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1 19:26:59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1

(一)为政以德,重视德治。孔子在治国安邦问题上首先提出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孔子看来,以道德教化小民,容易赢得民心,调和阶级关系,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取得更持久的统治效果。孔子还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一方面刑、政并用,固然能使民免于犯罪,却不能使民耻于犯罪;只有用道德去引导他们、用礼乐去教化他们,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他们才会以犯罪为耻,才会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提出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国家的所有官吏及一切行政人员,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第二,要求统治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特别重视修己正人,要提高统治者自身的修养,用人格力量、示范作用去引导人民。

(二)仁义治国,施行仁政。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从“事亲”开始,然后推广并施行于社会政治,把天下百姓当作是自己的老人孩子一样孝敬呵护,时刻关心他们的疾苦、病痛,心里装着百姓,为百姓的福祉着想,这样就可以避免不顾百姓安危幸福的残酷的剥削和烽火连天的战争,天下可平。他认为,统治者一定要有仁爱之心,爱惜自己的子民,否则,一国将要遭殃,“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如果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没有一颗仁爱之心,无视天下苍生的冷暖饱饿,肆意地进行剥削掠夺、残酷地进行重型压制,这个社会就会被一种恐怖冷酷的烟雾所笼罩,势必引起百姓的反抗,造成社会动乱。

(三)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任何君主都离不开民众,只有赢得民心,得民拥护,才能得天下。贾谊也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命脉,是国家功业,是国家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人民对于社稷稳定的重要性。

(四)任贤使能,才德并重。孔子认为,以德治国,首先要举贤才。选拔贤才有五个方面的好处:一是贤才能治理好国家;二是避免坏人混进官员队伍;三是能使人民诚服拥戴;四是可以教化不正之人;五是民众能互相勉励而上进。贤才必须要是德才并重的,要遵守信义,懂得礼仪,具有渊博的知识。墨子认为,只要贤能,不避亲疏、贵贱,唯贤是举。李世民、魏征认为,任贤而治国,失贤而国乱,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而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关于论才德的内容中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强调圣人必须才德并重,避免忽视其中一方面。

二、现代启示

(一)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道德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它对社会具有重要的规范、教育和导向作用。当前,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们的道德发展。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正确处理和认识各种利益关系,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把基本道德要求融于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不断推动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二)以德治国,重视“官德”。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为政以德,而统治者首先要修已,才能安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性修养,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而后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充满自信地前进;领导干部要尤其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生活作风,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也是为人民谋利益的,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爱民、为民,切不可把权力作为实现自己利益、强加自己意志于别人身上的工具,要注意时刻向群众学习,时刻监督自己的所作所为,自我反思。

(三)以人为本,实现教育由“人是工具”向“人是目的”转变。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其基本理念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弘扬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阶级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是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服务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实现教育由“人是工具”向“人是目的”的观念转变。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三个倡导”,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最终为人的发展提供优越的社会生存环境。

(四)重视人才的选拔机制,从源头上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我国,无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教育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是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是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的代言人,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教育者的人才选拔机制,务必要公开透明,公正民主,德才兼备,选拔有真才实学和高尚道德的人才担任重职,从源头上过滤掉人才队伍中的渣滓,提升整个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2

摘要: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历史悠久,其理论体系也相对完善。奴隶社会以“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强调等级制度,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确定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理论依据,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仍然受着儒家文化的浸润,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可谓不明,以王阳明先生的心学为例,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理论要抓住本质,不能一味的为了批判而批判。

关键词:阳明心学;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和历史观

1 王守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1 阳明心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王守仁作为我国宋明时期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孟子的性善学说,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理论,用以对抗死板腐朽的程朱学派。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没落而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借用了宋代思想家朱熹的理论,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是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口味的,因此被当做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理学家们空谈理,以致社会风气僵固不化,误国误民。在这种情况下,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提出了“天理即人欲”、“知行合一”的经世致用思想,革新了社会风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说:“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人欲”。并提出了自己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来作为自己讲学的宗旨。由此,可以看出,阳明心学产生的出发点只不过是王守仁个人针对社会现状提出的自己的善恶观,是无关于政治目的的。

