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礼合卺礼范文

时间:2023-09-30 20:46:43

古代婚礼合卺礼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1

关键词 宋代 婚礼 亲迎礼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百姓生活中的诸多礼仪之中,婚礼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关于婚礼的记载,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它们规定了婚礼的主要程序“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成为后世婚礼的基本依据。

然而,礼仪随时而异,历代的婚礼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宋代的婚礼也是如此,在沿用古时“六礼”的基础上略有变动。关于宋代婚礼的主要程序、礼制特点,目前学界多有论述如:吕友仁的《宋代婚礼概述》;①方建新的《宋代婚姻礼俗考述》;②刘春迎的《试论北宋东京婚俗的几个特点》③等。但是细化到婚礼当天“亲迎礼”究竟应该如何操作却都是寥寥几笔。笔者以《司马氏书仪》、《朱子家礼》中的记载为蓝本,结合《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书中关于宋代婚礼的相关文字,对“亲迎礼”的具体程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

亲迎,即男子亲自至女家迎娶新娘,男子亲迎于女家体现着婚娶的郑重。亲迎礼是“六礼”的最后一项程序,也是最隆重的一项。宋代亲迎礼的程序主要包括:告于祖宗、醮子、醮女、奠雁、沃盥、交拜、同牢、合卺、结发八项。根据举行婚礼的阶层不同,当时的人们在实际的婚礼中会对这八项程序略有增减。下面按其先后顺序分别加以叙述。

1 告于祖宗

对于婚姻,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西方人认为结婚是两个人自己的事。而我们的先祖说:“夫婚姻者,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④所以在我们的传统中,婚姻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人的结合,他还意味着两个家族的结合,是一件神圣而严肃的事情。《朱子家礼》曰:“厥明,壻家设位於室中,女家设位於外。初昏,壻盛服主人告於祠堂。”⑤讲的就是亲迎当日的第一项程序,告于祖宗:清晨,男女双方家中会分别设香案、牌位等物,进行简单的祭祀程序,将子女成婚这件事上告于祖宗。

2 醮子

古人认为结婚代表着一个男子真正的成年。意味着他将从此肩负起对父母,对家族,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在举行完祭祀,上告于祖宗之后,新郎的父亲会在宗祠前嘱托新郎,并要求他许下承诺,称之为醮子。通常新郎的父亲盛装坐在堂上东侧,面向西。新郎自西阶上,立于席西,面向南。赞者斟酒至席前,新郎拜谢赞者,受盏跪,第一杯祭酒,第二杯饮,将酒杯还给赞者,拜谢。新郎行至父亲席前,东向跪。父亲说:“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敬,若则有常。”⑥新郎答:“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⑦之后新郎执雁前往迎娶新娘,两对宫灯开道。

3 醮女

新郎行至女家门口,女家父母在女儿离家之前也会对女儿进行叮嘱,即醮女。新娘父亲盛装坐在堂上东侧,母亲西侧。新娘由侍女陪同出。赞者斟酒至席前,新娘拜谢赞者,受盏跪,第一杯祭酒,第二杯饮,将酒杯还给赞者,拜谢。新娘父亲起立,命之曰:“敬之,戒之,夙夜无违尔舅姑之命。”⑧新娘母亲起立,为之整冠敛帔命之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尔闺门之礼。”

新娘答曰:“诺。惟恐不堪,不敢忘命。”⑨言毕,立于父母之侧。

4 奠雁

醮女之后,新娘的姑嫂女眷为新娘整理裙衫,送新娘至中门。新娘父亲迎新郎于门外,揖让以入。新娘父母坐于堂上,新郎向前,面向新娘父母跪,置雁于地。侍者受之。新郎再拜,兴,揖之,自西阶出,行至车前或轿前,举帘以待新娘。姆辞曰:“未教,不足与为礼也。”⑩之后新娘登车,新郎骑马在前,新娘车在后。这一程序称之为奠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脍炙人口的词,说的就是雁,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用雁”豘郑玄 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豙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因此婚姻以雁为礼,既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

5 沃盥,交拜

《朱子家礼》中:“壻至家,立於厅事,俟妇下车,揖之,导以入。壻妇交拜。妇从者布壻席於东方,须从者布妇席於西方。壻盥於南,妇从者沃之,进帨。妇盥於北,壻从者沃之,进帨。壻揖妇,就席,妇拜,壻答拜。”豛说的就是新娘来到婆家最先进行的两项程序,沃盥与交拜。沃盥指的是浇水洗手,华夏民族自古注重清洁,行礼之前要先沃盥,净手洁面,以示庄严,也是使整个礼仪纯净的必要步骤。宋代新人交拜的仪式称为“坐虚帐”或“坐富贵”,豜司马光在《司马氏书仪》中记载:“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相见交拜”。豝可见,新人在婚礼中相互交拜的风俗是由宋代开始的。宋代的参拜礼仪式主要有三项,第一是拜家庙祖先,第二是拜舅姑及在堂内外诸亲尊长,第三是夫妻对拜。北宋时新人交拜的仪式,据《东京梦华录》载:

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休。豞

南宋时,新人的交拜礼较北宋更为复杂,增加了用秤或机忬挑开新娘的盖头这一项,《梦梁录》载:

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女亲,用秤或用机忬挑盖头,方露花容,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参行诸亲之礼毕,女复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房,讲交拜礼,再坐床。豟

6 同牢

洗完手后,新人对席而坐,称为 “同牢之席”。豠其位置是男东女西,意指阴阳交会有渐,夫妇和谐有序。古人早就有云“男女7岁坐不同席,食不共器”。而今天就要开始人生第一次的同席而坐,同餐而食,取名“同牢礼”。同牢即为夫妇共食祭祀过的牲畜身上的一块肉,有夫妇相亲相爱,互为一体的意思。

7 合卺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据《礼记.昏义》载:“合卺而酳”郑玄注:“卺,徐音谨,破瓢为卮也。”豣合卺所用酒器是原为一分为二的葫芦制成。破之为二,合之成一,象征夫妇二人由婚礼结合为一体,至宋代逐渐为对杯取代。卺杯用红丝线牵连,象征夫妻永结同好。匏酒是苦的,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也有着夫妇二人从今往后,要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意义。

