力交瘁,以致百病丛生。嵇康还提倡清虚静泰,少思寡欲。

列子论“化其心,变其虑”

列子,战国时人。他在修身治病方面,提倡“化其心,变其虑”,可谓见解独到。《列子・周穆王》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华子的中年人,得了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忘行,在室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有一个儒生说他能治此病,华妻大喜,愿出家产一半求其方。儒生让华子受冻而求衣,挨饿而求食,置于暗处而求明。尔后,儒生让别人都离开,独与华子居住,七日后华子如梦方醒,大病痊愈。儒生与华子七日居室,干了些什么呢?儒生说:“吾之方秘,传世不以告人。”如今看来,并非秘密,而是儒生同华子促膝长谈,诱导以欲望,消除其积郁,振作于精神,通过入情入理的论道,驱散了华子的心头迷雾,打开了患者的心灵之锁。故而积乎之病一朝而除。有诗为证:

食补能健身,药攻可祛疾,

若是得心病,还需心来医。

韩非啬神养生论

古代名人篇2

循古之道

养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众多古代皇帝一心求取丹药,以期望长生不死;《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八十一难,大半是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不少修道者甚至普通人,心中也有个羽化成仙的美好梦想。不老不死,从自然规律来说,当然不科学,但注重养生,却能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100―120岁之间,理论虽如此,但对古人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超过百岁的毕竟少数。不过古代名人中,也不乏长寿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传承和发扬。老子的恬淡寡欲,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孟诜的《食疗本草》,白居易的乐天随意,坡的豁达豪放……众多古代名人的养生经验中,总有一款值得你去借鉴。

本期选题,分“神养篇”、“食养篇”和“常识篇”,撷取一些古代名人的养生事迹和言论,梳理古人的养生智慧,结合当下的养生方式,以期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

正本清源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但更多的注意力还只停留在饮食、补品、运动等外在的形式上。“以补为养”,可以说是许多人的养生方式,在养生的热潮下,一些养生书籍和养生大师鱼龙混杂,让人分不清真假,于是养生也越来越复杂。

养生圣典《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与此相对的是,“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真是当下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在你考虑怎么吃得更生态、吃什么更补、怎么运动更养生时,你要先反思一下:饮食是否有节制?作息是否规律?工作是否过度……遵守生活的常识,就是养生的首要基础。

养生也是一种修行,针对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你整天争名夺利,心浮气躁,喜怒无常,还谈何健康长寿?“恬淡”一词,看似简单,但真要做到,除了像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的人,谈何容易?所以说“养生重在养心”,诚不欺人也。

古代名人篇3

一、无忌

“无忌”,原是百无禁忌的意思。传说,姜太公的老婆被封为穷神后,自鸣得意,到处炫耀。哪晓得,老百姓却把她恨得要死,因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要变穷。有人将此情禀呈太公,太公大为惊讶,立即亲笔书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几字,以镇穷神的威风。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穷神祛邪祟,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以杜穷神等邪祟之害,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为孩子起名“无忌”,含有祈求神仙护佑,从此远离贫寒的意思。

以“无忌”为名的,最熟悉的当属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主人公张无忌了。而历史上叫做无忌的人也有很多。有一副很出名的对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就是战国时的四公子之一信陵君,长孙无忌则是大唐的功臣、唐太宗时的名相。春秋时楚国还有个人物叫费无忌,是个以耍鬼点子出名的小人。