1.2 阳明心学的教育目的是“致良知,明人伦”。对于“致良知”,王守仁自己的解释是:“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他提出“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则是为了矫正当时“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的时弊。当时的明代完全被朱子的理学所笼罩,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使理学成为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最为有利的武器。朱圣人把世界分裂成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理”,另一部分叫做“欲”。他认为“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这个“理”,天下就会安定,百姓就会免受祸乱,统治阶级就能长治久安的统治下去。对于第二部分“欲”来说,就无疑是“理”的天敌,因为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以就会捣乱,就会破坏原有的统治秩序,因此朱熹把这叫做万恶之源,要求人们“灭人欲”。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这种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成为了整个明代官员们的行为准则。直到王守仁先生的出现才开始打破程朱理学的统治。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也就是通过教育,使失去的良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上加以恢复,从而使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感情的人。

1.3 “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一个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和争论持续了几千年。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起来是很难的,而有的人则认为知难行易,即领悟道理是很难的,实践却很容易。朱熹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到了王守仁,他认为懂得道理和实践运用是同等重要的,要想实现理想和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和脚踏实地的方法,这就是知行合一。”[1]他这个理论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有人弄明白了,千古留名,比如张居正,陶行知;有人没有弄明白,也能千古留名,比如海瑞、梁漱溟。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程颐等人的“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对于“知行合一”,他自己的解释是:“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出便即是行了,发动出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跟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答黄以方问》)简言之,就是要求人们从自我内心做反思,消除一切错误的思想,达到知与行的合一。“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己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己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王守仁这句话有力的指出了程朱理学知行观的软肋。对于知与行的合一,他自己也是这样坚持的,成功平定宁王的叛乱充分说明了“知行合一”这个武器的巨大威力。

2 对阳明心学的诸种评价和合理定位

在封建社会中,士大夫们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同时,看重的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能居其一者已是十分困难,完全占有的人更是寥寥无几,然而王阳明却是大家公认的三立圣贤。近代的梁启超曾这 样评价王阳明:“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也有很大的勋业。”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开创了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其弟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影响了之后数百年。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至高无上的:文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他的同乡、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称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清初学者魏禧说:“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学者王士慎赞曰:“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有王学为其先导。”对王阳明的至高评价是不胜枚举的,但对他的贬毁也不在少数。有人骂他是封建社会的走狗,有人说他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也有人说他的思想纯粹是为了帮统治阶级搞“愚民政策”。“他把明人伦的道德规范教育放在异常突出的地位,证明他是真心维护封建统治的不二之臣”,“他一再提出教育也得像‘唐虞三代之世’那样,因为那时的教育‘无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这就证明王守仁是‘愚民政策’的吹鼓手”。[3]

对王阳明及其心学,应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给与合理的定位,一方面看到他的确被封建统治阶级借来用以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要看到王守仁本人及其思想的产生的本质。

3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纵观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个人通过教化以及修身养性,追求成王成圣的目的,再加上国家的科举考试,形成了一个全社会立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加入到这个体系之中,接受统治阶级的价值观渗透,从而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每个人潜意识中就把统治阶级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平民,这当然要归功于儒家学派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由于儒家大儒们,诸如孔子、孟子、董仲舒、王充、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各自的思想精华被统治阶级巧妙地运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所以他们这些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当然,这只是其一,我们要明白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社会和人民,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之所以被政治化,是因为统治阶级聪明的利用他们的理想和成果。这也许就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完美和成功之处,也是其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是为了培养适合本阶级统治的人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4]当然,封建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人民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其统治下的顺民;而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则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封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利用了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和理论,阳明心学也是其中一个方面。封建统治者的落后、昏庸、腐败、无能毫无疑问是我们批驳打击的对象,但作为他们的工具的思想理论体系不能一概而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功绩是不能被抹杀的。这些思想有很多的原始目的都像阳明心学一样是为了一个善和一个正义,我们决不能不负责任的把他们歪曲成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愚弄劳苦大众。在今天,我们在对待封建主义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务必要坚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批判的矛头更多的是封建阶级的腐朽性,而不是否定孔、孟、朱、王这些人曾为了善而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M].中国友谊出版社,2011,276―280

[2] 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

[3] 王越,周德昌,杨荣春.中国古代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263-269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里(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3