8 结发

《东京梦华录》卷五记载:“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两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豤《梦粱录》卷二十记载:“行合卺礼毕,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利义。次男左女右结发,名曰合髻。”豥合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结发,对于这一礼仪《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皆有记载。但《朱子家礼》云:“司马公曰:古诗云,结发为夫妇,言自少年束发即为夫妇。犹李广言结发与匈奴战也。今世俗昏姻乃有结发之礼,谬误可笑,勿用可也。”豦《司马氏书仪》中也确有相关记载。按照司马光和朱熹的说法,结发这一项礼仪是不应当存在的。笔者认为,既然《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有所记载,《家礼》与《书仪》又都对此进行了批评,那么这一风俗在当时的民间婚礼中应该是确有存在的。

宋代的亲迎礼除了上述的基本程序之外民间礼俗还有撒帐、高坐、利市缴红门等。撒帐是指新婚夫妇拜堂后坐床时,撒金钱花果于帐内的一种祈求吉利的仪式,其目的是祝福新人多子多福之意。据今人考证,此俗始于汉武帝时期:“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据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豧宋代“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豨撒帐物品多用果物、糖、花瓣或夹杂铜钱。高坐据《东京梦华录》载是指:“众客就宴三杯之后”新郎着盛服戴“花盛簇面”,坐在屋内中堂。豩高坐后,在新房的门额上挂上一块花布,布的下边缘撕碎,“婿入房即众争扯小片而去,谓之‘利市缴红门’”。豬这三项礼仪在《书仪》和《家礼》中并无记载,也并非古时六礼之中的程序。应为民间为了增加婚礼的热闹喜庆气氛而增加的。“高坐”与“利市缴红门”更是宋代首创。

宋代的亲迎礼在遵循古礼的同时,增加了许多戏谑、热闹的环节。一改古时亲迎的庄严肃穆,更加注重仪式的隆重与喜庆。在维护儒家礼制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吸纳民间风俗,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对明清乃至现代的亲迎礼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殷都学刊.1991(4).

② 文史.第24辑.1985.

③ 河南大学学报.1997(2).

④ 礼记.卷20.昏义:185.

⑤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8.

⑥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8.

⑦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8.

⑧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8.

⑨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8.

⑩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9.

豘 仪礼.卷2.士昏礼.缩印长沙叶氏藏明徐氏仿宋本,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2.

豙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4.士昏礼第二:87-88.

豛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899.

豜 (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 20.嫁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174 .

豝 (宋)司马光著.司马氏书仪.卷 3.亲迎.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36.

豞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 5.娶妇.中华书局,1982:145.

豟 (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 20.嫁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74.

豠 杨天宇著.礼记译注.昏义第四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816.

豣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卷4.士昏礼第二:87-88.

豤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 5.娶妇.中华书局,1982:145.

豥 (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 20.嫁娶.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174.

豦 (宋)朱熹.家礼.卷3.昏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99.

豧 方建新.宋代婚姻礼俗考述.文史.第24辑:168.

豨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 5.娶妇.中华书局,1982:145.

豩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卷 5.娶妇.中华书局,1982:144.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2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习俗;婚姻利弊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38-01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由于历史久远、疆域广袤、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及受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婚姻文化蕴含丰富且特色鲜明。追寻历史的轨迹,中国古代的婚姻经历了五种基本的形态。并在一定的婚姻形态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婚姻习俗和不同的婚姻观。

一、中国古代的几种婚姻形态

1.原始群婚:即整个原始游群的男女互为夫妻,是原始社会初期的婚姻家庭形式。《吕氏春秋》:“其民群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男女之别”。这种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

2.血族群婚:血族群婚是一种族内婚, 指包括同胞兄弟姐妹在内的同一辈分的人, 既是兄弟姐妹的关系, 又是夫妻关系的一种婚姻制度。随着人类自身的发展, 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让人类认识到只有采取了族内婚的部落才能得以延续。这种婚姻制度盛行于新石器时代初期。

3.血族婚:这种婚姻形态主要是不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通婚,本氏族内的兄弟姐妹不能通婚。这种婚姻制是进入母系氏族社会后形成的。

4.对偶婚:这种婚姻形式相对稳定, 一个男子可以有多个配偶, 但其中有一个是固定的, 主要的, 每个女子在多个配偶中也有一个是主要的, 固定的。多个配偶符合当时的道德传统, 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定, 但并不排除和其他人同居。对偶婚仅是一种过渡性婚姻状态, 这种婚姻形态虽然使夫妻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 有利于促进个体经济的发展。

5.个体婚制:人类从古至今, 经历了原始群婚、 血族群婚、血族婚、 对偶婚和个体婚制。虽然各个民族、 各个国家的婚俗各有特点,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这几种种婚姻状态, 而且任何一种都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特别是经济条件相联系的, 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二、婚姻六礼

传统聘娶婚的成立,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必备条件,同时婚礼要完成六礼的仪式。所谓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一般认为,六礼创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成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模式,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曾远播到朝鲜等国,影响很大。

1.纳采。《仪礼・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意思是男家先派媒人去女家转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男方求亲后,男方致送求亲的礼物,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行纳采礼何以用雁,说法不一,一说雁终生专一,以此象征婚姻的和谐牢固;一说雁是随阳的候鸟,以雁随阳表示妻随夫。

2.问名。《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是指男家请媒人询问女子的姓氏、名和生辰八字,以便同姓不婚,并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以测定婚姻吉凶。

3.纳吉。《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问名之后,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归卜于庙,如果获得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此礼称为“纳吉”,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节。

4.纳征。《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束帛、俪皮,如纳吉礼。”纳吉之后,男家派媒人到女家致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姻之事乃成。

5.请期。《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家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婚期,古人称为“请期”。吉日虽由男家依卦而定,但仪节上仍要先问于女家,以示尊重。

6.亲迎。娶妻之日,黄昏初临,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将新娘迎回后,男家设宴共食。夫妻同食共饮,称为“同牢”;将瓠分为二瓢做成的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妇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卺”,后世又称“交杯”、“合欢杯”或“合瓢”。就寝时,新郎入室中亲手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唐中叶以后,婚仪中的结发仪式改为男女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作为信物,称为“合髻”。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后拜见公婆,并侍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至此,婚礼基本结束。

三、古代婚姻利弊

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古代的婚姻也是一样。一方面,古代的婚姻维护了统治者的统治,但是也有很多的弊处。