二、去病

以“去病”为名的,最著名的当然是少年英雄霍去病了。关于他的得名,有这么一段传说: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凭着妹妹卫子夫和弟弟卫青的关系,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有一天,卫少儿抱着不满一岁的儿子进宫去探望妹妹。这时汉武帝正生病休息,所以宫内很安静,大家说话都悄声细语,生怕惊动了武帝。卫少儿抱着孩子快到寝宫时,孩子突然大哭,声音如雷贯耳。躺在床上的武帝突然听到这震耳的哭声,竟吓出一身冷汗,顿觉身体轻松舒畅起来,病也好多了。他一抬眼,看到卫少儿跪在床前,等候降罪,武帝就让她起来,并叫她将孩子抱给他。武帝抱过婴孩,龙颜大悦,不停地逗着孩子。此时,这小家伙眉开眼笑,武帝越发喜爱,随问卫少儿:“这孩子叫什么名字?”卫少儿说:“还没有起名字呢。”武帝眯起眼睛想了会儿说:“朕近几日身体欠安,不料这孩子几声大哭,惊得我一身冷汗,这病居然去除。朕就赐名这孩子叫‘去病’如何?”卫少儿叩头谢恩。可见,去病,就是祛除疾病的意思。

名字与此相近的还有很多,如汉宣帝刘病已,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近代诗人柳弃疾等。如此命名,图的就是一个平安吉祥,盼的就是一生能无灾无难。

三、过

过,是过错的意思。古人为何要用这个字做名呢?原来这也是有典故的。据《左传・宣公二年》:“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谁能没有过错呢?错了能改,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可见,以“过”为名,包含有勉励人勇于改正错误的意思。《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穆念慈垂泪道:“郭大哥,请你给这孩儿取个名字。”郭靖想了一会,道:“我与他父亲义结金兰,只可惜没好下场,我未尽朋友之义,实为生平恨事。但盼这孩子长大后有过必改,力行仁义。我给他取个名字叫作杨过,字改之,你说好不好?”穆念慈谢道:“但愿如郭大哥所说。”

以“过”为名,并非金庸先生的首创,他老先生也是学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先有北宋的苏过,后有南宋的刘过,他们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后者就不多作介绍了,在此着重谈谈苏过。

苏过是大名鼎鼎的坡的第三子,是苏轼与王润之结为夫妻后所生。苏过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大有乃父之风,有诗文集《斜川集》传世,故时人以“小坡”誉之。在苏迈、苏迨、苏过三弟兄中,又以苏过的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说。他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就非常推崇苏过的诗文,只不过他的文学成就一直被父辈辉煌的光芒所掩盖。

古代名人篇4

钱,即货币,财富的化身,本身并无所谓功过、是非,谈不上什么可爱、可恨,也不是什么神物或魔鬼,只不过是一种流通与分配的手段。正确认识货币的本质与功能,就能把握自己,不为金钱的外表所迷惑。能够摆脱金钱束缚的是“清廉”二字。清廉,指的是不贪钱财,立身清白,循礼行法。清廉是“为政之本”、“为官之宝”。在传统道德中,不贪金钱的清廉之士,被载入史书,流传于世,被尊为“清官”、“廉士”。下面节选了几位古代清官廉士的故事,表明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从钱币文化角度来说,这是由钱币主体间接表现出来的,与钱币价值相关的派生性文化,是人们的钱币思想、观念、认识等所形成的特色文化。仔细阅读,可见弘扬钱币文化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意义。

钱多坏自己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反对厚赋重刑。个人生活勤俭简朴,认为钱多会败坏自己的道德。有一次齐景公派使者访他。晏婴将家中仅有的饭食与使者分吃,两人都没有吃饱。使者回去禀报景公,景公立即派人送来大笔金钱,让晏婴好度日接待。晏婴婉言谢绝,并说:“我用君王给我的俸禄救济了百姓,可见我家里并不穷。一个人到了中晚年,每月只需十总布、四升粮就足够了。”(“总”是丝的计量单位,一总为80根丝。)

不做守钱虏

东汉将军马援,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誓言,出征匈奴、乌桓。后在西北养马,发展畜牧业,在有一些积蓄后却把所有的家财金钱救济别人。常人疑惑不解,马援说:“经营财货,贵在能救济他人,否则就是守钱虏!”后来“守钱虏”一语被人们用来作为聚财丰盛而用钱吝啬的人的代称。“守钱虏”又称“守钱奴”、“守财奴”。

清廉诫“四知”