    1、深入探掘中国古典文学潜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和研习视为古代艺术家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自身进步的一种途径,其中不少经典之作更是突显出了强烈的政教色彩和自觉的人文关怀。它们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当代高校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文学艺术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导向功能可以有效引导社会成员坚定立场,认清方向,充实情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中国古典文学一方面是通过其独有的充满古典气息的艺术魅力,激发群众的参政热情,坚定群众的政治信念,使他们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营造出安定团结的政治氛围。另一方面将古典文学中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运用到政论或演说中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宣传和教化的效果,使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顺利完成新旧思想的蜕变。毛泽东在阐述问题的时候就善于引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经典故事和代表性语言,例如《红楼梦》:在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用“贾政做官”来教育共产党员要警惕受人包围;在1963年最高国务会议的结束语中,用王熙凤对刘姥姥说的“大有大的难处”来说明大国的事情也不那么好办的等等。

    1.2很多古文经典暗含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读者能够在阅读和欣赏中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轨迹,将历史和现实统一起来,所以这些作品往往又会被当成哲学经典去解读。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生活理想和政治要求,而这些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到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与该作家处于相同或相似经济、政治地位的某一社会集团的认可,逐渐形成具有普世意义的政治理想。“这种文学其中包蕴的政治理想与追求,以及其他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往往充当着先导性角色,预告,召唤并促成政治、文化变革的到来。”[2]因此,纵观人类历史,很多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变革之前涌动的往往是某种政治思潮,而该政治思潮又以与之遥相呼应的某种文学思潮作为先锋,比如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1.3调节现实矛盾,协调利益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很多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对崇高人性的膜拜,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文明政治的憧憬,尤其表现出对和谐社会的热烈追求,从而意味深长。古人创作的大量诗词曲赋蕴含深刻的文化涵义,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诉求,潜移默化中引导阅读者走上追求美好生活、树立崇高理想的道路,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其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涤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速,人们压力增大,各种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对古文精品的研习更能对阅读者起到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缓解疲劳的效果,这利于调动人们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激起群体性的参政议政热情,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缓解各种矛盾,净化社会风气,减轻大众压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2、中国古典文学所具有的潜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入探掘中国古典文学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2.1思想教化和政治启发是中国古典文学所具有的两大显着功能。中华文明有着四千六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古典文学是传承下来的众多文明形式之一。古书中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音。”实际上,除去传统的诗词曲赋,散文、传奇、小说等古典文学的其他形式也同样具有通过抒发情感、表达感受对读者起到启发和教化的作用。《古谣谚序》中曾言:“千古政教之源,未有先于‘言志’者矣。”由此可推断,“言志”之诗自古以来就具有教化功能,为政治服务。从宏观历史角度来讲,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铸造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便今日其存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影响深远。

    2.2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中蕴含的对人类生存境遇的认识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对人类的诠释,主要表现于对人类多面性的理解、对人类主体性的追问,以及对个体存在方式以及状态的反思。“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人类多亏创造了文学艺术这种形式,才得以深刻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从而有可能饱览灵魂的奇情壮采,领略生命的万千风情,去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理解人。”[3]文学作品不仅帮助人认识人生,而且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人物形象的人生轨迹、命运归宿,往往对树立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4]

    2.3在健全人格的塑造上古典文学所发挥的作用首屈一指,在理性思维的培养上古典文学也可谓功不可没。很多人认为古典文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没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判断显然有失偏颇。在此,革命导师毛泽东的求学经历与读书经验最具说服力。毛泽东早年在私塾的求学历程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善于从问题根本出发,利用古典文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量传统经典的阅读经验更是促进了他思维和精神的独立。在当代,胡锦涛主席也是一位善于运用古文经典教育领导干部和表达情感的人,这样的启发和教育形象生动,深入人心,幽默而不失睿智,更富民族化的特点,从侧面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的清洗和涤荡以后所依然闪现的生命活力,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深入思考和学习。

    3、充分发掘利用中国古典文学中潜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改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局面,促进高校全面、健康发展。

    3.1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理论为主的育人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自觉将两门学科结合,统一起来,深入探掘古典文学精品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彻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4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众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使其获得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3.2用优秀的古典文学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坚强、大度和乐观可以说是它的根本,也是历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此,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3.3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具有价值导向与规范作用。因此,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能够确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5

关键词:古田会议;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 追梦有朝气,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影响力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问题。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同时,又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加强理想、信念、道德、文化等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伴着阶级社会而存在,或重或轻,或显或隐,古今中外莫能例外。它以其自我存在并与他人和社会密切关联的方式形成社会的影响力和推动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软实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首要性,坚守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高地,坚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要有横刀立马的志气和舍我其谁的底气,又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作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气度。