1.大量弃妇的出现。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的婚姻夫妻之间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只是义务性地结婚生子,而且从原始社会的群婚制度到封建生活的一夫一妻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只是要妇一夫,并没有要求夫一妇,因此男性过着多妻的生活,这也导致了弃妇的出现。此外,母权制度的颠覆,使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贱奴,成为男性淫欲的工具,生孩子的工具。女性的权利得不到维护,尊严得不到尊重。

2.青年婚姻的身不由己。由于受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信条的制约,古代很多有情有义的青年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而是要接受父母兄弟的安排。他们的婚姻只是父母意志,而不是自己意志的体现。

3.对现实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婚姻有“六礼“的约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现代也有现代的形式风俗。但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古代一些婚姻风俗流传下来了。如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习俗,现在还有“天下无媒不成亲”的习俗。

以上所介绍的古代婚姻礼俗,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与现代的文化差异。当然古代婚姻体制也是相当健全的,本文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利弊。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离婚率不断升高,这就让我们知道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现实,以婚后的生活为着眼点,绝不沉溺于眼前的热恋。对方的身体、品质、能力、职业、父母等,均要详细考察,一旦确认双方不能结婚,马上终止恋爱。以娶妻生子为目的的婚姻,培养了中国人对男女交往、家庭子女的责任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家庭幸福为己任,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楚亚娟.论古代卫地婚姻礼俗文化[D].湘潭大学,2011.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3

上海真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城市,于是婚礼的仪式也受西方影响渐渐被西化,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新郎着有黑色西装,手挽手进入教堂的场面不胜枚举。汉式婚礼却是回归传统的,讲究的汉式婚礼不只是聚会、宴饮、取乐,有着不可轻慢和亵渎的仪式,是人生的一场庄重宣告。汉式婚礼很庄严,更有仪式感。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和婚后礼,环环重情重礼——

婚前礼

1.纳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2.问名。纳采后,问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仪礼?士昏礼》:“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

3.纳吉。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仪礼?士昏礼》)。男方问名后,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带雁到女家报喜,仪如纳釆。

4.纳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纳聘以订婚。《仪礼?士昏礼》:“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5.请期。男方择定成婚吉日,正式约定女方,以雁为贽见礼物。《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郑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正婚礼

1. 亲迎。新夫亲往迎娶新妇。

2. 共牢合卺。“同牢”指新夫新妇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卺”指新夫新妇各执一合卺杯,相对饮酒。《礼记?昏义》:“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3. 解缨结发。“解缨”指新夫亲手解下新妇头上许婚之缨。“结发”指各剪取新夫新妇一束头发,以红缨梳结在一起。

婚后礼

1. 妇见舅姑。妻称公公为“舅”,称婆婆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新妇早起、沐浴,端着盛有枣、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寝门外等待。

2. 妇馈舅姑。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民俗记录。

3. 舅姑醴妇。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4. 庙见成妇。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

汉服Pattern 值得了解

你对汉服的了解,可能真不是从博物馆得来的。反而是那几部红透的古装剧,《美人心计》、《楚汉传奇》一一让你寻到了汉服的足迹。

曲裾

全称曲裾袍,又称绕襟袍,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深衣一种。由于属于上下分裁式,类似深衣,故又称曲裾深衣、绕襟深衣。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曲裾流行于先秦至汉代间,曲裾袍衣长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

袄裙

袄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的襦裙,它是明朝女子着装的基本款式,上衣是交领右衽,在腋下系带,下摆在下裳外。袄裙通常有白色的护领,可以拆下。明朝女子一般下裙是带裙襕的马面裙,上有精美的刺绣或描金,特别是裙襕。藩属国朝鲜也依照明朝的袄裙发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变成现代韩服常见的韩式袄裙样式。

直裾

直裾是指直裾袍是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又称襜褕。裾就是指衣服的大襟。直裾下裳部份剪裁为垂直,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没有缝在衣上的系带,由布质或皮革制的腰带固定。是流行于汉代的男子服装。

褙子

褙子,即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对襟,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多罩在袄裙外面穿着。相传始于唐 ,盛行于宋元,在明代被称为披风。

襦裙

襦裙,由短上衣加长裙组成,即上襦下裙式套装。襦裙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我国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

何为汉服

汉服,又称汉衣冠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日本、朝鲜、越南都曾效仿汉衣冠制度。

汉服的样式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后来出现了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处叫 “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秦朝:秦朝崇尚黑色,所以秦的服饰标准色为黑色。式样依然是大襟右衽交领这种。基本沿袭战国时期,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朝: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朝时期: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4

什么是婚礼?

答:婚礼,即结婚仪式,是男女缔结婚姻关系的公开仪式。古时候,结婚亲迎定在黄昏的时候进行,故俗称“昏礼”,自唐朝始亲迎改在早上。

传统婚礼能在晚上举行吗?

答:可以在黄昏后举行婚礼。目前在我国江浙一带都是晚上举行。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人生四大喜事是指什么?

答: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传统婚礼中,为什么将新婚之夜称作为“花烛夜”?

答:传统婚礼中,新婚之夜时,夫妻二人要在洞房里燃起新娘陪嫁来的一对绘有龙凤的蜡烛,称为“点花烛”,所以人们就将新婚之夜也叫做“花烛夜”。花烛夜也称为点长命灯、点长明灯。

传统婚礼中,新娘出阁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而现代婚礼中,新娘出阁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答:开脸或挽脸、绞脸。化妆。

传统婚礼嫁妆中,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还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请说出三样?

答:剪刀、痰盂、尺子、花瓶、铜盆、鞋、龙凤被、床单、枕头(一对)、筷子和碗(用红绳捆绑着)。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着民族特色婚俗,请回答回族新人的婚礼由谁主持?

答:清真寺的主持。

中国婚礼中有一个隆重的拜堂仪式,在新人鞠躬时,他们的腰应该弯到多少度是最合适的,其中三拜分别是拜什么?

答:45°最合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

从什么时候开始,亲迎改在早上?

答:古时男家去女家亲迎均在夜间,自唐朝开始,亲迎定在早晨。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上半句是什么?源自哪里?是什么寓意?

答:上半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源自《诗经邶风击鼓》。描写的是一位驻守边关的战士,久未与妻子相见,回忆当日离别之时的场景,寓意是:无论生死,无论聚散,让我们发下海誓山盟;牵着你的手,让我们一起慢慢变老。

1、请说出传统中式婚礼当中的五种有代表性的仪式。

答:挑盖头 、入洞房 、跨马鞍 、拜天地 、交杯酒等。

2、说出五种传统婚礼当中常用的道具。

答:盖头 、花烛、马鞍、火盆、斗、称杆等。

3、传统婚礼中用什么挑起新娘的盖头 ?为什么?

