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9:44:53

管理沟通学论文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与探索(项目负责人:方宇,时间:2013.6-2014.5)。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两千多年的医学史中,中外医学大家不断在关注医患关系问题: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不乏医患关系的论点:如“医患相得,其病乃治”;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在《格言医论》中有:“医生之责,非一己可完成,无患者及他人合作,则一事无成。”上世纪出版的西方医学名著《克氏外科学》的扉页上写着:“先交朋友,再做手术。”韩启德院士最近说:“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医疗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则是比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更为复杂和更具根本性的问题。”

2003年8月,我国首部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患沟通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面世。时任卫生部朱庆生副部长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王德炳会长为之作序。2006年,教育部将医学沟通学首次纳入中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同年8月,《医患沟通学》被遴选为“十一五”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并第二版发行,时任卫生部高强部长和王德炳会长作序。2012年,《医患沟通学》被遴选为“十二五”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同时被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列入我国医学教育“干细胞”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和全国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系列。

十年来,集我国最著名的20家医科院校的学者和专家参加编写《医患沟通学》,他们凭着对医学和仁术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不断进行着创新写作。该书不仅在我国医学院校影响广泛,更在医疗卫生行业改善医患关系的积极努力中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医患沟通学》第一版创作于2003年非典来临时期,全国上下齐心抗击非典的一切事实充分证明:医学是为人、为社会而存在的。生物医学是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医学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文医学。为完善医学的整体结构、优化医学实践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实践能力、构建新型医患关系、推进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同时顺应医患现实需要,遵循临床医学经验性和循证性的规律,医患沟通学被推上医学历史舞台的前沿,科学探索它成为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

医患沟通学是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过部分医学学者和医务人员科学思考,勇于探索出的新型医疗服务实践活动与学术方向。它旨在树立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升华医德水平、强化心理素质、文化素养、法制观念、管理能力,掌握医患建立共识并分享利益的应用技能。同时,它也旨在充实患者和社会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意识,承担起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其现实和历史意义将随着医患沟通学新的实践与研究而日趋重要。

王锦帆教授是创建医患沟通学的核心人物,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专业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等医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医学与哲学》杂志编委、南京医科大学学报(医学与人文)常务编委等。

2002年起,他在医学和医学教育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主编《医患沟通学》

(共三版)教材并开创其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主持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医患沟通学教学与实践》;独家创办医患沟通专业网站();与清华大学并列主持卫生部《医院医患沟通指南》课题,完成省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20余篇;《医患沟通学》教材获全国医学人文优秀著作奖,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3篇

各位同志:

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文通学院这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读书班。文通学院如何办好,学生如何管理好,都需要探索。我们有一支好的队伍,所以我们的学生管理肯定能上一个新台阶。文通学院这次开展读书班学习活动,在全院来说具有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但要做好辅导员工作还需要各位辅导员同志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认识。版权所有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规定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明确定位,定位准确了,我们的工作着力点也就明确了。辅导员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如何理解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育人方面的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专业教师的教育。现在学生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思想冲击此起彼伏。那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关乎国家命运的问题。引导好学生,教育好学生,改造好学生都应该由辅导员、班主任去完成。所以,我们应当明确我们身上教育的责任,做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行者,这些责任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二、管理方面的体现。大学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思想各不相同,比较前卫,也不太守规矩,当然这些现象从某种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现状。但任何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需要引导好。辅导员是学生管理的重要力量,对学生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从人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的成长期,具有不稳定性,不成熟性,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我们的管理。但人的本性对他人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抗拒性,本身也存在一定的惰性,所以在平时的常规管理中,我们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来保证教学质量,尤其是文通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自觉性和学习习惯方面还有待提高。

第三、服务方面的体现。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我们的管理和服务要实现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忘记为了学生成才、成长的服务宗旨。这里的服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发展;第二,生存,在我们这类学校困难的学生比较多,包括学习上困难的、心理上困难的、经济上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为他们改善生存现状而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深层次服务、管理和教育;第三,维权服务,我们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各种权利,其中包括各种活动的知情权。

第四、人生导师的体现。导师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1)高等院校指导科研、论文的老师;(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指示方向,掌握政策的人,引领他人健康成长的人。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我们就必须提高辅导员的素养,实现角色的定位。只有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实现人性化管理,才能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我们的学生管理队伍里存在这样三类人:(1)把辅导员这个工作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事业,乐于去做,工作积极;(2)作为谋生的职业。在工作中按部就班,缺少创新;(3)作为一种跳板来过渡。我们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把本职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看待,高起点规划自己的人生,树立责任意识,做好工作是本份,做不好工作是失职。工作上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以创新的意识,全新的视野,不断的创新、创优,不断的发展,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学习和提高。版权所有

第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说的很好,“超限沟通,平等交流”,我们应该与学生多沟通,充分走进学生,既有利于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又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当然交流要建立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因为我们与学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能力导向;会计教育;教育改革;微通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在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过度分割和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教育同质、思维固化、视野狭隘、无效学习和功利主义等普遍现象,以至于阻碍了卓越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教育同质而言,由于人才标准被知识导向的评价体系“一刀切”,从而导致对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就思维固化而言,由于在知识导向下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唯答案,从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成年后缺乏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视野狭隘而言,由于专业分化过度、专业色彩浓厚,所以导致受教育者在视野上、思想上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无效学习而言,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及其价值,而对边界条件、外部性、环境依赖性等更为广阔的问题缺乏探究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比较浅薄。就功利主义而言,由于过度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导致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从而牺牲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追求真才实学与能力水平的欲望。所以,当前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以及从学科分割转向学科融合。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促进专业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是一种“将全校课程划分为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大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这种大课程体系虽然开放了更多的可选课程,但并没有对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做出改进,并且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建设性,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更值得担忧的是,即使建有专业平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也可能依然存在坚实的专业壁垒,从而对受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都存在某种危害。历史已经证明,在单一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下,受教育者学得越多、越好,其受某种单调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就会越深,然后固执、偏信、狭隘和歧视等不利于价值成长的因素就会在意识层面滋生和堆积。我们认为,相对于专业平台建设,改革现有教学弊端的关键在于提升课程品质。通过提升每堂课的课程品质,突破知识导向,打通学科“微循环”,来实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科融合。