东汉官员杨震,以清廉自称。历居高位,“而子孙常蔬食步行”。有人劝他置产业留给子孙,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认为将“清白吏”留给子孙是最厚的产业。在任荆州刺史时,路过昌邑县,曾经被杨震提拔的昌邑县令王密,半夜“怀金十金以遗震”。杨震不仅不收,还说:“我知道你,你不知我,为什么?”王密说:“暮夜无知者。”这十斤铜钱币无人知晓。杨震说,怎么无人知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惭愧而出。

只收一文钱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居官清廉,家无余财,察举非法,百姓得安。离任时,有几位老人受百姓之托,各赠百钱为他送行,称赞他为政清廉,说:“自君来此,犬不夜吠,民不见吏,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刘宠感动地说:“吾政何能及公言耶?勤苦父老。”意思是,我哪像勤苦的父老们说得那么好,大家的心意我心领了,这钱还是带回去吧。老人们执意要赠。刘宠盛情难却,没有办法,只好从每人手中拿了一文钱,象征性地收下了。谢别后,刘宠将收下的几文钱,情意绵绵地放到清澈见底的江中。后来人们就将这条江命名为“钱江”,还在那里盖了一座“一钱太守”庙,以纪念他的清廉。

杖责送礼者

南朝大臣顾协,好学有才,志操清平,轻视钱财,家居陋室。有一天,顾协原来的门生、现下属官员前来拜会,想重金酬谢栽培之恩,但“知其廉洁,不敢厚饷”,仅送钱两千文。顾协拒不接受。那官员不听劝阻,以为顾协既是恩师,又是上司,硬要把钱留下。顾协非常生气,厉声怒斥:“如果纳贿,必然徇枉法,吏治怎能清明。要是不惩处,恐你难以改过,更难警戒后人。”传令将送钱者打二十大板。从此以后,顾协的门下“绝于馈遗”。“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

清慎天下最

北周名臣裴侠,躬履俭素,清慎奉公,独立不倚,爱民如子。任河北郡守时,“罢废郡内旧时苛制”,“所食惟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称之”。原来此郡旧制,“有渔猎三十人以供郡守”,“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使”。裴侠到任后统统废除,“不以入私”,将这些人以佣工的形式去为公养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裴侠分毫不动,“去职之日,一无所取”。因此,被誉为“裴侠清慎奉公,为天下之最”。民歌称颂他:“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

纳饼拒重金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名重当代,学生甚多,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他爱吃煎饼,当地老百姓有时用小篮给他送饼,文徵明收下后即用字画相谢。时间久了,凡求字画的人就携饼篮上门,文徵明也乐意挥笔,满足来者之愿。其时名声显赫的唐王派使者带着重金来求画,文徵明得知后,不以钱动,闭门谢客,拒不收纳。使者无可奈何,呆了几天,只好回去。

一文一分赃证

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以清廉自律,视贪污为仇。从当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他认为做官的“止此柴马,止此俸钱,出此之外,一文一分赃证也”。明代知县上京朝觐,可以从里甲、杂项摊派几百两至上千两银子,用以进京行贿,故京官皆把朝觐之年视为收租之岁。海瑞在淳安上任两次进京,只花路费四十八两银子,其他一概裁革,坚决不向上司行贿。别人以“外官入京有交际”,劝他“要做官不得不如是”。海瑞正气凛然地说:“充军死罪,宁甘受,安可为此穿窬举动。”把行贿视为盗窃(穿窬)行为。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年9月版

责任编辑:张哲强

古代名人篇5

.孙思邈的养生要方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活了120岁(民间尚有其他说法),被人们称为“药王”。他在年幼时体弱多病,曾有“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的经历。因此,他在十八岁时立志学医。到中年以后,孙思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的方法为自己进行调治。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中说,他经常用艾火“遍身烧”,而灸得最多的穴位,就是位于小腿上的足三里穴。孙思邈长年累月地使用艾灸足三里的方法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在年过百岁时,仍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