答:秤杆或如意, 意思为称心如意。

4、请读出下列姓氏的正确读音(请看题板一):臧 区 仇 单 瞿 答:(臧zāng;区ōu;仇qiú;单shàn;瞿qú,全部读对方可得分)

5、西式婚礼中新郎新娘的站位是怎么样的,为什么?

答:男右女左 ;

因为古时候,盎格鲁撒可逊的新郎时刻准备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不会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佩戴在右手的剑,英勇击退敌人。

6、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答:在中古罗马时,准新郎要送象征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心上人表示求婚,若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带着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求婚。

7、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答: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很久以前,基督徒的新娘戴着白色面纱,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

8、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答: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爱情。在1850年到1900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本****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已远超过其他。

9、为什么新娘要抛花球?

答:新娘抛花球意味着谁接到谁就快要结婚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轻人等待着新娘手中抛出的花球。

10、请说出钻石婚、金婚、银婚分别是结婚多少周年的雅称? 答:60年 50年 25年

11、民间传说的人生四大喜事是什么?

答: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12、假设:你为一对新人设计了婚礼中交换戒指这一仪式,但是当现场操作时,发现首饰盒是空的,新人忘记把戒指带来了。怎么办? 请你现场即兴发挥。

请评委点评

13、假设:婚礼进行中,一对新人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缓缓走来,突然因为音响设备的原因音乐中断。请继续……

请评委点评

14、请音响师播放第一段音乐,……

请说出这段《婚礼进行曲》的作者是:

答:德国,瓦格纳

15、请音响师播放第二段音乐,……

请说出这段《婚礼进行曲》的作者是:

答:德国,门德尔松。

16、请音响师播放第三段音乐,……

请说出这段乐曲的名称。

答:《梁祝》或《梁山伯与祝英台》。

17、请音响师播放第四段音乐,……

这是一段婚礼上经常播放的乐曲,请说出它的名称。

答:《步步高》

18、请音响师播放第五段音乐,……

这是一段婚礼上经常播放的乐曲,请说出它的名称。

答:《彩云追月》

19、 请音响师播放第六段音乐,……

这是一段婚礼上经常播放的广东音乐,请说出它的名称。 答:《喜洋洋》。

20、我国《婚姻法》中对结婚年龄的规定是什么?

答:男不低于22周岁。女不低于20周岁。

21、交杯酒是婚礼上的常见仪式,请说出交杯酒的其他二种以上叫法: 合欢酒、交心酒、合婚酒、卯颜酒、合卺(JIN 上声)酒等。

22、请即兴描述下列二种花材在婚礼中的寓意:

百合花、鹤望兰(也叫天堂鸟)

答:百合花:百年好合等;

鹤望兰:比翼双飞、事业顺达等。

23、请即兴描述下列二种花材在婚礼中的寓意:

粉色的玫瑰、火鹤(也叫红掌)

答:粉色的玫瑰:甜蜜爱情、温柔浪漫等。

火鹤(红掌):心心相印、大展宏图等。

24、新婚之夜为何又称为“花烛夜”?

答:入洞房后有一项重要的礼仪就是夫妻二人将新娘陪嫁带来的一对绘有龙凤的蜡烛点燃,称为“点花烛”,亦称“点长明灯”或“点长命灯”。

25、请看题板二。请读出下列词语:(全部答对得分,否则不得分) 答:陪奁(pei lian ) ; 合卺(he jin )

26、什么是“冰人”?请说出它另外的几种称呼答(出三种以上): 答:冰人即媒人;也叫媒妁、媒婆、红娘、月老、伐柯人等

27、传统婚俗中有吃子孙饺子的习俗,请问:

吃子孙饺子要吃几个?为什么?

答:吃七个,古代以生五男二女为大吉。

(全部答出得分)

28、你能简要说说“婚礼司仪”和“婚礼主持人”的区别吗?

答:婚礼司仪是指仅仅报告婚礼进行程序的人,而婚礼主持人除了“司仪”的功能外,还要兼有前期策划、烘托气氛、控制场面、随机应变等作用。婚礼主持人比婚礼司仪更要求具有全面能力。

29、请说出传统中式婚礼中常见的乐器,四种以上:

答:唢呐、笙、萧、锣、鼓、笛子等。

30、“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一句家喻户晓的描述爱情的著名诗句,也是婚礼主持人经常用到的一句祝福语,请问,这句名

句描述的是哪二个人的爱情故事?

答: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

31、现在常见的婚礼形式有哪些?(说出6种以上)

答:田园、灯光、旅游、中式、西式、空中、水下、广告、教堂。

32、传统的旧式婚礼中,新娘出阁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现代的婚礼中,通常新娘在出嫁前要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开脸或挽面(或绞脸),化妆。

33、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请说出传统婚俗中的“三书”是什么? 答:“三书”是指“六礼”过程中的来往文书。分别是订婚时交换的“聘书”;过大礼时互换的“礼书”;迎亲时由男方送到女家“迎书”。

34、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请说出传统婚俗中的“六礼”是什么? 答:“六礼”是指由求婚、说媒到迎娶、完婚的交道手续。分别是“纳礼”、“问名”、“纳吉”、“纳徾”、“请期”、“亲迎”。

35、能在晚上举行婚礼吗?“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出自什么? 答:可以,在中国古代迎娶花轿都在黄昏以后。上面的那句出自《白虎通》。

36、中国社会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是在什么日期召开成立大会的? 答:2004年2月27日。

37、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大力弘杨健康、文明、时尚的婚庆文化;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监督、指导全国婚庆市场的运作和健康发展;举办相关培训、考核、评比、表彰;****开展婚庆文化研究宣传;协调解决与行业有关的各类纠纷;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增加与国际间相关****、团体、个人的友好往来及信息交流。

38、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传统婚礼中的“合卺酒”——交杯酒始于哪个朝代?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始于周朝,象征着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心,同甘共苦的意思。

39、请说出婚庆公司能为新人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四种以上)? 答:场地布置、婚礼策划、婚礼主持、婚礼摄像、婚礼摄影、化妆等。

40、说出常见三种以上新娘手捧花的样式?