二、“微通课程”的教学理念

“微通课程”可以解释为以学科融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通学科“微循环”,然后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包括学科融合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就打通学科“微循环”而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由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导致学科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过于明显、甚至僵硬,严重限制了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来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让学生们有能力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能力培养而言,近年来的社会用人标准已经改变,但大学教育改革迟滞于社会需求,依然处于“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惯性运行阶段,从而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导向教学重建为以自主式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实现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开放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打造为可以广泛联系、充满生机、自由奔放的活力课堂。

三、“微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核心课程,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难度比较大,与经济金融领域相关学科的联系紧密,所以是构建“微通课程”的理想之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微通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构造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对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重建,以通透、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其价值在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对专业知识作用边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分析性思维方面的效果也很显著。

1.打破学科分割、引入广义素材,联通相关学科。一是结合当前经济和金融热点引入广义的专业素材;二是结合历史变革阐述会计理念的变迁;三是结合财富管理和价值管理解释会计理念;四是贴近学生生活阐述会计原理。这四项内容的意义在于增进对背景知识、专业问题与相关学科的理解,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2.打破章节分割、进行专题讲解,实现融会贯通。传统教材重视篇章结构,不重视问题导向,难以切合开放式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要求。加之,大学教材编写过于追求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过密和负荷过重的“厚书”现象,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需要教师重新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以融合贯通又重点突出的方式讲解,才可能平衡学与思的关系,展开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

3.打破角色分割、改进学习体验,帮助能力提升。就会计专业而言,大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好,学生很难有耐心研读资料,从而普遍存在含糊学习现象。这与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在开放式教学下,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比如让学生独立编撰小案例,在创作的乐趣中获得自主学习效应。

(二)翻转式课堂。“翻转式课堂”可以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引入双主题的专题报告,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是理解经济活动的全球可通用商业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对着凭证教会计”,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诠释会计的有用性和局限性。这就既要有专业主题的报告,也要有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并且专业主题的报告要从会计以外的事件去寻找会计的踪影,而不在于从准则直接到会计。可以选材于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经典案例等泛在领域,以便提升对会计准则背后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对经济、管理与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导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训练从专业视角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和纵览天下的开放性思维,进而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培养目标。

2.鼓励有深度的课堂讨论,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就某个专业问题营造“有话可讲、有话想说”的氛围,并在有学生率先发言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做开放性补充和阐述不同见解,以及给出课后继续讨论的余音,以激发思考与争鸣,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自信、能力自信、知识自信。但现阶段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听讲而非发表意见,加之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思想难以统一,有的学生会认为课堂讨论浪费时间,不如通过听课来直接获得知识实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堂讨论的频率需要视班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意愿而定。

四、构建“研究型微通课程”

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有学无究”。针对“有学无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型微通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并且也是为名校“直博计划”发现、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也可以称为“2+1”“教、学、研”整合模式,意指在开放式教学的“教”与翻转式课堂的“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术论文撰写的“研”字,形成一个融“教、学、研”三个侧度为一体的新模式,以培养学术型卓越人才。研究能力训练的主要实施方案是: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增加一个新培养环节———学术研究。通过向有兴趣的学生开放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挑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指导其进行规范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由前后级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建立起一个融“教、学、研”活动为一体的学习生态圈。其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导师的作用之一在于指导选题,应开展有新意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而非只有论文模仿。本科阶段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即便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需要先建立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培养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养成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二是以指导分析框架为重点。指导论文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和思路。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意,即逻辑严谨而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以避免本科论文撰写经常出现的资料堆砌和逻辑混乱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对论文的规范性提出较高质量要求,以督促养成审慎严谨的学术习惯。三是督促全过程的半独立研究。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严谨的态度相对独立地完成从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修改到投稿等全过程工作。这个半独立研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四是“微通课程”重视的是课程品质和能力训练,“研究型微通课程”重视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素养,其微观层面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微循环”和致力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专业纵深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多重能力拓展,进而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基础构造开始参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

作者:曾雪云 韩丽萍 周慧琴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毕茜,彭珏.会计本科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探讨———基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7).

[2]陈琳,唐毅谦,黄进.新建本科院校基于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5篇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与家长沟通就是告诉家长孩子出现的问题,或者是在孩子犯错误时向家长告状,这种方式虽然能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是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因此,不能真正把家长的力量纳毕业论文入到教育合力中来。一些家长也不能正确地理解家校沟通,认为,无非就是问问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情况,他们往往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同伴相处。另外,他们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认为沟通应该是学校的事,而自己的力量则可有可无,孩子在学校,也就把教育的重任完全地交给了学校。因此,很多家长不能配合学校完成一定的教育工作,更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来。

二:家长会的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兴趣、需求、动机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长在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参与活动的形式与层次也各不相同。杭州大学刘力教授认为家长参与活动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表层化的参与层次,通常是由学校主宰着这类活动。这一层次的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品展、家长联系薄、家长报纸等。在个别学校也出现了“人际的参与”。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参与家校管理这一更高层次的“管理式的参与”形式在目前的家校沟通与合作过程中十分少见。

三:单向灌输多余双向沟通

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一些较高层次的直接参与方式仍然不太受欢迎,因而尚未采用或很少被采用。在家校沟通方面,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双向沟通。由于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灌输,很少采纳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于比较表面化的层面。

