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2:43:47

管理学基础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1.1原材料实际情况与账面不符

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因为没能得到供货方的供货发票,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对原材料进行入账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情况,即原材料已经领用,但是并未在账面上做相关记录,导致账面记录与实际的库存数量之间严重不符。

1.2报销凭证不规范

一些企业在进行费用报销时,以无付款单位发票进行入账,还有一些会议费用的报销单纯将发票作为凭证,并未提供相应的会议内容通知等,有时还会将专用的收款收据作为报销的凭证。

1.3成本归集缺乏准确性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企业所得税,对广告费等费用进行抵扣限制,将广告费等费用记入“管理费用———办公费”科目中。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本应该计入到原材料成本中的运输费计入到了期间费用中,企业存货成本发生了虚减。

1.4合同管理缺乏科学性

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对于销售部门提供的合同并未进行详细的审核,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单纯以合同金额是否正确作为审核的基础,对合同的相关条款等内容审核得不够。与此同时,并未对合同进行备案,不能为日后出现的相关法律纠纷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些行为都会使企业中的财务报表失真,为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

1.5挂账清理未及时进行

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并未对账款进行及时的清理,很多资金被占用,资金使用效率严重降低,为企业中销售人员私吞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1.6实物领购手续不全

很多企业在购买办公耗材时,报销并未严格按照原始凭证进行,在领用和入库过程中也未进行认真的交接,更没有做出相应的交接记录,这就直接导致了实物资产与账面之间的严重不符,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私窃等行为。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途径

2.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财政部门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会计法》的相关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会计工作的震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领导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中的相关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重视企业会计部门中的相关工作,在物质、人才等方面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求相关企业或部门进行相应的配合,为会计部门工作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意见,使财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建立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中相关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加规范。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对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最终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帮助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了解国家新颁布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培训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思路理清,逐步改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转变其工作观念,使会计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培训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会计人员能够对财经法纪进行自觉的维护,对不正之风进行自觉的抵制,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工作自身的优势,针对会计工作全过程继续查错防弊,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透明、更加准确。

3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工作的内容、目标等理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就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势在必行,我们一定要将基于管理学的会计基础工作重视起来,特别是单位中的领导层,必须保证这项工作可以长久、扎实地坚持下去,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推进力度,不断完善单位内部制约机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管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最终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使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位论文 分级评价 指标体系

一、研究背景

工商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工商管理领域理论基础和专业实用技能,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对于规范工商管理学位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工商管理领域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领域及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一直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主要问题在于没有深入探讨导致论文质量偏低的原因、指标模糊、评价主观性过强、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同时,目前理论界和各大高等院校对与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二、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工商管理学位教育的特征及其学位论文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1.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过程,它是学位论文写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选题的好坏对学位论文写作的成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题目的选取应遵循专业性、可行性、务实性和实践性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运用

学位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对所学专业领域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清晰阐述专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综合运用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方法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能够达到理论科学、观点创新、论证严密、方法正确的基本要求。

3.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主要反映学生在文字表述方面的基本功,同时也影响研究表述的明确性与严谨性。在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准确掌握概念;有层次、有条理地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有较完整的研究思路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结构合理,表述条理清楚,书写规范。

4.创新性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征,学位论文不仅要着眼于检验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对学生分析与总结能力的基本训练,还要对学术和实践有所借鉴和贡献。论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发现新现象,提出新问题;发现新事实,提出新认识,得出新结论;选择新视角,应用新方法,提出新理论。

三、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研究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完整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可操作、便于进行决策、灵活性等原则,依据国务院委员会“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国内相关高校的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评审标准等,综合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运用系统思想构建出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工商管理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内涵

论文选题(A1)。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是否能够面向学生所在的管理领域、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问题,选题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学术性。

理论基础(A2)。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占有和运用的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判断学生驾驭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初步了解其查阅文献及掌握理论的情况。

论证内容(A3)。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是否体现足够的工作量,研究者在攻读学位过程中是否掌握基本的理论和专门知识,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论文写作(A4)。主要考察论文的格式是否符合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格式要求,是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论文是否反映出一定的写作水平。

论文结论(A5)。主要考察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理论成果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或者是否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二级指标设定及其评语集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上述评价标准及体系,在一级指标下设立了12个二级指标。各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工商管理学位的培养目标以及学位论文的历年完成情况,确定相应的标准,对指标体系加以量化。各二级指标考核内容及指标标准如表1所示。为了提高专家评价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为每一个二级指标按照优秀、良好、合格和差四个级别分别设立了评语集,对于工商管理学位论文在该指标下的完成情况给出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如表2所示。 2.分级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模型构建

相对于很多研究成果和现行的高校学位论文的“百分制”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分级评价的思想,将论文的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主要基于如下的考虑:一是,工商管理是一门软学科,5分、10分的差距很难界定一篇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性,现实意义不强;二是,分级评价简化了导师的评价工作,集中于更多的精力于学生论文撰写的过程;三是,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质量表现并不会像上述模型的5个一级指标一样整齐,实际情况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分布。因此,对于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还需要综合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级。

(1)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熵权法

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的设定主要采用熵权法。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是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用熵权法给指标赋权可以避免各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因素干扰,从而确保所建立的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以二级指标为例,计算各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用四级评语,分别由“Ⅰ级”到“Ⅳ级”依次排序,专家打分时只需依据表2评语集对该项指标所属级别作出判断。

第一,确定分级评价因素集。本文构建的分级评价是双层次的评价问题,相应的评价因素也是两个层次。以二级指标为例建立评价因素集,计:

U=[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

第二,确定规划等级集。将规划等级分为Ⅰ级(差)、Ⅱ级(合格)、Ⅲ级(良好)、Ⅳ级(优秀)四个等级,即所建立的评价等级集:V=[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第三,进行因素评价。按照工商管理学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标准,经上述专家对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进行测评,得到以Ⅰ、Ⅱ、Ⅲ、Ⅳ为结果的测度值。

第四,建立评价矩阵。根据绩效分级评价按照(0,1)给分的原则,将评价等级集V=[Ⅰ,Ⅱ,Ⅲ,Ⅳ]转换为V=[1,0,0,0;0,1,0,0;0,0,1,0;0,0,0,1],再根据评价因素集U和测度值,通过转换得到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

第五,进行模糊合成。选择加权平均算子,在MATLAB中使用矩阵乘法运算S=W×R,计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第六,做出评级。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依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的等级。然后,重复使用熵权法得到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权重,重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1)~(6),计算论文的最终等级。

四、建议与启示

针对近几年学生在撰写学位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和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特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力争提高工商管理学位论文的质量。第一,完善论文淘汰机制,激励师生参与竞争;第二,优化论文评价体系,科学引导论文写作;第三,突出专业学位优势,扬长避短、量身打造;第四,关注多元评价主体,引入外部质量评价。

建立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加强工商管理学科学生管理和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作为训练他们特殊应用能力和素质的主要途径,其意义之重大和实际价值之突出,已经不言而喻。通过对学位论文质量开展评价,能够间接反映出课堂教学、师资力量、配套支持等教育的相关环节,同时也展示了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的运用能力。作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管理部门,应该具有大局意识和高度责任感,抓住指导学位论文的关键环节,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以提高学生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由于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工作起步时间较短,培养的对象涉及面广,所以本文提出的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和分级评价的方法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其评价效果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喻华君,柴俊武.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J].2010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2010:41-44