中医经典《灵枢经》中说,艾灸可“强食生肉”。也就是说,艾灸具有增强食欲、促进机体正常发育和肌肉生长的功能。宋代御医窦材甚至将艾灸称为“第一保命之法”。中医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并有“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的说法。因此,艾灸足阳明胃经是中医常用的保健方法。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中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具有能补能泻、可寒可热的特点。经常温灸足三里穴可起到激发推动体内经气的流动、促进脾胃运化、消积化滞、祛风除湿、健脾和胃、益气生血、强壮身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因此,该穴有“养生保健第一要穴”和“长寿穴”的美称。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经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确实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促进胃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延缓机体的退化,从而达到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

孙思邈艾灸足三里穴的具体方法如下:将艾条点燃,悬于足三里穴上方2~4厘米处。然后将艾条呈上下鸟雀啄食状或左右打圈旋转状对足三里穴处的皮肤进行灸灼,可每次灸灼15~30分钟,至皮肤有较强烈的温热感为止。在艾灸的过程中,若燃烧的艾条上附有较多的艾灰,应及时将艾灰弹落,以避免其脱落烫伤皮肤。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1寸处。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苏轼的养生要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和美食家。苏轼生平历经无数苦难,但他随遇而安,面对恶劣的处境能始终保持开朗、豁达、大度、恬适的心态。在他被贬谪黄州时,生活困苦到只能吃野菜的地步,却仍能津津有味地创作《菜羹赋》。据记载,苏轼在晚年依旧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尽管处于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他仍活到了66岁。在那个年代,这个寿命算是较高的。与在顺境生活中获得高寿的人相比,他的长寿更具有养生方面的意义。除了保持豁达的心态以外,苏轼最重要的养生秘诀就是长期按摩足底的涌泉穴。他曾说,“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中医认为,在足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汇集了人体内一半的经络。人体内的3条阴经(即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都交汇于足部。因此,人的足底分布着许多重要的穴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涌泉穴。该穴位于人体的最下端,足底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中。其名字的喻意为“如同一股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也就是肾经的源头。肾是人的阴阳之根、精血之源、先天之本,具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等生理功能,其范围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生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因此,人的健康状况与肾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调补肾气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涌泉穴作为进肾之窍、出肾之门,有着补肾健脑、增智强力、安心宁神、舒肝明目等重要功能。因此,按摩涌泉穴的养生法被《达摩秘功》列为“延寿十五法”之一。

苏轼按摩涌泉穴的步骤为:盘膝坐于床上,凝神静心,双目紧闭。先以右手托住右足踝,使足底朝上。再用左手掌根的小鱼际肌或拇指的指腹在右足足心的涌泉穴处做上下、左右的摩擦推揉,应连续揉搓200次左右,一直按摩至足心发红温热为止。随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左足的足心。

.乾隆皇帝的养生要方

乾隆皇帝是清王朝的第4代君主。他在位60年,活了89岁,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乾隆皇帝十分注重足部的养生,将足部养生法总结为“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晚间一盆汤”是指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足浴。在民间,一直有“富人吃补药,穷人泡泡脚”、“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等关于足浴的说法。即便是文坛巨匠苏轼和陆游,也都留下了“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等关于足浴的诗句。根据一年中的季节变化,人们还将足浴的功效总结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去;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在进行足浴时,皮肤上的神经感受器可受到水温的刺激,这种刺激可通过神经传导至内脏器官,从而起到调节内脏功能的作用。在临睡前用热水进行足浴,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温和的刺激,促使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使人安然入眠。足浴还能促进局部组织中乳酸等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缓解或消除疲劳感。因此,中老年人经常进行足浴,可起到增强心脑血管功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劳和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一系列保健作用。

乾隆足浴的操作方法为:取一只较深的水盆,其深度可容纳整个小腿。在盆中倒入温度适宜的热水,将双脚泡入水盆中,并用手指缓慢、连贯、轻柔地按摩双脚,从脚背逐渐按摩至脚心,以按摩至局部肌肉松弛、舒适为止。在足浴时,随时向盆中加入热水,以确保足够的足浴时间,发挥最佳的保健效果。乾隆在足浴时还经常在水盆中加入细辛、红花、艾叶、穿山甲、肉桂、丁香等具有通经、活络、开窍功效的中药。这种足浴的保健效果更佳。