四:随意性多于计划性

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召开一两次家长会,其余时间均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与个别家长进行的沟通,随意性较强。这种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不能从活动中学习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难以形成时间上和效果上的强化。即使给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体系。

五:学习问题多于综合素质

虽然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比单一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度远比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要高的多,而排在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内容末位的则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六: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家长个体需求

现阶段家校沟通的方式,多数是在同一时间,面向全体家长进行。但是,还不能够对某一类学生家长或某些特殊的个体进行更有帮助的指导。因此,还不能满足家长的个体需求。

七:学校和家庭都没有为家校沟通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023-03

一、引言

2010年6月,国家教育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宗旨下,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我国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自2010年以来,相继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1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2个本科专业分别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序开展,学院首批试点专业学生已在2013年年底进入毕业设计的前期准备和选题阶段,而毕业设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该环节不仅面临常规毕业设计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还面临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培养造就一批有主动性、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等相关问题。因此,如何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同时实现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院校不可避免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毕业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题内容范围较窄,局限性大,重复率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最早始建于1965年的北京[1],但真正大规模投入建设和运营仅仅为近10年时间,相关研究资料较为匮乏,早期的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毕业设计主要针对土建工程、单线运营等内容展开,还有部分主要是与大铁路之间的结合运用等,其与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行业的结合相对较少,真正解决行业内部问题的机会则更少。同时,由于轨道交通也分为早期土建阶段、运营服务阶段、车辆和信号维护保障阶段,各领域有其自身的特点,各自融合性较差,这些原因均导致早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立题范围窄、局限性大、重复率高。

通过对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整理后发现,每年研究内容的变化范围不大,有时相近年度的立题还会出现雷同,尽管存在同一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情况,但是立题范围窄,局限性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立题过程中依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伴随高校扩招和就业分配制度改革[2],如今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异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早在第七学期开学,就有大量学生投身做简历、找工作、去面试的热潮之中,也有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出国等各类毕业后的人生规划,从而降低了对在校期间最后两学期学习生活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就业门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3],还要求其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有些单位为了降低培训成本,提前增加劳动力,还会要求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这使得学生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再次压缩,部分学生还会因为实习冲突而减少与指导教师的见面次数,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正常开展,学生对于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亟待提高。

三、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毕业设计(论文)问题原因分析

针对学生对于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学院经过专题研究讨论和相关问卷调查后发现,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学习到的知识有限,不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翻译和文献整理后形成一篇文档,是毕业前获得文凭的最后一个工作,更有甚者抱有学校不会为难自己的侥幸心理,从而不断降低对毕业设计的正确认识和自我要求。

其次,毕业设计的成绩等级划分不尽合理。目前毕业设计仅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等,如两位学生综合评分依次为80分和79分,尽管只有1分之差,但成绩却是良好和中等的区别,在绩点上更是3.0和2.0的巨大差别,学生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认为努力完成和一般完成没有太大差别,选择难度较大的题目挑战大,但成绩评定却不一定好,因而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降低。

第三,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单位实习比完成毕业设计重要。当毕业设计时间与就业单位实习时间产生冲突时,学生普遍认为在就业单位实习能获得更多实践能力,从而自觉地“忽视”毕业设计工作。

四、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毕业设计改革创新措施

为了更好地落实卓越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有主动性、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结合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期望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主要从4方面开展毕业设计工作。

(一)结合“双导师制”拓宽毕业设计立题范围,提高现场实际应用能力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毕业设计立题范围窄、局限性大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有效结合“双导师制”开展立题工作,即毕业设计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每位企业导师将针对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同时,院内指导教师则针对所立题目评估完成所需工作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的毕业设计的立题工作。

该方法不仅丰富了选题类型,贴近运营实际,同时,参与该题目的学生也会意识到其研究内容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改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不仅如此,由院内指导教师负责评估的论文工作量,也较好地避免了论文题目太大,研究内容太过广泛等问题,同时也会减少部分过于复杂和深奥的专题研究问题,使为期四个月的毕业设计在完成一定量的文献阅读、计算分析、简单试验方面的工作外,还能取得独立完整的技术成果,真正做到毕业设计(论文)实际针对性强,工程应用能力佳,学生参与度高、最终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工作。

(二)改善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丰富毕业设计的形式

学院在充分听取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期望和意见后,鼓励各位带教导师丰富毕业设计的形式,如提倡采取团队讨论,参加讲座等,这不仅使学生完成翻译、查找文献等相关工作,更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思考的进行资料收集。团队讨论的形式也将使学习成果得到分享和最大化应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毕业设计不是一项枯燥的任务,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优化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等级

通过与学校沟通和协调,未来希望使毕业设计(论文)具备A、A-、B+、B、B-、C+、C、C-、D、缓答辩和不及格共11个等级,使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更趋于合理。同时,学院还将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的开展实施,在立题时结合不同题目划分不同难度等级,帮助学生更好地结合自身能力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不仅如此,在成绩评定时每篇论文将在综合成绩后乘以相应难度等级权重,使该成绩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工作情况。

(四)将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有效结合

学院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执行双导师制,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会结合该生的就业情况,如某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五、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立题内容范围窄、局限性大、重复率高,以及与就业实习冲突时,学生重视程度下降等问题,通过拓宽立题内容、丰富研究形式、优化成绩评定等第、有效结合就业等改革措施,能较好地改变原有状况,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作用,实现培养具有主动性、创新性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静,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23.

[2]张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实践[J].2009,(8):326-329.

[3]王元清,石永久,施刚.结合实际工程钢结构毕业设计训练与指导[J].钢结构,2008,(8):602-607.