[2]徐海成,芮夕捷,马银波.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9):88-91

[3]马莉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5,21(6):85-88

[4]李征航,毛旭东.刘万科等.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7):179-181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毕业论文网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论文网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毕业论文网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论文网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论文网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论文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论文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毕业论文网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毕业论文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毕业论文网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论文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毕业论文网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thestudyofknowledgewhichdependsontestingfactsandstatinggeneralnuturallaws”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毕业论文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论文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毕业论文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核心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论文网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毕业论文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论文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论文网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毕业论文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论文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毕业论文

那种试图用经济学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本人在网上专门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反对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用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的一切。 作文 /zuowen/

但是,无论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领域,这些分支都是以目前的“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的经济分析、家庭的经济分析、社会的经济分析等名目众多的经济分析,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的。 论文

现代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每一个科学家只是在某一部分的某一层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确定科学的分支,人们用“学科”即“科学群”来指称这些分支。无论一个“科学群”研究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群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门机械论科学作为其核心基础科学。否则,这个科学群就是空中楼阁。 论文网

无论一门科学建立了怎样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最终都必须作到如下一点,即必须将其中的很多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否则,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神学或玄学了。“伪气功”也自称为“科学”,柯云路先生为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语词根本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即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近几年也破产了。 论文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那些相信“伪气功”的人确实在其思维过程中将某些“理论”与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并且,还有众多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体内的“气”能够这样或那样运行,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控制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伪气功”了。这里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将一门科学理论的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我们知道,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有相当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探索“机理”、数据获取、事实鉴定的工作,而只是依据某些“机理”对数据和事实作出解释,或者对这些“解释”再作出解释。就象本人如果要研究中国某一阶段的历史,一般不会去“考证”历史事件,而只会以其他的史学家的“考证”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为起点。 毕业论文网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是可靠的呢?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其可靠程度最大(要说明这个原因,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从略)。要使一门科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能够“恰当”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个人情感与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控制那些关于世界的各种“先见”。而能够在最大程度做到这些的,只有机械论科学。这一点无须作更多的说明,目前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反对的正是机械论科学的“无情”和“客观”。 毕业论文

“反科学主义”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效地控制人们滥用科学及科学成果确有其可取之处,对于控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把科学变成一种“有情”和“主观”的东西,那科学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神话或玄思了。 毕业论文网

大量的相信“伪气功”的人并不是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愚昧无知”的。这些人思维、心理各方面都很正常。那些鼓吹“伪气功”的理论都只是一些“中间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种具有共同标准的将“气”、“功”等语词与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的可控制观测的科学方法。语词的神话作用很快就将这些相信“伪气功”的人“说服”了。只是,这种毫无根基的“伪气功”的“科学”的理论大厦很快就崩溃了。 论文网

即使我们假设或承认诸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管理”的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合成一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必须有一个核心基础科学,这个科学必须拥有其他科学共同认同的探索“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从“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标准。很明显,现在的管理学这门科学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 论文网

科学的核心原则是按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过程。什么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呢?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大量的人是将自己大脑中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事物本身。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人“高明”。科学并不是依靠科学家在这一点上的“高明”获得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科学家客观地看待世界”获得发展的,而是用一套严格的程序来迫使科学家采用“机械”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采用客观的标准来鉴别观察事物变化之中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没有这一条,科学就不成为科学了。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仍然控制或影响着科学。但是,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产生,离不开古希腊的这些“神秘主义”,离不开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思维逻辑训练,但更离不开人们社会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毕业论文网

科学离不开有关世界的某种“理念”,科学离不开思维逻辑,但是,科学离开了经验的检验,最终只会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就象古希腊的科学。为了使科学不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任何一门“科学群”都必须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坚实的基础: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这个基础就是机械论科学。 论文网

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机械论科学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而这些机理之中,有很多通过了人类无数次的验证,但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机理”不可能真正获得验证,也就只能作为假设。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必须有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这样,虽然有很多“机理”还只是假设,但我们仍然必须用其来作为解释自然和文化的基础。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预设,基本上还没有获得验证。达尔文的理论出现才多少年,按照现有的科学研究结果,生命进化的过程是这个时间的无数倍。要验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很多预设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除了进化论,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逻辑地解释生命演化的过程,我们也就姑且接受这种理论,用其来解释生命演化过程。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从表面上看来,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但是,历史学目前已经够得上资格称为科学了。从广泛义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变化。但是,目前的历史学一般主要指通过对“历时”性的历史事件的解释来说明历史过程。在历史学中,正好有一门专门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的学科。当然,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的结果也是相对的。但是,有了这一学科,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依据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考证”历史事件的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很多得到历史学各学科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共同认同的方法和标准。如果失去了这种“考证”,历史也就会成为“神话”。 论文网

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公共生活中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政治人”。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些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社会人”。 毕业论文网

根据本人的研究,与管理学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即“组织学”倒可以成为组织领导学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学科。因为,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可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组织的组成要素——人——也同样可以通过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而成为“组织中的人”即“组织人”。任何自然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就可以表现出很多“组织人”的特点。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抽象,可以将“组织人”机械化。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组织高度形式化,并以此作为模型探索“组织”产生、发展的机理,并依据这些“机理”建立起组织的概念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语词模型或数学模型。利用语词模型,人们可以组织和解释各种“事件”,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获得有关组织的数据。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 论文网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以这样的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只是一坐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以这样的“管理学科”所引导的优化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管理学院”之类做法根本不可能优化资源;以此科学、学科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根本算不了什么人才。 毕业论文网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一、问题提出

2002年下半年,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领导要求笔者写一份关于将会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的倡议书,由此引发了笔者对会计学学科归属问题的思考。对会计学学科归属的分析一般都会涉及会计学理论基础的一系列问题,作为在高校从事会计教育的教师,笔者将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梳理,以总结这方面的学习、思考,为进一步搞好教学和研究做好铺垫。

除特别指明,本文中的会计学是大会计的概念,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环境会计和成本会计等所有形式的会计,也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及实务操作的内容,还包括财务管理等相关内容。

二、理论研究调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

对于哲学、数学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这种说法从理论上讲几乎没有异议。笔者于2007年元月17日在CNKI(学术期刊网)中用“会计学”为主题关键字进行精确检索,查到2674篇论文。用“会计学”+“哲学”检索,查到40篇论文(1.496%),其中涉及哲学与会计学关系或哲学在会计学中体现的文章近一半。同时用“会计学”+“数学”检索,查到41篇论文(1.533%),其中一半以上的论文涉及会计学与数学的关系或数学在会计中的应用。从这些论文的题目及具体内容看,正如哲学与数学是很多学科和理论的基础一样,大家较为一致地认为或默认哲学与数学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用“会计学”+“经济学”在CNKI中检索,查到288篇论文(10.78%);内容主要涉及会计学(特别是财务会计)与经济学的关系、用各种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会计或将经济学理论引入会计中。用“会计学”+“管理学”检索,查到136(5.09%)篇论文;主要涉及会计学(特别是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将会计应用于不同的管理领域形成会计的分支学等内容。用“会计学”+“法学”检索,查到87篇论文(3.253%),内容主要涉及法务会计及对会计问题的法律分析等方面。用“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检索,查到48(1.795%)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会计学的相关问题。