答:瀑布型、圆球形、杖形、月牙形、花环、花篮等

41、中国传统结婚礼俗问答,传统婚礼中的嫁妆中,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还有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请说出三样?

答:剪刀 (表示蝴蝶双飞,永不分离的意思)、尺(表示良田万顷)、痰盂(表示子孙桶)、花瓶(表示花开富贵)、同偕到老(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等。

42、“表亲婚”,也就是现在废止的近亲结婚的其中一类,是古代上层社会较为通行的一种婚姻形式,俗称“亲上加亲”,但大多都带有功利色彩。请说出表亲婚的对象?

答:表亲婚的对象一般是姑表或姨表兄妹。

43、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有着民族特色婚俗,请回答回族新人的婚礼由谁主持,怎么称呼这个角色?

答:清真寺的主持,称谓阿訇。

44、在讲究的婚礼中,进行到婚宴的时候,新娘更换的服装一般不用

什么颜色,而用什么颜色?

答:不用白色,换成比较有个性的彩色。

45、西式婚礼中,新郎要抛东西吗?

答:要抛袜圈<<同样寓意谁接到谁就快要成新郎了。

46、请分别说出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的日期?

答:公历2月14日和农历7月7日。

47、新娘的手捧花与新郎的胸花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新郎的胸花是新娘手捧花束中的一朵。

48、中国婚礼中有一个隆重的“拜堂”仪式,新郎、新娘在鞠躬时他们的腰应该弯到多少度是最合适的,其中三拜分别是拜什么? 答:45度,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

49、在婚宴当中,按照酒杯的不同种类,倒酒的程度是不一样的,白酒、红酒、软饮分别是?

答:白酒为八成,红半杯多,软饮为八成满。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5

据唐代《开元礼》的规定,皇帝“纳后”分为:祭告天地、临轩命使、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告庙、册后、命使奉迎、同牢与合卺等仪式。

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的“神灵”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所以祭祀神灵便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在举行婚礼前,亦必先祭告天地,其仪式主要为祭告圜丘(天神)与方泽(地神)。

临轩命使,是皇帝在皇宫主殿册命执行婚礼使臣的仪式。在皇帝的婚礼中,使臣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唐代由正使、副使等使臣代表帝王与女家交往。仪式开始后,先任命太尉(唐代“三公”之一,辅佐皇帝治理国家,没有实际职掌)为正使,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为副使。再由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职掌宣读皇帝之命和礼仪之事)宣制(即皇帝之命):“纳某官某氏女为皇后,命公等持节行纳采等礼。”随后,授正使、副使节和制书。太尉、宗正卿等官员领命后,即乘辂车、率仪仗、鼓吹队(但不吹奏),来往于皇宫与未来的后氏之家,为皇帝操办婚礼。

纳采仪是在后氏主人的家庙或正堂内举行。纳采前一天,守宫(亦作守宫令,职掌铺设帐幕、毡褥、茶几之事)要先于后氏家大门外右侧设置一处供使者临时歇息的帷帐。纳采当天,太尉、宗正卿一行在帷帐内停息,由后氏家傧相(古代为主人接引宾客者)出门迎接。使者进入后氏家,向主人(后氏之父)宣读皇帝制书。制书意为皇帝委派使臣向后氏主人请婚。主人接受制书后,还要向使臣回复答表,感谢皇帝的恩宠,表示同意婚事。

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四仪,亦是正使、副使等使臣前往后氏家,通过制书询问后氏之名、年龄,通告吉兆,授予礼物,通报成婚日期。后氏主人的答表则按制书内容或作答复。在皇帝赠予后氏主人的礼物中必定有大雁,以取雁飞南北、和于阴阳之意,喻指男女成婚。

告庙仪,系将皇帝纳后之事及成婚日期祭告宗庙、祖先。

册后,即册封皇后的仪式。册后仪亦由太尉、宗正卿等使臣在后氏家中举行。因是册封皇后,故仪式更为隆重。在举行册后仪时,仍要再次临轩命使。册后前一日,不仅要在后氏家大门外为使臣搭建临时停息之所,尚舍局(官署名,职掌宫廷陈设、沐浴、灯烛、洒扫等事)还要在后氏的闺阁外为尚宫(尚舍局长官,属宫中女官)搭建帷帐。册封皇后这天,正使、副使等使臣先入后氏家大门外的停息之所,尚宫等女官则入内,进入闺阁外的帷帐之中。待通报主人,主人着朝服迎出大门外,向北行拜礼后,正、副使臣手捧赐封的典册、备物等进入大门内。仪式开始后,尚宫等女官先进入闺阁,侍奉后氏佩戴宫中事先送来的首饰,更换袆衣(皇后专用的礼服,上绣五色雉鸡图案)。在女官的引导下后氏出阁,站立于庭院之中,面朝北跪拜。正使向后氏宣读册文。册文内容为皇帝命使臣册封某女为皇后,册文中有“导师道于六宫,作范仪于四海”之语,系要求皇后负责管理宫内的事务,成为天下的表率。宣读册文后,使臣向皇后授予典册及宝绶(皇后的玺印和系于印纽上的丝带,作为表示皇后身份的信物)。至此,后氏便正式成为皇后。随后,她便以皇后的身份入座,接受在场官员们的拜礼。行拜礼后,尚仪(掌管宫廷礼仪起居的官员)向皇后跪奏:“礼毕。”皇后遂离开座位,由尚宫引回宫(即闺阁)。使臣则乘辂车回朝廷汇报。

命使奉迎,即使臣迎接皇后入宫的仪式。宫廷内,于当天黄昏后戒备。皇帝身着冠冕坐于殿上,五品以上官员站在东、西朝堂前,宫女、侍卫则按上朝的仪式站立。奉迎使臣身着朝服,手持节,乘辂车,率领仪仗到达皇后家大门外,侍卫及出行仪仗在此列队迎候。仪式开始后,主妇(皇后之母)先走出房外,站立于西侧,面向南;奉迎皇后的文武官员则站立于大门外,文官在东,武官在西。皇后由尚宫引路,傅姆(为古代专门照顾、看护皇族、贵族子女的中年或老年妇女)引导出宫,登上堂屋。宫女等侍卫则如同宫廷上朝仪式,侍奉在皇后身边。使臣进入院内,向主人宣读皇帝的制书,并宣布:“令月吉日某等承制,率职奉迎。”皇后遂登上重翟车(古代专为皇后乘坐的一种轿车),由女官、侍从引导,驶出大门外。使臣及百官各自乘车或骑马,与仪仗、卫队簇拥着重翟车,浩浩荡荡驶入皇宫。