古田会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贡献之一是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提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从而改变了以往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实际上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次要的、附属的位置的做法。新时期,形势越变化,思想越活跃,越是要旗帜鲜明地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旗帜鲜明地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越发展,改革越深化,越会触及各种深层的利益矛盾,越需要用思想政治工作去作引导解决。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体现为另一个战场或另一种形式的冲锋陷阵、攻城掠地。事实证明,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阵地,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趁隙而入甚至大行其道,革命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年代亦然。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主动作为,既要启发教育,又要强化灌输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战略要求。

二、务实有勇气,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自身的基本知识和特殊规律,要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和科学把握。古田会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成果,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成功实践。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下必然面临不同挑战和困难,需要人们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攻坚克难的担当,做到知行合一、求真务实,要突出的是正人先正己,化人先化己的示范作用,尤其是领导干部表率带头的榜样力量,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吸引力。

知行合一,知为行先。要继承弘扬古田会议精神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深入学习古田会议历史,掌握了解古田会议精神内涵。“非知之艰,行之惟艰。”[2]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多务虚,但细处多务实。只有付之于行,务之于实,才能取得实效。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3]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持久性、连续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一跬一步,持之以恒,真正做到求实、务实、落实,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见到成效。

三、 细致有和气,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曾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古田会议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树立了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典范。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本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遵循,换言之,人性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充分考虑到人的各种因素,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体现察民情、听民心、从民意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同时,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要突出正面教育和严厉督促,但从针对性灵活性来说,更多数时候应当采取的是和风细雨、循循善诱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细致入微地开展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才能达到教育人启发人感染人团结人的目的。

哲人说过:“即使是真理,倘若被拙劣的表达包裹着,也会失去应有的锋芒。”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的宣扬和理论的外化,要努力倡导通俗化,以被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党的十以来,在不同场合发表了许多讲话,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等方式,广征博引、深入浅出,充满了语言魅力,形成了鲜明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四、新潮有锐气,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古田会议决议》指出:要“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思想政治工作有规律无定律,既要坚持原则探索规律,又要避免模式化,更要“看菜吃饭”,创新创造。明确提出:“要在发扬光大优良传统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时代新要求和历史新使命,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决议指出:“有计划的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古田会议决议》对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精辟论述,如,决议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行马克思主义”,要“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随着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加快,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许多前所未遇的新情况、新特征、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吸收借鉴过去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增强生命力和感染力。必须把目光聚焦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和文明进步状况,把目标定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时代脉搏紧紧相扣,与时展息息相通,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着力于变化,敢为人先,秉持改革开放的创新态度,不断推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形式、新办法,焕发思想政治工作的勃勃生机;必须落脚于实效,把握规律性,掌握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变化的动态和思想支配行为的普遍规律,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好工作之中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具体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尚书・说命中》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6

一级学科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

及名称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0302

政治学

招生人数:

30

030201政治学理论

01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

02公共政策与农村问题

03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政治学基础

④801西方政治思想史 或80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注:701必考,

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8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专业考802。

①中共党史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1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02比较政治制度

0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030204中共党史

01党的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

0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03安徽历史人物与中共党史

0501

中国语言

文学

招生人数:

30

050101文艺学

01文学基本理论

02中国古代文论

03文艺美学

04西方文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中国文学史或703现代汉语

④803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 或 804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注: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702和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703和804。

①评论写作

②古代汉语或

写作

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全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或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规范与对外汉语教学

02汉语语用学

03方言与文化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

02文字学与训诂学

03汉语方言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语言学文献研究

02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3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先秦文学

02唐宋诗词与诗学

03明清文学与文论

04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

0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

04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比较诗学

02二十世纪中西文学比较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美学;关系 更多还原

一、我国自古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就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产生于近代,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以政治、信念、道德及政治哲学为内容,当时被称为“教化”。

西周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礼和乐的形式来实现,这也可以被看做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初的美学教育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便逐步确立,以品德的培养为主要目的,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体系的形成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中,礼与乐是必备的科目。古代所谓乐并非单纯指音乐,而是包括音乐、舞蹈、诗词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这一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教授弟子主要是道德和思想的教育,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语乐”思想,意思就是诗使人从伦理上收到感发,礼是这种感发变成一种行为的规范、制度,而乐事陶冶人的性情,德行。在诗、礼、乐的关系中,以礼为中心,因为它和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它是直接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而乐却是通过陶冶情趣的方式使人们从感情上自觉去做,实现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统一,因此产生了“诗言志”、“文以载道”、“乐以教化”等一系列艺术命题。