.陆游的养生要方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得享85岁的高寿。据文献记载,他对食粥颇有研究。陆游在晚年曾因肾气渐亏、肝阴不足而出现了两目昏花、眼力不济的情况。就在那时,他开始经常服用以枸杞熬制的粥进行调治。根据自己的养生经历,他留下了“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及“雪霁茅堂钟磬清,晨斋枸杞一杯羹”等关于食粥养生的诗句。

米粥清淡可口、容易消化、极富营养,并具有生津益气的功效。中老年人(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中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和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逐渐减弱,因此最适合食粥。北宋文学家张耒在《粥记》中说,“每日食粥,所补不细,又极柔腻,最为饮食之妙诀。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清代的医学家王孟英更将粥誉为“世间第一补物”。中医认为,枸杞味甘、性平,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止咳的功效。取枸杞为食,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久服,轻身不老”的上品药材。在“龟龄集”、“龟鹿膏”、“二仙胶”、“七宝美髯丹”等中药长寿方中,均可见到枸杞的身影。乾隆皇帝所服用的“清宫寿桃丸”也是由枸杞和益智仁、生地、胡桃、天冬等药物组成的。因此,唐朝诗人刘禹锡赞誉枸杞说:“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临床研究发现,枸杞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磷、铁等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降血压、降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改善肝功能、心肌供血、兴奋大脑和性神经等多种功效。

古代名人篇6

春秋时期的“出场费”

中国的名人广告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著名的“伯乐相马”就是名人的促销行为。苏代是纵横家苏秦的弟弟,为燕国到齐国游说时,给在齐威王面前说话很管用的淳于髡讲了伯乐相马的故事。他讲此故事的用意,尽管不在名人的商业广告价值上,却给中国广告史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鲜活的成功案例。从所述来看,卖马人颇有商业头脑,十分了解“名人效应”的作用,仅仅花费“一朝之贾”,便请到了当时的相马专家伯乐,实现了卖掉马的商业目的。

卖马人给伯乐的“一朝之贾”,在现代叫“出场费”,这也开了中国名人参与商业行为拿“出场费”的先河。

汉代女名人也做“促销女”

汉代餐饮业已很繁荣,街头酒店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这时的酒店经营者颇有创意,在店前面垒起高台,即所谓的“垆”,然后把大酒坛子放置于上,还让一名漂亮的女子站在旁边,以吸引眼球。这样的女子,在现代叫“促销小姐”。当时名声远播的大才女卓文君,便曾当过“促销女”。

据《史记》记载,当年大才子司马相如,与当时17岁的卓文君私奔后,为了谋生,在四川临邛盘了一家酒舍,开了个小酒店。司马相如洗盘子,卓文君则站到店前的酒坛旁边揽生意,“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由此而来。这是古代女明星参与商业活动的经典案例,现代流行的女星为某一品牌的商品站台,无非是“文君当垆”的现代版。

东晋出现的“慈善广告”

古代名人参与商业活动,并不都是商业行为,有时是一种慈善活动。有“书圣”之誉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便曾利用自己的名家身份,为一个卖扇老妇人做好事,免费为她卖的扇子题字。

据说有一天,王羲之散步到绍兴城里的一座石桥上,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篮竹扇,在桥头叫卖,但好久也不见有人来买。王羲之遂上前对老妇人说,如果在扇子上写上字,应该好卖些。

老妇人同意了,王羲之便在每只扇子上题写5个字。老妇人起初还有点不高兴,王羲之告诉她,你就说这字是王右军写的,每只要价“百钱”。老妇人依言说了,扇子很快被抢购一空。

唐宋流行的“商业软文”

唐宋时期,商业活动中利用名人效应现象更为突出。这一时期,请名人为商品作赋吟诗,成为一种潮流,酒、茶、食物等都曾通过名人效应得以推广。当时不少名人留下来的诗作,在今天看来都属于广告中的“商业软文”。著名诗人李白的《客中行》,就是专为兰陵出产的一种酒而写。