从该调查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研究者大多将经济学看作是会计(特别是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在讨论成本、收益、利润等概念及会计要素、会计报表等问题时,常常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另外还常常将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等各种流派的经济学引入到会计的研究中。将管理学看作是会计学理论基础的论文数是将经济学看作是理论基础的论文数的一半,而且这些论文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是讨论或强调管理学与会计学关系的文章不少,说明多数人感觉到了会计学研究者对管理学的不重视;其二是多数论文在讨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方面内容时采用管理学作为基础。同时涉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论文数量并不多,且论文主要涉及会计领域中一些较新的如无形资产、法务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等相关的问题。这些特点说明:尽管经济学是会计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但它不是会计学惟一的理论基础,管理学和法学等都可能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而成为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调查:经济学与会计学最相关

笔者曾因研究“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调查研究”课题,于2005年针对会计人员发放了一份“会计人员能力需求调查”的问卷。在问卷中,笔者给出了这样一道问题:“您认为哪些学科与您的工作最相关?”备选答案为“A.经济学B.法学C.管理学D.哲学E.其他:( )”。在251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有69%的会计人员认为经济学是与会计最相关的学科,有47%的会计人员认为是管理学,还有27%的人认为是法学,约4%的认为是哲学,还有5%认为是其他。笔者设计的这个问题不是单选题,所以比例已经超过了100%,说明有部分人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但从调查结果比重的排列顺序及大致比例看,与前文CNKI上的调查较为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选顶中有不少是数学,具体数字没统计,但参与调查的一位学生为此撰写了一篇小文章“会计与数学”,可见在没有提供备选答案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人填写了数学。

与此同时,笔者也对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在校学生作了类似的调查,共有178名各年级会计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与本问题相关结果见表1、表2:

表1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认识

表2与会计工作没有关系的公共基础课程

从此看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会计学是一门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的学科,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会计属于管理学,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会计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回答“你觉得哪类公共基础课程与会计工作没有关系?”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哲学类的课程与会计工作没有关系,认为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与会计工作没有关系的同学占三分之一的比例。

被调查的学生以云南财经大学学生为主,他们在入学时进行过入学教育,已经知道会计学的专业从属于管理学,且在课程设计上又开设了多门经济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每门课的老师上课时都会强调所教课对相关专业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可以理解这个与前文理论、实践调查结论有些偏差的调查结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学校的引导作用很重要。

之所以出现认为哲学类与会计工作无关的比例较大的现象,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哲学、数学对会计学的影响与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一致,是较为通用的基础性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另外一个问题的调查中反映出来:学生们认为数学、哲学课程只是为考试而设,考研的学生会更重视一些。

四、分析:学科分类与专业设置

在得出最终结论之前,笔者注意到:在原本就为数不多的讨论会计学归属的文章中,往往将学科分类与专业设置混为一谈。学科分类与专业设置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它们都要求能尽可能地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都是为了某一目的而对对象进行的分类,而且分类结果只能是树状的层次结构。设计时都应本着高聚合度、低藕合度的原则。但两者目的不同:前者为学科管理、宏观统计而设,常在科研课题申报、科研工作统计方面使用;后者为教育目的而设,常用于学校院系、专业设置、招生及学位授予等方面。从目的及使用的角度考虑,学科分类应尽可能地抽象于现实环境,将本质属性相近的学科放在一起,专业设置则应尽可能地与现实环境、社会需求相匹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其分类“不同于专业和行业,不能代替文献、情报、图书分类及学术上的各种观点。”,学科分类“适用于国家宏观管理和科技统计”,其分类依据是“学科研究对象,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学科的派生来源、研究目的、目标等五方面”。在这个标准中,有五大门类:A自然科学,代码为110-180;B农业科学,代码为210-240;C医药科学,代码为310-360;D工程与技术科学,代码为410-630;E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为710-910。有58个一级学科。管理学(630)、经济学(790)是一级学科,经济学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同时,“管理学”与“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属综合学科,列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属于“工程与技术科学”门类。会计学(790.37)属于经济学,审计学(790.39)与会计学并列。财务管理(630.4020)属于管理学之下的企业管理(630.40)。同时经济学、管理学会与其他一级学科交叉成为该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如林业经济学(220.65)、卫生管理学(330.81)等。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划分比较如表3。由此可否这样理解:与研究生(硕士、博士)相比,本科生人才更侧重其应用性,对研究能力要求较少,将更多地考虑现实环境的需求。

与学科分类不同的是,由于新增设了一个管理学门类,也由于目标的不同,在这两个目录中,会计学均属于管理学下的工商管理。而在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中仅是二级学科发生有所不同:财务管理在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提升了一级。

由以上分析可知,其一,由于专业目录的设置是1998年下半年才开始执行,大家可以明白为什么1998年上半年获得会计学硕士的文凭上写的是“经济学(会计学)”,而2006年会计学博士文凭是“管理学(会计学)”了;其二,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因为会计的学科分类为“经济学”,所以尽管专业设置上会计属“管理学”,但对会计的学习、教育、培训仍要开设不少经济学的课程;其三,对每年一次的各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的课题申报中的学科分类有了更深的理解。笔者认为,从学科分类角度看,有关财务会计的课题可以申报社会科学基金,而如果是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则可申报自然科学基金。

五、结论:会计学终将成为重要学科

“人们使用财务报告时,首先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学、 会计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管理学家的策略,还要有哲学家的思辨”。对此,正在考虑社会资本概念对会计学影响的笔者认为,从自己研究的角度及其他文献,是不是还可以加上:“社会学家的胸怀,行为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律师的精明……”?同时还想到任何人都会感叹:做一个会计人好难!

但再仔细地思考,这更多地反映了会计学的立体性和丰富性:会计学中蕴含着太多的思想观点。其原因如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计,会计是不一样的;而会计人又总是从会计的角度去分析各种各样的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会计原本就是复杂的、变动的,而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这才带来了其学科归属的争论。正如我国也是在1997年才将管理学作为一个门类一样,学科分类也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如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以及美国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会计学就已经成为独立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级学科。而英国的一位华人学者高善生谈到会计学在英国的地位时,说“人们不再是为了自己的职业需求而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在经济社会中生存的基本知识去学习,几乎已经成为像语文、数学、哲学一样的学科了。”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及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会计学是一门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联系微观与宏观、综合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内涵丰富的学科,它甚至可以成为联系经济学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主的个体主义方法论,侧重用理论解释经济现象)与管理学实践(以“社会人”假设为主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侧重用行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但是现实情况及调查表明,目前会计学在我国的影响还不足以形成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并驾齐驱的学科,但在所有会计人的努力下,它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由于学科分类结果一定是平面的,呈现树状结构,而会计却是立体的、呈网络结构的,因此在研究会计的过程中应不局限于学科分类,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科学地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甚至会计学独创的理论进行综合,只要解决问题就行,但总体趋势是综合化。当今世界,“综合”已形成了一种趋势(2002,杨立雄)。当然此结论的得出并不是否认类似的争论,争论有益,但争论不是一定要得出绝对的结论,只要结论对研究的问题有用即可。因为,无论人们怎么认识,会计还是会按其规律在人们干预的合力下发展变动,认识不同、干预不同、结局也不同。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法

Abstract: To count the reference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is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ntent of the reference type, source journals, highly cited books and cited dissertations affiliation, which aim at comprehend the Academic interests of Master of successive in Zhengzhou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Periodicals at home and abroad,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The paper can also improve postgraduate in our college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master of the subject of 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science, Archival science.