此时宫内早已陈设停当:在皇帝大殿门外东侧,搭建一座皇后的临时“寝宫”,面朝南;大殿内西南角搭建一座皇帝的帷帐,面向东,地上铺有两层席,陈设屏障。仪式所需的各种礼器、仪仗均已摆放、布置在特定的位置上。待皇后乘车进入宫中,钟鼓齐鸣,以告知宫内外。皇后被请下车后,先入“寝宫”整理衣饰。再由女官引导到大殿门外,向西站立。官员奏请皇帝入座,女官随后引导皇后进入大殿。随后,再由皇帝在前引导,与皇后一起进入帷帐内。殿中省(唐代掌管皇帝衣物、用品及日常生活事物的机构)官员迅速在帷帐内摆设宴席。皇帝拱手让皇后入席,两人一同坐下。帝、后在进食中,也有“同牢”、“合卺”仪。待宴饮完毕,尚宫先引导皇帝入东房,脱去冠冕,换上常服;再引导皇后入帷帐,更换服装;最后,尚宫又引导皇帝进入帷帐。至此,婚礼结束。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6

关键词男女 礼法 分食

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A

《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在叙述“游侠”搂护的故事时,说其有位故人吕公,无子,最后归于护。搂护对老人悉心照料,文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同食”。然而,这样的描写却让我们联想到了一个问题,即汉代的男女分合食问题。另在成都市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一幅乐图,在其右上方,一男一妇正席地而坐,两人一边饮酒,一边观赏舞蹈。中间有两案,案上有尊、孟,尊、孟中有酒勺。此处的场景也不禁让我们围绕男女分合式现象产生疑问与兴趣。本文对汉代男女分合食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考辨。

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中有许多严格的礼法规定,他们中的许多都是对于男女之间行为举止进行限制的。饮食方面对男女的礼法要求也有记载。《礼记・内则》中就提到:“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礼记・曲礼上》中亦有:“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男女分合食问题的一些规定,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矛盾之处。前者说男女七岁便不同食;而根据后者的叙述,则似乎是女子出嫁之后,在兄弟姊妹之间才实行这种分食制度。而这样看来,《礼记・内则》中所说的七岁男女,应该是普遍意义上的各家男女幼童。所以说,笔者以为,所谓的男女分合食问题,似乎是与男女间关系的亲疏有一定关系的。

让我们回到《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的原文。显然,从人物关系上看,吕公仅是楼护的一个故人,而非亲人,即又一层自然的主客关系在这里。所以,这里所体现出来的男女分食,是否具有普遍的代表性;或者说这种男女不同食的表现,所适用的范围又是如何呢?是包括夫妻在内,还是夫妻同食,但当有客人、外人在时便采取分食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以下将要讨论的问题。

分合食其实是一种先秦以来就一直存在的制度。应该来说,它的最早实施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度的具体表现。在当时进餐时,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能相同,因此他们采用了分餐制。现在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我们常可以看见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出土的实物中,也有一张张低矮的小食案。而关于男女分合食,不仅有等级的因素,似乎更重要的是男女之大妨的性禁忌的缘故。

我们可以看到,在《仪礼》十七篇之中,几乎所有的大型礼制,如士相见、士冠、乡饮、朝觐等,都是男女分开举行仪式的,也就是说,一个节目由男方(主、宾)举行完毕,再由妇方(主、宾)再举行,很少有男宾与女主人共同举行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礼制上,由于主客身份的区别,男女不同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在讲求“男女授受不亲”的当时,也可以说是一种性禁忌。而实际上前文所提到的“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也可以用主客之别来解释――在传统社会,嫁出的女子便要“从夫”,算是别家的人,回家省亲的身份自然也变成了“客”,因此即便是兄弟姊妹,也是不便合食的。

但是在笔者看来,关于分合食的意义可以以两种方式来理解:其一是不同席、不同案,既是分席而食,自然饮食器具也是不共用的;其二则是分餐,即将食物分盛于每人的食器之中,并不共用同一份器皿,而饮宴者还是同几而坐的。前面讨论的“不同食”自然是情况是分席而食的情况。

那么夫妻间关于饭食礼仪的规定又是如何的呢?以前一种分席分案的方式来理解是否适用呢?难道夫妻单独在一起吃饭也是不坐在一起的吗?《通典》卷四十八《礼典》有载:“范汪祀礼云:‘凡夫妇者皆同席,贵贱同也。’”这里说,夫妻间并不存在着什么等级的区别,而所谓“性禁忌”用在夫妻间似乎更说不通,所以夫妻间按理是可以同席的。《朱子语类》卷八十八《礼五・大戴礼》也提到:“生时男女异席,祭祀亦合异席。今夫妇同席,如何?’曰:‘夫妇同牢而食’。”而在《仪礼・士昏礼》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婚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合卺”。《礼记・昏义》亦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所谓“合卺”,就是指夫妻相对而共食一套餐。这似乎可以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夫妻还是共食的。

说到夫妻相对而共食一套餐,不禁想到一个词――“对食”。“对食”是用来描写古代宦官生活的一个词,一般指宦官与宫女结成“对食夫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 “菜户夫妻”。“对食”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孝成赵皇后传》:“房与宫对食。”其后有注:“应劭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妒忌也。’”令笔者感兴趣的是“对食”这个词。尚不知这个词的具体起源,但从字面组成来看,似乎是指宫人结伴想对共食,故才称“对食”。而“对食”又是指这样的一种夫妻形式,既然连宫人都如此行事,也许这可以作为汉代夫妻合食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旁证。当然,这种说法仅为一种不成熟的猜测。