宋代文学家坡,从茶叶到馓子,再到猪肉,他都曾做过推广。当年海南儋县有一老妇人制作的环饼,即时称“寒具”、俗称“馓子”的一种油炸食品,非常好吃。坡被贬谪于此后,给这家铺子写了一首《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经他这么一写,这家铺子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也不乏名人代言的虚假广告,这在古代叫“托儿”,即俗话所说的忽悠人。一些无良商家利用名人的名气搞坑蒙拐骗,和现代利用明星作虚假代言如出一辙。

古代名人篇7

    许多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在嘉兴期间吟诵题赋、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赋和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为嘉兴文化谱写了光彩夺目的篇章;他们与本土人士的切磋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嘉兴文风的兴盛,使得嘉兴的文学艺术创作充满了勃勃生机。南宋时期随父南渡海盐的干宝,河南新蔡人,其所着的《搜神记》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书中关于由拳陷为湖的传说,留下了远古嘉兴海盐一带海浸的宝贵信息[5]1814。唐代中晚期着名诗人刘禹锡,河南洛阳人,早年寓居嘉兴,其诗“忆得童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垂钓钓得王余鱼,踏芳共登苏小墓”,记述了其童年时代在嘉兴的生活。宋濂,浙江浦江人,明初一代文宗,早年曾隐居嘉兴濮院梅花泾上,所写的《濮川八景诗》描绘了当时濮院镇的八处风景名胜:福善翠冷、翔云高眺、荷塘晚风、西院缠霞、妆楼旭照、梅泾花舞、幽湖月满、化坛枫冷。宋濂的八景诗一出,不仅使得嘉兴濮院美景名声在外,还引发了众多名流唱和作诗,推动了镇上的诗词创作[6]2222。明末清初鄞县籍诗人张嘉昺,居海宁硖石时与周珽、郭滩等十九人结萍社,时相唱和,极一时之盛。清代的董潮本是江苏武进人,后移居海盐,工于诗作,为“嘉禾八子”之一。陈秀民、德诚、申蕙、朱之纯等人寓居嘉兴期间,皆有吟咏传世,他们的诗作被清朝沈季友、胡昌基收录于《檇李诗系》,成为了嘉兴诗词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在书法绘画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客籍名人汇聚嘉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原籍河南开封的宋人王昇善书法,宋徽宗时有“草圣”之称,南渡后寓居崇德羔羊;宋人释子温原籍华亭,迁居桐乡石人泾,善作水墨葡萄,世称“温葡萄”;清代吴震生原籍安徽歙县,善画山水,工篆书,移居海宁时与嘉兴文人查嗣塛、陈元龙诸耆老友好,相互吟咏唱酬。在这些客籍名流的影响下,历史上嘉兴书法绘画名家众多,代有才人各领风骚,而且各种艺术流派绵延至今。

    二、收藏丰富,惠及当人

    一些客籍藏书家如鲍廷博、宋咸熙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收罗典籍、校刻古书,在保存与弘扬地方文化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鲍廷博祖籍安徽歙县,后定居桐乡县青镇杨树湾,喜购藏秘籍,购书近自嘉兴、吴兴,远至大江南北。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鲍廷博博览群书,对古籍真伪、版本优劣及收藏钞刊之经历知之尤详;他刊刻了《销夏记》、《名医类案》等书刊行世,其校雠之精审,极受时人称道。宋咸熙家富藏图书,有书楼为“思茗斋”。他深感于“藏书家每得秘籍,不轻易示人,传之子孙未能尽守,或守而不借阅而被鼠伤虫蚀”,因此他所藏图书,广借给他人,供寒家子弟就读,他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很多藏书家的积极拥护[8]247。宋宁宗时任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使、家居于嘉兴城南金陀坊的岳珂,藏书甚富,着作等身,是南宋着名的藏书家兼出版家;清代的藏书家陆筠,本贯吴江,后居嘉兴,富藏书,校勘精审;原籍安徽休宁而迁居桐乡的汪森,与兄文桂、弟文柏合称“汪氏三子”,有裘抒楼以藏典籍,常与黄宗羲、朱彝尊诸大家游,并建碧巢书屋以迎同好。这些客籍藏书家的收藏与交游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嘉兴地区书籍的流通与文化的传承。