到了汉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被当作重要的治国理念提出来。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极力独尊儒学。董仲书的思想得到汉武帝认同,使儒家礼乐的思想成为从修身养性上升为治国理念。到了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理学从思辨哲学的角度讨论政治治理,其思想教育方法注重从知情意行的结合进行审美教化。到了近代,中国美育的开创者王国维把整个教育由“心育”和“体育”构成,“心育”又分为智育、德育和美育,在《论教育之宗旨》一书中,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的著名主张,认为美是陶冶情操的工具,指出“美育者,因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①把美育作为教育的基本的基本方式之一,这里教育当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需要遵循美学规律

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其基本内容是,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早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②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它以求真为精髓,以求善为血肉,以求关为仪态,集真善美为一体。

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通过反复的实践,启发和提高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并使之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地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总结,是人类智慧和正确思想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善”是事物或实践活动符合人的目的性的社会功利性质,即有益、有用、有利,是主体意志活动的对象,简言之就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追求的有用的或有益于人类的功利价值。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在此基础上,列宁对善的实质作了这样的概括,他认为“‘善’是‘对外造世界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和外部现实性”③当人的意志和要求在客观事物中获得了“外部现实性”,善也就变成了完成形态的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善”,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在分析和处理各种思想问题时,要从根源上去分析思想问题,跳出纯粹的思想框架,遵循物质利益决定人们思想动机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原则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方法、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

“美”是合乎规律的真和合乎目的的善与完善形式之间的和谐统一,是真和善在实践中所展现的生动形象。同时,美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马克思主义美学揭示了人类彻底脱离动物界所经历的‘物种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两次‘提升’,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历史地表现出人类的本质力量的发展。因此,符合客观规律性(真)和实现主体目的性而有益于社会(善)这两者相结合,就是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所在。”④总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当地的实践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审美教育的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总是以美激情,以美悦情。这就是情系,所谓情系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客观条件可能的范围内能满足或符合人们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等;反之,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或与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就会引起人们的消极态度,使人产生一种否定的情感,如嫌恶、愤怒、憎恨,等等。

综上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要求,实现真善美,改造假恶丑,提高人们认识和创造美的生活的能力。(作者单位:1.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严芳,浅论美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J],理论月刊, 2005(11).

[2]任惠,张世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美育的作用[J], 思想教育研究, 2003(1).

[3]王琴,张保绰,思想政治工作和美学[J],江淮论坛,1988(8).

[4]王凤志,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注解

① 蔡元培全集,第二卷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②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M]],北京:高的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9页。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篇8

【关键词】廉政文化 廉政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

本文系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西安地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13WL03)阶段性成果之一。

“廉政文化进校园,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促进整个学校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对于高校培养合格人才至关重要。而将廉政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是最直接可行的方式,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立,还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使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都具有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比较优势。

推陈出新: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突出“纲要”课教学的传承性和教育性

廉政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方面,在历朝历代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早在我国封建时代,就有许多廉政方面的思想和认识。古书《礼仪・乡饮酒礼》中有:“设席于堂廉东上。”引申为品行端正。“廉”古代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吕氏春秋・忠廉》)。”传统意义上的廉政就是在廉洁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过程。古人认为从政为官者首先自身要公道正派,言必信,行必果,正人先正己。“文化”一词,其词源意义是“文治教化”,最早源于《易经》,“观乎人文,以话天下”。文化是一种精神,其核心是一种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包含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从《周礼》提出对官员考核的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到《尚书・皋陶谟》中表述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制度、行为、思想的深层次价值观[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造性地把继承中华民族公正清廉的道德传统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执政要求结合在一起,使廉政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廉政思想,始终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荣八耻”,体现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精神。

廉政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更是“纲要”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纲要”课是廉政文化宣传和培育的主渠道,廉政文化也是其教学的应有之义。通过课堂教学把廉洁教育贯穿其中,不仅有利于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廉洁的道德修养。“纲要”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重复或拓宽以往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深入挖掘其中具有深刻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内涵,渗入各个章节中,或凝练为专题教学讲座形式。