但是,我们熟知的“举案齐眉”的那段佳话却又让人产生了新的疑问。《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梁鸿传》载:“(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下转第92页)(上接第84页)这里的“案”上面就放着梁鸿自己的一份食物。可以由此推测,梁鸿与其妻孟光是分餐而食的。但是,由于梁鸿为东汉时期的人,而在独尊儒术的年代,孟光此举也因为表现出对丈夫全心全意的尊崇,被当作“三从四德”的典型,甚至具有使孟光跻身于《列女传》的模范作用。这种范例实际上在男女登记之间,已经划分了尊卑的等级界限。所以,他们行为是否于西汉和以前的礼制相符,还是有待探讨的。再如,我们都知道,日本的许多民族习俗,都是在唐代时逐渐由中国文化流传演变而形成的,日本的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习俗的反映。在《重修福建台湾府》卷十九《杂记・外岛・日本》中有这样的记载:“(倭人)食用漆器,父子、夫妇不同席”。这句描述表明,在日本的习俗中,夫妻饮宴是不同席的。但这亦存在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化毕竟是在唐代才大规模输入日本,这已在汉代以后很多年,并且,日本男尊女卑的等级差异较中国更大,所以日本的这一习俗也并不能全面的说明汉代的问题。而还有一种可能则是,之所以中国的文献中会有这样的记载的存在,正是由于其与中国的习惯有差别。

我们知道,作为文章中的语句,它的存在一般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某种思想态度。正如《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中的一段记载:“炀帝尝引(牛弘)入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其礼遇亲重如此。”以赐予对皇后“同席饮食”这一违背一般理智的描述,表现隋炀帝对牛弘的信任和礼遇。至于《游侠传》中“护身与吕公、妻与吕妪同食”这句话,描写主人公与吕公共食,其妻与吕公妻共食,正可以表明主人公不违礼制,没有与吕公之妻共食,这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的思想环境中,确实是值得肯定的行为,所以汉书作者才会特地的加以描叙。

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得出的初步推测是:在汉代,由于主客、亲疏关系的差别,再加上男女之大妨的性禁忌,女性是不能与男性外客同席、甚至不能在同一场合一起饭食的。为了照顾到这种形态,男性集体与女性集体便在公开场合分席而食,夫妻也自然而然的被分隔开来。这种状况甚至一直延续之后世,即便到了清末民初,在戏院看戏还分男席、女席,男女看客是分开来坐的,即使是夫妻也不例外,这自是于场合有很大的关系的。但如若是一家一夫一妻这种形态环境下,夫妻二人一般来说还是合食的。不论这种合食是否采取分餐制,至少夫妻应该是同席,或者同倚一几的。

最后想说的是,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资料还有待探究,所以仅能在此提出这样的一种推测,还期待以后能用更多丰富的材料的证明和商榷。

注释

赵荣光,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礼记.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利前.我国历史上的分餐制.知识窗,2003(5).

通典.中华书局,1988.

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1.

仪礼・士昏礼.“赞答拜,受爵,再如初,无,三用卺,亦如之。”“尊于房户之东,无玄酒,篚在南,实四爵合卺。”“赞答拜,受爵,再如初,无,三用卺,亦如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汉书.中华书局,2000.

后汉书.中华书局,1994.

列女传.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重修福建台湾府.台湾中央研究院《瀚典》数据库.

隋书.中华书局,1973.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7

大门柱:

上联:繁花似锦鲜花菱花礼花灯花统称百花映衬心花怒放;

下联:胜友如云工友酒友邻友亲友皆为挚友恭迎谊友光临。

横批:同喜同贺

大门洞:

上联:莺歌燕舞五色祥云罩彩楼楼来贵客客举金樽恭贺名门俊彦龙腾雾;

下联:花好月圆三星瑞气盈庭院院绽红梅梅映笑脸喜迎玉辇香车凤还巢。

横批:蓬荜生辉

照壁:

上联:铝城豪客古耿英贤驾祥云移玉步三千珠履光门第;

上联:卢府帅哥原宅淑女逢盛世应良辰无限真情结凤鸾。

横批:喜溢庭堂

上北房:

上联:儿行孝道孙行婚礼婚庆重阳节;

下联:少慕新人老慕寿星寿添德望门。

横批:喜上眉梢

楼梯口:

上联:客会庭堂开怀放量举金盏欢歌妙语赞佳偶;

下联:主效芳竹有节虚心表真情笑眼喜眉宴贵宾。

横批:恭贺良缘

洞房:

上联:昔同窗今同志同拥鸳鸯枕;

下联:长相爱永相亲相交伊甸园。

横批:举案齐眉

典礼台:

上联:往昔同窗小娇晶艳琴瑟重调温旧梦;

下联:而今合卺智睿华润管弦齐奏唱新声。

舞台:

上联:钹鼓扬琴小号萨克齐鸣鸣一曲全家福众人喝彩;

下联:美声通俗民族摇滚同唱唱几首流行歌三巷生辉。

彩门:

上联:重阳行婚礼赏心悦事天作美;

下联:淑女配才郎佳偶良缘人撮合。

彩门:

上联:姻联古耿情人节;

下联:宾贺名门幸福家。

席前:

上联:云蒸霞蔚彩凤归巢一院高朋携厚谊;

下联:花好月圆金秋设宴三杯美酒敬嘉宾。

横批:恭贺新婚

上联:百年恩爱双心结

下联:千里姻缘一线牵。

横批:新婚大喜

上联:大驾光临门第耀

下联:良辰吉聚主宾欢。

横批:喜气盈门

上联:茅庐又喜来珠履

下联:侣伴从今到白头。

横批:百年好合()

上联:三千珠履光蓬户

下联:一对青年结凤俦。

横批:天赐良缘

上联:净扫庭阶迎客驾

下联:乐弹琴瑟接鸾舆。

横批:天地同庆

上联:万里长征欣比翼

下联:百年好合喜同心。

横批:天作之合

上联:花烛下宾客满堂齐赞简朴办事

下联:洞房中新人一对共商勤俭持家

上联:相敬如宾莫道妇随夫唱

下联:情深似海休言女卑男尊

上联:今日新婚礼一杯香茶酬宾客

下联:来年颁奖会两朵红花赞英雄

上联: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

下联:夫敬妇妇敬夫夫妇相亲

上联:自由恋爱两朵红花并蒂开绽

下联:计划生育一代新人茁壮成长

上联:缕结同心日丽屏间孔雀

下联:莲开并蒂影摇池上鸳鸯

上联:大地香飘蜂忙蝶戏相为伴

下联:人间春到莺歌燕舞总成双

上联:联戚攀亲何必门当户对

下联:交结情侣只求道合志同

上联:不愿似鸳鸯嬉戏浅水

下联:有志象海燕搏击长风

上联:景丽三春天台桃熟

下联:祥开百世金谷花娇

上联:海枯石烂同心永结

下联:地阔天高比翼齐飞

上联:秋水银堂鸳鸯比翼

下联:天风玉宇鸾凤和声

上联:槐荫连枝百年启瑞

下联:荷开并蒂五世征祥

新婚对联常用横批:

燕尔新婚百年嘉偶

珠联璧合鸾凤和鸣

笙磬同谐心心相印

龙腾凤翔玉树琼枝

福缘鸳鸯喜成连理

古代婚礼合卺礼篇8

关键词:酒文化;传统习俗;功能

一、酒在中国的历史起源

中国素有“酒的故乡”之称。据考证《吕氏春秋》和《世本》等较早的文献都认为酒为仪狄所造。《战国策·魏二》“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指出了仪狄造酒的时代;《世本》认为这是造酒之始“,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但在同一本《世本》里又有杜康造酒之说,《事物纪原》也说“少康作秫酒”。张华《博物志》也有“杜康作酒”,陶潜《述酒诗》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仪狄,相传为夏禹时人;杜康,也叫少康,殷商时人。后来,仪狄造酒之说渐隐,杜康造酒之说益显,遂使杜康成为酒的代称。

二、酒文化的内涵

关于“酒文化”,萧家成撰文提出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酒文化就是围绕着酒这个中心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技艺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总和。围绕着酒的起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特别是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及它的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所形成的一切现象,都属于酒文化及其相关的范围。酒文化是以酒为物质载体,以酒行为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形态。酒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还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影响,与其他文化现象紧密联系。

同时,中国酒文化也是一种地道的社会文化,酒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酒食所以合欢也”、“饮食男女”等等,其中“饮”便是指酒,所以在中国,“饮”与“食”同样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把这一亲和力用之于人际交往,就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酒作为中国人追求个性自由的基本需求的替代物,与政治军事、皇权社稷、世俗人情、悲欢离合、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性情风度等有着密切联系。

三、酒文化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渗透

酒,可谓是中国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东西。朋友聚会觥筹交错间,距离拉近。家人聚会中举杯盏影间,流露着默默温情。同时,各种社会风俗习惯中也离不开酒。如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要前去喝“喜酒”。孩子满月,其父母会大办操持一场“满月酒”,以祝福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端午佳节,人们要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祸。清明重阳更是要以酒祭祖,表达对先人逝者的怀念。可见,酒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有一句俗语“无酒不成席”,可见酒的重要地位。

四、中国传统习俗中酒的文化功能

1、婚俗中约定盟誓功能

在中国人的婚嫁庆典上,无论是在中国当今社会还是传统社会中,酒是婚俗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品,甚至在许多民族的婚嫁中,自始至终都有酒的参与。酒固然有喜庆的含义,但同时酒还有约定盟誓的功能。结婚的序幕是“订婚”,许多民族订婚的俗仪,都是酒字当头,所以婚俗的帷幕就是由酒来拉开的了。例如在东北,男女双方经媒人的中介议婚后,第一步就是“喝相亲酒”。相亲酒宴上,被相的男女要出场敬酒。双方无异议时,席面上由双方的主婚人交换酒杯一饮而尽,或由媒人举杯饮尽,谓之“端盅”,以示婚约已成。而在陕西安康一带,新娘被送至男方家时,一进门,便有两个妇女向之递酒,名曰“喝迎门酒”。随后拜完天地,进入洞房,新婚夫妇双方还要共喝“交杯酒”。交杯酒是由“合卺酒”发展来的,“卺”是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瓢,夫妻双方各执一瓢盛酒同饮。酒在此便是约定盟誓作用,表达了夫妻双方合二而一、不分彼此、祸福同享的决心。

2、酒的交际礼俗功能

在现代人们的交际生活中,喝酒应酬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以“酒”示仪的传统礼俗更是比比皆是,表达了对客人的欢迎和真挚热忱的情感。如广西瑶族的喝“三关酒”的礼俗,当有贺客来临之时,主人就在屋外组成三关,每一关都敬客人两杯酒,以示款待之诚。瑶族有喝“笑酒”的习俗,当亲朋聚饮之时,或提出笑话佐酒,或边喝边唱“笑酒歌”或者吟“笑酒词”。还有广西壮族喝“交臂酒”的礼俗,主人和客人喝酒时,要主客交臂,各饮自己所执的杯中之酒,以示情谊之深。人们推杯换盏的举动,就是互敬互让的表示,所以感情越喝越厚。

3、酒的祭祀功能

传统的汉族祭祀活动大都有三祭:春节祭、荐新祭(收获季节的农耕习俗)、清明祭,这些祭祀活动中都离不开酒的存在。以春节祭祖的习俗为例,祭祖寄托了后世子孙对祖先“水源木本”的情思和“慎终追远”的悼念。除夕前一日,家人都把“宗谱”悬挂在堂屋的北墙上,下设供桌,摆上供器、供品。贴上对联吊钱等物,作为祭祖的神坛。除夕的上午,家中老少要带着烧纸和白酒去先人的坟头烧纸奠酒,意为给逝者带去钱财、酒肉。烧完纸,奠完酒,要点上一饼爆竹,意为请先人在此“喝酒拿钱”。同时。除夕十二点除焚高香、烧大纸、供酒、奠酒的祭仪外,还要添加供饭、子孙们磕头礼拜的祭仪,酒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主祭品的角色。除祭祖的活动外,一些少数民族还有祭天地、川泽、山林、社稷、芒神、蚕神、财神、龙王爷、药王爷、牛王爷、马王爷等祭祀活动,寄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的愿望。

五、小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从不单纯的作为一种饮食,而是作为一种传达寄托情感的媒介,一种交际往来的手段和符合。中国传统酒文化有着浓郁的精神文化特点,它被寄寓了丰富的个人希望和社会期待。同时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酒文化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的功能和价值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备的内涵。所以中国酒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把广阔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实际社会功能相统一的文化功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酿酒科技,1999,(6):15~18.

[2]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3]吴小如.诗词札丛[M].北京出版社,1988.

[4]武占坤,王凤艳.漫话“无酒不成俗”——谈酒文化对中华民族习俗的渗透.天中学刊,2001年6月

[5]韩伟.汉字所蕴涵的酒文化信息.河南大学学报.第44卷第五期.2004年9月

上一篇:兴致勃勃的近义词语范文 下一篇:记叙文作文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