    三、治病救人,传承医学

    嘉兴医药卫生事业历史悠久,中医中药源远流长,各朝各代不乏名医世医。其中客籍嘉兴的名医们妙手仁心,拯救了许多身患疾病的嘉兴百姓,被时人所称颂;他们还大力培养医学人才,积极撰写医学着作,为嘉兴的后世子孙留下了珍贵的医学财富。汴京人严子成宋咸淳年间随父来秀州卖药,定居嘉兴后继承家学,精研医道,以“药师”鸣于市,曾因治愈赵孟頫顽疾而获赠其所绘《杏林图》与孙思邈像。祖籍河南的戈朝荣医术精明,创“纯阳阴虚”之独特见解,开创了浙江平湖的戈氏儿科。

    四、弘扬佛教,献身佛法

古代名人篇8

古典“四大美女”,尽管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客观地说,其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她们身上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人文负荷,掺杂着诸多后世附会的演义色彩。其中的貂婵即是一个文学形象,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

本篇所说的“五大艳后”,则大抵是中国古代真正“横绝千古之丽”,又贵为皇(王)后的古典美女。

一、春秋第一艳妇:夏姬

春秋时期的第一艳妇,当数夏姬。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人称“一代妖姬”。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传夏姬懂“采补术”。嫁给陈国夏御叔后,不足九月,便产一子,即夏征舒。御叔虽存疑惑,但早已被夏姬的美艳弄得神魂颠倒,无暇去深究。后夏御叔正值壮年而亡,有人说可能死于夏姬的“采补术”。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

守寡后的夏姬先是让大夫公孙宁、仪行父魂不守舍,后又将国君陈灵公卷入其间难以自拔。史载,每当夏姬之子夏征舒上朝后,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三人便轮流与夏姬幽会。夏姬还把自己的内衣分赠三人,而陈灵公仨竟敢穿着夏姬的赠衣上朝,公开谈论与夏姬的风流事。一次,陈灵公仨在夏家饮酒作乐,席间竟相互争论起夏征舒到底是他们仨谁的孩子。夏征舒受辱不过,怒杀陈灵公。公孙宁和仪行父逃至楚国,诉说夏征舒弑君。楚庄王偏听一面之词,便兴兵伐陈,杀死夏征舒,掠得夏姬。

当时,楚庄王曾为夏姬的美艳绝伦而怦然心动,欲纳入后宫,为申公巫臣谏阻只好放弃。将军子反见夏姬美艳,欲霸为己有,亦为巫臣所劝阻。楚庄王便把夏姬赐予连尹襄老,不久,襄老战死沙场。襄老的儿子甘愿背上与庶母乱伦的骂名,很快就拜倒在夏姬裙下。其实,那申公巫臣早已对夏姬垂涎三尺,最终设计夺得夏姬叛逃至晋国,所付出的则是抄家灭族的代价。

二、魏文帝皇后:甄氏

三国时代的绝代佳人甄氏,姿貌绝伦、气质非凡,才智过人。当年甄氏虽系寡妇之身,却博得曹氏父子仨同倾爱慕之情,并最终成为曹丕称帝后的皇后。

《世说新语·惑溺》有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曹操攻下邺城后便急不可待地让人把甄氏找到,却被儿子曹丕先行一步抢得甄氏。曹操得左右禀报后长叹说:“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夺取甄氏啊!”曹操懊悔莫及!当时曹植也有心娶甄氏,曹操不允,最终将甄氏再嫁给曹丕。