基金项目:2013年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与探索(项目负责人:方宇)。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学生会工作在一段时间内虽有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学生会的发展仍然成为高校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会在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提升学校文化氛围,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会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过于僵化、行政化

高校学生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始终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的运行。但是,学生会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模式过于僵化、行政化。在当前这种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学生会的运行及活动开展很难摆脱行政的影响。学生会经费、活动组织、场地的使用甚至自身人员的构成都要受到行政化影响甚至控制。学生会的行政化管理导致了资源的缺乏,其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学生会成员作为学生会主体,发挥其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

2.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及培养的缺失制约了学生会的发展

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换届和纳新的方式得到更新与发展。由于当前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等的影响,许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等,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待提高。当前学生会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对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仅仅通过学生会内部的传承及偶尔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各高校学生会普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会学生干部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会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学生会的培训也仅仅是停留在对其成员自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执行力的培养。

3.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流畅,无论是与学校、学生会之间、学生会内部,还是与各班班委、普通同学。这种沟通交流的不流畅,导致了学生会的诉求没有渠道与途径去反映,导致了学生会的发展只靠自身的传承,闭门造车,导致了学生会内部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会集体的团结,导致了学生会与普通同学的疏远。沟通交流机制的不畅,使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不到发挥,普通同学的诉求不能通过学生会这一途径反馈,违背了学生会的性质与宗旨的要求。

4.学生会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结构松散,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学生组织呈现许多的新发展趋势,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学生会部门的大部化。学生会的部门设置没有按照学生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内部的部门设置进行改革,导致学生会的管理形式落后,管理结构松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很多仍是停留在文体活动上,学术类的活动少且形式单一,活动缺少创新性,很难让多数没有问题特长的同学参与进来。

二、高校学生会发展对策

1.增强学生会自主性,明确学生会在高校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学生会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在干部的选拔和管理过程中发扬民主。这种民主必须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上的民主,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会的高效运行,又有利于学生会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对于大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的现状,当这种维权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途径解决时,就会成为影响学校和谐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学生会必须发挥自己作为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首先,学生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服务同学宗旨;其次,在学生会内部成立相应的维权部门,积极认真关注大学生的自身权利与自身发展,帮助其维护其合法权益,真正当好同学们的代言人;再次,高校应完善相应的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的维权行为,让其“维权有路”,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

2.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局面

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可由学生会主席团、秘书处组织学习规章制度等的学习,不局限于现有的讲座、座谈等形式,团体辅导也是学生会培训的有效形式。学生会内部培训有利于增强学生会干部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来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学生会作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学生会成员显然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不能完成学生会角色承担的。

3.开沟通之渠道,纳百家之言

学生会与普通学生、与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会之间,交流不畅,导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维权意识无法通过学生会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普通学生对学生会的建议与意见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反馈,致使学生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能发挥“师生之桥”的作用。学生会可以通过定期的交流会、“学生会进班级、进宿舍”的形式加强与班委、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会之间的沟通不畅,可以通过“主席联席会”、“各部联席会”的形式来实现学生会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会之间的人员交换,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最主要的是这种机制是长效的,是有实际内容的,不要流于实际和表面,这才是解决沟通不畅的关键。

4.完善部门设置,创新活动开展形式,适应学生会发展需要

学生会要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适时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其下属的社团进行管理,如在学生会下设“社团管理部”,或者设一副主席进行社团管理等。学生会的活动开展,要在充分考虑大多数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开展,而不是为了活动的质量,每次都是极少数具有文体特长的同学参加。活动的开展要质量,更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享受学生会为其搭建的平台。这就要求学生会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有利于为普通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有利于提高普通同学各种能力及促进他们兴趣爱好发展,能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施雯雯.高校学生会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学生会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重要的群众性组织,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学生会工作在一段时间内虽有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学生会的发展仍然成为高校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性组织,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下,团结全体同学,使他们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会在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提升学校文化氛围,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和谐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会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过于僵化、行政化

高校学生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始终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保证正常的运行。但是,学生会作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机构,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自主性受到束缚,管理模式过于僵化、行政化。在当前这种高校管理行政化的大背景下,学生会的运行及活动开展很难摆脱行政的影响。学生会经费、活动组织、场地的使用甚至自身人员的构成都要受到行政化影响甚至控制。学生会的行政化管理导致了资源的缺乏,其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学生会成员作为学生会主体,发挥其创造力和主人翁意识。

2.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自身的素质及培养的缺失制约了学生会的发展

高校学生会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会换届和纳新的方式得到更新与发展。由于当前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等的影响,许多学生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等,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有待提高。当前学生会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来对学生会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仅仅通过学生会内部的传承及偶尔的培训显然是不够的。目前,各高校学生会普遍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会学生干部的重要性,缺乏对学生会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学生会的培训也仅仅是停留在对其成员自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执行力的培养。

3.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畅

学生会的沟通交流机制不流畅,无论是与学校、学生会之间、学生会内部,还是与各班班委、普通同学。这种沟通交流的不流畅,导致了学生会的诉求没有渠道与途径去反映,导致了学生会的发展只靠自身的传承,闭门造车,导致了学生会内部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利于学生会集体的团结,导致了学生会与普通同学的疏远。沟通交流机制的不畅,使学生会作为学生自治组织的职能得不到发挥,普通同学的诉求不能通过学生会这一途径反馈,违背了学生会的性质与宗旨的要求。

4.学生会部门设置不合理,管理结构松散,活动形式单一

当前,各高校学生组织呈现许多的新发展趋势,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学生会部门的大部化。学生会的部门设置没有按照学生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内部的部门设置进行改革,导致学生会的管理形式落后,管理结构松散,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学生会开展的活动很多仍是停留在文体活动上,学术类的活动少且形式单一,活动缺少创新性,很难让多数没有问题特长的同学参与进来。