Key words:Master degree thesis; References analysis;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学位论文与其他文献相比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等特点,属于灰色文献。[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河南省图书、情报、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在国内学科排名处于中上水平,[2]故对其历届硕士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硕士培养现状具有一定代表性。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全面体现申请者科学能力与学术水平重要标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等多方面能力。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了解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文献需求特点与利用规律,对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的培养有重要指引作用。

1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处理程序

本文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揭示该主题内容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的数据来自郑州大学自建的数字学位论文检索系统。检索时间为2014年5月,检索期限为2002

年~2013年12月。检索到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论文共计306篇,提取参考文献共计17730条,其中,中文文献13131条,外文文献1975条,网络文献2624条。中文文献占总参考文献的74%,外文文献比重为11%,剩余的15%为网络文献。

2 参考文献分析

2.1 参考文献类型。根据GB/T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文后参考文献的类型主要有:普通图书[M]、学位论文[D]、期刊[J]等,其中期刊比例为69.28%、图书比例为13.81%、学位论文比例为8.09%。期刊作为研究人员交流学术思想、传播学科信息的重要园地,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参考文献来源期刊分布。参考文献期刊来源可以揭示论文作者对学科期刊信息源的掌握及利用情况。中文期刊来源1475种,外文期刊来源645种,根据布拉德夫定律可知,参考文献期刊主要来源分别为38中文种刊物及25种外文刊物。篇幅限制仅列出前十种期刊,如表1。

表1 期刊来源分布

如表1所示,对比中英文参考文献被引频次,从侧面印证我院硕士以中文参考文献为主的情况。另一方面参考文献大多来源于质量较高的期刊。但是非核心期刊及开放存取期刊也应受到关注。

2.3 高被引图书。与期刊不同,图书内容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图书内容的观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分析高被引图书并推荐硕士研究生阅读,有助于夯实其基础理论知识。中文图书主要涉及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信息管理导论及档案学概论,文献学和目录学,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等。而外文图书涉及主题相对分散。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主题相关度及时效性有一定的关系。

2.4 高被引学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参考其他机构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形成学术氛围相互参考借鉴之势,将有利于学科的蓬勃发展。

表2 被引论文机构分布

通过对比表2可以发现,参考学位论文机构主要为高等院校,大多开设有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未开设的院校也在参考之列显示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的学科交叉趋势。同时在外文学位论文机构中发现有Ischool成员学校,作为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专业名校,这些机构开设的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相关课程,对本院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开设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5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学位论文收录情况。1999年~2013年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共培养306名硕士研究生(在读不计入此统计数据内),数据源于郑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学位论文系统。对比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共收录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系)硕士学位论文233篇,万方数据为201篇,因此可以确定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硕士学位论文收录得并不完整。

3 引用参考文献规律总结

3.1 文献引用规律总结。通过以上大量真实数据的统计及对比分析,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信息需求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同时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参考文献需求量大,缺乏个人见解。经统计,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均参考文献数量为60篇,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大多能够为自己论点提出较科学合理的理论论证,但也不免有所罗列参考文献观点缺乏学位论文作者自己独有的思考出现,同时还有参考文献主题与学位论文主题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存在。

(2)引文参考类型多样化、信息需求面广,学科交叉渗透趋势明显。参考文献信息需求呈现全面性、多样性等特征,参考文献涉及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也明确地体现了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具有交叉性学科特性。

(3)需求语种单一,主要以中文为主。目前对参考文献的需求仍以中文为主,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档案学研究的语种信息源较为闭塞。情报学作为世界性学科,其他国家对情报学的研究理论具有较高的参考学习价值。在对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应该去了解国际情报学和图书馆学的发展,拓宽视野,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信息资源。

(4)与其他文献相同,情报学和图书馆学文献也呈现出其一定的时效性,对文献信息需求多以一到五年为主。科技文献的推陈出新具有不可抗拒的规律,对情报学、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研究也应不断参考新观点,时刻为情报学、图书馆学及档案学注入新鲜血液。

3.2 存在问题建议

(1)针对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基础数据不完备,数据获取、清理成本较高,从多种数据源整合、参考文献著录中的不规范等现象,院系应对此作出更加明确的要求。[4]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作为文献学方面高学历人才,更应该严格参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撰写参考文献。同时在调查在读研究生学科背景情况基础上,开设必要的课程,加强规范化训练。[5]

(2)笔者认为,针对高被引图书中的一些图书可以作为提高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的推荐书目阅读,对国内开设图书情报专业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经典文献阅读有积极借鉴意义。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数据及文献的迅速海量增长,造成学生信息及知识迷航。比如,“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资源管理导论”、“信息组织”、“信息检索”及“知识管理”等高被引书籍的阅读,对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能力等有较好帮助。

(3)注重文献时效性是图书情报参考文献的趋势,但是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参考的文献中也有大量的早期文献,排除其中的高被引论文或图书及经典文献还有很大一部分。提示在读研究生撰写科技论文,注重文献时效性及论文新颖性、创新性。同时根据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收录情况,也给在校生文献调研以启示,仅仅依靠中国知网进行中文文献数据源的采集是不够的,可以结合万方数据及维普网将检索结果整合,形成比较完整的数据集。

(4)针对文献需求量大,语种单一的问题,可以开设专业的信息检索课程,为研究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信息收集路径提供更广阔的路径,构造更为科学合理的信息检索策略,提高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春燕,安小米.学位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3.

[2]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EB/OL].[2014-06-14]. http:///xwyyjsjyxx/xxsbdxz/.

[3] 邱均平,苏金燕.国内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7,27(06): 158~163.

[4] 司莉,王思敏.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大学图书馆报,2014, 32(1):102~109.

[5] Gary marchionini,杨冠灿,芦昆.科研数据管理: 保障数据质量,促进 iSchools新科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32(4):4~9.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2-0116-06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改革开放以来,管理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迅速发展,管理学科研究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照搬西方管理学理论,不能很好地与我国企业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具有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国家也在有意识地调整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因此,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也理应作出调整。我国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遭遇的瓶颈,归根到底是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做了一些研究。李晓娟总结出提高理工科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包括注重创新品格、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视科研实践、开展学术交流以及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及评审关。杨春梅、陶红认为需要通过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重视研究方法的训练和采用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李海波、董维春认为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自由的学术氛围需要通过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完善服务体系来实现。已有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实证研究稀少,研究的客观性不足。此外,国内学者还没有专门针对管理学科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与管理学科研究生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不相称,更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本文将借鉴其他学者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尝试构建管理学科研究生评价体系,并结合某大学管理学科的具体情况,对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难以用精确的数值来衡量,因此给测定带来了难度。实践和经验表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科研行为和科研业绩来体现。本文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的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下又设置了二、三级指标(见表1)。其中,创新基础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成绩和课外阅读情况来体现。专业课学习是研究生从学习知识到开展科学研究转换的重要阶段。通过专业课学习,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能够培养其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搜集、处理和阅读能力,文献综述写作能力。将课程成绩划分为专业基础课成绩和专业选修课成绩。课外阅读是研究生完善知识体系,把握学术动态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包括阅读专业著作与阅读中英文期刊。

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是科学研究的直接产物,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因此,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在设置的三级指标中,既有体现量的指标(数、参与项目数),又有体现质的指标(所在期刊级别、参与项目级别),还有体现参与程度的指标(作者顺序、项目报告贡献排名)。