廉政文化既是一种思想观念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包含了制度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廉洁教育需要融入各种教育介体和环节之中,进行全面渗透,使廉洁教育全方位浸润、渗透到学生头脑中。“纲要”在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关键的一环,它不是中学历史课的简单延伸,而是一门具有历史属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独特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基本史实和脉络的讲解上,而应当更多地渗入诸如廉政文化等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历史素材,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史论的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提升廉洁意识。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抓住大学生人生教育的几个关键期,适时进行有效教育。因为人生每个阶段的第一次都会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作为在大一开设的“纲要”课中渗透廉政文化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对青年学生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奠定其未来的人生之路。

居安思危:回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廉政治国理念,彰显“纲要”课教学的政治性和创新性

廉政文化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精神文化层面,又包括制度文化层面,还包括物质文化层面,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廉政文化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我国近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极其丰富的廉政历史素材,这些内容可以直接用来作为廉洁教育的范本,将廉洁教育贯穿于“纲要”课教学全过程。

早在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历代王朝“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表示对“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担忧时,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 还明确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拒腐防变总方针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宗旨,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独具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明确阐明了“执政党的党风和廉政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提出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律。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我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形势尤为严峻的历史情况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时的一个重要创新。他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合力,促进社会形成“廉荣贪耻”的良好风尚。明确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当前,中央已经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纲要”课教学安排学生学习和领会我们党的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我国古代廉政思想,对于克服部分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腐朽享乐观念,增强他们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很有必要。

就地取材:运用地方廉政文化历史素材,展现“纲要”课教学的本土性和特色性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全国各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自古及今,廉政高官更是数不胜数。

学史可以鉴今,古训必须铭记。历史的经验,莫不是现实的教材。且不说其他省市,单就陕西而言,古有西汉苏武、北宋寇准、范仲淹、唐代徐有功等,都是陕西籍的清廉官员,还有清代被誉为陕西第一好官的马学赐。以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例,就在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城及其周边,有许多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些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是充实“纲要”课廉政文化教学内容的绝好素材。我们可以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批生动准确、感染力强的廉政素材教育课件和教学片,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我国古代的清廉官吏颇多,且大多都光照史册。当今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锋模范人物更是不胜枚举,例如,为兰考人民呕心沥血的不朽党员焦裕禄,勇往而献身的优秀干部孔繁森等,他们的这些作为是崇高和伟大的,他们的精神半点也不比古人逊色,甚至更为感人,精神更具辉煌。他们那种“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魂系中华“爱国之心如焚”的民族凝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以及砥砺品德、上下求索的精神,无一不在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更有为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光照千秋的一代伟人、、、邓小平等。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自上任以来就反复强调,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如果能够把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廉政文化资源很好地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无疑将会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在青年学子中发扬光大,达到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廉政建设服务之目的。

前车之鉴:重视利用反面历史素材的警示作用,体现“纲要”课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针对性

从历代领导集体的廉政治国理念不难看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反面教材,也可以作为“纲要”教学案例,也能从历史中找到印证。秦朝赵高、东汉梁冀、北宋蔡京、明代严嵩、清朝的和,乃至当代的刘青山、张子善等,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贪腐的形式各异,但攫取私利的本质没有变,荼毒民众的本质并没有变,可谓“古今一理,概莫能外”。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曾警告各级官吏说,“覆车之辙,不可蹈也。”当今落马的各级官吏,仍然没有跑出这个“前车之辙”。纵有此丰富而生动的历史教材,仍没有让所有的官员都能引以为戒。当前,因贪污、受贿、艳照、二奶等遭曝光、被查出的官员屡禁不绝,可见反腐形势之严峻。强调牢记古训,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一蠹固然不能断木,小隙或许不至墙坏,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大贪官不是生来就贪的。清代的巨贪和,青年时期也曾是“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能员干吏,可谓才干过人;铁道部原部长在任要职前,也曾遵纪守法、好学上进。然而,一旦打开了贪贿的阀门,就无一例外地走上了不归路。孔子说:自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正,不令而从。领导干部官位越高,影响力就越大,民众寄予的希望也就越厚重。也就越应牢记古训、防微杜渐。率先垂范践行“八项规定”,在视察时不封路、不迎送,点滴善举都会激发民众的热烈感动;反之,高级领导干部言行哪怕有微小的瑕疵,亦可引发负面的“云效应”。领导干部应做美丽中国的建设者,而不应做“断木坏墙”之人。这些活生生的事例都是“纲要”乃至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好素材。把这些现实的反面素材作为正面素材的有效补充,正反结合进行廉洁教育,塑造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使大学生树立真诚的道德信仰,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郭兴全等.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158.

[2]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

上一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范文 下一篇:电子专业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