二、高校学生会发展对策

1.增强学生会自主性,明确学生会在高校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学生会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在干部的选拔和管理过程中发扬民主。这种民主必须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上的民主,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这既有利于学生会的高效运行,又有利于学生会决策的科学性。此外,对于大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的现状,当这种维权意识得不到很好的途径解决时,就会成为影响学校和谐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对此,学生会必须发挥自己作为学生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职能:首先,学生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践行自己服务同学宗旨;其次,在学生会内部成立相应的维权部门,积极认真关注大学生的自身权利与自身发展,帮助其维护其合法权益,真正当好同学们的代言人;再次,高校应完善相应的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的维权行为,让其“维权有路”,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

2.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局面

学生会加强内部培训,可由学生会主席团、秘书处组织学习规章制度等的学习,不局限于现有的讲座、座谈等形式,团体辅导也是学生会培训的有效形式。学生会内部培训有利于增强学生会干部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当前,大学生普遍缺少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来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学生会作为“同学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学生会成员显然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不能完成学生会角色承担的。

3.开沟通之渠道,纳百家之言

学生会与普通学生、与班级之间,以及学生会之间,交流不畅,导致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维权意识无法通过学生会这一有效途径来实现,普通学生对学生会的建议与意见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反馈,致使学生会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不能发挥“师生之桥”的作用。学生会可以通过定期的交流会、“学生会进班级、进宿舍”的形式加强与班委、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会之间的沟通不畅,可以通过“主席联席会”、“各部联席会”的形式来实现学生会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校学生会与院系学生会之间的人员交换,来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无论通过哪种方式,最主要的是这种机制是长效的,是有实际内容的,不要流于实际和表面,这才是解决沟通不畅的关键。

4.完善部门设置,创新活动开展形式,适应学生会发展需要

学生会要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会与社团融合发展的趋势,适时设立相应的部门对其下属的社团进行管理,如在学生会下设“社团管理部”,或者设一副主席进行社团管理等。学生会的活动开展,要在充分考虑大多数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开展,而不是为了活动的质量,每次都是极少数具有文体特长的同学参加。活动的开展要质量,更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享受学生会为其搭建的平台。这就要求学生会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有利于为普通同学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有利于提高普通同学各种能力及促进他们兴趣爱好发展,能让更多同学参与进来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施雯雯.高校学生会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研究生秘书;学位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秘书在高校二级学院研究生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承担着越来越繁杂的工作。研究生秘书是研究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沟通学生与导师、学院与学校的重要枢纽,其工作主要由招生管理、培养管理、学位管理及日常事务管理等部分组成,而学位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取得学位,学院能否按时向社会输送人才。学位管理工作内容十分复杂,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较大,要顺利完成此项工作需耗费工作者较大的精力。

一、学位管理工作的内容

学位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一环紧扣一环,工作任务艰巨繁琐,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点:

1.学位申请和资格审查

学位申请由学生本人提出,研究生秘书需根据学校要求开展审查工作,符合资格审查条件者方可通过学位申请,获得基本的毕业资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数高校已全面实行信息化管理,申请者只需通过系统提出申请即可,给管理者带来了便利;但由于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招生类别的多样化,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

2.和送审

论文送审前,学院和学校需对论文进行TMLC系统检测,其中学院检测由研究生秘书操作,论文重复率小于25%者方可送审。论文送审分为校级盲审和学院送审,其中学院送审论文由学院组织同行专家评阅,而最直接操作者即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必须完成联络专家、寄送论文(或电子论文传递)、评审结果回收、评审费用开支等一系列工作,还要根据送审结果及时通知学生和导师完成相应的工作。

3.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是学位管理工作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首先,研究生秘书必须根据论文送审结果,确定答辩名单;第二,制定答辩安排表,具体工作流程为:确定答辩专家名单,协调专家及学生的时间,进行合理分组,安排答辩教室,最终完成答辩安排表的制定,答辩安排信息;第三,准备打分表、投票表等答辩相关材料,及时公布答辩成绩;第四,答辩结束后,根据经费开支标准,制作答辩经费开支名单,完成答辩经费开支。

4.学位申请材料回收、制作、归档

通过答辩者向学院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研究生秘书需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制作、整理归档。这是最为繁忙的阶段。原因在于,第一,时间有限;第二,回收材料多,包含学位申请书、毕业登记表、学位论文、网络材料等;第三,需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签署学院意见和学校意见;第四,需对各项材料进行非常细致的检查,确保没有缺漏和错误后才能归档。

二、学位管理工作的困难

1.工作量大

研究生可分为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等类别,研究生类别的多样化以及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给学位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以资格审查工作为例,不同类别研究生的毕业和学位申请要求不尽相同,研究生秘书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各类别申请者的毕业资格审查工作,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2.保密压力大

研究生秘书是学位论文送审的第一执行者,掌握着论文送审地、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结果等关键信息,为确保评审结果公平客观,这些关键信息在一定阶段中是需要研究生秘书严格保密的。而在实际工作当中,研究生秘书与导师保持融洽关系是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然而总有一些导师出于各种原因向研究生秘书询问送审信息,既要与导师保持融洽关系又要保守秘密,这给研究生秘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工作枯燥繁杂

学位管理工作是研究生秘书的常规工作,每个学期都要开展,重复作业让工作枯燥无味。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事务又异常繁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工作进展。在面对枯燥繁杂的学位管理工作中,对研究生秘书的耐心、细心是一项很大的考验。

三、做好学位管理工作的建议

1.计划性排在第一位

巨大的工作量给研究生秘书带来不小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各项事务,做好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学位管理工作的要诀之一。在学位管理工作正式开展前,研究生秘书必须仔细研读学校学位管理工作安排文件,了解每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和限定时间,详细制定每一阶段的工作计划,预先向导师和学生通告,提前布置各项工作。

2.坚持工作原则

在学位管理工作上,尤其是论文送审阶段,研究生秘书的保密压力大,在维系人情关系和坚持工作原则上,研究生秘书必须坚决选择后者。只有坚持工作原则,严格保密关键信息,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会赢得师生的信赖,进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则会遭到质疑,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进展。

3.提升自身素质能力

学位管理工作对研究生秘书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计划能力是研究生秘书必备的能力,研究生秘书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这些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另外,随着学位管理工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研究生秘书必须不断学习,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

4.提升思想境界

研究生秘书要以服务师生为理念,不仅要完成工作,更要以做好工作为目标。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才能在枯燥繁杂的工作任务面前激发出无限的工作热情,工作中最需要的细心、耐心、恒心的力量之源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王琴,周骥平.二级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的角色定位[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01:68-71.