学术交流能力也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术会议场所是一个富有民主气氛的场所,研究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术交流,一方面报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成果,让同行了解、评价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学会怎样评议科研工作。由此可见,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的高级形式,参加学术会议的次数、级别、学术会议投稿及被录用情况间接体现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来体现,在这两个二级指标下也从量、质和参与程度三个方面设置了三级指标。

(二)指标权重系数设置

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之间既存在质的关系又存在量的关系。指标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已经解决了各个指标之间质的关系,剩下的量的关系需要通过设置各个指标的权重来实现。本文采取层次分析法设置各级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各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三、某大学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为弄清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对象为某大学管理学科各年级研究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硕士研究生227份、博士研究生20份(只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企业管理两个博士专业),工商管理硕士(MBA)40份。回收问卷296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总数为288份,有效率为97.3%,问卷总体的有效性良好,数据较为完整,同时调研涉及管理学科的多个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专业)(见表2),使调研效度大大提高。

本文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量化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各项指标的测度采用五分制。严格的五分制形式为最终的计算与总结奠定了基础。依据以上赋值,通过计算,最终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总体得分为0.65。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3.46,知识创新能力得分为0.64,学术交流能力得分为0.25,创新实践能力得分为0.26。第一项指标得分相对较高,后三项的得分很低,这表明研究生具备了较强的基本能力,基础知识扎实,课程学习成绩良好,但是在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较欠缺。

博士生作为高一层次的科研人才,优势显而易见。博士生的总体得分0.77高于硕士生的0.63,具体到一级指标,博士生的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比硕士生高,在创新实践能力上博士生的得分低于硕士生,说明博士生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了理论研究和科研项目上。

工商管理硕士总体得分只有0.17,具体到一级指标,创新基础能力得分为2.6,明显低于科学学位硕士,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基本为零。由此可见工商管理硕士与科学学位硕士的明显不同。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设计的,而对工商管理硕士创新能力的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要凸显工商管理硕士的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

具体到研究生个体,如图l所示,大多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在0.5以下,个别研究生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在3左右,处于分数中间位置的研究生权重不大,导致研究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分数偏低。

(二)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具体指标分析

1.课程成绩

调查显示: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大约90%的研究生平均成绩都高于80分,无不及格学生。从创新能力评价的得分也能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良好,总体得分4.01,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达到3.96和4.21的高水平。说明经过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专业课的学习,研究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2.阅读专业著作情况

总体来看,研究生平均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偏少。70%以上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数量少于4部,甚至还有4.76%的同学从未读过专业著作。博士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专业著作数量明显较高,60%的博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而只有25.85%的硕士生每学期专业著作的阅读超过5部。在硕士研究生各个年级内,每学期阅读专业著作的数量差别不大,阅读数量普遍偏低。从得分看,阅读专著的3.03分是创新基础能力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3.阅读中英文期刊情况

调查显示:32.85%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的中文期刊数超过20篇;接近70%的研究生每学期阅读数量超过10篇;10%以下的研究生阅读数量低于5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管理学科研究生阅读英文期刊兴趣却不高,接近15.69%的研究生从不读英文期刊;每学期阅读数量低于或等于4篇的研究生所占比例高于70%;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7篇以上的研究生不足18%。

将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发现:20名博士生中,18人每学期阅读中文期刊数量超过20篇,15人每学期阅读英文期刊数量多于7篇。博士生阅读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的得分分别达到4.89和4.53的高分。硕士生在阅读中文期刊数量方面表现较好,超过65%的硕士生每学期阅读数量在10篇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0.63%的硕士生不阅读中文期刊或阅读数量低于5篇。在阅读英文期刊方面,硕士生表现较差,接近17%的硕士生不读英文期刊,只读1至2篇的硕士生占到了32.28%。

4.学术论文

在总共287份问卷中,共有24人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6篇。从总量上看,这说明管理学科研究生发表过论文的人数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78。在发表的56篇学术论文中,发表在EI、ISTP、CSSCI来源期刊上或被国内、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有2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3篇,剩余16篇发表在国内普通期刊上,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署名绝大部分排在第二及以后,而在普通期刊上则多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这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对学术论文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发表的56篇论文中,博士生发表了25篇,每个博士生平均发表1.25篇;硕士生发表了31篇,平均每个硕士生发表0.12篇。博士生数量明显多于硕士生。

5.科研项目

共有25名研究生参加过科研项目,总共参加了34人次,可见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科研项目的人数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数都很少,评价得分只有0.5。其中部级科研项目有8个,省级科研项目23个,校级科研项目只有3个。从参加科研项目的程度看,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大部分排名在第八作者以后,主要从事文献查找、数据收集和整理等基础性的工作。博士生和硕士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上差别不大,但在科研项目的贡献程度上差别较大,博士生大多是科研报告的第二至第八位作者,而硕士生几乎全部在第八作者以后。

6.学术交流能力

只有11人参加过17次各类学术会议,其中,6次国际会议,6次全国会议,5次全省会议;在17次学术会议中,共投稿9篇,被会议录用8篇。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2次,全国会议6次;投稿4篇,被录用4篇。硕士生参加国际会议4次,全省会议5次,投稿5篇,被录用4篇。从评价得分看,参加学术会议得分只有0.25分,硕士生低到0.16,博士生略好,也只有0.5分。

7.科技创新竞赛情况

共有10人参加了13次科技创新竞赛。除一次为全省科技竞赛外,其余全是全国科技竞赛,主要是“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13次科技创新竞赛中,共有8人获得各类奖励10人次,其中,8人次是省级奖励,2人次是校级奖励,没有部级奖励。博士生有1人参加过1次全国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一项省级奖励;其余科技创新竞赛都为硕士生参加。

通过分析,管理学科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呈现以下特点: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人数少;参加竞赛种类单一;所获奖励级别不高。从评价得分看,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级别和获奖情况的分数分别只有0.10、0.23和0.20,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得分最低。参与科技竞赛的次数限制了参与科技竞赛的得分情况。

8.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主要从企业实习和学校假期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反映。在企业实习方面,管理学科研究生有38人参加过56次企业实习。在假期社会实践方面,有6人参加了6次学校假期社会实践。硕士研究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得分是0.45分,而参与社会实践的得分只有0.07分,博士生的两项得分更是低到0.11和0.05。可以看出,管理学科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不容乐观。

四、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变革对策

(一)重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可以使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宽广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的课程能够为研究生捕捉科研创新点提供良好的机遇,激发创新思维。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成绩表现比较突出,基础课成绩平均较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善,拓宽研究生涉猎的知识面。

首先,为了统筹研究生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生相互学习,可以提供全校范围的选课修,尝试博士生和硕士生共同参与的联合课堂。其次,实施校际合作,在相关学科和专业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目前开展的研究生国内外访学项目无疑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再次,建立各个专业经典文献与最新文献的机制,增强外文文献的检索能力,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为研究与创新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多样的考核评价激励方式

现行的研究生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或撰写学期论文形式,简便易行,但往往不能很好地考察一些应试能力差但创新意识强和动手能力好的研究生的潜质,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发现。建议根据管理学科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察方法,如期末考试、科研论文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做到理论、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以此促进研究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上,应大力推行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励方式,学校应设立相关的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开展具有创新的科技活动,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研究生的综合考核体系之中,形成一种崇尚创新、鼓励创新的育人环境和优良氛围。对于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要进行表彰与奖励。对于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申请免修相关的课程。