曹植心中不平,十分怀念甄氏,终日借酒浇愁,言行更为任性。看来曹氏兄弟之后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似乎还带有甄氏的因素。曹丕称帝后,曹植虽靠“七步成诗”与太后的干预幸免一死,却被谪贬雍丘。

曹丕娶得甄氏后,起先对其很宠爱,生育了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称帝后,则日渐冷落甄氏。不久,甄氏便因曹丕新纳宠妃栽赃诬陷其埋木偶诅咒曹丕而被赐死。甄氏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进宫,曹丕忽动恻隐之心,将甄氏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泪如泉涌。归途中经过洛水,夜宿舟中,取枕而眠,恍惚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梦醒后,便彻夜写下那传世名赋——《感甄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后来魏明帝将叔叔的这首《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大概是觉得原赋名太过直白,难免让世人联想起曹植与甄氏间的叔嫂恋情。

据传甄氏曾在宫中创造了美妙的灵蛇髻,并流行于魏晋女性中。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梳着灵蛇髻,这是甄氏生前常梳的发型。顾恺之在画中展示了曹植爱恋甄氏的故事传说,交织着人神异路,既难以割舍,又无法实现的悲情。

三、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

《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后,李祖娥被立为皇后。文宣帝高洋是个著名的性虐待狂,嗜好用鞭子抽打嫔妃,甚至当众杀掉嫔妃。只有李祖娥一直受到高洋的礼遇与敬重。可见,在高洋心目中,这李祖娥是无人能替换的绝代佳人。

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尊李祖娥为太后。不久,高殷被废,高洋弟高演当皇帝,李祖娥迁居昭信宫。高演早逝,武成帝高湛(高洋另一胞弟)继承皇位。高湛垂涎这位兄嫂的美貌已久,即位后就逼迫李祖娥与之淫乱,以不同意就杀掉其儿子威胁,李祖娥只得被迫顺,还怀上身孕。她的儿子太原王高绍德来拜见母亲,被告知不见后,就恼怒地说:“肚皮弄大了,所以才不见我。”李祖娥听后极其羞愧,生下一女后就弄死不养。高湛闻知手提钢刀大骂李祖娥:“你杀死我的女儿,我就杀掉你的儿子!”便当着李祖娥的面,将高绍德用刀柄打死。高湛又剥光李祖娥的衣服用棍棒乱打,再装进袋子扔至水沟。李祖娥苏醒后,被送至妙胜尼寺中。

李祖娥生性喜爱佛教,因此当了尼姑。齐朝灭亡后,倒霉的李祖娥想当个尼姑也不成,被俘获送进关中长安。直到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时才得以返回赵郡老家。

四、隋炀帝皇后:萧氏

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生就是人间尤物,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仪态万千,娇媚迷人,几乎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中国历史上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寥寥无几。

史书记载,萧氏十三岁成晋王杨广妃,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宠爱,杨广也对其宠幸有加。杨广即位后,萧氏被册封为皇后。杨广虽妃嫔众多,但对萧氏一直相当礼遇。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对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惧怕而不敢直述,故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行宫被叛军杀死后,萧氏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先是被宇文化及带至聊城做自己的淑妃。宇文化及被打败后,落入窦建德手中,被迫做窦氏的宠妾。突厥王久闻萧氏美艳,从窦建德处强要萧氏,窦建德不敢挽留,于是萧氏便当了两代突厥番王王妃。唐朝贞观四年,李世民大败突厥,迎萧氏回京,萧氏又成为比她小15年的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萧氏逝世后,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其葬于杨广之陵,谥愍皇后。

五、明熹宗皇后:张嫣

懿安皇后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明天启元年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张嫣颇具皇后风范,能母仪天下。她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宦官魏忠贤、熹宗乳母客氏的过失,曾亲自处置客氏,使魏忠贤与客氏对她恨之入骨。天启三年,张嫣怀有身孕,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张嫣还经常劝谏明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有一次,熹宗见张嫣手握书卷在读,便问是何书,张嫣回答说:《赵高传》。

上一篇:桂花飘香范文 下一篇:无愧于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