[2]魏萍,刘大双.浅谈院系教学秘书之研究生招生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7:199+205.

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韩國 全纳教育 特殊班级 随班就读

分类号:G769

1994年,联合國教科文组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倡议障碍学生有进入普通学校并享有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自此,全纳教育由一种教育愿景,逐渐发展成一种波及世界各國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中國的近邻韩國从1971年最初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级开始,历经4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全纳教育体系。本文考察了韩國全纳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其实施策略与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國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韩國全纳教育的缘起与发展

韩國与中國一衣带水,人口5000万,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國家。素以“教育立國”而闻名的韩國,曾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跻身于世界新兴工业國家的行列。在普通教育方面,早在2002年,韩國就实现了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國家的重教政策和國民对教育的重视,使得韩國全纳教育同样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全纳教育在韩國被称为统合教育。2011年7月,韩國最新修订的《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把全纳教育描述为:特殊教育对象不是依据障碍类型与程度接受差别教育,而是在普通学校内和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人教育要求的适切教育。韩國全纳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型不仅包括传统的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与肢体障碍,还包括情绪行为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沟通障碍、学习障碍以及健康障碍和发展迟滞等。

韩國的全纳教育始于1971年,最初在韩國大邱市的普通学校中设立特殊班级,共接纳30名智障儿童接受教育。1973年9月,由韩國特殊教育研究协会(韩國特殊教育总联合会的前身)主管,文教部和庆尚北道一特殊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了第一届特殊班级设置和运营研讨会。1977年,韩國制定了《特殊教育振兴法》,该法律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根据。同时,受美欧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特殊班级数量激增。1981年,韩國小学中设置的特殊班级有411个,到1985年,小学和初中设置的特殊班级达到1601个(学生22534名)。上世纪90年代以后,特殊班级学生和普通班级学生一起接受全纳教育的时间延长,更积极意义上的全纳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90年代,许多普通小学同时附设幼儿园,并在幼儿园中开办特殊班级,这使得幼儿全纳教育得以较快发展。1990年,韩國特殊班级的数量有3181个,1995年,特殊班级达到3440个(小学2777个,初中633个),到2004年,特殊班级数量则增加到4319个,其中幼儿园附设的特殊班级有99个。依据韩國《障碍人特殊教育法》,特殊班级是指为了对特殊教育对象实施全纳教育,而在普通学校设置的班级。考虑到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特殊班级有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特别指导和巡回教育等运营模式,其中,以部分全纳(partial inclusion)形式出现的部分时间制特殊班级(pan-time special class)最常见。也就是说,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遇到有些科目无法胜任时,就需要到特殊班级,在老师的个别化指导下完成,如果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能胜任所学领域和课程,则留在普通班级进行学习。

最近5年,韩國在普通学校中接受全纳教育的特殊学生数呈递增趋势。2005年接受全纳教育的学生数占全部特殊教育学生数的59.8%,2006年、2007年和2008年这一比例分别为62.8%、65.2%和67.3%,到2009年,这一比例上升为68.3%。2005年至2009年5年间,特殊班级数量以每年大绔500个班级的比例持续递增,2010年更是在2009年的基础上增加868个。韩國教育科学技术部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國共设置有8415个特殊班级,安置特殊学生43183名,而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安置的特殊学生也达到了14741名。

目前,韩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全纳教育安置模式,其主导模式是中重度障碍儿童安置到特殊学校、轻度障碍儿童安置在特殊班级的二元安置模式。在实践中,对特殊学生进行安置时,首先考虑的是所有特殊教育对象能否在普通班级进行安置,先前“特殊学校一特殊班级一普通班级”的安置体系逐渐被“普通班级一特殊班级一特殊学校”的安置体系所代替。

随着韩國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大量涌现。早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美國和西欧全纳教育先进经验的引介。90年代以后,韩國关于全纳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加,学术期刊开始大量刊载有关全纳教育方面的学术论文,同期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硕博论文。截止到2004年8月,以统合教育为主题的相关论文就已经有843篇,其中学位论文有517篇,研究论文有326篇。目前,韩國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研究更深入更宽泛,研究涉及全纳教育的社会认识变化、父母参与、全纳教育课程的变化、制度改善与政策支持等诸多领域。

2 韩國全纳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健全的法规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重视特殊教育立法,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全纳教育实施科学管理,是韩國全纳教育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对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设置标准进行了严格界定:(1)幼儿园中,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4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4人则应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2)小学和初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为1人以上6人以下,需要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6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3)高级中学里,特殊教育对象1人以上7人以下,需设置一个特殊班级,超过7人则要设置两个以上的特殊班级。另外,韩國法律重视对全纳教育的经费保障,2011年,包括全纳教育预算在内的年度特殊教育财政预算为19662亿韩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近3000亿韩元。

便利设施(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是履行全纳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由障碍学生的“物理全纳”走向“教育全纳”,进而向最高层次的“社会心理全纳”过度的必需条件。为保证障碍学生的移动权和学习权,韩國《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修订)》要求,截至2006年所有开设特殊班级的学校都应完善障碍人便利设施,所有还未设置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自2007年起,先从小学开始逐步完善便利设施。另外,便利设施设置的校长负责制也是韩國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例如,《障碍人特殊教育法》中规定普通学校校长应遵照总统令要求,严格按照特殊班级的设置标准来设置相应的