(三)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浓厚的学术氛围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论坛,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的报告。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开阔眼界,而且能够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学会独立思考,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使研究生在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培养其创新素质,提升创新能力。其次,为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机会,使研究生了解承担科研项目的程序,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参与科研项目中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创新灵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组作用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队伍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建立一支能够适应创新、具有较强责任心、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只有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掌握学科最新动态,立足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另外,要实行研究生指导方式的变革,克服单一导师制的缺陷,充分发挥研究生指导小组和导师组的作用,利用学术梯队人才互补的群体优势,加强协作沟通,发挥集体优势和集体智慧。通过与国内外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授、科研院所与企业中相关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促进导师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五)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构建研究生实践平台,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为了训练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使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7篇

.fjy130 { display:none; }

论文关键词:《管理学研究》 基本问题 教学策略 作文 /zuowen/

论文摘要:管理学原理是随着管理能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渐受关注而形成的;《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增强学习、研究、应用管理学的能力。它涵盖两条主要的逻辑路径:管理理论与管理职能;这一致思路径规定了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及应当采取的教学策略。 论文网

一、引言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人类的管理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管理实践。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活动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一个专业领域。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二、《管理学原理》的基本问题 论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定型都有三个关键性标志:明确的研究对象、独特的致思路径和完整的概念系统。弄清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一门学科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于该学科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

(一)《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 论文网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揭示管理的客观规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组织生产力,不断完善生产关系,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学原理是从管理中总结、归纳、抽象和概括出来的科学原理,它着重研究管理的客观规律和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具体研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论文

1.合理组织生产力。这是由管理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是由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管理,需要研究如何配置组织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等各种资源,“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以实现组织目标和社会目标的相互统一。因此,怎样计划安排、合理组织及协调、控制这些资源的使用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管理学原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完善生产关系。这是由管理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一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使管理呈现一定的差别,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管理应着重研究如何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立、人员安排以及各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如何激发组织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另一方面,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管理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一“印记”决定了管理学原理应该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秩序和规章制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毕业论文

(二)《管理学原理》的致思路径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管理活动的规律性,解决与管理活动有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问题,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构造形如金字塔,其顶端是具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底部是关于管理过程、管理对象以及相应职能的科学系统,中间则对应着管理层级和管理领域。 论文网

那么,管理学原理在研究正式组织实现组织目标这一过程中又是怎样致思的呢?管理学原理首先从管理理论入手。通过分析,研究人类过去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管理思想、理论和制度与方法的演变发展规律,继承前人的经验和成就,古为今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学者在编撰《管理学原理》教材时,都考虑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放在着作的第一章或第二章;因为,大家的思考逻辑基本一致: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历史的发展和演化的过程,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管理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其产生和发展是为了继往开来,继承发展和建设现代的管理理论。通过对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和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 作文 /zuowen/

其次,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基本的原理,管理科学也不例外。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管理规律,是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及其基本运动规律的表述,也是研究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管理工作的程序等问题的解决之道。诸如:决策的制订、计划的编制、组织的设计、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原理和原则,是人们进行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在管理过程及相应的职能,即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这是管理学原理体系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它,做到活学活用。 毕业论文

再者,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管理活动与组织成员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一方面,管理者的素质高低、领导方式、领导行为、领导艺术和领导能力,对管理活动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研究“领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即研究“激励员工的主动性”。 论文网

(三)《管理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概念是理论致思凝结而成的逻辑环扣,也是把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概念之间的关系则构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与上述致思路径相应,管理学原理有以下一些主要基本概念。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着重从历史的方面研究管理实践、思想、理论的形成、演变、发展,知古鉴今。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末)和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阶段(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真正意义上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与理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组织的日益庞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论文

根据不同理论的表述,追本溯源,我们可以找到各自的核心基本概念,也是这些管理理论的思想起源。具体来说,诸如:“效率”与“标准化”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职能”与“管理原则”之于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层级结构”与“权力”之于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人性假设”与“非正式组织”之于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决策”与“满意原则”之于西蒙的“理性决策理论”,“系统”与“协作”之于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竞争”与“战略管理”之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工作流程”与“企业再造”之于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公司再造理论。等等。管理职能。所谓管理职能,是对管理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内容的概括,是人们对管理工作应有的一般过程和基本内容所作的理论概括。管理活动是人们进行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一项实际工作,是一种行动。人们发现在不同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采用程序具有某些类似、内容具有某些共性的管理行为,比如计划、组织、控制等,人们对这些管理行为加以系统性归纳,逐渐形成了“管理职能”这一被普遍认同的概念。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管理职能一般根据管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但是划分管理的职能,并不意味着这些管理职能是互不相关、截然不同的。划分管理职能,其意义在于:管理职能把管理过程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理论研究上能更清楚地描述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及管理教学工作。划分管理职能,管理者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管理活动的专业化,使管理人员更容易从事管理工作。在管理领域中实现专业化,如同在生产中实现专业化一样,能大大提高效率。同时,管理者可以运用职能观点去建立或改革组织机构,根据管理职能规定出组织内部的职责和权力及它们的内部结构,从而确定管理人员的人数、素质、学历、知识结构等。 论文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主要内容:目标与任务分解,目标实现方式与途径选择,进度控制与调整等。 论文网

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主要内容: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及组织变革等。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主要内容:指挥引导,激励鼓舞,协调沟通等。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控制职能是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主要内容: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等。 毕业论文

三、《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策略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依据一定的理论,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对各种教学要素的合理性处置方式,包括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师生活动程序的设计等。 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8篇

.sew390 { display:none; }

论文关键词:本科 教学对象 管理学 案例教学 论文

论文摘要: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使得本科管理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大量采用,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有效互动、缺乏恰当案例甚至是缺乏充分开展等一系列问题,案例教学开展者和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两方面成为导致问题的原因所在,只有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创新制度,科学开展本科管理学案例教学,才能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其积极的教学效果。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管理学课程则是向学生讲授从事现代管理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管理知识和管理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学习者管理知识的掌握、管理思维模式与习惯的养成以及管理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增强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定特定的案例,使学生在案例情境下模拟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效连接,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其更多的被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mba教学所采用,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开展,管理学的本科教学也开始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大量采用,但受传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mba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的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探究适合本科教学的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发展 论文网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队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与撰写案例等方式来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该方法起源于19世纪末哈佛大学法学院将真实“案件”引入法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这种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分析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后,哈佛商学院开始将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整理成管理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将具体案例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以企业的真实情境为背景,以企业管理者的身份来分析企业状况,解决企业问题。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出色教学效果使得这种方法被大量采用并迅速推广至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20世纪80年代初,案例教学法进入中国,被广泛应用于mba教学过程中。 毕业论文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积极意义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管理知识。 毕业论文

“学”以致“用”,而“用”又能促进“学”的巩固与深入,“学”与“用”的紧密结合,能强化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教师的举例解释只能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学生而言,知识只是老师讲授的内容,而不是直观的、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缺乏真实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给定具体真实的管理情境之后即退出,学生成为主体,他既需要思考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又通过最终的结果来验证所学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知识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在分析、选择、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对管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现对管理知识的掌握。 论文网