特殊班级,并为附设的特殊班级配置相应的设施设备、教材教具等。同时,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学校的校长应当制定和实施全纳教育计划,计划应包括教育课程的调整、辅助人员的支持、学习辅助设备的支持、教员研修等内容。

为给全纳班级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学校校长以及教育监应派遣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负责提供教育服务的人员,为特殊学生实施巡回教育。并且,为使特殊学生尽可能地安置到全纳教育环境中,特殊学生可选择离居住地最近的学校就读,学校不得以特殊学生的障碍为由拒绝其入学。教育科学技术部制定的《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特殊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优先设置特殊班级,同时鼓励私立学校积极设置特殊班级。另外,为支持全纳教育发展,韩国法律还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普通特殊班级教师需得到额外学分、特殊津贴和更好的职业记录。

2.2 韩国政府全力支持全纳教育

同普通教育一样,在全纳教育的发展中,韩国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支持全纳教育的发展,韩国政府对相关专业组织机构实施特别资助。比如,韩国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成立于1994年,10多年来,在政府的资助与支持下,研究院在开发全纳教育教学资源,以及开展全纳教育教师的集体研修和远程研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外,韩国政府还致力于在学校中推出不同的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全纳教育示范学校制度也成为韩国全纳教育的一大亮点。例如,从2000年起,每个市道至少有一所学校被政府指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作为全纳教育运作和研究的示范对象。政府在每年末举行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工作汇报会,并对优秀学校进行表彰。到2001年,全国有38所设置有特殊班级的普通学校被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2011年,在全纳教育课程的运营、教材教具的开发应用方面,则有42所学校被政府认定为全纳教育示范学校。

2.3 强化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全纳教育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专业准备、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调整以及社区支持合作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师是全纳教育实施中的关键性因素。为保证全纳教育的健康发展,韩国《障碍人特殊教育法》规定,国家和地方自治团体应针对普通学校的教师定期实施特殊教育相关的研究与研修。其中,普通教师通过特殊教育研修,着重增强对特殊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强化责任意识。特殊教育教师则通过普通教育课程研修,增强对全纳教育的执行能力。各级教育厅组织的全纳班级和特殊班级任课教师研修活动,每年应开展一次以上。并且,市、道和市、郡、区的教育厅应为实施全纳教育的学校管理者(校长、校监)实施业务研修。接纳特殊学生的普通班级的班主任首先应接受60小时以上的业务研修,然后再扩大到所有教师参与。全纳班级担任教师的选聘优先考虑以下人选: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者、教育大学院殊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以及特殊教育业务研修(60小时以上)已修完者。另外,为提高全纳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市与道的教育研究院等应开设特殊教育业务研修,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教师的所有研修课程中应开设特殊教育相关的讲座。同时,国立特殊教育研究院、市道教育厅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养成大学的研修院等应开设针对特殊教师的普通教育业务研修。

2,4 开展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理解教育

全纳教育的成功实施需要有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全纳教育课程,同时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积极认知以及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有效互动直接关系到全纳教育的成效。为增进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认识,改变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固有偏见,营造良好的全纳教育氛围,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第二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3-2007)》中,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要求全国的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开展障碍理解教育和到障碍人机构从事奉献活动,并且每学期应开展1次以上。2008年开始实施的《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中要求从2008年开始,小学、初高级中学的教科书开发中,应纳入障碍理解方面的内容。《2011年度特殊教育运营计划》中,则要求本年度内应当为所有学生实施两次以上的障碍理解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不同障碍类型的特征、性教育、礼仪和校友关系的建立等。并且,各市道教育厅应制定具体的障碍理解活动实施计划,通过举办音乐会、演奏会、戏剧、美术活动等多种活动来改善对障碍人的认知。特殊学校应开发有创意的障碍体验活动,通过和普通学校的共同活动来提高普通学生和父母对障碍的认识。

为提高对障碍的认识,增进对特殊教育的理解,韩国特别注重障碍理解相关影像和网站的制作、宣传和使用。例如,《第三个特殊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8-2012)》要求在2008年开发初高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09年,开发幼儿园使用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0年,开发针对成人的障碍理解方面的动画或电视剧;2011年,开发关于障碍的医学、教育学认识方面的电视纪录片;2012年,制作以障碍人的自立与成功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另外,从2009年入学新生开始,所有普通教师养成课程的必修科目中,教职素养领域部分应纳入《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科目,至少占2个学分以上。目前,韩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理解教育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仅1990年至2005年上半年,韩国国内关于障碍理解活动教育方案方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共95篇,其中,有32篇论文中涉及到的障碍理解方案包括提供障碍人相关信息、观看影像资料、障碍体验以及读书活动等。

2.5 开发本土化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

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颁布以来,韩国全纳教育的研究发展迅猛,但是关于全纳教育实施效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客观地评价特殊儿童在全纳环境中的安置效果,科学预测特殊儿童接受全纳教育成功的可能性,韩国学者在GiUiam和McCon-nell开发的《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开发了《韩国成功全纳教育预测量表》(KoreanScales for Predicting Successful Inclusion:KSPSI)。KSPSI施测对象为六周岁至11周岁的障碍儿童。包括活动习惯、应对能力、同伴关系以及情绪成熟四个维度,每个维度15个选项,共计60个选项。施测结果表明,KSPSI量表具有较高信效度,各维度能有效测量学生在学校的适应性,能有效区分学校全纳环境中的成功儿童和无法取得成功的儿童。例如,对772名儿童的施测表明,KSPSI量表四个维度的Cmnbach系数介于0.84-0.93之间;以18名障碍儿童为对象,隔周后就四个维度进行重新测量,再测信度系数介于0.82-0.98