2、案例教学法实现了问题与对策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课程不仅讲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既是“出题人”,又是“解题者”,通过提问与解答实现知识的传授,这一过程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缺乏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的身份都发生改变,教师成为组织者,而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他必须开始分析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学生的参与性由被动变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锻炼并增强。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总结、归纳自己的观点后还需要恰当的语言组织以将其呈现表达出来,从而客观上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论文网

3、案例教学法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系列良好的品质。 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得以锻炼,而依据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主动性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特征,这就使得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向成熟的“社会人”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各个小组在分析给定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要面对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又需要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合作,这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同时,学生需要依据小组内的分工开展工作,有助于学生发觉自身的特长与潜能,锻炼了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毕业论文网

三、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论文

随着本科管理学课程改革的开展,案例教学法被引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讲-听”的师生课堂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欢迎,但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毕业论文网

(一)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论文

1、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有效互动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管理学案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讲-听”的师生单向沟通模式,转变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渠道互动沟通模式,但在很多案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依然是绝对的主体,只是在传统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工具,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师生间、生生间”缺乏有效互动,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作文 /zuowen/

2、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恰当素材 作文 /zuowen/

达到理想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效果,不仅要求给定具体案例,更要求学生能够进入案例情境中,以案例中的角色展开相关分析,这就表明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案例才是恰当的案例,才能导致有效的教学结果。但在当前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案例素材的来源主要包括两种:成型的国外教学案例和国内着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这两种案例尽管具体明确,但却存在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缺陷——与mba学员的经验背景不同,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本科学生,其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很难清楚理解案例背景,游离于案例之外的学生在展开相应决策时要么凭空想象,要么敷衍了事,缺乏恰当的案例成为制约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

3、管理学案例教学缺乏充分开展 论文

实现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需要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而案例教学的充分开展,需要学生在了解案例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查阅相关资料与知识,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针对案例反映的问题展开相关决策,其后在课堂上各小组陈述各自观点并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加以点评总结的完整过程。但在大部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常都被作为某一次的课堂任务在教室中加以完成,团队成员间、团队间既缺乏充分资料的收集更缺乏有效的讨论与辩论,“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严重影响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二)本科管理学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案例教学法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却在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如上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教学参与者的原因,更包括现行本科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1)案例教学参与者原因 作文 /zuowen/

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其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和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会深刻影响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成为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毕业论文

首先,案例教学参与者的认知方面,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方面存在认识偏差。教师方面,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方法等同于举例讲授法,而实际上两者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举例讲授法强调运用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向学生阐释知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这种讲授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显着,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强调学生主体,教师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其更多的是案例的阐述者、相关知识的咨询者以及必要的纪律维护者。两种方式的认知混淆使得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中不能明晰自身定位,从而影响教学互动性;学生方面,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大多开设于学生的第一、二学年,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大部分尚未从高中学习情境中转换出来,被动学习倾向明显,这就使得其很难正确认识案例教学这种更加强调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从而影响其课堂参与度,造成案例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 论文

其次,案例教学参与者开展案例教学的能力是导致管理学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从教师方面来说,虽然随着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开展,高校教师学历水平显着提高,但教师队伍的急剧扩展也使得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能力弱的缺点日益凸显,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以及编写案例的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管理学案例教学的开展;而学生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填充式教学直接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低下,另一方面,与mba学员相比,本科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其对案例情境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知识运用的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从而影响其参与案例教学的效果。 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CNKI;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73-02

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我国学者究竟是如何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我国研究者对中国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哪些问题最感兴趣?在研究中国公共管理问题时主要采用哪些理论视角、运用哪些研究方法、研究区域有何分布特点?我国研究公共管理的学者有何特点?项目资金支持状况如何?本文试图剖析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研究内容

本文借助CNKI期刊数据库,基于2000-2012年间刊登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上关于公共管理的文献,对其进行分类、比较,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包括两类,分别是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中,在发表在该期刊的关于“公共管理”的148篇论文中,理论研究论文为146篇,占样本总数的98.6%,定量实证只有2篇,仅占样本总数的1.4%,因而得出结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在方法上严重失衡,学者偏向于利用定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很少利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

(二)研究主题

本文参照了张建民、江华等对于公共管理研究主题的分类方法[1],我们将公共管理的研究主题分为八类,分别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念概念与文化、行政组织管理与创新、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公共财政与人力资源、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其他。对国内研究论文主题的统计表明,论述“行政组织管理与创新”的论文57篇,占38.51%,居各种主题榜首,反映了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特性,被用于研究实际的政府组织改革与创新;“理念概念与文化”主题的论文35篇,占23.65%,排第二位,反映了公共管理相关概念理论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政府与社会关系”主题的论文11篇,排第三,反映了学者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注重公民与社会的利益,但只占文章总数的7.43%;其次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主题论文8篇,占论文总数的5.41%,其他主题论文较少。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学者公共管理研究内容偏重于公共管理的理念研究及其在政府组织管理与创新中的应用,这是符合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的特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权利不断扩张、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及其政府“三公消费”公开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这种学者关注公共管理偏重于组织管理与创新的现状应该引起学者的重视,公共管理研究不仅仅要研究政府组织其本身,更应该广泛涉及多个主题,以更好地发挥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作用。

(三)研究对象的区域分布

设置这个变量主要为考察我国学术界对公共管理的研究情况,回答学者重全国性研究还是地方研究,跨国研究情况如何?从统计结果看,对区域的研究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全国性研究多于地方性研究,分布为91.89%、8.11%;从国内外研究看,研究大部分在国内,国外研究非常少,只有为数不多的3篇,跨国(境)研究的比例非常少,这反映了学者局限于国内研究,研究缺乏国际视野,当然这也可能与期刊的定位和读者群有关。

(四)研究视角

美国政策学家内格尔认为,“广义的政策研究可被定义为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效果进行的研究。所有的科学知识领域,尤其是社会科学都与这一研究有关。”在他看来,政策研究应当遵循“以政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性定量化的价值导向”,除了占重要地位的政治学以外,他还列举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对政策研究的影响[2]。据此,本文将公共管理的研究视角分为: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其他视角六种研究视角。对148篇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从管理视角出发的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占47.97%,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研究公共管理所占比重为27.03%,研究中通常更多地从管理角度分析行政组织管理与行政改革,这与国际文献中的相关统计吻合,如Lan的研究显示:国际公共管理学期刊上以管理为视角的论文多达50%以上,政治视角的论文不到20%[3]。另外,研究中从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角度研究公共管理较少,反映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重政府管理与改革、强调公共管理研究的政治功能,轻社会问题、伦理价值以及较少运用经济计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对公共管理进行研究。

(五)资金支持

从148篇研究样本发现,有项目支持的论文29篇,仅占19.59%,无项目支持的论文119篇,比重多达80.41%,这反映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中,较少得到国家地方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公共管理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六)学者类型

148篇论文中,作者单位主要是高校(含党校),计121人次,占总数的78.57%。其他作者单位为:学会/团体14人次、其他/无注明9人次、研究所5人次、政府部门/政府信息中心5人次,没有作者来自企业。这反映从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绝大多数任职于高校(含党校),其次是学会或团体,企业人员基本不会研究公共管理问题。

二、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思考

我们在借鉴张建民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该以国际化为基础、以科学化为支撑、以社会化为桥梁。三者可以有机结合,形成良性互动,为国际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做贡献。国内学者如何发展和提升国际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研究能力?我们在此提出一些设想,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国际化

研究的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研究设计上。无论是定量研究还是案例研究,深入了解和分析国际文献(国内外)中相关研究主题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提高研究设计质量的前提。通常情况下,只有将研究建立在国际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对知识积累和发展做贡献。因此,大量阅读外文文献,提升国际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及研究设计能力是国际化研究的重要保障。研究的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国内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及合作研究上,除了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外,更为现实和有效的途径可能是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面对面地与国际公共管理领域接轨。

(二)科学化

研究的科学化首先要求学者加强对方法论的认识。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局限于定性理论研究,很少定量的实证研究,因此,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不仅要学习掌握定性研究的方法,更要掌握定量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实地调查、数经济计量、统计分析软件等这些科学方法的运用,用科学的方法检验理论,进行公共管理研究,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研究方法论的教育,对其教授人文主义的定性研究方法之外,还要向他们开展定量实证研究方法的教育,比如如何开展个案访谈、调查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变量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及分析技术的恰当性等问题尤为重要。

(三)社会化

基于我国公共管理研究偏政府管理、偏政治导向,我们提出了公共管理研究社会化的要求。虽然,公共管理研究要求学者真正地关注中国公共管理体制转型和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学者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应该与此密切相关,但是,面对着现代“小政府,大社会”理论的深入民心,如何使公共管理研究体系其作为一门应用性理论的实用性,如何体现政府社会化理论,公共管理研究追求社会化的发展思路成了时代的必然要求。这首先就要求学者在制定研究规划时,应充分思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及与实践的相关性,其次研究的社会化还意味着注重实证研究,只有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本土的经验数据和资料才能检验国际上现有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理论创新。学者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时应特别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研究结论是否有效取决于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若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做指引,实证研究将陷于盲目的经验主义之中。总之,研究的社会化必须与国际化和科学化有机结合。中国目前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为学者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通过不懈的努力,国内学者定将促进公共管理学界的知识积累和发展,并指引和推进中国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本文以2000-2012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刊登的关于公共管理的论文为样本,采用基于期刊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本文作为一篇关于公共管理现状的研究综述,对于总结公共管理研究现状具有一定意义,但是,本着科学思维的精神我们检讨本研究实证分析结论存在的不确定性,我们以CNKI《中国行政管理》期刊为样本推断整个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意义,但是样本量较小难以达到准确测量的效果,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研究缺陷,因此,希望有志于此方面研究的学者能够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江华.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论题、理论视角与方法[J].公共管理学报,2009,(2):1-11.

[2][美]斯图亚特・S.内格尔.政策研究:整合与评估[M].刘守恒,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264-268.

[3]LAN Z,ANDERS K K. A Paradigmatic View of Contempor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J]. Administration & Soci-

ety,2000,32(2):138-165.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第10篇

上次说到,以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一组经济学家,立足于行业格局,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确立了竞争策略及其核心概念:五力模型(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客户的相对议价能力)。这五种力随即构成了社会大众和商学院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促进了很多商学院的战略系的成立――即使有些战略系早就存在,但商学院的知名专业往往是金融、会计这样的重头,大部分战略系都是直到那时才开始广为人知。

波特的竞争战略之说影响深远,不仅因为其有趣有用的分析框架,也因为这个框架和企业界结合紧密,扎根于对大量企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深受管理者信服。虽然在模型假设方面被经济学家、管理学者诟病,但仍然无损其在战略管理的学界和业界通吃的霸主地位。

说到这里不禁汗颜:现在的工商管理研究(以我的理解,也包括较大比例的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太多学术研究已经和企业和管理者的日常实践脱离太远,至少在我了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当企业家问起学者的研究――通常表现为一篇篇又长又干涩、由越来越多西方理论撑起来的论文――对他们的企业决策有什么启示时,以论文为导向的学者们通常说不出个一二三。反倒是当年还没这么崇尚论文评价体系的时代,国内外颇出过一批敢想敢说的思想家,远了有西蒙(Hubert Simon,见“有边界的理性”)、波特、吴敬琏、茅于轼等老先生,近了有我的师长魏杰、刘伟、易纲老师。而我辈拼论文凑数量,一边叹息于眼前的苟且,一边仰望前人,不知自己何年才能做出能与这些学者比肩的贡献。

扯得有点远了,回过头来还是说管理学吧。波特的五力模型大红大紫之时,有一位社会学出身的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这位就是杰・巴尼教授(Jay Barney)。巴尼教授生长于美国加州,后来在耶鲁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等一下,社会学和管理学什么关系?巴尼也是一位奇人,在他读博期间,非常执着于组织管理的理论,非要进行跨界研究。在他的强烈要求下,耶鲁为他首创“社会学+管理科学”的联合博士学位,由此巴尼成为获得这类学位的第一人。

那么巴尼为之坚持的到底是什么理念呢?说来和波特的思想来源颇为相似,也是从大量的企业案例中总结提炼而得。但他采取了和波特的行业结构视角截然不同的角度:企业内部资源。

巴尼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如波特说的那样,由行业结构和企业所占的行业位置决定,否则,如何解释同一个细分行业内、占据相似位置的企业之间,仍然持续地存在着绩效差异呢?巴尼提供的答案是两个字:资源。

首先,企业要想获得竞争力,需要具备有价值的(Valuable)、稀有(Rare)的资源,比如独特的品牌效应、专门的管理才干。有价值自不必多言,稀有指的是难以获得性:如果别的企业都能获得同样的资源,那么谁也不会获得优于其他竞争者的绩效。获得竞争力之后,还要保持,所以资源还需要具备难以模仿(Inimitable)、难以替代(Non-substitutable)的特性――难以模仿,则竞争者难以学去、也能避免被低端复制;难以替代,则可避免来自同行或者其他行业的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资源的这四个特性,被巴尼提炼为“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简称RBV)的核心特性VRIN:一旦企业具备了VRIN这四个特性的资源,那么企业就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观最著名的里程碑是巴尼于1991年发表在《管理学期刊》上的一篇名为“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文章,该文详细论述了VRIN四个特性及其会如何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截至2016年夏天,这篇文章在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上的引用超过44000次,很可能是管理学界引用率最高的一篇论文。

当然作为一个标志,这篇文章只是对资源基础观的一个全面总结,具体到何种资源在何种企业组织中的应用,巴尼在正式推出资源基础观的前后,另写了一系列文章论述构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因素,比如当时还没火成今天这个样子的社会网络(1986)、组织间非正式关系(1985)、企业组织文化(1984)、经理人市场(1986)、VC的治理结构(1989)、组织间信任(1994)、信息技术(1996)、创业者的思路(1997)等等。

所有这些学术观点,拿到二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不仅一点不过时,其中对于资源的分析仍然适用。学界和业界虽然一直有种种批评的声音,但对于这一观点总体上的认可度非常高,也让资源基础观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所涌现的影响力最强的管理理论之一。

反观过去30年里涌现的管理学理论,以管理实践为基础的思想,正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和巴尼的资源基础观,往往因为具备了扎实的现实意义,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通过商学院的教育和传播而走得更远。而30年来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成千上万篇论文,其中很大部分不要说认可、连管理者的理解都未必获得过。

他们所分析的问题要么离企业管理实践太远、要么太纠结于细枝末节,除了学术发表时互相引用,这些“思想”已经为大家所忽视或者遗忘,更不要说对企业的启示和指导。相较之下,面对时代更迭,VRIN的资源观点,反而让资源基础观在网络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里焕发了新的光彩。

上一篇: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组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