之间;5名特殊教师和5名普通教师的评分者信度系数介于0.84-0.92之间;另外,KSPSI量表的效标关联效度测定表明,四个维度的相关系数介于0.82-0.91之间,相关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并且,KSPSI量表和康纳斯教师评定量表(Colmers Teacher Rating Scales,CTRS)等其他测量学校适应性的量表的相关度较高。

3 韩国全纳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1 全纳教育办学层次不均衡

特殊班级作为韩国全纳教育的重要安置形式,其发展层次上的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截止到2011年4月,韩国8415个特殊班级中,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287个(3.4%),小学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有4897个(58.2%),初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971个(23.4%),高中设立的特殊班级为1258个(14.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韩国的全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小学特殊班级为中心。幼儿园中设立的特殊班级数量仅为小学殊班级数量的5.8%,明显影响到特殊儿童早期全纳教育的开展。另外,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的特殊教育对象者平均为7.3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高级中学里特殊班级中最高7个学生的接纳上限。

3.2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全纳教育面临挑战

韩国曾经是单一民族国家,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跨国婚姻、移民者和外籍打工者等的急剧增加,社会的多元文化家庭也越来越多,韩国正在逐步走向多元文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在韩的外国人将占韩国总人口的9.8%,也就是说,到2050年时,每10名韩国人中就有1名外国人。为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帮助多元文化家庭更好地融入韩国社会,让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更好地接受教育,2011年6月底,韩国政府制定了《多元文化家庭支持综合计划》。该计划确定今年将在韩国的16个市道行政区累计共投入682亿韩元,支持包括对多元文化家庭推行多元文化教育在内的5大项目共计327项工作计划。

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普通学校提供特殊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多元文化家庭子女有权利和韩国孩子一起安置在普通班级,共同享受不分种族、民族和文化的全纳教育,这不可避免会给韩国全纳教育的实施带来挑战。因此,逐渐增多的归国家庭子女、移民子女、多文化家庭子女以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等进人普通学校学习,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细致的评估和安置,了解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为其提供文化回应服务(culturally responsive service)与教学,这些都对普通班级教师的专业和素质带来了挑战。同时,对资源教室的建立、特殊教师巡回制度常态化、特殊学生信息共享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调查研究显示,多文化家庭子女的韩国语能力较为薄弱,课程学习相对吃力,在校学习与活动中经常受到排斥,导致他们的心理退缩、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全纳教育的成效。

3.3 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尽人意

和普通班级一样,特殊班级也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空间和活动空间。然而,与普通班级相比,韩国目前很多特殊班级的教室面积相对较小,仅能满足最低的空间要求。为提高全纳教育的效果,特殊班级应设置在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近地方,以便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良性互动。但现实中,特殊班级被设置在学校的最偏僻位置,和普通班级距离较远的情况并不少见。一项主要针对全国特殊班级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特殊班级教师对特殊班级的物理环境不满意,甚至不少高级中学的特殊班级中,面积不大的教室中竟容纳15名以上的特殊学生接受教育。

3.4 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化能力不足

截至2011年4月,韩国47079名从事全纳教育的普通教师中,持有特殊教师资格证的有701名,仅占全体教师的1.5%。接受过6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教师有11393名(24.2%),接受过30小时以上特殊教育研修的则有1449名(3.1%),甚至有33535名普通教师没有参加过特殊教育研修,占整体教师总数的71.2%。因此,普通教师的在职研修中应增设特殊教育模块,同时,普通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中也应纳入特殊教育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为克服全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全纳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韩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例如,努力克服特殊班级办学层次不均衡的现象,逐步增加幼儿园、初高中层次特殊班级的数量;注重师资培养整体化、连续化,将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贯穿一体,在特殊教师的职前教育中纳入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课程;积极倡导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并注重普通学校校长在全纳教育开展中的领导作用;加大对各类全纳教育示范性学校的支持,并强化示范性学校的成果经验推广;建立各种教师研究学会,增加对不同全纳教育研究学会的扶持力度等。

4 对中国开展全纳教育的建议

近些年来,作为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实现形式,“随班就读”在提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解决广大农村特殊儿童入学难问题,以及促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汲取韩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中国随班就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修订和完善全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全纳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是,国内尚缺乏一部专门特殊教育法,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方面的政策法规也仅仅散见于某些相关教育法规或位阶较低的《条例》和《意见》中。基于国内的立法现状,国家可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加全纳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法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例如,对1994年颁布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进行修订;像韩国一样严格规定特殊班级的人数上限。另外,为提升全纳教育的执行效果,相关法规中逐步引入全纳教育的校长负责制,并纳入“问责制度”等惩戒监督措施。

其次,扩大普通学校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的数量。目前,国内在实施随班就读的过程中暴露出某些局限性,如特殊儿童辍学现象严重,存在一定的“随班混读”现象,有些学校甚至将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作为实施教育公平一种点缀,课堂上老师根本无暇顾及特殊学生,更谈不上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应改变全纳教育就是让学生全天呆在普通班级学习的误区,在普通学校中增设特殊班级以及资源教室,以便更好地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教育支持与服务,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再次,开展有中国特色的障碍理解教育。障碍理解教育的开展能改变对特殊学生的刻板印象,提高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的积极认知,增加对特殊学生的容纳度,并在与特殊学生的互动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全纳”氛围。目前,国内对障碍理解教育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纳教育的实施效果。为此,国家应重视包括随班就读学校在内的中小学校障碍理解教育,开发独具特色的障碍理解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对障碍理解教育进行研究与调研,并开展随班就读学校障碍理解教育的大样本研究。

第四,有步骤地推行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评估与认定制度。根据中国学校数量众多、地域差异较大的现状,首先可以尝试在地市范围内评定全纳教育示范学校,慢慢过渡到省级和部级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评估和认定,充分发挥全纳教育示范学校的品牌示范效应。

上一篇:对学生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